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6:01: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时间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高专师范新生 时间管理倾向 学习成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33-03
人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一寸光阴一寸金”,说明时间的重要性已得到认可,可是认识到时间的宝贵不等同于会管理时间。从1816年开始,心理学界开始对时间心理学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日趋丰富和成熟:包括时间的知觉、认知、推理、记忆等。我国学者黄希庭和张志杰在2001年提出时间管理倾向(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的概念:一种多维度多层次具有动力性的心理结构的人格特征,表现在个体运用时间的方式上,通过心理及行为方面体现出来,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三方面构成。时间管理倾向三个维度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信念和预期,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自我的监控。
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专业、年级等人口变量学方面的研究存在不一致的地方。Macan等在研究中发现,女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张丽娟、董好叶研究表明,在性别方面,男生的时间监控观高于女生;年级方面,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时间价值感要高于一年级的学生;在专业方面则无显著的差异。范翠英、孙晓军、刘华山的研究则表明,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和年级方面均无显著差异。陈本友、张锋、邹枝玲、杨勋、黄希庭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上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研究工具的不同,后续应继续深入探讨进行研究。前人关于时间管理倾向的研究表明,时间管理倾向与心理健康、学习动机、学习成绩等都有密切的联系。钟慧的研究认为,越是善于管理时间的学生其成就动机水平越高。黄岗、秦启文、张永红研究表明,时间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睡眠质量也较差。李晶研究发现,越是焦虑的人其时间管理倾向得分较低,存在显著负相关。王娟的研究认为,时间管理倾向与自尊、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即自尊和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能更好的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赵建新通过调查研究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发现,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生活满意度的三个维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树立正确的时间价值观对提高生活满意度有着积极的影响。William时间管理倾向能有效预测个体的工作绩效和学业成绩。李黎的研究表明,师范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关系。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高职高专的教育投入,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高等专科师范生,正日益成为未来人民教师队伍不可或缺的人才。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对丰富的大学生活非常感兴趣,从忙碌紧张压抑的高中生活过渡到以自我安排为主的大学生活,若对时间没有充分合理的安排,那么在课外活动及学习之间的选择可能会产生矛盾。因此,研究高专师范新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能为提高学生科学合理地管理时间的水平及学业成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选取广东省某专科师范院校271名大学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剔除无效问卷22份,得到有效问卷249份,问卷回收率为92%。其中男生101人、女生148人,文科154人、理科95人。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黄希庭和张志杰(2001)编制了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该量表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组成,共44个项目,采用李克特五点评分法,分数越高表明时间管理倾向水平越高,信度系数在0.62-0.81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在0.71-0.85之间。本研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
2.智育学习成绩评定。收集被试大一学生第一学期智育学习成绩评定,按1-5分等级记分:1表示不及格、2表示及格、3表示中等、4表示良好、5表示优秀。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录入数据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的调查
1.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1。
由表1可看出,时间管理倾向平均分为3.30分,高于中值水平,因此可以说明高专师范新生的时间管理倾向高于中等水平。
2.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性别和专业差异。见表2和表3。
(1)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性别差异。为了考察不同性别的师范新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上是否有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结果见表2。从表2数据可看出,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上显著性水平。
(2)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的专业差异。为了考察不同专业的师范新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上是否有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结果见表3。从表3数据可看出,文理科师范新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均没有差异。
(二)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各维度上的差异
为了考察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与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各维度上是否有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结果见表4。从表中数据可看出,成绩优秀的学生与不及格的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三)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矩阵
从表5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各维度与学习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时间管理倾向越好的学生学习成绩也越优秀。
(四)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成绩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首先把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作为预测变量,学习成绩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对学习成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能解释54.4%的变异(见表6)。
为了进一步了解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对学习成绩的预测,现将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因子作为预测变量,学习成绩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三个维度对学习成绩都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可以解释55.6%方差变异。其中时间监控观的解释力最强,达到了50.5%,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分别解释变异量为3.7%和1.4%。
三、讨论
(一)高专师范新生的时间管理倾向的现状
本研究经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专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时间价值感维度、时间监控观维度和时间效能感维度均高于中数水平,这一研究和李晶(2012)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说明学生拥有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能认识到时间对自己的重要性,运用与运筹时间的能力较强,对自我驾驭时间、有效管理时间的信心也较强。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在高中繁忙的学习任务中已形成良好的时间管理模式,并且将这种模式应用到大学生活中。本研究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高专师范新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总分以及各维度在性别和专业方面均无显著的差异,这和以往的研究是一致的。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男女地位越来越平等,性别歧视现象也相对以往来说较为少见。大学校园中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均面临严重的升学与就业压力,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学习与掌握的知识量是巨大的,因此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角色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方面也没有显著的差异,这说明文科生和理科生虽然在所学的课程性质特点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如何管理时间方面的态度是相同的,这也说明了时间管理倾向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是一种典型的个体行为,受性别、专业等因素影响不大。
