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6:01: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篇(1)

【关键词】物流管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前言

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显得尤为重要,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众客空间、开放式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在物流行业加强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管理服务平台,创新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互联网+”行动计划对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与机遇,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二、实施“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合作企业创新实施“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段即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根据物理管理专业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经济管理通用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理论学习与认知实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个阶段物流专业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第三个阶段综合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综合实训项目、企业跟岗实践学习、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学生达到企业准员工标准;第四个阶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校外进行顶岗实践学习或开展自主创业项目。分层培养即在第二、三阶段把学生分成技能型学生、创新型学生,第四阶段把学生分成就业型学生、创业型学生,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双创贯通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贯通学生培养的四个阶段。图1“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多形式学习,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实践项目、课题研究、特长竞赛、创新成果、境外交流学习等纳入学分管理,建立以学生个性化发展、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学分互认制度。

三、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双创型课程体系

“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创业型创新人才,将创新创业课程有机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实践体系和理论体系,涵盖创新思维以及创业全过程的课程体系。通过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育,增强学生的创业意愿,增加学生的创业资本。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上,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创业导论、商业模式概论、项目管理等,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创业,物流领域创业者应具备哪些创业素质和基本能力;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选修创业指导及创业案例研究课程,并引入创业者、相关专家进行指导;对已经开展物流项目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类课程。物流管理专业双创型实践教学体系由校内单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创新创业实训、生产性实训项目实训、校外认知实习、创新创业实践、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组成,学生在校期间为了培养学生的商贸物流服务技能与运营能力,开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技能大赛、“互联网+”物流运营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图2“双创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体系设计上,开设创业活动课、创业模拟仿真课程等。一方面实现“做中创”,包含综合实践项目、应用性专题设计、创新创业竞赛等,使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另一方面重点实现“研中创”,即依托师生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开展创新创业项目。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系列做法

(一)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工作室由专任教师与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工作室,引入快递分拣业务、物流仓储流程优化、物流设施设备设计、特色农产品物流项目、商贸物流项目等,由师生共同选择实施项目,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研、座谈研讨等方式完成物流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物流业务能力以及专业素养,还能够为专业教师教学提供真实的教学项目,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二)举办物流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在物流领域的创业意愿,每年开展全部学生均能参与的物流创新创业大赛。大赛以智能快递、高效物流、智慧仓库、特色产品物流项目、先进物流技术应用等模块为题,学生根据兴趣与自身优势选择参赛项目,通过项目计划书的撰写、项目的实施方案的制定、项目的讲解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三)开设经管通用课程,培养学生经济管理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入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统计学、企业运营模拟、电子商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经济商贸通用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除了能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外,还掌握经济管理能力;除了能够进行物流业务操作外,还懂经营、善管理,为学生创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四)开展名家进校活动聘请物流企业老板、行业专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创业导师,每个学期为专业师生开设创业指导讲座。利用企业老板创业经验、行业专家创业思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经营理念解决学生在创业中存在的困惑。

五、总结

物流行业发展迅速,由传统的物流发展为一体化物流、智能物流、高效智慧物流,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机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以融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双创型课程体系为核心,开展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作者:逯义军 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1.1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内涵是根据创业教育的概念来确定的,创业教育加上创新,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内涵,那就是用新的思想和新的行为,进行新的创业形式和创业内容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从新思想出发,把创业概念融入教学中,从而营造出创业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创业的自主能力。要深入理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必须把握以下三点: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导向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创业的内涵,并懂得如何创业。把握的要点不是让学生毕业就去“练摊”创业,而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使他们具有创业精神和开拓进取的能力,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提升自己的技能,为创业打好基础;第二,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而不能与其他院校和社会组织的创业教育雷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更突出其创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对自己的技能充满信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我创业素质;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孤立的一个单学科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理念,创业能力不仅是自主创业能力,更是岗位创业能力,因此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是通过各个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工作岗位的培养来完成的。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个人能力、创新思想等多方面的因素,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

1.2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创业教育的第一大作用就是给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创业知识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对各个行业的认识、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财务知识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第二大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只有通过创业教育,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并通过创业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提升自我创业的能动性,从而支配学生进行创业行为;第三大作用是提升学生的创业品种,培养学生创业品质,不仅能够引领学生正确创业,还能够通过创业品种的提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第四大功能是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创业教育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题教育中提升创业教育的理论能力,在实践基地提升岗位创业能力,从而提升实践创业能力。

2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2.1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在通过专业学习掌握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创业精神的培养,这里精神培养需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方面是要给学生大量的各个行业成功人士的创业资料信息,通过这里宣传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聘请成功人士、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培训师等进行创业讲座,用实际案例给学生做创业指导。培训内容包括“现代建筑业分析”“、现代建筑企业运营模式“”什么是企业想法”、“自我评价练习”、“你最适合创办哪类企业”“、市场调查分析”“、资金的运用”、“现代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方面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创意的概念真实起来,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精神。

2.2注重实践提升岗位创业能力

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通过建立创业培训平台,建立起以院校为中心的多种多样的实践基地,与设计工程单位、房地产公司、建设工程公司、装饰公司等多家单位进行横向联合,实现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把这些单位的专业人士请进学校给学生做创业实践讲座,带领学生走出去到这些单位进行实践,通过岗位实际提升岗位创业能力,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为这些单位献计献策,这些单位可以根据学生的创新设想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或者工作奖励,通过实践能够为学生排除创业中缺乏经验的障碍,更快地提升创业能力。而通过对实践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单位的现有状况,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通过实践岗位,实现岗位创业,进而实现创新创业。

3高职建筑工程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3.1以实践带动理论推动职业素养的提升

在传统的创业教育中,必须首先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教育的实践。新的思路是先实践后传授理论知识,把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反过来,从实践到理论的逆向探索。在实践的工作岗位,学生积累经验体验岗位创业的感觉,然后再运用实践知识来进行理论学习,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内涵,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2自我创业与岗位创业相结合

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创业教育进行自我创业和岗位创业相结合,是更有效的创业教育途径,鼓励学生先就业在就业岗位进行岗位创业,然后再在岗位创业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业。岗位创业是自我创业的基础,自我创业是岗位创业的发展和提升。

4结束语

篇(3)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基地,创新孵化

 

一、前言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政府、高校、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大学为平台建设孵化创业基地,培养创业人才,可以鼓励大学生创业,对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培养青年人的创新精神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浪潮中,鼓励大学生创业能培养青年人的创新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激情,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高校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完善教育体系。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是创造性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尝试,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它通过为大学生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通讯、网络与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毕业论文怎么写,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风险和成本,帮助初创阶段或刚成立的新创企业成为能够独立运行并健康发展的企业。

