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会公益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5 15:04: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会公益活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社会公益活动

篇(1)

中药厂(隆顺榕)“一帮一”助学活动

2002年3月30日,由天津市总工会、天津市职工救助中心组织的“困难职工救助中心‘一帮一’助学活动启动仪式”在职工救助中心举行。总工会刘凤山主席、郑茹芸部长、救助中心王金生主任及参加救助活动的五家单位的领导出席了此次活动。此次活动中,企业配合市总工会对5名困难职工的子女进行了“一帮一”救助活动,并为所有到场的17名困难职工子女赠送了小儿系列药品。新闻媒体对此次活动非常重视,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及各大报纸均派记者进行了现场采访。

4月4日,市总工会授予隆顺榕“捐助基地”的称号。职工救助中心成立后,企业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对困难职工的救助活动,捐献了价值30万元的药品,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对此做了详细报道。

与孤儿共度正月十五

2002年的元宵节,天津中药制药厂(隆顺榕制药厂)的部分员工带着自己的孩子,怀着对孤残儿童的爱心,带着节日的礼物,到市儿童福利院与这里的孩子们一起欢度元宵佳节。

“帮小朋友还心愿”系列活动

体验国旗与太阳同步升起,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参观太平洋海底世界,学习海洋生物知识,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是很多小朋友的心愿和梦想。8月22日,中新药业中药制药厂(隆顺榕)与今晚报合作,帮25名小朋友还了这个心愿。

中药厂(隆顺榕)厂长刘文伟在百忙之中专程赶至北京,向参加活动的小朋友们赠送了小儿金丹片等儿童常备药品和小礼物等。他说热心支持和参加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不仅实现了很多孩子的梦想,同时通过与孩子们接触,自己也有不少收获,以后还会一如既往地支持这类社会公益性活动。

“帮小朋友还心愿” 系列活动受到了市民们的广泛注目,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赞助这样的活动,不但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企业职工增加了自豪感。也让更多的家长和小朋友们感觉到在他们成长的岁月里,有中药制药厂(隆顺榕)这样的好企业关爱着他们的成长,有儿童系列药这样的好药关心着他们的健康。

独家赞助天津人艺复排经典话剧《雷雨》并组织职工观看,通过高雅艺术的渗透提高职工的文化修养。

在暑期组织慰问交警的巡回医疗车,把藿香正气水送到每位交警手中,带去了企业对交警的敬爱。

捐赠内蒙古兴安盟

内蒙古兴安盟是我国西部一个拥有22个少数民族的贫困边区。自1998年以来曾经发生特大洪水、雪灾和虫害。2002年6月,中国农工中央妇委会率北京地区医学专家义诊团赴兴安盟。天津市中药制药厂(隆顺榕制药厂)为此活动捐赠了16箱中成药品,表达了对这些地区贫困户的关心和问候。

捐赠蓟县贫困小学

蓟县山区虽然已是天津的重点旅游景区,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仍然不富裕。山区的孩子们有许多的心愿,需要社会上有爱心的人们来帮助他们。中新药业天津隆顺榕制药厂闻知这个消息后,厂长刘文伟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去那里看望孩子们,给他们带去了小儿系列药、书籍和学习用品、体育用品等。隆顺榕希望那里的孩子们能和城市里的小朋友一样能茁壮成长。

“非典”期间(隆顺榕正式恢复老字号时候)向社会赠药

隆顺榕的经营理念一向是“济世寿人 泽及四方”,今日的隆顺榕更没有忘记社会责任。企业在恢复老字号(2003年5月1日)的时候,也正是“非典”疫情的严重时期,对于制药企业来说更是一个“商机”,在药市,平时20元一公斤的金银花被炒到400元一公斤。面对这种“商机”,隆顺榕不发国难财。在市场上的“防非典药液”供不应求时,有人趁机提高价格,有人稀释药液提高产量。而“隆顺榕”却千方百计组织原料,不惜空运高价金银花,以保证药液的质量和产量,职工加班加点生产的价值60多元“防非典药液”和部分“抗病毒中成药”,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养老院、儿童福利院、SOS村和奋战在抗“SARS”一线的“战士们”奉献爱心。

