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居民消费论文

居民消费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5:58: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居民消费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居民消费论文

篇(1)

1.1加快经济结构改革,增加居民收入水平

根据恩格尔系数公式,在不影响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情况下,总支出越高,恩格尔系数越低,居民越富裕。收入增加了,支出自然也就增加了。因此应加快经济结构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收入水平提高了,恩格尔系数自认而然也就降低了。当居民食品消费稳定时,增加的消费支出就会用在其他方面上,可以改善居住条件,可以提高教育环境和资源,可以享受更多更好的精神娱乐等。

1.2规范食品价格管理,加快食品工程建设

如果居民购买的食品不变,而物价上涨,相应的消费支出就会增加。在居民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食品支出增加,自然会压缩其他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会升高。所以食品价格上涨会给加重居民生活负担,降低生活质量,应该加快食品工程建设,规范食品价格管理。

2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

交通和通信价格指数反映居民家庭购买交通和通信项目费用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图2表明交通通信的消费支出在不断地增加,比例也在不断地扩大。近年来,随着手机、飞机、汽车、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交通和通信工具性能、款式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过去一部手机可以用两三年,现在很多人一年换一部手机。而互联网、电信等相关服务费价格逐步下调,进一步刺激居民的消费欲望,居民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增势强劲,成为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的热点。交通消费大幅增长,私家车拥有量增加,居民购买家用汽车成为交通消费热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家用汽车车型“日新月异”,加之消费政策的相对宽松,促使城市居民购车愿望增强,交通工具服务支出大幅增长。城市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带来的交通工具服务支出快速增长。通信消费增速较快,家庭信息化程度提高。通信消费支出增长较快,通信设备普及程度提高。经济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通信设施不断完善,通信工具逐步普及,移动电话成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普及程度较高。家庭信息化程度提升。家用电脑作为高新技术产品,尤其是网络,对工作、学习、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家用电脑逐渐普及,家庭网络信息化程度快速提升。网络已经走入百姓家中,现实生活中的多数需求,在网上都能实现,网络成为居民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工具,成为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

3居住支出

现在普通居民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买房。房屋是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归宿。居住消费支出除了购买房子之外,还有房租、水电煤等支出和房屋装修等。居住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居住条件也对居民生活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居民的住房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是衡量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追求越来越高,住大房、靓房的家庭不断增加,居民装潢支出大幅增长,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拉动了居住类各项消费的大幅增长。图3表明我国的居住支出呈现直线上涨的趋势。居住支出从1997年的358.64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1405.01亿元,增长291.76%。随着居民家庭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居住面积的日益增加等,居住消费将继续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居住类支出包括建房及装修材料、房租、自有住房以及水、电、燃气等与居住有关的项目。目前我国房地产消费的主流模式是“置业消费”,即以住房这一耐用消费品为目标的购买行为,以拥有居住空间为核心。而“居住消费”是围绕居家生活而展开的一系列消费行为,包括量力而行的先租后买、先小后大、先低后高等,它以提高生活质量为核心,具有梯度性、持续性、长期性的特点。随着目前住宅价格的非理性攀升以及住宅最终向其居住功能的回归“,居住消费”的新理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此,提倡“居住消费”就具有了较强的现实意义。

4医疗保健支出分析

近年来城市居民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吃”讲营养“、穿”讲档次“、用”讲品位的同时,更加注重生命质量,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的医疗费用支出越来越多,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现在居民生活新的问题。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投资呈稳步上升趋势,如图4所示。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居民健康方面的支出大幅度上升,而城市人口的老龄化,也使得市民的医疗费支出明显增加。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由医疗器具、保健器具、药品费、滋补保健品和医疗费等费用构成,其中医疗器具、药品费和医疗费是治疗疾病的必要支出。现在预防疾病成为居民医疗保健的新观念。过去人们更关注的是如何治好疾病,现在如何不得病更被人关心。各种各样的保健品、健身项目层出不穷。人们也越来越舍得在这方面投入。过去过年过节送礼都送烟酒水果等,而现在保健品则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图4我国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数据相对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而言,医疗保健消费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消费,因此,医疗保健消费水平与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呈密切相关关系。农村实施农村医疗合作之后,农村的医疗保健支出相对历史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舍得看病,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让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的健康得到保障。

5结语

篇(2)

受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政策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影响,2013年甘南州消费品市场增速有所放缓,但消费品市场总体态势良好。据甘肃统计信息网公布的“2013年甘南州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信息,2013年全州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5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城镇零售额为24.59亿元,增长14.1%。据调查,甘南州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有以下特征。

(一)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但消费率相差不大根据2013年《甘肃省发展年鉴》数据,2012年甘南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97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0357.49元,消费率为74.13%;同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57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2847元,消费率为74.88%。可见,虽然甘南州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均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甘肃省平均水平低3187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低2490元),但消费率与甘肃省平均水平相差不大,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仅0.75个百分点。

