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58: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环境经济发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我国与发达国家环境经济核算的比较研究,探索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模式,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的基础上构造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以此作为地方政府科学政绩观的基础。地方政府的科学政绩观,即考核地方政府不是简单的看经济指标,而是建筑在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上,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环境适宜度优化,包括绿色GDP的实现,为可持续发展最终目标奋斗的综合考核,这也是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心目中,发展就是简单的经济数量的增长,这种片面的发展观导致了片面的政绩观,片面强调GDP的作用。经济总量和GDP数据历来是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坐标,但这些数据基本不考虑环境经济的投人和改造费用。
1理立环境经济核算的紧迫性
1 .1地方政府注皿经济指标和GDP
引进消耗大,甚至污染严重的企业,只注重最后的经济产出,是地方政府过去的发展思路。因为考核政府官员的指标主要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状况,而即使加人环境质量变化也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变得次要。经济指标是唯一的指挥棒,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经济总量。这种过时的观念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已经被摈弃,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往往在很多发达地区不能上的企业,比如重污染企业,最后很可能在有些地方政府“一路绿灯”的帮助下,很轻易地取得合法运作手续,受害的是地方政府所管辖区域的环境和人民。
1.2修正后的绿色GDP
当然,我国发展经济的大前提没有变,关键是在考核GDP的同时也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消耗。广义的绿色GDP,既要考察经济增长,同时又要考察环境状况,更要关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见附图)。绿色GDP是比较科学和系统的观念,根据工业化国家的费用与收益分析表明,在没有特别明显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估算一国或区域的水体环境损益是可能的。发展中国家中对环境资源损耗成本研究的最详尽的是印度尼西亚学者Repetto,他的计算结果是大概有4%左右的GDP要重新加以评判,因为经济发展往往造成环境和资源的损耗。
我国的环境经济学家也对我国的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即成本进行了评估。南京农业大学的王舒曼博士、曲福田教授对江苏省的研究表明,以GDP为主要衡量指标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过高地估计了经济增长水平。他们仅仅计算了江苏省大气污染和地面水的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发现它占到了GDP的8%一13%(王舒曼,2001)所以,修正后的GDP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经济增长,而采取修正的GDP来衡量发展状况是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首要课题,应作为发展经济的科学指标。
2我国环境经济核算的初步思路
2.1目前我国环境经济核算的欠缺
在我国的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上,国民经济核算一直缺乏环境经济核算,因此长期以GDP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最重要指标。这种核算存在的问题是,它仅仅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是片面的,而且没有体现出经济发展中环境要素对经济总量产出的作用,计算中间投人时只限于产品的投人,并不包括环境要素的投人以及环境质量和环境适宜度的变化。问题之二,围绕资产核算,主要还是限于经济资产,既没有将自然环境要素完整纳人核算体系,也没有在核算上直接反映经济发展过程对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实际上,目前我国高速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是环境质量的下降,资源被大量采伐和废弃物被大量排放,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福利。
2.2如何构造我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当然,构建环境经济核算的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框架。1993年,联合国在经济核算基础框架上建立了综合性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简称SEEA ),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附属账户(又称卫星账户),2000年在1993年的临时版本基础上公布了SEEA操作手册,目前SEEA2002版本也将正式公布。
环境经济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实物型经济核算和资源价值核算,也就是建立环境经济核算的实物账户,并将其与资源价值货币型核算的结果一起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合并起来,对传统宏观经济总量进行修正,从而形成包含各种环境要素实物和资源价值修正后的真实反映国民经济增长的宏观总量,以绿色GDP为指标,这样既涵盖了传统的经济核算,又将经济增长过程中消耗的环境资源和环境折旧纳人整体核算,是一种科学而真实反映经济活动的指标。
2.3我国环境经济核算的困难
真正建立我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是一项极其困难的长期性课题。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地方政府所管辖的区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并反过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但经济指标仍旧是一个指挥棒,很少有地方政府主动将环境资源的消耗纳人GDP核算。虽然目前我国已决定启动绿色GDP核算,但只是先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体系,也只在部分省市展开,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及发达国家已实行的旨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提高居民生活福利的全面的环境经济核算。我国目前试点的环境经济核算工作主要完成的是在以前国民经济核算基础上的修正和将污染损失计算出来,初步建立环境经济核算框架,对区域环境污染损失进行计算。
由于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技术上、制度上、观念上的困难,更有许多尚待突破的学术间题,因此先将我国若干重要自然资源和污染物排放的实物量核算纳人现行核算体系,是一种稳健、可行的选择,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现实的管理需求,又可为进一步的环境经济核算探索奠定基础。
