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17 20:20: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职业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篇(1)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职业教育也已经基本实现了教学主体的转化。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陈旧观念,逐渐将教学主体转移到学生身上,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固有思想,主要任务变成了指导学生的学习,而非传授知识。教师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多媒体技术也将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而被重新定义。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所以导致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也处在开发阶段,对职业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就是建立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汽车服务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备汽车服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能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工艺与检测、汽车使用与维护、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制造与装备以及汽车美容与保养等方面工作,具有高端技能和扎实理论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专门技术应用人才。这些能力的培养取决于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能否具备实用性,取决于资源库的内容。

2汽车专业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的专业化部分设置

⑴理论部分,汽车服务专业课程主要由公共基础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汽车服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基本能力的学习和训练等模块,以项目课程实施为载体,强化岗位职业技术核心能力,同时加强岗位持续发展所需的拓展知识学习;同时设置公共任选课、专业任选课知识的学习内容,培养职业岗位后续发展能力,公共基础课模块主要着力于学生一般性知识与素质的获取,并将德育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公共选修课模块重视学生知识储备、人格修养、文化陶冶、艺术鉴赏及继续学习的需求,为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专业基础课模块重在建立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专业技能课模块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专业任选课模块给学生提供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这些全部依靠数据库实现数字化教学。

⑵实践部分,根据不同的就业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本着汽车服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实际要求,以培养学生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制造与装配,汽车美容与保养技术为核心,培养学生加工与安装工艺的实践能力、汽车安装、调试、维修的基本能力,汽车使用与维护的基本能力,以及熟练使用计算机软件的能力;有效利用资源安排具体的实践内容,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将理论与操作结合在一起,掌握实际工作的能力对应的实践环节,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实施时间交错、体系并行,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符合学生就业的岗位需求。

⑶实例研究部分,是由典型案例以及技术指导构成的,这个部分不仅能够使教师实现对新技术的学习,还能够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详实的参照,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实践经验。以蓄电池电量过低的检修为例,学生通过基础理论库查阅有关蓄电池电量不足的原因,通过电工电子实训基本实践能力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排除各种引起蓄电池电量不足的原因,最终排除故障。通过资源库的让学生主动掌握汽车服务的基本知识、常用工具的使用、基本操作、线路的布线与布局和工艺,常用电气设备的使用、安装、检测与维护,电路故障的分析与处理,印刷电路板和接触常用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的生产实际,了解电子工艺的一般知识,掌握最基本的焊接、组装产品等汽车服务的基本技能,同时使学生通过技术指导和训练,注意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⑷教学部分,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并根据各个模块所涉及到的内容与特点,分别以交际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行动导向法、翻译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其他教学方法并举的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等高科技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建立班级QQ群和微信群,为学生提供网络交流互动平台,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朝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

⑸拓展部分主要是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以及汽车在技术领域的新技术介绍,通过引进企业先进技术,及时了解汽车服务专业及相应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将新内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新经验及时充实到资源库的建设中去,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企业的工作实际,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这个部分是为了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而设置的。

3汽车服务专业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应用

篇(2)

《成才之路》杂志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出版,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管、成才之路杂志社主办,是聚焦成才、关注广大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成果的省级大型教育期刊。她关注教学新经验,追踪教改新走向,展示教师新形象,具有科学性、权威性、指导性、资料性的特点,1995年创刊以来得到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好评。

《成才之路》杂志【国际标准刊号(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8-3561,国内统一刊号(连续出版物号):CN23-1437/C。全国邮局公开发行,旬刊。邮发代号统一为:14-2,广告许可证号:】

《成才之路》从2007年起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来源期刊,发表的文章可以在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中国知网”查询。现诚征各科教育教学论文:

一、论文征稿:成才理论与实践;青少年成才新思路;创新教育、心理教育、职业教育、德育探索;学生成长、成才、成功教育中的热点、难点、疑点;各科学法指导、学科教学、学校工作、班主任工作、教学研究、课案赏析、治校方略、教育理论探索等。欢迎各大院校和地、市、县、区教研室的同志推荐优秀稿件。若能组织订阅,价格从优。

稿件要求:

