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闻伦理论文

新闻伦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5:59: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闻伦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闻伦理论文

篇(1)

Abstract(英文摘要)4-5

目录6-7

第一章加拿大的基本国情与媒介现状7-10

第二章加拿大媒介自律的历史成因与理论来源10-17

第一节媒介自律的理论来源──功利主义与新教伦理10-12

第二节加拿大媒介自律发展历史与现状12-14

第三节媒介自律的伦理模型14-17

第三章加拿大的媒介自律组织17-26

第一节加拿大全国性媒体自律组织──CAJ、CAB和TNDAC17-22

一、加拿大新闻工作者协会17-20

二、加拿大广播电视协会20-21

三、加拿大广播电视新闻理事协会21-22

第二节加拿大媒体地方性自律组织──安大略省报业评议会22-24

第三节加拿大媒体的内部自律──CBC的自律规约24-26

第四章加拿大媒介自律个案分析26-31

第一节从案例看加拿大媒体自律的实现条件26

第二节来自CAJ的声明──“记者不是政府的人”26-28

第三节CBC──在多元社会的多种利益关系中取得平衡28-29

第四节“世纪海啸”假新闻──自律监管的漏洞29-31

第五章加拿大媒介自律存在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31-37

第一节如何认识媒介自律存在的问题31-33

一、加拿大媒介自律的公关嫌疑31-32

二、加拿大媒介自律的刚性不足32-33

第二节加拿大媒介自律对我国媒介有何借鉴意义33-37

一、我国媒介自律的历史与现状33-34

二、我国媒介自律的问题及加拿大媒介自律的启示34-37

后记37-38

参考文献38-4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0-41

篇(2)

关键词:新闻专业;教学体系;实践;构建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207-02

目前,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大致有实验课教学、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看似周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实验课教学基本上属于印证性实践,其目的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理论难点,这种远离社会完全在封闭的设定环境中完成的工作对于特别需要创新能力的传媒专业的学生而言其作用是有限的。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及社会实践等一般为分散实习,不利于学校对毕业生教学指导和管理,无法根据专业和教学的具体要求去进行实践。

为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围绕新时期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一套与现代新闻传播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

(一)新闻传播基本业务能力的培养目标

新闻传播的基本业务能力是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中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

1.采编能力。要求学生能掌握采访的一般规律和技巧,学会撰写各类新闻稿件并进行编辑处理。

2.写作能力的目标要求。要求学生能写一手规范的汉字,能够规范地写出各种体裁文章,尤其是各类新闻作品。

3.策划能力。要求学生熟悉策划运作规律、掌握策划的基本方法,形成综合的各项策划技能,能做出采访的具体策划方案。

4.评论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新闻评论的特性和写作要求,可以撰写出有深度的评论作品。

5.社会调查能力。要求学生能结合实际工作中的某一课题来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写出有一定质量的专题调查报告。

(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新闻学、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及基本业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

1.分析判断能力。要求学生在观察和采访人和事物、事件的时候能够分析有关的新闻素材,能够辨别真假、好坏、善恶,所做作品立场倾向正确且具有深度和广度。

2.人际交往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与形形的人打交道,能跟不熟悉的人做深入交谈,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3.团队协作能力。这种协作能力主要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和与被采访者的协作能力。新闻采访或写作往往需要多名记者集体作战,在采访中遇到要打交道的人时,要能充分与人交流协调,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在协商中取得共识,善于接纳和尊重他人,在工作中相互合作,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求得自身发展。

4.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能力测试成绩应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并且能够准确地把握日常人际交往中的交谈技巧,掌握各类采访表达的技巧。

5.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掌握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基本操作和方法,熟练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掌握网页制作和网站开发技术,能熟练运用网络获取和处理相关信息。

6.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一般性的英文新闻,可以在对外交流、采访中使用外语进行表达。

(三)发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只有创新才能创作出好的新闻作品。培养创新能力需要一个过程,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具有敏捷的思维。在进行新闻实践的过程中要多动脑筋,力求有所创新。

二、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一)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平台

1.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应以厚基础、宽口径、应变性强的培养模式来提高传媒人才对飞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性。新闻传播学科要根据媒介形势发展的新态势来设置新的专业方向。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也相应增加新的课程,如媒介经济、媒介管理、网络传播、新闻伦理、新闻法规、媒介素养教育等,供学生自由选择。

2.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新闻实景采写、版面编辑创新评价等新方法,这也是高校新闻教学方式创新的重要内容。

3.开设综合性实训课程。构建“模拟媒介环境”,通过对采、写、编、评以及摄、录、播等各单个实验项目进行整合和调整,设置既满足新闻业务理论教学要求又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采写编评一体化”课程。

