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5:04: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计算机审计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计算机审计是会计电算化的产物
深化改革是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建立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必由之路。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会计电算化得到了普遍应用。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对审计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尤其突出。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审计线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中断甚至消失。其次是对审计内容的影响。系统的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关。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再次是对审计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影响。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传统手工会计系统相比,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必须采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最后是对审计人员的影响。计算机要求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的政策、法令依据外,还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
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必然影响审计工作。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要求,传统的审计已不能适应电算化的发展需要,开展计算机审计势在必行。
二、制约计算机审计发展的主要问题
会计电算化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重大影响,必然对传统的审计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制定与新情况相适应的计算机审计准则,以利于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与此同时,计算机审计准则的制定和计算机审计的开展将会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正制约着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缺乏统一的计算机审计准则和标准,开展计算机审计存在较大风险。一是对计算机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程序缺乏了解,以及数据采集可能带来的机密泄露;二是使用技术不成熟的审计软件。有的审计软件没有经过科学的测试,可能本身就存在设计缺陷;三是审计证据的可靠性。由于有的被审计单位计算机运行处在缺乏控制的状态,审计人员就不能过分依靠,否则难以保证审计证据的可靠;四是过分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过分依赖计算机技术可能会导致检查效率低下,取证范围狭窄,审计证据不充分。
2.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审计方法,阻碍了计算机审计的快速推进。首先,存在着用传统思维方式看待审计信息化,缺乏推进计算机审计的信心和远见。在计算机审计遇到困难时,不是从主观上找原因,而是简单地否定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价值。其次,对计算机审计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有的人认为计算机审计没什么大的用场,还不如手工审计快,不愿把时间浪费在掌握计算机技术上,无暇顾及计算机这一技术问题,自我隔离在信息化之外。其三,存在着技术困难和理念困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必将带来人们思维方式、审计技术方法和作业流程的变革。
3.审计人员的素质与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匹配,影响了计算机审计的整体推进。目前,有些审计机关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审计业务水平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队伍的老龄化,部分审计人员虽然有丰富的财会、审计知识和经验,但由于历史、客观的原因使他们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造成一些知识结构上的欠缺,他们还很难提出符合信息化规律的审计需求,将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转换为计算机可以操作的语言还需要有个磨合的过程。另一方面,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由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仅掌握浅层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技能,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还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因此要真正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尚有难度,需依赖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协助,造成审计人员独立性减弱。此外,由于培训时间短,技术掌握不熟练,在审计过程中,还没有将计算机审计真正应用起来。实际运用与软件设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4.对计算机审计软件开发和运用缓慢。目前由于电信、金融等机构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从而审计软件也开发利用较多,但其他领域较少,而通用的审计软件就更少了。迫切需要尽快开发实用审计软件,以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
5.审计信息资源关联差,存在浪费。许多审计信息资料与数据储存在每一台电脑之中,审计信息资料不能有效地与局域网络进行链接,审计信息与数据不能互通,资源与信息没有实现共享。局域网内的审计数据库开发和建设不够完善,还没有为开展计算机审计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环境。
三、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思路
针对计算机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动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发展。
1.制定统一的计算机审计准则、规范和标准,有效规避计算机审计风险。要尽快制定计算机审计标准和准则,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计算机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保证计算机审计质量。
2.进一步提高认识,普及计算机审计知识,形成有利审计信息化实施的好环境。每一位审计人员都要提高对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认识。要使审计人员不仅要了解计算机知识和原理;而且还要增强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意识,并掌握计算机审计操作方法,逐步能根据审计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编写出各种测试、审查程序的模块。为此要大力强化审计干部开展计算机审计的紧迫性的认识,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对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认识。
