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59: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城市色彩设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色彩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自然环境的美丽多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财富,那么城市则凝聚了人类自远古以来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城市面貌是地区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的直观反映,城市色彩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一、城市色彩的概念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的外部空间中各种视觉事物所具有的色彩,它是一个广泛、综合的概念,分为人工装饰色彩和自然色彩两类,包括建筑、道路、标牌、广告、服饰、绿地、河流等城市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色彩,它们触及人们的活动空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狭义的建筑学上的城市色彩仅指城市内建筑物、构筑物的色彩,但城市景观是由多种元素组成,并非单一的建筑物,因此它的内涵应拓展到更广的范围,从而避免在城市景观的色彩塑造中存在片面性。
二、色彩效应
(一)物理功能色彩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能,不同的色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不同的,热吸收系数(取值介于0-1)也就不同[2],因此会产生不同的物理效能。最明显的例子是,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总爱穿浅淡色的服装,感觉凉爽些;而在寒冷的冬季,则偏爱穿红色、橙色等暖色调的衣服。同样,对于装有全空调的楼宇而言,其外粉刷色彩宜选用浅淡色调,具有节能省电的功效。日本已将浅色作为墙体外隔热的一种主要色调。还有墙面的色彩若选择不当,墙面温度高,使外墙产生伸缩变形应力,有时会使外墙面粉刷脱落,而影响美观。另外,不同色彩对光的反射系数也不同,黄、白色等反射系数最高,浅蓝、淡绿等浅淡色彩次之,紫、黑色反射系数最小,因此建筑外墙上采用高反射系数的色彩可以增加环境的亮度。
(二)视觉美感色彩是视觉感官所能感知到的最敏感的要素,经色彩实验证明:在正常状态下观察物体时,首先引起视觉反应的是色彩[2].如果物体的色彩协调优美,就会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刺激,引起视觉的兴奋,进而影响心理感受。如帕提农神庙,在纯白色的柱石群雕上配有红、蓝原色的连续图案,还雕有金色的金银花圈图样,在晴朗的天空衬托下,色彩十分鲜艳夺目,呈现出令人着迷的色彩幻想空间。又如我国汉唐时期的建筑,一律采用朱红与白色的组合,产生了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彩美。再如服饰的色彩变幻无穷,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给人以不同的美的视觉冲击。
(三)心理效果不同的色彩给人的心理刺激是不同的,色彩使人产生冷暖、轻重、膨胀与收缩、进退、活泼与忧郁、兴奋与沉静、疲劳、联想与象征、感情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感受。雪地、冰山的白色令人感到冷;太阳、火的红色、橙色使人感到暖和;海水的蓝色使人沉静;色彩缤纷的花卉使人愉悦,这都是人对自然色彩的一种强烈心理反映。色彩的轻重感主要取决于明度,人们对明度越小的色彩感到重,比如黑暗的房屋令人感到厚重,而明亮的房屋却显得轻盈。色彩的活泼与忧郁感,通常是以红、橙、黄等暖色为中心的明亮纯色使人感到快乐,而看到蓝色和蓝绿这些冷的暗浊色时就变得抑郁,这也是在阴雨的天气人们往往情绪低落的原因。色彩还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红色代表热情、喜庆;橙色代表快乐、积极;绿色代表和平、理想;蓝色代表沉静、理性等,可以对人产生一种心理暗示。所以色彩的心理效果是多种多样,在选择色彩时是不能忽视这种效应。
(四)经济效应色彩中还蕴涵着经济效应,成功的色彩选择会带来良好的经济结果。从物理性能上说,合理的色彩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市的能量、物质消耗,降低城市的运作成本。更为重要的是,美观大方的色彩环境会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影响游客和投资者的行为决策,间接影响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和吸引投资的能力,所以色彩环境的改善提高必定也会促进经济效益的增加。例如广州市在“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的形象工程中,注重城市色彩的更新,把主要干道的沿街建筑立面重新“涂脂抹粉”,色彩规划得恰当,因而形成亮丽的风景,也为城市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投资者和人才。
三、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
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为什么要重视色彩规划设计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其一、城市色彩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色彩又是最大众化的美感形式。因此,色彩是城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早就注意到色彩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城市色彩对居民心理的影响也已被许多鲜活案例所实证。几年前,日本东京就出现过一场市民的“色彩骚动”,不少市民面对艳丽的、高彩度的公交车、出租车,以及色彩迷幻闪烁的霓虹灯、五颜六色的广告和刺眼的玻璃幕墙,感到头晕目眩、心绪烦躁,为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迫使东京市政当局不得不设法纠正色彩的偏差,消除市民心中的烦躁和不安的情绪。英国也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座黑色的桥梁,每年都有一些人在那里自杀;后来把桥涂成天蓝色,自杀的人显著减少了;人们继而又把桥涂成粉红色,此后自杀的人就没有了。