时间:2023-03-16 16:01: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国际技术贸易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缺乏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重视教师与学生都没有认识到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重要性,缺乏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重视,使得国际技术贸易课程逐渐弱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更加注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其他课程,忽视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教学,使得学生对于国际技术贸易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只将其作为选修的一般课程,上课时缺少认真的态度,出席率不高。并且国际技术贸易课程与实际联系的不够紧密,在理论教学之中,一些知识与技术的理论比较抽象,学生很难对其进行理解,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二)教材内容与实际脱节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更新日新月异,很多新的经济活动和经济概念出现,对国际技术贸易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缺少可利用的教材,教材版本较少,并且教材内容陈旧,更新速度缓慢,无法与快速变化的经济形势接轨,学生学习到的内容与实际脱节。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材之中的内容多以理论为主,缺少对实践的关注,并且很多内容晦涩难懂又没有合适的辅助教材,使得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困难。
(三)教师知识能力有限国际技术贸易课程与国际货物贸易等实物贸易教学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具备本专业的知识之外,还应该对国际经济法学、管理学、技术转让与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相关知识进行掌握,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更好的发挥。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也缺少实践经验,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比较落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
二、知识经济时代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改革创新路径
(一)充分认识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充分认识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重要性,了解国际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新格局中的全新位置,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培养综合能力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开设,目的并不是只在于让学生了解国际技术贸易的基础知识,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在进行国际技术贸易课程的设置时,要加大课程比重,使学生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学习能够充分重视,提高教学水平。
(二)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现状,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使其与实际准确接轨,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应时展的高素质人才。对知识经济时代新衍生的经济技术贸易形式以及相关的新概念和新规则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合理的更新,使其与时展接轨。增加教材中实践教学的内容,强化案例教学,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在教材之中加入国际技术贸易所涉及的核心内容,即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让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迅速的投入到实际工作之中。
(三)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在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以及相关知识运用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与辅助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在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将各种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全面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为国际技术贸易培养复合型的实用人才。
三、结束语
在国际贸易领域,随着数量限制的取消和关税的降低,WTO成员国,已逐步放弃通过限制进口数量和征收高关税为本国产品提供保护。为了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不少成员国,尤其是少数发达国家,将技术和卫生要求作为重要的保护手段。再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技术壁垒将成为保护贸易的主要手段。WTO的《TBT协议》承认为了合法目标可以采取技术性贸易保护壁垒,但又坚决反对以贸易保护主义为目的的技术性壁垒。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情况: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简称TBT,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广泛性,从产品到生产过程,技术壁垒无处不在。从初级产品到制成品,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性,进口国有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正在逐步的扩大;从生产过程看,它含概了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消费全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壁垒即将扩展到国际贸易的各个领域。
(2)形式上的合法性,贸易壁垒大多以国内国际公开立法的形式存在。由于国际上目前还没有关于技术壁垒的统一立法,对进口商品的技术要求大多由国内立法规定。这些法规是要求进口商强制遵守,这样外国厂商被合法的排除在外。
(3)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发达国家设置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以高科技手段进行检验,使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难以适应。这种方式表面上是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不直接体现歧视性,但发展中国家厂商为了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不得不改进生产技术,调整原材料,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TBT形式繁多大致可归为五大类,即技术标准与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商品检疫检验措施;包装标志和标签要求;信息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
二技术壁垒产生的原因分析
WTO成员经常因卫生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发生争端,欧盟,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印度,阿根廷,墨西哥等已在WTO争端解决机构中成为多起争端的当事国。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主观原因:有关成员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想依然存在,他们出于保护国内产业得到考虑,总是希望通过各种手段限制货物的进口。(二)客观原因:WTO贸易规则原则上禁止配额,许可证和高关税等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但WTO并不禁止个成员国为了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或为了保护环境而对进口货物规定原则上已禁止的配额高关税等传统贸易保护措施,而对进口货物规定必要的卫生和技术要求,正因如此,有关成员为了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必然会更加关注卫生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1]
