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6:00: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信息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各地区在发展旅游农业时应展现旅游农业特色,突出表现当地旅游农业的文化内涵,充分开发农民的聪明才智,引导农民献计献策,实现旅游农业价值的最大化。但是通过近年来旅游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
1.1停滞于初级经济效益,缺乏二次生产旅游农业在近年来的发展突飞猛进,得到了旅游消费者的普遍青睐,但是单一的运作模式使得旅游农业只停留在初级消费阶段。农民没有过多的销售手段使得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这也致使旅游农业的区分度较低,不能满足不同阶层消费者的需求。例如果蔬采摘:每年只有在作物成熟的几天才有机会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即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更多果实,没有有效的保鲜或恰当的保存手段,也无法吸引消费者再次消费。
1.2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旅游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交叉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它涉及农业、旅游已经规划等众多部门,但目前各部门之间缺少相互的联系和协调,导致观光农业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很多地区的观光农业规划不合理甚至没有规划。[1]结果很容易导致没有地域特色的农业项目,自然得不到游客的认同。
1.3行业范围内没有可依靠的信息服务在国外农业领域,信息服务是相当活跃的。在英国的信息概念中,凡是涉农部门、组织、机构都可以称作信息机构,他们既使用信息也加工和产生信息,因此他们都是农业信息源[2],他们会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想要达到国外先进水平还远远不够,农民往往通过代代相传和相互交流获取农业信息,这就提高了信息的错误率也会造成信息的延后。
1.4相同地域不能形成产业链条式发展旅游农业,除了可以直接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外,还可以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交通、运输、饮食、住宿等其他商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多数旅游农业场所不均匀的散布在城市周边的郊外农村中,无法提供相应的配套生活设施及农副产品加工机器。这就导致旅游农业无力从单纯的生产向附加值更高的二、三产业发展和渗透,也就阻碍了扩大旅游农业的经营和规模,使得产业链条被禁锢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当中。没有更多的第三产业服务岗位需求,农民也不会从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1.5缺乏相应的广告宣传就目前旅游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旅游农业都是以消费者居住地为中心向周边小范围扩散,地域分布较不平衡,往往都是通过亲友、同事之间口口相传才得知旅游信息。而且,目前的旅游农业景点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或非旅游企业投资兴建和管理的,客源的组织关系以当地散客和中小学生为主,与旅游组织主体——旅行社关系不密切。这对依靠旅游农业维持收入的农民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损失。
2旅游农业在农业信息化推广中的发展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把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促进农业全面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2.1充分发挥信息服务的优势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打造多层次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成为当前的主要内容。要想使旅游农业的信息成果普及到每个农村,每位农民身上,仅仅靠技术手段是不行的。尤其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分散经营的特点,以及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的现状,决定了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互联网指导农业生产活动。[3]要形成一个综合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组织服务队伍,实施有效的信息服务。
2.2实行信息化宏观调控,合理规划通过政府、民间甚至外资等多种投资渠道,建立并完善从省级到村级的宏观农业信息调控系统,合理规划旅游农业分配问题。让信息资源位众多分散经营的旅游农业者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信息含量以及旅游农业经营水平,减少盲目性给农民们带来的损失。
2.3加强宣传,引导旅游农业产业化普及千家万户旅游农业之所以一直小众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宣传。要加大宣传特色旅游农业的力度,通过各种媒体的大力宣传,提高消费者对旅游农业的认识及兴趣。通过对旅游农业的特色宣传,潜意识里引导人们首选旅游农业作为娱乐活动。
1.1农业信息利用能力弱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虽然我国每年都有很多农业科技成果,但是却并没有被农户或是相关企业广泛采用。数据显示被采用的达不到10%。这就是信息利用率低的表现。
1.2农业信息网络效应低在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比较小,这一点就导致了我国农业信息网络的效应比较低。这一生产模式现状使得我国农户的收入受到影响,处于难以得到提升的状态。
1.3农业信息使用成本高硬件成本较高。当农业趋于信息化时,我们需要通过计算机来获取农业的信息。但是在我国的农村,很多农户都不具有计算机这一硬件条件。软件和服务成本较高。这一成本还要高于硬件成本,农民们在农村上网的费用就比较高,而且网络在农村并未被普及,那么农民们在信息方面就非常落后。
1.4农业信息服务质量差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就比较差,而且其基层对于信息的收集、传播等都比较缺乏,整个信息网络的体系不够完善,信息的来源可靠性就比较差,那么虚假信息或是延迟信息就会带来一些经济损失。
1.5农业信息技术实用性不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将一些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使得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发展中发挥其作用。然而我国的农业信息技术并未得到完全的开发,那么其提供的信息就不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
2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2.1农业信息化意识淡薄
我国农业信息化意识的淡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政府官员的意识淡薄,他们对于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就不够完善,甚至于认为我国还不能够发展农业信息化。其二是农户的信息化意识淡薄,对于农业市场了解不足。
2.2农业管理体制造成信息的漏损
农业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产业之一,但是由于多个环节由不同的部门管理,这就非常容易导致信息漏损。而信息漏损主要是体现为农业信息整合性比较差。在我国,针对农业信息的管理,虽然具有很多管理部门,也具有相应的管理系统,但是其效率并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各个部门与系统直接的配合等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除此之外,我国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规划都比较滞后和盲目,影响了农业信息的传播。另外,政府并未落实投资,并且在法制方面还比较薄弱,都不利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3农业信息标准化程度较差
对于农业而言,其生产周期是比较长的,在整个周期中,难以控制的因素比较多,同时,农业还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一个区域的农业信息是针对于这一区域而言的,并不一定会适用于其他区域。另外,很多农产品并不能保存很长时间,具有易腐烂的特点,那么就需要农业信息时效性强一些,对于信息的采集来说难度较大。
2.4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
