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针灸临床论文

针灸临床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5:58: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针灸临床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针灸临床论文

篇(1)

[摘 要] 从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联系与区别、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重要意义、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可行性四个方面为针灸工作者简介了系统评价的概念、大概方法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主题词] 中医药学文献;针灸学

SystematicalValuationandLiteratur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WuBin

,HeJing,LiNing,etal(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TheFirstHospitalofHuaxiMedicalUniversity,Chengdu610041,

China)[Abstract]

Conceptionandroughmethodsandclinicaldirectingsignificanceofsystemat

icvaluationareintroducedbrieflytoworker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fromthefollowingfouraspects,

connectionanddifferenc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turereviewa

ndsystematicalvaluation,

importantsignificanceofsystematicalvalu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

tionliterature,problemsandcounter

measurefacedby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

ature,

feasibilityofsystematicallyvaluating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litera

ture.

[Keywords] MedPharmacolLiteratureTCM;AcupMoxScience

系统评价是建立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基础上的研究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医学界越来越重视这一项工作在临床医学科研中的作用。系统评价是在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对某个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后所写的文章。但主要是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后,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采用系统方法,综合原始研究报告的数据和定性分析,以较全面准确地掌握该项研究的现状、临床疗效的真实性程度及其可应用性并准确地作出结论(有效、无效、进一步研究)。系统评价的成果正作为许多发达国家卫生决策的依据,影响着这些国家的医疗实践、卫生决策、医疗保险、医学教育、医疗科研和新药开发,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国内,中医针灸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还处于空白状态,但随着循证医学观念的渗入,已有研究者开始做中医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工作。

1 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联系与区别

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研究对象都是文献,都是在阅读和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对某个研究问题在某一研究时期内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归纳后所写的文章。但它们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①在原始资料的收集方面,文献综述偏重于全面,无论是随机对照或非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个案、经验介绍,只要涉及所观察的问题,都纳入到研究对象中,极少考虑文章所反映的研究质量。而系统评价是在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后,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研究。②在分析方面,文献综述没有通过定量方法来综合数据而是凭综述者的主观判断。而系统评价采用系统方法,如Meta分析,综合原始研究报告的数据并定性分析。③当发现相同的几个研究具有不同结果时,文献综述者往往主观加以选择或摒弃,或无所适从,或罗列不同的结论。而系统评价者对不同研究结果应用特定的统计方法定量地进行Meta分析,较准确地作出结论。可见,虽然文献综述和系统评价所包含的信息量都很大,对于许多临床医生,不用耗费大量精力,在不同的信息载体上去翻阅浩瀚的资料,可依赖它获取信息,但是,系统评价比描述性综述具有更科学的内核,其可信度更高。

2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重要意义

针灸疗法对很多疾病临床疗效确切,但由于在临床研究上对方法学的应用不够重视,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依据,所以未被世界充分承认和利用,甚至未被国内的西医工作者普遍承认和利用,导致目前针灸治疗的病种越来越局限。随着循证医学观念的渗入,人们会更加信赖有科学依据的结论。文献的系统评价是建立在全面、系统的对文献研究质量评价基础上,其结论证据性最强。开展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对针灸学的发展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开展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有以下意义:①全面了解针灸临床科研方法学的应用状况、存在问题,对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作出评估。②为进一步开展针灸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提出指导性意见。③对针灸或针药结合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作出较客观的评估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④有利于针灸医学与国际接轨,促进针灸医学走向世界。

3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关键在于“证据”的真实可靠程度及“证据”的重要性。如果用于系统性评述的原始材料―――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研究论文质量较差,证据的可靠程度较低,则系统性评述的结果将会产生很大的偏倚,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使循证医学成为“无米之炊”。针灸研究的论文,包括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针灸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普遍存在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进行的临床研究论文所占比例很少的问题。1990年,荷兰作者Riet等对从1963~1989年的有关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未能从英文版中医杂志找到适合分析的文章,因为该杂志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均为病例组报告。因此,进行针灸的系统评价研究,在强调科研人员科学道德的同时,还要在临床科研人员,包括针灸杂志的编辑人员中开展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培训,提高针灸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以提高针灸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在有条件的单位,对一些针灸常见病、疑难病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4 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可行性