(二)储蓄倾向高,消费意愿低尽管甘南州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在逐年提高,但居民的消费意愿却普遍较低。问卷调查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手有余钱时,被调查的甘南州城镇居民的做法如下:全部存起来的占6.9%;存大部分,其余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占43.28%;存小部分,大部分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占6.9%;全部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占8.5%;基本没有余钱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占34.52%。其中,全部存起来和存大部分的共计50.18%。这一方面反映出甘南州“没有余钱”的城镇居民占一定比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地城镇居民储蓄倾向普遍较高,而消费意愿普遍较低。

(三)消费外流现象严重问卷调查中,对甘南州城镇居民家庭高档生活用品的购买地作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1.63%的家庭大多在甘南本地购买;12.27%的家庭大多在甘肃省内其他地区购买;31.41%的家庭大多在省城兰州购买;4.69%的家庭大多在省外发达城市购买。在被调查的甘南州城镇居民中,48.37%的家庭其高档生活消费大多是在甘南州以外实现的。可见,甘南州城镇居民消费外流现象十分严重。

(四)消费层次普遍较低居民的消费层次主要反映在消费结构上。按消费满足居民生活消费的层次,消费结构分为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生存型消费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比如普通食物和衣物等;享受型消费可以使人们感到舒适和快乐,比如高级食品、高档服饰等物质消费以及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精神消费;发展型消费是人们为了寻求利于自身长期的发展而产生的消费需求,比如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消费。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在全部消费性支出中所占比重的多少,可以反映出当地居民的消费层次以及生活质量的高低。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消费水平是反映消费层次及生活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甘肃全省城镇居民此三项平均消费金额合计为4013.53元,占其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例为31.25%;甘南州城镇居民此三项的消费金额合计为2398.14元,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例为23.13%,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8.12个百分点,其消费层次明显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表2是2012年甘南州和甘肃省城镇居民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及教育文化娱乐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支出情况的比较。

二、甘南州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调查

(一)外部环境因素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1.自然环境对居民消费习惯的影响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常年平均气温3℃。除舟曲县和迭部县外,全年无绝对无霜期,气候条件相对较差④。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其中,玛曲、碌曲、夏河及合作市的城镇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青藏高原的地域特征。比如,玛曲县因为“全年无夏季”,人们对夏季服饰及夏季生活用品几乎无需求;在饮食方面,因为气候的缘故,对猪肉、绿茶等性寒的食品需求量极小。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对当地城镇居民消费习惯有较大的影响。24.46%的被调查者认为,影响自身消费习惯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2.经济环境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经济环境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居民收入水平上。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甘南州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据2013年《甘肃省发展年鉴》统计,2012年甘肃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57元,而甘南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970元,比甘肃省平均水平低3187元。可任意支配的收入是影响消费需求最活泼的因素。但由于收入有限,甘南州大多数城镇居民每月收入主要用于固定的基本生活开支,可任意支配的收入普遍较低。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19.61%的家庭每月必需的各类固定开支占家庭总支出70%以上;21.08%的家庭占60%左右;14.22%的家庭占50%左右;22.55%的家庭占40%左右;15.69%的家庭占30%左右;6.85%的家庭占20%以下。总体来看,每月必需的固定开支占家庭总支出50%以上的家庭达到54.91%。调查中,49.36%被调查者认为本地消费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收入水平。3.社会环境对居民消费的影响(1)教育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由于经济、地理等环境因素,甘南州教育领域很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造成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差、高考升学率难以提升等问题比较突出。多年来一直有“一个甘南州考不过一个天祝县”的说法。因此,甘南州各县市大量城镇居民不得不想办法送子女外出读书。这种情况在玛曲县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师资的原因,玛曲普通高中数次停办,至今还无法恢复招生,当地所有学生的普通高中教育只能转移到外地实现。由于大量中小学生外出读书,加之海拔高、气候条件不利于身体健康等原因,甘南州很多城镇居民在临夏、临洮、兰州甚至成都、海南等地购置了养老房。他们的节假日生活也相应转移至子女读书所在地或养老房所在地。相应的,其大量日常生活开支和其他较高层次的消费性支出往往也会转移到外地实现。可见,教育环境也是造成甘南州城镇居民消费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2)民族文化因素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民族文化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习俗和两方面。对此,专门对调查对象中占比71.79%的藏族城镇居民做了调查。就民族文化习俗来看,不同县市藏族家庭对本民族生活习俗保留程度不同。其中,夏河、玛曲、碌曲、卓尼等县的保留较多,而合作市的保留相对较少。在保留的民族生活习俗中,语言位居第一,饮食习惯第二,人际交往的礼仪排第三。总体来看,语言、饮食习惯、人际交往的礼仪等方面保留较多,而服饰、家具用具等方面较少保留。其中还有一小部分被调查对象对本民族生活习俗基本没保留。在较好地保留了民族生活习俗的家庭中,主要在婚、丧、嫁、娶以及重大节日期间的民族服饰以及民族宗教事宜等方面的开支数额较大,而其他对本民族文化习俗保留较少的家庭这方面开支较少。对民族生活习俗基本没保留的家庭,其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与其他民族的家庭没有明显不同。就来看,大多数藏族家庭对宗教活动都非常重视,而且其消费结构中,与相关的消费支出占较高比例。调查中,对家庭是否重视宗教生活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非常重视的家庭占65.55%;一般重视的占25.26%;不太重视的占5.74%;只有3.36%的家庭不重视宗教生活。在对宗教生活方面的支出占家庭全年支出比例的调查结果显示,宗教支出占家庭总支出20%左右的家庭占比最高,为30.79%;宗教支出占家庭总支出40%以上的家庭有22.99%;占家庭总支出30%左右的家庭有22.57%;占家庭总支出10%左右的家庭有23.65%。其中,夏河、玛曲、碌曲等县居民对民族风俗和宗教生活相对较重视,与之相关的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较高,其他县市相对较低。调查中,认为居民消费主要受与民族风俗习惯影响的人占15.88%。

