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59: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教师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
科研成果的重要体现是高质量论文,高质量论文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这里选取的是公认的SCI(EI)核心期刊检索的论文作为统计依据。2006~2013年,该高校教师被SCI(EI)检索的期刊论文达1192篇,占论文总数的14.16%。
1.1SCI(EI)检索期刊论文分析2006~2013年,该高校教师共计8416篇,被SCI(EI)检索期刊论文是816(376)篇,占总数的9.70(4.47)%。2013年比2006年增加了1054篇,被SCI(EI)检索期刊论文增加了270(115)篇。2006~2013年SCI(EI)检索期刊论文,按第一作者年龄统计见表1。2006~2013年,青年教师被SCI(EI)检索期刊论文数369(189)篇,占总数45.22(50.27)%;35岁以上教师被SCI(EI)检索期刊论文数447(187)篇,占总数54.78(49.73)%。可见高校教师论文质量明显提高,青年教师被SCI(EI)检索期刊论文数虽然每年都有增加,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显示了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
1.2按学位和专业技术职务分析2006~2013年博士学位教师被SCI(EI)检索期刊论文数758(300)篇,占总数92.89(79.77)%。2006~2013年高级职称(教授和副教授)教师被SCI(EI)检索期刊论文数397(155)篇,占总数75.76(61.51)%;讲师被SCI(EI)检索期刊论文数283(165)篇,占总数34.668(43.88)%。表明:博士学位教师被SCI(EI)检索期刊论文数每年都有明显提高,并且占主置;高级职称教师被SCI(EI)检索期刊论文数较高,呈逐年增长趋势;讲师被SCI(EI)检索期刊论文数所占比例仍较低。高级职称和高学历的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均相对较强。
2专利成果
2006~2013年教师申请专利件数、申请发明专利件数、申请发明专利件数所占百分比、授权专利件数、授权发明专利件数、授权发明专利件数所占百分比,分别是1815、891、49.09%、980、270、27.96%。2013年教师申请专利件数、申请发明专利件数、授权专利件数和授权发明专利件数比2006年相应数据分别增加了739、284、454、106件,对应提高达186、96、454、106倍。专利成果逐年增长,来之不易,教师们付出了许多辛勤工作和智慧。2006~2013年的专利成果情况,按第一发明人年龄统计见表2。2006~2013年,青年教师申请专利件数、申请发明专利件数、申请发明专利件数所占百分比、授权专利件数、授权发明专利件数、授权发明专利件数所占百分比,分别是764、267、14.71%,379、44、4.49%;35岁以上教师对应的数据分别是1051、624、34.38%,601、230、23.47%。数据表明,青年教师的专利成果逐年提升,但据主导地位仍有不小距离,且发明专利仍较少。拥有发明专利,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4〕。
3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提升存在问题
高校青年教师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拥有了较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在逐步提升,但还存在问题。如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有待提高、被引用的频次不够、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亟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还需加强等实际问题。
3.1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有待提高2009~2014年青年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为60%,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这要得益于国家对培养青年科学家的一贯重视,对科技创新的强力要求,也要归功于该校近年来“人才引进策略”所取得的实效。然而,增加高质量的有效申请、提高申请资助率,依然非常重要。
3.2论文被引用目前,高校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长,论文质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论文质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论文被引是论文质量的重要体现,因此,要大力提高高质量论文被引用的频次。
3.3发明专利数量和质量亟待提高青年教师的发明专利,在申请数量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在质量和数量方面还有相当广阔的上升空间。专利的资助政策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因为专利申请的投机行为,垃圾专利和专利泡沫现象,会给专利转化造成障碍。
3.4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创造一项新技术,并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出适应社会的新产品,并占领市场取得经济效益,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相对说来,高校青年教师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对较少。如何有力打通科技和产业化的通道,是落在高校青年教师肩上的重任。
4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青年教师是高校科技发展主力军,努力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打造实力雄厚创新团队,加大科研启动经费和科研预研经费力度,加强科学研究实践,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公正竞争学术环境。
