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6:00: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建筑设计方面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建筑设计方面论文

篇(1)

关键词: 数学建模 建筑设计教学 优化设计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学的重要性愈来愈得到人们的认可,而数学建模作为广泛数学知识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工程建筑课程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去启发学生设计厂房、民用住宅、体育馆等其他建筑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设计作品的空洞、华而不实、不具有实用性等不良状况.在对建筑物的停车场的设计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融入数学建模的知识对停车场中的停车位进行优化设计,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丰富建筑设计的内涵.下面我们从数学建模的角度探讨停车场中的停车位的优化设计.

在保证车辆能自由进出的前提下,本着要求通道宽度尽量小的原则,我们来看一下一排车位之间的各个数据,每辆车均以角度θ停放,用W表示小轿车停车位宽度,L表示小轿车停车位长度,L■表示在建筑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停车场的实际大小,结合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及美观性,调整这个模型,从而得到外观美、空间布局合理、使用价值高的设计作品.当然还可以考虑建设地下或者多层结构等方面,推广这个模型.建筑设计的本质在于为人的活动创造空间、改造环境,所以在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应以社会性、实用性为出发点,多方面地把高等数学,特别是数学建模的思想及方法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使设计作品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红专.数学通识课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探索与实践[期刊论文]-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2).

篇(2)

在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单承黎老师在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中给我悉心指导、亲切关怀和热情帮助。从选题到资料的收集以及论文的写作,无不包含着导师的关爱和心血。

导师宽厚的教学作风,朴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富有创造力的学术见解以及渊博的专业知识,这些优良品质都将使我终身受用。导师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影响了我,使我在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上得到很大提高的同时,也更加明白做人的道理。

感谢朱赛鸿教授、舒平教授、孔俊婷教授、袁景玉教授、赵晓峰教授、刘磊副教授、任彬彬副教授、李建华副教授、魏广龙副教授在学习中给予的有益教导,使我可以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得以展开设计研究,在此深表谢意。

篇(3)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生态建筑是结合目前建筑行业发展过快而建筑能源材料消耗与日俱增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建筑设计作为一个专门的学问可追溯自古时期,至今保存的许多建筑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缩影。随着经济的腾飞,建筑业发展经历了几个轮回,人们所提倡的生态建筑作为生态工程的一个领域,逐步引起建筑界的重视,其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从20世纪60年代后麦克哈格、吴良墉等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通过多年的探索,建筑设计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一、我国目前的生态建筑设计研究现状

我国近年来一直主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逐步提升为我国国民的社会价值观。从轻工业的发展延伸至重工业再发展到目前的集成产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成为创新的主推。关于发展生态型,节约型建筑设计产业的理论成果也比比皆是。

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 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

可以看出,我国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逐步将生态建筑及其设计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上记事日程并取得一定成果。

二、目前我国生态建筑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生态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目前的城市化发展保持较高的速度,生态建筑的发展也趋于快速,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问题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1、对生态建筑设计的认识较为片面

生态建筑作为一门新学科进行研究目前仅有40年的时间,其核心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在设计方面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和谐并统一。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目前“绿色”概念深入人心,很多人都对生态建筑概念认识较为片面。他们认为,一方面,将建筑多置于生态地理环境较好的地方建设就称为生态建筑。另一方面,主打“绿色”牌,认为只要在建筑周边扩大绿化面积,增加绿化比重方可称为生态建筑。

2、生态建筑设计理论成果与实践难以真正结合

2007年10月,在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建设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经过几年的摸索已在部分产业取得显著成果。而针对生态建筑行业,近年来也有不少与之相关的论文进行过发表,为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多数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片面强调材料的性能使用,对于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环保考虑不多。

理论与建筑设计实践未能够有效的结合已是阻碍我国生态建筑良性发展的核心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3、法制建设与相关激励机制孳待完善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针对性的颁布实施了生态建筑的相关法律法规,但目前还并未形成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强调规划设计、评价、施工方面的规定而忽略了物料生产、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阶段的相关政策的完善。

2)只有节能与节地的相关规定,而节水、节材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却缺少专门法规;

