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58: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廊桥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叙事方式巧妙转换
从文学叙事视点的角度看《廊桥遗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叙事视野及叙事聚焦方式转换这一文体技巧。小引结束时,两个“引述者”——女主人公的一双儿女——的作用也暂告结束,下面正文就由当事人即男女主人公罗伯特·金凯(Robert Kincaid)和弗朗西丝卡(Francesca)分别叙述。从“小引”到“正文”,叙述角度从“引述者”到“当事人”,作者巧妙又自然地做了一系列转换。
在小引结束、正文开始之际,小说中的人物及角色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首先,小引中的“我”即作者沃勒(Wailer)转换成了叙事人,而这位叙述人是一位全知叙述者。何谓全知叙述者?文体学家指出,他(她)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他(她)的观察位置一般均处于故事之外,或者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但上帝般全知全能,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既可鸟瞰概貌,也可看到同时在其它地方发生的一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也可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廊桥遗梦》正文开始时的这一叙述者恰如上帝一样洞察了男女主人公的一切行动及思维。再者,引子中的“我”即作者是正面登场的,只是一般地用第一人称叙事,只写出作者所见的客观状况;而转换成正文中的全知叙事者后,叙述视野骤然扩大,叙事人站在人物背后,既能看到主人公眼前所见,也能听到他(她)的所思所想,还能知晓事件的各个细节和因果关系。
另外,从引子到正文时态的转变,以及引子的两个“引述者”即女主人公的一双儿女也被正文中的男女主人公置换,由故事的线索提供者转换成故事的直接参与者。这一系列巧妙转换,不仅使故事的可信度大大增强,更显现了作者谋篇布局手法的非凡。
同时,叙事第一人称“我”的消失、全知叙述者的出现及视角转换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从以“作者为中心”到以“文本为中心”,再由以“文本为中心”到以“读者为中心”的转换。这两次“中心”转换,更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使读者的地位及积极参与文本的作用充分显现了出来。
·文化艺术李徽:试析《廊桥遗梦》的文体特征及艺术价值二、修辞手法运用恰到好处
以上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从宏观上分析了《廊桥遗梦》这部小说在运用文体方面的巧妙独到之处。下面我们将深入文本,具体探讨一下作者的遣词造句,尤其是反复、排比及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此更深入地体会这部小说的文体学价值。
(一)反复手法的妙用
在《廊桥遗梦》这部小说中,反复使用简单的词、词组乃至句子也是其重要文体特色之一。一般说来,反复使用同一词或同一句子往往会使行文显得累赘,这是写作中的禁忌。但不可否认,许多作品的丰富意义恰恰来自反复手法的巧用。因此在分析一部出色的文本时就不能忽略其修辞手段尤其是“反复”的运用。本部作品使用的大量的反复修辞格并没使文章显得冗长,相反,那些反复出现的词和句子产生了气势磅礴、使行文更加流畅的效果。小说的第一句话中就出现了“come…from”的重复:
There are songs that come free from the blue—eyed grass,from the dust of a thousand countryroads.
由蒲草丛中,从千百条乡间小路的飞尘间,总有歌声随意地飘选出来。
这一句子使用了两次“come…from”,只不过第二分句省掉了这一词组中的“come”一词,目的是避免重复累赘,使句子读起来整齐有序、朗朗上口。可见,作为修辞格的“反复”绝不是用词用句重复的同义语。
(二)寓意深刻的“road”一词
“road”一词在《廊桥遗梦》中使用频率极高,但这一词在这部作品中许多情况下并不简单地表示字面意的“路”,而是寓意深刻。
书中写到,男女主人公乡间初次见面是在女主人公家门前的小路上:
She had been sitting On the front porch swing,drinking iced tea,casually watching the dust spiral up from under a pickup coming down the county road.
