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岩土工程专业论文

岩土工程专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5:58: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岩土工程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岩土工程专业论文

篇(1)

【关键字】岩土工程,勘察,常见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岩土工程的勘察在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总体而言,岩土工程勘察的最主要目的是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并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地质勘察结果及各项岩土工程参数,岩土参数的合理提供直接关系到基础设计的经济性、安全性和可行性。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内容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勘探及采取土试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现场检验和检测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同时结合所勘测地区的经验,才能确保勘察结果的精准性。但在实际勘察工作中,总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勘察中出现一些错误,最终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或者安全事故。因此,加强岩土工程勘察的问题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岩土工程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对岩土的勘察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工程整体勘察任务较重,且时间较短,加之进行勘察前缺少详细周密的计划,当问题出现时,很多时候施工已经结束,从而为工程建设埋下安全隐患。笔者结合多年的岩土工程勘察经验,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

1.勘探点深度不足。在一般的岩土工程中,勘探的实际深度,一方面取决于基础结构的形式,形式不同,则深度也不相同。然而,在实际工程勘探中,不按照规范进行勘探的情况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勘察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地方,这一现象更为明显。

2.取样及原位测试不合理。按照有关规范中的规定,取样及原位测试的件数应不少6组,并且应充分考虑取样及测试的均匀性和代表性,这样所得结果的数值才能准确。但在实际操作中,不按规范要求进行取样及原位测试的现象较多,或是虽然满足了件数要求,却未曾考虑土层的均匀性及代表性这两个关键因素,致使取样及原位测试所得出的实际结果与实际不符。

3.地下水的测量不合理在岩土工程勘察的外业工作中,地下水的测量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地下水位将会直接影响工程的建设,一旦在勘察工作中忽视这一工作,必将为整个工程的建设埋下隐患,如在被勘察的地层中,既含有承压含水层,又含有潜水含水层时,若未进行分层量测,则会导致勘察报告中地下水的性质不明确。

4.试验和资料的整理不够规范试验不规范。如对于高烈度地区的粉土未做粘粒含量测试,从而导致将其错误的判定为可液化土。相关资料的整理不规范。如在统计分析中,未将异常值提出,致使标准差系数过大,最终造成所得结果出现严重偏差。报告书的内容编写不规范、参数不完整、错误较多、重结论轻建议等。

三.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勘察市场不规范。《建筑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第五条、第六条对勘察收费和承揽业务有明确规定.但勘察单位没有严格执行国家收费标准,互相压价,互相竞争,中标的勘察费很低,致使勘察工作粗糙,勘察手段选择不合理和布孔不规范,岩土工程勘察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没有真正达到规范的要求,所以难以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2.权责不明确。《建筑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第十六条对观测员、试验员、记录员、机长等现场作业人员应当接受专业培训,方可上岗的规定.但目前勘察单位大量雇佣农民工,而这些人员又不懂勘察,又未经过专业培训和教育,就承担起开钻机、取样、测试、量测地下水位,甚至还做起了野外对土层鉴定与记录等重要工作。这样就难免会出现原位测试、地下水位量测等诸多野外作业的不规范,难以保证勘察质量。因此对从业人员的必须经专业培训和教育,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上岗操作。

3.缺乏岩土工程专业人才。专业的技术人才是对岩土工程正确分析评价的关键。未经专业培训和教育的人搞勘察,就会导致地基评价力度不足,基础设计参数偏于保守,造成工程的浪费。因此勘察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审核人,审定人,国家也应划定门槛,让真正懂行的人员担当,这样才能提高勘察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工程勘察质量,使我们的工程建设真溅建造在既经济,又安全的基础上,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的改进措施分析

1. 加强勘察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尽早推行岩土工程监理体制

第一加强对勘察合同、勘察纲要的审查和管理。防止越级勘察,加强勘察现场工作的监督防止打假孔及不规范的编录、取样及试验等现象发生最后,加强对勘察报告的审核,加强对勘察报告中的工作量、勘探质量、资料数据分析及结论建议逐一进行审查,特别是对基础选址论证场地稳定性评价及施工建议等内容进行统一审核管理,防止在此过程中只是进行理论的描述而缺乏深入分析的现象发生。由此可见勘察单位自身必须健全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同时还必须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机构对勘察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即尽早推行岩土工程监理体制。以确保勘察市场健康发展。

2. 加强计算机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岩土工程的勘察和管理业逐渐得到了完善,从总体而言,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和管理逐渐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但是,随着各种工程建设的施工条件越发的复杂,使得岩土工程问题也逐渐的日趋复杂,简单而言,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很多传统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已经难以完全满足复杂的岩土勘察需要。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岩土工程的勘察走向了现代化。通过充分的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可以使得岩土工程在进行勘察过程中能够得到更为科学和系统的管理,同时,可以 很大程度的提高勘察工作的效率;同时,将计算机技术也可以很好的运用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的整合处理上,比如,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岩土工程模型,可以进行计算机统计指标的分析,同时,在遇到一些相对而言比较复杂的岩土问题时候,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形象的模拟一些很复杂,很抽象的地址地貌的状况,比如可以模拟岩土问题的产生演变过程,如此,可以更为直观的对岩土工程作出更为明确的认识,可以更好的找到处理方案,总而言之,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 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不不仅仅可以让勘察工作效率提高,也很大程度上让勘察的成本大为降低。

3.加大对勘察专业人才与勘察设备的投资力度

勘察人员与勘察设备都是影响勘察结果质量的重要因素。勘察公司要加强对勘察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勘察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实施注册土木工程师制度,以提高勘察资质门槛。要加大对勘察设备的投资力度,采购先进的勘察设备,减少因设备老化而出现影响勘察结果质量的现象。

4.规范岩土工程勘察市场行为

要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结果的质量,单靠勘察公司的自觉行为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法制和政府力量来加强对勘察市场的监督、检查与引导,规范勘察市场行为。即加强对勘察市场中的原始资料、原始数据的监督检查,有效防止挂靠、造假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当然,检查监督行为不能仅以检查报告作为依据,还要将检查拓展到野外源头勘察中去。

