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糖尿病医生论文

糖尿病医生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5:58: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糖尿病医生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糖尿病医生论文

篇(1)

“5+1”新模式

多年来,糖尿病经典的防治策略是饮食治疗、运动、合理用药、自我监测及糖尿病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五驾马车”模式,但是实践发现,“五驾马车”的要求较多地停留在理论上,而只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且难以落到实处。绝大多数患者手中缺少自我管理的实用技能和措施,难以做到合理的治疗、监测、饮食和运动。在中国如此庞大的糖尿病人群中,仅有不到1/3的患者治疗比较规范,总体血糖控制水平差,达标率

作为一种时时刻刻都存在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治疗不可能是医生始终守在患者身边,很多事更需要患者自己来做。形象地说,在糖尿病治疗中,医生只是个引路人,发挥指导作用。但要控制好糖尿病,最关键的还在于患者自己。而这就必须要让患者学会自我管理的技能,并在生活中体现出来。我们现在提出“五驾马车+一个车夫”的糖尿病治疗新模式,这个“车夫”就是指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通过自我管理这个“车夫”把饮食、运动、监测、药物以及心理这“五驾马车”运行好,保证“五匹马”驶向正确轨道。这就特别强调患者本人在防治糖尿病中的关键作用,实现“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新观念的转变。让患者自己真正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它有多大的危害,它应该怎么防,怎么治。

心理调整的自我管理

糖尿病的病程中,疾病本身往往直接影响患者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影响患者的行为和治疗合作程度。研究发现,当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时,人们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或忧郁情绪,同时由于糖尿病患者需长期饮食控制、部分患者每天需注射胰岛素,加上久病不愈以及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患者常出现烦恼、失望和沮丧,对工作、生活和婚姻失去信心。糖尿病心理调整的自我管理主要是使患者正确对待糖尿病,采取既来之、则安之,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做法来对待糖尿病,既不要特别紧张、焦虑,又不要满不在乎,不当回事,实现与“糖”共舞,战胜“糖凶”。

饮食控制的自我管理

管好“嘴”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关键的部分,也是目前误区最大、最难作到、最容易被一些人利用行骗的治疗措施。管好“嘴”的关键是学会如何“吃”,主要是吃多少(控制进食量)的问题。但患者往往只知道要控制饮食,却不知道到底该吃多少、怎么吃、水果能不能吃、节假日又该怎么办?……因为缺乏实用的饮食自我管理技能,暴饮暴食不加控制,或者饮食控制过度因噎废食的极端现象并不少见。饮食控制的自我管理就是使患者学会如何摄入适当的食物热量,如何平衡合理的安排膳食结构;了解到管好“嘴”不只是单纯控制主食,同时也要注意肉、菜、烹调油和零食;了解二两米饭是多少,一两肉是多少,一块豆腐是几两;学会坚持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进餐以及外出就餐和赴宴时注意节食,最终管好“嘴”。

运动调节的自我管理

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能够增加心肺功能,起到降脂、降压、降糖以及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等作用。但是糖尿病患者运动中还存在很多误区,很多人以为运动量越大越好,发着高烧还要运动等等,结果适得其反,反而加重病情发展。糖尿病运动调节的自我管理就是要教会糖尿病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及运动量;当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常见合并症时又该如何运动;了解什么时候运动最好,什么时候又不宜运动;知道当身体处在以下状况时就该暂停运动了:①当血糖>14毫摩尔/升时;②当空腹血糖低于4.4毫摩尔/升时,应适当加餐后再运动;③当尿中有酮体时;④当足部或下肢感觉异常时;⑤当心悸、气促、恶心、眩晕时;⑥视物模糊时。同时学会运动中如何避免出现意外伤害,尤其是防止低血糖的出现;学会运动和饮食、药物三者间的关系如何相对平衡,此消彼长,灵活调节。

药物治疗的自我管理

药物治疗听起来好象都是医生的事,实际应该是患者和医生共同的事情。现在很多患者到医院看病,医生问他吃什么药,讲不清楚,有的吃了一两年药了,只知道白片、,这种情况下医生加药和减药都没有办法。再有一些所谓能够根治糖尿病的药品、祖传秘方或者保健品的夸大治疗,使得有些患者不加识别而胡乱吃药,结果不仅对糖尿病病情控制不利,有的甚至还把肝脏、肾脏“吃”坏了。药物治疗的自我管理就是要让糖尿病患者对基本的药物有所了解,懂得药物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的副作用,特别是懂得药物的服用方法;打胰岛素的患者学会胰岛素怎么注射、注射的时间、部位,出现问题怎么解决;在医生的指导下灵活掌握,学会在特殊情况下小范围(剂量)的调整降糖药量,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

血糖监测的自我管理

治得好不好,最重要的是要定期监测。有些患者每月到医院做一次血糖监测,这不能完全反映平时血糖控制水平,也不能作为调整降糖治疗的准确依据。血糖监测的自我管理就是患者要学会如何在家里自己监测血糖;知道多长时间监测一次血压,多长时间监测一次血脂、多长时间监测一次血糖;了解天气骤然变化、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饮食量增加或剧烈运动、合并感染以及频繁发生低血糖等都会影响糖尿病的病情控制;知道定期到医院检查眼底、神经系统、肾功能、心电图等。糖尿病监测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判定并掌握病情控制程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治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最终延长其寿命。

