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学语文论文

教学语文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6:01: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学语文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学语文论文

篇(1)

(一)教师只重视字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字写的优劣

在进行写字教学时,教师们通常情况下都只是重视字写得是否正确,而忽略了字写的好坏。小学低段的学生所写的字大多都不“入体”。这里的“入体”并不是指的书法家之体,而是指的那种田字格的汉字间架结构。他们写出来的字各个部分的比例失调,起笔不好,收笔也存在问题。一些基本笔画也写得不规范,该直的地方不直,该弯的地方不弯,撇无锋,捺无脚等等。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在学生的启蒙阶段没有打好写字的基础,也没有让小朋友们认识到写好字的重要性;

(2)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考试的时候基本都是看字写得对不对,很少去看字的间架结构,也不可能去看学生写字的姿势;

(3)有时候还与教师的写字基本功有关。

(二)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小学低段的学生基本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他们在写字时有着态度不认真、字迹比较潦草、写字不整洁、喜欢乱涂乱改等各种问题。特别严重的是很多学生的写字姿势都存在问题。写字姿势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握笔离笔尖距离太短;

(2)写字时胸部紧贴桌边;

(3)头喜欢偏向某一侧,眼睛离本子太近。在小学低段的学生中能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的学生很少,有很多学生握笔姿势也不正确,例如有很多同学以拇指关节卡笔杆,食指末关节向里凹进,还有的学生握笔杆时的斜角度与方向都存在问题。

二、提高小学低段学生写字水平的措施

想要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努力。教师要明确目标,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写字、乐意写字。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写字要懂得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一)通过形式多样的手段激发出孩子写字的兴趣

通过儿歌来激发出孩子写字的兴趣。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儿歌通俗易懂,可以让他们在轻松地吟诵歌唱的同时,牢牢的记住靠说教很难做到的写字姿势、执笔方法、书写规则等方面的规矩,例如关于写字姿势的“两腿并排脚放平,身子稍微向前倾,自然大方坐端正,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边一拳间”、“两肩齐平坐端正,头正背直挺起胸,笔杆斜靠虎口里,‘一尺’‘一拳’记心中”,或者是关于字的写法的“田字格,四条边,把字写在正中间,上下左右不靠线,行列整齐一线牵”等等,这些儿歌能够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写字习惯,激发出他们的写字兴趣。

树立榜样激发孩子们的写字兴趣。在进行写字教学时教师是学生的第一榜样,只要教师的板书规范工整,讲究法度,学生就会很自然的将教师当做是自己学习的榜样,产生一种要写好字的想法。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树立起一些较为亲切的容易追赶的榜样,例如那些在班级中写字水平较高的同学,要经常的给予他们奖励,来激发其他学生想要赶超的欲望。

利用比较来激发学生写字兴趣。这里的比较包括了学生自己和自己比较、和他人比较这两方面。在每次写字练习后,要让学生记下日期,在练习过一段时间后,用现在的作业与几天前、几星期前的作业比较,让学生们能够发现自己的进步。还要鼓励学生们与其他同学比较,找出和他人的差距,树立起新的奋斗目标。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得学生的写字水平呈螺旋式不断上升的趋势。

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对字的笔画、结构的分析,从而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捺”这一基本笔画时,可以用学生们比较喜爱的“踢足球”的动作来进行比较,在捺尖画上一足球,将正确的捺法比作是用脚尖踢足球,不正确的捺法比作是脚后跟来踢足球,通过这样的一比,很容易就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他们学起来也能够更加容易。