5.强化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规范性

加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规范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规范勘察准备工作。在正式开始勘察工作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通过现场踏勘对勘察对象的详细资料进行收集,还要根据收集得来的材料编写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纲要,明确勘察工作的主要矛盾问题、技术问题与设计方案,使勘察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应选择适当的勘察手段与方法。不同的勘探方法有其不同的优点与缺点,而在勘察工作中要根据不同的地基选择适当的勘探方法与手段,并严格规范。如钻孔是最为常用的勘探方法,在软土地质条件下利用静探孔的手段进行勘探,则可以客观、正确地反映出地基土的强度及性质。又如,在土质较粗的山前冲积地层中,则不适宜使用静探孔的方法进行勘察。当然,对一些地质较为复杂的地基,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勘探方法进行勘察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勘察结果的准确性。

五.结束语

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岩土工程勘察是一切建筑工程开展的基础,只有打好这个基础,才能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运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种风格迥异的公共建筑物和现代超高层建筑物层出不穷,给勘察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只要对勘察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找到相应的处理措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就肯定能做好,从而为整个工程建设的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康朝勇 浅析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年14期

[2] 宋双贝 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期刊论文]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年24期

[3] 蒋斌斌 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9期

[4] 赵景琳 对当前岩土工程勘察的综合探讨 [期刊论文]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年3期

篇(2)

【关键词】岩土工程;数字化勘察;应用方法

1. 引言

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设计的先决条件。一般岩土工程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地层界面、断层、地下水位、风化层厚度以及各种物探、化探资料,这些资料只是一些离散的数据,岩土工程技术人员较难直接利用它们再去分析场地中工程地质参数的分布规律,更何况传统的岩土工程资料分析和解释一般都局限于二维、静态的表达,这种表达描述空间构造起伏变化的直观性差,往往不能充分揭示它们空间变化的规律,难以使人们直接、完整、准确地理解,也就越来越不能满足工程的空间分析要求。 随着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完善,已经完全可以集成以岩土工程建模、岩土工程数字化、岩土工程数据库管理、岩土工程特性分析、岩土工程地质解释以及空间分析和预测、地学统计和图形可视化的一体化系统,继而发展成为现代化、信息化为一体的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新体系。本论文就将主要对数字化的岩土工程勘察进行简单的探讨,以期和同行分享。

2. 岩土工程勘察方法概述

2.1 传统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存在的问题。

(1)勘察资料过于地质化。 由于部门长期的条块分割,勘察、设计分散作业,加之岩土工程规范制定和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的滞后,以及专业设置过细,岩土工程本身的特殊性等原因,设计与勘察之间脱钩多,使得勘察提供的岩土工程信息通常以设计人员难以理解的形式出现,而且勘察也较难参与设计的全过程;设计人员也因知识的局限,很难深层次理解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因而勘察成果在设计中的转化率较低,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浪费和损失。

(2)数字化地图与数字化设计系统间不够贯通。 地形图是设计系统的底图或称基础数据,由于数字化地图中的某些环节技术条件不成熟,与CAD设计软件的接口不匹配,很难顺利实现对接,设计系统不得不重新将勘察资料数字化,影响了设计系统CAD的推广应用。

(3)勘察信息数字化程度低。 勘察部门提供的勘察信息往往以图纸、表格、文字等形式为主,内容上定性描述较多。这一方面造成设计人员对于勘察信息难于准确理解,另一方面造成对勘察信息处理、利用上的困难。

2.2 数字化勘察技术概述。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是指应用当代测绘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CAD技术,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把一个工程项目的所有信息(勘察、设计、进度、计划、变更等数据)有机地集成起来,建立综合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流程,使勘察设计的技术手段从手工方式向现代化CAD技术转变,作到数据采集信息化、勘察资料处理数字化、硬件系统网络化、图文处理自动化,逐步形成和建立适应多专业、多工种生产的高效益、高柔性、智能化的工程勘察设计体系。该技术体系用系统工程观点,把勘察、设计的图纸、图像、表格、文字等以数字化形式存贮,供各专业设计使用。

3. 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应用实现的关键技术探讨

3.1 岩土工程数字化建模方法。

(1)岩土工程地质建模的方法目前采用的主要有表面模型法,表面模型法(也叫数字表面模型)的历史较早,它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精确的表示出工程地质体的外表面来表示均质地质体的建模方法,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建模方法。表面模型法的数据来源是通过测点获得的一系列离散的测点资料,包括测点的几何特征数据和属性特征数据,然后利用数据解释结果重构地质体界面。可以抽象为把一系列同属性的点按照一定的规则连接起来,构成网状曲面片,进而确定整个地质体的空间属性,有很多方法用来表示表面,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数学模型法和图示模型法,本论文主要讨论图示模型法。常用的图示模型法有边界表示法、规则格网法、等值线法、不规则格网法等,其中不规则格网法是本系统选用的模型表示法,将做详细分析讨论。

(2)不规则格网法(TIN)是将区域内有限个点将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面网络。区域中任意点落在三角面的顶点、边上或三角形内,如果任意点不在顶点上,则该点的数字属性值通常通过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在边上用边的两个顶点的高程,在三角形内则用三个顶点的高程),所以TIN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分段线性模型,在整个区域内连续但不可微。有许多种表达TIN拓扑结构的存储方式,这里采用一个简单的记录方式是:对于每一个三角形、边和节点都对应一个记录,三角形的记录包括三个指向它三个边的记录的指针,边的记录有四个指针字段,包括两个指向相邻三角形记录的指针和它的两个顶点的记录的指针;也可以直接对每个三角形记录其顶点和相邻三角形。每个节点包括三个坐标值的字段,分别存储X,Y,Z坐标。这种拓扑网络结构的特点是:对于给定一个三角形,查询其三个顶点属性和相邻三角形所用的时间是定长的。它在沿直线计算地形剖面线时具有较高的效率,当然可以在此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其它变化,以提高某些特殊运算的效率。