(二)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成绩优秀的师范新生与成绩不及格的师范新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其各维度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这一研究结果和李黎(2010)的研究认为成绩优秀的师范生在时间管理方面强于成绩较差的师范生的结果是一致的。同时相关分析也表明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时间管理倾向得分越高,学习成绩越好。这说明时间价值感高、时间监控观强、时间效能感高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时间对自我的重要性,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运筹时间的能力较强因而能制定出与自我相适应的学习计划,并且在管理时间的行为方面自信心较强,因此时间管理倾向得分比较高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比较好。
(三)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习成绩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能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成绩,其中时间监控观的预测力最强,能够预测学习成绩50.5%的方差变异,其次是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最低。这个研究结果和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张志杰等(2001)的认为时间监控观对中学生的成绩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张志杰(2004)研究认为若个体对时间的价值和功用持肯定态度,对时间驾驭充满信心那么必然会体现在工作情境中,表现为更积极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黎兵、杨嘉乐(2004)也指出时间监控观能显著影响学业成绩。时间监控观在时间管理倾向三个维度中是最具操作性的,是个体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能力和观念,通过一系列外显的活动来体现,包括了设置目标、计划、优先级、时间分配和反馈性五个因子。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运筹利用时间的能力较强,能够通过设置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好学习计划,优先分配好时间完成重要的任务,并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查。有些学生可能由于刚进入大学还不能很好适应自主管理时间的生活,缺乏对时间的功能和价值的重要性的认识,合理安排利用时间的能力及自我对时间监控调节的能力较差,导致学习与课余生活时间发生冲突,影响了学习成绩。
四、结论
第一,高专师范新生的时间管理倾向高于中数水平,在性别及专业上没有显著差异。
第二,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其各维度差异显著。
第三,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维度和学习成绩之间呈正相关,并达到显著性水平;时间管理倾向能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成绩,其中时间监控观的预测力最强,时间价值感次之,时间效能感预测力最差。
五、建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时间管理是具有一定调节功能的人格特征,对学习成绩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对个人的成长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生应提高自我时间管理能力,才能合理分配时间完成学业任务。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呢?本研究结果一个重要提示是虽然时间管理倾向三个维度都对学习成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是时间监控观的预测力最强,那么在培养学生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的同时必须着重提高学生时间管理的技能技巧。米豆豆的研究中指出时间管理能力是可培养的,部分企业管理和大学内部已开设相关培训内容,如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开设时间管理培训课程。因此,高专院校也可通过心理辅导中心开展相关的课程和活动,系统教授时间管理方面的知识,注重养成科学管理时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自主计划安排学习时间:合理设置目标、恰当制订计划及有效分配各类资源,以保证学习与课外活动的时间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本友,张锋,邹枝玲,杨勋,黄希庭.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3)
[2]狄敏,黄希庭,张永红.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和A型人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2)
[3]付爱兵.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8)
[4]范翠英,孙晓军,刘华山.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1)
[5]黄岗,秦启文,张永红.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压力和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9(1)
[6]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4)
[7]黄希庭,张志杰.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2001(5)
[8]黎兵,杨嘉乐.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4(92)
[9]李黎.师范生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J].当代教师教育,2010(2)
[10]李晶.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拖延与焦虑的相关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1]米豆豆.大学生学业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12]王娟.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尊、自我效能、焦虑的关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3]钟慧.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3(4)
[14]张丽娟,董好叶.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研究[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4)
[15]张志杰.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满意度:递增效度的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16]Britton B K,Glynn S M.Mental management and creativity:A cognitive model of time management for intellectual productivity. In:JA Glover,R R Ronning,C R Reynolds ed.Handbook of Creativity:New York:Plenum Press,1989
关键词:大学生;闲暇时间;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305-02
美国理论界将“闲暇”定义为以时间来衡量的一种存在,它表示一种特殊的时间,即一个人可以得到自由的时间[1]。《社会百科词典》将闲暇定义为“人们生活中除工作时间、工作往返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抚育子女的时间、满足生理需要的时间以外,剩余的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即自由时间、空闲时间。”[2] 国内将大学生闲暇时间界定为:大学生扣除正式行课(参加学校正式课表上安排的必修课)和满足生理需要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3]。
大学生的闲暇时间较多,有调查发现[3],“郁闷”是现在高校学生流行的口头禅,学生的困惑以及烦恼多是来自于闲暇时间的安排,“时间多,但不知道怎么过”;“打牌,上网聊天,知道这样不好,可是,大家都是这样过的……”。如何对闲暇时间进行使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大学生能否合理、有效地安置与利用好闲暇时间,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大学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一、大学生闲暇时间运用情况
调查表明[4],大学生最不快乐原因是空虚无聊,占到33.3%,其次是人际相处方面的问题,占到了31.5%。10%的大学生都承认自己存在严重的时间浪费问题,一方面有大把的闲散时间却不会集中使用;另一方面是有些大学生表面上看起来每天都很忙碌,却不知道自己真正做了什么和得到了什么[5]。有调查表明[3],小说、报纸、杂志(78.1%),上网(66.9%),外出闲逛(59.1%),自修(47.1%),睡大觉(40.5%)是大学生最经常从事的五项活动。近五成的学生分不清大学学习生活中各类事情的轻重缓急,有近一成的学生压根就没考虑过相关问题,更谈不上进行正确的时间分配[6]。大学生的平均可自由支配时间至少为4.6小时;大学生平均每天花在学习上的课外时间大约是2.4 小时,在娱乐方面用时最多,其后依次为学习、工作、社交[7]。对大学生生活享受方式调查发现,所占比率从高到低为“享乐型”、“自由型”、“交友型”、“学习型”、“电脑网络型”[4]。55%的同学能将大部分课余时间用于自习,64%的同学在课余时间经常或偶尔逛街上网睡觉。46%的同学课余时间能坚持2~4小时的学习,42%的同学课余学习时间不到2个小时[8]。
由此可见,大学生闲暇时间的使用情况存在一定的问题。闲暇时间较充裕,但时间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闲暇活动具有多样性、娱乐性特点。应该根据大学生特点及其发展需要,给予指导和建议,使闲暇时间的使用更加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二、大学生闲暇时间运用的特点与原因