三我国成为技术保护壁垒受害国的主要原因
1.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对贸易飞速发展,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加,2002年我国外汇储备名列世界第二。随着科技的发展,外贸产品中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为了维护竞争中的支配地位,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我国实施 TBT的力度和密度,以达到限制我国出口,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的目的。
2.我国产品的相对弱质性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国内国外两方面的原因,我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几乎割断了与外界的经济联系。由专家统计我国产品质量平均落后于发达国家10到20年。随着全球质量水平的和档次的不断更新,国际标准的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否则将难以在国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地位。
3对TBT认识和管理不够
我国出口企业大多没有认识到TBT的重要性,对产品质量没用清醒地认识,不注重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一味的强调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的优势。这必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政府对技术贸易壁垒也缺乏做过的重视,政府内部没有负责贸易壁垒的机构,对贸易对象的技术标准和技术管理措施了解很少,没有给出口企业以宏观上的指导,这不利于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
4.长期游离于多边贸易体制之外
国际贸易已广泛地将标准化作为贸易成交的依据。为了使产品能满足险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制定技术标准,为企业生产提供指南。这种标准十分强制性的有企业和用户自由采纳,但凡涉及公共安全,健康卫生领域的基本要求,由国内法作强制性规定。
四技术标准化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对TBT的研究不能一味的强调它是一种壁垒,它也有其合理成分可以利用,但必须遵守国际规则。”[2]技术贸易标准化是各国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出于保护健康安全环保方面的原因所作的一系列强制合法的对产品性能进行检验的技术标准和测试方法。目前,国际组织,各国纷纷建立产品质量体系,如ISO9000等。这些被广泛接受的产品技术方法可以使生产上采取统一的设计生产,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同时也保证了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技术性壁垒尤其是其中的绿色壁垒对人类的生存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全球环境状况的改观,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现在世界各国人们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或正在形成绿色的消费观。人们越来越看好绿色产品,如绿色冰箱,绿色轮胎,绿色汽车等等。有关资料表明,70%的美国人表示公司的环保信誉会影响其购买决定,40%的欧洲人更喜欢绿色食品而不是传统食品。[3]
挑战:随着经济,金融,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加快,运用TBT来维护合法利益和实施贸易保护必然成为一个大的趋势。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出口产品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TBT的挑战。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仅国外技术规定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就影响出口500亿美元。受经济发展水平低,出口商品结构档次仍较为落后等原因,将成为本世纪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巨大障碍。我国的进口除关税壁垒外基本没有采取系统有效的技术性措施。在本世纪进入关税大幅度降低和非关税壁垒大量削减的情况下,若不建立有效,强有力的技术防范体系国内企业将面临严重的挑战。
五,我国应对TBT不利影响所应采取的对策
(一)消除TBT对我国出口的不利影响
首先,出口企业应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注意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就要求企业注重环保节能,开发绿色产品,建立清洁生产机制。争取取得环境质量认证。
其次,国家要为出口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第一,加速我国相关技术标准法律法规的建设。我国政府一向很重视法律体系的建设,但是在环保、卫生等方面人很不完善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加快建立我国的相关法律体系十分必要的。第二,我国政府还需积极推国际标准的实施。首要的是ISO9000;2000标准和ISO14000标准,这两套标准都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了工业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统一制定的。ISO9000已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一旦取得就相当于获得了多边认证,为进入国际市场减轻了阻力。
第三,最好能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收集贸易伙伴的技术标准和相关立法的信息。这个机构可以为出口企业提供咨询,也可以就相关国家利用技术壁垒为本国企业提供贸易保护的措施,提请我国政府注意。以便寻求外交途径或者争端解决机制消除其对我国出口企业的不利影响。
(二)利用TBT保护我国民族工业
WTO的宗旨之一是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在其框架内,关税作为明显的贸易保护措施是要逐渐被取缔的。而我国对国内产业的保护长期以来仅限于进口产品的高关税。我国已加入WTO,在今后的几年内,关税将逐步消减,民族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在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应利用世贸的《技术贸易壁垒协议》和《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来保护我国的民族工业。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技术贸易;技术引进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依赖技术的趋势,许多国家都把引进技术作为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我国也从多方面考虑,在研制新技术的同时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目前,如何准确把握时代的特点,找出自身在技术引进中的不足,以期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课题。
一、新经济时代技术贸易的特点
1.高技术贸易已成为主流趋势。高技术成分超过70%的高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已逐渐成为有形贸易的主体。与传统商品相比较,这种类型的商品具有实用性更强、操作更简便、价格更便宜等吸引消费者购买的优点。该类产品的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已由1985年的l3%提高到了目前的30%以上。同时,高技术贸易和高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正在迅猛发展。以专利、商标和专有技术为标的的高技术贸易,不但在技术贸易领域而且在服务贸易领域中都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2.技术贸易的形式越来越多样。随着世界贸易形式多样化发展的进程,目前技术贸易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它不仅仅只限于许可证贸易的方式进行,而且采取了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国际工贸合作等方式进行。这一系列既转移了技术又包含管理经验、人员培训计划和机械设备提供在内的新型方式,实现了资金与技术的有效结合。