3.2 数字化岩土勘察工程数据库系统。基于GIS的岩土工程勘察涉及到的原始数据主要为地理信息方面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数据来源包括:

3.2.1 基础地理数据这些数据主要包括:

(1)自然区划图。 该图反映被研究区域的地理区划、河流、道路、居民区、山川、公共设施等等自然地理信息。

(2)地形、地貌图。 该图反映被研究区域的自然地貌情况。

3.2.2 岩土工程勘察数据这些数据主要包括: 所研究区域的工程地质勘探资料。 经过筛选、处理的各勘探点包括地理、环境、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在内的所有信息。 各类建筑场地的地层信息,比如液化等级、液化指数、特征周期、年代、沉积相等。 结合上述分析,数字化岩土勘察工程数据库系统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实施构建:

(1)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设计。 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库管理作为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系统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一个数据密集、处理复杂的数据库应用问题,为了能获得反映信息世界的概念性数据模型,将与实体和联系相关的功能与行为剥离出来,仅从现实世界中实体的数据侧面来建立模型即研究数据对象与属性及其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对应的数据库表结构。

(2)数据库建立实现。 岩土工程一体化系统的数据有三类:用户输入的原始数据、系统生成的中间数据及最终数据。原始数据由测点数据组成,而测点数据又由测点几何属性数据(位置)和测点信息属性数据;中间数据包括根据原始数据系统自动生成的地层层面等值线模型、三维表面模型、剖面模型等,根据这些模型可以生成用户需要的各种图件,还可以进行各种信息查询操作;最终数据种类繁多,主要是根据用户需要由中间数据生成,包括图形资料和文档资料(如地质勘察报告等)。

篇(3)

[关键字] 岩土工程 勘察技术 思考

[中图分类号] TU9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146-1

对于工程建设来讲,岩土工程的勘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其勘察,我们可以看出工程的地理环境与开发条件,还可以模拟出的实际方案来实现对于岩土工程整体的评价与定位。地基的设计与岩土工程的准确性都有着一定的符合标准。对于工程建筑的施工而言,将工程的发展达到顺利是势在必行的。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于岩土工程勘查技术的思考,模拟出更优良,性能更高的环境。

1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就目前而言,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由于现在竞争的激烈,不少单位都用低廉的价格承办一些工程,从而使得在高科技方面没有了资金的投入,导致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无用武之地。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我们将在下文分类探讨。

对于界面程度的综合利用与划分,往往存在着纰漏。由于岩土体和其风化程度是不同的,导致地质构造和结构都存在差异,很多关于岩土的参数问题都需要细致的分析与整合,这就需要一批具有素质较高,质量过硬的工作人员加以解决开发,利用整体性能解决其问题。同时,还应该加强总结归纳的能力,将建筑问题与结构设计问题综合利用,类比分析。目前来讲,现在很多工作人员的素质还不过硬,从而导致对于这方面的知识的熟练程度不高,如何设计,怎样开发成为了一大难题,这就需要开展一定的素质强化拓展训练,将工作人员择优培训,培养优质的骨干力量,狠抓质量,将如何辨别不同的地质与怎样加强一定的技术素质进行开拓与紧密结合,达到综合防治的能力。同时还应做好帮扶带的工作,上下级之间紧密联系结合,加强共同发,遇到问题比较多,项目比较复杂的工程时,应该加强联系,紧密沟通,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解决。

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问题,在于缺乏生态保护。很多勘察单位在进行工程设计的时候,忽视了对于生态的保护,没有做到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这样来看,损失的不仅是生态利益,更是失去了经济利益。在对于勘察单位将四周的紧密建筑进行检测时,经常只注重自己的建筑是否会受到伤害来考虑全局,而没有顾全大局,忽视了周围的影响,这样做,对于设计施工不仅仅达不到要求,反而会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成本,因为特码忽视了周围工程建筑设施的运营是否会有安全隐患,所以,对于周围城市的影响是有着一定的重要意义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技术要求的难度增加,经济损失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在这里,我们浅谈一下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在勘察过程之中,专业的人员相当重要,如若没有专业的培训,那么对于地基的行程与发展分析不清楚,就会导致参数不准,甚至材料利用的不合理,在项目的实施开展过程之中,需要向其他地区学习,积极实践,努力尝试,确保过程万无一失,提升整体的质量。

其次,勘察的技术也有一定的落后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改善,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继续学习新的知识,原有的手段已经落后,无法再满足原来的需求,对于地理的勘察问题,野外的勘测问题,收集资料过程之中遇到的整理与整合为难题,以及资料的利用问题,都存在着一定的阻碍,多以我们需要安排相关的人员专门对不同的资料分类汇总,并加以整理。

2岩土工程勘察中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遇到上述问题是,我们应分层次分质量的做好每一部分问题的解决。首先,对于勘察的工作人员应该开展一一段时间的培训周、培训月,并且不定期的举办知识讲座,知识竞赛,从而达到目的,此外,应该加强科技的开发与精准性的校正,对于产生的问题,我们需要回到源头去寻找答案,找出工程设计的参数的准确性,从而解决一定的问题,对于各种岩土工程出现的差异,我们一你给改分门别类的去处理,采用各种手段与方法,来增加勘察的准确无误,利用所需的物理知识,化学知识来解决其不足与问题,同时,对于过时落后的手段,我们要学会温故而知新,打开新的渠道,通过信的方法加以改善解决,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案。

对于地质勘探的控制过程,应该增加一定的地质测绘技术,来增加其物探作用,完善的选择合适的流程,解决不同的地理信息,达到优质的勘探程度,此外,还需要重视整个过程的控制与检查,需要专门增加专业的工程监管,来达到对于原有的岩体与地层的抽样检测,取样分析,达到技术性的要求。