(二)消费品市场自身因素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1.消费品市场不完善,抑制了居民消费意愿据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有23.6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当地消费品市场很不完善,满足不了基本生活需求;认为不够完善,但能满足基本需求的占53.21%;只有8.1%的人认为已经很完善了,可以满足各种需求;认为高品质和高层次服务难以满足需求的占18.02%;认为未能体现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占16.73%。甘南州消费品市场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全州消费品市场货品种类少;二是商品和服务质量较低;三是货品价格偏高;四是购物环境差;五是高档商品不足;六是民族特需用品不足,地方特色不鲜明。图2是当地城镇居民对消费品市场的评价及不同评价的人占被调查对象的比例。由于当地市场不完善,加之交通条件改善,有车族增多,当地城镇居民更加愿意到省城兰州或其他消费品市场相对完善的地区消费。调查显示,消费品市场不完善是导致甘南州城镇居民消费外流最主要的原因。2.市场竞争不充分,导致居民消费成本高调查发现,铺面租金和人工等成本等远低于省城兰州的甘南,城镇居民所承受的各类消费品价格却明显高于省城兰州,而且各类时尚品或热销品也鲜有因过时或过季而打折促销等活动。消费者讨价还价能力普遍较弱,买方市场特征不明显。从调查来看,其中有当地市场对外依赖性强及运输成本较高等原因,但主要还是消费品市场竞争不充分导致的。这在较高档的服装、家具用具等商品市场以及较高层次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在甘南州消费品市场实地消费体验时对此深有体会。被调查者中,49.36%的城镇居民认为当地消费成本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三、对甘南藏族自治州消费品市场的几点思考

基于甘南州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本文提出几点建议,期望能够通过对相关工作的改进和调整,增强甘南州消费品市场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

(一)合理规划并完善消费品市场,减少居民消费外流据调查,甘南州正在规划建设合作市东二路商业街的城市商贸综合体。本文建议,将该商业街建设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大型综合性商贸服务一条街。比如,引进诸如“西单商场”或“王府井”等上档次的百货商场,提供居民所需高档耐用消费品及高档生活用品等;引进货品种类全、质量有保障的大型连锁综合超级市场,提供居民所需较高品质的食品及日用品等;建功能完善、设施先进、服务到位的大型集贸市场;吸引上档次的服装品牌专卖店及知名快餐店等。完善消费品市场和较高层次的服务,可以大大提升州府合作市居民及其他各县居民就地实现较高层次消费的意愿,从而降低甘南州城镇居民消费外流现象。

(二)突出藏民族特色,打造消费品市场核心竞争力,吸引流入式消费作为藏族聚居区,甘南州具有浓郁的藏民族文化氛围,而且有为数众多的藏族居民保留了藏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他们很注重宗教生活,对与民族生活习俗密切相关的服饰、家具用具、生活用品等有需求。本文建议利用甘南州地缘优势及藏民族文化优势,将藏民族特色确立为甘南州消费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着力将甘南州消费品市场打造成具有鲜明藏民族特色的消费品市场,以吸引流入式消费。首先,充分利用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这一宗教资源优势及夏河县即将投入运营的机场这一契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其“世界藏学府”、“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佛学学府之一”等宗教资源知名度,并完善配套服务。比如修建上档次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酒店、餐饮、娱乐等服务场所,提供个性化宗教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等,进一步增加对世界各地宗教人士和普通游客的吸引力。其次,充分发挥玛曲、碌曲等县的高原生态畜产品及其他高原原生态产品资源优势,实现高原生态牛羊肉、蕨蔴猪、酥油以及人参果、羊肚菌等产品的优质化、品牌化(以牦牛奶为原料的“燎原”奶粉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在此基础上,修建上档次的甘南优质特产放心专卖店,以满足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对高原生态优质产品的需求。再次,进一步优化整合甘南州藏医藏药资源,突出其在藏医藏药领域的重要地位。藏医藏药在甘南州发展基础较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甘南州创建了全国第一家藏医药科研机构,创办了全国唯一的省级藏医药刊物《藏医药研究》,形成了较完善的资源基地、藏医医疗、藏医学教育、藏医药研究、藏药生产、营销等多位一体的发展体系,有一批在消化道、肝脏、心脑血管等方面疗效显著的特效方剂及在早期肝癌、肝硬化等疑难病方面的独特治疗方法。甘南州藏医藏药可以通过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藏医藏药产业集团,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以满足各地患者对其独特自然疗法的需求。总之,特色鲜明、服务到位的消费品市场不仅可以改变甘南州居民消费外流现象,而且随着甘南州旅游市场日益成熟,外地游客逐年增多,甘南州消费品市场完全有可能吸引外地游客大量消费,并将甘南消费品市场由“外流式消费”转变为“流入式消费”。甘南州消费品市场还可以利用当地浓郁的藏文化氛围,在藏民族服饰、藏式家具用具、生活用品等民族特需用品方面有所作为,甚至可以确立一个宏大目标———让它像新疆喀什的大巴扎一样,成为甘南的地域标志之一。

