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基层审计论文

基层审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6:00: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基层审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基层审计论文

篇(1)

经过几代内审人员的共同努力,基层央行内部审计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得到了总行及各分支机构相关领导的关注和认可,但是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基层央行审计质量离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和发达国家的审计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和不足,具体表现和原因如下:

(一)内审人员结构老化,缺乏合理性

近年来,基层内审队伍陆续充实了一些年轻干部,内审队伍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内审干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老化、技能老化等现象在基层央行还比较普遍,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满足现状,审计风险意识淡薄,专业性、技术性不强使其很难适应内审工作转型的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审计质量的提升。

(二)审计技术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性

近年来,人民银行信息化发展迅猛,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民银行各项业务处理和日常管理中,但内审工作的信息化却远远跟不上其发展的步伐。大多业务系统未开发审计子系统或预留审计接口,为审计的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基层行内审队伍中科技人才仍比较缺乏,很多情况下仍以现场手工审计方式为主,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的利用还不够广泛,不能适应内审工作转型的需要。

(三)人员思想意识淡漠,缺乏主动性

目前,基层央行内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审计实施、轻审前调查”和“重审计报告、轻落实整改”的观念,制约着审计项目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是目前大部分审计项目的方案都由总、分行统一制定下发,大多基层行审计人员都存在着完成审计项目只需按照方案的要求进行现场审计即可的心理,对审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下发审前调查表当成一个程序加以应付,流于形式,造成审前调查工作不深入不细致,无法达到审计质量控制的要求。二是基层行内审部门大都以完成审计报告为项目的结止点,对落实整改情况关注不够,审计成果的利用率不高。近年来,一些行在促进内部审计整改方面,将问题责任逐一落实到人,使整改效果有所提高。但是,有些问题仍屡查屡犯,说明了我们的审计尚缺乏警示性和触动性,大部分审计只是把审计报告报送给行领导和上级部门,走走领导签批程序,无论整改得怎样,均封存案卷,最后束之高阁,并未起到实质性作用,使审计建设性作用难以得到发挥。

(四)审计质量评估缺失,缺乏制约性

2012年3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下称《评估办法》和《评估手册》)。《评估办法》将内审质量评估定义为:由具备胜任能力的人员,以内审准则、内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同时参考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被评估对象的内审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内审质量评估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内审机构更好地履行职责,提升内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截止到目前,人民银行系统尚未建立审计质量评估评价体系,无法系统地、有效地评估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导致缺乏对审计人员的约束,审计质量和效率缺乏保证。

(五)县支行内审岗缺失,缺乏全面性

2009年人民银行职能整合后,县(市)支行内设机构、职位和人员配置发生重大变化,实行“一室两部”工作体制,取消了专职内审员岗位。对本行管理的审计监督职责只能由上级行内审部门承担,但上级行内审部门只能按照3-4年一个周期进行全面审计或按照工作要点安排对部分业务进行专项审计,未能及时发现各项业务中的薄弱环节及风险隐患,导致县(市)支行管理出现监控盲点。

二、提升基层央行内部审计质量的措施

(一)建立审计质量评估体系,为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为充分发挥内审服务央行治理、实现组织增值、促进科学履职的重要作用,人民银行开展内审质量评估意义重大。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可以促进央行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提升被审计单位和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改善内部审计环境,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建议总行及相关部门通过研究与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围绕国际内部审计协会最新颁布实施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结合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实际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内审质量控制机制和评估体系,使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为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二)建立以审计质量为导向的业绩评价和考核机制,不断提升内审人员素质

将审计质量作为内审人员年度绩效评价和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审计工作表现突出的内部审计人员予以奖励,并将考评结果与内部审计人员的晋级升职挂钩,充分调动内审人员学习新业务、新技能的积极性,在提高审计质量的同时促进内审人员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三)充分利用审计成果,促进审计价值的增值

一是加强审计综合分析,认真研究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从管理和效益角度以及风险控制角度提出操作性强、切合实际的审计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二是持续关注被审计部门对审计中指出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有效性,及时跟踪问题的整改情况,杜绝审计问题屡查屡犯的现象,确保内审工作的严肃性和建设性,使审计成果发挥最大的作用,真正实现审计价值增值。

(四)实施全过程的审计质量管理,将质量控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中

在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中强化审计目标和质量要求,将质量标准分解到审计计划、组织、实施、报告等各环节。在全过程中每个审计人员都应进行自我控制,并由项目负责人进行全程监督。强调通过保证审计过程的高水平保证审计结果的高质量。

