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6:00: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级职称工程师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2、取得经济类中级职称5年以上。
3、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4个模块,职称外语考试综合类A级。
4、在公开出版的专业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2篇以上,刊物要有国际或国家统一刊号,或者有公开发行的个人专著一册,与人合著的必须是第一作者,论文如果没有公开发表,必须是在国家级学术会议上公开交流。
5、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工程师工作二年以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事工程师工作五年以上,并通过国家或省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
6、申报高教,科研,卫生,工程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高级国际商务师,其他系列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参加A级考试。
一、文章质量要符合发表的基本要求
文章的质量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但也有一个大致通用的标准,即,观点正确,文字通畅,逻辑严密,结构合理,结论有创新,等等。如果您有了这样的文章,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投稿的事情了。但是,由于我国学术界的特殊情况,文章质量达到发表的要求并不是太难的事情,或者经过我们的修改就可以发表。关于质量,可以参考日本质量专家的话,质量的核心是实用性。
二、文章的选题要符合刊物的定位,不能乱投稿
大家都知道,每一个刊物或者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宗旨、栏目和专业定位,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弄清楚目标杂志是哪个方面的。还要搞清是季刊、双月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这直接影响您的稿件发表的速度。
三、文章格式要规范,还需控制字数
学术性期刊的格式是非常严格的,论文的格式可以参照你所投刊物的要求去做。至于字数,因为很多刊物是按计空格字数收费的,所以,您要根据需要确定文章的字数,省得花冤枉钱。比如,高校评中级职称一般3500字就可以了,社会上评高级会计师、高级工程师等,3000字以上即可。还要注意,如果文章有图表,则要适当增加版面。
我所面对的员工大体分为三类:刚进厂的以及入厂没几年的新员工,正在奋斗路上日见成熟的中青年,还有离岗退养的老同志。
新进厂的员工来自全国不同大中专学校,家乡有远有近,有来自城市的有来自农村的,来自农村的我首先提醒他们公司有一项政策,那就是可以给没有养老保险的父母一方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如果他们身体有恙可以报销发生费用总和的40%多,而且不妨碍农村新农合医疗保险,告诉他们每年比较小的付出会得到比较大的保障,对于一个没有多少保障的农民这应该是一份意外的惊喜,员工的经济负担不管是眼前和以后都会因为这个政策减轻许多。我总记得他们在听我叙述后向我打听细节的那种意外的表情。
新员工进入岗位有条件的话应该给他们配备一些基本的办公用品,比如纸、笔、本、信封、订书机、裁纸刀等等,尽可能的齐全一些,我记得当我把准备好的这些交给他们时,他们起先一愣,既而就是微笑。
走过了新入职前几年的懵懂青春,无论从工作上、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他们都逐渐走向了成熟,工作中他们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技术职称的晋级,这个时候我所能做的也很简单,比如提供一些单位的内部刊物,以便他们了解论文的格式,了解一下同专业的高水平,以便于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去找寻自己的积淀与突破点,最后就一定可以做到胸有成竹。再者需要提醒一下他们职称计算机和英语考试的报名时间。其实我觉得这么做,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年轻人的鼓励与鞭策,也许你的提醒对他来讲是很高兴的事,他会觉得你对他的工作是很认可的,对他的能力是很肯定的,由此他们会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更有追求。
过去就有一个成功案例,10多年前车间里有一个女孩,中专毕业进厂,不间断地自学了专科,接着又上夜校学习了本科,现场活干的又勤快又钻研。我查看了她的个人简历发现她是小中专毕业分配来的,按说评工程师职称她的硬件还不靠前,但是我看好她,报名英语职称考试的时候催了她几次,她总说算了,还说评中级职称轮到她还不知道猴年马月呢。结果几乎被我推进考场的她第二年凭借出众的工作业绩打败了同年分来的本科生成功晋级,之后一发而不可收,个人发展很棒,如今已成为行业内的翘楚,女汉子般的人物。还记得当年评上工程师时她很高兴地送了一个小纪念品给我,我也毫不客气的欣然笑纳,由衷的为她高兴。
可是日常工作也有让我犯难的时候。记得有一年,作为福利厂里给我们安排了接种预防乙肝疫苗,肝功能正常的员工分阶段接种三次,不太正常的接种一次,按计划我要把他们每个人每次的接种时间排定并在车间公告栏中张贴。这下麻烦了,有一个女员工是只需要接种一次,如果名单贴出去不就告诉所有人她肝功能不正常吗,不行,我想了想,决定这么做:先把接种说明贴出去,然后把第一次接种人员时间安排公布,再加一句话:第二次接种和第三次皆按这个顺序。
当然基层行政事务工作对于我来讲也不全是做对的,印象中也犯过很离谱很低级的错。有一次登记发劳保用品,是伞和雨披,每人只能选择一种,统计完了以后上报给了HSE科,等到发放下来的时候才发现出问题了,我把上报的伞的数量和雨披的数量搞反了,要知道现在人生活水平提高了,骑车上班的人越来越少了,订雨披的人很少,怎么办?和上面沟通调换也无果,太晚了来不及了,硬着头皮主动在车间调度会上做自我检讨,请求原谅,我的同事们给了我极大的理解和支持,许多人主动要求领雨披,不好意思的我把深深的感激一直留存至今,同时告诫自己不能再出这样的错误了。
关键词:三类人才 管理 培养 智力支撑
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是支撑企业发展的三类人才。如何利用这三类人才夯实基础工作,对标挖潜,为企业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撑、人才保证,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认真思索的重要问题。