在我国,对于农业方面的设施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本身其开始发展就比较滞后,再加上后期发展过程中,仍然着重使用人工和牲畜,这样的生产方式就比较落后。同时农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载体也并未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进步,仍然使用纸质载体,这样就使得信息较少。2.5信息人才缺乏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依托于很多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力资源。在信息采集方面,需要具有市场经验的人才,并且其需要明确科学管理以及处理方式。而在农业操作方面需要对农业技术以及操作都非常熟悉的人才。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管理人员缺乏技术,技术人员不懂管理,使得信息化进程受阻。
3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3.1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要提升政府农业信息化的意识,让政府带动个人。政府需要做到降低农民们使用信息的成本,以鼓励农户加强农业信息化,同时也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并加大对相关教育方面的投资;要提高农户的农业信息化意识,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方式,还需要对新的农业信息技术多加了解和应用,加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全社会农业信息化意识,仅仅是政府和农户提升信息化意识还是不够的,因为农业信息化涉及到各个领域,只有整个社会都提高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才能够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3.2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要以市场为导向,逐渐建立起规范的技术标准;要建立起统一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加速农村电视网的建设,以确保其网络的使用;要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保障体系;还要给予一定的技术保障,使得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并进行应用。
3.3农业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
(1焦作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南焦作454002;2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信息是情报科学研究的对象,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随着情报科学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两者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多,但是两者之间的研究却很少。为探究情报科学对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影响,文章对情报学原理中的离散分布原理、有序性原理、相关性原理、易用性原理、小世界原理和对数透视原理6 个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情报学的角度更好地组织、序化农业情报信息,满足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日益增长的情报信息需求。
关键词 :情报学;原理;农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224
0 引言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1]。随着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信息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生产要素[2]。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信息系统、信息网站的大量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了广大农民对生产信息、销售信息、生活信息的获取能力和运用能力,使他们由过去的主观臆测、盲目生产与销售,转变为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利用农业科学技术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3]。
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农业信息化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情报学是一门以信息、知识和情报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在网络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情报学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讲,它研究网络环境下数字化信息的生产、传递及其效用的发挥[4]。在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引入情报学相关原理,吸取情报科学中的精华取长补短,对于更好的组织、序化农业信息,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现代农业中的利用效率,满足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日益增加的情报信息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 情报科学和农业信息化
情报科学是以信息、知识和情报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而伴随着情报科学的不断发展,情报科学逐步向信息科学和知识科学延伸。王知津[5]认为情报科学是研究知识与知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并以知识为中心。当代情报科学真正的价值在于为知识的有效利用和知识共享创造便利条件,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情报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如何更好的开发信息资源、改善信息资源的管理,并因此提高生产中的信息科技含量,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传统农业和快速发展起来的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紧密的联系起来。杨宝祝[6]认为农业信息化是在农业领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开发利用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全新生产力,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去,快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大减少农业流通损耗,加速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完整过程。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来解决农业问题,是当前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最好途径[7]。
2 情报科学对农业信息化的影响
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情报科学和农业信息化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多,当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更容易打破惯性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随着情报科学和农业信息化之间的交集越来越深入,农业信息中的文字、符号、图像、声音、视频等形式的媒体,都可以当做情报科学中的情报源进行处理,运用情报技术进行分析,从而从大量的农业信息中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农业情报信息。农业情报信息作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将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8]。
