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7 19:40: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市场发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种子市场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市场营销创新的首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诸如利润、销售增长率等目标,种子企业必须进行市场调研和品种开发与种子生产、贮藏、加工、销售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经营活动。从事这些活动时,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指南处理企业、用户、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成为每个种子企业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一问题就构成一个种子企业的市场经营理念,也称营销管理观或市场营销观。
目前,我国种子企业的营销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动主要是跟随营销。就是企业跟在市场后面开展营销活动,市场需求变了,营销活动跟着变,即跟着需求走。跟随营销使企业被动的适应市场,这显然是极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只有走在市场前面,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即做到牵着市场走。种子市场营销是指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欲望而实现种子使用价值的活动过程,种子经营者不仅要研究用户的现实需求,更要研究用户对种子潜在的需求。种子企业必须转变营销观念,由跟随营销转向创造营销。创造营销是在潜在市场未到来之前就摸准市场动态,按着市场需求发展走势开展营销活动,使企业的生产销售与市场需求之间保持快半拍的状态,从而牢牢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2.种业品牌创新
品牌创新是市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建设是衡量企业经营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整个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种子企业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升档、升级、系列延伸上求突破,在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要加大创牌力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名牌产品是市场上的旗帜,市场向名牌聚集,效益向名牌倾斜,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创建种子品牌是种子产业化的核心,是种子企业步入市场经济,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首选战略。已经定牌的企业尤其是规模企业,必须认真制定企业名牌战略和计划,深入开展创名牌活动。办名厂,创名牌,要舍得花精力、花本钱,搞名牌宣传,做名牌广告,创名牌商标。要使产品在市场上拥有竞争优势,必须在产品的成本、差异性上有所突破,使其独具一格。
3.种业服务创新
种子企业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广大农民,各项服务也要适应广大农民消费者的需求。
开展服务创新,一是通过公共关系,利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广告宣传(如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及招贴画等),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认知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为广大用户提供种子营销信息,让广大农民了解产品的特征特性、栽培要点及其他注意事项,做好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推广及传授工作,做好营销前服务;二是简化营销过程和手续,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想方设法满足用户要求,如提供精美的手提式小包装、配货上门等贴心服务,为用户提供方便、简捷、有效的营销服务;三是建立健全售后服务体系,配备精良、高效的服务队伍,随时为广大农民答疑解惑,指导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售后服务。
种子企业开展好服务创新,还要有企业组织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作为保障体系。企业组织创新成功的经营战略必须有成功的组织创新作为保障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国有种子企业目前的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已不能适应种业市场经济体制的经营形势,必须以经营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效益最大化的经营战略,对企业内部的各类组织重新设计、规划,实现管理组织的创新,使企业内部形成合理、高效的管理态势,保证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粮食批发市场市场体系现状
粮食批发市场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为买卖双方及其人提供粮食批量交易的场地、设施及交易服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粮食批发市场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在农产品商品主要集散地、交通转运中心和消费者密集的大城市建立全国性的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型中央粮食批发市场。二是区域粮食批发市场又称“地方粮食批发市场”,它一般设在产地。三是自由粮食批发市场,它交易的规模较小,甚至也进行少量的零售交易。
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政府对粮食市场实施宏观调控的有效载体
目前,粮食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储备粮轮换的市场渠道。我国储备粮在三年内必须轮换,有时还会有大量的陈化粮的销售,以前这些运营主要采取行政分配的形式,改革以后采取在粮食批发市场公开拍卖。国家和地方储备粮在批发市场竞价销售,是政府调控市场与市场发现价格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储备粮的正常管理与运作;是政府积极培育和利用市场,促进粮食有序流通的有机结合;可以减少用粮企业资金占压,缓解企业库存和流动资金紧张的现状。
(二)促进粮食价格形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放开了粮食的零售市场价格,改变了以往那种粮食价格主要依靠指令性计划来确定的做法,转变为粮食的少量收购价格由政府确定,其价格更多地通过批发市场来形成。随着批发业务的发展及其信息功能的增强,按照规范化建立的粮食批发市场,除了采用由批发市场工作人员组织下的协商成交方式协商价格之外,拍卖成了交易成交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粮食批发市场具有较大范围内集散粮食商品的功能,来自全国各地的粮食商品同场竞争,同一种粮食商品就可以通过比较,按质论价,有利于反映粮食商品价值和供求关系的价格迅速形成。粮食批发市场所产生的价格比较真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粮食商品市场价格的作用。
(三)合理配置粮食资源
我国地域广博,各地的粮食资源千差万别,互为优势。区域间的粮食批量交易主要通过批发市场进行,批发市场成为实现粮食产区与销区联结、南粮北调、北出南进、北粮南运、北粮南储的重要渠道。粮食批发市场的信息功能对于合理配置粮食资源极为重要。粮食批发市场联接着产需两头,粮食信息来源比较多,加之粮食批发市场拥有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手段,是一个良好的收集、整理、信息的场所,实际成了粮食信息中心。
我国粮食批发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粮食市场体系不完善且市场规范不完备
我国粮食市场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主产区市场和主销区市场利益没有理顺、粮食批发市场启动和市场运行的手段街接到位性差,粮食市场本身抗风险性能力较弱以及现有大型批发市场模式滞后于粮食市场外部环境变化等方面。
由于我国粮食主产区市场和主销区市场利益没有理顺,市场管理委员会、理事会基本上以主产区所在地省政府、主办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构成,主办单位一般是主产区地方政府,承办单位一般是主产区粮食主管部门、粮食企业,这种构造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处理好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往往出现倾斜于主产区利益的市场政策,造成产销利益的不公正。粮食歉收年,主销区到主产区让渡利益大,主产区办的批发市场呈现繁荣景象;粮食丰收年,“卖粮难”现象严重,销粮省择购权大,主销区让渡主产区利益小,主产区办的批发市场呈现萧条现象。
(二)粮食批发市场布局不合理且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
由于我国粮食市场法规建设滞后,缺乏国家统一规划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导致我国粮食批发市场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和趋同投资建设等现象,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从而不利于粮食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我国许多粮食批发市场不是按照经济区域而是按照行政区域布局的,层层人为造市场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结果到处是市场,到处都有成交价格,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辐射范围有限。
我国对于粮食批发市场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随着我国粮食批发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逐渐接轨,迫切需要制定规范粮食交易市场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明确粮食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主要包括:批发市场资格审查制度和政府授权制度、交易商入市登记制度、交易商资格审查制度、商品质检制度、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出境准运制度等;国家专储粮通过批发市场吞吐轮换办法;粮食批发市场的各种职能;粮食进出口管制;粮食零售等。
(三)交易行为不规范且场内交易不活跃