美国学者纳什把闲暇分为六个水平层次:创造性参与活动,如发明等;积极参与活动本身,如运动等;情感投入观看活动,如看演出等;被动消极观看活动,打发时间,如听音乐,翻看小说等;纯官能享受型活动,如赌博、沉湎网络游戏等;犯罪等行为[9]。从对大学生闲暇时间运用情况看,大学生闲暇时间运用质量不高,属于较中低层次闲暇活动。
大学生在闲暇时间运用方面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大家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少数还存在闲暇失范现象,如网络成瘾。这与缺乏时间管理、闲暇时间教育有关,学生从小真正拥有的自由时间并不多,老师和家长管得太死。一旦学生进入大学,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合理利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三、加强大学生闲暇时间运用能力的建议
1.提高认识,重视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教育。有研究表明[10],时间管理能力影响应试的心理状态,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还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相关。科学有效地管理时间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时间管理倾向越差越容易网络成瘾,时间管理越好越不容易网络成瘾[11]。时间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对各种事情能够合理有序的规划,能够避开网络依赖等不良诱惑,心理健康状况较好[12]。不会管理时间的大学生被试,睡眠质量越差[13]。越善于管理时间的大学生,其焦虑程度就越低[14]。由此可见,时间管理与大学生常见的网瘾问题、考试焦虑、压力、心理健康水平、睡眠问题、成就动机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学校和学生都应该提高对时间管理的认识,对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培训和建议。
2.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时间管理教育。调查发现[15],大一年级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其三个维度上均低于其他三个年级,而考试焦虑得分则相反,一年级学生高于其他年级学生。自修是大学生经常的活动,占据47.1%,在闲暇时间选择“自修”的多是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二三年级的很少。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随年级升高存在明显年级差异。男女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体上没有差异,而独生子女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满意、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总分及各纬度得分明显高于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学习态度不积极的学生[16]。调查表明[5],二年级学生时间浪费最严重。大四学生在闲暇时间的失范现象最明显,毕业前一段时期的酗酒、打架、砸公物、游戏式的“黄昏恋”成为校园一道令人头疼的“风景线” [3]。
对于大学新生,要注意到新生一方面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学习热情高,另一方面还没有脱离高考的惯性,学习习惯、方法没有转变的特点。如何从紧张、紧凑的高中生活过渡到以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为主的大学生活中,对他们进行时间管理与闲暇活动指导尤为重要。
大部分四年级的大学生由于考研和就业的压力,还有对大学生活的反思与留恋,反而会更珍惜时间。对于部分浪费时间的高年级学生应该及时给予关怀和引导。相对而言,应该关注二三年级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现实问题,如人际关系、学业生涯规划、恋爱等成长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训练等,舒缓和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重视和关注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不虚度时光,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3.对大学生进行时间管理技能训练。学校通过开设选修课等,向学生传授时间管理的知识和进行实践训练。在生活中,发现大学生不会分辨事情的优先级,当同时面临几件事情要处理时,不知怎样取舍。让学生了解并逐渐遵循和运用时间管理的原则,如艾森豪威尔原则,该原则可以帮助有效克服每日或每周的混乱,以便区分事项类型,决定事项的优先顺序,是否安排他人或删减。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生物钟与行为方式,每个人的生理状态在一天之内有高峰与低谷。根据自己的生理规律,制订高效率的时间计划[7]。
尤其应该关注到现代社会大学生对于网络的大量使用,对于网络使用时间的合理安排和支配要重视,应通过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时间管理倾向减弱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控大学生网络成瘾。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十余所高校调查表明,76.8%的学生日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内。28.1%的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其后26.2%为学习、22.1%网上聊天交友。大学生更主要是将互联网作为休闲娱乐工具,而将其作为学习工具的比例相对较低。说明如今的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更强,闲暇活动更多地选择网络也是值得担心的地方[17]。
通过加强大学生时间管理技能的培养,让大学生懂得时间的特点及价值,增强其时间意识和培养其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来训练其时间管理技能。让大学生通过设置目标、认真计划、分配时间及对时间的利用和浪费进行总结,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时间管理行为[18]。
参考文献:
[1] J.曼蒂,L.奥杜姆.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叶京,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2.
[2] 袁方.社会百科词典[K].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杜,1990:561.
[3] 罗华.大学生闲暇及闲暇教育现状的抽样调查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
[4] 吕红梅.当代大学生享受类型与快乐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学术研究,2011,(4):208.
[5] 董朝辉,李晓林.大学生时间管理策略现状的质性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39.
[6] 王浪.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与对策——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1,(4):98.
[7] 陈明华,陈珊.大学生时间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9,(11):71.
[8] 刘娟.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市大学城大学生为例[J].高校管理,2011,(8):169.
[9] 孙延毕.加强对闲暇时间和闲暇文化的研究[J].社会,1986,(3):36.
[10] 王剑华,付艳芬.某校医药类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2):30.
[11] 彭红雷,姜旭英.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时间管理倾向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6).
[12] 马红霞,杨绍清.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及人际困扰与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9).
[13] 黄岗,秦启文.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压力和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9,(1):172.
[14] 陈本友,张锋.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3):307.
[15] 霍建勋,杨翠英.时间管理倾向对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0,(10).
[16] 霍建勋,杨翠英,关明杰.包头市522名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评定[J].中国学校卫生,2008,(5):455.
一、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意义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次综合训练,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毕业论文训练,大学生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毕业论文训练的第一个环节是如何选题,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经管类专业具有知识半衰期短、知识涉及面广、热点难点问题多等特点。因此,学生要确定合适的论文题目并不容易,这既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更需要类似一双慧眼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实践中有待探究的问题。
(二)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
毕业论文有文献综述的要求。丘吉尔曾说,回望有多深邃,展望就有多远。这句话可用于对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要求。毕业论文促使大学生大量阅读特定选题领域已有的文献,系统地收集、了解和判断特定选题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批判性地审视已有文献的良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合理吸收现有文献的养分,从而使已有文献为自己的选题研究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不能人云亦云,必须有所思考、有所判断、有所取舍,其批判性思维因而得到训练。