相关法规政策机制的调整难以跟上行业实践发展的进度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

三、推进我国生态建筑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生态建筑从本质上说就是节能型建筑,结合目前我国生态建筑发展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建议。

1、完善生态建筑建设支撑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培训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发展生态建筑的技术支撑,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未形成体系化,它的实现必须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和可靠的技术支撑。

生态建筑实践将大力推进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在生态建筑观念方面加强正确引导宣传是生态建筑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首要环节。

2、因地制宜促进理论与生态建筑设计实践的有效结合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上,地面形态,气候状况、各地居民的生活都有诸多差异。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建筑的选择要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需做到“因地制宜”。

3、健全完善相关法规建设,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使我国生态建筑设计走向良性且稳定的轨道,就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做为支撑。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章》等法律法规,这一系列规章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生态化思想是人类发展的取向和必然选择。一方面,它符合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另一方面也为传统的建筑发展开辟一条新途径。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整个建筑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祥《生态建筑的实践与其设计简略探析》四川建筑 2004年第21期

篇(4)

办公楼设计开题报告 课题目的、意义及相关研究动态:

目的:

意义:毕业设计是对我们大学四年来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的,彻底的,综合的考查,也是对我们在学期间的最后一次大练兵。通过这次设计,熟悉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的全过程,熟悉相关设计规范、手册、标准图集以及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方法。

毕业设计对于培养我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积极、独立完成毕业设计也是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做出必要的准备。

相关研究动态:办公楼建筑的发展趋势:围绕着绿色生态和节能的主题,建筑形态会更加多样化,功能构成会更加丰富,更加强调人性化和令人身心愉悦的空间环境创造。政府行政办公楼与其他办公楼一样,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适应性、灵活性、高效性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以充分展示建筑功能与建筑形象的亲和力与开放性,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创造亲切宜人的建筑形象和舒适自然的办公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主义、智能化、人性化、个性化、现代化、功能复合化办公建筑的设计理念将是今后现代办公楼的发展趋势。

课题的主要内容(观点)、创新之处:

课题项目:邵阳市财政局办公楼设计,主体采用框架结构,房屋总层数5-6层,底层层高4.5m,其它各层层高3.6m,总建筑面积约为50002m

主要内容: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地理位置、朝向、体型等因素的要求,完成建筑总平面图设计、建筑方案、结构方案等的确定。

创新之处:

研究方法、设计方案或论文撰写提纲:

研究方法:建筑物所在地区-邵阳市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按第一组地区考虑可以;拟建场地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场地平坦,Ⅱ类建筑场地,建筑等级为Ⅱ级,耐火等级为二级;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

1、建筑抗震采用7度设防,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横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采用D值法。

3、荷载作用下采用迭代法计算,活荷载作用下也采用迭代法计算,恒载和活载共同作用采用组合法计算。

设计方案或论文撰写提纲:本设计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烈度为7级 ,属三级框架丙类建筑。在设计中,遵循先建筑、后结构、再基础的设计过程。建筑设计以建筑设计方案为基础,综合考虑建筑的使用要求、建筑物重要性等级、地质条件、抗震设防要求、施工条件及材料供应情况等方面的条件,参照有关设计规范、资料的规定或建议,并通过调查研究,参考以往相近工程的经验。按照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对建筑物的平面布置、结构构造等项目进行设计,包括建筑平面选择平面柱网布置、平面交通组织及平面功能设计;然后考虑建筑分类、总平面布局、防火分区及安全疏散,进行防火设计;最后设计楼梯间。

力求做到建筑功能与建筑形象的亲和力与开放性,创造亲切宜人的建筑形象和舒适自然的办公环境。设计出符合现代建筑风格的建筑设计方案,绘出建筑施工图。按照设计的建筑方案和结构设计的弹塑性理论进行结构计算,通过手算和机算的结果,绘出结构施工图。

篇(5)