我国部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管理模式上仍处于不成熟阶段。

我国教育部、科技部于 2001 年首批批准成立和认定了15个国家级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其中,合肥大学创业孵化基地按照“政府引导、多元集资、市场运作”的模式实施。安徽省政府设立合肥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工作指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对创业孵化基地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并且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由省科技厅、教育厅、中国科技大学等 5 家单位共同投资发起设立合肥国家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合肥大学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主体。

例如:江西财经大学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2007年9月成立以来,入驻学生企业32家,实现销售收入75万元。作为江西省首个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孵化出了年营业额达100万元以上的学生企业。

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2009年12月18日,浙江某校学生创业实验基地正式启动,该校花园东门部分商铺已开发作为创业基地前两期用房,选拔优秀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免费入驻“学生创业实验基地”。

浙江某校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于2009年4月启动,总建筑面积1700余平方米,经合理规划、布局及分割,共划分了29个房间,其中一间设为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站,由该校和工商局婺城分局共同提供创业指导全程服务,其余均作为学生的创业场所,免费提供给该校学生创业团队使用。

二、现状扫描

(一)良好的运营状况

1.盈利状况

盈利状况良好。在接受调查的项目当中,有9%的项目取得了每月5000元以上高收入的成绩。而且在前三期项目的调查对象中,并无团队属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中”的情况。较多的团队收入属于1000-3000元这个水平。但是处于“无盈利,收支持平”的团队也占了将近27.3%的比例。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前三期的创业项目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项目管理制度基本健全

在接受采访的团队中,100%的项目人员表示店里目前的管理制度基本健全,日常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地开展,但是由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考虑到自身学业等因素,相关的管理条例还需要不断的完善,由此可看到该校学生的工作协调和制度管理的能力是比较强的。

3.资金周转状况良好

资金周转状况属于良好的项目团队占总数的81.80%毕业论文怎么写,说明团队在总体上在资金周转这一方面的工作处理是比较妥当的,剩下的资金周转状况一般的团队表示只是偶尔会出现紧张的状况,但是这个问题通常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4.项目之间交流情况

创新创业基地具有作为企业孵化器的功能,而在培养各个创业团队,将其引进社会的同时,也是在培养大学生的收集市场信息、资源、并且能够与人合作交流方面的能力和开拓精神。单是“各扫门前雪”的作风,并不能够达成这个目标,因此,各个项目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是值得我们去调研和探讨的。

5.创业与学业

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创业活动,该行为对他们的学业所造成的影响是我们需要调查研究的关键,下图既是项目成员们心目中“创业对自己学业的影响程度”与他们实际的智育成绩之间的关系:在浙江某校创业孵化项目中的队伍成员里,智育成绩保持良好的学生占总数的71.40%。总体的学业成绩是令人满意的。

在班上智育成绩好的同学认为“创业对学业影响不大”的人占总人数的71.40%,而在班上智育成绩一般或者是较差的同学认为“创业对学业影响不大”的人都只占总人数的14.3%。可见,智育成绩不好或者较差的同学会把成绩差的因素归结到受创业的影响中来,而成绩好的同学则不会将创业和学业两者放在一起考虑。盈利状况每月在3000元以上的团队成员的智育成绩都属于较好者,这在所有智育成绩不错的学生当中占有42.9%的比例。

由此说明,项目经营状况好的成员并没有因为创业而影响或耽误学业。项目成员在创业取得优秀成绩的同时,也是能够兼顾好学业的。

(二)经营困境

1.项目团队组员选择欠妥

因小组成员构成不合理,如同学院同专业的学生组队的情况,导致课时一致,经常无法安排人值班。能够达到每天安排人值班的项目组占总数的54.5%,其余的小组则是属于“偶尔无法开张”和“经常无法开张”的状态。

2.基地场所人气不旺

浙江某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是学校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创业精神而为经过选的创业团队免费提供的创业场所(水电费自付),但是由于场地位于丽泽花园(居民住所)附近,人气低,较为冷清,因此,众多项目至今都没有比较充足的客源,宣传工作也难上加难。这个情况对前三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的运营状况多多少少产生了一些影响。

我们了解到,81.8%的项目成员认为“基地人气不旺”的状况对项目运营的影响很大或是有一定影响。仅有18.2%的成员认为该情况对项目的运营状况没有影响,所以增添基地人气也是创业基地建设的内容之一。

3.对创业理解的偏差

在被调查的所有的团队中毕业论文怎么写,100%的经营者都认为学校应该尽量提供业务的机会给他们。而不是考虑去主动联系学校的各个业务主管部门,依靠自身的营销能力和项目竞争力主动地开拓业务生意。并且认为基地人气不旺的状况对项目营业影响很大。这个观念显然与学校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初衷不相符,学校的意图是通过免费提供创业场所和相应的管理和指导从而培育出“企业家”,而非商店“老板”,坐等生意。我们应该要明白到,创业团队对学校的过于依赖是不利于该项目的成功孵化并走向社会的。

4.自信心欠缺

对于本项目的营销能力和项目竞争力自评的调查当中,有将近一半的团队表现出了自信心欠缺的弱势。在营销能力自评中,占总数46%的团队认为自己项目的营销能力一般,而在项目竞争力自评中,有占总数45.5%的团队认为自己项目的竞争力一般。可见,他们对项目的自信心总体上来说是有所欠缺的。

(三)项目盈利影响因素分析

1.创业培训

“创业培训”是团队项目是否盈利以及盈利多少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被访问的所有团队中,成绩最好的两个的项目(每月盈利5000元以上)里德成员都表示曾经参加过创业教育和培训。而对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6个团队中,其中的5个队伍取得了较差的成绩。在“暂时没盈利,收支持平”的盈利状况不理想的3个团队中,其中有两个团队的成员均表示没有接受过创业方面的培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和培训在创业的实践中起到的作用是直接的而且是影响较大的。

2.营销方式

除了创业教育以及培训的因素,依靠主动开拓业务为经营方式的项目能够获得高收入。在所有团队中,成绩最优异的“每月可盈利5000元以上”的项目都采取的是“主动开拓业务”的经营方式。但是,属于“收支持平”情况的3个项目,也是采用“主动开拓业务”的经营方式,说明这种经营方式的不稳定性。而采取“靠熟人介绍”等保守、常规的经营方式,收入情况则比较稳定,每月的盈利状况均属中等水平。

3.团队成员心理状态

项目需要取得好成绩,团队成员的自信心也是一个有力的助推器。不过,他们的自信心也只是建立在以往成功的经验当中的,所以不难理解,对自身营销能力和项目竞争力信心强的团队往往是取得高收入的项目。而对自己没有自信的团队通常是盈利状况一般或不好的情况。