3.引入市场机制,尽快开发出更多的计算机审计应用软件。从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实践来看,应当主要开发以下计算机应用审计软件:一是能帮助数据下载,提供不同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接口的软件;二是能对各管理系统进行测试软件。按特定标准生成用于测试系统的数据,使用测试数据检验程序进程,检测被审计单位执行的功能;三是能进行数据测试的审计软件。按审计的要求抽取数据后执行审计功能;四是建立规范的综合性审计数据库,包括满足制定审计计划需要的数据库,积累审计工作经验的数据库和为编写审计报告提供参考的数据库等。
4.各级审计机关要结合实际,开发适应基层审计工作的小软件。各级审计机关在引进和运用上级审计机关推广的通用审计软件的同时,更要注重结合各地的审计实践,开发出具有行业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小软件。以通用性和适用性为原则,由最初的利用通用审计软件进行简单的查询和统计分析,向建立具体业务审计模型方向发展,形成较为固定的计算机审计模型,注意满足不同审计对象的相同审计项目的需要,方便不同类型数据的采集、转换与分析,避免资源浪费。
5.加强培训,建设一支适应时代需要的审计队伍。对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层进行。要经过培训使一线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能够分析建模,制订方案,建立审计模型;能够采集数据,下载数据,整理数据;转换数据和分析数据;最后要形成审计结果。
6.科学规划,循序渐进。要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加强网络硬件的配置。本着“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在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上,要围绕审计项目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适用对路的小软件,逐步建立功能配套、数据完备、操作简便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工作中要克服各自为政的状况,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避免重复浪费。为此,审计机关的主要领导要经常研究计算机审计方面的问题,加大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目标考核,将计算机审计的推广与应用作为一项硬指标落实到每个审计干部身上,引入奖惩激励机制,形成计算机审计良性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孙伟峰: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审计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4年04期;70--71
[2]严永斌:我国计算机审计现状及建议[J];会计之友;2006年03期;59--61
[3]张文婧:改进审计业务管理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03期;41--43
如何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紧密结合国家审计统计体系,有针对性地创新地方审计统计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审计统计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统计数据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和建议的作用,这是当前审计统计实践所要积极推进落实的工作。为强化审计统计工作为领导决策的参考和建议功能,针对地方审计工作发展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需求,围绕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统计、地方效益审计工作统计和地方审计整改工作统计等当前审计工作热点和重点,从审计统计指标、审计统计内容、审计统计工作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工作。
一、加强审计整改统计创新工作
政府审计不仅要查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督促抓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以进一步提升审计效果,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因此,审计统计工作要加强创新,以统计数据的形式全面、准确、及时地对审计整改工作进行统计,实事求是地将审计整改工作状况反映出来,供领导决策参考。为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在审计实践中探索创新几个审计统计指标,根据地方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初步确定该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对各类型审计项目的整改工作统一统计路径,提高统计创新工作质量。
1、创新审计整改工作统计指标。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需求和地方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初步确定年度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已纠正或整改金额、针对审计进行建章立制的个数、审计整改率等。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地方审计整改比例,为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提供决策参考。
2、审计整改工作统计指标的统计范围。在具体设计审计统计指标时,参考国家审计统计指标体系,对以下审计统计栏目的范围进行:一是审计单位名称,系指经审计通知书确认的,报告期内由审计机关独立或以审计机关为主实施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的部门或单位名称。二是审计调查单位名称,系指经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确认的,报告期内由审计机关独立或以审计机关为主实施审计调查,并报送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的部门或单位名称。三是审计资金总额,该指标从资金角度反映审计覆盖面和规模大小。具体范围为:企业,统计会计年度末资产总额;行政事业单位,统计预算资金总额;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统计上级批准计划总投资金额数;等等。以上几个方面是指全面审计情况下的统计口径。在专项审计时,按专项资金额进行统计。四是查出问题金额,系指审计查出的“违规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等的合计数。五是已纠正或整改金额,系指审计决定书、审计报告发出后,被审计(调查)单位已纠正或整改的问题金额。六是查出问题个数,以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个数为准。七是已纠正或整改问题个数。针对审计查出问题已纠正或整改的状况,要研究确定审计统计时的参考判断标准:如有关部门和单位已按要求对违规金额和管理不规范金额等全部或大部分进行了纠正或整改状况;针对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已经建章立制的整改状况;针对违规收费等行为已经停止违法行为的状况;针对不涉及资金的管理性或其他类似问题,有关部门和单位通过会议等形式提出相关要求或在审计整改回复中表示整改的状况;等等。在具体确定参考标准时,要循序渐进地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尤其是要从有利于领导决策角度进行研究。八是已纠正或整改率。
3、关于审计整改率。审计整改率的计算是个敏感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对于审计整改率的统计本身,就涉及到统计角度问题。因此,既要非常慎重地统计,又要积极稳妥地探索创新审计统计。对于审计整改工作的统计,除了要研究统计审计查出问题个数的整改状况,还要参考统计审计查出问题金额的整改状况,以达到实事求是地统计审计整改工作实际,切实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二、加强地方效益审计统计创新工作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政府审计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审计署2003-2007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07年效益审计项目达到50%的目标,同时对审计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目标。这些发展目标对审计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方政府审计也在积极推进效益审计工作。效益审计工作不仅涉及政府审计发展目标,而且也涉及政府审计工作进程。因此,要针对地方政府审计实际创新效益审计统计工作。