(1)反映教育领域重点热点问题、教学一线最新成果,论据充分,文字精炼,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2)以纯文字稿为主,可以用图形、表格。

(3)请认真校对稿件,并注明作者姓名、地址、电话、邮箱。

(4)论文如系评职晋升之用,请注明使用截止时间并提前寄稿。

地址:哈尔滨市道外区大方里小区203栋A座 成才之路杂志社编辑部

篇(3)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职业教育,PBL教学,综合设计性实训教学,超声诊断技术,技能性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规划、课程设置等许多方面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影像技术专业中《超声诊断技术》这门课程主要研究的是无创影像检查技术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其中综合设计性的超声诊断技术实训教学摘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比较单一,教师示教,学生操作,阻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对知识的掌握。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情境的以学生为中心,从临床实际问题出发,在带教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具体病例或医学专题等问题进行实训教学的培养过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1-5]。将PBL教学方法融入到超声诊断技术的综合设计性实训教学中,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了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PBL教学法在综合设计性实训教学中的实施

(一)实施前的准备

学生通过预习式临床实习课的教学过程,已经对一些常见疾病的超声检查技术进行了观摩,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兴趣,之后的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了相关疾病的超声诊断操作技能,包括探头的选择与使用、检查、扫查平面的选择等。为PBL教学法在综合设计性实训中的应用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验基础。

(二)实施过程1.问题的设计:根据Norman等人阐述的PBL案例书写原则[6],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教育教学论文,规划好学习的重点、难点, 查阅相关教材、文献、临床资料等,然后指导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例如腹痛的病人,指导老师重点讲解怎样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超声检查进行判断病因(可能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疾病),设计一个实训方案证实该病因,同时对超声实训检查的结果有所预测等。通过对综合设计性实训病例的讨论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腹部超声诊断技术的程序,掌握了进行腹部超声诊断技术的基本知识,之后,指导老师根据超声诊断技术理论课上重点掌握的且与临床密切关系的章节内容以及实际情况,选择出适当的临床病例,结合病例提出问题,例如胆囊炎病人超声检查,让小组同学(一般几个同学为一组)以病例当中提出的问题为中心,根据病人的体征和检查结果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设计该病例进行超声检查的实训方案论文提纲怎么写。设计的问题或选取的病例应该将理论知识融合在其中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最终能够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规定的学习领域并且达到预想的目标。但要注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或病例,可以在具体讨论之前给予适当的讲解,简要介绍相关概念,或者给出具体地参考文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二、PBL教学法在综合设计性实训教学中实施体会

(一)优势:第一,PBL教学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学习过程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以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其次,PBL培养了学生将来在临床工作中需要的能力,包括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并锻炼了沟通技巧,这些都将为学生今后走向临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PBL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暴露问题,在解答新问题的过程中教育教学论文,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印象更加深刻。

(二)不足:PBL教学模式同样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实训师资不足,一方面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不懂PBL教学法,他们习惯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常常觉得PBL教学比较困难。另一方面由于PBL教学模式对教师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但对理论基础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临床医学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其次,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如合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能力等,因此,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也是有效完成PBL过程的重要因素。再次,在PBL的要求下,学生需要大量使用图书馆及电脑网络资源,因此对相关设施的要求比较高。最后,志愿者病人的疾病种类和数量受限,部分临床疾病问题的讨论开展不了,比如重症疾病的超声诊断。

(三)总结:在实际的实训教学中,教师应对PBL教学模式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以适应我国高职高专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为打造真正的符合临床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不断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效云,董明纲,刘洁.浅谈PBL教学模式[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19:80-82 .

[2]杨耀防.典型的以问题为中心教学过程剖析[J].国外医学,1994:1550-52.

[3]林岩,胡南,孙玉荣.病理学中PBL教学法初探 [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0):50-51.

[4]McParland M,Noble LM,LivingstonG.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pared totraditional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psychiatry[J].MedEduc,2004,38:859-867.

[5]Doehy F,Segers M,VandenBossche P,et a1.Effects ofproblem-based learning:a meta-analysis[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3,13:533-568.