(三)洞察居民消费倾向,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消费倾向是指一定消费者群体在不同时期对商品需求的变动趋向。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问卷调查反映出当地居民有较强的改善消费结构的倾向。在调查对待可以任意支配收入的处置态度时,选择“旅游”的占31.08%;选择“购置家庭用具”的占25.23%;选择“教育”的占18.02%;选择“购买高档服饰”的占10.36%;选择“宗教生活”的占3.15%。可见,当消费能力允许时,大多数人会在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上增加投入,也说明甘南州在享受型消费市场和发展型消费市场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商业机遇。因此,一方面,要提倡当地居民的消费量入为出,不铺张浪费、注重消费效益;另一方面,也要提倡居民放弃过度储蓄的观念,注重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同时,要创造条件、利用机会,使他们在消费结构中增加旅游、娱乐、保健等享受型消费,并注重精神消费,提高文化、教育等发展型消费的比例。

(四)关注居民消费动态,培育居民消费热点在对近1年的同事或亲朋好友家最热门的较高层次的消费情况的调查中,有55.11%的人认为是购买家用汽车;有21.78%的人认为是子女教育、培训;有17.33%的人认为是旅游;有5.78%的人认为是保健养生。可见,近1年甘南州城镇居民消费热点倾向于享受型消费及发展型消费。对此,有关部门一方面应当抓住机遇,努力满足其现有需求,并倡导居民进一步增加对教育、旅游和保健养生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应当引导其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提高消费层次,并在营养健康食品、文化娱乐、新型电子产品、高档家具用具、家用电器等方面培育他们的消费兴趣和消费热点,以扩大消费需求。

篇(3)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问题;解决办法

消费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中国这样—个农业大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作为农业人口大省,农村居民在全省的消费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然而消费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河南亦是如此。长期以来河南农村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和过低的消费水平并存,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对于河南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河南省目前消费结构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制约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

(一)2008年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54元/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3044元/年,与2007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51.60元/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2676.41元/年相比,消费支出提高了367.59元。其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为858.97元,占人均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41%,比上年下降了3.16%;衣着、居住和家用设备方面,均比2007年有所增长,在人均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都有小幅的增长;大幅度增长的是在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方面的消费支出,其中医疗保健比上年增长了64.48元,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也上升了2.72%,交通通讯支出比2004年增加了56.49元,比重也上升了2.11%,另外,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却比上年减少了44.6元,在人均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也下降了,这与近几年文教娱乐消费比重增加的总体情况不太相符。

(二)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变动情况

总体来说,2001年至2005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呈上涨趋势的,且除了2005年的文教娱乐方面以外,消费支出的各方面每年基本上都均有增长,相应地,消费结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食品支出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

2006年全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61.03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9%。2007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51.60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0%。2008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54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3%。

(三)农民消费的阶段性和消费趋势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高积累低消费来推动的,也就是生产推动经济的增长,使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初步的工业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步入了农产品供给从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由贫困到温饱,进而向小康平稳过渡的发展阶段。从动态角度看,农民消费呈现以下阶段式趋势与特征:

1、第阶段是在1978年至1989年的这段时间内,农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7.22%,这主要是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民收入大大提高的结果。同时,农民有了收益分配的自,合理地安排了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关系。

2、第二阶段是1990年至今,农民消费的增长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农民的人均消费水平没有超出国民收入增长的允许范围。但农民消费的增长低于积累的增长,而且收入层次高的农民积累率高,边际消费率趋于下降,边际积累率趋于提高。在这个阶段,农民的消费行为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等简单的温饱型消费,而是越来越多的投资干教育、旅游、资讯、文化娱乐等高层次消费。

三、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存在问题的并决

河南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整个农村居民的消费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消费的增长远远滞后于收入的增长、物价极不稳定、货币政策失效等。

