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6:00: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论文

篇(1)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上课)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吉林省赛区选拔赛中,我市有30名教师参加竞赛,有33人获一等奖,3人获优秀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市外国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7-2014-02

A Brief Comment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y about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XU Sai-hu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Jinhua College,Jinhua 321004,China)

Abstract:The key to educational reform is to build a high quality teachers’ team inrural primary schools.In order to improve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y faster.It is effect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facilities and resources.The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shall be produced for the self-training of information accomplishment,and etc.

Key words: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y;information literayEducation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nternet网络的通贯全球,网络化、信息化浪潮的涌动迭起,科技生产力―知识经济―信息社会雏形的孕育诞生,发展人们的信息素养已日益成为一个亟待探讨的重大课题。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发展系于教师。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小学教师队伍总体上还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现代信息素养,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内在结构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教师具备较高的应用信息素养、开发设计信息素养等。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四方面。

2.1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与信息活动有关的意识和情感。小学教师应该在以下各方面具备较强的意识情感:有强烈地利用信息技术与专家同行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愿望;有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工作的愿望;有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学生需要的愿望;有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对于新的信息技术有了解和使用以便提高自己工作效率的愿望;有以自己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去感染学生并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情感的意识;有对信息进行价值判断的意识和对自己的信息行为进行评价的意识;有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的意识和学习、遵守与信息和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的意识;有提高自己信息能力的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教学、学习和学校管理所发挥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改革的方向。

2.2 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对于小学教师而言,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传播虚假、有害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不进行计算机犯罪活动。更重要的表现在于对自己的职业使命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社会责任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做有益社会的事,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修养。同时,在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时,要保证自己劳动成果的纯洁性,对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在善于寻求别人的合作与帮助的同时,要以豁达的胸怀帮助他人,与他人真诚合作。要尊重别人的劳动与信息产权,未经同意不要下载别人的信息,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未经授权不将别人信息传播于他人。

2.3 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指的是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作为信息素养的重要部分,信息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它说明人们对信息技术了解的程度,而且通过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意识、情感以及伦理道德也可能得到巩固和加强。信息知识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素养、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与历史、信息系统工作原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各个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影响以及信息技术有关法律与道德问题。

2.4 信息能力

教师的信息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意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在教学实践和自身的专业发展中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地应用信息,并能明确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中的社会责任的综合素质。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使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

总之,信息素养内在结构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信息观念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伦理道德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的关系极其复杂,信息的开放、利用和创造都需要一定信息知识作为基本前提,已形成的信息能力又影响和制约者信息知识的掌握。随着信息素养内在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使信息素养教育不断发展完善,并收到日益明显的效果。

3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提高途径

3.1 加强信息设施及资源建设

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需要必备的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如数量足够的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等设施,保证信息资源的畅通。给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鼓励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与条件。

3.2 营造信息素养的自我养成的环境

农村小学教师课务非常重,没精力学习。这就要求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渗透于平时,以自我养成的方式提高信息素养,尽可能少的占用教师有限的时间。终身学习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教师要成为创新知识的启蒙者,必须先成为创新知识的学习者。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身的信息敏感度,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促进教学。学会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这一切的起点是注意实践过程的评价和反思,把现代教育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中,时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学校要为形成这种自我发展、自我养成的习惯提供物质基础和舆论氛围。

3.3 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课程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与方法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传统的线性、固定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跟不上现代教学的要求,信息教育中广泛的采用了信息化教学设计,作为一线教师从事信息教育的实践必须具备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能力才能适应这一变化和改革。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核心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其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而非只是教学内容;注重教学资源的协调使用,而非只限于课本材料;注重学科的交叉专题,而非只是单学科知识点;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的知识的传递;注重情境中的自我发展理解,而非仅仅强化技能;强调基于资源的探究、合作、自主式学习,而非传统的讲授、辅导、模拟、考试的单一课堂学习模式;注重形成性评价,而非终结性评价。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并强调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开发者的角色加入到教学过程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注重各类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合理设计学习环境四方面来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3.4 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

科学可行的培训计划是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科学可行的培训需遵循以下几点:

第一,培训内容要切合教学实际。教师比较注重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实用性。这也要求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切近教学实际。使信息培训工作建立在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增强培训工作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在培训中要加重信息意识、信息相关法规、信息道德的学习。