(五)转变审计理念,探索创新审计内容与方法

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克服查错纠弊的传统观念和定位,树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念。不断转变审计思路,结合各行的实际情况以及管理者和业务部门的需求丰富和拓展审计内容,应用先进的审计技术,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新方式、新思路,拓展人民银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应有范围,编写固化并推广使用成熟审计模型,灵活应有各种单机版辅助审计软件,对各业务系统进行研究,开发适合特定环境,特定审计范围的工具盒软件,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六)在县(市)支行设置内审专职机构人员

篇(2)

审计成果及其运用的意义,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审计工作的目的和存在的意义。本文结合实践,提出了国有企业基于“三需求”为导向的“五服务”审计成果运用模式,对其内涵、特征及主要做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国有企业;审计成果运用;模式

审计成果运用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环节,是审计人员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结晶,其运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审计监督和服务的价值所在,是衡量审计工作实施的质量高低的体现。因此,研究审计成果运用,某种程度上来说,关乎审计工作的目的和存在的意义。

1审计成果运用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从外部来看,国有企业系统面临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各界对国有企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也越来越严,已形成了对国有企业立体交叉的监督体系。就内部而言,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从严治企已作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些都要求国有企业要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充分发挥自我约束体系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审计成果运用体系,积极落实内部审计整改,最大限度的从内部防范和化解风险,保障干部员工平安、经济平安。

2“三需求”为导向的“五服务”审计成果运用模式创建概述

2.1内涵以公司各层级的审计需求为工作导向,以多样化的审计报告作为载体,以务实的工作会议作为平台,以有效的机制建设作为保障,根据不同对象提供差异化审计服务,在优先满足公司领导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审计成果在管理部室和基层单位的及时共享,使审计成果能更广泛、有效地满足公司各层级管理需要,推动公司依法治企建设和平安建设。

2.2特征①以需求为导向。根据决策层、管理层及执行层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审计项目,提供优质服务,变决策层、管理层及执行层对审计成果运用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和“自愿接受”,提高审计工作成效。②以服务为宗旨。树立审计服务理念,提供差异化审计服务。即服务于公司领导决策,服务于公司绩效考核,服务于业务部门改善管理,服务于人事董事部门及监察部门的干部管理与廉政监督管理,服务于基层单位经营管理提升。③以机制作保障。建立内审要情专报、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审计成果共享、整改督办、通报与考核等五种工作机制,优化审计服务流程,畅通审计成果运用路径,实现审计成果运用的闭环管理。

3主要思路与做法

3.1主要思路本模式主要思路是以三个层面(决策层、管理层及执行层)审计需求为审计工作的立足点,以五项重点工作(公司领导决策、公司绩效考核、业务部室改善管理、人事监察部门干部与廉政管理、基层单位经营管理)为审计服务的主要方向,通过搭建两个平台(本部审计委员会和公司审计工作会议),建立五项工作机制(内审要情专报、成果综合分析、审计成果共享、整改督办、通报与考核),实现审计成果运用的闭环管理,全力提高审计成果运用水平,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效果,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篇(3)

资源环境审计涉及范围较广,应当涵盖对资源环境保护资金筹集、管理、使用情况的财务审计,对有关组织的业务活动是否符合资源环境法律法规要求进行的合规性审计,对有关组织的资源环境管理责任及其工作成果进行的绩效审计。由于其综合性强,覆盖面广,依据的法规类型多,国家尚未制定相应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标准、内容、方法、准则等,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主体,独立客观地对与资源环境保护有关的一切活动进行审计监督、鉴证、评价的工作正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在基层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论文百事通因此,近几年来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的资源环境审计项目仍普遍停留在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层面,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较为单一,且实践过程中面临诸多的困难。

(一)缺乏法律法规支持,审计依据不完善。目前,现行的审计法规、审计准则和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仅赋予审计机关环保资金审计的职责,未明确开展全面的、广义的资源环境审计应有的地位、权力及审计范围,使得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主体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不充分,容易造成审计机关与资源、环保等部门在执法方面的职责交叉重叠、混淆不清。

