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

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5 15:04: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公共服务科年中总结

篇(1)

【关键词】公共行政理论 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服务 比较借鉴

公共部门如何更好地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是现代公共管理的核心问题。现代社会中,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追求两个目标:一是价值目标,即公共服务的供给如何最大程度地体现公共性、民主性,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平公正;二是效率目标,即公共服务的供给如何最大效率地获得实现。如何实现上述两个目标之间的协调平衡,一直是公共管理的重点和难题,也是公共产品供给面临的难题。

一、传统公共行政:祛除价值,追逐效率

1、“政治-行政”二分的理论视野

19世纪末,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原则,将决策性领域与事务性领域分开,决策性领域实现民主性要求,事务性领域实现效率性要求。这样,政府的民主性要求和效率性要求归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这样,政府行政的价值目标便被隔离在了实际的行政事务之外,效率目标成为行政领域追求的唯一目标。二者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公共行政成为价值祛除的领域,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唯一目标。

2、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原则

公共部门如何实现效率目标?对于任何组织来说,效率目标实现的首先要求具有一定行动能力。在提升行动能力方面,韦伯的理性官僚制模型成为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最为经典的的解决方案。 其核心观点有:

1)等级:按权力自上而下排列成严格的等级层次结构体系,每一个下级机关在上一级机关的控制和监督之下,同时,由下到上又有着申诉和表示不满的权力。

2)分工:在职能专业化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分工,组织内部各单位及个人都有固定不变、明确规定的工作范围。在分工基础上,有明确划分责权的规章制度。按系统的劳动分工确定机构和人员的职责领域。为了履行这些职责,提供必要的制约和监督。

3)规则:通过书面文件来施行严格的现代化管理,组织活动是由一些固定不变的抽象规则体系来控制的,这个体系包括了在各种特定情形中对规则的应用。指导一个机关行为的规则包括技术性规则和行为准则两个方面。任何组织和任职者都不能滥用其正式的职权,只受有关准则的指导,但合法权力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行使。

4)职员:职员要通过专业的培训,理想的职员要以严格排除私人感情的精神处理公务,没有憎恨和热爱,也不受感情的影响。注重职员知识和能力。每个机构都通过竞争性选择来招聘人员,根据技术以及非个性的标准确定职位候选人,基于资历、成就或两者兼而有之进行晋升。

在上述威尔逊和韦伯范式下,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主要原则有:

1)价值中立:传统公共行政的首要要求是远离政治价值;公共部门和行政组织中的职员被要求公私分明,超越个人好恶和感情;

2)理性原则:官僚组织模型从组织到个人都浸透着理性主义的色彩。韦伯研究了公共部门的复杂性,发现了科层制中的理性原则。自上而下的严格设计的科层结构,每一组织中包含的众多的详细理性原则、操作规定。

3)技术原则:职能分工和专业化是韦伯范式下传统公共行政的核心要素之一,官僚体制中的各组织必须明确分工,各有各的工作范围和职能;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是任免和考核官僚体制中成员的唯一标准。

3、以“机器部件”为理论假设

政治-行政二分视野下传统公共行政的核心特点就是行政组织的“非人格化”,在威尔逊和韦伯的范式下,“这种体制从最好的意义上说,也只是一架精密的机械力学机器,每个齿轮、杠杆和螺丝钉都各得其所地固定在那里。甲齿轮转一圈,乙齿轮按设计转两圈,多一秒少一秒的角度都不行” 。这台机器的开动权在于政治领域,但一旦开动起来,它就能够完全合乎规则地自在运转。而行政组织中的“人”的因素(职员)也必须具有“非人格化”特征,职员就像是机器上的齿轮或者螺丝,无情无欲、兢兢业业地完成着组织赋予自己的任务。

4、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局限

尽管韦伯的官僚制模型设计精妙,并在整整一个世纪内成为公共行政的至上宝典,但官僚制度从来就没有像韦伯自己所设想的那样,真正成为既能被严格控制又能顺利完成公共行政目标的“机器”。传统官僚制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就由理性的实现政府政策的公共服务机构变成了无效的、腐败的、臃肿的、压迫性的社会镣铐。其主要弊端体现为:(1)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低下,对市场信号和公众要求反应缓慢;(2)行政成本过高,财政赤字严重;(3)官僚机构臃肿膨胀;(4)行政官僚的腐败行为层出不穷;(5)公职机构和人员思想僵化,责任心下降,创造力缺乏;(6)官僚机构似乎已经失去控制等 。

上述种种弊端,似乎都能够用一个词来表示,“效率低下”。作为解决效率问题而出现的传统官僚体制最终又因为效率问题而趋于崩溃。官僚体制甚至已经成为了“低效率”的同义词 。在以等级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公共行政出现危机之时,一场全新的公共行政改革运动逐步兴起。这就是20世纪末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改造政府,提高绩效

1、“政府-市场”二分的理论视野

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行政部门是作为传统公共行政官僚制效率低下弊端的解决方案提出的。新公共管理仍然处在传统公共行政价值祛除、追逐效率的视野内。如果说传统公共管理的效率指的是最大限度地“完成”或“实现”既定目标,那么新公共管理将效率的重点放在收益率上,即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收益。

为了解决绩效问题,新公共管理将“市场”引入了公共行政领域。在公共经济学中,政府与市场作为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或制度安排,二者之间的组合状况直接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效率。新公共管理将属于“私”的市场领域引入到公共产品的供给活动中,希望市场因素应该能够像公共经济学中那样与政府因素有效结合。

2、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理论原则

关于新公共管理的基本主张,第一个提出新公共管理概念的胡德将其概括为七个方面 :(1)放手给专业管理;(2)明确的绩效标准和衡量;(2)更加重视产出控制;(4)将公共部门分解成更小的单元;(6)强化公共部门的内部竞争;(6)重视企业式的管理风格;(7)强调资源运用上的克制与节约。除此之外,美国专栏作家奥斯本和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一书中提出的十项主张也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宣言 :(1)掌舵型政府;(2)社区导向型政府;(3)竞争型政府;(4)有使命感政府;(5)绩效型政府;(6)顾客导向政府;(7)有事业心的政府;(8)有预见的政府;(9)分权式政府;(10)市场导向政府。

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建立在下述三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

1)市场机制的引入 。首先,市场在正常情况下以竞争机制为基础;其次,市场给消费者做出决定的权力,即以顾客需要为导向;第三,市场以分权而不是集权为主要原则;第四,市场将资源与效果直接联系起来,重视成本收益比;第五,市场能够以价格信号的形式传播瞬息万变的信息,能够对迅速发生的变化反应敏捷。

2)“委托-”机制。为使政府与市场在公共服务中统一起来,新公共管理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引入了“委托-”机制。也就是说政府要通过合同或契约将公共服务中的部分具体行动委托或外包给部分私营机构。用奥斯本和盖布勒的话说,政府应该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3)绩效管理。新公共管理要求政府能够获得最大收益,这就要求政府通过多种形式的诱因来改善财政状况,如开创基金、留成分红、创新基金、使用者付费等等方式。

3、“经济人”的理论前提

之所以收益刺激成为公共行政提高效率的良方,是因为新公共管理理论认识到:政府组织不可能是韦伯所设计的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以“人”为核心要素的组织。因此,人不可能成为传统公共行政所要求的齿轮或螺丝钉,而是活生生的有欲有求的生命体。可以说,新公共管理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就在于在政府官僚组织种重新发现了“人”的价值。

新公共管理在宏观经济学发展和兴起的基础上,受到了包括公共选择理论等理论范式的深刻影响。其对“人”的基本假定是:任何个体行为者都是“经济人”,即都是理性的,都努力追求自己效益的最大化。

4、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局限

新公共管理改革在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大多数西方国家展开,在短短的20多年中风靡全世界 。新公共管理改革为旧的官僚制度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行政机构的办事方式和行为效果。但是,人们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置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佩龙、戈尔、德利昂和特里等人对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批评尤为严厉。张成福将这些批评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性认识的偏颇;(2)管理主义所导致的公共行政价值的偏颇和公共行政在民主治理过程中正当性的丧失;(3)市场基本教义和对市场机能的不当崇拜;(4)向私人部门学习的自我解构与公私管理的混淆;(5)不恰当的“顾客”隐喻。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质疑声中,以登哈特夫妇为代表的新一代学者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兴起:价值回归,兼顾效率

1、“国家-公民”二分的理论视野

如果说,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在政治-行政的二分视野下以效率为追求目标的话,那么新公共服务理论将民主价值目标重新纳入其理论视野。

对民主价值目标的重新关注与当展起来的公民社会理论息息相关。公民社会理论认为,社会作为公民与国家的中介,它组织和教育公民参与政治,致力于改善国家制度和公共政策,推动国家的有效治理以及民主、自由、平等等基本价值的实现。而国家则在承认和尊重公民社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参与公民社会,为其提供外在的法律保障,对其进行必要的、有限度的干预、调节和支持。

新公共服务理论使公共行政研究进入“公民-国家(行政)”的理论视野之中 。在这一理论视野下,公民作为一个积极的正面因素进入到公共行政中,能够与公共机构进行良好的互动。透过这种互动,双方能够较好地抑制各自的内在弊病,使行政机构和公民都能够摆脱“经济人”的基本困境。

2、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主要原则

登哈特夫妇将新公共服务的理论来源总结为四个方面:(1)民主公民权;(2)社区与公民社会模型;(3)组织人本主义与新公共行政;(4)后现代公共行政 。

新公共服务的上述理念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基本的原则:

1)公共性。新公共服务要求行政机构和公务员以集体的、共同的公共利益观念为目标,这就需要着重关注公民并且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公共行政机构还必须创立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责任。

2)参与性:登哈特夫妇指出,公共行政项目可以通过集体努力和合作过程得到最有效、最负责的实施。也就是说更多的参与和协调是在多元社会中获得整体性的途径。新公共服务理论对社区参与的重视就是力图通过更多的参与获得更多的信任和协作。。

3)服务性:登哈特夫妇针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的基本理念。服务依然是公共行政领域的核心内容。不过,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服务”有着全新的内涵:“越来越重要的是要利用基于价值的共同领导来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需求,而不是试图控制或掌控社会新的发展方向。”

