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机械一体化毕业论文

机械一体化毕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5:59: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机械一体化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机械一体化毕业论文

篇(1)

关键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王军(1979-),男,满族,辽宁本溪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何鹏举(1961-),男,甘肃庆阳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江西?赣州?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JXJG-09-6-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21-02

近十余年来,我国的本科生毕业人数从1999年的44万人扩大到2011年的660万人,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从1999年的7.1万人扩大到2011年的52.4万人,当一个国家的本科高等教育达到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的时候,必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研究生教育)的大众化。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面对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招生规模、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矛盾,如何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本科生教育是大学中的基础教育,强调的是学习但不能没有研究性和实践性的训练;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教育,强调的是研究和创造性,但是也不能忽视基础教育,尤其是自然科学的系统知识体系以及人文社科和思想品德教育。大学中的基础教育与高层次教育是一个有机体,应把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按照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设计和考虑,打通本科生高年级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隔离。[1]

一、测控专业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尝试,是现行的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的补充与延伸。推荐免试指由本科阶段直接保送进入硕士生阶段学习的一种培养方式,相应的还有硕博连读培养方式,就是硕士生直接保送到博士生阶段学习,目前国内也有部分大学(如清华大学)采取部分优秀的本科生直接保送到博士的培养方式。我校在2009年正式开展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现已实行研究生推免制度三年了,“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正是为了适应我校的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所进行的有效补充,不但可以缓解招生数量与培养质量的矛盾,而且有助于吸引本校优秀本科生源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优化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

“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沿用了博士生培养方式中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的概念。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的培养方式是国家确定的博士生入学方式之一,缩短了研究生培养周期,对激励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硕博连读模式在美、英等发达国家有较长时间的应用和实践历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得到了世界各国较为普遍的认同和借鉴。在当前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下,“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对于促进本科生努力学习、毕业后选择继续学习或者参加工作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是高等教育多元化的一种尝试。

我校本科生教育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分制度,允许学生在修满规定的毕业标准学分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学习进度,增加了人才培养的灵活性。“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主张以人为本,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体现了我校弹性学分制度的优越性,“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对于促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本硕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

测控专业是光、机、电、计算机多专业交融的技术学科,针对测控专业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的显著特点,以“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机械及仪器”、“机械电子工程”等硕士点的人才培养为导向,以矿山、冶金、仪器仪表等行业需求为目标完善本专业的电类和机械类课程。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了层次设计和分类设计,修订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统筹安排本科课程与硕士研究生课程,调整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相互衔接,以就业和读研两个方向灵活设置选修课程,加强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满足就业和读研的需求。

在本科三年级结束后,根据导师组的考核意见以及学生个人的选择、能力和兴趣进行分流。一部分学生选择就业,进行本科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另一部分达到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学生则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该部分学生不再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经过研究生阶段培养,最后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即可。

1.课程体系

测控专业毕业规定总学分为186学分,包括5大模块,如表1所示。

公共必修课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思政、体育、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化等课程,按学科大类分类设置,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专业必修课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机械制图、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技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专业选修课包括Matlab语言、测控电路、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机电传动控制、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计算机网络、仪器总线、光电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智能仪表设计技术、工程光学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则涵盖大一到大四每个学期,包括军训、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校级公选课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安排的人文社科、经管艺术、自然科学等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注重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专业培养目标。

篇(2)

关键词:本科教育;毕业设计;指导策略;机械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319-02

对于高等教育工科专业而言,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1]。它需要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增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2~5]。从这种意义上说,毕业设计的质量是衡量高校工科专业教学水平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特别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高校应该认真分析毕业生的学习心态,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作为提高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方面常抓不懈[6]。

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关键在于增强导师指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一般而言,毕业设计的指导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选择课题、指导知识的综合运用、指导科研方法、教给科研中的交流技巧、教给科技论文写作规范。

一、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

毕业设计的质量,首先取决于课题选择的好坏。在这方面,指导教师一定要把好关。

1.课题的选择要尽量兼顾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教师的科研方向。一方面,毕业设计的主体是学生。确定的课题学生感不感兴趣,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投入的程度和最终成果的质量。另一方面,如果确定的课题与指导教师自己的科研方向有较高的重合度,教师不但指导得深入、有效,而且指导的积极性高,指导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更加充分,甚而至于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在实践中,选题时不能兼顾上述两个方面――要么忽视学生的兴趣,脱离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要么忽视教师的研究方向,使指导毕业设计成为教师的一种额外的负担或包袱,都会严重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2.课题应该具有综合性,难易程度适中。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很多都是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的,因而他们做的毕业设计的课题应当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涉及机械、控制、传感检测和信息处理等多个领域。学生通过完成这种课题,可以开阔眼界,学会综合运用这些领域的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他们将来独立开展设计工作或者从事机械专业的科研工作,无疑是非常有益的。相反,如果给学生选是非综合性的课题,例如一般的工艺或设备的设计题目,难度小,学生只要掌握机械领域的知识就可以完成。但是,这种设计工作既不能提供足够的科研方面的训练,也不能提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技术难题,很可能不知道如何解决。不会应用新技术、新知识进行产品的整体设计和开发。

不过,要注意的是,综合性课题的难度一般较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领域的知识才能完成。而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学生较难圆满完成课题。针对这个矛盾,教师可以通过降低单个领域的设计难度来加以克服。比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中,机械部分的设计可以采用常用机构,以降低机械设计的难度。

