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工程博士论文

工程博士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5:57: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程博士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工程博士论文

篇(1)

相似段落一字不差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的博士学位论文显示,编号“TP242.2”的王洪瑞博士论文《液压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研究》第七章的绝大部分内容与编号“TP273”的吴健珍硕士学位论文《6-DOF并联机器人非线性鲁棒自适应控制》第三四章相关内容高度相似。

据记者统计,王洪瑞博士论文正文共123页,第七章共六节(第92-121页),版面字数约2.9万字,除了部分小标题、“7·1”节结尾一段约270字、“7·2”节约300字、“7·6”节小结约120字和结论约1000字没有在吴健珍论文中出现,该章超过90%的内容(约2.7万字)与吴健珍论文的第三四章相关部分基本相同,多数段落甚至一字不差,主要差异也仅在于“因此”、“我们”、“我们知道”等过渡性词语的有无。

此外,王洪瑞和吴健珍这两位燕山大学的毕业生对于导师的描述都极为相似。在论文致谢部分,两位作者都称他们的指导教师有着“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富有创建(见)的学术思想”。在王洪瑞博士论文附录参考文献部分,列有数位燕山大学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但吴健珍的硕士学位论文并未出现。

校长是学生论文副导师

篇(2)

关键词:风能资源,风图谱,风气候评估

 

丹麦Riso国家实验室研制的WAsP(Wind Atlas Analysisand Application Programs)软件是目前国际认可的进行测风数据处理、风能资源分析、风电场微观选址、风机及风场发电量计算、风机最优化布置通用软件。WAsP服务于风力气象和风力相关产业超过21年,成为基于PC的风力资源评估软件的标准。博士论文,风图谱。可以在Windows 98、Me、NT4、2000 and XP系统下工作,现在有100余个国家超过1500的用户在使用它。目前WAsP最新版本为9.0。

1 WAsP的原理

WAsP的原理有两个流程组成:一个流程是输入实测风数据,主要是指气象站或测风塔实测一年的风速、风向资料,在该数据中包括了障碍物、粗糙度、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剔除以上各因素的影响就可以得到某一标况下的风的分布,即生成该地区的风图谱。风图谱给出了该标准状况下风速的概率分布,即韦布尔分布。另一个流程是研究风场中某特定点的风况特征,它以已有的风图谱为基础,考虑该点周围地形地貌、障碍物、地表粗糙度对风的影响,就可以得到该点的平均风速和平均风功率密度等风况特征。在具体应用中,实测数据可以是原始的观测数据,也可以是WAsP风观察气象工具所生成的风统计数据,还可以直接调用已有的该地区的风统计数据。障碍物、粗糙度、地形地貌都是通过输入相应的特征描述所生成的数学模型来进行计算的。

2WAsP的功能模块

2.1风观察数据的统计分析

该模块对气象站或测风塔实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风数据统计表,该统计表给出了各扇区和全年风速的风频分布。在WAsP9.0中可由OWC向导输入原始数据生成OWC文件。

2.2风功率密度分布图的生成

以风数据统计表为基础,剔除障碍物、地表粗糙度及地形地貌对风的影响,通过计算得到某一标况下的风的分布,即风图谱。

2.3风气候评估

以已有的风图谱为基础,考虑某点周围障碍物、地表粗糙度及地形对风的影响,就可以估算出该点的平均风速和风功率密度等风况特征。

2.4风力发电机组年发电量的计算

在初选机型确定后,根据厂家提供的风力发电机组功率曲线或由厂家提供参数,由WAsP生成的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曲线,结合风况估算得出的风况特征,就可以计算出风力发电机组在该点的理论年发电量。

2.5风电场的年总发电量。

结合风力发电机组的布置方案,考虑到各风力发电机组之间的影响,可以计算出风电场的年总发电量。

3风图谱计算的基础数据

3.1实测风资源数据:即原始的按时间序列的风速风向数据,应至少提供一年以上的数据。主要为风速风向每1h或3h的统计值。WAsP将风向数据归类划分到0-360°内的12各风向扇区内,每一扇区为30°,0-30°为第一扇区,以此类推,采用国际上通用的“bin”统计法将风速数据归类划分到相应扇区0-17m/s的风速段,每一风速段为1bin,0-1m/s为第一风速段,以此类推。根据需要,也可以将风向扇区划分为16个。

3.2取得风资源数据的地点及设备距地面高度:主要是指实测点的经度、纬度、当地标准气压、温度及海拔高度。

3.31:5000的电子地图:有两种方式调入,一种是由WAsP的地图编辑器编辑而形成的地图,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地图转换工具转换成WAsP可以识别的电子地图。

