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疼痛护理论文

疼痛护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5:57: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疼痛护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疼痛护理论文

篇(1)

1.1研究设计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方法,在芜湖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选择住院患者100例。

1.2伦理审查

遵照赫尔辛基宣言及“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方案获得芜湖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

1.3随机分组

纳入病例按病志号抽签方法简单随机分两组。

1.4纳入标准

①日龄≤28d。②监护人(母亲)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5排除标准

①对多种药物过敏。②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影响效应观测指标。③伴有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④严重心、肝、肾损害影响药物代谢。⑤病情危笃。如样本选择时正接受药物治疗,经洗脱期后符合纳入标准,不视为排除病例。

1.6退出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条件,纳入错误。②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安全性。③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特殊生理变化等,难以继续治疗。(不良反应者纳入不良反映统计)④使用影响疗效药物。退出/脱落病例按退出/脱落时疗效纳入疗效判定。

1.7护理方法

均连续护理14d为1疗程;常规新生儿护理。

1.7.1对照组

室内照明或自然光线等照光治疗,保持屈曲和襁褓包裹常规护理。

1.7.2治疗组

综合疼痛干预护理措施。静脉采血脚后跟穿刺法,每次穿刺深度及力度一致,采血前放置安慰,进行非营养性吸吮,抚触以缓解疼痛,致痛前口服12%~24%蔗糖水2mL。采用中医四诊合参、辨证施治,添加辅食,预防注射及喂养。母乳喂养为主,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护理过程中适当少量葡萄糖液作为辅食,避免因缺少母乳而出现低血糖;营造良好的护理氛围,从新生儿的需求出发开展护理工作,选拔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进行连续观察,确保新生儿获得全面、细致的照顾;在新生儿进食1h后进行抚触护理,使用指揉法按摩头部与背部,挤捏法按摩四肢,实施抚触护理的过程中,可以让新生儿家长在旁观摩,学习;每天对新生儿沐浴室、病房等进行消毒,控制环境温度与湿度,避免感染;常规护理同对照组。

1.8观测指标

临床症状、心率、血氧饱和度、疼痛分度、不良反应。

1.9疗效判定

连续护理2疗程(28d),判定疗效。疼痛分度通过观察新生儿的面部肌群活动,总结分数。参照《综合疼痛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轻度疼痛:<5分;中度疼痛:5~7分;重度疼痛:>7分。

1.10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基线资料

纳入样本100例均为芜湖市妇幼保健院儿科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住院患者,两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具有均衡性(P>0.05)。

2.2退出病例

观察期间无退出病例。

2.3脱落病例

观察期间无脱落病例。

2.4心率、血氧饱和度

连续护理2疗程(28d),心率、血氧饱和度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

2.5疼痛分度

连续护理2疗程(28d),疼痛分度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

2.6不良反应

观察过程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无论是正常生产还是早产儿,出生后即具有感受疼痛能力,虽然其神经组织还未发育成熟,但也足以感知疼痛。足底采血、注射、气管插管等各种致痛性操作均能够引起疼痛,对于先天体质较差的新生儿,更换尿布等日常行为也可带来疼痛刺激,反复的疼痛刺激使身体感受器越来越敏感,引起过敏反应。体检等也会成为一种疼痛刺激。新生儿没有交流能力,无法表达疼痛刺激,只能以哭叫、动作等表现出来,长期以往,易被忽视。持续疼痛刺激可能引起脑血流再分布,带来明显的生理反应和激素、代谢水平变化,长期持续疼痛刺激还会导致新生儿日后出现认知行为障碍等问题。如何减缓新生儿疼痛以及降低疼痛对新生儿的影响成为了近年来广泛关注的问题。新生儿的疼痛等级无法做出准确详细地评估,只能间接的通过新生儿的面部肌群表现和各项生理指标评估,笔者在研究中采用的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新生儿综合疼痛干预表现有五个方面:①药物干预:阿片类药物、吗啡是最常见的镇痛药物,适用于中、重度新生儿疼痛。②改善环境:降低环境噪音水平,调节室内温度、光线水平,播放能够降低疼痛压力的音乐。③治疗:使新生儿保持屈曲和襁褓包裹。④抚触:用按摩、拥抱等无痛性皮肤接触消除其恐惧害怕等不良情绪。⑤吸吮:放置安慰,使新生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其中非药物干预在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本次研究发现综合疼痛干预使新生儿的疼痛得到了有效缓解,降低了并发症,使得新生儿的康复质量大大提高。