城市色彩对人的心理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西哲海德格尔有句名言:人类诗意地栖息大地上。今天,在德国、奥地利、法国、荷兰等国家,这句话已部分变成现实。他们的乡村如此,他们的城市同样如此。尽管他们城市大都历经数百年,其普通建筑质量绝不比我们高,但其城市仍给人以典雅、温馨、舒适,充满文化意蕴的感觉。而这,便与其城市环境色调规划控制直接相关:人们行走在这些城市街道上,感受不到杂乱无章的刺眼色彩,更没有巨幅广告拼命骚扰视线。简洁和谐的色彩,给人们以悦目的感觉,这本身便构成他们优雅文明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像控制噪声和空气污染一样,高度重视城市色彩问题,以不断美化、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其二、城市色彩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城市色彩与城市历史一样悠久,色彩本身便积淀着城市的历史。这之中,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像北京皇城的金黄屋顶与民居的灰褐屋顶对比,便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写照;上海外滩建筑凝重的铅灰色,则透视着国际金融资本的威严。有些则是城市建筑自然选择的结果,像中国江南城市的灰瓦白墙,德国城市的红瓦黄墙,便是城市的传统色彩。无论白墙灰瓦还是黄墙红瓦,这些符合美学规律的色彩搭配,既是不同民族审美趣味的结晶,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像欧洲城市,如果仅看其教堂,似乎有许多共同点。但如果看民居色调,无论是威尼斯或阿姆斯特丹,人们却会一眼辨析出来;即便其外墙涂料是新的,但其色彩却是历史的。因此,如果一座城市随意破坏传统色调,则等于将历史割断,暴露出一副苍白面孔。这正是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悲哀所在:仅从外观上,人们无论如何得不出北京与巴黎一样历史悠久的结论;车行在苏州大街上,人们绝对感受不到江南名城或中国水城的特色。因此,对历史文化名城而言,要象保护文化遗产一样保持其城市特色,以延续其历史文脉。
其三、城市色彩是城市现代文明的体现
城市色彩早就存在,但城市色彩设计规划却是一个现代课题。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在于传统城市是在文化封闭状态中、在生产力相对落后情况下发育生长起来的。城市建筑色彩受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局限很大。人们不可能单单为了色彩而采用某种昂贵材料。因此,多数城市的色彩,或是由建材固有色体现出来的,如或红或灰的砖瓦;或是由廉价易得材料决定的,如或黄或白的涂料。何况,对于生活其中的人们,也不知道其它民族或地区的建筑会有另类颜色。在这种被动选择中,尽管审美规律潜在地起着作用,却未必体现人类的文明自觉。而现代城市建设则不同了,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更由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与普及,人们已可随心所欲地控制建筑及其它城市设施、设备的色彩了;而现代传媒及便捷交通,又打破了文化壁障,人们可以彼此仿学,甚至形成所谓建筑时髦趋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获得色彩自由的人们,如何控制其城市色彩,赶不赶时髦,便成为一个文明素养问题了。今天,想给一座城市或城市新区披上各色豪华外衣,并不困难,只要有钱就行;但要让新城区形成和谐、雅致的色调,却十分地不容易,它需要城市领导、建筑师及业主皆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这好比改革开放,我们告别服装蓝灰时代之后,如何选择衣服款式才体现出人的文化品味是一个道理。新贵夫人尽管浑身绫罗绸缎珠光宝气,却总给人一种没文化的感觉;女大学生们,尽管一身素雅,却透露出一股书卷气。一位著名画家从皇城根一带的旧城保护,已开始注意这一点了,这是值得庆幸的。否则,皇城被淹没在更加金碧辉煌的玻璃幕墙建筑群中,北京的历史文脉就彻底被葬送了。
3、服从城市功能区分原则
如同人的服饰要服从人的身份一样,城市色彩也要服从城市的功能。这之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指城市的整体功能,一层指城市的分区功能。一座商业城市与一座文化或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应该有所区别,一座大城市与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则也应有区别。对于像香港这样的商业大都市来讲,城市色彩服从于商业目的,即便色彩有些混乱,人们也能容忍。但对于像巴黎、维也纳这样的文化名城,假如其城市色彩混乱,便对城市形象有绝大损害。米兰作为意大利最早的金融中心,其老城色调非常凝重,而威尼斯,作为旅游城市,其老城色彩则活泼得多,这两者是不能置换的。相对说来,欧洲一些旅游小城,其建筑色彩都比较艳丽,给游客留下鲜活印象;而欧洲的大城市,其建筑色彩都比较淡雅,追求一种宁静的感觉,避免色彩火爆而形成“噪声”。
从城市区域划分来说,市行政中心(或广场)的色彩,一般应凝重一些;商业区的色彩,可以活跃一些;居住区的色彩,应素雅一些;旅游区的色彩,则要强调和谐悦目。城市单体建筑的色彩也要服从其功能。像立交桥等大型基础设施,其混凝土本色既显出力量感,又接近自然色,没必要弄巧成拙地进行粉刷。像高层的办公写字楼,则不宜用轻浮的色彩,而像街头电话亭、候车亭等临时性公共设施,则可以采用相对明快的色彩。只要我们能制定包括建筑色相、明度、饱和度在内的分区色彩控制标准并严格执行,便能逐步解决城市色彩混乱及平庸问题。
4、城市色彩构成和谐原则
和谐是色彩运用的核心原则,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则。这里色彩包括所有城市色的构成因素:自然的、人工的;固定的、流动的;永久的、临时的等等。这里的和谐,是要求城市色彩在变化中、差异中的实现统一或协调。如果色彩没有变化,差异,就无所谓和谐;但变化、差异过大,也就没有和谐。城市色彩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工色与自然色或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的协调,一是指人工色与人工色或与城市建筑环境色彩之间的协调。