她坐在房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前廊的秋千上,喝着冰茶,优哉游哉地瞧着从县城路上迎面开过来的小卡车卷起的滚尘。
在小引中也提到了,人的情感迸发地常在“乡间小路上”(county road)。这部小说也不例外。“从县城路上迎面开过来的小卡车”(a pickup coming down the county road)卷起了路面的大量尘土,爱情就在这“卷起的滚尘”(the dust)中油然升起。
关键词:山地;历史城镇;交通;文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8-64(4)
西南地区山地历史城市(镇)近30个,包括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拉萨等省会城市,阆中、宜宾、自贡、泸州、乐山、镇远、遵义、日喀则等大中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宜宾李庄、阆中老观、邛崃平乐(四川)、合川涞滩、石柱西沱、潼南双江、渝北龙兴、酉阳龙潭、铜梁安居、江津中山(重庆)、习水土城、贵阳青岩(贵州)等。这些城镇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不仅拥有独具特色的城镇风貌、建筑环境及装饰艺术,在交通文化方面也具有保护和传承的价值。
1 西南山地历史城镇交通文化的构成
交通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并和交通在各个地区的发展阶段有直接关系[1]。西南地区的山水自然地理环境及适应这种环境的交通运输方式,孕育了具有地域特征的交通文化,包括文化线路、街巷空间、桥梁建筑等,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文化线路
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新型文化遗产,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是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内部或者国家和地区之间民众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2]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跨国项目丝绸之路也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就西南地区而言,特殊的自然山水环境及区位特征,一些古代交通要道在社会经济中曾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成就了陆路交通伟业,形成华夏文明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文化,如三峡文化、蜀道文化、茶马古道文化,还是沿线历史城镇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催化剂,驿站、古道、古桥和古遗址融汇了建筑、文化与艺术,与沿线的历史城镇相得益彰。
1.1.1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三峡大坝,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曾以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而天下驰名,高峡平湖是三峡成库后又一特色景观。沿线古城、栈道、碑刻等人文资源丰富,汇集了白鹤梁、丰都鬼城、石宝寨、 张飞庙、白帝城等历史文化景观。
1.1.2 蜀道
古蜀道是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文化遗存,有关研究表明其历史比欧洲古罗马大道还早。四川盆地群山环绕,古时对外交通,除东向的长江三峡水道及栈道外,还包括由云南入蜀的道,自甘肃入蜀的阴平道和自汉中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 一般而言,蜀道指中国古代连接西安和成都,翻越秦岭和大巴山的道路,具体指的是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等。蜀道沿线的城市,如成都、西安、汉中等,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且沿线交通文化资源丰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1.1.3 茶马古道
古代西南地区以茶叶贸易为主的交通线,地跨川、滇、青、藏区,外达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各国。茶马古道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 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本身就是交通文化的杰出代表[3]。茶马古道沿线串集了众多的历史城镇,四川雅安、康定、泸定、雅江、理塘、巴塘、芒康,拉萨、昌都,云南大理、丽江、迪庆及青海西宁等,茶马古道对这些历史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1.4 川黔盐茶古道
古代贵州、云南从四川运进盐、布等生活必需品,同时向四川输出茶叶,川黔盐茶古道成为重庆乃至整个四川的对外交通要道,纵贯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重庆市郊的黄桷垭、老厂、鹿角、古剑、东溪等地,以及贵州桐梓、遵义及云南昭通等地,曾经均是川黔盐茶古道上的重要节点。
1.2 街巷空间
一定时期形成的城市道路系统适应于那个时期的交通模式,除建筑环境外,旧城历史环境(历史格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旧城的道路街巷系统。[4]山水自然环境与地形地貌,孕育了西南山地城市依山就势的街巷空间,自由式路网布局、鱼骨型及带形街道走廊、梯街等,是西南山地历史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依托,特有的街巷空间是交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1 自由式路网布局
西南山地城市地形复杂,作为城市骨架的道路网络,其布局依山就势,灵活自由、起伏自如。如重庆旧城)、涪陵旧城等,其自由式路网布局,不仅适应古代步行及马车时代交通的需要,在近现代机动交通背景下,道路交通仍运行有序,狭窄的街道、起伏的坡度、多变的线形,客观上对小汽车交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作为城市的根、城市的骨架,保护这些城市的传统街道网络与保护历史建筑一样重要。
1.2.2 鱼骨型及带型街道走廊
西南地区许多山地历史小城市(镇),沿江河及谷地形成和发展,主街狭长,形成街市,有些达数公里,如重庆中山古镇、龚滩古镇、宁厂古镇等,并有通向河岸的横街(巷),形成典型的鱼骨状街巷空间,特色鲜明,满足集市、聚会等活动的需要。
1.2.3 梯街
既是交通要道又是街市的梯街,在山地城市中承继了交通、集市与文化交流的功能。梯街有交通联系的作用,如重庆十八梯、万州鸽子沟;梯街的另外一个作用是服务于临近的建筑,两旁布满鳞次栉比的商业铺面,形成商业通道,如三峡库区石柱县的西沱云梯街。
2 交通建筑
以桥梁、码头为代表的交通建筑是山地历史城镇的构成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
2.1 桥梁
2.1.1 索桥
索桥,古称“笮”,多见于西南山地的岷江、金沙江、大宁河上的城乡交通要道上。岷江上无数索桥和著名的都江堰索桥,凝结着各族人民高超的建桥技术,是古代交通文化的杰出代表。横跨岷江与杂谷脑河交叉点上的威州竹索桥始建于唐代,长100多米,在不断维修中,一直使用到现代才换为钢索。史载,四川茂县古称绳州,据《太平寰宇记》卷87载:“梁普通三年(522年)置绳州,取桃关支路以绳为桥,因做州称” [5] 。笔者2004年参加巫溪宁厂古镇保护规划工作,溯大宁河而上,沿线城乡约见10来座简易吊桥,仅宁厂古镇长约2公里的河道上就有3座吊桥。
