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母亲

母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5 15:04: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母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母亲

篇(1)

可如今看着它,却不免有些怅然——母亲已出差出了外地,短时间内是回不来的了,想到这,萦系过去,不禁感到有些失落。

她已年近四十,较浅的眉下有着一双水灵透亮的眼,向上微凸的鼻子,再加上鼻下一张稍扁的嘴,中等偏瘦的身材和她那独具特色的马尾辫,构成了这个清秀的母亲。母亲每次笑起来时,额上总能看见那深深的皱纹,当天真烂漫的我每次说起这个时,她总微微一笑,不作声地看着我。

母亲把我从小带到大,在我的印象中,她是极为严厉的。对我的学习要求也十分严格,绝对不允许有一点马虎。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初夏,在房间里写作业的我心早已飞到了窗外,时不时地将目光投射在外面美丽的风景中。

心不在焉地写完了最后的作业,我穿好了鞋,准备去外面欣赏这美丽的景色,于是走出了房间。可刚要走出家门时,却听到房间里传来一声震耳欲聋的怒吼。无疑,那是我母亲的声音。所以我只能立即跑到了房间。房间里,看到她正面红耳赤地拿着我的作业本,并怒不可遏地朝我训斥道:“看你的作业!潦草成什么样,重写!”

说罢,母亲一气之下将我写作业本撕成了两半,随之气冲冲地离开了房间。

瞬间,我心里产生了一个疑问:这就是我母亲的全部吗?一直充斥着严肃、无情、令人惧怕万分的母亲?

也就是在那个一刹那,我得到了答案。

那年的严冬,寒风凛冽,我独自一人蜷缩在校门的角落,呆滞地望着这灰暗的天,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豆大的雨点打在了坚硬的地面上,发出令人倍感空虚的声音。

这种感觉,我是第一次体验。

依旧是缩成一团,等到不耐烦的我终于按捺不住心里的那份怒火,开始咒骂我那无情的母亲。阴冷的天依旧咆哮着,雨越下越大。

突然,一个举着伞的身影不断向我靠近,那么熟悉、真实。借着路边的灯光,我看清了这张面目惨白的脸——那是我的母亲!她全身颤抖着,一手拿着伞,另一手拿着医院的诊疗本。随而蹲下身子,硬挤出一份笑脸,对我说:“宝贝,快走吧,对不起,妈来晚了。”

我从母亲颤动的手中接过了伞,将它打开,便同母亲一同走在这茫茫雨夜中。

回家后,母亲将本子和药放下。我乘机拿起了本子,一页一页偷偷地翻着——翻到一半,只见纸上赫然写着两个大字:

高烧。

我的心一霎间被冻结了一般。若明白了什么似的,眼眶忽然湿润了,泪水顺着脸颊止不住地往下掉。已然被触动的我看着坐在沙发上那气喘吁吁的母亲,无言,久久没有作声。

篇(2)

今天是母亲节,一个应该属于母亲的节日。但今天却不是我照顾母亲,而是母亲照顾了我几天。在母亲节的那天,一大早,我突然间发烧,足足烧了两天。在这两天里,母亲陪着我跑了两家医院,吊了几瓶点滴。

在那天,我实在是不知道是母亲节,直到在家里,母亲与一个亲戚谈起时,我才知道。那个亲戚也有一个跟我一样大的儿子,她说那天她儿子用奖学金请她吃了一顿饭菜,她还一边说,一边笑得口不合拢。妈妈则一直在听,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时不时露出一个浅浅的微笑。在此之前,我一直不懂我母亲,以为她跟我一样,是个不太注重节日的人。因为她连传统的生日都不是太着重,更何况是西方的母亲节。但那时我才知道,她是很在乎的。她那个浅浅的微笑,并不是不在乎,而是慕。如果,我当时送她一张贺片,她会很高兴的。

我和母亲都是个不懂得如何去表达爱的人,什么事都会放在心里,以为对方都知道。但实际上,我们都不懂得对方。在她的四个子女中,她是最爱我的。并不是因为我最小,而是因为我身体一直都比较差。小时候又没有好好照顾我,心中一直很内疚。但其实,她的身体也并不比我好。

妈妈,其实你对我已够好了,一切已够了,你不必内疚。母亲节那天我没能为你庆祝,就让我在这里向你说声“妈妈,谢谢你!”

篇(3)

——给母亲

朱守云

故乡夜静风轻吹

月影西移星儿坠

白发母亲梦中轻轻叫儿名

声声唤儿盼儿归

梦醒枕角湿腮挂两行泪

思儿念儿想儿难入睡。

母女心连心相通,

夜半同入梦、两地相思谁梦谁?