4.1建立青年教师科技创新研究中心设立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通过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搭建、整合青年教师的科技平台,加强学科交流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大经费投入,更多提供项目、资金、设备仪器、试验环境等创新资源,创造良好合作机制、环境条件和工作氛围〔11,12〕。青年教师要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明确的任务分工、对所承担的研究任务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更多的创新实践,青年教师能够更好的成长。
4.2引导青年教师申报交叉学科与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选题、论证及实施是一个富于创新的过程,青年教师应积极地参与。能否获得资助、资助率高低,选题是关键,在交叉学科上更容易找到创新点。青年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主观上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虽然高,但会受自身专业的限制,边缘交叉学科问题研究也会受到限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工作应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保证项目申请书撰写的质量,以提高资助率。
4.3鼓励青年教师撰写高质量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通常可产出较高水平的科技论文,被SCI(EI)核心检索。青年教师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长,论文质量也有所提高,其被引用的频次是评价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重要影响检索收录论文和引用率高论文,应加大奖励力度,促使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不断产生,并作为教师课题申报、科技奖励、职称晋升等一系列评奖的重要指标。
4.4优化发明专利资助政策和奖励提高专利资助成效,价值高的发明专利应提供更多经费保障和奖励。优化发明专利科技政策,青年教师以资助发明专利为主,激发青年教师的创新热情,逐步引导专利质量的提升,不要盲目追求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加大发明专利申请人申请与授权的资助费用,给予应用价值高、有望产业化的专利实施项目专项扶持。评聘专利指导专家,让专利指导专家重点帮助青年教师,提升青年教师专利授权质量。
4.5建立多学科创新团队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并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多学科创新团队。依托重点学科,不仅要有明确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目标和标志性创新成果计划,还要有明确的技术实现路线和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增强源头创新和争取承担国家各项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
4.6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快科技成果适应市场,并获得经济、社会效益〔13,14〕。更好履行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职能,提升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
5结束语
关键词:中职教师;科研现状;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018-04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加强对中职教育的研究已迫在眉睫。中职教师是中职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管理等教改研究的骨干力量。然而,中职教师科研能力薄弱已是共识,以“全国职业教育研究论文要目检索”一年间( 第116期~第127 期)论文统计为例,989 篇论文中有关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仅47 篇,所占比例约4.8%,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身份进行的研究则更少。笔者选择四川省某职业技术学校,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结合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中职教师科研的现状。
调研设计与实施
中职教师科研现状指的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情况,包括参与各种科研课题或项目研究、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工作、撰写论文公开发表或获奖、参编或主编教材或其他教辅资料、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或经验交流等内容。
(一)调研内容
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1)中职教师参与科研的意识与态度;(2)中职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方法;(3)中职教师的科研成果;(4)外部因素对于中职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影响等。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部分是在查阅文献与咨询专家的基础上自行编制调查问卷,运用专业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对统计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主要采用访谈法,根据访谈提纲,对受访对象进行访谈并做好记录,研究者通过对访谈记录的定性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三)研究对象分析
