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6:00: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基础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专业素养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学科与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并保证将所掌握的知识与教学方法成功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如此才称得上优秀、称职的教师。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中教学内容难度的加深,教师有必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通过广泛涉猎各种与教学实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来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
2.职业道德素养教师是一个育人的职业,除了知识上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思想价值体系的培育,只有职业道德合格的教师才能更积极地投身教学工作,因此,基础教育课改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需要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心,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师范学院发展较之基础教育课改的滞后性
1。教育理念的滞后为了确保师范生能将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成功应用到基础教育工作中,师范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必须充分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但是,很多师范院校或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基础教育课改对师范教育的重要影响,很多教师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致使学生因为缺乏实践经验而无法真正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这对学生日后参与基础教育工作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很多师范院校或教师只是突出强调知识教育,却忽略了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引导与培养。
2.教学方式的滞后多数师范院校的教师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过分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容易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师范生终将承担基础教育中的具体工作,僵化的教学思想与缺乏能动性会为其日后开展教学工作造成极大的阻碍。
3.课程设置的滞后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最终需要由具体的课程来承担,但是,很多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过于老化,长期沿用普通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以及教育实践等四门必修课不但僵化了师范生的思想,还阻碍了各种新式教学内容的引入。此外,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平衡关系,导致师范生缺乏实践经验,且在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甚至语言表达等方面处于劣势,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师范生日后的入职适应能力。三、适应基础教育课改的师范院校改革基础教育课改与师范院校发展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基础教育工作需要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且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基础教育的质量,基础教育课改则为师范院校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我国教育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及时处理二者的互动关系,旨在实现基础教育与师范院校双方的协调发展。
4.师范院校需要明确办学方向与教育理念明确办学宗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发展方向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分歧,一方面是师范院校,另一方面则是综合性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而设置的教师教育类学院,后者在发展中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够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师范院校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办学方向,使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工作。明确教育理念开展学生教育工作的同时,师范学院必须树立明确的教学理念,使教师能进一步深入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状况,从而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范生的素质教育,并为师范生日后的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新课程教学理念与评价理念等,使师范生更好地理解并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从而促使师范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基础教育工作中。
三、师范学院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
1.更新教学内容首先,师范院校应改变学科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相脱节的现象,通过分析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及人才培养目标等要素来制定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内容体系。其次,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经济、生活及文化的发展紧密结合,从而使汇聚新思想、新观点以及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作用于教学实践中.革新教学方法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使自己以教学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从而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令学生以课堂主体的身份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探究、竞赛等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日后独自应对教学工作。
1.从中学物理案例看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动识别、问题聚类、个、效果评估这四个方向上,而可持续发展则体现在设备维修、系统更换、教育模式随系统发展而改变上,因此应用是主题,而可持续发展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灵魂,比如在中学物理教学电热作用这一章节当中,如果以基础教育信息化为前提则要进行如下章节教学拆分。首先,利用信息化解决主动识别问题,这里的主动识别包括教师主动识别以及学生主动识别,因此可以利用书本当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焦耳定律以及公式、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在什么条件下与电流所做功会出现生么样的关系等进行总结,在通过ppt的形式将其做成课件,一方面方便教师系统化管理,另一方面方便学生在上课时的观看。同时利用互联网收集本章重点外的而外信息,比如在电热作用当中除以上重点外还包含电阻、电流、形成电阻的材料等而外的知识点,通过搜索与总结,将其融入到教学当中,实现通过互联网形成的在教育上的“滴水不漏”。其次,进行问题聚类,问题聚类是指支持该物理知识系统运行所需要汇总的各个问题,并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方案的解决。比如在电热作用当中,重点章节当中包含电热的利用,电热利用是纯电阻电路就是指电流通过的电路中的所有的导体,电流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内能。