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58: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摘要:在总结近年来通渭县优质专用冬小麦栽培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膜侧沟播的重点环节及栽培管理技术。
该技术是地膜覆盖栽培与传统垄沟种植有机结合的一项小麦抗旱增产技术,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延伸和深化。它集农艺、微型工程、生物管理、机械化操作以及集流高效用水于一体,具有生产实用性、经济高效性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性,克服了地膜穴播技术本身难以克服的对土壤条件要求较严格、人工铺膜、掏苗费工费时、追肥困难和水分不足等突出矛盾,适应范围广、操作简便、便于田间管理,易被农民接受和掌握。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高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增产增效情况
2006年我们结合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在碧玉乡景木岔社进行了试验、示范,膜侧沟播小麦较露地小麦集雨增墒、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各生育期土壤耕层(0~20cm)含水量提高了1.35%~5.35%;穗粒数平均增加4个,千粒重平均增加2g,有效穗数增多1.10万,平均亩产增加56.20kg,增幅35.60%,增产优势十分明显。
2技术要点
2.1机械选择该技术可采用膜侧播种机一次性完成起垄整形、铺膜覆土、深施化肥、膜际条播、播后镇压等多道工序。具有垄面保墒、起垄集流、垄沟增墒的特点。目前使用的膜侧机有山西产2BM-1/2型、定西产2BFMC-2型、秦安产2MBFC-1/2型。
2.2栽培技术
2.2.1选茬整地。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力中上等的旱地,茬口以豆类为好。播前结合施肥深耕耙耱,使土地平整、绵软、疏松、无根茬、无土块、田面平整。
2.2.2施足底肥。播前结合耕翻一次每667m2施入优质农家肥1500kg以上,尿素10~15kg,过磷酸钙20~25kg。
2.2.3选用良种。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选择品质应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弱筋小麦标准和优质中筋小麦质量要求,符合市场需要,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适宜当地条件的品种,根据通渭县实际应选择兰天10号、兰天16号、中梁24号、中梁25号、静麦1号、静麦2号。
2.2.4种子处理
选种晒种播前将种子精选,剔除秕粒杂物,达到干、净、饱、纯、健,种子饱满度在98%以上,净度达99%以上,纯度在98%以上,将精选好的种子选择晴天晾晒2~3d。
药剂拌种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用50%辛硫磷乳剂50g加水3kg,均匀洒在50kg种子上,边洒边拌,晾干后播种。用15%的粉锈宁100g干拌种子50kg,可预防锈病、白粉病。
2.2.5覆膜播种
垄及垄间距以45~50cm为一带,垄面宽20cm,垄高10cm,垄顶呈圆型,垄间距为25cm,种植沟内种2行,宽行距25~30cm,窄行距20cm。
地膜用量选用幅宽35~40cm,厚0.005强力超薄膜,亩用量3kg。
覆膜播种采用人力或畜力牵引,起垄、覆膜、播种作业一次完成,并在膜面每隔5m打一土腰带,以防大风揭膜,要求带宽一致,地膜两边压实。
播种时期冬小麦9月中下旬播种。但最迟不过10月5日。
调整播量一般播量9~10kg/667m2为宜(比直播量少10%~15%),亩保苗25~30万。
播种质量采用膜侧沟播机作业播种,起步时要将膜头压紧压实,起垄要直,垄面呈圆弧形,行走速度要均匀,深浅一致,并及时检查下籽情况,防止缺苗断垄,一般播种深度为5cm,播后将垄沟耙耱平整,以利收墒和出苗。
2.2.6田间管理
越冬前管理播种后如遇雨地面板结,要及时破除,抓全苗。冬季防止人畜践踏,踩破地膜,并严防鼠害,确保地膜完好。
越冬后管理①中耕除草。小麦返青后,对杂草严重地块要及时中耕破除板结,疏松土壤,拔除田间杂草。
②根外追肥。小麦孕穗期用磷酸二氢钾200g/667m2、尿素0.75~1kg喷施2次或可选用叶面宝、喷施宝、旱地农、植物动力2003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③病虫害防治。小麦拔节后当田间锈病、白粉病情指数达1以上时,结合根外追肥,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90~100g/667m2对水30kg喷雾防治。当麦蚜蚜株率达50%,百株蚜量达500头,可用抗蚜威、麦蚜净等农药防治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皖北地区
1良种准备
(1)品种选择。当前我省在皖北推广的重点品种以新麦18、烟农19为主、皖麦19为辅。
(2)种子处理。种子包衣不仅有防病、杀虫的作用,还有壮苗的作用,是今后小麦规范栽培的方向。在精选晒种的基础上,采用种子包衣或用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复合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和预防纹枯病、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
2整地施基肥