(二)重视笔画的教学

学习写字就一定要打好基础,牢固的掌握基本的笔画。因此,可以从点、横、撇、捺、提、折、勾这八种基本笔画入手。并在掌握基本笔画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掌握整个字的字体结构,在进行字体结构教学时应该按照独体字、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不规则结构等进行逐步的推进,先从独体字开始,然后是合体字,再是复杂结构,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那些比较难的字和容易书写出错的字要进行重点讲解。通过这样按照一定规律上升的,可以大大的降低学生学习写字的难度。在学习笔画时,也可以结合一些较为简单的结构来进行教学,例如每学完一种笔画,就可以写一些用该笔画组成的简单的字。这样能够巩固前面所学到的知识,还能够从笔画教学中引申、过渡到结构教学,这样做,在基本的笔画学完后,学生也能够掌握一部分基本结构,可以为以后的进一步的写字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够有效的避免学生学习笔画时滋生枯燥乏味的情绪。

(三)注重临摹,提高学生写字水平

临摹是传统沿袭下来的学习书法的有效途径,临摹需要一定的耐心、还要有规则,按一定的次序即遵循由摹到临的规则。通过临摹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临摹是为了写字,而写字是教学中相当关键的一环,学生学习的怎么样,教师教的如何,都能够在其中体现出来。写字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用大量的临摹练习作积累。

(四)纠正学生的练字姿势

有一个规范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学生写好字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关键。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严格的要求学生做到“一寸、一尺、一拳头”,直到他们能够让这些成为身体的记忆,能够很自然的就做到,同时也必须要注意到小学低段的学生本身的肌肉与骨骼都没有定型,也不发达,那么对于“一寸”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些,不能够强其所难;

(2)必须要让学生能明白写字姿势不正确的危害,要让他们能够做到姿势不规范不动笔,在进行指导时,不仅需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写字是正确的姿势,还要让他们能够知道如果姿势不正确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危害,例如近视、斜肩、驼背、脊椎弯曲等各种毛病;

(3)要与其他的课任教师一起配合,写字并不光是写字课、语文课的活动,它是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因此,要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就还需要加强与其他的课任老师之间的联系,让他们也能够在上课时督促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4)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要让家长能够在家中发现孩子写字出现错误姿势时,也能够进行及时地纠正,与学校配合规范孩子的写字姿势。

(五)利用多种评价提高写字水平

因为一些社会上的原因,社会上根本就没有重视对汉字书写的评价,这也就使得学生们也没有能够认识到汉字书写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写字教学的评价有利于引导绝大多数学生对写字产生兴趣;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具有基本规范的写字技能。

自我评价。要让学生养成字字认真,提笔就是练字的习惯。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时,要让他们能够正确的对自己的字进行评价,只有这也才能够让他们更快的提高。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他们不知道自我评价该如何入手。为此,教师可以帮助他们设计一个评价表,主要内容包括有整洁、正确、匀称、有笔锋等几个方面,并在自评表中还附上一些评价的标准和评价依据,孩子们在自我评价时就很好操作了。

同桌之间互相评价。当孩子们学会自评后,就让他们同桌之间互相评一评,指出对方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还需要改进。可以将自评表里面的评价标准作为互评的标准。当他们有了评价的标准后,评价就能够更加的具有针对性。在他们进行互评时,要鼓励他们多对照自己的去发现别人的长处,以此来改进自己的字。进行互评,不仅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写字水平,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从小就学会们正确全面的看待人和事物。

集体展示进行评价。在对写字作业进行评价时,可以将好的作业来进行展示并进行评价。这样做可以有效的提高全体同学的评价能力。通过这样的评价可以有效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要重点表扬那些有进步的同学,通过对新旧作业进行对比,激励全体同学不断努力。

教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有很多学生在写字时都会问这样的问题“老师您看我写的字漂亮吗?”、“老师您看这个字我怎样写才能更漂亮?”当听到这些问题时,要注意能够针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多给予表扬鼓励。可以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用勉励的口气给他们以鼓励,从而激发他们的写字潜力。例如可以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加上各种小评语,如“好漂亮的字!”、“你的字可以和小书法家比美了。”类似的。当他们出现错误时,则要鼓励他们找到错误。