思乡的愁别离泪,

游子思乡夜难眠,

篇(4)

“母”这个字最开始代表母亲,始于商朝甲骨文时代。“母”字的甲骨文字形,是“女”字加上两乳,象征哺乳女性之形。这也是“母”最早的出现。“母亲”二字的出现随着“母”的出现而水到渠成。

古代能作“母”的别称的还有“妣”字,秦汉之际《尔雅》一书在《释亲》中写道:“父为考,母为妣。”只不过后来妣这个字在唐代之后逐渐改用来指去世的母亲。

此后一直过了1000多年,“妈”这个字才第一次代表母亲。在三国时代张揖在其所著《广雅・释亲》一节中说:“妈,母也。”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在张揖的这本书里,也出现了与“妈”对应的“爸”。(“翁,爸,爹,?,父也。”)这一时期另一个可以指代母亲的词汇也出现了――“姥”(发音同“母”)。流行于南北朝的著名长诗《孔雀东南飞》里说“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意思就是母亲。一般来说,在成文的东西里,母、姥出现的较多,在生活口语中则以“妈”的称谓出现。在元代,还出现了一个可以指代母亲的词汇,那就是“奶奶”,用“奶奶”来称谓母亲,在南北都有出现,而且至今在山西和福建一些地区,仍旧保留着“奶奶”这样的用法。

“妈妈”的出现

以前曾有观点认为,“妈妈”是舶来品,在中国使用的时间顶多100年左右。这实际是错的,“妈妈”在宋代就用来指代母亲了。也就是在“妈”字作为母亲的指代出现之后近1000年,古人在口语中终于出现了“妈妈”的叠音说法来称呼母亲。这时候的“妈妈”出现在文字中,常常是与“爹爹”对应出现。南宋诗人汪应辰(此人17岁中状元,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曾经写道:“维年月日,爹爹妈妈以清酌、时果、庶羞之奠……”

从宋元时代开始,“妈妈”一词大量出现在当时民间的口语和戏曲中。一些学者认为,“妈妈”的大量出现,可能是北方少数民族对母亲的称谓对当时的语言产生了影响。目前保留的最早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根据学者考证,创作于南宋时期)中,就提到“妈妈两国夫人刘氏,知它享的多少荣华,受的多少富贵。”南宋文学家洪迈所著《夷坚志》里也有儿子拜见母亲称其为“妈妈”的描写。创作于元代末年的著名南戏《琵琶记》,戏中主角蔡邕称呼其父母就用的是“爹爹妈妈”。

虽然“妈妈”在这一时期开始广泛使用来称呼母亲,但是“妈妈”在此后大约500年的时间里还保留着多种含义。比如,宋代周著所著《清波凌志》中,用“妈妈”指代年纪大的妻子;元代俞琰所著《席上腐谈》中说:“今人称妇人为妈妈。”也就是用“妈妈”来指代结婚的年长妇女;“妈妈”还在宋元时期指代妓院里的老鸨,成书于宋元之际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对名妓李师师的老鸨子就称为“妈妈”。这种用法,在后来的元明成书的《水浒传》中大量使用。此外,“妈妈”还在许多场合指代祖母、曾祖母,比如南宋叶绍翁所著《四朝见闻录》,宋宁宗即称呼自己的曾祖母宋高宗吴皇后为“大妈妈”。

从宋元开始,称谓母亲的比较雅的字是“娘”,南北通用,其中北方基本只用“娘”,而南方是“娘”“妈”都用。其实“娘”字在唐代之前是用来形容年轻小姑娘的,用来指代母亲的是“”。按照清代学者段玉裁的观点,这俩字在唐代以前是不能混用的。而到了唐末五代时期,“娘”开始具有了母亲的意思,到了宋元时代,“娘”“”彻底混用,既可指母亲,也可指年轻女子,两个字也逐渐成了一个字――“娘”。

母亲节与近代中国

许多人以为母亲节是最近30年来进入中国的洋玩意儿。实际不然,1923年美国决定以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1926年中国浙江就有人举办了母亲节纪念活动。1935年,当时的《妇女共鸣》杂志报道了上海各界纪念母亲节的情况:“上海中外妇女均集会举行纪念,中华团体计有中华妇女节制会、中华妇女……合于是日下午三时,在圆明园路会所举行纪念礼,来宾百余人。”

在母亲节进入中国的早期,母亲节相关的纪念活动主要是由来华的传教士来推动的,因此最初几年,很多活动都是在教会、教堂举行,具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因此,与中国国民结合并不紧密,而且往往局限于大城市的少数达官贵人的自娱自乐。

但是,由于母亲节传入的节点,正是中华民族反抗外侮的关键时刻,因此母亲节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尤其是1937年全面爆发后,万千中华儿女奋起抗击日本法西斯,母亲送子上战场,要承担的是相思之苦甚至丧子之苦。1939年《妇女生活》发表纪念母亲节的文章,其中写道:万千中国母亲为了保障更多华夏子孙的生存权,更是忍痛把自己心爱的儿女送往前线,去抗击日本法西斯,争取国家民族的自由、独立、解放和世界永久的和平。

篇(5)

怎能忘记,

您十月怀胎的痛苦;

怎能忘记,

您听到哭声的幸福;

怎能忘记,

您那充满爱的甘露。

母亲啊母亲,

您是那么的和善可亲,

母亲啊母亲,

您是那么的充满母性!