华西医科大学吴滨等对《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针刺研究》这四种国内最主要的针灸杂志进行手检发现,近5年来,随着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组织专家制定的《针灸临床研究指南》的宣传推广,针灸临床研究的质量已明显提高,RCTs的比例也逐渐提高。特别是针灸治疗疗效较好的一些疑难病,如中风,有相当多的文章质量很高。一些科研条件较好、人员素质较高的医学院校也开始对针灸临床的常见病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这为系统评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我国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于1997年8月在华西医科大学开始筹建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于1999年3月被国际Cochrane中心正式批准,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成为世界上第13个中心。这也为循证医学知识和临床流行病学知识的普及,提高针灸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

篇(2)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期间的急重型颅内血肿患者60例,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急重型颅内血肿患者。其中对对照组中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而对实验组中患者采取紧急微创实验开颅术抢救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中的急重型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良好,P

结论:在对急重型颅内血肿患者进行相关治疗时,采取紧急微创实验开颅术抢救治疗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紧急微创 开颅术 急重型颅内血肿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94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510-01

急重型颅内血肿作为急重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1]。本文就此对紧急微创实验开颅术抢救急重型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期间的急重型颅内血肿患者60例,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中有30例急重型颅内血肿患者,患者年龄段在48岁至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3±5.1)岁,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35±7)ml。实验组中有30例急重型颅内血肿患者,患者年龄段在48岁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1±4.9)岁,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9例,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36±6)ml。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量以及疾病情况等各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对所选患者进行相应治疗时,其中对对照组中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静脉止血、脱水以及控制血压等相关保守治疗。而对实验组中患者采取紧急微创实验开颅术抢救治疗,即在对患者进行相关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对于手术过程中出现再出血症状且出血量较小的患者使用含低浓度血管收缩剂的相关冲洗液进行冲洗,并且进行相应的观察;对于中等量出血的患者则使用含血管收缩剂进行相关冲洗的基础上,使用含高浓度血管收缩剂的冲洗液或者相关药;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在对患者进行相关止血处理的同时进行开颅手术的相关准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中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为以下:①基本治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轻90%或以上;②显著进步: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轻46%至90%之间;③进步: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轻18%至45%之间;④无变化或恶化: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较轻或有一定的增加。

1.3 数据处理。将资料全部输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分析,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TX-*7〗±S)例数(n、%)表示,组间对比采取t检验、X2检验。P

2 结果

由表1中数据可知,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中的急重型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良好,P

3 讨论

由于相关手术因素而导致的急重型颅内血肿作为危险较大的并发症,在对患者进行相关治疗时应给予一定的重视。其疾病的病理机制为患者的颅内血肿所引起的相关颅内压出现增高,从而一定程度上导致患者出现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现象,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2]。

由本次试验所得相关数据结果可以得知,在对急重型颅内血肿患者进行相关治疗时,相对于对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对患者进行紧急微创实验开颅术抢救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疾病临床治疗效果。紧急微创实验开颅术抢救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更为有效的对患者的血肿进行清除,并且降低患者的颅内压,从而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3]。

综上所述,在对急重型颅内血肿患者进行相关治疗时,采取紧急微创实验开颅术抢救治疗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4],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元明,张鉴文.内镜辅助小骨窗开颅术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v.2804:529-530

[2] 周元明,张鉴文,黄新,刘秋华.内镜辅助小骨窗开颅术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照研究[J].中外医疗,2010,v.2935:45-47

篇(3)

关键词:热针疗法;临床研究;综述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卫生保健,防病治病意识的增强,对传统针灸的治疗方法也提出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传统针灸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热针疗法,顺应了时代要求,脱颖而出了一些热针疗法,电热针疗法,磁热疗法等等,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是肯定。热针疗法是在传统的针刺,艾灸,温针灸,火针等疗法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大多方法都简便易行,经济实用,值得推广应用。现将热针疗法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1热针疗法