(三)对“公民”的重新重视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新公共管理的扬弃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对于人性假设的改变。新公共服务理论这样看待“人”:“公民看起来会超越自身利益去关注更大的公共利益,进而会采用一种更加广阔且更具长期性的视野,这种视野要求公民了解公共事务、有归属感、关心整体并且与命运危若累卵的社区达成一种道德契约。” 这种公民是一个积极参与和偶尔牺牲个人利益的有道德的共同体成员。新公共服务认为,这种具有道德要求的公民精神需要通过公民教育来实现,而广泛的直接的公民参与就是公民教育的最好方式。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野下的“人”既不是追逐私利的“经济人”,也不是为全体而牺牲,而是在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中获得自我实现的公民。

四、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公共部门和事业单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治理超大规模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在我国公共行政体制转型和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结果。多年来,我国公共行政体制和公共服务相关机构的改革进程缓慢,至今仍无明显成效。政府公共行政机构和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单位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结合西方公共服务理论的发展,我国公共部门和教育、卫生事业单位的改革,有许多方面可以借鉴:第一,引进市场机制,将公共部门至于市场的多元环境中,不断提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这就意味着,要以顾客需要为导向,同时注重分权而不是集权。第二,注重绩效观念,我国公共部门的改革要逐渐从单一注重提升行动能力的视野中,转移到重视成本-收益率,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特别要降低对公共资源的浪费。第三,进一步推进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公共行政的重点是服务而不是管理,同时,注重服务理念不简单意味着强调服务意识,正如新公共服务理论所指出的,更重要的是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需求。第四,公共产品的供给要特别注重公民权益保护和稳步发展公民参与。

参见彼得•布劳和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马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0页。

参考文献:

1.参见马克斯•韦伯:《韦伯文集》,韩水法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322~374页。

2.彼得•布劳和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译者序,第5页。

篇(2)

关键词:NPM;公共政策;政府理论

Abstract:Fromtheangleofpublicadministrativepathevolution,thispaperexpoundstheemergence,characteristicsandtrendsofNewPublicManagement(NPM),onthebasisofthis,makesdetailedexplanationoftheimportanttransitionofthemaking,enforcement,evaluationandsupervisionofpublicpolicyintheperspectiveofNPM,andmakesvaluereflectionforthis.

Keywords:NPM;publicpolicy;governmentaltheory

一、变革与回应

纵观美国的行政思想史,历来存在着主义和管理主义的两种基本倾向。主义关注社会公正、民主和回应性;而管理主义更聚焦效率准则。两种倾向相互斗争、相互影响,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公共行政研究和实践途径的变迁历程。而NPM(新公共管理或被称为新管理主义)的产生、逐步实行正是公共部门管理理论与实践对这种变革的自我回应。

(一)变革:公共行政古典途径的式微与公共行政实践途径的演化

公共部门行政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经历了从古典学派研究途径的式微到管理途径和政策途径再到新公共行政的历史沿革过程。

1.公共行政古典途径。基于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公共行政的古典学派形成了自己研究和实践途径的核心模型:职位应该与人员相分离;公共部门治理的规则取向;控制严密的组织结构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目的不等于手段,事实不等于价值,技术不等于民主,手段、事实和技术是公共行政的内在要素,而目的、价值和民主是外部要素;公共部门的动力与私人部门的动力存在根本的差异,以至于该动力模式最具风险而成为后来公共选择学派轻易捕获的猎物。

2.B途径与P途径。在古典途径达到其顶峰时,1938年的巴纳德在其《经理的职能》论述的组织理论可以说是寻求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分析途径的第一个重要尝试。巴纳德认为,公共行政应该从权威转向协作;协作必须围绕组织目标;协作需要管理。显然,在巴纳德的组织理论中已经预示着管理途径(B途径)。而1947年西蒙的《管理行为》终于促推了B途径成为公共部门研究的核心理论。其基本模型可以简要概述为四个逻辑基点:公共部门的行动即是公共目标的实现;公共治理等于根据目的自由地选择适当手段;公共决策是有限理性决策;是令人满意的决策而不是最优的决策。在古典途径之后,新的公共部门分析途径并不仅仅限于B途径。政策途径(P途径)作为填补古典途径之后出现空白的另外一种尝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一些政策分析家提出,与B途径分庭抗礼。它的理论模型是:公共治理构成一个在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之间不断循环的政策周期;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是不可分的;分权的政策执行比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更有效;政策周期主要是政治过程而非管理效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网络比科层组织效率更高。

3.新公共行政(NPA)。1948年美国青年学者沃尔多在其《行政国家》一书中就明确的宣告了古典的公共行政学派的衰落。1967年沃尔多邀请一批年轻的学者齐聚锡拉丘兹大学的明鲁布卢克会议,探讨和形成了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新公共行政的一些基本观点。总的看来,NPA是以新左派意识形态为基本精神,试图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及主流行政学的效率范式,重新建立公平、正义、主义等在公共行政的中心地位。而20年之后的第二次明鲁布卢克会议以及《黑堡宣言》我们又看到了新公共行政的悄然变化。这种变化逐步趋向于效率追求的管理主义。

(二)回应:作为一种实践运动的NPM

作为一种实践运动的NPM,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后因实施的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政策留下的后遗症,加之战后教育的发展和信息通讯的流通增长所带给公民主体意识的增强,以及社会复杂性增加所导致的“不可治理性”(ungovernalibity)。这种不可治理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政府的权威危机,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政府权威的合法性降低,公众对政府越来越不信任和持怀疑态度;其次是政府的财政危机,20世纪以来西方采取的福利国家模式等因素造成政府财政支出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增长的相对减速。面对这些危机,一些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了持续的国家行政改革。具体而言,NPM产生是缘于公共部门对一些相互关联的紧迫问题作出的一种回应。

1.公共部门面临的抨击。政府在实际收入下降的同时面临着服务水平不变或提高的政治要求。其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生产力,所以公共部门的低效率将面临激烈的抨击:(1)“规模”方面的批判,对于瓦格纳公共政策定律的否定。瓦格纳认为,大规模的公共部门是发达经济的特征。当国家随着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进程而达到更高富裕程度时,公共部门的扩展是必然的趋势。然而有学者论证了政府规模过于庞大而浪费了过多的紧缺资源。虽然目前政府经费的削减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其作用已经在下降。(2)“范围”方面的批判,政府本身对经济介入的活动过多,其中许多活动可以有其他可选择的方法,比如私营化改革。(3)“方法”方面的批判。“方法”指的是公共部门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即组织的内部效率。官僚体制几乎成为低效率的代名词,人们越来越认为官僚制的方法必定会造成工作无起色和效率的低下。

2.经济理论的变革。官僚制组织中的高层人员所信奉的公共行政理念正在被经济学思想取而代之。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经济自由主义观点冲击了主义理念主导下的官僚政治;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促使政府内外的政策制定和提供服务方面较多地利用了市场机制;而公共选择理论、委托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已经开始融合到公共部门新型管理模式中。

3.私营部门的变革。政府的行政能力愈发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私营部门迅速变化的现实,要求公共部门与之相适应。公共部门的管理和效率对私人经济与国家竞争实力有所影响。事实上,随着新公共管理在许多国家的实施,私营部门的变革直接导致了公共部门的变革。

4.技术的变革。技术变革促进了所有各种社会变革。如信息技术促使管理的变革,由于信息的共享促使等级制度组织变得扁平化;“办公室”概念的变革;戈尔报告中的电子化政府(1993);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建设等。飞速发展的技术已经成为公共部门管理变迁的重要推进器。

NPM的出现,标志着早期改革发生了一种变化。它在理论和具体方案方面不像以前的公共管理那样,只是在公共行政内部进行技术性的专业化,其目标在于取代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它不只是对公共部门进行改革而且表现为要求公共部门转换机制并改变其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NPM作为政府管理公共部门方式迅速变革的最显著的标志,缘于新公共管理对于公共行政实践领域和研究途径不断变迁的回应。从某种意义说来,它体现了在政府理论发展中和实践中寻求一种学科的整合。

二、特征与趋势

NPM也许是20世纪最后20年中公共行政领域谈论最多的话题。从发生学上看来,NPM本来只是一场公共行政改革的实践运动。然而随着其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改革中深入开展和影响的扩大,众多学者开始从哲学基础、价值目标、方法论及具体实践等各个层面进行探讨和总结,使其甚至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新颖范式的规范理论。从国外理论家经典论述和国内学者对NPM的阐释中,可以总结出NPM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国外学者关于NPM的经典阐释

1.“新泰勒主义”。波利特(Pollitt)发现了新公共管理模式中的管理哲学,并将其称为“新泰勒主义”(1990)。他在《管理主义与公共服务:盎格鲁与美国的经验》一书中认为,新公共管理主义主要由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古典泰勒主义的管理原则所构成,即强调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波利特论述道,官方文件反复重申,核心问题在于制定明确的目标,发展出用以测量目标实现情况的绩效指标,以及通过功绩奖励、职位升迁等奖励方式来突出那些取得“成效”的人。如何加强生产线管理并为其提供适当的激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工作中的规范、信念及渴望的复杂性,……或者对于决策方面存在的认知偏见等复杂的问题,政府官员似乎并没有多少认知(如果他们真的还有点认识的话)。

2.西方行政学者帕得里夏·格利尔(Patricia·Greer)概括了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公共服务组织的分散化;对公共管理人员实行任期与激励;公共服务的供给与生产相分离;强调降低成本;从重政策转向重管理,注重绩效评估;从程序转向产出的控制与责任机制。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OECD)将新公共管理主义界定为:转移权威,提供灵活性;保证绩效,控制和责任制;发展竞争和选择;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信息技术;改善管制质量;加强中央指导职能。

4.“再造政府”。奥斯本和盖布勒的《重塑政府》作为新公共管理的代表性著作,认为必须“重塑政府”。他们为打造企业型政府提出了十大原则和五大战略:大多数企业型政府鼓励提供服务者之间的竞争;它们授权给公民,将控制权从官僚制组织转移到社区中;它们在评价各种结构的绩效时,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投入;重新把服务对象界定为顾客并赋予其选择权;以目标而非以规则和规定为导向;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仅仅是事后的的补救;致力于赚钱而不是花钱;实行分析,引入参与管理;它们宁可采用市场机制而不是官僚机制;不仅重视提供服务,而且激励所有的部门(公共的、私人的、志愿的)为解决其社区问题付诸行动。