篇(2)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实施建议中也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新课标将语法修辞知识独立于五大板块之外做出说明,可见语法修辞知识不可不教,而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语法修辞知识的掌握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良好语感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属对练习是一种不讲语法理论而实际上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属对的综合性、趣味性、多样性使其更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将属对教学作为语法教学的一种具体形式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学生通过属对教学明晰词类系统。传统属对教学首先使学生了解词的“虚实死活”,属对教学中所谓的“实字”、“虚字(活)”、“虚字(死)”、“助字”等字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助词,其划分与我们现代语法的分类基本上吻合。属对讲究对仗工整,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就要相同的形式相对。而进行训练时,从“一字对”开始训练学生对词类的概念,将相同词性的词进行主动的归类,对词类有了系统和理性的划分。其次学生通过属对教学培养造句能力。在练习“一字对”的基础上学生能初步明晰此类系统,那进一步行文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通过“二字对”、“三字对”等多字对进行,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如主谓、动宾、偏正等基本造句格式。虽然我们如今的语文教学不要求学生们进行严格的属对创造,但就多数语文课堂不涉及属对,或只把属对停留在鉴赏层面而言,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属对训练,对其语法观念的形成和其他综合语文能力培养有着很好的作用。所以,语法教学不可不进行,属对教学对于语法教学的启示在于语法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完整的语法体系、记忆艰涩的语法术语,而是在于培养语感、合理表达、力求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从而进行表达与创作。

二、传统属对教学对怎样进行语法教学的启示

那么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应该怎样进行属对教学,怎样通过属对教学对学生进行语法修辞知识方面的指导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和思考。首先,是否应该将属对设计为独立的教学板块?早在宋代,属对已经是同句读、声律相提并论的一种基础课程了,并编有相应的教材如《对类》、《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今日的教学基本上是以阅读、写作为中心的五大板块的教学模式,教材的编写也多遵照这种方式进行单元的编排。属对教学应在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这五大板块的学习中都有所涉及。但分散在五大板块之中进行教学可能会部分教师忽视属对的教学或仅仅将其作为课外延伸或是形式化的点缀,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对语法修辞知识学习的作用。特别是在初中学段是可以在属对方面进行多一些系统深入学习的阶段,教师若是能在教学中有意识有重点地进行属对教学,将是对学生语法知识乃至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此外,教材的编写也会起到一个提醒作用,将属对中的一些语法知识巧妙地编入教材,更是对属对教学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其次,怎样通过属对教学对语法知识进行学习?传统的属对教学可以给我们以启示,根据张志公先生的论述,进行属对训练时依次进行“一字对”、“二字对”、“多字对”的练习,从少到多,从明确词性到掌握句法规律再到掌握各种格式的变化,这种从字到词再到句的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从流行较广的属对教材《笠翁对韵》中可以发现书中按三十个平声韵编排,每组韵都从一字对开始依次字数增加,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那么在现代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属对教学。由于针对语法学习的属对教学面对的是初中学段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法知识基础,在明确语法修辞之后可以对其进行属对的创作指导。属对教学可以渗透在古诗文的之中,在进行古诗文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其中的对偶、对仗句进行属对方面的教学。此外,可以也进行一些属对教材的学习,如《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在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练习。

三、结语

篇(3)

人文素养表现在人文科学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上,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属内在品质。“大学语文”正是要培养和提高人的内在品质,涵养人的精神。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早就提出,道德教育应与学科知识教学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单纯的知识教学不应该是教育的全部。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急于培养“有用”的人才,教育理念受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倾向于功利化和唯智化,而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却没有做到应有的重视。具有实用价值的课程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各个高校也对于在短时间内较为容易显现出效果、创造出经济价值方面的学科、专业、课程大力扶植。而“大学语文”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类课程,却因其不具有短期可见的实际功用,且无法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或经济价值而受到忽视。高校这种理性化、功利化的倾向会引起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是学校对学生精神、情感世界重视不够,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能力片面,缺乏深厚的素养,进而导致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方面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大学人文学科逐渐萎缩,特别是理工科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越来越尴尬。面对培养目标“功利化”的倾向,大学语文学科也开始适应这样的趋势,试图去寻找自身的新的立足点和意义。在这样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将教学内容更多地向实用性更强的(如应用文写作等)方面倾斜,成绩测评也以所谓科学的量化为手段;同时,对于传统大学语文的篇章学习则更强调知识的丰富性等方面,而篇章教学对学生的情感滋养作用重视更为不足。可是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恰恰就在于情感的培养,因为,唯有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才是生动的人、活泼的人、区别于机器的有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人。情感对于人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是能够激发起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也是人际交流的重要手段。一个人应该具有成熟的情感,才能使人保持健康的心理,这正是当今人们面临的重要难题。“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养课程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情感滋养的责任,情感教学应该成为大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的内容,这也应该成为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内容。