在美国,农业信息化迈入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发及网络技术的应用阶段,特别是在农场的生产和控制等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和研究带来了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9]。在日本,借助于公共电话网、专用通讯网和无线寻呼网等开发出来的农业技术情报网络系统,使个人计算机和大型数据库系统、互联网网络系统、气象情报系统、温室无人管理系统和高效农业生产管理系统等联接起来,可以让用户做到随时利用入网的各种数据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10]。在中国,阎莉莉[11]认为中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基础之上,情报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情报和信息情报产业将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量。涉农情报信息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必将在国内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 情报学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情报学的研究范围被外延到农业领域,农业信息情报将会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情报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是一门发展中的新科学,主要研究如何有效的运用信息、知识和情报,目前以成为一门涉及自然、社会和技术的交叉学科。马费成[12]认为情报学有离散分布原理、有序性原理、相关性原理以及情报交流获取的易用性原理、小世界原理和对数透视原理,并在这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它们对于构建情报学理论体系的作用与影响。笔者从情报学的角度看待现代农业信息化,有利于2 个学科之间多元化发展,提高农业情报信息的分析、提炼水平,使农业情报信息增值,满足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日益增长的情报信息需求。
3.1 离散分布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农业信息、知识和情报在农业各领域内是以离散的状态分布的,并趋向集中。所以可以研究如何甄别出农业信息最集中地区域,以便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优质的农业信息。被认为情报学基本定律的Bradford 定律在农业信息中同样可以应用,如农业中某一类科学论文大约会有2/3 发表在少数几种期刊中,而剩余论文则分散于大量其他的期刊中,同样,农村按人口的分布和按收入水平的分布也可以得到类似的分布。这种在离散分布的基础上表现出向核心区域集中趋势的表现,在现代农业各领域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3.2 有序性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人类创造时的有序性和科学体系发展时的有序性决定了情报结构是有序存在的。农业科学是一门累积性特别强的自然科学,当新信息进入农业信息系统时,为了防止信息增多导致的系统混乱,必须要对信息进行人为的整理和组织。情报学有序性原理在农业中的体现,并不是说它能在农业信息系统中自动形成有序的信息结构,而是说可以利用情报学有序性原理对农业信息结构的规律进行研究,建设更有效率、更方便的农业信息系统。例如,在情报生产过程中,无论是网络链接系统还是RSS的知识信息聚类,都是情报结构有序性的体现,而这些在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能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农业信息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3.3 相关性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用户如何查找想要的情报信息,一直是情报学研究的重点。在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情报学的相关性原理同样是农业情报信息有效检索和组织的基础。任何情报信息的检索系统都是通过对相关情报信息的有序组织,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没有相关性,就无法获得想要的情报信息。而农业信息体系具有的累积性、交叉性、时效性和国际性,使得农业情报信息无论是在横向的各知识领域之间,还是在纵向的不同级别之间,都存在着极强的相关性。随着农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农业信息的处理也由最初简单的存储和排序,逐步向信息的归纳、分析和推理等方面发展,情报的相关性原理随着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4 易用性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人类交流和获取信息总是趋向最便捷的方式,追求最小成本和最大效益。发源于语言应用领域的齐夫定律所提出的省力法则在现代农业领域也具有普遍性意义。例如,农产品生产、存储和加工的地点选择,农业气象情报的获取途径,使用农药化肥的方式等,都适用齐夫定律的省力法则。而在农业情报信息方面,则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用户对情报信息的获取过程中,情报信息获取途径的便捷性往往是第一位的,而对情报信息的质量要求,往往是排在第二位的,这也就是电视和广播能够成为农民信息需求最主要信息源的原因。所以,在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中,要考虑到不同情报信息渠道对于不同用户来说易用性是不同的,合理的利用情报信息的易用性原理,能够使得农业情报信息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
3.5 小世界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世界上任意挑选出2 个人,最少通过几个人能让2个人联系上?网络中任意2 个节点,最少通过几个节点能让相关信息通过?小世界理论认为通常这个数字是6[13-14]。也就是说,无论世界再大、人口再多、网络结构再复杂,人际间的情报信息传递总是能实现的。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农业信息的数量呈指数型增长,这时准确、有效、快捷的农业信息检索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果在农业信息生产、获取、传递和利用的过程中,在各类农业信息网站、网络目录、网页和用户之间增加有效链接,优化情报信息的传递路径,就可以通过有限的路径将用户和信息联系起来,同时也增加了农业情报信息的易用性。
3.6 对数透视原理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对数透视原理研究的是外界物理刺激在人类感官系统中的反应机制,普遍存在于人类对各学科专业领域的认识研究,例如,早期的地心说就是对数透视对物理对象带来的认识扭曲。在农业信息中,信息的分布是均匀的,但距离用户时间和空间较近的农业情报信息则会优先被获取,并占用户信息感知量的很大一部分。也就是说农业信息用户获取的最多的情报信息来自于农业领域。但现代农业的信息化是不可能脱离其他学科领域而孤立发展的,对数透视原理揭示了农业信息化在物理空间和认知空间的差异,通过对数透视原理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物理空间的农业信息和进入认知空间的农业情报信息之间的差异,为农业信息化的定量化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
4 讨论
农业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并非所有农业信息都是农业信息资源,只有经过序化与组织的农业信息在农业信息化中才是可用的。情报科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传递等相关技术,在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加入情报科学的相关元素,对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帮助将会是巨大的。在当前,随着农业经营主体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转变,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信息的需求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系统,这就迫切需要提供整合加工好的农业信息[15]。然而,在如今农业信息化领域,全国已有2200 多个农业网站,此外还有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应用、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专家系统等信息化成果,这些信息平台拥有庞大的农业信息,但只有经过加工处理过的信息才能成为农业信息资源,因此情报科学能够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情报科学是一个具有跨学科思维研究的学科,目前在语言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中的某些领域已经有了很深的联系[16]。同样,情报科学在农业信息化的领域内,也有很多交叉相关的地方,在当前信息就是效率、信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情报科学对农业信息化的意义不言而喻。但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情报科学和农业信息化之间的相关研究非常少,笔者也仅是从情报学基本原理的角度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引起相关学者对情报科学和农业信息化之间的思考,但文章没有涉及到情报技术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应用,需要接下来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旭强.试论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227-229.