这样的电路叫做纯电阻电路。如生活中的电热器就是一个纯电阻电路,人们利用它来作加热的设备:例如:电炉、电烙铁、电熨斗、电饭锅、电烤炉都是电热器。电热器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热体,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做成的,电流通过电阻丝发出热量。电热器清洁卫生,没有环境污染;热效率高;有的还可以方便地控制和调节温度等优点。例如:电褥、电烘箱;家禽电热孵卵器,引发炸药的电热装置乃至高空飞行服里的电热保温装置,都是电热器,它们有不同的构造和用途,但原理相同。这里就出现了几个有意思的问题,第一在真正的实验课上作为教师不可能将各种电器搬到实验课堂当中供学生参考;第二电热器重组过程不可能在真实当中看见,因此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利用信息化当中的3DMAX技术,通过电脑模拟能够轻松的实现,帮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的具体行程以及解决过程,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以及广泛性。最后,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随堂测验,划分重点以及知识点的考察方向,并将整个课件以邮件的形式寄存在学生的电脑当中是,使学生在课下之余能够做到温故知新,并针对考核问题进行重新了解,将课堂真正的搬入到学生的家庭当中,不仅完成了学生部分的效果评估,更做到了人性化服务这一特点,完全的展现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2.总结
因此我们在面对可持续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这一理念当中,一定要从最基础的应用入手,只有扩大在课堂当中的应用,使教师以及学生认可这一模式,才能有效的完善推广,从而才能进一步的扩大教育投入以及设施投入,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宏伟目标。
作者:侯龙驹 单位:陕西省渭南市华县电化教育中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作出过这样的界定:“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具体到学校层面,“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教育的实质,而教学观念决定着学校、教师的管理行为与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基于“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现代教育理念,就要求我们将学生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成长、成人、成功提供知识、情感和能力准备。正如有的学者所说:“高中教育就不能仅仅将自己的关注点停留在高考所关注的知识与能力上,而需要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立场上,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加强对学生行为方式优化、思维方式更新以及人格养成等方面的教育。”[1]学生素质、行为、思维与人格的全面进步,是重点特色示范高中责无旁贷担负的重责。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而重点特色示范高中作为高中教育的前沿阵地,承载着为优质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从高中阶段开始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是重点特色示范高中无可推脱的重任。
二、是解决因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差异而带来的问题的需要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天然差异,必然带来各种矛盾。而在新阶段,这种矛盾显得更为突出。“随着大批‘90后’大学新生进入高校之后,高中与大学两个教育阶段的严重脱节现象较为突出地凸现出来,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2]如何将这种脱节现象转变为中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天然适应,促使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有机对接,是有效减少差异、化解矛盾的途径。具体说来,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法存在差异
这是由中学和大学的学习目标的差异决定的。中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人生目标就是力争进入理想大学;对于高中教师来说,如何将学生顺利送入理想大学就是工作的第一要务。这就决定了学校往往为学生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由此带来对学生生活方方面面的照顾。具体到学习方法上,更是创造出一系列力求使学生最大程度获得高分的学法与方式。中学一般有讲授、问答、读书指导、演示、参观、实验和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目标就是为学生获得高分创造条件。而在大学阶段,教学目标的重点开始转向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就打破了高中阶段一味以获取高分为目标的单一模式。具体到学法上,大学采用的是讲授、讨论、实验、设计、实习、自学指导等教学方法。大学的教学方法看似与高中很接近,实则差别很大。由于中学教育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引导,因而教学目标更多地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上,很少有机会去采取讨论法、自学指导等能使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方法,长期以往学生易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而大学尽管也采取讲授的方式授课,但高等学校的讲授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较多的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教师讲授的内容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讲清难点,一些细节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后去广泛阅读了解的,它更需要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方法的差异,导致中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大学的教育方式一下子无所适从。如何在中学教育中创造有利条件,搭建一座连通学法有异的中学与大学之间的桥梁,使高中学子进入大学就能天然感受到大学教法不仅是适应自己的,甚至对这种教法倍感亲切,就成为重点特色示范高中必然面对的问题。
(二)学生心理存在落差
环境的改变,必然给人的心理活动带来影响。三年高中,学生是在极其紧张的气氛中度过的,他们只能用“上了大学,需要什么有什么,要干什么都有条件”(一学生语)来自我安慰。可真的成为大学生后,发现现实与他们的理想是矛盾的。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对于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适应;二是对大学环境不适应;三是对生活环境不适应。具体来说,“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旅店式的住宿生活,寻找自习教室的艰辛,完全不同于中学的学习方法,百无聊赖的“星期七”,每天在宿舍—食堂—教室—宿舍之间“画着三角形”,如此繁重、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像一盆冷水,浇在他们曾经沸腾的心田。昔日的“内心平衡”被破坏了,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心理落差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王玉文先生对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作过精深的研究,切中肯綮地指出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过于关注他人的反应;交往需求强烈但缺乏交往技巧,不知道如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冲突;有些人身上还残留着小学女孩交往中的‘独占欲’的特点。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宿舍人际关系,在宿舍中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受是导致人际交往矛盾的最主要的因素。”[2]处于从高中到大学转变阶段的大学新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矛盾的。其知、情、意、行尚处在形成阶段,在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时,容易茫然失措,无所适从。因此,重点特色示范高中应当对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心理变化具有清晰的认识,更要具有未雨绸缪的预见性,从而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具有健康正常的心理,从而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三)能力存在差异