二、“大学语文”情感教学的意义

(一)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所学知识,真正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意义比如,当我们讲到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体裁“词”的时候,往往会讲到它的起源发展、长短形式、题材内容等,如果我们以讲授的方法陈述和列举词体知识内容,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学到的知识也无法长时间在记忆中停留。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方法,在知识教学中加入情感教学,结果便会不同了。我们可以从大学生亲身的情感体验开始谈起,询问他们目前听得最多、唱得最多的流行歌曲是什么内容的,他们一定会说是爱情歌曲。这时如果告诉他们,词在初创时期,其实就是那个时候的流行歌曲,内容跟大家爱听的流行歌曲一样也是以爱情为主的,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就被调动起来了。接着再来讲讲,由于诗这种文学体裁到盛唐已经被文人推到了顶峰,中晚唐诗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求新求变;而市井小民则更需要一种轻松的、能够表达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感的形式,于是词便产生了。这样讲起来,学生对于词体和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就比较深刻,情感上对这种文体和相关知识也会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其实,这里我们就运用了情感教学,拉近学生和所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与这些原本疏离的知识之间有了情感的沟通,同时也唤起了他们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兴趣与情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学科感兴趣并能从中体会到乐趣的时候,大学语文课堂就不再是高校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心目中可有可无的课程了。

(二)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认同传统文化,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使他们成为或者愿意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人一般的大学语文课本中都会讲到《春江花月夜》,许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总会有一种浮于表面无法真正深入学生内心的感觉。诗中出现了“捣衣砧”这个物象,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它的含义,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而如果请学生来猜测,“捣衣砧”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很多学生受当今影视文化的影响会脱口而出:洗衣服的。若教师此时马上否定他们的回答,则会极大地伤害学生求知的感情,也会对自己的文化功底产生怀疑,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如果以李白的《子夜吴歌》为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再和《春江花月夜》的情境相对比,请他们思考为什么捣衣总是会在夜里呢?若是洗衣服,该是白天才洗得更干净吧?这时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引起了他们的思考。此时我们再把良人远征塞外,秋风乍起天气转凉,家人白天忙于秋收,晚上也不休息,把粗糙的布料放到捣衣砧上捶打柔软,为思念的亲人制作寒衣,悠悠月色之下捣衣声声,每一次捶打都蕴含着她们对远方亲人的挚爱深情。此时学生不仅理解了具体的文化知识,理解了“捣衣砧”在这里出现所蕴藉着思妇与游子之间浓浓的情意,更唤起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再如这首诗有景、有情、有理,美景、深情、哲理融合,在学生看来却常常有一种景、情、理割裂分离的感觉。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诗人当时的情感并没有理解和真正的体认。诗人处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历史时期,中国统一,统治者胸襟开阔,政治、经济、文化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心中充满了自信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如果我们进行这样的背景介绍,学生便会对中国历史上那个非凡的年代心生向往,产生一种向往国家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感、也期盼自己能够拥有那种昂扬的生命张力,因此自然也能体认诗人站在俯瞰宇宙、人生、人类情感和人间美景的高度来统筹全篇的阔大境界与情思。