在这个特殊时期,隆顺榕不仅恪守制药人的职业道德,更成为道德的倡导者。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部采访SOS村时,那里的人们向记者讲起了隆顺榕的义举,为此中央电视台新闻部的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带队特地到隆顺榕,对企业进行了专访。

抗击“非典”,以德防病

中新药业天津隆顺榕制药厂和《今晚报》针对非典联合推出20期系列公益广告。旨在以“德”将各行各业的人们团结在一起,用爱心和操守成为防治“非典”的武器。此次活动“以德防病”的主题将贯穿始终,每期登载一个感人至深的“非常故事”。

古代,《周易》中“君子以厚德载物”是指道德高尚者能担负重要使命。老子《道德经》有曰:“德是治国原则,智慧之源。”防治“非典”更需要这种德――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你我关爱的高尚美德,从我做起的社会公德……德能让社会进步,德能防病。

作为“以德防病”的倡导者之一的隆顺榕制药厂,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以广大员工的一片诚心向社会奉献一片爱心,展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但在疫情严重时候夜以继日地生产“防非”药品,更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无偿向社会捐赠药品;向社会展现出深厚的企业文化,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呼唤人性的真善美,让大家耳目一新。公益广告在媒体上,精美贴画走进百余部公交车,使“以德防病”的理念响彻津门。隆顺榕的社会公益大使的良好形象已深植于市民心中。

百年隆顺榕一向以“济世寿人,泽及四方,惠泽民众”为经营理念。隆顺榕与《今晚报》共同举办这一大型公益活动,是心系广大市民、热心公益事业的思维的体现。今日的隆顺榕将历史基业与现代经营相契合,焕发出现代企业风采。隆顺榕药厂将继续开展“以德兴厂”工程,以继承、发展、创新为方向,走一条中药现代化之路。

与儿童福利院建立“员工教育基地”

2003年8月31日,隆顺榕制药厂销售公司70多名业务员在朱晋华总监的带领下,再次来到了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奉献爱心。在此之前,隆顺榕制药厂的员工已多次来到这里,为孤残儿童送去药品、礼品与一颗颗关爱之心,隆顺榕制药厂要把这里作为“员工教育基地”。

资助孤寡老人“杜奶奶”,为她过生日

《每日新报》在2004年1月31日刊出了《谁能为杜奶奶养老送终》一文,文中介绍了孤寡老人杜奶奶,因为没儿没女不得不独自一人艰难生活。隆顺榕制药厂厂长刘文伟看到报导后,做出了“杜奶奶在养老院期间的所有费用,均由隆顺榕制药厂资助”的决定。隆顺榕的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每日新报》连续追踪报导,各界关注隆顺榕的朋友们纷纷来电,对隆顺榕的举措高度赞扬。

日前,隆顺榕制药厂企划中心的年轻人们再次来到天津市养老院,为杜奶奶庆贺83岁大寿。

在隆顺榕制药厂的资助和社会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杜奶奶住进了天津市养老院,隆顺榕的员工们非常关心杜奶奶的生活情况。为了让杜奶奶过一个愉快的生日,让老人感受到家庭式的温暖,企划中心的员工们开始忙碌起来。怎样让老人更高兴,还真是让大家费尽了心思。因为隆顺榕为杜奶奶选的养老院条件非常好,有良好的医疗条件,娱乐设施齐全,连衣服都定期发。大家商定后就开始行动,订花篮蛋糕、订制印有“福星高照喜迎贵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纪念框,买营养品,忙得不亦乐乎。