城市色彩首先要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一座被绿色森林或蓝色海洋拥抱的城市,其色彩自然应区别于内陆城市或特大城市。绿色环绕的小城,色彩运用即便大胆一点,也不至破坏城市色彩的和谐。欧洲旅游小城,像茵斯布鲁克、萨尔斯堡的建筑色彩鲜亮,原因也在这里:小城外面环绕的往往就是大片绿色的河流山林,或者是冬天的皑皑白雪,这样,城内街景的暖红色调,便比较容易找到平衡。而海洋中的城市,如果色彩过于素淡,城市会失去生机,所以,威尼斯虽以暖红为主调,却不给人色彩嘈杂的感觉,反而显得生机勃勃。
论文关键词: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行为心理设计元素,设计原则
0 引言
地铁设备房是地下空间的一部分,人们在地下环境中方向感差,会感到压抑、不安、紧张、枯燥乏味。因此,在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中需要制定相应的设计规范满足人性化设计的要求设计原则,降低人在地下环境中的不适应。因此,设备房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人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点,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设计标识,提升相关人员在设备房中的安全感、满足感,改善工作人员的情绪,提高效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 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与行为心理的互动性分析
考虑地铁设备房的特殊环境,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应强调人性化设计,从行为主义、瞭望—庇护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等基本理论入手,把握人类行为心理需求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点设计原则,对工作人员在地铁设备房中的行为心理要素进行分析,了解其需求特点,把握人类行为与标识设计的关系,以此来进行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
工作人员在地铁设备房中首先要满足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达到满足时,内在需求和外在刺激会激发其的动机和行为,在工作中实现自我效益(如图1所示)。
图1 工作人员行为心理模式
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影响人的行为,人的行为也制约着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所以在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中,要把握人类行为心理需求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点,强调人性化设计。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的设计设计原则,一方面将人的行为向有益、高效的方向指引,另一方面它的设计又要服从和对应人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达到人与标识的互动关系。
2 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的主要设计元素与人的行为心理
人的大脑对诸如线条、形状和颜色等知觉特征尤为敏感,它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7%来自视觉,而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意在特定的环境中,以色彩、图形、文字等构成的视觉图像系统,创造和谐的人机交互环境,为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维护者等提供信息,综合解决信息传递、识别、沟通和更新等功能的整体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图2 工作人员信息处理过程的概念模式
2.1 色彩元素
色彩常与人的感觉(由外界的刺激造成)和知觉(记忆、联想、比较等)联系在一起。色彩能够刺激人的视觉色彩的视觉生理反应设计原则,包括视觉生理及大脑视觉神经的限制。单独的色彩是没有张力的, 色彩之间的搭配才使得环境丰富多彩,合理的色彩搭配能够帮助人的记忆,改善视力的疲劳。色彩的搭配能创造视觉环境的舒适感,同时还具有诱导性,合理的色彩使用可以帮助人在地下环境中缓解不适应,还可以通过对大脑的刺激改善人的行动效率。
2.2 图形元素
图形系统主要由符号、标志图案、纹理底图构成。
符号中使用的文字和记号的形、大小和色彩等能有效发挥信息传达的机能,因此图形中的符号要具有识别性、诱目性、联想性;标志的主要功能是显示事物自身特征,标示事物间不同的意义、区别与归属,因此标志必须特征鲜明、规范,令人一眼即可识别设计原则,并过目不忘,绝对不能相互混淆,以免造成错觉;纹理底图要与图形中的其他元素相融,突出整体效果,让人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信息,更加快速的解决问题。
2.3 文字元素
字体的形状、大小对人的视觉刺激也不同,相同的字体在不同状态下对视觉的刺激也不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般说来,粗壮的黑体字、圆头体字笔画粗细一致,间架方正、明确设计原则,易于识别,同时在一定的运动速度和距离摘要的麻烦。
3 结语
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设计原则应结合人在设备房中的环境和行为特点,为其提供舒适、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分析研究人的心理和规律,是设备房标识系统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的基础。只有真正了解人在地铁设备房中活动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对色彩、图形、文字等多种标识系统构成要素进行精心设计和有机结合,才能自始至终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尊重,提高人们管理和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覃阳.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与行为塑造的互动性研究.西南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8-19.
[2]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城市规划专业教材[M].上海:统计大学出版社,2002.