(三)情感教学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进而提高与人进行情感沟通的能力讲到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如果我们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形象可感的介绍,加之作者自己生活处境的前后对比,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在那种国破、夫亡、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年老多病的凄凉晚景下,在寒意袭来的深秋,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对周围的景、物极为敏感、黯然伤情?讲到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就是那个可以带着几十骑冲进数万人的敌营生擒叛贼、有勇有谋、却无法完成自己报国理想、无法解救同胞于异族铁蹄之下的英雄,是否也会在远眺长江北岸时扼腕叹息,甚至落泪不已?通过这样的情感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加贴近篇章作者的内心、人物的内心,在理解篇章的同时,也理解了他人的情感,这种思维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进而提高与他人进行情感沟通的能力。

(四)文学作品具有的情感寄托和情感宣泄功能充分展示文学的这一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疏导学生的类似情感,另一方面还为学生寻找到一条情感宣泄的途径。“大学语文”所讲授的作品与情感之间本来就自然存在着一种关系,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来源,文学作品又是作家情感的宣泄与寄托。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意识到了这种关系,《魏风?园有桃》中就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因为内心忧愁,所以作歌谣来解忧;因忧愁而作歌,诗可以解忧。《小雅?四月》中:“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君子作歌,来表达他的哀伤;《小雅?白华》中:“啸歌伤怀,念彼硕人。”思念心上人,用啸与歌来发泄自己内心的忧伤。作家想要表达的、文学作品表现出的那些情感往往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曾经有过或将来会有的情感,通过对作家、作品、情感关系的充分展示,学生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拥有却未曾恰当表达的情感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宣泄出来。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意识到,写作是一个表达自己内心、宣泄情感的途径,他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让自己的内心得以宁静。

(五)情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引导学生将其他学科中所学的工具化技能与人文精神结合,使学生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人大学语文教学通过对作者的介绍或对篇章主人公的讲解,向学生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有着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有豪气干云但壮志难酬的英雄、有刚勇仁义又气节凛然的官吏、有借古讽今呼唤不畏专制振兴国家的诗人……当学生理解了这些人怀着“兼济天下”的热忱,尽一己之力以报国家的精神后,心灵自然会为之震撼、为之感慨,血气自然会为之燃烧、为之沸腾,他们也会愿意以自己所学,为当今的国家、社会做一点有益的事情。保护好学生这种纯挚的情感,必定会让他们树立起一种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将来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可以服务于社会的人。

三、在有限的课时内使情感教学达到最好效果应注意的一些内容

(一)教师自身对情感教学的内容应有最大限度的认同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仅将授课内容作为客观对象进行讲解,对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充满不信任,甚至把学生当作敌人。然而情感教学要达到最佳效果、真正唤起学生的情感认同,是需要教师首先将自己的情感沉浸其中,以心灵的力量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以生命的真诚来唤醒学生的真情,在融洽、真诚、开放的气氛中,教师和学生都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绪,师生间进行真正心灵的沟通交流,才能更好地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人文关怀的滋养。

(二)创设情感情境,引导学生换位进行情感体验情感情境是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方面,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为内容的情感情境的创设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教师要善于寻找可以引起学生对文化产生兴趣和容易激发起学生情感的切入点,吸引他们关注教学内容,并易于接受和理解。

(三)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启发和引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唤起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共通情感,启发他们对自己的内心、精神进行反省,将人文知识内化,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改进课堂评价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教师不仅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立场上考查其情感上表现出来的理解、喜悦或是犹豫以及畏惧之情,并且以宽容的心态来接受。教师还应给学生更大的表达空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说真话、表真情,任何发自内心的真诚表达都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赏识和鼓励,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及主观的臆断来局限学生。四、结语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学习分成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而无意义学习只是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或个人的意义参与,这是一种与“全人”无关的学习。而意义学习就不是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积累的学习,而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的选择行动方式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篇(4)