现阶段我国粮食现货市场基本处于集贸市场水平,新建立的地市县粮食批发市场,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辐射和影响力较小,有些地方的市场投资者与管理者合二为一,甚至以经营者或变相经营者的身份参于交易,市场运行缺乏公开、公正的准则规范,不仅造成场内交易不活跃,区际交易频繁、效率低,而且严重损害了市场监管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另外,一些粮食经营者行为不规范、违法、违约行为突出,在计量和质量方面,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利益;粮食加工、储存、包装、质捡方面达不到有关的标准;盗用其他经营者的商标、品牌、商号等侵权行为严重。
由于我国多数地、县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粮食批发市场的交易量较小,且交易不活跃,“有市无场”和“有场无市”的现象同时存在。多数地、县没有规范化的粮食批发交易场所,粮食交易主要在乡、镇自发形成的混合型集贸市场进行,规模小、分布散、秩序乱,缺乏专业性。
(四)部分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功能过于单一
我国一些粮食批发市场,尤其是那些自发形成的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经营规模较小且分散,缺乏规模效益,物流成本高,与市场经济的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市场投资主体单一,主要是私人单一投资。而单一投资带来的问题是资金不足,短期行为,严重制约交易和市场的发展;功能单一,主要作为粮食集散场所,而不是批量、原粮成品粮兼营,批发市场的其他功能更无法发挥;由于市场是自发的、私人投资的,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和互动,各自为政,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削弱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交易层次、交易方式不能适应粮食大流通的需要。
许多粮食批发市场主要是作为粮食批发交易的场所,而其他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代化粮食批发市场应有的功能还包括集散功能、结算功能、价格功能、配送功能、信息功能、质量检验功能、展示功能以及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
加快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的策略(一)重视粮食批发市场的战略地位
加强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必须重视并确定粮食批发市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粮食批发市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控制和现代粮食企业制度三者是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主要组成部分。粮食批发市场是联系后二者的中心环节。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一定要通过粮食批发市场,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同时,主要粮食品种的省间大批量交易要通过政府指定的粮食批发市场进行,并吸引公私粮食企业进场交易。在粮食主产区的县以上城镇尽快建立和完善各县、各地区的粮食批发市场,不断提高批发能力,满足销区粮食批发企业和单位到产区采购粮食的要求,做到资源充足,保障供应。要加快粮食企业的改革,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强化市场管理并规范交易行为
加快市场立法,建立健全粮食市场交易规则,提供公开公正的交易场所,改善交易条件,克服目前粮食交易无章可循、零乱无序和有法不依的现象。依靠和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市场管理,管好管住收购市场,严格实行粮食批发准入制度,积极引导和支持粮食经营企业和用粮单位进入市场交易,有效遏制私商粮贩的非法收购行为。同时规定任何地区和部门不得以任何借口阻碍在县以上粮食市场交易和委托收购粮食的运销,赋予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合法运销权,以增强交易吸引力。
对于粮食批发市场的发展,国家除了要制定优惠政策,繁荣市场,还必须实行统一的交易规则,管理者不参加经营,经营者不参与管理,管理与服务两分离,以保证管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保证经营者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还要加强粮食批发市场的整合管理,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对现有的各类粮食批发市场进行规范。对盲目建设、有场无市、经营困难的粮食批发市场,要采取兼并、关闭、转向等方式进行整合。要结合当地市场建设规划,统筹考虑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问题,可以通过土地置换调整粮食批发市场布局,但要充分利用粮食批发市场的辐射范围,以防止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
(三)加强不同层次的粮食批发市场建设
加强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既要重视全国性的大型粮食中心批发市场建设,又要加快区域和地方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粮食市场管理法律法规,改善粮食市场建设环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消除地区封锁,为创建全国性的中央粮食批发市场发展创造条件。在统一规划下,主要通过竞争和自然选择,在全国形成运作规范,功能齐全,交易集中,现货、期货、中远期合同交易都运作的覆盖全国的大型粮食中心批发市场、交易所,真正发挥粮食批发市场组织交易,集中竞价,发现价格,规范流通秩序,降低流通成本等功能,促进全国统一的大粮食流通实现,为国家调控粮食市场和吞吐储备粮食提供立足点。
参考文献:
1.戚维明.关于我国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2001(09)
2.胡非凡,施国庆,吴志华.中国粮食物流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J].农业经济,2006(05)
3.胡非凡,施国庆,吴志华.试析我国粮食物流中心发展现状及趋势[J].经济问题,2007(02)
4.朱东红,慕艳芬.国外粮食物流发展概述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7(03)
为了更好的了解咸阳市房地产市场,需要先了解咸阳市概况、综合实力、经济结构、现代工业、城市建设、人口及人民生活。咸阳市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既在九竣诸山以南,又在渭水以北,山南叫阳,水北也叫阳,山水俱阳,故名咸阳。咸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一秦王朝建都之地。南北长145千米,东西宽106千米,面积为10196平方千米。辖兴平市一市,秦都、渭城2个区,武功、泾阳、三原、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10个县,共有216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3843个行政村,163个居委会。人口494万人。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的咸阳,有着235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及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2004年,又被评为首届中国魅力城市[33]。经过建国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咸阳已具有较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现已形成纺织、电子、煤炭、石油化工、机械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十五”期间,咸阳市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经济建设进入突飞猛进的时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突出表现是:经济总量迅速扩大,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到2006年底,五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930.45亿元,2005年当年生产总值实现了433亿元[34],2006年当年生产总值实现了484亿元。2006年咸阳市实现财政收入为35.1亿元,同比增长了11.3%;2006年财政支出为42.8亿元,比上年增长36%。2006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723元,比上年增长7.4%[35]。咸阳市综合实力。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居全国第111位,居陕西省第2位[36]。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及增速均保持在全省前列,在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社会科技全面进步,经济运行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咸阳市经济结构。咸阳市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认真落实国家农业和粮食生产政策,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第一产业稳步发展,完成增加值98亿元,同比增长7.2%;第二产业仍然是咸阳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完成增加值218亿元,同比增长16.4%;第三产业发展活跃,完成增加值168亿元,同比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为20.3:45.0:34.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7%、57.9%和30.4%[37]。咸阳市现代工业。咸阳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纺织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棉纺、毛纺、化纤、印染、服装、纺织机械及纺织科研门类齐全、相互配套的完整13体系,成为全市出口创汇的主导产业,其年产值占全省纺织业的1/3。电子工业已成为实力较强、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新兴产业,全国最大的彩管厂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等13家大中型电子企业集中于市区西郊,其年产值占全省电子工业的近一半。秦都已被人们誉为“纺织电子城”。咸阳市已成为陕西最大的果品生产加工基地,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电子工业基地、能源化工基地,医药保健基地、纺织工业基地。