二、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专业知识

现代的机械产品,很多都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过程中,除了要用到机械专业的知识外,还需要其他控制、检测传感等专业的知识。在本科阶段的课程学习中,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都是分别单独学习的,包括课程设计也是各个课程单独进行的,同学们只能学习各个课程的知识,还不能把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实际的产品设计中。在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根据毕业设计的题目,指导学生综合应用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产品设计。学生在综合使用各个领域专业知识的同时,一方面巩固了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加深了各领域专业知识的融合。这样,在具体的产品设计过程,才能融会贯通,熟练应用。

三、指导科研的方法

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只是储备、积累了一些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的训练很少,科研能力非常薄弱,学生远没有掌握科研的方法。学生毕业后,不管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继续读研深造,都需要掌握一般的科研方法。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一般的科研过程包括:检索资料、确定设计方案、建立模型、仿真与实验、系统集成。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科研过程中常用的科研方法。

在检索资料阶段,指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的图书、期刊、数据库、网上论坛等多种渠道检索到需要的资料。同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现有产品的技术现状,进而对现有的技术方案进行优化,确定最终的技术方案。

在建立模型阶段,指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有限元模型等几种模型,或其中的某一种模型。学生经过训练,能够掌握其中一种或几种模型的建模方法、建模工具,主要是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当然,由于是在本科阶段,学生所建的应该是简化模型,建模步骤比较简单,所建模型也应该易于检验。

在仿真与实验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所建的模型,进行数值仿真、有限元仿真、半物理仿真,要教给学生适合的仿真工具和软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般机电系统实验的搭建方法,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实验数据的简单处理、分析方法等等。

在最后的系统集成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仿真与实验结果,修改所建模型,把机械系统、检测传感系统和控制系统集成到一起,成为一个实际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总之,在毕业设计的每一个阶段,指导教师都应该明确地指导学生该阶段所要达成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所需的工具等等,从而使学生的设计工作有的放矢,有法可循。

四、教给科研中的交流技巧

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和老师、同学也有过学业上的交流,但都限于校园中。在毕设过程中,学生首先要与指导老师充分交流、沟通。遇到技术难题,还需要向学校里的其他老师以及企业里的专业技术人员请教。有时候,还要利用网络平台向更广泛的人群请教。这些都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技巧,尤其是与他人交流技术问题的能力。

有鉴于此,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相应的交流技巧。比如,指导学生在交流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查找相关资料,把遇到的技术难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这样,在交流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了,交流也就更顺畅、更有效了。再如,要提醒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既要有自己的主见,又要保持开放谦虚的态度,从而能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通过交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形成更优的问题解决方案。当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交流的基本礼仪和要求,包括称呼要得体,说话要简单、明了,从而花最少的时间,用简洁的语言,把问题说清楚、说透彻。

五、教给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

本科毕业后,学生不管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都需要撰写各种科技文献,包括科技论文。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如何撰写科技论文,包括论文的总体结构、开头结尾、具体内容、语法结构等,为以后的论文写作培养能力。总的说来,论文应该格式正确、内容全面、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带感彩的非学术性词语。

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多次指导学生修改,直到达到学校的要求为止。

参考文献:

[1]宋海农,王双飞,梁东梅.一年导师制对提高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尝试[J].高教论坛,2002,(5):77-79.

[2]孙政荣.提高工科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2):200-203.

[3]张继红,王恩伟.“产学研”相结合改革工科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方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4,(4):71.

[4]常虹.提高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4):61-62.

篇(3)

【关键词】应用型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课程优化

引言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应用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迫切的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过多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阻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养。本文以我校开设的机制专业为例,对该专业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数控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及相关教材的编写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其课程结构不能完全以学科知识为体系,而是以行业科技为主要体系标准。在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视实践教学,要求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必须能够解决某一生产实际问题。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依托学科,面向应用,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素质课程。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教材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和信息来源,没有好的一体化教材就很难取得良好的一体化教学。教材的编写可以依据自身情况,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以现有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为基础进行必要的取舍编写教材,编写时应注意按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模块化的教学进程的要求编排课程内容,以任务为驱动。教材应围绕技能训练,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训,理论知识应服从实践教学的需要,要求理论浅显易懂,简洁明了,使教材成为实践性、实用性教材。

二、理实一体化授课方法和内容的设置

理实一体化授课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穿行,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在教学实施中,其教学尺度难以把握,过多得操作实物,又类似于工艺课或实验课。理实一体化教学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打破理论课、试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果授课过程中,老师认为既然是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多动手,老师自己就坐在一旁忙自己的事情,不管不问,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形式无实质。“身教重于言教”,老师应讲清实践的顺序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并将步骤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操作,老师督促学生动手,并加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穿插录象、投影、挂图、实物拆卸、板书等教学手段,这要求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大且必须较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否则教学尺度一旦把握不准,就难以达到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专业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的设计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过程可遵循以下思路 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讲解,有操作示范,还有操作训练,与纯粹的站讲台上理论课有很大的区别,也不是将理论和实习简单地堆砌。所以教学过程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所在,应遵循以下思路:教学目的:讲述哪些基本知识,掌握哪些基本技能;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选择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及工、量具;教学过程编排;先操作后讲解,还是先讲解后操作?对于教学难度大的内容尤为重要;学生如何分组,设备如何配置;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哪写安全事项;如何在作业中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等。 只有构思好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好教学。

