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物燃料论文

生物燃料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6:01: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物燃料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物燃料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小麦,EST-SSR分子标记,可转移性,禾本科能源植物

 

能源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1]。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植物能源是地球贮藏太阳能的一种形式,也是化石能源形成的前体,在太阳能、核能的大规模应用开发之前,植物能源是从化石能源到太阳能过渡期间的、能够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资源之一。生物燃料属于植物能源,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源,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地球上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生产的生物燃料量,相当于目前人类每年消耗矿物能的20倍。因此,生物燃料的开发生物论文,将是人类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主要途径[2]。

高大禾本科植物是最易获得、生产力高、储量丰富的木质纤维生物质之一,作为转化燃料乙醇的原料潜力巨大。以“能源草”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原材料成本低、效率高,不占用耕地,可利用山坡边际土地,兼具水土保持的功效论文参考文献格式。燃烧后产生的污染物也很少,可有效减轻温室效应、降低环境污染。因此开发高产优质的禾本科能源植物已经成为当前生物质能研究的一个热点[3]。

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又名大密、笆茅、大巴茅,是甘蔗属多年生、密丛高大草本,秆直立,高可达4米以上,茎达2厘米,具有分蘖力强、根系发达、抗旱性强等特性[3]。中国芒(Miscanthus sinensis)、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均为禾本科芒属植物,具有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种植成本低、利用率高等多种优势。目前,欧美多国已开始大面积种植芒属植物并大规模研究其作为能源作物的开发利用价值[2,4,5]。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 Liu)是原产我国长江流域、伴生于芦苇丛中的高大草本植物,植物学分类归属禾本科荻属,具有水土保持、固堤防洪、净化水体和空气、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等作用[6]。河八王(Saccharum arundinaceum)为甘蔗的杂交亲本[7],菅(Themeda villosa)及香根草(Vetiveriazizanioides)也曾作为水土保持及优良薪炭草种[8]。然而,这些禾本科植物均处于野生状态,遗传学研究报道极少生物论文,基因组资源极其匮乏,限制了该类植物的遗传改良。因此,借助现代分子遗传与育种学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改良,培育适宜于大规模生产栽培的能源植物新品种,对于促进这些野生战略资源植物的开发利用,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即简单重复序列,又称微卫星(Microsatellites)DNA,是一种由1-6个核苷酸为重复单位组成的串联重复序列,同一类微卫星DNA分布在基因组的不同位置上,由于SSR重复次数的不同,而形成SSR座位的多态性[9]。EST-SSR来源于表达的基因片段,作为功能基因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保守性,且可直接用于基因组作图和基因发掘,尤其可以用于比较基因组学研究[10]。SSR分子标记被证明是现今最可靠实用的DNA分子标记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的基因组学和遗传育种学研究。但是,根据传统方法,开发新的SSR分子标记费时费力且价格昂贵[11]。目前,SSR标记的通用性已被不少研究者证明,如Garcia-Moreno等人研究了向日葵SSR标记对红花的可转移性[12]生物论文,Rallo等人研究了橄榄SSR标记对洋橄榄的可转移性[13],Wang等人研究了红豆SSR引物对绿豆的可转移性[14]。

因此,借助与这几类草本植物亲缘关系较近、基因组学研究相对较为深入的、同属禾本科的小麦EST-SSR引物序列,开发可用于中国芒等野生能源植物的SSR分子标记,将大大地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实验效率。本研究旨在探测小麦EST-SSR引物对这几种有潜力禾本科能源植物的可转移性,开发出可靠的SSR分子标记,为这些能源植物的遗传育种研究奠定基础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 植物样品

植物样品选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采集保存的、均属禾本科的7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中斑茅为甘蔗属,中国芒和五节芒为芒属,河八王为河八王属,南荻为荻属,菅为菅属,香根草为金须茅属植物(表1)。于10月上旬采样,采集新鲜幼嫩叶片约2g,放入装有50g无水硅胶的密封袋中瞬时干燥,随后放入-20℃冰箱保存。另外,设置小麦品种中国春(CS)作为SSR扩增对照。

表1 供试的禾本科植物

 

编号

Code

名种

Species

拉丁名

Latin name

染色体数

Chromosome number

染色体倍数

Chromosome ploidy

A

斑茅

Saccharum arundinaceum

60

2X

B

中国芒

Miscanthus sinensis

38

2X

C

五节芒

Miscanthus floridulus

38

2X

D

河八王

Narenga porphyrocoma

30

2X

E

南荻

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

38

2X

F

Themeda villosa

20

2X

G

香根草

Vetiveria zizanioides

20

2X

CS

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篇(2)