热针疗法是国家级名中医管遵惠主任医师根据传统中医针灸理论,结合现代电子技术,将针刺灸疗融为一体的治疗方法。热针疗法使用GZH型热针仪,可使刺入人体的针发热,根据治疗需要提高并控制体温度,温度可以30℃~80℃调节,并保持恒温,起到针刺、灸疗、温针灸、火针等综合疗效[1]。GZH型热针仪的改型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相关课题,曾先后获:昆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是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之一[2]。管遵惠,徐杰等[3]应用GZH型热针仪随机分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热针组治愈率64.1%,电针组治愈率31.7%,经统计学处理χ2=29.29,P

范德辉,夏波[8]应用GZH型热针仪配合中药熏洗治疗类风湿夏关节炎128例疗效观察,随机分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电热针疗法

DRZ-1电热针疗法这是由内蒙古电传统医药开发中心研制。王春[12]应用电热针治疗桡骨茎突狭笮性腱鞘炎27例,有效率达85.2%,半年后随访,治愈好转患者病情稳定无复发。铃木聪等[13]应用电热针为主治疗痹症6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VAS,血沉,抗"O",有改善,电热针组有效率达96.7%,毫针组有效率达80.0%。熊云,铃木聪等[14]应用电热针随机分组治疗寒湿型坐骨神经痛,电热针组总有率达94.12%,毫针组有效率达76.67%,经统计学处理,电热针组有明显差异(P

叶学红,孙才均等[19]应用电热针疗法联合化疗药物对小鼠肿瘤治疗,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

3其他电热针及热针疗法

陈伟等[20]应用自制的电热针治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分组治疗,治疗组用骶管滴注配合电热针治疗,对照组用布洛芬口服治疗,结果都能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4结论

通过对各种热针疗法的临床研究查询整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作用大部分是充分肯定的。目前仍然存在统一标准,规范应用问题,更好地将热针疗法推广应用,对热针疗法仪改进,这是热针疗法临床工作者工作重点。而且,从目前所查阅论文看,对如何客观评定热针疗法的临床疗效,针刺热效应,机理,还没有统一的规定,统一标准,如何更客观,更直接的标准来衡量热针疗法,这是我们针灸临床工作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管氏热针疗法已经由机理研究,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全面总结,并撰写了《热针疗法》一书[28]。如果能统一标准,更加程序化应用,热针疗法将更广泛应用临床,疗效更加卓越,将会有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全国名老中医管遵惠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之一。

此外,笔者查阅关于热针,电热针,火针,磁热疗法论文比较多,重点对热针机理研究进行综述,论文的统计工作有不全面的地方,可能还有一些方面没有考虑周到,仅仅希望能为热针疗法的工作者提供参考。科学在发展,技术在进步,热针疗法必将在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下,不断的应用改进中,更趋于完善,更广泛向全国推广。

参考文献:

[1]管遵惠,等.GZH型热针仪的回顾总结及改型研究[J].中国针灸,1994,14:415.

[2]管遵惠,等.热针疗法[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3]管遵惠,徐杰,等.GZH型热针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20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3(3):34.

[4]杨晨曦.管遵惠热针仪治疗颈椎病8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7,18(6):30-31.

[5]徐亚莉,金亚辉.热针仪治疗哮喘104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13(3):44-45

[6]郭翠萍,等.运用热针仪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3):31-32.

[7]管遵惠,等.热针九宫穴治疗增生性脊柱炎10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1,(3):35.

[8]谭保华,管遵惠,徐杰.热针治疗颈椎病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观察[J].天津中医中药杂志,2001,18(4):32-33.

[9]管遵惠,王祖红,等.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肌电图观察管遵惠[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6,17(3):39-41

[10]管遵惠,徐杰,等.热针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甲襞微循环的影响观察[J].中国针灸,1996,7(5):39.

[11]范德辉,夏波.针仪配合中药熏洗联合医药治疗类风湿夏关节炎128例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7):285-287.

[12]王春,等.电热针治疗针治疗桡骨茎突狭笮性腱鞘炎27例[J].中国针灸,2011,31(11):861.

[13]铃木聪,魏来,夏玉卿.电热针为主治疗痹症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4):240-242.

[14]熊云铃木聪,电热针治疗寒湿型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4,11(3):28-29.

[15]石爱华.电热针结合四君子汤随机分组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3):418-420.