(二)缺乏操作性强的程序、办法、评价标准,审计预期效果不理想。资源环境审计由于缺乏一套层次清晰、统一完善、操作性强的程序、办法、评价标准,少数基层审计机关虽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由于各地资源环境状况存在较大差异,难以达到审计操作过程中相互借鉴、共同享有、共同提高的目的。资源环境审计存在片面性、局限性,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质量不高,对环境效益进行评价时难度大,影响了资源环境审计预期效果的实现。

(三)资源环境审计涉及范围广、技术性强,专业资源环境审计人才匮乏。资源环境审计涉及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多方面知识,审计手段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账目审计,还扩展到运用自然科学技术,比常规审计具有更高的科学技术含量。进行环境审计的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审计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资源、环境、统计、工程等方面的知识,专业胜任能力和培训等方面的要求比常规审计更高、更严格,基层目前还缺乏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资源环境审计队伍,资源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现有的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挑战。

(四)重要性与审计技能不协调,资源环境审计潜在风险因素较大。资源环境审计对推动政治文明、生态良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目前基层审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审计技能单一,不能满足资源环境审计的需求,使得资源环境审计从开始实践起,就伴随着一定风险,尤其在检查、控制环节潜存着较大的风险因素,如不加大专业培训,缺乏充分准备就实施审计,项目本身产生的固有风险也要明显高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的风险。

二、基层审计机关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途径和方式

面对机遇和挑战,基层审计机关应克服畏难情绪,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简到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建立作业规范,开辟适合当地实际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新局面。

(一)以环保资金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拓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工作思路。基层审计机关在财务收支审计方面具有传统优势,应以此为基础,在围绕当地资源环保工作重点,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时,拓展审计的工作思路,除了主要对资源环保资金预算安排的合理性以及资源环保资金征收、分配、管理方面的真实、合法、有效性进行审计外,树立对资源环境保护程序和政策措施审计的理念,更加注重经营管理和资源环境管理,增加对资源环保机构设置的健全性、职能的可靠合理性,资源环保建设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资源环保预防措施实施情况等方面的审计内容,尝试对资源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进行评价,对潜在的资源环境风险进行评估,逐步从传统的账目审计中跳出来,多运用自然科学方法与手段,缩小与广义的资源环境审计的目标之间的差距。

(二)以节能减排专项审计为重点,探索资源环境审计的工作方法。节能减排环境工作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要求,基层审计机关在开展节能减排审计工作时,除了运用常规审计工作方法外,要大胆实践运用节能减排成本效益和费用效果分析、决策和风险分析、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调查评估法、人力资本法等技术方法,重点审计企业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采取的相应措施及取得的实际效果,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环节各部门履行责任情况;重点关注企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统计上报数据真实性,节能减排目标的阶段性完成情况,以及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揭示因决策失误造成资金和能源浪费、偷排偷放造成环境污染等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并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对能源消费、环保统计、在线监测数据等进行分析,提出有利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制定和执行、企业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各级相关部门监督执法等方面的审计对策和建议。通过审计技术方法创新,探索以节能减排为重点资源环境审计独特的工作方法,为开展全面的、系统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做好技术准备。

(三)与投资效益审计有机结合,探索建立资源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随着地方投资和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各地普遍重视投资效益审计,积累和奠定了技术、指标设计、评价方法等一系列良好的应用基础,而资源环境保护效果是资源环境审计的最终落脚点,二者虽然任务、范围、鉴证及报告的对象有所不同,但审计的许多技术方法是相似的。基层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可与投资效益审计有机结合,相互融合,既审查评判公共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效益,又分析评估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增值性,还测试估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从中发现倾向性、典型性的问题。借鉴投资效益审计较成熟的分析评价方式、方法,通过对资源环保效果和效费比的鉴证,评价资源环境法规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法规政策制定部门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法规与制度;评价资源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效率,揭示其影响工作效率的消极因素,提出改进建议;评价资源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评价资源环境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提出改善资源环境投资的建设性意见,从而进一步达到探索建立资源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新晨

篇(4)

关键词:基层央行 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管理

一、风险导向审计和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导向审计是建立在会计账项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审计模式,是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审计人员充分了解、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各种风险及其风险程度,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相应的审计策略,重点关注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进而将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至最低水平。

早在2005年,我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三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将风险管理审计纳入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中。该批准则的和实施,足见我国的内部审计已发展到了风险导向阶段。从1999年央行成立独立内审机构至今出台20多项审计制度来规范和发展内审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十几年的发展中央行一直侧重以监督者的身份来执行内部审计工作,无法高效的防范各种风险。随着人民银行职能的扩展,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应用日益广泛,金融风险不断加剧,传统账项审计和制度审计理论与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内审工作发展和需求,为改变这种状态各基层央行正积极向风险导向审计转型。