1.1开展不同文学体裁教学语言的研究

初中生正处在语言学习的重要阶段,教师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设计课堂语言教学内容,组织好语言变化,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出来,让学生真实的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语言的整体性水平。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课堂经验,将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出来,不拘于一种语言形式。

1.2初中语文教师需努力提升自身语言修养

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才能更好的组织语文教学内容,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语文教师除了熟知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内容外,还要修习其它学科内容,来充实自身的教学素质。另外,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认识自身语言知识结构的不足之处,依照教学实践情况,提前做好备课工作。

1.3初中语文教师需努力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兴趣是学习的首要前提,教师要让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兴趣,关键在于讲授是否能设疑激趣,讲述扣人心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语言的基本功,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使之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同时,教师还需博采众长,总结与教材内容相通的笑话、习俗、典故、诗词、谚语等,并将其引入课堂,以塑形象,进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1.4初中语文教师需提高自身教学语言的规范化程度

第一,语文教师要讲普通话,注意规范性用语。我国人口众多,不同种族间的区域性语言繁多,或多或少的妨碍了人们的文化交流,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推广普通话的使用,减少语言障碍的发生;第二,提高语言用词的规范性,禁止使用方言授课。

2结语

篇(5)

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实行

实践性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以作文写作为例,文从心生,心有所感,感从生活中来。这就是一条小学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连接的主线。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时候,可以从这条主线入手。例如,作文题目为《我心中的XX》。如果在学生们的心中对XX有印象还好,但是如果没有任何印象,那么就应该带领学生们去参观,去亲身观察,绝对不能总是让学生们在封闭的教室中,学习着那些基础知识,而却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这些。写作是语文与实际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方式,也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关键。写好作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在生活中寻找灵感,而不是在教室与课堂上去凭空想象。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们多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留意对于生活中点滴的感触。最好是让学生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将生活中的点滴记下来。养成这样的习惯,学生自然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

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小学生的能力应该作为首要课题。而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小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所以,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

首先,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能够从不同角度,如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对小学生进行培养与训练。

其次,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在学习唐诗的时候,很多小学生也曾经想过,这些这么久远的知识我们学习有什么用呢?教师应该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学习观,课文以及诗词的学习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写作,而写作的目的则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字描绘现实的生活。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们学到的知识得以体现,尤其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要在其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学习写作也是要能够表达自身对生活的感悟。

篇(6)

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学习状况、能力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增设学生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会学、乐学。只有教师树立了科学的学生观,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可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完成文本的研读,同时也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参与课堂讨论,及时发表自己见解,师生互动,通过作品研读作家思想和情感,并通过相应的情感体验反观自己的人生,充分汲取正能量。我们的高校要培养独立自主适时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人才,教师就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勤于思考,获得终身受益的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和习惯。可以通过问卷形式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广泛调查高校开设大学语文公共课的学生来源、基础、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等学习现状,为课堂教学改革做好准备。第一,在作家作品选择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来确定,学生专业不同,兴趣不同,阅读能力也存在个体差异,因而选择的作家和作品就不可能全同。第二,对于较长的文本,在学期之初就交代学生尽早阅读,最好是在开课前的寒暑假期就提前做好安排,解决学生不能及时阅读文本的问题,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做好铺垫。第三,教学改革过程中设计适当的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积极讨论。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适时安排学生及时完整地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改革动。教师通过对作品深入挖掘以及合理引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采用既注重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也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审美、情感教育,使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新型教学改革模式。教师对作品深入挖掘以及合理引申。“任何作家都是自己时代的儿子”,作家和作品与学生有着时间和空间的隔阂,教师要善于消除隔阂,将作品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再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同时完成审美和情感教育。从组织学生选择作品,安排时间阅读文本,到课堂上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以及即时的引导和总结,整个课堂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3教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