(2)理实一体化教学教案应该有以下环节: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处理;课前准备;教学设备、工量具等;教学时段安排;教学过程组织:主要包括讲授和操作示范、学生分组、操作训练、巡回指导、技术纠正及安全事项等等,这一部分是教案的核心内容,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的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以三个符合度为标准,即: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学校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教学质量评价就是要改变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考评主要依据的传统做法,相关核心课程最终成绩可由各技能训练项目的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仅仅我们自己说了算,还有用户(企业、学生、家长)参加评价,注重用户评价、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我校机制专业通过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为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较多问题。例如,课程改革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专业的增多,设备配置不能完全满足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如何合理使用现有设备,制定更加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还有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学生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易造成专业基础知识相对缺乏的现象,需在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崔玉成,付红杰.谈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10(6):101-102.

[2]丁家献,李健龙.浅析数控专业的一体化教学[J].广西轻工业,2011(5):170-171.

篇(4)

1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因此教育部多次强调并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若按照传统重视理论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则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3]。对于相对新兴的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向专业,其专业知识结构及培养目标决定学生面临的毕业实习与设计问题更复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就业与选题的矛盾。基于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生目前就业意向主要有三:一是在软件产业从事编码测试、系统分析设计或具有软件领域知识的复合型技术服务、销售和管理(软件方向);二是在机械电子工程应用背景专业领域从事软件开发及机械研究、产品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作(工程应用方向);三是考研、考公务员和自主创业等(考研方向)。因就业方向的多元化、毕业实习设计老师(包括软件企业导师)的专业领域和人数限制、实习条件的限制等多重原因,学生难免产生选题与就业意向不相符的矛盾。(2)毕业实习设计与考研、公务员招考时间安排上的冲突。毕业实习设计一般都安排在第4学年的第7学期、第8学期,而这期间,每年一度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和公务员的国考、省考也同时举行,这就导致“考研方向”的学生在备考和完成学业间的矛盾,如不进行相应调整,势必影响毕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3)软件方向与专业方向的不协调因素。软件方向学生一般采用3+1的培养模式,也就是说,第4学年大多在软件企业完成基于项目驱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而工程应用方向和考研方向往往还有几门课程需要在校学习,在时间和内容安排上往往存在冲突。(4)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不能有机对接。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重要准备阶段,毕业实习要结合毕业设计课题,到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收集与毕业设计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毕业实习的内容和质量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毕业设计要将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理论与毕业实习的实践相结合,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毕业实习的效果[4]。软件工程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点使其对毕业实习与设计的衔接要求更高,而且该类专业多元的就业意向及其他复合因素使得学生的实习与设计内容往往不能有机衔接。目前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设计的教学工作中,面对学生就业自主化的严峻形势,存在着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不能有效衔接、教师对两者核心含义把握不好、设计(论文)选题及内容与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脱离以及忽视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意识培养和训练等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问题,因此进行全新的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2毕业实习设计指导需考虑的因素

1)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且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5]。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因,是激励、指引、维持、调节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6];学业成就指经过学习和训练后所获得学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状况和水平的集中体现。高校毕业班级学生处于即将告别学生时代而走向社会的特殊阶段,毕业、考研和就业等诸多问题以及社会价值日趋多元和竞争压力日益加剧的强烈冲击,对其学习和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7]。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选题入手,贯穿毕业实习设计各环节,融学生兴趣爱好、就业意向与学生毕业实习设计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是取得好的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2)项目驱动。有效地整合指导教师的各类纵向、横向在研项目并将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提炼,根据毕业实践环节具体要求细分软件工程项目,将其引入到学生毕业实习设计中,采用以项目驱动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管理体制与实验室运行机制,探索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期实现实践教学过程可控化、项目实施团队化、项目资源共享化的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3]。3)导师制。采用指导教师全程负责制是确保后续创新模式实现的关键。导师可以是从学校选定的各方向专业教师,也可以是从企业选出的工程技术人员,还可以是两者的结合(双导师制)。导师既要完成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组织工作,又要完成这两个环节连贯且相互渗透的业务指导工作。为确保这种教学模式有条不紊地实施,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相应的职责。首先,根据毕业实纲和设计大纲的要求,与企业协调好学生的毕业实习设计课题和企业的生产技术工作需要之间的关系,落实毕业实习内容及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其次,要对学生毕业课题进行方案论证,及时提供指导和质量监督,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4]。