(一)原因分析

1、农民收入较低,消费支撑不足

河南农民收入增幅缓慢,且城乡间,地区间差距拉大,制约了农村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从2000—2007年河南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985.82元上升到3851.6元,年均增幅为9.9%,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为13.4%。而且城乡差距不缩反而扩大,2000年城乡人均收入是2.4:1,到2007年扩大到2.98:1。各市农民人均收入差距也比较大,2006年全省农民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为6525.9元,是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的4.7倍。各市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郑州5559元,最低的是周口2641元,郑州是周口的2.1倍。

其次,河南农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收入为农业收入。从2006年的农民人均总收入来看,农业收入(指家庭经营中的第一产业收入)为2764.1元,占总收入的61.98%。非农产业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中的第二、三产业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1695.3元,占总收入的38.02%。可见农业收入仍为河南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必须拓宽农民收入渠道,鼓励农民走出去,大力发展非农经济,才能提高农民消费能力。

2、农民负担重,收入预期不稳定

自2005年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民的税费支出急剧下降,负担减轻。但近几年受石油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运输等成本费用增加的共同影响,以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给予农民的补贴,减少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在农村很多地方,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现象依然存在。不断增加的农民负担加剧了农民预期收入的不稳定,从而降低了农民消费倾向。

3、消费环境差,制约农民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

河南全省农村的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的增长。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电网、通讯、水利等设施的改造力度,但由于成本原因,一些乡镇仍存在未执行和城市电价等同、有线电视信号仍未全面覆盖、农村居民用水不安全等问题,从而使一些商品在农村处于买得起用不起或买得起不能用的窘境。其次,农村市场网络仍未建立,商业网点少,售后服务差,农民购买商品不方便。第三,市场管理落后。由于农村市场分散,监管力度弱,农村市场普遍充斥着假货和劣质品,坑农害农的现象时有发生。

4、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影响农民消费心理预期

由于河南农村乡镇多,分布广,农村人口多,目前来看社保体系难以覆盖全部农村,而且社保体系本身也不健全,这就制约了农民的即期消费。农民即使有点钱,也要留着防老、防病不敢消费。虽然医疗有新农合作保障,大病能报销一部分,但前期住院费和没有报销的部分仍是个大窟窿,导致部分地区仍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这些都制约了农民现实消费能力的提升,使许多潜在需求不能转化为即期消费。

除此之外,农民消费习惯保守落后,消费不科学,金融意识不强,厂家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农民素质不高等因素也制约了农民的消费。

(二)、提升河南农民消费能力的对策和方法

1、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购买力

提高农民消费能力的关键还在于农民收入的提高。首先,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立特色农业产业链,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关键是如何打造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链,围绕特色农产品形成种、养、售于一体的产业化链条,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幅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充分发挥河南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就业,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消费瓶颈问题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完善农村居民生活设施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一是政府应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生产条件,并且可以通过使用农民工增加农民收簢,可将农民更多的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入。其次,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对现有基础设施的使用和管理。要依法定价、合理收费,解决农民消费难的瓶颈问题。

3、健全农村保障体系,改善农民消费预期

农民负担重,有后顾之忧,自然会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要降低农民的储蓄倾向,鼓励消费,就必须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当前还是要积极探索适合河南农村居民的保障方式和实现途径,从基本的生活保障开始,逐步扩大社保覆盖面,以此来稳定农民的消费预期,提高现实消费。

4、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保证商品进入市场渠道畅通

篇(4)

为了进一步提取差分以后序列蕴藏的相关信息,我们考察差分后序列的自相关图(图3)和偏自相关图(图4),12阶以内的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均不截尾,所以尝试使用ARMA(1,1)模型提取差分后序列的短期相关信息。再考虑季节自相关特征,这时考察延迟12阶、24阶等以周期长度为单位的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的特征。自相关图显示延迟12阶自相关系数显著非零,但是延迟24阶自相关系数落入2倍标准差范围,而偏自相关图显示延迟12阶和延迟24阶的偏自相关系数都显著非零。所以可以认为季节自相关特征是自相关系数截尾,偏自相关系数拖尾,这时选择周期为12步的ARMA(0,1)12模型提取差分后序列的季节自相关信息。

2相关参数估计

结合SAS软件,利用条件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得到未知参数的估计值。

3模型检验

对拟合模型进行参数检验和残差序列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表2)该模型对应参数的P值均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参数通过显著性检验。残差序列检验显示统计量的P值都显著大于检验水平0.05,可以认为该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这两项检验均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序列的相关信息被充分提取。

4模型预测

图5给出了广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序列拟合图,从该图可直观地看出,乘积季节模型对原序列的拟合效果良好,与模型检验得出的结果一致。运用该模型计算出广西2013年10月至12月的CPI,并将拟合值与实际值做比较,表3给出拟合值与真实值的比较结果。从上表可以看出,拟合值与实际值绝对误差百分比在2%之内,说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广西消费价格指数,可以用来做短期预测[3]。表4给出了2014年1至5月广西消费价格指数预测结果。

5结果分析

由图5可以看出,广西CPI在2000年到2003年虽然有涨有降,但是幅度较小,比较稳定。到了2004年CPI上涨的幅度比较大,主要是2004年食品类的价格上涨很多,特别是粮食、鲜蛋、猪肉的价格更是大幅度提高,到2005年才有所下降。而2007年,广西CPI上涨的速度更快,2008年上半年甚至达到最大值,这是由于2006年股市普遍上涨带来财富效应产生影响。