3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环境经济核算比较(见附表)
根据德国2000年的环境经济核算报告(GEEA),环境经济核算应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自然资源利用的生产力= GDP/自然资源利用量;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原材料平衡核算;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相关税收。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土地面积、能源、原材料、水等。根据笔者的研究,我国2000年的相关环境经济指标核算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巨大差距,很多数据难以进行全国范围的统计,比如年环境保护支出和废纸回收率。
4如何建立环境经济核算基础上的科学政绩观
4.1地方政府环保投入和环境改观的投入核算
以南京市为例,虽然有大量的政府投人和各级部门的严格执法,建邺区的环境质量现状仍不尽如人意。建邺区最近用于南湖改造的资金达2亿元,用于外秦淮河建邺段整治的资金也高达亿元,各开发商建造小区时在各小区投人的污水治理费用从百万元到千万元不等。唯一可以真正处理地方水体环境污染的办法是将污水集中到污水处理厂,所以建设管网是必须的,但建设管网的投人非常高,短视的政府往往无法完成。目前,整个建邺区的管网基本上处于“肠梗阻”状况,分别用于集中雨水和污水的管道还没有完成,现在仍是雨污不分开的“牛奶”混合系统,南湖有时就变成了整个区域的纳污塘,水体的环境质量状况可想而知。环境质量表示的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优劣程度及与社会发展的适宜度,所以很多是可以用具体的指标表示的。比如水体功能环境质量共有30个指标,我国目前监测的因子大多是常见的COD、高锰酸钾指数、离子氨、苯酚或石油类,而专业制造企业废水中的锌、铅、铜等含量就很少监测,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德国目前注重研究的正是莱茵河、内卡河等水体中的金属含量,尤其是锌、铅、铁、铜等的含量。
4.2理立地方政府的科学政级观:
生态+经济+环境质人
德国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各方一致要求进一步加强环保方面的政府级措施。1979年,德国第一个市政污水处理相关总则颁布了BOD、和COD参数的目标值,废水处理的总目标从保护人体健康转向了生态系统的水环境保护。南京河西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建邺区,也应注重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及人们生活的福利改善。
最近五年南京市招商引资的数据表明,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人比例是较低的,理论上地方财政应该预留GDP的3%用于环境保护,但根据已经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调查,一般用于环境投人的比例只有1%一3%。此外,虽然排污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企业乱排乱放的无序状态,但与我国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环境保护投人比例要达到西方国家上世纪末水平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真正计算区域环境经济状况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很多数据难以统计。但可以明确的是,在经济发展中,政府用于改善环境投人的费用在逐年递增。以南京市的污水集中处理为例,投资高达几十亿元的江心洲污水处理厂未来的运行费用十分巨大。政府近两年为改善环境,拆迁工程量也很大。这说明地方政府用于拆迁和环境保护的显性费用是高额的,其中还有一些难以计算的隐形费用,比如拆迁成本和路桥改造成本。
作为地方政府的领导,关心的应该是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而绝不是简单的经济总量和指标化后的GDP数据,但在“发展是党的执政第一要务”的大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关心的却是片面的经济总量。由于我国目前是以经济发展业绩来考核政府的,造成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和进行合作开发项目时往往引进的是转移过来的大量消耗资源的企业,造成当地环境的大消耗、大排放。而由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环境自净和承载容量,大量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废渣甚至噪声,往往远远超出地方自然环境所能容纳的极限,造成地方环境生态功能的退化,进而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我国地方政府的干部官员们更要有非常正确和科学的政绩观,而不是简单地以当地产生多少经济效益为目标,关注的应该是环境质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的变化和功能维护。因此,考核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正确而科学的政绩观,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降低自然环境质量和人们享受的环境福利,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优化和经济生活指标的建设。
4.3地方政府理立科学政细观的保防
4.3.1建立技术为先的支撑体系
我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很多,也有很多先进的环境技术,尤其是大量水和大气等方面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被研发出来,如果加以政策引导和足够的资金投人,就能将有效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我国新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
4.3.2建设法制社会
我国涉及环境和资源的法律很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以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噪声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环境法律及相关资源法律为专项,已经了28件环境法规和70余件环境规章,地方性环境法规达900余件,初步建立起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环境执法提供了法律基础。遗憾的是很多法律法规在颁布和实施的过程中,一旦涉及地方政府的眼前利益,就往往执行力度不够,甚至出现有法不依的现象。
4.3.3建立地方政府长远的发展观念
我国地方政府发展的长远观念应该建筑在长远的自然环境基础之上,但有些地方政府只注重眼前利益,丢失了未来发展的基石。目前要做的应该是建立地方政府绿色GDP的数据统计,逐级上报。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 模糊数学 资源与经济系统 协调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一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资源利用的集约程度直接关系着经济能否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
协调发展是一个内涵明确而外延不明确的模糊概念,因此,可采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度概念对其进行描述,隶属度变化规律可以通过隶属度函数来反映,建立协调度函数。