2.1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增强地力
肥沃的土壤是小麦优质高产的基本保障,要保证小麦在获得高产的基础上,品质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对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较高。整地时,一是要施优质有机肥45t/hm2以上,农家肥缺乏时,实行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二是测土配方,科学施肥。中高肥力地块,一般基肥施尿素150~225kg/hm2,磷酸二铵300kg/hm2,磷酸钾225~300kg/hm2,硫酸锌15~30kg/hm2等。
2.2深耕细耙,精细整地
整地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保证全苗和培育壮苗的基本措施。整地的标准是:一平、二匀、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cm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复平,避免出现墒沟伏脊等,做到浇水时畦内“寸水棵棵到”;二匀是墒情均匀,肥力均匀;三松是要松紧适度,没有明暗坷垃,要细耙,做到上松下实,无漏耕漏耙、无架空暗垡等。
3播种
3.1适时播种
在影响小麦形成壮苗的诸因素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播种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壮苗的关键,必须适期播种。气温降至16~17℃时播种,皖北地区在10月10~15日播种为宜。
3.2适量播种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条件因品种制宜。中产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适当增加播量,可较多地依靠主茎穗争取高产。高产田若播量过大,易引起群体过大,通风透光不好,个体生长弱,易倒伏;若适当降低播量,群体不会过大,个体健壮,抗倒,穗大,产量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不同的品种要掌握一定的播种量。
3.3播种深度
播深一般以3~4cm为宜,深浅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齐,苗壮。播种过浅,易落干,缺苗断垄,易受冻害;过深,出苗率低,出苗时间长,苗弱,分蘖晚,分蘖少,次生根少,难以形成适宜的群体结构。
4田间管理
4.1抓好冬前冬季麦田管理
冬前冬季小麦的生育特点可概括为“三长一完成”,即长叶、长根、长蘖、完成春化阶段发育。这个时期管理的任务是:促苗齐,苗匀,苗足,培育壮苗,实现合理群体,为麦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础。
4.1.1及早查苗,补种补栽。小麦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采用于缺苗处浇底水或浸种催芽的方法。小麦三至四叶期进一步疏密补稀,将疙瘩苗疏开,栽苗后普浇1次水,确保早发赶齐。
4.1.2合理施用冬前肥水。合理施用冬前肥水是进一步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据地力、苗情、墒情、气候条件等来决定。①浇冬水。一是把握好浇水时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浇水,这个时候日平均气温通常在3~5℃,夜冻昼消。浇水过晚,水渗不下,遇到寒流时地面易结冰,麦苗会窒息死亡。二是浇冬水后,一定要在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破除板结,保持墒情。②追冬肥。追冬肥一般结合浇水进行,一是冬肥不应过量,对土壤肥力高、群体量大、壮苗、旺苗,应少施或不施冬肥,以免倒伏或贪青;二是不需浇冬水的麦田一般可不施冬肥;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块,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
4.1.3深中耕断根,镇压划锄。深耘10cm以上,可以断老根,促新根,深扎根,对小麦根系有促控作用,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能明显地控制群体的发展。对于过旺、群体过大的麦田,可以在立冬前后采用镇压措施。镇压在午后进行,以免早晨有霜冻压伤麦苗。划锄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灭草、松土、弥补裂缝、防旱保墒、减轻或防止冻害等。
4.2加强春季麦田管理
4.2.1返青起身期管理。返青、起身期主攻旱返青,稳健生长。对群体适宜的高产麦田,小麦返青起身期可以不施肥水,以控制麦苗过旺生长。对个别群体不足的麦田,在起身前后适当施肥浇水。适时化控、除草,3月上中旬小麦起身期,对群体偏大、有倒伏危险的麦田,采用20%壮丰安乳油600mL/hm2+75%巨星干燥悬浮剂15g/hm2对水450kg均匀喷雾,起到化控防倒、化学除草的目的。
4.2.2重施拔节肥水。具体的追肥时间应根据墒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体适宜的高产田,宜在拔节初期至中期;对于群体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中、后期追肥水。
4.2.3浇透孕穗水。孕穗期是小麦一生中需水临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
4.3注重后期管理