3毕业实习设计指导创新模式的设计

结合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向的专业特色,在现有基础上设计的毕业实习设计创新模式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1)以学生为本,模块化组织。基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学生某方面的专业特长和未来的发展取向,该模式分为3个大模块:以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等为目标的软件模块(软件方向);立志于进一步深造的考研、公务员考试等模块(考研方向);面向工程的工程应用模块(工程应用方向)。大模块下再设子模块,如以工程应用为背景的模块又分为UG、PRO/E等大型软件的工程应用模块;以单片机、PLC等程序开发为主的工控模块;CAD、UG、PRO/E等面向应用软件的二次开发模块。学生根据学业基础、就业意向及学习兴趣自主选择。2)毕业实习设计一体化。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阶段,二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二者人为分割的教学模式已不太适应教学的需要,必须建立二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具体来说,软件模块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形成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整体,与大型软件公司合作,安排在第4学年,这也是软件工程专业目前比较流行的模式;工程应用模块中学生可以根据毕业设计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实习工作,实习、设计由同一导师指导,采取集中实习和反复调研的形式,实习围绕设计的需要展开;考研模块则将实习和设计的时间提前,第6学期即由指导老师提前介入,预先安排相应工作,在充分保证设计质量的前提下,为考研创造条件。至于软件方向与背景专业方向课程安排上的冲突,软件学院采取课程置换与学分互认方式,拓宽学生的专业课程知识,达到多元方向的均衡。3)导师制和项目驱动贯穿始终。采取导师负责制,将部分学生(考研方向)的毕业设计提前到第6学期开始,到第8学期结束,历时1年半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学生开展的工作包括文献检索,熟悉设备,仪器校准,实验计划,实验开展,项目调研、开展、改进和总结各环节。基于项目驱动,每一学生的实习设计选题均为某方向科研子项或工程子项,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链,在熟悉科学研究方法、步骤和科研组织等环节基础上,全面培养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4)建立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全程”指从毕业设计选题、毕业实习指导、教师下任务书、学生做开题报告、方案设计、实验、中期检查、撰写论文到答辩评分、总结归档等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以制订计划、明确目标执行计划检查、反馈处理、纠偏制订新的计划、目标为质量监控途径。针对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制订详细可行的规范,把握各阶段的时间节点和考核标准,目前要求教研室审核的关键节点包括选题、任务书、开题、中期检查、综合评价、答辩等。

4工程实践环境的构建

要保证上述模式的良好运行,必须有一个稳定而可行的工程实践环境。我们一直注重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与IT等用人企业的合作。从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向专业开办以来,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先后在中兴软件、中天电子、江西微软、上海杰普等多家大型软件公司和IT培训机构建有校外实习基地,在江西铜业公司、中金岭南股份公司、恒天动力有限公司等建有校外专业背景方向实习基地。打造相对稳定、整体素质较高的导师队伍是实现该创新模式的有效保障,学院应考虑:①从实习基地遴选指导教师;②选派软件方向教师到合作基地工程实训;③选派专业方向教师到国内知名院校访学。对毕业实习设计各环节,软件学院制定有详细的《毕业实习设计规范》,系部成立“软件工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教研室针对该内容进行深入调研与问题分析,在教师中开展动员,提前落实并布置工作;在学生中宣传动员,使学生在思想上有准备,重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强调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及时跟踪控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结语

篇(5)

【关键词】高职 自动化专业 毕业设计教学 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68-02

当前,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工业革命,以机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和新型材料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来临。它将极大改变传统的商品制造方式,并推动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从而改变就业的格局。而作为信息技术的基础学科自动化技术则是这一轮工业革命的发展基石。与德国工业4.0相比,中国很多制造业还处于2.0、3.0阶段,其本质就是中国企业的自动化技术水平距德国企业的自动化技术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如何尽快培养出能够适应当今科技产业革命的高水平自动化人才,就成为了高职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毕业设计是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工作态度及作风产生很大的影响。但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高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职原有的教学资源显得严重不足,能够跟得上潮流的新技术的教育资源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毕业设计的质量也逐年下滑,甚至社会上有人提出取消毕业设计的建议。因此,如何改革毕业设计,提高培养质量成为高职教改的难点之一。

一、高职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题目科学性不足。随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以“互联网+”“机器人”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不断地与传统的自动化技术相互融合,从而不断地改变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然而以往的高职毕业设计,过于强调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因此很多毕业设计题目要么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缺乏实用性;要么陈旧单一,重复率高。从而导致学生兴趣下降,降低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势必影响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二)系统方案创新率低。首先大部分学生在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时,都会选择以前用过的或者相类似的题目,再者,所设计的系统方案也大都是书本上的翻版,缺少创新性的原创,而且重复率非常高。因此,毕业设计质量会大打折扣。

(三)系统设计实用性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现场工作的实战经验,所以,在做系统设计时,要么操作不方便,要么安全性不够,要么与现场其他设备不匹配,要么性价比较低等,导致做出的系统设计往往脱离实际,从而降低了毕业设计的实用性。

(四)论文缺乏条理。首先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很少写过学术论文,所以,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缺乏整体布局,因而论文中经常出现结构不完整,内容颠三倒四,上下两段明显割裂开来,缺乏自然过渡,层次不明,看起来费力,论证不得力,缺乏逻辑性等缺点,从而降低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五)毕业答辩流于形式。由于每年扩招的学生不断地增多,就业压力不断地增大,所以找工作就成了学生们最重要的课题,因此,很多学校的毕业答辩就流于形式了,不仅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答辩也就成了走过场。不仅无法达到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而且无法准确衡量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同时对学校未来的就业也产生了很大的隐患。

针对以上问题,并结合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本文提出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进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岗位中全面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一)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选题。学生可以将企业里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系统集成等科目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科目内容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内容。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题目大概有如下几种类型:(1)技术改造型:以PLC或DCS为控制核心的工业现场集散控制系统的技术改造。(2)产品开发型: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电子控制系统等装置产品的开发。(3)系统集成型:以PLC或DCS控制系统与以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的MES系统等集成系统。(4)实验研究型:以机电一体化为核心的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实验研究。由于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就是自己的实习内容,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所以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技术指导。虽然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都已经在学校学习过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但是由于自动化学科的自身特点,使它能够在不同行业内与不同的专业技术相融合,比如与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液压技术、机械、数据库等技术相互融合,因此,就需要从企业里的技术人员或者专业人士中聘请为指导导师,对学生进行其相关专业或者行业知识的技术指导。不仅能够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还能够有效减少系统设计漏洞等缺陷,大大增强了毕业设计的实用性。