4.经验总结环节

能够取得好成绩的项目都是对业务经常进行经验总结的团队。

我们可以看到,成绩最好的两个项目都属于“经常召开经验总结会议”的类型。事实也证明了,只有经过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有助于该项目在营销能力、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的提高。而偶尔或是很少进行经验总结的项目成绩总是一般。

三、对策试探

(一)有效开展创业教育毕业论文怎么写,培养正确的创业意识

大学生创业基地是学校为有创业意图的学生建立的一个创办企业提供服务的组织,高校在校园内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应从根本抓起,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从入校起重视创业,把创业作为一个人生选择,而不是因为找工作而去创业,不得已而为之。并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创业,培养正确的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能,鼓励他们创先争优。

大学生有较好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储备,但是还不足以做好创业项目;有实现自我价值迫切需要,但是缺乏实现的条件和能力。有效地开展该校的创业教育不仅是系统地将理论基础传授给创业的大学生们,同时也努力提高创业者创业的品位和技术含量。同时能够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而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计划性和有效性,增加成功比例。开展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未来世界的适应,还可以让更多的同学系统地学习掌握创业的理论知识,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到自主创业中来。创业教育的成功开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二)加大创业基地的资源支持

作为培育“未来企业家”的学校的目标,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该具有以下功能:一是提供创业孵化场地和基本办公条件;二是协助孵化企业办理成立公司的相关事宜;三是提供管理咨询、会计、法律等咨询服务等等。

因此,除了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的场所之外,浙江某校在基地建设中可考虑提供培训、管理咨询、项目申报与有关认定、投融资、对外交流等服务。也可聘请相关方面有资深指导经历的老师为专门的创业基地建设指导老师,及时为各项目指点迷津,一同探索师范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之路。

(三)规定项目成员的组成结构

吸收以往的经验教训,以后为了项目的正常运作,有效解决困扰团队成员的店面值班问题,在选拔创业团队以及项目的时候,应该将团队组员的构成情况作为考核的一个指标,并且有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构成的团队更加具有活力和学习能力,对团队的创业目标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四)开展师生合作新模式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建设途径毕业论文怎么写,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在有指导有计划的实践中来完成。在当前浙江某校教师参与积极性较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当中的师生互动模式,以老师的构想为主导,学生通过实践事先规划好的方案,在比较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开展创业行为的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少走弯路,也给教师们一个创业实践的机会,对师大的文化建设也可起到助推作用。

(五)发挥“大学科技园”作用

大学园区普遍聚集了丰富的知识资本,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试验基地,掌握着大量的科技成果。学校也应该发挥“大学科技园”的主要作用,即为大学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大学的人力、技术等资源,形成市场化的企业孵化器。培育更多有前景、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提高学校人才的创新能力,最后进行企业孵化,推向社会。

师范类大学,也可利用学生“师范技能强”的优势,鼓励学生开办补习班、辅导班等发挥师范技能的项目,这样便可以将专业学习和创业理想兼顾起来。

参考文献:

[1]单晓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策略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7;

[2]张庆祝.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理论初探.辽宁教育研究,2007;

[3]何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战略模式初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4]拳胜刚.创新实践教学.对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需求.当代教育论坛,2005,(1).

篇(4)

摘要:以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多样化人才培B模式改革,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音乐专业的教学同样面对着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难题,如何破冰,本文从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转变就业观扩大就业和创业面等方面尝试给出答案。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就业和创业

一、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浪潮空前高涨,一方面是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要求的倒逼,另一方面是学校自身的快速发展使然。但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对音乐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的冲击似乎不大。几十年来,高校音乐专业继续沿用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即使有所变革也是微小和执行上级命令而为之。高等学校的音乐专业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主动进行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大。这在近两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赛等活动中可以窥见,涉及音乐专业的项目非常之少。音乐专业的教学仍在传统的模式下运行,致使学生在面向社会的就业和创业中出现严重的不适应社会需求的现状,音乐专业学生走向社会面对传统就业方式爆满的场面,表现出茫然和无奈,许多学生不得不改换专业,不得不在社会的大学中重新学习。

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在音乐专业亦如此,因此,音乐专业不能封闭在象牙塔内,应该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满足社会对于“多样化音乐人才”的需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在“多样化”。“多样化”不能盲目的、简单地理解为细分多种专业方向。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既体现于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更表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多样化。

二、音乐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推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其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是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体系优化的落脚点在强化“实践教学”。高校教师普遍认为音乐专业的课程实践性本身就很强,无需再提什么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在向本科应用型转型的阶段,面对强化“实践教学”的呼声,音乐专业的决策者大多无动于衷。这是对于当前就业缺乏了解的表现。

音乐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应以优化课程体系为落脚点。除了需要增设与当前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计算机音乐、数字媒体技术等课程外,对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需要分级分类厘清并落实实践环节,如: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音乐会”课程与环节要坚持并加大覆盖面;对于 “音乐采风”等执行难课程要认识其重要性并予以落实;对“教学实习”等课程要改变组织简单与无序状态;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等理解为理论性强的课程环节要加大实践应用型选题、学生自拟选题、创新创业相关项目选题的比例。

从加强实践教学的层面进行课程体系优化,不是简单的增加技能课程的课时,而是要使实践课程达到落实与有效,形成课程间的合力。

三、音乐专业的就业创业现状及对策

人们普遍认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校学好声乐、钢琴,走向社会做个音乐教师、或在文艺团体从事音乐表演就行。然而狭窄的就业路径已经被挤满,致使音乐专业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纷纷选择改行或投入其他行业,使得大学的四年专业培养成了巨大的浪费。

要改变音乐专业就业难问题,应该从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高等学校的音乐专业教育要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要优化当前的课程体系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实践教学,体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能面向社会多行业的人才。

音乐专业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放低姿态,投身服务社会的各类社会艺术培训工作。大胆尝试,积极进行音乐类的创业,成就人生的价值。

四、拓宽音乐专业就业与创业面

现将音乐专业就业创业的层面梳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从就业的层面看,音乐专业选择的从业单位可有:中小学校、文艺团体、文化娱乐传播公司、演艺经纪公司、广播电视局、地方文体局、部队文工团、医院(音乐治疗)、广告公司、唱片公司、电影厂、娱乐公司、文化销售行业、各类无线增值运营公司等。