[6]Norman GR,Schmidt HG.Effectiveness ofprob-lem-based learning curricula:theory,practice and pa-per darts[J].MedEduc ,2000,34:721-728.

[7]鲁华.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J].南方医学教育,2010,4:40-41.

篇(4)

教学研究。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考试改革。

教学指导。根据中小学、中师幼师、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提出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组织教学改革实验,总结推广教学改革经验;开展查学听课和教学视导,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学业务管理。提出实施课程改革、执行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和教材使用的具体意见;制定教学常规和教学工作评估标准,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当前,山东省教研室教学管理工作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超前研究,提出理论;调查研究,提供咨询;参与研究,提出决策;评估视导,规范教学;跟进指导,促进改革;培养典型,推广经验;检测评价,确保质量。

课程改革实验。参与实验规划的制定,组织实验的实施;跟踪研究监测各科课程的实验情况,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指导。

教材建设。根据教育厅的总体部署,制定教材编写规划,承担教材编写任务,参与教材审定工作,组织新教材使用前的审读和评估,提出教材选用的意见。

篇(5)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专业发展;调研

作者简介:王维婷(1968- ),女,江苏徐州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职业教育。

一、问题提出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面对职业教育的新一轮挑战与机遇,高职校师资队伍逐渐由规模型向内涵型转轨。教师职业成长与专业发展密切度愈来愈高。

五年制高职校教师既不同于普通院校教师,也不同于其他职业院校教师。鉴于五年制高职校学生入学年龄为15-16岁,中考成绩居中等水平,显性心理指标是控制力弱、好表现、虚荣与自卑感并存等。所以,高职校教师虽然职业稳定,但压力很大,它既遵循教师职业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以人为工作对象,培育的人才正经历重要的人生转换期,所以具有其他职业不具备的特殊复杂性和特别重要位置。既要重视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培养,还要突出专业技能引领示范作用。

与此同时,高职学校师资主要来源于大学毕业生,而大学又比较缺乏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实践教师和设备,所以绝大多数教师处于纸上谈兵状态,或呈现边学边用现象。有些学校注意到此现象,也从企业等部门直接聘用有经验的技能型教师,但毕竟数量有限,效果不明显。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师资队伍支撑,故而,加强高职校师资队伍状况研究,从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联动性入手,可以有效地整合学校人力资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本积累。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教师职业成长及专业发展的设计,指导教师确定专业发展路径,协调教师个人内在需求和学校长远目标需求,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欲望,实现个人和学校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以职业生涯成长与专业发展协调统一为总目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教育实验法、个案法等,根据课题研究的不同方面及特殊性,进行综合分析、论证、评价,保证课题研究目标的实现。

四、调研对象――以XX高职校为例

(一)基础层面比较(数据略)

归纳原因:

(1)由于学生专业群选择的偏差,导致专业教师需求呈现偏差,各专业师生比失衡加剧,可见,专业优化调整急需有实践经验、技能操作强的中青年教师。以KJ系为例,授课教师总人数减少,但由于在校教师人数增加,外聘教师逐年递减,对教学跟踪检查可见,教学质量较好。而XX系授课教师总人数减少,外聘教师呈上升趋势。原因在于教师年轻化较严重,处于生理变动活跃期,校内授课教师变动幅度大。

(2)专业结构失衡。由于建校时间长,专业失衡现象严重。直接导致高职称教师专业分布不均,成熟专业群的教师老龄化趋势增强,影响学校品牌专业后续发展;同时新增专业的教师实践技能不足,对专业课程的把握度有待于提升。间接导致职称结构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尤其随着副教授职称教师的老龄化,师资队伍断层愈加严重,以KJ系教师为最突出。

(3)“双师型”教师专业对口率弱。虽然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扩大,且呈现多样化趋势。除会计师、经济师外,还有物流师、电子商务师、网络工程师、职业指导师等,但高学历低技能的教师以及有证无实践操作经验的教师占相当比例,都有待于更加务实地参加社会实践,提升专业技能。

(4)个别专业课程改革进度缓慢,纸上谈兵现象比较严重,急需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实训基地加大培养力度。