2.1.2 砖、石拱桥
西南地区山高地陡,在一些城乡交通要道,多利用当地材料建设砖石拱桥,虽无河北赵州桥历史之悠久、尺度之宏大,但就山区而言,无疑是宝贵的交通文化遗产。如重庆万州的陆安桥,系单孔圆弧石拱桥,在造型和建造工艺上堪称一绝,其桥跨约32米,宽9.4米,高12.5米,总长55米,建于清代同治年间,是万州城区西向跨越苎溪河的重要交通要道,2004年三峡工程清库时被拆除异地重建于青龙瀑布景区。三峡地区另外一座古石桥,涪陵蔺市龙门桥,建于清代中期,系多孔石拱桥,桥长近100米,2005年因三峡工程建设,异地复建,是三峡工程建设为数不多保留下来的古石桥之一。
2.1.3 风雨廊桥
在我国山地城镇中,融汇建筑艺术与交通功能的风雨廊桥是桥梁艺术的代表,也是当地民众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目前西南山地城镇中保存较好的风雨廊桥,较著名的有贵州镇远廊桥、西江千户苗寨桥、重庆酉阳清溪风雨桥、龙潭梭子桥等。
2.2 码头
西南地区河道发达,水运在20世纪前在许多城市一直主要对外交通联系方式,码头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成就了城市的水运交通文化。如重庆主城东水门码头,包含了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城门、码头等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朝天门码头也一直是城市形象的象征。其他一些历史城镇,如宜宾东门长江码头、大昌古镇大宁河码头、酉阳龙潭古镇码头等,均体现了交通文化与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
3 西南山地历史城镇交通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西南地区历史城镇的交通文化资源丰富,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游离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之外,文化保护部门人力、财力不足,关注重点限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处于核心保护区的交通文化遗产,尤其是文化线路保护,鞭长莫及。
3.1 重建设、轻保护
在快速城市化时期,随着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城市更新改造,一些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传统街道、桥梁等交通建筑,由于不能适应机动交通通行要求而被迫拆除,十分遗憾。以重庆市为例,重庆旧城原有城门17处,九开八闭,多数与码头相连,如今仅存东水门、通远门等,著名的朝天门码头也已今非昔比;重庆临江门客运索道,自1980年代建成以来,作为新重庆交通文化的象征之一,前几年因储奇门大桥建设也被拆除;在东水门及湖广会馆历史街区一侧,一座跨江大桥拔地而起,虽未直接破坏东水门及周边历史街区,但景观上的不协调显而易见。近年来,重庆对交通遗产逐步重视,渝中区山城步道建设、十八梯改造、大坪古道石牌坊公园、南滨路龙门皓月景观节点、川黔古道黄桷垭登山步道,均与交通文化保护与利用息息相关。
3.2 重节点、轻整体
桥梁等交通历史建筑由于有文物保护单位具体负责,多数得到有效保护。但对交通文化线路(如传统街道、古道等)、交通文化区块(驿站、铺递、码头片区等)而言,由于线路长、范围大、涉及单位多,常因缺乏协调或管辖权限制而保护不力。以茶马古道为例,线路多条、长达数千公里,涉及四川、云南、等省区,目前除一些重要节点得到有效保护外,整体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一些山地城市的码头区,如重庆朝天门码头区、贵州思南县乌江码头区,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水运交通功能逐渐衰微,被列为旧城重点改造区。如何保护其中的交通文化遗产,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3.3 重物质、轻文化
目前,交通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渐受到重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交通工具、航运歌谣等,基本上处于民间保护状态。以“川江号子”为例,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传人寥寥。川江古木船,如麻秧子、翘尾巴船等,在江河上已几无踪影,仅在少数博物馆有复制品。不知道若干年后,子孙后代是否还能理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文化内涵(表1)。
4 西南山地历史城镇交通文化保护对策
4.1 借鉴“名木古树”保护策略,实行交通文化遗产登录制度,明确交通文化建筑保护对象
“名木”是指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古树”是指树龄100年以上的树木。对城市街道、桥梁等也可以参照这一标准,对一些超过100年的街巷、桥梁,进行遗产登录制度,不能随意拆除。美国纽约、芝加哥150年前所建的地铁,旧金山百年以前的“叮当车”至今仍在运行,或作为城市交通干线,或作为旅游观光,不仅是一个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象征,对建设经济及可持续发展也有深远意义。欧洲名城莫斯科、巴黎、伦敦的桥梁建筑,是其历史文化的象征,长期得到有效保护,上海外白渡大桥2010年世博会期间也得到有效保护。就西南山地城市而言,重庆主城的缆车、索道等,虽建设历史只有数十年时间,但极富山地文化特色,不应轻易拆除;而山地城市的古代及近代砖石桥梁,建设不易,也不宜轻易拆除,尤其是百年以上的桥梁,保护、维修是交通文化建设中的基础工作。
4.2 加强交通文化保护宣传与研究工作
交通历史文化保护工作需要在政府主导下,汇集各方力量全民参与。文物保护部门、研究院所、高等学校应通力合作,一方面加强交通文化保护的基础工作,如资源分布调查、价值评判研究等,另一方面培养青年学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及保护意识。应加强交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和宣传,并与文物保护部门协调,通过重点交通文化保护建设项目的示范,推进这项工作的展开,扩大影响。
4.3 拓展交通文化研究视野,加强文化线路遗产保护
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是名城(镇、村)的整体格局、历史街区及文物建筑。近20年来,文化线路作为文化遗产的重点内容,在国际上逐渐受到重视,但在我国仍未深入,文化线路与名城(镇、村)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体系脱节。西南三省一市一区(云贵川渝藏)国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山区地广人稀,文化线路遗产资源丰富、建造坚固且保存完整,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地位及旅游开发价值。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对西南山地文化线路价值进行系统研究,以促进山地文化线路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李振福.交通文化及其城市形象整合功能[J].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74-77.