关键词:生态建筑、研究

一、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 在 20 世纪 80 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 点,1994 年 5 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 境与发展白皮锄,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 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 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 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 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 勃展开。1996 年 3 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 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 海河、 辽河等的污染。1996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 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 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 重点资助项目。2000 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 年,建设部通过 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 念、内涵;2001 年开始实行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 年我 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删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 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 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 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 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 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 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 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 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 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 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 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 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 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 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 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 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 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 效果的测试分析。

篇(6)

关键词:绿色技术;建筑设计;高层建筑

中图分类号: TU208 文献标识码: A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可持续发展更是科学之道。这就需要各行各业遵照此原则正确做好发展问题, 建筑业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绿色技术的应用, 只有绿色技术在建筑行业中得到尽可能的应用才可以谈其可持续发展问题。绿色技术包含很多方面, 同时涉及建筑的许多方面, 如果能在建筑设计、 施工、 装修等阶段融入绿色技术,可以说这样的建筑将是未来人们所希望的绿色建筑。本文通过对绿色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设计方法及绿色技术要点进行阐析, 为绿色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绿色技术应用原则

绿色技术可以应用于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任何阶段, 在建筑设计时针对具体目标元素进行应用, 并将这些目标元素有机结合, 最终完成建筑的整体设计,具体的应用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应用绿色技术。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是保证建筑环境效益、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根本。

1.2 重视建筑的全寿命周期问题, 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包括: 初阶段的规划设计、 施工阶段、 后期运营管理以及拆除。

对全寿命周期进行关注和重视, 不仅可以在规划设计阶段将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和利用,而且可以降低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在后期的运营管理阶段可以为居住者提供更加健康、 低耗、 舒适的无害空间, 拆除后尽量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和危害, 并视拆除的材料尽可能的做大二次使用, 提高材料的使用率。

1.3 对自然条件进行合理化利用, 保护周围的环境,对现有的适合的地貌、地形、 植被和自然水系等尽量保留和合理利用; 在对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进行充分考虑和研究的情况下,进行建筑的选址、布局、形态和朝向; 在建筑的设计上, 保证建筑的规模和风格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有害气体和废弃物排放时, 应采取有效方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1.4 适用与健康的环境是居住者的目标,绿色建筑应对使用者的适度需求进行充分考虑, 不断改进设计和施工方法, 努力建造和谐优美的环境;确保居住者有一个质量安全、 环境清新的空间; 在满足居住条件的情况下, 更能够带来居住上的快乐和工作上的高效率。

1.5 重视对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 降低对环境的高度污染, 通过对设计和管理的改进和创新, 优化生产工艺, 合理化选择适用的技术、 材料和产品,对资源配置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优化, 改变旧的消费思想和方式, 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过度的浪费; 因地制宜, 将本地材料和资源加以扩大化的利用; 重视对资源的二次循环利用; 从根本上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将可再生、 清洁的资源尽可能的应用在绿色建筑之中。

2、 绿色技术的设计方法

2.1 绿色思维创新设计

绿色思维是指在建筑设计时将绿色思维融入其中, 在制定方案和创作时首先考虑设计的可持续性,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再生性, 让建筑业中有资源循环经济体现,绿色思维的两个基本原则包括: 创新和平衡意识。创新性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设计方案的创新, 二是对设计理念的创新。 这两种创新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对当地的建筑业无论是技术上、 材料应用上、 风格造型上起到一定的革命性变化, 但是目前我国的设计师在创新性方面还没有达到完全理解和熟练运用的程度, 所以设计成果没有明显表现出创新性这一特点, 这就需要设计师继续努力和钻研, 将绿色思维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找出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要提高对建筑创新性的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和建筑物完美的结合, 让建筑体系在创新性的观念下有新的发展。

另一方面, 设计师要想做好平衡意识必须要做到两点, 一是将建筑设计尽量做到精细化, 这样会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减小对资源的浪费; 另一点就是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统一,与整体的建筑格局相匹配, 关键是根据项目自身的特点和情况分析和选择环境和建筑物完美的结合, 以进行对风险的控制和化解。