一、发挥企业在三类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
目前企业对三类人才的培养工作还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还必须在内部挖潜上狠下功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企业要把三类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保证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来抓,制定出详细的职工培训规划,构建培训体系,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要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特别是注重培训教材的自主研发,组织经验丰富、技能高超的相关人员编写培训教材,根据生产需要、岗位需求、职工意愿和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培训。同时突出培训内容的新颖性、培训方式的专题性、培训项目的实用性、培训方法的灵活性、培训目的的针对性,把技术、技能培训切实抓出实效。应把三类人才的培养与岗位竞聘、工资晋级、职称评定、评先选优等挂起钩来,建立培养、考评、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教育管理制度,形成“学习-激励-再学习-再激励”的良性循环过程。近几年,朱矿加大了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力度,在培训经费的争取上做出了多方努力,鼓励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工作,积极推动各类专家、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的传、帮、带工作深入开展。
二、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推行技能鉴定和考核评价
目前在技术、技能人才中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评定日益普遍,比如: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加的注册安全工程师、质量工程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的任职资格认证;工人参加的高级技师、技师职业技能鉴定。
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我们应变注重学历为注重工作绩效。人才的优秀程度,应由其实际绩效决定的。学历、职称高低,并不是取得绩效的惟一因素,惟学历、惟职称论是不可取的。学历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弥补,高职称也不一定给企业带来高效益,有时候还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拿着高级职称津贴,干着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在企业中存在着一面高喊着要用好高技术人才,一方面却普遍存在着低职称职工占据着技术含量高的岗位的现象。这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既有企业选人用人的因素,也有职工个人的原因(英语不能过关、论文写作水平有限),更是职称评定标准的限制。
对技能人才我们要坚持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在现有考核评价模式基础上,突出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生产技术工艺能力的考核,特别是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骨干,可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考评,增强职工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对持有职称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实行“评聘结合”制度,只有从事相关技术、管理、技能工作,并且持有相关职称、证书的人员才能享受相关的待遇,不能凭职称、证书吃饭,以免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二是要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年度考评工作,避免拿了待遇却不发挥作用的现象,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2012年朱矿为加强技术、技能人才的管理,促使其作用的发挥,制定了《朱矿三类人才动态管理办法》,其中就制定了对年终考核未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取消津贴的规定。
三、建立健全三类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制度在制定与实施的可行性和效果之间总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制度改革也是与时俱进的。在新的问题出现的时候,当制度阻碍发展的时候,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使其顺应时代的发展。笔者在对现有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有关材料的分析中,得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存在以下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价值的偏离
教师职称评定的价值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变味”了。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职称评定不光与其利益挂钩,更是教师在一所学校地位的体现。现实中,教师高级职称指标比较少,论资排辈熬年限、职称评定限指标、职评考核重材料造成了人们对职称评定激励作用的质疑。职称评定矛盾过于集中,部分教师一旦职称到手,再无进取心,工作也没有动力了。教师评定职称需要参加各种考试并交付相关的报名费,这个费用对教师来说是不小的开支。教师职称评定的过程是一体化的,并有严格的评定过程和监督措施,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为什么教师职称评定的价值会产生偏离?笔者认为,是教师之间的利益博弈所导致的。