3.4现场粗糙程度的描述

以粗糙长度(指风随高度为对数变化时平均风速为零处的高度)描述粗糙程度。

粗糙度0级(Z=0.0002):光滑的水面和冰面。如海面、湖面等

粗糙度1级(Z=0.003) :非常开阔平坦的区域,阻风物很少。如戈壁、草原等

粗糙度2级(Z=0.10) :有少量的树木及分散的建筑。如有少量树木的农场等。

粗糙度3级(Z=0.40) :有大量的树木及建筑。如林地、城区等。博士论文,风图谱。

3.5现场障碍物的描述

地面障碍物如建筑物、防风带等对风速、风向产生的衰减影响与障碍物到测风点的距离以及障碍物和测风点的高度有密切关系;WasP通过极坐标的方式来描述障碍物,为便于计算,一般将障碍物近似为具有一定长度、宽度和高度的矩形来考虑。计算中要考虑:障碍物到场地某参考点(可以是测风点,也可以是风力发电机组安装地址)的距离及方位;障碍物相对参考点的高度;障碍物的宽度;障碍物的孔隙度等。障碍物实度越大,则孔隙度就越大;反之,障碍物实度越小,孔隙度就越小。

4风图谱的生成过程

以一个名为“guazhou”的工程为例来说明怎样生成一个风图谱。

1.启动WAsP9.0

WAsP9.0的界面分为四个区,左边有两个窗口,上面的窗口是工作空间(workspace)窗口,下面的是文件库(library)窗口,最上面的是菜单和工具窗口,右面的窗口为编辑/显示,工作空间窗口是一个工程所有文件的集成窗口,该工程可能包括几个风电场。博士论文,风图谱。

2.点击file菜单选择new workspace,在子目录“project1”点击右键选择“rename”输入文件名为“guazhou”。

3.在“guazhou”WAsP project上点击右键选择insert from file载入“guazhou” map 文件。博士论文,风图谱。

4.在“guazhou” Project目录上点击右键,选择菜单“insert new atlas”同3步骤改名为“guazhou”。

5.在“guazhou” wind atlas上点击右键选择insert new Met station命名为“guazhou 1”,此时会出现“guazhou1“子目录,双击该子目录,在对话框中输入气象站坐标值。博士论文,风图谱。

6.在“guazhou1” Met station点击右键选择选择菜单“insert new file调入“guazhou” observed wind climate文件。博士论文,风图谱。

7.同步骤6调入“guazhou” Obstacle和“guazhou” Roughness文件。

8.在 “guazhou1” Met station目录上点击右键,选择菜单Calculate the wind atlas

当计算结束,“guazhou1” Met station上的红色圆圈将会消失,此时双击“guazhou” wind atlas目录,在编辑/显示窗口将出现风图谱的计算结果图表。

5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风电场风能资源分析软件WAsP9.0的原理、WasP的功能模块、风图谱计算的基础数据,并以一个实例说明了风图谱的生成过程。WAsP9.0版本界面操作直观,文件管理全面,使风电场的风能资源评估和风电场设计工作变得更为快捷。

参考文献

[1]戎晓洪.风电场风能分析计算软件7版(WAsP7.0)介绍[J].广东气象,2004,2.

[2]孙唯宓,周力炜.浅论WAsP软件在近海风力资源预测上的应用[J].能源与环境,2008,2.

[3]李健英,杨永辉.WAsP软件在风电工程中的应用.上海市水利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2005.

篇(3)

关键词:选矿技术理论研究,工业实践,问题,发展机遇

 

我国的选矿技术状况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一是贫、细、杂的资源特性,给矿物分选带来难度,客观上促进了选矿技术进步;二是多个领域的选矿理论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复杂难选矿石的选矿工业实践有了重大突破;四是选矿厂的装备水平相对落后;五是工业化的进程为矿业大国选矿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博士论文,工业实践。本文就这一问题做简要分析。博士论文,工业实践。

1 贫、细、杂的资源特性,加大了矿物分选难度,客观上促进了选矿技术进步

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国:目前已发现的矿产有171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58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资源禀赋差,先天不足,“贫、细、杂”是其主要特性。具体讲,有以下特性:

(1)“小金属”矿种资源丰富(如:钨、锡、钼、锑和稀土等储量居世界前列),大宗矿产资源储量不足(如:富铁矿、锰、铬、铜、铝等)。

(2)矿产资源分布不均(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铜矿以长江中下游和赣东北为主),新探明的资源大都在开发条件差的地区(如:西藏的玉龙铜矿,海拔4500米)。