对作品深入地挖掘以及合理引申,这既需要教师的文学素养,还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掌握一定的哲学原理,同时也需要教师有相应的人生阅历,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将具有时代隔阂的作家和作品,让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接受,并能够感同身受,通过文本的阅读和思考,让正能量进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并对其终生的学习与生活起正面的引导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会学生文本解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使其终生受益。首先是从文本出发。任何是想象和联想都离不开具体的原始的文本,这是思想起飞的起点,我们提倡作者接受文学作品过程的再创造性,也要注意忠实于原作。任何没有依据的主观臆测都可能背离作家的思想,成为天马行空的泛滥。曹雪芹就曾慨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阅读文本,我们首先要老老实实做作者的“解味者”,其次才是合理地挖掘和想象,拓展作品的空间。最后是创造性地运用。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适时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更是承担了培养学生经典阅读的兴趣爱好,甚至要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经典的兴趣爱好的任务,所以教师平时的教学改革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放眼未来,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交给学生阅读经典的方法,不要单纯把这门课当成一门要考试合格的科目,课程结束,对经典的阅读和探究也都随之结束。而是通过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学会阅读经典,喜爱经典,传承文化,享受阅读,颐养身心,并影响和感召身边更多的人享受经典阅读,并把经典阅读培养成日常的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最终带动全国人民加入到经典阅读的行列中来,从而提高国民总体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新模式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和深入挖掘到教学过程的重新把握定位上,都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从经验型向学习型、研究型转变。除去教师自身教学理念问题,优化教学模式以及建立多元教学评价体系也很重要。

篇(7)

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的改革是人们对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思考的直接体现。纵观教材编写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最初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多以文学史为线索、以作品串讲为主要模式,这种编写方法相对简单。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教材编写进入百家争鸣时代,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地域特点的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教材编写模式的多元化:有延续文学史模式的,有按照文体进行编写的,有将文学欣赏与技能传授相结合的,不一而足。不管哪种模式,都体现了编者对大学语文定位的思考,有些注重工具性,有些注重人文性,有些突出趣味性,有些突出当代性,甚至不少教材想体现所有功能,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大部分教材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很好地实现他们最初的设想。当研究者大谈大学语文如何改革时,一个短期内还无法改变的现实是:大学语文课程尚未被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正式规定为公共必修课。在中国现有的教学体制下,这决定了大学语文先天性的边缘地位。有统计表明,现在全国超过一半的高校已经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有些学校甚至规定不选修大学语文不能毕业。这就给大家一种错觉,好像大学语文已经很受重视了。可实际上,大学语文“一般只有一学期,最多一学年,每周也就2课时左右”。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是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大概32个课时。如此少的课时,想要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等如此多的目标,岂不是天方夜谭?基于这样的现实,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课堂调查认为,组织实施“模块化教学”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这一观点也可以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模块化趋势中得到体现。以目前较为通行的普通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为例,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丁帆、朱晓进、徐兴无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温儒编的《高等语文》等皆采用模块单元编写。为了方便说明,笔者将这些教材的单元设置情况进行比较。这四种教材的编者都精心组织了不同数量有内在意义关联的单元,在每个单元之下选录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主题相近的文史哲作品,并且适当加入导语和按语,为课堂的组织和实施提供了方便。以这些教材为蓝本,组织实施“模块化教学”不仅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模块化教学”和其他方法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模块化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对新知识的渴望、对思想境界的提升、对自我人生的思索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有内在的需求以完成此方面的升华,思想开始成熟的大学生尤其如此。要满足大学生的这种需求,“模块化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内容的包容性大学语文的基本内容应该是古今中外经典的诗、词、文、赋、小说、戏剧作品,这一点在各种大学语文教材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如果仅限于此,大学语文就基本等同于高中语文。我们所说的“模块化教学”包含更丰富的内容,也就是在一个模块主题下不仅包含文学作品,还包括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等各方面内容,因为在古代文史哲等学科本来就属于一体,不同学科可以同时体现相同的思想。对不同学科、不同国家相同主题文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多的联想和启发,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如,丁帆、朱晓进、徐兴无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我的信仰”模块,包含宋代哲学家张载的《西铭》、佛家经典《六祖坛经》,选了穆旦、北岛等现代诗人的诗作,还选了爱因斯坦的《我的信仰》、法国史怀泽的《敬畏生命》,通过不同文化、不同文体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从各个角度理解“我的信仰”的含义;“美的历程”模块,既选择了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篇章,又选了林语堂的《中国书法》、杜甫的《丹青引》等经典作品。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主题模块的包容性,这样的教学内容必定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主题的明确性“模块化教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目标明确、主题突出,能使学生围绕同一主题展开学习和思考。教师选择什么样的主题绝非信手拈来,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在众多有关审美、社会、人生、思想的主题中如何挑选最富代表性、最能引起学生共鸣、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笔者在指定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自己的阅读和心得,选择了“我的信仰”“品格修养”“爱情婚姻”“《易》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等主题。在单元学习前,笔者结合教材导言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对学生予以引导,在作品讲解过程中尽量多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作品内在的关联;在每一主题讲解后,笔者让学生撰写学习心得,以便将学习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在学习前就有明确的主题,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充满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不同作品之间都存在内在的关联,避免了以往单篇串讲方式带来的边学边忘等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思想的深刻性与高中生相比,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更强,对知识的学习和接受更具主动性,厌倦老生常谈的枯燥说教,他们具有更强的参与意识,希望教师的讲解具有深刻性,这一点正是“模块化教学”的最大优势。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基于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几千年积淀的经典思想资源,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表现出很强的认同和学习欲望。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无疑是三大核心思想,这些思想至今还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对此,一般的大学语文教学方式是选择某些经典篇章(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周易》中的名篇)逐字逐句讲解,这种方式和中学教学很相似,大学生们基本可以靠自学完成,因此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如果采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组织有意义、有趣味的文化单元,在一个较为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对传统思想有一个全方位、较为深入的了解,使每一个主题教学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想象的旅行和思想的冲浪,那么这样的学习对他们就具有吸引力,也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模块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任何好的教学理论都需要借助有效的方法实施。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成功开展“模块化教学”并非易事,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具体来说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特别注意。