(三)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
大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的功能是通过其培养的人才承担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初步的学术能力,才能承载大学和社会的期望。毕业论文是训练和检测大学生学术水平的有效培养环节,能培养大学生具备初步的学术能力。著名学者萧乾、、侯仁之等因本科毕业论文出色而较早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就是最好的例证。
(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人们应对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创造力的潜力。具有学术研究基本功用的毕业论文,是能够打破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的利器,能够烙下大学培养的个性化印记,可以让大学生在学术训练中提升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毕业论文是一个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课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
(五)锻造学生完美的社会人格
社会人格一般指待人处事的方式、沟通交流的能力、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面对选择的价值取向等。在撰写毕业论文前,学生需要与指导教师沟通,向师兄师姐请教或跟同学朋友讨论,这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和懂得基本的社交礼仪;为了获取毕业论文的研究数据,学生往往要到企业或者社会组织进行调查研究,这是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初步融入社会的过程;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还要承受就业和论文验收的双重压力,对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一个考验。因此,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社会人格的过程。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训练存在的问题
从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训练的现状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主观重视不够,毕业答辩流于形式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同一时期内往往要兼顾科研、教学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有限的精力加上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制度导向,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采取放任的态度成为普遍现象。部分指导教师认为,给学生定好论文题目,定期要求学生汇报论文进度并对其论文提出相应修改意见即可,并没有分配足够时间去启发、引导和督促学生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教师指导不够,自然对学生的要求高不了。在毕业论文答辩之前,指导教师往往没有足够时间仔细阅读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由于时间限制,答辩的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陈述论文和答辩,教师也很少认真地对答辩学生进行提问和质疑;此外,毕业论文的评分环节虽有统一的量化标准,但指导教师更多是凭经验和主观印象给分。诸多因素致使毕业论文答辩作用虚化并流于形式。
(二)学生态度不端正,拼凑抄袭现象严重
毕业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学年进行,而这正是学生实习或找工作的关键阶段。就业压力使学生不愿意在毕业论文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之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也很少询问和考察毕业论文的质量,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可以说是其理性选择的结果。既然毕业论文异化为只有学分意义,谋求过关便成为目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许多学生对他人论文依赖性过大,存在大量的嫁接、拼凑或抄袭现象,甚至有少数学生抱着侥幸心理,直接在网上购买论文以蒙混过关。指导过程管理跟不上,加上教师对抄袭行为的监督成本很高,拼凑抄袭现象很难杜绝并有泛滥之势
(三)论文选题不当,学生写作能力欠佳
经管类专业一般都设有毕业论文选题题库,但由于部分指导教师在拟定参考选题的时候,不注重题目更新,或者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进行选题设计,从而导致学生论文选题不当、选题雷同。选题不当主要表现在论文选题范围过大、题目大而空,选题缺乏时代性和新颖性,不能反映经济社会形势的新变化,选题难度过大,可能是导师课题或研究生论文的一部分。学生写作能力欠佳主要体现如下:论文多为定性分析,较少定量分析,即使定量分析,由于搜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偏弱,定量研究效果较差;语言运用能力较弱,文字表达难以达意,甚至会出现明显的语法或句子结构错误;缺乏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论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说服力不强。
三、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滑坡的成因
(一)就业压力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 699 万人,为历年之最,明年还将有所增加。高校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毕业论文成为毕业的附属目标。一方面,择业的巨大压力使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找工作上,而且大部分用人单位会要求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实习,致使该部分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另一方面,没有寻找工作的学生也在备考研究生、公务员或者考取各类证书,毕业论文的撰写被完全置于从属地位;另外,毕业综合焦虑症使学生无心聚焦撰写毕业论文。综上,毕业论文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障。
(二)高校扩招
近十几年来高校连续扩招,本科生数量不断增长,使高校教师资源明显不足。在承担大量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任务之外,有些指导教师要指导十几名甚至更多学生的论文,用于指导的时间和精力难免不及;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部分教师责任心缺乏,在论文的选题、指导、评审等程序上对学生不严格要求;此外,有的论文指导教师由于自身缺乏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背景,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存在局限。因此,高校师资力量的相对不足是导致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学校制度缺位
许多高校缺乏对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制度和监督激励机制,导致制度缺位。这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对论文指导教师的检查和监督,致使部分指导教师产生敷衍了事的态度;二是未能建立毕业论文教学的评估与激励机制,使指导教师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去进行毕业论文指导;三是毕业时不得不让学生过毕业论文关的倒逼机制,使得毕业论文的淘汰率极低,学生容易形成毕业论文的质量好坏并不影响其毕业和就业的错误观念,因而在对待论文上采取走过场的态度。相关制度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论文质量滑坡。
(四)各界投入经费有限
政府、高校、企业等社会各界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高校的有效实习基地匮乏,学生的科研项目以及实践项目申报困难等,使得本科生很少有机会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另外,经管类专业因其学科知识实践性强,学生必须到企业或社会组织中进行实地的考察、调研或访谈,获取大量有效的数据支撑,才能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教学经费有限,学校在毕业论文上投入经费偏少,导致学生调研无足够经费支撑。此外,实习企业或者社会组织为了不影响自身正常工作的开展,往往不能充分配合毕业生的考察调研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
四、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为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高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毕业论文训练进入一个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端正师生的思想认识
首先,高校的学生和教师都要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教学定位。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而它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的综合教育功能。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大学阶段最后一次综合性的学术训练,具有深化学生四年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教育功能,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最后,要深刻认识到毕业论文的社会功用。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责任感、使命感、价值观的有效方式,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前期准备。
(二)保障充足的撰写时间
保障充分的撰写时间是提高经管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建议将毕业论文的开始时间前移到第五学期,一直到第八学期结束,这样可使教师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沟通、交流和探讨论文涉及的问题。该措施还可以使学生根据选题有针对性地在大三期间选择专业选修课,近两年的时间安排,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完善方案、相互研讨,为其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学术能力训练