[3]李道增.环境行为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
【论文摘要】:城市视觉形象是城市的外在表现,城市视觉形象的形成往往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城市的理念识别为指导,以城市的行为知识向公众直接、迅速地传达城市视觉形象特征。
1. 城市造型视觉形象
1.1 结构。多维结构与组合形态、平面与曲面、转折与平滑、起伏与平坦,满足于平视、侧视、俯瞰检测的要求。
1.2 空间。由构成城市硬件的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以及构成城市软件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组成的具有艺术美学价值的人居环境被称为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渗入城市科学、生态科学、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是人类面对生存环境的挑战所选择一种积极对策。
⑴ 空间景观的系统结构研究
a. 点、线、面的多层次研究。"点"是景观节点,包括主要标志性建筑、城市广场、城市重要窗口以及自然景点、制高点等。"线"是景观视线,包括重要商业街、步行街、滨水路、交通干道等组成的城市街景和景观走廊。"面"是景观区片,包括旧城区或者租界区、历史文物保持区、商业中心区、园林景区等。
b. 一维、二维、三维的多方位研究。"一维"是以平面方式研究空间景观的平面构图和结构关系。"二维"是关于城市立面形式与剖面结构的研究,反映了街景特色、建筑风格和高度的关系。"三维"是城市空中景观的模拟研究。
c. 城市景观框架的总体性研究。根据景观需要制定城市开发控制标准、建筑风格引导准则、景观视觉走廊保护范围等。城市空间艺术与建筑艺术等级外观、宗教时期城市与建筑、工业化与现代建筑、"包豪斯"建筑理论、城市与建筑的功能性等等对当前中国的现代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⑵ 立面的研究
高开敞的界面围合方式,在将外部环境引入室内的同时,室内空间也与外界共享。城市立面与夜景照明也从建筑单体立面设计向城市立面设计的层次转变。
2. 城市色彩视觉形象
所谓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的色彩视觉总体表现。城市色彩作为城市面貌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承载着历史、文化、美学信息,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色彩总体规划是确定城市色彩总谱系统以及确定不同特色景观区域的色彩特色定位。
2.1 城市色彩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这是使城市色彩和谐的捷径。在城市新区中,如果又没有特定传统色彩,其城市主色调应偏中性,而绝不能标新立异。
2.2 城市色彩应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城市色彩一旦由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因民族信仰、历史、风土人情的不同而对颜色有不同的偏爱。
2.3 城市色彩应与城市自身功能定位相符。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现代城市形象应用设计中应考虑城市符号视觉形象、城市标志识别系统、城市规则视觉形象、交通规则视觉表现、政府工作规则视觉表现、城市功能划分视觉表现等相互协调。
3. 城市人文视觉形象
包括有市民形象、文化形象、政府形象等。城市形象是通过市民形象集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城市形象以市民的综合素质、精神状态龙新能力为核心,通过市民的各种参与凸现出来。
4. 城市视觉形象设计趋势
4.1 城市形象识别设计 转贴于
按照城市理念、城市行为、城市视觉三个子系统的基本思维来理解和识别城市形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⑴ 城市理念。指城市独特的价值观、发展目标、城市规划、文化内涵等为城市形象的核心。城市理念融合文化形象、城市定位、社会经济发展等内容,沟通、凝聚城市居民的思想认识。
⑵ 城市行为。在城市理念识别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城市内部的组织管理及活动。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政府政策、文化宣传、体育健身、环境保护等进行的活动。
⑶ 城市视觉。城市视觉识别的形成往往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城市的理念识别为基础,以城市的行为识别为依托。城市建筑是经济社会活动的结晶,是影响城市视觉识别的最基本要素。
4.2 城市视觉形象设计重点
⑴ 自然形象。不同的城市自然禀赋会有很大的差异。充分发掘与众不同的形象,促进旅游、娱乐、餐饮业务等行业率先发展,发挥出形象效应。
⑵ 文化形象。城市文化既独立存在,又与其他因素高度融合。如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哈尔滨冰雕节、潍坊风筝节、孔子文化节等,展示了城市文化风格,有效地增强了城市形象的影响和辐射作用。
⑶ 视别形象。城市的道路、广场、水景、雕塑、路灯、栏杆、壁画、标志、路牌、门牌、公共汽车站牌、各类户外广告等等都应系统地进行规划、设计。
⑷ 政府形象。政府形象建立在政府管理、政策实施、办事效率、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由公务员日常业务工作所体现。改进政府行为重点是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效果。
⑸ 历史形象。文物古迹是历史形象的直接反映。一般分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风貌区、文物古迹三个层次。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区保护通常可划定保护禁区、严格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三个层次的保护范围。
⑹ 视线走廊。景观视线走廊由景观轴线、视觉控制点、重要景点、视觉交织及转帐等组成,依赖于统一的规划布局。对景观视线走廊的保护性控制,对城市相关地区的发展须设定一些限制性规则。
⑺ 高压走廊。按照专业规范,架空高压线路必须与民居、建筑物、构筑物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进入市区的架空高压线路必须严格按规章建设,留出规定的高压走廊地带,控制两侧建筑高度有使用性质,保护好高压走廊地带。
⑻ 地下通道。地下人行通道、地下商业街、地下涵道、洞口等以及地铁线路一般尽量与地面道路相结合。
城市视觉形象,简而言之,是城市(或特定的区域)给人的印象和感受。涵盖建筑物、道路、交通、店面、旅游景点、生活设施等,这些都是构成这种印象和感受的基本要素。城形成城市视觉形象的因素多方交织、组合,形成的。
参考文献
[1] 李广斌, 王勇, 袁中金. 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 城市规划, 2006.
[2] 王鑫. 赖特建筑创作中的节能策略及其设计启示[J]. 新建筑, 2006.
[3] 谢小舜. 匠心独具的美国风--赖特的住宅建筑风格解析[J]. 艺苑, 2006.
[4] 金平. 中国城市规划的弊病[J]. 重庆建筑, 2006.