[16]郭长青,马慧芳,李兴广,等.电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5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4,3(11):25-26.

[17]林凌峰,梁燕萍,等.电热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11):689-690.

[18]王恩菊,姜华.中药加电热针治疗外阴白色病变[J].中国民间疗法,20008(2):19-21.

[19]叶学红,孙才均,等.电热针加温联合化疗对小鼠肿S180抑制作用研究[J]实用肿瘤杂志[J]199813(6):354-356.

[20]陈伟,姜兴鹏,余成玲.药物骶管滴注配合电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观察[J].实用中医中药杂志,2008,24(11):718-719.

[21]李振新,李世普.激光间质疗法在组织中温度分布与光纤加入端的关系[J].激光生物学报[J]2006,16(3):253-254.

[22]李桂霞,孙淑珍,等.磁热疗法抗炎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1(8)16-17.

[23]黄石玺.火针针具及临床操作改良[J].中国中医基础学杂志,2007,13(3):231-232.

[24]杨丽芳,邓省益,等.相控聚焦疗法配合灌注化疗恶性腹腔积液[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3):176-178.

[25]张文华,周瑞贞.中药外敷热疗法治疗腰肌劳损68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4,(10):32-34.

[26]苏君,张继新.热银针加手法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62例[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96,13(3):77.

篇(4)

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昭通 657000

[摘要] 目的 探析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随机选取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 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单纯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40例采用温针灸为主且辅以电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2周、4周后H-B量表评分分别为(8.62±3.26)、(2.20±3.14)明显低于对照组(12.38±4.86)、(6.58±3.56)(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50%(P<0.05)。结论 临床上应用温针灸辅以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单针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

关键词 ] 周围性面瘫;温针灸;电针;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185-02

临床上治疗周围性面瘫多采用电针、温针灸、穴位注射、理疗、激光、药物治疗等,但疗效不一,不合理的治疗甚至会发生明显地不良反应,随着临床深入研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本研究对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行温针灸为主的治疗,并和单纯应用电针治疗的40例患者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随机收取的80例患者均来源于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康复科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第十一版)和《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中关于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1],病程<7 d;排除年龄<7岁和>70岁者、中枢性面瘫者、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等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惧怕针刺者;参照《神经病学》(第四版)分期标准[2],均为急性期发病,病情尚未稳定,临床症状可能会逐渐加重。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7~70岁,平均年龄(37.58±18.64)岁,病程1~7d,平均病程(2.56±1.68)d,治疗组40例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7~70岁,平均年龄(37.52±18.66)岁,病程1~7d,平均病程(2.64±1.62)d,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高度可比,均于知情同意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依据王启才《针灸治疗学》选穴配穴[3],主穴位阳白、地仓、翳风、下关、足三里、颊车,并随证配穴,人中沟歪斜加水沟、承浆,眼睛闭合不全加四百,鼻唇沟歪斜配迎香。

治疗组患者采用温针灸为主辅以电针治疗,温针灸取穴为下关、翳风、足三里,使用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套约1~1.5 cm的彩龙牌艾条一段,套于针柄上的艾条段要距离皮肤2~3 cm,在从其下端点燃施灸,每次选穴3个,每次1壮,每次治疗30 min,1次/d,6次/周,持续治疗4周;电针选穴为阳白、地仓、迎香、太阳,常规消毒之后使用0.30 mm×40mm毫针,斜刺,面部0.5~1.0寸,四肢1~2寸,进针之后快速捻转补泻行气,得气后使用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南京小松医疗器研究所牌XS-998B)治疗,选择疏密波,频率设定为2~10~100Hz,调节电流输出至“0”位,避免通电后刺激过大造成不良反应,每次治疗30min,1次/d,6次/周,持续治疗4周。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具体方法如治疗组。