[2] 单霁翔 保护千年古道、传承中华文明[J].四川文物,2012,(1):66-73 .
[3] 文国玮.历史名城交通问题解析[J].中国名城,2012,(1):33-35.
[论文摘 要]本文分析了电影片名的功能特点,介绍了五种翻译方法,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应对片名进行分析,采取直译、音译、意译、直译加意译和音译加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使电影片名形式和电影内容达到统一。
一、引言
电影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同时又是一种大众娱乐形式。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各国影片特别是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影片不断涌入中国市场,进入寻常百姓家。其间,英语电影的译制工作队中西影视文化的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而首当其冲的则是片名的翻译。有人说,影片名好比电影的门楣,它既要反映影片的中心内容,还要简短、新奇,将观众引入门内;影片名又像商品的商标,承担着宣传、推销商片的责任。
二、电影片名的功能特点
《乱世佳人》(美国影片Gone with the Wind),Farewell to My Concubine (中国影片《霸王别姬》的英译名)是两个片名翻译的成功之作,曾使多少异国观众一见倾心,一睹为快。然而,近年来的电影译名良莠不齐,有些堪称典范,令人拍案叫绝,有的可谓败笔,让人观前不知所云,观后不以为然。《中国翻译》1997年第4期刊登了何悦敏的文章《当前西片译名中的问题与对策》,指出了当前西片译名中“给人带来的混乱与遗憾”,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可以说,何文的分析是透彻的,提出的对策也是可行的,对今后电影片名的翻译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怎样的译名才能成为佳译呢?何跃敏认为,好的译名“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实用性”。谭宝全先生强调要译出“韵味”。包惠南指出,影视片名的翻译“纪要符合语言规范,又要富有艺术魅力,纪要忠实于原片名的内容,又要体现原名的语言特色,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要讲求“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性”,“要能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
片名一般都是先于影片与观众见面的。好的片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渴望先睹为快,无疑起到了为影片作广告的作用。作为影片主题思想的浓缩,片名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读者了解影片、吸引观众、活跃和美化影片,这便是片名的功能。
归纳起来,陈宏薇将片名的功能主要分为三种: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信息功能就是通过片名,将影片的内容简练的传达给观众,使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原片的思想内容。美感功能就是通过精心构思的片名,给观众以美好的享受。而信息功能、美感功能都是为了祈使功能服务的。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都有一种好奇心,见到新鲜、奇异的事物都会感到兴奋,乐于知晓,易受感染。祈使功能正是通过片名,感染观众的情绪,吸引观众。
三、电影片名英汉互译的基本方法
以上谈到了片名的一些特点和功能。为了使片名发挥以上三种功能,在翻译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方法。
(一)直译。根据原语和译语的特点,在翻译中最大限度的保持原名的内容和形式的直译法,是片名翻译的最基本的译法。直译片名时,译语在形式、意义等方面都近似原语。这是当原语与译语在功能上达到重合时,最简单而又最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如,The Sound of Music, On the Golden Pond, Love Story, A Room with a View, Cider House Rules, Wedding Planner 分别被译为《音乐之声》《金色池塘》《爱情故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苹果酒屋的规则》《婚礼策划人》。
同样,下列中文片名可直接翻译,而且译名保持了原名的效果:
《日出》(Sunrise) 《红樱桃》(The Red Cherry) 《大红灯笼高高挂》(Raise the Red Lantern)
(二) 音译。如果说直译是把原语按字面的意义进行翻译的话,音译则是将原语的语音形式转换成目的与语音形式的方法。根据发音将片名译成另一种语言,在片名翻译中使用较少。主要涉及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多为人所知,翻译之后不会让人费解。应尽量采用已有的定译,不要重译,如:Jane Eyre(《简爱》)、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Titannic(《泰坦尼克号》)、Elizabeth(《伊丽莎白》)、Aladdin(《阿拉丁》)。曾在各大影院热映的Harry Potter(《哈利·波特》),采用的就是音译,因为通过原着的畅销和电影前期大规模的宣传,大家都已熟悉主人公哈利。
(三) 意译。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如果片面强调保留片名的形式,就会影响意译的准确传达,不能达到中英文片名的对等。既然是意译,就的意改变片名的语言形式为代价,最大限度的保持中文片名所表达的内容。根据英文同名小说Gone with the Wind改编的同名影片在中国公映时被译为《乱世佳人》,既切合题意又赏心悦目,乃成功翻译的典范之作。如直译为《飘》或《随风飘逝》,虽无可厚非,却逊色不少。下列英文片名都是运用这一方法翻译的:The Wizard of Oz (《绿野仙踪》)、Ghost (《人鬼情未了》)、The Legend of the Fall(《燃情岁月》)、Best in Show(《宠物狗大赛》)。这样的译例还有:《赤橙黄绿青蓝紫》(All Colors of the Rainbow)、《秦颂》(The Emperor’s Shadow)等。
下面几例都是以人名、地名、事物名称等作为片名,本来是应该音译的,但他们并非广为人知,所以也宜根据影片内容进行意译:Rebecca(《蝴蝶梦》,本为人名吕蓓卡)、Annatasia(《真假公主》,本为人名安娜塔西娅)、Cleopatra(《埃及艳后》,本为人名克丽奥佩特拉)、《阿虎》(A Fight’s Blue,本为一拳击手的名字)。
这些译名都是译者在准确理解原名的基础上,根据影片的内容,进行再创造的结果。它们贴近影片,传达出影片的信息,较完美地表达了原片名的内涵。