4.给学生提供多元的、分阶段的专业实践机会。新闻院系应该创造条件、广搭桥梁, 与媒介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机会。新闻实践所解决的不仅仅是新闻操作方式和方法的熟练问题, 更是对新闻意识的挖掘与培养。学生参与新闻实践的目的在于及早地熟悉媒介环境, 以期将来更快更好地适应传媒职业生活。

(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平台

1.打破专业界限,加强对学生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着眼于培养传播通才,以适应复杂环境中不同媒介的需求及学生更广阔的从业趋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把反映社会科学基本原理的相关课程列入其中,以扩展学生宽厚的理论基础。要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参与专业实习之外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亲身体验生活,在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作出有深度、有实际意义的新闻产品;同时,学生可以在各种综合社会实践中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有利于增强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下,面对着不断变化的对象,学生自行组织活动,要独立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创新能力训练平台

1.开设研究型实践教学。在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型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各新闻院系可以尝试搞“项目制实习”,让学生们参与到专业教师的某个研究项目中去,在某个子课题上独挡一面,将探索和发现新闻传播学中的理论热点及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研究型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

2.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科竞赛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创造,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无疑是一条培养高素质和创新能力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途径。

3.发挥毕业论文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训练的作用。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非常丰富,可以涵盖新闻学、传播学、媒介经营管理学等专业的学科前沿问题、学科经典问题、学科交叉问题以及新闻传播专业的应用热点问题等。要通过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科知识的敏锐性和新闻传播实践的创新能力。

三、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培养计划

教学计划是学校人才培养思想的具体体现。注重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也是新形势下制定新闻传播学科教学计划的一个指导思想。在新闻传播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课时压缩的情况下,应认真规划专业课程的实验环节,以收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之效。同时,对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的学时学分也要有所增加,以提高实习和论文的要求。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新闻传播实验室建设。完善摄影实验室、报刊编辑实验室,电视编辑实验室、演播实验室等各类实验室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在组织设备配套更新的同时,组织教师编制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指导教材,以保证学生尽早受益。

2、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首先要重视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将校内报纸、刊物、电视台、广播台、校园网等媒体资源整合起来,做大做强校内实习基地,为更多学生提供短期见习机会。其次要建立一系列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逐步形成和完善学校和媒体双向推动、双向管理运行机制,为创新实践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支撑。

3.加快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一方面要保证新闻专业课教师有一定时间参与新闻实践;另一方面, 可引进媒体资深从业人员直接参与课堂教学,造就一支“双师型”的新闻教育师资队伍。媒体从业人员参与高校新闻教育,能使封闭的新闻教育出现开放和活泼的局面,使单纯的从书本到书本,变成从书本到走向实践,从沉闷的课堂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和事件现场,由理论到实际进行采访和写作。

篇(3)

新媒体时代节目主持的新探索、新对策

如今,我们已进入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新的传播媒介异军突起,无疑使传统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媒体的主持人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如何适应新媒体环境下转型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与能力,是摆在每个主持人面前的新课题。

一、探讨微博新时代现状、发展趋势及传统媒体转型的研究。上海台李志毅撰写的《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转型发展研究》和山东台王英、刘何雁撰写的《网络春晚,基于新媒体对春晚的反叛与合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前文通过PEST分析法对三大传统媒体之一广播的生存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并对比全球不同地区广播的创新趋势得出结论:由于互联网的普遍存在,地方广播应以品牌性内容为特色,走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新媒体发展既潜移默化又革命性地影响着媒体生态环境。

后文通过对十年“网络春节联欢晚会”的梳理,尤其是对网络春晚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美好特征的具体分析,指出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网络春晚是对央视春晚的补偿和反叛,但是当新媒体不足以支撑和构成门面的时候,网络春晚在博弈过程中出现了合流和融合的趋势,即网络春晚越来越像央视春晚,央视春晚也越来越多借鉴网络春晚。

二、探讨“微时代”主持人的责任与主持工作特点的研究。河南台刘颖在《新媒体时代主播的责任》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遇到新媒体,给话筒前工作的人带来了什么?文章认为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很多时候还引导着我们对社会的认知,甚至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不得不承认新媒体较传统媒体更加具有渗透力和影响力。”论文从公信力召唤需要电视新闻主播承担的责任——为受众传播正能量,更好地保持媒体的公信力;从正确的引导舆论需要电视新闻主播承担的责任——大力弘扬“真善美”,充分体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主播应承担的责任——社会责任、历史责任、道德文化责任等几个方面作了深入论述,颇具现实意义和指导性。