(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机制的滞后性
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发出了质疑的声音:谁来评定?怎么评定?目前这些方面都比较含糊,导致职称评定过程的不公平现象屡屡发生。因此,应该有个比较正规的权威组织全面评定教师,包括静态的资料评审和动态的实地考察。评审方法要科学,建立教师评审电子档案,审核的过程要公平、公正、公开,由政府授权的社会中介组织按评审的程序进行,实行公开评审,结果采取公告的形式。“在教师职称评定的时候,我们尽力避免一刀切,变一把尺子为多把尺子。”[1]对参评教师的评议应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三)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标准的片面性
我们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应该是全方位的扫描。教师职称评定应该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效果的综合评定。在正确处理论文和职称评定的关系基础上,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应该以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学生管理能力为主,许多音、体、美教师在职称评定时往往得不到同等对待,职称评定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如“硬件(学历、教龄、工资、论文)考虑得多,考虑软件(工作表现、教学效果、工作实绩)少”[2]。学校应优先推荐教育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晋升职称,完善评定标准,把师德作为评聘教师职称的首要条件。同时,重视教育教学工作的实绩和实践经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在评审中推行全员答辩、讲课说课、专家评议等多种评定方式,将面试答辩、讲课说课综合成绩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因素。
二、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常常这样形容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社会赋予了教师群体崇高的精神符号特征,但却往往无法在社会地位与收入水平上给予教师更好的保障。我们要对这一关系到中小学教师切身利益以及教育未来发展的职称制度进行更多的思考。
(一)教师地位提高的社会学分析
《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并设置正高级职称;职称系列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过去,中学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系列;现在,中学和小学统一为一个系列,打破了中小学教师之间的隔阂,拓展了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实现了中小学教师之间的流动。过去,中学教师职称和小学教师职称截然分开的时候,工资待遇也相应较低,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也不高,小学教师评小学职称,晋升到相当于中学一级的小学高级后就基本到顶了,只能永远定格在中级职称;现在,小学教师也能评正高级职称,中小学教师也能评“教授”了,让很多中小学教师眼前一亮。这些政策的制定,让中小学教师都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教师的地位取决于多种因素,既有工资、待遇、福利、住房、晋级等经济性因素, 也有工作环境、社会声望、威信、荣誉、尊重等非经济因素。国外社会学家休森认为,人们评价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标准主要有三个:社会声望、财富和权威。中小学教师之所以格外关注教师职称评定,是因为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每年收入将会相应增加,教师在学校的声望也会相应提高,其多年来的付出也将得到精神价值的体现。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的社会贡献大、劳动强度大,这次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对中小学教师劳动价值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职业满意度。随着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发展的道路上,专业权威得到了进一步肯定。因此,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大大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地位。
(二)教师权益保障的社会学分析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健全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全面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按照注重师德素养、教育教学工作实绩和一线实践经历的要求,完善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条件。但在实践中,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出现了不公平和不规范现象,损害了一部分教师的利益。