风险管理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这就要求企业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各种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消极影响,使生产能够持续进行。可见,风险的识别、风险的预测和风险的处理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

对于承担着货币发行、支付清算和经理国库等金融服务职能,又承担着维护国家金融稳定职责的人民银行而言,在职责运行中同样面临着不确定性和内部业务运行的风险隐患。业务引发风险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力和破坏力是极为严重的。基层央行的风险概括来说主要包括制度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风险和道德风险四个方面。认清央行风险所在,是央行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二、基层央行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作用

(一)为管理者提供进行风险管理咨询服务和合理审计意见

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不仅需要建立从上而下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更需要这些专职人员积极有效的收集风险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应对风险、监督和考核等等,高质量完成各个关键环节的工作,形成全过程管理,构建从不同级别风险管理到不同业务统一管理的管控模式和管理体系。风险导向审计的有效开展正恰好可以从高风险领域出发,针对性的提出合理审计意见,提供管理者咨询服务,从而帮助基层央行优化风险管理的内控流程,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二)强化央行风险管理意识,促进央行风险管理手段的发展

自金融危机以来,央行自身的风险管理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但现实状况是其目前尚处于初步开展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风险的认识不足,尚未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理念;二是央行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质、制度体系;三是央行风险管理的手段及方法迫切需要更新和发展。央行内部审计部门积极探索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应用,对基层央行形成更加浓烈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引进先进的风险评估模型量化央行业务风险,并在风险识别和评估方面设计了一些软件系统,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大大促进了央行风险管理手段的发展,有利于建立健全央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三)大大提高监督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人民银行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不仅能够发现内控管理和业务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更能够客观地分析问题和漏洞的产生给实现工作目标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完善内控的措施和管理监督重点,促使被审计单位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监控高风险业务领域和关键业务环节,突出高风险控制重点,减少盲目性,大大提高监督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三、基层央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途径

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颇多,如以风险管理为引导,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确定审计项目、在领导干部履职审计和离任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在后续跟踪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等等。以审计工作开展顺序为线索,可以划分为以下风险导向审计准备、实施和出具报告三个阶段的运用。

风险管理需要识别风险,关键需要识别重大风险,而风险导向审计准备阶段刚好可以帮风险管理识别和评估风险。在风险导向审计准备阶段,考虑到风险管理的需求,在确定年度审计计划审计项目时,首先会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识别有效风险,然后会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估,确定各处室涉险业务的风险程度,将各个风险水平量化。风险管理着根据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估后的风险大小识别和控制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实施阶段参与风险管理实际在于对各个部门开展内部控制状况的审计和评价。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之一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央行风险导向审计实施阶段对各个部门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活动、信息反馈、监督反映等内容进行审计和评价,查找疏漏。

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应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在报告中充分揭示风险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寻找消除风险根源的可能途径,及时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尤其是对需要通过改进内部管理、健全内控制度来进行风险管理的内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可进一步提出全面防范或控制潜在风险的具体建议,为有效控制风险提供依据。

四、现阶段基层央行风险导向审计运用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意识淡薄,对风险导向审计认识不够

一方面,很多基层央行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没有积极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暂时的或间断性的,意识到了就进行管理,事后则放在一边,置之不理;(2)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复核和再评估,降低了央行适应环境变化、管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还是处于查错纠弊的合规性审计为主,在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理念、制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认识层次上,对风险导向审计的认识和运用远远不够。

(二)风险导向审计指引和方法不统一

目前,人民银行对风险导向审计尚未制定统一、完整、行之有效的指导意见或相关办法,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方法、工具和模型还没有建立起来。一些支行虽然积极研究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只是根据各行情况经行处理,导致标准不一,不利于风险导向审计的有效开展。

(三)数据收集困难,辅助设备落后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内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组织内外部环境和各项业务管理的控制系统,执行风险评估程序。目前人民银行虽然已建立了许多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各系统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存在限制,使得有关的基本信息难以实现共享,无法为内审部风险评估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另外,随着形势和业务的发展,管理办法及风险状况发生了变化,内审部门未能及时跟进了解,影响了风险评估和实质性测试。