又如上海台卜凡撰写的《“微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新特点及主播的工作技巧》和陕西台罗宁撰写的《广播媒体微博实践研究》,分别从不同视角论述了广播电视传统媒体的主持人如何顺应“微时代”的变化发展,应采取的策略,颇有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前文通过节目多样化增强节目灵活性;增加记者现场报道,主播把控直播连线;微博成为平台,主播应该使用微博等几方面内容的论述,提出了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新思路,为主播应对新形式、新情况总结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并指出新闻主播不仅是微博的使用者,更是电视新闻节目改革的尝试者、先行者。论文对当今主播的实际工作及其运作开拓,无不具有借鉴与启迪意义。后文作者在结合微博传播特质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更好地借助微博平台进行各项任务的拓展。论文着重阐述了微博对广播的五大价值,即利用微博发现新闻线索,完成采访报道,实现有效互动,借助微博实现自我宣传,延伸广告客户影响力。如何巧妙运用广播媒体运营微博的三大法宝,即内容为王、形成特色、人情互动,充分使用传统媒体的想象空间,在前进中摸索、借鉴和创新,正确应对互联网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使得广播媒体在新的环境中有所建树。

三、主持人如何面对新媒体挑战进行应对的研究。如甘肃台李争艳撰写的《主持人如何应对微博、微信、新媒体的挑战》和陕西台马涛、王笑涵撰写的《置身“微时代”,掷声做营销——广播媒体的微博营销策略》。前文在阐述新媒体为传统广播发展带来契机和对传统广播影响的同时,着重论述了新媒体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素质能力的挑战。论文结合作者的主持实践,提出主持人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加强个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总结出了自身的经验体会:主持人应正确把握节目导向,做好节目的“把关人”,主持语言应与时俱进,应借助新媒体提高影响力。后文着重论述了广播媒体的微博营销策略,作者从维护陕西广播微博的经验出发,认为广播媒体微博账号的维护,应该贴合广播这种声音媒体的特点,认真使用好以下三大利器,即谁说的——着力放大名人效应;说什么——着力受众想知道的信息;怎么说——着力研究表达方式和沟通技巧。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打造品牌广播是广播媒体营销策略的根本。

通过新媒体时代节目成功个案的透视,提出创新创优节目的新构想、新思考。新媒体时代的节目要出奇出新,要打造品牌,必须紧扣新时代的特点,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方能使节目如虎添翼。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论文有陕西台刘昕、刘临安的《浅谈广播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以2011年金话筒获奖作品为例》;上海台王爽的《广播播客节目的探索——以东广新闻台〈今天我播报〉节目为例》,太原台张一帆、周小刚的《法制频道主持人的综合传播策略研究——在民意的传播中完成普法教育》,北京顺义台直守诚的《广播陪伴节目: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这些论文共同点就是出现一个“新”字,选题新、视角新、观念新,紧紧抓住新节目的新亮点,提出新思考,给人以新意与启迪,为创办新媒体时代品牌节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其中,《浅谈广播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以2011年金话筒获奖作品为例》从广播秒杀与网络媒体融合的大胆尝试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优优秒客族》获得成功的奥秘,透过时下网络购物常用的“秒杀”方式,将广播的“热线答题”和网络的“秒杀”两个元素提炼整合,创造性提出“广播秒杀”,从而使“广播秒杀”成了广播节目的全新形式,达到了1+1>2的传播效果。论文不只是停留在分析节目层面上,还进而提出了广播与网络联姻的几点冷思考,提出了广播与新媒体未来深度融合的新设想,从而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更好融合探索出一条更为宽广的新路子,意义不寻常。

同为广播节目研究,《广播播客节目的探索》一文对新媒体时代广播播客节目产生背景、特点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广播播客”节目的出现是形势所趋,该类型的节目打破了传统广播新闻节目专业化播报模式,听众由被动收听的角色变身为主动播报角色,可亲自报道所见所闻、所想所悟。这种以广播播客方式运作的节目类型增强了广播与受众的互动,是一种前景看好的广播节目新类型。

新时代主持人素质与能力的新解析、新构建

关于节目主持人素质与能力的研究,既是个老话题又是个新话题。说是老话题是因为它伴随着我国节目主持人的诞生、兴起到发展,始终是业界学界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热门话题;说是新话题是因为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主持人的功能作用不断嬗变,加之受众的审美情趣欣赏水平不断提升,必然对主持人的素质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参评论文中,有不少是关于主持人基本素质论述的,老话题也充满新意,从一个新高度、新角度与重新审视、梳理、阐述主持人的基本素质,同样给人启发。

天津台刘涛的《广播电视主持人如何让节目“声入人心”——浅析主持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江苏台朱玉华、丁宏的《“全能型主持人”生成之道》具有一定代表性。前文以“素质”为灵魂,以“声入人心”为坐标,提出观点与思考。论文从主持人的政治素养、人格魅力、文化修养、语言功底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主持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修养和实践的集中表现。”文中指出“政治素质是前提,是一切工作的保证”,在新媒体时代主持人要不辱使命,肩负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神圣职责,强调人格魅力和语言修养的重要性,要使主持的节目做到“声入人心”。后文两位作者将“全能型主持人”的概念置于时代与社会的坐标上,置于时代与传媒发展的制高点上,置于个体与媒体的交叉点上,梳理了中国节目主持人发展轨迹,论证了“全能型主持人”产生的必然性、必要性,以及“全能型”的内涵、外延等,并从个体、媒体两方面阐明了塑造“全能型”主持人的条件、路径。作者在文中还就节目主持人“全能型”涵盖的内容提出看法,即语言表达能力、节目驾驶能力、采访写作能力、策划编辑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协调组织能力。