在德国糖尿病发病率高于我国,但是德国糖尿病患者对如何防治、自我管理十分重视,每逢周末,很多糖尿病患者便开始住进医院,接受系统的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专业培训。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在国内率先创办了“中大医院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训学校”,率先对糖尿病患者实行“5+1”糖尿病防治新模式。不少严重缺乏自我管理知识的糖尿病患者经培训后开始重视日常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及相关治疗,病情控制越来越好,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篇(2)

提起糖尿病,不少人闻之色变,这种“富贵病”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中间。许多人能吃、能喝,正直壮年,忽然觉得浑身棉软无力,一查,莫名其妙地患上了糖尿病。生活条件越优越,患病的越多。经济高速发展的上海,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发病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0.86%迅速上升到现在的10.17%!远远高于全国3%~5%的发病率平均水平。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病是终生疾病,一旦患上,就不可能通过药物根治。那么,这种终生疾病可以预防吗?可以避免患病吗?笔者就此采访了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志民教授。

据刘老师说,糖尿病是一种顽固性的终生疾病。在20世纪之前,糖尿病还是一种不治之症。古罗马医生阿莱泰斯这样恐怖地描写: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病症,患者溶化的肌肉和肢体流入尿中,患者不能停止小便,尿流不止,如同开了闸门的渡槽。患者的生命是短暂而痛苦的……”

那时,糖尿病就等于死亡,患者发病的生存年限仅仅是4.9年!1922年,加拿大医生班迁从牛胰腺中提取出胰岛素,彻底改变了糖尿病患者的命运。用胰岛素等药物,可以维持患者几年至几十年的生命。

谈到预防,刘老师连连说:“可以,可以预防!以前还没有人敢这么说,现在可以大张旗鼓地谈了。”

据他介绍,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两类,1型一般是指先天遗传糖尿病,一般生下来就有,占患病者的10%左右。大量存在的是后天患上的2型糖尿病。我国在2型糖尿病一级预防研究领域不仅起步早,而且成果卓著,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04年2月10日,刘志民教授参加了在印度召开了世界糖尿病预防大会,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上千名专家与会。大会首先宣读的论文,就是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潘孝仁教授牵头研究完成的《大庆糖尿病预防6年前瞻性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又简称为“大庆研究”。大庆地区是我国糖尿病高发区,20岁以上的成人中有将近20%糖尿病者。这项研究是国际上第一个对糖耐量异常者――就是血糖稍高、但还未达到临床糖尿病诊断者的研究,这些人称为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1/3左右会转变为糖尿病患者。潘孝仁教授将这些人进行随机分组,以单纯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的临床试验,历时6年。结果首次证明:简单的以控制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在高危人群中降低30%~50%患糖尿病的危险。

这一研究成果被国外学者获悉,几年以后,芬兰、美国分别组织了大型的糖尿病预防研究。这两项大型研究进一步确认了中国大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实用性,大大提高了大庆研究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远见卓识与成功。

那么,糖尿病应该怎样预防呢?

首先,应该从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来。国际糖尿病联盟认为,现实状况是:任何人、任何年龄、任何地方都有发生糖尿病的可能!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糖尿病了解不多,大约有50%~80%的糠尿病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还不太明白。因此,希望全球社会各个阶层,包括政府官员、健康人群等等,都能对糖尿病充分警觉。

第二,要改变不健康、不科学的饮食生活习惯。刘老师表示,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到引起这种“富贵病”,大致会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不科学的饮食、运动太少导致体内出现氧化过激反应,产生大量的、有害的自由基,通过人体的内循环,自由基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脏器组织――当然是相对薄弱的脏器,如发生在胰岛细胞上,就导致糖尿病;如发生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就可能导致高血压。而在发病前,人体会先出现代谢异常,一般经过10年左右的缓慢发展期,最后导致这种病症的明显出现。

由于发病的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因此,代谢异常其实从30岁就开始了。但是,对30多岁年龄段的人进行早期预防和控制,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他们往往注意不到自己的危险,甚至拒绝采取什么措施。30多岁的人,要提高警惕啊!

刘老师说,脂肪摄入过多是导致糖尿病的第一因素。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喜欢大吃大喝的仍然大有人在。在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下,必然导致脂肪的摄入量过多,出现肥胖,极易发生2型糖尿病。

刘老师告诫,每餐油的摄入量最好不要超过10克,尽量少吃肥肉、动物内脏,尤其是尽量不要吃油炸食品,免得脂肪在体内堆积。为什么我们的父辈、或祖父辈――生活在五六十年代的中老年人患病尿病的比较少呢?过去粮油限量供应,一个月每人就250克肉、250克油,吃得不好,油水少,脂肪的摄入量很难超标。所以,现在需要重点控制的是油脂的摄入。即使父辈没有糖尿病,也不等于没有这方面的基因,因为,那很有可能是没有机会表现,而到了我们这一代,机会来了……

控制脂肪的摄入是一方面,然后还要控制糖分的摄入,这主要是指主食。每天所吃主食的量最好不要超过半斤。另外,进食时最好慢慢吃,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不要时常来一顿饕餮大餐。国外做过试验,一碗饭10分钟吃进去,血糖马上就升得很快、很高,要是半个小时吃下去,血糖升得就比较慢。上海的泡饭、北方的油条,都让人吃得很快,不利于血糖控制。