1.3 疗效评价标准

本研究采用H-B(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4]分析面瘫病变的程度,其中I~III级为轻度面瘫,IV~V级为重度面瘫。将其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痊愈:患者面部所有区域均恢复正常,H-B为I级,或积分减少95%;显效:H-B为II级,积分减少70~94%;有效:H-B为III级,积分减少35~69%;无效:H-B为IV、V级,积分减少<35%;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治疗组H-B量表评分治疗2周、4周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50%(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指颈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也被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Bell氏麻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多见于20~40岁且男性多于女性[5]。多数患者为一侧面瘫,双侧面瘫者较为罕见,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且眼睑闭合不全,患侧眼球在试闭眼时向外上方转动,鼻唇沟表浅,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健侧;部分患者发病早期面部和耳后耳下部位放射性疼痛,病情较重者则可能出现听觉过敏、患侧舌前味觉功能丧失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温针灸又称针柄灸是一种针刺和艾灸有机结合的治疗手段,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进而达到治疗的效果。其能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平衡阴阳,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起到防病健身的功效[6]。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能发挥其温经散寒、补虚作用,使气血运行通畅,经脉得以濡养,疾病可去。

笔者依据王启才《针灸治疗学》选穴配穴选取足三里、下关、翳风三穴为主穴,均属于少阳、阳明两经,均分布于面神经走行以及其主要的分支附近。少阳、阳明经脉汇聚于面部,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阳经为半表半里之经,由此,针刺上述两条经络的穴位能起到祛风散寒、调和气血、通络止痛,改善局部症状的效果,同时还能扶正祛邪、补益正气。足三里系足阳明胃经合穴,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故取足三里穴补益脾胃以壮气血生化之源,足阳明胃经在面部循行上至额角和督脉交会于神庭穴,通过温针灸不仅可以疏通面部脉络,还能健脾益胃、养血活血,进而促进面瘫早期康复。现代研究发现,温针灸足三里穴能让热能药效深入肌肤腠里,通过静脉感传,有效改善神经受损情况以及微循环,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减轻血清促炎因子活性,调节免疫球蛋白的水平,进而提高机体免疫力,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且缩短了病程。翳风穴为手足少阳经交会穴,处于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处,下关穴为足阳明经和足少阳经交会穴,位于面神经颧支上,温针灸两穴能达到疏散风寒、温通阳明、少阳之经脉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针灸两穴能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加速面神经管水肿的吸收,促进面神经功能快速恢复,艾灸可进一步加速血液循环。本研究采用温针灸为主辅以电针疗法,表1、2数据提示,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治疗组H-B量表评分治疗2周、4周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50%(P<0.05)。王丕敏,张卫东等[7]对比分析温针灸和单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温针灸治疗愈显率为90.00%明显高于单纯针刺治疗愈显率73.30%(P<0.05);朴炳玉[8]在进行穴位针刺得气后辅以温针灸风池穴,总有效率高达95.00%,疗效显著;结论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上应用温针灸辅以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单针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

参考文献]

[1] 王为凤,陈妙根.温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1):36-39.

[2] 倪瑛,黄钰玲,郑焱,等.温针灸足三里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13,34(2):230-232.

[3] 韩燕,陶文剑,田青乐,等.温针灸翳风穴为主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2,20(5):376-377.

[4] 张嘉谕.温针灸足三里穴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5] 胡昌河.温针灸、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0):36,38.

[6] 韩国引.温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7] 王丕敏,张卫东.针刺艾灸结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4):324-326.

[8] 朴炳玉.电针加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收稿日期:2014-03-07)

篇(5)

【关键词】 急性腰扭伤;平衡针;针刺;治疗

祖国医学, 博大精深。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方法很多, 但大多数治疗方法疗效欠佳或者治疗繁琐, 患者不易接受, 为探求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几年来采用平衡针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57例,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7例均为门诊患者, 年龄20~30岁46例, 30岁以上11例。

2 诊断标准

2. 1 病史和症状 急性腰扭伤多由于不正而突然改变姿势;或扛抬搬移重物时, 用力过度或用力不对称, 或跌扑闪挫、暴力撞击, 伤腰及腰背部肌肉, 筋腱, 韧带或腰椎后关节紊乱, 使腰部软组织受损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剧烈, 活动受限, 患者身体向病侧歪斜, 以手扶腰, 步履迟缓, 表情痛苦, 咳嗽、排便等能加重疼痛。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人,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1]。