(5)教师年龄结构失衡,工作时间短、初级职称的师资队伍比例逐渐增大,截至2010年已占到48%。

(6)数量结构失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高级职称的教师,随着经验积累,转行从事行政工作的人数增加,对教学一线力量削弱产生一定影响。

(7)外聘教师队伍逐年扩大,高学历低龄化、缺少实践经验的外聘教师占较高比例,职业院校教学特色得不到保障,外聘教师管理、教学质量值得商榷。

本研究通过多渠道采集信息、归类整理,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从动态、静态两角度对学校师资队伍的显性指标(职称结构、性别结构等)以及隐性指标(教科研能力)做了多方分析,为师资队伍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提供有力背景依据。

(二)关联层面

针对不同职称结构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的认知度,在学校内采用随机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5份,有效率96.2%。经整理对比分析,考察对象比例基本平衡,问卷基本可以反映教师愿望。

1.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认识不足

调研中,各层次教师对职业生涯都比较重视,认为无所谓的助讲仅占2.6%,副教授稍高些,占15.4%,但也存在矛盾,成为副教授的教师都是在职业生涯认真规划、目标明确的基础上,一步步前行的。约16.7%高级讲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从未规划,讲师中54.8%的教师还不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急需引导。认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和事业的发展有作用的仅占39.2%,由此可见,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相当地认知不足。现象也表明:教龄长的教师比较了解自己的特长,教龄短的教师比较了解自己的兴趣。随着工作稳定程度和工作经验的增长,高职教师对自身特长认知度与对自身职业兴趣关注度成反比例。职业生涯规划根本目的就是寻找与自身特长和兴趣同时匹配的职业和职业目标,否则不加以引导,其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就会陷于窘境。

2.高职教师职业目标与高职院校发展目标存在偏差

在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调研中,感觉管理层面重视程度高的主要集中在高级职称获益方,而在讲师中约占46%的认为自身选择的自主性不多,只能埋头于完成工作任务,难以顾及个人发展。如此比例,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加强协调引导。对助讲的技能培训,副教授的教科研提升也要加以制度保障。尤其讲师中已经出现近38.1%在专业上处于高原倦怠期。既有高职师生比例失衡,教学学时过多,教科研任务加重等外因,也有人近中年,生活压力,身体状况等内因。如何稳定心绪,创造氛围,让他们体会教学的价值、职业的意义,提升教师生命的质量感,更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只有适时适度调整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指导不同层次教师专业成长,才能协调总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差异。

3.高职院校与教师的沟通机制效果不佳

调研中,各层次教师普遍感觉近5年教学、科研等任务工作量偏大,力不从心者占总体的43.4%,29.5%的教师已经自我感觉处于过度劳累状态,需要加强调适。

与此同时,调研总体的高职教师整体素质较好,约占44.4%的高职教师处于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差距弥补状态,而苦于不知差距在哪里的占37.4%,不想探寻,没有必要占16.4%,认为没有差距的仅占1.8%,假若管理层面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档案,对症下药,提供实施方案,则有利于双方层面的共同发展。

4.高职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专业化指导和管理

调研中,虽然教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自身认识、环境因素等,但主动选择高职校教师职业的约占55.7%,有利于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专业发展。而目前由于缺乏专业化指导和管理,存在暗流现象,所以,专业化指导和管理可以使高职教师解除职业困惑,理清职业思路,克服职业挫折,重新树立职业信心。

综上所述,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五年制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联动方案,更有利于学校主动引导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团队引领个体,个体服务团队,学校与教师互动,保证共赢实现。

五、构建五年制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联动方案

高职院校的发展是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落脚点,因此高职院校在为教师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和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应确保教师的职业发展能促成组织发展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以XX高职校师资队伍状况为研究对象,形成个案分析,由此及彼,希望对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有借鉴之用。

(一)方案构建依据

学校发展,教师是关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苏政发【2007】125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苏联院【2010】1号)精神,结合学校整体发展,以加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为重点,搭建教师专业发展有效的平台,促进师资队伍优化调整,推动课程改革深入,提升学校建设内涵,实现教师个人职业奋斗目标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协调一致。