咸阳市城市建设。要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城市形象,以扩大知名度。近几年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为重点,推进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上下以打造绿色咸阳,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龙头,抓紧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工程。咸阳市城市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城市综合功能显著增强。全市天然气用户发展到10万户,天然气加气站3座,市区天然气覆盖率达到90%;污水处理率达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8.4%;城市绿化率达到36.7%。咸阳市城市道路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实施了人民路、玉泉路、文汇路等多条道路的改造建设,大大改变了往日破败不堪的旧面貌。2005年咸阳市入选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是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城市[38]。2006年新建、改建一、二类公厕50座,城市公厕达到299座,其中二类以上公厕达20%以上;共改造、新建市场38个,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活[39]。咸阳市人口及人民生活。200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98.0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3万人。其中,其中农业人口355.4万人,占总人口64.16%;非农业人口142.67万人,占总人口35.84%[40]。随着企事业单位增资政策的落实、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加强以及农村富民工程的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780元,比上年增加522.69元,同比增长6.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147元,比上年增加708元,同比增长11%。城镇居民用于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和居住方面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42.3%、4.5%、7.5%。2006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93.4亿元,比年初增加36.7亿元,同比增长10.3%。全市年末人均储蓄存款额为7909.13元。2006年末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5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7.25平方米。咸阳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五大保险全面启动,参保人数大幅增加。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标准提高到160元,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最低工资标准三条社会保障线资金发放情况良好。
3.2咸阳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阶段
咸阳市房地产市场形成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0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和《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为全国的房地产开发提供了法律依据。咸阳市房地产市场开始真正启动。在1991年,咸阳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只有两家,1995年以前,咸阳的房地产开发商多采取拆迁原地安置的方式发展房地产,加上严禁公房交易,因而无法刺激房地产市场14活跃,个人购房寥寥无几。1995年后实行货币安置的办法,再加上公积金归集和贷款力度的加大、银行对个人抵押贷款的支持、公房交易禁锢的解除,刺激了住宅市场的活跃。经过1995年的快速爬升,到1997年、1998年达到高位,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房地产市场发生逆转,整个市场出现下滑趋势,以写字楼市场的情况最为严重,一大批在建项目资金枯竭,不得不半途而废,形成烂尾楼。1999—2002年,咸阳市房地产市场一直在进行调整。从2002年咸阳市房地产市场开始升温,年末有开发活动的房地产企业达到45家[41]。到了2003年由于咸阳市和西安市签订了《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协议书》,加大了西咸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的力度,同时在政策上实施了一些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措施,2003年上半年咸阳市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图3-12003—2007年咸阳市房屋建筑施工及竣工面积情况
3.3咸阳市房地产市场投资状况
3.3.1投资开发形式
咸阳市房地产投资开发由主要以本地开发商为主开始过渡到本地开发商、省外开发商、周边盟市开发商三足鼎立的局面。咸阳市本地开发商由于熟悉环境,拥有便利的开发条件,占据了咸阳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主要份额。但是本地开发商除了极少数几家外,大多数规模有限,投资也仅限于一两个项目,他们的投资力度与规模相对较小。也有如茂源集团、新元房地产开发公司、咸阳万国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实力较强的本地开发商,他们在成功运作了几个大型项目后积累了资本,投资的力度规模逐渐加大。省外开发商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大。随着政府招商引资的加大,像上海绿地集团、中房集团等都到咸阳市开发项目。这些项目多位于咸阳市边缘地段,投资力度较大,而且0200400600800100012002003200420052006200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万平方米)15以中高档项目为主。从2002年开始,周边盟市开发商开始进入咸阳市,这部分开发商一般是通过修路补偿、基础设施交换、招拍挂摘牌等形式获得土地,其中以西安市企业为主,如:西安大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陕西泰盈环达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
3.3.2开发投资量及投资结构
这几年咸阳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增幅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2001—2007年房地产投资分别为4.35亿元、6.55亿元、11.6亿元、16.6亿元、24.8亿元、28.07亿元、42.1亿元,2004年的增长率为28.9%,2007年的增长率达到了50%,是近几年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增幅比同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13.1%。这是与西咸经济一体化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42]。2007年咸阳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投资比2006年增加了14.03亿元,且当年咸阳市房屋竣工面积达到327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加是由于2002年年底提出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以来,西安许多有车族逐渐在咸阳市置业投资,从而促使咸阳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连年不断稳步增加。从房地产投资结构上来看,这几年一直是住宅投资为主的趋势,办公用房及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也是比较高的速度增长,2005年办公用房和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分别为500万元和27141万元,合计9409万元;2006年办公用房和商业用房投资分别为1226万元和8183万元,合计32141万元。其中办公用房完成投资增长了2.45倍,商业用房完成投资下降了近70%。2007年住宅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房地产投资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其中住宅投资达到12.5%。咸阳市住宅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晚,在市场的成熟过程中投资起伏较大,但总体呈现出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快速增长特征。从咸阳市的国民经济与市场发展阶段和总趋势来分析,住宅房地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上升是市场需求结构变动的必然结果。
3.3.3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投资起步晚从商品住宅的投资类型结构看,从2000年开始到2005年未建设经济适用住房。这种情况一方面弱化了对商品房价格上升的抑制作用,在住房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不利于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解决;但另一方面,在客观上有利于早日终结住房市场供给的双轨制。2006年起咸阳市才启动经济适用住房及廉租住房建设项目,目前,市区仅建设廉租住房1.05万平方米,210户入住,300套1.5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工程项目正在建设中,已开工建设的“阳光一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已完成投资3800万元。针对这种情况,从2007年起咸阳市计划将投资3.89亿元,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7.2万平方米。
3.3.4开发投资理念