1、创新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指标工作。结合审计署审计统计指标体系,根据地方政府审计特色有针对性地整合效益审计统计指标:效益审计项目数,包括以效益审计项目立项的项目数和其他类型审计项目中的效益审计子项目;效益审计项目资金总额;效益审计项目查出问题资金额;占效益审计资金额的百分比;占审计资金总额百分比。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效益审计项目数占年度总项目数的比例,计算效益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效益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计算效益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年度所有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为推进全市效益审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超级秘书网
2、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指标创新的统计范围。根据审计署审计统计报表体系和地方效益审计特色,探索确定以下范围:一是效益审计项目,系指单独立项,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相结合的效益审计(调查)项目的个数。二是效益审计项目资金额:指单独立项的效益审计项目总金额或审计(调查)项目中效益审计部分涉及的资金总额。三是审计查出问题金额,系指填入审计署审计统计“效益审计情况报表”内的数据。四是占效益审计资金额比例。五是占审计资金总额的比例。
在进行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时,既要针对地方政府审计发展特点和发展进程,又要考虑地方政府审计目标。在涉及具体统计技术时,要考虑到经济社会和政府审计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创新工作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政府审计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计算机辅助审计在政府审计中重要性越来越强。李金华审计长在有关会议上多次强调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重要性,并多次要求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
1、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创新指标。针对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探索创新以下指标: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项目数;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项目资金总额;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资金总额;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查出问题的资金总额,计算机辅助审计查出资金总额占审计项目资金总额比例。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数占年度总项目数的比例,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或年度)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为推进全市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一、会计信息化对审计的影响
1.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但由于电算化的特点,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由电算化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诸如手工会计系统中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为非法篡改,则电算化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式处理有关的会计事项,错误的结果将不堪设想。会计电算化系统也可能被神不知鬼不觉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吞没企业的财物。
计算机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内容不仅包括有关财务会计信息,还包括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软件的程序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此外,审计人员还应确定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方法是否合理,是否严格按照分析、设计测试、运行、维护的步骤进行,分析是否全面,设计是否恰当,测试是否充分,会计软件执行过程是否与实际操作中的业务流程一致,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否有效,会计软件是否能够予以依赖,并以会计软件处理输出的结果作为审计对象。
由于会计软件的多样性,被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可以说是种类繁多、错综复杂,再加上目前被审单位会计软件的开发一般没有审计人员的参与,开发过程缺乏完善全面的文字说明,审计人员必须花费大量时间用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审查,以降低控制风险水平。
2.对审计技术的影响。
由于计算机处理和手工处理有很多不同点,从而产生了许多独特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和工具。实行会计信息化后,手工审计方法已不能达到审计的目的,审计人员承担的审计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审计技术和方法应随之改变。不仅要对输入的原始数据和打印输出的会计数据进行审查,还必须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程序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安全保密程度检查。根据系统程序的设计流程图,重点检查程序设计是否符合会计法规、会计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考核它的合法性、合规性;利用被审单位的实际数据,对会计信息化系统进行处理检验,并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数据文件进行审计,注重对业务事项和处理过程进行证据收集。
3.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实现会计信息化后,审计对象的经济业务运作方式、控制措施及作为审计线索和审计证据的财务、非财务数据都呈现出不同于手工数据处理环境的新特征,由于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环境比手工会计系统更为复杂,审计对象也更多元,传统的审计技术与方法在很多情况下已不能满足要求。审计人员只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无法胜任会计信息化信息系统的审计。对于复杂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环境,则需要专门的计算机审计专业人员介入到审计的过程中。
4.对审计取证的影响。
实施了会计信息化,审计线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中断甚至消失。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
但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没有了,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消失了,由存储会计信息的磁盘和磁带取而代之,因此,肉眼所见的线索减少。