由于,他各方面很优秀、学习成绩突出已及毕业创作出类拔萃,毕业时被正在筹建东方艺术大楼的范曾先生选进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任教。作为范曾先生的助教,他开始追随先生,体悟先生广博深厚的艺术学养与治学风范。同时,他充分利用南开良好的人文环境充实自己。作为近代中国教育的策源地之一的南开园汇聚了众多的大师、大家、学者和丰厚浓郁的学术思想。这对于一个有志向学的艺术青年,是一个难得的环境。谈及此,李军感触颇深:“我得益于南开20年的浸染。我今天的学术思想和气质是南开造就的。在南开我领略了众多大家风范,是他们蓄养了我胸中的浩然之气。”
他沉浸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中,他亦探索现当代艺术的各种状况。他挥毫泼墨,亦雕塑群伦。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艺术创作。他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传统国画、现代水墨、书法、雕塑、壁画、装置艺术、城市设计和公共艺术……数年来,他创作积累了大量的作品,先后完成了山东省蓬莱文化广场大型雕塑壁画群;浮雕壁画《千年一遇》;“大家”系列雕塑《张伯苓》、《扬石先》、《陈省身》、《钱伟长》、《周汝昌》、《沈湘》、《穆旦》等……主持“山东省潍坊市白浪河改造环境综合规划设计构想”项目,“山东省日照市太公岛环境综合设计”,“天津市静海广场景观雕塑”项目,“江苏省徐州市荷风岛雕塑群”项目等……策划并讲述电视艺术片《永远的巨匠――达芬奇》、《永远的巨匠――米开朗基罗》在天津电视台及各地卫视热播。
不惑之年的李军,从1987年执教东方艺术系到2001年参与创建艺术设计学科,2004年成立色彩与公共艺术研究中心,涉足国际领先新学科――“色彩系统应用学”,他不断地整合完善、超越自我,并获得了相当的成绩。他所构建的学术平台包含色彩学、心理学、光学、材料学、经济学、哲学、历史、人文、艺术等多学科。他由一个艺术家跨入了学者的行列。
目前,他正在主持两项关于城市色彩规划的国家课题。主持编译“色彩应用系统”系列译丛,其中《色彩心理学》、《形象配色艺术》、《色彩形象坐标》已出版(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2)。其指导研究生完成的“色彩与城市规划”、“公共交通与色彩系统”、相关内容的论文引起学术界普遍关注……
中国的色彩文化自先秦以来不断完善,儒、道、释、俗的色彩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其色彩论和色彩观是建立在“玄学”基础上的,亦是直觉的、心性的、主观的。西方在公元四、五世纪建立了理性的色彩学理论,至十九世纪末形成体系,并确立科学的认识、研究方法,即色彩科学系统。他们重实证,重体验。
关键词:生态学,绿色,视觉魅力,人文魅力,共享空间
色彩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有视觉,就总会感觉到只身处在色彩世界之中。在光谱中,从排列顺序看(红.橙.黄.绿.青.蓝.紫)与色彩的兴奋到消极的激励程度是一致的。处于光谱中间的绿色,被称为“心理平衡色”,以它为界限,可将其他各色划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类色彩。因此,绿色往往被用来调节平衡视觉感受,消除视觉疲劳。
“生态学”(Ecnology)以绿色为象征,而绿色又是自然界植物的象征。人类与生俱来的对自然与绿色植物的强烈认同感与亲近感及其带给人类的安定感,使得绿色植物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营造活动中始终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是在生态环境备受关注的今天,绿色植物更是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融入建筑设计和建筑环境,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1 绿色植物的视觉魅力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而绿色植物则赋予了它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以绿为中心的规划指导思想,经常被建筑师贯穿于设计的主轴线。实际上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源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截然不同的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最不易磨灭的印记。
2 四季更迭的绿色景观
四季变换的姿态,颜色,气味和随风飘动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其微妙的动态变化,使原本凝固的音乐也变的灵性起来,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风姿和魅力。绿色景观在空间和时间纬度上的变化,不仅为人创造了丰富的交往空间环境,而且架起了建筑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其或优雅,或自然,或绚丽的外观自然而然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呼应和限定。
3 变幻的色彩
色彩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绿色植物千变万化的色彩更增添了建筑空间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使建筑造型和外部环境在一年四季变换出生动的表情,穿上不同的迷人外套,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
4 绿色植物的人文魅力
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因其姿态,生长特性的不同常被人们赋予独特的个性和品格,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绿化严谨而对称,呈现出了肃穆庄重的气氛。山东曲阜孔庙成列的松柏令人肃穆起敬。勒.柯布西耶的流水别墅,镶嵌在绿林之中,成为举世之作。纵观各个时代的建筑文化,都能觅到植物被赋予神圣象征含义的踪迹。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互借和融合是中国私家园林的精髓所在。建筑物在园林中既是居住处.观景点,又是景观的重要成分。在传统园林中,建筑虽是配角,但那些植物的选择,花木的精心配置,无不使人产生无限遐想,为园林增添了非凡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魅力。论文参考网。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表现在建筑与其依附的自然基地上,同时,还反映在建筑内部空间的组织与外部自然环境的沟通上。
当代建筑的“共享空间”,除了解决建筑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之间的关系上,还直接将自然环境从室外引入室内。在室内设置喷泉,溪流,瀑布,能唤起人们对自然的联想,流水的波动,反光等特性使空间出现动与静的变化。
从外部空间到建筑内部,绿化可以使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加强空间的内在联系。室内交通地带的绿化处理可以起到引导人流和空间导向的作用。论文参考网。在大型开敞式室内空间里,绿化起着划分室内功能范围的作用并能强化空间的自然品格。室内植物,做为室内特殊装饰和陈设部件,充满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是一般的陈设品不可代替的,形成特殊的空间节奏。
世界现代派第一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busier)曾经说到:“建筑对空间的占有是存在之第一表征;然而任何空间都存在与环境之中,故提高人造环境的物理素质及其艺术性,就必然成为提高现代生活质量的重要构成因素。”建筑始终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论文参考网。现代工业的发展造成城市人口密集,住房拥挤,环境污染严重,人逐渐远离了大自然。在钢筋混凝土包围的城市居住空间里,人们开始寻找失去上午大自然,渴望一切自然要素重新回到生活中来,在建筑室内外设计中竭力创造充满阳光,空气,植物和水的清新环境。使建筑与自然融合,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建筑在绿色中自然生长。
[参考文献]
[1]杜庄,2004。5 《建筑设计方法论》
[2]朱保良,1991.8 《室内环境设计》
[3]张文忠,2003.4《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4]赵国清,1996。9《色彩构成》
【关键词】 城市色彩、管理、编制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heory and examples of color analysis, compar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lors presented can be adapted to our daily urban colo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dvice.