现行中学教育制度,能培养出优秀的考生,但未必就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这种现象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高分低能”。不少大学校长、教师反映,每年迎接新生时都有这样的情况:一些新生虽然成绩优秀,可连如何打饭、洗衣、买东西都不知道,生活能力很差,甚至于有些新生家长到校陪读来料理学生的生活。这促使我们深思: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能做些什么?高分就能保障他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吗?他们难道就这样让父母照顾一辈子?……像这样的“分数上的巨人,生活中的矮子”,是根本不能适应未来世界发展变化的形式与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的。另外,由于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加上高校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绝不是通过四年大学生活就能速成的,而是有一个从中学到大学的日渐积累的过程,尤其需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相互支持与促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锻炼,才能为学生铺实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高中走出的学生绝不能是高分低能的社会半截人,高中同样面临着如何将学生由单一的学分机器逐渐转变为能够适应未来发展形势、朝气蓬勃、身心健康而乐观的全面人的重任。这就给中学和大学共同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通过课程、交流与互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做好大学、中学的教育衔接工作。
三、是探索学校特色化办学的需要
1.1教学内容不合理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软硬件更新快速增长,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然而在现在的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却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导致教学内容比较稳定、知识陈旧,教材和教学相关的软硬件环境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尤其是教学内容没有和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紧密结合,未能达到课程内容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1.2课程体系与专业脱节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第二个学期理工类专业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文史类专业开设《VFP程序设计》,同一课程采取同样的教学大纲,统一学时。导致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不能切实解决专业的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课堂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未能达到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
1.3教学方法简单
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是模式上,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教学效果不够明显。没有采取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模式,不能满足实现讨论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目标。
2教学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依据“互联网+行动计划”,对课程目标、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如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讨。
2.1课程总体目标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充分考虑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别性,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学分依据理工、经管、文法、艺术、师范等类别进行了区分设置。坚持从“工具论”上升到“方法论”,从单纯的“实用技能”转变为“思维训练”与“能力训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以“互联网+”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互联网思维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能力。
2.2构建课程体系
由于“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行动的推进,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将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所有的专业共同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学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依据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的课程。理工类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财经管理类专业和文法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艺术类和师范类开设《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根据专业的目标,后继将要开设1—3门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师范类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学专业开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及有关算法的课程、自动化专业开设有关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课程、制造类专业开设有关物联网技术方面的课程、财经管理类开设有关电子商务网站的课程。通过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的应用能力。
2.3教学内容改革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中,理工类专业课程内容侧重信息检索技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跟踪学科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经管类专业课程内容侧重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文法类课程内容侧重Internet基础与应用,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能力;艺术类课程内容侧重多媒体技术,培养音频、视频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增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开设的第二门课程应依据专业类设置不同的课程,为了更好地为专业服务,尤其与现代制造业、生产业等有关的专业,探索与互联网+的实际应用问题,通过算法实现和设计满足专业需求的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求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
2.4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案例来组织课程讲授知识点,以应用为主线加强能力训练和思维训练,坚持理论够用和注重算法实现的原则;采取案例驱动教学方法,在实验室进行互动教学,边讲边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巩固学习效果。课堂教学通过精彩教学案例带动知识点,讲、学、练相结合,实现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物联网等有关最新技术发展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最新应用技术,开阔了视野;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精讲”。针对专业不同开设的实验项目,如In-ternet实验、高级排版实验、PPT多媒体作品实验、电子表格实验、多媒体应用实验、迭代递归算法实验、二分查找实验、计算积分算法实验、数据库应用实验等项目。通过实验项目完成相应的案例,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采取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方式,探索“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结束语