此外,从原始数据进入电算化,到财务报表的输出,这中间的全部会计处理集中由电算化按程序指令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中断甚至消失。而且在很多大中型企业中,会计信息系统每天都要结算成本和利润,进行生产动态分析,以供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参考。系统如果停止运行,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往往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动态取证。审计人员一方面要及时完成审计任务,另一方面又要不防碍和干扰被审系统的正常运行,这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增加了计算机审计风险。
二、会计信息化下的审计对策
1.加强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员的培养。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审计人员需要更新知识。不仅需要会计、财务、审计、工程技术知识和技能,熟悉审计法规,及其他审计规范准则外,还需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知识,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和电算化系统评审技术,电算化审计软件的开发使用和维护技术。审计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以促进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适应审计发展的要求。
2.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在审计过程中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对被审单位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获取、数据检查、统计抽样、分析比较、测试数据处理等一系列操作来控制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影响审计质量的各种不利因素,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实现会计电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面对会计电算化时代的挑战,审计机关如何更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现代审计的需求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是时展的要求,实现会计电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只要将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输入了计算机,大量的数据计算、分类、归集、存储、分析等工作,都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因而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时。
(二)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由于在电子计算机应用中,对会计数据来源提出了一系列规范要求,而且数据在处理过程中能始终得到控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手工操作中的不规范、不[,!]统一、易出错、易遗漏等问题,可以使会计工作的质量得到进一步保证。
(三) 促进会计队伍的素质提高
会计电算化的开展,一方面要求广大会计人员学习掌握有关会计电算化的新知识,以便适应工作要求并争取主动;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工作是由计算机完成的,可以提供许多学习新知识的时间,可以使会计人员有接受脱产专业培训的机会。因此,必然逐步提高整体会计队伍的业务素质。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现状。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工作在不断地深入,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会计已成为会计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组织包括政府、企业都已经着手积极推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及完善。总的来说,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已基本普及,但由于各地区,各企业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导致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不平衡,通常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效益越好的企业,会计电算化程度越高,计算机对会计工作的帮助越大。
三、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与传统会计相比,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不论是对于会计工作的储存方式、处理流程、还是内部控制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及时性及准确性,同时使会计从业人员从复杂繁琐的重复性劳动中脱离出来,及时准确地把握企业运营状况,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从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扩大了会计的领域,也为加强全面核算和监督奠定了基础。
不难看出,虽然在职能、方法、目的与责任等几个方面会计与审计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两者具体对象都以会计资料为主,职能责任密切相关。会计电算化在对会计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必然对以会计过程为其职能对象的审计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具体来讲,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经济审查和监督职能本质上仍没有改变,但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运用,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主要体现改变了审计线索、扩大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改变审计的技术方法、影响了审计标准和准则、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等。同时计算机环境下的舞弊作弊行为更具有隐蔽性,无疑加大了审计查处的难度和风险,审计面临巨大的挑战。
四、审计机关如何更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
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及普及使得审计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传统审计存在的信息反馈能力弱等问题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此,为推进审计工作的有序展开,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强化审计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根据会计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调整。面对会计电算化时代的挑战,应从以下方面提高电算化审计的质量以更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现代审计的需求。
1.加强审计工作电算化的理论研究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进一步指导实践的深入发展。与会计电算化相比,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操作方面来看,都远远落后于会计电算化。因此,在强化基本理论和审计目标研究的基础上,加快新形势审计理论的研究,不断总结我国计算机审计的经验和做法,拓宽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尤其要加快对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及技术等的研究,以进一步指导和实现计算机审计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运作。