(一)模块的选择以上面所列四种大学语文教材的单元设置为例,徐中玉、齐森华版本,丁帆、朱晓进、徐兴无版本为12个单元,夏中义版本为16个单元,温儒敏版本为25个单元,每个单元一般有4-10篇不等的选文,少数单元选文在10篇以上。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深感到,以目前大学语文的课时量来说,根本无法完成所有单元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取舍成为重要问题,选择哪些单元和篇目,放弃哪些单元和篇目,需要大学教师慎重抉择。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教师在选择单元时必须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教师的专业特长。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主要来自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不同专业,不同专业出身的教师会有不同的选择偏好。在单元选择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而不是抑制这种选择偏好,因为教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往往能够游刃有余,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在选择单元和篇目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时教师觉得很重要的单元和篇目学生却不喜欢,这时不妨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投票决定选择哪些单元,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一些理工院校的学生,教师还应该针对他们的专业特色,适当增加相应内容,强化大学语文在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教化功能。

(二)模块的实施在进行模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因为每一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教师在讲解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谈谈他们对此问题的看法。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教师可以借此掌握学生对此问题的了解程度,以便开展下一步教学;二是让学生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如,当讲解“我的信仰”模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论他们的信仰是什么,促使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思考,再根据学生的谈论进一步讲解人为什么要有信仰,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信仰,信仰对人的一生意味着什么,然后展开有关信仰文章的讲解,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把“人文关怀同信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有内在的醒悟和提高。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课时对学过的单元分组讨论,然后让每组选一个代表演讲,或者选出观点相左的学生进行辩论式讨论,让学生在思想交锋中思考社会和人生。模块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内在品格,为了体现学习的当代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兴媒介,就某些与主题相关的时事建立博客、微博或微信,让学生以留言的方式展开讨论,以便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也可以采取和西方文化比较的方式进行开放式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