第二,分层次根据不同人群特征进行不同的培训。不同的教师群体间,信息素养差异较大,一刀切的进行同一种培训是难以达到好的效果的。而信息技术培训的具体内容可划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目的是培训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第二个层次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模式的讲授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教学设计方法等。第三个层次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在教师所教学科中的具体应用的经验与案例,分析本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案例。所以,应根据年龄、性别、学科、任教的年级的不同,不同群体的教师应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学习不同的内容。

第三,完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工作评价体系。如果只有培训制度和培训内容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则培训活动会难以落到实处,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利于教育事业和教师专业技能的良性发展。而我们目前的许多培训缺乏持续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实际培训过程中评价方法单一,没有突出对教师学习效果的过程性评价,而培训后又没有充分地收集教师的反馈意见,缺乏与教师持续而广泛的沟通。因此,应该以教师教学状况的改进为基本尺度来评价建立评价体系,评价培训的效果,以教师的反馈意见来调整培训的方法与内容。

4 结束语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而,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各小学应该营造信息素养养成氛围、环境来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设置科学合理的培训形式与内容,以便保障培训效果。总之,政府、社会、学校及教师本人应该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4.12.

篇(3)

海北州电化教育工作自1996年12月州教育局电教室成立后正式起步。十多年来,我州广大教育工作者克服电教工作起步晚、底子薄、人员和经费紧张的局面,在历任州、县教育局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工作,使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在中小学逐步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信息化师资队伍得到了有效培养、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方式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在广大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的观念深入人心,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氛围基本形成。尤其在近几年,全州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我州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性举措和实现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繁荣的重要突破口,想方设法,通过争取项目和地方自筹等方式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使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电教工作一度受到中央电教馆和省电教馆肯定与表扬,我州电教事业逐步步入稳步发展的轨道。

一、全州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海北州在国家、省上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州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先后争取和实施了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青海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第二批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信息技术教育项目"和"青海省乡镇中心小学局域网建设工程项目"、"中央民族教育专项补助信息技术教育专项经费"等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自筹资金,努力改善学校信息化条件和环境。目前,全州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中小学校信息化软硬件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有力的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为实现教与学的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二、各级电教组织机构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

为了保障全州电教工作的协调发展,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关注下,海北州教育系统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州、县、校三级电教机构和三级技术保障队伍,不断理顺和强化工作职能,深化工作范畴,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目前,州、县教育局现有电教机构5个(独立设置3个、挂靠教研部门2个),电教管理人员11人。建立和完善了包括设备管理、教师培训、教学应用、信息化资源建设、教师考核、教学研究等内容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各级电教组织机构在远程教育项目实施、教师培训、课题研究、资源建设和管理、技术服务、举办各类赛事、标准化学校建设等工作中切实发挥了作用,认真履行了职责。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措施完善确保了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推广和普及应用工作。

三、认真做好不同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发展方案,明确发展目标,确保工作落实

从2000年至2012年,全州教育系统在逐步建立健全各级电教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根据电教工作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工作重点和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地先后制定了《海北州电化教育发展规划》、《海北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达标活动实施方案》、《海北州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效益发挥方案》、《海北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与管理工作规范评估办法》、《海北州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制度》、《海北州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规范评估办法》、《海北州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规划》等十余个规范性文件。同时,我州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青海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及青海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规划》和《海北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制定了《海北州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方案》计划到2015年,使全州100%的中小学校建成数字校园网,建成州、县教育城域网,力争使100%的中小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乡镇以上幼儿园联入海北州教育城域网,实现省、州、县,校四级互联的教育资源网络,全州基本实现以数字化校园网为标志的"班班通"、"校校连";建成丰富的以本州学科资源为主体的全州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及其管理应用体系;建立一支以网络管理员为支撑的信息技术管理队伍,以学科教师为核心的资源建设及应用队伍;在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诸多方面创新信息化教育工作方法或应用模式,使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多年里所出台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海北州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各阶段工作重点,确定了信息化发展的规模、实现途径和预期目标任务,并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了有效落实,确保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协调、稳定和持续发展。

四、抓实抓好教师培训工作,确保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

多年来,针对我州广大农牧区中小学教师缺乏、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较低的现状,全州电教工作紧紧围绕服务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加强领导,突出实效,把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作为长期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