高校可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以提升学生的学术科研与论文写作能力。首先,针对不同专业,可开设学术方法、学术视野类课程,例如专业学术论文写作、专业文献综合训练、科学研究基础训练、科技创新实践、社会调查与实践、学科前沿等等,这些课程能使学生有效掌握毕业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思路和要求;其次,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教师举办学术讲座和专题报告,介绍学术前沿,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再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培养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主动学习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最后,以挑战杯竞赛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为依托,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效组织学生参与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调研,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举办的科技创新活动。另一方面,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层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体系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要求学生项目尽量与论文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相结合,鼓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相结合,形成学科训练团队,实现学生科研的传帮带。此外,针对特定专业,定期开展毕业论文、科研项目成果经验交流会,让毕业论文获优秀等级的学生或者科研项目获奖者向本专业学生介绍毕业论文或科研成果,这不仅可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也营造出较好的学术氛围。
(五)强化论文过程管理
毕业论文训练包括选题、撰写、评阅、答辩、成绩评定等一系列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必须强化毕业论文训练的过程管理。对高校而言,要提出明确的毕业论文训练整体要求,建立和完善毕业论文的过程规范化制度,明确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和评估标准,并保证以上制度和要求得到具体落实和严格执行。对教师而言,要注重毕业论文的每一个管理环节,对学生严格要求,加强对其撰写过程的监督及论文质量的把关,对论文质量较差的学生要求其重做或者认真修改。对学生而言,要及时查阅和了解毕业论文训练全过程的管理文件,以明确毕业论文训练的目的、意义、作用、要求和注意事项。
(六)完善师生奖惩机制
在激励方面,一是制定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教师考核标准,根据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判断和认定教师的指导业绩,考核的结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定、工作量认定和绩效工资考核等方面,充分调动教师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积极性;二是根据教师指导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的数量,评定优秀指导教师;三是集中资源支持学生参加有影响力的专业性学科竞赛,把学生开展各类科研活动、创新活动所获得的成果纳入到学生的综合测评体系中。在惩罚方面,引入答辩组论文排序末位淘汰机制,要求被末位淘汰的学生必须重做并进入第二次论文答辩。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职业预期与职业能力构建的关系、新闻传播类学生毕业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个人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出新闻传播类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的路径,并指出在职业能力构建中可能出现的误区及克服办法,
关键词 新闻传播 职业预期 核心竞争力 职业能力构建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校在培养新闻传播学类学生时,其主要着眼点是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应该充分考虑其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毕业后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同的学生对未来的不同的预期,学生在自己职业预期的指引下,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接触相关项目,从而达到构建自己职业能力的目的。
一、职业预期与职业能力
大学生的职业预期是指其为自己将来职业做出的设定和选择。职业预期的实质就是在专业内二次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一次选择。每一个专业培养学生都是按照教学要求,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学分,以及每门课程要达到什么样分值才能结业,这种设计是根据本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设定,每个专业的专业课程都可能成为未来学生就业的方向。新闻传播类学生毕业后,既可能是做记者,也可能是做媒体经营人员,还可能做企业宣传人员。在就业专业化的格局下,记者这一岗位又可以分为经济新闻记者、时政新闻记者、社会新闻记者等多个方向。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为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做出一种选择,并依据自己的职业预期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即是要从事某项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一种基本能力,是要从事该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专业能力是从事某项工作时在专业上的基本要求;职业综合能力是出色地完成本专业工作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等诸方面。
职业预期是职业能力构建的根本指南,职业能力培养是增加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新闻传播类学生一旦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或者目标岗位就需要着力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使增强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预期。
二、职业能力构建的误区
大学毕业后要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困扰大学生的问题。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得更多的是“我要做什么”,很少去考虑“我能干什么”,作为大学毕业生,首先是要衡量自己能干什么,再去决定自己要干什么。新闻传播类学生在构建自己职业能力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容易进入误区。
1.通修所开课程导致个性缺失
由于新闻传播类就业口径较宽,学生不知道如何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学生就不在专业内进行细分,或者进行再选择,于是把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毫无选择地进行选修,毕业进入社会时,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动知识支撑其岗位需求。但是。由于本科在校的学习时间有限,要用大量时间来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并不是每一门课都能精通,这就导致学生原来全才预期发生偏差,甚至全而不才。也就是目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不强,甚至不能独立完成一项具体工作。大学生眼高手低直接后果是就现在一些学校的就业率不及中职或中技,以及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后回到中职或中技去学习。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校中没有自己的职业预期,就很储备自己的职业能力。也就是说在职业预期时,不能把自己培养成全才,而是婴把自己培养成专才。
2.职业预期飘浮常换更换预期
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想“我要干什么”,由于人的成长具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想法,或者不同的阶段受到外界的影响不同,不少学生在受到外界影响会不断地调整自己对未来的预期。不同的职业预期所要具备的知识是不同,所以这些学生就根据某一阶段对自己未来的设定选修相应的课程,有的甚至完全不同的就业预期,这样导致学生所修课程没有系统性,其后果同学生毕业后,所学很多课程,却没有能真正可以增强其竞争力。
3.理论实践能力不能同步发展
职业能力由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构成,对于新闻传播类毕业生而言,既要能讲出理论,也能动手操作具体事件。可一些在学生构建自己职业能力时片面理解能力,一部分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理论知识点,烂熟于胸。可是让他们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操作一项具体工作却无能为力,甚至案例分析也会不会做;相同,另外一部分学生虽然可以动手操作一些具体项目,但问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时,却无法回答。所以学生在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时,既要学好理论知识,也要善于操作实际项目,更重要的是,不仅培养自己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做到二者都不偏废。
三、职业能力构建的路径选择
职业能力构建关键的一步就是使自己从通才、全才向专才转换,落实到在校的新闻传播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简单地说就是打牢基础,突出专长,重在运用。
1.学分与修业时间突破原框架