本次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四川省内规模最大、开设专业最多、教职工人数最多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由7所学校合并而成,其中,包括5所中专、1所职高、1所职工学校,涉及二产、三产类专业40多个,1200余位教职工。学校处于合并初期,原来的各个学校尚未完全融合,能够比较全面地代表不同层次中职学校(中专、职高、职工学校)、不同专业(二产、三产)、不同教师序列(中专教师和高中教师)的特点,具有中等职业学校的典型特征。
(四)样本选择
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本次调研选取该校750名教师(含专任教师和兼课教师)为问卷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充分考虑教师年龄、技术职称、任教专业(学科)等因素,随机抽取30人为访谈对象。
(五)调研数据信息的整理与分析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738份,其中,有效问卷735份,有效回收率98%。利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整理了访谈记录,对中职教师参与科研的意识与态度、科研能力与方法、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外部因素对于中职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影响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
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在回收的735份有效问卷中,专职教师582人,占79.2%,兼课教师153人,占20.8%;副高级职称教师178人,占24.2%,中级职称教师377人,占51.3%,初级及无职称教师180人,占24.5%;学历以本科为主,占91%,专科学历的占5%,研究生学历的占4%;涉及基础文化课、土木、交运、建筑、物流、电子、电气、化工、财经、旅游、计算机等专业和学科。
(二)参与科研的意识与态度
对开展科研必要性的认识 总体上看,中职教师对于学校开展科研工作的认同度还是较高的,90.2%的受访教师认为有必要开展。具体情况见表1。
参与科研工作的目的 虽然认同学校开展科研工作,但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目的或动机是有差异的,90.7%的教师是为了评职或评优,高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直接功利性明显。这种动机在需要晋升职称的教师中表现特别强烈。具体情况见图1。
参与科研工作的意愿 从图2数据来看,中职教师愿意参与科研工作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功利性目的不一定都不好,也不是影响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唯一原因。另外,有17%左右的教师表示不太愿意或不愿意,这需要引起重视。
不愿意参与科研工作的原因 通过对表示不愿意参与科研工作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中职教师参与科研的最大困难是不知道怎么做,也就是缺乏较系统的教育科研方法培训和指导。另外,在访谈中,也有很多教师提到教学任务太重,学校事务繁杂,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做科研。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方面,中职学校接收的生源特殊,多是学业成绩或行为习惯不佳的学生,教师教学压力大,工作任务的确繁重;另一方面,学校或教师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割裂开来,没有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紧密结合教学工作来开展科研,而是将科研视为教学之外的附加任务,这是很多教师觉得做科研没有时间精力,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进而不愿意做的原因。具体情况见图3。
对目前学校开展科研工作的评价 图4的数据反映了当前中职学校教师对于中职教育科研现状的认识和评价,仅有17%左右的教师认为开展情况较好,多数教师认为科研工作开展得不好。
(三)参与科研的能力与方法
参与科研工作的胜任能力 教师在自我评价胜任科研工作的能力时,负面评价较多(52%),仅有3%的教师认为自己完全能够胜任。可见,加强科研方法的指导,提高中职教师的科研能力非常必要。具体情况见图5。
对科研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对很多教师而言,其主要工作就是教书,科研并不是他们的分内之事,加之很多中职教师并非出自师范专业,缺乏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由此可见,影响中职教师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教师缺乏科研方法,即科研能力较少得到培养、训练和提高。具体情况见图6。
经常选用的科研方法 图7的数据在某种意义上解释了中职教师论文较多表现出经验性总结的现状。从教育事实中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要将经验总结与其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研究的科学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价值才能得以保证。
(四)参与科研工作及成果情况
调查统计了735位教师近三年来(2009~2011年)参与科研工作所取得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论文及科研成果发表和获奖情况 论文及科研成果发表和获奖情况见表2~表5。从表2~表5可以看出以下情况:(1)中职教师或科研成果的数量不多,质量不高。(2)中职教师论文和科研成果获奖的等级不高。(3)中职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低于获奖数量,因为论文质量的原因,在一定等级的刊物公开发表难度更大。