刘老师提醒,很多食品需要我们有节制地选用,高热能零食也需要适当控制。适量饮酒对人体有益,超量饮酒对人体有害。在酒类中,100毫升葡萄酒等于250毫升啤酒、25克米饭的热量。很多北方人为了显示豪爽,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这是最不健康、最不科学的饮食方式。北方人喜欢吃地瓜、土豆,这两样都是高淀粉,即高糖食物,喜欢吃也应该适当控制。100克地瓜或土豆的热量,相当于25克米饭、粉条。还有山药、百合等,它们的淀粉含量也和主食相当。

一项调查发现,咖啡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每天饮4~7杯咖啡的人,患病尿病的几率最小。

在控制饮食的同时,每天应该有40分钟至1小时的户外运动。生命在于运动。现在很多人生活比较安逸,上楼坐电梯,出门就打的,整天看电视,不动好休息。活动太少,也是使脂肪堆积的原因之一,也是患上各种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生活和工作节奏不要太快、太紧张,研究发现,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也能促使糖尿病的发生。要学会自己解放自己,学会寻找适当时机放松的本领,看戏、访友、郊游、远足、唱歌等等,调整一下绷得太紧的那根弦。

第三,使用药物预防。经过几年临床医疗实践,科学家发现许多治疗糖尿病药物也有预防作用,比如二甲双胍、拜糖苹等等。

糖尿病预防研究数据证实,服用拜糖苹降低餐后血糖高峰值,可以阻止糖耐量低减,就是可以阻止葡萄糖耐量的减退,避免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

拜糖苹也是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唯一批准的预防性用药。

篇(3)

【关键词】2型糖尿病 急性脑梗塞 胰岛素 低血糖 原因分析及护理 职称论文

急性脑梗塞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有资料统计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的4-6倍[1]。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2]。但是胰岛素强化治疗更容易发生低血糖,脑梗塞患者发生低血糖时有更大的危险性,我们护理人员应该认真仔细观察病情,提高护理质量,采取具体的护理措施。我们对29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胰岛素治疗中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如下,并总结出护理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2月-2008年12月收住我科的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胰岛素治疗中发生低血糖的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51-78岁,糖尿病病程0-11年,均符合1997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脑梗塞病程0-8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

1.2 治疗方法

19例患者均采用的胰岛素治疗,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以及患者的生活习惯,有13例采用了三餐前门冬胰岛素加夜10点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6例采用了门冬胰岛素30早晚餐前皮下注射。监测三餐前及夜10点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观察低血糖发生情况。

2 结果

19例患者发生轻度低血糖者11例,主要表现轻度心慌手抖饥饿感,测血糖小于3.5mmol/L,立即给予口服高糖食物或糖水,症状很快缓解。5例患者均为无症状性低血糖,是在常规测血糖时被发现,及时进餐后未出现不良后果,并通知医生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2例在夜间巡视病房时被发现,患者大汗,呼叫不醒,急查血糖在2.8mmol/L以下,立即呼叫医生,给予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后苏醒。1例表现为TIA症状,阵发性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测血糖1.6mmol/L,及时纠正低血糖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严重低血糖导致再次脑梗塞。 3 低血糖原因分析

3.1 病人因素

3.1.1 脑梗塞患者脑功能低下,反应迟钝,对低血糖反应不敏感,有的患者语言障碍,不能表达低血糖引起的不适,需要我们频繁监测及时发现。

3.1.2 饮食问题,脑梗塞患者常有吞咽功能不全,饮水呛咳,进食不规律,常发生胰岛素注射后患者不能按时按量进食,或者饮食结构不合理,而发生低血糖。

3.1.3 肢体活动障碍者,行动不便,发生低血糖时,自己不能及时进食。

3.1.4 由于脑梗塞患者有的生活不能自理,注射胰岛素后家属忘记喂饭。

3.1.5 活动量较大,或者空腹时锻炼。

3.2 医源性因素

3.2.1 医生要求血糖控制太理想,胰岛素用量偏大,没有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3.2.2 护士注射胰岛素时没有嘱咐患者按时进餐,或者注射胰岛素前没有准备好饭;

3.2.3 注射预混胰岛素时没有充分混匀,或者注射部位不对,或者注射方式不正确,胰岛素注入肌肉层;

3.2.4 护士测血糖时,血糖已在偏低水平,没有及时嘱咐患者加餐,或者没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胰岛素用量。

4 护理体会

针对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特点,仔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活饮食习惯,是否应用过胰岛素治疗,做好护患沟通,制定具体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预防低血糖发生。

4.1告诉患者低血糖的临床症状,如出汗、饥饿、心慌、手抖等,并告诉患者怎样应急处理,床头或者衣袋里备用水果糖或者蛋糕等高糖食物,如出现上述症状时立即进食,如进食后不能缓解要及时呼叫医护人员。

