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幼儿园游戏学习材料

幼儿园游戏学习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5 15:04: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幼儿园游戏学习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幼儿园游戏学习材料

篇(1)

关键词:幼儿园;自制玩教具;调查

游戏是幼儿的生活,玩具是他们亲密

的伴侣。人们创造玩具,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儿童,更重要的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启迪儿童智慧。在近代,许多的儿童教育专家都注意到了玩教具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重要性,例如“幼教之父”福禄贝尔在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恩物”、蒙台梭利设计的训练教具、皮亚杰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提供相应的材料、“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提出提倡就地取材制作玩教具。鉴于此,笔者通过调查访问,重新审视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的价值、幼儿园教师对自制玩教具的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1 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的必要性

1.1 政策支持下的必要性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教师应“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讨论稿)“专业能力”中也要求教师:“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和制作适合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核心,幼儿园教师应在政策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幼儿自制玩教具,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

1.2 能促进幼儿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

幼儿处于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件适宜的玩教具能锻炼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材料和游戏伙伴,幼儿园、幼儿教师应重视自制玩教具对幼儿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和学习的需要制作适宜的玩教具,是幼儿教师重要的专业技能。在自制玩教具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需根据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来设计制作;在玩教具的使用过程中,幼儿教师需跟踪、参与幼儿的游戏,对幼儿在游戏中创造性的玩耍玩教具给以适当的引导;在游戏结束后,需对游戏活动中玩教具的使用情况进行专业的评价,这些都能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1.3 市场玩具和自制玩教具的比较

首先,市场玩具声、光、电、色齐全,能极大吸引幼儿的兴趣,而自制玩教具可由成人引导幼儿,或幼儿自主玩耍,更能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和创造精神;其次,市场玩具较坚固牢实,能长时间使用,而自制玩教具由于材料和手工制作等原因,大部分使用寿命较短;再有,市场玩具是批量生产,不能顾及某一对象的需要,而自制玩教具可根据我们游戏、教育活动的需要,就地取材,制作出我们需要的玩教具。所以,市场玩具和自制玩教具在材料、使用、功能上各有优缺点,幼儿园应根据政策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关于幼儿园玩教具配备的要求,购置必需的市场玩具。根据实际情况和和自身需要,自制符合幼儿园教学活动开展的自制玩教具,弥补市场玩具的不足。

2 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现状的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的现状,笔者选取四川省内部分幼儿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观察、访谈法就自制玩教具的标准、目的、经验和困惑等问题作了初步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园自制玩教具存在以下问题:

2.1 自制玩教具在幼儿园玩教具中所占比例过低

市场玩具和自制玩教具在材料、功能上各有优缺点,幼儿园应根据国家和幼儿园关于制定的玩教具配备的要求,购置必要的市场玩具,自制市场上买不到的玩教具,为幼儿的游戏和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2 自然材料、半成品材料较少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生于乡土的五谷杂粮、野花野果、飞鸟虫鱼是孩子们天然的玩教具,是幼儿学习和游戏最有利的教育资源。半成品材料也可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开展创造性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在调查中笔者观察发现,一部分幼儿园在自然材料、半成品材料的供给上是不足的,或者是根本没有的。

2.3 “做”与“玩”分离,玩具成为“看具”

在调查中,许多的园长、一线幼儿教师也提到,花了大量时间和心血做出来的精美玩具幼儿不喜欢玩,或者幼儿玩耍的时间不长,原因就是幼儿教师没有考虑幼儿的特点、幼儿的游戏需要来设计制作玩教具,而使我们为孩子做的玩具成了给成人看的装饰品。特别是幼儿园参加省市、国家级的自制玩教具比赛而制作的玩教具,装饰品的倾向性就更加浓厚了,这些为比赛而制作的玩教具,一般都束之高阁。

2.4 自制玩教具功能单一、“寿命短”

幼儿园花了大量财力和人力制作的玩教具,在幼儿玩耍的过程中不能一物多玩,使用时间普遍偏短,有的孩子玩了几天就坏了。这些是导致幼儿园教师不愿意自制玩教具的主要原因。自制玩教具功能单一,是幼儿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玩具可以一物多玩;玩教具“寿命短”的主要原因是选取了容易破损的材料。

2.5 幼儿园教师缺乏创意,只能进行简单模仿

在调查的过程中,许多一线幼儿教师都提到了这个问题,认为自制玩教具在幼儿园是很有必要性的,但是想做不知道怎么做,确实需要做玩教具了,只有找网络、书籍照着做,缺乏灵感、缺乏创意。确实,幼儿园自制玩教具对于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因为它融合了美术设计、手工制作、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因此,要制作具有独创性的、符合幼儿需要的玩教具是很困难的。

3 改进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的思考

3.1 丰富半成品材料和自然材料

半成品材料和自然材料可培养幼儿亲近自然的性情,也可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也可相对减轻幼儿教师在自制玩教具过程中,把较多的时间花在制作过程中,可减轻幼儿教师自制玩教具的一部分压力。

3.2 多渠道提高幼儿教师自制玩教具的主动性

提高幼儿教师自制玩教具的主动性可考虑以下途径:第一,开展以自制玩教具为基础的园本科研,引起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在教研的过程中,调动老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第二,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带动园内主动自制玩教具的良好风气。第三,可举办自制玩教具的讲座或比赛,提高幼儿教师自制玩教具的技能。