关键词:中国,生物质能政策,政策效果

 

生物质能是指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后蕴藏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1]。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开发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可以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格式。本文参考国内相关学者对我国生物质能政策及其问题的研究,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生物质能的利用情况1.1 生物质能分类按来源,生物质能可分为五类:(1)林业资源,是指森林生长和林业生产过程提供的生物质能源;(2)农业资源,是指农业作物、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和农业加工业的废弃物;(3)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生活污水主要由城镇居民生活、商业和服务业的各种排水组成。论文格式。工业有机废水主要是酿酒、制糖等行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等,其中都富含有机物;(4)城市固体废物,主要是由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商业、服务业垃圾和少量建筑业垃圾等固体废物构成。(5)畜禽粪便,是畜禽排泄物的总称,它是其他形态生物质的转化形式[2]。

1.2 生物质能在我国利用情况我国是农业大国,生物质能丰富,主要有农作物秸秆、树木枝桠、畜禽粪便、能源作物、工业有机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等[7]。目前,我国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t标准煤,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物质资源转换为能源的潜力可达10亿t标准煤[3]。

但是,我国生物质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每年有2 亿t秸秆露地燃烧,25 亿t畜禽粪便污染环境,2 亿多万t林地废弃物白白遗弃,1 亿多hm2土地被抛荒,如能利用现有资源的一半,生物质产业年产值就可达2万亿元,这将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开辟出一个新的途径[4]。

2我国生物质能政策 由于生物质能在我国的巨大产量和重要意义,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促进其发展,表1汇总了2005年至2008国家颁布的涉及促进生物质能发展的政策法规。

表1我国主要生物质能政策一览表2005-2008[3,5,6]

篇(3)

论文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经验总结

 

一、新能源汽车定义及分类

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二、国际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分析

(一)发展环境分析

1.能源危机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动力。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石油价格的巨幅波动,不仅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更引起各国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大排量、高油耗的汽车不再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青睐,燃油节约型汽车逐渐成为汽车市场的主流。世界各国欲借发展新能源摆脱其对石油的依赖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

2.金融危机提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龙源期刊。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了摆脱经济低谷,拉动经济复苏,获得市场[1]竞争先机,并使自己在未来的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世界各大汽车企业共同的战略选择。

3.环境污染呼唤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城市的污染源之一。汽车尾气主要成分是CO、HC、NOX和颗粒物等,在城市中心,交通排放的CO形成的污染物浓度占CO总浓度的90%~95%,HC和NOX占80%~90%,而这些排放物正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4.技术变革促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除了常规的化石能源(煤、石油)以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的开发和利用比例逐渐提高,并由此产生了相应的多种新技术。能源的多样化发展给汽车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无限可能,各类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必然会将汽车产业领域延伸、拓展到更加广泛的产业范畴。

(二)发展特点分析

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刚刚起步,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混合动力作为新型汽车能源动力技术共性平台发展趋势,继承了先进内燃机技术,结合了高效洁净的电力驱动方式,既充分利用现有燃料基础设施,又能包容各种代用燃料,已成为新型动力系统汽车产业化的典型代表,开始大规模产业化发展,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越来越受到重视;纯电动汽车借助各种高新技术特别是新型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开始进入市场,并有快速增长的趋势;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兴能量转换装置,尽管目前还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技术障碍,但其作为新一代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远期解决方案仍然被看好,各种资助和示范验证正在进行,真正进入市场将还有一个较长的时期;代用燃料汽车可以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生物柴油、合成燃料、醇类燃料、醚类等多种清洁替代能源,成为解决石油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战略比较

美国长期侧重降低石油依赖、确保能源安全的战略发展趋势,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交通领域实现根本上摆脱石油依赖的重要措施,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其战略定位。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车用能源发展战略,克林顿时期以提高燃油经济性为目标,混合动力是其主要的技术解决方案;布什时期追求零排放和对石油的零依赖,氢燃料电池汽车是其主要的技术解决方案,后期还计划用10年时间实现20%的石油替代和节约,主要措施是使用生物质燃料;近期奥巴马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实施了总额48亿美金的动力电池以及电动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计划,其中40亿美金用于动力电池的研发。