Keywords: Urban color, implementation, preparation
中图分类号:U412.37 文章编码: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对城市形象的重视,城市色彩作为决定城市形象的一个关键要素,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当今城市规划管理领域一个高度关注的话题和崭新的研究领域。中国城市色彩规划目前尚处于探索期,建构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色彩规划方法,加强城市色彩规划的落地力,是现阶段中国城市色彩规划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
2国外城市色彩规划管理概述
目前国际上的色彩规划管理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欧美模式,主要研究重点是色彩修复,如意大利都灵;另一种是从城市规划管理层面发展城市色彩的亚洲模式,由政府主导的城市色彩规划,以日本为典型代表。[1]
2.1意大利都灵
20世纪60年代,欧洲城市的发展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而城市环境特色与传统的维护成了其中重要的内容。城市色彩规划管理的雏形来自17世纪中期欧洲一些城市的早期实践。意大利都灵是最早的也是较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管理。
都灵市政府于1800年委托建筑协会对整个都灵的城市色彩进行调研与规划设计。他们追求统一的建筑与街道、广场的色彩风格,而且设计在一些主要街道和广场上布局丰富和有韵律的颜色。他们注重公众参与,在进行长达五十年的调查研究后,于1845年向城市居民发表了研究成果:提取城市建筑中使用频率最高的20多个颜色,制成城市色彩图谱,并编号,然后制成色彩小样涂在市政大楼院子里的一面“样本墙”上,成为公示的城市色谱,都灵市政府文件直接采用相应的号码来标志颜色,用以指导城市规划者、建筑师、房主使用适当的建筑色彩。这项城市色彩计划被列入了正式的政府文件。这是最早的色彩规划范例。
到了20世纪70年代,都灵城色彩开始单调的复制,特色渐失。再次强调城市色彩开始于建筑修复工作(1978——1983年),由都灵理工大学的乔瓦尼·布里诺(Giovanni Brino)教授主持,他根据城市色彩规划档案修复19世纪建筑原貌,进行档案文件的鉴定、色彩工程、城市最主要街道和广场的色彩修复等一系列工作,并最早建立了 “色彩数据库”。乔瓦尼·布里诺开创的的历史建筑色彩保护和修复的方法,到现在看都是非常严格而又成系统的。[1]
都灵城市色彩风貌的反复,证实了城市色彩不但需要规划,而且需要多次规划,逐步完善;都灵城市色彩的修复规划说明,城市色彩规划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动态性、过程性的规划,不是终极目标式的成果。成功的色彩规划需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的修正、调整。
2.2日本的城市
日本是对城市开展色彩规划实践较多的国家,其实践的方向更加倾向于色彩规划管理中色彩法规的制定。1970年至1972年期间,日本东京市政府出资委托日本色彩研究中心,并邀请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克洛作为项目负责人,对东京进行了全面的色彩研究、设计。日本从1970年开始,各个城市在规划管理方面进行的工作对我国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列表对其进行梳理(表2-1)。
时间 事件
1970 横滨市召开日本第一届“城市设计研讨会”
1972 日本京都以保护古都风貌为出发点,在调研当地城市建筑色彩的基础上,以本地古建筑群色彩为基调,对城市建筑的颜色做了限制性的规定
1976 宫崎县开展了关于建立(与自然协调的)色彩标准的研究
1976 神户市成立“城市景观协会”,并于1978年颁布“城市景观法规”
1978 广岛市成立了“管理指导城市色彩的创造景观美的规划”委员会
1980 川崎市政府为该市重要地区海湾工业区制定了《海湾地区色彩设计法规》,并规定该区域的建筑每7、8年重新粉刷一次
1981、1992 日本建设省分别推出了《城市规划的基本规划》以及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城市空间的色彩规划》法案。规定色彩专项设计作为城市规划或建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必须得到由专家组成的委员会的批准,整个规划或设计才能生效、实施
1994 立川市法瑞特区编制色彩规划,确定安静、中性的复合色谱作为实施方案
1995 大阪市在大阪市役所计画局和日本色彩技术研究所的共同合作下,制定了《大阪市景观形成基本计划》,这是日本以政府管理的形式对城市景观进行综合治理系统管理的实践。对面积5000m2以上、高度在6层以上,面积2000m2以上、高度在10层以上和70户以上的集合住宅都提出了明确的色彩管理要求,并制定了详尽的色彩程序和方法
2004 日本通过了《景观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城市的建筑色彩及环境。日本通常在进行城市规划或建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色彩的专项规划与设计,完成后提交主管部门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设计[10]
2007 《东京都景观计划》中包含了东京景观色彩的“线—面”结构,即轴线和地区。轴线有 6 条,地区包括两种类型。针对不同分区的特点提出各自需要申请报批的建筑规模要求[11]
表2-1日本色彩规划管理发展历程
现在,每一个日本的城市都有自己比较系统的《城市色彩规划指南》,里面的条文大多是建议导向性的规定,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形地貌、城市经济、城市文化等因素,在有建设单位或集团申请建设具体项目时,政府都会无偿的提供给他们,作为设计参考的依据,引导了城市未来的建设方向。[2]
2. 3国外城市管理经验总结