发生碰撞随着西咸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咸阳市郊区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是把开发16重点放在郊区还是继续固守中心城区的问题就摆在了每个开发商的面前,因而引发了“居住郊区化”和“新都市主义”的理念之争。支持前者的开发商们认为城市因人炸、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而使环境不断恶化,号召追求生活质量的人们逃离城区,到郊区寻找舒适的空间。有的甚至把“住宅郊区化”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居家理念”。支持后者的开发商们注意到一种“回流”趋势,即有一部分郊区住宅购买者,在将郊区物业出租或抛售之后陆续反城,由此,以西咸经济一体化带来的郊区蔓延的“新都市主义”居住理念被导入市场。“新都市主义”认为真正高质量的生活仍然在城区,郊区的种种不便短期内无法快速发生改变,号召规划部门、开发商共同努力,提升咸阳市中心城区的质量,让城市焕发更大的吸引力。其实无论现在和将来,“居住郊区化”和“新都市主义”都并行不悖,无论是对于城市的居住开发,还是城市中心地带的开发,崇尚自然与社会的融合和“以人为本”的精神,是现代居住社区的共同追求,它们在社区规划设计上都遵循共同的原则:(1)明确社区边界是创造领域感和归属感必不可少的条件;(2)适度的社区规模和具有明显特征的社区中心是创造可识别的场所的关键;(3)居住、就业和商业的多功能混合和提供多种类型的住宅是创造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的基础;(4)以公共交通为导向、以行人为基本尺度的道路系统应构成社区基本的网络结构;(5)公共参与应成为社区设计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咸阳房地产开发和居住潮流中“双强”格局已经奠定。“新都市主义”在保留传统都市主义精髓的同时,博采了郊区大盘所长,注重项目环境的营造;郊区大盘也在大力完善各项生活配套,弥补自身不足。这两种理念的合理碰撞,使房地产市场能健康快速地发展[43]。
3.4咸阳市房地产产品及配套状况
3.4.1建筑类型
咸阳市房地产项目的建筑类型十分丰富。过去开发的住宅项目以5到6层或6到7层砖混结构的多层建筑为主。从2005年开始,建筑类型逐步丰富起来,近来开发的大型小区中大多规划了部分低密度住宅区,建筑以4到5层的联体TOWNHOUSE形式为主,如:华宇豪庭、奥林匹克花园等,这些别墅区用以提升小区档次,吸引高端客户;同时,高层、小高层住宅开始大行其道,如:金泰丝路花城、英伦风景等,都是12层以上的建筑;但是,受国家政策限制,以及本地自然条件的局限,纯别墅住宅小区近年来没有出现。商业营业用房的建筑类型也比较有限。多数大型专业市场都采用了3到4层的砖混结构或钢结构,每层的建筑面积较大,形成大开间、自由分隔的商铺。大型商厦则通常17采用框架结构,以期形成大的空间。临街的商业用房多采用3到6层的砖混结构,其中1—4层为商业部分,4层以上为公寓或住宅。
3.4.2规划及建筑设计水平
咸阳市房地产市场的规划及建筑设计水平在近两年有较大的提高,虽然相比国内同类中等城市还有一定差距,但房地产项目已经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趋势。咸阳市大多数早期开发的房地产项目的规划与设计缺少自身特色,建筑类型雷同,户型设计不够合理。
3.4.3园林环境建设水平
同建筑设计水平一样,咸阳市房地产项目的园林环境建设水平也是在近几年开发的楼盘中才有所提高,以前开发的小区多数没有园林绿化设计,环境比较差,楼间距也比较小。新开发的大型小区多数比较注意园林环境建设,小区绿化率多在30%以上,还有不少项目在小区内设计了水景,使小区环境建设水平提升一个档次。但多数小区项目,尤其是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下的小区,其园林环境建设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3.4.4工程建设水平
咸阳市大多数住宅项目都选择了5至6层的砖混结构。工程建设情况因施工队伍的不同而不同,总体来讲,由于施工项目难度普遍不大,工程建设质量基本可以得到保证。但部分正在施工的项目,施工现场没有被分隔,现场物品堆放比较杂乱,工人工作态度不很积极,工程建设水平不是很高。从2005年开始,小高层甚至高层项目开始逐渐涌现,并逐渐占据市场主流,同时,外来的建筑商大量进入咸阳市,给本地的建筑市场带来不小的冲击,也促进了当地工程建设水平的快速提升。
3.4.5物业管理水平
咸阳市物业管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咸阳市众多的房地产项目中,绝大多数项目都是由开发商自行成立物业公司对开发的小区进行物业管理,基本上属于前期物业范畴。物业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物业管理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小区卫生、绿化、安全几个方面,其他增值服务内容有限。小区物业管理的水平随小区档次的不同有较大差别,最新开发的小区引入了智能化系统管理,采用了IC技术、红外监控、电子巡更等新技术,物业管理水平相对有所提高。目前管理水平较高的小区有:英伦风景、平湖秋月、华宇御景名苑等。
3.5咸阳市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状况
3.5.1区域开发分布比较
咸阳市的房地产开发在地域上有比较明显的分布特点,下面从住宅和商业营运用房两个方面分别讨论:
(1)住宅开发项目全市开花18从2006年开始,随着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及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市内的两个区开发力度和拆迁力度都迅速加大,开发格局也由以前的秦都区为主,转变为两区齐头并进、全市开花。东区特点:①区域项目规模日趋扩大,大盘进入该区域。如:紫韵东城,日月星城等楼盘。②2007年开发体量较大,以小高层、高层为主,智能化较高,容积率较高。③项目规模比例协调,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④到2007年底房价上扬幅度较大,商品房均价达2200元/平方米。南区特点:①以大体量开发为主,规模和品质明显优于其他区域。例如:奥林匹克花园,上林苑,金泰丝路花城,华宇·蓝郡等。②紧邻世纪大道两侧,以西咸经济一体化为发展方向,引导咸阳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③咸阳的对外窗口,西安扩展的重要战略领地。西安开发企业进驻较多,说明该地段的不可替代的性质。④该区域商品房均价达2300元/平方米。西区特点:①开发体量及进程不均匀,过大或过小的项目参杂其中。华泰·世纪家苑等。②处于中心边缘地带,受中心地带发展制约。19③2007年底该区域价格才有明显上浮,但产品品质因受区域现状限制,品质相对较差。商品房均价达2100元/平方米。北区特点:①目前有两个500亩左右大楼盘即将在2008年推出,其中就有华宇公司开发项目:华宇·景观天下,作为北区项目标杆,规模宏大。②该区域以高校为主,是咸阳的文化教育基地。还有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公司和中铁一局集团公司新运处等此类效益较好的大型国有企业。客群以高校教师、此类单位员工为主,周边乡镇(马庄、双照)村民为辅。③文林路是咸阳目前最北边的一条路,咸阳现在主要发展方向放在南区,故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商品房均价达2150元/平方米。市中心特点:①由于区域中心,可开发土地有限,故以高层为主。代表楼盘有双峰·城市花园,银都·国际广场,国润·翠湖等。②销售业绩不存在太大问题,打价格战是相对其他方面在该区域的主要竞争思想。③价格稳步上涨,价格体现城市中心楼盘品质和城市经济发展步伐。商品房均价达3000元/平方米。
(2)商业营业用房局部集中,整体分布均匀人民路商业圈:咸阳市的商业中心位于人民路与团结路构成的一个块状地带,尤其是人民路一带,这里也是咸阳市商业营业用房最为集中的区域,分布了大大小小十多个商厦如:华联商厦、人民商场、金元商场、宝安大厦、银泰步行街、嘉惠商场等,形成了一个以零售为主的休闲消费商圈。七厂什字商业圈:七厂什字一带经过十多年的自然发展,形成咸阳市集饮食与零售消费与一体的商业圈。分布的商厦有:金义大厦、苏宁电器、华润万家、凌云楼、天王饮食城等,其中凌云楼建于1986年,共12层,昔日享有“咸阳第一高楼”的美誉。玉泉路商业圈:玉泉路商业圈是近五年刚刚兴起的一个新兴商业圈。这一带主要的商厦有:人人乐购物广场、国美大厦、义乌商城等,形成了一个零售与批发集一体的商业圈。随着丽彩广场的开盘,集商铺与住宅的综合项目在玉泉路商圈已经悄然兴起。其他商业营业用房多为临街商业用房,分布于咸阳市各街道两侧,这些商铺规模普遍较小。
3.5.2房地产郊区化发展成为趋势
咸阳市中心区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特别是2006年市政府严格控制市区土地的批租,使市中心土地供应更趋紧张。与此同时,国家取消福利实物分房,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增加住房信贷的投入,开放住房二级市场,减免部分税费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20提高了群众改善和购买住房的积极性,住房开始成为人们最大消费。面对这一市场局面,开发商们跃跃欲试。根据调查,咸阳这样一个中等的城市,现已注册100多家房地产企业,仍有不少从事其它行业的企业家,准备进军房地产,咸阳近年来的房地产发展势头使西安、深圳、广州等地的诸多房地产商“抢摊咸阳”已成为共识。在目前市中心地带土地供应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开发商们开始把目光投向郊区地带,如毛条路、咸阳偏转、世纪大道等沿线,这些昔日不被看好的土地资源纷纷升值,一块土地,好几家地产公司“较劲”,市郊房地产开发“行情”看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以金泰丝路花城、平湖秋月等为代表的城郊物业,代表着一种以城郊结合部绿色和环境文化为主要特征,倡导回归自然,脱离城市喧嚣,通过绿色环境和整体平面规划的主要内容及人性化“以人为本”为卖点的突出特点,从内涵、价值上更加符合广大中低收入消费者的需求,故销售都比较红火。同时,筑城郊区住宅的文化板块正在形成,市民居住城市中心的传统观念正在发生变化,投资者越来越重视物业的环境,配套设施和物业管理,郊区地块大有可为。
3.5.3供给量趋势
西咸经济一体化以来,咸阳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对商品住宅、商业用房和办公用房的需求不断扩大,咸阳市房地产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从2003年的11.6亿元[44],增加到2006年的38.46亿元。商品房竣工面积从2002年的45.85万平方米增加到2006年的68.4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从2002年的31.24万平方米增加到2006年的61.30万平方米。房地产投资开发利润较高,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各行各业都来做房地产,房地产企业一哄而上,加之房地产管理体制不健全,房地产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跟不上形式的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不严格,开发商获地相对容易,结果造成商品房供大于求的局面。表3-1咸阳市商品房供应量表年份本年度商品房竣工面积(万平方米)本年度住宅竣工面积(万平方米)本年度住宅竣工面积占商品房竣工面积比例200030.3428.6994.56%200127.5726.2195.07%200233.1531.2494.24%200337.5836.7997.90%200445.8542.3892.43%200573.9169.3993.88%200668.4461.3089.57%数据来源:2000—2006年咸阳市统计年鉴213.6咸阳市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状况3.6.1房地产市场需求群体3.6.1.1被动型需求被动型需求是直接由于西咸经济一体化产生的动拆迁户需要重新安置所带来的刚性需求。此类人群基本的情况是收入水平较低,原居住条件较差,无力承担自主改善住房条件所需的资金。因此,在西咸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大部分仍然需要政府安置。正是由于这部分人群的收入层次较低,因此其需求的产品结构基本是中低档的,价格处于政府控制线内,位置也都基本迁出原居住地,在市区以外较偏远的地区落户。
3.6.1.2主动型需求