(二)从就业的层面看,音乐专业毕业从事的职业可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文化培训中心教师,音乐理论研究员,文化宫、青少年宫教师,民族音乐研究者,音乐环境工程设计策划宣传人员,数字音乐版权管理、经营和编务人员,唱片公司的电子音乐、MV、数字影视制作等,电视节目片头、片花、宣传片、预告片制作,网络音乐编辑,网络音乐电台主播,电影厂的音乐音响工程师 ,影视剧声音艺术设计工程师,舞台音响导演、声学工程师,音乐编辑、职业编曲 。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人,唱片公司企划,网络公司、音乐杂志编辑,音乐出版社、文化经纪人 ,节目主持人,新闻记者,音乐剧演员,歌舞剧团演员、民族舞团演员、现代舞团演员,影视剧配音演员,乐队指挥,音棚乐手,职业乐手,职业歌手、歌唱家、唱作人,琴行经理,唱片行经理,品牌乐器,音乐类书籍批发销售,琴行职员,乐器厂销售经理,乐器厂职员等等。

(三)从创业的层面看,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专业创业不再是新生事物,可有如下方向选择:个人音乐工作室、录音棚,音乐制作人 ,成立琴行、独立艺术学校,自由撰稿人,自由职业艺人,传媒公司,个人演绎公司 ,独立唱片公司,影音广告公司,独立音乐厂牌 ,文化传播公司 ,网络音乐电台,乐器制造厂,演出服装、音响租赁公司等。

五、结语

从音乐专业的就业和创业方向的梳理来看还是比较广的,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达到让学生在今后选定方向中确立安身之本,是当前音乐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推进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程迎接.音乐学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实施专业教学动态班级管理为例[J].春晖教育论坛,2016(07):3-7.

[2]叶清.艺术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04):36―37.

篇(5)

随着“创客”一词首度进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创客形式开展创意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近年来,清华大学的创客教育蓬勃发展,建设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客空间,成立了清华大学创客空间协会,开展了全球创客马拉松、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国际创客教育论坛等系列有影响的活动,开出了“创业导引课一一与创业名家面对面”等系列创新创业课程,初步建立了较为系统化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学校为使创客文化在清华获得更广的受益面和更深的受益度,从去年开始,已将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定为“清华创客日(Tsinghua Makers' Day)”,即清华创客们的节日。创客教育已成为清华大学“三位一体,以学为主,通专融合,多样成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2015年4月15日,清华大学倡议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发起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2015年4月25日,响应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倡议,

由清华大学众创空间i.Center牵头的创客墩育基地联盟先期成立。

2015年年初,《现代教育技犬》杂志邀请我做专栏主持人,围绕“创客教育”这一议题策划一组文章,以期反映国内外创客教育领域的最新进展。经过与学校里热心创客教育的各位领军教师沟通,大家积极响应,分别从创客运动与科技教育、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美国高校创新教育实验室和社会创客空间发展、国内创客空间运行模式、清华众创空间建设实践等选题成文。我们深信当创客运动与教育发展结合碰撞,一定会迸发出教育创新的火花。我们希望通过探索实践与分享交流,能够与兄弟高校及社会各界携手,共同推进高校创客教育实践,共同推进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型国家转型。

摘要:全球创客运动的兴起使得众多人士开始将创意通过实践变成现实,这一过程在大学校园中更具有独特的内涵。该文以清华大学i.Center为例,阐述了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创客活动的内容和精神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过程,介绍了挑战式系列教学活动及相关创客信息平台的建设情况,探讨了开展个人实践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活动所需的必要条件与制度保障,为高校开展创客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众创空间;清华i.Center;学科交叉融合;创客活动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5-0005-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01

一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非常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美国率先开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相互借鉴中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清华大学一直引领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SRT项目、学生科技竞赛项目、挑战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学生科技兴趣团队、X-Lab、清华创客等,以不同形式、层面和角度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创新教育体系。创客运动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其核心内涵强调将想法变成现实。近年来,清华大学在校园中开展与创客相关的课内外教学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承担项目任务的独立意识、以目标为导向的契约精神以及对自身负责的企业家精神。

1996年,清华大学整合校内工程实践教学资源,组建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全面负责和协调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和其他实践教学工作。2008年11月,基础工业训练中心转变为实体单位,统筹规划、具体实施全校工程实践教学和相关科研工作。2014年,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开始转型升级为i.Center,“i”的内涵包括工业级(Industry)、学科交叉(Interdisciplinary)、创新型(Innovation)、国际化(International)和以学生为主体(I)等。1.65万平方米的物理空间里配置着上百台数控车床、机床、铣床以及3D打印机、三维扫描仪等工具,供创客们使用。未来,清华i.Center还将有望向校外开放,汇聚北京乃至全国的创客。

二 清华i.Center开展的活动

2009年10月,i.Center建设机电工程创新实验室,全面向学生科技活动和科技赛事开放。

2010年9月,学生社团创新社入驻i.Center。经过几年的发展,产生了创客明星王昊及其创业公司幻腾智能。

2012年10月,校团委创业训练基地入驻中心,经过几年的发展,产生了创客明星王世栋及其创业公司紫晶立方。

2013年1月14日至17日,围绕创客活动,工业工程系顾学雍在i.Center开设“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课程。学生组成团队后,围绕特定挑战任务主题,从提出方案、产业调研,到原型设计、宣传推广,最终进行项目展示。通过短时间高密度的挑战任务,学生可以亲自体验真实项目开发过程中会接触到的大量实用工具和方法。课程中引入专利管理模式、市场交易模式、法律模式等,让刚刚接触项目开发的学生就能够体会创客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课程至今已举办四届,参加的学生来自工业工程系、精密仪器系、新闻传播学院和美术学院等20个不同院系。该课程已经成为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的必修课。

2013年9月初,清华大学学生社团“创客空间”开始开展创客活动,12月通过审批正式成立。该社团目前有近300名学生会员。

2013年11月4日,以“创客交叉融合空间的构建”为主题的“清华大学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分会一一创新实践教学研讨会”在i.Center举行,重点关注以创客为代表的创新实践和教育模式。“清华派・创客功夫”驻校创客项目同时启动,包括全球创客空间运动发起人米奇・奥特曼(Mitch Altman)在内的10余名国内外顶级创客入驻清华。

2013年11月8日,来自校内外22支创客团队的100余名学生汇聚由清华美术学院付志勇发起的全球创客马拉松大赛现场,连续54小时进行设计与科技相结合的产品开发,角逐3万美金创业大奖。