4总结

篇(2)

论文关键词:临床输血护理

 

输血治疗是多部门和成员共同完成的一项治疗任务,输血护理工作的严密,操作的规范,护理人员掌握有关输血知识及副作用、并发症、做好输血前、中、后的观察及护理,不仅有助于顺利完成输血治疗,而且可以起到为患者安全输血最后把关作用,所以输血护理对于预防和消除不良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输血前的护理

输血前护士应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如疾病的诊断、输血史、过敏史、妊娠史、传染病史、有无休克和肝肾衰竭等),输血的目的、输注的血液类型、剂量等资料,有助于护士在输血前合理安排输注的顺序、速度和时间,预计输血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护士应当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针对患者及其家属有关输血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进行必要的输血前心理护理,特别是要说明输血的目的和必要性,以消除患者对输血的恐惧心理,增强对输血治疗的信心;也需说明输血可能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护理论文,让患者及其家属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2.采集患者血标本

据文献报道输血失误10%在于护士采样,51%在于样管的收集和管理[1]。因此,采血护士在抽取交叉配血标本前,必须事先将试管贴上条型码或交叉配血通知单上的联号(必须完整、规范填写患者的住院号、病床号、姓名);检查患者在输血前,是否已检测输血前五项,医生是否已履行告之义务,并按要求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准确、无误的采集患者的交叉配血标本(如患者在输液时必须应选另外部位,以保证交叉配血标本质量)。如果同时为2名以上的患者采集交叉配血标本,应加强核对,避免混淆,按一人一次一管的顺序逐个完成。抽血完毕,应及时记录采血时间,并将标本尽快送至输血科或血库。

3.取血

护士接到取血通知后,及时、准确记录通知时间和通知者姓名,并尽快到输血科或血库取血,与输血科或血库工作人员共同核对血液的登记、交叉配血单、血袋标签等内容,并仔细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怎么写论文。确认无误后应签名并登记取血时间(准确到分),以备查验。

4.输血及输血过程中的护理

有文献报道床边核对环节失败占所有输血操作程序错误的25%[2]。因此,护士在取回血液后应尽快输注,不得自行储血,护士在患者床前应严格、认真履行“三查八对”程序,即检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的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血液种类和剂量[3]。所以输血前必须由2名医护人员进一步仔细核对有关信息,特别是对患者的信息一定要认真核实(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意识障碍,必须反复核对),确认与配血单报告相符,并再次核对无误后方可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并记录核对和输血护士的姓名及输注时间。在输血过程中必须经常询问患者有无异常感觉,可以消除患者对输血的恐惧和顾虑,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护理论文,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5.输血后的护理

输血完毕将输血记录单贴在病历中,将血袋送回输血科或血库至少保存一天,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不良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输血后护士对患者进行特殊的关心和询问,有助于及时发现因输血引起的异常情况,也有益于患者提高对输血的正确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护理

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是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热、寒战、头痛、腰背痛、进针部位疼痛、气促、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是常见的症状。输血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若发现患者有上述症状,应立即报告,暂停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做好抢救前准备;尽快报告输血科或血库,查明输血反应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魏小斌,《输血人为误差和输血安全》。中国输血杂志,2005,18(3):251-253

[2]李丽英,李琦。《在输血方面医务人员的误差与输血安全》。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3):244-24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48号,2000-10-01。

篇(3)

【关键词】严重复合伤;急救;观察;护理

严重复合伤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致伤原因以车祸为最多,其次为坠落、砸伤、挤压伤等外伤所致的胸、腹、脑等损伤是最严重的多发性复合伤,患者病情危重, 出血量多,常伴失血性休克,如不及时救治,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做为急诊科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护理知识和技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在最短时间内配合医生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才能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使病人转危为安。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80例,男性50例,女性3O例,年龄18—70岁,入院时血血压60/40mmHg一160/110mmHg,诊断为颅脑外伤20例,胸腹联合伤2O例,血气胸10例,腹外伤合并骨盆骨折10例,肝脾破裂20例,抢救成功77例,死亡3例。病人来院时基本处于休克状态,全部病人经过手术治疗,治愈77例,死亡3例。

2急救护理:

2.1病情评估严重复合伤病人入院时往往病情危重,大部分病员不能诉说病情或描述不清,接诊护士应快速对伤情的危重性作出初步的评估,如病人的一般情况、意识、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四肢温度、伤口出血、四肢活动情况等,同时询问受伤情况,检查受伤部位,注意疼痛性质及伴随症状等,同时尽快通知值班医生,准备实施进一步抢救【1】。病人到医院后的最初几分钟,往往决定了早期救治伤员的质量和速度,是决定伤员生死存亡和顺利康复的关键,所以急诊护士应做到瞬间判断、正确评估、果断处理。

2.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供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急救过程中最主要措施【2】。严重复合伤病人多伴发呼吸困难和窒息,必须吸引或用手清除口腔和鼻咽部血液、分泌物和泥沙等,向前托起下颌,把舌拉出并将头偏向一侧,以解除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严重呼吸困难、呼吸心跳骤停者,给予气管插管或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以保证良好的通气与氧供。

2.3维持有效循环血量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早期足量扩容是纠正休克的关键治疗。用静脉套管针迅速建立2.3条经脉通路以保证输血输液通畅,对静脉穿刺困难者应及时静脉切开,在前3O分钟内输平衡盐液1500m1.2000ml,以保证重要器官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注,然后输入胶体液,全血。

2.4选择静脉通路时应考虑:下腹,腹部严重复合伤病人应选前上臂静脉,头,上肢或胸部外伤,可选用大隐静脉,颈内静脉置管是任何部位创伤的首选,即可补液,又可监测循环血量。在休克代偿期,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表现为血压正常或升高,脉搏增快,这一假象往往掩盖了病情,作为护士一定要掌握休克病人的病理、生理知识,正确观察和判断病情变化,为成功抢救病人提供良好的依据【3】。对休克病人要避免过多的搬动和检查,先处理紧急情况,待病情稳定之后再作进一步的检查, 以免贻误最佳抢救时机。

2.5控制活动性出血开放性外伤病人,出血多、出血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病人血容量锐减而导致休克,因此应立即止血,及时用加厚纱布加压包扎,抬高伤口以减少出血,以便于进入手术室行探查手术。对闭合伤病人,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经过积极抗休克治疗,病人血压仍出现进行下降,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应考虑内脏有活动性出血,若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即可确诊,应迅速做好术前准备,送病人入手术室进行剖腹探查手术。

2.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脉搏、血压、呼吸,皮肤颜色,感觉,出血量,尿量等以了解病情进展情况,同时向现场人员询问、了解致伤原因,判断有无合并伤, 以便及时处理。

2.7做好术前准备护士应及时做好配血、皮试、留置胃管、备皮、导尿等术前准备工作。在抢救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经常使用的介入性血管插管和其他导管,加强消毒隔离,定期更换,严格处理污染物,以减少医源性感染率,同时也要加强医务人员手的保护,养成操作前后洗手戴手套习惯,避免交叉感染。

2.8加强心理护理。意外创伤,伤势严重,又急需手术,患者易产生恐惧甚至绝望,对此我们应注意观察和了解患者心理情况,鼓励和安慰病人,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并严密观察病情,给予因势利导的心理护理,使之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树立乐观精神,战胜疾病。同时还要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获得家属支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干扰,有利于患者救治。总之,通过对严重复合伤病人的急救与护理,使我真正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密切配合医生对病人进行紧急而迅速的抢救、严密细致的观察、周到细心的护理,才能使病人脱离险境,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明子.如何撰写高质量的护理论文[A].河南省护理学会糖尿病及腹膜透析护理新进展学术交流研讨班资料汇编[C];2007.

篇(4)

关键词:循证护理;儿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44-02

0 引言

循证医学是来自以人为基本观察单位的,关于健康和疾病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结果,是可以直接用来指导临床实践和宏观医疗卫生决策的研究证据。循证护理打破了传统的经验护理模式,护士在掌握理论知识、积累护理经验的同时,还必须提高运用证据的水平,具备较强的文献检索和科研结果的评价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自己的护理措施,针对不同人群、疾病,遵循证据,有针对性的制定护理计划,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恢复。在儿科护理中,循证护理大大转变和完善了医学护理模式和护理需求。循证护理通过确立问题、寻求实证、应用证据和检测实证结果,几个步骤进行实践。

1 确定问题

发现并提出问题。综合患儿的病情,收集家属反馈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归纳分析循证护理中的问题。儿科各系统疾病中的护理中,以静脉输液为例,其问题主要有患儿血管细,心理恐惧,不配合护理人员,进针后回血慢,甚至无回血,家长一次穿刺成功的期待值高,以及由疾病、年龄以及家庭和社会因素等不同,患儿及家长的心理问题等。在早产儿的护理中,则主要是如何增强早产儿的生理机能,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