参评论文中还有针对微博新时代特点对主持人应具有的素质与能力提出新要求、新构想、新对策研究的。

如浙江传媒学院王一婷撰写的《微博舆论中主持人信息素养能力的缺失及对策研究》和甘肃台张彦撰写的《多媒体环境下电视主持人素养提升的关键》。王一婷结合微博时代特点的分析,阐述了主持人作为信息传播者,应该着力培养信息素养能力的必要性。并结合现状指出了微博舆情中主持人信息素养能力缺少的几个方面,即信息意识与态度的缺失、信息策略方法的缺失、信息伦理道德的缺失。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一、主持人要培养高效熟练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有序地归纳、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二、主持人要学习、培养和提高个人合理创造性表达、使用信息的能力;三、主持人应着力培养高度的道德情感以及法律意识的社会责任。在微博新时代,着力培养主持人的信息素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因为它可以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理清头绪、辨别真伪、积极合理引导信息舆论方向,可以起到引导舆论健康发展,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这几点行之有效的培养对策,颇有指导性和现实意义。

张彦一文以新媒体时代的巨大挑战和冲击为背景,针对传统的电视主持人如何提升素养,寻求更大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知识功底、思辨特质、文化品味、品牌气度、和谐传播等五个关键点进行深入探讨。论文立意新颖,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论述深入,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篇(4)

关键词 网络;新闻传播理论;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012-02

新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新闻活动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交流活动,是人类认识自我与认识世界的常态形式。新闻理论研究是在忠于现实的基础上追求真理的基本理念研究,它的目的在于探究社会新闻现象以及新闻活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1 主要新闻理论体系模式

1.1拉斯韦尔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的新闻理论体系是指由美国的传播学家和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机构与功能》中提出的“5W”模式。即Who (谁)Says What (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对谁)With what effects (取得什么效果)。新闻学是大众传播学的其中一种,因而用大众传播的理念方法指导其构建属于自己的新闻理论体系能够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新闻学也有自己特定的话语方式、传统、研究对象以及问题领域,如何借鉴传播学研究成果,构建新闻学的理论体系,至关重要。

1.2离散性四元结构模式

上世纪的90年代初由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提出。即所构架的理论体系由新闻、新闻报道、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介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四个实质性单元组成。而所谓的离散性是指这四元在结构方式上所具有的外在的特征,也就是其在相互集中的基础上也会出现的分离和交叉。此种理论体系具有明显自觉意识,提出新闻学理论是展示理念化和演绎原理体系的知识系统。

除了这些理论体系之外,还有板块结构模式、一分为二体系的结构模式、以新闻活动范畴作为红线的理论结构模式和不大追求体系结构模式等,因为在这里只是简单介绍,我就不赘述了。

2 网络时代下新闻传播理论模式的方式转变

根据上面所提到的拉斯韦尔模式,新闻传播的过程主要由5个基本要素组成,依次分为5个传播阶段。即传播者―信息―媒介一接收者―传播效果。那么在网络时代里,每一个传播规律都可以通过这5个要素表现出来。

2.1传播者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在传播者这个要素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网络是一个开放,人人参与的媒体,网络新闻三大主传播者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经营者、新闻单位和个人。虚拟世界中真实多元化的媒体环境,挑战了传统的新闻宣传部门执行的对新闻信息流向、流通以及新闻源的有效管理机制。

2.2信息

网络传播的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传播及时等特点使广大的新闻受众获得信息的途径更为方便和迅速,内容也更为海量,置身于信息海洋中,体验知识爆炸的新时代特点。网络时代下的新闻媒体不仅仅为其广大受众提供了大容量、超文本、跨时空的海量信息,而且它相比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具有强大的互动性。网络时代里,人人都是新闻源的提供者和接受者,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生活空间。

2.3传播媒介

互联网的特征是广容、实时、交互、多媒体化。那么网络作为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媒介,其特点也会影响新闻传播的特点。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采用多样化的技术,营造强烈新闻视觉听觉冲击,充分运用FLASH动画音频视频等多角度的多媒体技术,激起受众参与意识;双向流动性和互动性改变了传播者和受众以及受众和受众之间的孤立状态,在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新闻时间及时、实时、全时,最大限度的体现了新闻本身的特征;突破地域局限,全球化、全方位、多角度直接全球热点时事新闻动态。

2.4 接收者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的接收者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大众传播有向小众传播的趋势转变。新闻接收者不再是单纯的接收者,它同时也可是新闻的传播者。现在各种个性小众网站也应运而生,人们在某一个特定的兴趣点上达到共识,组成一个小的社会团体,相互交流观点和提出意见,产生一场信息化的革命。