2009年,广西CPI一直下降,且下降速度很快,这是因为广西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一直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导致CPI迅速下降。到了2010年已经有所回升,这是因为此时西南地区旱情以及油费上涨等因素导致广西大米价格大幅度上涨,最终导致CPI上涨,当然这也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很大关系。2011年广西CPI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幅度不大,2012年、2013年甚至可以说是基本平稳,没有太大波动。从2014年1月至6月广西CPI的预测值可以看出,居民物价指数继续上涨,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将物价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上。

6结语

篇(5)

(一)ECM模型分析通过上文对各个变量进行协整分析,我们发现五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接着本文运用ECM模型进一步研究这些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经估计得具体ECM模型为。 从模型中可知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0.44,符合反向修正原则,这表明变量之间的短期非均衡状态会不断向长期均衡状态趋近。从结果上看,收入差距变动在短期内对消费差距的影响显著。滞后一期的收入差距对于当期的消费差距作用为正,系数为0.67,说明短期内消费差距主要受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影响,收入差距的扩大同时扩大了消费差距,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差距影响的短期动态变化和长期稳定效应一致,均扩大了消费差距。除此之外,其他变量的滞后项对消费差距的影响系数均不显著,说明短期内影响消费差距的主要因素为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其他因素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需要一段时间的传递才能显现出来。ECM模型反向修正系数的值较大,说明本模型的反向修正机制比较强烈,因此短期的非均衡状态将较快的向长期均衡状态不断趋近。

(二)脉冲响应分析本文以前面的ECM模型为基础,结合正交化方法以及Choleski分解技术,建立消费差距和其他变量之间的脉冲响应函数模型。分析结果见图1至图5。图1为消费差距对自身的冲击效应。从中可知,消费差距对于来自自身的冲击反应一直为正,但变化幅度较大。初期对冲击的强烈反应,而后在第四期后迅速下降,在第八期开始趋于平稳。图2为收入差距对消费差距的冲击效应。图中显示消费差距对来自收入差距的冲击反应较为迅速,开始即产生正向效应并且一直维持为正,即收入差距的拉大逐步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差距,这与前面的模型分析也是相符的。图3为政府财政支出对消费差距的冲击效应。该图表明初期时FE对消费差距的冲击为正但较小,在第三期转为负向效应,且此后持续为负。这说明我国财政支出在短期内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经过一段时间后,财政支出对消费差距的负向作用显现出来,明显缩小了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差距。图4为货币供应量对消费差距的冲击效应。由图可知,货币供应量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冲击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大,且持续为正。这说明我国货币供应量拉大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这与协整分析和ECM模型分析的结果也是一致的。图5为通货膨胀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冲击效应。图中显示通货膨胀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冲击一直为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负向冲击变的更为明显,即长期内通货膨胀能够促进消费差距的缩小。

(三)方差分解分析Sims(1980)的方差分解方法为,通过求解扰动项对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冲击,来预测模型中各个因素对均方误差的贡献度。在此,我们运用方差分解法来了解各类因素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冲击作用,方差分解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知,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对消费差距的影响力度逐渐增强。除了消费差距自身的变动影响外,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也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重要因素,分别解释20.81%和18.17%的消费差距的波动。方差分解中,各个变量对消费差距的影响程度也和协整分析中相应变量系数的大小相对应。

二、结论及政策建议

篇(6)

论文关键词: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居民收入

重庆直辖以后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导致城乡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减弱。由于农村人口占全市较大比重,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和结构升级,将极大地带动重庆经济增长。

一、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特点

西部大开发和鼓励农业政策促进了重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水平也逐渐上升。1998-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总额从333.41亿元增至581.91亿元,提高74.53%;人均生活消费从1417.08元上升至2008年的2884.92元,年平均增长7.37%,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8%。但与重庆城镇居民相比,农村消费水平明显滞后,在消费层次上相差两个等级。2008年重庆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3.8%,而消费总额却只占居民总消费的20.9%,农村消费明显乏力。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增长缓慢

重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不仅远远低于重庆城镇居民,也低于全国农村人均水平(见表1)。重庆农村与全国农村人均之比从1997年的1.26:1下降至2008年的0.79:1(全国人均为1);与重庆城镇人均之比从1997年的0.29:1进一步下降为2008年的0.24:1(城镇人均为1),农村人均消费还不及城镇的1/4,而这种显著落后的差距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就是与西部省份相比,2008年重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居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和宁夏五省之后,也处于较落后水平。