3.技术贸易带来的竞争日趋激烈。首先表现在技术本身的竞争上,各国都建立了多个领域的科研小组和研发机构,致力于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花费研制出最实用或最能体现国家实力的技术,为国家创造更多的价值。其次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上,各国都确信要有高技术必须要有高级人才的带动,于是,各地区各行业都采取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措施,激烈地进行“抢脑”的竞争。
4.技术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纠纷成为技术贸易中的突出问题。目前,随着自由贸易的发展,关税作为一种贸易壁垒的作用与日俱减,保护主义则开始运用更多的高技术标准,以非关税壁垒的形式来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入,比如美国曾借环保之名,要求从国外入境销售的小轿车尾气排放必须达到欧洲Ⅱ号标准来行贸易保护之实。同时,高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一些如网络侵权、产品盗版等知识产权纠纷。这些问题将伴随着技术贸易的发展在较长时问内困扰着各国政府和企业。
二、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1.重复引进现象严重。我国的技术引进缺少总体规划,很多企业由于缺乏引进方面的经验,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引进的可行性研究,致使经常出现以下形式的重复引进:一是同种技术的多次引进,这主要发生在市场需求量急剧扩大或产品利润高的行业,如钢铁、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虽然每次引进都有技术层次和水平上的提高,但没有进一步更新,形成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二是同一水平层次的技术被国内不同地方的不同企业重复引进,很多实用而且利润高的行业就经常出现这种问题,带来了大量的浪费。
2.“重硬轻软”问题存在。技术中的“软”是指以技术专利、工艺流程等为载体的技术引进方式,“硬”则是指以机械设备和生产线为载体的技术引进方式。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我国长期以来都存在着“重硬轻软”的弊病,进入上个世纪9O年代以后,情况更为严重,多数企业抱着一种“偷懒”的情绪,热衷于购买“硬件”,不愿购买“软件”,更忽视对“软件”使用的培训。这种不合理的“拿来主义”极大地减缓了引进高技术的国产化程度,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利。
3.融资环境不佳。众所周知,引进技术需要巨额的资金,而我国的引进经费是远远不足的,甚至一些有名的大企业也很难筹措。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只有在投资立项时企业能得到一定的拨款或贷款,整体融资环境不容乐观,这极大地抑制了企业日常生产中获取软件技术的能力,成为了引进高新技术的障碍。
4.技术引进中的人才问题被忽视。人才是知识与技术的载体,可以说,技术的转移促使人才定向流动,人才的流动又会反作用于技术转移,引导技术转移的方向。我国目前虽然已充分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但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仍未制定出与美国硅谷相媲美的人才引进、留用的政策,特别是在一些老、少、边、山、穷地区,当地人才大量流失,急需的人才又引进不了,不得不再次掉入“重硬轻软”、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的怪圈中。
5.对技术的保护缺乏重视。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已引进的技术缺乏保护意识,造成难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二是对技术市场的保护力度不够,缺乏公平竞争的机制。据悉,国际名牌公司用于全球保护知识产权的费用预算中,近l/2的款项都用在中国,中国大陆的盗版、仿制行为每年给国内外知名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有资料表明,我国专门从事专利的人员极少,绝大多数企业根本从未设置相关部门统筹处理专利事务。
6.技术引进的市场开放不够,高技术引进受限制较大。我国的技术来源国虽有4O多个,但市场的开放程度仍然不够,多数技术来源明显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这固然是我国技术进步所致,但却造成了过分依赖发达国家而忽视了诸如印度这类在软件开发上居于全球领先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长期受“中国”的影响,不愿意大量的高技术进入我国市场,使得我国在高技术引进中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三、新经济时代我国技术引进的对策
1.正确制定高技术产业政策。这是技术引进中最关键的政策依据,也为以下的对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所有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应让技术引进更直接地服务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将传统产业改造和培育成更具有竞争实力的高技术产业。我国高技术产业政策的目标是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加入WTO后,我国更是依据WTO的要求制定了系列适合国情的技术引进政策。如20O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鼓励重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在此类政策引导下,应优先考虑高技术和实用技术的引进。首先,为达到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必须着重引进能体现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的高技术。其次,只有引进世界的前沿科技,才有利于我国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吸引广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技术更快地向我国流动。再次,引进实用高技术表面上可能会花费巨额的成本,但如果技术很适合我国的工业基础和资源条件,能马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生产,产成品又能拿到国际市场上去销售,甚至是高价或大批量的销售,就会获得更多的赢利,即相当于降低了引进成本。最后高技术和实用技术的引进将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研发合作的进程,构建研究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
2.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专门从事技术引进的可行性研究和不可行性研究。由于我国长期缺少高效的从事技术引进的可行性研究队伍,加上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限制等诸多因素,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技术缺乏了解等“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的问题,导致引进费用偏高、重复引进等不良现象的出现。甚至当某些西方国家借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之机,大量输出一些技术落后、资源消耗严重、污染严重的项目,我们也无法确知。
因此,把技术引进的前期论证阶段确定为技术引进的重要环节,建立统管全国技术引进工作的机构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有不少企业更是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了立项的另一方面——不可行性研究,并提出两种研究应该同时进行,不可偏废。这类机构在论证过程中,应建立完备的信息共享系统,严格遵循有关程序,认真分析、识别技术是否真的先进、实用和经济,是否真的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考虑技术的生命周期和吸收难度、企业的经营选择和吸收创新等多项经济指标,充分地体现出要引进的技术具有相当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被否决的技术有它不当的一面,从而避免资源的不合理浪费。
3.确立以软件为主、硬件为辅的技术引进机制。致力于吸收、转化、创新技术。首先,要彻底更新观念,改变原有“重硬轻软”的错误引进机制,加大对“软件”的引进力度,鼓励企业多引进更先进的管理经验、更新兴的技术,甚至是更具超前意识的人才;酌情考虑单纯地引进高科技的终端产品和技术设备;决不要引进已过时的或本国能研制的、质量过关的设备及不符合国情的技术。其次,引进的技术一定要吸收,决不能让引进的新设备好看不中用,也不能让引进的新技术没人会使用;要鼓励国内企业积极与国外公司合作,多参加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培训活动,消除企业的长期技术依赖性,做到设备坏了,没有国外专家也能修,生产销售中的技术问题出现了,没有国外专家也能解决,彻底地吸收已引进的技术。再次,要积极从事技术的转化与创新活动。事实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是靠自己的创新得来的,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并不体现在它引进了多少技术上,而集中体现在它的技术创新能力上。只有将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才有可能真正地缩短同发达工业化国家的技术差距。这项活动需要国家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多个部门的全力配合,比如起引导作用的科技主管部门、起协调作用的金融机构等。