(二)方案构建路径

从学校的角度看,通过对教师职业生涯表现、综合素质、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发展潜力等进行评估,为教师设置合理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通道不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元的,以便使不同类型的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途径。当然,学校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在青年教师,如何引导青年教师,关注中年教师,发挥老教师潜能,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故构建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二者联动方案有益于学校可持续发展。在费斯勒(R.Fessler)的教师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的基础上结合人的生命自然的衰老过程与周期,设计高职校教师职业发展过程,形成如下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对应分析图1,分阶段提出成长目标,为构建高职校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联动提供路径。重心在如何实施上。

(三)具体实施方案

1.初级阶段

教龄1-2年为职业生涯生存发现期。诊断为:环境陌生;茫然无助;角色转化;有待引导。总体目标为:入职培训;认知环境;师傅引领;教学摸索。阶梯目标为:适应环境;融洽氛围;主动观摩;独自教书。

教龄3-5年为稳定期。诊断为:教学程序规范;逐渐熟知专业方向;逐渐认知教育管理;尝试有认知选择;教育研究有方向。总体目标为:职业规划目标定位;教育教学齐抓共管。阶梯目标为:规范教学;专业定位;管理班级;角色升格。

初级阶段的成长措施重在教育方面有想法,关键在专业发展有思路。

在教育方面:①学习师德、教师法读本,热爱、了解、尊重学生,不断加强自身师德修养。②每年认真阅读3本教育教学与专业书籍,加强教育管理策略学习应用,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在专业发展方面:①观摩老教师、优秀教师教学,撰写教学反思。②主讲2-3门课程,精讲1门,完成教材和课标的研读,简单梳理相关课程知识体系,并有完整、系统的理解。③每学期在学校上一次公开汇报课。④力争适应教学环境,得到师生认可,争取成为教坛新秀。⑤每年学校结合专业发展安排2周左右定岗跟位模拟实习,要求撰写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反思。

在教学科研方面:①钻研优秀教学设计,认真组织每一课的教学,保质保量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从合格教师过渡到优秀青年教师。②认真反思自己教学,及时总结成文,参加教育教学论文或案例评比1-2次。③积极参加各级教学实践活动,虚心向同行名师请教。

2.中期阶段

教龄6-15年为尝新自疑期。诊断为:自我审视;寻求发展;教学实践;演练技能;企业磨炼;增强素质;统筹兼顾;参与科研。总体目标为:教学创新;技能凸显;科研带动;形成特色。阶梯目标为:演练技能;形成特色;科研引领;成果积累。

教龄16-25年为宁和保守期。诊断为:驾驭课堂;知识丰富;教学娴熟;具有特色职业疲倦;热情尚存;职称到顶;进取渐弱。总体目标为:专业骨干;技能娴熟;团队管理;突破瓶颈。阶梯目标为:业绩突出;成果丰富;职称升级;引导成长。

中期阶段的成长措施重在教学科研有积累,关键在专业发展有特色。

在教育方面:①加强职业教育理论学习研讨,了解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状态,摸索职业学校学生成长规律,形成管理特色,对突发偶发事件能独立妥善处理。②每年继续认真阅读3本教育教学与专业书籍,加强对职业教育特性的认知,参与学生实习实训管理,成为优秀班主任。

在专业发展方面:①主讲3-5门关联课程,精讲1-2门,成为专业骨干或课程负责人。②开发教材,参与校企合作,能独立运用专业知识帮助校企合作单位解决难点与焦点。③每学期在学校上一次公开示范课。④主动学习,力争教学创新,负责团队管理,推动学校课程变革,成为专业负责人。⑤每年学校结合专业发展安排4周左右顶岗跟踪演练,利用专业知识为实习单位解决1-2个问题。

在教学科研方面:①开发教材,参与立项课题研究,争取独立主持课题。②研读专业,反思自己教学,争取每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或教育管理论文1-2篇。③积极参加各级教学实践活动和各类教学论文评比,参与或指导技能大赛。

3.后期阶段

教龄在25年以上为游离休闲期。诊断为:心理生理加强调适;体能下降动力减弱;经验丰富规范清晰;理解教育激情渐逝。总体目标为:唤醒激情;发挥余热;传帮带助;教学监督。阶梯目标为:突出地位;增强动力;统筹兼顾;出谋划策。