1、多年来,先后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省、州、县、校级信息技术项目、远程教育、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等培训,培训人数达21200多人次,并组织开展了全州性的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轮番培训,培训人数达6000多人次。

2、狠抓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自2004年开始,组织开展了"全州中小学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学科教师培训项目"工作,截止目前,完成了2100多人次的培训任务;从2007年起,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开展了"全州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截止2012年,完成了1200多人次的全州中小学教师的初级培训任务,目前正在开展中级培训及考核工作。

3、有针对性地组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骨干教师举办了"计算机硬件维护和网络基础知识"专题培训班和"教学课件制作"等专题培训班,有效提高了计算机教师的业务素质,缓解了全州中小学计算机教师紧缺的困难,为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打下了基础。

4、注重对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等人员的培训工作。近年来,对全州电教专职人员和部分中小学校长集中进行了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电教工作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培训人员达300多人次,并多次组织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应用观摩活动。同时,在2011年组织完成了全州900多名教师参加的远程"国培计划"培训工作。

通过扎实有效地培训,使传统教育遗留的陋习逐步得到了改观,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有了明显转变,培养和带动了一大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大胆探索新模式的中青年教师,使师资队伍逐步具备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技能和素养。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使信息技术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逐步变为现实,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认真组织开展各类赛事活动,夯实基础,强化应用

自1998年起,海北州连续十多年组织开展了全州中小学教师电教论文评审工作,参评论文达1699多篇,其中获省级奖励的论文达290多篇;自2003年起,连续组织开展全州教师教学课件评比活动,共征集到参评作品1536件,其中有230多件作品获得省级奖励;自2001年起,连续组织开展了学生电脑作品评比活动,共征集到参评作品594件,其中获得省级奖励48件。通过组织开展各类赛事活动,达到了以活动为切入点,激发、影响和带动广大中小学师生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应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使师生信息化素养得到了大幅提升。

全州教师电教论文评审、教学课件评审和学生电脑作品评比已成为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和水平,相互交流学习的有效途径,成为我州电教每年的常规工作。

六、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力促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

围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这个重心,州、县、校电教部门积极组织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以课题研究促教改,从教改成果见效益。多年的课题研究中,全州有12个课题(全省确定的重点课题38个)被青海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确立为省级重点课题,13个课题被确立为一般性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和总结,各课题组顺利完成了各项省级课题研究工作和一般课题研究工作,并顺利结题。同时,在省电教馆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州有6所中小学先后被确定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6所中小学相继组织开展了三轮课题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通过课题研究,一方面使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研究的内容付诸教学实践后取得显著成效,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使信息技术渗透到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了广大教师互帮互学,团结协作,共同研讨,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氛围、教学过程、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良好氛围。

七、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全州建立和完善了教育行政部门负总责,州、县各级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充分发挥职能,电教、教研、督导相互配合的管理体系。同时加强信息技术骨干队伍建设,把有能力、懂技术、懂教学的人员充实到州、县电教部门,逐步建立起了一支信息技术教育骨干队伍,保障了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加强教育信息化考评力度,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到教育行政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畴,逐步形成了州、县、校三级职责明确的考评机制。

篇(4)

[论文摘要〕本文从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调查人手,分析了西部偏远地区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培养对策。

教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为了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配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建设。

200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

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项计划旨在全面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进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2009年7月,我们对陇南市九县146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问卷调查,以期为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借鉴。

一、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

(一)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80%的教师仍将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对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及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所处的地位与价值了解甚少。18%的教师认为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能力与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不大。长期以来,国家、各级地方和各个学校在教育技术培训方面也投人了不少人力和物力,但多数停留在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阶段,对于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对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整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的认识肤浅,其培训几乎是空白,而且无论是培训者还是被培训者都没有明确的目标。

(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指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所设计的系统化的信息技术设施与条件,即实现教学信息呈现于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写作讨论、有利于信息反馈和教师调控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平台,十分有利于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成长。西部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办学资金极其困难,只能维持现有的传统媒体教学,80%以上的学校都没有建成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个别学校只有简单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等,并且功能单一,根本意义上都无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对教育信息的运用能力不足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能力、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过程。在具备基本信息能力的情况下,教师还应具备以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有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能够有效地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优化教学的措施,积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但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极低,15%的教师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传播媒体,40%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运用技能。45%的教师(尤其年龄较长的)对信息技术的基本运用技能还是空白。

