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五步教学法论文

五步教学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5:59: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五步教学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五步教学法论文

篇(1)

关键词:SMART五步教学法;中职;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78-02

一、引言

英语写作的全过程在SMART五步教学法概念下完全呈现出动态化的形式。为了书面表达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锻炼与提高,无论写作前、写作中还是写作后,都将贯穿思考、记忆、分析、讨论、互评等一系列的学生交互活动。英语写作,因为SMART五步教学法的融入,而被分割出素材分析、相关语块的回忆、拓展句型、互评编辑、定稿成文等若干环节。其中构思、写作以及检修定稿阶段尤为注重。过程中,教师兼任组织、协调以及指导三重身份的负责人,将传统的课堂写作模式变换成协调性。

二、什么是“五步教学法”

SMART五步教学法是教育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历经探索、反复实践以及深入总结而最终得出的一种新型写作教学法产物。主要包括:感知、思考、想象以及认知和应用五个步骤。(1)感知:基于学生自身的阅读分析与教师的讲解,进而在思维中形成对某个写作文种特点、印象以及整体认知的概念雏形。(2)思考:为达到对某个写作文种的深层理解和认知,以“五个W”(即五个为什么)对学生提问,打开某个写作文种追根溯源的探索之门,并最终得到因为广泛应用的深层理解。(3)想象:以某个写作文种的来历(谁是第一个使用此文种的人,为何会有此文种的产生)为引导,鼓励学生们尽情地发挥想象,以书面及口头形式,对该文种来源以及相关事迹情形进行陈述。(4)认知: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对写作的文种有渗透的理解和认知,借助相应的例文对其进行格式与写法的全面讲解,从而实现写作方法掌握的目的。(5)应用:为加深理解,巩固概念,让学生进行写作实践,锻炼出真正符合该文种的写作方式。

通常情况下,五步教学法进行到第四步认知阶段时,对该文种特征形态的理解,学生基本可达到透彻与参悟。“该文种具体是什么”,“为什么会呈现如此形式”,“发挥出怎样的作用”等问题,即可层层递进,迎刃而解。贯穿协作模式的新型课堂引导,不仅可持续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同时还为第五步奠定实践练习的应用目的基础。就第五步应用阶段而言,前四步中的任何一步都将至关重要,缺一不可。这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还改善了教师无内容可讲、学生精神懒散的课堂窘境。形成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的写作课堂新模式。

三、“五步教学法”在中职写作课堂中的应用

第一步:感知。写作之初,教师可从教材中甄选出具有代表或典型性的文章作为范例,让学生全篇通读。然后与例文相结合,对该文种的性质概念作以扼要简明的陈述。如:学习“议论文稿”时,可以先给学生安排例文的通读,然后再对“议论文是为某种事物提供给解析评价而产生的稿件”的概念加以讲解。以及解析其“说服力强、认知力强、客观思想强、理论意识强”等各方面的特点,如此很容易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种议论文“是什么”的理解感知的雏形。

第二步:思考。实践教学中,若想加深学生对某个写作文种的深入理解甚至产生一定的好感,引导学生对该文种存在缘由的思考很重要。对该文种存在想象的思考时,其过程可相应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五个W”方法。如:分析倡议书为何被生活广泛应用,基于一定的感知概念,让学生思考并找出存在的根本原因,从而全面认知其价值性、作用性以及影响性整体概念。通常情况下,学生得出的答案,会因为各自思路的异同而大相径庭,教师可就此引导学生相互讨论,进而整合思考意见。

第一个W:倡议书为何会被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解答:可有效带动,组织群众投入公益性的事业中。第二个W:是何缘由,一定要发动群众投身公益?解答:滴水汇集千层浪,群众的力量可以从实际意义上规避危害因素。第三个W:为何规避危害因素?解答:危害威胁人类,为他人与自身利益的保障,势在必行。第四个W:什么原因致使危害的存在?解答:法治不健全、道德低下、自私自利、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引发的自然灾害。第五个W:为什么及时遏制危害因素?解答:社会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和谐建设,不是一朝一夕,需要群众同心同手持续(长期性)改良。