2.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审计方法的变化,也必须要求审计标准和准则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以适应新要求。首先,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加快制定计算机审计相关标准和准则的步伐,更新审计标准准则,完善电算化审计的标准体系,以规范计算机审计工作,为衡量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保证。其次,在积极借鉴和吸引国际上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发展要求,实现我国审计进一步适应国际审计发展的要求,为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好基础。第三,新的衡量标准不仅要包括计算机审计程序、过程、效果评价指标、审计人员从业标准等衡量审计业务的合法合理性标准,还需对电算化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标准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步骤、应用软件标准等做出明确性的规定。
3.完善审计内容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履行的经济检查、评价及监督的职能虽然没有改变,但不难看出,电算化下的审计除了对输入的原始数据及输出的会计数据进行审查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殊性及其固有的风险使审计面临着在与传统会计条件下不同的审计内容,扩展了审计的内容。
4.改进审计方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积极采用集信息技术、 财务手段、环境评估等多学科知识的技术方法,革新审计方法及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进行审计,实现由手工操作向电算化处理的转变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会计不能满足现代信息时代的要求
传统会计核算下的会计工作形式一般是手工记账、手工算账、手工报账,简而言之会计工作形式就是全程手工。这样便使现在的一般大中型企业的会计工作量居高不下。不仅工作量繁重,而且在各个环节也会因为一些原因使得所做账务出现误差或错误。例如:在会计交易发生后,送达交易信息的时间差就会让账务出现异常,银行余额调节表就属其中之一。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网络会计出现的必然条件
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飞快地持续发展前提下,国际互联网也实现了全世界“同住地球村”的伟大目标,使电脑互联,使信息共享,从而促进了网络会计的迅速发展与进步。
(三)电子商务促进网络会计的发展进步
近年,淘宝、天猫、京东、唯品会等网络销售平台快速发展,支付宝、余额宝等支付平台逐渐浮出水面,最近“微商”更是一发不可收,年轻的朋友们在网络上的消费越来越频繁,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间的快捷性、空间的便利性让电子商务在发展的同时更促进网络会计的发展进步。
二、网络会计发展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网络会计发展中的问题
1.计算机网络风险问题
在网络会计的发展中,因为网络和计算机都经常出现病毒、黑客,所以两者也无可厚非地成为了网络会计的威胁。首先,黑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远在会计人员的水平之上;其次,计算机网络的系统漏洞给了病毒可乘之机;重要的是病毒的强攻击力、强破坏力,还有不可估计的传播速度,让计算机网络和会计人员难以防范。
2.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风险问题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风险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的失真和泄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是会计信息的基本原则,如果会计信息系统受到破坏,就会直接导致会计信息的错误、丢失,使会计信息失真,从而间接影响财务会计的管理。其次,会计信息在企业内部是重大的商业机密,一经泄露,将会对整个企业的运作产生重大影响。
3.网络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
网络会计虽然面向智能化,但仍需要人的掌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网络会计虽然发展迅速,但并不是所有人员都完全接受和适应了网络会计。会计职业道德高,专业技术水平高,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熟悉会计电算化,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会计理论与电算化的知识如何在网络环境中运用,这样的优秀会计人员目前非常短缺,以致网络会计在使用、管理方面仍有欠缺。
(二)网络会计发展中问题的相应对策
1.多方面控制减小计算机网络的风险
要减小计算机网络的风险,首先,国家需要完善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制度,最好能再制定与网络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更好地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规范网络会计的操作。其次,在病毒不断进步的同时,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也要不断研制计算机的系统使其不断更新,减少系统漏洞。最重要的是会计人员、审计人员要在计算机上安装防范病毒的软件,并经常检测系统的安全性。
2.扩展内部审计内容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需要审计人员来进行双重保险。所以,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开发阶段,审计人员不仅要参与开发,更要对开发工作进行审核和评定。在日常运行阶段,审计人员审核的内容不仅要包括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账务处理的正确性,还要包括网络会计有的账务处理的保存,记账、过账、报告过程中的正确可靠性和会计数据的安全性。
3.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肖海在《浅析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撰文指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财务人员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更要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具体来说就是,目前会计行业里的复合型优秀会计人员非常短缺,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员,就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术方面,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会计电算化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两者必须并驾齐驱,会计人员必须要努力学习专业技术,同时掌握这两者。在道德素质方面,会计人员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单位和会计主管单位要多进行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多方面综合起来培养更多的优秀会计复合型会计人员。
三、结语
关键词:审计模式;网络审计;网络经济;电子商务
一、引言