3.3 幼儿教师在自制玩教具使用过程中引导策略和评价

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要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玩教具,它为幼儿从现实进入想象架起了桥梁。现阶段,幼儿园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指导缺乏有效性。在幼儿园游戏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在游戏中,幼儿也可自主选择、操作和摆弄玩教具,而幼儿园教师在游戏中要善于观察,把握好间接指导与直接指导的关系,通过教师的追随观察和跟踪解决问题等方法推进游戏的发展。

篇(2)

一、选取含有民间艺术文化的游戏材料

1.直接选取民间艺术作品为游戏材料

首先,游戏材料作为幼儿园游戏中的基础组成部分,能直接地与游戏中的幼儿进行接触。许多民间艺术文化对于幼儿来说不能直接进行运用与消化,但是我们可以将其直接投放到游戏中让幼儿了解,比如将民间的泥塑这一艺术作品放入幼儿角色游戏中的“饰品”店,通过幼儿的“购买”来对泥塑进行欣赏。教师在投放这些艺术品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游戏主题,投放相应的民间艺术作品,并着重引导幼儿对这些艺术品进行多方面的观察,让幼儿对这些成品民间艺术材料有所了解,而不是完全开放式地让幼儿独自探索,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他们的知识。

其次,许多民间艺术并不是以一个固态的形态来呈现出来的,但是我们可以将这些民间艺术元素作为材料加入我们的游戏中,如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在幼儿园小、中、大三个年龄阶段,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民俗音乐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些活动中的素材进一步延伸到幼儿参与的游戏中,比如教师可以把江苏民歌《茉莉花》投放在表演游戏中的小舞台作为音乐,进一步引导幼儿根据歌曲学习一些汉族舞蹈动作。在体育游戏中也可以将维吾尔族歌《哇哈哈》融入其中,让幼儿学习其特有的拿东西的动作来接力运球。

2.选取与民间艺术相关的半成品材料

学龄前幼儿的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相比于以欣赏为主的成品民间艺术作品,它们对于半成品材料更为喜欢。许多的民间艺术都是由最本土、最大众的材料而来,特别是幼儿园所在地区的民间艺术,更能够进入幼儿的游戏中。在选取这些与民间艺术相关的成品材料,除了要考虑材料安全性、游戏主题外,还应该重视幼儿的已有水平。

二、创设有民间艺术文化的游戏环境

1.幼儿园整体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的工作一直为营造良好的环境适应教育,为孩子提供机会和条件,把他们的活动和表现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原则之一。幼儿进入幼儿园首先能感受到的就是幼儿园的整体环境,现在幼儿园的墙面、走廊、过道甚至是窗户上,教师们都给予了装饰,有的是幼儿的作品,有的是由废旧材料制作而成,这些东西每每都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果能利用幼儿园这个大环境将民间艺术文化融入其中,在走廊、墙面等幼儿能够看得到的地方,加入一些与民间艺术文化相关的绘画、手工制作,如在中秋节期间,可以在幼儿园大厅悬挂一些有民间特色的灯笼,在丰富幼儿园环境的同时不忘宣传民间艺术文化,还可利用家长对一些民间艺术文化的认识,一起为幼儿园环境做准备,通过家园合作,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丰富并且饱含民间艺术文化的环境,让幼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2.游戏操作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幼儿同这些环境之间的互动。幼儿园整体的大环境虽然能呈现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文化,但是幼儿与其接触的方式、时间都较少,幼儿园整体环境的教育作用很难有效、直接地发挥,因此,班级中幼儿的游戏操作环境也至关重要。除了为幼儿准备成品或半成品的民间艺术文化相关的材料外,还应该创造一个能让幼儿一目了然、直接感受的环境。

在含有民间艺术的游戏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主题或者区域的外部环境布置,如贴一些相应的图片、海报等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还可以在游戏中加入一些民间艺术文化的元素,如服装、音乐、学习材料。在游戏开展之前,通过多媒体等手段让幼儿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了解,为游戏的操作做准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积极地引导幼儿与这些环境之间进行互动,让幼儿在互动中学习民间艺术文化,同时也在无形中形成了一个游戏氛围。

三、开展有民间艺术文化的游戏活动

1.开设有民间艺术文化的游戏主题

在幼儿园的游戏中,不管是角色游戏还是区域游戏或者户外游戏,都有自己的主题,这些主题应该是幼儿园教育的整体目标与具体的教育目标相结合而来。如果只是将民间艺术文化相关的材料零散地投放在一些游戏中,幼儿很难着重地、系统地了解民间艺术文化。将幼儿游戏某个主题直接定为某一民间艺术文化的主题,特别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幼儿会主动地去了解,去探索。

如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以及班级教学内容中的剪纸活动,在美术区开展“剪窗花”主题。由于南方过年时的活动越来越少,这样的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幼儿对于过年的热情非常高涨,所以在过年前开设的“剪窗花”主题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又能与节日相融合,还能引导幼儿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在游戏中幼儿与教师通过故事的等形式一起了解窗花来历,欣赏各式各样的窗花,由最简单的花纹开始剪纸,到最后的自由想象、自由创作,整个游戏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长期性地作为一个主题来让幼儿参与。开设民间艺术文化的主题,让幼儿有层次性地了解、学习民间艺术文化,融入民间文化艺术中,感受其中的内涵,并且还能体会到自己主动创造的快乐。民间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瑰宝,是民间艺术的感觉和欣赏的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过程。