4.3.1浇好灌浆水。抽穗灌浆期是小麦需水最多的时期。小麦在扬花后10~15d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生理用水;同时可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
4.3.2叶面追肥。小麦扬花后至灌浆期间,选择晴天下午4时以后,叶面喷施2%尿素+0.3%磷酸二氢钾,间隔7~10d连喷2遍,不但能增产,还可提高蛋白质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
论文摘要 从播种、田间管理以及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小麦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以期为小麦生产提供借鉴。
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是一套高产、稳产、低耗、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栽培技术。它在地力和肥水条件较好的基础上,比较好的处理了群体与个体矛盾,使麦田群体较小,群体动态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使个体营养好、发育健壮,从而使穗大、穗足、粒重,实现高产。产量一般可达7.5t/hm2以上,最高可达9t/hm2,符合我省小麦生产的发展趋势。
1播前准备和播种
1.1培肥地力,施足底肥
一般麦田施优质土杂肥45t/hm2,标准氮肥450~750 kg/hm2,标准磷肥600~750kg/hm2,钾肥150~225kg/hm2,锌肥15kg/hm2。
1.2选择良种,做好种子处理
选用分蘖成穗率高、单株生产力强、抗倒伏、株型较紧凑、光合能力强、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在山东省可以选用济麦19、济麦20,高肥力地块也可以选择济南17。播种前用小麦专用种衣剂拌种,有利于综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易发生的根腐病、纹枯病等,培育壮苗。
1.3精细整地,保证底墒充足
适当加深耕层,破除犁地层。整地要求地面平整,明暗坷垃少而小,土壤上松下实。对墒情不足的可于前茬作物收获前7~10d浇水造墒或在收后耕前造墒,使土壤耕作前的含水量在70%左右。
1.4播期、播量、播深
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最晚不迟于20日。播量要求为75.0~112.5kg/hm2。实行机播,要求下种均匀,深浅一致。播深为3~5cm,行距为22~25cm。
1.5播后压实
随着秸秆还田面积的不断增加,使得土壤中空隙加大,种子和土壤无法密接,造成出苗率低,苗弱,不抗低温。因此,播后必须压实。
2田间管理
2.1冬前管理要点
2.1.1及时查苗补种。若基本苗较多,播种质量较差,麦苗分布不均匀,在植株分蘖前后,可进行疏苗、匀苗,以培育壮苗。
2.1.2浇好冬水。一般在11月底到12月上旬浇冬水。由于近几年都是暖冬,因此不施冬肥。浇过冬水后,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锄,以破除板结,促进根系发育,促壮苗。
2.1.3综合防治病虫害。小麦主要病虫害为地下害虫和以纹枯病为主的根腐型病害等,防治病虫害以药剂处理种子为关键措施。
2.2春季管理要点
2.2.1返青期中耕。及早进行划锄,以松土、保墒,提高地温,视麦田实际情况确定是否浇返青水。
2.2.2重施起身或拔节肥水。麦田群体适中或偏小的重施起身肥水;群体偏大,重视拔节肥水。一般施标准氮肥450~600kg/hm2,开沟追施。
2.2.3浇挑旗水或扬花水。挑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此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数,又能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如果小麦挑旗期墒情较好,也可以推迟到扬花期浇水。
2.2.4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防治纹枯病可用井冈霉素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克螨特或克螨克喷雾。返青至起身期,杂草发生较多的地块,对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5.8%麦喜乳油或20%使它隆乳油,对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可用3%世玛乳油,茎叶喷雾防治。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合发生的可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近年来,化学除草导致后茬作物药害的事故屡有发生。因此,应掌握除草剂适用范围、用药时间等,以免引起作物药害(除草剂喷施最晚不迟于4月10日)。
2.3后期管理要点
2.3.1酌情浇好灌浆水。在浇好挑旗水或扬花水的基础上,不用再灌溉,尤其要避免麦黄水。
2.3.2增施叶面肥,预防干热风。后期酌情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以延缓衰老,提高粒重和籽粒品质。
2.3.3防治病虫害。此期主要病虫害有麦芽、粘虫、锈病、白粉病、全蚀病。防治锈病、白粉病、全蚀病用粉锈宁乳油喷雾;防治麦芽用吡虫啉或定虫脒;防治粘虫用菊酯类药物喷雾。
3适时收获
蜡熟末期,籽粒变硬,呈现本品种固有的色泽时为最佳收获期。
4参考文献
[1] 王德梅,于振文.灌水量对济麦20籽粒和蛋白质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7(5):54-56.