第三步:想象。主要针对学习写作文种时,对其由来以及相关事迹情节进行想象,如:第一个使用该文种的是何人,什么原因促使他/她发明并应用了该文种等情境想象。鼓励学生们尽情地发挥想象,并以书面或口头方式陈述总结。从而加强学生对该文种生动形象的认知,激发深入探索的兴趣和欲望。以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手法奠定下一步学习的基础。

第四步:认知。当学生处于被第三步想象阶段刺激得兴奋满怀时,教师可结合例文对某个写作文种的格式和写法等特点,趁热打铁进行层层递进的解析,促使学生认知得透彻性,以便于第五步应用阶段的进行。

第五步:应用。基于前四步基础的奠定,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相应布置文种的写作实践。此阶段,教师应当注意两个问题:(1)题目选材必须是贴近学生,有一定熟识度的;(2)写作完毕后,教师的任务并未“偃旗息鼓”,还应进一步强调或巩固该文种如何应于生活中运用。如:学习议论文时,可就时下社会中一些重大性事件,作以写作选材,并将成稿投向校广播站或校内报刊中,达到传播意图。

四、“五步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SMART五步教学法是教育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历经探索、反复实践以及深入总结而最终得出的一种新型写作教学法。尽管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事无绝对,其“弊端”不乏存在。所以教学不应盲目地引用,同时还应时刻保持客观的视角对教学法加以进一步的检验与改革。

SMART五步教学法在进行前三步的时候,需要着重引导和加强训练,甚至是花费更多时间反复讲解。一旦某个写作文种不能被学生正确理解或误解,那么很容易产生厌学与兴致不高的课堂现象发生,最终导致教学失败。所以,实际过程中还应导入情境或案例,才能配合五步教学法更快、更有深入、更有效地适用于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月辉.基于模因论设计高职院校英语写作“五步教学法”[J].职业技术,2013,(1):41-42.

篇(2)

【关键词】引导文教学法;工作过程;软件项目开发

1.引言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真正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主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述事物的能力[1]。引导文教学法,又称引导课文教学法,是借助预先设计的引导文等教学文件,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教学方法。一些高校在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院校过程中,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综合运用国内外各类先进的教学方法,推行引导文教学法,收到较好的效果。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经验以软件项目开发课程中的教学实例进行阐述。

2.软件项目开发课程教学方法现状

随着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正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计算机软件等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面对新形势,如何提高软件开发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软件开发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2]。在高职院校里,大多数软件项目开发课程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采取的是传统式的教授法。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分析的能力。真正的学习应重在学生的主动与交流,而非教师的“教”。引导文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的互补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带着工作任务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获得软件开发技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与特点,应该在软件项目开发课程教学中发大力推广引导文教学法。

3.引导文教学法在软件项目开发课程中的应用

引导文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完成项目设计必须具有的能力。学生借助教学课件、专业书籍、设计规范、网络学习平台等学习材料,通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反馈等学习环节,完成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培养。引导文教学法是借助教师准备好的引导文文件,以完成预设任务为主线,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准备、检查、评估的教学方法[3]。引导文教学法的关键是通过任务式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学会分析教师制定的引导文中的重要信息。

基于项目引导文教学的工作过程主要分为五个步骤,包括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引导文教学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企业项目软件开发过程为导向,提交给学习物流信息网的资料,展示给学生真实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在仿真的工作任务中掌握软件开发所需的相关知识和相关能力,从而将“教、学、做、评、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软件项目开发课程教学具体模式方面,笔者在实践引导文教学法的过程中采用“一主线、五结合、五步骤、五突出”的“1555行动导向”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设计思路,“一主线”即以实际的开发顺序组织教学内容为主线,“五结合”即授课内容与岗位要求相结合、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素质能力相结合、专兼职教师相结合和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相结合,“五突出”,即突出“实用、特色、质量、素质和能力”,“五步骤”是指“明确任务、示范引导、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评价”。“一主线”是教学模式的核心,“五结合”是“一主线”的具体表现,“五步骤”是“一主线”的具体实施,“五突出”是“一主线”的特点。

4.引导文教学方法的实施

软件项目开发课程按照引导文教学法主要分成五个学习步骤进行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完成项目教学的要求,依据该教学方法,学生需要能够获得有关各个步骤的方法指导,此部分在工作任务单中体现。