大学教学计划是按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安排,一般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几个体系构成。其中专业选修课是学校根据本专业学生在达到的基本能力所安排,学生根据自我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目前众多学校开设的选修课是在本学院或本专业内开设,学生自主选择。这种选课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学生自主性,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但其存的问题也不能规避。新闻传播类学生就业口径相对宽,每一个岗位的要求也不一样。有论者认为,随着传媒科技的发展,新闻传播业岗位人才需求也正在细分。如果一个的预期是毕业后从事财经新闻工作。这就需要学生要具备经济学知识、政治经济学知识,统计学知识以及财务知识等,而对于一般新闻传播类专业组织教学的院系一般仅根据本学科知识配置教师和课程,这就需要院际之间、校际之间打破原有的专业壁垒,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相关课程,且所获得的学分互相承认。
与跨专业选课同等重要的是灵活学制,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中止在校学习,而选择校外见(实)习,后恢复在校学习,补充学分。在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学校推行灵活的学制。目前国内大学正在推行以学分制教学改革。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学校可以推行弹性学制,要求学生相应的时间内完成课业修完学分即可申请毕业和学位。允许自主选择毕业时间,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不选课或少选课而到相关岗位从事相应的工作。
通过课程选修和休学实践,学生基本可以为自己的未来职业预期构建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基本具备期望岗位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课堂教学与考核方式的突破
课堂教学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组织的教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在于传授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课堂教学本身需要突破原有大一统的内容灌输,在传播必要有知识点后,留出必要有时间让学生自修。主要体现在案例分析上。在应用教学环节,针对同一门课程,可以细分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预期进行案例选择和分析。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传媒经济专业《传媒经济概论》、《新媒体产业导论》、《媒介资本运营》等课程教学中,遵循这一原则,完成课堂教学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应课程细分的案例进行分析。如在新媒体赢利分析的案例分析课中,学生根据自己对新媒体的理解,自己的爱好,选择诸如电子杂志、地方门户网站等媒介的赢利模式进行分析。因为是学生自己的爱好,其准备较为充分,教师根据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有针对性的评析又有效地补充了学生分析的不足。对同一门课而言,课堂教学实现了必修知识的掌握。通过案例课使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与组织集体大课教学相对应的是,对课程考核的方式需要多元化。对课程的结业考试或考核使用得最多的是统一考试、课堂论文和课程设计等几种方式。几种方式各有优劣。目前采用的考核方式是同一门课程考核方式相同,但不同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预期不同,针对课堂结业的方式可以尝试多元化,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期和自己的擅长选择适合自身的考核方式,也就是说,同一门课程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由学生申请,教师和相关部门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进行审核,确定是否同意其申请。
3.根据职业预期选择论文方向
独特的学业个性是大学构建职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学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可以通过论文选题构建自身学业个性。要求大学生撰写论文是考核其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撰写好学生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论文的要求决定了学生必须对所选题目涉及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强化。所以在论文撰写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论文方向,通过完成论文促使学生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新闻传播类学生的论文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项目设计。论文主要是运用某个工具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者把某些现象上升到理论。项目设计则是根据要达到的目标,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完成一项工作。前者注重理论培养,后者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毕业需要就业,可以选择做一个项目策划;毕业后需要考研或者从事其他非实务性工作,可以选择做论文。不管是项目设计还是撰写论文,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这种选择都导向是构建自身的竞争力。该项学习不能为完成而完成。要着实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一个行业,并能把握这个行业动向;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使自己能完成预期职业所要完全的基本工作。
4.构建导师制实现教与学互动
对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需要充分发挥两个基地两个导师的作用。即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和理论导师、专业导师。卡尔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新闻机构联手合作开设了覆盖全国的实习项目。这些实习项目主要是针对三、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一周到三周的新闻实践,诸如到CTV新闻、TSN、CANWEST新闻、探索频道、加拿大地理杂志等媒体进行实习,并让他们独立制作影视节目。。校内实践基地学习根据理论教学需要建设的实践基地,该基地可以保证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校外实习基地既要保证理论知识的转化,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校内的教师担任的是理论导师,因为学校教育强调学理性,校内教师具备较强的水平,可以解决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
而校外导师是一些在业内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他们中。有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的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却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两个导师相互配合,学生一旦遇到相应的专业问题,可以直接向两个导师寻求帮助。特别是在专业导师的引导下,培养动手能力,并反向作用,促使其对理论知识的补充。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传媒经济专业几名学生在学习新媒体产业课时对电子杂志产业兴趣,创办了《默闻》杂志,两个月时间,单期最高网络下载量达到900余次。学生在制作电子杂志过程中,不仅熟悉了媒体内部运作程序、机理,还学会了相关的软件使用。
通常“一团和气”的论文答辩突然变得异常严肃。关于论文的事,又一次在川大学生中引发热议。
故事回放
缺席答辩决议 论文通过成问题
前不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举行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小魏(化名)第一个进行答辩,答辩结束时还不到上午9时。他算了算,自己所在的答辩组有12个学生,每个学生答辩30分钟,等所有人答辩完差不多要下午4时以后。于是,他决定回宿舍休息,下午再回答辩教室。
下午3时,睡得迷迷糊糊的小魏突然接到同学的电话,让他赶快回答辩教室,否则“可能无法通过答辩”。等小魏赶到教室,所有人已答辩结束。据同学说,12个人的论文都通过了评审,但由于小魏缺席了最后公布答辩决议的环节,老师决定暂缓提交关于他的答辩决议。
按照正常的论文审查程序,学生要先参加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后由答辩组将决议提交上一级的答辩委员会;决议在委员会最终审核过后就可以正式通过。而一旦答辩组老师推迟提交决议,学生的论文答辩就没有完成。即便学生答辩很优秀,都不能算作答辩通过。
而当天,还有两名学生同小魏一样,因为答辩中途离场,缺席答辩决议环节被宣布答辩暂缓通过。
各方反应
1
当事学生
没想到后果会如此严重
“我真的不知道还有一个公布答辩决议的环节,我以为答辩结果是在第二天或者之后通知。”小魏显得很委屈,“我前一天“开夜车”准备答辩陈述,就想回去休息一下,没想到最后变成这样。”他觉得自己的论文已经通过了评审,仅仅因为宣布结果时不在场就暂缓通过,这样的处理“过于严厉”。
小魏说,自己的论文没少花时间,写得也“不赖”。现在出了这么大的纰漏,他后悔不已。
另一位有同样遭遇的学生表示,自己很早就答辩完了,坐到下午要近6个小时,时间确实“有点长”。他本想在公布决议前赶回来,没想到没算好时间,况且也“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该同学说,如果因为这样不能通过答辩的话,自己“很难接受”。
2
当事老师
不假不到是一种不尊重
在当事老师们看来,这样的处罚自有道理。据一组参加论文答辩的其他同学转述,一位老师气愤地评价:“不论什么原因,都不应该缺席,实在有很重要的理由,也应该请假获得同意。不假不到是对自己所写论文的不尊重,对整个研究生学习经历的不尊重,对答辩老师的不尊重,对其他答辩同学的不尊重,3位同学应该好好检讨。”
易丹老师认为,其他同学前来听他们答辩,很多人都坐了一天;答辩老师审阅这么多论文,还有外校老师大老远赶来,缺席不是学生该有的礼貌。”
同样认为应该给学生们一点“警告”的老师还有很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表示,近两年学生毕业论文太水、答辩走过场的现象并不鲜见,“此举有助于加强学生们对于学术的敬畏”。
3
其他学生
这样处罚第一次听说
听到有人因为没有参加决议环节而被暂缓通过,川大文新学院很多同学显得很“吃惊”:“我当时以为自己听错了,以前没听说过这样的事。”