二、制约西部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因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实践教育技术的工作中,制约和影响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因素,是来自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旧思想、旧观念以及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的思维方式。有的认为,教育技术只是电教人员和信息技术教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其他教师不用了解;还有的认为教育技术纯粹是一个花架子、空壳子,没有一点实际用处,在教学实践中可有可无。尤其领导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更影响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到整个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看起来属于技术层面,实际上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

(二)硬件建设不到位

硬件建设是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前提基础和条件,没有硬件建设就谈不上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具备了硬件条件的同时,还需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软件和潜件的建设,只有这样,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得以正常持续发展。而西部偏远地区学校由于办学资金极其困难,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建成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经济因素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匾乏

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目前实行的新课程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支持,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变革扩大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并为之提供更大的应用空间。而西部偏远地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没有适用的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的先进技术潜力就将难以被充分发掘,势必影响人们对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进而阻碍现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影响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四)教师继续培训没有跟上信息化教育的需求

由于受办学经费短缺、师资不足、信息闭塞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教师无法接受相关的继续教育。即使接受短期项目培训,更多教师接受的是校本培训,由于许多培训教师本身并未受到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这样培训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此外,从培训内容上看,基本上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接受培训的教师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此培训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三、培养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

(一)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的提高

教师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新技术的学习途径主要依赖于培训。我们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当成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为了使学校的所有现代教学设备都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重视师资培训工作,一方面对在职教师大力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为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另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也要为适应新形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对师范生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无论什么专业都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基础课程,各专业课程的教材教法应尽快增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重点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使未来的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信息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

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从培训目标的确定上既要考虑基本技能的培训,也要注重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真正把教育技术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利用案例分析促进培训,再辅之以政策奖励,激励广大教师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有效地提高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学水平。

(二)加大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创建

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教育技术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建设。既要发展经济适用的常规教育技术媒体,也要争取多建设计算机、互联网、网络教室等信息化教学设施,从而使二者优势互补。而当今农村中小学校财力薄弱,政府对教育的支出相当有限。因此,首先要保证硬件建设真正到位,各级政府及学校都要积极想办法,开源节流,筹措资金,保证以有限的资金投人获取最大的建设效益。这就要求我们方案设计要科学,充分考虑教学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本着实用、够用、可升级及兼容性原则来进行方案设计。

各级学校要根据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在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完善学校软件资源的建设。根据目前基层教学需求,通过购买、下载或教师个人建立教学资源库是行不通的。学校领导阶层应按各学科实际需求组织相应的学科资源建设团队,各团队按学科课堂实际需求分析确定总体任务,制定任务完成的基本步骤,依照各自特长明确分工,这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丰富了教学资源库,满足了教学实际需求,也改变了以往资源各自为阵的现象,实现了资源的真正共享,促进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

篇(5)

论文摘 要: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在教师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直接关系到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调查和说明,指出现在中小学信息化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建议。

0 引言

信息技术素养主要是指教师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学习能力和技术道德能力。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涵: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②独立学习能力:具备使用技术的强烈兴趣,并能够运用技术理解和表达他人的作品以及对信息进行独立探究和创新。

信息化课堂是和传统课相对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看成是一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的安排完全按照教材知识的编排顺序组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中心,教师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进度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而信息化课堂教学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成为了主体。信息化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师作为导学者, 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各种个性化的学习情境, 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现状

根据教育部组织的一次大规模问卷调查,通过邮寄、E-mail发送等形式,对全国分布在东、中、西部的十几个省(市)的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可以总结出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1) 教师家庭计算机普及率高于全国水平,但是利用率和上网率都不高。根据调查,电脑在教师家庭里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三倍,其中中学教师家庭电脑的普及率略高于小学教师。但是,从电脑的软件设施来看,电脑的利用率并不高,只有不到1/3的电脑配有充分的软件工具,如绘图、flash、网页设计等;从上网条件来看,大部分用调制解调器上网,而且有一部分人不能上网,即使能上网的使用率也很低。