2.直接开展各种民间游戏

相对于一些操作性强的民间艺术活动,一些本来就非常有特色的民间游戏也非常受幼儿的喜爱,而且有的这些游戏能够适合几乎所有的幼儿,不管是哪个年龄层次的孩子都能够参与其中,这些民间游戏也隐藏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教师们无须再画蛇添足地为其准备太多的东西。

篇(3)

在幼儿教育领域,游戏占有重要地位。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最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都提到:"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那么何谓游戏呢?游戏是游戏者能动地驾驭活动对象的主体性活动,它现实直观地表现为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因此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游戏在幼儿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分析本园幼儿游戏活动发展现状入手,在游戏活动中影响幼儿主体性发展的误区:(1)游戏环境的创设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幼儿的主动参与。(2)重视了外在的形式及大量材料的充实,忽视了平等、和谐的精神环境。(3)教师是游戏的导演、设计师,幼儿在游戏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自主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紧紧围绕着在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开展课题实践,获得了一些体会:

1.让幼儿成为游戏环境的主人

《纲要》谈到环境育人是幼儿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幼儿是在环境作用下获得发展的,教育环境只有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协调统一,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

1.1 优化环境,以景育人。《纲要》中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正在努力实践着'环境育人"这一教育理念。健康优美的园所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孩子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孩子素质的提高。我们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努力让物质文化凸显个性美,发挥其熏陶功能,通过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知识化,让幼儿园的一景一物,每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在无声地"说话",让孩子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受到文化熏陶,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孩子们温暖的家园、幸福的乐园。

我们采用师幼商讨合作的方式共同美化室内外环境,室内采用折、粘、画等方式装饰上富于童话色彩的壁画,为幼儿提供更多参与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教师为幼儿尽可能多提供优美、健康、科学、寓教于乐、丰富多彩教具和学习材料,创设小动物观察区、娃娃家、美容美发厅、小超市、面包屋、汽车城、建构区、手工制作、绘画区、数学益智区等,孩子们在这丰富多彩活动中体验到游戏快乐和幸福,同时也丰富了孩子们参与社会活动兴趣和经验。

此外我园非常注重让外部环境愉悦幼儿的身心。走进文幼,教学楼新颖美观的设计、五彩缤纷的装扮,深得幼儿喜爱,个个墙壁绘制了童趣十足的壁画,设置了运动墙、幼儿绘画墙、世界各国的国旗墙等,一楼长廊三国人物脸谱;二楼长廊海底世界;三楼长廊丰收果实;四楼长廊南国风情,让幼儿园充满了文化内涵和气息,还设置了充满生机的绿色家园,我们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家园绿化工作。赏心悦目的门厅文化,静雅的门厅,不但及时向社会、家长宣传反映幼儿园工作动态,展现幼儿园风貌,还展示了幼儿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且向家长宣传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

1.2 师幼共创游戏环境。《规程》指出,应因地制宜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给幼儿多一些自主的空间与时间。这是幼儿获得发展的前提。首先,我们从幼儿的一日生活入手,调整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提出了在"环节过渡上给幼儿自由,在游戏活动中给幼儿自主",让幼儿有更多自我发展的空间与时间。早入园、集体活动后、等待离园,都成了孩子们的自由游戏的时间。在其它活动时也允许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实践和探索。

1.3 师幼共同准备游戏材料。幼儿学习的方式是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并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一方式进行的。我们认为幼儿与环境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当这种关系出现矛盾时,环境材料超出或低于幼儿发展水平时,幼儿的主动性则不会被激发;当这种关系融洽时,幼儿的态度是积极的,行为表现上是主动的。因此,在投放游戏材料上,我园下大力气深入研究本班幼儿特点和需要,带动幼儿共创游戏材料。

2.让幼儿做游戏的主人宽松,自由的心态,是幼儿主体性发挥的基础

2.1 营造平等、宽松、愉快的游戏氛围。《纲要》中在"精神环境"创设方面,重点强调了三种人际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师幼关系。要求教师要尊重、热爱、理解幼儿。我们的体会是教师要有一颗童心,才能深入童心。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2 让幼儿成为游戏过程的主人。

(1)幼儿是游戏主题的确定者。游戏的关键在于自主性,幼儿在较大范围内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自己选择游戏伙伴。在没有外在的限制下,能够真正放松,积极投入活动,充分表现出自己在主动的探索。

(2)幼儿是游戏规则的捍卫者。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使遵守规则成为孩子们的自主行为,从而开始从"他律"向"自律"发展。教师就组织幼儿讨论,制订规则。由于是幼儿自己讨论的结果,在执行起来幼儿都很自觉,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规范行为表现出了极大的主动性。

(3)幼儿是游戏材料的操作者。《规程》中指出:"鼓励幼儿制作玩具"。幼儿对自己制作的玩具的确有较浓厚的兴趣,往往在玩的过程中自信心也获得了满足。让幼儿主动去制作游戏材料,来实践愿望和积极性。每一次的成功与进步,都离不开幼儿亲身的体验。使幼儿真正成为游戏材料的主人。

(4)幼儿是游戏的导演、演员。教师在组织活动中,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对他们喜欢的实物进行观察,并提供多种活动材料进行操作,充分调动各种感官,通过这种活动强化幼儿与周围物体的接触,增进认识,培养情感,提高想象创造的能力。游戏就象一面镜子,孩子全神贯注地投入游戏时,他们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性格特点、待人处世的态度都会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通过观察,适当的加以点播、引导,相信孩子的能力,这也是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的体现。