参与科研课题或教改项目情况 图8和图9表现出,中职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特别是有相当多的教师,近三年基本上没有参与一项科研项目,反映出的现状不容乐观。
参编或主编教材或其他教辅资料情况 图10和表6反映出,教师参编或主编教材或其他教辅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高,特别是能反映科研学术水平的著作还是空白。
参与常规教研活动情况 具体情况见图11。常规教研活动是学校推动教改研究、提高教师研究和教学能力的主要平台。但从调查数据来看,中职学校教研活动开展的数量和教师参与度存在问题,行政兼课教师比专职教师更少参与教研活动。
科研成果的阶段性比较 对受访教师在评职称前后的成果数量进行了比较。以每人平均数为计算单位(初级升中级的计算周期为三年,中级升高级的计算周期为五年),具体数据见表7。表7说明,教师在评职称前后科研成果的数量有着明显差异,尤其是当评聘高级讲师(高级教师)副高职称之后,或论文获奖的数量下降很多。原因在于,评聘职称之时,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情况有一定的约束条件,科研成果会作为一种参考条件,而在评聘副高职称以后,参与科研工作不再成为必须的考核要求,这与高校将科研作为教师基本工作量进行考核的做法不同。
(五)外部激励与约束因素的影响
学校的科研氛围、科研管理制度、科研工作地位、科研保障条件、科研奖励机制、科研工作任务要求等对教师参与科研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从表8可以看出,中职学校在建立科研激励与约束机制,发挥保障与服务功能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教师的认同度很低。
研究结论
第一,中职教师整体科研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对科研工作理解与认识上功利性色彩浓厚,未能转化为内在需求,参与意愿和程度不高,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够,科研成果的数量不多和质量不高,中职学校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激励与约束机制缺乏等诸多方面。
第二,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状况呢?其一,科研与教育教学工作融合不好。科研并不是中职学校的基本工作内容,所以,在中职学校内,科研容易成为独立于学校教育教学以及教师本职工作之外的附加任务,为了科研而去科研,割裂了科研与学校教育教学、教师自身工作和发展的联系,使之成为无本之木,不易为学校和教师真正接受。不将科研工作与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脱离学校教育教学的科研,是没有生命力的。其二,意愿与能力脱节。中职教师参与科研缺乏方法培训与指导,缺少实践经验,科研能力亟待提高。意愿是基础,能力是保证,二者缺一,都会造成教师想做却不能做,或者能做却不想做,甚至既不想做、也不能做的局面。其三,激励与约束机制欠缺,保障与服务不够。激励与约束机制是教师参与科研的重要推动力,如果教师做与不做都一样,做了也得不到肯定和承认,不做也不会有任何损失,想做又没有条件做,缺少保障和服务措施,那么,要推动中职学校的科研工作是非常艰难的。
对策建议
(一)科研与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
不能脱离学校教育教学来谈科研工作,也不能脱离教师的日常工作来要求他们从事额外的科研任务。只有将科研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针对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象,研究分析解决办法,学校的科研才会真正发挥对教育教学和教师自身发展起促进作用,才能有生命力。
(二)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首先要建立并落实科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一方面,要采取措施激励教师参与科研工作,使他们的工作得到应有的回报,引导他们将科研与日常工作结合;另一方面,要提出约束性的要求,将科研工作与评优晋级、年度工作考核、部门业绩考核、干部晋升等结合起来,促使教师去做。只有当科研工作能够给学校带来实际好处时,学校才会真正重视。同样,只有当科研工作渗透到教师工作之中,与其切身利益联系,即将外在诱因与内在需要相结合,才会发挥长久的内驱力,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性。
(三)保障与服务相结合
由于其教育对象特殊,中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心理压力大,要激励约束他们参与科研工作,就必须做好保障与服务。一是要保障时间,合理安排教师工作量,将科研工作量与教学工作量等同看待,计入劳动报酬,保证教师参与科研工作不至于增加其工作负担。二是要保障投入,包括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奖励的投入、科研素养提升的投入等。三是要做好指导与服务,要有专门的部门、人员,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和指导,特别注意培养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要创造并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冉明会.重庆市某高校教师科研现状调查与科研绩效考核体系对比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08.
[2]庄园盛.中职学校教师科研薄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专刊).
[3]陆素菊.中职教师怎样成为研究者[J].职教论坛,2007(8 上).
[4]沈佳乐.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的现实与修正[J].教育与职业,2009(18).
[5]郑确辉.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存在的缺陷及解决途径的探讨[J].中国职工教育,2000(5).