日本长期坚持确保能源安全、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双重战略,通过制订国家目标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高度重视技术创新龙源期刊。日本在2006年“新国家能源战略”中明确提出,通过改善和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推进生物质燃料应用、促进电动汽车应用等途径,到2030年交通领域对石油的依赖能够降低20%。重视生物燃料和燃料电池等技术开发,拟在2011年单年度生产生物燃料5万千升发展趋势,计划在五年内斥资2090亿日元开发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液体合成燃料技术、车用电池,以及氢燃料电池科技。近期又将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作为低碳革命的重要内容,计划到2020年以电动汽车为主体的下一代汽车能够达到1350万辆。日本的混合动力汽车已形成产业化,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厂商的混合动力汽车不仅在国内热销,在国际市场上也令其他国家厂商望其项背。

欧洲更加侧重于温室气体减排战略,将满足日益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要求作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驱动力。欧洲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早期以生物质燃料和天然气为主,在本世纪初期提出到2020年实现23%的石油替代,主要是生物质燃料、CNG以及氢燃料,但近期对于电动汽车给予高度关注。欧洲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起步较晚,但是国家规划非常细致、系统,从基础研发做起,分阶段从研发产业化、基础设施方面给予统筹布局。2009年下半年德国的电动汽车计划以纯电动汽车为重点,分别提出了2015年、2020年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目标。

(四)产业政策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日欧等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划、政策文件发展趋势,加强了对形成本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有效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高度重视产业初创期的政策扶持;主要采用税收和补贴等政策支持措施;税收、补贴政策往往与油耗控制政策及尾气排放控制政策相结合;注重加强对降低整车重量的政策引导。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加强了对本国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针对培育形成本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关注点重在两个方面:大力支持先进电池等技术的研发和鼓励购买电动汽车。

2009年1月,韩国颁布“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在绿色运输系统方面,提出重点开发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等自主核心技术,实现关键零部件和材料国产化,2013年进入绿色汽车世界4强。2009年9月,美国“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提出拨款20亿美元,支持汽车电池技术等的研发和配件产业的发展发展趋势,尽快生产出全球最轻便、最廉价和最大功效的汽车电池,使美国电动汽车、生物燃料和先进燃烧技术等站在世界前沿。

2009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绿色税制”,免除消费者在购买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清洁柴油汽车时的多项税收,还提出在2009年11月后的一年时间里再提供2300亿日元左右的资金用于支持节能环保车型的补贴龙源期刊。2009年7月1日,美国政府提出了总额10亿美元的“汽车折价退款机制”——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计划为期一年;“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提出,为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美国政府将提供总额高达750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英国政府在2010年度预算案中提出“绿色复苏”计划,其核心是挑选2~3个城市作为仅适用电动汽车的纯绿色城市,重点推动普及电动汽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充电网络,保证电动汽车能在路边充电站及时充电;对放弃污染较高旧车、购买清洁能源车的消费者,提供每车2000英镑的补贴。

(五)发展趋势分析

在车用动力电池领域,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用动力电池负责储存并为电动机提供电能发展趋势,其性能、成本和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进程。从当前的技术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来看,镍氢电池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车用动力电池,由于其技术成熟度和成本上的优势,在短期内仍将是混合动力汽车的首选动力。锂离子电池具有无记忆性、低自放电率、高比能量、高比功率、环保等诸多优点,应用前景较好,一旦成本问题得到解决,将成为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主要动力选择。

在车用驱动电机领域,永磁无刷电动机结构灵活、设计自由度大、性能较好,适合成为电动汽车高效、高密度、宽调速牵引驱动,已经在混合动力轿车上进行较多应用,但是受永磁材料工艺影响和限制较大,而且控制系统复杂,造价很高;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兼具直流、交流两类调速系统的优点,结构简单、维护修理容易、可靠性好、转速和效率高、调速范围宽、控制灵活发展趋势,如果其技术瓶颈(转矩波动大、噪声大、需要位置检测器、结构复杂性较大等)得到突破,将更适合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要求,被视为最具潜力的电动车电气驱动系统。

电子控制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用在汽车的各个领域,包括动力牵引系统控制、车辆行驶姿态控制、车身控制和信息传送。随着集成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已明显向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三个主要方向发展。

三、国际新能源汽车发展经验总结

从国际经验看,各国政府都制定和实施了系统的激励性政策,在发展规划、关键技术研发投入、消费政策、环境标准、道路交通管理等方面,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1.发展规划制定。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根据产业发展所处阶段的实际需要,制定分阶段、分类别发展规划,动态调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使电动汽车产业顺利实现由政府推动过渡到市场推动。