五大战略是:核心战略—明确组织目标;后果战略—创设绩效后果;顾客战略—将顾客置于驾驶员的位置上;控制战略—将控制从中央和高层移走;文化战略—创造企业家文化。

5.NPM。作为NPM这一名称的首创者英国学者胡德(Hood)则观察到公共行政更多的内部变化。他认为NPM包括了七个要点(1991):公共政策领域中的专业化管理;绩效的明确标准和测量;格外重视产出的控制;公共部门内由聚合趋向分化;公共部门向更具竞争性的方向发展;对私营部门管理方式的重视;强调资源利用要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节约性。

(二)国内学者关于NPM的阐释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对NPM的理论及其研究范式作出概括。陈振明教授认为NPM的理念主要包括八个方面:强调职业化的管理;明确的绩效标准和绩效评估;战略管理和项目预算;提供回应;公共服务机构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竞争机制的引入;采用私人部门管理方式;管理者与政治家、公众关系的改变。

(三)NPM理论范式与实践特征的基本共识

综上所述,NPM主要是试图在公共部门引入市场机制,采用私人企业管理的方法,加强竞争和市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倡导管理者的管理。关于它的研究范式和在实践运动中达到的基本共识,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借鉴私人企业的管理方法。NPM认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之间有好多共性,可以互相学习。私人部门在创新能力、经济、效率、效能等方面都优越于公共部门的管理。因此公共部门要运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如绩效评估、战略管理、顾客至上和结果控制等。

2.公共部门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NPM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来改革政府,在公共部门引入商场机制,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公共部门之间展开竞争,以缩小政府规模,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效率。公共部门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民营化。通过业务合同出租,建立政府与私人部门的伙伴关系。通过市场化来缓解政府巨大的财政压力,弥补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和服务唯一供给者的不足,以此来改善政府运行机制,提高政府运行效率。

3.公共服务的顾客取向。NPM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来向其提供服务,政府应该以顾客为取向,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并促进政府服务质量的提高。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官僚机构,而是富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消费者和顾客。由于政府与公民关系的重新界定,政府要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征求他们的意见,提供回应性的公共服务。

4.实行绩效评估。NPM所倡导的绩效评估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程序和标准,对公共部门的成就、业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其内容主要包括成本效益、顾客满意度、投入产出比率、服务质量等。在实践中采取3E(经济、效率、效能)标准。更加关注公共部门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效率,在公共部门之间营造竞争的环境。

5.政府的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离即划桨与掌舵的分离。“成功的组织是把高层管理与具体操作分开来……这使得政府以一个精明的买家来工作,以能够完成自己政策目标的方式利用各种生产厂商。”划桨的人专注于一项使命并且把这项事情做好,而掌舵的组织则需要发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通过这样来重塑、精简和提高效率。

三、转型与影响

NPM理念主张政府作用的退缩与市场价值的回归。基于此背景下,西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监控发生了重要转型。

(一)NPM理念下的公共政策制定

1.更加突出政府公共政策职能。政策执行主体由一元化的政府垄断到多元化的市场竞争的转变,使得政府不再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做的公共服务提供者。政府通过将公共服务职能转让给企业和社会,可以部分地甚至完全地从日常例行的公共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进行公共政策的制定、监督与评估,运用公共政策引导政府内外的执行机构有效地承担公共服务职能。政府由微观管理领域退回到宏观调控领域,政府规模缩小,职能减少,但职责更加集中,更有利于政府制定出卓有成效的公共政策,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2.公共政策类型将发生改变。(1)宏观调控型政策取代微观操作型政策。在传统体制下,政府为“全能型”政府,政府职能的扩张使得政府政策必须涉及每个微观领域,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NPM主张分权和权力下放,要求给予执行者自和灵活性,强调市场原则。因此,政府政策必然多为宏观性指导型政策,主要起引导与调控作用,注重的是战略制定与整体规划。(2)指令性政策向契约型政策转变。传统体制下,政府部门以上下级隶属关系为特征,政策也相应地多表现为强制性的命令式或指令式政策,依靠行政权力为后盾。而NPM运动下由于执行机构的设立以及私营部门、社区组织的介入,使得这种隶属关系转变为契约关系。制定者对执行者的管理是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契约管理。两者不以权力为中介,而是以由合同或契约确立的权利为中介,政策多为协商合作式的契约政策。(3)事后救济性政策向事前预警性政策转变。传统体制下往往是等到问题出现甚至已经很严重了,才制定出相关政策进行补救,虽有“亡羊补牢”之功,但损失已经造成。而NPM倡导市场竞争,要求对市场和顾客的需求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这就决定了政策的出台不应再是“事后诸葛”,而应该具有前瞻性,某种程度上应该是一种前瞻性公共行政。只有具备超前意识,具备较强的预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政策的作用。有效的政策应该预防问题的发生,而不仅仅是治疗问题遗留下来的创伤。

(二)NPM理念下的公共政策执行

NPM理念下的公共政策改革主要针对公共服务领域,而公共服务的提供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因此,NPM取向的公共政策执行必然不同于传统的政策执行。NPM理念下公共政策执行将表现出以下几种趋向。

1.新型的行政权力关系下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相分离。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截然分开,强调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从而强调政策制定与执行相分离。这保证了政策的稳定和持续,但也造成了官僚制组织的种种弊病。NPM理念对此则持不同意见,认为行政本身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两者截然分开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当代文官的政治化趋势以及高层文官的政治任命就打破了文官政治中立的信条。NPM理念既主张文官参与政治决策,增加对政治家的响应,同时又主张下放权力,给予执行者较大的权威以及灵活性与自由裁量权。显然,打破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和坚持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分离,两种主张在表面上是相互冲突的。这两者的冲突恰恰意味着NPM运动下政策制定与执行将在一种新的调控关系下实现分离。这种新的关系主要体现为:第一,传统体制下两者的分离是在“政治中立”的原则下政治家与公务员两大系统的分离,政策执行者不得参与政策制定。而NPM理念下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分离则是在强调文官增强对政治家的响应的前提下公务员系统内部的分离。并不排斥一部分高级文官参与政策制定,并强调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在两大系统之间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第二,传统体制下政策制定者对政策执行者的调控主要依靠层级制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事无巨细,均有专门化、标准化的规定加以约束,执行者缺乏灵活性、主动性。在新公共管理理念下,政策制定者则是依靠宏观性的政策调控二者关系,给予执行者以较大的灵活性和自,而不是简单地要求他们照章办事。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不再是完全截然分开的两部分,而是以灵活的方式实现分离。

2.政策执行主体走向多元化,政治权威体系由层级式结构转为扁平式网络。(1)政策执行主体形式由政府垄断的一元化趋于呈多元化。传统行政体制下政府垄断政策执行,政策执行主体呈一元化。NPM运动则打破了政府垄断执行的一元化局面而主张多元化,认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最主要的职能是制定政策。政府虽然仍是政策执行的主要主体,但不是唯一主体。政府一方面应通过内部组织体制改革,进行分权和权力下放,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执行机构或半自治性机构,专门从事政策执行。另一方面,应通过外部私有化,将原本由政府控制或拥有的职能承包或出售给私营企业,准许私营部门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提供公共物品。此外,政府还应通过公共服务社区化,充分利用社会的社区、家庭、志愿者组织等基本单位,承担部分政策的执行任务。总之,多元化的主体表现为政府、自治或半自治执行机构、私营部门以及以社区为主的公众参与组织等多方力量。(2)政策执行主体间的权力关系呈扁平式。传统体制下,执行主体结构是与一元化垄断相适应的“官僚制”的金字塔式等级结构,主体与主体之间主要体现为自上而下的统属与规制的不平等关系,联系的纽带多为命令或指令,强调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而NPM运动在打破政府垄断的基础上也改变了主体间的关系。它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倡导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进入市场进行平等的竞争,主体间呈现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主体间不存在强制式的命令,不再是以权力为纽带,而是形成了以契约与合同为基础的政策网络。调控主体关系的手段也由以行政权力为主转为以法律权利为主,通过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推进政策执行。也就是说,NPM下的政策执行不再仅仅体现政府的统治,而是体现治理理念的一种形式,它“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3.政策执行的逻辑基点由“官僚政治”转向“顾客”,由过程转向业绩。传统体制下许多政府部门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服务对象是谁,往往是为了政策执行而执行政策,为了体制的需要而执行政策,甚至为了迎合上级的好恶而执行政策。由于传统的政策执行只注重投入,不注重产出,片面追求效率而不计成本,不衡量效果,因此也就很难取得效果,甚至投入越多效果越差。公众无法从政策中获得应有的好处,传统体制还对服务市场或服务对象需求变化缺乏敏感的反应,追求整齐划一而忽视公共服务的多样性。NPM则不同,它主张以市场和顾客为导向,认为政策执行是为了满足公众的需要,必须将顾客放在中心的位置。政府是受顾客驱使而不是受机构驱使,公共服务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为此,它强调主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富有成效的回应,改变单一的服务,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与传统体制不同,NPM还重视执行的产出和质量,强调成本与效益的分析,主张发挥业绩测定的作用,按业绩付酬,按业绩管理,按效果作预算。“新公共管理运动下公共服务主体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只有能提供优质服务,令顾客满意的主体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这将迫使各执行主体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有利于公众利益的实现。”

(三)机遇和挑战:NPM理念下的公共政策评估与政策监控

NPM理念既有利于政策评估与监控的发展,又给二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管理体制由于不重视服务的效果与质量,相应的也不大重视政策的评估与监控。并且由于一元化体制的局限,对政策的评估与监控多属于政府内部行为,常常会因为内部关系复杂而流于形式或发生偏差,缺乏客观性,无法准确反映公共服务的真实情况。NPM理念则不同。一方面,政策评估与监控受到应有的重视。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由公众自主地选择公共服务主体,就必须要向公众提供各个主体的业绩作为取舍的标准。同时,由于给予执行者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如何保证政策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而不因主体的自身利益发生偏差要求政府充分发挥评估与监控的作用。因此,政策评估与监控被置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政府不再包揽政策执行,而是站在公众的立场评估与监控其他执行者的活动,这样内部行为变为外部行为。政府与公众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可以进行更为客观、更为真实的评估,更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监控。