当杜奶奶戴着生日帽,看着为她订制的三层大蛋糕时,高兴得掉了眼泪:“这样的好日子,我以前连想都没想过,以后我可得好好活。”在大家“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中,杜奶奶和那些前来祝福老人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隆顺榕人也感受到了在尽社会责任的那种骄傲与自豪。

资助孤儿马予晴

篇(2)

关键词:法学专业;河西学院;公益活动;调查

当前,中国正处于法治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法律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法学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来满足法治化建设的需求。但是,目前大量的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而相关的部门缺乏法律人才却成为一个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法学专业毕业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缺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公益活动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国内外许多学者和高校对这一问题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和实际操作模式,笔者提出利用公益活动来提高法学学生实践能力,此法是借鉴哈佛大学的一种操作模式,哈佛大学法学院十多年前就要求他们的学生做公益活动。具体的做法是:学院要求每一名学生在毕业之前要花40小时做公益活动,提供法律援助,但事实上,平均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做了六百多个小时的公益活动,而且学生都很喜欢做这样的公益活动。此项活动不仅提高了法律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了法律综合素养,而且培养了法学学生社会责任感。

一、法学专业学生从事公益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公益实践活动是指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自行组织或者被组织向社会公众进行与法律相关的各种免费公益活动,具体包括一定时间的法律宣讲,法律咨询,诉状,诉讼等一系列与其所学知识相关的活动。笔者认为法学学生从事公益实践活动具有以下几个必要性:

(一)适应法学专业本质属性。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法官之一霍姆斯说过"法律的生命始终不是逻辑,而是经验。" [1]法学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进行实践活动是法学专业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各法学院都提出了自己的应对之策,主要集中于专业实习。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法学专业实习出现了形式化和走过场的倾向,实习效果已经满足不了法学专业自身属性的要求。进行公益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弥补实习的缺陷,而且可以满足法学专业实践性的要求。

(二)社会需要的现实性。中国当前社会法治化的建设不仅需要大量法律人才,也需要大众普法。但是,对于大众普法活动的投入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法学学生进行公益实践活动可以在节约社会成本的前提下进行普法活动。因此公益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优秀的法律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为社会法治化建设做出贡献,具有社会现实需要现实性[2]。

(三)法学学生自身的需要性。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法学学生自身能力的欠缺是其主要限制因素。学生参加公益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巩固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熟悉社会,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其就业积累实践经验。因此,理论联系实际的公益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法学专业学生从事公益实践活动的调查分析

目前,高校关于上述的公益实践活动都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主要集中于专业实习和假期实践,没有形成一种相对的固定形式或者长期综合的实践模式。当前这种实践模式从根本上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为了解现状,更好的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于河西学院政法学院法学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一)当前法学专业学生从事社会公益实践的现状

此次调查对象为政法学院法学专业大一至大三学生,总共发出问卷190份,收回问卷181份,有效的问卷178份。调查的主要目标是确定目前法学学生参加过公益实践活动的现状。具体比例如下图所示: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公益实践活动的比例有所不同,具体来说,从大一到大三学生从未参加公益实践活动的比例逐步降低,但是经常参加公益实践活动人数比例仍然不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调查显示,如此大比例的学生没有经常从事公益实践活动习惯,这种现状令人担忧。

(二)问卷调查参加公益实践活动之原因

为了进一步的了解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笔者针对这些没有参加过公益实践活动和仅仅形式上参加公益实践活动的学生做了进一步的问卷调查和进行个别单独的交谈。对于其原因做了简单汇总,具体如下图:

调查显示,同学们没有参加过公益实践活动或只是参加过一定形式公益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没有机会,其次则是由于没有时间,根据交谈得知,他们想参加实践活动,但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或者做什么,以及去什么地方做等,从中反映出大学学生与现实社会相脱节,以及自己具体实际运用法律能力的欠缺和一些相关组织相关活动机制的缺乏等一系列问题。