篇(4)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

一、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幼儿兴趣的培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科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涵盖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注重讲解科学知识,以及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能力和方法,却很少关注幼儿在科学活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科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指要培养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科学自主探究活动较少

幼儿园阶段孩子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幼儿园教学多以游戏或活动的形式呈现,科学活动因其学科特点,倡导以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形式呈现。幼儿在探究活动中,通过自己动手,直接接触科学学习材料,有助于实现科学知识的构建。但是在当前的科学活动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讲解或演示的方法为主,对幼儿进行科学知识的灌输,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在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主要是提问法。如果幼儿说出的答案与教师心中想要的答案一致,教师就会对幼儿提出口头表扬。相反,即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表现得很积极,但是说出的答案不是教师想要的,教师就会直接让幼儿坐下。这种僵化和以固定答案为标准的评价方法,只重视结果,忽略过程,会打击幼儿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二、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学方法

1.重视培养幼儿科学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只有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才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活动的教学活动中,提高科学活动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南师大版《做陀螺》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幼儿展示几个精美的陀螺,向幼儿演示陀螺的玩法,幼儿们马上就被好玩的陀螺吸引,争着玩陀螺,对陀螺的好奇心和兴趣立即被激发了出来。这时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好奇心理,及时提出问题:陀螺这么有趣,你们知道陀螺是怎么做的吗?这样就成功导入了科学活动。再如,在南师大版《纸杯电话》这个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师出示纸杯电话成品,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我这里有一副纸杯电话,谁愿意和我一起玩一玩打电话的游戏?(教师请一个幼儿配合,演示拉直线绳,互打电话的游戏。)参与游戏的幼儿非常激动,其他观看游戏的幼儿也跃跃欲试。这时教师说:这个电话有趣吗,你想要吗?(幼儿竞相回答:想!)教师:好,今天就请小朋友找一个同伴,两个人合作,做一副纸杯电话。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成功调动了幼儿参与科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科学活动教学氛围。

2.鼓励幼儿自主探究科学活动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幼儿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亲自动手,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解开心中的疑惑。因此,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非常适合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学习,教师应鼓励幼儿积极探究科学活动。例如,在《种大蒜》这个科学活动中,教师出示大蒜,引导幼儿认识大蒜的形状、颜色、气味,并演示大蒜的种植方法。然后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大蒜的种植方法,教师请幼儿总结种大蒜的方法:第一步,选择种植需要的材料和器具。第二步,找出大蒜根部,把大蒜的须根朝下,用手按到土里,轻轻地把泥土压在大蒜身上。第三步:给大蒜浇水,再将种好的大蒜端平摆在户外平台上。最后教师给幼儿布置科学活动作业:种植大蒜。幼儿根据在活动中学到的方法,亲自动手种植大蒜,并在记录单上记录各个时间段大蒜的生长情况,以及不同时期大蒜的形态(用画画的方式记录)。这个过程加深了幼儿对大蒜生长过程的了解,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幼儿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再如,在《磁铁能吸什么》这个科学活动中,教师操作磁铁吸回形针,幼儿初步了解磁铁的特性。然后教师出示记录表及材料,帮助幼儿理解记录符号及要求,具体过程如下。教师出示操作材料:磁铁、铁钉等物品,并进行演示操作。接下来教师出示记录表格,讲述记录单的使用方法。教师提问幼儿:表头上画的是哪些东西的图标?教师交代记录符号及要求:表格左栏里有个问号,它表示你的猜想,如果你认为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就在这个物品的图标下面,问号里的一栏里做上记号。接下来就是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了,教师将幼儿分成两组,引导幼儿猜测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教师示范操作并做记号,然后幼儿自己操作磁铁,教师巡回指导幼儿操作,提醒幼儿要注意安全,不要弄伤小手。通过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磁铁,他们发现了磁铁的神奇特性。接下来教师帮助幼儿汇总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用磁铁可以帮助我们分辨哪些物体是铁做的,哪些东西不是铁做的,这就加深了幼儿对磁铁特性的认识。

3.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在幼儿心中的形象是神圣且具有权威性的,教师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都能给幼儿带来巨大的鼓舞。因此,教师在科学活动教学中进行的教学评价,应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教师应由注重结果评价向结果和过程并重转变,构建多元化的科学教学评价机制。教师要不吝惜自己的赞美,对于在科学活动中积极活跃,或进步较大的幼儿都要提出表扬,对于幼儿天马行空的想法,教师要肯定其大胆创新的精神,使幼儿的发散思维得到保护和发展。在多元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中,学习结果不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幼儿各方面的闪光点都能得到肯定,擅长的领域都能得到发展,切实践行了促进全体幼儿共同进步的教学理念。总之,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学习兴趣,鼓励幼儿自主探究科学活动,合理评价科学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掌握进入科学大门的钥匙,不断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娜.论幼儿园科学领域学科教学的有效开展[J].赤子(上中旬),2015,(08):177.