然而,政策评估与政策监控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评估而言,针对不同的执行主体采用什么样的标准进行评估以确保评估的公正公平,如何在评估中将经济效益指标与社会效益指标结合起来等问题都对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于监控而言,在主体形式多元化及传统行政权力的强制性弱化的前提下,如何保证利用合同契约监督执行的有效性,如何追究违约行为的责任,如何克服私营部门的短期行为对公众利益造成的损害等也是必须予以重视的新问题。

四、诘难与批判

很多学者认为从NPM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诸多问题:效率优于公平吗?个体效益的聚合必然导致集体利益的实现吗?私营化就能提高效率吗?产品提供者和顾客的关系能替代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吗?随着这些问题的提出,NPM的实践将面临一系列的价值追问和伦理反思。

(一)公共性的缺失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是不同的。如果仅由企业的管理来取代公共部门的管理,势必造成公共性的缺失。而离开了公共性的诉求,公共管理就失去了自身的方向与宗旨,就会失去其制定政策进行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二)虚化了民主与伦理价值

弗雷德里克森认为,广义的公共行政除了管理的价值外,还强调公民精神、公正、公平、正义、伦理、回应性和爱国主义等价值。但是NPM强调的3E却造成了公共管理核心价值的弱化。正如弗雷德里克森所说,政府企业化的运作改革让我们付出了相当大的道德代价。为此他在3E标准上增加了公正(Equity)而形成了4E准则。

(三)政府可能规避其他公共责任

一旦以提高效益作为公共管理者行动的指南,那么由于公共部门效益概念的模糊性及凸显效益所需较长时间的特点,就很容易成为公共管理者寻找逃脱公共责任的借口,从而助长了官僚机构的官僚习气。政府责任不仅限于发展经济,还应该承担引导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公共责任。

(四)非适当性顾客隐喻

NPM倡导构建顾客导向型政府,固然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然而从学理而言,公民作为一个政治概念与作为经济概念的顾客存在着质的差异。公共服务的消费者不仅仅是顾客而更重要的是公民。公民是社会的主人,应该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参与者和决策者,不仅用脚投票还用手投票。顾客的不当隐喻把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理解为单向度生产者与消费者经济关系是很不当的。

(五)腐败也会在民营化中滋生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委托理论的考察,当组织从政府模式转向企业模式时,腐败和不道德行为有增加的倾向。美国公共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认为,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公民精神的培养和树立。如果政府组织中公民精神倾向强,政府组织将努力集中于公共服务、公共利益及有效政府的构建上;而如果政府组织中持私人利益的观念倾向强,将会增加腐败和不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罗伯特·E·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武玉英.变革社会中的公共行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简·莱恩.新公共管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5]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摈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本学期我担任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兼初2017级年级组长,任教初2017级6班数学课。现将本学期所做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力以赴,努力做好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日常工作

1、规范制度,强化管理

特别是制定各功能室的管理、使用规章制度,明确各自职责和管理要求。

组织相关人员美化功能室,规范物品或设备摆放,充实教学必备用品等。强化了实验和教学资料积累,规范各种药品、器材等的借还登记。全校实验开出率有所提高。

加强图书室管理,购置书架,图书上架,使图书室焕然一新。图书流通率和学生图书的借阅率有所提高。

2、维护设备,保障运行

做好全校48套教学多媒体以及师生教学办公电脑日常维护,故障修理,设备更换工作,保障教学之需。

本期,80%的多媒体都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故障。联系e管家维修多媒体30多次,多次联系设备厂家来校维修和更换灯泡、液晶板、液压杆、线槽柜门等。

整理学校使用网校资源资料,更换和添置部分教师办公室路由器,重新规划网段,更换中心机房核心路由器和交换机、光纤发射器、电源等。

3、牵头迎检,验收顺利

牵头迎接实验教学示范校等检查,整理迎检资料。本学期顺利通过四川省级实验教学示范校的复查、成都市教育信息化检查、成都市教育现代化检查、化学危化品检查、理化生实验室检查、网络信息安全检查等。

4、组织参培,服务教师

组织师生参加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学习空间注册认证;参加中小学创新课堂研究与开发课题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征集成都市教师继续教育优秀视频案例并上传全部资料,组织参加成华区教育应用云平台培训及老师注册认证,上传资源等。

这些工作,得到了老师们大力支持,谢谢!

5、组织参赛,科创突破

牵头学校科创工作。黄靖、张代林老师具体组织学生参加成都市第三十五届机械制作比赛和机器人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有12个学生获得市一等奖,18个市二等奖,10个市三等奖,学校获得两个市团体一等奖和一个市二等奖。

组织学生参加成都市第12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成华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15位学生科幻画获奖;项毅老师的作品获教师发明二等奖,学校获得团体三等奖。并设计制作展板,在海滨小学布置展台,组织七年级八班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现场展示会。

二、集思广益,凝心聚力,做好初2017级年级组的日常工作。

1、团结组内教师,共谋年级发展。制定年级组学期工作计划,召开班主任和备课组长会,共同协商研究年级组的常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2、规范学生习惯,营造学习氛围。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努力创造班级学习氛围。整顿普班住校学生纪律,规范他们晚自习行为习惯,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

3、规范考试过程,重视成绩分析。组织两次月考和半期考试,分析成绩,召开年级成绩分析会,

4、开展表彰活动,树立学习榜样。对考试成绩优秀学生活是进步较大的学生张贴红榜并发奖品,奖状进行表彰。

5、坚持班级巡课,处理突发事件。坚持每天至少年级班级巡课三次,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6、加强交流沟通,努力寻求帮助。加强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年级老师的一些实际困难。

三、着眼学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1、研究学情,改进教法。诸如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智力水平、学习基础、人际交往、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经常与班主任王老师协商、探讨、交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2、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想法设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学习习惯培养。

3、管控课堂,重视效益。关注学生课堂的参与度,管控好自己的课堂,重视教学效益。

4、反思调整,切实减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常去反思自己的教学、作业布置、日常考试。尽量做到少讲精炼,并真真切切地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目前初二6班数学成绩无论是平均分,还是A卷合格率均处在年级班级前列。

四、学无止境,砥砺前行

在今后的工作中,在以下方面还需继续努力:

1、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杂事多,要进一步想办法聚合各功能室人员,激发他们创造性地开展本职工作。

2、作为年级组长,还要进一步营造和谐互助、积极奋进的年级工作氛围,大家凝成一股绳,齐抓共管,共同去研究学生,研究教学。

3、在教学上想得多,实践投入还不够,有很多好的方法还没有坚持去做。对于如何转化差生,还缺乏有效手段。我会努力改进。

篇(4)

一、加强学习,提升业务素质

政治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站全体同志按时参加了由县教育体育局组织的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做到了认真听讲,仔细记录,端正了思想态度,坚定了政治立场。站内还制定了相应的业务学习制度,要求站员自主学习,不断提升业务素质,为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我县教育的信息化、多媒体化教学做好理论和素质上的准备,使县站有能力成为我县教育技术发展的策划者和教育改革的参与者。

二、完善制度,加强常规管理

(一)成立领导机构

我站有具体的组织领导和分工明细,并且构建了县、校二级教仪设备设施管理机构;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柴自强分管电教教仪站,非常重视教育装备工作。

(二)完善管理制度

电教站制定有各类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及考评办法。每学期有检查指导各校的工作安排和记录;日常工作中注重研究和解决学校实验教学和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难点、重点问题,极力为各校实验教学和信息技术应用服务。

三、突出重点,抓牢基本工作

一年来,全站工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我站年初制定的目标,以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为抓手,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以实验教学评估为重点,以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为导向,以教育技术队伍发展为前提,以实现教育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要求,切实加强设备招标采购和管理应用工作,注重资源应用和分层培训,全面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实施能力和水平,不断开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新局面,推进县教育现代化进程。

四、注重落实,做好具体工作

(一)落实设备配置及管理工作,提升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标准化水平及应用效益。

1.实施招标采购,优化设备配置。

2019年,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我站完成四项新高中教学仪器设备的招标采购工作。其中:《县教育局新高中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于1月15日签订合同,项目资金97.869万元;《县教育局中学校园监控广播信息考试网上巡查系统采购项目》于1月25日签订合同,项目资金374.796万元;《县教育局第三次中学图书馆仪器设备采购项目》(金政采招[2019]<3>32号)于5月8日签订合同,项目资金267.5万元。《县教育局新高中班班通网络教室教学设备采购项目》于7月24日签订合同,项目资金402.788万元。此外,《县教育局乡、乡、乡、乡四所中心校少年宫教学仪器设备采购项目》、《县教育局中心校及观音桥中小学特色教学仪器设备采购项目》的招标采购工作正在抓紧进行。8至9月,随着新高中土建工程的陆续竣工,督促近两年采购的新高中六个教学仪器设备项目(包括今年的四个项目及去年的两个项目:县教育局高中教学仪器设备采购项目<金政采招[2018]1号>、中学心理健康中心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采购项目<金政采招[2018]27号>)顺利实施安装、调试;10月中下旬,所有项目成功接受了政府采购项目履约验收。

2.组织采购项目验收,保障设备质量。

10月19日至20日,县教育局组织成立以邓云勇局长为组长的县教学设施设备验收领导小组,以县纪委派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纪检监察组组长王彦军、县教育局副局长、县高级中学校长、县教育局机关党委书记为验收监察组,由省教育厅技术物资装备管理指导中心质量监督科科长、市教育技术装备所质量监督科副科长、市电化教育馆书记馆长董友生(验收组组长)组成验收专家组,对县高级中学政府采购项目实施履约验收。验收内容包括:高中数学、高中物理、高中化学、高中生物实验设备,高中音乐和体育、美术教学仪器设备,以及高中网络教室、心理健康教室、图书馆教学仪器设备、校园监控广播信息考试网上巡查系统、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仪器设备。验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有条不紊地开展。验收方式:对照合同、投标文件核对品种、数量、规格、型号。验收中,抽检样品确定原则为:采购数量大的产品,单一价格高的产品,用户反映问题多的产品,安全影响大的产品。抽样数量确定:品种在100以上的抽样5%,品种在100以内(含100)抽样10%。验收后填写了验收抽样单和验收汇总报告单,并且按照要求签字、盖章,认真履行了相关手续。反馈会上,验收专家组认为受检设备参数基本符合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的要求,使用情况基本正常。同时指出验收中发现的问题,要求供应商限期整改。目前,四家供应商整改完毕,两家供应商正在整改中,预计本月底完成。