(三)加大对实验装置的经费投入。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动化装置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为了让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跟得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就需要加大对新技术的实验装置的引进。通过对新实验装置的引入,既可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技术水平,还能够让做毕业设计的学生有了一个充分的展示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构想与才华在这个平台上充分的发挥,从而不仅能够提高毕业设计的技术水平,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并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体验不断地提高与升华。

(四)加强论文写作指导。毕业论文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因此要想写好毕业论文不仅需要前期的技术工作的积累,还涉及组织材料等相关写作技巧等知识。所以,学生可以从企业里的技术报告、技术方案、技术总结等各个方面入手,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初期,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论文的整体布局和结构,在初稿完成后,可以帮助学生检查内容、逻辑、语句、格式等方面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五)深入企业开展毕业答辩。毕业设计是衡量高职毕业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尺,也只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毕业设计才具有实用价值,才符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需求。将企业里的技术专家与学校内的专业老师组合成的答辩专家,能够更加全面地检验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通过企业里的技术专家现场出题,可以有效检测学生是否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能够给予学生更加全面专业的建议,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最快的成长。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此类答辩发现适合自己企业所需求的技术人才,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就业。

总之,毕业设计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相结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希望能够为我国的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技能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红霞,贾丰春,郑舒.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2]李晓凤.关于高校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消费电子,2013(4)

[3]黄永文,王海燕,葛继科.基于培养创新能力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17)

[4]徐丽玉,邓嘉明.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5(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YB2014497)

篇(6)

近年来,提高教育质量、夯实质量工程成为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对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孔夫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作为独立学院,其生源主要是二本录取线以下、专科录取线以上的学生,一般统称为三本学生。这些学生虽在学习成绩上与二本及以上学生存在差距,但他们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求新、求异意识强,乐意接受新事物,在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造力等方面显现出一定的优势。因此,三本院校培养的学生应与母体学校东南大学培养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区分开来,更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与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界定吻合,与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即独立学院应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此外,会计作为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强的学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发展,强调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加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优化理论教学,更应强调实践教学。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体会,坚持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在构建适合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二、会计实践教育模式发展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模式内涵的理解众说纷纭。国外以乔伊斯和韦尔(2002)为代表,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教材选择、提高教学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国内学者认为这种“范型”或“计划”只反映了教学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并没有揭示其实质性内涵,忽略了教学模式深蕴其中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不利于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我国学者主要从教学过程、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等范畴中去定义教学模式,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的模式、教学结构的模式、教学方法或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大量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系统、可操作的教学活动范式。这种范式包括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策略等构成因素。科学地处理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法、教学条件、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教学模式设计的要点所在。

(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回顾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理论界就展开了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但直到近年来才结合会计专业探讨实践教学模式。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为关键词进行查询,共查到53篇与会计实践教学相关的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发现:2004年之前,会计实践教学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谈不上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严格来说,只是教学模式构成要素的片面探讨。如梁杰、张丽萍等(1995)重点阐述了会计实践教学内容要增设原始凭证、按制造成本法计算成本、追求内容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凭证、账表要按新税制要求进行调整。其他学者多是对会计实践形式或方式单一形态的罗列。张仕平(1995)指出实践教学可以实行多种实习方式并举;徐永斌(1999)提出了会计实践教学的八种形式:实务演示方式、单元练习方式、模拟实习方式、社会调查方式、案例教学方式、项目设计方式、课题研究方式和校外实习方式。2004年以后,对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深入,刘青(2006)提出了模块化会计实践训练体系,将实践内容分为基础训练模块、专业训练模块和综合训练模块,并结合教学内容、师资建设和“文件夹”式实践考评法来构建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思路清晰,但过于强调实践内容,不够全面。印荣(2007)采用“双重会计实习”法,重点将实践放在手工操作上,然后再将手工操作与电算化操作相结合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该方法过于强调手工操作,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相悖。汪诗怀(2009)按照会计职业岗位(出纳、往来、存货、资产、职工薪酬、资金、财务成果、主管会计)划分8个模块来进行会计实务训练,是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陈兆芳(2010)构建了会计专业“三段双轨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三段”,即按照项目课程的开设,实现从单项实训到岗位实训再到综合模拟实训的阶段性实训;“双轨”,即以一个典型的制造业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为实训资料,要求学生既能手工操作,又能运用计算机完成从填制凭证到编制报表等一整套账务处理操作;“递进式”,即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紧密结合,指导学生开展实习,撰写岗位实习报告。这种模式由简单到复杂,学生易于接受,通过双轨运行,可以强化技能,通过递进式,可使学生顺利完成由学校到企业的角色转换,真正胜任企业工作,但如何合理的分配课时,选取适合的教材,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待检验。

可以看出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呈现出由点到面的不断完善过程,但围绕教学模式的内涵,构建相对稳定的、系统的、可操作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还需在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师资、教材、教学法、教评等细节问题上进一步细化。