4.2 加强患者饮食指导,告诉患者应用胰岛素时如果不按时进餐容易发生低血糖,注射胰岛素前准备好食物,注射后按时按量进食,科学合理进食,进食应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不能只喝牛奶吃鸡蛋等高蛋白质食物,如果患者注射胰岛素后不能进食,一定要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4.3 注射胰岛素时要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如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要及时报告给医生,减少胰岛素用量。

4.4 指导患者适当运动锻炼,避免空腹做剧烈运动,饭后1小时锻炼最合适,可根据脑梗塞患者的特点选择不同的锻炼方式,如床上运动、床旁运动、室内锻炼,室外锻炼等不同范围内的活动方式,活动量大时要及时适当加餐。

4.5 注射胰岛素时,剂量要准确,经常更换注射部位,注射时应将皮肤捏起,刺入皮下,禁止针头刺入肌肉层,胰岛素吸收加快,发生低血糖,注药后应稍作停留再将针头拔出,如拔出过快可将药液带出,胰岛素注射剂量减少,血糖下降达不到预期效果,医生根据血糖增加胰岛素用量,就有可能发生低血糖。

4.6 做好护患沟通,取得患者配合,给予患者身体及心理的全方位护理。

5 小 结

低血糖反应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特别是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低血糖发生时,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常常可以导致患者脑梗塞症状进一步加重,更加重此组患者的心理负担。在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应用胰岛素时,如何做到既能达到控制良好血糖,又不发生或者少发生低血糖,或者当低血糖发生时,如何能尽早发现并及时处理,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在临床工作中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认真仔细的观察病情,详细询问病史,掌握低血糖发生的不同临床表现,及时给予有效的处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水平。所以,有资料强调[3]护士在糖尿病教育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绍文,高瑞林.实用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M] 1998.203

篇(4)

[关键词]医学期刊;队列研究;统计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8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8(b)-0152-03

队列研究又称前瞻性研究、随访研究及纵向研究,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亚组之间结局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以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1]。这里暴露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如重金属等)、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及遗传因素等)或行为(如吸烟等)[2]。观察的结局主要是与暴露因子可能有关的结局。队列研究中先因后果的时间顺序相对明确,受一些偏倚的影响小,是观察性研究方法中验证病因能力最强的研究方法[3],其证据等级仅次于严格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尽管我国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也陆续开展了一些队列研究[4]。如果这些研究未能正确使用该研究方法,不但不能有效验证病因假设,还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本文收集并分析了近年国内公开发表的队列研究论文,发现其中存在的统计学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旨在引起作者、编者和审稿专家的重视,提高期刊论文的质量。

1队列研究文献的检索

以“队列研究”“前瞻性研究”“随访研究”“纵向研究”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2014~2015年公开发表的队列研究文献共1874篇,剔除重复文献和非研究性文献后,获得研究性文献929篇(表1)。

2 载文量及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

根据李康等[5]主编的《医学统计学》和Cochrane推荐的Newcastle-Ottawa-Scale(NOS)工具[6]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评判,评判结果在文献评价表中登记并复核,采用Excel管理和分析数据。结果发现,绝大多数队列研究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推断,约占82.0%;而使用了生存分析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的仅占13.0%(表2)。

3常见统计学问题

3.1研究对象描述不清楚或不确切

研究对象的选择是随访研究的首要问题,因此文中关于研究对象的描述必须准确清楚,根据研究属于总体研究或是抽样研究,对研究对象的描述应加以区别[7]。目前我国队列研究中关于研究对象的描述主要存在的问题为:描述中对总体研究或抽样研究未加以明确说明;抽样研究中的描写模棱两可,未说明具体抽样方法。从统计学上讲,总体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而抽样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

例如,就“某高校教师肥胖率及其对糖尿病发病影响的研究”而言,首先要制定相应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研究的纳入标准为“某高校在编、在职且未患糖尿病的教师”,排除标准为“妊娠期、哺乳期女教工”。如果研究为总体研究,其研究对象应是该高校的所有在编、在职且未患糖尿病的非孕(哺乳)教师;如果研究为抽样研究,则其研究对象是该高校所有在编、在职且未患糖尿病的非孕(哺乳)教师的一个随机样本,研究对象描述中还应具体说明所使用的抽样方法,如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或分层抽样等,同时写明随机抽样的具体实施方法。

3.2结局事件及其判断标准描述不全面

随访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结局事件,其指随访观察中将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研究中既要记录是否发生了结局事件,还应记录是否存在失访及失访原因(失去联系、因其他疾病死亡、研究终止)。分析我国2014~2015年已发表的队列研究文章发现,大多数研究均未描述是否存在失访,部分研究对结局事件的判断标准描述不全面。按照队列研究的设计要求,结局事件要有明确统一的判断标准。例如,2型糖尿病结局的判断标准[8-9]:确诊糖尿病,即自我报告医生诊断糖尿病和(或)正在使用胰岛素和(或)口服降糖药治疗者;未确诊糖尿病,即未诊断糖尿病但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7.0 mmol/L者;对于随访期发生死亡者,如果其死亡原因中含有糖尿病也认为是随访期发生2型糖尿病。

3.3统计分析不充分或错误

3.3.1基线特征描述不全面 队列研究中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基线特征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方向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解释,因此基线特征的描述是队列研究资料分析必不可少的内容。而目前国内的队列研究文献中存在较严重的不按暴露有无分组描述基线特征的现象。此外,如随访过程中存在失访,则失访者与随访者基线特征的比较也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解释。在查阅的929篇研究性队列研究文献中无失访情况描述,无失访者与随访者基线特征比较者达90%以上。