在社会学家布迪厄看来,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场域构成的,社会科学真正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场域。[2]教师职称评定也是行动者进行“投资”、争夺“资本”,以实现其“利益”的竞争场域。在中小学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场域:一方面是很多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后期激励不足,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不再钻研业务,而是消极等待退休;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年教师为了晋升高一级职称而参加激烈的教师职称晋升的竞争,因为教师职称的评定不光是教师社会地位的体现,更是与教师的利益挂钩,所以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出现了教师弄虚作假的现象,导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价值取向的偏离。谁来确保职称评定的公平?谁来保障教师的权益?教育主管部门要保证评定的公正与透明度,应依靠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评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让评定不与教师实际情况脱轨,突显评价的客观性。对评定结果有异议,教师应通过合法的申诉渠道去解决;对于违法的职称评定行为,应提讼。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总之,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的规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重视教师的师德、业绩和贡献,维护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公平性。它有助于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促进中小学教师全面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师资建设;现状与策略
独立学院是指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它不同于普通高校按照公办机制,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他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它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的办学设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它是中国高等教育办学的一种新型模式,是中国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必然结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立学院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取得竞争优势,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以满足独立学院进行高质量教育教学的需要。本文针对独立学院目前师资队伍的特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试图探索适应独立院特点的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一、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特点和现状
独立院校主要是依托大学本部实行相对的独立的办学,师资队伍一般由专职教师,母体学校教师和外聘教师三部分构成,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师资队伍来源主要是依托母体
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选择充分的利用母体的办学资源和优良的师资来开展教学,自建和外聘的教师占较小的比例。虽然母体学校有优良的教学资源和成熟的教学管理模式,但是,由于各高校自身加强了管理,教学科研任务量大,很多老师都在超负荷工作,难免使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在教师使用上发生冲突,如果母体学校的教师工作量饱满,科研项目和经费充足,这些教师当然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对于独立学院的教学只是限于应付,加上母体师资长期与“一本”“二本”的学生接触,不能充分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教学针对性不够强,教学方式不能充分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导致师生中间无形中产生隔阂。大多数独立学院由于聘任教师较为容易,兼职教师比例较大,中级职称是教学的骨干,是教学质量的主要保障,初级职称者是教学的新生力量。
(二)专职教师数量不够,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独立学院的专职专任教师在其师资队伍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而且结构也不合理,年轻教师偏多,高校退休教师偏多,30岁到55岁之间的青年,中年教师偏少,年龄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不合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年富力强的教师偏少,教师队伍中人员构成复杂且不稳定,学历结构不合理表现为高、低学历偏少,学士学位偏多。即“中间大,两头小”。
年龄结构不合理,表现为60岁以上和35岁以上的教师占多数,35-60岁占少数,即“两头大,中间小”。职称结构不合理,表现为高级职称和低级职称的较多,中级职称的较少,即“中间大,两头小”。专、兼职比例不合理,表现为专职教师少,兼课教师多。
近年来,随着独立学院学生数量的剧增,师资数量不足成为独立学院的普遍现象。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独立学院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办学的标准,独立学院现有的招生专业中,电子类、机械类、财经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任教师缺编严重,甚至有的专业专任教师为零,完全依靠兼职教师维系教学。师资结构上,专兼职合起来基本上达到有关标准,但就专任教师队伍而言,结构明显失衡。已有研究表明,“在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中,兼职教师占了大半以上,而在其少量的专职教师中,大多以本科生和少量的应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为主”,专任教师普遍年轻,中高级职称、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足,从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来看均显的中间骨干力量缺乏,显得青黄不接。