[6]史保金.加强职业教育科研队伍的“研究意识”与提高研究能力之我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5).
[7]田和平,滕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1中).
【关键词】成人教育 工学结合 教学管理 常态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2010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工学结合’的成人高等教育常态化管理研究”(湘教通2010[243]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37-02
引言
“工学结合”模式下成人教育的特点是学生较少在学校,而是在企事业单位边工作、边学习。在这种模式下,教学基本上是任课教师或者企业安排的操作经验丰富的员工带着学生,游离于学校教学管理之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可以说,基于“工学结合”的成人教育教学,存在学生学习时间少、课堂教学时间少、教学质量控制与监督缺位的特点。教学质量是成人教育的生命线。在“工学结合”模式的成人教育中,教学管理必须树立质量中心观念,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必须通过全面管理来实现。教师、教材和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三大要素,教与学则是教学管理中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勿容置疑,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是由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决定的,因此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要一手抓教的管理,一手抓学的管理,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抓。
一、加强教的管理――实现常态化管理的逻辑前提
由于“工学结合”的教育特征、成人教育的学习特征,在教学管理上,要实现常态化管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条件。决定成人教育教的质量的因素是教师、教学媒体(包括教材、资料、教学课件等)和教学环节三个方面,因此,抓教师队伍建设、教材载体建设和教研教改的建设三个方面是实现常态化管理的逻辑前提。
1.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人们的认识中存在偏差,虽然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是国家统招,但质量悬殊较大,多少给人有些“混文凭”的感觉。因此,成人教育的学生有着沉重的失落感、自卑感和浑水摸鱼的想法。但是由于高校长期以来的扩招,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太快,高校教师连普通高等教育都有些顾不来,更何况成人高等教育。在“工学结合”模式的成人高等教育中,青年教师和离退休教师的比重过大,进而导致兼职教师的比重过大。这就需要学校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紧抓青年教师的业务进修和老教师的继续教育,以便及时更新知识和提高素养,使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知识层次都能跟得上形势,从而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发展对教学常新的需要。二是要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队伍。在“工学结合”的条件下,很多教师都不是高校派出的,也不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而是生产或者管理一线抽调的人员,他们接触的教育理论较少,这是阻碍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严重影响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因而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学业务的进修,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要适当给这些“工学结合”单位或者教学点的青年教师进行高等教育理论培训,还应经常向他们传递国内外教学改革、科技创新的最新信息,有利于开阔教师的视野,有利于活跃教师的思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认识,从而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三是要及时开展教学和实训经验的总结活动,进行教学反思与实训反思。及时进行实践经验总结,是教师提高自我、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总结是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和教学点不仅可以把教师的教学阶段性总结规定为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部分,并且还可以把教师论文和教学实践总结作为教学成果的组成部分,认真评选,给予奖励,并计入本人的教学档案,与其他教学成果和成绩一样作为教师职务评定、评先和加薪晋级的重要依据。
2.加强教材载体建设。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学校教育和科研发展的水平,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一般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几乎没有考虑“工学结合”成人学生的特点,不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需要。因此,对现有“工学结合”的专业进行调整、教学计划进行修订、教材改编,是很有必要,也必须结合学科、专业的调整,以及成人的特点、“工学结合”的需要,加快教材等学习媒介和载体的更新换代。成人教育院校要鼓励教学点的教师与高校的教师合作,编写更贴近生产与管理实际、更适合成人学以致用、“工学结合”的教材和讲义。教材既不能是枯燥的、无用的理论,又不能拘泥于简单的技能,应该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的、有机的结合,使成人学生觉得有用、好用和够用。