教师主要完成步骤:

(1)确定能力目标:学生完成任务后应具备的能力。

(2)学习者分析:分析学生已具备的知识,预测学生需求与想法。

(3)提供分析信息:分析应提供信息,确定应提供哪些辅助材料,包括教科书、工具书、相关企业信息等。

(4)设计引导性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辅导学生按照工作流程完成任务。

(5)完成引导文:检查、调整工作任务单,使学生做更好。

学生根据任务单的要求完成任务,主要完成步骤:

(1)了解信息:学生需要知道自己做什么,即“做什么”。

(2)设计过程:根据教师提出的工作要求设计工作过程,即“可以做”。

(3)做出决定:根据教师按照工作过程的分析确定采用怎样的工作过程与工具,即“怎么做”。

(4)实施工作过程:根据教师辅导学生按照工作流程完成任务的步骤开发工作,即“动手做”。

(5)检查、评价工作:检查、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及整改,即“做更好”。

引导文教学实施过程就是让学生确定“做什么”―“可以做”―“怎么做”―“动手做”―“做更好”的过程。通过分组讨论,即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知识学习中来,又提高了学生思考组织问题的能力、协调管理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法强.浅析引导文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2.

篇(3)

中医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课程,其内容抽象,知识涉及相关学科多,与西医学临床思维差异大。鉴于中医学的学科特点和社会对医学人才的新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胜任,笔者对研讨式教学法运用在中医学的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

1 对象与方法

在2007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随机抽取2个班,即实验班A班36人,和对照班B班35人。A班以研讨式教学法教学,B班采取传统教学法教学,A、B班采用同样的授课教师,统一的教材。

研讨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以下5步:(1)老师简要概述基本理论和解释重点难点,学生分组;(2)老师指导选题,学生查找资料;(3)同学间或师生间分析、讨论;(4)小组完成论文或综述,学生介绍组内讨论、研究成果;(5)组间交流学习,老师补充相关知识并总结提升。

2 结果

2.1 师生对研讨式教学法评价的调查

在教学中,我们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无记名方式问卷调查,发出问卷71份,收回有效问卷7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同时邀请了我校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和中医教研室的老师参与研讨式教学法教学的听课,课后发出教师调查问卷7份,收回有效问卷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结果详见表1。表1 实验班学生、老师对研讨式教学法的评价(略)

通过对表1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初探研讨式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临床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学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喜欢初探研讨式教学法的学生达到70.4%,其中非常用喜欢的为53.5%,一般喜欢的为16.9%;老师达到71.4%,其中非常喜欢的为42.8%,一般喜欢的为28.6%。对于不喜欢此教学法的11.2%学生也经过分析,这些学生主要是基础较差,自学能力差的学生。从结果可以看出初探研讨式教学法并不适应所有的学生,尤其对于大一新生还需要采用传统教学法。

2.2 考试成绩分析

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期末统一考核并进行成绩分析。考卷由教务处统一命题,实验班为(77.28±12.12)分,对照班为(72.84±11.13)分;实验班与对照班中医学成绩比较,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P

3 讨论

3.1 运用在中医学教学中的优点

3.1.1 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旧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淹没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相反,研讨式教育法实现了教学的三大转变,教学方式从“讲授式”到“研讨式”,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而是“群言堂”;教学目标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学生不在是知识的简单“存储器”而是“发现者”,师生关系从“主客关系”到“都是参与者”,堂上堂下师生可以充分的交流和研究,学生成为整个中医学学习过程的主体。

3.1.2 有利于学生知识积累和综合能力提升

研讨式教学法在每个阶段都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1]。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并经过自己处理后运用知识来完成论文或综述,并逐步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3.2 在实践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研讨式教学法在中医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基础较差,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适应。此外学生数量多,很多都采用大班上课,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使教学效果难以为继。

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针对性强的社会活动,研讨式教学法当然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或在任何情况下都完全适用,至少不是对所有类型和基础的学生都适用[2]。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运用教育理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篇(4)