怎能忘记,

您在我受伤时的神情;

怎能忘记,

您在我成功给的勉励;

怎能忘记,

我人生道路上的背影。

母亲啊母亲,

您是那么的美丽;

母亲啊母亲,

篇(6)

母亲节

我的母亲,没有有些作家笔下的那种高大、挺拔和娴淑的影子,她却是一位身材长得瘦弱却也不时的透散出一股子的不倒的精神!曾记得,还在我孩童不懂事的年月里,那种日子,每当我一次次的回想起来,哪怕只是在模模糊糊的梦中掠现时,它就像一部老电影一样,一幕幕呈现在我的脑海,既令我羞愧难堪,又令我情牵梦绕,母亲的身影从那般现实中的弱小而渐渐的变得高大、温和及挺拔起来。

二00二年,因为妻子的辞世,我也大病了一场,这下倒让母亲心急如焚,她就从乡下来到我城里的家,每天她陪伴着我快要坠落的心,她问寒问暖,并提醒我每天该按时吃药云云;然而,晚上就寝时分,我原本要把酥软的席梦思床让给母亲大人去睡,但她却有一种骨子里挚拗而疼爱的性格,她却执意睡在一张钢丝床上;每当她絮絮叨叨的给我讲述——一些在她眼里只算是生活底层中既显自然而朴素、甚至有些不足挂齿的人和事的时候,倒让我有一份好奇和一份惊讶!每天,当我边养着病边从事一点文学创作的时候,母亲几乎一声不吭,静静的坐在前阳台的小板凳上织着毛衣(她还把客厅里的灯闭掉,也许,她是在给我节省几个电费吧?!因为,我是住在一楼的,倘若遇到天气阴沉,那客厅自然也就变得黑咕窿咚的了),另外,她还操刀抹袖每天为我做一顿顿可口的饭菜。待到一段日子之后,被我一个名叫许大伟的朋友“发现”了,他就雇了个板车拉了一张席梦丝床给我母亲……他的此举,给我母亲是一份谢绝不了的惊喜和感激,给我的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和灵魂的洗礼。

篇(7)

黄花菜,不光能做菜,而且还有深刻的文化含义。自古以来,它就有“母亲花”的美称。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黄花菜味鲜质嫩,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花粉、糖、蛋白质、维生素C、钙、脂肪、胡萝卜素、氨基酸等人体所必需的养分,其所含的胡萝卜素甚至超过西红柿的几倍。黄花菜性味甘凉,有止血、消炎、清热、利湿、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对吐血、大便带血、小便不通、失眠、乳汁不下等有疗效,可作为病后或产后的调补品。

鲜黄花菜中含有一种“秋水仙碱”的物质,它本身虽无毒,但经过肠胃道的吸收,在体内氧化为“二秋水仙碱”,则具有较大的毒性。所以在食用鲜品时,每次不要多吃。由于鲜黄花菜的有毒成分在高温60℃时可减弱或消失,因此食用时,应先将鲜黄花菜用开水焯过,再用清水浸泡2h以上,捞出用水洗净后再进行炒食,这样秋水仙碱就能破坏掉,食用鲜黄花菜就安全了。

一位会烧菜的同事,教给我一道利用黄花菜为原料做的菜,把它献给母亲品尝,具体做法如下。

三丝黄花菜

一、原料

1 主料:干黄花菜50g,水发香菇25g,熟竹笋25g,胡萝卜25g。

2 调料:精盐、味精、料酒、麻油、白糖、湿淀粉、生油、鲜汤。

二、制法

1 将干黄花菜浸入温水中泡软,拣去老梗洗净,沥干水。水发香菇去杂,洗净切成丝。冬笋、胡萝卜洗净切丝。

2 炒锅放油,烧至七成热,投入黄花菜和冬笋、香菇、胡萝卜三丝煸炒几下,加入鲜汤、料酒、精盐、白糖、味精、煸炒至沸,用小火焖烧至黄花菜入味,改旺火用湿淀粉勾芡,淋上麻油即可起锅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