(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学校发展与教学改革的必然诉求
教学质量的形成与发展并非是单因素作用而形成的,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是一个由若干环节与阶段所组成的相互制约与联系的完整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每个环节与阶段都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是学校教学质量发展的要求,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多环节、多因素综合管理的需求。这样的监控体系对于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样的体系是对教学工作为中心的进一步明确,是在基于教学质量提高而实现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转变的过程,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不断向规范化、科学化与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
(二)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框架构成
“以人为本”是我国基础教育所必须秉持的教育思想,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高素质人才的进程中,基础教育教学中的质量监控体系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所谓教学质量监控是指为了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的提升,有效履行学校的人才培养职责对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教师、教材、学生、设备以及环境等进行结构化、体制化、持续化的调控与评价,从而使之达到最为优化状态的程序、组织及方法的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科学、有效地对学校进行监管的基础和前提,其有效的建立也有利于相关部门高效和直接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从而推动学校对教学质量的重视。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学质量的了解与诊断,推进教与学双方的发展与提高,也是学校教学与课程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般由目标决策系统、信息系统、评估系统、保障系统、激励系统与反馈系统构成,他们紧密联系于一体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样的体系中涵盖了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确立和信息的分析、整理、反馈与调控等各个环节。
(三)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原则
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需要秉持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全员性与可持续性的基本原则。科学性是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的重要原则,教学质量监控是一项科学行为,其内在规律的探究需要运用科学的态度与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要实现对全过程的监控,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等各个过程,所以要保证其系统性的监控过程。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是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要求,监控体系需要删繁就简、主干清晰、程序简单易实施,并满足实际监控需要。另外全员性与可持续性也是其重要构成,整个监控体系要使学校教师、学生等参与其中,并且这样的监控体系是不断探索与总结的逐步积累与完善的过程。所以,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中要秉持上述原则,从而在整个质量监控过程中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
二、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问题表征与误区走向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也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中需要教学质量监控的介入,通过教与学质量水平的信息资料来判断教学水平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教学双方的提高与发展。建立与实行教学质量监控必须注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多环节与多因素管理,重视全过程监控,使其达到整体优化的最佳状态。
(一)教学质量监控的观念落后,教学监控主体单一
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系统性活动,其目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所以其整个过程中会涉及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学校的教学管理过程等方面的质量监控,这就需要通过各部门的分工与合作来共同实现。但是,现今在教育质量监控中仍然存在着观念性落后的问题,其中主要体现在对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通常只进行常规性的教学评价工作,并且评价的方式过于单一,评价过程的规范性还较为欠缺。另外,除了评价中的问题外,往往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评价多而监控少的现状,在整个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和监控意识。监控与评价相辅相成,监控观念的落手直接导致了收集评价信息的难度无形中增大,从而延长了对信息分析与处理的周期,使得整个工作间断、被动和繁琐,经常化与制度化的工作难以展开。另外,在整个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应该是学校内多部门协同进行的,并应该要求学校内部全员参与的,但是从目前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真正参与到教学质量监控中来的部门较少,即使是日常教学监督主要部门的教务处也在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与内容上存在着制约因素。整个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极为单一,这样的单一性教学监控严重影响了质量监控的质量,制约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教学质量监控往往重约束轻激励,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约束机制是保障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的关键,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整个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中,除了约束机制外还应该切实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现今学校中往往在教学质量监控中通过规章制度进行约束,这种以规章制度为主要措施的教学质量监控往往忽视了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励在整个教学质量监控活动中往往只是出于从属的次要地位。在教学质量监控中教与学的双方往往被限制在禁止做什么与必须做什么以及教与学的标准之上,严重忽视了教学质量的内适性,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契合度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另外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欠缺评价反馈机制,工作中往往只重视评价标准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反馈信息的跟踪和解决。在整个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不能准确地处理反馈信息,难以实现跨主体、跨部门反馈信息的跟踪,整个信息的反馈链难以建立,更是难以建立完整的质量监控体系。