表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单位:元

年份

全国农村居民

重庆城镇居民

重庆农村居民

1998

1128.16

4894.54

1417.08

1999

1144.61

5352.44

1388.64

2000

1284.74

5475.17

1395.53

2001

1364.08

5765.07

1475.16

2002

1541.83

6360.2

1497.72

2003

1656.32

7118.06

1583.31

2004

1842.75

7973.05

1853.94

2005

2231.14

8623.29

2142.12

2006

2533.91

9398.69

2205.21

2007

2970.65

9890.31

2526.7

2008

3660.68

篇(7)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

一、引 言

当前我国经济放缓,显露经济停滞和通胀并存的迹象。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GDP增幅降至9.7%,①出口在减速,外储增加的1412亿美元中,经常项目顺差仅为298亿美元,②投资增幅跌至25%,5月份PMI指数为52.0%,环比回落0.9个百分点。③可见,如何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成为当前政策的首要任务。事实表明,城镇居民消费一直是我国最终消费的主体,但是其发展已步入正轨,发展潜力有限。因此,当前扩大消费内需的关键在于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换言之,当前的消费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结构问题。

关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问题,经济学界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是从以下三视角展开的:一是从农村居民家庭的衣食住行等消费类商品消费

情况的视角来研究其现状:由于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质量不断提高,表现为食品和衣着消费支出逐渐降低,文娱、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逐渐增加。二是从转型的视角来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特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未来20年居民消费结构将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并且农村消费结构升级滞后于城市。三是从消费差异的视角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表现为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结构差距扩大和农村居民群体之间的消费结构差距加大。本研究是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视角,利用我国1978 -2010年经验数据,实证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旨在为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寻找原动力。

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理

(一)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理

从产业结构的视角看,居民消费结构是指各产业产品在居民最终消费中所占的比重,[1]因而产品结构是否合理,影响消费结构是否合理,而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又决定了经济的增长方式。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 1949)曾提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而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又是由其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方式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具体地如下图所示。当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动时,首先通过价格机制引起生产消费资料的最终产品产业的生产调整,最终产品产业生产的调整会引起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重新分配,以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为目的的不同产业协调发展必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然后,经济发展方式引导和决定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经济发展,收入决定消费,经济的发展通过收入机制影响消费者行为,从而直接带动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简而言之,消费结构的变化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的变动决定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动,反之,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动必须依据消费结构的变动进行调整。

居民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的相互作用机理(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原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改进或提高广大人民的福祉,因而人们消费需求的满足状况、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提高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国民经济是否良性循环的关键。目前我国有7.4亿农民、1.82亿农户,占中国人口的56.1%、世界人口的11.32%,④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庞大的消费市场,具有最大的发展空间。然而,从目前发展现状看,无论是消费水平还是消费结构,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相比,都落后10-15年。如,2009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4021元,略高于城镇1994年的消费水平3852元,不到1995年的4931元。⑤2009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年度拥有彩电量为108.9台,大体相当于城镇居民1999年水平的105.43台。⑥可见,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契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原动力。

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设定、变量的选择与数据的处理

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VAR)模型是一种非结构化的动态联立方程模型,它可以同时揭示内生变量之间的即期关系和动态影响。基于此,本文采用VAR模型研究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关系,以及在给定单位变化条件下各变量系统内相互影响的综合动态反应。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及其代表性,选择相关变量和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如下。

文中采用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EC) ,即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作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代表变量。产业结构是中间变量,用三大产业占GDP比重,即第一产业比重(PFI),第二产业比重(PSI)、第三产业比重(PTI)作为产业结构的代表变量。经济增长指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为了消除物价水平的影响,用历年生产总值指数对GDP进行调整,即按可比价计算。所选变量数据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8-2010)》整理得来。为消除异方差,对以上五个变量做自然对数化处理,于是构建VAR模型为:yt=c+∑Pi=1A变量向量,At是带估计的参数矩阵, C是常数项,p是自回归滞后阶数,εt是随机扰动项。

(二)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1.单位根检验

由表1显示,五个变量都为不平稳的时间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为平稳I(1)过程,因此,可利用1978―2010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经验数据来构建反映它们之间互动关系的VAR模型。表1单位根检验结果变量 ADF

检验值检验类型

注:检验类型中的C,T,K分别表示检验模型中含有截距项、趋势项、滞后值;临界值均为Mackinnon协整检验临界值;表示一阶差分。

2.VAR模型估计

在VAR模型估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滞后阶数的确定,通常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LR(似然比)检验法,另一种方法是利用AIC信息准则、SC信息准则和HQ信息准则判断。根据样本数据计算相应的统计量,经判断初步选定滞后阶数为2阶,VAR模型具体估计式如下:

一般而言,第一个协整向量具有较强的经济解释能力,对第一个协整向量进行正规化后可以得到对应的协整关系表达式为:

由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GDP的增长呈正相关,即GDP每增长1%,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0.130801%。而三大产业的系数均为负值,显然,三大产业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脱节。因此,当前应高度重视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把握扩大农村居民的有效消费需求以及明确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我国尽快走上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阶段。

4.格兰杰检验

为考察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与三大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以及方向如何,选择滞后期为2的格兰杰检验,结果见表3。表3