关键词:对外开放程度,授权专利
1.引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国这样一个贸易大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技术创新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人们对于科学技术在对外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更为重视,并对技术创新规律及其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展开了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但研究结果各不相同。相关文献表明,技术创新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正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而且许多学者在相关研究方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在当前蓬勃发展的新产业革命所引发的全球性科技竞争中,竞争、发展和创新的密切关系和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日益被人们所确认,实现有效的技术创新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而一国的技术创新不仅要受国内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国际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知识扩散对于发展中国家技术的赶超是至关重要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外国直接投资、专利申请和专利引用等国际技术扩散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动态意义上促使了本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机制的形成。
2.模型O定与估计
考虑到专利产出水平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明显的提高,当期专利水平会受到前期专利水平的影响,因此本文在此在模型的右侧加入了滞后一期的专利产出水平。因此本文在此建立的是一个动态面板模型。模型运行结果如下
azs代表的是我国各省域的专利授权量,rjck代表的是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各省域GDP的比重。由上表中的模型运行结果可知,我国各省域的专利授权量具有动态的持续性,而对外开放程度对我国各地区的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结论
由上节可以得出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国际贸易除了能为贸易双方带来贸易利得外,加速了技术创新的进程,提高了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首先,发达国家通过国际商品贸易将新产品输入发展中国家,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厂商形成竞争,给输入国带来了模仿生产的动机。而输入国要想减少对该技术生产的产品的进口依赖,并进一步成为国际市场上相应的商品净供给者,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此时国际贸易就会间接刺激当地厂商的技术创新活动。其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国际贸易,技术会在不同程度上扩散到输入国,可以节约大笔技术开发费用,缩短技术开发时间,而这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技术存量水平的增加,并最终影响到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此外,国际技术贸易能够改变创新主体的内在意识,带来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转变和企业兰州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对外贸易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的区域差异研究经营模式的创新。消费者的信息反馈也有利于作为出口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
4.建议
【论文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 生产成本 技术创新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贸易的自由化趋势,我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了发达国家越来越强的及时性贸易壁垒。本文通过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给出了来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对策。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近年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极力采取技术性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经济,给我国出口设置高门槛,增加了我国出口贸易的成本,严重削弱了我国出口贸易竞争力,损害了我国贸易利益。对于出口型企业,它的固定成本中还包括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成本,要降低TBT增大贸易的自由化程度可以通过一些国际协定,比如美国欧盟相互认证协定,欧盟新方法指令中的产品标准。降低TBT就降低了出口的桥头堡成本,桥头堡成本降低,市场的开放度增大,对经济贸易会产生与降低边际成本同样的效果。
二、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措施之一是技术创新
1.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概括。大部分关于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的文献中,都是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说的:政府方面,要强化国家有关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标准化机构的职能,建立规范的政府认证管理机构,对所有政府或非政府的认证、安全许可、质量许可和所有的合格评定机构与部门进行授权,明确他们各自的工作范围和职责。按照WTO的要求,建立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咨询机构。既对外传递我国制定、采用和实施的有关技术性措施的信息,接受合理的咨询,又与国外的咨询机构加强联系,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数据库,及时向国内企业预警信息。
企业方面,首先认清我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形势,只有全面、准确地了解WTO规则,才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要了解WTO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等文件,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合情、合理、合法。其次企业要认识到加强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因为建立一个好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必要的,而且对新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是有益的,理解实施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工作,能有效去除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的意义。
2.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在开放经济系统中,一国技术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本土技术研发,还受国外技术溢出的影响。随着各国经济之间联系日益紧密,通过技术溢出的外部效应促进本国技术创新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各种技术溢出途径获取外部技术资源,并对其消化、吸收、改进以带动本国技术创新,已成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
技术外溢的传递渠道主要有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FDI)、劳务输出、人口迁移以及信息交流等。其中以国际贸易、FDI为最重要的两个技术传递渠道(Keller,2001)。国际贸易的技术外溢主要是通过劳动力的流动,竞争效应和产业链的效应等途径发生的。