(一)静态协调度测度模型
■(1)
(1)式中Us为静态协调度:x为实际值(或观察值);x'为协调值,可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求得;s2为x的方差。描述两子系统之间的静态协调度可按如下计算公式:
■(2)
(二)动态协调度测度模型
动态协调度Cd(t)反映的是两系统相互协调发展的程度,公式为:
■
(3)
其中,Cs(t-T+1), Cs(t-T+2),…,Cs(t-1),Cs(t)为系统在(t-T)-t这一时段中各个时刻的静态协调度。
(三)协调度评价标准
依据相关文献,将协调度评价标准划分为四级:Cs(x,y)<0.5,极不协调;0.5≤Cs(x,y)<0.8,不协调;0.8≤Cs(x,y)<0.9,勉强协调;0.9≤Cs(x,y)<1,协调发展。
二、资源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一)资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资源的支撑条件和转换效率是衡量一个地区资源利用是否可持续的重要标准之一,资源的支撑条件与其占有量紧密相关,资源的转换效率与其重复利用率、利用效率、能耗相关;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总体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相关。本文共选取5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建立资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收集评价区域各指标的原始资料;为消除原始指标之间单位、量纲的不同,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差标准化,其公式为:
■(4)
(4)式中:Y(i,j)为研究区各指标标准化指标值;X(i,j)为研究区各类指标原始数据;X(j)为研究区指标平均值;S(j)为研究区各类指标的标准差。
(三)主成分分析方法推算资源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
以A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收集A市1985—2010年指标的原始数据,利用公式(4)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数理统计软件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A市资源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A市资源与经济系统从1985—2010年,有了较快的发展。1985—2001年,资源子系统发展水平高于经济子系统;2002年后,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超越资源子系统。
三、资源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分析
(一)静态协调度结果分析
利用公式(1)、(2),推算出资源与经济系统静态协调度。从图1可以看出,A市资源与经济静态协调度波动较大,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可以分为六个阶段:1985—1986年由勉强协调变为协调发展;1987—1992年由初级协调变为不协调;1993—1994年,由不协调变为协调发展;1995—1997年由协调发展变为勉强协调;1998—2007年,发展相对比较平稳,均为协调发展;2008—2010年由不协调发展变为极不协调。资源与经济子系统静态协调度平均值为0.8708,其平均值处于勉强协调的区间。极不协调的年份(2010)占3.8%,不协调的年份(1992、1993、2008、2009)占总年份的15.4%,勉强协调的年份(1985、1997)占7.7%。
(二)动态协调度结果分析
在静态协调度的基础上,利用公式(3)推算出资源与经济系统的动态协调度。从图2可以看出,A市资源与经济系统动态协调度平均值为0.9074,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动态协调度比静态协调度变化较平缓,波动较小,并且具有滞后效应。勉强协调的年份占总年份的30.77%。1985年作为基准年,1993年动态协调度最低,说明1993年资源与经济协调性最差;2010年动态协调度较低,说明资源与经济协调性较差。
四、对A市相应的建议
(一)应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A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资源的高强度开发为代价,资源的支撑条件和转换效率较低,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该市必须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鼓励低消耗、轻污染、科技含量高而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的发展。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行循环经济
当前,A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行循环经济,加强有效的宏观调控,开展资源承载力方面的研究课题;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零”排放技术等,构建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技术支撑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节约资源和环保型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加以推广应用。
(三)建立资源供求价格市场体系,适度提高资源的价格
为解决外部不经济性,必须进行外部性内部化,建立资源市场的供求价格市场体系,适度提高资源的价格。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和资源价格形成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源性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促进企业降低成本,不断改进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增强竞争力。
(四)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合理控制经济增长速度
A市必须对国民经济实行动态监测与宏观调控,合理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使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参考文献:
①贾晓丹.西安、宝鸡人口城市化与PREE协调发展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07
②任建兰编.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
③钟水映,简新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④张相枢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⑤曾嵘等.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12):1—6
⑥姜学民,周升起等著.均衡与效率——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激励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⑦A市统计局编.A市统计年鉴(1985—2011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⑧陈秉钊编. 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⑨陈焕珍. 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03.