(四)直译加意译。有些片名虽能按字面意义直译,但译名仍不够理想。这时可采用直译加意译法,即在原意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按照原片内容和风格增词或减词,以达到更好的效果。“The Bridge in Madison Country”是一部涉及家庭伦理与婚外恋题材的美国电影,按这一办法译为《廊桥遗梦》,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兼得,其效果远远超过按字面意义翻译的《麦迪逊郡的桥》,更多例证如下:Pretty Women(《风月俏佳人》),直译《漂亮女人》;Speed(《生死时速》),直译《速度》;The Net(《网络情缘》),直译《网络》;First Knight(《剑侠风流》),直译《第一武士》。
(五)音译加意译。在采用人名、地名、事物名称等作为片名的情况下,以观众是否熟知为原则分别采取音译或意译外,还可以先音译再结合影片内容适当增词。这种音译加意译法更为巧妙。如美国动画片Tarzan 被译为《人猿泰山》,既保留了主人公Tarzan音译,又突出了其半人半猿的身份,可谓形神兼备。又如:Stuart Little 译为《小老鼠斯图尔特》,Shrek译为《怪物史莱克》,Robin Hood译为《侠盗罗宾汉》。
四、结语
总之,由于原语和译语的不同特色和各民族的差异,把片名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并非易事,而是一个艰难的再创造过程。片名的英汉互译蕴含着翻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它还要求译者具有对电影艺术的审美能力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译者无论采取何法,尽可能翻译出理想的片名。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92.
[论文摘 要] 电影音乐可以展现人物的文化传统、性格特征与行动发展的脉络,突出一个民族集体的、一个人物个体的心理与情感变化的轨迹。以邓丽君的音乐和她的形象作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背景来塑造人物形象正是影片《甜蜜蜜》的一个重要的特色。
一、电影音乐与电影之密切关系
电影音乐是专门为影片创作、编配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艺术体裁。通常,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关系分为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两种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是音画同步,即用音乐来复述、强调画面的视觉内容,音乐与画面的情绪、节奏一致,视听统一。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人们逐渐不满足于用音乐直接表现画面的情绪、气氛,由此产生了音画对位的结合方式,即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与画面中所呈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截然相反,通过对比,反衬,烘托出画面的内容。这种结合方式有利于音乐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影片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从电影音乐与电影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管什么样的电影音乐,对其进行评价,并不是以音乐的音响效果为标准的,而是以是否体现了影片的总体构思为准绳。电影音乐首先应该是属于电影的,它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符合电影的观念和需要,无论是主题创作音乐,还是资料性音乐,都必须与影片风格统一,与叙事节奏相辅相成,与电影其他的元素相匹配。电影音乐的结构形态语言以及长度,都必须由电影的要求来决定,而不能离开影片孤立地强调音乐的表现性和完整性。总之,电影音乐必须是为电影的整体要求服务,并自然地发展和分寸适当地存在。只有设计自然,在审美主体不知不觉中起作用的电影音乐才是电影音乐的上乘之作。
二、电影音乐具有对人物文化传统的表述功能
在电影艺术中,音乐和视觉影像时时刻刻都在描绘着特定民族的风俗、信念与习惯,传达着知识、艺术、道德与法律的信息,暗示着一种历史的与人文的气息。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会有形或无形地受到自身民族文化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具体表现为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一个群体的心灵状态、习惯与性格特征,是一种物质上、知识上、精神上的生活状态的整体显现。作为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整体,文化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是一种从学习中得到的行为方式,也是所有的社会成员共有的。因此,一部影片对人物文化传统的表述实际上是对一个民族集体性格和生活方式的表述。
电影音乐对人物文化传统的表述往往是以音乐主题的方式实现的。音乐主题是影片音乐的“核心”部分,是描绘人物形象最突出、最富于乐思的旋律与节奏。美国电影理论家迈克尔拉毕格在《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中说:“一种特殊的管弦乐法或特殊的音乐节拍贯穿整部电影是由角色、场合或情绪所设定的。”电影音乐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不是理性的诠释,而是感性的刻画,是通过感性的节拍、旋律、节奏以及不同器乐音色的特点来描写人物文化传统与性格特征的。在电影音乐中,不同的乐思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与立意,不同的乐器拥有不同的地域色彩与特性,这种旋律的立意与特性不仅能够突出人物情感和性格的特质,也能为某些场面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文化与民族的氛围。例如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影片《廊桥遗梦》中,导演在两个主要的场景里通过收音机传递出来的、有声源的意大利歌剧音乐交代了女主人公弗兰西斯卡的出生地域、文化背景和人物的兴趣、品味,并通过歌剧音乐刻画出主人公内心那种多情浪漫的性格特点以及她美好的个人理想与沉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影片中这对男女之间真挚动人的爱情故事的发生具有人物性格上的依据和可信性。
总之,一个完美的电影音乐主题的灵感应该首先来自于电影故事文化内涵的启发,来自于电影人物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性格的影响,应该展现人物的文化传统、性格特征与行动发展的脉络,突出一个民族集体的、一个人物个体的心理与情感变化的轨迹。
三、电影《甜蜜蜜》的个案分析
由陈可辛执导,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97年度十大佳片之一的《甜蜜蜜》是一部典型的运用音乐来表现一个时代文化、一个民族文化与历史特征的优秀影片。这部影片将现代钢琴音乐、双簧管音乐和流行歌曲融为一体,并着重运用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于内地的邓丽君的歌曲来贯穿影片的故事情节,生动地描绘了李翘与黎小军之间动人心弦的爱情旅程,刻画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的独特言行与性格特征,并富有韵味地传达出两个人物之间的感情变化与矛盾冲突。