3.强化功能室管理,强化设备应用。

我站对全县27所中小学校的功能室管理进行全面的检查,重点对化学药品的清补进行督查。4月22日,与教育局安办联合下发《县教育局关于印发<全县教育系统实验室和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金教行〔2019〕53号),针对全县所有涉及危险化学品采购、储存、使用的学校,有易燃易爆设施设备的学校,以及设有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实验实训基地和实验用品仓库(保管室)等的学校,开展为期两年的专项整治工作。6月中旬,组织各校统计过期的剧毒、易制爆化学品,汇总后报县公安局、环保局统一组织销毁处理。10月中下旬,督促各校完成危化品定期排查。

加强图书馆(室)建设,特别是加强各校图书室馆(室)的信息化管理。每个中小学校图书室均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利用“省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的汇松图书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操作,图书回溯建库率达到100%。

(二)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及师生教育技术操作能力。

1.加强网络建设。3月,积极与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接洽,签订合作协议,实施村小宽带网络接入工程,实现我县所有中小学校宽带接入。至此,全县已接入互联网的中小学达到35所,占学校总数的100%,所有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小于10M,多数学校基本具备网络条件下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2.注重信息化建设。准确填报更新“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信息系统”数据,每月进行系统数据更新,并按要求完成人工审核上报。同时,加强“省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建设,督促各校师生积极注册使用。

3.落实远程教育。对全县各中小学校的远程教育设备管理、资源应用进行了全面检查。督促中学、县第二初级中学、县东方红小学做好七中网校资源接收等相关工作,三所学校网班的同时备课上线率、协作网资源接收上线率、教学计划浏览率(课程计划和通知)、试卷下载率(试卷和资料)等指标均有所提升,并位居全州前列。

4.组织信息技术考试。5月下旬至6月下旬,组织完成2019年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考点设置、考试报名、模拟测试及正式考试工作。在中学设置1个考点,2个考场,294名学生应考。

(三)强化实验教学评估,发挥实验教学培养师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1.加强实验教学检查。对全县27所中小学校的实验教学工作做了全面的检查,各中小学校的演示、分组实验开出率基本达到要求,管理工作规范,各校均把演示、分组实验进行了公示。

2.组织实验操作考试。成功地组织了全县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实验操作考试、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理科实验操作测试及通用技术实践操作考查。5月13日至5月20日,我县开展中学理科实验操作考试,共设立5个考点、10间考室。全县初二学生394人参加了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初三学生453人参加了物理、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试,高二学生248人参加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及通用技术实践操作考查,各科及格率均达到100%。

(四)组织师资培训和竞赛活动,提升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1.组织指导师资培训。4月,组织全县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共计30人参加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5月6日至8日,组织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参加2019年度中小学创客骨干教师培训。5月13日,组织中学理化生教师及实验员共计40余人参加2019年中学实验操作考试培训。5月20日,组织考点学校中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员参加省2019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在线培训。7月4日,选派中学叶发老师参加在成都举办的“2019年省青少年校园足球信息化教学观摩暨新媒体工作研讨活动”。11月11日至14日,组织全县信息技术骨干教师(李进)参加省中小学创客骨干教师培训。11月14日至15日,组织金中教师参加省中小学智慧教学场景构建与应用研讨会。预计于12月组织全县中小学理化生、科学教师培训,请省州两级专家主培。

2.组织参加各类活动。组织开展全民阅读进校园、中小学教师实验教学说课评选(选报高中物理学科参赛,或省级三等奖)、教师实验技能竞赛、幼儿园优秀自教玩具展评、中小学学生探究性实验实践评选、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教师信息技术论文大赛、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小学校园电视评选等系列活动、省中小学“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省2019年中小学阳光阅读活动、2019年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3.加强课题管理指导。万林乡中心校肯木初老师负责的省级立项课题《网络信息对藏区小学生品德修养影响的研究》完成结题申报;中学冯应国老师负责的省级立项课题《信息化环境下中学教师提升课堂亲和力的研究——以民族地区物理为例课题空间》完成中期结题答辩。

(五)切实做好其它工作,保障电教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1.保障材料报送。按时完成州站、县局等相关部门要求的各类材料及信息报送。每月超额完成“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信息录入任务;及时报送各级部门需要的招标采购项目资料、地方标准征求意见表、教育信息化产品需求表、电教工作简报等材料。

2.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对省、州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通知做到及时收传,并有效落实。完成了州站、县局下达的2019年各项目标任务。县站能服从县局及州站领导安排,对布置的工作无拖办现象,按照要求保质保量及时完成了相应的工作任务。

三、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我站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人手较紧,管理面较大,有些工作还做得不够深不够细,需要今后加大力度,切实做好。

(一)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

目前,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均实现了宽带网络入校,但普遍存在网络提速提质的问题;因宽带网络提速提质问题的制约,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仍然任重道远;在网络较畅通的学校,如何使教师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和学习,须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指导。

(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管理有待加强。

部分学校仪器设备管理不规范,对音、体、美、劳、卫、图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账、卡、物相符和报损等制度的执行有待继续加强。

(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应用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多媒体技术、功能室开放、实验教学开展等常规应用率较低,教育装备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二是在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率上还要加强,部分教师在电教室上课只是应付差事,没有事先了解和熟悉资源以及做相应的准备,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三是教育技术研究应用成果少,好些学校和教师参与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装备技术类竞赛活动参与率低、获奖率低,既反映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态度较消极,也体现出应用水平偏低。

四、明年的工作方向

(一)做好项目,优化设备配置,推进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标准化、现代化发展。

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做好“改薄”项目和十年行动计划项目的实施工作。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中,积极而为,全面规划各级各类学校设施设备更新换代,分期、分批、分类完善学校教育技术装备配置,提升教育技术装备适应性,充分发挥设备设施的应用功用。

(二)加强督查,规范硬软件及师资管理,构建健全有效的管理体制。

1.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实验、远程教育、电教等常规检查力度,加强电教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

2.对全县实验、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的软件资料进行规范性归档,并要求学校将此项工作列为学校的常规性工作。

3.进一步加强对全县中小学远程教育工作的检查力度,加强对远教管理人员和部分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4.加强对学校图书信息化管理、使用的检查,督促各校书香校园建设。

5.督促指导教师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科技含量;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级教育技术类竞赛活动,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效益。

(三)注重应用,提升信息化水平,构建适用的网络资源体系。

我县还将依托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整合、汇聚、引进各种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应用,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和质量;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科学利用平台上各类数据,提高教育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各校将积极依托省级平台,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作,力争尽快实现所有教师和绝大多数学生拥有实名制学习空间,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服务。

一、做好项目实施,优化学校设备配置

1.做好、、、四所学校少年宫仪器设备采购项目相关工作,预算资金48万元。

2.做好观音桥、两所学校特殊教育仪器设备采购项目相关工作,预算资金44万元。

3.做好县高级中学采购设备安装调试及验收工作,确保教学仪器设备安全、高效投入教学。

二、完善设备管理,强化学校管理水平

1.规范电教设备、专用教室使用的管理制度,健全各项电教记录,加强电教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做到归档规范性、管理有序性、检查常规性。

2.抓好学校实验教学工作,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及《省中小学教学实验目录》,开齐开足开好实验课程,教师演示、学生分组必做实验开出率达到95%以上,为迎接省、州实验教学评估做好准备。

3.督促金中、二中、东小加强远程教育网班教学管理,有效利用网校资源。确保成都东方闻道公司反馈的备课上线率、资源接收率、通知浏览率、课程计划浏览率、资料下载率、试卷下载率上线率均高于85%。

4.完善学校图书回溯建库工作,要求全部使用省中小学图书管理系统进行图书借阅等管理。

三、注重设备应用,提升教师教育技术水平

1.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学仪器设备应用水平。11月中下旬,组织小学科学、初高中数理化教师培训,请省、州专家担任主讲。

2.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公开课要尽量上多媒体课,提高全体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潜力,促使大部分教师都能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改革中去,优化课堂教学。

3.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依托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省中小学校园数字云平台等网络资源,拓展“师生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广度与深度,筹建学校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的开发、共享,即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应用活动并汇聚应用成果(教学资源、应用过程及成果数据、典型应用案例等),保证全部中小学教师及绝大多数学生可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

篇(5)

[关键词]政府间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政府间关系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0110-03

政府间关系(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即不同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又称府际关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安德森首次提出“政府间关系”这一概念,不过他是从政府公职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角度来看待政府间关系的。而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性政府改革浪潮的兴起,政府间关系的调整和变迁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政府间关系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进入学术界的研究范围。

国外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便循着一条内容趋于系统化,方法趋于多元化,研究视野越来越开阔的路径发展。而国内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起步则相对较晚,事实上,对其的重视只能追溯到近十几年。但近几年来,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呈现出日渐繁华之貌,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政府间关系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日渐丰富。笔者认为,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一个全面的回顾和梳理,以总结国内对政府间关系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能推动这一研究更上一个台阶。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在国内学者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表述:政府间关系和府际关系。林尚立使用的表述是“政府间关系”。他认为政府间关系主要指“各级政府间和各地区政府间的关系,它包含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地方各级政府间关系和横向的各地区政府间关系”。同时他也认为,政府间的横向关系虽然主要指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但由于我国传统的政府间关系模式是以条块关系为基础的,所以横向关系有时也包括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一文中较早明确使用“府际关系”的概念,他认为府际关系即“政府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各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与林尚立不同,谢庆奎认为政府部门是“府际关系”十分重要的主体,因而将部门之间的关系直接纳入了研究的范围。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认为,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各级地方政府间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间关系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间关系。在他看来,“政府部门是构成各级政府的机构,是次于‘政府’的行政主体,当然不应该是‘政府间关系’的应有之义”。台湾学者江大树认为府际关系是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政府间的相互运作关系。狭义来说主要指各层级政府间之垂直互动关系。例如,中央政府与直辖市政府、县政府与乡镇政府的府际关系;广义而言更涵盖同级政府间的水平互动关系、特定政府机关内各部门间之协调管理以及政府机关与民间社会的公共关系等。

虽然在国内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中存在这两种不同的概念表述,且研究过程中对其内涵的界定各有侧重,但总体而言,以下这一对政府间关系的内涵界定是可以得到公认的,即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2 研究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主要成果