(三)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信息处理、教学督导以及教学评估系统均需要进一步厘清
信息(其实就是教学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类“情报”)是监控的基础,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尤为重要,缺乏有效的信息就难以实现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所以,教学等信息的收集构成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与基础。在现今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信息收集不完全、方法单一等问题。所以对于收集哪些方面的信息、信息收集的方法与途径、信息的处理与利用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索与解决的问题。另外,在学校中如何有效地进行督导并发挥教学指导组的作用也是需要基础教育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发挥与体现教学督导的作用以及在督导中如何体现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学生的发展提高并将二者紧密结合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化探索。学校的评估体系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进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对教师与学生进行评价,如何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价等都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这样才能弥补现实中评估指标缺失的问题。
(四)教学质量监控狭隘化,逐渐走向测验考试的实践误区
现今很多学校通常会把大规模测验考试和教学质量监控混淆到一起来认识,这种错误认识使得“教学质量监控”变得狭隘化。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包括管、教、学三大方面,其不仅是量化和外部意义上的监控,也实现了对教师个人、学校内部的监控,利用量化的数据与质性的材料在总体上把握教学全局。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学校执行规范程度、学校的管理制度等;教学方面则更多关注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工作态度、教师自身的修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等;监控的核心内容除了检验、检测学生的学习认知效果,还包括监管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的环境和条件等,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期更好地监督指导学生的学习。所以相对于教学质量监控来说,大规模测验考试只是把焦点聚集在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业水平上,它虽然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方面,却不是它的全部内容。
(五)不恰当监控产生的“负效应”使实践中教学质量监控的真正目的被掩盖
教学质量监控是为了考核与鉴定来进行选拔淘汰还是为了改进与推动来实现教育发展是当今教学质量监控实践中所突出表现出来的问题。前者主要注重对区分优劣、鉴定分等来排列名次,而后者则更加注重于问题的发现来推进教学,这才是教学质量监控的真正目的。正如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斯塔费尔比姆所言:“监控其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更好的改进。”然而在现实基础教育中,往往将考核与鉴定作为整个教学质量监控的中心,忽视了整个过程中的问题发现与改进。纵观国外教学质量监控的成功经验来看,其在教学质量监控中淡化评比性与鉴定性,而更加强调其过程性以及反馈性,这样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来推进教学的改进和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的错误性操作往往掩盖了其真正目的,制约了教学的进一步改进与发展。
三、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构路径
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基础教育教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环节。要使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得以科学有效的运行就必须科学构建监控组织系统、信息反馈与奖励、督导与评估等方面,有效实现与推动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提升。
(一)创建全面、通畅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
学校在培养优质高质量人才的过程中,拥有一个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工作是承载学校一切工作的主体,要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保障,使全员参与到教学工作和工作过程的质量管理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质量观念。在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中,要通过教学工作信息网、学生代表座谈会的形式为教学质量提供反馈渠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其次是教师的参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是课程建设、学风建设的实施者,更是教学过程的执行者和管理者,教师在指导教学实践、参与教学建设、实施课堂教学中是最有发言权的人,所以教师这一群体必然是教学质量监控的核心力量。再者是学校的职能部门在质量监控体系中起到的作用,教务处是学校质量监控的主要实施者,其肩负着质量监控、研究、教学建设三大任务,遵守严格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推广教改职能,制定和修改相应的规章并进行教学质量信息库的建设。学校各部门领导作为把握全局的工作者也要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师资队伍和学生的情况,为教学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二)建立一个适合基础教育新时期发展的特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是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构成,也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学管理的根本和基础。所以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对保障教学质量和规范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具有重要价值。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建立要围绕多方面的因素和诉求进行展开,其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既满足基础教育领域中教学管理的基本需要,也同时应该体现整个社会和家长对学生质量的根本需求,体现出一种教学质量的时代性。所以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实现对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管理中各个环节的进一步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掌控。这些制度从整体视角来看应该对学校发展规划、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并通过制度来进行落实。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应该明确对教学质量监控中各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并细化为规章制度;从教师角度来看,应该对教师的教材选用、备授课、命题、辅导、阅卷、复习等各个方面来进行规范;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应该包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规范以及相关学籍管理规定等。在这些制度建设中更应该着重于课堂教学管理规定、教师教学规范、教学检查的规定、教学事故处理、教师年度考核等方面的建设,从而使涉及教学的各种行为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加强对教学质量监控中信息反馈机制的利用,强化奖励机制