就目前全国独立高校而言,兼职教师占教职工总数比例很大。“双师型”教师偏少,表现为教师既懂教学理论又懂实践操作的人偏少。来自公办高等学校的退休、在职教师虽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掌握一定的教法,且实践操作能力较好,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技师、工程师等又不擅长教学。
(三)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
独立学院的开办,引进了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独立学院对教师实行择优录用的聘任制。对那些教学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责任心强,教学认真,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在聘任期满后,学校应该继续聘任。而对一些责任心差,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师,或严重违反院规的教师,学院则对其解聘或期满后不再续聘。学校教师的流动,一方面可以通过择优淘汰,是学校的师资状况始终保持最佳;另一方面,教师的频繁更换,导致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差,对教学的连续性,一致性以及学生思想上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还有就是不利于教学文化,学术研究的沉积,难于长足发展。进进出出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一门课程一学期出现几个教师连环授课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影响了学风,校风的建设。
二、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2008年2月,教育部的关于《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独立学院应该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完善教师聘用和管理制度,依法落实和保障教师的相关待遇”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已造成师资队伍严重短缺,结构比例失调,已成为制约高校办学发展的关键因素。现在,母体学校的教师已捉襟见肘,有何谈独立学院?如果独立学院仍完全依赖母体高校资源办学,而不采取些相应措施哦谋求发展,将会进一步陷入困境。严重制约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一所独立大学的建设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其中校园建设诸如教室,图书馆等硬件设施,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就能够完成,但人才资源等软件资源并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的,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可以说,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独立学院成功与否的关键,高校之间的竞争,表现为教学质量,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竞争,只要是人才的竞争,师资的竞争,独立学院承担着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更需要有高文化修养,较强动手能力,较高操作技能,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竞争力,否则,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加强独立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转贴于 (一)有利于提升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是办学的灵魂,而稳定的独立学院师资队伍能减少独立学院教学不稳定因素,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保持常规教学的考核,落实专业建设工作,开展课程架构和内容改革,从而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培育,高尚情操的陶冶,学习成绩的提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能够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和教书育人方面的骨干作用。在此,通过对独立学院师资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总结、分析和潜心钻研,探索出适合独立学院自身教学工作的规律性,并制定出适合自己办学特色的教学方案,最终有利于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增强独立学院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大众化发展,不同的国家、类型、层次的高校同台竞技,独立学院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发展,就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创造自己的品牌,而教学质量的提升,品牌优势和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今天,打造一支稳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独立学院师资队伍,有利于增强独立学院的市场竞争力。
三、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造成以上原因的外部成因,应试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监视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调控。譬如《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指标》明确指出,生师比是核定年度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但主管部门多是从硬件设施上予以权衡,而未过多的考察师资是否充足,院校方面也心存侥幸心态,先争取多招生,至于师资是否充足则较少关注。各独立学院申报新专业时,具备一定数量的师资是必须条件,但事实上,新增专业申请书中的大部分教师是“独有虚名”,并没有达到开办新专业的要求。