[2] 赵颖文,乐冬.中国农业信息网站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农学学报,2011(4):54-57.
[3] 谭玲玲.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174-4176.
[4] 王知津,张桂玲.网络情报学初探[J].情报科学,2002,20(11):1121-1125.
[5] 王知津,陈芳芳.从情报科学到知识科学[J].情报科学,2007,25(9):1281-1286.
[6] 杨宝祝.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J].中国农业信息,2013(3):33-35.
[7] 高万林,张港红,李桢等.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关系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66-470.
[8] 芦天罡,李显友,高晓红等.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的思考[J].农学学报,2011(4):58-61.
[9]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和特点[J].中国农业信息,2013(5):44-46.
[10] 杨艺.浅谈日本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及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5(6):60-62.
[11] 阎莉莉.情报信息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7(7):42-44.
[12] 马费成.论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体系构建[J].情报学报,2007,26(1):3-13.
[13] Travers J, Milgram 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small world problem[J]. Sociometry,1969(32):425-443.
[14] 刘植惠.大世界悖理与小世界现象[J].重庆图情研究,2006(1):3.
农业经济论文3000字(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研究论文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发展水平会给我国的整体发展水平造成很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也推动了农业信息互通的进行,切实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想要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便必须解决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问题;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0.075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基础产业,这种情况长期内都不会发生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给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切实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但是当前我国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想要提高农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我国农业更好的发展,必须做好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1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新时期,我国农业想要更好的发展,便必须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1.1农民对于农业经济信息化不够重视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的认知对于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若是农民能够认识到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但能够将信息化技术更好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还能够检验技术成果,帮助研发人员更好地了解存在的问题[1]。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知识水平较低,其对于农业经济信息化不够重视,农民一时之间很难接受和应用信息化成果,这也给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造成了较大阻碍。
1.2农业信息化资源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
我国农业生产紧跟国家的相关指令,农业经济信息化服务系统也已经建设得比较完善,但是其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便是没有及时处理系统中的那些有效信息,这也导致了农业资源并没有得到较为合理的利用,这也影响了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1.3政府资金投入比较少
想要提高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水平,足够的资金投入非常重要。想要更加合理地使用农业经济信息化技术,不但需要农民提高其认知,还需要安装农业经济信息化的设备,只有这样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合理的发挥。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政府在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还比较少,很难满足相关设备购买和安装的需要,农业经济信息化技术的作用也很难得到较好的发挥。
1.4农业经济信息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
农业经济信息服务的是农民,不同农民对于农业经济信息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想要让农业经济信息更好地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服务,便必须增加农业经济信息获取的途径,让农民都能够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2]。当前,我国农村提供农业信息的能力还较差,农业网站报道的信息大都是科技类的信息,没有综合性地分析当前的市场情况,这也导致了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1.5专业技术人才欠缺
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做好信息化管理非常重要。但是就当前而言,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都比较欠缺,即便是具有信息化管理人才,其对于农业经营也不够了解。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我国从事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人员,拥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知识的专科和本科毕业生低于5%,绝大多数人都是毕业之后自学的相关技术。并且工作的时候,相关人员也仅仅是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采集和相关的信息,并没有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这也导致了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最终会给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更好地进行造成影响。
2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对于我国农业发展非常重要,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帮助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推动我国农业更好的发展。笔者下面主要分析了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策略,希望能够给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2.1重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农民是农业建设的主体,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便必须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首先,必须做好宣传工作,通过电视和广播等形式来提高宣传的力度,让农民真正的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3]。其次,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加大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投入,定期的开展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关的讲座,从而切实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管理意识。此外,相关部门还应该给农民提供一些参与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去的机会,通过图书馆和文化站来做好农业知识普及工作。
2.2做好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
想要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便必须通过当前的技术来进行资源的整合,将资源的作用发挥出来。比如,可以进行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这个平台来进行农业信息的共享,将平台和农业信息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还应该科学的引导农民群众,让其主动积极地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2.3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设备