后期阶段重在教育方面有经验,关键在专业发展方面有引导。

在教育方面:①加强监督指导,发挥传帮带作用。可担任教学督导、专业发展顾问、指导青年教师、科研顾问等职。②参与或组织各类活动,发挥余热。

在专业发展方面:①主讲2-3门课程,完成教学平均工作量或基本教学工作量。②出谋划策,指导教学团队活动开展。③定期定量跟踪指导2-3名青年教师教学等各项工作。④每年学校结合专业发展安排4周左右顶岗跟踪演练,通过传帮带作用,引导青年教师,服务企业,为实习单位解决1-2个问题。

在教学科研方面:①主持立项课题研究,开展课题指导、技能大赛培训等工作。②反思教学,指导或主持各级教学实践活动。③发挥专长,评比各类专业技能和教学论文。④引导教学团队,开发校本教材,申报精品课程或主持市级以上课题。

六、研究结论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过:“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在多方调研基础上,立足校本,细致分析,切入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制定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二者联动方案,只有不断尝试调整,激发教师潜在的寻求发展的欲望,避免教师职业倦怠,才能使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于学校总体目标,助推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实现学校与教师的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共同获益,最终逐渐形成固化“以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为核心;以双师资格为目标取向;以实践性知识建构为基础;以校本、高校、企业三元合作为培养模式;以多样发展为途径和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的高职校教师专业发展观。

参考文献:

1.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10)

篇(6)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021-03

一、课题研究背景

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和主力军,是一所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关键性资源。职业教育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早,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膨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特色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有较大的距离。其中,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水平不能适应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要求,这是问题产生的关键。从现状来看,尽管各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中投入了较大的关注和努力,但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和因素,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仍不能让人满意。理论指导不到位、管理模式滞后、队伍发展规划不科学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如何结合学校新一轮转型发展的目标,探索建设具有特色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在深入掌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诉求、建议的基础上,和谐推动职业教育水平更上一个台阶,是我们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本课题组在我校及周边重点职校中进行了广泛而形式多样的调查,以期在数据的基础上分析获得合理的结论,推动课题的研究。

二、问卷调查情况及数据分析

为了获取真实有效的一手数据,深入了解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本课题组通过多次讨论精心拟定了《“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与机制研究”课题一线教师调研问卷》,以我校为主、周边多所省四星级以上职业学校为辅,开展了针对一线专任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放调研问卷160份,回收156份,回收率97.5%,采集的数据科学合理,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有效依据。调查问卷的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具体内容与调研结果如下:

1. 教师基本情况。该部分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对象选择教师职业的初衷、教龄、职称、课题和教材情况、任教课程类别、企业工作经历、教学荣誉等教师个人基本情况,具体数据如表1和表2。

本次调研的对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数据显示教龄为5~10年的教师占调查总数的33%,初、中级职称人数占总数的65%,他们是学校当前承担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的主力军,调研得出的数据对于掌握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

调研对象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度较高,有60%的教师表示热爱本职业,另有百分之38%的教师也表示了一定程度的认同,显示出这是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队伍。其中,获得各级各类教学荣誉称号的教师占总数的31.2%,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较强,有较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很好地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他们能积极参与教科研,取得了初步的成绩,被调研的156名教师人均4.8篇,人均主参编教材0.58本;近7成教师主持或参与了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工作。由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对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和教师本身都意识到了锻炼双师能力、打造双师型队伍的重要性,此次调查发现,有8%的教师拥有企业工作经历,另有46%的教师拥有双师资格。

2. 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与规划。该部分内容共包含六条,主要调查教师对学生状况的认知、选择的教育教学态度和专业发展目标。具体数据如表3、表4。

调查数据显示,80%的教师普遍认为职业学校学生教学难度较大,仅有2%的教师认为没法教,表明教师充分认识到了职业学校学生现状不理想,但有意愿通过思考和努力去尝试改善。另一组数据可以作为佐证,71.6%的教师选择用认真努力的态度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体现了教学队伍积极乐观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制约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是“学习态度”,而一直被渲染夸大的“理解能力差”仅列所有要素的最后一位。