(3)贫矿多、富矿少。

我国的铁矿资源:富铁矿储量不到5%,贫铁矿占95%以上。

我国铜矿石的平均品位只有0.87%。

我国铝土矿资源以―水硬铝石―高岭石型为主。

(4)中小型矿床多,难以建设大型和超大型采选企业。

(5)单一矿种少,矿物共、半生关系复杂(如:湖南柿竹园矿的黑、白钨矿物共生,还半生有铋、钼等),嵌布粒度细(如:云贵一带蕴藏大量的卡林型细微粒金矿,在工业上回收难度大)。

总之,我国矿产资源禀赋差,表现为“贫细杂”的特性。博士论文,工业实践。

不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贫细杂”的特性一方面加大了选冶加工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选矿技术的发展。

几十年来,我国的选矿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选矿理论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工业实践取得了重大突破。

2多个领域的选矿理论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1 在浮选方面

王淀佐院士等学者,在“硫化矿浮选电化学”和“电位调控浮选”的理论研究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研究了“通过电位―PH匹配,调节和控制导致硫化矿表面疏水性和亲水性的化学反应,达到浮选与分离”;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也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孙传尧院士等,多年来致力于“矿物浮选晶体化学理论”的研究,借助于现在表面测试技术,得出了“不同浮选条件下矿物可浮性与矿物主要晶体化学特性和表面特性之间的某些相关规律”,研究成果,在电气石除杂、铝土矿反复选脱硅等领域得到了大量应用。

2.2在重选方面

吕永信先生在“薄流膜选矿”方面,提出了“射流流膜分选新理论”,并发明了微细物料连续排矿射流离心选矿机,在长坡选厂用于分选―0.074mm锡石细泥,成为世界上取代微细粒锡石浮选工艺的第一个细泥重选系统,取得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磁选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高梯度磁选,建立了若干数学模型。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向发柱,用新的数值计算方法,对“高梯度磁选数学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提出了“模型参数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表达式”,有效地解决了高梯度磁选机磁系设计中的难题。

3复杂难选矿石分选工艺有了重大突破

3.1 复杂多金属矿石选矿

在“八五”、“九五”期间,经过长达10年科技攻关,我国成功研究出了独创新技术――钨、铋、钼复杂多金属矿选矿技术(又称“柿竹园法”)。柿竹园法成功地解决了“黑白钨矿物同步浮选、并与含钙矿物分离”的难题,是世界选钨技术的重大突破。

此外,还有:①湖北大冶铜绿山矿的“浮选―磁选、尾矿再磨再选、选冶联合”工艺有效地解决了复杂难选矿石中的铜、铁、金、银的综合回收问题;②广西大厂车河、长坡等选矿厂,采用的“磁、浮、重联合流程”综合回收铅、锑、锌硫化矿和锡石等技术。

3.2 红铁矿(贫赤铁矿)选矿

齐大山选矿厂(辽宁鞍钢),采用的“重选―强磁―阴离子反复选”新工艺,铁精矿品位达到67.14%,铁回收率75.68%

调军台选矿厂,采用“弱磁―强磁―阴离子反复选”工艺,铁精矿铁品位67.54%,铁回收率82.30% 。博士论文,工业实践。

目前,“阴离子反复选”工艺在国内其它一些铁选厂相继推广应用。

3.3 铝土矿选矿

“九五”攻关期间,我国铝土矿的正反浮选脱硅工艺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解决了“铝土矿选矿脱硅中,粗粒铝矿物的有效回收和微细粒硅矿物高效脱出”的技术难题。

中州铝厂二期工程,采用“选矿―拜耳法”,与原工艺相比:流程简单,工艺投资约减少28%;生产能耗减少50%以上。

选厂―拜耳法处理“中低品位的―水硬铝石型铝土矿”,位中国氧化铝工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矿山选矿厂,大都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建成,由于受到当时的设计思想和国内制造业水平的限制,总体上看,装备水平比较落后。例如,70年代以前国内浮选厂的浮选机几乎清一色的仿苏联的A型浮选机,最小的1A,单槽容积0.13m3,最大的7A,单槽容积仅5.8 m3,。80年代以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研制成功KYF、JJF、BF、SF等多种系列不同规格的浮选机,装备了大部分金属矿选矿厂,目前生产中应用的浮选机最大容积为50 m3,(用于金川6000t/d选矿厂)。而国外的大型浮选机可达150―200 m3,。博士论文,工业实践。

此外,我国选矿厂自动化水平低,除凤凰山选矿厂、酒钢选矿厂、德兴大山选矿厂外,基本上没有。博士论文,工业实践。

5 工业化的进程为矿业大国的选矿技术带来发展机遇

工业化过程是人类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快速积累社会财富,迅速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过程,一些学者对世界上100多年来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的消耗规律进行了研究,工业化阶段矿产资源快速消耗大致呈“S”型曲线(如图1)