21世纪是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其特征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统一、庞大无比的国际媒体。网络时代正使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电子商务的成功向人们勾画出经济信息被卷入互联网所经历的无纸、快速、开放的轨迹,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信息,软件开发商开始在软件中为其设置了WEB的切入点。一旦会计信息网上安全问题被提出后,网络审计必将应运而生。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引致审计工作由手工审计转向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的研究与发展对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方法与技术、审计线索与规程有着深远影响。在网络经济时代,计算机审计将是另一表现形式即网络审计。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曾说,在网络经济时代,如果不搞计算机审计,将会失去审计资格(吴磊,金光华:“Internet与网络审计”,《上海会计》,2002年第6期)。
二、网络对审计模式发展的影响
21世纪是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网络使审计模式发展受到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环境的改变
以IT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网络经营和电子商务,使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直接确认交易,出口报关,传送发货单和发票划账结汇等,从而改变了企业传统的交易模式和经营管理观念,有效减少了中间环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面对一个全新的网上空间,交易信息以光速在网上传递。其运作主要由计算机信息系统按先进的管理模式控制,经营管理走向网络化与自动化。审计人员必须了解并适应这种审计环境。
(二)审计线索的改变
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通过跟踪审计线索,审核有关经济业务和收集审计证据。在传统的商务活动中,每笔交易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文字记录,并由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可以从原始单据开始,对交易事项进行追踪,直到报表为止,也可以从报表开始,一直追溯到原始单据,形成了顺查、逆查等审计方法。在网络经营和电子商务条件下,传统的审计线索可能会完全消失。不仅记录业务的内部原始单据,如入库单、领料单等原始凭证将变成电磁化的信息,而且计算机信息系统根据确认的经济业务自动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整个过程全部按照既定程序自动完成,实现财务核算自动化。由此可见,网络环境下审计线索的产生与存储方式的特点与风险都与传统的审计线索有很大的不同。
(三)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审计的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但是审计的内容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首先,审计内容必须包括对电子商务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以证实其对交易事项的处理是否真实、合法并且安全可靠,这是传统审计所不具备的内容;其次,由于电子商务系统已经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再对它进行修改优化,要比在系统设计阶段对它进行改进困难得多,代价也昂贵得多。因此,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阶段少不了审计人员的参与。
(四)对审计技术的影响
在手工审计条件下,对会计资料的审计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和函证等方法,这些审计工作都由人工执行。在电子商务条件下,财务网络化所引起的审计环境、审计线索、安全控制及审计内容的改变,决定了审计人员还必须掌握一门必不可少的、效率更高的审计技术――计算机审计技术。在网络化条件下,缺乏纸质的审计线索,审计人员却可以使用计算机跟踪电磁性的审计线索,利用计算机可以更快速、更有效地对电磁化的信息进行抽样、检查、核对、分析、比较和计算,使得看似已消失于无形的东西变得有据可查,从而提高审计效率,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质量。
三、网络审计模式
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网络审计将会是一个什么的模式呢?总体说来,网络审计是审计学、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结合,是计算机审计发展的高级阶段。从网络审计客体角度来看,它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对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部分或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的系统;从网络主体角度,它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辅助审计的信息系统。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安全与内部控制审计
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财务管理从桌面财务走向网络会计。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一方面,提供了会计信息的共享性,通过分散工作负荷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电子形式的会计信息,将会受到诸如网络故障,信息传送差错,网络计算机病毒,黑客的恶意行为和非法者入侵等潜在威胁的影响,这些都会严重威胁会计信息和数据的安全与完整,严重时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系统的崩溃。因此,在网络审计中,保障会计信息和经济信息的安全性,以控制审计风险,显得比以往更加突出,并成为网络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中,内部控制的重点、方式、内容和范围均发生了变化,作为与网络会计相对应的网络内部控制审计,必然不同于传统审计和计算机桌面审计,从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在有关审计准则中,控制分为两类: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网络内部控制审计也可分为网络一般控制审计和应用控制审计,针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特征,通过网络内部控制审计,从而评价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提示内部控制的弱点。网络一般控制审计是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环境控制的审计,应针对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分工、系统开发、编程、系统运行与维护、软件和硬件资源的保障、文档资料保管等有效控制做出合理的评价。通过深入网络信息系统对具体数据处理过程的审计,为信息系统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提供保障。
(二)网络信息系统应用程序的审计
在对一个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时,由于受到计算机网络程序复杂化和自动化的影响,往往不能仅仅检验数据本身,还须对网络程序的处理和控制进行审计。网络审计中对网络信息系统应用程序的审计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程序处理过程是否与有关的标准及法规相符,如企业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运作有其特有的体系、方法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会计准则、财务制度、会计科目设置方法、会计假设、核算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税收政策等,审计人员应对基于网络的被审系统的程序处理过程是否遵从管理要求和现行法规制度、标准等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价;第二,考核网络系统程序对错误的检验和控制情况,如对输入网络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错误的检验和控制,会计证、账、表的试算平衡措施等,它决定了整个网络信息系统应用程序的可靠性,否则,将会给系统的运行留下隐患。为达到对网络信息系统应用程序审计目标,可运用包括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在内的多种测试方法,对被审网络信息系统应用程序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合法性进行验证;也可运用在被审网络信息系统中设立的审计控制点,从而定时与不定时地、成批或实时地收集有关审计数据,以进行审计验证。另外,在对被审网络信息系统应用程序进行审计时,要建立审计用数据库或数据仓库。在网络审计中,对被审网络信息系统的审计,要求技术性强,知识面广,而且要求应结合被审系统的特点,采用专门的技术和方法。