我国农业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很多地区在农业生产的时候,主要依靠的还是人力,而在农业生产中,将先进设备运用进去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做到这点,政府必须增加资金方面的投入,确保农民能够购买和使用这些设备,为了帮助农民更好地使用这些设备,还需要做好培训工作,激发农民对于信息化的兴趣,确保其能夠准确合理地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政府还必须完善资金监管制度,确保投入的资金能够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去,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
2.4做好信息技术研发工作
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便必须分析当前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要,并从问题和需要出发进行科技研发,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存在的问题[4]。首先,政府需要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出来,政府必须重视农业科技研发,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更好的进步,并将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其次,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在考虑到农民实际需要的情况下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
2.5做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必须积极地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行新时代农业工作人员的培养。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将多种培训形式运用进来,帮助农民切实提高其知识水平,确保其素质能够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其次,需要重视专门技术人才以及专门管理人才的引进,并通过高薪或者政府补贴等形式将人才留住。最后,必须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而解决专业农业人才欠缺的问题。
3结语
农业经济想要更好的发展便必须将先进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国家农业想要发展得更加快速稳定,便必须全面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我国相关部门必须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的资金,将先进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加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将农业信息化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让其更好地为我国农业发展服务。
农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试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论文
摘要:文章论述了新农村建设要求下的农业经济发展,分析制约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
1、引言
一直以来,农村地区的发展是困扰我国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难题,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核心。国家和政府对于农村的发展也持续不断提出各种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就是新时期提出的农村发展战略之一,具体要求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而分析新农村的各项建设要求,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所以本次分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
2、新农村建设要求下的农业经济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要求下,农村地区进行农业经济发展,一是朝向信息化和科技化发展,农民对于先进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对先进设备的应用也十分频繁,对于市场信息也比较关注,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加快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二是实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这是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农业现代化体现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也体现出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相对于传统发展模式,可以更加快速的发展和挖掘市场,根据市场的要求进行发展,在关注农业经济发展持续性的同时关注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发展迈向新台阶。三是工业化生产,主要是农业合作经营制度的提出,提升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推动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经济产业机制的进步。在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农产品出现标准化生产,而且表现出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生产,提升农民的收入。
3、制约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
3.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发展比较落后
一是传统的小农户经营模式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大规模生产的要求。当前农村地区表现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的情况,导致农村本身的劳动力缺乏,还大都是年龄较大的劳动力,具有丰富种植经验和技能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这就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比较落后,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的农田闲置问题,利用率不高。
二是农业生产企业发展水平不高。这应当是大部分农村地区遇到的难题。对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要想实现集群式发展,需要有龙头企业的带领,有品牌产品优势。但很多农村地区都不具备这些优势,虽然有自己的农业生产企业,但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无法带领小型农户之间形成合作组织,建立命运共同体,实现风险和利益共享,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3.2农业产业金融体系和产销联结机制水平较低
农业生产也离不开金融领域的支持,对很多农村地区,金融产业也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当前农业经济经历多年的发展,已面临转型升级,但是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支持,导致农业生产存在一定阻碍。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的发展比较滞后,没有形成有效的产销联结机制,无法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
3.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但是很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难以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硬件设备支撑,导致农业种植效率和质量都不高,无法实现有效的发展。比如很多地区的水利设施比较老旧,不能正常运营,给农业灌溉等带来一定困扰。
3.4农业科技创新力不足
农村地区进行农业发展对于先进技术的重视程度不足,一般都是遵循前人的脚步进行发展,不能积极进行自主创新,科技的力量难以发挥,无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提升。再加上地方上的资金有限,对于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较小,也存在一定阻碍。
4、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4.1健全农业发展新机制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农村发展提出了明确详细的要求,所以需要建立与之适应的农业发展新机制。一是要推动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目前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不断流失,农业方面的劳动力缺乏,存在一定阻碍。因此要推动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提高闲置土地的利用率,明确土地开发和利用的责任方,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土地流转登记的全面性和自愿性,对该机制进行创新,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完善相应的制度。地方政府要强化土地流转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土地承包档案管理体系,针对不同用途的农村土地进行分类管理。