2.基础研究资助。美国、日本、欧盟等地政府组织科研大攻关,协调全境范围内甚至全球范围内的政府机构、科研单位、汽车和燃料厂商,对未来新能源汽车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并对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直接补贴龙源期刊。

3.财税政策激励。各国政府通过财税政策降低消费环节新能源汽车的购车成本和使用成本,从经济上激励消费者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主要措施包括:购置税减免、返还以及直接补贴,许多欧盟国家基于燃油效率和环保性能制定车辆税费,针对消费者购置新型、清洁和高能效汽车给予税收减免;征收燃油税,欧盟实施高税率燃油税激励消费者选用节能环保的先进柴油车。

4.技术法规限制。美国、日本、欧盟等普遍采用强制性技术法规限制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并逐步提高技术标准,促使汽车生产商加大研发投入,生产新能源汽车。各国和地区的法规主要有:美国的CAFE标准和Tier标准、日本燃料经济性标准和尾气排放标准、欧洲自愿协议和欧盟尾气排放标准。

5.交通管理奖罚。为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美国、日本、欧盟等地在交通管理措施中也有所体现,给予新能源汽车交通优先和停车免费等奖励,对高油耗、污染大的汽车采用惩罚性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新能源汽车国际路线观察[J].决策,2010,(10).

[2]程广宇.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10,(5).

[3]张进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国际比较[J].环境保护,2010,(18).

篇(4)

执著创新

现任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的姚春德有着丰富的研究经历和实践经验。他于1993—1994年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师拜国际著名的内燃机专家皮辛格教授进修学习柴油机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并于1995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州先进发动机技术发展公司工作一年。

多年来,姚春德一直从事内燃机燃烧基础理论和内燃机新燃料方面的研究,研究领域覆盖发动机设计、排放控制、节油添加剂、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多元燃料燃烧理论和技术等诸多内容。

近年,姚春德针对柴油紧缺而开展的柴油机应用替代燃料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众所周知,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大,但资源却不丰富,每年内燃机需要消耗大量石油燃料,为此我国的进口石油量逐年递增,这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压力。为了能缓解石油紧张的局面,寻找合适的内燃机替代燃料,已成为业界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经过反复比较分析,姚春德选择了甲醇作为重要突破口。之所以选择甲醇,按姚春德自己的解释是:一方面甲醇的生产技术成熟,产能高,此外,甲醇的生产资源广泛,煤炭、天然气、生物质、焦炉气都可以用于生产,而我国也是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可以说,选择甲醇就为内燃机燃料,将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甲醇的特性决定了其一般不能用于柴油机,如何用到柴油机上目前尚是一个科学难题。为此,姚春德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柴油机应用甲醇燃料的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他提出了柴油/甲醇二元燃烧理论,发明了柴油/甲醇组合燃烧的方法,实现了在柴油车中可用甲醇替代30%的柴油,燃料效率提高10%以上的目标,最终使甲醇成功应用于柴油机上。目前,该方法已通过在发动机台架和整车道路方面的试验,并被工信部指定为柴油机应用甲醇燃料的唯一方式。

硕果累累

现今,在低碳、节能的大背景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甲醇/柴油组合燃烧方法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燃料的经济性,提升发动机的排放品质,同时对增加国家石油能源安全,改变依赖石油大量进口的被动局面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这种社会价值的追求中,姚春德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除了本职工作外,他还兼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和特聘专家,中国内燃机学会中小功率柴油机分会副主任,《工程热物理学报》编委,《燃烧科学与技术》、《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等刊物编委,《Applied Thermo Energy》、《Energy and Fuel》等国际刊物的论文评审专家。

篇(5)

【论文关键词】 森林 低碳经济 发展

引言

低碳经济就是要求能源利用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质量、环境保护水平都有质的提升和转变,是对传统能源利用、产业结构的挑战。森林在低碳经济模式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林产加工等可通过新技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开发生物质能源来达到低排放,减少因非法采伐等引起的森林破坏、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通过科学规划增加森林面积,利用科学经营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碳汇功能;建立造林与更新长效机制,处理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使经营主体保持积极性,使森林经营与林农致富紧密结合,实现持续碳汇。本文就森林低碳经济的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1. 发展森林低碳经济的作用