三、对法学学生从事公益活动现状反思及其相应解决措施

(一)法学学生从事公益实践活动较少原因分析

1.从思想方面看,学生思维模式的单一化是目前法学学生实践能力弱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法学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只注重获得的理论高分,很多学生缺乏一种将学习的法学理论知识尽快用于社会实践的思维。他们忽视了法学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极强的专业。

2.从教育方面看,高等法学教学目标定位的错位。法学教育本应该是为国家法治建设培养优秀法律人才,且是具有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高,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但是,目前法学教育注重理论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据调查得知,我国大学法学专业人数从1978年的几万人到2011年的百万人,各大学注重了数量而忽视了质量。老师与学生比例差距进一步的扩大,导致老师教学负担过重,学生对自己专业信心不足。多数大学对法学教育投入的教学资源不足,国内大学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如模拟法庭教室、案例教学课堂以及对口学生实践基地等仅为国外的1/12。[3]

3.从法学教学单位和相关组织的关系看,法学教学单位缺乏与相关基层组织的联系,导致大多数法学专业学生无处从事实践公益实践活动。中国的法学教育主要依靠学校教育,而相关司法实务部门基层部门并不愿意协助学校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属于教育部及各省的教育厅管理,司法实务部门属于各自不同的法院,检察院或司法部管理,而相关基层组织又属于政府部门管理,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渠道,彼此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即使有需要也不能更好的协调。平时,学生想要观摩庭审或到法院、律师事务所等去实践,他们也会因为学生动手能力差、安全等原因不去接受。而在西方法制较为发达的国家,法学院一直和律师事务所、法院等相关部门保持着畅通的联系,学生可以随时到自己感兴趣的单位实践,他们也愿意接受学生,为他们提供帮助。

4.从公益实践活动的经费来源看,公益实践活动所需必要资金无从保障。从事公益实践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这种保障是非营利性的,却是必不可少的。而高等法学院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在这些项目中虽然有一些实习经费,但相当少,在大四实习时都不能得到很大保障,更不用说是假期或平时的公益实践活动了。

(二)激发法学学生从事公益实践活动积极性的措施

1.学生自身树立正确公益实践观。根据调查显示,9%的学生害怕参加公益实践活动,因为他们没自信。其根源是由于自身理论知识功底不够。我们学生正处于学习阶段,具备深厚的法律功底是不太可能,因此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端正心态,不仅要运用所学知识去帮助别人,更重要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理论知识欠缺的地方,从而回归书本、解决自身欠缺问题,加深理论知识,提高行动能力。

2.充分发挥法律援助中心作用。在法律援助中心内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亲身无偿讲授法律知识、法律案件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为社会弱者提供法律帮助,获得职业成就感,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但是,目前这种模式在少数高校艰难的运行,究其原因,主要是资金问题以及社会和不同高校的认识不到位。所以,我们需要在此方面加强宣传并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使之良性运行,同时还需要与当地法律援助中心保持业务联系并接受其业务指导。[4]

3.学校大力支持,灵活安排。在法学专业本科生实习的过程中,由于单位及高校双方认识不足、相应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原因,部分高校法学专业实习并未收到应有的效果。目前,各个学院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主要安排在大四实习期间,主要原因是经过六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但是没有考虑到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生们承受考研,考公务员,司法考试等层层重压,难免会分散实习时间和精力,影响实习效果。甚至有些学校把专业实习形式化,疏于管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给专业实习造成的冲击,专业实习已经满足不了法学专业本质属性对于法学学生的要求。[5] 笔者认为,公益实践活动应当可以弥补法学专业实习的缺陷。各个法学院可以明确地将公益实践活动纳入必修课程。在实践安排上,应当避开与学生就业,考研的冲突。也可以借鉴哈佛大学的做法,有老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每学期十五十六周进行公益活动,一方面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查漏补缺,给学生自我鉴定的机会。