在影片《甜蜜蜜》中用钢琴演奏的舒缓优美、恬静动人的乐句,主要是用来表现影片中人物内心美好的憧憬、纯真的思念以及愉快的心灵感受;用双簧管演奏的、具有孤独悲凉、忧郁伤感色彩的旋律,主要是用来表现人物离乡背井的迷茫、生活失意的痛楚、无奈分手的伤感和客死异乡的悲哀;而邓丽君演唱的流行歌曲则在影片情节发展的过程之中贯串始终,用来表达男女主人公喜怒哀乐的心境与悲欢离合的情感历程。如果说钢琴主题和双簧管主题注重表现的是人物内心的情绪变化,那么,邓丽君的歌曲所表现的重点却是人物的趣味、爱好与人物的历史文化背景。
影片《甜蜜蜜》一共选用了邓丽君四首经典的爱情歌曲《甜蜜蜜》《泪的小雨》《再见,我的爱人》和《月亮代表我的心》来传达人物复杂的情感流程。其中,歌曲《甜蜜蜜》的三次重复运用不仅使这首歌曲成为揭示影片主题立意的音乐,还表达出一种令人回味深长的情感效果。第一次出现是在黎小军与李翘骑自行车的段落中由李翘情不自禁地哼唱出来的,歌曲传递出人物之间一种烂漫的初恋感觉,那连贯运动的摄影机镜头、慢速叠化的诗意画面以及由轻松的人声演唱到抒情的器乐演奏的转化,传达出一种甜美温馨、悠远情长的美妙情意。歌曲第二次出现是在李翘与黎小军经常幽会的527客房中,当时,李翘的情绪非常低落,显得心事重重,黎小军感觉到了李翘的那种疲惫与冷淡,在一种百无聊赖的状态中,他用干涩的声音哼唱出了《甜蜜蜜》的曲调。歌声完全失去了歌曲本身具有的欢乐甜蜜的韵味,而展现出人物尴尬矛盾的内心活动。此时,他们已经走到了甜蜜爱情生活的尽头,面临着情感上的艰难抉择。歌曲《甜蜜蜜》的第三次出现是在影片的结尾处,那是歌后邓丽君与世长辞的日子——1995年5月8日,经历了种种的磨难与艰辛,李翘终于移民美国成为一名导游小姐,黎小军也在纽约的一家餐馆当了厨师,就在他们再次偶然相聚的时刻,《甜蜜蜜》的歌声又一次响起,强烈地表达出人物甜蜜快乐、情意如初的内心感受,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影片导演为了突出表达主题歌曲唱词中的那种涵义与意境,在音乐结构的编织与安排上的匠心独运。
与主题歌曲《甜蜜蜜》相比,歌曲《泪的小雨》没有被重复地强化使用,而只是作为一种背景音乐运用在1987年除夕的那个雨夜,李翘与黎小军贩卖邓丽君录音带的场景之中的。歌曲里的绵绵细雨与大年夜的倾盆大雨遥相呼应搅乱了他们卖录音带挣钱的如意盘算;歌曲中失去爱情的泪水与现实中生意清冷失败的泪水使他们明白了现实生活的严酷无情。歌曲中的情与现实中的景的密切交融表现出人物在一种艰辛凄凉的困境中回天无术、欲哭无泪的酸楚心境。歌曲《再见,我的爱人》是一首略带忧伤、感情炽热、缅怀旧情的流行歌曲,被用在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旧情重燃的段落中,一方面表现出黎小军与李翘对已逝情爱的珍视与向往;另一方面也更加突出了他们那种真情难耐、爱心依旧的内心感受。另外一首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在影片之中是作为表意性非常强的无声源音乐出现的。男女主人公是歌后邓丽君的崇拜者,当突然听到邓丽君英年早逝的消息,无疑在他们的心底引起了强烈的震动,此时,《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歌声四起,歌曲亲切委婉、韵味动人,唱出了他们对歌星邓丽君的真情真爱以及李翘和黎小军之间爱心不变、思念如初的感情。歌声配合着人物在纽约街头情绪低迷的漫步,表现出人物心中的一丝酸楚与一片诗意,从偶像生命的陨落到人物分分合合、失之交臂的情爱周折,让人们得到一种人生如梦、生命无常的感叹,体味到一种充满着酸甜苦辣的未了情缘。
以邓丽君的音乐和她的形象作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背景来塑造人物形象是影片《甜蜜蜜》的一个重要的特色,在影片中,邓丽君的歌声不只是贯穿在影片的听觉表意系统之中的一段一段音乐,而是作为一种表现人物历史、文化、趣味、爱好特征的元素来刻画人物形象,并将这些独具时代与文化特点的歌曲融入了男女主人公的相遇、相知、相爱的行动之中和故事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港台的流行音乐文化随着经贸交流的增加而逐渐流入内地,邓丽君的歌曲作为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大众音乐在80年代广泛地流行于内地。她的歌声表达着生命的真实情感和时代的节奏氛围,深受普通老百姓的欢迎,是内地社会中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通俗音乐形式。而黎小军和李翘正是这些普通人中的一员,他们对新生事物感受最快,反应最敏锐,成为这些通俗音乐文化的主体听众。并且,他们在多年的生活中培养出了对歌星邓丽君崇拜仰慕的感情和对她歌曲的由衷喜爱,他们两人这种相同的兴趣与爱好、共同的背景与感受是在一种复杂的历史环境与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成为他们性格发展变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共同点既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活动,也影响着他们对爱情的看法,成为男女主人公之间心灵碰撞的缘由和情感共鸣的基石。在影片中,邓丽君的歌声一方面表达出了一代年轻人的精神印象,造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另一方面成为表现这对质朴平凡的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化的音乐语言,透过这些委婉动听的爱情歌曲,能够体现出人物的兴趣与爱好、品味与修养,凸显出人物社会背景、历史文化和生活经历对人物内心的深刻影响,从而生动鲜明地创造出人物的形象特征。
[参考文献]
[1]姚国强,孙欣.电影声音艺术理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2][美]迈克尔拉毕格.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M].卢蓉,等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首先,在教学上要摒弃以升学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高分数的“应试教育”的观念,确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宗旨。克服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弊病,建立“五育”整体推进、学科横向联系、年段纵向衔接、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体系。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杜绝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落实启发式教学,引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提高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开展英语教学。英语素质教育就是透过人类成功创造出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促使学习者在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思想品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和谐发展。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而且必须借助英语的语音、单词、句子、语法等知识进行智慧潜能开发的教育,进行健全人格塑造的教育,进行身心愉快陶冶的教育。