1.1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

森林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森林植物体内和森林土壤中。同时,森林固定二氧化碳持久而稳定。同样,木材及木制品也是十分重要的碳库,固碳的时间可达几十年、上百年。统计分析表明,通过植树造林方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核能、风能和生物质燃料等各种工业活动减排的成本。

1.2森林是地球表面利用太阳能的最大载体

森林每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占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固定太阳能总量的多一半,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能源宝库。树苗长成大树,不仅吸收、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和储藏了太阳能。因此,选用那些易繁殖、萌发力强、能固氮、生长快、热值高、用途多和抗性强的树种,以大密度造林的方法,使薪炭林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和阳光,就可以达到固碳储能的目的。

1.3消除各种污染源排放

很多森林植物由于结构复杂,树叶表面不平,多绒毛,分泌粘性油脂及汁液,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大量飘尘。杜鹃、木槿、紫薇等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氧化锌等有害气体。松属、圆柏属、云杉属、桦木等许多森林植物能放出大量杀菌素,可杀死各种疾病的病原菌。采用人工措施或者喷洒各种杀虫剂或杀菌药来消除环境污染,不仅要付出能耗,而且需要较高的成本。

1.4减少了人工措施的土石方工程

人们投资、投劳耗用水泥、钢材以及其他材料和化石能耗修建各种拦水、蓄水工程,不仅耗费了大量化石能源,而且产生了污染。当使用寿命结束时,清理报废工程仍然需要消耗能源。森林拦蓄降水,调节径流,减少洪涝灾害的成本远低于修建水库的成本。森林蓄水的同时,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损失,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林业发展对化工产品和化石燃料的需求,减少了化石燃料使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

1.5降低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与能源消耗

近年来,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增加的趋势。采用人工措施增雨、调水、防洪、减灾,不仅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更需要大量的物质与能量投入。森林能够调节气候,降低或减缓洪涝、干旱灾害,保持和维护有利的生产环境,减少了化石养分或能耗投入,使农作物和畜牧业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发展并获得高收益,从而降低了灾害控制和恢复成本,减少了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和能源消耗。

1.6改善人类生活环境

森林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人类生存有着良好的影响,森林生态环境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精神放松,增进人体健康。同时,森林也是人们旅游、爬山、远足,甚至探险的场所。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意味着用于调温、调湿、滞尘的各种人工设备使用数量和时间的减少及其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数量的降低。

1.7林产品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资源,森林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点,而且还有占地少、一次种植持续利用的优势,是大有希望的新兴的绿色能源。森林提供的木材作为生物类的材料,以及各种非木质林产品,不论作为能源,还是作为生产、生活资料,都是一种低碳经济材料。在石油、煤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

2. 促进森林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1加快造林绿化步伐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和沿海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湿地及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商品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制定和实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油茶等木本粮油等林业重点工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实行木材加工产品“下乡”补贴试点,推动低碳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增加森林碳汇。

2.2实施森林经营工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森林属于生物量密度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森林蓄积很低,这是增加森林碳汇的最大潜力之所在。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森林经营作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既符合国际林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是未来气候谈判增汇减排的重要筹码。因此,应尽快启动《全国森林经营工程》,同时应积极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

2.3开展碳汇造林试点

在现有造林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碳汇造林试点。碳汇造林即在设定了基线的土地上,对造林和森林经营以及林木生长的全过程都进行碳汇计量和监测的营造林活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营造林模式。建立与“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相匹配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固碳和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开展“三可”奠定基础。

2.4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2.5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森林在维护气候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林业被提到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指出:“森林是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应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篇(6)

关键词:汞污染来源,汞存在状态,汞中毒,汞的处理

 

汞(Hg)是一种生命体非必需元素,在自然界中有单质汞(水银)、无机汞和有机汞等几种形式。汞也是一种对人体和高等生物具有很强毒性的金属污染物, 早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熊本水俣病爆发之后, 汞的污染问题就已引起世人的重视。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3年2月3日在内罗毕发表的一份报告,自工业革命以来,汞在全球大气、水和土壤中的含量已增加了三倍左右,在工业区附近汞的含量更高,汞污染的不断加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极大危害。本文将就汞污染来源,在自然界存在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如何处理生产中的汞加以阐述。