(2) 全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比较低,而且水平差距比较大。通过调查有近七成的教师还处于电脑的启蒙阶段,计算机资格考试通过率很低。熟悉硬件市场信息,能够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维护的教师只占不到1%。对于计算机硬件或软件出现一些小问题,只够自行解决的只占不到一成。大部分教师成人对硬件基本上是不了解的,对于Word、PPT这类作为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最基本的沟通点工具。教师们的掌握水平仍是令人担忧的。能够熟练掌握的不到两成。会编程和网页制作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了。

(3)多数教师不能经常上网,没有自己的个人网页。从上网时间来看,年龄差距明显存在,能做到平均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的只有两成,几乎不上网的占近三成。且有许多教师上网只是聊天或娱乐,没有运用在搜寻信息上,教师的个人主页拥有率只有不到1%,和学生交流方式大多限于课堂。

(4)信息技术教师改行的居多,师范学院计算机公共课力度不够。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计算机专业的比例几乎为零,中学的情况要好些,但也不容乐观,大多数老师都是自学成才,在大学中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很少,且有许多教师都是在职后依靠学校和教委的培训。师范院校一般只是将计算机作为公共课开设,重视力度不够,许多教

师长用到的软件没有完全掌握,这也造成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让充分的运用信息技术。

(5)信息技术能力不足,课程整合程度低。教师在使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时最大的障碍是在技术方面,大多数教师表示,尽管没有进行过网络教学,但并不是认为其不必要,而是技术上作不到。技术能力好的教师对专业课程不熟悉,专业代课老师技术能力不够,有很多适合信息化教学的课却没有能力运用。这种情况在老教师身上尤其突出。课程的整合程度很低,只有极少数教师能够很好的对一个学期的课程进行整合,能够完美运用技术等方面因素。

2 思考与讨论

(1)学校技术环境的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物质条件。从信息理论的观点,学校环境应建成为方便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环境。主要是教学信息包括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和作为教学传播的教师环境等;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为教师和学生方便获取信息的渠道,包括建立各种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其中,教室环境是对教学活动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现代的教学,教师不能只限于用口头语言和板书去传授知识信息,还必须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信息载体,去形象、生动的、科学、准确地呈现各类信息。因此,教室内应装备有方便教师控制的能呈现各种多媒体信息的设施。

(2)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推动力,它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用教育技术的方法、手段将各种学习资源整合起来,为学生创设优化的学习环境。教育技术不仅仅指媒体技术。教师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并不等于就能发挥了教学手段的优势。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熟练和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并认真学习和研究作为教育技术两大基石的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并以此来指导实践。现在大多数教师的教育技术理论基础都是很薄弱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因此,在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使教师具备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3) 教师要做一个信息化环境教学的管理者。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要要做好一个信息化教学的管理者,而这点就依赖于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师对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是整个信息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调控整个教学过程,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信息化学习环境决定了需要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管理方式。首先是对各种学习资源的管理。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收集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的效率,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与他接触和掌握的各种学习资源的机会和能力有关。因此,教师要管理好各种学习资源,便于学生的浏览、搜索和利用,特别是对学习资源的支持系统的管理,以及学习资源运行系统的管理。其次,在基于网络的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确定的情况,需要教师加以解决。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有适度的控制,以维持教学秩序,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随时对学生主动积极的反馈予以鼓励,对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并妥善予以处理。

(4)信息化课堂教学的评价者。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步骤。信息化教学环境不仅为教师搜集评价信息提供了丰富、快捷的信息交互工具,而且提供了一些已有的评价平台、评价工具给教师使用。所以教学中怎样设计,并恰当、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和工具是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关键工作,也是教师所面临一个主要问题。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自由的空间,教学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设计评价中不仅需要考虑怎样评价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而且在评价中应突出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体现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本着鼓励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总之,教师应将网络评价工具和原有评价工具相结合对学生学习做出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的评价。

3 对中小学教师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实行务实型师资培训。教研部门应以网络为平台,充实更多的教学成果和成功范例,如整合教学课例、归纳明晰不同环境条件适用教案等,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务实型培训,建立校本教学中坚队伍,以骨干带一般、以示范推普及,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意识和技能。

在培训中,因人施培、因地施培,要根据不同地域的经济、教育、师资基础实力和意识水平,实行级次差别培训。如在经济发展快、教育硬件投入量大质高、配套设施完备、接受现代信息意识强的地域,与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条件简陋、信息技术教学配套设施差的地域,就不可能使用同一层次培训内容;同一学校内不同水平的教师之间也应当实施不同级次的培训内容;重视经济型适应性强的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