此外,我们应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于岩土工程的勘查程序进行严格合理的安排。在政府部门的协调帮助之下,对于工程的监督检查实施严格的防范与加强。对于相关的单位我们也应该增强一定的监控力度,尽量避免不当行为的发生,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对于企业的相关投标和勘察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监管,强化科学研究,重视可持续性发展,达到双赢。对于环境的保护也是需要重视的,很多工程往往不够重视环境保护,忽略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导致了“先污染,后治理”这样的不良局面的发生,这时我们需要遏制的,对于环境中产生的不足,我们要有针对性的解决,开展一些列防治的工作,加大步伐。防止污染,并且尽力将产生的污染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并且回收,将做到极致。

在经济效益方面,我们还应加强市场的管理,防止不良竞争导致的经纪上的所缩减,加大财政投入,深化改革与工程管理,对科研的资金投入加大力度,尽可能找到更好更优的方法来加快前进的动力。从而将勘探工作做的有成效,并且去的良好的经济利益。

3结语

对于岩土工程来说,勘察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市场中表现良好,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其中也隐藏着非常多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找到问题,针对不同的现象具体分析,总结禁言,吸取教训,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岩土工程的勘察技术会做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P62文献标识码: A

1.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

1.1勘察工作的安排不合理,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

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需要监测和研究分析多种具体数据,其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大,所以在进行岩土勘察工作时,常常涉及到方案变更的问题,这些临时的改变因素会给勘测人员带来许多困难。工作人员如果在实际工作时疏忽了某些方面的问题,就会导致勘察的数据可靠性、参考性、可控性就会降低。许多的工作人员为了加快工作的进度,刻意的减少野外的工作时间,在进行数据采集与记录时不够细致,对资料的审查和编录也不严格,这样会使资料的质量严重下降,勘察的数据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勘察地区的情况,会严重威胁到建设施工的安全性。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对所需数据的质量要求很高,但是目前很多的勘察单位在进行岩土勘察工作时的前期的准备工作并没有十分的充分,具体工作的安排也不尽合理。

1.2相关人员的专业性差,勘察结果不准确

岩土工程勘察不但需要在室外采集准确的数据,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在室内对数据进行检查与检验。在进行数据的检查时,实验人员要具备专业素质和技术手段,这样才能保证勘察结果的准确性与可信性。但实际上,我国岩土工程勘察方面的高端人才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的阶段,为了不影响工作的进度,许多勘察单位会将专业不达标的工作人员人用到实验室内,这些人员无论是在专业水平上,还是技术手段上都没有达到实验室检查的规定与要求。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实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手段对整个数据检查的影响,一旦在检查时出现技术上的疏忽与纰漏,这不仅会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产生很强的负面影响,还会对岩土工程勘察的整体工作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1.3勘察技术手段较为落后

岩土工程勘察需要进行实地的地质勘察,但在目前的岩土工程勘察中,许多的勘察单位仍旧使用老式的勘察手段进行地质勘察工作,没有做到勘察手段的及时进步与更新,也没有将新旧方法相结合;有部分勘察单位虽然在勘察工作中使用了许多高科技,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旧存在一些差距,计算机信息技术并没有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其配套的应用软件在创新的速度上停滞不前,而且部分应用软件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工作软件的功能较为单一,这是我国勘察工程计算机技术面临的普遍问题之一,如果不能增加集成化程度,这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十分不利,在许多方面存在的局限问题,会令岩土勘察与施工陷入一定的盲区。

1.4勘察报告内容不完整,形式不规范

岩土勘察工作结束之后,工作人员要勘察的结果以及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并且写一套完整的勘察报告,但大多数情况下,由于编写人员对于勘察报告缺乏详细的认识与了解,不具备岩土勘察工程的专业性,对岩土勘察工作没有系统的认识,所以导致勘察报告编写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像报告专业性不强,勘察报告内容不详细,表达形式不够规范等,有的报告仅仅写出了勘察的结果,对于勘察过程以及勘察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却只字未提,或是一带而过;许多的工作人员工作时毫无条理性,使得整理出的勘察结果和数据错乱模糊,这些都使岩土勘察工程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岩土工程勘察问题的解决措施

2.1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勘察单位要想完善勘察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的勘察体制,就要不断地加强岩土工程勘察人员的培训及管理。勘察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整个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保证,也是勘察工作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勘察数据的准确性和建设工程的制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应该从各个方面加大投入,充分的保证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参与勘察工作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及学习。勘察单位可以采取岗位轮换制度,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勘察技术的深入交流与知识渗透,还能使工作人员参与到更多的学术活动和讲座中,从而扩大勘察人员的知识广度与深度,提高他们的综合技术能力。加强勘察人员的主业技能,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使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准确性更加有保证,提高整体的勘察工作水平,加快勘察工作的效率。

2.2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的科技含量,选择合理的勘察手段

在进行勘察工作时,勘察人员要对勘察手段和装备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不断增加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运用先进的技术和高科技手段来提高勘察的质量与工程进度,优化勘查信息,使数据更具可信度。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及时的学习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技术以及原理,并将知识运用到国外先进仪器与设备上,合理运用高科技设施,以此来提高勘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一些勘察单位由于选择了合理的方法和装备,在勘察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静探孔勘察法,工作人员通过运用静探孔法,对河床河漫滩进行勘察,科学合理的勘察法不但可以准确的反映出地质的实际情况,还能减少工程的成本。这种方法虽然成本低,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运用时,勘察单位要根据勘察地形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勘察方法。