2.2 以人为本创新设计

建筑设计以人的设计作为开始, 也以人的使用为结束, 所以建筑的设计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坚持人在建筑设计中的主体地位。建筑设计并不是单纯的的外观和质量设计,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对建筑使用功能和舒适度的要求, 所以在进行设计时,要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思想当中, 不断将人文精神体现在设计当中。

2.3 运用科技创新设计

在人们的生活中, 数字技术不断被人们所熟悉和应用, 它的出现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新发展, 为建筑设计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数字技术, 使简单的设计变得多元化。 在造型上出现了非线性形体结构, 使风格各异的建筑形式相继产生, 这种创新方法,可以充分完成设计师的想象形体, 不单单是强几何形体和简单的现代主义单一形体。 数字技术使建筑设计领域进入到了多元化的领域,在电脑中建筑师对形体进行任意的扭曲变形和复杂的加减处理,数字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创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对绿色技术的应用要点

3.1 使用性能优化的建筑表皮材料进行单体建筑的立面设计

高性能的建筑立面设计以全体建筑的整合设计作为设计理念, 以当地的气候、地域特点、 经济条件等整合各种技术策略进行建筑的初步设计, 结合建筑的造型设计达到建筑的独特和创新。

3.2 采用遮阳技术进行建筑立面设计

建筑遮阳技术是被普遍使用的一种技术, 建筑根据不同朝向采取不同的遮阳形式, 在北方的建筑设计中, 根据被北方的气候条件和温度, 在建筑立面的不同位置设置金属遮阳穿孔板,实现建筑的遮阳效果。

3.3 建筑立面整合种植技术

在绿化技术的发展下, 建筑绿化技术已从过去的护的水平方向向垂直方向即种植墙面技术发展。除了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外观效果, 种植墙面与屋面绿化技术也可以起到降低周围环境温度、 净化周围空气、 对保温性能适当进行提高、 隔音降噪, 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3.4 建筑立面整合通风技术

通风系统根据其采取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混合通风、 机械通风、 自然通风三种。立面整合自然通风由传统门窗和双层幕墙自然通风系统。一方面将通风、 降噪、 净化空气等技术进行完美整合, 同时也实现了自然通风, 另一方面,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

绿色技术应用首先要不违反建筑设计理念,不会对资源及材料的浪费, 还会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原则, 还会考虑到绿色技术的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实现的空间范围比较大, 还会节约成本。

4、结束语

对绿色建筑的大力发展已是全球性的重要课题, 也是我国建筑业近几年的发展方向。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建筑业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 特别是建筑设计者的加入。我们相信, 通过我国建筑业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 我国必然会走向一条环境和谐、 资源节约、 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1]韩继红, 范宏武, 孙桦.中国超高层建筑的绿色低碳之路―― ―思考与实践[A].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C].2010

[2]孙大明, 田慧峰, 周志仁.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重点与难点探讨[A].城市发展研究―― ―第 7 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C].2011

[3]范宏武, 韩继红, 孙桦.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超高层建筑中的适用性分析[A].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C].2010

[4]楼国山.建筑平面为正多边形的旋转形体高层、 超高层建筑设计研究[A].第二届结构工程新进展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8

篇(7)

关键词:城市空间,高层建筑设计,尺度,生态设计

 

0.引言

由于建筑与城市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加强,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呈现出巨型化和城市化的特点,高层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分别也就不那么明显了。它的设计不再仅仅是一个建筑设计的过程,而且是个城市设计的过程。因此,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需要引入城市设计的思想和意识。城市设计关注城市与建筑的整体关系,并以营造宜人的城市环境为目的,而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则体现为整体化和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城市空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它为我们提供各种活动的可能,它是城市内的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也是人处在其中能真实、直观感受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幅度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用地日益紧张,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大量急速聚集建设也给城市发展带来沉重负荷。

建筑本身是人工的产物,是一种破坏后的建立,是破坏自然的一种行为,建筑师工作的实质就是怎样去建立一个破坏自然后的又一个自然,自然是设计的永恒主题,因为人类对自然的需求是永远的。同时,“建筑是抽象与具象的对立统一,”抽象就是“提炼”,与历史、文化、风土、地形、城市及生活环境紧密相连,而具象则是逻辑明确、概念清晰的美学;在抽象与具象的冲突中存在着另一因素——自然,它赋予冰冷的混凝土丰富的表情,激发了整个建筑的活力。由此可见,城市空间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1.城市空间与高层建筑设计