因此,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应首先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基线特征的一致性,以分析基线特征的差异对研究结果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方向,同时也可确定多因素分析中需要调整的混杂因素。如果研究中有失访,还应比较失访者与随访者的基线特征是否一致,以判断失访对研究结果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方向。

3.3.2统计推断方法选择不当 统计学方法的选择一向是医学科学研究中的难点问题。队列研究中主要涉及的统计推断方法包括χ2检验、Logistic回归以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此三种方法的误用和混用在队列研究文献中较严重,包括误用χ2检验代替Logistic回归、误用Logistic回归代替Cox回归等。由表2可知,929篇研究性队列研究文献中应用了Cox回归的仅占13.0%,且2015年的比例与2014年基本相同(13.1% vs 13.0%),可见这一方法的正确应用近两年内并未引起作者以及编辑足够的重视。

队列研究中统计学方法选择的正确思路为[10]:若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基线特征一致,则可以直接应用χ2检验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结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以判断暴露因素与结局事件是否有关联,同时计算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其95%置信区间,进一步说明两者的关联强度。相反,若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基线特征存在差异,应采用多因素的回归分析对混杂因素进行控制。如果数据资料中无时间变量,可采用Logistic回归,并在模型中调整组间存在差异的基线特征变量;如果有时间变量,则应采用Cox回归,并在模型中调整组间存在差异的基线特征。

3.4其他问题

国内公开发表的队列研究文献存在的其他问题:①应用Logistic回归或Cox回归时,分类变量或等级变量无赋值说明,造成结果解释的混乱。例如,只有在明确“男性=1,女性=0”或者相反的情况下,才能正确解释暴露因素与研究结局之间的关系。②误用χ2检验公式:应该使用校正公式时,却应用了非校正的通用公式或专用公式;不能应用χ2检验时,却计算了χ2值。例如,两组率比较时,只有满足总例数n≥40且理论频数T≥5的条件下,才能采用非校正的四格表χ2检验的通用公式或专用公式;如果n≥40且1≤T

4队列研究医学论文作者及编辑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结果表明,队列研究医学论文的统计学方法应用基本正确,编辑人员也比较重视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情况,但是仍有部分论文在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的研究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可信性。为使作者、编辑和审稿者高度重视统计学的正确应用,进一步提高队列研究医学论文的质量,笔者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4.1提高对统计学知识的认识,强化统计学意识

目前,国内医学科研工作者未认识到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对医学统计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要加大“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科研中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科研工作者对医学统计学的认识;在医学科研工作中普及医学统计学知识,强化医学统计学意识,促使其在科研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中正确应用医学统计学方法[11]。

4.2加强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专家审稿工作

医学研究,包括队列研究,其统计分析都是以科学研究设计为基础的。研究设计不科学、有缺陷,即使应用了高级的统计学方法也于事无补。所以,审稿专家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知识,能够做到从研究设计到统计分析,系统地审核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确保论文质量[12]。此外,如果条件允许,所有稿件应先通过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专家的审核,然后再由各专业学科专家审稿,以确保研究成果的真实可靠[13]。因此,医学期刊编委会应增设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专业的专家委员,严格审核论文的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不合格的论文坚决不发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稿件质量和水平。

有计划地定期聘请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专家对期刊编辑人员进行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知识培训[14]。通过定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选派编辑人员参加专题培训班、定期组织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适当奖励等措施,以提高编辑人员学习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知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其相关知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论文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啸飞.前瞻性队列研究及生存分析[A]//2014浙江省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浙江,2014: 15.

[2]李立明.流行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8-59.

[3]李立明,吕筠.大型前瞻性人群队列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11):1187-1189.

[4]王慧,陈培战,张作文,等.我国人群队列研究的现状、机遇与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48(11):1016-1021.

[5]李康,贺佳.医学统计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4-150.

[6]何琼,黄渊秀,康文婧,等.2001-2010年我国伤害预防病例对照研究及队列研究文献质量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10):913-916.

[7]王芳,戴国华,娄昊.循证中医药队列研究的随访设计[J].山东中医杂志,2016,(1):14-17.

[8]樊森,陈纪春,黄建凤,等.中国成人看电视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4, 29(5):372-376.

[9]李卫东,傅坤发,连燕舒,等.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 18(28):3426-3429.

[10]韩梅,陈薇,曹卉娟,等.比较效果研究常用方法之二:队列研究设计[J].现代中医临床,2015,22(3):20-23.

[11]沈洪兵.重视大型队列研究的人才梯队建设和技术储备[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48(7):547-548.

[12]高永,张中文,石德文,等.基于Excel的统计分析系统在期刊编辑部审稿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13,25(5):478.

[13]黄晨,袁平戈,张大志.医学期刊来稿中有关统计学错误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5):2268.