3.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1)技术创新是企业谋求发展的基础。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 Porter)在分析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时指出:就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化国家包括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大多数企业已经走出了资源推进型增长方式,发达国家企业则已经经历了投资推动增长方式,而进入了创新推动型增长阶段,而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大多数企业则仍处在投资推动阶段。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出口竞争力。(2)技术创新是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技术创新,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如飞利浦公司是有着百年历史的老企业,纵观它一百年发展的历史,正是由于一系列的技术创新,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使飞利浦公司长盛不衰,不断发展。所以,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利润还能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3)技术创新可以使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就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企业已经走出了投资推进型增长方式,并开始从投资推进型向创新推进型转变。而大规模的生产往往意味着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这是大多数企业所难以承受的,同时由此带来的高资产专用性使企业的刚性增加,难以适应快变的市场环境,所以企业的成长发展应着眼于核心能力的培育,立足于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创新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依托。
参考文献
[1]Keller W.Knowledge Spillovers at the World ’s Technology Frontier[R].CEPR Working Paper.2001
[2]Grossman GM,Helpman E.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Cambridge.MA:MIT Press,199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时期,美国部分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生产率跃居世界各国之首,开始确立其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进而成为全球经济霸主。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统计,在上世纪70年代初,列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美国产业中,不仅有高度依赖天然资源的美国传统产业(如黄豆、大米、小麦、煤炭等),也有工业化社会的代表性产业,如飞机、电脑、电子管、有机化学品、办公事务机器等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显示美国优势产业的多样性。(注: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至10多年后的1985年,从列入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的美国产业来看,美国产业的优势产业格局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即天然资源性产业(如玉米、甜菜、烟草等)、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飞机、医疗设备等)依然并存。与70年代初相比,美国与其他国家出口结构逐渐升级形成鲜明对照,在列入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的美国产业中,以天然资源为主的产业从19个增加到了22个,天然资源性产业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了24.2,远高于日本和德国。
1985年以来,美国经济最大的变化是增长强劲,由此美国重新恢复了经济强国的信心。2000年美国商品贸易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2%,市场占有率高于这一比率的商品有43类(见表1),这些商品相对于其他美国出口商品而言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些商品占美国当年全部出口的64.8%。在43类商品中,属于以天然资源为主的产业/,!/有8个。
表1 2000年美国43类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商品
SITC 商品类名 顺序 世界市场 占有率(%)263 棉花 1 48.4598 其他混合的化工产品 2 42.5222 大豆、花生 3 42.1792 航空器及其零件 4 36.8714 引擎及其零件 5 32.1774 医疗用电器设备 6 30.2874 测量分析用仪器 7 29.2723 建筑用机器及零件 8 28.0122 烟草 9 25.0541 药品 10 24.5041 小麦 11 24.0728 工业用加工机械及零件 12 22.1784 汽车零件、附属品及其他 13 21.9251 纸浆 14 20.9625 橡胶轮胎、内胎及其他 15 20.5081 饲料、豆粕、植物油渣 16 20.3713 内燃机及其零件 17 20.0743 鼓风机、压缩机、离心机等 18 19.1582 酚醛、聚酯等重合物 19 18.9892 报刊杂志、票证等印刷品 20 18.8011 食用动物肉 21 18.5699 锁、装璜用和家具用金属饰品 22 18.0741 加热用或冷却用设备及零件 23 17.7776 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 24 17.4511 碳氢化合物及其诱导体 25 17.3898 乐器、音像纪录媒介 26 17.1752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 27 16.9745 其他非电动式机械和工具 28 16.8759 751、752的附属品和零件 29 16.6744 起重等搬运物品用机械 30 16.5736 金属加工机械及零件 31 16.2893 其他人造塑料制品 32 16.1772 电路开关、连接设备 33 15.3057 水果 34 14.2773 电缆、绝缘材料等输电设备 35 13.5583 聚乙烯等诱导体 36 13.4651 纺织纱线 37 13.0778 其他电气设备 38 12.8749 轴承等非电动式机械的零件 39 12.4782 货车及特种车辆 40 12.4771 变压器、整流器等电气元件 41 12.1515 有机化合物 42 12.1514 谷氨酸、糖精等氮化合物 43 12.1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联合国《2000国际贸易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需要指出的是,迈克尔·波特使用的是“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4位和5位分类的数据。由于联合国《国际贸易统计年鉴》自1994年起只公布3位分类的数据,根据这一数据计算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普遍低于迈克尔·波特计算的结果,因此表1不能简单与上述70年代初和1985年数据相比。尽管如此,表1说明,在当今美国的竞争优势中形成的优势产业仍然集中于天然资源性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表1与美国1985年数据相比,竞争力突显的是:SITC263;竞争力增强的是:122、541、774;竞争力基本保持不变的是:222、792、874;竞争力下降的是:651;竞争力丧失的是:321的煤和焦炭、241的原木,这两类产业曾经是1985年美国的优势产业。 在表1中,有14类商品(即598、874、728、784、713、743、582、741、744、736、778、772、749、782)是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国共有的,都是三国各自的竞争力较强的产业。美国在这14类商品中有11类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高于日本和德国。这说明,美国这一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是建立在比日本和德国更广泛、竞争力更强大的产业群基础之上的。
二、美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与服务业在许多国家中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一样,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当今,一国的国际经济地位的确立和提升不权通过货物贸易,而且还通过服务贸易来实现;一国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能否形成竞争力强的制造业,还体现在能否形成竞争力强的服务业。