2014年3月26日晚,陈吉宁校长来到i.Center,与学生创客团队和指导教师进行交流。

2014年4月24日,i.Center获批并授牌“北京高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北京市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是“十二五”期间市教委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2014年5月6日,“共筑梦想一一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正式启动。本次活动作为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亮点之一,其目的在于增进中美两国青年的相互了解,深化彼此友谊,推进中美人文交流的发展。清华大学作为本次大赛承办方,负责预赛、决赛相关活动开展,包括大赛整体策划与过程实施、赛制流程与规则制定、品牌形象设计与运营、活动网站与数字内容设计、团队选拔与培训等。

2014年8月,清华大学6名教师组团前往波士顿、纽约、旧金山等地考察美国高校创新实验室及创客空间建设。考察团先后考察了麻省理工学院、帕森设计学院、纽约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以及波士顿Artisan's Asylum创客空间、奥克兰The Crucible社区创客空间、Autodesk公司、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等,与相关机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详细了解了创客空间的建设理念、运行机制、课程体系和物理空间等情况。

2014年10月22日,以“回馈母校助推创业”为宗旨的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成立大会暨创新创业论坛举办。会上举行了一系列签约仪式,其中之一为基金与i.Center共建创客咖啡和孵化空间项目。

2014年11月20日下午,国务委员王勇到访清华大学,并专程视察了北京紫晶立方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由清华大学创客学生自主创业的3D打印公司,该公司系今年新《公司法》颁布后的首家注册企业,获得了北京市首张新版营业执照,编号为00000001。

2014年11月29日,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创客日”(Tsinghua Makers' Day)活动并决定将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定为“清华创客日”。首届清华创客日活动包括国际创客教育论坛、国际创客教育基地联盟研讨会、创客马拉松启动仪式、创客空间体验、学生作品路演等内容,旨在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可持续的交叉学科创新、可重组的人才团队参与机制等问题的探讨,以及项目驱动的成果展示,探究创客运动如何创新教育实践,塑造大学未来,并进一步让创客文化融入大学教育实践。

2015年1月,i.Center组织教师前往深圳,分别访问了清华深圳研究生院i.Space、柴火创客空间、Techspace、深圳DIY、前海大家咖啡、大疆公司等,对深圳的创客生态进行了详细调研。

2015年3月3日晚,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在主楼东阶教室为清华300余位同学带来主题为“什么样的人应该创业”的讲座,这是全校性选修课《创业导引――与企业家面对面>的首次课程。课程开设的初衷是让学生与创业名家面对面,感受创业名家的魅力,激发创业热情,培养企业家精神和首创精神,为拥有创业梦想的学生提供创业通识教育。

2015年4月24日~27日,i.Center组织承办“创客教育基地联盟成立暨创客教育生态系统构建高端论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60余所高校、10余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创客教育基地联盟。

三 清华i.Center建设理念

i.Center实践教学基地完善的硬件设施为全校学生提供了一般创客空间无法比拟的制造加工场所,这些工业级的加工设备及相关技术支持让学生创客可以提前接触到高水平的制造技术。此外,i.Center所开设的机械制造和电子制造实课程,随着先进数字化制造设备的不断更新,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当今最前沿、最主流的数控加工、3D打印、激光加工等,为日后规划设计产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团队进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便利。

i.Center通过聚合学校相关创新实践资源,联合美术学院、工业工程系等院系以及校团委,进一步完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创客交叉融合空间。清华i.Center正在形成的实践资源支撑平台和社区网络,已经从团队组建、设计思考、原型制作和产业资源对接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有力地支持了多学科背景团队开展的创新实践活动。创客活动与我校已有学生“三创”教育活动具有许多互补的特性,尤其在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空间的建设等方面,创客运动所提倡的创客空间建设模式与创客马拉松活动模式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其创造力具有明显的效用。

i.Center结合自身资源和优势,开展了一系列融入创客文化、以创新方法结合项目实践的教学活动。教师注重在各个教学环节通过学生实践加强学习效果。创客主题相关课程的设计,强调短时间、跨学科、重成果。活动主题通常选取机电类产品设计,例如自动化物料配送系统、低成本纳米显微镜、物联网产品等,学生围绕相应主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制作原型产品进行演示。

总结以往与创客主题相关的教学活动实施经验,探索将创客精神融入教学活动的i.Center建设。在理念上,致力于“让学生做梦想的实现家”,以志趣为导引,以创新实践活动为手段,理工、人文、社会学科相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协调发展,充分释放学生巨大的创新潜力。在体系上,通过建设开放的创客活动服务平台和教学体系,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孵化场地、技术培训、产品开发、加工制作、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支撑条件,让同学们了解并运用最新的技术工具及创新方法,实现跨领域合作,鼓励不同学科的同学进行思想碰撞,运用和发展现有的开源和学术研究成果将想法变成现实。在模式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客活动作为开展创新思维教育、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教育模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创意、创新、创业氛围。在规模效益上,通过一系列的i.Center基础建设以及常态性的“三创”活动,让全校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直接参与符合创客精神的正式学习活动。这些正式的创客学习活动以创造实物、服务或内容系统为导向。在机制上,形成开放的建设机制,通过学校相关院系、教师、学生、国内外企业以及全球创客社群等的主动参与,激活清华校园成为一个更具创造力的学习空间,让清华首创的创客教学模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仿效的对象。

四 清华i.Center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1 课程和活动

创客教育围绕着创客空间展开,需要开发一系列创客教育导引课程,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i.Center课程建设特点是综合化、跨学科和挑战性。综合化和跨学科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宽阔的基础、专业视野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挑战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主动获取新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在完成挑战性任务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培养沟通、合作和创新等能力,需要对全校学生开设以下四种风格独特但内容与形式互补的跨学科系列课程:

(1)短暂而密集的跨学科导引课:让不同学科的混合团队,以完成一个复杂而紧迫的共同目标为学习任务,体验交叉学科的工作方式。在过程中引入各种团队与社会协作的思维工具以及可支持跨学科、跨地域、跨时区的数字协同工具。

(2)挖掘具体知识内容的实验室探究课:让同学们依照个人或团队的兴趣,在校内外寻找可以提供具体解决方案的技术来源或学科专家,以访谈、参观等方式,探寻本学科所不具备的专业知识及工作方法,用以拓展新的学习内容及合作对象。

(3)针对个人生涯发展需求的战略规划课:以个人为单位,从家庭、职业、社区、地域经济等周边机会逐步展开,带领同学们一起规划并调整个人的生涯发展战略。同时,组织跨学科的学生团队,以不同的视角解读时事新闻与产业战略分析报告;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范围之外,经由学科组织或专业网络平台,寻找合作伙伴。