一、导读

这里的导读不仅仅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还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自读和课后自学。课前预习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讲授新课前,自己先主动学习新知识,并做一定的预习笔记,如划出重难点、提出有疑惑的问题、解决书上的习题等。随后,带着预习结果听课。实践证明,有备而来的主动接受知识效果明显地优于没有预习的被动接受知识。我认为,学习是学以前不懂的东西,因而课堂上着重是解疑解惑,没必要把书上的东西一古脑全“灌”给学生。学生有准备地听课,在教师的帮助下,把疑惑解决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课前预习正是要学生先做好准备。课堂自读就是在教师讲课时,为了使学生迅速及进一步理解相关内容,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在历史教材编写的一个优点是图文并茂、补充材料内容多,这些东西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讲述。这就要求学生自读这些东西,以加深对教师所讲述内容的理解。自读的方式有默读思考、朗读讲述和朗读记忆等。课后自学就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发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补充一些形式多样的问题,如写小论文、调查当地历史地理的变迁、收集历史老照片,上网查和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等。这样既能寓教于乐,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导思

这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的有机统一。“主导作用的要害是启发性,即循循善诱;主体地位的核心是独立思考”。这一步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头戏,它要求教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吃透理解教材,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每一课,提出一些层层推进、向教学目标靠近的诱导性问题。以历史人物的评价为例,在上完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这一课后,为了让学生掌握关于拿破仑的更多知识,便于给拿破仑一个客观的评价,我打破常规,把本册第23课《世界文化的杰作》的第一个内容“著名音乐家”提前上,让学生自学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并回答问题:这首交响曲是专门为谁而写的,后来贝多芬为什么把总谱扉页上写的“题献给拿破仑・波拿巴”改写成“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的英雄交响曲”呢?而通过前后两课知识的学习,学生就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拿破仑了。然后引导学生得出评价历史人物的三个步骤:一是他是什么时候的人;二是他做了什么事;三是给他一个恰当的结论。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学任务就在师生交融的氛围中愉快完成,“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旧有教学模式成为历史。

三、导议

这是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及将一节课推向的关键。在诱导思考阶段,往往会出现教师在重点讲解、诱导学生向教学目标靠近时,同样的问题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对这种情况,教师切忌武断地一刀切,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也可以展开自由讨论、自由辩论等。一刀切既会伤害学生的感情,又会挫伤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这是水平和能力的检验,是贯彻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环节。教师在学生讨论或辩论时,对学生的看法应及时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和最终的目标靠近。最后,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要给予画龙点睛式的总结,对学生的发言也要予以适当的鼓励性评价。这一步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对学生而言,课堂讨论或辩论能调动其不断探索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史的兴趣,锻炼其口才,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当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四、导结

即教师简明扼要地引导学生将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像过电影一样过一遍。这一步要求教师语言精炼、引导合理、条理清晰、逻辑层次分明和重难点突出。方式可以是教师唱独角戏,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总结或提问学生回答等。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的《》为例,我是这样唱“独角戏”的:1894―1895年的是日本发动的一场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用彩色粉笔划出战争性质)。在战争过程中,虽然一批清军爱国将领,如邓世昌,以及爱国士兵的奋勇抵抗,但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战败(划出重要历史人物)。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国辱国的《》(划出战争结果)。由其四个内容我们可知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巨大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划出《》的影响)。后来又是什么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呢?下一次课我们再了解(留下悬念,激起其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师总结时应以板书为基准,边总结边用彩色粉笔勾勒出应理解的、应记忆的知识点。这样做既能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又能使其理清知识间的因果、逻辑等联系,加深其对知识线索、内容的理解。

五、导练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问题教学法 自主探究

引言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光要传授给学生诸如字词句篇、语法、修辞之类的语文知识,还要在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承担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形成正确三观的重任。因此,教师在语文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然而往往收效甚微,笔者观照当今语文教学,发现语文教学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从学生来看,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机械低效、语文学习热情低下等;从教师自身来看,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低下、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讲授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似乎主宰了整个课堂: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按作者生平、作品背景、课文赏析、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这一套机械的程序讲授,大多时候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课,而学生在底下昏昏欲睡机械的听着。笔者认为,为了能显著地改善这种现状,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关键在于突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限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而问题教学法就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与学生双方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把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或者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思考或者相互间进行交流讨论,最终得出结果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可以概括为“课堂为主轴、问题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求知为主旨”。[1]