与日本和德国相比,在美国的竞争优势中形成的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要强大得多。美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国,也是最大的服务贸易进口国。2000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2908.8亿美元,占全球的19.7%,进口额达2170.7亿美元,占全球的14.5%,并实现738.1亿美元的盈余。
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在服务贸易中的许多项目上如旅游服务、政府服务和大部分其他民间服务贸易有很强的竞争力,这导致服务贸易整体上出口大于进口。根据表2,美国在四个服务贸易大类中最具竞争力的是“运输与旅游以外的民间服务贸易”,在这类服务贸易中,依据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前五大服务贸易领域依次是
文化与娱乐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专利等使用费(技术贸易)。
表2 2000年美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单位:10亿美元;% 出口 进口 进出口收支 竞争 力指数运输服务 50.95 65.27 -14.32 -12.3旅游服务 97.45 66.85 30.60 18.6政府服务贸易 18.77 16.01 2.76 7.9运输与旅游以外的民间服务贸易 123.71 68.94 54.77 28.4电讯服务 4.09 5.80 -1.71 17.3建筑服务 5.26 0.42 4.84 85.2保险服务 2.41 9.20 -6.79 -58.5金融服务 17.04 4.49 12.55 58.3计算机与信息服务 4.90 1.04 3.86 65.0专利等使用费 38.03 16.10 21.93 40.5其他商业服务 45.56 31.76 13.80 17.8文化与娱乐服务 6.42 0.13 6.29 96.0合计 290.88 217.07 73.81 14.5 竞争力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100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收支统计年鉴2001》的数据计算。 文化和娱乐服务 美国历史虽短,但却在舞蹈、音乐、电影、戏剧等领域为人类贡献了许多老少咸宜、长盛不衰的作品,例如充满想象力的现代舞蹈、为各国儿童带来欢乐的迪斯尼乐园及相关产品、“好莱坞”电影”等无不风靡世界。美国文化和娱乐服务在世界的传播,不仅给美国带来了滚滚财源(例如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票房收入占到全世界电影票房收入的80%以上),而且通过这种文化输出,美国的竞争优势更巩固也更丰富。 建筑服务 以钢铁为中心的产业革命推动了美国建筑工程学的发展,电梯和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导致出现了美国首创的建筑形式——摩天大楼,它被认为体现了美国精神。以后,美国始终依靠先进的设计理念和高科技,始终站在世界建筑的前沿。目前,美国有世界最大的建筑工程事务所,汇集了世界各国顶尖的建筑大师(如贝聿铭等)。近年各国普遍重视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许多国家的城市都出资让美国人设计其标志性建筑(如上海的金茂大厦、东京的国际论坛广场等)或整个街区。
计算机与信息服务
上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第一台台式电子计算机、第一只半导体晶体管、第一块集成电路都诞生在美国,因此美国一直是世界信息技术的领导者。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美国本国以及各国对信息服务的巨大需求。从80年代开始,美国的信息服务业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美国政府也对增强本国信息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予以特别的关注,在GATT以及后来的WTO等的多边谈判中,美国一直为本国信息服务业突破各种限制进行不懈的努力。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中最大的门类是计算机专业服务,它还可以进一步分为计算机系统集成、用户专用程序设计和专业咨询与培训,美国在这三方面的实力都是世界最强的。
金融服务
与国际金融历史悠久的欧洲国家银行相比,美国银行的海外扩张起步较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美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领域中霸主地位的确立,美国银行的国际金融活动才在各方面领先于欧洲的发达国家,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在WTO的多边谈判中,美国利用其金融服务贸易的优势地位,一方面逼迫其他国家按照美国的要求开发金融市场,为本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寻找利润源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又注重保护自己的金融市场。例如1995年7月正是由于美国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开发程度不够美国的要价,拒绝给所有成员方最惠国待遇,并单方面退出《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定》,导致这一协定在当时只能成为一个临时性协定。在美国的服务贸易中,金融服务贸易的增长尤其迅速,1986年至2000年,美国的金融服务贸易额从51.6亿美元增长至215.3亿美元。(注: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CEA,Washington D.C(2002.2).) 专利等使用费(技术贸易)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形态向着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方向演进。一国技术贸易地位的提高,不仅可以改善该国的贸易条件,而且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高效益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使该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并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从宏观上看,美国的科技与经济实现了这种良性循环。美国技术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其知识产权制度的成熟。在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为了“复兴美国”,出台了被称之为“偏袒专利权”的政策(ProPatent Policy),主要内容是扩大专利的权利范围,既重视专利使用费的费率,又提高了侵权赔偿费。这一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了美国保持其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在表2中,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还有旅游服务,这一项目主要包括国际观光和教育服务两项内容。其中美国的教育服务的竞争力远高于旅游业,因为虽然有世界各国的游客光顾美国,但也有大量美国人前往世界各国旅游。而美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以其自由竞争的学术氛围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每年在美国各类高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超过50万人,在美外国留学生远远多于去国外留学的美国人。美国2000年教育服务出口达102亿8700万美元,这一金额超过了美国传统出口商品小麦和玉米的总和,而教育的进口则只有21亿4000万美元。
IMF并没有公布在表2中的“其他商业服务”的详细分类数据,根据该统计项目的含义,它类似于OECD服务贸易统计中的“专业服务贸易”。但OECD的这项分类统计并不健全,美国只有部分分类数据。表3反映了美国部分“专业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状况,可以发现,美国在这一领域具有竞争力的是法律、会计、
审计以及咨询服务,这也是与人们的常识相吻合的。
表3 2000年美国专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单位:10亿美元;% 出口 进口 进出口收支 竞争 力指数法律、会计、审计以及咨询 4.91 2.24 2.67 37.3广告与市场调查 0.41 0.76 -0.35 -29.9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农业与采矿业的指导其他专业技术服务 3.97 2.20 1.77 28.7企业内服务贸易 28.94 22.44 6.50 12.7合计 39.01 28.42 10.59 15.7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Statistic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2001》的数据计算。