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家长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幼儿教育越来越被大家关注、重视。但是许多幼儿园特别是竞争相对激烈地区的幼儿园尤为严重,这其中,家长助推幼儿教育“小W化”的行为不可忽视,主要是把幼儿当作小学生来教,过早的传授加减算数和拼音写字,这样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如何有效预防这一现象的产生,还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经过多年的探索,我的体会是:

一、重视培训交流,引导家长转变“小学化”观念

我园通过“转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专题培训讲座和家长会,向家长宣讲教育部的通知,并把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向家长讲解。针对部分家长受应试教育影响、缺乏科学的保教知识,对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不理解的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理解家长顾虑的同时,对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工作作了解释说明,并从幼儿年龄特点、心理和身体发育状况等方面阐释了学前教育中儿童的成长需求,用一些小故事、生动的名人成长事例消除了家长心中的担忧,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另外,我们组织了家长进行家教经验交流,请教子有方、教育效果好的幼儿家长介绍他们的做法,供大家学习借鉴。这样的方法,对引领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克服“小学化”倾向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注重认识引领,帮助家长打消“幼小衔接”的焦虑

据相关媒体报道,幼儿教育 “小学化”在幼小衔接教育中体现的更加明显,家长们担心孩子不能适应小学生活,在知识的学习上不能赢在起跑线上,因此,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即将升入小学的幼儿家长们,打消他们存在的种种焦虑:一是鼓励家长激发幼儿上学的自信心,帮助幼儿做好社会适应性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准备:二是调整幼儿学习生活规律,学会守时、自律、自理;三是家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幼儿安心学习的氛围;四是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懂得远离危险,确保自身安全;五是学会规范行为,学会自律、自理,懂得安全自我保护,不要给同伴造成危险;六是做好幼儿及家长的心理疏导,加强幼儿社会往能力的培养,使其身心愉悦地渡过幼小衔接的适应期。

三、强化家园合作,促进家长转变“小学化”观念

1.家长开放日:为了转变家长“小学化”观念,我园经常开展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们来园观摩幼儿的晨间锻炼、集体教育活动、游戏、课间操、就餐等半日常规。让家长们亲自体验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看到了在幼儿园的常规活动中,教师是如何以游戏为主组织活动,如何在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学习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与幼儿进行交流互动,如何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等,不但拉近了幼儿园与家长的距离,而且淡化了家长看重知识学习的做法。

2.家长助教:家长助教活动也是实现家园互动、转变家长观念的又一项举措。我们邀请了“妈妈老师”“妈妈大夫”“警察爸爸”“农民爷爷”等到幼儿园当“老师”,讲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讲如何保护牙齿、讲遇到坏人怎么办……来自各个行业的“老师”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教育素材,使孩子们开阔了眼界,获得了一些社会知识和经验,与此同时家长也对幼儿园教育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使家长亲身感受到了孩子成长的需要,认识到了“小学化”的危害。

3.亲子游戏活动:亲子活动是一种辅助日常教育活动的有效活动形式,是促进家长转变观念的有效途径。为了帮助家长转变“小学化”观念,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定期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三八”妇女节,举办了“庆三八,爱妈妈”主题活动。通过给妈妈献歌、捶背,和妈妈一起制作红花、给妈妈戴花等环节,孩子们的心灵播下了一颗美丽的种子,他们懂得了去如何爱自己的亲人,亲子关系进一步增强。再如:秋季亲子运动会、“六一”“元旦”的亲子联欢、日常的亲子手工制作等活动,使家长们在与自己孩子的互动、交流、探讨中,了解了自己的孩子,增进了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淡化“小学化”观念,为孩子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体现了家园合作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总之,在预防幼儿教育 “小学化” 的过程中,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和身体发育规律,认识到“小学化”教育的危害,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用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来培养孩子尤为重要。只有重视家长观念的转变,得到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才能得以根除,孩子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本文项目:此文是湖南省2014年立项规划课题《基于去小学化家园合作教育实践研究》(其编号为:XJK0142XX04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家园合作防止幼儿园“小学化”的研究》,郑晓娜,河北石家庄幼儿园.

[2]《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百度文库.

篇(6)

【摘 要】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游戏”与“教学”在不同程度上的结合。但通过对西安市幼儿园教师的调查发现,教师重教学轻游戏的观念普遍存在,在游戏指导中存在着功利化、成人化、刻板化、绝对化倾向等问题。应充分认识游戏与教学分离式、交叉式和融合式三种关系模式,实现关系的转化,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深度支持教师的转变与发展。

【关键词】 幼儿园;游戏;教学;关系模式;调查反思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游戏”与“教学”在不同程度上的结合[1]。在幼儿园教育中,有两类活动分别强调顺应儿童发展和促进儿童发展,并将儿童的发展纳入到合乎社会要求的轨道这两个不同方面,他们就是游戏和教学。在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中,处理好游戏和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幼儿园教育中这一两难问题的关键。在教育实践中,很多问题和困惑的产生都是与不会区分或者不去区分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相关。如何对待游戏,如何坚持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又能自然有效地达成幼儿园教育的目标,这是摆在教育实践者面前的棘手而又紧迫的问题。本研究基于西安市幼儿园教师的实践调查,认为当前进行高质量、深入化的教师培训是从根本上还原幼儿园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围绕游戏与教学的关系问题,课题组进行了问卷与访谈(包括一对一访谈与集体座谈两种形式)相结合形式的调研。

1、教师心目中的观念

关于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几乎所有教师都持肯定意见,但对于“玩”和“教”哪个对幼儿更有用,大部分教师认为“教”更有用。理由是“教”能让幼儿学到东西,能很快看到能看到效果,而“玩”能否让幼儿学到东西很难确定,尤其是不能让家长看到预期的结果。当问到“你对游戏和教学哪一个更投入更用心”时,大部分教师回答对教学更用心,理由是教学环节比起其他环节更重要,实际上也容易把握,而对游戏则很难做到既不过度干预又不放任自流。关于“游戏是否有必要和教学相结合”的问题,教师们普遍认为应该结合,因为游戏能够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对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达成预定目标很有帮助。