论文关键词小麦;氮肥后移;施肥时期;播种;田间管理
论文摘要介绍了小麦氮肥后移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施肥时期、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适期收获等内容,从而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传统小麦栽培中氮肥的施用采用底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模式,底肥一般占60%~70%,追肥占30%~40%;追肥时间一般在返青期至起身期,还有的在小麦越冬前浇冬水时增加1次追肥。这样的施肥时间和底追肥比例,使氮肥重施在小麦生育前期,会造成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小麦生育中期田间郁蔽,倒伏危险增大;后期易早衰,影响产量和品质,氮肥利用效率低。
小麦氮肥后移栽培技术是适用于强筋小麦和中筋小麦高产优质相结合的一套新创技术,是以春季追氮时期后移、底追比例后移、适宜的氮素适用量为核心技术的栽培技术体系。其内容包括氮肥底施与追施比例的后移和氮肥追施时期的后移,建立具有高产潜力的2种分蘖成穗类型品种的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根据高产麦田的需肥特点平衡施用氮、磷、钾、硫元素和培育高产麦田土壤肥力等。该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一是显著提高小麦的籽粒产量,较传统施肥增产10%~15%以上;二是明显改善小麦的籽粒品质,不仅可以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还能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最终显著改善优质强筋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三是减少了氮肥的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10%以上,减少了氮素对环境的污染。这套使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效应好的栽培技术,适用于北方冬麦区和黄淮海冬麦区高产田的强筋和中筋小麦生产,能创出大面积7500kg/hm2的高产,并向9000kg/hm2突破。同时,它能提高优质强筋小麦的品质及其稳定性,保证土壤肥力逐渐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应用氮肥后移技术要注意以下2点:一是应在较高的土壤肥力(产量5250kg/hm2以上)条件下运用该技术;二是应在正常栽培条件下运用该技术,晚茬弱苗、群体不足等麦田不宜采用。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
1施肥时期
氮的吸收有2个高峰,一是从分蘖至越冬,这一时期的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13.5%,是群体发展较快的时期;二是从拔节至孕穗,这一时期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37.3%,是吸氮量最多的时期。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主要是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为50%~7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后移,一般土壤肥力高的地块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可从拔节期移至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追肥,可以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塑造旗叶和倒2叶健挺的株型,使单位土地面积容纳较多穗数;建立开花后光合产物积累多、向籽粒分配比例大的合理群体结构;能够促进根系下扎,提高土壤深层根系比重和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有利于延缓衰老,提高粒重;能够控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的植株生长,有利于干物质的稳健积累,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消耗,促进单株个体健壮,有利于小穗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能够促进开花后光合产物的积累和光合产物向产品器官运转,有利于较大幅度地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籽粒中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以及谷蛋白大聚合体的含量,改善小麦的品质。
2播前准备
2.1培肥地力
实行氮肥后移技术,必须以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土肥水条件为基础。生产实践证明,小麦产量5250kg/hm2左右及以上的麦田,适合于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应培养土壤肥力达到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2%、全氮0.08%、水解氮70mg/kg、速效磷15mg/kg、速效钾90mg/kg、有效硫16mg/kg及以上。在该种地力条件下,施肥种类应考虑到土壤养分的余缺,平衡施肥,以利于良种高产优质潜力的发挥。产量7500kg/hm2总施肥量为有机肥45t/hm2、氮210kg/hm2、磷105kg/hm2、钾105kg/hm2、硫酸锌15kg/hm2。在一般肥力的麦田,有机肥的全部,化肥氮肥的50%,磷肥、钾肥、锌肥的全部均施作底肥,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施剩下的50%氮肥;在土壤肥力高的麦田,有机肥的全部、化肥氮肥的1/3、钾肥的1/2及磷肥、锌肥的全部均作底肥,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施剩下的2/3氮肥和1/2钾肥。