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新《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必须改革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做到育人为本,关注差异。以教学为切入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水平都得到提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3]。总理指出:“让个性鲜明、特长突出的学生和发展均衡全面的学生一样有机会。”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体现。在英语课堂教学方面,我们都清楚地知道,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方式,以“练”代替“讲”,敢于打破一些不合理的束缚,敢于讲究实效,敢于从自己当地、当时的教情、学情出发进行教学,尽量满足不同智力层次的学生需求,把以往教学中的满堂灌、满堂问所浪费的时间挤出来,扩大训练面,保证训练时间,真正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不言而喻,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是英语课堂教学。要在英语教学中实施优化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是开展“互动教学”。“互动教学”就是从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开展交际活动,并据此提出师生构成教学过程双主体的论证。“互动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双向结合的手段,是师生进行思想、情感、信息交流的“微型世界”。基于这个原则,我们要结合实际运用其教学模式,从“兴趣导入———问题启发,合作探究———例题示范,巩固提高———归纳总结,畅谈收获———课外研讨,迁移创新”几个方面组织课堂教学,才能够实现英语素质教育目标。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在教授高中新课标必修③Unitone的情态动词的情景谈一谈“互动教学”基本教学模式的5个基本步骤及其具体操作。
(1)兴趣导入
爱恩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认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起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保持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入就是一堂课的起点,富有趣味性和形式多变的导入,能使新课一开始就有一股强大的吸引力,使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表现出一种探索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以及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导入这一环节更是如此也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出一个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导入环节”,让它在与学生的初次见面中就能展示出一个特别的好印象,无疑会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充分地发挥其潜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作好了心理准备,也就为课堂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对于上新课标必修③Unit1one的情态动词时,笔者的做法是通过让学生听电影《廊桥遗梦》主题曲“NothingGonnaChangeMyLoveForYou”导入,把音乐中所涉及的九个“情态动词”:“can,may/might,will/would,shall/should,oughtto,haveto”的地方挖空,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这九个“情态动词”刚好也是这一节课要讲的语法重点。优美动听音乐的导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调动了起来,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填空练习,答案准确率也非常高。通过分析答案,学生立刻就知道老师本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从而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2)问题启发,合作探究
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导入部分所涉及的九个情态动词的句子。如:1.IfIhadtolivemylifewithoutyounearme2.Thedayswouldallbeempty3.Imighthavebeeninlovebefore4.YououghttoknowbynowhowmuchIloveyou5.Onethingyoucanbesureof6.I’llneveraskformorethanyourlove7.Theworldmaychangemywholelifethroughbut8.Ourlovewillleadawayforus9.Ifyoushouldneedme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的探究性问题: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些情态动词?此问题的出示意在解决三个问题:(a)什么是情态动词?(b)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些情态动词?(c)这些情态动词后的动词采用什么形式?然后教师给个别同学点拔指导,让学生思考。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等有效途径体会到实际问题相等关系的确立,进而学会这些情态动词的用法。
(3)例题示范,巩固提高
学生在了解了这些情态动词用法之后,笔者首先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将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鼓励每一个小组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竞赛的形式到黑板上写出包含情态动词的有代表性的例句。如果哪一组同学能在限定的时间内有不同的同学到黑板上写出既多又好、形式多样的情态动词而且用法准确无误的,那一组就是获胜组。接着通过多媒体白板展示班上几位同学课前所自编的含有情态动词的对话,让作者上讲台前划出他们自己所用到的情态动词,并说明这写情态动词的用法,使学生加深对情态动词的理解。