(2)建立区域、校园信息技术网络化交流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部门要重视建设县级网络、校园网络,丰富网络教学研讨和论坛活动内容,要加大县级、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建设的力度,制定激励措施,让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特点,有更多的时间更自由地阅览思考,阐述个人观点,让教师在同一区域、同一学科、同一学校的教学学术得到更广泛和深度的交流,接触更多更近似自身实际环境的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方法,更好地充实完善自己的教案,提高工作效率。在一个大的范围内,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提供一个好的环境,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3)在师范院校对未来教师的培养模式上要和中小学互动。有一些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只是注重论论方面的知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特别是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把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当成一门公共课来开设,并没有认真的重视,导致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像Flash、网页设计等一些软件都没有基本掌握,流于形式。

(4)要加强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上的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上的教育十分必要,这是关系到教师怎么运用信息技术的问题,信息技术运用不好必然影响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在一线教师中有很多都不了解一些运用很好的典型的教学设计模式,例如“探究-发现”、“协作学习”“WebQuest网络探究”、“big6教学设计模式”、“自主学习”等一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一个好的、适应自身课程的教学设计比人能够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5)完善考核评价管理机制。项目评价直接反映部门管理意向和定位。在普及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中,教学评价指标既要反映要求、进度和时期目标,合理地评价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和能力在教学实施中的效果和作用,也要激发教师的内在需要和索求欲望,提高教师参与实践积极性,促进树立积极探索和使用信息技术教育意识和理念。通过完善项目评价机制,考核教师的能力和成果,不但要看到教师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量,还要看到熟悉程序操作的质;不但考察到教师收集和下载、制作和整合教学资料的能力,还能检测到整合教学资料是适用于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引导,是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才适用的实践效果。不要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仅仅流于一种形式,一线教师只是把信息化课堂教学当做一种表演,就是出现的一种“做课”现象,这是和我们评价体制是有很大关系的。

4 结束语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整体不高。这直接影响到教师进行新课改的积极性,也是影响信息化课堂有效性的最大阻力。因此,学校在进行硬件和资源建设的同时。应该注意加强教师的培训,并且根据教师的实际水平将培训做到实处,从最基础的地方抓起,最终真正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让信息化课堂切实有效,使学生的发展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张敬涛.中国教育技术调查报告[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 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李文剑.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之反思[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6).

篇(6)

关键词:小学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将信息技术作为先导的高技术革命,对文化领域、社会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对教育领域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我们应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有一个正确认识,在教学中有效、科学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使得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和小学课程以及教育教学管理相互融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我国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教学管理效能,进而促进小学教育教学实现进一步发展。

一、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一直都具有随意界面交互以及灵活互动等的功能,因此,小学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中存储的声音以及显示屏上的画面,根据教育教学需求来实施主动地调控,实现快捷交互。计算机自身所具有的播放功能能够有效避免录像机或录音机因为倒回播放而出现的教学中断,有效避免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使得小学教师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更加主动地控制,进而增强教学效果。人机对话这种方式,不仅改变了教师单一讲述的形式,与此同时,还为小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自身所具有的主体性,和多媒体实现双向交流。

二、优化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缺少动脑、动口以及动手的机会,就不会真正实现有效学习,这已经成为了现代儿童发展理论中明确指出的一点。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有效使用,不仅仅符合小学生自身的思维发展特点以及年龄特点,还能够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小学教育的趣味性。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合理以及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以从本质上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的效率,进而达到教学活动最优化这一目的。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以及扩大眼界的重要推动力就是学习兴趣。在小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能够综合使用其光、色、声等效果,创设各种灵活多变以及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将生活物景进行再现,实现静态知识的动态化、枯燥知识的趣味化、抽象知识的形象化,进而营造出一个自然且轻松的学习氛围,唤醒小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小学生获得情感的共鸣,使得小学生能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三、优化教学内容

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信息技术一直都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并且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及高度重视。现代化的小学课程包含了小学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知识以及经验十分匮乏,因此,他们还处在具体的形象思维阶段,其自身所具有的思维运算水平仍然很低,不能够对复杂以及抽象的概念进行正确理解。与此同时,小学生自身的注意力十分容易分散,极不稳定,这就决定了小学生必须要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以及生活环境之中通过多种多样的感官刺激才能进行有效学习。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教育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以声、文、像的形式从多角度呈现出来,从而创造出一个立体的教育教学空间,使得那些抽象的知识能够实现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小学生很容易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易于学生理解、感知、可听以及可视,使得小学生能够在自身的探索过程中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规律进行充分的了解。