2.5传播效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人们的民主观念产生改变之后,对于舆论的引导方式也需要得到改进。网络新闻给广大受众提供的不仅仅是新闻信息和宣传,它同时也给广大受众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方式,采用人性化的特色定制。在此种情况下限制和堵并不能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这时候的新闻传播就要善于利用舆论的引导作用,抓住广大网民的心进行有效宣传。

3 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内容

从网络的角度单独来考量的话,我国的网络新闻理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主要的阶段:1994年~1999年的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发生期、2000年~2003年的发展期以及2004至今的繁荣期。每一个时期下的网络新闻理论研究都各有其特点,在这里,主要探究当今的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的内容,以便为之后的发展趋势预测做基础。

3.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

首先是对外国学者学术研究进行翻译,我国研究人员进行相应的吸收和融会贯通。2003年,克里斯廷・L・博格曼的《从古腾堡到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保罗莱文森(美)的《手机――挡不住的呼唤》、罗兰・德・沃尔克的《网络新闻导论》等在我国的翻译和出版。作为网络时代下传播理论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开阔了我国学术研究的视野,对国内的学术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其次是国内相关专家对自身领域的拓展研究。钟瑛的《网络传播伦理》、巢乃鹏的《网络受众心理行为研究》和秦州的《网络客文化》等都对网络时代下的新闻理论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论文著作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结合了一定的社会的现实和与时俱进的新闻传播理论,对于解读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打下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3.2 新闻理论研究的舆情监测

在这个全民娱乐的网络时代,要研究新闻传播理论,就必定离不开对于网络舆情的检测和管理分析。刘毅说网络舆情是指人的态度情绪以及意见交错总和体现。王来华则认为所谓的网络舆情既网民对于社会的政治态度。当然各自的观点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是总之,认识和充分利用广大受众的接收心理,把握好网络舆情的实质问题,是网络时代下对于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4 网络时代下新闻传播理论的趋势

对于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要追溯到最早的传播学的研究范畴,而在当今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则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欣欣向荣的研究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广泛被运用于各种领域。学术领域也与时俱进。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有了更大的知识传导空间,在接收的途径、方式方法和范围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扩展。那么,在网络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理论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呢。

4.1 新闻来源渠道向多样化扩展

传统的新闻传播都是来源于专门的新闻记者等专业人士,大众对于社会问题的观点和建议很难或者无法为大众所知,而新闻的来源也比较局限。如今,网络的发展,手机功能的多样化,各类新闻娱乐网站的兴起,随时随地的新闻动态,只要连接网络,在任何地方登陆都可看到。拿前段时间的温州动车事故做例子,官方的新闻来源和结果统计毕竟有限,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由于距离和空间的局限,事故在发生的一瞬间也不可能全程直击。而网上点击量非常高的一位由当地居民在事故发生的一瞬间用手机拍摄的短片则还原了新闻瞬间。

4.2 理论研究以中国为根基

现实世界的多样化导致了学术领域文化的多样化,作为中国的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就需要以中国为根基,以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引导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新闻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首先要把立场站坚定,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才能走的更远。科学原则和基本的精神要求实事求是,紧靠“中国”这个实事,才能创造出一整套完整的科学新闻理论体系。在网络时代下的新闻理论研究要善于从海量的新闻信息中提炼出想要的典型事例进行重点研究和分析,把握好研究方向。

4.3 具备世界眼光时代特色人文胸怀和原创精神

既然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那我们就只能积极的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全球化的视角来看问题,研究问题。在全球化的视角下,要有中国社会发展的特色。我国虽然处于一个社会大转型的阶段,但是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开始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新闻传播学的领域里,进入“后新闻业”的时代。这个宏观层面的大背景下,对于理论研究也要与时俱进。而文化作为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意识的总结和反应,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反作用于客观存在。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理论关注的焦点应该同时也具有人文的胸怀和原创精神的理念意识。

5 结论

新闻传播理论作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之一,从另一方面来讲它也记录和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步。在新的网络时代下,它将具有更多的时代特色,更加与时俱进的来有效指引人类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保军.简析当前我国新闻理论教材的主要结构模式[J].今传媒,2009(4).

[2]尹韵公.我国新闻理论与实践迈出新步伐[J].当代传播,2007(5).

[3]杨保军.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宏观走向[J].当代传播,2011(2).

[4]李芳.新闻理论研究的历史改革――试探中国的新闻理论沿革[J].才智,2009(28).