2 查找实证

根据提出来的相关护理问题,检索有关文献,结合专家与患儿家属的意见,得到与决策,经济,临床相关的证据,组织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收集整理并对相关资料进行评价,分析它们的真实可靠性与临床实用性,制订最合理有效的护理计划,得出结论。

3 应用证据

根据实证,对所要改变的护理行为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以便于实施具体的护理措施。如,手背静脉穿刺输液的患儿,在穿刺时不宜握拳,止血带宜稍紧一些,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头形成的乏神经三角区域为最理想的穿刺部位,同时对穿刺部位进行横向压揉,使其快速麻木,降低痛感。并加大进针角度,直接进针,减少皮肤损伤。拔针后采用竖压法迅速将棉球纵向按压血管穿刺处4min,同时压住内外针眼,避免淤斑与血肿。近年来,留置针封管技术已相对完善,减少了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有效保护患儿血管。选用易于固定的较粗直的静脉,并避开静脉瓣,进行穿刺,如头部正中,手背,耳后,肘正中,踝部等静脉。掌握正确的穿刺手法,退针送管都要绷紧皮肤,固定血管,并有效固定留置针,用肝素液封管,缓慢轻柔推注,在推注到1/2~1/3时夹管,能有效降低堵管,减少外渗肿用及静脉炎。应用刺激性药物如甘露醇,先用生理盐水滴注再封管。

在掌握最有效的技术的同时,护理人员还需重视患儿及家长心理。患儿在进行穿刺时会紧张害怕,护理人员可用肢体接触,口头语言进行交流,使其放松,使患儿产生信任,并积极鼓励表扬,用榜样法,意象法使其配合,对胆小的患儿,可在穿刺和拔针时,遮挡并转移其注意力,对哭闹,强烈拒绝的患儿,可慢慢说服,缓和处理。操作时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告知其注意事项其操作程序,得到家长心理支持,取得其信任,在良好的情绪与气氛中,使患儿得到正面引导。

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多种合并症,在对早产儿进行基础护理的同时,还需加强环境管理。温度,躁音,光线,疼痛刺激都会影响早产儿的病情。经循证支持,护理时应尽量减少操作,减少对肢体的捆绑,在注射,吸痰或抽血时,应使其形成屈曲。用毛巾等物品作为卧具,使手脚能触及衣物等,产生安全感,促进屈曲,增强神经行为的发展,用水枕进行头颅的塑形,以俯卧位减少早产儿的气道阻力。使用合理喂养促进大脑快速增长,保持舒适的能促进早产儿的神经行为的发展。为促进早产儿胃肠道激素的增加,使早产儿能尽早母乳喂养,减少因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产生较为严重的腹胀而危及生命。通过循证支持,给予早产儿非营养性吸吮的安慰剂奶嘴。

对各系统疾病的患儿,进行及时的治疗和有针对性的康复指导,制定个体化及病情各阶段的康复方案,利用计算机进行病例管理与跟踪。鼓励父母照顾患儿,护理人员细心,连续,固定的护理,减轻家长因分离产生的焦虑,耐心解释患儿病情,使患儿家属消除恐惧与怀疑情绪。

4 检测实证结果

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循证护理在患儿静脉穿刺的主客观疼痛感上均比普通护理要低得多,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高达98%,实施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明显优于普通护理,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有明显降低,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患儿的依从性提高。在对早产儿的护理上,循证护理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减少,大大降低了早产儿的死亡率。俯卧位因其口鼻俯于床面,容易发生窒息等危险,故实施暂不考虑。

在对各系统疾病的护理中,运用循证护理对患儿病情进行针对性干预,并对家长进行心理及健康教育,使病人的康复率得到提高,住院天数明显缩短。

5 结束语

在儿科开展循证护理,有效改善了护患关系,在制定与实施方案时,考虑患儿家属的意愿及经济条件,形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意识,提高了家属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保证了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了患儿的康复。对护理学科而言,循证护理鼓励了护理人员参与医疗,发现并解决医疗中的问题,在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与科研水平,使护理人员以最科学的方法实施护理的同时,加强了医护的协调性和科学性。循证护理已经成为医疗领域的主流,也促进了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循证护理起步较晚,其文献评定多为四级,即个人经验与非试验性的研究,核心掌握依然不够准备,缺少对照病例及大样本的随机实验,科研论文偏少,护理人员受的教育程度不高,无法阅读大量外国医学论文,信息资源较为匮乏,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加强循证护理在医学领域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贵荣. 用“实证为基础的护理”指导护理实践[J]. 护士进修杂志. 2002(01)