一名二年级的同学在看了学长们的答辩过程后被“吓到”,连称“答辩老师好严”,他原以为只要参加答辩的都可以通过,现在看来“并不完全是这样”。有同学觉得,暂缓提交决议的做法有点“以儆效尤”的味道,未免有点“上纲上线”。一李姓同学说,他们组也有在公布结果时缺席的,但答辩老师只让同学代为通知结果。
不过,也有一些同学对此事持肯定态度,认为小魏等人确实有点“太粗心”,“难道都没看过上一届毕业生怎么答辩的吗?”“就算中途离开了,也该让后面的同学提前通知一下自己。”
4
其他高校
还没有因缺席处罚的制度
记者昨日就此事询问了川内部分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同学们的反应大多是先惊讶于小魏们对规则的不熟悉,然后跟着感叹于老师的如此较真。
西南交通大学一位大四学生说,在他们学校一个答辩组完成答辩基本都需要一天时间,一般早上完成了的同学会在下午答辩结束前返回听取结果。当然,由于人多,老师也不会现场点名,“但估计也不会有人不去,大家都不敢”。因此,也没出现过这种被处罚的现象。而另一所高校的一位研究生说,在其学校,答辩结果一般是事后宣布。当天留不留到最后并不重要,“一般都不会有人不过”。
川内几所高校的老师也说,从管理制度上来说, 并无对缺席答辩决议的处罚,此前也没有遇到过学生不假缺席的现象。
最新进展
写了说明 哭了一场 3人论文终获通过
论文答辩被判“缓刑”后,3人如坐针毡。他们几乎天天找老师说情。其中一位女生向导师述说事情经过时,不禁哭了出来。为了表示自己的反省和道歉,当天3人就赶紧向答辩组提交了一份“情况说明书”,希望能挽回局面,请求老师“手下留情”,但老师们却并不松口。直到4天后,消息才从学院传来,3人的论文终获通过。
之所以让他们通过,答辩组组长易丹老师说,因为3人的论文质量符合通过要求,问题只是没有注意应有的程序和细节,答辩组是想通过延迟提交决议来警示学生。
“现在很多学生都不太注重细节,这在学生时代可能影响还不明显,但这些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缺席一个环节可能就会变成大事。”易丹说,给学生一点警示,对他们来说反而是好事,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做事做人的习惯和态度。
相关链接
老师答辩迟到被通报批评
仅仅缺席答辩结果宣布的几分钟,毕业论文就被判了暂缓通过。
在川大文新学院新闻系主任张小元看来,老师们的严厉和学校近年来正在加大学术规范的整顿力度不无关系。他表示,答辩纪律也是学术规范绕不开的细节。答辩决议是答辩组对所有同学是否通过答辩做出的决定,该同学缺席答辩决议也就没有完成他自己的答辩程序,理应受到处罚。
【论文摘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综合素质的提高关系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目前高校的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还存在有许多缺陷,必须加以改革。
1.我国高校大学生素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思想道德素质?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总体情况是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一些不良社会环境,以及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应试化,一些消极腐朽的东西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都渗透到大学校园,这不可避免地给当代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使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一定的冲击。如有些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早恋与网恋日益加剧、超前消费和浪费现象严重等。
1.2专业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贯彻拓宽知识口径的教学方针,学生的专业知识有了较大提高。但也也存在着专业素质偏低、知识面较窄、人文素质欠缺、实际能力较差等问题。
1.3心理素质
现今许多大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往往滞后于其生理和智力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与障碍深深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造成了人格的扭曲。特别是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家长的过分保护、溺爱让孩子养成依赖性。如有的学生离开父母来到大学后难以适应环境,不会与同学、老师相处,关系处得很紧张甚至恶化,时间一久,就会导致不良的心理状况,并导致身心疾病。
1.4身体素质
在现代大学校园里,一些学生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课,天气稍有变化.就会感冒发烧,每年的新生军训,总有学生晕倒送医院的事发生。如在上海、成都、重庆三市的复旦大学等六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发展需要中大学生把发展体质放在第十位。有人对湖北省境内的理工类、文科类、医学类、财经类、师范类5所普通高校554名在校本科生(男298人,女256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柔韧性素质进行了测定,把结果对照《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发现未达标者占群体的25%。
2.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措施
2.1改善高校的育人的物质环境
古人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生的各种素质正在不断的发展中,很容易就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学校良好的综合环境,促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的更新自己,以适应这样好的优良环境,自身的素质也会自然提高,相反就会有消极的结果。那么怎样创造好的环境来提高大学生素质呢? 转贴于
首先,创建优美自然的生态育人环境,凸现生态教育的无穷魅力。
现今许多校园,特别是大学校园都建有大面积的水泥硬化的广场或或门厅,如果改建成自然的绿色生态景观,如仿自然生态小山——小瀑布垂流,凹间小道蜿蜒,旁有溪流潺潺,鸟儿溪间飞翔,溪旁偶见仙台厅阁;仿自然水体——芦荷丛丛娃儿鸣,湿气升起负离子;仿乡土生态化的绿化模式——不同地域的自然符号,原生态的乡土…。校园掩映在这样一个自然生态化的景区之中,一方面使学生亲自感受乡土自然的气息和乡土生态文化及对生态化的直观认识和和保护生态的意识,是一个生态教育的绝好场所;另一方面优美自然的环境具有增进学生健康,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
其次,建设符合学校特点的建筑和点缀艺术,让艺术或文学点缀合理的分布在学校不同的空间。不同性质的学校的建筑风格应有不同的风格,并且用艺术或文学合理点缀校园,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点缀。
2.2改善高校的育人的精神环境和人文环境
首先高尚师德和过硬的专业素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本无字德育书,学生时刻都在阅读。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著名教育家斯霞也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此,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工作。教师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应学校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深入学习师德规范,培育一大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开拓创新的先进典型,才能形成先进带后进的风气,以带动整体师德的整体提升。同时,教师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学生。
其次,学生思想文化建设是学校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基。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不断增多的热点难点问题难免会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要。重点硬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建设,保证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贴近学生实际,提供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实践式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四是加强领导,为课程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为提高教师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这样,师生才能有高尚的追求和不断进取的动力,才能成为社会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 成因 对策
“人文”一词最早出自《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中国古代人类维系人际关系的手段,它既体现在物质方面,又体现在精神方面。人文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成中英在《科学真理与人类价值》一书中强调:“我们的文化传统自先秦就肯定了人的重要性以及自主性,因此表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仁爱、兼爱、贵民等思想就是这种精神的再现。而“素质”一词,《辞海》中解释为:“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知识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因此,所谓人文素质即指在系统传授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人的精神、品质、道德、意志、情感、审美、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使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等学校的教育更是对人的全方面提升,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对学生各种技能进行培训,让学生得以积累知识,以获得未来谋生的一种手段,而且在于让学生心智得到锻炼、道德走向成熟,成为一个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故而人文素质教育可以说是大学生诸多素质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直接决定了他们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方式。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我国各类高等学校越来越多地关注与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我国大学生中确实也涌现出了许多知识与能力都非常突出的优秀毕业生,一些大学生勇于救人、与不良风气作斗争的事件屡见报端。然而,不可否认,仍然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这一点已经引起学校、教师、家长等的充分注意。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体现