四、结语

伴随着当前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完善。在我国的教育教学领域之中,教育信息的现代化一定程度上会促使我国教师队伍实现现代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对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以及内在规律进行准确把握。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教育教学体系,提升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阳,赵毅,钱玲.小学生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河北省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现状调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王爱东.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

3.苏兴亚.浅谈计算机的普及与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A].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

篇(7)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 (2015) 05-0044-07【DOI】 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07

引言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明确提出“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并于2013年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促进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国外已有不少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影响因素,例如Drent M、Meelissen M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阻碍或促进教师在教育中创新使用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影响因素。最终结果显示,教学方法、教师的ICT能力、教师个人的企业家精神直接影响了教师ICT的应用,学校因素不会直接影响教师ICT的创新使用。但是分析结果表明,学校的内部支撑结构(例如管理)影响个人的创业精神,并因此影响教师ICT的应用。而我国学者对影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因素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证研究。由于所在地域、环境等的不同,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影响因素可能与国外有所区别。究竟哪些因素会对国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便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在调查X省750多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的基础上,运用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建立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影响因素的数学模型,并应用建立的模型计算各市、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性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分,根据得分进行排名,最后对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出了建议。

一 文献探讨

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专家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在相关领域结出了硕果,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外国学者Afshari、Mojgan等认为,教师本身的特点(受教育水平、年龄、性别、教育经历)会影响教师对新方法的接受,并且教师应该知道ICT作为一种教学和学习的工具该如何运用,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教师对计算机的态度、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教师培训的质量也是关键的因素,在工作中对教师使用ICT提供有效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Kreijns K认为教师的态度、主观规范、自我效能感影响对数字化学习材料的运用,从而影响教师ICT的使用。我国学者顾晓玲指出,影响信息化教学的因素有教师素质(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融合能力和角色转换能力)、学生素质以及教学软件和硬件。谢光、张景生等指出,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原因是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足、信息技术能力欠缺、培训趋于形式。

研究发现,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主要与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教育培训的情况有关,但是这些研究在我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证性的分析。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二 研究方法

l 研究指标

项目组在参考《马来西亚智慧学校质量评估星级指标(SSQS)》、教育中的ICT测量指南(Guide to Measur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及我国教育信息化六要素模型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确定调查指标,并邀请X省教育信息化专家、电教馆工作人员和一线教师召开专家会议,讨论指标体系的修订建议,根据修订意见编制了《X省基础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共7个部分:学校基本情况、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化环境、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保障体制,每一维度的具体指标如图1所示。本研究根据文献探讨的启示,结合所编制的问卷,从教师因素和学校因素两个方面考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影响因素,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2 调查对象

为使本次调研样本能够充分代表X省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现状整体情况,课题组在全省范围内选取了14个市作为调研地区,受调研对象为教学点、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约占全省中小学总数的10%。

3 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以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因变量(用y表示),教师ICT能力、教师态度、学校基础设施、管理与政策中各个指标为自变量(用X表示),建立了回归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因变量进行预测。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回归模型的建立

本模型的建立利用强制策略回归法,进入模型的显著性水平设置为0.05,剔除或保留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也设置为0.05,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l可得到一个回归模型,如下面公式所示:

y-1.146E-15+0.124X8+0.107X4+O.100X3-0.067X11+0.057X1+0.050X14+0.048X2-0.027XlO

根据表1和上述公式可以看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受8个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第一,教师方面,包括教师对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态度(0.124),教师使用计算机进行电子备课的能力(0.107),教师进行网络教研的能力(0.1),获取、合理使用数字化资源的能力(0.057),教师利用网络交流的能力(0.048);第二,学校方面,包括师机比(-0.067)、信息技术培训内容(0.05)、生机比(-0.027)。其他指标对敦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影响则不如这8个因素显著。教师因素与学校因素相比而言,教师自身的因素尤其是教师对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态度、使用计算机进行电子备课的能力和进行网络教研的能力,对其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影响最大。