运输服务、保险服务和广告与市场调查是美国为数不多的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可能与在美国的外国服务商竞争力更强,并从美国本国服务商那里夺得许多市场份额有关。
三、美国竞争优势要义
虽然每个国家国情各不相同,各国竞争优势也各有差异,但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总是由一些因素组成的。迈克尔·波特认为,一国产业的竞争优势由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表现、企业战略及竞争者)和两个附加因素(机遇和政府行为)。限于篇幅,这里集中从知识与技术型人力资源、企业竞争环境、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与企业战略四个方面来论述美国的竞争优势,笔者认为,这四个方面都会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提升一国产业的竞争力。
知识与技术型人力资源
通常,人们的收入水平与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或所掌握技术难易程度的高低成正比,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与其收入水平成正比。因此高素质人才不仅有助于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也会增加相关的需求。
美国能够保持科技和经济领先地位,主要受益于美国一贯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自80年代初以来,几任总统都宣称要成为“教育总统”,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培训和吸收人才。随着全民、终身教育的深入开展,美国正迈向群众性知识社会。美国重视教育的标志之一是不断增加教育投资,美国教育投入已从1989年的353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6350亿美元,教育投资已占美国GDP的7%以上,在发达国家名列前茅。克林顿总统提出,跨入21世纪后,每个小学教室都要与世界联网,大学升学率要达到25%,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美国抓住一切机会大力引进人才也是美国独特的竞争优势。迄今在美国的留学生达491万,大约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3。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核武器和核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问世应用和日新月异,“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和航天技术大发展等等,都是在移居美国的科学家们的参与甚至主导下完成的。2001年美国政府又出台了《加强21世纪美国竞争力法》,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吸纳那些拥有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在美国工作但不申请居留的外国人,人才范围涵盖科技、法律、艺术等广泛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美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多、最优势的科技人才,依靠这一大批顶尖的人才,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美国科学家在世界主要科技文献上发表的论文最多,美国公民在国内外获得的专利最多。
企业竞争环境
论文摘要: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现象的出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当今波及世界的企业创新浪潮密切相关。创新不仅涉及到企业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的变革,而且与整个社会的社会环境、制度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在新经济时代。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是企业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经济的基本内涵包括: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全球经济和网络经济等。美国有线广播网财经新闻把新经济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指所有的科技公司,包括从传统产业改造过来的公司;狭义的新经济则仅指电信、网络和电子商务。联网杂志社《新经济百科全书》认为:“在新经济里,人们靠脑力工作,而不是依赖双手。在新经济里,创新比大量生产更重要。投资人中意的是新观念和产生新观念的方法,不再是机器”。
引领新经济发展的美国吸引了众多目光的关注,美国企业在创新上表现出的活力,更是探寻发展之道的企业、组织甚至国家关注的焦点,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开始不遗余力地鼓励创新、扶植创新,创新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创新也成了出奇制胜的法宝。
这一事实的说服力是毋庸质疑的,创新应该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的主题。但是,如果多作一些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创新——成功之间的关系,不是表面上看上去那样简单的。例如,同样是发达国家的西欧各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同样的现象?日本在20世纪8年展势头直逼美国,为什么没赶上创新大潮?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什么在相当长时期的高速发展后,反而出现了金融危机?与这些问题相对应的是,创新在美国是如何成为潮流的呢?它源自何处?为什么创新首先是在美国而不是别的国家(地区)形成气候?美国的企业追求创新是天生的本能,还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一、新经济引发企业生存环境变化
伴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美国,知识和技术已超过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财富的创造日益取决于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品牌、员工的智慧和知识)。伴随着新经济而来的是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
(一)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许是难以用数字表达的。根据统计和测算,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初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0%,20世纪80年代上升到60%~80%,技术进步的贡献已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1996年的报告中说:“据估计,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到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左右”。其中美国高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中的14%提高到了55%,而传统的支柱产业——建筑和汽车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分别下降到了只有14%和4%。
(二)“知识”和“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知识和技术贸易”正在加速增长,特别是高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快速增长。1990--1995年间,世界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增长为66.2%,大大高于制造业44.8%的增长速度。全球出口贸易中,高技术产品贸易的比重由1985年的13%左右提高了近1倍,而同期的低技术产品出口则明显下降。经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贸易的比重一般都在40%左右,有的甚至高达70%,高技术贸易比重增加成为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此外,科技人才的国际流动也大大促进了知识和技术贸易的发展。
人工成本作为一种传统的比较优势,同其他的竞争因素(如开发研究、运筹设计等)相比,已经显得不再重要。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促进了“用脑生产”方式的根本革新,人们“干”得少了,“想”得多了。半导体微型芯片的制造成本大约70%是来自“知识”投入,而劳动力成本只占12%。无形资产开始成为企业重要的资产。
(三)创新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因素