⑩闫利. 兰西地区城镇发展与PREE整体演化的动态预测模型.西北大学硕士生论文,2010
■胡国良,朱晓.新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J].生态经济,2009,(6):67—70
■薛冰,陈兴鹏.青海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耦合演变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1)
■高建华,等.河南省PRED系统分析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6,(6):104—107
■李时,余冬平.吉林省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4,23(1):73—75
[论文关键词]长江上游大九寨环线旅游业循环经济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社会活动,对促进旅游地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根基。然而,在旅游规划、建设与消费过程中,因缺乏科学指导盲目开发、管理不当等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破坏了旅游资源的永续性,影响到旅游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长江上游的大九寨环线拥有重要的旅游资源,拥有闻名世界的九寨沟、黄龙等自然风景区,每年要接待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旅游者,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由于活动人员众多,也带来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本文试图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旅游业中,探讨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长江上游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个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一、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特点
1.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循环利用来实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由于四川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发展任务非常繁重,资源和环境压力巨大,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因此众多的专家提出了四川发展循环经济应根据自身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特点,按照循环经济所遵循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从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着手,抓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料、节地,推行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并提出了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区域等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把旅游业作为循环经济研究内容的还不多见。
2.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特点。旅游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是循环经济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从旅游产业这个角度来看,旅游业循环经济主要是指根据执行服务来创造价值的第三产业的特点从旅游服务产品与设施的设计与开发,到整个旅游过程,都要考虑消除或使之尽可能地减少旅游企业、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直接与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循环经济严格遵循着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3R原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一切旅游经济活动,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活动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以达到“合理开采、高效利用,最低污染”的目的,把旅游业清洁生产、旅游资源综合利用、旅游产品的生态设计和旅游者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从而使旅游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旅游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来。
二、长江上游大九寨环线的旅游环境
四川作为一个资源大省,建设企业循环经济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四川也是一个旅游大省,特别是长江上游的大九寨环线,是以成都-都江堰-汶川-松潘-九寨沟为西线和成都-绵阳-江油-平武-九寨沟为东线的环形旅游线组成的地带,大九寨环线上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具有色彩多样、层次分明的森林景观;同时,大九寨环线上人文古迹众多,有唐朝诗仙李白的故里,三国时期蜀汉遗迹富乐堂、西蜀子云亭和大司马蒋琬墓地,深山宫殿报恩寺等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为发展观光旅游业,培育第三产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吸引了众多的国际与国内游客。但是,由于大九寨环线上人口密度大,经济活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地区生态仍十分脆弱,大气和水质等环境污染问题在整体得到改善的同时,部分地区生态问题也显得日益严重。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对九环线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加剧,而且也对三峡库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和影响。其次,大九寨环线上生态建设也面临着提升生态建设效益等深层次的问题,面临着解决生态建设与增加生物多样性、发展地方经济及生态系统的维护等结构性矛盾。为了保持该地区生态建设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行旅游业循环经济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长江上游大九寨环线旅游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旅游循环经济模式是整个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目标所在。要按照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技术经济的作用,协调旅游生产与消费,协调区域内的农业生态化、工业生态化、城乡生态化等,严格按循环经济理念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循环利用,保护资源和环境,树立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构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运行的系统模式,以保证旅游业科学、有效地发展。
关键词:环境会计;会计准则;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我国环境会计问题的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7月8日
一、我国环境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会计专业人才缺乏。环境会计由环境学、会计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交叉渗透而成,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运用到多门学科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尤其是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如环境学、生物学等,如果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那么应用起来将出现很多问题。而传统会计和信息披露工作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是在基本掌握经济管理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会计和财务技能,并精通生产经营知识。如果面对环境会计问题,无论是处理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还是处理环境绩效问题,会计人员都必须更新其传统的知识结构,学习并掌握环境科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知识,了解企业生产业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没有这样的一个知识结构,会计人员将无法适应环境会计的要求,这必然影响到环境会计的推广和执行。我国培养会计人员还是以传统会计为标准,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对本专业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相关专业即使有所了解也只是在审计、税务、财政方面等,很少有在环境、生物方面有所研究的。