二是發展集约化农业经营模式。地方政府要整合当地的农业发展资源,实现集约化经营,可以有效聚集资金和技术,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进行产业水平的提升。政府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对农户进行科学引导,促进土地流转承包市场的运行规范化,同时积极促进农业合作社等组织的发展,将农户集中到一起,发挥集体的力量,并进行技术培训和提升。
4.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中对生态文明提出详细要求,这意味着进行农业发展要注意绿色和环保。因此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关注这一点。还有,当前农业发展更重视粮食作物的生产,限制了农业产业的扩张,使得收入较低,新时期要积极进行创新,建立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绿色农产品等,提升农产品竞争优势。二是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新时期,农村地区需要注意加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提高其附加值,这样既可以提升农业收益,也可以保证收益的稳定性。
4.3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地区还要完善适应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建设水平,对老旧的基础设施及时更换,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运维一体化管理,创新农业生产环节的因素。比如灌溉,选择新兴灌溉方式,提升灌溉效率,节约用水,比如滴灌。还要强化先进农业设备的使用,结合本地区的农业生产形势,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代替人工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注重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技术成为推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业信息化按生产过程分为了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化,产中信息化是其中极其复杂重要的一个过程,从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生长过程信息化以及产品管理信息化3 个方面出发,详细论述了农业产中信息化的3 个主要环节及其辩证关系,对于厘清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加快农业科技运用于农田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农业产中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生长过程信息化;产品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132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现代村镇服务业技术集成示范(2006BAJ07B09)。
第一作者简介:高万林,男,1965 年出生,四川广元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化技术。通信地址: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 号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Tel:010-62736755,E-mail:gaowlin@cau.edu.cn。
收稿日期:2013-03-26,修回日期:2015-04-23。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Agriculture Informatization in Mid Production Process
Gao Wanlin, Zheng Yuan, Tao Hongyan, Li Peipei, Hu Hui(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ncessant chang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are the important role of promoting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griculturalin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pre-production, mid-production, and post-production informationization and midproductioninformationization is extremely complex and importan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process of agriculture informatization in mid- production process from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and their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This study helps to clarify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informationization and speed up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agricultural practices.Key words: Agriculture Mid-production Informatization; Production Process Informatization; Growth Process
Informatiz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0 引言
中国农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很低,尤其在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作为农业信息化重要内容的计算机应用,在总体上处于低水平。农业数据库总量不足,容量普遍较小,标准化程度很低,互通互联操作的比例也很低,计算机应用系统发展不够充分、平稳,没有形成生产经营管理支持系统和农业宏观调控的完整体系[1]。农业信息网络不发达,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信息时效性差。信息人才比较缺乏,特别是缺乏既懂农业科学技术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级人才[2]。信息技术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对信息的需求。
当代世界正由工业化向信息化时代迈进,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带动下,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农业是生产生命物质的国民经济的基本产业,是受自然因素与社会诸多因素制约的弱质型产业,因此这项产业格外需要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支持[3-4]。农业信息化就是培育、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应用于农业领域的过程[5]。
现代农业是包含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的大农业概念。农业信息化按其生产过程可分为:产前信息化、产中信息化、产后信息化,笔者在此主要讨论的是产中信息化,产中信息化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包括生产过程、生长过程以及产品管理的信息化(见图1)。
1 生产过程信息化
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是指农业生产领域信息化,包括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及农业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6-7]。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从耕地、播种,到采摘、包装等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管理,对种植养殖的全过程进行严格记录[8]。农业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包括专家系统、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卫星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9],农业信息技术使宏观性农业资源环境的检测管理更加准确、可以及时准确地进行气象和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可以在网上进行农产品买卖,可以使农作物播种、施肥、灌溉、喷药等更加科学、合理、准确,使农作物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10-11]。
从信息化的角度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等形式的监控与管理,有效地将生产过程各阶段的信息加以采集和,对于确保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12]。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13]。
1.1 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
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包括农田基本建设信息化;农产品的储存内部环境因素变化的监测、调节和控制等完全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畜禽栅舍饲养环境的测控和运作完全实行自控或遥控等。经过30 年以上的发展,中国的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已初见成效。截至2010 年底,电信网已基本覆盖全国,农村电视机普及超过了100 台/百户,电话接通率已覆盖全国所有行政村;数据库建设发展迅速,已建设大型涉农数据库100 多个,占世界涉农信息数据库总数的10%左右,引入了世界4 个大型农业数据库[14-15]。
1.2 农业技术操作全面信息化