篇(5)

陈存仁,原名陈承沅,著名的医家。出生于上海,早年丧父。曾拜国学大师章太炎,名中医丁甘仁、丁仲英父子为师。主编了《中国药学大辞典》,整理出版了日本汉方医籍丛书《皇汉医学丛书》。20世纪30~40年代,他在香港《星岛晚报》上开辟“津津有味谭”专栏,以小品文的形式,将中医的食疗与医学知识的普及传播开来,影响极大。后来陈存仁将这些医学小品汇集成册,名曰《津津有味谭》。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营养方法与食疗的著作”。

陈存仁在书序中这样记载:“中国人把食品作为养生与疗病,这个历史就更悠久,在周朝时已设有食疗医官。”“中国的养生食品,要点有三:第一要售价廉,第二要生产便,第三要功效验,几千年来,就在这廉、便、验三个条件之下,维护了我们广大民族的生命。”也是本着这种思想,陈存仁在书中以特稿的形式,分上下两部分谈了糖尿病的中医疗法。

上部分的内容为:“小叙”、“消渴症是不是糖尿病”、“糖尿病的古书记载”、“中药治愈糖尿病的故事”,下部内容为“消渴症的证候”、“消渴症的病源”、“消渴的治疗实务”、“忌口标准和食养品一览”、“治疗消渴症的要点”,此外还有附录“西医学说二节”。可以说,陈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向人们讲述了有关糖尿病的预防、诊治、食疗等科学知识,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对糖尿病的认识水平。

陈存仁认为:“糖尿病我国医书旧时叫做消渴症,……与西医所谓糖尿病完全相同。”为了论证糖尿病与中医消渴症完全相同,他引用了著名医生余云岫的论文《十年搜求经籍病名的经历》,余氏通过研究中医经典著作中对消渴症的记载,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于是乎方才敢认定古人之消渴病,就是现在的糖尿病”。此外,陈存仁还从司马相如患消渴症这一故事入手,对糖尿病的病因又作了深入的介绍。他梳理了从《内经》到近代有关消渴症的中医文献,向读者介绍“消渴”两字最初见于《内经》,其病源曾被疑是风流之症,张仲景订立了金匮肾气丸可以治疗消渴症,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最早发现了消渴症“易生疮痈”,并告诫人们“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其所慎有三:一、饮酒。二、。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无他”。王焘的《外台秘要》是最早记录消渴症“尿有甜味”的典籍。对此陈存仁特加按语说:“这是世界医学史上值得大书而特书的一章。我们比英国医生认出糖尿症,早了近一千年。”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指出消渴症会生痈疮的原因,陈存仁将巢氏提出的病因“血中不清,热气留阻经络,血气壅塞而致生痈”的观点与西医理论作对比,认为与西医的原理相仿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许多社会名人提出反对中医、废除中医的时候,陈存仁在“中药治愈糖尿病的故事”中,通过引用两个小短文“之与黄芪”、和作的《秋室验经图》,以的实证来证明中药能够治愈糖尿病,为中医正名。

他说:“西医已确认没有根治糖尿病的方法,胰岛素并不是治疗本病的特效药,只是血糖的调节剂。但是,之的糖尿病的确是服中国药而愈,历来传说甚盛。”

(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参加留学考试时,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著《文学改良刍议》,该文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闻名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当时著名的报纸《晶报》发表了徐凌霄的名为《之与黄芪》的文章,文中记载:“之君,与余久不晤,顷于友人席上闻人谈其近事,颇可供新旧潮中研究之资料。胡君以用功勤力过度,患消渴疾,就协和医院医治。西医云是糖尿症也,不可为矣。速预备后事!胡君归,殊焦灼,西医某,素有名,信其言之果确,知天数之难逃矣。一华友谓可请中医一治。胡曰:‘中医之学,不根据科学上之系统研究,不足凭也。’友谓西医已束手矣,与其坐以待毙,何不一试耶?胡君勉强从之。华医至,诊毕曰:‘此易事耳!饮以黄芪汤,如不愈,惟我是问。’胡服后,竟豁然愈。”

给看病的是哪位医生呢?就是名医陆仲安先生。陆仲安先生由于治愈了的病而名声大噪,著名西医俞鸿宾先生曾托人到那儿抄出全部药方,并且知道了的病是糖尿病并发肾炎。陈存仁也将该医方节录在他的《中药大辞典》的序文中。其方为“生芪四两、云苓三钱、泽泻三钱、木瓜三钱、西党三两、酒芩三钱、法夏三钱、杭芍四钱、炒于术六钱、山萸六钱、参三七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二片”。为了感谢陆仲安,曾在林琴南送给陆仲安的一幅画上题字,名曰《秋室研经图》:“我自去年秋间得病,我的朋友学西医的,或说是心脏病,或说是肾脏炎,他们用的药,虽也有点功效,总不能完全治好。后来幸得马幼渔先生介绍我给陆先生诊看,陆先生有时也曾用过黄芪十两、党参六两,许多人看了,摇头吐舌,但我的病现在竟全好了。……我看了林先生这幅秋室研经图,心里想像将来的无数试验室研经图,绘着许多医药学者在化学试验室里,穿着漆布的围裙,拿着玻璃的管子,在那里做化学的分析,锅子里煮的中国药,桌子上翻开着《本草》、《千金方》、《外台秘要》一类的古医书,我盼望陆先生和我都能看见这一日。”

之是的主将,受的影响,当时一般人的见解几乎“中国医药”就是“不科学的代表”,而的病反用中国药治愈,这个经历使得对中医中药有了新的认识,不再完全抵触中医了,他期盼着能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研究中医。

篇(6)

[关键词]妊娠; 糖尿病; 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176-01

The review of nursing methods on gestational diabetes

[Abstract]With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Especially residents eating habits changing,The incidence of diabetes pregnancy with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 serious threat to women and the health of the fetus. Due to the special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ternal diabetes, Do pregnancy with diabetes care to ensure that work,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w will pregnancy with diabetes patients were pregnant nursing methods are as follows.