[2] 刘林敏,朱倩,莫小叶. 循征护理在产后健康教育指导的护理体会[J]. 中国保健营养 2012年10期

[3] 叶华,姜宪辉,李筠波. 循证护理在儿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 当代医学(学术版),2008,20:15-16.

[4] 裴炜娜. 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7:782-783.

[5] 戴建建. 循证护理在预防儿科医院感染中的应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05:912.

[6] 胡雁. 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J]. 护士进修杂志,2010,02:99-102.

[7] 付建秋,陈晓旋. 循证护理在儿科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0,34:210-211.

篇(5)

【关键词】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产后抑郁;动机性访谈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134-02

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ovarian sertoli-leydig cell tumor,SLCT )又称母细胞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卵巢性索间质细胞肿瘤,发病率仅占所有卵巢肿瘤约0.5%[1]。该肿瘤突出特点是具有内分泌功能,以分泌雄激素为主,极少部分能分泌雌激素,约50%临床病例有男性化症状或女性化表现。目前本类肿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辅以化疗。10%~30%呈恶,5年生存率为70%~90%。我院于2013年4月9日收治一例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合并足月妊娠剖宫产术后的患者,住院期间除对患者实施常规妇科护理外,重点进行预见性病情观察,采用跨专业团队合作的护理模式,根据患者精神心理状况分阶段进行心理干预,预防患者产后抑郁的发生,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24岁,初中文化,缝纫职业。因“G1P0 38+6 周孕产检时B超提示:腹腔包块约16CM,入院前8天(2013-4-1)在外院行剖宫产手术+右侧附件切除术,手术顺利,娩出一女婴,新生儿Apgar评10分。术后病检提示:低分化性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门诊以“1.卵巢支持-间质细胞肿瘤,2.剖宫产术后”收入我科。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4月12日患者行TP方案(艾素110mg+顺铂140mg)腹腔化疗,4月15日患者完成一个疗程化疗病情平稳出院。

2护理

2.1 入院评估

2.1.1 生理评估:

患者为剖宫产术后第8天,查T36.4℃,P76次/分,R20次/分,Bp 116/70mmHg,疼痛评分2分。自诉食欲尚可,睡眠每天5~6小时,大小便正常,在家人协助下可自行沐浴、进食、如厕等生活部分自理;患者已用生麦芽回奶,无肿胀疼痛;腹部伤口愈合好,无渗出及硬结;子宫复旧可,宫底于耻骨联合上能扪及、无压痛,恶露呈暗红色,量少,无异味。

2.1.2 心理社会状况评估:

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到患者平素性格较内向、多虑型,自患者知晓患卵巢肿瘤以来,时常表情忧伤、不善与人交谈。首次与患者接触,表现出面露忧伤,沉默寡言,尤其提及新生儿状况时,其低声哭泣,自诉与新生儿分离后,担心新生儿健康状况且自责感重;当谈及对自己疾病的治疗及配合时更是担心其预后;住院期间由其母亲及丈夫照护;患者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无;喜欢缝纫手工。针对患者精神心理状态,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表(EPDS)[2]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进行心理焦虑及抑郁状况评估,结果评分显示患者轻度焦虑、产后抑郁症评分临界值9分。

2.2 入院后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

①焦虑:与母婴分离及担心自己疾病的预后有关。

②知识缺乏:与缺乏自身疾病的诊治配合及产后康复相关知识有关。

③生活自理能力缺陷(Ⅲ级):与剖宫产手术及术后化疗有关。

④下腹部疼痛:与腹腔注射化疗药物有关。

⑤潜在并发症:过敏性休克与使用化疗药物有关。

⑥潜在并发症:骨髓抑制与使用化疗药物有关。

⑦潜在并发症:肾脏功能受损与使用化疗药物有关。

2.3 护理措施

2.3.1 安全管理:

① 向家属讲解患者目前心理状况,告知其有产后抑郁的风险,取得家属的理解与配合,重点不让患者单独活动,24小时留陪。

② 护士班班交接病情,并与主管医生沟通,加强与患者沟通,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自杀先兆如焦虑不安、抑郁烦躁、病房徘徊等异常举动,及时识别。