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金属产品价格的上涨,总伴随着一个经济体的崛起。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对资源的需求量显著增加。

另外,21世纪矿产资源的需求涉及:一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约30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工业化;二是先期工业化国家依然庞大的矿产资源消费基数;三是近20亿人口最不发达国家渴求发展对资源消费的需求。

可以推断:新一轮工业化浪潮更加广泛迅猛,对全球资源供需产生重大影响将是前所未有的,必将为矿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曾经有人说矿业是一个夕阳产业,今天看来,矿业非但不是夕阳产业,而且矿业的春天已经来临。

篇(4)

美国麻省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阿默斯特校区(以下简称麻省大学)是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系统五个校园中的主校园,是美国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该校创办于1863年,坐落在美国东部美丽的新英格兰地区。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成立于1964年,其研究生教育也有超过40年的发展历史。由最初的3名教授发展到现在拥有43名教授,其中包括9名ACM计算机学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院士(Fellow)、4名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院士、5名人工智能学会(AAAI)院士和2名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院士。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在人工智能、网络与分布式系统、计算理论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作为美国知名的计算机系,麻省大学计算机系的教育理念是“培养下一代能以创新的方法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计算机科学家”(cs.umass.edu/grads/msphd-requirements)。在这个核心思想的指导下,该系非常注重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具备进行原创性科学研究(Original Research)的能力的教育宗旨,该系制定了一套非常严格的课程计划,以培养学生坚实而广博的基础知识、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习惯。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每年大约会收到1000份左右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学生的申请,攻读其博士学位,而录取的人数一般保持在30名左右。完善和严格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开放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成为全美最具有竞争力的计算机院系之一。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招收两种形式的博士研究生:硕士/博士连读研究生和直博研究生。只有在美国其他大学获得相应计算机硕士学位,并修完麻省大学计算机系认可的相关课程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否则,学生在录取后必须经过硕士/博士的连续培养才能获得博士学位。

无论哪种形式,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培养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博士生资格学习阶段和博士生研究阶段。博士生资格学习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培养和基本研究能力训练。学生只有在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论证,成为正式博士候选(PhD Candidate)人后,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博士论文研究阶段学习。以下是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

(1)Actively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under the guidance of an advisor(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研究)

(2)Satisfy 6 Core Requirements (完成6门核心课程的要求)

(3)Complete 42 course credits (core courses taken to satisfy core requirements are included)(完成42个课程学分,其中包括核心课程的学分)

(4)Complete a 6-credit MS Project (完成6个学分的硕士研究项目)

(5)Graduate with an M.S. Degree(申请获得硕士学位)

(6)Pass the Department Qualifying Exam- Portfolio(通过博士资格考试)

(7)Form a Committee(成立答辩委员会)

(8)Propose a Thesis(提交博士开题报告)

(9)Complete 18 Dissertation Credits (完成18个学分博士论文)

(10)Pass the Teaching Assistant Requirement(完成助教的工作要求)

(11)Pass the Residency Requirement (at least 9 credits in back-to-back semesters) (完成连续两个学期修9个学分的要求)

(12)Defend and Submit a Thesis (博士答辩和提交博士论文)

本文将以麻省大学计算机系为例,探讨美国计算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博士研究生课程教育体系的特点,以期为提高我国的计算机专业博士生教育提供借鉴。

2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是培养优秀博士生的基础

美国的计算机博士教育非常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为了使学生掌握牢固而广博的基础知识,麻省大学计算机系要求每个硕士/博士研究生必须修完6门博士核心课程,而且成绩必须达到B+以上。这些核心课程分别属于计算机科学的三大领域:理论(Theory)、系统(Systems)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课程设置具体如下:

(1) 理论核心课:计算理论(Computation Theory)、高级算法(Advanced Algorithms)

(2) 系统核心课:有三组课程,分别是:

编译技术(Compiler Techniques)、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Modern Computer Architecture)

数据库设计和实现(Databas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高级计算机网络(Advanced Computer Networking)、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s)

高级软件工程I(Advanced Software Engineering: Synthesis and Development)、高级软件工程II(Advanced Software Engineering: Analysis and Evaluation)、程序设计语言(Programming Languages)