1.汞污染来源及特点

汞环境污染的来源有天然释放和人为两个方面。汞的自然来源较人为因素复杂, 主要包括火山与地热活动,岩石风化等[1]。这种自然因素引起的汞污染通常占到汞排放总量的1 /4[2] 。火力发电、垃圾焚烧和其它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水泥、冶金等工业过程则是现阶段全球人为汞污染的重要来源。汞污染主要的人为来源有:采矿、运输和加工含汞的矿石;排放工业废水进入江河湖海;由电池制造业、汞合金和催化剂产生的汞废弃物污染;燃料、固体废弃物的燃烧;农业耕作中不合理地施用含汞肥料和农药;实验室汞的排放[3]

由自然原因产生的汞污染非人力所能左右, 而由人为原因产生的一般可以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措施、加强过程参数控制、选用替代产品、减少或停止污水灌溉、加大三废处理力度等一系列措施, 将污染降到最低水平。

2.汞的存在状态

汞是在常温状态下以液态存在的唯一金属[4] ,并且也是一个很容易挥发到空气中的金属,温度愈高,挥发愈快。在20℃时空气中汞饱和浓度为15mg/m。汞是有毒的,它的流动性及易挥发性,使其成为控制起来最具挑战性的毒性物质之一[5]。土壤中的汞按其化学形态可分为金属汞、无机结合态汞和有机结合态汞。按结合方式分为可溶态, 非专性吸附态, 专性吸附态, 螯合态和沉淀态。在许多含汞土壤中, 汞主要以HgO或HgS无机形式存在, 土壤中具有致命毒性的汞形态是形态分析的重点。

在适宜的土壤Eh和pH下, 汞的3种价态间可相互转化, 转化反应如下:

HgHg+ Hg; Hg Hg+ Hg ; Hg Hg

当土壤处于还原条件时, 汞以单质形态存在。Hg在含有HS的还原条件下, 生成极难溶的HgS, 以HgS 的状态残留于土壤中。当土壤中氧气充足时, HgS 又可氧化成HgSO和HgSO[6]。

土壤汞的迁移转化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种:土壤胶体对汞的吸附;无机和有机配位体对汞的络合--螯合作用;汞的甲基化作用。其中,硫化物含量是影响汞的甲基化的重要因素。

3.汞的影响与汞中毒

3.1汞对植物的影响

植物从环境中吸收的汞来自两个渠道,即土壤和大气。土壤是植物汞的重要来源,土壤汞无论其含量高低,都能持续不断的向植物输送汞,成为陆生食物链的汞源[7-8].汞含量较低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甚微,但超过一定浓度,植物的生长就会完全被抑制。汞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有抑制光合作用、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酶的活性、根瘤菌的固氮作用等。论文大全,汞中毒。

虽然一般食品中不会积累过多的汞,但我国发生作物含汞量增高、并引起中毒的事故并不少见。因为,被汞污染过的食品,虽经加工处理,也不能将汞除净。

3.2汞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汞是蓄积性很强的毒物,在人体内的生物半减期为70d,在脑内的储留时间更长,生物半减期达180 - 250d。人体吸收的汞分布于全身组织和器官,但以肝、肾、脑等器官的含量最高。

汞进入人体主要有3种方式: ①以蒸气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这部分占人体汞吸入量的80 %左右。②沿食物链通过消化系统被人体吸收, 这部分量极少, 可以忽略不计。论文大全,汞中毒。③由化妆品携带通过皮肤进入人体。

汞之所以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是因为:汞易与体内大分子发生共价结合。Hg由于具有高度亲电子性,故对体内的基团如巯基、羰基、羧基、羟基等均具很强的攻击力[9]。上述基团均是体内最重要的活性基团,与Hg共价结合后即失去活性,而对机体生理生化功能产生巨大影响。

3.3汞中毒

汞蒸气中毒多为职业性中毒,因短期内吸入高浓度汞蒸气所致[10]。常见于通风不良、温度较高、汞蒸气积聚的环境中。

受污染的地下水是汞蒸气的广泛的源泉,它可扩散到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建筑物中。由于汞蒸气无色无味、无刺激性,故最初吸入后,除仅感觉口中有金属味外,一般无甚不适。在连续吸入数小时后,即可出现全身症状。汞蒸气可侵犯中枢神经、损害肾脏,严重者死亡[11] 。论文大全,汞中毒。

无机汞中毒是以消化道和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常见毒物为氯化汞,其致死量约为1g。慢性中毒主要是职业性汞接触者汞中毒表现[12] 。口腔炎为早期症状之一,口中有金属味牙龈肿胀出血,牙齿脱落,伴有酸痛、腹泻、肌肉震颤等症状。