主动型需求主要是指有能力的居民为了改善目前的居住状况(居住面积、居住环境及条件等)或提供子女更好的教育条件,而进行的二次或二次以上的置业。西咸经济一体化带动了咸阳市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改善,还继续保持了原有社区的优势,例如学校,菜市场,医院等各方面优秀的公共设施和部门,区域优势显而易见,因此成为许多居民改善住房的理想场所。但是正是因为本身的地理位置优越,加上改造后的环境及各类资源的改善,相应的市场价格也随之攀升,相应的这部分类型的产品基本是以中高档为主,面积也较大,满足改善住房条件的要求。
3.6.1.3投资(机)型需求
投资(机)型需求是指投资(机)者为达到获利目的,从事购房出租或转售的盈利性投资行为引发的房地产需求。投资与投机都是以盈利为目的,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其获利的合理性及相应房产持有的时间长短不同。如上所述,西咸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各类设施及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的目光,其相应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表3-2咸阳城镇家庭拥有多套房屋情况表户数(万户)占总户数的比例有自己房产的家庭81.8759.6%拥有两套以上房产的家庭28.1620.5%拥有三套以上房产的家庭2.21.6%注:总户数以2006年137.37万户计资料来源:陕西省地情网由于这部分需求主要是为了盈利,所以其需求的对象基本是所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中高档以上,价格较高的产品。
3.6.2购房客户群特征规律分析
咸阳市购房客户主要还是以本地居民为主,但外来客户近年增加很快。从社会购房层次调查来看,如图3-2现在咸阳市购房的主要对象是:企事业单位及公务员占45%,22图3-3咸阳市购房面积分布80平方米以下80--120平方米120平方米以上图3-2咸阳市购房对象分类企事业单位及公务员个体商人外地来咸阳市经商的人员转卖二手房调整住房人员复员军人及工作调动人员个体商人占20%,外地来咸阳市经商的人员占4%,转卖二手调整住房的人员占15%,复员军人及工作调动的人员占16%。从购房面积情况调查来看:如图3-3,购买建筑面积在80平方米以下的占40%,购买80—120平方米的占35%,购买120平方米以上的占25%。小户型、中户型和大户型的客户群分布相对比较均匀,各个档次、面积的商品房都有一定的市场存在,中等偏小户型的客户数量相对比较多。
3.6.3置业地段和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
以前咸阳市民的传统观念是“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郊区一套房”,甚至把居住在市中心当作一种身份的象征。近些年来,随着西咸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咸阳市郊区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固有的物业区位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现在,人们购买住房时,不再仅局限于市中心的房子,而是考虑配套、交通、环境、价格、升值潜力等综合因素。现在在郊区购买住宅,不但可以增加居住面积,拥有优美的环境,还可以享有低地价带来的实惠,更有一些西安的中等阶层和咸阳的富裕阶层在郊区二次置业,购买住宅,实现“5+2”的生活方式,即五天在市区,周六、周23日在郊区,或者实现五天在秦都区,周六、周日在渭城区区东面老城区。因此,过去一些排斥在郊区置业的人们开始逐渐到市区购买住宅。
3.7咸阳市房地产销售状况
3.7.1租售情况
咸阳市房地产项目的销售情况根据项目运作的情况好坏有很大不同。住宅小区环境好,地理位置优越的销售情况比较理想,如丽彩怡和人家以独特的环境设计赢得了客户的青睐,开盘时间不久就已经售出50%的产品。而文林由于户型设计不合理,销售情况不佳。总体讲高层1、2层以及小区边缘的房子比较难卖。除去刚开盘的项目,住宅的整体销售率在40—50%。商业用房的租售情况根据所处地段不同有较大的差别。位于咸阳市几个成规模的商圈中的商铺租售情况十分良好,如义乌大厦,开盘不久,一层商铺已全部售空。而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又没有临主要街道的临街商铺的租售情况就比较差。总体而言,位于商圈范围或临主要街道的商铺租售率都在85%以上,而普通临街商铺的租售率在50—65%。
3.7.2商品住宅销售量持续增长
表3-32000-2007年咸阳市商品住宅实际销售情况年份商品住宅实际销售面积(万平方米)200019.88200122.08200229.04200330.09200431.79200542.87200637.72200766.3数据来源:2000-2007年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上是咸阳市近几年的住宅销售情况表。2007年商品房销售量继续大幅增长,达到66.3万平方米,比2006年增加28.58万平方米,为住宅商品化以来的最高值。房地产年销售额也随之大幅上涨,在销售总额中,个人购房所占比重持续增加,2007年达到60%。从各类商品房销售的构成来看,2003年以后,在销售总量中住宅一直占近58%,反应出居民对住宅需求持续旺盛的态势。24
3.8咸阳市房地产价格
3.8.1各类物业价格
咸阳市住宅房价根据地段、小区档次、户型及层数的不同而各有不同。总体上讲,普通住宅的平均价格在2300元/平方米左右。根据小区的档次、楼层的变化,价格范围在1750—3600元/平方米。而产品建筑形式的不同,会造成售价的很大的差异。在咸阳市,普通六层砖混楼的售价基本在2100元/平方米左右,根据地段、品质的不同,价格在1800—3000元/平方米之间;带电梯的高层公寓起价在2500元/平方米以上;别墅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售价较高,达到2800元/平方米以上,最贵的达到5000元/平方米,这基本上也是咸阳市住宅的最高价。此外,小户型的房子售价相对便宜,大户型尤其是跃层户型售价较高。咸阳市的商业用房价格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价格最高的是商业繁华区的大中型综合商业用房,其价格在6100元/平方米以上,最高达8000元/平方米。临街商铺的价格根据所处位置及所临街道的不同而有不同,商业繁华区中临主干道的1、2层价格通常在6500元/平方米以上。专业市场中,1层的价格最高,出入口及电梯旁的铺位价格也较高。商铺的租金和售价基本上是正相关的,售价高租金也高。大中型综合商业用房的月租金最高,可达到平方米150元以上。专业商品市场的商铺租金普遍高于普通临街商铺。早期开发的一些商品市场由于环境较差,配套设施不齐全等原因租金较低。一般来讲,商铺每月每平方米的租金在80—150元之间,100元左右的区间内最多。
3.8.2房地产价格迅速上升
西咸经济一体化带动咸阳市房地产价格上升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随着人口和产业的迁入,增加了咸阳市住宅和产业用房的市场需求量,促进房地产价格上涨;二是西咸经济一体化促进政府不断加快对城市及区域市政等设施的投资,使房地产的价值量增加,引起房地产价格上升。咸阳市2002年住宅房地产均价为1400元/平方米,2004年涨到1610元/平方米,两年上涨了260元/平方米;到2005年住宅单价基本在1750—2230元/平方米的区间,部分地段受地铁交通等利好因素的影响,达到2750元/平方米;2007年第一季度,渭城区的住宅单价集中分布在2250元/平方米左右,秦都区的住宅单价集中在2400元/平方米左右。
「关键词货币市场基金金融创新
随着我国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要求创立货币市场基金的呼声不断提高,在去年9月举行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成员交流会上,有关方面透露,央行今后将重点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市场基金,力争年内推出债券买断式回购,考虑允许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在中国内地发行人民币债券等推动货币市场发展。而在不久前由中国国债协会主办的国债流通市场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上,央行就曾表示银行可以提出成立货币市场基金的方案。去年5月,南京商行与江苏省内其他10家商业银行共同发起成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资金联合投资项目,运作资金总额3.8亿元,年收益率达3.5%,7月南京商行与杭州市商业银行、大连市商业银行等6家银行共同发起设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资金联合投资项目,运作资金8个亿。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货币市场基金的设立已为时不远。
一、货币市场基金在美国的发展实践
货币市场基金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是一种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新兴的共同基金,它是一种典型的开放型投资基金,通过发行“股票”来聚集资金,投资者要进入货币市场基金只要交1000美元就可开立账户,买入基金股票。其所投资的货币市场工具的违约风险和利率风险都比较低,主要有短期国库券、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等。这些证券具有共同的特点是:1.成熟期短,最长不超过1年,最短的为隔夜商业票据和1周期国库券。2.风险极小。货币市场基金具有很多银行存款的特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银行存款。比如,货币市场基金基本上采取开放式基金的形式,在基金单位的买卖形式和便利程度上都与银行存款十分相近,甚至货币市场基金允许投资者在自己的基金账户上签发支票和转账,这些使得投资者可以随时追加投资额,也可以随时通过签发支票的形式退出基金。再比如,货币市场基金的安全性也并不比银行存款逊色,虽然不像银行有最后贷款人的支持,但是货币市场基金以其独特的投资组合和流动性管理同样确保了投资者资金的安全。货币市场基金的低风险性也为货币基金的生存、发展赢得了广泛的投资基础,同时其收益率也慰为可观,在1980~1985年间平均为10%以上,其中1981年高达17%,大大高出同期的零星存款利率水平。
在高收益率的激励下,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在不到30年的发展时间里,以独特的魅力迅速成长壮大,目前在美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最受欢迎的共同基金,并取得了成绩。在1974年,其资产净额只有17亿美元,到1978年增长到100亿美元,1982年达到2300亿美元,到1993年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美元,占基金市场份额的27.2%.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统计,截至2001年9月30日,投资基金总资产中大约有34%(21620亿美元)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仅次于股权类基金所占的比例47%(30200亿美元);同期,债券类基金占据了14%(9097亿美元),而混合类基金(既投资于股票又投资于债券)仅占5%(3336亿美元)。
这一统计指标说明,经过30年的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已经在基金业中站稳了脚跟,并且深受投资者青睐,同时也说明除了资本市场外,货币市场也是一种很好的投资渠道。以流入基金的现金流为例,虽然每年流入货币市场基金的现金流增长情况不同,但是1990~2001年间流入货币市场基金的现金流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6.55%.