(二)未形成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以《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条例、环境标准在内的环境法律体系,这足以显现出我国对防止环境污染这一问题上的重视,但法规制度毕竟只是条文,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有完善的部门进行执法与监督。我国相关的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使原本有效的法律变得苍白无力,环保体制带有浓烈的行政色彩。虽然环境会计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也日渐完善,然而由于环境会计核算对象的复杂化、具体核算内容界定难以明确、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环境资产及负债难以计量等原因,环境会计发展进程相当缓慢。尽管我国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会计的重要性,也有披露环境信息的动机,但遗憾的是,环境会计研究还停留在学者们的书斋里,还未形成具备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还不能满足实务工作的要求。标准方面,我国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全国范围内只有废水、废弃排放物等几项国家标准。虽然有关部委已下达通知要求尽快制定规章制度,推进“三绿工程”,但与环境会计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三)环境会计缺乏整体意识。环境问题在我国受关注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人民群众事不关己的环境保护意识。多年来,我国环保部门一直在进行环保宣传,但环境污染事件却接连发生,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仍然认为环境问题离我们很遥远,对环境保护漠不关心,这必然也会阻碍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实施;其次,企业经营者利润最大化的绩效观。企业不仅仅是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体,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体,还是社会整体财富积累、社会文明进步、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简单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表现为关心员工成长、对消费者权益负责、关注环境保护、救助社会中需要关心的群体等。然而,我国企业环境责任意识较弱,重经济轻环境思想和先污染后治理等行为较为普遍,企业往往只顾眼前利益,环境保护观念淡薄,对环境会计建设重视不够;再次,地方政府官员错误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政绩是评价执政领导能力的主要指标。目前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官员仅以GDP的大小来衡量政绩,并将此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忽视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认为只要本人在任时经济发展上去就行,而将环境污染抛于脑后,普遍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
二、加快环境会计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培养环境会计专业人才。环境会计涉及环境保护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会计学等学科,是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应用学科,但缺乏环境经济、发展经济等学科的理论支持。目前,从国内外研究的理论文献中就可以发现,对环境会计核算、控制与环境经济核算与管理的界定区分基本没有研究和讨论,把凡是涉及对环境经济影响的一切确认与计量的事项,统统纳入环境会计的研究与讨论范畴,让人感觉到了环境会计无比宏大,无所不包;而在环境会计实务上,又让人感觉到无从下手。这是导致我国目前环境会计落后、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应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环境会计的相关理论,更新其传统的知识结构,适应环境会计的要求,使其能够胜任环境会计工作。同时,也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环保意识,强化对环境会计的重视程度,使其在思想上认识到环保和环境会计的重要性。此外,高校也应增设环境会计方向的专业,增开环境会计课程,培养具有环境会计胜任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员,使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胜任环境会计这份工作,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环境法规保障体系和绿色技术支持系统。国外成功经验表明,政府在环境会计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在这方面有些滞后,应尽快加强环境法规保障体系与绿色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其主要措施有:加强环境资源的立法与执法,明晰环境资源产权。长期以来,忽视环境资源的价值和环境资源产权模糊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的制度根源。推行污染许可证制度与收取排污费制度等是其有效措施;建立全国财政补偿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作为环境会计运行的资金支持系统。其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对生态资源的直接耗费者征收的生态资源耗用税和对生态资源受益者收取的生态资源维护费等;制定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为全面开展环境保护奠定了基础。虽然我国先后颁布和修订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但也应看到的是,协商和制造舆论是中国环境政策执行的特征,环保部门依赖于协商以及培养与企业之间和谐的关系来进行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因此常常将自己陷于尴尬境地而使环保法规难以得到遵守。因此,在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的同时,我国还应加强法律规章的执行力度,政府应采取坚决态度对违法企业与部门严惩不贷,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目前,我国不少企业已自愿开展环境会计工作,但其操作不规范、指标不统一,并且一些环保法规在环境会计实务中不具有可操作性,这就要求大力开展环境会计规范化的试点工作,逐步积累成功经验,制定高质量的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加强环境资源的保护、监测和计量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对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可靠计量是当前环境会计面临的难题,尤其是有相当部分的生态环境因子为非市场物品,不能以市场价格测算其价值,计量难度大。因此,由生态环境资源评估单位牵头,积极开展环境资源的监测、评价与计量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是解决环境会计计量难题的关键。
(三)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绿色教育。环境会计问题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更是一个可持续发展问题。要实施环境会计,仅依靠价格机制、产权制度、环保法规等经济与法律措施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机制的自律与促进。这就需要以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绿色教育,增强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参与能力,倡导公众树立生态人文主义价值观和“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具体而言,加大绿色教育投资力度、加强全民素质教育、鼓励绿色创新、革新绿色教育结构、开展绿色项目的“产学研”结合等是我国成功实施环境会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教育措施。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环境对人类的惩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保护自然与环境,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赔偿责任越来越大。作为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计量、反映和控制职能的会计理应对环境方面的支出、收益进行反映和控制。
主要参考文献:
[1]韩福恒.创新环境会计体制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J].中国会计报,2011.12.