应该说,教育行政部门给独立学院下达的招生计划,批准新增专业等本质是对独立学院发展给予肯定,但是,当监管缺失或片面化时,这也同时“支持”独立学院把师资队伍建设视为软肋。个别学院个别专业教师专兼职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的现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因此,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明确师资规划,有选择性的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调整师资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职称学历适中、技能型、“双师型”迫在眉睫,提高师资待遇,改善人才环境,用政策留人显得尤为重要。
(一)明确师资规划,建立专职专任教师队伍
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独立学院办学标准,尽快完善对独立学院对师资队伍规划的各项评估指标和要求,以确保教学质量的需要,专职专任教师应该达到指标的要求并符合师资标准的要求。独立学院缺乏专职专任教师,主要依靠外聘教师,就很难保证教学全过程的完整性,外聘教师多数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很好的把握教育效果,对于辅导答疑,作业批改,考查等工作外聘教师也不能很好的做到位,独立学院学生的入学分数线相对较低,因而在教学上严格把好各个环节特别重要,因此,建立一支符合自己需要的专职专任教师队伍非常重要。明确师资规划,有选择性的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二)建立完善的教师聘任管理制度,改善人才环境,用政策留人
教师聘任制度应在学院和教师双方公平自愿的基础上,已签订聘任合同的方式,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种聘任是以完成岗位职责为前提,以考核激励为动力,采取“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按需设岗”的方式进行管理,通过科学的设岗,聘任,管理、规划和分配,组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的人才储备有机系统,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严格做好教师的职业定位。对于兼职教师要特别做好相关信息的沟通和传达,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加强教育检查,监督工作,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专家的听课,检查定期进行评比,与优秀的外聘教师签订长期的兼职聘任合同并予以奖励。
(三)精心锻造“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激励培养优秀拔尖人才
人才通道分类分级构建实施背景
技能人才“三多三少”的严峻现状
株电公司是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发电企业,从一个带有计划经济烙印的老国企,通过转型、改革发展至今,企业人力资源逐渐呈现“人员多、人手少、人才缺”的现状。尽管每年公司通过招聘的方式引进高校应届毕业生以充实、改善员工队伍素质结构,但因员工人口基数大、引进数量有限等原因,改善力度不大。尤其是近几年来,占员工总数80%以上从事生产岗位工作或从事与生产直接相关的工作的技能队伍“三多三少”的现状日趋严峻,即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能等级低的多、高的少;高级技能人才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且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在年龄和岗位分布上的结构性矛盾也较为严重,致使企业技术人才短缺,技术工种后继乏人,企业发展出现技能人才断档现象,甚至出现了技能“真空”,这对株电公司技能技术型人才从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紧迫的需求。
人才流失加剧,企业人才发展后劲不足
株电公司地处城市中心,是全国鲜有的城市火电厂,这也曾是株电公司对人才最具吸引力的方面。但随着国家对环保工作的日趋重视,市民对环保工作的日趋关注,特别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株洲市湘江风光带逐步建设,位于株洲市湘江风光带规划区域的株电公司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近十几年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迅速成为小厂、老厂,企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小,留住人员的话语权越来越小。同时随着近年来“市场煤、计划电”矛盾对火电企业盈利能力的冲击,导致株电公司连年亏损,职工收入现实与期望相差较大,而沿海一些新厂新制效益好的火电企业纷纷抛来人才需求的“橄榄枝”,一些高技能人才纷纷选择“跳槽”、“择木而栖”,人才流失严重。而国有老企业职工“大锅饭”、“铁饭碗”思想依然存在,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培训工作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很难收到效果,加之火电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周期长,造成人才流失后很难快速“补位”。
企业发展项目强劲,人才出现断档风险
在发展空间受限的情况下,株电公司创新思维,开拓思路,把“做精主业、做强辅业、抓好发展”作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战略,并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继承和发展了加快外拓型产业的发展思路,将非电、涉电产业发展提到更高的战略位置。在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外拓型产业发展的战略指引下,株电公司电力综合培训、对外代维代运、海外电力调试等外拓型产业发展的蓬勃发展,并承担了大唐华银攸县煤电一体化项目、大唐华银郴州嘉禾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大唐华银龙门核电项目、中盐株化氯碱产业转移升级合作等项目的前期工作。这些项目的推进,不仅需要一大批复合型、开拓型的管理人才,同时也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而公司的人才结构严重不能满足项目发展和对外业务拓展的需要,人才断档风险严重。