2. 2 排除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骨折引起的腰痛。

3 治疗方法

3. 1 取穴 腰痛穴, 仰卧, 位于前额正中, 将前额人为的划个十字, 十字的交叉处即为此穴。

3. 2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75%的酒精消毒局部皮肤, 取3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中间疼者向下平刺、单侧疼者向健侧平刺、上腰疼者向上平刺2寸, 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手法, 出现针感时出针, 一般提插3次左右。在针刺的同时嘱患者轻微的、慢慢地活动腰部, 然后慢慢地站起, 轻轻的下蹲, 弯腰。一般5 h以内的急性患者, 扎1次即可, 效果最好, 超过1 d的要扎2~3次。

4 治疗效果

4. 1 疗效标准 痊愈:患者自觉症状消失, 活动无不适感;显效:患者自觉症状较前明显减轻;好转:患者自觉症状较前减轻;无效:腰疼症状无明显改变[2]。

4. 2 治疗结果 57例患者, 经过1~3次治疗后, 痊愈31例, 显效15例, 好转11例, 总有效率100%。

5 讨论

急性腰扭伤一般称“闪腰”, 患者受伤以后, 局部气血瘀滞, 常出现严重的腰背疼痛与活动受限, 如不及时施以有效的治疗, 可遗留较长时间的顽固性腰背疼痛。本病在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发病率较高。治疗时以通经络、调气血、利腰脊为原则。

平衡针是我国著名针灸专家王文元教授潜心研究创立的现代针灸学。平衡针疗法突出了一病一穴, 有快速针刺, 及时观察, 无不良反应等特点[3]。通过针刺穴位强刺激, 通经络、调气血、利腰脊为原则以行气血, 改变小关节、韧带、肌肉的紊乱失衡, 使气血得以通畅, 通则不痛。笔者在学习王老理论的基础上, 注意结合临床, 摸索经验。通过临床实践, 笔者感觉此穴是临床上治疗急性腰扭伤患者的特效穴位, 而且此方法简便易学, 值得在社区医疗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文祥, 张仕年 , 鞠传军. 实用推拿按摩. 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0:109.

篇(6)

英文名称: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2406

国内刊号:23-1194/R

邮发代号:14-13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7)

关键词:头针 中风偏瘫

传统中医药在防治疗中风偏瘫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中针灸在该病的治疗中独具特色,笔者所在科室运用头针治疗中风偏瘫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现就该方法针对中风偏瘫治疗做一概括。

1.头针起源

中风偏瘫是中风后遗症的主要症状之一,运用头部腧穴疗法治疗中风偏瘫始见于《黄帝内经》[1]。《黄帝内经・灵枢・五乱》云:“气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取之天柱”,其中所记载的厥逆、眩仆即指中风。随着针灸学的发展,很多经典专著都记载了头穴治疗中风偏瘫的理论。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记载有“治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者,灸百会,次灸本神……风府”,《外台秘要》中说:“浮白……主足缓不收,痿不能行,不能言”,《针灸大成》中《玉龙歌》首条的显要位置即是“中风不语不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的论述,在《续增治法》篇“中风瘫痪针灸秘诀”记载了“中风风邪入腑……百会、耳前发际”“中风头项急……风府”等[2]。在这些历代医籍虽然都有头穴治疗中风偏瘫的内容,但都是散见存在于各篇论著,而系统运用头部刺激区(穴)治疗中风偏瘫进行临床研究,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于70年代[3]。

从20世纪70年代的山西焦顺发创立的“焦氏头针疗法”、黑龙江于致顺的“于氏头穴透针”、陕西方云鹏的“方氏头皮针”、上海汤颂延的“汤氏头针”、林学俭的“头针刺激新区”,以及陕西朱龙玉的“颅针”等,到20世纪80年代的《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菱形取穴区”“颞三针疗法”“病灶定位围针法”等头针疗法,不同的医家提出了各自的学术见解,产生了不同的流派风格[4]。在众多流派中,临床应用较广、影响较大的有两个:一是山西焦顺发创立的“焦氏头针”[5]。该流派以大脑和神经解剖、生理作为理论基础,选取大脑皮层功能区相对应的头皮刺激区或穴区作为针刺部位,并以大脑皮层功能名称命名刺激区,如运动区、感觉区等。焦氏认为,针刺头皮可以直接作用于其下的大脑皮层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二是于致顺的“头穴”[6]:该派是以传统经络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腧穴为刺激部位,倡导透刺手法。于氏认为,透刺头穴是通过经络的生理功能而起到治疗作用。