4.多方面筹集资金,使得公益实践活动能顺利开展。我国有大量弱势群体需要法律援助,律师与援助中心的无私奉献仅仅解决了一部分案件,更有大量案件需要有偿服务,为了追求公平公正,需要大量的经费来充实援助案件所需的各项支出。但是,目前我们高校拥有的实习资金缺乏,经济相对落后的现状下,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也相对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多渠道的筹措资金,主要是从被援助的地方政府申请专项拨款,接受社会捐赠,争取学校的专项实践资金等,使得我们的公益实践活动得到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对学校而言,公益实践活动在法学本科教学领域是一个双赢的措施。一方面,学校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它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的综合性过程,也是全面检验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而言,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巩固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法学专业学生从事公益活动的过程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同时法学学生从事公益实践活动能熟悉社会现实,增强其从事法律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

[2]黄培清.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2.

[3]孟庆瑜.法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1.5.

[4]周世中.法学教育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5.

篇(3)

[关键词]:美日青少年 公益活动 启示

公益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民族对发展公益事业的重要意义达成共识。中国青少年的公益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公益活动,形成开展公益活动的长效机制,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国外发达国家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现状,为我国的青少年公益活动提供有益借鉴。

一、美日青少年的公益活动现状美国开展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目的是培养优秀公民,其公益教育不仅纳入了美国的教育体系,而且有法律和社会机制的保证,主要体现在:参与公益活动成为青少年的一种习惯,很多小学、初、高中学校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参与社会服务的经历,有些学校在高中阶段就要求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并以此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开设专门的社会公益的监管机构,如公益学习协会、公益学习信息中心等,为青少年提供专业指导与评价。还有很多的机构接受和指导学生的公益实践活动,如基金会、社区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很多大学会把申请者的社会公益经历看做是一条“隐形”的录取标准,一些用人企业或机构更会把应聘者大学期间甚至小学、初中时期的社会公益经历作为是否聘用的重要参考标准。日本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重视青少年素质的培养。校内外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日本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开展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政府的重视,从教育、经济等领域给予大力支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改革,把培养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理念,把公益精神划入校内教育教学中,进行深入的思想品德教育。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完备的公益活动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地举办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二是完整的公益法律法规体系,凡涉及公益事业发展、机构组织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法律体系详细而明确,保障了青少年公益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了青少年公益精神的传播。美、日等国高度重视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发展,一是政策上给予支持,二是经济上给予保障,三是制定相对完善的公益活动的法律法规体系,以至把青少年公益活动纳入了国家课程教育体系。那么,我国的青少年公益活动开展如何?通过调查问卷发现我国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现状令人担忧,一是青少年对公益活动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全面;二是青少年公益意识淡薄,对参加公益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大部分是在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下参加的;三是青少年参与公益活动的途径和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四是相关部门对青少年公益活动重视不够,缺少宣传和监管;五是青少年对公益活动满怀期望,希望公益活动的组织形式再丰富一些,活动内容可考虑一下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和成长需求。

二、美日等国青少年公益活动实践给我们的启示

1.加强政策支持与经济扶持要推动公益活动的开展,首先,政府要加强政策支持,借鉴先进国家把公益活动纳入中小学课程教育体系,针对我国国情制定青少年公益活动在校内的实施方案。其次,增强经济扶持,发挥校外教育的作用。经费是校外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公益活动面临的首要问题,公益活动要做大做实,活动中心的服务对象就要扩大,特别是贫困儿童、留守儿童、外来农民工子弟等需要服务。增加财政的投入力度,安排专项的建设和活动经费,是确保青少年活动场所、青少年活动开展根本性改观的重要保障。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国际经验表明,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政策法规的规范与推动。完善青少年公益活动的法规体系,一是政府应对青少年公益活动出台相关政策,激励社会组织等参与到青少年公益事业中来。二是政府应鼓励地方积极出台促进青少年公益事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公益事业发展的多层次法规政策体系。三是政府应出台一批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法规,解决社会高度关注的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组织及相关组织团体的行为不规范和公开透明机制不明确等相关问题。