由表3可得出如下结论:其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变和第一、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而第三产业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存在因果关系。换言之,三大产业中,只有第一、二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第一、二产业结构的拉动作用不明显。究其原因,三大产业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相适应,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相差甚远。其二,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这意味着,经济增长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从生存消费需求向享受、发展需求层次转变。但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却不明显。其三,第一产业与经济增长不存在双因关系,而第二、三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可见,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而第一产业相对较小。

5.脉冲响应分析

为了清晰地反映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在VAR模型的基础上估计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脉冲响应函数,并根据相关指标的比较把响应函数追踪期设定为15年。由表4显示:一方面,当本期给第一、二、三产业一个冲击后,居民消费结构立即作出了响应,并且这一冲击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短期内影响较大,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因此,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更有利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不仅在短期内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而且能持续形成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正向响应,不过这种带动作用将会越来越弱。

6.方差分析

方差分解可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为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作的贡献,从而可以进一步考察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变化。具体分解结果如表5。

由表5可知:一方面,消费结构的冲击影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第6期最高点27.14417%。三大产业结构的冲击影响是递增的,在第15年分别到达1.438864%、1.460255%和23.53602%。另一方面,在lnGDP的变动中,0.000332%-27.14417%的波动可以由消费结构的变动解释0.328230%-1.148291%的波动可以由第一产业的变动解释,0.272053%-1.482778%的波动可以由第二产业的变动解释,3.709335%-23.53602%的波动可以由第三产业的变动解释。可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大于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并且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大于第一、二产业结构的变动。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原动力,这与理论分析相吻合。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可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大于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并且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大于第一、二产业结构的变动。然而,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着严重“错位”,经济增长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变并没有引起产业结构的改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不明显,从而导致农村居民消费慢于经济增长。因此,在当前和未来时期内,可从如下几方面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与优化,适时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一)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稳定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

首先,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村居民消费取决于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性,因而要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既要从农业内部挖掘农民持续增收潜力,又要通过市场,增加农民的货币收入,从农业外部寻求增收途径,同时还要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自身增收能力。[2](56-57)其次,稳定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目前我国农村居民面对农业生产、疾 病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不得不减少当前消费,增加储蓄以增强抵御不确定的风险。据调查,农民一次大病的平均花费7000多元,几乎等于一个家庭一年的全部收入。⑦因此,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完善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体制,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从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及其支出结构的升级。

(二)把握农村居民消费热点,引导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与升级

消费热点反映出消费者新的消费愿望,构成了消费者对未来消费的潜在需求的方向。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逐渐升级。因此,要关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动向,把握农村消费热点。一方面,加强舆论导向,引导农村居民合理的消费行为。另一方面,以农村居民消费热点为增长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这样既能使企业生产实现有效供给,又能使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所以,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培育农村消费热点,[3](29)如调整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力度和节奏,采用各种转移支付手段来改变产品的相对价格,在农村市场培养那些示范效应强,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辐射作用大的消费热点,引导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三)以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导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适时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一方面,把握市场消费需求,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的品种结构;另一方面,根据市场消费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不断推出农产品消费热点;同时,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构建优势产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其次,面向农村消费品市场调整第二产业结构,生产适合农民消费水平的工业消费品。第三,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与农民生活消费相配套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幸福指数。

(四)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促进消费公平

消费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收入差距。所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应从合理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入手。首先,稳定和完善农村税收政策。继续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料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实行税收减免,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成本;完善现行对农产品征收增值税制度,应将增值税延伸到农业生产环节,切实减轻农民负担。[4](177-179)其次,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数据资料分析表明:⑧农村居民土地价值下降是城乡居民财产占有水平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应从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出发,健全土地承包权流转的方式和程序,缓解农地关系紧张的矛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农民能够获得通过市场化运作土地资产在流转中带来增值的收益。第三,建立和完善补偿机制,着力改善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

注 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stats.省略/tjsj/jidusj/

②余丰慧.智慧应对中国经济不确定性风险[EB/OL].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11-5-30

省略/xsfx/rdfx/20110530099713.shtml

③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5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2%经济增速回落[EB/OL]. 2011-6-1省略/news_speed/hgjj/20110601099730.shtml

④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扩大农民消费问题研究――背景和意义(上) [EB/OL]. hbzyw.省略/xwxx.asp?id=791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stats.省略/tjsj/ndsj/2010/indexch.htm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stats.省略/yearbook/indexC.htm,stats.省略/tjsj/ndsj/2010/indexch.htm

⑦韩 俊,罗 丹.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报告[J].中国发展观察, 2005(1):16

⑧张 鑫.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成因的演化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论文,2009(11):183-184.

主要参考文献:

[1]姜 涛.转型时期中国居民消费升级的产业结构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

[2]贺喜灿.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研究――以江西为例[D]. 南昌大学博士论文,2010(6).

[3]杨志安,王 娜,张 磊.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热点培育问题研究―基于ELES模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2).

[4]刘 利.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理论分解•现状评判•对策思考[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5).

Rural Resident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Transform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Evidence from 1978 to 2010

Tang Yueyue1 Zhang Yuxion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