2.3.2 心理干预:

①责任护士与患者沟通,建立信任关系。帮助患者意识到自身目前精神心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消除患者心理抵触,使患者主动愿意接受医护人员的心理干预。

②责任护士报告护士长并申请多科合作病例讨论(妇科、精神科及产科医护人员部分共同参与),重点针对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疾病、产后抑郁高风险患者心理干预方法进行讨论,邀请精神科专家指导责任护士运用跨理论模型及动机性访谈技术进行心理干预的技能,并动态观察护理效果。

③将《迈向健康之路---预防抑郁指南》[3]干预手册发给患者及家属,由责任护士分阶段数次指导患者深入阅读。(该手册为学者汉化版本,英文原版本是以跨理论模型(TTM)为理论基础,是由TTM之父James O. Prochaska博士创建的美国Pro一Change Behavior systems,Inc.研究中心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Ricardo F.Munoz博士合作编制,其应用效果被广泛验证。)

④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精神科专家与患者行面对面动机性访谈4次。分别于入院初期、化疗前、化疗后、出院前进行,时长15~20分钟。按照患者行为阶段水平,重点分两个阶段进行疏导和干预。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访谈挖掘并使患者意识到产生目前自身心理状况问题和改变自己问题行为所面对的矛盾情感和阻抗,帮助患者寻找和建立改变自己产生不良情绪行为的内在动机,沟通技巧主要通过反馈式倾听及诱导;第二阶段:通过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配合状况、心理状况的改善等方面,不断对患者的进步及努力做出肯定和赞扬,强化患者的行为动机,直至患者主动表达出行为改变的承诺后,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履行行为改变的计划。

⑤心理干预过程中,通过与患者的深入沟通交流,挖掘到患者心理状况异常的主要根源及诸多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干预,此过程中医护人员的鼓励、家庭支持及新生儿的接触是增强患者行为改变动机的重要方面。

2.3.3 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

①过敏反应的预防和护理 给药前预防性应用抗过敏药物,备好急救物品及药品,初始用药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

②肾脏毒性的预防及护理 为减少顺铂对肾脏的损害,应鼓励患者多次饮水, 每日尿量≥2000mL,并记录。

③胃肠道反应的护理 顺铂是强致吐药,遵医嘱按时使用止吐剂,嘱病人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化疗前后1h避免进食,呕吐后协助漱口, 及时清除呕吐物,减少不良刺激。

④下腹部药物性疼痛的护理 将腹腔灌注液(生理盐水)预热至37℃~41℃[4]后注入腹腔,减轻灌注过程中对腹部的刺激,协助患者取舒适,指导其腹部热敷缓解疼痛,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痛药。

2.3.4 一般护理及健康教育:

①基础护理:保持病房环境安静、光线明亮、整洁舒适;协助患者中药泡脚、按摩下肢,预防DVT的发生。

②满足患者基本需要:指导协助患者完成洗漱、进食、更衣、洗头、下床活动等,防跌倒发生。

③产后康复指导:指导患者观察子宫复旧、恶露情况及异常的辨识,产后随访及避孕。

④出院指导:嘱咐家属出院后加强对患者的关心,重点是对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的关注;告知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会定期通过电话方式随访其恢复状况,予患者持续的支持。

3小结

卵巢恶性肿瘤合并妊娠术后化疗在临床上少见。针对该患者我们采用了跨专业团队合作照护方案并为患者实施身心整体护理,促进了患者的身心康复。护理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是心理护理,采用跨理论模型及动机访谈技术分阶段实施心理干预;预见性护理措施是化疗期间潜在并发症的预防;同时注重健康教育及基础护理。该案例给予我们的启示:做好育龄期妇女孕前、孕期的规范产前检查,能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确保母亲安全。

参考文献

[1]Young RH,Scully RE.Ovarian sertoli-leydig cell tumors.A 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207 cases [J]. Am J Surg Pathol,1985,9(8):543-569.

[2] 郭秀静,王玉琼,刘樱,等.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在孕晚期妇女产前抑郁筛查中的临界值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9):808-809.