2.3加强监督与管理,完善勘察管理体制

在岩土工程的勘察中,要对勘察市场及时的进行检查与监督,完善每个勘察环节的管理体制,尽可能的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对勘察合同与相关勘察刚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与管理,避免盲目、无效的勘察现象发生;其次要做好勘察现场的监督工作,减少勘察工作中资料编假、报告出假的状况,避免打假孔与那些不规范的编录实验;最后一点,要加强审查工作,尤其在勘察报告的审查方面,严格的审查报告中的工作量、勘探质量、资料数据分析以及其他的相关建议,特别在基础选型的论证过程、施工建设、低价稳定性评估等方面,要尤为重视,将其视为重点的审查内容,尽量避免勘察报告中只有描述而无深入地分析,重结论轻建议这种报告形式是不可取的。除此之外,岩土工程勘察单位自身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与其他相关监督机构要对整个勘察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以此来维护勘察市场秩序的稳定,提高勘察工作的整体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项系统极其复杂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了许多的方面,每个环节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每个方面都有很多的影响因素,所以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认真执行,采取必要的勘察措施来防止各种问题的发生,以此来保证勘察质量,因为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的合格是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工程水平突飞猛进,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勘察工作中虽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我们要制定出合理的应对方案,以此来促进我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郭小红等,在山区高等级公路勘察与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岩土工程问题[J]国际隧道研讨会暨公路建设技术交流大会,2002.

[2]叶海东,张立辉,梁进.关于岩土工程勘察中几个问题的讨论[C]全国建筑工程勘察科技情报网华北站2008年会论文集,2008(9).

[3]陈水龙.浅谈市政工程勘察钻探中对城市地下管道线的保护[J].安徽建筑,2012(06).

篇(5)

关键词: 案例式教学模式 岩土工程系列课程 工程实践能力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质量工程”、“卓越计划”的实施及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我校作为省属一般性本科院校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整为:为地方经济和土木工程行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其中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岩土工程系列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列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土木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岩土工程系列课程教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在教学质量与效果、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成绩,其中案例式教学在岩土工程系列课程理论教学中取得较显著的教学效果。

2.案例式教学的实施

岩土工程系列课程(包括工程地质、土力学、地基与基础工程等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工程实践性较强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系列课程教师在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与精品课程建设相结合突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式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互融合、理论教学中渗透工程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这项研究与实践开辟了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岩土工程系列课程的案例式教学以工程应用为导向,与教学内容结合适时引入工程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案例式教学模式从真实的工程案例出发,注重“主导―主体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系列课程的案例式教学已形成两个教学层次,即工程案例引入式教学模式与工程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

2.1工程案例引入式教学模式

岩土工程系列课程均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只按教材的章节按部就班地介绍成熟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则学生会感到抽象和枯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违背课程的学习规律。为此,收集整理国内外土木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及软弱地基加固等工程问题及所运用的技术方法,以实施这些技术方法形成的真实而完整的典型工程案例为教学资源,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进行介绍与分析,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工程案例引入式教学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增强感性认识为核心的案例教学,已经成为岩土工程系列课程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2.1.1结合重大地质灾害开展教学

在工程地质课程的地震部分引入2008年“5.12四川汶川地震”和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等重大地震灾害。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而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气象厅宣布,日本于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并引发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教学中,及时将这些典型地质灾害引入课堂,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地震的形成原因、类型及地震的危害等相关概念与知识,以帮助学生建立防灾减灾的意识与责任感,促使学生探索防灾减灾的工程措施。

2.1.2结合社会焦点和热点工程问题开展教学

在土力学课程的地基变形与稳定部分曾引入“成都楼歪歪”事件和“上海市闵行区莲花河畔景苑小区在建住宅楼倒塌”事件等社会关注的工程事件。2009年7月17号,成都“校园春天”小区6栋和7栋两栋楼发生倾斜,两栋楼越向上贴得越近最窄距离为6厘米,6栋、7栋相邻的墙壁呈20度夹角,屋内墙面出现细微裂痕、房门变形,邻近的8栋楼业主家里也陆续发现了细细的墙面裂缝。而在这3栋居民楼的楼下,道路路面出现多条纵横交错的裂痕,最宽达1厘米以上。道路与两边绿化带相交处,出现最宽达14厘米的裂缝。路边就是小区的围墙,上面也有五六条裂缝,最宽的一条达到4厘米。经过分析认为是相邻的“德馨苑”小区开挖基坑,影响到“校园春天”小区楼房的稳定性。此事件被网友称为“成都楼歪歪”事件。而在2009年6月27日,上海闵行区莲花南路罗阳路口一幢13层在建商品楼发生倒塌事故。事故发生后专家分析事故原因与该商品楼的地基基础问题有关,此事件的发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将这些社会的焦点与热点工程问题作为案例引入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加学生对工程问题的感性认识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2.2工程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

工程案例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对工程案例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工程实践背景,对当前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2.1课内探究式教学模式

此方法在学生已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工程问题提出观点,课堂上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比如,曾在工程地质课程中的地下水危害部分引入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内容,以此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其中地面沉降问题是区域性地面高程下降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也是一种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成因复杂,公认是由于抽汲地下流体,而引起松散层内液压降低,是导致区域整体性沉降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我国的地面沉降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的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断陷盆地这三个地区。而海水入侵问题则以大连地区为例,大连市作为海滨城市长期以来由于布井不合理,地下水开采量过大,渐渐引发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资源衰竭、海水入侵等问题。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增强了学生对地下水引起的地质灾害问题的认识,促使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思考。

又如在地基与基础工程教学中结合经典工程案例“意大利比萨斜塔”开展教学。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几个世纪以来,比萨斜塔倾斜的原因始终是广泛关注的问题,各种解释众说纷纭。进入二十世纪后,“地基原因”逐渐占了上风,这种解释认为,比萨斜塔倾斜的主要原因是塔本身的重量较大,塔基北部的地下的土质较松软,无法承受塔的压力而导致塔身发生不均匀沉降。同时,列举拯救“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历次地基加固方案,如环形基坑卸载、灌浆加固等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2.2.2课外探究式教学模式

此方法由教师布置课外综合性作业,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以此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课外积极查找资料完成作业,事实上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就是再学习的过程。通过课外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一般结合重点工程问题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以小论文等形式提交学习成果。近年来,曾结合大连地区建筑工程、道路工程等普遍存在的滑坡问题及地铁、隧道工程存在的坍塌问题,以“建筑工程中滑坡的防治措施”及“地铁、隧道工程坍塌问题产生原因及防治方法”等为题目,引导学生探究综合、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3.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在岩土工程系列课程中进行案例式教学模式的尝试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岩土工程系列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实现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徐辉,等.大学教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白明洲,等.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2):93-96.