农业技术操作全面信息化包括农作物栽培管理的自动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信息化、畜禽饲养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等。利用精准农业的手段[16],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和土壤肥力的空间差异,调节作物管理,实时诊断耕地和作物长势,在充分了解大田生产力的空间变异的基础上,以平衡地力、提高产量为目标,实施定位、定量的精准田间管理,实现高效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和改善环境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借助于农业专家系统[17-18]中相关资料的全面性和专业性,启用系统中农作物栽培及生产管理系统、病虫害防治系统等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
1.3 农业管理信息化
农业管理信息化。一是覆盖县、乡、村的信息网络,保证及时了解市场、政策信息;二是研发适合区域农业情况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等;三是通过信息网络作为渠道,获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和质量的目的。
利用虚拟农业的手段模拟农产品生产组织的流程,并根据模拟的结果,对生产方案进行评价,降低生产消耗,提高生产效率。
2 生长过程信息化
生长过程的信息化是对农业生产中生物的生、老、病、死整个过程进行的信息化。生长过程涵盖了从作物从播种发芽开始到收获结果的过程,牲畜甚至农业微生物的从孕育到死亡的过程,对生长过程进行信息化是一个长期并且庞大的工程,同时它也与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交织重叠,共同完成生产与生长过程的信息化。
2.1 植物生长过程信息化
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决策系统技术等,结合农作物生长环境,如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化肥农药使用情况等,绘制电子地图,抽取化肥、水分等信息给专家支持系统,可以实现植物生长过程的信息化管理[19-20]。在设施农业中,利用遥感技术和作物生长模型,建立农作物生长动态监测系统,对农产品长势进行监测[21]。在作物生长模型、遥感信息及气象信息的主要农作物长势综合监测评价指标与模型的辅助下,提高农作物生长监测的精细化程度,实现农作物生长的多时效、定量化、全程性的测评与估产,提升作物生长动态监测的定量化和精细化水平[22]。
2.2 动物生长过程信息化
包括畜禽育种及养殖过程、肉蛋奶生产过程、饲料生产过程、养殖场管理、疫情监测及防治等,应用集传感器、智能监测与控制、移动通信等于一体的设施化养殖系统,实现动物生长过程的信息化[19]。对畜禽生长过程实现信息化和自动化,通过埋置于家畜体内的微型电脑及时发出家畜新陈代谢状况,通过计算机模拟运算,判断家畜对于饲养条件的要求,及时自动输送饲喂配方饲料,实现科学饲养;建立作物及牲畜的水肥营养诊断系统,保证其充足的养料[23]。
3 产品管理信息化
农产品管理的信息化,包括农产品的收获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产品进行管理等。利用现代化手段统计农产品数量并及时跟踪其物流情况,如利用RFID 技术进行农产品数量和信息的记录统计,这也为下一阶段产后信息化的实现做了较好的准备工作。
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农产品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当前客观条件的制约,中国的农产品管理仍然处于严重滞后的水平。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及信息化建设的完善,农产品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这就使得农产品信息化和风险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4]。建立农产品管理信息系统,对农产品分门别类,并进行数量统计和质量检测,将所得的数据存入系统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共享,收集和加工管理过程中有关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给农业管理带来了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帮助农业计划管理可以增加产值,减少管理费用,减少消耗。同时,在财务管理、作物生产存储管理及制定销售计划等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25]。
4 结论与讨论
产中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关键一环,直接关系到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生产过程信息化、生长过程信息化和产品管理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3 个主要环节,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区别。生产是农业的首要环节,生产过程决定生长过程的效果,生长过程又反过来指导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的最终结果就是农产品,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是农业生产过程和生长过程的效果反映,可根据农产品的产量高低、质量好坏来评价和调节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和生长过程信息化。加强农产品的管理,有利于降低损耗和浪费,促进集约型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过程由于其时间跨度长、不可预知的因素众多,更需要信息化技术的辅助,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目前,数字技术、3S 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使得农业经济增长从依靠物质投入转移到依靠信息劳动上来。产中信息化主要考虑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科学种(养)以期达到最高产量和最佳品质的问题。开发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的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便携式农业信息系统等,加快农业科技运用于农田实践。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的作用,积极推进和实现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林毅.浅淡中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专刊):72-73.
[2] 白硕.论农业信息化与农民增收[J].农村经济,2003(6):57-59.[3] 石元春.农业信息化现状与趋势[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5(34):8.[4] 农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景[J].农业装备技术,2004(4):1.
[5] 高万林,李桢,于丽娜,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257-261.
[6] 张志慧.中国农业信息化问题初探[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J].2004(4):108-112.
[7] 潘运国,张连挥,于素华.农业生产领域信息化现状及对策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1(9):5-6,86.
[8] 贺少云.农业生产中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应用[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3(4):178-179.
[9] 王辉,程雪,李玉霞.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2009(7):145-147.
[10] 张瑞玲,张银丽.信息技术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877-1878.
[11] 杨洪伟.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19-620.
[12] 郑洋.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信息采集与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13] 宋燕.信息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其发展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3):15,22.
[14] 周婷婷.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研究综述[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5(1):95-102.
[15] 王儒敬.中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与展望[J].2005 年“数字安徽”博士科技论坛,2005.
[16] 谢美峰.海南省农垦集团信息化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D].海口: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1-20.
[17] 毕小明.专家系统及其在中国农业中的应用[J].科技广场,2006(5):115-116.
[18] 高大明.网络化、组件化的玉米专家系统的研究与构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0.
[19] 郭作玉.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J].农机科技推广,2013(5):60-65.
[20] 詹嘉放.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阶段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0(2):231-234.
[21] 张红卫,陈怀亮,周官辉,等.农作物生长动态监测技术综述[A].第27 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
[22] 李武杰,王文滨,李丛军.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2):3-4.