2、教师的行为与实践

游戏在何时会与自己的教学行为相结合,大部分教师认为在集体教学活动的导入部分很大量使用游戏的形式,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如有幼儿跑神、不关注的情况发生时也会使用游戏的形式,一般在教学活动结束时也会考虑将重要的教学内容延伸到区域活动中。教师们反映教学中“借用”游戏方法有一定效果,但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中比较费时费力,

3、教师对幼儿的游戏行为的评价

教师们认为目前幼儿园更关注幼儿的区域游戏和户外游戏了,而且认为户外游戏教师组织与指导比较有把握,而对区域游戏不太能胜任,尤其是角色游戏与建构游戏教师认为自己布置如何指导才好,更多地情况会让幼儿自由发挥。

二、教育实践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这些年来,游戏作为教学的手段,已受到了教师的重视。但有的教师为了使活动呈现所谓理想的游戏状态,会把教学、谈话甚至是生活活动都安上“游戏”的名目,这实际上是把游戏当成一种装饰,这样的活动往往会偏离教学目标,显得生拉硬套甚至不合逻辑。根据课题的调研结果,经过归类分析,我们认为目前西安市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中的问题主要有:

1、教师“重教学轻游戏”的观念依然存在

教师通常能够认识到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多方面的价值,如游戏有助于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社会交往策略、积极情绪情感、亲社会行为、想象力与创造力等。但是却对通过游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却没有鉴定的信念,他们不相信可以通过游戏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大部分教师的观念中,教学活动因其能够精心预设教育目标、可以有效控制幼儿的学习行为和自身的教学行为,从未相信教学活动才是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的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尽管教师承认游戏的价值,但是他们往往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认为成人为有而选择的活动具有更高的价值。而且,教师们认为自己的专业性主要体现为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而非游戏活动的创生与组织。

2、教师对游戏的理解停留在功利性价值的开发层面,无视游戏的本体性价值

不可否认,游戏本身具有其形式活泼、操作性强等特点,尤其是规则游戏因其竞赛规则所能引发幼儿的参与和竞争的特点,在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方面,游戏确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游戏之所以存在至今,并非单纯因其工具性价值,游戏的本体性价值更是游戏的核心魅力。

3、游戏化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通过角色扮演表现出成人化、刻板化、绝对化的指导倾向

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对游戏控制过多,异化了游戏。教师往往是游戏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严格控制着幼儿游戏的内容、时间、规则以及游戏的发展。在角色游戏中,教师经常采取“包办”的做法,给幼儿准备好各种游戏材料,以一定的模式导演幼儿的游戏,如规定几种主题和角色,帮助幼儿分配角色或指定角色,角色必须按固定方式来表现,情节也要按一定套路发展。显然,幼儿没有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我们经常在幼儿园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游戏开始前,教师会说,你要想好玩什么,怎么玩;在游戏中,教师会说,你不可以这样玩,你必须那样玩;在结束时,教师会说,你学到了什么,你以后应该这么做。正如华爱华教授所分析的那样,“在教学计划中,教师会详细地安排游戏的过程,使得幼儿按教师设定的流程进行‘游戏’;在游戏的设计中,教师规定了幼儿的游戏行为,成为游戏的直接导演者,幼儿成为游戏的‘奴仆’”。

三、游戏与教学的交叉转化,是幼儿园教育实践的现实选择

1、教育实践中游戏与教学的三种关系模式

目前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探索实践中,逐渐发展出多样化的游戏与教学融合的模式,根据二者融合的程度的不同,基本可分为以下三种模式路径:

一是分离式。游戏与教学在时间段上彼此分离、独立存在。从课程计划表以至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组织环节,都可以看出他们的各自分离的现状。教师一般更注重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游戏以自由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教师不太干预幼儿选择游戏和游戏进程。这也是我们传统上组织游戏与教学活动的方式。

二是交叉式。教学内容在游戏中得以运用,或在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又回到教学中解决。而这仍然是两个独立体。游戏可以是教学活动的先导,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可以通过教学加以理性化;游戏也可以是教学的后继活动,教学中儿童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游戏中得以运用。在儿童游戏时,教师在观察和理解儿童的基础上,可以以个别或小组形式插入有益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教学和指导。运用插入式结合方式的原则是既要有益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又要避免干扰儿童自发、自主的游戏活动,在一种活动中插入另一种活动时,应自然而不要生硬。

三是融合型。教学追随和支持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教学与游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以游戏为中心的学习”,教学活动在向幼儿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师和幼儿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着双向的建构,通过对话、交流、交往等活动,彼此在情感态度、经验等方面得到了体验,教师在支持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幼儿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获得了发展。在这里,游戏成了幼儿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同时它又是幼儿积极主动、自然而真实的学习活动。最理想的模式就是这种幼儿与教师在一起共同生活、游戏、做事,共同获得发展。

目前,很多重视高质量教学活动的幼儿园正在尝试着把游戏与教学因素通过交叉形式相结合,使幼儿园的非游戏活动游戏化,探讨了游戏与教学结合的不同形式。当然,教师选择以上哪一种做法,与他们的现有专业水平和幼儿园的客观条件有关。