篇(5)

英文名称: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主管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湖北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4799

国内刊号:42-1020/C

邮发代号:38-4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4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6)

诚信伦理; 伦理道德; 高校教育; 道德缺失

一、大学生失信现象的表现

首先我们不能否定所有的大学生诚信建设都存在问题,基本的诚信品质还是很优良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得到很多诚信危机的存在。大学生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诚信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毕业不主动还贷款。

我们都知道在高考结束后可以申请助学贷款来解决部分学生读书难问题,可是当学校给予四年的贷款之后,一些学生却直至毕业也没有主动还清贷款。这本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却被少数不讲信用的学生抹上了一层阴影。

第二,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各式各样的作弊技术愈显高明。黄豆般大小的耳机,作弊手表等等,使得每一个学生在考试期间都抱有侥幸心理,从而导致自身主观的不努力。据某高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在外语考试、论文写作中雇佣“”在大学校园里屡屡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中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严重性。

第三,人际交往中言行矛盾,言而无信。

据调查,高校里很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时总是说一套做一套,这隐藏在背后的诚信伦理问题不可小觑。久而久之,高校诚信氛围就会恶化。同时,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不守诺言,挖空心思欺骗同学、老师。

二、大学生伦理诚信缺失的原因

第一、家庭诚信伦理教育的缺失

诚信作为一种伦理德行,是民众普遍认可的基本道德规范。家庭对大学生的诚信伦理教育、伦理道德的传承有很重要的作用。如今随着社会的巨大转型,部分家长自身修不高,他们的素质品质都有待提高。现在的家长信奉实用主义,认为金钱、名利是孩子应该追逐的事物。这种观念对孩子的诚信伦理道德教育一定会产生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家长,他们知道诚信教育对于孩子的人生很重要,却没有掌握好方法,最终产生了不良后果。

第二,在高校德育工作中,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存在些许的偏差。

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是诚信。“道德认知程度的高低与这个人能否守得住道德底线有着正相关的关系。”① 在目前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德育工作的误区,把道德认知当混淆为道德行为。道德认知如何转化为道德情感,是要通过自我的内省内化,然后用到的情感表现出来。同时,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各种因素的直接间接制约,所以我们不将道德认知等同与道德行为。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薄弱环节,对伦理诚信的教育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过于强调正统教育,纯理论的教育没有给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因此与大学生在社会中接触的某种现实形成反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视野的拓展。因此面对社会,大学生往往无法形成自己对于伦理诚信的实质理解。

第四,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以及维系市场经济信用关系的制度和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导致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失信现象严重。我们面临着问题,而且这个大问题至今未有良好地解决方案,导致了很多社会上的问题。大家盲目以为有了官职就拥有的金钱,就可以威高临下。

三、高校诚信伦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们知道诚信伦理问题事关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学习,社会生活乃至各方各面,所以,这一问题亟待解决。我们不能完全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却可以防微杜渐。

第一,加强大学生的榜样教育。“榜样教育法, 也叫先进典型教育法或示范教育法。它是通过先进典型的人物或事件进行示范, 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榜样教育法将抽象的说理变成了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来进行教育, 从而激起人们思想情感的共鸣, 引导人们学习、对照和仿效。”② 大学生年龄处于青年中期,其心理特征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求知欲强烈,但缺乏辨识能力。然而榜样教育却能产生激励示范作用,可以极好地让他们矫正自我。

第二,加强诚信教育体系建设。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其不同的诱因,那么我们就应该建立一条诚信教育体系。“我们的诚信教育往往都是在教室内进行,在课本中实现。”③ 如今的新诚信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此,其传播手段可以创新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根据多媒体、网络、新闻传媒等等手段,加强诚信教育的力度。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师资队伍建设。“为人师表是从教者理应具备的基本教师素质,所以诚信伦理教育需要建设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师队伍。”④ 我们希望看到的高校学生,是具有过硬理论基础兼备较高诚信素质的精神面貌的学生群体。因此需要做到:优化教师结构,建设一支以为指导,勇于开拓创新的、善于联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期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最后,高校学生自觉提高自身诚信伦理道德建设。无论外界的环境、教育、因素施加何种力度于大学生,高校学生都应具备诚信伦理的概念与素质,并在自己的努力下着重提高自己的诚信“价格”。做到诚实守信,与人为善为诚为实。将自我的诚信素质的提高看做是自我标价的积累,为自身今后的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伦理的思考和重构》汤晓颖,郝延军

[2]《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戴锐 [J] 教育研究 2002.8

篇(7)

关键词 新媒体 新媒体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一、关于“新媒体”的概念确定

新媒体研究的前身,就是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在国内兴起的网络传播研究。当“曾经代表着最新传播方式的‘网络传播’作为学科名称越来越难以涵盖不断出现的新传播现象”“时,“新媒体”这一提法被重新启用,在学术研究界,这样的称法得到了默认,并由此展开了这一新领域的广泛研究工作。