[3]崔武文,等.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7(5):51-53.

[4]师旭超.在土力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4):101-102.

篇(6)

论文关键词:采矿工程;本科教学;改革

世界上科技、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采矿高等教育均采用重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教学中体现培养方式的灵活性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多学科交叉,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迎接世界知识经井的到来,采矿工程本科教育应进行彻底改革。

一、我国有美高校采矿工程本科教育改革情况

目前,孢国大多数设有采矿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其专业设置、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例如.中南工业大学,原采矿系经调整、改造后.现为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包括地质工程、采矿工程、测绘工程、城市规划工程及土木工程等专业采矿工程专业本科1999年招生30名,其中1/3在湖南省单考单招,2/3在全国统考生中招收。学校对采矿、选矿、地质及测绘等四个艰苦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奖学金评定上实行优惠政策凡学科各科考试合格的学生都可评为A类奖学金,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岩土工程有关内容,重点是地下工程、道路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添加会计、金融等经济类的选修课程。中国矿业大学仍设采矿工程系及本科教学中的采矿工程专业。1999年采矿工程专业奉科招收四个班,计划1~3年级合为大班教学,4年级分为四个专业方向,即地下开采、露天开采、通风与安全及工业工程等专业方向。学生在校期问均获专业奖学金,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矿山进行。重庆大学原有的采矿工程专业发展起来舶矿山工程物理专业和矿山环保专业现已分别发展成为土术工程专业和珂=保专业采矿工程专业新设岩土工程及检涮技术方向.单考单捂,年招收25名本科生.教学内窖增加爆破、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和地下工程等有关岩土工程知识。北京科技大学原采矿系现改为资源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改为矿物资源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包括采矿,选矿、石油等方面。教学改革目标是拓展专业面.由金属矿开采改为以金属矿开采为主,同时包括石油、煤矿、非金属矿开采及海洋采矿。学生在校期闻加强CAD教学、计算机绘图等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课程及部分岩土工程方面的课程。1999年该专业本科招生33人。武汉工业大学为原武汉建材学院,其采矿工程专业现改为矿物资源加工工程。1999年本科招生一个班。教学非金属矿开采为主.增加化学化工、矿物资源深加工及利用方面的内容。

采矿工程本科教育进行了较大改革的高校还包括东北工业大学、山东矿业学院、湘潭工业学院(原湘潭矿业学院)等高等院校。

前述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謦课改革后涉及的课程门效达150门,涉及的专业实习、实验及设计等实践性环节16个。原有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门数减少或合并,学时减少。在校生所授课门散增加较多。总之,各有关高校根据自身的教学基础和人才需求特点,均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专业范围,在学生招收、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做了较大改革。

二、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情况

采矿工程、地下工程及地面岩土工程等均属“工程”类学科,处理的对象同为岩土.有非常接近的专业特点,要求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相同或相近.且实践性强困此,了解这些相关专业的教学情况.有助于采矿工程的教学改革。

我国清华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长沙交通学院等高校的土术工程、交通工程、隧道工程及地下建筑工程等专业或专业方向的教学改革也各有择重。倒如.清华大学课程门数少,每门课择重基础知识教育;中南工业大学课程门数多,内容细.着重地下工程及地面工程有关知识的教学;长沙铁道学院重点在于隧道、桥粱与道路方面的教学。

课程设置中.前述诸高校开设的与岩土工程有关的课程有碧恂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掩工、基础工程、工程项目管理、道路工程、地下结构设计与掩工、路基与路面工程、工程勘测、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地基加固与处理、地下铁道、地下空间利用、掩工组轵与概预算及防灾硪灾导论等课程及相应的实删生环节。

三、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培养特点

多年来,采矿工程本科教育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数学力学知识较多,还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技术等知识。因为采矿工程专业是采矿业的主导专业,毕业生在矿山主要从事矿山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工作,要求基础知识扎实,综合性强,因此,学生在校时需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基本的数学力学知识,及大学物理学、工程制图、电工技术、液压传动及采掘机械、矿山提升运辅及压气排水机械等相关领域知识。在今后的教学培养中.可适当减少这些课程的学时.增加专业改造后其它所需知识的学时数。

第二,专业基础知识还包括岩土工程所需的地质测量等方面的知识。课程包括地质学基础、矿山测量、爆破与井巷工程、地质实习及测量实习等学生必须掌握和了解地球概况、矿物与岩石、地层、古生物、地史、地质构造、矿井水、岩落塌陷、岩土层的工程地质、矿山地质勘探等地质方面的知识,矿山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测量、联系测量、井巷贯通测量及施工测量等测量方面的知识,及凿岩爆破、井巷断面设计、支护及掩工等井巷工程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均可应用于其它行业的地面及地下的岩土工程中。

第三,专业课程门数多.专业知识划分太细。在70年代以前的采矿工程专业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分为露天开采专业、地下开采专业及矿山安全与通风专业等,因而涉及的专业知识更多、内容更细,导致毕业生专业适应面更窄。因此,有必要进行专业谭程及其内容的调整、综合,在近几年进行专业教学改造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减少专业课的门数和学时数。

第四,本专业实践性及实习、设计环节多。大学四年,学生需经过盘工实习、电子实习、地质实习、测量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及专业毕业实习等许多实习环节.机械零件设计井巷工程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及专业毕业设计等许多工程设计环节.及许多相关课程的实验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今后,可对现有的实验实践性环节作适当调整增加岩土工程等方面的实习设计。