[Keywords] Pregnancy;Diabetes;Nursing methods

妊娠合并糖尿病是指妊娠前即患有糖尿病患者和妊娠后患病的糖尿病患者,在我国其发病率为1.0%~6.6%,呈一定的上升趋势,是严重威胁母婴健康的疾病之一[1]。糖尿病使妊娠、分娩变得复杂,给产妇和产婴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死亡率很高。临床上对糖尿病产妇的妥善护理是一个重要手段[2]。妊娠合并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妊娠前已诊断有糖尿病,孕期病情加重;二是妊娠糖尿病(gffetational diabets dilitUS,GDM),是指妊娠期间发作或首次识别的严重程度易变的对糖类不耐受[3]。做好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诊治工作[4],对提高我过居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婚检护理

婚检时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为即将结婚的新人提供必要的生殖健康咨询和辅导,对排除不宜结婚生育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通过婚检护理,帮助患者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平时不容易引起注意的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生育风险。

2 妊娠期护理

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病理特征,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可明显减低糖尿病对母婴的危害,确保母婴安全。所以妊娠期护理应围绕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母婴安全进行。

2.1 用药护理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的最关键措施,因此,一旦确诊,必须进行规范的的药物治疗。但是由于孕妇和胎儿的特殊生理状态的限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的药物治疗,我们一般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同事加强护理和监护,确保母婴安全。

2.2 饮食指导和护理为了确保胎儿的正常发育,必须确保孕妇的营养均衡,同事要严格控制热量摄入,以良好的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有护理人员进行全程监控,监控原则为:热量摄入适中,确保营养全面。由专门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营养指导,给予高蛋白、丰富维生素、低脂肪的饮食;妊娠合并糖尿病者易发生胃肠疾病,应少量多餐,宜选用刺激性较弱的食物;鼓励多吃苦瓜;多吃一些食物纤维,及时补充钙及铁、铬、锌、镁、维生素B和维生素C;注意补充微量元素镁,镁参与糖代谢 。

2.3 运动干预运动治疗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5,6]。适量的运动不仅有助于血糖的控制,还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提高对兵力刺激的抵御能力。但是由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特殊生理特点决定,运动方案的制定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妊娠时间及时调整,避免因运动不当伤及胎儿,徐敏娟等[7,8]认为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化管理,对提高母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4 心理护理孕产妇由于受内分泌周期的影响,情绪波动普遍较大,再加上糖尿病病情的影响,患者多表现为敏感、多疑等心理特点。情绪波动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是一个严重挑战,因此,必须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曹素华[9]认为,制定个体化心理护理方案,可确保患者心理情绪平稳,以利于病情控制,降低病例损伤程度。妊娠糖尿病患者在孕期需加强心理护理,鼓励其坚持饮食治疗、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必要的胰岛素治疗等,以防止低血糖反应、高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的发生。完善的孕期护理,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减少母婴各种并发症、确保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10]。

3 产时护理

3.1 产前护理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孕28周后每周检查1次,每次除产前常规检查外,均需作尿糖、尿酮体、尿蛋白、血压及体重测定。一般孕34~36周住院,加强对孕妇及胎儿的监护。注意经常询问患者有无头痛、头晕、眼花等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糖尿病胎儿多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不足而宜导致死产,因此在终止妊娠前要给予地塞米松、沐舒坦、多力妈等治疗[11],以减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降低胎儿死亡率。

3.2 分娩时机的选择因糖尿病胎儿肺成熟度比正常胎儿落后2周,过早分娩易发生新生儿呼吸困难综合症,足月分娩又易发生死胎,因此选择在37周左右分娩。一出现下列情况,要立即结束妊娠:(1)胎儿宫内窘迫症状;(2)患者合并妊高症或羊水过多;(3)缩宫素激惹试验阳性;(4)血糖、尿糖不稳定;(5)孕妇体重突然增加;(6)孕妇血糖下降胰岛素需求量减少[12-14]。

妊娠可使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妊高症、羊水过多等并发症。妊娠的早期筛查显得尤其重要。孕期、产后要加强监护与治疗,改善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母婴结局。

4 妊娠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GDM诊断标准尚未达成一致,目前基于HAPO(Hyperglycemia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研究结果,国际妊娠合并糖尿病研究组(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IADPSG)制定并推荐了新的GDM诊断标准,2010年ADA在糖尿病诊治规范中也提到该标准并计划将来和美国产科相关组织一起推行及采用该项标准.随着GDM诊断标准的降低,更多的孕妇将被诊断为GDM患者.合理控制孕期高血糖对母、儿的近远期影响十分重要.妊娠期高血糖对母、儿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孕期母亲血糖的控制水平,大多数GDM患者可以单纯通过饮食控制即可达到满意控制血糖的目的,其余患者需加用药物治疗[15-17]。

新生儿低血糖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也增多,胎儿宫内病死率、围生期病死率明显增加.安全有效的血糖控制,可减少相关合并症的发生.传统的治疗方法用胰岛素控制血糖[18-20]。

参考文献

[1]刘国雁.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危害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1):121-122.