(3) 人工智能核心课程:高级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机器人学(Robotics)、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不确定环境下的推理(Reasoning and Acting under Uncertainty)、增强型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Pattern Classification)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学生可以在六门核心课程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为了加强理论基础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无论哪个研究方向的学生,都必须修完两门理论核心课程和一门高级人工智能课程,同时,再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修其他三门核心课程。例如,一个系统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除了修完以上两门理论和一门人工智能课程以外,还必须修完来自于系统方向不同组的三门系统方向的课程;而一个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生则必须修完另外两门人工智能方向的核心课程和一门系统方向的核心课程。

每门核心课程由教师讲授一学期,其中每星期2次课,每次2小时,3个学分。根据内容不同,每门课程一般要安排5~8次书面作业、1次期中考试和1次期末考试。其中,对系统方向的课程来说,每个章节完成后一般还有一次课程项目设计(Course Project),主要要求学生实现相应的算法和进行性能评价。由于核心课程要求高,课程学习内容多,导师和系里会建议学生每学期选学不超过一门的核心课程,所有6门核心课程则在三年内完成。如果成绩没有达到B+,麻省大学计算机系允许学生重修该核心课;但是,如果学生在规定的博士资格考试申请时间前没有通过全部的6门核心课,则不再具备继续攻读博士的资格。

严格的核心课程作业、考试制度和淘汰制度,不但使学生牢固掌握了计算机科学各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了学生勤奋刻苦的专研精神,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进入实际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灵活而完善的博士生选修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博士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拔尖创新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美国的博士生教育除了注重培养学生扎实和精深的基础知识外,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现新问题的探索精神及能力。

如果核心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培养优秀博士生的基础,是向学生传授学科领域的重要基本知识和原理与技术,是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与方法的重要途径,那么,选修课的设置则是对学科基本知识的补充,是培养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了解并探索前沿研究方向,从而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的做法是,在博士研究阶段,除了要求学生完成18个学分(6门)的核心课程学习以外,还要求完成24个学分(8门)的非核心课程(或称为选修课)学习。这些选修课大多是关于本学科及相关专业前沿领域近3~5年的新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或新技术的相关内容的介绍,一般由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前提出新的课程计划,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职业目标自由选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现状,更重要的是,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授会将许多新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同时,通过2~3个课程项目培养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教会学生各种探索问题的研究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由教授主讲的传统方式,也可以采用以讨论为主的方式。以教授为主讲的教学模式在此就不再赘述,以下着重描述以讨论为主的选修课教学模式。

以讨论为主的Seminar是美国计算机院系的教授最常用的选修课教学模式。Seminar的课程设置没有固定模式,但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课程的选题一般是近年新出现的有代表性的前沿研究课题。

第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一般来自近年来该领域顶级国际会议的专题论文。

第三,课程内容的组织由教师完成。教师在确定题目后,一般会根据论文的情况将讨论的内容分为多个子专题,每个子问题由3~4篇论文组成。课程的开始一般是综述性的论文或在该领域出现的最早的学术论文,其目的是探讨该研究方向出现的新的应用背景需求和所带来的新的挑战。其后的每个子专题则将对具体问题和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第四,选课的学生人数一般在20~30人左右,而且通常是由学完了核心课程以后的高年级博士生组成。学生人数太少,论文的覆盖面可能太小;学生太多,可能导致讨论的深度不够。同时,只有学完了基本理论后,学生才有可能具备较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在Seminar的学习讨论中,找到新的研究问题也是该课程设置的重要目的之一。

第五,课堂教学的模式基本上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第一节课引导学生对该领域的基本问题有了初步认识后,学生将对每篇论文进行评估(Review)、宣讲(Presentation)和进行课堂讨论。每篇论文的宣讲时间是25~30分钟,课堂讨论时间是10~15分钟。其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对论文中所研究的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深入讨论,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

选择合适的题目并对教学讨论的内容(论文)进行筛选和组织对开课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为了准备一门新的Seminar课,教师一般需要预先通读该研究方向所有重要国际会议的相关论文,然后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对论文分类,并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提炼出来,作为课程学习的论文。在课程项目的设置上,教师会事先准备一些题目,如对某些算法的实现、评估和改进,实现原形系统等,同时也非常鼓励学生在论文讨论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合理的课程学习安排是培养高质量博士生的有效保证

美国的博士教育是以博士生的最终质量为评判标准,而不是以年限来规定学生的毕业时间。在美国计算机专业,培养一个硕士/博士生一般需要至少5年时间。由于强调博士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整个博士学习阶段,博士生都会积极参与课程的学习,并尽可能地将研究项目中的问题和课程学习联系起来,用所学到的方法或思路来解决新问题。

以麻省大学计算机系为例,虽然学生的背景不同,但为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顺利完成博士课程要求和博士论文要求,系里建议学生按如表1所示的时间表安排整个博士阶段的学习计划。