有关旅游经济的论文范文一:循环经济视域下旅游经济管理创新
循环经济要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促使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得经济活动生态化。从旅游业的本质属性与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循环经济的思想同样适用旅游业。为此,旅游业应该积极倡导循环经济,不断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美国学者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循环经济。他认为,循环经济不同于旧有的过分依靠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而是建立在资源循环运用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实现了资源的合理运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它要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综合利用资源,使经济系统有机融合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循环进程中,从而使得物质资源在不断循环运用中得到充分利用。总而言之,循环经济是高效、污染低的一种可持续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我国旅游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不健全
我国旅游业发展非常迅猛,旅游经济管理市场建设严重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比如,我国还没有全国性旅游行业组织机构以及现代企业制度,一些地方政府旅游经济管理模式单一化。当前,旅游主管部门已初步意识到旅游经济管理不仅仅是单项事务的管理,还涉及城管、交管、物价、劳动、卫生、工商、消防等部门。因此,需要成立一个多职能单位兼收的管理委员会,专项并有针对性地对我国的旅游经济进行管理。另外,许多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管理模式单一陈旧,缺乏创新,忽略旅游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导致其管理水平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难以形成强大合力,实现有效的旅游经济管理。
(二)旅游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中存下着旅游经费投入不足及不合理的情况。1.旅游经费投入不足。旅游行业产业链比较广泛,涉及人们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而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庞大,难以组织财政资金投向旅游设施建设,导致旅游市场基础设施不健全,无法发挥优质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比如,外部交通、旅游步道、排水以及垃圾处理系统建设落后等。总而言之,旅游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从而制约了旅游经济管理的效益。
(三)重开发、轻保护现象严重
为了短期利益,有些旅游经营者盲目开发旅游资源,违背自然资源发展规律,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旅游资源开发初期,而且在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利用中,也存在这种不注意资源保护的做法。这种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根本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行为后果必然要以高昂的治理费用作为代价,甚至是旅游资源的永远破坏。
(四)旅游产品缺乏个性
许多旅游景区的产品缺乏个性,采用旧有的产品设计方案,满足不了游客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新颖性的需求,难以吸引回头客,旅游经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主题公园虽然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产品,但是由于缺乏个性,并没有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导致游客数量不断减小。
三、基于循环经济视域下的旅游经济管理创新
(一)系统观创新
旅游行业是综合性强的行业,涉及人们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产业。旅游行业存在政府部门、旅游经营开发者、当地居民等利益主体,涉及资源、环境、人文、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要素。因此,旅游行业应该在五位一体发展指导下,构建系统管理和控制的系统观。系统观要求旅游行业发展要考虑供求规律,从整体出发,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品牌景区,用品牌景区带动区域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旅游行业的开发与管理要尽量实现市场化操作,有效融合旅游资源,增强旅游产业的整体合力。另外,规划旅游行业时,要以系统观为原则,考虑影响旅游行业发展的所有因素,规划旅游行业,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观创新
经济观创新指的是旅游行业要根据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优化旅游行业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益,在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时考虑环境的承载力,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管理时,要考虑环境的容量,以保证旅客有一个舒适和愉快的旅游体验。同时,旅游行业的经济观要求,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以及自然资源不危及未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取得最合理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旅游行业的开发和经济管理过程中,要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分掠夺,在自然资源可以承载的范围内开发和利用,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环境伦理观创新
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宣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以外的物种存在于世界,也具有其生存价值。人类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物种,对地球其他生命体应该承担伦理责任。基于循环经济视域下的旅游经济管理要尊重生态环境,肩负保护环境的伦理道德,并且将环境伦理观运用于旅游业的开发和经济管理,运用于保护环境的实践。
(四)生产观创新
循环经济视域下的生产观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节约生产资料,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样,在旅游行业开发利用中,运用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和绿色生产等生产方式,提高技术含量,加大知识等非自然资源物质在旅游市场中的比重,减小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快旅游行业国际认证,按照国际标准化ISO14001的标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益。
(五)消费观创新
循环经济视域下的消费观要求人们改变消费观念,在旅游过程中注重精神文化消费,适度物质消费,杜绝不文明消费行为,提倡健康消费,减小旅游消费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旅游消费过程中,要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鼓励民众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
有关旅游经济的论文范文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