[23] 王登辉,高晓云,李焕仁.浅析信息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21):5-6.
为了适应新形式下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要求,教育部于2000年决定在我国设置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正式启动我国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开辟了应用型硕士培养的新领域。近年来,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为农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是一种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旨在向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及相关部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的训练,所授学位的标准主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上的要求。因而,农业推广专业学位不同于学术性学位,学科口径更宽却更加注重务实训练。从2009年开始,我国就在不断加大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增招专业学位研究生,调整增量(新增硕士生招生计划,主要用于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基本不增加招生),调整存量(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将原有硕士生招生规模,每年按不低于5%的比例调出,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等措施最终达到结构调整的目标。2010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整个硕士生招生比例已提高N25S,20¨年计划达~U30%以上,争取~J2015年提高到50%以上”。在这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农业推广硕士近些年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业信息化领域不断成为各高校新增的农业推广硕士领域之一。农业信息化领域的课程体系构建是各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在分析农业信息化领域课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现有课程体系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粗浅的改进意见,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该领域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2.农业信息化领域课程体系现状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特点的具体课程框架,农业推广硕士的课程体系在保证统一的培养规格、符合总体培养目标的同时,还需要兼顾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共性特征,不同领域知识和能力要素组成等,培养单位的学科专业特色以及区域、行业、产业的特殊要求。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布了一个(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信息化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按照该指导性培养方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按领域设置,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在领域主干课中应有1门运用本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案例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现行的农业推广硕士课程体系由公共课程、领域主干课程以及领域选修课程三部分组成。公共学位课程使农业推广硕士与其他种专业学位类型相区分,这一部分为既定内容,须严格按统一要求执行。公共学位课程包括外国语(2~3学分),政治学(2~3学分),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2学分),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总学分数为10-12。领域主干课程使培养领域之间相互区分,这一部分也为既定内容,须严格按统一要求执行。领域主干课程包括农业信息化导论(2学分),农业信息化进展(2学分),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2学分),农业信息化案例(案例研究)(2学分),农业应用系统开发(2学分),总学分数为lO。领域选修课由各培养单位自主设置,根据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各校条件自行确定,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领域选修课反映出不同培养单位的特色与优势,使得人才培养规格在不同的培养单位之间有所差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全日制农业信息化领域设置的选修课程包括人工智能技术(2学分),VisualBasic(2学分),数据库技术与应用(2学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2学分),网站设计与开发(2学分),科技论文写作(2学分),科技文献检索(1学分),要求学生选修的总学分数为6~8。
3.农业信息化领域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缺陷
在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现有的课程体系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课程设置方面统得过严,管得过死。目前,教指委对公共课程、领域主干课程作了统一要求,虽然这样很好地保证了该领域比较一致的培养规格,但是这两部分总学分达到了2O以上,留给培养单位自主设置的领域选修课程空间太小,自由度不足。不能充分反映出不同培养单位的特色与优势,更难谈及使人才培养规格在不同的培养单位之间有所差异。
第二,领域主干课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脱节。全国的农业信息化领域主干课程是统一的,但这些课程却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师资培训。这必然会导致这些课程在不同培养单位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个别课程的教学甚至达不到当初设置该课程的目标要求。
第三,课程的实践性不足。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特定职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能更集中体现相关领域的实践需求。虽然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强调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l2个月的农业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但是没有明确对课程的实践要求,在“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的限制下课程的实践性也是有局限的。
4.农业信息化领域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针对农业信息化领域现有课程体系的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的建议:
第一,压缩公共课程学分,重新论证领域主干课程,补充选修课。首先,课程设置建议根据知识体系体现综合性,即在课程设置上抛弃“学科中心型”的旧观念,应适应科学知识综合化的趋势,增设综合化程度不同的跨学科课程,建立综合化多学科立体交叉的课程体系。其次注重课程的创新性。课程体系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农业信息化领域也要特别重视课程内容的更新,积极地把科技文化的新成就吸纳到本领域的课程中,并开设一些代表未来社会科学发展方向的课程,从而使课程体系更加具有灵活性。最后还需要培养单位立足学科优势补充选修课,开设有利于主体个性发展的课程,开设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第二,学大纲和教学指导。对统一要求开设的课程可以试编统一的教学大纲或教材。通过组织各高校相关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吸取各高校相关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并融入教学大纲或者教材中去。其次可以统一分批对各高校相关课程教师进行教学培训,或者挑选一批教学效果显著的优秀教师进行教学录像,将这些资源共享给各高校的相关教师进行网上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和学要求的目的。
论文摘要 阐述数字农业的概念及其作用,指出数字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意识及利用信息能力不强、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并对数字农业的建设进行了展望和设想。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 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国家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 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 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3] 曹宏鑫,王家利,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