麻省大学计算机系不但在本系有完善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职业规划来自由选课,而且也鼓励学生在其他相关院系选修本系没有开设但对研究有用的课,如数学系或电子工程系的高级课程。总之,美国博士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同时训练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5启示和建议

美国的博士教育强调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用于探索与创新的研究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决定博士毕业生日后发展潜力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计算机博士教育主要是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这种“研究项目驱动型教育”在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初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但随着教育本质的回归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从总体来看,我国的这种单纯强调研究项目的教育模式培养的博士生,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没有严格的博士课程要求和淘汰制度,学生在学习阶段往往会忽略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对知识结构的完善。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博士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潜力,最终将会影响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

笔者建议,为了使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兴趣和基本的研究能力,应该首先强调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不论哪个方向的学生都必须通过一定数量的核心课程的学习,如算法、分布式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这些核心课程应由教师来讲授;同时,应严格课程的考核制度和课程评价体系。对于选修课,由于其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所以应借鉴国内外Seminar课程的成功经验,积极有效地激励教师和学生共同上好Seminar课。

博士生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而其中的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通过严格的培养机制和灵活的培养方法,在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将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研究项目结合起来,严格博士生培养机制,完善博士生资格评估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博士研究生的质量;以及如何真正教会学生探索科学基本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等,是我们在计算机学科建设中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篇(5)

虽无大功大喜而标,一路走来,时至今日,除心存感激之余,夫复何求?

首先谨以最诚挚的敬意感谢我的导师欧阳自远院士,是他以大家的气度、深邃的思维、广阔的视野造就了我能纵享中国科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强强之间的资源。

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上官文峰教授,研究从选题立题、实验设计到具体实验、结果分析直至文章撰写和论文的修改都凝结了导师的心血和智慧结晶。上官文峰教授是一位良师益友,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和高尚的人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将使我受益终身。

感谢中科院地化所王世杰研究员给予到上海交通大学从事博士论文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感谢地化所教育处王宁研究员、帅世文副处长、夏红梅老师、张老师给予的协助、关心和支持;感谢贵州大学化生学院的领导给予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我硕士导师曾祥钦教授、陶文亮副教授给予的一贯关切和关怀。

感谢上海交通大学燃烧与环境技术中心的袁坚副教授在论文工作中给予的大量帮助和有益讨论。感谢施建伟高级工程师,陈铭夏老师。感谢课题组的所有的兄弟姐妹们,他们是:胡海博士生、肖文浚博士生、许士洪博士生、刘恢博士生、王仲鹏博士生、蒋丽博士生、曹玲霖博士生、张海蓉博士生、张志翔博士生,马晓东博士生、李东红硕士生、林彦硕士生、冯清鹏硕士生、凌基薇硕士生,祝福他们科研有果,早日完成学业。

感谢我的室友齐守良博士生,三年同室的和谐和友好!感谢在上海工作的东哥(杨东),肥哥(杨露海)给以我兄长般的关爱和照顾。感谢所有关注我、关心我的朋友。

感谢我的奶奶、父亲、继母、姐姐、弟,是亲情给予了我最大的感情支撑,感谢关心我,关怀我的所有亲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诚惶诚恐之际,聊以自编此联自勉!

相关的论文致谢样本 ·毕业论文致谢如何写 ·课程设计论文致谢词 ·博士生论文致谢范例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感谢信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 ·大专毕业论文致谢词

篇(6)

关键词:贾第虫,再生水,风险评价,膜生物反应器

 

蓝氏贾第鞭毛虫(以下简称“贾第虫”)是一种致病性肠道原生动物,介水贾第虫病的暴发时有发生[2],。根据美国1998-2002年贾第虫观测数据,报道的病例为全国每年19700-24200例[1],在1993-2002年之间,美国有21次源于饮水、7次源于娱乐用水的贾第虫病爆发报道。虽然我国还没有出现过源于饮用水的贾第虫病暴发报道,2006年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5749-2006)将其列在非常规检验项目中,限值小于1个/10升[3]。

近年来,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已经成为我国解决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不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众所周知,城市污水是人类活动排放污染物的载体,各种病原微生物最终都会进入城市污水。研究结果表明,一些污水处理厂及再生水出水中含有肠道病毒、肠道病原菌[4-6]以及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7-11]。城市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市政杂用、商业娱乐等用途时,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人体接触。因此,城市再生水的微生物安全问题值得关注。对于肠道菌、病毒,氯消毒非常有效。但是,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具有很强的氯耐受性。膜分离与活性污泥法有机结合的膜生物反应器(MBR)因为具有良好的颗粒物拦截效果,被认为是解决耐氯性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有效手段,并已经在工程上得到一定的应用。但至今为止,由于缺乏系统的评价,有关MBR出水的生物安全性并没有一个定论。截止目前为止,对水中肠道微生物的调查以及定量风险评价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对再生水中贾第虫的调查及风险评价还没有全面深入的研究[12-14],在国内更是缺少这方面的报道和信息。国外对贾第虫的风险评价评价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饮水方面,也有少量再生水的研究[9]。