2、教师培训:深度支持教师的转变与发展

跳出传统认识的局限,完整地解读儿童游戏的存在及其对于教育教学的价值,厘定游戏价值在幼儿园课程中全面实现的可能路径,便成为一种必须。在这将近一年的指南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的问题有:(1)培训设计中对游戏主题、游戏与教学关系主题给予比重过小,有些培训主办者甚至随意取消这些主题,反映出培训设计者对于游戏也仅将其作为活动形式的陈旧观念。(2)部分培训中设计的游戏专题内容比较空泛,案例分析不深入,多是零散的教育案例,严重缺少反映教育活动连续性的大型案例。反映出来自西安市幼儿园园本性、原创性案例的缺失。(3)培训形式多是讲座式、讲授式,缺乏让学员深度体验、深度参与、师生互动式的参与式培训。基于上述问题,今后的培训可从培训设计、游戏主题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培训设计主要涉及到培训管理者的理念,培训管理者应该深刻认识游戏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加大游戏主题在整体培训框架中的权重,甚至可以尝试进行教师游戏组织能力提升的专项培训,并且要吸引园长和其他幼教管理者参加。这也是一个重要信号的释放,即让广大一线教师从培训课程设计中就能体会游戏对于自己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开发科学有效、系列化的游戏专题,本课题组目前开发并已经使用的专题有:“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精神解读、关注游戏、关注儿童的游戏精神、实践幼儿园的游戏生活、游戏与玩具等。

最后就是游戏培训形式的改革,实践参与式培训。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局限于普通教室里的讲座式培训,直接将培训举办在幼儿园的教育(学习)现场,并为培训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便于学员们随时发起和组织游戏观摩。这样既激发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又能真切地把所学加以分析应用。除此之外,更要改变学习参与者的角色,改变以往单纯的师生关系,培训者既是老师,更是主持人、学习同伴、发问者和画龙点睛的人;被培训者需要动脑、动手还用动情,做到全身心的参与。

【注 释】

[1] 朱家雄.“通过游戏的教学”与“包含教学的游戏”—二谈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J].幼儿教育2008(8).

【参考文献】

[1] 黄进.体验为本的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2006(8).

[2] 彭海蕾.论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实践策略.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3] 华爱华.“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反思.幼儿教育,2009(4).

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教育;学习方式;游戏

在幼儿学习中,理想的方式是要注重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科学领域,要通过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获得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的深层价值,实现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长远目标,使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凝聚科学精神。新纲要颁布后,幼儿园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改进,特别是在组织策略上,最明显的变化是从“教中学”转向“做中学”,让幼儿亲自动手、动脑获得直接经验,重视幼儿科学探索环境的创设,重视在幼儿兴趣点上生成教育活动。

但在具体实施时,教师理想的观念与现实行为的矛盾导致知行分离、言行脱节——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困难;在操作上也往往顾此失彼,具体表现为四大弊端: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选择上多预设,少生成;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学习方式上多传授,少探究;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内容上多知识,少智慧;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上多正规性科学活动,少非正规性科学活动要开启幼儿的科学智慧,需要在科学游戏之中自然生成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科学思维方法,其基础是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的养成。这就要求以游戏化学习为核心,在诸如一日生活、课堂教学、区角活动等学习场景中,衍生出探究式学习、生成式学习、验证式学习、生活化学习等形式,以简单科学思维方法,自觉地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逐步促使幼儿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的养成,并保持幼儿科学兴趣、科学理念的不断发展。

1 以游戏化统合幼儿学习的构思

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要解放幼儿手脚,给予他们充分的摆弄、操作、尝试、发现、创新的机会与空间,使他们的科学认知水平有提高,对科学活动有浓厚兴趣。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在游戏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游戏本质所决定的。因为游戏是活动者内在动机的活动,不受活动以外的目标控制,活动的目的就在于活动本身,因而是自由的;游戏是活动者自主的活动,它不受活动以外的他人控制,因而它是符合自己意愿的一种活动;游戏是注重过程体验的活动,它不受结果评价的制约,因而它营造的是一种轻松安全的氛围;游戏是在个体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活动,它无须承受过于超越自己能力的行动,因而游戏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表现;游戏是个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在操作物体的动作中建构经验,因而它同时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

因此,在游戏化的学习方法中,不存在任何强制性的迫使,玩与不玩,玩什么,怎么玩都是由游戏主体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游戏化的特点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游戏不再是生存必需而是自然必然性的超越,,以游戏方法是发展幼儿主体性的适宜途径,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科学领域中运用游戏化学习方法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利用这种方法与因素编制的教学游戏能很好的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2 基于“游戏”的幼儿多元学习的实施

在幼儿学习活动中,以游戏化为基本理念的学习,是以幼儿身心发展为基本依据的,以幼儿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为基本目标,从而形成以探究式学习、生成式学习、验证式学习、生活化学习为基本形式的多元学习方式。

(1)探究式学习:在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幼儿进行观察、探究之后,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头脑中会有许多刺激、动觉的经验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还有一些处于半意识状态的东西,比较浅显单一,这时就需要通过思考和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形成想法,通过交流来梳理头脑中的信息,明晰所发现的事物特征和关系,以及自己的探究过程。 探究式学习能让幼儿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等各种感官去观察这个世界,从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三个过程。它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也经常被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作为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除了问题的提出外,还包含问题的尝试解决、问题解释的形成、问题解释的评价、问题结果的评价和交流等五个层面的内容。

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是为了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态度,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广阔的空间与充分的时间,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鼓励幼儿在寻找资料、调查采访,实验操作等动手、动脑、动口的探究过程中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使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过,这种特点也决定了探究式学习方式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