(4)以产品为主轴的系统设计开发课:基于前述几门课程的知识与人脉累积,针对特定产品(可以是内容、服务或实体产品)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可以在经过具有相应经验的社会人士或者学术领域专家的审核后立项。依照各项目的合理开发进程,同学们可以组成跨学科的项目团队,依照个人贡献程度,获取相应的学分或者能力认证。

创客教学活动将覆盖创客讲座、创意工作坊、团队研发项目等,主要举措包括:

(1)开设创客教育导引项目,大力宣传创客文化。目前,“创客”、“创客空间”的概念并未被大多数同学所熟知。通过展示各类创意产品和3D打印机、开展某些典型数字制造工具的入门培训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了解和体验数字化设计、3D打印等高端技术,接受创客开放、分享、创新的理念,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享受i.Center提供的资源和服务。

(2)建立在线平台,鼓励创客交流。i.Center是技术、资源的分享地。为了鼓励同学们进行交流,i.Center不仅可以提供实体空间,还应该提供在线论坛这类虚拟空间,满足同学们的多元需求。在这个论坛上,同学们上传自己的设计原型与他人交流,通过深层次的互动,设计者不断受到启发,原型不断得到完善。通过构建在线平台,能保证这些宝贵创意的保存和开放获取。

2实体空间和在线平台

创客教育是学生在i.Center自制创意作品的学习活动中,在创意作品的制作、开源和分享、设计及产品化的过程中,通过跨年级、跨领域的学习,体会创造快乐的一个过程。i.Center可以被看作开源社区创客聚集在一起分享知识、创造新事物的实验室,任何同学都能成为i.Center的使用者,一般提供以下服务:提供各种工具和技术;方便小组交流、分享知识和资源;提供一个空间让个人做项目;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来表达创造力和创新力。

实体空间围绕创客主题所开展的相关教学活动,是未来空间设计的重要依据。融合创客文化与工程文化所设计的清华i.Center,将为未来创客活动提供场地支持,体现灵活、开放、促进交流、展现历史和可持续的设计思路,主要包括:

(l)“空”间:实践教学、挑战式学习、创客马拉松等创客类活动的一大特点是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此外,创客类活动主题往往瞄准科技前沿领域的发展和社会热点议题进行设计开发,每次活动都会融合独特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基于这些特点,创客交叉融合空间的主体即为完全可变的空余面积,可以快速重构,通过多样化地布置不同类别的家具,来满足不同活动格式的需求。

(2)创新制造坊:创客的核心精神是将想法变成现实,因此创客活动不可或缺的元素就是加工制造环节。结合未来数字化制造平台的建设,包括全校师生在内的未来创客群体,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地访问各类先进制造加工资源。在空间举行的创客活动中,参与者可以进行诸如结合以制造为导向的制造资源设计等综合性开发,训练跨学科思维并培养企业实战经验。

(3)展示演示厅:不同内容的碰撞与交融,是创客社群内容产生并持续迭代演进的动力。尤其是在群体协同学习、创客马拉松等活动中,内容的展示与交流会在整个过程中持续不断地进行。因此空间会向创客提供便捷的内容展示平台,为学生锻炼信息传达与表达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

(4)文化与交流区:清华创客活动不仅要强调内容的充实性、挑战性,还要突出文化氛围和团队可持续性。为此,i.Center将开辟专门区域,为创客进行人文交流提供条件。在技术内容开发之外,文化交流区可以促进提升团队文化品位,并融合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创客跳脱学科专业的独立视角。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信息化系统导入基础设施,打造在线业务平台,是构建智慧环境、建设智慧资源、实现智慧管理、提供智慧服务的必然选择。在线平台包括:

(1)创客课程在线平台:在挑战式课程、创客马拉松、创业认识与实践等课程中,积蓄了大量的过程模式、标准流程等内容。这些课程资源需要进行系统化的集成开发与整合,从而形成一套具有不断演进能力的可持续课程体系。创客群体利用这些模块,结合具体项目内容,快速迭代开发出挑战式学习课程主题、创客项目主题或创业实践主题,从而形成循环往复的可持续课程内容生产体系。

(2)创客团队项目管理平台: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过程中,团队必修的技能包括一一设计思路形成初期需要进行已有知识产权的调查;中期资源外包需要签订合约进行交易,并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后期产品推广需要媒体内容的生产与等。因此,i.Center在线平台将通过模板、标准作业流程等形式,结合先期创客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技能,为项目逐渐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3)创客活动管理平台:清华校园内产生的由多师多生参与设计、筹备、执行的创客类学习活动,一部分将作为资源进行公开,并邀请校内外各层次人士参与。这些活动可以包括轻量化的讲座、工作坊,还可以包括课程系列、专题开发项目等。创客活动的、组织、反馈等过程,由在线管理平台引导进行,可以帮助组织方更为高效地工作,并为过程反馈提供便利。

3 创客教学活动运行机制

清华大学i.Center以“动手实现,奇思妙想,学科融合,乐于分享”为宗旨,采用课程导引、演讲讲座、创意周末、创客马拉松、项目产品化、参加校内外创客活动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的引导与释放学生创客们的创造热情,同时通过网络与海报等方式进行大力宣传,营造出“想法当实现”的创客氛围,让更多的师生理解科技与艺术,乐于创新与制造。

i.Center的运行模式将开放运行与统一管理相结合,遵循“交叉、实现、分享”的原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力求做到规范化、人性化管理,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保证满足学生创客社团的活动需求。学生社团作为创客内容生产者的主体,与空间运行团队协作,探索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

i.Center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创客活动需要以下三类技艺精湛并且激情洋溢的教师来引导:

(1)驻校创客:聘请国内外的知名创客、专家、企业家担任驻校创客导师。按照学校的课程需要,让知名的创客在校园中以3-6个月的时间,在校园的创客空间中与同学们共同参与创造产品系统的各项工作,同学们可以在这些创客的指导下近距离观察国内外知名创客的工作方式。

(2)跨学科课程协调团队:鼓励学校各院系的教师,结合专业特点,组成交叉学科创客导师组。在校园中遴选愿意组织跨学科教学课程的教师,作为联系各种不同专业教师或是技术人才的课程协调与课程设计者。

(3)技术服务人才:学生在执行具体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各种技术服务,对特别复杂或是具有危险性的器材,现场需要由专门的人员负责操作仪器。此类服务人才应依照相应基础设施的数量与工作性质,长期聘任。

篇(6)

[关键词]创业教育;教育步骤

总理2014年在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他提出,要在中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会议和各种公开场合中他都频频提出这一观点。在国内考察中他更是每到一地,都要与当地的创客们会面,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激发出民族的创业精神。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又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谈及创业、创新工作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知识的创新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如何提高人才主力军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成了当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辽宁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辽宁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下发,让辽东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的大学生管理队伍人人都认识到今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战略核心———大学生创业教育。如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着力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行为、创业能力,我认为应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一、明确创业教育管理主题