(三)网络辅助审计信息系统
网络辅助审计信息系统是实现审计工作和审计管理网络化、自动化的系统。它是一个由人、机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用来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网络系统。网络审计辅助信息系统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辅助审计网络系统和审计信息网络系统。
1、辅助审计网络系统
辅助审计网络系统是辅助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审计抽样、查账、验证等的网络系统。在网络环境下,会计的凭证、账簿、报表等都是以数据文件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要对网络信息系统所产生的会计数据和其它有关业务数据进行评价和实质性测试,就必须对数据文件进行审计,通过辅助审计网络系统。审计机构可通过网络直接从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和其它信息,系统中获得审计所需数据,或通过审计通用数据接口获取审计数据,以满足审计需要。要对复杂的网络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审计,关键是开发辅助审计网络软件。辅助审计网络系统软件包括通用网络审计软件和专用网络审计软件。通过将审计软件嵌入被审单位会计系统内,对每笔经济业务的处理情况进行远程监控,或者通过审计软件数据接口从网上获取审计数据,从而对被审单位进行审计。
2、审计信息网络系统
审计信息网络系统是帮助审计人员实现审计信息和管理网络化、自动化的系统。它通过计算机网络自动收集有关审计综合信息、审计法规信息、审计项目信息、审计内审信息等;进行有关审计信息分析;进行审计文书管理,包括审计计划、审计通知书、审计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意见书、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的计算机自动生成与管理,户管资料、审计档案的计算机管理。有关文件的输入、修改、查询、归档、输出等,进行审计信息的统计汇总与报表编制,以反映审计结果,包括由计算机网络实现的统一规定的逐级上报的报表体系和有关审计工作的统计信息等。
审计网络是网络审计得以开展的物质载体,要进行网络审计,必须先进行审计网络建设,我国的网络经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对网络财务研究和软件开发也才刚刚开始,不能满足网络审计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应加快审计网络建设,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网络审计模式。
参考文献:
1、孙雅琴.浅谈网络经济时代的会计创新[J].财务与审计,2005(1).
2、许强,谢浩.计算机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财会,2006(4).
3、齐鲁豫.如何保证计算机审计的质量[J].中国内部审计,2005(10).
4、王敏入.试论电子商务时代的网络审计[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5、詹姆斯・A・霍尔.信息系统审计与鉴证[M].人民出版社,2005:176-183.
6、刘波.网络审计创新[J].财会审计,2005(12).
7、杨文军.互联网技术与网络审计的发展[J].科学之友,2005(11).
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加快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和审计作业手段,运用现代化的工具——计算机已势在必行。
(一)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是实现审计工作科学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的审计事业正处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发展的技术转型期和战略机遇期。国际经验表明,计算机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当遵循世界审计的发展规律,不断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审计的经验和做法,跟上世界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潮流。对此,李金华审计长曾经作过精辟的论述:要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要把信息化建设,把计算机的推广应用,看成是我们提高审计效率,改善审计手段,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加强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个方法、手段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审计事业发展的问题。
(二)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必然选择。首先,计算机审计既突出了审计重点,又丰富了审计手段。运用计算机的自动筛选、汇总、分析等功能,改变过去手工逐笔分析的做法,使审计思路更为清晰,重点更为突出,发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线索更为可靠。同时,利用计算机快速、准确的特点,使得全面审计成为可能。其次,计算机审计拓展了审计空间,提高了审计效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把社会经济各方信息汇集起来,及时地进行综合和分析,完整地把握被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实质,为国家审计在拓展审计空间、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监督服务等方面构筑有利的作业基础和信息平台。
(三)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是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时效的重要手段。现代计算机技术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软件系统提供的操作权限控制功能,并在各审计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实行适时监控,从而有利于审计质量的跟踪检查,同时也使得审计质量的控制更加实时有效。此外,对审计人员收集的各种电子数据,可以采用数据挖掘技术,高效、准确地进行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的审计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是审计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审计技术和手段的一场深刻变革。但在开展计算机审计的过程中也遇到许多一时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正阻碍和制约着地方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阻碍了计算机审计的快速推进。首先,存在着用传统思维方式看待审计信息化,缺乏推进计算机审计的信心和远见。在计算机审计遇到困难时,不是从主观上找原因,而是简单地否定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价值。其次,对计算机审计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有的认为计算机审计没什么大的用场,还不如手工审计快,不愿把时间浪费在掌握计算机技术上,无暇顾及计算机这一技术问题,自我隔离在信息化之外。其三,存在着技术困难和理念困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必将带来人们思维方式、审计作业方式和作业流程的变革。