本研究针对我国北方采用MBR的某城市再生水厂(设计规模3万吨/天)的出水进行了为期四个周的连续采样,分析了水中隐孢子虫和贾第虫的存在水平,并采用剂量-效应指数模型对其中含量较高的贾第虫感染风险进行了评价。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采集

对我国北方某市A再生水厂进出水水样进行采集。博士论文,膜生物反应器。该再生水厂的原水为城市污水,采用预处理-厌氧(A)-膜生物反应器(MBR)-加氯消毒工艺,MBR采用某国产中空纤维膜组件。目前实现部分出水(约7000-8000吨/天)补充景观河道,预期部分还将将用于工业、绿地灌溉等。取样期间的常规水质指标为:浊度0.548-1.57 NTU;溶解氧3.86-5.44mg/L;CODMn 5.843-10.338 mg/L;总大肠杆菌1.05×104 -9.25×104 MPN/L;粪大肠杆菌1.0×106-6.0×106 CFU/L。

2010年7-8月一个月内连续四周取再生水厂出水,第一个周为周一至周五,第二至第四个周,每周三取样,共计8个样品,样品体积为10 L。水样24小时内运抵实验室,4℃冷库保存。96小时内完成浓缩、纯化、染色,中间暂停时于4℃黑暗保存。染色后48小时内完成镜检[15 ]。博士论文,膜生物反应器。

1.2显微镜检计数

本研究采用密度梯度分离/免疫荧光技术进行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检测 [16]。通过浓缩、分离纯化、染色、分别在FITC、DAPI、DIC视野下对贾第虫进行确认。再生水进出水的隐孢子虫和贾第虫回收率分别为18%-31%卵囊和24%-95%包囊,能够满足检测要求。

处理每一批样品以纯水做空白,空白样无两虫检出,确保实验过程无污染。同时以纯水加标样品作为阳性控制,镜检阳性样品,50%以上的卵囊和包囊结构完整。

结果表示为浓度水平,即镜检的阳性数量(如果无卵囊检出,认定数量为<1)/ 镜检样品体积[17]。 检测结果表明,MBR出水中仅存在贾第虫。因此,风险评价仅考虑贾第虫。

1.3 风险评价

检出的出水贾第虫浓度用于评价使用再生水灌溉的公共绿地致使贾第虫感染的风险。

该风险评价采用的是剂量-效应指数模型[18]

P=1-exp(-N/K)式(1)

其中P为日摄入一定量病原体而感染的可能性,与平均暴露水平N相关;K-反映该污染物致病效力的参数, 其中Giardia 的K值为50.5(95% 置信区间, 27.9–102.1) [19]。

由日风险值用以下模型推算出多重独立暴露途径引起的累积感染风险。博士论文,膜生物反应器。

Pn=1-(1-P)n 式(2)

Pn为年感染几率,n为暴露次数。

日平均暴露水平:

N = C×10-DR×V 式(3)

其中C-两虫浓度 (包囊/L); DR - 消毒效率。博士论文,膜生物反应器。根据再生水厂和中试出水中卵囊浓度来评价,再生水厂出水中包囊浓度为8个样品平均值。再生水出水经过氯消毒、紫外(UV)消毒或臭氧消毒后直接回用。氯对贾第虫包囊消毒效率为0.5 log[20],UV和臭氧的消毒效率均为3 log[21-22]。博士论文,膜生物反应器。用户通过常规户外活动使用的设施接触再生水浇灌的植物,暴露量(V)按照公共绿地使用者一天内一次暴露于5 mL再生水[23]。暴露次数(n)为一周一次,即按全年52次计。另外,由于包囊厚壁对环境因素的强烈抵抗力,不考虑干燥、光照、捕食或其他因素对包囊灭活作用。

根据文献报道,本研究以1.00×10-4作为可接受的风险值[24]。

2结果与讨论

表2 A再生水厂出水的贾第虫检出浓度

篇(7)

一、努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学校的知名度是吸引考生报考,扩大生源和提高招生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的知名度越高,考生报考的人数,尤其是高素质考生的报考人数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招生的质量。