被调研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有充分的思考,77%的教师表示规划过自己的职业目标,其中45%的教师期望成为合格教师,25%的教师期望成为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另有30%的教师期望成为教学名师,这些数据表明相当部分教师对自己的生涯规划目标制定不合理,过高或过低都会制约个人的发展;超过51%的教师认为需三年以上的时间才能熟练驾驭课堂,而在个人最需提高方面的调研中,科研能力成为了绝大部分教师的选择,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的意识在教师脑中开始生根发芽。

3. 专业化发展的现状。该部分内容共七条,主要调查教师当前的专业化发展现状,包括对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对教学的反思、论文和教学竞赛、技能竞赛情况等。具体数据如表5、表6。

调研显示,大多数教师能主动学习教育理论和方法,经常学习的比例达到73%;同时,有90%的教师表示会对教学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疑惑进行认真反思,但形成相应教学论文的比例却不高,选择偶尔写一点和评职称时才写的教师比例达48%。

同时,82%的教师有参与教学研究的主观愿望,但不知道如何进行的教师也占了相当的比例;有45%的教师参与过市级以上的教学竞赛,而仅有30%的教师参加过市级以上的技能大赛;近七成的教师表示偶尔会阅读职业教育理论与杂志,而表示每月会阅读的教师不足27%。这样的数据充分表明,教师有意愿进行专业化发展,但是对于专业化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不甚了了,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并不乐观。

4.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期望。这一部分主要调研教师对专业化发展途径的认识,以及对外界环境和平台的需求。具体数据如表7、表8。

调研数据显示,44%的教师认为教学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自身努力,学校重视、教学竞赛和老教师指导也不可忽视;而教师认为提高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依次是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研发、参加技能竞赛和到企业挂职锻炼,值得注意的是,衡量双师能力关键因素的技能证书则排到了最末,显示了教师不盲目追求高等级证书而务实追求锻炼机会的理性思考。被调研教师认为,制约其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校内外提供的环境,持此观点的人数比例达69.8%,与之相应的是,教师最希望学校提供的平台是学习进修的机会和建立成长激励机制,这两项的选择率达72%。

5. 总体分析。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在我们调查的多所重点中职校中,教师对专业化发展的概念有一定认识,可以积极接受,并希望有形式丰富、效果明显的专业发展机会。与此同时,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和学校的体制平台也存在明显的不足:①职称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以初中级职称人数为主,高级职称明显不足;②教师虽然有从事专业化发展的热情,但是缺乏如何进行有效专业化发展的指导;③教学竞赛、技能竞赛、各级各类进修和培训的参与度偏低;④学校的相关激励机制和成长平台建设不够;⑤部分教师的职业定位不科学不切实际;⑥教师的教科研素质和水平偏弱等。

三、针对调研结果的思考

通过本次调研,课题组对本市几所省四星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为进一步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水平,提升职业教育的规格和质量,以下方面值得尝试和改革。

1. 从教师主体角度出发。教师首先应正确认识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意义,科学合理地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专业化发展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切实可行;其次,作为专业化发展的主体,教师不能一味消极等待上级的指示和安排,应积极主动探寻适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多样化渠道;再次,加强教育教学和专业化发展理论知识的学习,在积极思考和总结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成果的积累,认真参与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教学和技能竞赛等活动,在不断积累中实现专业化发展的跨越。

2. 从学校管理角度出发。

(1)关注职业学校教师生涯规划的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是针对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选择符合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 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作为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对教师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设计,对成长阶段步骤及环境条件的考虑。随着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和生源质量的瞬息万变,职业学校教师教学任务不稳定,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教师知识储备更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承受的职业压力也随之增强,加之学校环境相对单一狭小,教师极易产生职业疲倦,从而影响主动进行专业化发展的意愿。因此,关注和指导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势在必行,对于减轻教师职业压力,削除教师职业倦怠,指明前进方向,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2)重构具有激励作用的教师评价机制。一个好的评价机制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主动、全面、充分的发展,学校应在坚持“激励与鞭策统一、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统一、量化统计与人性关怀统一”的原则下,科学设计教师评价机制,营造团结向上、和谐共进的工作氛围,建立教师主动参与的同时有一定竞争压力的专业化发展环境,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制造良好的土壤。