篇(6)

我国疼痛医学起步较晚,很多医院无专门的疼痛科室,少数设有疼痛科室的医院从事疼痛诊疗的医师也基本来自麻醉等其他专业,大部分未接受过系统的疼痛诊疗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2]。针对这一问题,2007年原国家卫生部227号文件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主要业务范围为慢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为患者提供专业疼痛诊疗服务。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没有专门的疼痛医学专业,将部分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合格的专门从事疼痛诊疗的专业人才十分必要。而现行医学本科教育尚未将疼痛医学划为本科生的必修课,部分院校仅将其列为麻醉专业的辅助课程,不但面临专业教材缺乏、学时不足的困境,更紧迫的是疼痛医学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疼痛医学教育,培养合格的疼痛医学人才,国内外均没有成功的教学模式可供参考。近年来,首都医科大学联合各附属医院从事临床疼痛研究的研究生导师开设疼痛医学课程,取得很好效果。

2开设疼痛医学选修课程

对有兴趣从事疼痛诊疗工作的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疼痛诊疗课程教学,有利于对他们集中进行疼痛学理论知识培训,为将来从事疼痛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我国现行本科生的医学教育尚未将疼痛医学划为必修课,缺少系统性的疼痛医学基础教育,虽然“疼痛”一词在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课中都有涉及,这些课程偏重于生理性疼痛产生的传导通路和细胞分子机制,远不能对临床病理性疼痛的机理、诊断、预防和治疗进行系统介绍[3]。即便是在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不同专业医学生的疼痛课程教育所用学时十分有限,例如口腔专业15小时,药学专业13小时,护理专业31小时,康复理疗专业41小时,远不能对临床病理性疼痛的机理、诊断、预防和治疗进行系统介绍。专业教材缺乏、内容的简单重复、蜻蜓点水式的介绍等问题使现有教学内容和模式难以适应疼痛医学的发展需求[2]。首都医科大学较早在研究生中开设了《临床疼痛生物学》选修课程,每期选修学生20-30人,36课时,内容包括疼痛学说发展史、疼痛机制、疼痛流行病学、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分娩痛治疗、头面部疼痛诊疗、慢性内脏痛诊疗、疼痛外科治疗及疼痛神经调控等。疼痛专门课程的开展使研究生对疼痛理论有了扎实的掌握,对临床疼痛治疗理论和操作有了全貌性的理解,坚定了他们从事疼痛诊疗工作的信心。我国疼痛医学教育应该在有条件的医学院校,通过调配师资、完善教材大纲和计划、优化课程体系等综合手段,形成疼痛医学专业化教学体系,使有兴趣的研究生能接受正规的、系统的疼痛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于毕业时即已初步具备疼痛专业的能力,再经过2年~3年的临床实践培养,可以达到疼痛专科医师水平[4]。

3制定合理的临床培训计划

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不是单一因素的疾病,其发生可以累及整个神经系统,甚至引起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系统的异常,许多疾病如风湿、关节炎、骨折、溃疡病、糖尿病、中风和癌症等也可以引起慢性疼痛。疼痛医学具有明显的多学科性特点,所涉及的学科包括麻醉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介入科、肿瘤科、康复科、老年病科等等[3]。另外,长期慢性疼痛可引起恐惧、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情绪认知问题,而这些因素又可以使疼痛复杂化。因此,疼痛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一名合格的疼痛科医师应当接受正规的疼痛医学教育培训过程,学习内容除了涉及基础医学知识、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物学、麻醉学、药理学等重要课程外,心理咨询、康复理疗等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也必不可少。因此对于有志从事临床疼痛诊疗的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应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使他们有机会在麻醉科、神经内外科、骨科、康复科、肿瘤科、放射科等相关科室轮转,使他们能够熟悉各科病历书写,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他们的临床诊治技能和与患者的交流能力[5]。在美国,麻醉住院医师完成训练后需再接受2年~3年的疼痛治疗临床培训方能独立从事疼痛诊疗工作。因此,对未来有志于从事疼痛诊疗工作的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建立区别于未来专门从事麻醉工作的研究生的临床培训和轮转计划,加强在疼痛临床诊疗能力方面的培养。