(四)内审人员缺乏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所必须的能力和经验

开展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需要审计人员熟悉组织各项业务和管理,但目前人民银行内审人员的知识和业务比较单一,复合型人才少,缺乏对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对风险识别和判断能力不够,难以实现对人民银行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进行伞面、正确的评价。

五、研究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首先要求管理者、部门负责人彻底转变观念、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把风险导向审计摆在重要位置,把有效控制风险隐患作为根本目标,加强和改进内部管理,防范内部风险和责任事故,保障各类资源有效利用、各项资产安全完整以及各类业务和管理信息真实可靠,促使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确保基层央行依法、有效履行职责。

(二)研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制定风险导向审计指引

要借鉴国际审计准则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经验,制定适合我国人民银行特点的风险导向审计指引和操作程序,明确风险导向审计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统一评价标准,指导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开展风险导向审计。

(三)注重技术和管理创新

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撑。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系统,建立网络化信息系统资源共享机制,为人民银行上下级机构以及各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搭建平台,保证风险信息在人民银行内部传递畅通;二是要积极推进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利用,充分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性测试、统计抽样和风险评估,进行风险预警,提出风险控制统计抽样和风险评估,进行风险预警,提出风险控制和防范的对策;三是要运用计算机建立风险档案资料库,储存人民银行的风险评估资料、规章制度、历次审计检查的报告以及业务运行和管理活动的相关历史资料,为内审部门开展风险评估提供基础。

(四)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员

审计师执行独立审计或提供咨询服务,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很高,客观上需要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很高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职业的判断,保持应有的谨慎和关注。为此,应该培养审计人员对影响宏观环境的把握能力,培养其统计、分析等综合能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论文:

【1】刘笑霞,李明辉.不同主体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与责任【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4).

【2】曾蒙.我国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财会月刊,2003,(8).

篇(5)

(一)勤于学习锻炼,慎于品行修养,始终致力于做德更高、业更专、行更正、艺更精的信合人。

一是注重和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一个比较好的习惯,除继续加强对分管工作中涉及的监察、审计、法律事务等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外,不间断地加强对财务会计、信贷管理、风险管理等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及时加强对计算机知识和信用社新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同时认真学习各级制发的管理制度及相关法律文件,通过不断的深入学习,不仅充实和更新了自己的知识库容,而且开阔了思路,更新了观念,增强了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注重和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坚持承担工作任务时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在承担工作责任时把自己当作一名勇于负责的主管领导。实际工作中,小事放权放手,但件件都及时督办和查问结果,大事都主动参与和承担。如在查办寨河信用社会计挪用资金违规违纪问题时,带领稽核审计部、财务会计部和监察部的工作人员到寨河信用社核查账务、调查取证、座谈询问、分析情况,为处理本次违规违纪提供了详实依据;在查办举报信用社信贷员和分社负责人违规办贷问题时,抽调联社不良办、风险管理部、监察部及基层信贷员组成贷款核对小组,带队进村入户上门核对贷款,找村干部和村民调查了解,与社内职工座谈情况。在案防工作过程中,带领案件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到基层营业网点对内控制度执行、会计核算、信贷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逐项检查。通过这些具体工作,不仅深入了解了基层实际工作情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做本职工作,同时,也进一步锻炼了实践工作能力,丰富了实践工作经验。

篇(6)

第一,职称包括的东西比较多,比如艺术、图书资源、档案、统计专业、审计、会计、经济、新闻、农业技术等。不同专业对不同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业绩水平、资历、学历的要求各不相同。由此可见,职称档案材料具备多样复杂的特点。

第二,要完成职称评审需要主管部门、评审专家、人事部门、基层单位、个人等共同参加,因此,职称评审工作覆盖面较大。在职称评审过程中,职称评审材料一般情况下是对申请职称评价人的结论性和综合性的审核看法,对未来机构或企业任用提供有力的依据。

第三,获得职称的主要方式是资格考试和申报评审相结合,或者申报评审和资格考试相结合。因为职称的获取方式不一样,所以职称评审、职称申报、职称审批发证的手续和程序也有所不同。因此?称文件的形式具备多样性、管理过程复杂等特点。