问题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杜威的以儿童思维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即他的以“情境、问题、假设、推论、验证”五步构成的“五步教学法”。很少有关于问题教学法的专门论著,但从前苏联教学论教授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中的表述来看,其大致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问题教学法是一致的,文中说到:“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2]

那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该如何高效运用问题教学法呢?本文尝试分别从问题教学法的两个对象即教师和学生来论述在执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教师方面

(一)善问

善问即教师要善于提问,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展开教学的,问题是问题教学法的主线,可以说好的问题是运用问题教学法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中,好的问题应该是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思维运作,又能紧扣文本,顺利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具体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与文本有关

语文教学是以教材中的课文为载体的,所以运用问题教学法也应该紧扣文本。课文的题目就可以诱发问题,比如《背影》一文,学生只读完题目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文章是写的谁的背影?文中的背影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重点写人物的外貌、语言或是动作,而要把落笔点投向写背影呢?此外,文章的中心句或关键句既是课文的知识点,又可以从中生发问题,比如从《故都的秋》的中心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中,教师就可以把它提炼出来,要求学生重点品析,再细读课文,思考下文是通过写什么、怎么写来体现北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另外,课后习题作为教材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师也应该好好利用,可以把完成课后习题这一步骤放到课文讲解中一起进行,因为课后习题中涉及的知识点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这样既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又能极大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如鲁迅的《风筝》一文,课后习题一“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课后习题二“想一想,作者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风筝,为什么会感到惊异与悲哀?”这个问题则深入到理解作者情感的层面上了。

2.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适应

运用问题教学法提出的问题,必须有一个适当的难度,过于简单的即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的,如带有暗示性的只需要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则完全起不到锻炼学生思维的作用,过于难的即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任务比较重的,由于学生的心智水平和人生阅历都有限,有些超出他们能力外的问题学生不一定能答得上来。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所执教学生的心智水平、思维特点、人生阅历等,设计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能摘桃子”。

3.要抓住提问的恰当时机

问题教学法能激l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在问题教学法中也要特别注意提问的时机。我国的语文课堂大多很沉闷,往往都是教师“一言堂”,即使教师提出问题要学生回答,也极少有学生举手回答。运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活跃课堂,教师可以在课堂沉闷时用提问来调动学生的思维,甚至可以用分小组比赛、回答问题记分的方式鼓励学生。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恰当的问题,不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于课堂上,还能调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提问的恰当时机,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实际课堂效果来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

(二)善导

善导即善于引导,问题教学法不光要以学生为主体,还要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善导体现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精心创设教学环境,用来引导学生理解问题、深入问题,最终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的问题情境不光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还要对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帮助。特别是面对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的问题时,由于学生的心智水平和人生阅历都有限,面对一些没有经历的问题时可能会有些无所适从,这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相对真实的情境,如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分角色朗读或演示课文片段等。如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学生由于没有经历甚至很少了解此事,就不能很深入的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在上这篇课文时,就可以有选择地先播放一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奥斯维辛建立集中营的相关资料,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解决课上教师提出的问题。

(三)以鼓励为主,善于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逐级的教学中,教师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年龄越大的学生越是不愿意表现自己,这也体现在课堂提问中。学生有问题就自己思考,也极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当堂提问者就更是寥寥无几了。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自尊心也逐渐增强,学生害怕在课堂上提问过于简单遭到同学的嘲笑等。教师这时就应该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提问心态,同时也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打消他们的心理障碍,鼓励他们敢想敢问。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认真对待,并根据不同问题类型作出相应的处理方式。一般情况下,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为以下三类:与教学内容相关度不大的问题、涉及教学内容的非重点问题和紧扣教学内容的重点问题。对于与教学内容相关度不大的问题,教师在表扬学生勇于提问的前提下,也应委婉的告诉学生此问题不太适合在课堂上讨论,可以课后和其他同学研究讨论;对于涉及教学内容的非重点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其他学生回答问题;对于紧扣教学内容的重点问题,教师要多加关注,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展开讨论,争取解决问题。总之,教师对学生提问始终要持鼓励的态度,还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始终对其认真对待,不能因为问题简单就敷衍了事。