有机汞中毒:甲基汞侵入人体,与- SH基结合而形成硫醇盐,使一系列含- SH基的酶失去活性,从而破坏了细胞的基本功能与代谢,破坏了肝脏细胞的解毒作用,中断了肝脏的解毒过程,损害了肝脏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同时,甲基汞能使细胞的通透性发生改变,破坏细胞离子平衡。甲基汞最容易通过水和空气散布,并且主要集中于食物链。甲基汞易透过胎盘,从母体转移给胎儿。论文大全,汞中毒。胎儿对甲基汞有很高的蓄积能力[13] ,因胎盘转移使胎儿产生严重的胎儿性甲基汞中毒的事例在日本已有多起报道。

4.惨痛教训——日本水俣病

日本水俣市早在50 年代初期,作为当地支柱产业的水俣氮肥厂,在生产氮肥的同时,将含甲基汞的废水在毫无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海水中,使水俣湾中Hg 大量蓄积, 造成海水污染, 鱼虾受害。那里的居民出现了脑及神经系统受损、运动失调和视听障碍等疾病。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水俣病”。

水俣病被确认后, 引起了日本各界的重视。自1968 年起对氮肥厂进行治理。首先切断了污染源, 停止生产乙醛, 转向生产液晶、香料等产品。工厂经治理虽切断了Hg 污染源, 但水俣湾污染仍难以自然复原。为消除鱼、虾等水产品对人体的危害,自1974 年起在水俣湾入口处设置了隔离网长达23年之久,直至1997年9 月在连续测定鱼、虾中总汞和甲基汞已符合安全标准(总汞0.4mg/kg以下,甲基汞0.3mg/kg以下)之后才正式撤离。如今的水俣湾海水清澈,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论文大全,汞中毒。当地居民为记住这一血的教训,设立了“水俣病资料馆”,年年组织对死难者的慰灵活动[14]。

日本水俣病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水俣病对人的身体健康乃至精神健康的巨大威胁,而治理被破坏的环境又是何等的艰辛,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损失远远大于收益。这就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切实注意汞污染的危害。

5.对防治汞污染提出几点建议

5.1加强燃煤汞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减轻涉汞工业污染

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模式很难改变, 因此在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结构的同时, 治理燃煤汞污染的最得力措施是加强燃烧前和燃烧后的脱汞力度。政府应运用法律和行政管理手段限制含汞产品的销售和使用,强制性淘汰落后工艺,限制含汞三废的排放,最大程度的减轻工业污染。

5.2严格处理含汞废水

由于含汞废水毒性具有长期持续性,经生物可大量富集,且无论采用何种处理方法或微生物都不能降解,因而必须严格处理含汞废水。处理含汞废水的原则是:水与重金属汞两者都回收利用。首先是改革生产工艺,不用或少用汞;其次是采用合理的工艺流程,科学的管理和操作,减少汞的用量和随废水流失量,尽量减少外排废水量;最后,汞废水应当在产生地就地处理,不应同其它废水混合,避免处理复杂化。现在对汞废水的处理技术主要有两大类:①使废水中呈溶解状态的重金属转变为不溶的重金属化合物,经沉淀和浮上法从废水中除去。具体方法有:中和沉淀法、硫化物沉淀法、铁氧体法等。②将废水中的重金属在不改变其化学形态的条件下进行浓缩和分离。具体方法有:反渗透法、电渗析法、蒸发浓缩法。在实际生产中,通常根据废水的水质、水量等情况,选用一种或几种处理方法组合使用。论文大全,汞中毒。

5.3加强宜传教育力度, 提商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

汞污染的防治有赖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支持与参与。因此, 我们应加强汞污染危害的宣传教育和减少汞污染知识的普及,使人们认识到解决汞污染问题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引导消费者自觉购买绿色无汞产品, 分类投弃垃圾, 节约能源, 科学消费, 通过自身日常行为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结束语: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程度的不断关注,汞污染已经是一个迫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从源头上杜绝汞,怎样合理利用汞、处理汞将很大程度的影响人类今后的发展。本文旨在提高人们对于汞污染的重视程度,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走一条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使我们和我们的子孙生活在一片没有污染的蓝天下。

参考文献:

[1]姚学良,朱礼学,游再平.成都平原西部东异常探秘[J].物探化探技术,1999,21(4):307-313.