2.1 1998年以前,国内关于政府间关系的研究主要为对中央与地方二元关系研究

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政府间关系尚未被作为一个正式的、有其特定含义界定和理论体系的独立课题提出来,对其的研究散落在国家结构形式、中央与地方权力流动以及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研究等方面。

其中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现状及其沿革进行研究的有:杨春堂等《论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改革》(1989)中对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的情况进行了总结。辛向阳的《大国诸侯――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结》(1996)一书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和解读中央与地方关系。郑永年,吴国光:《论中央――地方关系:中国制度转型的一个轴心问题》(1994)文中从制度转型的层面分析了中央与地方关系。杨小云 《论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改革》(1997)一文总结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以及与之对应的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三个阶段。

对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进行分析的有:薄贵利,金相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与地方权限调整的基本趋势》(1997)一文以市场经济发展为背景,分析了中央与地方管理权限划分的基本趋势。潘小娟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若干思考》(1997)一文提出要正确合理地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坚持合理集权与适度分权的有机结合,完善中央对地方的监督机制和中央与地方的互利合作机制,加强法制化建设。

1994年中国推行分税制改革前后,学界出现了大量从财政关系角度研究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论著:吴俊培在《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1994)一文中分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并从现代公共部门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入手,界定了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进而对政府的配置、稳定、分配等基本职能在各级政府间的合理划分作出了规范性分析。孙开的著作《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1994)中从对公共产品层次性的分析入手,把公共产品区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与地方性公共产品,分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行为目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政府间的税收分割以及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问题。寇铁军所著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研究》(1996)中考察了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划分的基本依据,提出了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央政府是高度集权的,地方政府之间处于相对阻隔的状态,横向联系比较少,所以国内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局限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而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对中央地方权力结构调整方面的讨论也越来越多,这其中包括事权与财权。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研究对中央地方权力结构的调整有着推动作用,也为政府间关系理论建构提供了研究基础。

2.2 20世纪末,政府间关系开始作为独立课题进入行政学的视野,对其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随着政府间关系实践的发展,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呈现出理论构建系统化、研究角度多学科化、分析工具创新化的趋势

第一,出现了对政府间关系理论体系的研究,政府间关系的概念的提出始于林尚立(1998)所著的《国内政府间关系》,该书是国内最早对政府间关系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一本专著。他不仅构建了政府间关系的一般理论基础,考察了主要西方国家政府间关系的演变过程与发展的总体特征,而且对中国政府间关系的历史选择、传统模式、改革实践与总体发展进行了详尽、系统的分析,为国内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谢庆奎(2000)提出政府间关系的内涵首先应该是利益关系,然后才是权力关系、财政关系、公共行政关系。前者决定后三者,后三者是前者的表现。四者并列,以利益关系为先,才是政府之间关系的真正内涵。张志红的《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2005)一书则运用政府间纵向关系这一新颖的分析框架,围绕着中央与地方关系,从政府职责与政府层级结构、政府机构相结合的视角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杨宏山的《府际关系论》(2005)是近年这一领域又一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成果,该书详细分析了府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探讨了中国府际关系的制度创新,总结了全球视野中的府际关系演进和变迁规律。

第二,政府间纵向关系的研究中,中央与地方关系仍然是关注的重点,形成了政府间关系研究中成果最丰富、视角最广泛的一部分。到目前为止,可以将这部分的研究粗略地划分为:三种关系,即经济关系、行政关系与法律关系;三种视角,即静态的视角,主要指对中央与地方形成的不同的关系模式的研究;动态的视角,主要指中央与地方关系权力划分与流动以及国家结构形式变化的研究;专门化的视角,主要指从财政、税收方面研究中央与地方关系。其中对中央与地方所形成的关系模式的研究的代表人物有杨小云(2004),其从研究国家结构形式入手,探讨了单一制国家与联邦制国家的联系与区别。熊文钊的《大国地方: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结构模式、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机制进行了结构分析;研究中央与地方权力集中与下放及其与国家结构形式变化关系的代表作有:薄贵利的《集权分权与国家兴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以及相关论文,从现代化进程探讨了集权分权的国家战略抉择。艾晓金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在思考――从国家权力看我国国家结构形式》(2001)一文中也是从国家结构形式来分析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对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研究多从经济学、财政学等专门化的视角来进行,魏星河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关键:财权与事权的合理划分》认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仅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我国行政体制设置与合理划分行政权力的重要内容。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是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关键。”王绍光的《分权的底线》、胡书东的《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等,在理论界和决策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三,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央权力的下放,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对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主要有以下几个领域:

一是地方政府竞争关系研究。代表性的有:李军鹏的《新制度经济学的政区竞争理论研究》一文主要介绍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政区(政府)竞争理论,包括其基本内容、竞争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等。冯兴元的《论辖区政府间的制度竞争》一文则具体分析了中国的行政区域政府间竞争现象。周业安等的《地方政府竞争模式研究》(2002)一文分析了当前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基本特点和几种模式,提出了构建地方政府良性竞争的政策建议。刘亚平博士的《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政府》一书从退出选择的视角对地方政府间竞争进行分析,总结了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三种形态,区分出政治和市场两个纬度的地方政府间竞争,等等。

二是地方政府合作关系研究。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不少学者开始探讨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合作问题。如张可云的《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在对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紧紧围绕区域利益这一核心动力,由区域经济竞争、区域经济联系到区域经济均衡,进而到区域经济冲突与合作,构建了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关系与政府合作理论框架。张紧跟的《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横向关系协调》(2007)对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横向关系协调进行了规范分析,对如何有效协调市场化竞争中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及如何提高治理绩效进行了探讨。此外,陈剩勇(2004),王健(2004)等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政府合作机制进行富有启发的探讨,等等。

三是区域公共管理问题研究。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问题“区域化”和“无界化”的发展态势,区域公共管理越来越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陈瑞莲的《论区域公共管理的缘起与发展》(2003)对区域公共管理和区域行政的内涵和分析框架的研究,对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动因、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金太军的《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博弈分析》(2007)从区域公共管理的角度进行了政府治理的博弈分析。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政府间关系研究的发展,出现了对这一研究的反思类型的研究成果,这些对政府间关系研究的反思形成了思想的碰撞,对于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意义重大,代表作有:张紧跟的《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研究与反思》,其在文中提出以往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探讨的两种主要视角,即促进地方政府间合作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这些研究文献在理论论证上是自洽的,但却模糊了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背后的逻辑。而且,因为其讨论仅仅停留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治理制度层面,也无法真正理顺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因此,要理顺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必须立足于变革制度环境、健全治理机制和规范行为主体三个层面的综合发展”。

严强在《公共行政的府际关系》(2008)一文中提出以往的研究基本的分析视角局限于公共权力的配置与运行,并未区分好政治视角下的府际关系与公共行政视角下的府际关系。认为“只有把公共权力的配置与运用,区域经济形成与发展中的政府间的竞争和合作,政府相互间行为的法律调整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联系起来,将府际关系中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元素聚焦到政府所立足的公共利益之上的责任、事权、财权的统一上,政府间关系的研究才能进入政府间行政的范围,人们才能触摸到真正的公共行政的府际关系。”他认为当前公共行政的府际关系问题的焦点是围绕现阶段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所出现的政府间的过度竞争,并在文中提出了调整途径。

3 评 论

3.1 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中存在部分研究主题过于薄弱的情况

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中主要关注在纵向政府间关系的研究中,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是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框架、特征与经济关系进行研究的。以下几个方面是笔者认为国内今后的政府间关系研究中有待加强关注的论域:

第一,本土化的政府间关系理论的建构十分薄弱,对政府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分析尤其欠缺。而缺乏理论的建构的实证分析,笔者认为,必然不能促进这一研究课题的长远发展。

第二,研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不能将所有中央政府以下的省、市、县、乡各层级政府作为一个统一的、抽象的“地方政府”来对待,而事实上分税制改革以后,省、市、县、乡各层级政府越来越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其具有各自不同的职能、治理工具、管理体制等。地方政府纵向间的关系既有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般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权力配置模式直接决定了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治理绩效。因此,有必要对地方层级政府间的纵向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剖析。

第三,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中国改革的重点,因此许多学者主要关注于对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研究,但同时也要特别注意中央与地方行政关系的研究。哪些事情和权利应该中央来承担,哪些事情和权利应该下放地方,这方面的研究国内现在还比较少见。此外,对中央与地方的基本框架与特征,包括其历史的沿革和变迁的研究较多,而对中央与地方的互动关系的较少,尤其是中央与地方法律关系的互动关系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更需要用法律规范府际关系。依法治国首先要求政府间的关系建立在法律规则之上,政府间的冲突也要采用法律手段解决。

第四,地方政府横向关系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多,其中研究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的占据主要部分,但其中关注地方政府间竞争秩序的又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对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研究中应在针对国内的特殊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如“府际治理”、“府际管理”的观念,加强对政府间竞争合作关系的多元化的探讨。

3.2 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中实证研究的合法性缺失问题

大部分学者采取对政府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中国权力下放改革前与后的情况对比、政府间关系的现状等进行了详尽论述。可是这些实证分析的资料来源大部分来自二手资料而缺乏一线的调查,这样的研究 “缺乏对真实世界的了解”,“在这样一种研究氛围下,没有检验的理论假设就被当成真理,理论构建也只是概念之间的循环论证,即停留在概念分析的层面”,必然导致在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中实证研究难以取得其合法性。

3.3 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学术的规范性

根据期刊网所收集的文献情况来看,有部分学者在进行政府间关系研究时不进行文献评估,不提出问题,没有理论分析框架,笔者认为,学术的规范性不仅是作为研究成果本身所具备的题中之意,也能在研究时加强学术的规范性的同时帮助研究者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找准研究的方向。“通过文献评估,我们发现现有的理论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然后,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从而就可以推动知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杨宏山.府际关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张志红.当代的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4]薄贵利.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5]刘祖云.政府间关系:合作博弈与府际治理[J].学海,2007(1):79-87.

[6]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的缘起与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3(4):37-41.

[7]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0(1):26-33.

[8]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魏星河.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关键:财权与事权的合理划分[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2).

[10]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研究与反思 [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11]严强.公共行政的府际关系研究[J].江海学刊,2008(5).

[12]郑娟,李刚.国内近年来府际关系研究综述[J].宁夏党校学报,2007(5).