(二)审计业务能力与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匹配,影响了计算机审计的整体推进。目前,有些审计机关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审计业务水平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队伍的老龄化,部分审计人员虽然有丰富的财会、审计知识和经验,但由于历史、客观的原因使他们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造成一些知识结构上的欠缺,他们还很难提出符合信息化规律的审计需求,将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转换为计算机可以操作的语言还需要有个磨合的过程。另一方面,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由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仅掌握浅层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技能,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还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因此要真正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尚有难度,需依赖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协助,造成审计人员独立性减弱。此外,由于培训时间短,技术掌握不熟练,在审计过程中,还没有将计算机审计真正应用起来。实际运用与软件设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审计机关信息化程度与被审计对象不对称,造成计算机审计的“短缺与过剩”现象并存。一方面,在金融、税务、社保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领域,由于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与这些部门相比开发较晚,以及其他原因,使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水平难于满足对这些行业的审计需要;另一方面,在涉及农业、基本建设等领域又由于审计对象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具备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条件,也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四)计算机审计还存在不少误区,不同程度影响着计算机审计作用的发挥。首先,计算机审计审前准备不够充分,审计重点不够突出,制定的审计方案操作指导性不强。其次,存在“五重五轻”现象。当前,个别地方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重开发轻推广、重数据库构建轻加载更新、重设备配置轻人员培训、重形式轻实效等现象。不同程度影响着计算机审计作用的发挥。此外,计算机审计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一方面,尚未对分散的信息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使用,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链,从而造成审计信息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有的审计机关局域网与相关部门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还没有为联网审计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环境。
三、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计算机审计的几点建议
信息社会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审计工作的理念和行为。正如李金华审计长指出的,“计算机审计是一场革命”,“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将要失去审计的资格”。为适应我国经济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计算机审计。
(一)要克服两种倾向,提高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要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首先要转变观念。近年来,通过审计机关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动,审计人员对开展计算机审计的重要性、紧迫性已有一定认识,审计人员已初步认识到“审计信息化是一场革命”、“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资格”,但还不够全面、深刻,不少同志还存在两方面的模糊认识:一是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仅仅是个手段,作用有限,不必急于推进;二是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专业性太强,高不可攀,离自己很远,只要由计算机辅助审计处室和专业人员完成即可,和自己关系不大。因此,推进计算机审计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既要破除神秘感、克服“恐高症”,又要摒弃“无用论”、“无为说”,全面准确地理解计算机审计的重要性、紧迫性,为推进计算机审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全员培训,为计算机审计储备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计算机审计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审计人员将计算机技术与审计思路结合的能力。因此,地方审计机关首先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突出以应用导向,做到缺什么、学什么,学什么,用什么,力争学用结合,提高培训实效。其次要突出重点,培养骨干,以点带面。在搞好全员计算机基本技能普及培训的基础上,重点要加强审计业务骨干计算机中高级培训,将其逐步培养和锻炼成为推进计算机审计的“排头兵”。再次要确保培训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让更多的审计骨干通过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的良性循环,拓展技能、提高能力,成为推进计算机审计的中坚力量。
(三)要营造一种“以结果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激励机制,为推进计算机审计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李金华审计长指出,审计信息化只有与审计实务相结合,在审计实践中开花结果,它才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既是推进计算机审计的根本目的,也是关键所在。转变观念、强化培训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因此,要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首先要充分调动计算机专业人员和审计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做到“二个提前、两个结合”。
一是计算机专业人员要提前介入审计项目,在当年审计项目确定之后,根据审计重点、方向及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条件,确定计算机审计的重点项目,保证人力、物力、时间到位;
二是要提前采集、转换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数据及管理电子数据,积极参与审计业务部门审前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采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并根据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技术手册,将所采集到数据转换为审计人员可以读懂的数据;要提前分析数据,将转换后的相关电子数据交由项目承担部门,在进点之前联合召集参审人员召开电子数据分析研究会,根据审计工作方案的要求,对采集转换的电子数据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确定审计重点和整理审计线索,并据此完善审计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