大唐集团公司人才理念落地的需要
大唐集团公司同心文化人才理念中的“尽责尽人才”有两层含义:一是电力生产属于分工精细、岗位关联紧密的行业,大唐集团公司的员工只有分工差异,没有贵贱之别;二是不论从事何种具体职业,只要员工尽职尽责,完成好本岗位工作任务,都能成才,都是企业需要的人才。株电公司人才文化中的“做鹰一样的个人”理念的提出,旨在大力倡导员工充分发掘自己相对于别人的独特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自己的生命潜能,活出精彩人生。建立分类分级人才通道,就是让广大员工结合企业实际、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成才通道,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满足个人价值需求,这正是“尽责尽人才”和“做鹰一样的个人”人才文化理念的“落地”。
人才通道的分类分级构建
人才通道,意指构建人才培养通道、人才发展通道,从培养人、提高人出发,到使用人、发展人,最终达到“实现人”(实现人才价值和人才职业发展理想)。所谓分级分类是指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来进行划分,横向从专业、岗位出发,细分为技能、技术、管理三大类,因才使用,因才发展;纵向从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出发,细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级,因材施教,因才提高。根据实时跟踪和闭环考评的机制,各类人才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向以及通道之间实现互联互通。
“三化”+“四基地一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1)“三化”人才培养软件体系
人才培养项目化。株电公司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创新建设教育培训硬件设施,扎实施行学习项目化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人力资源部对公司年度和月度培训计划项目进行统筹规划、整体协调、全程监督,由各生产管理部门和班组培训监督员实施,依据管理制度,对部门员工进行强化培训、日常培训,督促员工根据《积分培训管理制度》中自学与集中培训的规定,主动参加日常学习和积分培训,重点课目则由培训服务中心承接进行项目化运作。监察审计部、人力资源部对项目运作与学习效能进行全程监督和项目后评估。
人才培养网络化。株电公司通过“一根轴”(核心业务一体化系统)、“三根线”(三级培训)、“一张网”(积分制培训管理体系),织起一张庞大的人才培养网络,以此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激活企业内部人才资源潜力。
核心业务一体化规范培训体系。自2007年该系统在株电公司开发并试运行以来,公司就以该系统作为学习网络的轴心,开始组织一体化系统(EAM、FMIS、HRMIS、物资、燃料管理5个应用系统及IT平台)的全员培训。采用滚动教学和反复强化学习的模式,人均培训3次,现已完成关键岗位人员的核心业务一体化系统培训和持证上岗考试工作。同时,通过人力资源一体化系统的学习使用,公司的学习管理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级培训拉直全员学习基准线。公司一方面通过专题讲座,着力提高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重点实施技术人员履职能力的提升培训,定期对点检员、技术员、安监员进行轮训。同时通过三级培训网络,大力推行持证上岗、职业导师师徒合同制和员工培训积分管理办法,开展“教育培训日活动”、“一周一题培训模式”、“运行6值轮值抽出脱产培训”等各种形式的现场实操培训,大力开展全员岗位大练兵,加快培养生产技能型人才,使岗位任职条件的基准线成为员工自觉学习的起跑线。
积分制培训带动全员学习。公司创新开发网络式积分培训平台,构建积分制培训管理体系,并建立长效机制,使之成为公司学习文化网络化的核心项目。该平台容纳发电厂生产、管理、服务岗位各类技能、技术题目达10万道之多,并能实时添加增补,还能上网自学。按照规定,员工除通过网络自学培训试题获取积分外,还可以通过参与研讨交流,兼职授课,培养徒弟,撰写论文或心得体会,参与各类知识和技能的竞赛、考试、资格评审、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技术发明等获取专项培训积分,以完成月度和年度积分指标。该软件平台现已在湖南分公司系统电厂全面推广,培训效果十分显著。
技术档案全面化管理。株电公司为全体员工构建了个人电子和纸质版技术档案。员工技术档案含学历(学位)证书(包括学位英语、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技能鉴定合格证书、特殊工种合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含外语、计算机、相关专业合格证书)、“获奖证书”、“荣誉证书”、“112人才证书”等扫描材料内容。通过构建员工技术档案,为员工自身的职业生涯设计提供了指引,为公司统筹和有计划地安排员工参加不同层次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分级实施员工持证上岗标准提供了依据,也为公司全面推进人才开发和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奠定了基础。技术档案的构建得到了集团公司及分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充分肯定,现已在湖南分公司系统单位内进行推广施行。
(2)“四基地一中心”人才培养硬件体系
2005年,株电公司建立培训服务中心。同年该中心被湖南省教育厅授予“高等学校优秀实习培训基地”称号。2007年,被中国电力教育协会职工培训委员会仿真培训网吸收为会员单位。2008年,被大唐集团公司授予“大唐集团公司燃料采制化培训与考核基地”;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授予“电力行业仿真培训基地”,同时该中心利用机组关停建立了检修实体培训基地,构建了“四基地一中心”的人才培养硬件体系。
该中心拥有一支精干务实、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培训管理团队,团队由22名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组成,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8人。中心以“立足株电,为大唐集团服务、为电力行业服务”为宗旨,积极开展仿真培训工作。近几年来,举办仿真培训及其他各类培训班70多期,培训学员6525余人次,并在海外培训项目实现了新的突破。成功举办了26期大唐集团公司燃料采制化岗位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共培训大唐集团公司各分子公司人员2318人次;接待电力高校学生和新建电厂集控人员现场实习培训71期,培训学员2549人。近年来培训出的学员在全国电力系统和集团系统各类大型技能竞赛中表现优异。