我们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业,是由农业生产活动而展开的旅游资源的发展创建的。正因如此,我们要让当地的民众都加入到旅游行业的发展中来,让本地的人均收入能够随旅游业的发展而提高,更进一步发展当地经济。一方面把旅游资源挖掘出来提供给游客,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土特产的销售量,整合农业生态旅游一条龙服务,将生态效益变为当地民众收入的提高。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意义是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收入的。在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创建的旅游项目中,农业生态旅游是放在首位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当地生态作为主体,同时发展旅游业和农业,两者同时进步。农业生态旅游是最近新生的发展方式,是把生态环境当作主体,在农业生态发展时,和其它旅游项目一起发展,将农业和旅游业综合起来,它的特点就是让旅行者旅游时可以欣赏秀丽的风景,也能看见当地的田园风貌,不但能够尝到特色的农家小菜,还能够亲自看到当地的农业活动,而且能够亲自参与体会,亲身尝试生态环境带来的生活方式,这种特色旅游业,即能大幅度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也可以增加民众收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特点
1.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我们国家的特色农家游虽然在最近很受人们青睐,可是由于地理位置不方便,三农问题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第一是农村的发展比较缓慢,农业经济主要是由传统农业来发展的,经济很难跟上,基础差。这是影响农家游的一大原因。
2.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资金不足
农家游主要是以湖光山色和农业生产相加为特点,建设风景区和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都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金钱,所以这些旅游资源,必须要建设许多基础设施,这样才能让观光者更好的游玩、体验。由于许多农民的收入很难支持这些基础投资,所以这些更加深层次的开发虽然很想做到却无法实现,所以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有很大困难。
3.农业生态旅游地域特点性强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风土人情也很丰富,各个地区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好河山风光秀丽,每个地区的特色也完全不一样。这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特色农家游的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更体现了我们国家农家游的内容十分丰富。
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模式单调
特色农家游是以农业生产方式、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特色历史、农业生产劳动等为主体,如果建设的构想都一样,这样就让农家游的模式显得单调,没有一点创意,每个地方都没有完全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没有充分的利用当地的特点来规划建设,无法吸引各地旅游者的注意,这就使得一些农家游无法保持应有的热度。
2.本土民众加入少
在许多发展特色农家游的地区,当地农民没有加入到旅游业的想法,因为生长的环境和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本地农民很少加入,外地人口加入的较多,让许多来此的旅游者认为这是过度商业化,这不但没有让当地农民受益,生态农家游也没带领经济快速发展,反而使生态环境越来越差,引起本地农民的意见。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还有许多的发展农家游地区,是开发商直接购买或者租赁获得的,所以损失了许多耕地面积,还有的地区,政府为了让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过度的开发建设,这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并且因为当地没有认真规划,不符合当地环境发展,使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建设的农家游景区没有体现本地的特色,景区建设的投入太大,不仅使当地民众失去了土地,还无法获得补偿,于是导致当地民众对发展特色农家游不再有信心,更加不愿意加入。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优化策略
1.改善农业生态旅游
政府可以颁布生态旅游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大力宣传,这样来推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当地的经济建设。
2.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相关部门定制旅游产业的法规,来保护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时全国的监督部门,还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促使特色生态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开发新型农业生态旅游产品
不断创新生态旅游业的玩法,让特色农家游保持活力,不断的发展下去,那就要不断增加吸引力,并且能够让当地的民风名俗、生产方式、生活特点这些方面具有特色,让这成为当地景区招牌,吸引全国的旅游者。
主要内容主要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背景,第二部分分析旅游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第三部分旅游发展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最后旅游发展中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首先第一个方面研究背景,为什么突然想起来研究这个题目?就是因为在经济学里面有一个水滴钻石的理论,水很有用,钻石其实没有用,但是价格比较高,旅游中也存在这样的悖论,我们资源和环境核心吸引物为旅游活动提供支撑,可是资源费很少,大头在机票和酒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成本经常被忽视,如果把资源环境看作是旅游业投入,有助于我们找到可行性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旅游经济与环境发展存在一定关系,一方面自然环境自己旅游经济发展重要旅游资源,再一个吸纳旅游产生的废弃物,其实整个支撑了旅游活动。再一个旅游发展确实也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在这一点上,我想多说一点,在很多生态脆弱的地区,生态旅游模式确实可以起到保护手段。去年跟我的导师一起参加亚洲开发银行生态补偿会议,柬埔寨还有我们国家一些地区当地生态特别脆弱,当地居民希望靠这个作为一种生计,砍柴,或者采集里面的一些东西。如果是这样发展,反而是不可持续的。他们就开始保护环境,开发旅游,然后获得一定的收入,反而促进了环境的保护。在国外生态补偿称EPS为生态服务付费,生态旅游我认为看作生态补偿一种市场化的手段。我们导师说生态补偿我也积极提出来用生态产业促进生态补偿,比那种纯粹采用支付效果应该好一些。
在旅游发展实践中,环境破坏有一定的规律可寻,这是我个人一点粗浅看法。一个是环境的发展曲线,一开始对环境破坏比较厉害,后来慢慢开始治理,最后保持环境好一些,呈倒U型曲线,一旦到生态承载力不能承载的地步,彻底环境破坏掉了,旅游发展不可持续。再一个一开始对环境污染和破坏比较少,然后一直维持在低水平,旅游业也是可以持续的,这是三种可能。
摘要:我国的工业企业亟待解决环境会计不力的问题,应该从各个角度同时出发,立足企业自身,不断学习与创新,在西方先进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绿色会计体系。
关键词:工业企业 绿色会计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管理层的任何一项战略都将直接决定企业的成功与否。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提出,企业将战略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如何增加企业可持续竞争力上来,尤其是一些工业企业。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欠缺的国家,环境治理一直比较落后,在工业企业大规模、高速度发展的背后往往蕴藏着高污染、高成本的隐忧。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绿色会计的兴起与发展为工业企业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将从绿色会计发展的角度,讨论工业企业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运用绿色会计进行发展的。