每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都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新经济的发展正是有赖于一批新技术产业群的形成。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资金和资源更是由低成长产业不断流向高成长高科技产业。美国科技股市值由1990年的3000亿美元激增到1999年底的4.5万亿美元。科技股占美国股票总市值的比例由1990年的10%激升到2000年初的33%。高科技上市公司激增,使得美国经济可以对资源进行大规模重新分配,由传统产业转移到高新技术产业。此外,技术关联在产业关联中作用增加,使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由于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技术关联,使得新经济中一个产业部门生产技术体系的变化将会引起相关部门相应生产技术体系的变化,从而增强了新经济中产业结构的整体性。
(四)激烈的科技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创新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被推向新的环境中。销售额上升,利润额下降;成本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增多,保险系数减少;经营难度加大,成功率变小。加之经济全球化,局部竞争的市场变成全球范围的经营场所,各国的企业都将被逼上同一个擂台,互争高低。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总趋势。在这种严酷的经营环境中,对企业而言,以前被认为风险最大的创新,相对于按部就班,反而成为企业求得稳定发展的手段。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可能在静态中实现或保持,而必须在动态进取中求得。“在信息时代,不是大公司打败小公司,而是增长快的打败发展慢的”。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是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无情法则。
二、企业创新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很广,这里特指的是在企业周围由于共同需求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情况和条件。环境对创新的推动力不容忽视,最为典型的要数我国著名企业——青岛海尔电器集团。1984年它还是一个亏损147万元人民币的集体小厂,经过10余年艰苦奋斗,到现在,海尔成为拥有400亿人民币资产,年全球营业额近50亿美元,产品遍及全球,在世界白色家电领域排名第6位的国际化大企业。它靠的是什么?一靠创新、二靠企业文化、三靠优秀的企业家张瑞敏、四靠地方政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创新可谓是海尔经验的核心和精髓,而扶持和保护这种创新精神则得益于青岛市政府。作为沿海较发达地区,青岛市政府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一直走在全国的前面,真正地从百姓的实际生活和需求出发,而企业的最终目标也是为百姓服务,所以,二者最终不谋而合,目标一致,企业努力开拓市场,政府为企业服务也是尽心竭力。这样,企业处于一个整体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中,经过充分竞争,优胜劣汰,强势企业自然会脱颖而出。所以,一大批强势品牌企业(如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等)诞生于青岛就不足为奇了。
创新不仅仅是大企业的专利,随着小型企业在全球地位的逐渐增强,小企业创新日益得到关注。根据美国小型企业协会(SBA)的数据,全美55%的企业创新是来自于小型企业,这得益于美国完善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美国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包括技术、行政、管理、金融、诊断、培训、国际化、信息化和计划等多方面的服务内容。以美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服务为例,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美国贸易促进协调委员会(TPCC)的作用最为突出,TPCC的措施主要包括:(1)对中小企业出口商提供贸易融资。通过对中小企业出口融资性质、范围等的调查和认识,弄清中小企业在哪些领域最需要资金,以及采取何种方式融资最有效等,然后通过实施简化的、一条龙的融资服务,使中小企业出口商获得出口前的流动资金。(2)政府与私营部门密切配合。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TPCC意识到需要寻找更多的办法去筹集资金来促进中小企业出口,尤其是应该与私营部门密切配合。(3)成立贸易信息中心,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措施。(4)组建出口协助中心,并将其扩展为覆盖全美的出口协助网。这些中心,集中了美国有关部委的服务和计划项目,开展着范围广泛的出口协助活动。从上述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出,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出口,鼓励其开展国际经营,美国政府从资金、人才、信息、机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些作法是独具特色和注重实效的,值得我国借鉴。
三、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
我国著名经济学者吴敬琏认为:制度高于技术。在此可以将美国与日本的发展进行对比,以探讨制度环境对企业创新以及发展的影响。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企业、文化界都陶醉在成为经济大国的成功情绪之中,美国经济正陷于困境。现在回过头看,这一时期正是各自的转折点。以半导体行业为例,另谋出路的Intel、AMD、TI经历了一番脱胎换骨后重现活力,而日本半导体企业开始陷入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激烈竞争中,四小龙的综合成本比日本企业更低,日本产品的竞争力开始下降。不幸的是,日本的大企业没有如美国企业一样壮士断腕,而是利用自己与银行、政府的密切关系寻求保护。银行降低利率以促进出口,政府想尽各种办法保护本国产业。这种保护短期内有效,但从长期看,问题会越积越多,难免总有掩盖不住的一天。而且日本产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无论是日本近代经济发展史,还是二战后实现工业化的现展史,都突出地显示了大企业行动的历史性作用,众多中小企业所作出的必不可少的贡献,也是在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系列化框架下完成的。日本的新经济的特点在企业层面上的主要表现就是建设以大企业的发展为主要动力的新经济。作为高新科技产业和新经济范式典型代表的风险投资,在日本主要是由金融机构的子公司承担的,间接融资的性质和场外交易范围较小的特点,限制了其在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虽然20世纪80年代日本也曾出现过类似美国有限合伙风险投资公司的形式,日本称之为TSJ。但是,TSJ的数量并不记入日本风险投资公司的统计数字,并且TSJ在日本发展也不快,对日本风险投资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绝大多数风险投资公司是大银行、证券公司的子公司,它们占日本风险投资公司数量的70%以上。由于这些公司的资金来源于金融机构,投资的相当大部分属于融资业务,决定了它们势必将大部分资金投向传统企业而不是创新型的高技术小企业。积重难返的制度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制造业企业不仅拿不出像上世纪70、80年代那样顺应时代要求又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实质性升级,而且在近l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生产下降、失业剧增以至企业倒闭。由此可见制度、体制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
四、企业创新的法律环境
创新是知识的创新,所以新经济又经常被称为知识经济。探究创新为什么在美国成为一种潮流、如何成为潮流,不可忽视的是美国企业的法律环境。美国是世界上知识产权保护做得较好的国家,不仅在立法上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创新者的权益,而且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屡屡受到外国公司的起诉,威盛接连遭到英特尔的打压,国内DVD厂商全面妥协,以及最近发生的思科起诉华为侵权案,无一不反映了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势在必行。企业创新的成果,是企业文化的体现,更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法律途径,对自己知识产权认真保护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势必将面对来自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争夺知识产权。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科技投入也愈来愈大,没有专利的保护,就不能收回科技开发的投入,更不能获得高额回报,也就不能为下一轮技术研究与开发准备资金。企业不仅要有创新意识,更要加强利用法律手段实施自我保护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