从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产生原因看,一方面是在70年代及80年代早期,美国经济出现滞胀,货币当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结果利率逐步上升,最敏感的联邦基金利率1980年曾一度高达20%以上,另一方面存款金融机构的利率受到Q条例的管制。当时Q条例规定的存款利率最高限额为5.25%~5.5%,这就为货币市场基金提供了赚取利差的空间,为其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1970年,美国国会取消了“Q条例”中有关10万美元以上存款利率最高限额的规定,伴随而来的是各储蓄机构、商业银行竞争相提高大额存款利率,从而抢购大额存款市场而无视小额存单。这种情况产生了对存款小户不利的歧视利率。货币市场基金正应运而生,它最初目的就是集中小户的零散资金,以“大户”的姿态在金融市场上出现,以获得“大额存单”的同等待遇。这样中小投资者便能够通过该基金进入货币市场,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寻求更高的收益。
作为金融创新的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其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表明投资基金已经不再局限于从事传统的资本市场投资,而是广泛地延伸到各种金融资产的投资,特别是货币市场工具,而且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商业银行业——货币市场基金强大的竞争压力导致商业银行一系列限制性法规被取消、商业银行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商业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展,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商业银行业的革命。面对着储蓄存款大量流向货币市场基金,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纷纷推出了新的金融工具来吸引资金。众所周知的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0Ws)、自动转账账户(ATS)以及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s)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二、基金业在我国的发展
自1991年“珠信基金”和“武汉基金”设立以来,在短短的10多年中,我国的基金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与美国基金业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1.基金规模较小,基金形式单一。从组织形式上看,我国目前发行的基金中绝大多数为封闭式基金,1997年以前发行的75只基金全部为封闭式基金;1998~2001年新成立的基金中,封闭式基金有48只,开放式基金仅有3只。
2.基金的投资领域不确定。美国的基金的投资领域绝大部分都是单一且清晰的,如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投资目标细化、投资对象集中。而我国1997年以前的基金除投资于股票市场、国债市场以外,还涉及房地产市场、期货市场、高新技术项目等;1997年以后设立的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和债券等,基本上都是“全能基金”,投资目标不清晰。
3.基金风险较大。由于基金大多以封闭式为主,且主要投资于资本市场,投资者只能通过二级市场交易保持其流动性,由此也就决定了基金的整体风险较大。综合而言,这些基金的整体风险与宏观经济因素、资本市场的整体表现以及投资项目的表现密切相关——当宏观形势不好、资本市场走低、投资项目亏损时,这些基金投资者缺乏备选的投资品种,从而可能被套牢。
4.基金角色不清。基金的投资原则是为投资者规避风险,谋取收益,由于目前我国的基金绝大多数都是封闭型的,投资领域不确定,流动性较差,所以,这些基金实际上扮演的是为企业提供长期融资的角色,投资者则往往把基金当作一种债券来投资,或者当作股票来炒作,从而扭曲了基金的本来意义。要更充分地发挥投资基金的作用,就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基金业应适时引人新的品种,不断完善投资基金结构。这方面,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就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三、我国推出货币市场基金的现实意义
从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产生实践可以看出,其产生与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密不可分。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金融市场中的各个子市场,由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一致,势必会存在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差额,这些差额就为投资者提供了潜在的投资机会。然而,要把握这些投资机会,至少需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具备一定规模的资金:第二,具有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能力,能够准确预测金融市场的动向,而且在操作技巧与技能上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显然这两个条件都不是广大投资者所能具备的,广大中小投资者若想获得这种利差收益,就可以通过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的形式来实现,因而,也就产生了对货币市场基金的需求。而且,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也为货币市场基金的推出提供了制度因素。在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由于改革前景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摸索前进的性质,客观上要求金融机构要能够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方式,正在向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式转变,而这又需要有畅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而要不断健全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所以,推出货币市场基金符合制度创新的要求。货币市场基金的推出将给我国金融业带来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可减轻银行资金难以运用的压力。目前大量资金积压在银行,银行的存贷差已达到4万亿元,同时银行存款利息负担过重,贷款风险过大。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可以有效地分流银行资金,减轻银行资金压力。
2.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推出货币市场基金,将给货币市场工具增加流动性,丰富货币市场的资金供给,拓展新的参与主体。货币市场基金不断地买卖货币市场工具,赚取利差的同时,也活跃了二级市场的交易。目前的CD市场、票据市场之所以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流动性较差、二级市场的交易不活跃。引入货币市场基金可使CD、票据的需求大为增加,从而提高了CD、票据的流动性,同时也会激发企业使用票据、CD的积极性。
3.促进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及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利率市场化包含的内容:一方面,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应与需求决定利率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货币市场贯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市场化利率的形成是由局部市场向整个金融市场推进,而货币当局的宏观调控也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过渡。在这一过程中,货币市场基金作为货币市场上重要的资金供应者,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由于公开市场操作是宏观调控下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因而货币市场基金所持有的国债就成了央行吞吐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同时,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者会对利率的波动更加敏感,因而提高了利率信号的调节能力。
4.促进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提高市场效率,为迎接入世做准备。由于货币市场基金具有收益高、流动性强、风险低的特征,必将会夺走商业银行大批的存款客户。在竞争的压力下,商业银行就会产生创新的动力,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这正如美国商业银行80年代所产生的金融创新一样。创新的同时也会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如果长期内再给予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则包括货币市场在内的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率将很难提高,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仍将缺乏根本的动力。入世后,金融业受到的政策保护最多将只有5年,现在一味地赚取垄断利润,将来如何去面对外国金融业的挑战呢?因此,适时引进新的金融工具,对于抵抗外国金融机构的冲击是必要的,这其中就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而且,我国尽早推出货币市场基金,也会防止这一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业务被外国金融机构所垄断。
四、发展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发展的投资基金均为资本市场基金,而货币市场基金尚处于空白中。适时引入货币市场基金,能有效的改变目前基金全是资本市场的状况,在丰富业务品种的同时有利于基金管理公司的多元经营,分散业务风险,提高风险承受能力。近年在利率不断下调的环境下,我国的储蓄存款仍持续增长,这除了中国国情使得人们偏好储蓄的原因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是人们不愿承担资本市场投资工具的较大风险而做出的不得已选择。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进出自由,投资额灵活,风险极低而收益不错的投资工具,对中国投资者来说无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从行业的发展来看,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投资工具,以其风险低、收益好独具魅力。这将促进资本市场基金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获取更高的收益来与之抗衡。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首先要制定有关货币基金的管理法规。货币市场基金在美国的存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我国引进这一基金类型,在运作机制等技术环节方面,与国际惯例没有太大的差别。关键是要做到法规制度先行,因此,在有关货币基金的法规中应当明确货币基金的设立原则,各方当事人间的关系,货币基金的投资领域,管理原则,分配制度,会计核算原则,监管体制,风险控制原则,以及违规处罚措施等。
2.进一步完善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离不开货币市场,尤其是一个活跃的货币市场,是货币市场基金运作的基础。从我国当前货币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要满足货币市场基金的需要,应做到:(1)实现市场运作一体化。货币市场是一个包容多个子市场的综合性市场,各个子市场之间应平衡发展,相互促进,并能通过交易和套利活动实现一体化。因此有必要从整体上对货币市场进行设计、引导和规范运作,以改变我国货币市场中各子市场参差不齐、分割严重的现状。(2)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在商业银行作为货币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的前提下,我们应大力培育发展其他货币市场主体,并放宽他们的进入限制,从而活跃市场的交易,增强流动性。(3)实现市场客体多样化。单一有限的货币市场工具必然会限制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方向,使基金无法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从而降低了其灵活性。因而在完善现有货币市场工具的基础上,还应大力发展国库券、大额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和银行承兑票据等其他工具。