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历史背景与经济状况虽然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但其成熟的规划管理机制与实践经验是值得我国城市色彩规划管理发展借鉴学习的。[1]欧洲国家开展城市色彩规划的时间最早、经验成熟,同时,又是最早制定法律效力的城市色彩规划准则、实现城市色彩规划管理与实施控制,对我国的城市色彩规划有一定借鉴意义;而日本城市色彩规划发虽然展起步比我国早,但过程与我国的发展很相似。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战后日本开始输入西方的城市色彩规划理论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一个“输入——繁荣——检讨——日本化”的过程,而我国城市色彩规划发展也正处于繁荣检讨的阶段,并终将走向“中国化”的过程;第二,日本以政府机构主导的严格的城市色彩规划管理体制,虽然相对欧美发达国家的自由灵活性显得有些拘束,缺乏自由度和创新性,不过,相对于我国国情和体制,日本还是与我们更为接近,所以日本的色彩规划的实践经验、实施管理机制对我国发展帮助很大。
3国内城市色彩规划管理概述
长期以来,中国统治阶级就对建筑用色有着严格限定,但真正科学系统的色彩规划管理理论却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内对色彩的研究主要是对西方相关理论的直接引入和借鉴。我国的城市色彩规划实践开始较晚,我国色彩规划管理里程碑是北京于2000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北京市建筑外立面保持整治管理规定》,[15]这也成为中国城市色彩规划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开端。
3.1国内城市色彩规划管理实例
2002年,哈尔滨开始着手城市色彩规划,2004年该市规划局正式委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负责哈尔滨的城市色彩规划,并于同年完成了方案,选择了以传统米黄色为城市主色调。第二年,武汉市编制了武汉市城市建筑色彩控制技术导则,对城市各个分区的色彩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制定对应的色彩控制策略,并且武汉市设计了色彩选用色卡,包括三百种色彩,可在实际规划和审批时进行比较和运用。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开展的一系列色彩规划管理工作。杭州开始色彩规划工作始于2006年,不管是色彩规划理论研究,还是将规划成果运用到管理中,不管是选择城市重点区段试运行,还是在整个城市的全面开展,都有可学习借鉴的地方。
首先,杭州对中心城区的色彩进行了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实证,按照“从大到小”的分类原则,将杭州分解为一个个单元,并经过分析,从中选取了一些重点街道和建筑单体,探究杭州城市色彩,在这一系列调查后,经过设计人员和专家学者讨论后,定义古城的色彩为黑白灰为基调,完成了《杭州市主城区城市色彩规划研究》的编制,杭州城与美丽的西湖形成一副清雅素淡的江南水墨淡彩画。
接下来,杭州制定《杭州市城市色彩总体规划》,主要的规划内容包括研究城市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地方色彩、并且提出对色彩的保护措施,创建主城区色彩总概念,划分不同的色彩区域,确定重点控制区域、并提出控制要求。确定了整个城市色彩发展的框架,为色彩规划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将来的色彩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做好了铺垫。
第三,在主色调和框架确定的基础上,杭州又对重点地段和片区的色彩进行了规划研究,编制完成了比 《杭州市城市色彩总体规划》更为详细和具有指导意义的《钱塘江两岸色彩规划》和《之江新城色彩规划》等区段级的城市色彩规划。
第四,在规划编制成果日趋完善的基础上,杭州着手将城市色彩纳入制度化管理,制定了《杭州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管理规定》,更好的推动了城市色彩规划管理进程,保证了规划成果的有效利用。[3]
杭州色彩一步步的发展过程,张弛有度,对各地的色彩规划工作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比如说,编制体系不完善、支撑体系不完整等等。
3.2国内城市色彩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
中国的城市色彩研究尚未成熟,对城市色彩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与管理,需制定与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设立专门的机构来从事色彩规划管理工作,才能使城市色彩规划处于有效的管理之下,以控制无序的城市色彩泛滥,更好的体现城市的整体性与秩序感。为能科学有效的进行城市色彩规划管理,城市色彩规划必须借助行政管理手段,从研究设计走向规划管理层面。[2]
4结语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总结如下几点建议,确定城市主色调色和基本色调不能完全根据历史色彩,新建区如高新区、开发区,应同老城区有所不同,建议进行色彩分区;色彩规划管理应具有灵活性,针对新区和老区的控制应该不同;色彩规划管理应整体性考虑,不能仅仅局限于建筑单体,应统筹整个区域乃至城市;前期色彩规划编制与后期色彩规划管理同等重要。[4]
总之,对城市色彩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与管理,需制定与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设立专门的机构来从事色彩规划管理工作,才能使城市色彩规划处于有效的管理之下,以控制无序的城市色彩泛滥,更好的体现城市的整体性与秩序感。
【参考文献】
[1]苟爱萍,王江波.国外色彩规划与设计研究综述[J].建筑学报,2011.
[2] 尹贵,张楠楠.基于规划管理视角的城市色彩规划实施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地理,2012.
[3] 张楠楠.杭州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探索 [J].规划师,2009.
[4] 杨古月,传统色彩、地方色彩与现代城市色彩规划设计[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4.