三、三维立体式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需包括以下构成要素: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这些要素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缺一不可。鉴于此,笔者构建了三维立体式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图1),该模式以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为支撑,以实践教学评价为保障,在实践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共同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一)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全新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不再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汲取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和探索,最后通过实践将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教师则成为引导、指导、鼓励、陪练的角色。因此,会计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应表述为:一切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在该思想的指导下,会计实践教学目标为:通过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以及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符合独立学院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多层次递进式的会计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最重要的是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总的设计原则是多层次、系统化、递进性以及四年不断线。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超过了总学时的25%,包括课内实验或实训、集中专业实践、专业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实现了课程模块实训到综合实训循序渐进,做到了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体现了模块实训和综合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训和集中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实习相结合,认知和专业实习相结合的特点。此外,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设计教学大纲时,为每一项实践内容合理分配了学时,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和细致。主要安排如下(如图2):第一学年,基础会计课内模块实训;第二学年,第1学期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课内模块实训,第2学期手工做账综合实训;第三学年,第1学期财务管理、审计、税务会计、税法和会计信息系统课内模块实训,第2学期认识实习,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本专业进行社会调查,并独立撰写实习报告;第四学年,财务ERP综合实训、沙盘模拟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

其中,模块实训阶段的教学资料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实践学时的安排,结合企业实际进行编制,并根据准则、科研的最新动向不断进行调整,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可操作性。

综合实训阶段,手工做账按岗位进行分角色演练,同时为学生配备真实的企业案例、购买各种账、证、表及装订工具,真正做到高度仿真;财务ERP由本专业教师与财务软件公司共同开发,更多地考虑从ERP应用视角,以企业经营中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从课、岗相融的角度进行重构;沙盘模拟对抗赛由经常指导比赛的教师在沙盘实验室通过实物教具和计算机软件仿真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设CEO、财务总监、市场总监、生产总监、销售总监等职位,通过若干会计年度模拟经营,让学生体验到企业的战略管理、计划、供、产、销、财务等核心环节。

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阶段,将两者紧密结合,安排学生在学校建立的七大实训基地或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进行为期8周的实习,在实习一周后确定论文选题方向,并带着问题完成后续实习,实习过程中撰写实习日志,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并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强调案例研究或企业实务问题研究,针对性强,学生积极性高。

如此,做到实践内容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不仅符合学生知识能力逐步提升的特点,使学生易于接受,而且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会计专业近80%的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会计、证券从业资格证;部分优秀学生在各类大赛中获奖。

(三)多元高效的会计实践教学方法 本专业青年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教学和教研活动,能够综合运用课堂练习、案例教学、角色演练、模拟教学、项目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采用粉笔、黑板、多媒体作为基本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来进行辅助教学,使专业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着力提升专业能力。如,在《财务管理》课程中融入实务情景和案例教学,将实务中的案例完整地呈现,并引导学生利用已习得的理论知识解释其中的现象,解决其中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方法的实现,离不开实践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方法高效执行,学院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加大投入,建设了一支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形成“教学团队交叉融合化”特色:(1)按专业方向,将校内现有师资分为财税一体化、战略管理会计、公司理财、内部控制与审计等学科组。以学科组为单位,积极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合理配置教学与科研资源,明确每位教师的教研科研方向,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2)校内外专家交叉融合,在整合校内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引进行业的技术、管理及会计专家,为学生讲授实践课程,指导课外实习,开设专题讲座,打造校外、校内专家联合培养机制。(3)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如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开展财会咨询服务、到企业调研或挂职锻炼、为企业培训员工、带学生到企业实习等方式,获取企业实践经历;鼓励教师参加注册会计师等执业资格和会计师职称考试,取得会计相关资格、职称证书。

(四)先进现代化的会计实践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教师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学校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和教学资源,建设了包括网络助学平台、网络交互平台和DIY自主研学平台三个二级平台的“网络实践教学与管理平台”,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提高学生的自主研学和互动交流能力。网络实践教学与管理平台结构如图3所示。

(1)网络助学平台,主要提供模块实训资料、综合实训资料和论文文献资料,其中模块实训和综合实训资料均附有答案,便于学生自主分散练习,实训资料均由教学经验丰富,且具备企业实践经验的专家、骨干教师倾力打造,实训内容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会计准则的变迁,不断作出调整甚至变更。

(2)网络交互平台,主要提供教学资源共享与交流的渠道,如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和校企互动,实现教学资源、教学疑难问题的透明化,密切师生之间、教师与企业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一定程度上避免师生与企业、与社会的脱节,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平台。

(3)DIY自主研学平台,主要围绕提高学生的自主研学能力,提供的自主研学平台,包含问题征集与、自主设计管理、成果展示管理等功能。该平台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无裨益。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本专业还大力建设校内实验室,整合现有的软硬件资源,构建了“开放式工商管理大类实验实训网络平台”(如图4),并与“网络实践教学与管理平台”实现对接。

此外,本专业将已有的一批先进实用、与企业接轨的教学软件:ERP沙盘模拟教学系统、企业经营ERP和财务ERP软件、国际结算教学软件、财税一体化软件、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等,运用到课程实践和集中实践环节,分别仿真模拟企业的商业实战场景、企业财务以及财税一体化操作、真实的国际资金流动环境业务流程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会计实务处理能力,促进校企无缝对接。

(五)分散实践和集中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按照开放式教育的需要,我校采用了先分散后集中,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形式,以课程实践带动综合实践。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会计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实践,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使学生实现由低级被动学习向高级自主学习的过渡。

在课程模块实训阶段,主要采用分散实践的教学方式,先由任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边讲边练,以便及时指导学生;然后在课下通过网络布置单项实践训练,由学生通过“网络实践与管理教学平台”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独立完成实践任务;最后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实践任务的评定。