由于头针没有统一的定位和命名标准,为了便于临床针灸医生掌握这一新的治疗方法和适应国际间头针的推广和交流,1984年6月在东京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会议通过了由中国针灸学会主持拟定的《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2008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再次颁布和实施了《头针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和《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这是头针疗法的一个重大转折,标志着头针疗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在头针已成为不少国家针灸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2 头针的针刺部位

头针疗法应用于临床当中,关于治疗中风偏瘫的最有效的刺激区或穴位等问题,引起很多临床工作者的兴趣。有研究发现[7],治疗中风偏瘫的头部刺激区,在头颞顶部区线一定范围内疗效无差异性,超出这个范围,疗效就可能出现差异。有学者认为,采用头针治疗中风治疗偏瘫,不仅选用运动区,还应配合感觉区进行治疗,方能获得较好疗效,要把大脑看成各机能中枢互相联系的协作整体。石氏认为,运动刺激区应该是前至神庭、后至百会、左右至曲鬓的菱形区域。在此区域内选穴,既有针对性,又有灵活性。这个结论似乎得到解剖学的旁证,尚氏,对30例尸体解剖研究证实:顶颞前后两斜线区域在平面上的投影区,与大脑中央前后回的平面投影大致上吻合,两投影区均呈上宽下窄的斜行带。在成人,两投影区约有3/4吻合;并且中央前后回的投影面积大于顶颞前后斜线投影区面积,在两斜线的两端及其附近皮质投影区范围内的腧穴有百会、前神聪、前顶、通天穴、曲鬓、承灵等。这可用于解释前头部腧穴与后头部腧穴治疗偏瘫的疗效差异,也为研究人员在动物身上模拟头针的针刺部位奠定了基础。

3 头针的治疗时机

针灸治疗疾病临床疗效的关键在于治疗时机、针刺手法、刺激量、辨症配穴四点。中风病的针刺时机是影响疗效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无论是脑出血或是脑梗死均应尽早治疗[8]。控制病情,降低致残率。

东氏等以头穴透刺法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均于发病1d以内针刺,针刺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经颅脑 CT复查表明,针刺组脑内血肿吸收率明显高于后者,并且未见针刺后再度出血的病例。但出血性中风的的病例选择应以病灶出血静止、生命体征稳定为指征,在治疗中应注意血压变化和并发症的处理。东氏打破了脑出血急性期头部不宜针刺的常规做法。孟氏采用头穴透刺配溶栓治疗发病在 24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现针刺配合溶栓能减轻溶栓后再灌注的损伤,加速纤溶,及时有效地控制急性脑梗死病情的发展,延长治疗时间窗,为进一步溶栓治疗打下基础。李氏等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发病在48h以内、脑出血量

4 头针的针刺手法和刺激量

头针的针具一般使用长度40~50mm,粗细直径0.34~0.38mm的普通不锈钢毫针,采用快速进针,将针迅速刺入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平刺进入穴线内,一般情况下,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使针体平卧,根据不同穴线刺入不同深度。行针方法分为捻转、提插、弹拨针柄三种,行针捻转频率在200次/分左右,持续时间2~3分钟,提插幅度不宜过大,视病情而定,一般持续3~5分钟,留针期间可以弹拨针柄用力要适度,速度不宜过快,一般用于不宜过强刺激的患者[12]。现代研究表明头穴效应的产生有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如于致顺等[13]观察中风病人肌力改变在针后2小时30分钟左右是产生发展期,4小时30分钟后进入衰减期,接近7小时各项指标多失去显著性。包向阳[14]选10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日针2次和日针1次组,结果临床疗效前者优于后者,且2组肌力和痛阈的第2疗程后的效应均高于各自的第1疗程后的水平,说明合理地延长疗程或蓄积针刺次数,增加有效刺激量能提高疗效。有学者认为,强烈的捻转手法刺激能产生抑制作用,故多不再单独使用该手法,而是建议使用复式手法,即在单独捻转基础上发展的提插捻转、补泻捻转等。王氏等[15]认为,头针治疗的效果与刺激量关系密切,适当地增加针刺次数、捻转强度、捻转时间以增加刺激量,可以提高疗效。但每日针刺次数过多,易造成患者穴位疲劳、局部疼痛,不宜用于年老体虚病人,对此可通过延长留针时间达到积累刺激量的目的。周氏等认为,头针徐疾补泻法治疗中风疗效优于快速捻转法;刘氏认为,辨证施用补泻手法是取得疗效的保证。聂氏等研究发现,快、慢速捻转和单纯留针对偏瘫均有疗效,但快速捻转和慢速捻转疗效明显优于留针组。黄氏认为,头针滞针法久留针治疗中风偏瘫比常规头针好。李小军等认为头针结合运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脑功能的恢复更有效[16]。