【作者简介】
[关键词]风景园林,施工,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201-01
1.植被设置对风景园林施工的影响分析
(1)在植物种植过程中,一些小环境对植物施工也有一定影响,如建筑物的朝向、地形的特殊地带等[1]。这些地带在园林设计图中可能表达的不是很清楚,施工员要与设计员共同协商修改方案,有的施工员仅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进行营造,往往选择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如种植一些边缘树种,有可能达不到最好的效果。
(2)在施工的时候,市场也往往会成为某种影响因素,如旺季时植物资源匮乏;雨天时没有卖家起树挖草皮;在冬季买不到或者是只有在很远的地方才能买得到的材料,就需要施工人员对方案进行改动,施工时选用现有的材料或者与原材料相近的材料。
(2)园林绿化项目提交设计单位设计时,一些设计人员没有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别、树木的适生密度、各地植物群落的差异等进行深入地调查和研究,生搬硬套,盲目设计,使植物不能适应当地条件,造成死亡,或者是养护投入巨大,带来沉重的负担。此外,如将适生于杭州、天台等地生长的树种广玉兰、雪松等设计到温岭、玉环海岛种植,造成广玉兰(浅根)、雪松(大冠幅)常年受劲风袭击倒伏。设计不当,盲目选择树种,不但影响园林植物正常生长,造成园林景观面目全非,而且对园林施工造成一定影响,有时甚至延误工期。
2.地形地貌对风景园林施工的影响分析
(1)园林地貌在满足使用和景观需要的同时,必须使其符合园林施工的要求。如山高与坡度的关系、各类园林广场的排水坡度、水岸坡度的合理性和稳定性等问题,都需要严格地推敲,以免发生如陆地内涝、水面泛溢或枯竭、岸坡崩坍等工程事故。切不可不顾后果,执意要求景观效果[2]。
(2)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地形地貌的设计过于简单化和盲目化等问题。有的设计不因地制宜,只按个人的意愿和想象设计,施工时地形与周围的环境差距甚远;有的则不对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和改造,觉得自然的才是最好的,却忽略了具有起伏变化的园林地形对园林工程景观的重要性,没有很好地结合园林使用功能和园林景观构图等方面的要求[3]。
3.施工色彩及图案设计对于风景园林施工的影响分析
(1)铺装对园林施工的影响
在园林铺装施工中 ,铺装图案并非越大越好,铺装图案的尺度与场地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大面积铺装应使用大尺度的图案,若铺装图案较小则会显得琐碎。铺装材料的尺寸也影响其使用效果。通常尺寸的大小在美感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有时小尺寸材料铺装形成的肌理效果或拼缝图案往往能产生更多的形式趣味,或者利用小尺寸的铺装材料组合成大图案,也可与大空间取得比例上的协调[4]。
(2)建筑小品设计不当对园林施工的影响
在园林设计中,园林小品对整个景观的营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然而很多小品没有很好的立意,或摆放位置不恰当,使之在整个园林景观中可有可无,忽略了园林小品应具有的性质。从装饰性来看,有的小品好看不实用,实用性和装饰性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致使一个设计不当的园林小品可能会影响部分甚至整个园林景观效果。
(3)色彩设计的影响
在铺装中,铺装的色彩一般选择沉着、大气的色彩,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其中中间色彩和环境的统一是极为关键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地面铺装的色彩与周围环境包括建筑、小品的色调相协调,而且要注意铺装的色彩不能过于鲜艳富丽,否则容易造成喧宾夺主,甚至造成混乱的气氛。同时使用色彩时要保证不会对视觉产生过强的刺激,使行人在上面行走时有舒适感和安全感。
4.施工要求对于风景园林施工的影响分析
(1)工期就是从开工到竣工完全按照日历天数计算,不扣除停工日数。在施工过程中,甲方如要求的竣工工期为20个日历天,但是按正常进度算下来远远大于20d的情况下,就可以把园林植物配置设计中一些无关紧要的要素去掉或者稍微进行改动,使施工变的更容易,就不会延误工期。甲方一般是指提出目标的一方,在合同拟订过程中主要提出要实现什么目标。合同中双方平等主体代称,方便在下文表述时使用简称。在合同过程中,甲方主要是监督乙方是否完全按照要求提供满足自身需求的东西。在合同执行结束后,甲方一般需要付出资金或者其他资源,以获得自身所需要的东西。
(2)施工开始后,甲方每周至少有3d的时间或者每天到施工现场处理施工中出现的突发问题或需要解决的问题,期间不免有整改。施工的园林建筑材料进场后,需经过甲方的主管工程师到现场检验,合格后方可以使用。在施工过程中,广场等的道路铺装、卵石施工、草坪铺装等均需由施工方作出样板,而甲方则根据经济和其他等方案做出整改。
5.环境因素对于风景园林施工的影响分析
(1)自然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在园林施工中,天气对植物的影响最大,而对于潮湿多雨的天气,经常出现暴雨或连续阴雨。以最常见的马蹄金草坪为例,刚铺上的草坪往往会因为长期被雨水浸泡而发烂、发臭;气温过高,刚铺上的草坪便会被烤干,影响成活率。
(2)自然因素对工期的影响
自然条件因素主要是气候条件、地理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具体包括地震、洪涝、干旱、严寒、虫灾、台风等方面的因素。因为园林工程大都是户外施工,一遇天气变化就会影响施工的质量或进程,对风景园林施工质量极为不利。
本文从施工材料、地形地貌、环境因素等方面出发,深入分析和探讨了风景园林施工技术的影响因素,明确了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为我国风景园林的施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颜路平,肖焕.高校校园绿化中植物配置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7).
[2] 饶信义.浅谈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中关系的协调[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4(09)
[3] 陈鹭.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