(3)打造教师成长的平台与空间。调研数据显示,教师对于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接受各级各类培训及下企业锻炼的需求较大。学校要在了解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师资培养计划和目标,拓宽对口培训单位的层面,加大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力度;同时,学校要积极为教师提供锻炼的岗位和提升的空间,通过各级各类教学和技能竞赛,让真正在专业化发展上取得成绩的人站到前台,起到榜样和引领的作用;再次,学校可以聘请校内外职教专家组成专门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指导机构,定期对教师进行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对专业化发展的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制定专业化发展的方针政策,让教师行进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是关乎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命题,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周边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看到了希望,也认识到了不足,以后将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扎实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教师的选拔、培养和评价上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月凤.高职教师队伍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8,(7).

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本培训 实践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越来越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随机对襄阳市护士学校进行调查,并抽取了41名专任教师进行了“教师信息化技术能力校本培训需求现状”的问卷调查,访问了2所中职学校,发现在信息化校本培训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群体和校本培训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信息化校本培训的实践。

一、信息化校本培训过程要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一)充分进行调查分析

要充分了解信息化校本培训的基本情况,广泛征求师生的建议,结合教师的培养、学校发展及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根据学校办学的特点,从自身基本情况和发展规划出发,确定教师信息化校本培训整体方案,保证校本培训方案的科学可行。

(二)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和内容

信息化校本培训的目标并不是将教师培养成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专家,而是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更新观念,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整个教学系统设计能力,使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软件开发技能,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提高教学效果,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

培训内容可安排为三大块:

其一,培养意识。根据调查发现,一般教师对理论学习没有兴趣,但是,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因此,信息化校本培训第一课要让教师了解教育学理论、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内涵和教学设计理论,树立自觉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有效结合。

其二,普及技能。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笔者了解到许多教师操作计算机不够娴熟,不会独立开发教学课件,对多媒体设备也不够熟悉,更不能及时地解决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培训中要把普及操作技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便能在教学实践中即懂会用。

其三,提高能力。为改变以往培训中存在的技术和应用两张皮的现象,培训应加强教学设计培训,加大信息化在教学中的综合应用训练,即以课堂为阵地,结合教师课堂教学实际,充分将信息化技术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将信息化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逐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校本培训分时间阶段规划

培训分时间分阶段实施,可分为“动员和理论学习――普及――提高、实践――总结”各阶段。每一阶段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四)建章立制加强管理

根据调查了解,该校信息化校本培训第一期到后期人数只有一半人,无法约束教师的行为,说明缺少有效的制约,培训是达不到效果的,会带来管理上的短期行为,无法持久地展开培训工作,教师信息化水平难以真正得到提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有关教师信息化校本培训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培训目标、培训任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奖惩制度。

二、扎实有效地推进信息化校本培训方案,保证培训效果

(一)做好培训前期动员及准备

在开展培训活动前,要营造学习的氛围和领导重视的环境,召开全体教师大会,提出培训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及意义等,并对培训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宣布培训规章制度,通过这种形式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创设一种领导重视教师信息化校本培训的氛围。同时,在培训开始,可组织教师观看案例视频和示范课,激发学习的欲望。

(二)选择适当的培训方式

1.在普及基础性信息化技术理论知识方面。根据以往成功的经验,可采用专题讲座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专题讲座,主要是聘请校外专家或由学校教师主讲,每个内容安排一个专题,教师可自主化学习,各取所需,选择听课。讲座内容应更多地作为载体向教师演绎和传递一种价值观念和方法论知识,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打开通往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通道,帮助他们建立整体的科学观和正确的方法论,以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讲授内容要“少而精,要管用”。自主学习,可提供给教师学习资料或者是题目,让教师通过学习资料、网络资源、询问请教,从中找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学习目标。鼓励教师撰写学习心得或教育教学论文,并对提交的论文开展校级论文评比活动,记入教师成长档案,作为年终考核或教师评奖的重要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