由于小班幼儿受年龄特征的影响,缺乏探索的能力即独立性,因此在实施探究式学习过程,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经验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保护、满足、鼓励幼儿好奇心、求知欲入手,激发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孩子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幼儿能不断的动手操作、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使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幼儿科学探究教育活动中,更重要的是促使幼儿形成获取知识的兴趣、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探究式学习的展开,概括来说,有三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把握的:

一是幼儿探究式学习要以兴趣导入为条件,即要强化游戏在探究式学习中的作用。因为,幼儿身心年龄特点决定了探究式学习是有别于成年人的,也有别于中小学生,它更注重感性认识,更需要情感投入,更讲究情境的营造,以激活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学习需求。

二是幼儿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的价值引导和资源支持,即要依据幼儿的思维水平来设计相关探究要素,提供探究的资源,引导探究的方向。这是因为幼儿毕竟是一个缺乏社会经验、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群体,组织与引导是教师的应尽职责和义务,这也是促使幼儿进入探究境界的有效保障。

三是幼儿探究式学习需要情感保护。由于经验的欠缺和独立学习能力的薄弱,他更容易遭受探究过程的挫折,失败是难以避免的,甚至有可能很难找到成功感,由此,教师在引领幼儿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时候,切不可只关注那些成功者而忽略了失败者,恰恰是那些失败更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呵护,才能促使这些幼儿在失败中感受关爱,才能在不断失败中找到探究的乐趣。

(2)生成式学习:在幼儿园教学中,生成性学习是指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幼儿的需要和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的及时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幼儿更加有效地学习的一种方式。它既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计划的执行,也不是幼儿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师幼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真诚的态度和为幼儿发展服务的心与幼儿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自己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等作出的及时价值判断对教学行为与思路进行机智性调整,以师幼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使幼儿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生成性学习的主体是幼儿,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依赖于幼儿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预设,精心设计灵活的预案,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意识,应对幼儿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活动中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调整教学预案;而且要对幼儿在活动中发生的、教师未预料到的、幼儿感兴趣的、有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生成新的活动继续进行探索,更好地提供幼儿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从呈现内容和生成价值分析,生成式学习需要把握这样一些原则:

一是时机的把握。时机来自何方?应该来自幼儿的学习情境之中,它可能是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以外事件,如案例7中的玩具倒翻,也可能来自问题的出现,如案例8中出现的情景。不管是何种时机的出现,都需要教师的灵活处理,智慧把握,并且加以组织引入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

二是目标的把握。生成的时机是多种多样的,但在考虑适合于幼儿需求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学习目标的一致性。如果生成出的问题与学习目标毫不相干,教师就不必跟着幼儿走,可以巧妙地一带而过,搁置不管。如果生成出的问题有利于达成学习目标,即使偏离原来的预设,也要跟幼儿的需求走,而且要充分利用这难得的生成来为达成学习目标服务。处理得好,就能化尴尬为精彩。

三是过程的把握。幼儿的生成式学习依然要强调游戏性,在学习过程中体现游戏性的设计是教师的必然选择。在案例8中,所生成的转转转——变变变——猜猜猜——滚滚滚等环节都充满了游戏的意味,却又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进行有意义的探究,使生成式学习在探寻数字规律中获得科学思维的发展。

(3)验证式学习:幼儿的学习不仅在探究,也在验证着他所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有时可能是因为“知其然”而想进一步探索其“所以然”,有时是因为有许多猜想或假设而想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检验自己的想法的正与误。验证式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但又是富有兴趣的。他不仅是在探索,更是在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并且在运用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幼儿需要用自己的体验来验证生活经验积累的正确与否。而且通过验证正确认识事物的特点,从而认识倒科学的严密性、真实性,以激发幼儿对科学学习的热爱之情及正确态度的养成。

(4)生活化学习: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科学(含数学)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要生活化。因此采用生活化的学习方式,结合生活化的情境,开展科学教育,能让幼儿轻松自如地感知科学现象。教师要有意识的、有目的地运用这一学习方式,利用生活素材让幼儿积累科学感性经验,引导幼儿在有意无意之间,通过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各种科学信息,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科学的简单知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因此,生活化学习是指幼儿园的课程不仅应选择幼儿生活作为教育内容,而且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于生活之中”,让幼儿在生活中进行学习。这是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而核心的理念,也是当今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这一思潮在课程中的折射。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不是幼儿学习的障碍,而是幼儿学习的内容、时机、方式,这个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幼儿的学习方式。

例如,探究年历秘密的过程整整持续了两周,孩子们不仅知道了可以挂的是挂历,桌上摆的是台历,而且随着兴趣的发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成活动中了解了各种数字的含义,还能熟练找到父母、同伴、以及自己的具体生日。可见,依幼儿兴趣而生成活动的学习方式,为幼儿在自主建构中提供了自我探究、模仿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细致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概括能力。

这里其实蕴涵着正规性科学学习与非正规性的科学学习结合,既有教学活动时间的学习,又有课外时间的学习,使得生活化的学习成为一种可能。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运用观察、记录、推测、关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类似这样的问题情景,就发生在幼儿一日生活的细小环节中,说明幼儿生活中确实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教育目标和时机。正是巧妙利用幼儿一日生活的环节,让幼儿轻松的感知各种数理现象,既可让幼儿获得初步的知识,又可逐步提高幼儿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