一、绿色会计概述绿色会计也被称作是环境会计,它是将环境科学、资源条件、统计分析和会计等多学科有机统一,相互结合的新兴学科。它是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定的方法,辅之以实物计量和文字表述来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专业科学。绿色会计的核算范围不同于传统会计,而是将周围的空气、水等环境资源划入计量范围,并从企业的发展中寻求一定的价值补偿,从而真正体现出社会成本的或者社会效益。
二、工业企业实行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1.实行绿色会计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而且是以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和谐作为转型基础。工业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但同时也是污染严重的行业,两者只有有效协调,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只有将周围环境和资源列入我国经济核算体系才能真正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2.绿色会计是工业企业发展的必然条件工业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污染性也不能忽视,我们应该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在当前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也应该为后代创造继续发展的条件。因此,工业企业应该重视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一方面,可以增加投资者和消费者关注看好企业的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为工业企业减少环境治理成本,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三、我国工业企业推行绿色会计所面临的挑战
1.指导方针不健全我国的环境会计还处于摸索阶段,更多的是照搬国外的现有成果,于我国的现实国情连接不完善。而且一些重点环节与国外的差距较大,没有达成一致。因此,我国的绿色会计现阶段还没有完善的指导方针政策,国家虽然支持鼓励企业推行环境会计,但是没有完整的方针政策,企业不敢贸然采用,一旦实行,一方面是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企业没有系统的绿色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作为指导,这使得企业面临两难的选择。
2.对绿色会计的重视还不够绿色会计或者说是环境会计,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来说,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施绿色会计要求会计主体具有高度的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但是我国的工业企业只顾眼前的利益,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造成了周围环境的恶化。而且,我国企业的道德责任较差,没有意识到环境责任与企业利益的直接利害关系。虽然2005年,国家统计局和环保总局要求各省市要研究《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提出完善建议,并建立适合本地区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并且开展污染损失调查和环境核算,但是这是我国进行的为数不多的大范围环境核算的活动。这些足以证明,我国的工业企业对环境会计学科没有充分的重视。
3.绿色会计的理论体系不健全任何一个学科的实践都需要完整的相关理论作为支持论据,绿色会计的实施同样如此。我国的学者引进绿色会计概念后,虽然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是不够深入,对于一些理论细节问题做得还不够好。比如,绿色会计的实施与我国目前资源耗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企业进行绿色会计的成本相当大等问题。再者,学者进行研究的时候一味的翻译造成理论不能联系实际,而且只注重绿色会计单一方面的研究,而没有将绿色会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进行探讨,致使我国在推行绿色会计时缺乏有效地理论支持。
4.相关的法律法规有缺陷我国的会计工作通常是由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来规定和指导的,但是会计准则只涵盖了会计工作的问题,没有涉及到环境等专业会计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从颁布实施已经经历了二十年,在日益进步的今天,配套的相关法律没有进一步颁布实施,无疑为进行环境会计设置了障碍。
5.绿色会计专业人才缺乏绿色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而且综合了环境科学、会计科学、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这大大增加了国家对绿色会计人才的培养难度。现阶段,工业企业的会计人员一般都是传统会计核算人员,专门从事环境会计的人才为数不多,企业也不愿意花费高额的成本进行培养。国家也没有专门定期的培养绿色会计人才的计划,这大大制约了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脚步。
四、工业企业推行绿色会计的建议对策
1.加强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我国的会计学者应该加大对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尽管绿色会计相对来说比较冷门,但是学者应该秉承应有的学术风范对绿色会计进行系统的研究。首先应该建立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然后在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并且要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工作经验,为我国工业企业推行绿色会计做铺垫。
2.加大绿色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对于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做到积极宣传,将绿色会计的理念通过各种媒体普及的社会中去。这样一方面使会计人员可以建立对绿色会计学科的兴趣,也可以使企业关注环境保护知识,建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给绿色会计人员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国家应该建立绿色会计人才培养计划,定期进行培训,积极选拔具有综合文化知识的人才进行会计方面的培养,还可以设立等级考核制度,通过评定职称等方式增加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争取建立一支系统的绿色会计师队伍。最后,在某些地区先行试点,特别是以社会各界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为主要内容,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最终逐渐推广、普及完善的绿色会计制度准则。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我国的工业企业应该在现有的制度下进行发展,绿色会计同样也应该在相关制度下进行建设和发展。财政部应该尽快推出绿色会计的相关准则和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会计法》、《税法》等相关法律,使绿色会计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而且应该坚决落实制度和规定的实施。按照规定,上市的工业企业应该披露关于环境的会计信息,但是大部分工业企业没有按照规定披露。这样的现象应该坚决打击,加大处罚力度,增加监督治理环节,一定要让违法的成本大于获得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4.建立环境审计制度,
--> 加强监督职能目前我国的相关审计机构的审计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审计职能上,并没有进行环境会计的审计,这不利于对工业企业的环境会计进行监督。我国应该建立环境审计制度,将工业企业的环境会计纳入审计的范围,加强外部监督治理,有效约束企业的经济活动,督促企业及时进行整改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此外,建立民间环境审计组织,配备环境审计人员,以利于做好环境审计工作,发挥审计监控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威,张英.浅谈绿色会计[j].地方财政研究,2008,(10)
[2]杜德春.对实施绿色会计的研究及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7,(02)
[3]贾芬阁.浅析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j].时代金融,2007,(02)
[4]王泽淳.浅析企业环境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