2.2选用良种,确定合理群体
选用品质优良、单株生产力较高、抗倒伏、抗病、抗逆性强、株型较紧凑、光合能力强、经济系数高的品种,有利于高产优质。在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有两类强筋和中筋品种,以不同的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都可获得优质高产。一类是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由于其分蘖成穗率高,适宜基本苗要求较少;又由于是中穗,有效穗数要求较多;另一类是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由于其分蘖成穗率低,适宜基本苗要求较多;又由于是大穗,有效穗数要求较少。此外,要选用经过提纯复壮、质量高的种子。播种前用高效低毒的小麦专用种衣剂拌种,小麦专用种衣剂含有防病和防虫药剂,有利于综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易发生的根腐病、纹枯病,培育壮苗。
2.3深耕细耙
适当深耕,打破犁底层,不漏耕;耕透耙透,耕耙配套,无明暗坷垃,无架空暗垡,达到上松下实;耕后复平,作畦后细平,保证浇水均匀,不冲不淤。
3播种
播前土壤墒情不足,应造墒播种。种植规格,畦宽以2.0~2.5m为宜,畦埂宽不超过40cm,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可采用等行距或大小行种植,平均行距以23~25cm为宜。适时播种,抗寒性强的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6~18℃时播种,抗寒性一般的半冬性品种在14~16℃时播种,冬前积温650℃左右为宜。冬性品种应先播,半冬性品种应在适期内后播。早播会形成旺苗,早发早衰;晚播冬前营养体小,光合产物少,根系生长发育差,分蘖少,不能形成壮苗。在播种适期范围内,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基本苗以150~180万根/hm2为宜;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基本苗195~300万根/hm2。地力水平高、播期适宜而偏早、栽培技术水平高的可取低限;反之,取高限。按发芽率、千粒重和田间出苗率计算播种量。播期推迟,应适量增加播种量。
4田间管理
4.1冬前管理
在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种浸种催芽的种子,以确保苗全。出苗后遇雨或土壤板结,及时进行划锄,破除板结,通气、保墒、促进根系生长。浇好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和年后早春保持较好墒情,以推迟第1次肥水,管理主动。应于小雪前后浇冬水,黄淮海麦区于11月底至12月初结束即可。群体适宜或偏大的麦田,适期内晚浇;反之,适期内早浇。注意节水灌溉,不超过600m3/hm2。不施冬肥,浇过冬水,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锄,以破除板结,防止地表龟裂,疏松土壤,除草保墒,促进根系发育,促苗壮。
4.2春季(返青至挑旗)管理
小麦返青期、起身期不追肥不浇水,及早进行划锄,以通气、保墒、提高地温,利于大蘖生长,促进根系发育,加强麦苗碳代谢水平,促麦苗稳健生长。在高产田,将一般生产中的返青期或起身期(二棱期)施肥浇水改为拔节期至拔节后期追肥浇水,是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施拔节肥、浇拔节水的具体时间要根据品种、地力水平、墒情和苗情而定。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一般在拔节初期追肥浇水;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在地力水平较高的条件下,群体适宜的麦田,宜在拔节中期至后期追肥浇水;对于地力水平一般的中产田,应在起身期追肥浇水。
4.3后期(挑旗至成熟)管理
开花期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如小麦开花期墒情较好,也可推迟至灌浆初期浇水。要避免浇麦黄水而降低小麦品质与粒重。小麦病虫害均会造成小麦粒秕,严重影响品质。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等是小麦后期常发生的病虫害,应切实注意加强预测预报,及时防治。进行无公害小麦生产,防治小麦蚜虫应该用高效低毒选择性杀虫剂,如吡虫啉、啶虫脒等,商品有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吡虫啉可溶性粉剂、2%蚜必杀等。
5适期收获
高产麦田采用了氮肥后移技术,小麦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增强,叶片光合速率高、持续期长,籽粒灌浆速率高、持续期也较长,生育后期营养器官向籽粒中运转有机物质速率高、时间长,蜡熟中期至蜡熟末期千粒重仍在增加,不要过早收获。试验表明,在蜡熟末期收获,籽粒的千粒重最高,此时籽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也最优。蜡熟末期的长相为植株茎秆全部黄色,叶片枯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含水率22%左右,籽粒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光泽、籽粒较为坚硬。提倡用联合收割机收割,麦秸还田。