(四)教师要有较高的素质

问题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不光要求教师能正确高效地运用问题教学法,还要求教师知识储备足,能应对各种“突况”。一方面,教师是否具备问题意识和提问技巧是问题教学法能否成功的关键;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天马行空,在课堂上可能会提出一些教师始料未及、千奇百怪的各种问题来,这对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要求较高,也需要教师有非常丰厚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大幅提高自己的见识,以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

二、学生方面

(一)要增强学习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问题教学法则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致力于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变灌输式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运用问题教学法要想取得显著效果,学生也要自觉增强学习主体意识,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二)由教师提问向学生提问转变

最初运用问题教学法时,由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但是当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大大提升时,教师应该尝试把提问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如果总是让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升,问题教学法的作用也会大大受限。

古今中外,智者们都对“敢于质疑”给予了高度赞扬。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西方的爱因斯坦也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3]

的确,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问题教学法中,提出好的问题可以说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成功了一半,因此要大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问题意识,简单来说就是发现问题的本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从无疑处生疑、从小疑处生大疑”。

(三)要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合作

问题提出后,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稍简单的学生可自己解决,稍难的就需要和老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沟通。问题教学法中也特别强调合作学习,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加强交流合作,共同营造和谐宽松的探究氛围。

首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问题教学法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要始终引导问题讨论致力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而不可以偏x课堂内容,所以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去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激发其探究欲望和智慧潜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紧密结合。

其次要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小组成员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问题教学法中的生生交流是思维之间的相互碰撞,它不仅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还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结语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语文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它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自学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较高要求,以上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作了简单概述,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希望能增加对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促进语文学习的高效性。

注释:

篇(6)

关键词:教学法;法律;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75-02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倾向于系统完整地讲授法律制度理论知识,学生习惯性地、被动地接受和记忆这些被视为“圣经”的制度与理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各法学院系纷纷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开始注重案例教学,编印案例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批判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长期以来,案例教学仍然局限于这样的一种传统模式:讲授-案例-讲解,并未能让案例发挥其能动作用。

一、我国传统案例教学法的弊端及新形势下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1.我国传统案例教学法的弊端。我国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一般采用的是将讲解和案例连续进行的方式,即“讲授-案例-讲解”的案例教学模式。相对于枯燥的理论堆砌,这种结合案例的教学方法有其先进之处,但在本质上并未改变理论堆砌的状况,而只是在后续阶段加上了案例,使之从表面上看起来接近于西方的案例教学法。教学中,教师要么先讲解理论再以案例巩固,要么阶段性理论讲解完后,以案例作为加深印象的环节。这样的传统案例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弊端:(1)案例永远是和授课内容分开的。对于大多数学生尤其是高职层面的学生来讲,这一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将知识和案例对号入座,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案例和教学内容的脱节,达不到教学效果。(2)案例永远和职业环境脱节。大多数法律专业教学中采取的都是教学案例,来自于各类教科书,是“为了教学而教学”编写的案例,和职业环境严重脱节。学生既感受不到职业情境,也不能理解真正的职业任务。(3)学生永远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传统的案例教学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后,被动地将理论与案例挂钩,这是最大的弊端。案例教学之所以被众多大家看中引入中国,在于其精髓就是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但我国长期以来这种讲解后案例的所谓案例教学法,严重违背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宗旨。

2.新形势下法律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基于这一现状,近十年来,不断有学校与一线教师开始摸索一些新的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在这些研究中,大家不约而同地看到了目前我国传统案例教学方法的缺陷,并探索了一些新的方法。在不断出现的新方法中,最根本的宗旨就是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教学的追求、以最大化的教学效果为教学目的。具体而言,法学教育,尤其是法学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出如下趋势:(1)传统的先讲授后讲解已经不适合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求,应该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传统的先讲解后案例的方式,学生在整个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积极性无法提高,需要有新型的案例教学模式来予以突破。(2)教学案例的设计不应脱离实践,应该能够和职业角色及具体任务相结合。所选取的案例应来源于实践中本课程领域或学科领域具体的角色,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能通过对案例的解决,来仿真式地接触实践。(3)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问题引导应成为教学环节设计的核心。案例的展开应摒弃传统的先叙述后问题的方式,整个案例的设计应以角色为前提,以问题为主线,通过情节的展开、问题的抛出,来一步步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思考模式。(4)在教学评价中,应注重过程的评价。在整个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的主动和创新思维以及参与程度,因此过程的评价应是最重要的。