二、职称档案管理

(一)设立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数据档案,使职称档案单独立卷。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档案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业务,而是一种复杂且耗时的工作,针对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顺利开展,应该对职称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强化,使其能对评聘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现阶段我国职称档案大致可以分为评审简表、任职资格表,同时还包括不同时间段内发表的论文、荣誉证书、获奖证书等。而学科组人员对申报人专著、论文的评价意见具备较高的威信。因为职称档案的重点是对专业人员业务方面的情况进行记录,所以人事职改机构按照不同的年份对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不同职称档案进行整体的编目、收集、整理并单独成卷,从而建立独立的职称档案。

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档案进行单独成卷、单独管理,可以实现职称档案与现行人事档案相互完善、相互补充,从而对档案内容不断完善并推动档案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二)完善人事档案,补充职称档案。传统的职称档案管理单位是个人,并按照人数立卷,之后在同一整体保存。但是传统的档案中不具备专业人员的科研成果、学术水平等方面的材料,所以传统的档案不能准确反映一个人的学术地位、学术水平、工作态度、业务能力,也不能正确进行人才间的对比和整体衡量标准,因此,传统的人事档案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如果想要人事档案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就应该对传统的人事档案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工作,使其成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相关领导对人才和干部的任用及选择提供公正、公平的数据资料。因此,对职称档案进行增补并对人事档案进行完善是现阶段人事档案最关键的问题,而这一点也是职称档案的根本性质。人事档案管理的一大发展就是将职称档案融入到人事档案中去,使其对相关管理决策人员增强了准确度,为人事部门、相关机构选择人员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从而提高了人才选择准确性、公平性、公正性等优点。

三、职称评审网络化发展

我国职称评审工作程序中的每个节点都是由网络进行连接,并通过标准的职称信息工作网络平台进行职称信息的统一,使职称审批处理、信息评审、上报、采集等工作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最后达到不再使用人力办理职称评审工作,从基础上保障职称档案的收集、形成等程序有效开展和管理。因此增强建设职称评审网络化为职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有一定帮助,也是改变传统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职称评审工作发展是从纸质开始,之后是电子化,最后实现网络化。

(一)对职称档案信息查阅新机制建立起着推动的作用。当职称评审网络化信息体系实施后,当地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档案将密集存在其中,同时职称申报评审工作也将加入到这个体系中去,职称评审网络化覆盖的面积包括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工作业绩、申报人员基本情况等内容,使其形成高效、巨大的档案资料库。而职称评审网络化之后,使其信息查阅范围和利用率得到提升,从而为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提供准确的帮助。

(二)职称档案材料收集归档有利于建立新机制。现阶段在我国职称评审网络化之后,职称申报评审工作全程通过网络在职称评审信息系统中运行,例如:将传统的人力对职称评审材料的存、取、送通过网络进行职称评审材料的转接、上报、返回工作,从而达到职称评审材料信息化运行。我国基层单位职改办也采用职称评审系统网络版客户端,将职称评审的数据上报到相关职称主管机构,而相关主管机构在网络系统中进行审核、组织评审、做委托评审数据;各系列职称评审主管部门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评审工作。

篇(7)

把握中心,勤奋工作

办公室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部门的形象窗口,工作要做得细而且要做得好,必须全面系统、及时、准确的掌握各种情况,做到领导决策时拿得出,用得上,不卡壳,同时,要善于研究各个时期、各个环节上的问题,更要有敏捷的思维,如炬的目光,娴熟的文笔,才能给领导当好参谋。

审计局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承担着承上启下,联系左右,管理全局,做好服务的工作任务。仅有4人的审计局办公室,承担着全局文书、人事、财务、工资、档案、接待、后勤、党务、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事迹材料《审计局办公室主任先进事迹材料》。人手少,业务量大,哪一个环节做不好都会直接影响全局的整体工作。上任伊始的他就意识到肩上的担子很重,责任重大,为此他确立了“参与政务、管好事务、搞好服务”的工作目标,他注重围绕全局工作中心,力求做到决策参谋服务“参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正确处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当好全局的“后勤部长”和“大管家”。他坚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条,不断勉励自己和要求部属一定要做到:参谋服务的质量更高一点,办文办会的考虑更精细一点,协调关系的能力更强一点,与上下左右的联系更紧密一点。

为了将办公室工作上层次、上水平,他非常注意加强办公室人员素质建设,着力创造办公室良好的外部形象。他经常对科室人员强调,办公室不仅是各项工作运转的枢纽,还是形象建设的“窗口”,办公室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代表和影响着一个部门,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单位的对外声誉。为此他特别注重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培养和建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甘当无名英雄。

辛勤耕耘,忠于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