参考文献
[1]何宪平,李明芳,薛凤梅,等.旱地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4):81,83.
论文摘要 小麦免少耕扩行机条播栽培技术具有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优点,抓住免少耕扩行机条播的耕作与田间管理关键技术,选择良种、适期播种、合理播量、精细播种、化除杂草、合理追肥、适当灌排、防治病虫,再加上适期收获,能够较好地提高种麦的经济效益。
免少耕扩行机条播种植小麦,就是播种前免耕土壤,而是用条播机一次性完成旋耕、碎土撒种、盖籽等工序。免少耕扩行机条播技术比常规耕翻种麦降低播种量15.0~22.5 kg/hm2,比常规种麦增产750kg/hm2左右,节省成本(机耕费)450元/hm2左右,节省用工60~75个/hm2,每年累计可节本增效1 800元/hm2以上。
1种植优点
(1)有较高的生产效率,省去了耕翻、碎士、撒种、盖籽等工序,一次作业可完成灭茬、开槽、播种、覆土、镇压等5道工序,既省工又节本,而且保证了大面积生产适期播种,并减少“两头苗”发生。
(2)能确保田面平整,落籽均匀,覆土深浅一致,岀苗快而整齐,岀苗率高,有利于省种和培育早发壮苗,达到苗齐、苗匀、苗壮。
(3)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和水分。免耕未打乱土层,保持了土壤原有的孔隙,可以使土壤的毛细管作用直达土表,既有利于提墒、抗旱、抗涝,又避免了湿耕造成的土壤粘闭现象。免耕与耕翻相比,土壤耕层容重分别为免耕地1.16~1.19g/cm3,耕翻地1.33~1.40g/cm3。
(4)免少耕麦田未进行土壤翻耕,表层土壤肥力高,有利于麦苗早发,培育壮苗、大蘖,提高小麦的分蘖成穗率。
(5)土壤结构较好,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吸水,根系发达、抗倒能力强。据多点试验可以看出,免少耕单株次生根数比耕翻平均多3~5根。
(6)免耕田有较好的土壤生态环境,种子出苗快、分蘖早,生长优势明显,在各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均高,群体光合能力强,单位面积增产20%。
(7)扩行条翻有利于光能的合理利用,三麦生长中后期通透性好,抗逆性强,有利于培育壮秆大穗,提高群体质量,实现高产稳产。
2栽培技术要点
(1)选择良种。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如淮北地区选用淮麦20、淮麦21、淮麦23、华麦1号等,淮南地区宜选扬麦13号、淮麦15号等。
(2)适期播种。小麦免少耕扩行机条播与常规耕翻播种相比,由于它的出苗期可提前1~2d,故其播种适期可适当推迟2d。一般淮北地区播种时间应在10月上旬,江淮之间在10月下旬,苏南太湖地区在10月至11月5日,稀播田块可适当提前播种。
(3)合理播量。由于出苗率一般可达80%左右,比耕翻种麦提高10%左右,所以同等条件下可降低播种量15.0~22.5kg/hm2,一般精量播种90~105kg/hm2,半精量播种105~135kg/hm2。
(4)精细播种。一般选用江南2BG-6A型条播机,适期早播的高产田块调整排种孔装置,由常规的6行改为5行。播种时根据土壤墒情调节播种深度,土壤偏旱深度为3~5cm,墒情好控制在2~3cm,中速行驶,确保落籽均匀,一次完成灭茬、开槽、播种、覆土、镇压等五道工序。
(5)播前封杀田间杂草。播前2d,用10%的草甘磷4.5 L/hm2或20%克无踪1.5L/hm2,对水600kg/hm2喷施封杀田间杂草。
3田间管理技术
(1)合理追肥。免少耕麦田要注重施拔节孕穗肥,强调在春后高峰苗后,麦苗叶色褪淡,第1节间定长、第2节间伸长、第3节间露尖、叶龄余数2.0~2.5时,施用尿素120~150 kg/hm2,占一生总施氮量的40%以上,也可分拔节肥、孕穗肥2次施用,后期喷施叶面肥,防止早衰。
(2)开好田间一套沟。免少耕种麦,要及时进行开沟覆土,提倡机械开沟,一般畦沟长2m,沟宽20cm,沟深20cm。尽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沟泥要破碎,均匀覆盖畦面,覆土厚度2cm,消灭露籽。增强抗倒伏能力,确保三沟(畦沟、腰沟、田边沟)配套,沟沟相通,防止旱涝灾害。
(3)防除杂草。免少耕麦田在播种前后至冬前苗期1叶1心前,用50%异丙隆2.25kg/hm2防除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春后用使它隆或用6.9%骠马悬浮剂0.75L/hm2,对水600 kg/hm2,均匀喷雾防除阔叶杂草。
(4)防治病虫害。在小麦扬花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k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kg/hm2,对水600kg/hm2喷雾防治赤霉病,也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水均匀喷雾防治蚜虫。
4适期收获
论文摘要:通过介绍凉州区农作物套种、复种现状,分析了小麦套种黄豆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可行性及显著的节水和经济效益,确定了凉州区小麦套种黄豆适宜的种植模式和田间管理技术。