技艺精进、功夫到家、创意创新、赢在创业。

二、厘清创业教育管理思路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加强创业教育,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环境氛围

1.转变思想教育管理理念。要尽快转变大学生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从简单的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在日常工作中让大学生树立起既要注重就业更要有创业意识,让大学生知道自主创业不仅是就业的初始选择,更是将来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2.鼓励我院大学生正确认识创业。创业教育并非只是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马上就去挣钱或者毕业以后马上就去自主创业等,而是对所有大学生都应该进行的一种创业精神、创业文化、创业基本知识的教育,对有好的创业意向和准备创业的大学生开展创业所需能力的训练。因此,我院大学生无论毕业后就业还是准备将来自主创业都需要接受创业教育,具备创业基本能力。

(二)改革我院传统的大学生活动方式,将大学生活动和创业教育管理相结合

1.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由就业而创业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改革模式的落脚点。在活动组织上,对活动全过程进行整体优化整合,突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具有宽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培养较强的创业意识,创造性地运用既有知识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2.努力拓宽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实践服务平台。在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方向的引导我院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慧鱼大赛、辽宁省本科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辽宁省物理实验竞赛、辽宁省工业设计大赛、辽宁省“挑战者”杯、丹东市“鸭绿江杯”创业大赛、辽东学院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赛事,全面开发我院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断积累,从而提高我院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并支持我院大学生走进实验室和实习工厂,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实施全院配套服务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推进

1.双管齐下,在育人的同时,组织我院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尤其是创业前针对性的培训和辅导,应摆在重要位置。2.学院牵头,联系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企业领导提供理念,设立我院大学生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基金不仅仅是为我院大学生提供经费,还要用各种政策保障其能够有效使用经费,提高我院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并争取早日回馈社会。3.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实验室、实习工厂和办公室。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已经利用自身优势和已有资源,开辟了专门的场地或是成立大学生社团机构供大学生创业使用,我院也将借鉴其合理性,创建创新、创业基地,配备一定的配套设施,提供创业相关场地,加强我院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与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学习创业先进理念并努力贯彻实践

1.加强学院教师和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学习其创业教育管理工作先进理念。目前,许多机械类高校的发展模式已经完成了从劳动型到技术性的转变,在这一过程和转变中,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的导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学院教师和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机会,学习其培养创业人才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可以不断地提高并完善我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2.加强学院大学生和同专业更高层次院校交流学习的机会。清华、北大、哈工大等全国许多知名学校的课程中都有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比如,哈工大和汽车有关的课程,不仅仅是教授一般的汽车知识,而是在学习中主要让学生在一个团队中合作,期末时作出一个项目研究报告。这样的培养模式显然是以创业为主要目标的,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早日树立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这样将大大有益于大学生将来的创业。这是非常值得我院大学生学习和借鉴的。

三、辅导员制定创业教育管理计划

(一)辅导员通过学生教育管理讲授让学生明确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的关系,三者构成相互促进的整体。课程教学中也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构成一个整体,让大学生明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基础;创业训练项目是过渡;而创业实践项目则是目标。(二)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创业训练项目的训练计划,从商业基本素质入手对大学生进行培训和锻炼,培养大学生的经营管理基本技能。可以从完成较好的创新训练项目中筛选出优秀者和优秀团队,由大学生本人和团队向学院申请成为创业训练项目。(三)专业教师在科研开发和设计锻炼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一步进行产品经营策略的训练,这样做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面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同时还可以促进大学生对已经完成的创新、创业项目进一步修改,使之和市场需求近距离接轨,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服务的意识,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中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四)经过不断的创新训练、创业训练两个阶段后形成的具有独特市场运营模式的优秀创业项目,可以作为我院创业实践项目,进行进一步的重点孵化和重点支持。(五)把创业实践项目孵化成模拟公司,为下一步真实创业做准备。这么做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好的项目能尽早服务于社会,锻炼他们的创业能力。

四、探究创业教育管理实施方法与途径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要多层次、多方面。从广泛宣传参与,到成立团队专门培训,再到重点团队重点扶持进行三个层面的教育。我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中多以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为平台,面向全院大学生组织开展创业活动,覆盖全学院各年级和专业的学生。通过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为基地,面向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开展PPT、CAD等培训,以讲授、分组讨论、团队训练等形式完整呈现创业全过程,培养具有较强的市场开发意识和公司经营管理能力的领导者和创业先锋。

(二)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学院要实现从大一到大四的全程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辅导员和学院主管就业的书记主讲,主要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结合创新大赛和创业大赛举办的专题培训讲座和创业训练主要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辅导员全程指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训练。针对创业项目的系列培训则侧重于大三、大四学生,详细向大学生介绍创业过程中各环节的方法和知识,更明确地指向让大学生如何创办自己的企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是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首先,要从理念上,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其次,在大学生自身层面让大学生认识到创业可以为其自身提供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为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最后,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社会竞争意识,培养社会责任、公共道德,并对国情、社情要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在学院层面,大学生创业可以活跃我院气氛、提高我院大学生就业率;在社会层面,大学生创业将减少社会失业率,大大降低社会不稳定因素,并提高社会经济活力;在国家层面,大学生创业将大大缩短国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周期,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将是持续的、强劲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周敬业.地方高校融合创业教育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

[2]吕振.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与思考[A].KAB创业教育年会暨首届大学生创业教育论坛论文集[C].2009.

篇(7)

关键词:应用型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张翔(1977-),男,江苏宿迁人,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部,助理研究员;蒋军成(1967-),男,江苏淮安人,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江苏 南京 2118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江苏省2012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LX12_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13-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的贴合度,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强调,要促进教育、科研、创新的结合及产学研合作,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及培养单位的积极性,强化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1]而如何开展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改革,探索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成为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工作的重点。南京工业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地方性高校,多年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2010年被确定为江苏省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本文结合南京工业大学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对应用型研究生的各主要培养环节进行了探索。

一、转变思想观念,强化领导职责

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的加快,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但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比较晚,发展相对缓慢,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上形成了一些偏见,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非主流的、低层次的,不能跟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相提并论。[2]因此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学生、导师、教学管理者等都需要提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广泛的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为实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思想基础。领导重视是成功开展各项工作的普遍经验。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南京工业大学成立了由校级领导、研究生培养学院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强调校内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同时邀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为广大教师进行政策解读,明确要主动适应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趋势,积极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深入开展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