总之.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及培养方式已难以适应当前及今后国民经跻建设发展要求,在已有的改革基础之上,还有进一步调整、改革之必要。

四、21世纪对采矿工程教学的要求

目前,各学科知识渗透日益显见,学科领域日益扩大.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层出不穷另外.当前许多矿山企业严重不景气,资源枯竭,生产技术落后.安全环保问题突出,生产成本高.经济状况差,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发生较大变化。采矿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减步,对岩土、机械、化工、电子及环保等方面人才需求增加,要求更高素质的复合型采矿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我国采矿工程本科教育也应摒弃过去专业划分太细、专业面太窄的局隈,以适应世界经跻发展竞争和国民经济鸯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1世纪对采矿工程本科教育的总要求: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采矿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教育应与地下工程、地面岩土工程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结合,达到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交叉、渗透,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应切实落实以下四点

第一.生源质量和特殊政策相结合是采矿工程专业培养

高素质毕业生的重要条件。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首先应有高素质的学生.即该专业的学生中小学基础知识扎实,素质高。其次,学生在校期间,国家对采矿工程等艰苦专业应有优惠政策,如学费减免、奖学盘增加等措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撮性,也有利于吸纳高质量的学生。

第二,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拓展到岩土工程领域。目前,在国家对矿山没有特殊政策的情况下,各有关的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在采矿工程本科教学中增加有关岩土工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利于增强学生毕业以后的社舍适应能力。

第三,加强计算机应用船力的培养。计算机应用已深入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在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计算机已成为一种有用的工具。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应注意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加强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的学习和对外交流。在加强基础外语学习的同时,应增加专业外语及专业课程外语教学的比重.逐步提高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外语教学的门数.全面提高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

三、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培养特点

多年来,采矿工程本科教育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数学力学知识较多,还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技术等知识。因为采矿工程专业是采矿业的主导专业,毕业生在矿山主要从事矿山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工作,要求基础知识扎实,综合性强,因此,学生在校时需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基本的数学力学知识,及大学物理学、工程制图、电工技术、液压传动及采掘机械、矿山提升运辅及压气排水机械等相关领域知识。在今后的教学培养中.可适当减少这些课程的学时.增加专业改造后其它所需知识的学时数。

第二,专业基础知识还包括岩土工程所需的地质测量等方面的知识。课程包括地质学基础、矿山测量、爆破与井巷工程、地质实习及测量实习等学生必须掌握和了解地球概况、矿物与岩石、地层、古生物、地史、地质构造、矿井水、岩落塌陷、岩土层的工程地质、矿山地质勘探等地质方面的知识,矿山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测量、联系测量、井巷贯通测量及施工测量等测量方面的知识,及凿岩爆破、井巷断面设计、支护及掩工等井巷工程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均可应用于其它行业的地面及地下的岩土工程中。

第三,专业课程门数多.专业知识划分太细。在70年代以前的采矿工程专业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分为露天开采专业、地下开采专业及矿山安全与通风专业等,因而涉及的专业知识更多、内容更细,导致毕业生专业适应面更窄。因此,有必要进行专业谭程及其内容的调整、综合,在近几年进行专业教学改造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减少专业课的门数和学时数。

第四,本专业实践性及实习、设计环节多。大学四年,学生需经过盘工实习、电子实习、地质实习、测量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及专业毕业实习等许多实习环节.机械零件设计井巷工程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及专业毕业设计等许多工程设计环节.及许多相关课程的实验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今后,可对现有的实验实践性环节作适当调整增加岩土工程等方面的实习设计。

总之.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及培养方式已难以适应当前及今后国民经跻建设发展要求,在已有的改革基础之上,还有进一步调整、改革之必要。

四、21世纪对采矿工程教学的要求

目前,各学科知识渗透日益显见,学科领域日益扩大.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层出不穷另外.当前许多矿山企业严重不景气,资源枯竭,生产技术落后.安全环保问题突出,生产成本高.经济状况差,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发生较大变化。采矿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减步,对岩土、机械、化工、电子及环保等方面人才需求增加,要求更高素质的复合型采矿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我国采矿工程本科教育也应摒弃过去专业划分太细、专业面太窄的局隈,以适应世界经跻发展竞争和国民经济鸯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1世纪对采矿工程本科教育的总要求: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采矿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教育应与地下工程、地面岩土工程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结合,达到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交叉、渗透,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应切实落实以下四点

第一.生源质量和特殊政策相结合是采矿工程专业培养

高素质毕业生的重要条件。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首先应有高素质的学生.即该专业的学生中小学基础知识扎实,素质高。其次,学生在校期间,国家对采矿工程等艰苦专业应有优惠政策,如学费减免、奖学盘增加等措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撮性,也有利于吸纳高质量的学生。

第二,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拓展到岩土工程领域。目前,在国家对矿山没有特殊政策的情况下,各有关的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在采矿工程本科教学中增加有关岩土工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利于增强学生毕业以后的社舍适应能力。

篇(7)

关键词:土力学;创新能力;教学;岩土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06-02

一、引言

钱七虎院士指出,19世纪,人类为了经济发展需要,建造了很多桥梁,所以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人类建造了大量的高层建筑,所以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而21世纪,为了节约能耗、保护环境,人类必须大量的利用地下空间,因此,21世纪对人类来说是“地下空间”的世纪[1]。可见,21世纪是岩土工程飞速发展的世纪,专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目前,沈阳建筑大学已增设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完善了本校的土木工程教育教学体系,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土力学作为城市地下空间专业的主干课,在教学方面亟需专业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岩土工程创新性人才是现阶段沈阳建筑大学岩土方向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围绕这一任务,作者进行以下几点思考和讨论。