二、“六步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及内容

六步案例教学法是作者在6轮的刑事诉讼法教学中摸索和总结的一套新型教学方法。其具体内容为:

1.六步案例教学法的理念。六步案例教学法最基本的理念在于三个方面:(1)最大限度地与职业情境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实现“职业任务进课堂、职业案例进课堂、职业角色进课堂”的三进理念。在教学方法具体运用中,首先对于案例的选择,就要求教师应自己根据在律师工作等实践活动中的经验,自己编写最贴近职场的教学案例。其次,在案例编写中,引入职业角色,使学生在学习中具有“扮演”感觉,能够有“身临职业情境”的感觉。(2)案例与教学内容的结合上体现高度同步性。具体而言,在教学中,运用一个实践案例,设置一个职场角色,然后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职业任务,交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解决。案例即任务、问题的解答即教学内容的完成,实现同步性。(3)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六步案例教学法在理念上,以促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终极目标。因此,在教学环节设计上,通过小组讨论、拓展提高、课后实践任务的完成等环节,能够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六步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内容。六步案例教学法是指“案例导入,设置角色-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分组讨论,完成任务-师生互动,知识解析-拓宽视野,拓展提高-课后实践,巩固深化”的六步法教学模式。

第一步,案例导入,设置角色:在第一步中,以一个能够贯穿教学内容的设计案例为引导,导入一个职场角色;在这一部分,对案例要求是能够切合职场并且能够贯穿教学内容的;对职场角色,要求必须是以法律职业人为主,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仿真训练的感觉。

第二步,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在第二步中,根据所设计案例的案情进展,提出若干问题与任务;在此部分,问题与任务对应的即是教学的内容,但是通过任务形式出现,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步,分组讨论,完成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在此部分,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任务。讨论的过程,既是对思维、语言和辩论能力的训练,同时,任务完成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

第四步,师生互动,知识解析:教师根据学生代表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解析,并形成师生互动;在此部分,首先,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教师根据之前讨论和此时学生代表回答情况予以记录,形成过程评价中教师评价的依据;在学生代表回答完毕后,教师归纳学生代表回答情况,并对相关知识点有重点性地进行讲解,并给出前述案例的答案。

第五步,拓宽视野,拓展提高:在此部分,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前沿信息,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与思考问题的能力;法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科,不断会有新的法律法规及理论出现,教科书中的内容难免有落伍之处,同时,对于国外一些法律理念,高职层次的课本也不会涉及,但这些内容对学生法律修养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此部分主要由教师补充此类信息。

第六步,课后实践,巩固深化:在此部分,教师布置课后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以实验或课后论文等形式完成,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传统作业都是以问答选择或案例解答等习题形式出现。六步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完成的实践性作业,必定是以职业情境为基础的。

三、六步案例教学法的创新之处

六步案例教学法在刑事诉讼法教学中形成了一个以“角色设置、问题引导、过程评价”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填鸭为教师引导,变远离职场为引进职业角色、仿真职场情境练习。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如下:

1.改变目前学习的现状,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六步案例教学法旨在通过教学环节中参与环节的设置,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整个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一个引导者和互动者,让学生在整个任务的解决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自行去发现与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2.以“角色设置、问题引导”为核心,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环节,设计实用的教学案例。为解决目前教学中案例老旧或者脱离教学和脱离实践的现状,六步案例教学法要求编写的教学案例必须能贯穿大部分教学内容,将职业任务融入问题中,将职业角色引入案例中,形成完全与教学内容同步切合的教学案例。