追其溯源,新媒体的研究与网络传播研究本质相连的,新媒介研究中包括了网络传播研究,而当后者无法囊括前者的时候,便退身成为前者的一部分。在网络技术更进基础上产生的博客、播客、维客、IPTV、SNS、RSS、P2P……越来越多的新产物成为这一领域的亮点。与此同时,在与传统媒体相提并论时,网络不再是与其并列的简单独立身份,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网络并非物质载体而乃虚化的技术时,它与报刊、广播、电视之间的壁垒被逐渐破除,而它们联手产生的数字报、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数字电视则同样加入新媒体的行列。这个连手的范围正不断扩大,手机被发现成为可以连手网络以及各种传统媒体的更新平台,而随着技术的演进,这样的媒介只会更多:MP4、数字阅读器、数字纸张……

过去我们称网络媒体为“第四媒体”,以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传统媒体,而新媒体的内涵并不强调区别,而是一种融合:以网络为基础集纳多种媒体功能和无线通讯技术的新的媒介形态,即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Pool教授提出“媒介融合”。从微观层面上,“新媒体”的“新”体现在技术上,即网络技术更新基础上产生的网络新媒体、传播新技术与传统媒体结合产生的新媒体、以手机为代表的支持各种网络新技术的新型接收器媒体。在宏观层面上,“新媒体”的“新”则在于它对传统旧媒介的兼容性、共生性;

二、国内新媒体研究的发展历程

1.萌芽发展期:1996年--1998年

我国对新媒体的研究是继承在前期的网络研究基础之上的。追根溯源,我国关于互联网的研究真正开始于1996年,一本由尼葛洛庞帝着写的《数字化生存》敲开了诸多网络爱好者的心门。而网络的开辟和运作也促使这个领域的研究悄然开始,但在这个时期的网络研究多是计算机领域的技术研究,并没有广泛扩展到其它领域。

2.初步发展期:1999年--2002年

上世纪90年代末见于各个学术刊物的相关成果则是零散出现。1999年――2001年期间由于论文的大量出现。这时,已有一部分研究者将网络研究的视线从单一的技术转移到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方面。新闻传播类的期刊都相继在这一时期开辟网络研究的专栏,如《新闻记者》在2000年开辟“网络新闻圈”专栏,《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界》也在之后分别开辟“网络时代”、“网络传播研究”“第四媒体”专栏,《新闻与传播》也在同期创办“网络世界”专栏。同时一些专著成果也渐渐出现,因为关于网络媒体研究的课程新闻传播专业中开始设置,2001年《网络传播概论》、《网络新闻新闻传播概论》等教材相继问世。

3.兴盛发展期:2003年――2005年

其实从2001年开始,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已经进入快速递增阶段,而2003年是我国网络实体运作的突破之年,网络媒体在当年的迅猛发展和深入人心是这一新兴媒介开始真正危及传统媒介。于是网络在于新闻传播方面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全方面涌现出来。关于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方面的研究已经涉及: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受众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媒介经营管理研究,以及各种网络传播现象的案例研究等等诸多方面,一个较为完整的领域研究正在逐步形成。2005年,彭兰教授出版的《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将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做了一个全面、宏观的总结归纳,将我国的网络媒体研究推向一个。

4.突破发展期:2006年至今

随着信息社会里,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先前的“网络媒体”已经不能涵盖和解释新兴出现的各种传媒现象,“第五媒体”、“数字媒体”、“新型媒体”等名词出现,而“新媒体”逐渐成为最具囊括性并获得公认的一种说法。因此,这一时期谓之“突破发展”,正是新媒体研究从先前单一的网络媒体研究向全面的新媒体研究的突破,“新媒体”的不确定性、发展变化性决定了它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瓶颈之内,随着“新媒体”的提出和传统研究范围的更新,又迎来了新一轮的研究。如表一,众多国内新闻传播学期刊纷纷创办或更名“新媒体”专栏。

三、当下国内“新媒体”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

1.“博客”及其延伸的“客家族”研究

“博客”的研究始于2003年,起初偶然出现的一些介绍性的文字并没有在研究界引起较多关注。而“木子美博客事件”以及各门户网站的博客大行其道,使博客的研究在2004年火热起来,并且持续至今。早期的博客研究主要针对一些博客现象,并从而提出博客文化以及博客背后的社会意义研究。随着博客研究的日益深化,在博客内容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博客新闻研究、博客语言研究、博客文学研究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上发展出来的播客、维客、掘客等“客家族”现象研究也不断涌现。2007年以前的博客研究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内容传播和文化意义方面,而这之后,“明星博客”“名人博客”的兴起使其一度成为研究热点;国外的一些“新闻博客”“政治博客”也被作为经验借鉴成为个案研究对象。而随之带来的“点击率效应”使博客以及“客家族”更多地被作为一种可以盈利的经济载体加以研究,博客的经营研究是传媒学术界更直接指导、作用于传媒实体的重要体现。