很多研究者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分析,如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惟利是图、见利忘义的思想比较突出。大学生尤其是理科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清晰、客观,对国家的历史知之甚少,对民族的文化了解不多,对他人和社会缺少关爱。[1]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1.人生价值观的混沌。受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现实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色彩。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这些形而上的问题开始虚化,他们不会去主动思考“我为什么活着,我应该过怎样的生活”等一系列的人生大问题。一些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将来有一个好工作。甚至很多人在专业选择时首要考虑的就是将来的就业,而非自己的个人所长、兴趣爱好。故而一些大学生重知识、重专业,却对课本以外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潮、文化等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如介绍杜甫的生平与思想,一些同学不仅不会因他困顿的生活而悲哀,为他崇高的爱国精神所敬佩,反而嗤之以鼻。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为了顺利毕业而不择手段,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大学毕业论文长篇拼凑,更折射出了人生价值观的混沌。需知专业知识所解决的只是“真”的问题,而人生的“善”与“美”则必须通过人文知识获取。
2.社会责任感的缺乏。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亲人的特别爱护,学校教育又注重知识教育,导致一些大学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想要得到什么,而不去考虑自己对国家、民族、社会、家庭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3.心理不健全。张丹在《大学人文教育的回归与生命教育有效途径的关系探讨》一文中指出:“大学教育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追求生命的完善,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2]然而,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大学生对是非对错缺乏基本的判断标准,如课堂上交头接耳、玩手机、看报纸,而不顾老师及其他人的感受;上课迟到、缺席现象经常发生;随意制造不堪入目的“课桌文化”;稍有不顺就乱扔杂物以发泄情绪;更有甚者,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事不顺,就以结束自己或他人生命的方式来解脱。这些显然是与大学生应有的素质格格不入的,既反映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又折射出高校人文教育的匮乏。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成因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研究者认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的根本原因在于主流文化的非主流化、现代传媒的误导、消费偶像崇拜的贻害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3]。除此之外,以下因素也是造成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重要原因。
1.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导致人文教育淡化。处于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评价一个人是否成才的唯一标准就是考分――能否走进大学的校门关键在于高考的分数,大学能否顺利毕业取决于英语、计算机、各类专业课程的分数。在人才选拔机制中,人文素质高低的考核几乎无从显现。很多教师迫于现实压力而过多专注于实用型的知识、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社会责任感等人文情怀的培养,忽视了文化熏陶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的感性领悟。受此影响,学生更是一心死读书、死背书,忽略了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实用主义盛行,造成本为一体的专业教育和人的教育被一分为二,任课老师专门传授专业知识,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等的教育则成为班主任、辅导员的任务。
2.市场经济冲击下高校课程设置中人文类课程比重减少。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之间本身就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人文素质中的善与美很难直接服务于市场经济,转化为经济效益,更与市场经济之下滋生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观念格格不入。然而市场经济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技之长,目前高校一些实用性的专业技术课程的开设越来越普遍,而文史哲类人文科学基础课程开设面逐渐变得狭窄,开设时间也开始缩短。这种专业技术课程吞噬人文课程的发展倾向逐渐明显,使得课堂的人文素质培养无疑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改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对策
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就无法抓住语言文字的灵魂,人文素质缺失的大学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合格的大学生。赵磊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一文中引用了钱伟长的一段表述:“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是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爱国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家。”[4]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而要改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一)合理开设人文学科课程,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场合。
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课堂教育,为保证课堂教学具备丰富的人文素质教学内容,高校应重视在课程设置上给予人文类学科以足够的上课时间。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课程都是实施人文教学的极好选择,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中国古代文学》可以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自信心;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外国文学》可以让学生开拓思想;《中国现当代文学》可以让学生接近生活。适当开设此类课程无疑对学生提高人文素质是有益的。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人文关怀的热情。
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模式因为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而大行其道,实践证明其存在很多的弊端,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成为单一的知识接收站。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采用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畅所欲言语言文字背后的人文底蕴,甚至鼓励多种观点的同时存在。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不仅要对此文作字词句的详细解释,而且要与学生一起用心去感受作者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和高尚人格,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不断的互动探讨中逐渐激发学生的人文关怀热情,提升学生的人文感悟能力。
(三)改善教育评价标准,彰显人文素质在教育评价中的重要位置。
除专业考试之外,可以通过小论文、面聊等方式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某一人物、某一社会现象的领悟,以及自己从中得到了什么,将之纳入考核范围。同样可以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行为表现纳入考核范围,在高校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团干等的评选中加以体现,让学生切实了解应试分数固然重要,但人文素质的提升同样不可忽视。
(四)丰富高校文化活动,让学生时刻感受人文关怀。
肖川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中指出:“学校是一种社会机构,它的文化精神决定着它的品质。”确实如此,高校是塑造人的重要场所。而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可以在课余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公益性活动,如给灾区募捐、为敬老院的老人们献爱心、参观违法犯罪图片展等,让学生切实感受付出人文关怀后的快乐,深切领悟人文素质缺乏的可能性后果,通过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的熏陶,让学生自觉萌发提升人文素质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杨发明.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与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43-46.
[2]张丹.大学人文教育的回归与生命教育有效途径的关系探讨[J].黑河刊,2010,(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