“首席员工制”+“虚拟挂职制”的人才发展通道
株电公司将人才按岗位专业分成技工类、技术类、管理类三大类别,每一类别建立一个单独的人才发展通道,通过初、中、高三级梯次上升发展,搭建分类分级的人才成长通道,努力实现人人可成才、人人能成才、人人要成才的人才发展局面。
(1)生产技能类人才发展通道
建立了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工的生产技能类人才的发展通道。“首席技工”是株电公司在发电行业首创的技能类人才评价方式,每两年举行一次。凡在当年确定的“首席技工”工种类别范围内连续工作5年及以上,现仍在这些岗位上正常出勤的技工均可申请参加评选。首先由个人进行申请,由所在部门采用预赛等形式进行初步选拔,然后由部门党政工组织及技术人员组成的推荐小组共同推荐,按下达的推荐指标将推荐人选于每年的10月间报送至评选工作办公室,然后通过专家评审,按照差额评选原则,拟定候选名单,组织考试和考核,择优评定。“首席技工”由企业行文授予称号;享受企业的荣誉奖励津贴,标准为500元/月;评聘相关职称时,同等条件下“首席技工”优先;“首席技工”优先享受职业培训、优先申报大唐集团公司生产技能类“112”人才的待遇。
株电公司从2003年开始共评选了五届“首席技工”,合计评选出37名“首席技工”,评选工种由首届的运行操作、钳工、电工、焊工4个工种发展到目前的锅炉检修、汽机检修、电气检修、控制检修、全能化验、输煤运行、集控运行、脱硫除尘运行、钳工、焊工等10个工种,基本覆盖所有主要生产工种。37名首席技工,全部推荐并评定进入了大唐集团公司生产技能类“112”人才库。
(2)专业技术类人才发展通道
建立了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含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首席工程师的专业技术类人才发展通道。“首席工程师”是株电公司在发电行业的技术类人才评价方式。评选按照“个人申请、部门推荐、量化考核、专家评审、定期公示、公司批准”的原则,采用个人申报、部门推荐,企业科协组织初审、企业评审委员会会议评定,报企业总经理办公会议批准的方式进行,评选结果全公司公示一周后由公司下文授予“首席工程师”称号,在公司职代会上予以表彰,发放证书和标准为500元/月的津贴,同时其申报相关职称时,在同等条件下“首席工程师”优先。
“首席工程师”实行评审制,每两年评审一次,可以连任,每年年底进行考核。株电公司从2007年开始共评选了两届“首席工程师”,合计评选出11名“首席工程师”,专业发展到锅炉、汽机、电气、燃运、环保、运行、热控、电控、金属、节能、化学、信息等12个主要技术专业。11名首席工程师全部推荐并评定进入了大唐集团公司专业技术类“112”人才库。
(3)管理类人才发展通道
建立了学员科员骨干科员分组组长部门主任助理(挂职)部门副主任(虚拟)部门副主任部门主任副总师副总经理(总师)总经理的管理类人才发展通道。中层岗位挂职锻炼:公开选拔优秀员工到中层管理岗位上挂职锻炼一年,挂职锻炼期间人事、工资关系不转,维持原岗位待遇,党团、工会等关系转入挂职部门,挂职锻炼结束后,回原部门原岗位工作,维持原岗位待遇不变。公司在中层管理干部提拔任用上,经过中层岗位挂职锻炼的员工,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
虚拟中层管理岗位:引入虚拟理念,创新推出了虚拟中层管理岗位的动态培养机制。该机制在科学预测部门后备干部和重要骨干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实行全公司公开招聘。经综合评定后,选拔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在保持原岗位不变的前提下,虚拟担任部门副主任职务,履行部门中层管理职能。虚拟期间结合其挂职锻炼期3-12个月不等。虚拟期间,公司以中层干部的标准对其进行重点培养,给予充分的培训与实践机会,并对其岗位履职能力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全方位跟踪评定虚拟中层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管理能力,并及时反馈到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公司党组。虚拟中层人员在虚拟期间,维持原岗位待遇不变,虚拟期满经组织考察合格,下发调令任职。
“挂职+虚拟”中层任职模式的实施为促进株电公司员工尤其是优秀骨干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舞台”。一方面,骨干人才可利用这一平台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展示自身才干,加快从普通员工到管理者角色的转换,增强全局意识,极大拓展工作视野,锻炼和培养生产经营管理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宏观驾驭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管理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把基层优秀人才放到中层管理岗位上,进行高标准全面的考察和培养,有效提升人才的培养层次和深度。同时由于实行虚拟,既降低了门槛,又保证了操作灵活,双方均可进退自如。企业可利用这一机制有效扩大人才培养考察范围,为更多人才在具体管理实践中脱颖而出、迅速成长提供崭新平台。
人才通道分类分级构建的实施成效
在人才通道分类分级构建机制的强力推动下,株电公司员工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明显,优秀人才呈明显大幅度增长。在大唐集团公司各类技能技术大赛上成绩显著提升,尤其是近3年来,多名优秀员工在全国电力行业和大唐集团公司燃料采制化大赛、值长大赛、脱硫技能竞赛、热控技能竞赛等大型赛事上摘金夺银。6人跻身中央企业技术能手,1人荣获大唐集团公司首届“双十大杰出人才”,1人荣获电力企业教育培训新星,12人跻身大唐集团公司技术能手行列,10人跻身大唐集团公司优秀技能选手行列,有11人获大唐集团公司调考优秀选手称号,4人被大唐集团公司聘用为内训师,13人被湖南分公司聘为内训师。“挂职锻炼+虚拟中层培训制”推广以来,共培养中层后备干部37名,31名走上了中层干部队伍岗位。
通过人才通道阶梯培养机制,株电公司技术人才实现了对外输出,公司正致力于打造成为南方区域性电力检修公司,并且初具规模。近几年来,圆满完成了河南伊川、陕西户二、湖南创源电厂2×300MW机组、湖北阳逻、荆门、襄樊、贵州黔东电厂2×600MW机组新机投产调试现场技术支持以及湖南益阳电厂的代维代运,得到了甲方的高度评价。由此一路拓展,实现了技术人才的海外输出,共计实施了苏丹、越南、印尼、印度燃油、燃煤电站20余人次的大型机组现场运行调试技术支持。截至目前,株电公司仍有2名高技术人才在印度工地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