3.培育公益意识,树立公益诚信青少年对公益活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入,出现了认识上的不足和理念上的偏差,甚至还存在不少误区。比如,有青少年认为公益服务就是义务劳动,有青少年认为参与公益活动就是为了做秀。这些理解误区严重挫伤了青少年参加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为培养青少年的公益意识产生了障碍。还有受助者的“假托”和施助者的“伪慈善”在青少年公益活动中的出现,造成了青少年公益组织的价值观失落、诚信缺失等。培育青少年公益意识、树立公益诚信需要校内外和家庭等社会大环境的宣传渗透。学校普及公益知识,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家长正确引导价值观,社会营造公益成长环境,共同促进公益文化精神的传播发扬。

4.搭建公益平台,丰富活动形式

一是学校搭建平台,建立常规的校园公益活动。二是校外活动中心搭建平台,开展可持续的综合实践活动。三是社会爱心人士搭建平台,整合社会力量传承公益精神。借鉴国外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形式,创建多元化的公益活动形式是我国青少年宫和活动中心的服务内涵。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积极组织公益讲座,涉及安全、环保、心理健康等知识普及;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安全体验、环保动员、科技探索、文艺义演、参观学习、职业体验等活动。围绕青少年品德、文化与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尊老助残慰问帮扶的手拉手、传承与交流民间传统文化等活动;积极开展能力拓展训练营,文艺特长比赛等活动。针对贫困、留守及特殊青少年儿童,积极开展兴趣特长培训、文艺社团体验等活动,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圆梦活动。

5.完善公益监管和服务体系

加强青少年公益监管体系,一是推行公益活动信息公开透明制度,完善活动的追踪、反馈和公示制度。二是建立健全适合青少年成长需求的公益活动体系,定期青少年公益事业的发展报告。三是推动形成监督有力、规范有序的公益监管机制,努力为青少年公益活动的健康发展制定法律监督、行政监管、公众监督、舆论监督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等监督体系。完善青少年公益活动的服务体系,推动青少年公益活动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一是加强从事青少年公益活动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大力推动活动人员的职业培训工作,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二是加强规范开展青少年公益活动的流程,设置完整的活动体系课程,不断丰富活动的服务内容,努力提升活动的服务技能。三是建立健全青少年参加公益活动的权益保障制度,根据青少年成长需求建立开展青少年公益活动的研究和实施中心,推动社会购买服务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服务作用。

篇(4)

社区公益性活动方案一

一、活动背景:

小区本是居民居住的大家园,而现如今环境问题严峻,小区内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物业管理设施不完善,直接影响到小区内居民日常的生活健康,同时也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长江社区认真执行南岗区“1536”发展战略,谨记城市管理“洁净如家”的奋斗目标,对此长江社区倡导洁净、宣扬洁净,势在必行。所以长江社区的工作人员将对小区进行了一次环保清洁活动。

二、活动目的:

1、解决小区内环境问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宣传南岗区城市管理“洁净如家”的奋斗目标,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环境卫生的队伍中来。

3、在活动中提高自身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加强社区成员的相互沟通、理解,形成一种团结互助、上进的良好氛围。

三、活动主题:

绿色和谐社区

四、活动的具体内容:

(一)活动地点的选择

长江社区活动地点:信恒小区庭院

(二)活动的具体内容

1、清扫地面垃圾及丢弃在绿化中间的白色垃圾。

解决方法:用大扫把直接清扫入垃圾箱,拾取绿化中间的白色垃圾扔入垃圾箱。

2、清除广告纸,牛皮癣(主要集中在楼道出入口,楼道扶梯,下水管道,路灯柱及外围墙面等地)。解决方法:不易撕去的用小铲子铲去,易撕去的直接用手撕,以减少对墙面表层的磨损。

社区公益性活动方案二

走进社会生活,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获得生存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与全面发展。为此,我校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的“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根据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现状和需要,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全面推进社区公益活动的实施。