(4)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笔者结合第三步学生所写句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并给予赞赏性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自己的成功感,进而解决了三个问题:(a)什么是情态动词?(b)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些情态动词?(c)这些情态动词后的动词采用什么形式?
(5)课外研讨,迁移创新
这一环节主要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和发展,结合刚刚所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组织生动有趣的活动,创造情景让学生进行语言交际,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合作学习,理解、感悟和运用新学的语言项目。当学生懂得了情态动词的用法后,笔者不失时机地设置了一些情景让学生两人一组就此情景进行英语角色的扮演活动。如:Withyourpartner,usemodalverbstoaskandanswerquestionsbasedonthesituationsbelow.Trytouseeachmodalverbatleastonce.Bereadytopresentyourdialoguetotheclass:1.YouwanttoinviteyourfriendtocometoapartyonSunday.2.Youwanttoaskyourmumforpermissiontogotoseeafilmwithyourfriends.这一情景,笔者把枯燥乏味的语法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了起来。学生一听到涉及到自己日常生活的话题就来了兴趣,各抒己见,这样一来课堂气氛立刻就活跃了起来。特别是当一对学生在堂上表演邀请对方去看电影的情景对话时,全班同学都大笑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到了极点,学生心理充满了愉快与成功感,进一步增强了运用外语的信心。总之,只要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和“互动教学”原则,精心组织英语课堂教学,并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就一定能使英语教学不断升华,做到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整合教育资源
素质教育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从每一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和可能性出发,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学生的负担很大程度来自于学校和教师对学习成绩进行排队和教师从课程作业的安排,减轻学生负担必须从这里开始。考核成绩只是检验学生对知识吸收情况的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教师应该淡化考核成绩,不要把排名作为鞭策学生的工具,这样会增加学生的思想压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取消学生课业负担,而是量入为出,结合课程教学作好合理安排,通过这种手段为学生争得一块相对宽松的天地,使某些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还要着力于为学生素质提高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结合课本、网络、社会、家庭等资源,丰富和强化学生的学习途径和内容。要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如:我们学校正在推行敏特英语教育课题研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学生自主参与敏特英语网络学习,利用“敏特智能英语学习系统”,开展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宽松的网络游戏教学环境中参与学习,教师定期跟进指导。此教学课题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得到的家长的大力支持。我们学校高中组一、二年级已有超过半数学生参加了此一课题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辐度提高,整体学习成绩也得到全面提高。
四、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为深化素质教育作保障
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与英语教师队伍水平密切相关。作为英语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现代教育观念、专业水平高以及教学技能。第一、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和强化自身的价值,具备强烈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第二、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英语教师很有必要从研究心理学、教育学、社会语言学等理论中,了解认知法、听说法、结构———功能法等教学流派的基本特征,用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武装自己,并以此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同时,要深入学习领会教学大纲,全面透彻地掌握教材,在此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自身语言素质,特别是提高自身的口语水平,并加深对英语国家人文地理、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跨文化的理解。第三、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强化自身特征和品质———如个人外表、魅力、整洁、善良和亲切、智力、机智、开放、热情、幽默等,通过课外自练、课堂实践不断锤炼听、说、读、写、演、唱、画等教学基本功。注意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教法,不断探索、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最终形成自己的教法体系和特色。通过参与教改实践、撰写科研论文、著书立说,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讨会、讲习班,增强“科研先行”的意识,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水平,使自己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此外,还要重视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更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