篇(6)

关键词:CAE软件产业; 服务平台; 社会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49; TP311.5 文献标志码:A

Construction of independent CAE software industry and

service platform

YU Jie1, WANG Qianrong2a, WU Huiling3,4, LU Zhongji2b

(1. Magazines Press,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2. a. Shanghai CAE Technology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Shanghai 201203; b. Shanghai Intellectual Property Training Center, Shanghai 200235, Shanghai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3. Shangha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20, China;

4. Shanghai Society of Mechanics, Shanghai 200020, China)

Abstract: A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E software industry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service platform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technologies,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industry service, and the overall viewpoint is elaborated, such as system construction andreputation establishment.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government involvement can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of CAE service platform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E software industry in China.

Key words: CAE software industry; service platform; integration of social resource

0 引 言

自从2006年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召开“CAE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科技论坛[1],特别是2007年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呈送《关于发展事关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安全战略的CAE软件产业的建议》报告[2]之后,业界立刻在2008年分别以“发展CAE软件产业的战略对策”和“我国高性能计算的发展与对策”为主题举行香山科学会议予以响应.如今,发展自主CAE软件产业的大讨论已走过5个年头,学术界与工程界在产业政策、技术储备、行业需求和软件厂商现状等领域开展广泛议论,提出许多有益的意见和设想.

本文结合自主CAE软件发展所需的社会服务体系功能和大局意识,探讨在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业建设的同时,循序渐进地推进自主CAE软件战略产业的一些想法.

1 服务平台的建设

目前,我国CAE软件开发大多由科研部门或大专院校组织和发起,相关环境的限制使这些初创软件成果难以直接进入市场资源配置,难以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因此,作为引导和扶持,政府公益性的服务平台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1.1 专业技术研究发展的服务平台

服务平台应为中小企业提供CAE共享基础条件支撑,为装备制造业科研、设计以及生产提供计算分析手段,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其功能应体现政府的职能转变方向,即向社会服务转变、向产业扶持转变.在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E技术和软件过程中,服务平台应尝试用“专业技术水平评判、市场需求公开评估、企业反馈审核机制、成果转化考评模式”的方式体现自主先进软件技术在重大工程项目中的科研成果价值,从而形成具有巨大引力场的黑洞模式,吸引、吸纳社会资源进行技术与工程的对接以及行业与产业的推进,逐步形成辐射性很强的全方位合作模式.

服务平台的主要推荐对象是自主CAE软件,并将其成果转化作为工作目标.这种服务符合国内工程行业的需求,能够赢得广泛认可.服务平台的成立能体现政府对于国家战略产业的掌控指导能力和决心.

1.2 研究和应用交流推广的服务平台

服务平台应为自主CAE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交流支持.专业性杂志是培育该学科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特点和特长是我国CAE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因此依托专业媒体是提升服务平台交流功能的重要举措之一.《计算机辅助工程》是反映工程界、学术界关于CAE应用与科研成果的综合性科技期刊.该期刊自2008年底设立“自主创新论坛”栏目,集中报道我国自主CAE软件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及具体的软件研发技术.在当前“调结构、促转型”的时刻,人们期待其成为交流“事关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安全战略的CAE软件产业”最新技术和介绍实践经验的专业流平台[3].但要办好这份专业应用性很强的期刊并不容易,因为国内CAE软件市场几乎被国外厂商垄断.实力雄厚、财大气粗的国外主流CAE软件厂商每年都举办各种技术交流会议,其软件版本不断更新、应用面面俱到、概念层出不穷.由于缺乏自主CAE软件平台的应用,该期刊只能根据国外CAE软件提供的材料炒成菜肴,难以体现我国CAE自主创新成果.虽然我国的基础研究工作可圈可点,研究成果更是独具特色,但这些成果的落地生根之路如同浮萍,随时可能成为别人树上的果实.与专业性期刊共命运的,还有众多弱不禁风的自主CAE软件公司以及“求贤若渴”的应用企业.

1.3 知识产权利益保护的服务平台

知识资产通过学习和服务体现出潜在的经济价值,在分享中倍增其自身的效益;然而,能否与实物资产同样体现其应有的价值,需依托可行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科技成果是重要的无形资产,需要用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才能使其具备财产权.知识产权的取得需具备一定的条件.依据知识产权法对科技成果进行产权界定,使其成果权利人在一定的期限内享有科技成果的独占权并享受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是调动企业、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科技创新积极性的重要保证.知识产权制度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作价出资入股是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积极性、保证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基础.为加快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进程、推进知识产权的质押融资,服务平台应具有知识产权利益保护的服务功能.

上海知识产权培训中心曾围绕自主CAE软件产业建设中的制度建设进行过相关的理论探讨:建立知识产权利益保护的服务平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体现,应与国内外知识产权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整合资源,在知识产权方面为产业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该项目从一开始就得到一大批软件产权专家、学者的指导.[4]

1.4 学科协作的支撑配套的服务平台

目前,自主CAE软件产业建设中普遍存在“重实施、轻规划,重技术、轻管理,重技术、轻市场,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需从长远的规划和可以操作的管理层面解决,以下3方面有待重视和解决:(1)CAE技术已有质的提升,已经从计算机辅助工程发展到计算机分析工程,这是提出建设自主CAE软件产业的基础;(2)应了解和剖析产业化的现状和差距,从消除认识误区着手,在体制、机制和法制层面不断完善产业建设的创新模式;(3)根据经济体制结构和管理机制结构的调整,结合重大挑战性项目和若干基础科学问题,提出实际和具体的对策方案.上海市力学学会努力在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进程中发挥学科优势,十分注重发挥学科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配套作用,今后将依托自身学科的特长和能力,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在上海做好服务并参与全国CAE软件产业的整体建设,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在服务全国中实现上海力学界的自身发展.

上海市力学学会结合决策咨询项目“结合工程需求推动自主CAE产业建设”,对社会科学领域和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体系建设进行思考和探索.在此期间,得到诸多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的指点,受益匪浅.[5]

1.5 以国有资产为背景的产业服务平台

CAE作为工程科学的高端应用技术,其价值和作用体现为在重大工程项目和关乎国家安全等领域中的实际效应.大型企业,尤其是行业内的主导企业,有目的地采用先进可靠技术,能保持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并加强企业对行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也是谋求企业更大发展空间的有效手段;而软件企业则可通过工程应用验证其产品的有效性.双方能通过相互合作,充分增强各自的能力、扩大资产增值和知识影响.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高风险、高投入等内涵特征决定其不可能沿用传统产业的发展路径,必须有相应的风险分散机制,有别于传统产业的投、融资机制以及不同于传统产业的制度安排,其中包括:改变政府投资模式,以股权投入代替财政拨款,以政府投入带动社会资本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使国有资产的投入产生应用效率等.

知识产权成果资本化运作是产业建设“更加贴心”的一种手段,也是科技成果保值增值的捷径之一.在注重保障以科技技术为主体的知识资本的同时,国有资产(行业规范化和政府投资等)的投入也应得到认可和保障;合作各方的资源结合则放大保值增值的功能.同时,体现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同等价值,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不断完善的一种保障功能.

2 强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大局意识

发展自主CAE软件产业是项艰巨的新兴产业建设工程,也是彰显政府责任的民心工程.对软件研发和产业化工作的长期性和持久性要有必要的心理准备,更要有开放的精神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应以严以律己的作风担负起这个历史使命.服务平台是政府面向社会的一面镜子,“得人心才能干实事”,公平、公正的大局意识很重要.

2.1 不作同质低层次竞争

软件产业建设是国家和自身发展内在的需要,要从服务和服从国家战略需要的层面进行突破.不能停留在“软件”或“咨询服务”层面,要看到这些工作已经是完全市场化的赢利,要取得实质性的新突破、新发展,须抛弃旧观念、旧经验,树立新理念.软件产业是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系统,要帮助合作各方解决尚没有精力去完成的工作,要成为他们所需要的助手,在实现他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时代在变,政策扶持和政府管理背景、现有国资企业“存量”的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认可权威等都是无可比拟的优势,是产业建设的内在机遇.

2.2 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制度建设是项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建设目标体现意图、任务的战略思想,能制衡各方利益、维持工作秩序并规范个体的随意行为.制度的强制性能规范程序规则和办事流程;制度的适度性能规范岗位责任制,实现权、责、利相一致的评估与考核.要从制度建设层面强化职责、利益和权利的相互制约和和谐发展,从建立有矩可循的制度化、常态化建设究其原因,不能“场上黑哨,场下假球”.要有切切实实的制度保障,才能发挥好整体的组织协调作用,让取得成绩的人有成就感,让做不好事情的人吸取经验教训,才能保障产业建设的顺利落实.加强制度建设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产业建设的组织保障.

2.3 行业中清廉专业的口碑

要在行业中起到引领、整合的作用,其自身清廉、专业的形象和口碑很重要.任何发生的失误或误解,都会给服务平台造成很大的伤害.每个项目都要经得起质疑(如技术的先进性、扶持对象的知识自主性以及成果的可积累性和可持续发展等),每项活动都要公开、公平、公正,且不能认为项目总有结束的时间段,项目也总可以通过鉴定.关键是要将每个项目都作为创品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即站在建设应用技术创新体系的历史角度判断项目成败.保持清廉专业的口碑事关重大,是产业建设的政治基础.

3 结束语

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应成为政府和自身创新驱动的抓手.以其为点,探索设计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实体功能建设;以其为线,带动专业技术科研成果集聚和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以其为面,提升专业技术服务社会的水平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以其为体,深化专业技术的产业生态链并形成自主新兴产业.建设自主CAE软件产业从不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和国内工程市场的需求,之所以屡战屡败却依然能重谈发展之策,是因为自主技术对于国民经济建设一直不可或缺,或者说科研人员一直是在苦苦追寻民族自强的理想.建设新兴产业不仅是政府的责任,而且需要行业自己负起责任.政府既要发现和引导行业的呼声,又要善于总结来自行业中的新思路和尊重其首创精神.建设自主CAE应用软件产业需整合社会资源以及政府的参与,才能在服务和协调中使服务平台真正成为培育战略性产业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 信息技术科学部. 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论坛第二十三次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 CAE自主创新发展战略[C]. 上海: 中国科学院, 2006: 3-4.

[2] 中国科学院. 关于发展事关国家竞争力和国家安全战略的CAE软件产业的建议[R]. 北京:中国科学院, 2007.

[3] 陆仲绩. 《计算机辅助工程》与自主CAE软件产业共命运[EB/OL]. (2010-09-19) [2010-10-11]. /blog/static/6243782720108199521366/.