二、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改革目标

应用型研究生介于理论研究者与技术操作人员之间,是企业科学技术理论与生产实践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他们最善于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企业的技术革新与改造中,使企业创造更高的生产力。[3]因此应用型研究生在培养目标上与学术型研究生有较大的区别。应用型研究生应主要面向社会经济产业部门的需求,具有满足相关职业类型所需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应紧密围绕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实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改革。南京工业大学广泛聘请工程技术大师、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和校内教授一起组成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咨询委员会,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探索符合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质量标准、监控与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引导学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合理定位,形成学术型和应用型并重的研究生培养格局,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并通过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改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以保障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同时学校出台《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对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保障措施以及工作进度安排进行了确定,努力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具有区域特色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使研究生教育更加贴近国家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三、实施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改革

1.改革招生模式,吸引优秀生源

高质量的生源是培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吸引优质生源加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应加大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选拔录取中的比重,突出科学素养、综合素质的考核,对有特殊专业专长或具有突出培养潜质的人才建立特殊选拔机制。南京工业大学采取了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免试推荐得比例的政策,以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大量吸收进入“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本科生免试进入专业学位硕士学习,在培养体系上与本科阶段教学进行有效对接,实现进入“卓越计划”学生的本硕连贯培养。同时学校明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纳入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同时对招收的学术型研究生在本人自愿申请、导师同意的情况下也可纳入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自2009年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学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从2009年114名到2012年625名,逐年增加。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已经占全校硕士招生总数的41%。学校计划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在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的同时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使研究生专业学位招生规模达到研究生总招生数的50%,实现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

2.优化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需要转变课程教学模式,从理论定向转变为实践定向。[4]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应构建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突出了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的区别。南京工业大学对应用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改革课程设置,坚持应用型研究生课程的“5个面向”:面向工程项目开设工程技术、设计类课程,面向行业要求开设职业资格认证相关的课程,面向企业需求灵活设置菜单式课程,面向创业创新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学生发展开设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在每个工程领域都设置了相应的应用型课程,明确各工程领域应用型课程的修读学分要求,课程内容上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注重案例分析教学,加强案例库建设。如在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设置“土木工程执业资格认证导论”、“地质工程职业资格考试基础”,在材料工程领域设置“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营销管理”和“项目管理”等课程,在动力工程领域开设“压力容器现代设计技术”课程等。同时对硕士生英语、数学类基础课程进行应用性改革。对英语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鼓励各学科自行开设“科技英语写作”课程,目前已经在材料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多个领域开展与学科结合的“科技英语写作”课程教学。推动数学类课程与各学科的融合,根据各学科特点,结合学科专业教师提供的数学问题案例开设“工程应用数学”课程。

3.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在导师队伍,不仅要建立懂得实践性教学的理论型导师队伍,而且要建立深谙理论的实践型导师队伍。[5]实行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可以快速有效解决实践型导师不足的问题,不仅可以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还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高校应建立完整的校外导师选聘标准,建设一批具有明确专业方向、能与校内导师形成稳定导师组的校外导师队伍,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共同指导。校外导师不仅可以参与指导选题、完成学位论文外,还应负责研究生在企业学习和实践期间的指导。南京工业大学本着“遴选一批、培养一批、引进一批、聘请一批”的思路,充实应用型研究生导师队伍,提升研究生校内导师的指导能力。一方面严格应用型研究生导师选拔与考核,指导应用型研究生的导师必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和横向研究课题;另一方面学校出台校外导师聘任办法,并定期开展校外导师培训。依托学校和地方政府联手共建的“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先后引进42名具有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普林斯顿等世界顶尖大学求学经历及巴斯夫、杜邦、联合利华、贝尔实验室、通用电器等世界著名企业工作经历的领军人才,学校给予“三创人才”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岗位,明确这些“特殊教授”具有人才培养的职责和义务,参与学校研究生指导工作,带领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并推动成果的转化,培养和带动了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此外,为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学校选聘一批科技企业家担任学校的产业教授,积极推动产业教授开设创新创业系列讲堂,联合培养研究生,并与产业教授企业共建科研平台、研究生工作站、学生实习基地,开展青年教师参与产业教授企业生产研发。

4.建立专业实践基地,打造校企联合培养平台

专业实践是研究生补充实践经验、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成效和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抓好专业实践环节是达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硕士生培养类别成功转型的关键。[6]而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又是落实应用型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基础。学校应加大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构建应用型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三结合”体系: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创新中心、联合培养基地等多种形式,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打造高水平应用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平台。目前南京工业大学已与国内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建研发中心50余家,与企业联合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实习实践近百个,其中有44个被认定为江苏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通过研究生创新中心和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围绕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及生产流程,锻炼了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依托学校与多个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产业研究院,积极推动研究生导师带领自己的研究生团队进入研究院开展应用研究,一方面密切了教授和研究生与社会的接触,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学校进一步从制度上明确和推进了校内的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科技型企业、测试中心、工程中心等向研究生开放或设立研究生工作站,全方位推动校内资源为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服务。

5.创新评价机制,建立应用型研究生学位论文考核标准

针对应用型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差别,对应用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要求与评价也应区别对待,建立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机制的改变推动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转变。南京工业大学2011年全面启动工程硕士各领域专业学位标准及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的制订工作,组织各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与行业专家一起从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8种论文形式,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细化、完善并制订各工程领域不同形式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突出应用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社会性、实用性价值,使应用型研究生的论文来源于实践课题并能够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6.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要求高校应该有一套完整的过程管理模式,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规范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各个教学环节。南京工业大学先后制订出台了《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基本要求及考核工作规定》、《研究生校外导师聘任办法》、《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并要求各学科领域结合学科特点分别制订了本学科领域相关文件规定,从制度上保障了应用性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开展。为保障制度的有效落实,学校成立研究生教学督导组对应用型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督。

7.多方筹措资金,完善奖助贷体系

建立完善的应用型研究生奖助贷体系关系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助于稳定和扩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队伍,更关系到教育的公平性。南京工业大学改革了研究生收费制度,逐步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实施财政划拨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导师承担科研项目经费、校外企业捐助经费三者有效结合资助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为鼓励学生进入应用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抓住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机遇,扩大招生规模,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免收培养费,并在生活补助、科研津贴、奖学金评定等方面享有与学术型研究生同等的待遇,体现了学术型和应用型学生的公平对待,从而打消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心中的顾虑,提升了导师和学生的信心以及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保障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强调:要全面提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EB/OL].[2012-03-02].http:///xwyyjsjyxx/sy/syzhxw/274904.shtml.

[2]申长雨.抓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11-15.

[3]薛天祥.研究生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4.

[4]王洪才.关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2010,(4):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