麦金农(Mckinnon,1973)和肖(Shaw,1973)关于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理论以及赫尔曼、穆尔多克、斯蒂格利茨等关于金融约束的理论指出,在金融压抑下,政府按照自己的偏好将金融资源投入到大的项目和国有部门中去,而对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部门支持不够。银行部门虽然拥有较强的激励和动力支持实体经济,但由于竞争不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满足。[2]金融体系不健全使得金融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经济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受到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滞了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1.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缺口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存在的金融压抑造成的,实际利率没有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导致资金的过度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出现金融缺口。信贷市场的利率管制、价格和数量歧视导致企业的逆向选择、寻租等现象,浪费了信贷资源;资本市场的行政管制则增加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3]中国银行体系、证券市场等建设的滞后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小企业在中国发展历史相对来说较短,但是发展速度比较快,而金融体制的改革、证券市场的发展等相对来说要滞后,由于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与市场,这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窄。在国内金融抑制和银行主导型融资的大环境下,中国的资本市场相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整体状况是远远落后的,其发展缓慢且滞后于经济发展。[4]在直接融资方面,中国对股票和债券发行做出规定的条件极力严格与苛刻,进入的门槛过高,使得中小企业望而却步,无法通过直接融资满足自身经营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在国外,中小企业以股票市场、二板市场、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为主,美国高达50%以上,中国仅占3%左右。目前,中国中小企业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和贷款。2004年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了中小企业板块,为中小企业专设了一个新的融资平台。但是其发行上市条件和上市程序与主板市场区分度不大。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讲,较高的进入门槛使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市依然可望不可及,难以实质上为中小企业提供触资便利。经国务院同意,2009年10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举行了创业板开板仪式,这意味着酝酿10年之久的创业板开板,也成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新举措,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在发行企业债券方面,由于涉及金融风险问题,民营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难以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另外对中小企业来说,其规模小、资信记录空白、评级机构在对其风险评级时手续复杂,债券的包销费用高昂,企业难以承受。国家对上市流通债券等级的要求也是一般中小企业所难以达到的,这使得债券自由流动性受到很大影响,投资者对小企业发行债券的信用存在顾虑,缺乏购买信心,[5]中小企业难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取得资金。
2.金融自由化深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的金融体系是国有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政府金融政策的重点一直是建立一个广泛而发达的银行体系。1992年之前,政府对金融部门采取的主要政策是金融压抑,维持国有银行在金融部门中的垄断地位,包括准入限制、规模限制、业务限制等,以便通过国有金融部门来支持经济增长(主要是体制内经济的增长)和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这一目标定位使银行部门的功能性缺陷越来越明显,导致资本配置效率下降,也难以为快速发展的非国有经济提供金融支持。而市场结构的垄断性和产权结构的单一性还阻碍了国有银行自身效率的提高,使其缺少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资产质量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内在激励,出现了“大而不倒”的局面。1992年之后,金融政策开始由金融压抑逐步转向金融自由化,以满足不同经济成分的融资需求。金融政策的转向有助于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提高中国金融体系的整体效率,并逐步向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方向发展,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但其自由化深度不足,削弱了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功能,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尤其从区域视角来看,政策对地区金融深化过程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沿海到内地的改革次序使得东部地区得到了比中西部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东部地区借此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而西部地区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逐渐获得了政策优惠,中部崛起战略则开始得更晚。无论是从速度还是效率上来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金融深化程度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是,本来需要大量投资的中西部地区难以获得相应资金,而原本拥有充裕资本的东部地区又从中西部地区吸引了资金。投资渠道的单一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导致这些资金涌入股市、房市,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的资金供需矛盾。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的另一个影响则是加剧了“割裂”性的经济结构,使得资本报酬率在三大区域间的差异进一步拉大,进而则影响了全国的经济增长质量。
3.金融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是企业竞争力尤其是金融企业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源泉,因为现代金融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特点,金融业务、金融管理、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制度的创新成为提高金融绩效的必然路径,现实中富有竞争力的国际金融集团如花旗、汇丰都能通过金融产品和技术等创新,向全球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以求获得利益增长。中国金融机构由于体制、技术和观念上的制约,使其金融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和创新能力不足。外资金融机构由于熟悉国际金融领域,长期分析国际金融形势,注重市场开发,早已经通过市场磨练形成创新制胜的观念,并具备很强的技术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基于此,外资金融机构可迅速确立在新型金融业务方面的优势,建立业务竞争优势壁垒,争夺优质客户,建立高端业务,压缩中资金融机构的经营空间,加大中资金融机构业务竞争能力提升的时间成本。
4.风险管理水平不高。风险管理能力是提升金融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以及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包括识别、交易和转移,始终是金融业永恒的话题。从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来看,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仍然是全球金融业面临的重大问题,金融全球化给全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商业机会,提供了更多的金融融资渠道,但由于金融生态环境的风险,最终会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并形成金融行业的风险。面对成因复杂的金融风险,外资金融机构一般都已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拥有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近年来,尽管中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已有所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有所增强,但在风险管理的理念、风险识别的技术和风险处置的方法等方面,与外资金融机构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这样势必就会影响到中国金触机构竞争力的提升。
二、完善金融市场的路径选择
目前,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除,联合国的《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世界经济增长在2013年很可能会继续保持低迷,并且在随后的两年中全球经济面临滑入再度衰退的极大风险。有鉴于此,金融市场应当根据经济创造的实际需求进行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核心作用。根据不同类型的企业需求,兼顾企业的投融资需求、避险需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需求,为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国际化准备条件;实现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金融市场创新、金融管理创新和金融监管创新十分重要,以便更好地促进金融市场的规范运行,在提高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的基础上,提高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再配置效率,提高社会投融资的便利度和满足度,加大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度,促进金融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1.金融投资创新。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两个动力———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其中,金融投资将激发企业家的创新激情。同时,金融投资创新也将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创新既是企业家精神的实质,也是创业投资的核心。创业投资是投入到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创新型企业或项目的一种非公开权益资本,或权益资本连接,它是非公开权益资本的一个子范畴,是一种特殊的非公开权益资本。它是通过积极参与所投资企业建设并最终实现资本增值的、新型的具有生命力的资本运作模式。创业投资与创新的关系不仅在于它对于创新本身的贡献,更在于它促成创新项目的商品化过程,在于它为创新提供了实现其价值的平台或渠道。风险投资是通过帮助创业者来建造这些企业,从而使创新实现价值。创业投资不是投入现在,而是着眼未来,机会与风险共存是创业投资的重要特点。创业投资对于风险具有较高的容忍度,是因为它对于机会的不懈追求。为了追逐高额回报,创业投资往往投入那些快速增长的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企业。创业投资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这是由于创业投资是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未来的投资,是对于一个国家的新的增长力的投资,是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投资。因此,各国(地区)政府都大力支持创业投资,政府对于创业投资的支持尤其体现在其对于科技企业的投资上。
2.金融监管创新。随着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资开放,如何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将是监管部门面临的挑战。监管理论的成本收益说不是单纯地回答需要不需要监管,监管好还是不好的问题,而是提出应当在成本和收益中权衡,以实现“适度监管”,提高监管效率。精确衡量监管的成本和收益虽然不易,但对单个监管政策进行评价时可以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不同选项之间进行择优。在不同国家,金融监管的成本和收益具有制度差异。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所处的经济、社会和法律制度不同,监管的成本和收益的具体内容可能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这就为探索中国金融业监管的成本和收益分析模式提供了空间。激励监管理论注重发挥被监管对象的主动性,可以减少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不必要干涉,还有助于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者的整体声誉。在中国强化监管中的激励因素还有助于改变中国传统的行政性管制,优化设计金融监管机制。但要在中国金融监管工作中引入激励监管机制,如事先承诺制,还需要一定的环境支撑,即更新监管技术手段,提高监管者素质;加快银行会计制度的改革,确保银行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强化市场约束力量,加大信息披露力度等。
3.金融制度创新。中国金融体制一直依附于经济体制,在传统体制下,金融体制以为国家赶超战略集聚资金为目标。在体制转轨中,金融体制一直是作为促成实现转轨的资金保障起作用的。由于金融体制本身改革的滞后性,并没有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供“制度环境”,金融始终未发挥其先导作用。因此,必须从金融制度创新入手,进行改革。一是进行金融体制改革,进行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改革,推动国内银行之间的竞争。二是资本项目的对外开放,创新金融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方式,完善股票市场,改变企业单一融资结构,以减少企业融资对银行系统的依赖,让金融市场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最大助力。