学校的知名度除了取决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外,还取决于学校现实的办学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北京林业大学虽然是林科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大学,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所以林学为主导的单科性大学,学校的知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近几年,我校抓住了教育大发展的机会,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在全国林业院校中率先进入研究生院的行列;2001年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得到了扩大,招生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1983年以前,我校每年招收科学学位研究生不足20人,但1999年上升为163人,2003年高达900人。仅1999年至2003年间的招生人数就扩大了5倍。以前报考我校的生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本校和其他农林院校的毕业生。近年来,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全国其他综合大学的考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生源扩大,招生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

严把培养质量,是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提高学校招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各个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研究生生源竞争激烈,如果在报名条件、入学考试、录取及其后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的要求上比较严格,将会影响本校的生源。但我们的体会是,只有严把学生入学和培养质量关,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学校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质的考生。些学校,只为盲目扩大生源,降低入学门槛和培养标准,短时期内达到了扩大招生规模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却损害了学校的声誉,长期下去,考生和社会最终会摈弃这些学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真正能学到知识,增长能力,顺利地成为生产和科研上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大量吸引高素质的考生报考,最终提高本校研究生的质量,实现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校通过硕士生提前攻博、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资助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建立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制度、建立优秀论文激励机制、资助出版优秀博士论文等措施,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的质量。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是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块试金石,目前我校已有森林培育学科和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两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林业院校唯此一家,在全国农林院校中并列第二,在全国大学中排名并列第八。2002年1月参加北京市研究生英语学位统一考试,我校硕士生的一次通过率达到62.3%,博士生达到41.6%,已进入北京市高校先进行列。

三、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

研究生的培养和本科生不同,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企业和教学科研单位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一名硕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9000元,3年需要2.7万元;一名博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1.1万元,3年需要3.3万元。林业科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主要研究的对象树木和森林生长周期长,进行科学研究环境艰苦、工作量大,需要的科研经费较多。因此,林业高等院校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就必须拥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一部分导师的研究经费明显不足,使正常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无法落实。因此,我校要求研究生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在积极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和各类国家科技项目的同时,加强和地方及社会上各单位的横向科研合作,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

我校研究生院除了配合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广开各类科研项目的申请门路外,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研究生培养基金,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资助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科研经费不足的学生。2001年资助33人,投资13万元;2002年资助53人,投资20万元;2003年资助70人,投资25万元。我校计划在多方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资助人数每年增加20%,资助金额每年增加25%,加大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

四、对专业学位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一种新型的学位类型。与林学及相关科学硕士学位相比,农业推广硕士(林科)专业学位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应用,为林业技术推广和林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为保证招生质量,我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严格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按照国务院学位办下达的当年录取限额,根据考生入学考试的总成绩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对拟录取人员进行复试,复试着重考查考生从事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的潜在素质、岗位经历和业绩。为了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上的优秀人才倾斜,保证符合招生条件的优秀在职人员有更多的入学机会,真正达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目的,对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或获得一定级别奖励的基层单位业务骨干,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取。在培养方面,针对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注重应用的特点,我校在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浙江、广西、山东、山西、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区建立了教学实习点,许多应用性和现场性强的课程均在教学实习点进行。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和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先进性。上述措施的实施,使我校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在林业生产单位和社会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随着学校声誉的提高,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稳步增加,近年来的招生人数一直居全国农林院校的第2位,生源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保证。

五、就业状况对学科招生质量的影响

一个专业的就业率和考生的报考数量和质量是呈正比的。如果某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显著增加,招生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反之,如果一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长期偏低或就业前景不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减少,招生质量也会相应下降。

我校研究生的招生,在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及对国计民生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基础作用的学科专业外,在国家招生计划允许的范围内,向那些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的学科和专业倾斜。例如,我校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林业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近年来的招生和就业均很好,生源质量较高。我校已有计划地提高这些专业的招生比例,将研究生的扩招名额适度地向这些学科倾斜。

六、积极有效的宣传

有的放矢,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针对考生的各种问题,解疑释惑,对学生的报考和招生质量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的力度,相应的科学研究项目大量增加,林业战线上对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林业科学的高级科技人才大有用武之地。林业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单位,应结合当前这一大好形势,在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中广为宣传,积极引导高素质的考生投身到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来。

1999年以来,我校在研究生招生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国建立了10余个招生基地,派专人在全国不同地区进行了数十次招生宣传,宣传地区的研究生报考和录取人数明显增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招生信息或在影响面广的报纸等媒体上进行招生宣传。我校每年举办2次咨询会,深入到院系学生中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引导和促使一批素质较高的应届毕业生报考本校研究生。

七、软硬件条件的良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