[2] 阮积栋, 周培恩. 糖尿病产妇及新生儿护理综述(综述)[J]. 国际护理学杂志, 1981.1.

[3] 阮江华, 李丽娜, 张红梅,等.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护理. 首届《中华护理杂志》论文写作知识专题讲座暨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1.

[4] Gattullo BA, Olubummo CA. Sizing up gestational diabetes[J].Nursing,2009, 39(12):54-56.

[5]于琴. 运用护理程序指导妊娠期合并糖尿病孕妇进行自我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118-119.

[6] Stutzman SS, Brown CA, Hains SM, et al.The effects of exercise conditioning in normal and overweight pregnant women on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J].Biol Res Nurs,2010,12(2):137-48.

[7] 徐敏娟,王建中,邹向洪,等. 系统化管理妊娠合并糖尿病对围产结局的影响[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3):400-401.

[8]郝近荣. 妊娠合并糖尿病55例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0,3(11):121.

[9] 曹素华.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妊娠合并糖尿病围产期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学,2010,5(9):208-209.

[10] 贾云. 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孕期护理[J]. 护理学杂志:外科版. 2007, 22)(12).

[11] 孙珂,粟霞,黄宝琴. 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分娩的足月新生儿的观察和护理[J].全科护理,2009,7(33):3027-3028.

[12]马荣芹. 护理干预应用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分析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7):10-11.

[13] 仲秋芹,伊巧灵.2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围产期护理[J].中华实用中西医,2010,23(6):47-48,51.

[14] Mary A Turley ,李向东.新生儿监护室护士的培训[J].国际护理学杂志,1987, 1.

[15] 杨慧霞.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药品评价,2010,7,(5).

[16] 郑容华.口服降糖药物在妊娠期糖尿病及哺乳期中的应用评价[J].广西医学,2009,31,(9).

[17]高彦彬. 口服降糖药的应用. 第五次全国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学术会议,1999.

[18] 许恒忠,李金英,韩恩祥. 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进展[J].医药导报,2007, (1).

篇(7)

【关键词】2型糖尿病;健步走;血糖;血红蛋白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多项研究证实控制血糖达标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通过运动干预来防治糖尿病,已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1]。目前体育健身指导已广泛运用到治疗2型糖尿病中,但剧烈运动存在诱发炎症反应,加剧低血糖的发生,而健步走作为一种典型的中等强度的运动,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改善血液循环、代谢、内分泌功能等作用[2]。采用健步走的运动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半年的运动干预,并与对照组比较,通过观察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健步走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为健步走防治2型糖尿病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健步走组为上海市嘉定区外冈新苑恒飞路小区的2 型糖尿病患者54名,其中男性28 例,女性 26 例,平均年龄 57.46岁;对照组为上海市嘉定区外冈新苑瞿门路小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55名,其中男性27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58.89岁。二组患者的病程均为 1―12年,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3],二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明显差异。

1.2 入选标准 ①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超过20.0mmol/L,②年龄限于50岁-70岁、性别不限,③无癌症、冠心病、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

1.3 排除标准 ①病情控制不佳,血糖很高或血糖波动明显的患者,②严重高血压患者( BP:180/110mmHg),③有急性并发症的患者,④有精神疾患的患者,⑤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4]。

1.4 研究方法 ①干预前先进行医学体质测试以排除运动禁忌,保证其身体健康状况能够完成干预的全过程。②全面掌握预者的生活习惯、饮食状况、用药情况、向干预对象说明干预全过程,并签定知情同意书。③对照组则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不变。④健步走训练均在餐后1h进行,每周运动不少于3次。⑤每次锻炼时均有站点医生陪伴在场,观察运动时的心率、运动中的自我感觉状况,以便调整运动强度,并自带白开水及点心,防止低血糖的发生。⑥严格遵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并根据个人平均身体活动量,制定相应的活动总量,作为干预期间的活动量。

1.5 检测指标

①基础资料指标: 个人基本信息、疾病状况、日常身体活动量状况、服药状况、饮食状况。

② 生化指标: 空腹血糖( FBG)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AS12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用成组t检验,以 P

2 结果

2.1 109例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54例,平均年龄51-66周岁,病程1-12年,二组在性别、年龄、体格等方面无明显差异。见表1。

2.2 经过半年的干预,健步走组空腹血糖由8.05 mmol/L下降为7.13 mmol/L(P

3 讨论

健步走锻炼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显著,表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能改善患者的糖代谢及血糖控制水平,并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5]。健步走运动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对2型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是安全、可靠、有效的、且易于推广应用,并能成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最简单、最经济、最实效的非药物疗法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温会堂,白薇,徐晓云等. 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强化干预效果评价[J]慢病管理2012,10(15):91―93.

[2] 汤晓芳.大众健美操锻炼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红蛋白A1c 和T 细胞的影响[J].科技风,2012,12:201-203.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Z].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