二、土力学教学内容

土体是一种不均匀摩擦材料,兼具粘弹塑特性。岩土体的复杂性决定了一个岩土工程问题在处理时可以有多种方案,具体工程更具有明显的经验性。所以,在面对实际工程问题时,仅仅依靠某个土力学基本理论很难将问题诠释清楚,需要创造性地耦合多种因素,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每个工程看成一个独有的特例[2]。故而土力学的教学目的应是培养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首先,使学生掌握土力学的基本知识;其次,将其与应用联系到一起解决问题;最终,提出创新和预测前沿问题。现有的土力学的教学内容从教材角度讲差别不大,没有针对结构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进行区分,所以教学内容上比较一致。作为岩土的专业课教师在进行土力学授课时应该与时俱进,内容上以基本理论为基础,不能墨守成规,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删减,根据工程实例进行讲解,并且应该随着专业的发展适当增加前沿性的了解内容,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授课内容中没有与实际工程相联系的知识,学生就会感到枯燥,变为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从历年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与实际工程和发展前沿的知识求知积极性很高。今后,可以适当增加工程案例,强调自学内容,培养自学和思考的能力。土力学教学除了教授基本理论知识,还应该让学生有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实践中影响土力学问题的因素很多,没有完全一样的设计和工程,光靠背诵书本上的理论公式是无法解决问题的,需要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针对专业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可将土力学放到地下空间的应用中去,地下空间的开发与规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地铁、地下停车场、地下共同沟等,要开发和建设这些公共设施都离不开和土体打交道,所以土力学是地下空间规划和设计的基础。针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土力学学习内容应与传统土力学有所区别,要不断更新,除了讲授基本知识,教师还应该对本行业的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了解,使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解决基本的土力学问题,而且能够对学生将来的继续深造和就业做出正确的指导,更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层次上,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最新的理论和最新的规范要求,还要多参加实际工程的成果应用。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是对教师能力水平的挑战,要求教师要努力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提升,掌握专业和学科的最新动态。所以教师在课下的时间要多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学术高度,多参与工程实践了解新方法,坚持理论和实践两手都要硬,才能在课堂上将讲解的理论知识与现场工程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3]。

三、土力学教学方法

土作为一种特殊复杂的建筑材料,在实际工程中要求设计师具有很强的经验性,所以土力学是非常感性的一门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更加对其深刻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建立最初的理解,作为一种材料从力学角度来认识土。其次,通过一系列的室内和原位试验来测试土的特性。最后,总结土的特性形成理论体系,理解后指导实际应用。传统的土力学教学大多是“教师主讲,学生坐听”;教学手段则是多媒体课件为主,板书为辅。教学形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都有影响。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学要开放和互动。目前,土力学实验教学基本是依附于理论教学,呈现理论课与实验课“混搭”状态,教学实际中存在理论教学与试验教学分离的现象,不同的教师讲解,互不干涉;实验课本应与理论课结合,使理论讲解的指标关系用实验认识得更加深刻,但目前多数实验内容分散,缺乏系统规划,造成学生对同一理论的学习出现重复和延迟。学时安排上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8学时,重视试验程度不够,而且试验课程内容主要是验证性实验教学,没有理解性发挥和现场原位试验安排。这种试验安排与土力学的强实践性不相符。土力学实验教学过分依赖于《土力学实验指导书》,它的内容多是从《土工试验方法标准》摘录而来,过于条框、生硬、抽象,很多同学不知其中缘由。应该将实验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安排实验进行演示和验证,或者独立进行课程设置,健全成绩考核体系。这样一方面可以将实验项目集中或者独立成课,更容易加强认识;另一方面,除了基本室内实验,有条件可以结合实际工程增加现场原位试验。另外,还可以结合大学生创新计划等增加研究性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自主完成试验方案的制订,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步骤的操作,最后分析实验结果并提交报告。这个过程综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信学生能够通过一门课程而有更多的收获。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土工计算机仿真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也飞速发展。基于此可以考虑加入一部分自学内容,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自我提升的空间。目前有大量的岩层数值分析软件应用于土力学的教学和实践中。如Plaxis系列软件、GEOSLOPE系列软件等。一方面,教师可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增强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可以自学一些简单的设计软件,为毕业设计和将来就业打下基础。比如土力学中的经典问题,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过程、边坡的稳定性、挡土墙的稳定性和土压力问题等,都可以通过数值计算软件进行计算,将各种云图结合理论规律展示给学生,亦可生成动画[4]。另外对不方便试验的土力学问题进行演示教学。

四、土力学教学效果评价

我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和具有严谨科学态度及强烈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土力学的教学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不仅要加强理论联系实践,还要不断改进和发展,理论和试验都要抓,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通过一张试卷决定学习的效果。要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学效果的评价或考核方式也应灵活多样,如写读书报告、课堂讨论答辩等。考核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要激励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增加这方面的权重,如增加第二课堂、兴趣实验的考核权重。在第二课堂中开展原位试验观摩、自主设计和参与研究方案、以及数值计算技术的学习等,鼓励学生做自己感兴趣与本学科相关的探索性学习活动,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5]。这样既提高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去探索理论教学没有深入的问题,实现学生的针对性培养。在第二课堂可以实现阶梯式培养,鼓励基础牢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大学阶段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继续深造打下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学会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本身可以利用的资源,如图书和网络等,团队合作,组成课外小组,大家分工查资料、做实验或者写报告和学术论文。也可以与学校科研教学团队,加强能力和素质培养。积极参与这类的活动都将成为考核或评价教学效果的一项内容。

五、结论

我校地下空间专业要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需要所有教师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放在专业教育的首位。教师要将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这两方面协调好,二者缺一不可。针对土力学这门课程,必须将基本理论与实际工程相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熟悉与土力学相关的土木工程学科,包括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交通工程等学科。即土力学教师本身应是一个具备能够创新性地学习能力的学者,不断学习和积累,持续地获取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术,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钱七虎.21世纪是“地下空间”的世纪[EB/OL].2011.http://

[2]师旭超.在土力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5):101-102.

[3]王安明,李小根,姜彤,黄志全.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5(4):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