在综合实训阶段,主要采用集中实践的教学方式,由教师将所有学生集中在计算中心、经管专用机房、手工模拟实验室、企业综合经营沙盘推演室、财税一体化实验室等专用实验室进行综合模拟实训,在实训过程中以采集的企业真实案例为实训题材,采用小组合作、分组演练、模拟工作流程等多种仿真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完成实践任务,教师作为辅助角色,进行引导和指导。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增强学生的执业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毕业实习和论文是学生综合实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毕业实习阶段,对大部分学生采用集中实践的方式,将其安排到一些软件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咨询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进行实习,还有一部分学生分散安排到即将去就业的企事业单位、证券和银行等机构进行实习,实习场所具有固定加变动相结合的特点,很好地满足了日益扩大的会计专业培养规模的需要,通过实习使学生在基本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得到锻炼。毕业论文由学生分散独立完成,强调过程控制:成立论文领导小组,由专业负责人、专业秘书、论文组长、辅导员、导师各司其责;采取网上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推动工作流程化;狠抓论文质量和格式规范,采取具体措施,开展文献检索、论文格式、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操作等培训讲座,抓好中期检查、论文互评及答辩环节,论文统一打印。整个环节不仅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精神。

(六)动态综合的实践教学评价方法 实践效果的评价是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其评价方法的优劣会对学生的实践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因此,为了合理评价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可分四个模块构建动态综合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该指标体系的设计旨在考查实践教学过程是否激发了学生对会计学科的浓厚兴趣,是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操作过程中,部分环节的得分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模块实训中的网络大作业,综合实训过程中的实训汇报以及毕业实习环节的工作日志。除以上实训环节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考证、参加各种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比赛等形式来获取实践学分。实践表明,这种动态综合的评价方式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评定结果不仅真实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使学生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还较为有效地采集到学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信息,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起到一定作用。

四、结论

三维立体式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打破了时空局限性,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提升,为我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宽广的舞台。这种模式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也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与岗位要求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存花:《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篇(7)

论文摘要:基于FMS技术开发了模块化机电一体化教学培训系统,该系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的理解,掌握车间柔性制造的方法,最后以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研究性、综合性实验为例,论述了该系统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作用。

为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将所学到的各门专业课的知识综合性地应用到接近于生产实际的过程中,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应用这种新的理念打下基础,学院除了建立适合于现代教学法模式的几个独立的专业实验室外,筹建了一个开放式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在这个综合实验室中,我们开发了一套完全接近于生产实际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由省部共同投资。实验室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组成具有开放性,系统中不同生产厂家的设备可相互兼容,便于以后扩展;二是实验室资源具有开放性,实验室可面向校内外各种层次的学生或培训学员,做到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

1FMS系统组成

柔性制造系统机电一体化训练设备,包含一条闭环柔性输送装置和六自由度并联加工中心(加工站)、三自由度数控雕刻机及其控制系统、四自由度上料检测站及其控制系统、搬运站、安装站、安装搬运站、智能分类站、现场总线、多层次立体原料库及其控制系统、多层立体成品库及其控制系统、自动化输送线及变频调速控制系统、PLC数据采集及物料监控系统、系统监控及管理控制软件。

工业控制计算机通过运动控制卡发送位置信号给旋转立体上料库电机驱动器,电机驱动器驱动步进电机旋转一定角度,实现零件位置对准,同时设置检测开关,通过PLC采集至计算机,判断托盘上相应位置是否存在零件。自动上料机器人将待加工物料送至加工位置后,系统驱动锁紧装置进行物料定位固定,上位机按指定程序控制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进行零件前序的加工。在主界面中点击数控雕刻机控制按钮,进人数控雕刻机控制界面,三自由度数控雕刻机主要实现对工件端面的雕刻,通过用户编制G代码也可以用软件将模型转化为G代码,然后通过计算机的串口将G代码传到雕刻机,雕刻机执行G代码。

零件前序加工完毕后,计算机控制零件搬运机器人将加工完的零件搬运至下一工序的加工位置。

在主界面中点击立体仓库状态按钮,进人立体仓库状态界面。立体仓库状态是用来实时显示立体仓库仓位的占用情况,系统实时检测各个仓位的状态,然后系统给码垛机发指令决定码垛机下一次将装配的成品放人哪个仓位,操作者通过观察状态位的图标情况,操作者就可以知道哪个仓位是否为空,并且知道各个仓位物件的重量,通过生产统计还可以知道立体仓库一共有多少个成品,每一类成品的个数及总重量。

2系统特点

(1)包含多种关键技术及单元,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机器人技术;物流仓储自动控制系统;立体仓库;自动输送线;自动码垛机;物流仓储管理和监控;PLC控制系统;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计算机控制;网络化视频监控技术;数据库技术;多轴运动控制器;气动技术;步进电机及驱动;伺服电机及驱动;VC,VB等高级语言编程。

(2)结合机电教学,编制了的实验指导书,包含多个实验:为了方便教学实际使用,我们为系统提供了专门实验指导书,其内容涵盖机械、控制、机器人示教、插补、自动装配、码垛等多项实验,供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专业选开,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增开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3)交互式图形化操作界面:系统控制软件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具有交互式和图形化特点,操作简单易学,自动化程度高,使教师和学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可以掌握对系统的操作。