3.注重课堂教学的管理。作为“工学结合”的成人教育,课堂教学的时间比较少,因此在教学管理中要实现常态化,课堂教学环节的管理显得格外的重要。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对课堂教学环节起决定作用,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进行教研教改活动来提高的。经常性的教学研讨活动能够提高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能够汇聚教师集体的智慧,解决同质性的问题,不断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学校公开课,是教学研讨活动中最有效的办法。公开课主要包括研究课、实验课和观摩课。第一类是研究课,应由继续教育学院向学校有关学院聘请具有较好研究能力的教师担任,选择有价值的课题,与教学点的教师一起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由承担者进行课堂教学,教学点教师全部到课,课后集体对实践情况进行分析、交流和总结。每学期这类课应在教学点举行2次,这样可以激发“工学结合”教学点青年教师为本学科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兴趣,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第二类是观摩课,高校每年可以遴选高水平的、有特色的教师到教学点举行一两次观摩课,让教学点的教师都参加观摩:既能展示教学成果,促进教学改革;又能彰显特色,倡导特色;还能树立典型,指导教学。第三类是实验课。为了让课堂教学研究逐步普遍化、群众化和常态化,实验课要在每个“工学结合”的教学点都举行,要设法把全体教师都吸引到教学改革的研究中来,可以规定每个教师每学期至少一次实验课。每次公开课结束后都要组织学生座谈会和教师研讨会,及时评估,及时分析和总结。长期坚持,“工学结合”的教学点每学期的公开课系列活动和教学研讨活动就逐渐成熟,日趋完善,也就形成了常态化的模式。
二、加强学的管理――实现常态化管理的现实前提
“工学结合”的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是为用人单位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能够顶岗上班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要在“工学结合”的成人高等教育中实现常态化管理,因此必须把学生的学作为重要抓手,狠抓学习过程,狠抓学习质量,就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工学结合”中的成教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加之学习时间少,那么如何才能因地制宜,优化管理,真正做到工与学有效结合而两不误呢?那就必须管好一个过程,发挥两个作用。
1.注重学习的过程的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主要途径,科学的学习过程,是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规章制度是必要的,但关键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只有让“工学结合”的学生学会学习,他们才会有兴趣在工作的同时真正学习,而不再是“混”。参加“工学结合”的学生只有主动的学习、积极的学,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工学结合,工作学习两不误,既丰富知识,又提高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学习和工作的高效益。在成人教育中抓住了会学这个决定性因素,就抓住了学习管理的关键。
只有教师弄清楚了会学的内部结构,才可能有的放矢地去教学生如何有效的学习。会学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学习的优良品质;其次是学习的基本规律和技巧;三是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要教会学生会学,只有从以上三方面着手,三方面真正和谐的统一在一起,才能做到会学。其次是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途径。工学结合的学生,很多的知识需要自学,因此要开学法课、搞学法讲座。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师是从学生阶段的过来人,这门课程的知识,自己是如何掌握的,应该、也必须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知识经历,把学习的技能、技巧通过科学的教学过程来训练,把学习的方法随着知识精心的传授而逐渐渗透,把学习的品质通过艺术的教学来培养。只要每一位教师都能把自己设身处地的想象成同样基础的学生,探索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给学生结合工作去学习、去掌握,学生就能积极配合、积极参与,要完成这项艰巨而实则快乐的任务也就有办法了。
2.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会“工学结合”学生的学习,必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毕竟是学生在学,学生是主体,主体作用的发挥受其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观念等几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应对“工学结合”成教学生进行现代学习观念的教育,要使他们懂得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具体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这个课程的应用性,使学生自觉的要求学好。当学生真正懂得了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会自觉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如果教师能在他们的“工学结合”中,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和操作手段,指导他们科学结合,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学习就会觉得轻松、愉快,就能学好功课,就会促进工作,做好工作,从而有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学习的兴趣和潜能,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的个体,使单位成为学习型的组织。学生也就一定能够热爱专业学习、热爱本职工作,这也是工学单位最殷切的期望。如果教师能够在“工学结合”中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不足和偏差,鼓励学生及时更正、认真总结,筛选出对自己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坚持积累,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实现会学、学会的目的。那么也一定能够使“工学结合”和谐统一,推动学生学习科学化的进程。