[2]方风满,王起超.大气汞的来源、形态及环境过程研究现状[J].环境导报,2001,28(2):238–2401

[3]鲁洪娟,倪吾钟,叶正钱,等.土壤中汞的存在形态及过量汞对生物的不良影响[J].土壤通报,2007,38(3):597-599.

[4]戴前进,冯新斌,唐桂萍.土壤汞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污染的防止对策[J].地质地球化学,2002,30(4):75–791

[5]魏东岩.略论医学地质[J].化工矿产地质,2003(1):41–49

[6]夏立江,王宏康.土壤污染及其防治[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65-83.

[7]弁树森,等农业环境保护1992,11(2):57

[8]欧阳柬,刘德绍,青长乐1山地土壤-植物系统中汞污染问题的初步调查1四川环境,1998,17(3):59–62

[9]费云芸,刘代成.低浓度汞元素的毒性作用机理[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8(1):88–901

[10]魏娜.汞污染、中毒与预防[J].地质勘探安全,1997,(4):46-471

[11]王宏,徐智.汞在环境中的污染和迁移转化[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0,12,(1):46–471[12]王维岗,亚库甫江·吐尔逊.环境的重金属污染物来源和毒理作用[J].生态环保,2004(2):39–401

[13]关铭,张立,张贵荣.不同孕周胎儿5种脏器中甲基汞含量的测定与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7.16(2):87–891

[14]杨居荣,薛纪渝日本公害病发源地的今天[J]农业环境保护1999,18(6):268-271

篇(7)

       特稿专讯

        (6)生物质精炼技术助力造纸产业升级 无

        综述

        (11)当今制浆造纸业生物质精炼技术的新发展 陈庆蔚

        (27)木质生物质制取燃料乙醇的现状与挑战 刘姗姗 王强 杨桂花 陈嘉川

        (33)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研究项目 胡云 刘金刚

        研究开发

        (37)造纸厂废水、废污泥及猪粪便协同发酵生产生物沼气的研究 陈洪雷 张林 杨桂花

        技术信息

        (42)福伊特ctc造纸污泥再利用技术,可明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余婷

        研究开发

        (43)果胶酶对bctmp果胶质的降解作用 张革仓 王松林 邵学军 陈夫山

        (48)两亲型改性木素添加剂对水煤浆制浆性能影响的研究 刘以凡 郑福尔 陈珍喜 李硕 刘明华

        (52)基于ft-ir对不同脱木素程度尾巨桉内部化学结构的分析 侯广强 韩卿

        无

        (55)’2013(第十届)中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国际技术交流会论文征集及会议通知 无

        研究开发

        (56)农林生物质中半纤维素的高值化利用 于庆雪 褚夫强

        (60)纳米微晶纤维素与cpam、cs的办同增强与助留助滤作用 郭幸 薛国新 余洋 翁丽青

        (64)一株降解树脂细菌的鉴定及培养基的优化 叶聿程 李祖巍 张向明 谢必峰

        (70)产复合酶脱墨微生物的筛选与应用 彭亮 谢必峰 张向明

        技术应用

        (75)溶解浆反应性能及灰铁含量的控制 谭丽红 周鲲鹏 徐应盛 汪芳 党佩

        (78)亚硫酸盐溶解木浆甲纤含量的影响因素 张秀芬

        (81)纤维改性酶在高档文化纸磨浆过程中的应用 何华梅 邹志勇

        国外技术

        (84)将可再生的原料转化为可循环利用产品和可再生能源:美卓生物精炼技术 刘靖伟

        (88)瑞典smurfit kappa厂黑液生物精炼示范车间 周敏(编译)

        (90)漂白硫酸盐浆的碱性木聚糖抽提对纸浆化学组分和物理性质的影响 林庆旭(编译) 夏新兴(编译)

        (94)提升热水抽提法生物精炼木素产品的价值 杜明珠(编译) 夏新兴(编译)

        (99)生物质精炼工艺选择的前期设计 刘姗姗(编译) 王强(编译)

        (104)生物质精炼技术解决制浆厂现存瓶颈问题 第一部分:解决瓶颈问题的潜力 刘姗姗(编译) 王强(编译)

        (110)生物质精炼技术解决制浆厂现存瓶颈问题第二部分

:技术经济性评价 刘姗姗(编译) 王强(编译)

        技术信息

        (115)粉煤灰双轴混合搅拌器叶片材料改造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