2 模型的检验

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检验(R2检验):由表2可知,本模型的决定性系数调整R2=0.500,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有一定的影响。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本模型的F检验值为98.435,Sig.值为0.000(小于0.05),应拒绝原假设,认为回归系数与零存在显著性差异,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的线性关系显著,可以用线性模型描述和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Sig.值小于0.05时认为可以保留在回归方程中。由表1可知,自变量的Sig.值均小于0.05,说明自变量都通过了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3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建立的模型,可将影响X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因素分为四类:学校基础设施、教师对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学校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

(l)学校基础设施

在整个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事业当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他建设要素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农村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由于经费投入的差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于城镇等较发达的地区,比如生机比、师机比都存在显著的差异。目前,X省中小学平均生机比为28:1,平均师机比为2.2:1,但不同性质的学校计算机比例差距较大,高中学校几乎每位老师拥有一台计算机;而农村学校学生人均拥有计算机数明显处于平均水平以下,平均50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由此可见,教学点在计算机设备建设方面与初高中相比较为薄弱,农村学校在计算机设备建设方面与城市学校相比较为薄弱。

(2)教师态度

教师对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影响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在相同的环境中,教师呈现积极的态度会对其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ICT教学应用态度主要包括教师价值认同、成本认同和应用意愿;具体来说,价值认同是指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可;成本认同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成本和代价,例如使用信息技术会在技术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等;应用意愿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应用信息技术。

(3)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研究结果显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电子备课制作教案的能力、利用网络参与教研的能力、获取并合理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能力、利用网络与学生及家长沟通的能力等,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具有较大影响。但是,不同地理位置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师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缺乏,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4)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培训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必然选择。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每学期都能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调研发现91%的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学校平均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次数为3.67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包括现有设备的使用、学校网站的应用、网页制作的知识、多媒体课件制作、视频录像的编辑等。从培训内容来看,农村学校主要集中在现有设备的使用和网页制作知识方面的培训,比例为21.8%;城市学校主要集中在对学校网站的应用和其他方面的培训,比例为19.5%:县镇学校主要集中在视频录像的编辑和学习网站的应用方面的培训。

4 模型的应用

(1)各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比较分析

运用建立的评估模型,获得X省各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分,并根据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X省各市具体的评估得分及排名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X省14个市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最高分为0.2864,最低分为-0.4297。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差距较大,说明X省各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没有得到均衡发展。

根据14个市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分情况,可看到X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发展特点:A市作为该省的省会城市,得分最高,排在第一位;N市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其得分最低;该省各市之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发展不均衡,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某些地区如B市、C市,其环境建设水平并不是很高,但是较为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因此其应用水平与A市相当。

(2)城市、县镇、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比较

从城市、县镇、农村三大区域来看调研的14个市所呈现的X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城市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分最高,其次为县镇学校,农村学校得分最低;城市、县镇、农村三个不同的层次区域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上依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应该更加注意关注如何提高农村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3)教学点、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比较

计算了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得分,教学点、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高中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最高,其次是初中和小学,教学点最低;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高中与教学点之间的差距最大。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应采取措施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四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因素和学校因素是影响其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关键因素教师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对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学校因素中最关键的是学校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以及生机比、师机比。利用建立的回归模型计算各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分,可知A市得分最高,N市得分最低,并且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性质学校之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供实证依据。

2 建议

(l)加强薄弱学校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提升,努力缩小硬件“数字鸿沟”

农村教学点及边远地区学校等在内的信息化薄弱学校,目前的教学信息化设备仍然以电视机/DVD为主,其教学信息化设备己跟不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作为最基本的信息化设备,不管是生机比还是师机比,农村教学点学校与其他类型学校相比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其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在X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中,应针对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提升农村地区及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教学点等信息化薄弱学校在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配置水平;应做到硬件设备先到位、优质教育资源先输送;应改造薄弱学校的传统教室、提升交互式多媒体教室在此类学校中的覆盖率、增加教学信息化接收终端(计算机、移动终端设备等)的配备率,为薄弱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2)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近年来,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2013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明确规定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因此,应鼓励X省中小学校分别以区域、学校为单位,面向课堂教学主阵地,健全教师信息化教学激励与评估机制,提高一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习惯。通过应用激励政策、课题研究、教学评估,进一步鼓励并督促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