关键词:棉花加工企业市场化改革政策
一、引言
在1998年以前,中国的棉花加工企业仍旧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因为棉花市场尚未放开,而生产和价格都由国家进行控制,并且收购和销售环节由供销社统一经营。199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逐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从1999年开始,棉花流通领域开始出现松动。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路子”的改革思路,从而使得新的棉花流通体制基本确立。
国家相继放开棉花市场,为棉花流通开辟了新的道路,棉花加工企业更是异军突起。按照国务院的决定,凡符合《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省级人民政府资格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均可从事棉花收购。棉花市场放开后,棉花加工企业根据市场合理安排自身的生产与经营,经济效益明显增长;由于国有企业占据资金、设备以及技术和人员方面的优势,规模迅速膨胀,依靠其雄厚的实力,很快赢得了市场;同时,打破了棉花经营中的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实现多渠道经营和有序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调节棉花生产、流通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私营加工业的成长带来了发展空间。目前,棉花加工企业已经从计划经济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现在市场上具备棉花收购资格认定的企业有8000家,但据棉花协会不完全统计,实际存在的收购企业达1.8万家。
放开棉花购销的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几十年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形成的棉花加工行业体系被彻底打破,一种新型的、具有活力的棉花加工新格局、新机制将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棉花加工企业如何适应新形势,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棉花加工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放开棉花购销渠道后,我国仍然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凡符合《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省级人民政府资质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都可以从事棉花收购、加工业务。因此,供销社棉花加工企业要抓住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机遇,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广采博览,以新的姿态迎接国际、国内市场的挑战。
(1)棉花加工企业的机遇。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棉花加工业将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这正是涉足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发挥集团优势,做到优质、高产、安全、低耗,才能以优质的、低廉的棉花产品扩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从而促进我国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同时,放开棉花购销渠道,更有利于棉花加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社会经济实力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2)棉花加工企业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来自国内的挑战。放开棉花购销渠道以后,棉花加工企业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非棉花企业会通过各种方式涉足棉花加工行业,使加工能力已经过剩的现有棉花加工企业受到严重威胁,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在所难免。对此,棉花加工企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其次是来自国际的冲击。“入世”以后,国外一些棉花财团,会通过多种途径渗透到中国的棉花加工行业。他们有可能不惜代价,占领中国棉花市场,直接挑战中国的棉花产业。一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景象可能会在棉花加工行业发生,并最终达到平衡,形成新的格局。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棉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棉花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现象是比较突出的,棉花加工企业的实力与规模仍然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国内和国际棉花市场。
(一)重复性投资严重,原料供应紧缺,造成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由于市场的放开,棉花加工企业经济效益尤为可观,一些小型棉花加工企业纷纷上马,棉花加工能力急剧扩大,虽然当地许多棉贩每年都会从相邻棉区购进大量棉花,但仍然不能满足当地棉花加工企业的生产需要,企业普遍存在着开工不足和设备闲置的问题。
(二)技术装备落后。由于我们国家棉花市场长期没有放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棉花加工企业缺少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所以,长期以来棉花加工企业的设备存在老化想象,不能够适应提高生产率的要求,这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棉花加工企业实行《经营许可证管理制度》不规范。国家放开棉花市场,只是不再由政府直接进行统购统销,改为许可证管理制度。按照有关规定,棉花加工企业必须持有省级以上工商、计划、经贸等五部门核发的《棉花收购与加工资格认定证书》,但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这部分无证企业给予一定的保护政策,使得新上无证棉花加工企业越来越多。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新上棉花加工企业并没有棉花加工许可证。
四、市场化条件下棉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的对策
针对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棉花加工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目前棉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当引起重视:
(1)加强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棉花加工企业早已达成的共识。棉花加工设备技改是提高棉花加工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重大举措。加强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根据现在的棉花加工企业的现状,需要在籽棉的清理,籽棉的烘干,皮棉的加湿上抓效益。另外,还要在发展机采棉上下功夫,这也是势在必行的。
关键词:农机市场;农机产品;质量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现阶段,农机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农艺对农机作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因农村基础条件差、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健全农机流通体系,建立农机市场,还需发展和完善。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机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农机化事业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向多产业的全程机械化发展,农机化品种也由原来简单的机械化,向电器化、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农机市场活跃、农机保有量逐年增加。但随之而来的是假劣农机产品充斥市场,严重地侵害了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这些产品不但贻误农时、坑农害农,而且还极大影响了农机市场整体发展水平,制约了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现将青海省互助县农机市场的调研报告如下。
一、农机产品质量现状
互助县农机及配件市场占地面积较小,尚未形成规模,全县共有95个经销点,县中心规模较大的经营商在五岔公路沿街两侧集散,该市场现有经营商15家,从事整机销售的有10家,从事农机具销售的有3家,其他营销企业(点)比较分散,互助县建新农机商行主要以农机动力机械、配件、农机整机经营为主,是当地主要的农机销售点。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农机产品种类较多,但主导产品相对集中,以小型机械为主。目前50马力以上拖拉机及配套机具在互助县没有经销点。中小型农机产品涉及的门类、品种比较丰富,主要包括四轮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及动力机械、耕整机械、播种机械、收获机械、小型电机以及各类机械的零配件和配套机具等,具体产品涵盖近百个品种、几十种型号,大多数因分散不能形成规模。
(2)中小型多功能复合式机械市场需求旺盛。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三农”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农机购买热情持续高涨,激发了旺盛的市场需求。调查发现,以小麦为主的种植、收获、耕作机械基本上供不应求,特别是小型机械和耕整机,农机企业都订单充足,但无存货。手扶拖拉机、小型柴油机、农用运输车辆等产品也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形势,小型多功能复合式机械需求量大,以手扶拖拉机配套的马铃薯机、犁、旋耕机等为代表的机具生产,保持高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3)企业经营观念发生变化。农机经销企业在经历了市场经济激烈的洗礼之后,一部分成长起来的企业开始关注规范化经理技术的创新和保护、市场秩序的规范、企业的长远发展,这些积极的变化将为互助县农机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农机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机经销企业虽数量多,但规模小、实力弱、自我发展能力差,缺乏行业龙头的拉动和支撑。农机个人购买者绝大多数是农民,购买数量少,制约农机机具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2)农机经销企业年销量只有几十台,处于“散、小、弱”状态。因缺乏大局观念,只追求短期利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非常有限,严重制约了互助县农机经销企业的正常发展。
(3)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由于农机产品主要面向农村市场,购买力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政府的政策性资金扶持对于提高农机购置能力,促进农机产业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三、发展对策
(1)严格把关。对每种申请产品进行审核把关,确保将质量好、信誉高和高效、节能、环保的农机新产品推介给农民。通过规范农机化市场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
(2)开展农机打假护农专项整治行动。与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重点对农机专业市场以及乡村农机集散地和农机经营场所进行经常性的集中整治,严厉打击无厂名厂址、无合格证以及没有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取得相应许可证书的农机产品,严厉打击拒不执行国家强制标准、偷工减料、使用旧件拼装的农机产品,严厉打击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滥用厂名商标的农机零配件。
(3)开展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工作。通过跟踪考核,全面准确地掌握机具的有效度、首次故障前工作时间、故障间隔时间(面积)、作业时间小时生产率、作业量、单位面积燃油消耗量等实际状况,为农业机械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4)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农机产业的管理体制,杜绝多头管理。其次,要研究制定农机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市场动作。
(5)服务性完善。根据《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农机销售者要对农机产品质量负责。但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很难解决“三包”问题,因此,必须要解决销售企业售后服务水平、修理技术,保障农民购买农机应得到的服务与政府政策性补助。
参考文献:
[1]车建海,彭志强.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机安全生产[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1):102-103.
[2]权炳娟.农机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技服务,2010(5):668.
[3]高海棠,秦长仲.对青海省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发展的思考[J].青海农牧业,2006(2):15-16.
[4]张蓓蓓.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10,7(4):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