1.1 高层建筑主体设计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它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高层建筑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性,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也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高层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从而使建筑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并力求体现人的尺度,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1.2 高层建筑的广场与城市空间

高层建筑其体量巨大,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小空间。处在街道两旁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个广场空间,这个广场空间就建筑本体来说起到了缓冲作用,并且是对建筑的场所标识;就城市空间而言,广场在城市空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往往能成为城市的共享空间,使城市空间变化丰富。有的建筑师甚至直接设计成下沉式的广场,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安静的休闲场所,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这种下沉式的广场往往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就空间形式而言它是一种非常富有情趣的空间。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广场和建筑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1.3 高层建筑尺度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给人的感觉。一个十分均衡匀称的建筑体,就是要通过理解和运用有数学关系的比例系统,并针对实际被感受到的各种条件要求加以调节,营造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愉悦、和谐的比例感受效果。如果一座建筑的各部分比例合理且相互协调,同时又能够满足正常人的心理要求,那么它就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也可称之为成功的建筑。因此,对建筑物整体尺度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

在超高层建筑设计中,设计师更应该以人为核心,每个构思,每个布局,每个细微的尺寸设计都应该体现对人的关怀。关注人性尺度需求的建筑能够弥补高科技带来的冷漠,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反映人对建筑空间的渴求,使人、建筑、自然、社会之间达成一种和谐。基于这种价值判断观点,运用超高层建筑人性化尺度营造理论,探索超高层建筑人性化尺度营造原则、人性观指导原则、延续传统城市肌理原则、生态化原则,这些原则都体现了人的精神、社会、自然属性的满足,是超高层建筑人性化尺度的表现。超高层建筑最容易与人发生关系,设计中在超高层建筑环境中营造人性化尺度,使超高层建筑不再是城市中的“钢铁森林”,而是力求营造出以人为中心的,有活力、有魅力、能真正延续地方历史文化与独特景观的城市超高层建筑环境。

1.4 高层建筑生态设计与城市空间

新的世纪既是信息化的时代,又是生态文明的时代,我们将面临一个人类生存城市环境恶化事实。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需要、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建筑空间效能出发,超高层建筑的发展中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超高层建筑是一种过于人工化的“冷漠”空间环境,容易造成“人本位和物本位”的倒置,就在人们为不断征服一个又一个建筑高度而兴奋时,人类也逐渐意识到生存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等问题。

随着近几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全球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而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很浪费的,随之就出现了生态型建筑的概念,这是在当今建筑设计思想中的一种新思潮。高层建筑生态设计也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它们都注重把绿化引入建筑楼层,考虑日照、防晒、通风,以及与城市环境的有机结合等因素。免费论文参考网。此外,屋顶绿化也是近些年来比较流行的做法,可以看出建筑的第五立面显得尤为重要,最重要的是使城市空间更加丰富。免费论文参考网。免费论文参考网。伴随着建筑物的增加,大块的绿地面积锐减,相应的环境条件愈加恶化,致使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和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可看到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块绿地,增加绿地面积,但即便这样,还是达不到人们预期的目的。近两年许多城市把眼光瞄准建筑的屋顶,开始建造屋顶花园,既让死气沉沉的屋顶生机盎然,也拓宽了城市绿化空间范围,使之从平面的发展为立体的。

2.结论

高层建筑从其出现之日起就成为城市的焦点,其形式和风格也不断的发展变化着,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也在不断地完善发展。针对这种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的要求,设计师充分地把握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合理搭配,同时结合人的感观,满足人的使用、观赏的要求,创造出更为和谐、愉悦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 R·里尔.城市空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2]刘顺校,周湘津.高层建筑设计[M].天津: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柳亦春.超高层建筑的人性化空间设计[D].上海:同济大学,1997,2.

[4]邹德慈.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城市规划学刊,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