信息在教学管理中至关重要,教学信息的收集构成了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基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要通过学生信息员、任课教师、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干部等收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与问题,并将信息及时反馈,从而制定问题解决的方案。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建立有效的学生参与评教体系,其中要注意的是要设计合理的指标设计,并做好信息处理工作。另外对于教学质量监控结果信息反馈的利用也至关重要,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如果忽视了信息结果信息的反馈将会难以将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顺利解决,优秀的教学经验也难以得到推广,使质量监控流于形式。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及时将信息对教师进行反馈,另一方面也要对优秀教学成果进行宣传,通过评课、指导等形式来实现传、帮、带的作用,并做到“诊断、指导、交流”的三位一体。另外教学质量监控中需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激励与强化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要鼓励教职员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重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原则,对于表现突出、工作负责的教职员工要加以奖励,设立“优秀教学成果奖”、“教书育人标兵”等奖励项目。尤其是在学校中要形成一个以校长为中心,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各年级备课组长为主的教学指挥系统,确保各项教学命令得到彻底的贯彻与实施,并且要对优秀教学教师实施奖励的制度。
(四)切实发挥教学评估与教学督导的重要作用
教学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主体地位不言而喻,而教学评估则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其过程的一种必要手段,是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重视教学的今天,学校也格外重视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涉及的方面很广,如对教学活动的评估,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估,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评估,等等。无论是哪种评估都要讲求科学的评估方法和形式,在科学性原则的指导下按照内容和对象进行评估,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针对教学需求的评估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规范性的管理。通过评估促进学校的改革、管理和建设,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评估过程中充分考虑办学条件等各项指标,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目的。教学督导的作用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中是不可取代的,应聚集学校内部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与教师组建教学督导组,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教学督导组要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并参与教师的聘任和考核、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进行指导,还要参与到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去。通过教学督导组的推动与促进来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
(五)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学生学习质量检测与分析机制
申报人概况:
XXX,女,生于XXX,1990年毕业于XXX数学系。毕业至今,一直在XX中学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1997年11月被XXX总公司确定为中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一、思想政治表现
该同志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热爱学生、责任心强,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从事教学工作的这十几年来,她埋头苦干、锐意进取;有务实创新的精神,能潜心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并与同志们团结协作,尽心竭力地搞好教学工作。
二、专业理论和业务能力
XX同志是数学专业毕业生,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过硬的教学技能。该同志一直在一线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工作,并处在超负荷工作状态中。她自1997年担任中教一级专业职务以来,教过五届初中毕业班,,并一直担任数学备课组长的工作。该同志还积极参加学校数学题库的筹建工作,组织老师集体备课、讲课、听课和观摩多媒体教学等活动。在教学方法上,该同志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努力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并把研究性学系引入课堂,所带班级在毕业评价中均超额完成了上级领导部门下达的指标,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及社会的好评。
三、专业成果、业绩
(1)该同志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学习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拓新,,,,1999年,该同志的公开课在数学学科青年教学课堂教学大赛中,被郑州市教育学会企事业基础教育专业研究会评为优质奖一等奖;该同志还一直从事数学竞赛辅导工作,所辅导的学生有多人现在20__年XX省初中数学竞赛中分获一、二等奖;20__年XX省初中数学竞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该同志因此两次获得省级优秀辅导员证书;所教学生XX、XXX在20__年中招中,数学得了满分,XX同学XX区中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XX一高进入特优班学习。
(2)该同志在加强自身理论修养的同时还力争在实践中加以利用,所撰写的论文《“XX”的解题方法》获XX教育学会颁发的一等奖;《XXX》获XX省数学会第三届中学数学??;《在XXX》获XX基础教育论文优秀奖;《XX》获XX数学学法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XX》获XX教科所颁发的优秀奖;与他人合著的《XX》获XX教育论文三等奖,
(3)该同志坚持教育科研活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创新学习的组合者、参与者20__年,与他人合作的《XX》在XX市教科所,被确定为市级重点课题,经课题组成员的实践探索研究,20__年该课题获XX教科所颁发的阶段成果将;20__年底,课题获XX市教育局颁发的成果二等奖;8月,又获XX省教育厅颁发的“20__年XX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该同志团结,在她的指导下,
四、工作业绩
该同志在搞好业务的同时,还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早到晚走,经常与同学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并经常与家长联系,随时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和行为上的障碍,使学生能用心学习,增强学习意识,在担任毕业班班主任期间,能及时做好毕业生思想工作,树立正确的毕业意识,鼓励他们认真学习,所带班学生全部顺利毕业,成绩名列前茅。
该同志的工作成绩也得到了上级主管的充分肯定:
02年被评为XX基础教育优秀教师;03~04学年被评为XX公司先进教育工作者;04年中心中学“先进教育工作者”,同年被评为XX优秀教师;05年被评为XX优秀班主任;06年被XX文体局评为优秀班主任,这些荣誉来之不易,既是对该同志的鼓励,由是对以前工作的肯定。