2.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发展研究

数字化是新媒体的一个基础性特征,传统媒体与之区别的正是它们的非数字化,而传统媒体一旦数字化后,就跻身进入了新媒体的队伍。而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研究焦点。从宏观层面上,研究主要体现为传统纸媒和广电媒体的在新媒体冲击下的发展策略探析;事实上,传统媒体并没有在新媒体出现之后走向消亡,而似乎是顺其自然般的地找到新的出路,那就是和新媒体技术的融合,这被认为是“媒介融合”的初级阶段。在微观层面上,已经通过融合演变成新媒体成员的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手机电视、手机报、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等等都纷纷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针对点;分别在融合的意义探对、成功的个案分析、新兴媒体的制作和普及等方面都有广泛涉及。

3.手机媒体研究

手机媒体是真正促使“新媒体”概念兴盛的推动力,手机超越原来简单的通讯功能,成为传播信息的媒体。而且一转身为媒体就是集纳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多种媒介为一体的“全面人才”,因此一时被称为“第五媒”。最早的

手机媒介研究是从手机短信开始着手的,缘于手机短信拥有与传统媒介所不同的传播方式和意义。接着,从手机受众研究着手。引出两种路径:一种是从受众心理引出的手机消费、手机娱乐,及其背后的新时期消费文化,将手机媒体研究推向一个理论的高点;另一种则是从手机用户的定位研究延伸出的手机媒体的市场定位(即经营)研究。同时,手机媒体本身的兼容性为新媒体研究的媒介融合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4.新媒体时代的政治、文化、伦理研究

互联网技术所扶持起来的新媒体社会,在学术研究者那里已经超越了技术本身,而是一种逐步完善的社会结构形态,而在这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法制道德也必然遭遇一些新的促进或障碍。网络民主是从政治层面首先提r出来的一个议题,从“超女”评选中的短信民主选举到“周老虎事件”等一系列通过BBS民众讨论促进其合理处理的事件,使传媒的民主性效应在新媒体这一背景下充分体现出来;更有全球视野下的“超国家主义”。提出,使“地球村…‘全球一体化”等早期研究继续得到延展;而由国外引进的“公共领域”、“公民新闻”等理论研究,也在新媒体环境下逐步反映出现实呈现,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新媒体的文化研究目前体现为“网络文化”,针对以互联网技术和新兴通讯技术为基础的媒介上所呈现出的文化形态。这种新兴文化被迅速地与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恶搞文化”一度成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同时中西文化研究再次火热起来,都试图在网络文化中找到自己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新媒体传播折射给这个社会的也伴随着大量的负面效应,网络伦理、网络道德的研究被激发出来,包括:新媒体时代主体(网民及手机用户等)的道德责任问题、网络匿名问题、网络暴力及犯罪问题等;各种频发的网络事件、“人肉搜索”现象是当下研究者研究这一领域的最亲睐的切人点。

四、国内新媒体研究的发展趋势

1.研究方向与传媒实体发展方向一致,逐步开始超越性、指导性的研究

国内的传媒研究一直都存在研究滞后于实业界的问题,而在新媒体研究中这个问题正在逐步得到缓解。研究者们往往对新媒体技术有着全面了解,一些学者就是先进技术理念的引进者和首创者,如:方兴东对博客的引入,闽大宏对数字媒体的全面解析。由于新媒体技术的诞生与普及存在着较大的时空差距,这为学者们开辟了诸多可以实际作用于传媒的研究领地。如:引进和介绍国外先进经验的新媒体研究或者国内外的比较研究,是最直接可以影响和指导国内实业界的研究途径,美国和日本因为新媒体发展的先进性成为借鉴频率最高的对象。再如,新媒体的盈利途径研究、新媒体广告开发研究、新媒体受众的消费研究等,都是对传媒从业者有巨大指引性的研究议题。国内传媒界依托学术界的学者或团队做资讯顾问、市场调研等工作的现象越来越多。以往,实践成果往往先于理论成果,或者研究与实践运作“两张皮”的局面正在被改写,新媒体研究正是我国传媒研究实现这种突破的关键点。

2.研究议题类型不断丰富,各部分比例也逐渐走向均衡

新媒体研究所涉及的主题正在逐年地拓宽、完善,这是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两性发展的必然。从我国新媒体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这一领域的研究是符合逻辑发展并且经历不断丰满、完善的过程。从最初基础层面的对新媒体内涵、特征的介绍性、描述性研究开始。到随之拓展出来的主体研究、内容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经营管理研究,涵盖多面。而新媒体技术的渗透性发展,更是将新媒体研究的视线拓伸到社会信息传播的方方面面。而在不断丰富的研究议题中,学者们也有效遵循着“百花齐放”的原则,使各部分研究比例趋于均衡。在笔者抽样的学术论文之中,2005年以前的新媒体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新媒体及其技术的内涵与特征上,而之后,从媒体经营管理角度、受众角度、文化批判角度来研究新媒体的文章比例迅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