4加强科研能力培训

疼痛医学是一门新的学科,需要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来支撑。目前,疼痛医学领域里,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相对脱节,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科学认识。构建完善的疼痛医学科学知识体系是目前应当解决的突出问题。对有志于从事疼痛临床工作的麻醉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高强度的科研培训有利于加强这些未来的疼痛医师的科研能力,使他们一开始头脑中就形成牢固的基础-临床知识体系,形成由基础理论到临床分析的思维习惯[6]。当前临床慢性疼痛还有诸多问题没有攻克,其中的瓶颈问题是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缺乏有效的治愈手段。因此,经过严格科研培训锻炼出来的高级疼痛医学人才通过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更能够促进对临床慢性疼痛机理的深度理解,为探索出新的行之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案创造条件,并最终对疼痛医学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疼痛医学在临床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等问题上相对滞后。通过聘请国内外一流的教授对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疼痛前沿知识及论文设计讲座,定期组织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对有创新性的论文进行讨论和分析,发挥导师群的指导优势,发挥研究生及导师群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在疼痛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7]。

篇(7)

“护士必须要有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戴上燕尾帽的那天开始,怀着对生命的敬重和对理想的追求,我温柔又坚定地践行着南丁格尔的格言。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二十多年了,走过内科、走过急诊科、神经外科、ICU,每一个脚步都离不开医院领导及护理部主任的帮助和指引,我感恩领导的信任和栽培,珍惜每一个学习机会,利用各种学习途径,刻苦钻研专业基础理论和临床护理技术,磨练出一手扎实的护理专业基本功,为自己从事护理专业技术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获南安市职工岗位技术比武大赛中静脉穿刺比赛一等奖和技术能手称号。参加护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利用业余时间边工作边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先后取得福建医科大学护理专业大专和本科学历,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将所掌握的知识与临床护理工作相结合,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

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任劳任怨,努力拼搏。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护理工作中用自己的真诚和善良呵护着每一个生命,用爱心和温柔帮助患者减轻恐惧和疼痛,用细心和责任心赢得患者的信任,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深受患者、家属及同行的好评。

二、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专业技术娴熟。经过多科室的轮转,最后我选择了ICU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当走进ICU监护室,看到因为病痛恐惧或者因为上了呼吸机不能准确表达自己需求的

患者,我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我深知,面对把生命完全交托给护士的ICU患者,除了责任,我还需要有过硬的专科技术和专科知识。为尽快更熟练地掌握心电监护仪、除颤器等仪器的使用,在到上级医院进行短期培训期间,我抓住各种学习机会向同行资深老师请教,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相关仪器的操作,好学、认真的态度深受老师的好评。除了参加短期培训、我利用不同机会向各位医生请教相关专科知识,并利用班外时间自学本专业基础理论及重症监护的相关知识。但是护理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即使具备了系统的理论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带着不解和疑惑,我选择外出进修。曾于2000年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综合ICU短期进修、2005年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综合ICU及神经外科ICU进修6个月等。通过努力和学习,我熟练掌握了重症监护护理技术,如心电监护仪的使用、人工气道管理及神经外科重症病人的护理等。护理知识日新月异,尤其是ICU的相关理论,我能通过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国内本专业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并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应用于临床,如头部亚低温治疗仪、人工呼吸鼻、肠内营养加温器的使用等。积极配合医师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具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经验,熟悉抢救程序,熟练掌握抢救技术,遇到抢救病人,做到争分夺秒,忙而不乱,各种操作准确到位,能处理科室护理方面较复杂的疑难问题。具有指导下级护理业务、青年护士、带教护理大专实习生的能力。

三、履行主管护师职责,参与科室带教工作。

1、认真履行主管护师职责,积极参与科室护理人员培训工作。负责护理实习生的临床带教工作,在带教过程中以身作则,倡导人本服务理念,鼓励护生积极参与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严格要求护理实习生按规范执行各项护理工作,做到放手不放眼。配合对新入伍人员进行“三基”知识及专科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参与科室护理技能培训工作,组织本科护师、护士进行业务培训,拟定培训计划,编写教材,负责讲课。主动学习护理新技术、如: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中心静脉压的监测,桡动脉置管及动脉测压,动脉血气分析采血,心电监护仪的使用等技术。

2、经常参与科室疑难病例、危重病历的讨论分析,协助组织护理查房。善于在工作中发现护理缺陷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坚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工作认真,开拓进取,深受科室各级人员的好评。

3、参与科室护理科研工作,主动参加护理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通过不同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经常了解国内外护理专业信息,把相关知识应用于护理临床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撰写了《不同阶段颅脑外伤患者家属需求的调查分析》,《改良清洁灌肠法在结肠癌术前准备中的应用》等护理论文先后发表在护理界影响较大的护理刊物。

虽然在过去的岁月里,自己的业务能力、学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护理事业的发展,一定要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