(一)课程设置的观念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的观念上基本还是重理论轻实践,注重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轻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显然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目标相背离,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思政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目前高校思政专业的实践课程仅设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而这些教学实践环节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所谓的教育见习是去见习单位听听课、参予批改作业和试卷等活动,没有实质性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思政专业的教育实习一般是4-6周,课时安排较少,且过于集中,而且有的高校实行学生分流实习,学生返校只要有实习学校的证明即可。教育实习流于形式,缺乏实效。[3]高校思政专业大四学生毕业论文的开题时间与考研时间、期末考试时间相冲突,导致开题报告思路不成熟,粗制滥造。而在最后一个学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又忙于研究生复试和找工作,基本是用复制粘贴的方式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二)课程设置的结构注重基础专业理论,忽视教育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合格的中等专业学校的政治理论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未来主要从事这一工作的思政专业的学生就必须具备系统、完整的基础教育理论知识。然而高校思政专业教育类课程所占比重很小,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平台课中其他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这样高校思政专业在过于重视公共、学科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就忽视了教育理论课程,致使毕业生缺乏系统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也使其教学实践活动缺乏指导性、意识性和能动性。[4]很多高校思政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在综合大学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加了几门教育理论课程,认为这样就具有了师范性的特征。[5]然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思政专业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根本无法满足毕业生成为未来合格政治教师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的各方面需求。
(三)课程设置的内容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忽视深厚的文化基础未来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毕业生不仅要具有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必须同时兼具深厚的文化基础,而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化基础的培育却是目前高校思政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的通病。[6]现行的高校思政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教育平台课即通识课程主要集中于几门必修课(《大学英语》、《体育》、《教育学》、《心理学》等),选修课所占比例较低,其中跨专业选修课的比例更低。其实选修课程是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个性发展及本学科最新发展成果的课程,选修课的分量小,使学生无法系统地涉猎到更多其他学科的文化基础知识,使得思政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却缺乏广泛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这无疑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基础教育改革对思政专业综合性人才的要求相背离,导致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力受限,无法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路径和措施
(一)课程设置应厚基础、宽口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综合人才的需求,必须在课程设置上做到厚基础、宽口径。[7]首先,在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和专业教育平台课的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做到“广”,注重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渗透,让学生在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与优良道德品质的基础上,具备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做到“精”,健全、合理的课程结构对思政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从专业角度,依照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各门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调整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使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其次,在专业教育平台课的课程设置上,除设置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之外,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还应该多设置一些非师范类的、其他方向的课程,比如《比较政治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农村工作知识》、《中国农村政治社会学》等,尤其在选修课设置方面可以多增设一些与本专业和未来社会需要相关联的新课程,拓宽思政专业口径,制定“一主多辅”或“主辅修制度”,让思政专业的学生在具备杂实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兼具广博、精深的知识,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强化实践课程的设置,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见习是顺利衔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低年级的学生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和措施,应该分阶段、分学期地有序进行,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础教育改革结合起来,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实习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实践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该适当增加实习周数,形成校内试讲、校外实习、反思提升的机制,避免以前的毕业实习不进行前期准备和后期反思讨论的缺点。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四年的最终成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约束机制,让学生合理地分配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和写作工作,比如:指导教师的定期检查,不合格论文的惩罚制度等。另外,高校思政专业还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未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比赛、假期社会实践、贫困地区顶岗支教等,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对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增加教育理论课的比重,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基础教育改革对高校思政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高校思政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做出积极的回应。[8]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多开设一些新的教育理论类课程,比如:《现代教育论》、《教育实践学》、《教师修养》、《教育技术》等,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教育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另外,还应该增设一些与基础教育改革衔接的课程,帮助学生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让思政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从一名学生到合格政治教师的成功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