5 头针的作用原理

5.1 经络原理

头针是在传统针灸经络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可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而为脉并为系”,《灵枢・邪气脏腑病行》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如足太阳经“交巅”、足阳明经“至额颅”、足少阳经“上抵头角”、手少阳经别“别于巅”等,故有“头为诸阳之会”的说法;六阴经中,足厥阴经直接上行头面之外,其他阴经则通过经别在头项部合于相表里的阳经,间接上达头面,故气街学说中有“气在头者,止之于脑”一说。此外,脑为元神之腑,髓之海,头部与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的功能关系密切。因此,针刺头部腧穴,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和阴阳,对脑功能失调以及全身肢体内脏疾病起治疗作用。

5.2 神经系统功能

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区即是头针刺激区。针刺大脑皮层所投影的头皮区,可引起头皮神经和骨膜的效应,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或抑制,调整人体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李应昆等用生物全息论的观点解释头针的作用原理。裴海涛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头穴透刺配合电针能显著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抑制神经元死亡、明显抑制大鼠脑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减轻炎性反应,增强大鼠脑内TGF-β1mRNA的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等[17]。所以通过针刺头部特定穴位(穴线),再通过经络反馈影响相关对应的脏腑产生疗效,从而达到平衡阴阳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头针可以显著改善中风偏瘫痪的症状和体征,且头针操作简便易行,无毒副作用,在中风治疗上有广阔的前景。笔者以为,目前头针治疗中风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关于中风的针灸治疗时机,今后需要制定出比较规范的临床指征,以减少临床选择治疗时机的盲目性;二是针刺配穴,应对头针各流派的刺激部位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找到最佳配穴;三是解决刺激量的量化标准问题,四是有关头针作用的机理尚未充分阐明。

参考文献:

[1]刘春刚,康千红.浅析“气至病所”及“针至病所”理论对头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意义[J].针灸临床杂志,2011(12):44-45.

[2]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9,379.

[3]王海桥,东贵荣.解析头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取穴的历史沿革[C].中国针灸学会200术年会论文集(上集),2009:229-234.

[4]王海桥,王凡,刘建浩等,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现代流派简析[J].2010(9):783-786.

[5]焦顺发.头针[M].太原:山西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6]于致顺.黑龙江针灸论文汇编[C].1980,(1):8.

[7]石宪.头部菱形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J].针灸学报,1991,(3):35.

[8]秦黎虹,头针治疗中风偏瘫临床与机理研究概况[J].2005,12(5):102

[9]聂卉.头穴电针对急性脑缺血病的抗脂质过氧化的实验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1999,(2):36-37.

[10]李艾君,黄宗卫.针刺时机对中风康复的影响[J].四川医学,2001,22(4):390-391.

[11]王国祥,刘凡,赵风兰,等.头针对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的判定[J].中国针灸:1993,13(5):4-6.

[12]李菁,肖建华,东贵荣.脑出血急性期头针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4):203-205.

[13]洪杰,中医针灸科临床技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04-113.

[14]于致顺,包向阳,张玉琴,等.头穴改善偏瘫病人肌力效应的时间动态观察[J].针灸学报,1991,7(1):39.

[15]包向阳.头穴治疗偏瘫的不同疗程、刺激量与疗效的关系.针灸学报,1992,8(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