凉州区地处河西走廊,属石羊河流域灌溉区。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加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大大超过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154%,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沙漠每年以15~20m的速度向绿洲推进。为有效缓解生态恶劣的压力,国务院批准立项“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武威市在项目实施中,采取了水权、水价改革,对农业灌溉用水限量供给等措施,灌溉用水每年供给量为6 160m3/hm2,根据我区传统的灌溉技术,农作物只能进行单种,不能套种、复种,这大大降低了农民收入。为解决水资源短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水分利用率,提出小麦套种黄豆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垄作小麦套种黄豆农田节水灌溉栽培技术,供参考。
1凉州区农作物套种、复种现状
凉州区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县(区), 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53万hm2。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无霜期135d), 小麦、玉米、黄豆等农作物种植两茬不够一茬有余,为有效利用气候资源,大面积推广了小麦套种玉米、小麦黄豆带田和小麦收后复种蔬菜等套、复种栽培模式,小麦玉米、小麦黄豆等带田面积达2万hm2, 小麦收后复种大白葱、白菜类、胡萝卜等作物面积达5 000 hm2。根据传统的种植,小麦玉米、小麦黄豆等带田需灌水7~8次,用水8 100~9 000m3/hm2;复种作物包括前茬在内共需灌水8~9次,用水9 000~10 500m3/hm2,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然而,2007年,武威市实施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根据项目规划,灌溉用水每年供给量为6 160m3/ hm2,由于上述原因,农业种植只能单种而不能复种,传统的套种、复种模式即被取缔。
2可行性分析
2.1经济效益凉州区小麦单种,产量为6 750kg/hm2,产值12 820元/hm2;玉米单种,产量12 000kg/hm2,产值为16 800元/hm2;垄作小麦套种黄豆节水栽培,小麦产量为5 250kg/hm2,产值9 975元/hm2, 黄豆产量3 750kg /hm2,产值18 750元/hm2,两项合计总产值28 725 kg/hm2;垄作小麦套种黄豆节水栽培较小麦、玉米单种分别增加产值15 900元/hm2,12 925元/hm2。
2.2节水效应单种小麦、玉米一般灌水5次,灌水量为6 450m3/hm2,其中冬水1 800m3,头水1 200m3,第2、3、4水1 050m3,单位水的生产值为小麦2.14元/m3,玉米2.60元/m3;小麦套种黄豆垄作农田节水灌溉栽培,一般灌水7次,灌水量为5 650~6 450m3/hm2,其中冬水1 800 m3,头水850m3,第2、3、4水都是750m3,麦收后第1、2次水每次800m3,单位水的生产值为4.56元/m3,较单种小麦、玉米生产值分别提高2.42元/m3、1.96元/m3。
3关键栽培技术
3.1地块的选择
在合理轮作倒茬的基础上, 选择土壤团粒结构好、蓄水能力强、土层深厚的地块,前茬选用玉米、马铃薯、秋油菜、蔬菜类为佳,前茬作物收获后深翻,晚秋灌水后,待墒情适宜时结合整地施入优质农家肥75 000kg/hm2,耙耱保墒,连作小麦农家肥施用量应适当加大。
3.2测土配方施肥
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一般施纯N 175kg/hm2,P2O5 90kg/hm2,K2O 35kg/hm2,80%的氮肥和全部磷肥、钾肥做基肥,20%的氮肥在小麦灌头水时随水追施。
3.3选用良种
小麦套种黄豆必须处理好小麦、黄豆的良种配套,小麦品种应选用矮秆、抗倒、大穗大粒、中早熟优良品种如永良4号、永良15号、武春3号等,既可提高小麦当季产量,又利于通风透光,减少对套种黄豆的影响,播量为300~375kg/hm2;黄豆品种应选用生育期适中、丰产、结荚多的直立紧凑型品种9904、30等,播种量为60~75kg/hm2。
3.4起垄及种植形式
起垄前耙平土壤,除去土坷垃及杂草后再起垄,尽量做到耕、耙、耱、施肥、起垄、播种连续作业,减少土壤水分散失,保证土壤墒情,以免影响播种质量。起垄规格,小麦(75~80cm)×黄豆(40cm),即小麦垄宽75~80 cm,垄高10~15cm,垄距为40cm。用人工、畜力直接起垄,或采用机械起垄,播种(小麦)、施肥(种肥)一次性完成。垄面上种小麦4行;小麦行距为15cm,小麦于3月8~15日播种,播量为375kg/hm2;黄豆带宽40cm,在4月10~15日小麦出苗显行后开沟,在沟两侧点播2行,每穴2~3粒,穴距20~25cm,播量为75 kg/hm2。
3.5田间管理
3.5.1苗期管理。为保全苗、促壮苗,出苗期若出现土地板结应及时破除,生长过于旺盛的小麦可用浓度较小的矮壮素进行喷施,以适当降低小麦株高。
3.5.2水分管理。出苗后,及时整理灌水沟,以保证灌水顺畅,灌溉在灌水沟内小水渗灌,小麦3叶至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各灌1次,小麦浇2水前除草1次,同时对黄豆进行除草、松土。小麦收获后可视雨情及墒情灌水1~2次。
3.5.3肥料管理。垄作小麦结合灌头水追肥,肥料直接撒入沟内,然后再沿垄沟小水渗灌。
3.5.4根外追肥。小麦抽穗后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应进行叶面喷施肥料,在开花后至乳熟初期喷肥1~2次,常用尿素、磷酸二氢钾、微肥0.20%~0.30%混合喷施,总浓度不宜超过0.50%。
3.6病虫草害防治
3.6.1小麦吸浆虫。在小麦抽穗扬花期用2.50%辉丰菊酯300~450ml/hm2,或25%辉丰快克375ml/hm2,兑水750kg在傍晚进行叶面穗部喷雾2次防治。