(4)丰富的状态反馈功能:通过计算机与各单元及传感器的通讯,将系统中各环节的状态显示在操作界面上,使操作者通过计算机随时了解系统各环节的工况、状态、运行数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

(5)完善的生产及物料存储统计功能:根据现代柔性制造系统的特点及仓储物流的发展动向,不但在工作过程和原理上仿真实际生产过程,而且开发了生产及物料存储数据库,根据系统的运行随时记录和分析生产和存储数据。

(6)开放式系统结构: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性,系统采用了开放式结构,提供了完善的控制功能动态链接库和二次开发函数,不用了解底层复杂的时序和操作过程,只需要在VC或VB中简单的几行代码,学生即可开发出自己的运动或控制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提供网络化视频监控模块,使操作者在操作系统的同时,也可通过电脑屏幕实时观看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同时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控制计算机与校园网相连解,使更多的学生和老师通过网络观看现场实验过程,提高系统利用率,也可实现远程教学。

3如何应用FMS进行本科实验教学

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大幅上升,而大型实验设备台套数少;而且大型实验设备的实验通常包括编程、上机、结果分析等,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大型设备开设的实验不能简单的照搬其它实验教学的模式。我们分别探索了以下几种模式:

3.1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

本中心老师提出项目申请,参加学校实验室设备管理处组织的“工程实践”和机电工程学院组织的“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项目。这些项目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双向选择接受学校相关专业本科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参加。学生分为2-4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查阅文献和学习FMS的有关知识,编制程序,上机测试;实验的内容根据项目的研究内容而定,一般涉及多种设备;实验时间根据老师和学生双方商定,实行弹性制,不拘泥于课堂安排的时间。由于学生人数少,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做到师生面对面的随时交流。

例如: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实验。

“作业计划与调度教学实验”的内容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加工工件信息,设计一个单件小批量零件加工的“作业计划与调度”的仿真系统,使目标函数“最长流程时间”的值最小,然后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的目标是:使学生加深对“作业计划与调度”概念的理解,掌握车间调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验系统要具备以下功能:

(1)提供一个很好的、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也就是使学生知道他们是在那个车间、那个环境为加工那些工件设计“作业计划与调度”的方案;

(2)提供一个很好的仿真环境及工具,用来建立仿真模型,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车间调度的运行过程;

(3)提供实现“作业计划与调度”的算法和软件开发环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该算法的原理,并在仿真环境中实现算法,得到仿真结果;

(4)提供一个真实环境,如FMS车间或可真正运行的FMS车间模型,在此环境中对上面得到的仿真结果进行验证。

针对“FMS教学实验系统”只讨论一种特殊情况,即最长流程时间Fmax的计算先讨论n/m/P/Fmax问题,目标函数是使最长流程时间最短。最长流程时间又称作加工周期,它是从第一个工件在第一台机器开始加工时算起,到最后一个工件在最后一台机器上完成加工时为止所经过的时间,由于假设所有工件的到达时间都为零(Ri,I=1,2,3,…,n),所以Fmax等于排在末位加工的工件在车间的停留时间,也等于一批工件的最长完工时间Cmax。

设n个工件的加工顺序为S=(S1,.S2,……,,Sn),其中Si为排第i位加工的工件的代号。以CK(Si)表示工件Si在机器Mk上的完工时间,Pk表示工件Si在Mk上的加工时间,K=1,2,3,……,m;i=1,2,……,n,

式(1)是一个递推公式,当由式(1)得出Cm(sn)时,Fmax、就求得了。在熟悉以上公式之后,可以直接在加工时间矩阵上从左向右计算完工时间。对于某一工作地,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顺次决定下一个被加工的工件。

3.2开设选修课

由于学习FMS的有关知识,需要学生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大型设备一般只有一套设备,要面向学生人数众多的本科生开设实验课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首先开设了FMS的选修课。在讲授FMS技术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设FMS的上机实验课,学生分为3-5人一组。由于课堂讲授FMS的时间有限,加之是选修课;因此,在实验课之前,面对设备再介绍一次设备的原理、结构和用途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指导学生编制程序、适当的上机操作,辅导学生处理实验结果。

3.3为本科毕业设计提供实验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进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提高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可缺少的过程。参加本科毕业论文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利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因此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学习和掌握大型实验设备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4FMS进行本科教学的体会和希望

4.1FMS进行本科教学的效果

通过上述三种方式向本科生开放大型实验设备,对学生选择专业有一定的帮助,也增加了学生参加推荐免试研究生和就业等的竞争力。例如,一名机电学院的学生参加了“FMS研究”项目后,对数控技术有关知识和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报考研究生时选择数控技术专业。另一名机电学院的学生参加“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学习了切削图形设计、数控雕刻机及其控制系统等一系列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操作选择刀具和切削参数,观察不同的切削过程,加深了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了作业计划与调度的原理、立体仓库的基本操作;该生通过面试后顺利地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近年来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人才培养领域,在开设综合性实验项目和选修课时,也接受其他学院的学生。学生结束项目后,对所参加的研究工作非常有兴趣。

相比较而言,综合设计性实验效果明显好于选修课的实验。前者由于有充分的时间,我们摒弃了传统的验证实验的模式,采取了“双向互动”,教师以更多的精力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对这种实验模式,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不仅拓展了学生现代科学技能的理论和知识;在实验方法,应用技能方面也得到了提高,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服务于社会,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