3.探索科学的过程评价体系。传统法学专业考核方式为以各种题型的期末试卷,进行一次性考核。六步案例教学法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引入小组讨论、小组互评和师生互动,因此在评价方式上实现了多样化与过程性考核。学生最终成绩以小组互评加教师评价加期末考核作为最终判定成绩的标准,

4.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通过提前布置任务和课后实践任务,但又不局限于传统的作业题,使得学生的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后得到锻炼。

四、六步案例教学法在法学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篇(7)

一、当前PBL在中医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许多中医院校已陆续将PBL教学方法引入基础理论教学中。刘晓亭等在《内经》教学,刘迎辉等在《针灸学》教学,吴晓青等在《方剂学》教学,张卫等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均引入PBL教学模式。这些院校的探索及研究均表明,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其应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PBL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问题。

1.问题设计要突出教学重点

问题设计是PBL教学的关键,中医理论的抽象性、思维方法的异质性以及临床病例的复杂性,为问题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中医基础理论》课时短,内容多,PBL教学的教学目标应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一致,即让学生能充分掌握中医基本概念及知识。因此,问题设计应突出教学重点,并注重中医知识的系统性。如在中医“气”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掌握“气”的概念、对机体的意义。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以“气”对人体的意义作为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中医中的“气”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的区别,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理解“气”,加深印象。同时结合临床呼吸衰竭、呼吸困难病例分析,增强学生对“气”认识的科学性。

2.增强教师PBL教学的组织及管理能力

首先,教师在PBL教学中发挥着指导作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对教师对中医理论的知识结构、组织及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应熟悉中医教学大纲;此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了解,以便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在讲授阴寒凝滞型心痛病例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可将“心痛的发病机理”、“为何在夜间发作”、“为何以辛、温、行、散之品治疗该病”等作为问题。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如将学习能力强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将善于表达与内向的学生分为一组,实现学习能力及性格的互补,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发言,以调动学生学习及讨论的积极性。最后,教师旁听学生的讨论并负责记录,控制课堂的节奏,对于问题偏差太大的可以加以引导。对于未弄懂的问题,留给学生作为作业,课下自行查阅书籍寻找答案。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PBL教学的成功实施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从资料准备、结合教学提纲及病历查阅文献、小组讨论及得出结论,学生花在前期准备的时间及精力大于传统学习模式。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还应增加学生自学、研讨的时间。首先,应减少教师课堂教授的时间,如对于基础知识比重较大的大可讲授,可系统讲授该章节的基本概念、核心知识,留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查阅书籍、资料。其次,可通过鼓励、竞赛、讨论及学生课堂总结等方式来增强学生自学积极性。最后,改变《中医基础理论》成绩考核方式,如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60%,平时课堂表现、课堂参与积极性及竞赛成绩占总成绩的40%~50%。

二、《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

以“藏象”这一章的教学为例,该章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中医脏腑名称,中医治疗的方法等。如讲授该章时,应让学生认识到虽然中医与西医脏器名称相同,但含义存在一定差异,可将问题设计为“中医称脾胃后天之本,缺之不可,但为何在治疗脾脏疾病时可将其摘除呢?”以此引导学生讨论,并告知学生可查血相关参考书目寻找答案。

具体实施步骤为:第一步:课时结束前10分钟,教师将下节课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并引出设计好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性格及学习能力分组,每组5~10人。第二步:课下学生查阅相关参考书目,由小组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将讨论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初步讨论结果。第三步:在各小组充分学习及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进行课堂讨论。由各组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并提出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分歧及未解决的问题,本组成员可随时补充,其他小组也可主动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只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控制课堂节奏,对于问题偏差太大的可以加以引导。第四步: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点评,总结的重点为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对于未弄懂的问题,留给学生作为作业,课下自行查阅书籍寻找答案。第五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如小组讨论发言10分,查阅资料能力及态度5分,论文撰写质量3分,团队合作精神2分,多媒体制作2分,小组代表表述1分,共计25分,按照成绩比例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

三、小结

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医理论知识的兴趣,强化对学习内容的认识深度,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思维能力,对中医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亭,白增华.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类课程课堂教学应用的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5):250-251.

[2]刘迎辉,刘忠文,杜红卫.浅谈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25):272-273.

[3]吴晓青,储真真.PBL教学法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7):70-7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