篇(7)

关键词:服务外包 南京市 SWOT分析

1.南京市服务外包产业SWOT分析

1.1优势(strength)

第一,拥有超前的国际理念优势与优良的综合环境优势。1南京是一座包容性强、能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区风俗的城市,先后被评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第五名、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佳城市等称号;市民对社会治安总体满意度为97.6%,列全国第二名,同时南京赢得了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和2008年度“中国人居环境奖”,成功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位居2009年中国最具教育幸福感城市、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中国最具教育发展力城市行列。

第二,独特区位交通优势与较强的城市实力优势。南京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市内移动通信、光纤数字通信、网络通信等现代化通信手段完备。南京是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现已开通了42个国内主要城市、19个国际和2个地区城市的120条航线,与法兰克福、新加坡、首尔、东京、大阪、曼谷、中国香港和澳门等城市有直达客运航线,另外南京是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电子、化工生产能力在国内城市中居第二位,车辆制造规模居第三位,机械制造业的技术、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家用电器业、建材工业也都具有较大规模。这都体现了南京较强的城市实力,良好的创业环境,既是投资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创新发展的源动力。

第三,充沛的应用型人才优势与较低的商务成本优势。南京地区人才、科技资源优势突出,人才素质较高,人才成本相对低廉。南京高校云集,人才众多,教育科研水平国内领先,拥有各类高等院校43所,仅次于北京、上海;服务外包人力资源储备充足,具备根据外包产业需求进行定向培训各种条件。另外还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22家,其中南京软件园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江苏软件园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

1.2劣势(weakness)

第一,认识程度不高,战略眼光的缺乏。在此方面,“软件外包之都”大连则走在前列,在大连软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市政府采取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管理方式,在宏观决策、产业规划、政策引导、基础设施和关键项目建设等方面全力予以推进,企业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去运作,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产业。

第二,南京的服务外包网站和咨询机构建设相对滞后。政府在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各类法律咨询方面还有差距。相比,杭州市软件企业为开拓软件出口和软件外包业务,在海外设立了专门公司或分支机构,从软件工程的上游开始,围绕软件开发、制造、售后服务等直接承揽软件外包业务。

第三,无法依托城市基础支柱产业形成产业特色,拓展服务外包领域及规模也是南京发展服务外包的劣势之一。以钢铁、汽车、机电等制造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支柱和基础的武汉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通过制造业信息化的需求来拉动服务外包产业的内需市场,从而形成了通过制造业的发展带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战略发展格局;而北京则立足首都定位和要素优势,努力吸收国际服务业直接投资,发展成为生物医药、金融电信、呼叫中心等领域。相较于近年来南京的旧城改造进程显得比较缓慢,多项市政工程如城市道路拓宽、地铁线修建等造成了市民出行的困难与不便,城市交通压力大大增加,电信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四,服务外包统计体系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还不够完善。如服务外包目前还缺乏统计意义上的确切定义以及现有的统计方法和体系难以适应服务外包产品无形性的特点;业务流程外包等新型业务无法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尽管我们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比较完善的政策,但由于受服务外包发展起步相对较晚等因素影响,整体扶持政策还在制定中,现行的政策措施还比较散且针对性强,缺乏贯彻国家政策的实施细则以及具有本地特色的政策措施,因而还达不到相应的支持力度。

1.3机遇(opportunity)

第一,相关政策的提出。2006年12月25日,南京市被商务部、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联合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2009年1月15日,被国务院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开展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试点,享受税收、培训、平台建设、投融资等优惠先行先试政策。为积极推动地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促进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南京市在《关于促进南京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基础上又研究制定了《推进南京市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及细则,进一步加大对产业的扶持力度。

第二,适时的历史性机遇。2010年,南京成功申办了2014年第二届世界青年奥运会,作为中国六朝古都,放到全球,南京最大的优势还在历史文化,筹办青奥会,不只是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更要立足文化策划营销城市形象,在继续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加快推动节能减排和促进工业生态化升级转型等方面都会有‘跨越式发展’,预计4年间这方面的总投入会达到120亿元。

第三,借鉴邻近城市的经验。2010年5月,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不仅将带来世界尖端的先进科技,同时还给世界认识上海提供了机会,作为上海近邻的南京也可以借“世博东风”吹响服务外包合作号角,参照深圳,紧紧抓住服务外包“深港合作”,积极承接香港服务业转移成为深圳拓展服务外包的主要方式,让投资者在基地内设立服务贸易和跨国公司服务外包项目,从专项资金中划拨一定款项用于提供项目咨询服务和全程代办服务,日益凸显软件园服务外包的作用。

1.4威胁(threat)

第一,区域间的竞争激烈,各地区为加快服务外包发展,都在不断推出产业扶持政策。例如天津,作为国家六大软件出口基地之一,也是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出口基地成为天津软件企业最集中、软件人才最集中、软件出口企业最集中的区域,体现了巨大的“集聚效应"。天津积极利用国家发展滨海新区所给予的大量优惠措施;积极利用靠近北京和临海、信息等资源丰富的特点;积极利用开办渤海银行的有利条件,从资金方面尽力支持三方面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第二,周边城市软硬环境日趋改善,针对服务外包的招商引资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省内,苏州市政府为在区内的企业提供了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多种优惠措施。政府采用引导型产业发展模式,一方面积极促成跨区的园区或企业联盟,另一方面寻求跨国企业服务外包业务在本地的释放,以培育本土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为己任。而无锡则以建设“两基地一中心",即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对日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上海服务外包承接中心为目标以不断壮大重点企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产业链条正在形成。

第三,科教城和软件园功能尚不完善,领军人才和软件企业落户困难。目前,济南市已经建立以高新区为基地,以齐鲁软件园为中心,以软件外包为主体的外包产业群。从外包业务的发包方来看,主要有NTT DATA、NEC、大和证券、日经新闻、NASDAQ、美林证券等国外知名大公司,其中来自日本的业务占到了80%。而从外包业务的接包商来看,济南市的ITO企业主要集中在浪潮世科、软脑离岸资源、中讯信息技术、上海启明、亿帆科技、NEC(济南)软件、济南道生信息等。这些企业的迅速成长,不仅有力推动了服务外包出口的发展,而且为济南市服务外包的规模扩张和质量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南京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1着力提升南京服务外包产业核心竞争力

首先,明确产业和市场定位,政府应加强规划引导,组织编制城市服务外包的发展规划, 积极开拓日韩市场, 注重发展欧美等市场,积极打造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基地和示范区;其次,进一步推动服务外包联盟的发展,提高市场开拓以及接单方面的能力,在宁企业可以考虑组建服务外包企业协会,加强彼此沟通和协调,共同与国外对手竞争,提高市场开拓以及接单方面的能力,减少国内企业的内耗,同时可依托南京外商投资密集区,着力吸引外资研发中心和服务外包型企业进驻南京,进一步增强本地外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优势;另外,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积极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服务外包企业及品牌,通过发展信用担保机构、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直接融资,扶持其做大做强。而政府应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组织开展服务外包招商和论坛活动,搭建对外交流平台,畅通国际渠道,积极为企业创造与跨国公司接触的机会,打造出一批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和服务外包品牌,带动中小企业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中参与竞争。

2.2加大力度改善南京的综合商业环境

首先,进一步改善城市通讯、交通、人居环境以及法制环境。加快南京旧城改造的步伐,加强在软硬件,电力、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推进法制环境建设,解除国际发包商的后顾之忧,促进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其次,健全扶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地方政策体系。制定鼓励服务外包发展的具体政策的同时放宽相应的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境外服务外包提供商进驻南京,促进境外外包服务提供商将外包业务转移到国内运作;第三,建立服务外包专门机构,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工作。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开放服务的方式,建立若干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业务承接、信息传输、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等服务的外包服务公共平台,建立健全服务外包公共服务体系;最后,放大集聚优势,形成模块特色。2目前,南京的服务外包产业一般采取的是多点开花战略,发展服务外包应着眼于政府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过程中的特色项目建设,进而在整体上实现互补的发展模式,更有利于形成区域性优势。

2.3加快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首先,将人才储备优势转化为人才供给优势。3目前,国内教育研究机制和企业经营实践、国际管理操作模式结合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 加大力度通过教育与培训把已经拥有的人才储备优势转化为人才供给优势,高度重视面向服务外包市场的人力资源建设;其次,形成有效的服务外包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由于IT技术的更新和发展速度很快,服务外包发展又是国内的新兴产业,服务外包发展需要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鉴于南京市在吸引高级人才方面优势不足,政府应探寻如何形成有效的服务外包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并加大引进境内、外优秀人才力度,放宽人才引进条件。

3.总结

当今是服务业也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最好时机,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是南京主动加强与国际经济接轨、提升产业等级的重要抓手,是南京优化外贸结构、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南京加快发展服务业、转变增长方式,更好的服务全国的重要举措。因此,南京应抓住机遇,依托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既盯住国际市场,也重视市场潜力更为巨大的国内市场。借鉴上海、大连、北京等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同时,南京在发展服务外包的时候应采取差异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整合载体及服务资源,推动各区域服务外包协调发展,积极开展服务外包业务,鼓励服务外包企业不断进行自主创新,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企业,在不断改善环境的过程中,外包企业要抓住机遇,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David F R.Strategic Management.N.J:Prentice Hall,1995.

[2]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朱晓明,李志群等.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卢峰.2007.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徐竞宇.常州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

[5]孙晓琴.我国服务外包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8,(7).28-32.

[6]白孝忠.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我国服务外包的优劣势分析.[J].商业时代,2008年第25期36-37 51.

[7]张伟.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竞争力及发展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11月.

[8]许梅.服务外包:苏州的环境和机会.[J].经济师,2007年第5期.283-284.

[9]喻春娇.武汉市吸引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分析--基于武汉市与10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比较研究.[J]经济学研究,2009,5月.

[10]刘纪良.我国服务外包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年第12期36-38.

[11]赵玉阁.金融危机下南京服务外包发展的优势与对策[J].江苏商论.2010年05期.

注 释:

1.徐竞宇.常州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

2.张伟.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竞争力及发展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11月(下旬刊)253-254

3.喻春娇.武汉市吸引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分析——基于武汉市与10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比较研究.[J].《经济学研究》2009年5月第7卷第三期 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