3.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影响教师引领作用的发挥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对成人教育的态度,它决定教师对教会成教学生学习是否积愿意积极投入;二是教师是否懂得学习的规律和“工学结合”的具体学法指导;三是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学习基础的正确估价和教会他们会学的实际指导能力。这三个方面决定着“工学结合”单位教师会否精心指导以及指导的实际效果。因此,要教师在会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教会学生学习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关键,只有会学习的学生,才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动和岗位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因此,教会学习,比教会知识更重要,教会学习和教会知识一样,都应成为考核教师绩效的标准。
三、以科学化为目的制度管理――实现常态化管理的制度保障
制度化、规范化是管理常态化和科学化的表现形式,“工学结合”的教学点,往往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教学单位,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规范的制度,不仅能够为工学单位生产管理铺设一条科学的轨道,直接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又能使教、学、工的各环节、各层次按照教学目标和生产计划相互配合、有条不紊的运转,实现工学和谐结合,从而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最终进入良性循环,促进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根据“工学结合”教学的特点,教学点或者工学单位,必须对产、学、研活动提出规范化的要求。首先,应对教学工作内容提出规范要求:一是对教学的规范要求,包括备课、讲课、作业(实验、实训、练习、操作)、考核及考核的评估分析等几个环节;二是课堂建设的规范要求,应根据专业的特点规定课内外教师和学生应开展的活动;三是要规范产、学、研活动的项目内容和形式;四是要规定教学点教师和工学单位实训指导师教学、教练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其次是要规范教学点和“工学结合”单位教、学、工各项工作的时间和数量。应根据教学点和工学单位的情况,每两周不少于1次教研活动,其中尤其值得重视专题研究,确保一学期2至3次。同样,对教研、教改、教师论文、教育理论学习、现场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辅导、作业批阅等都应有相关的规定。
第三是质量上的规范要求。“工学结合”模式的成人教学活动,课堂时间很少,因此每一堂课都必须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有成效。对质量的规范要求,主要应看成果,教学成果是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教学成果越多,也就说明教学质量越好。教学、教研成果应根据其具体内容明确为被国家级、省部级、学校内部或企业行业内部评出的教研、教改、创新成果、技术成果以及各级、各类竞赛奖项。为了实现质量的规范化,应当设定科学的评估定级标准:各项活动数量上、形式上到达教学要求的即为达标;各项活动数量足够,形式多样,且有一定质量,取得一定成果但未达等级要求、未获奖的,为良好;数量、质量、成果均符合教学要求,受到师生和工学单位一致好评,并获奖的为优秀,冠以优秀教研室、优秀教学点、产学研结合优秀基地等称号。各个等级都要规定奖励办法,对获国家级、省部级、行业部委奖项的,学校和企业要给予重奖,这就形成了教研教改、产学研结合的评优制度,使“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走上常态化的道路。
学生学习的规范化制度主要是指他们在工学单位的学习过程、实训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规范化。相对于其他的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传授给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都具有系统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及时的进行阶段性的复习、综合训练,能够实现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也是对专业知识巩固和实践应用的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的成人教育学生自觉进行阶段性总结是学习和工作上自我提高、自我优化的重要手段。也只有通过经常总结才能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和工作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积累优良的学习品质、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从而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把阶段性总结常态化,能够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觉学习、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结语
“工学结合”模式的成人教育要实现常态化管理,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其规律性。但“工学结合”就其本质来说,还是一种教育教学行为,既然是一种教育教学行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实现常态化管理的前提条件。再辅以科学化的管理制度,那么“工学结合”就一定能出更高的质量、更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谭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办学模式探讨[J] .职业教育研究,2005(09)
[2]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王天恒.从毕业生质量追踪探究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4]郭静.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07
[5]肖吕宝.浅析当前法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的缺失[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4)
[6]盛国荣.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问题与对策[D] .西安:西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