3.6.2蚜虫。用抗蚜威75g/hm2兑水450kg进行喷雾防治。3.6.3红蜘蛛。34%扫螨净乳油2 000倍液喷雾黄豆叶背面, 喷雾防治2次。
3.6.4杂草防除。在小麦播种前7d,用48%地乐胺乳油拌沙撒入地中耙耱防治阔叶杂草,用量为7.50kg/hm2; 3~4叶期用40%野燕枯0.40%~0.50%的稀释液叶面喷雾防治野燕麦,生长后期人工拔除杂草。
论文摘要从培养料准备、播种、出菇管理和采收等方面,介绍了春季双孢菇的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双孢菇菌丝生长温度6~32℃,子实体形成的温度6~22℃,最适温度14~16℃。春季生产双孢菇一般在日光温室中栽培,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培养料配方
按1m2栽培面积计算,培养料的配方为:①麦草30kg,鸡粪25kg,尿素0.5kg,石膏2kg,过磷酸钙1kg,石灰0.8kg,pH值8.2~8.4。②麦草34kg,干猪粪8kg,干牛粪10kg,过磷酸钙0.5kg,石膏1kg,石灰0.7kg,pH值8.2~8.4。
2培养料发酵
春季温度低,可利用日光温室进行培养料的堆制发酵。在堆料前7d,把晒干的粪用水拌湿,100kg的干粪中拌入110kg水堆成堆(高1m、宽2m左右),3~4d翻堆1次。堆温55℃左右。粪预堆后,氨气蒸发,臭味减少,初步培养了一些有益的微生物类群,粪肥疏松,病虫得以初步消除,为进一步发酵奠定了基础。在堆料前2~3d,草要预湿。将麦草切成5~20cm长的小段,小麦茎秆较硬,蜡质较多,必须压扁后再预湿,可用水浸泡24h,也可在建堆后用水淋2~3d,每天淋3~4次,中间翻堆1次,含水量以手握麦草用力拧滴5~6滴水为宜。原料经预湿后,即可建堆发酵:在堆料时,先在堆料场上铺1层厚30cm、宽2.5m的干草,草上铺1层3cm左右的粪。粪草要铺平,撒上石膏、过磷酸钙、石灰,依次类推,至第4层时开始添加尿素,并浇水,这样1层草1层粪共铺4~6层,堆四边,使上下基本垂直,料堆需用薄膜覆盖,底部用木排垫空。堆料的第2天下午要测量50cm以内的温度。正常堆料的第2~3d,料温会升至70℃左右,若达不到,查明原因,尽快采取补救措施。建堆后6~7d进行第1次翻堆,以后待料温分别达到70℃时连续翻堆3次。检查含水量,用手紧握培养料时指缝间滴1~2滴水为正好。这时继续建堆发酵,料温达到60~65℃时,保持8h,然后降温至50℃,维持3~4d。检查有无残存的氨气和害虫。氨味重用甲醛中和,若有虫喷0.5%的敌敌畏溶液灭虫。料温降至25~28℃时,即可铺料播种,整个发酵过程约需25~30d。
3播种
在3月上、中旬,选用适宜加工出口的F50、F60等品种,铺料播种前先在室内做畦,畦以南北向为宜,宽1m,深10~15cm。铺料前2d,对菇房消毒2次,先用0.3%敌敌畏溶液喷洒1次,密闭1昼夜,再用1kg甲醛和0.5kg高锰酸钾密闭熏蒸。消毒结束后,铺料前1d通风,并进行翻架。播种前检查室温和料温。室温20℃以下,料温要稳定在28℃以下,播种的所有用具必须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消毒。播种采用混播加条播相结合的方法,播量为每100kg料播菌种0.8~1L,播完后将料面压实,并盖1层地膜。
4出菇管理
控温保湿,促使菌种尽快定植,温度控制在28℃以下,以25~26℃为宜。菇房相对湿度保持在75%左右。若温度超过28℃,采取夜间通风的方法,降低温度,若温度过低,可在晴天揭开温室草帘提高室温,但料面应覆盖黑色地膜或草帘,避免阳光直射料面。在正常情况下,播种后20d左右菌丝即可基本长满培养料。覆土材料与蘑菇产量密切相关。理想的覆土材料应是团粒结构好、孔隙多、保水力强、持水率高、酸碱度适中、病虫杂菌少的土壤。最好采用泥炭土,也可用草炭土。用前应消毒,覆土厚度3~3.5cm。覆土厚度要均匀一致,平整,便于管理。覆土后2d内按每平方米5kg左右的水,分4~5次喷到土层中,使土层上下均匀潮湿,达到饱和。室温维持在21~22℃,料温24~26℃。覆土后6~7d,菌丝长到接近覆土表面时进行耙平,即将覆土层均匀翻1遍。双孢菇从播种到出菇,在适宜的条件下,需35~40d,一般可收4~5潮菇,持续采收40~50d。出菇期应保持13~17℃,若超过20℃应通风降温。同时,保持室内较高的相对湿度,可采用菌床、地面、空间喷水的方法提高室内湿度,菇体生长期相对湿度保持在95%左右,采菇期控制在90%左右。出菇期若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1%将抑制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影响出菇。因此,要适时通风,早春气温低,要选择无风晴好天气的中午前后通风换气,晚春气温升高,要在早、晚和夜间通风,同时也能起到降温的作用。
5采收
当子实体菌盖直径达到1.5cm时可分级采收。采收时,用中指、食指、拇指轻捏菌盖,稍加旋转即可采下。每次采收后,应及时剔除床面上的老根、死菇和其他残留物,采菇留下的空洞要用湿润的覆土填平,然后进入下潮菇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杨文辉.双孢菇高产栽培技术[J].青海科技,2007,14(2):50-52.
[2]刘君昂,李琳,周国英.双孢蘑菇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湖南地区的发展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346-1347,1350.
[3]刘晓杰,王俊山,吴永权.林地小拱棚双孢菇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7(6):41-42.
[4]赵凤良,王尚堃,雷新梅.3种不同覆土材料对双孢蘑菇栽培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555-4557,4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