二、社区公益活动的目标

1、学生能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2、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公益活动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四、社区公益活动内容

社区公益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公益活动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如公益活动、宣传教育活动、帮助贫困活动等。其内容可包括:

1、社区科技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区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敬老服务、社区学校的辅导、社区科技活动、科普宣传、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社区文体活动。

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美化工作等。

3、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参与管理服务;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等。

五、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学校由政教处和团总支负责对社区公益活动进行协调指导。由班主任负责对班级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进行动员、组织。

(二)活动形式

社区公益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活动可以由教师来组织开展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安排须征得家长同意,每个小组至少由5人组成。

(三)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鼓励并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展开自我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感悟生活的过程。

2、落实活动规范,要保证严肃性和真实性。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做到任务、实践点、指导人员、责任人四落实。在社区公益活动结束后,要注意做好考勤记录和活动原始纪录,保存好材料。

3、注重态度考察,重视过程体验,重在考察学生的参与能动性和真实体验。

4、学校在组织社区公益活动前,应该将活动方案告知家长,征求家长意见,家长可结合子女的身体情况给学校以特别提示,以便在学生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某种形式的社区公益活动的情况下,校方可提供其它更合适的活动供学生选择。在活动过程中,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患意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

5、社区公益活动开展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量力而行,讲究诚信。

社区公益性活动方案三

一、活动主题

活跃老龄,乐在创新

二、活动背景、目的和意义

活动背景

“活跃老龄,乐在创新”社区老年人系列公益活动源自北京邮电大学“关爱老年人智慧设计国际交流项目”。本项目为期两年,目的是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和适合老年人的服务和产品。老年人有着丰富的工作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也是最了解老年人需求的群体,故项目组发起一系列在社区的老年人公益活动,邀请老年人同科研人员、设计师一起,探讨科技能为老年人做些什么。

活动目的

通过科研人员、设计师、老年人以及服务老年人的社区工作者一起讨论,了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发现老年人的创造力,输出新的产品设计、服务设计以及对现有产品/服务的改造意见,探索四位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活动意义

老年人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活动中来,共同探讨老年人的需求和解决方法,是一种老有所为;活动的形式轻松愉快,有设计师、大学生共同参与,实现不同群体之间和代际之间交流,是一种老有所乐。

三、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时间20XX年9月—20XX年10月

活动地点社区

四、活动基本考虑

每次活动以社区提前通知、自愿参加为主。分户外和户内两种场合。

户内活动,以茶话会、互动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的持续时间在1——1.5个小时为佳,不宜超过2个小时。

户外活动,以随机的谈话为主,同每个人的交流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需备有小礼品。活动要主题明确,材料齐备,活动介绍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给参与活动的老年人颁发“活跃老龄·乐在创新:老有所为志愿者”证书。

 

社区公益性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1.社区服务活动策划方案

2.社会公益活动方案

3.社会公益日活动方案

4.公益活动策划方案 爱心公益活动策划方案

篇(5)

阜新交通广播自2003年开播以来,利用自身的优势,始终把视角对准普通百姓,把社会公益活动看成是连接听众与媒体的连心桥,组织和策划了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成功打造了交通广播“爱心电台”的品牌效应,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2006年出租车司机师傅吴会文在开车途中被歹徒劫持,吴师傅不顾自身安危,在身中数刀的情况下仍与歹徒英勇搏斗,最后歹徒被吴师傅的义举所吓倒,弃车逃跑。节目一经播出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了解到吴师傅家庭困难,4月20日,交通广播在阜新市体育场举办了“情注的哥 爱撒人间”大型广场捐款活动,此项活动的发起,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个阶层的人士伸出了援助之手,献出爱心。同时,广场捐款活动也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以司机师傅吴会文勇斗劫车歹徒的先进事迹制作的专题片《生命之歌》在央视10套《人与社会》栏目中播出。

通过这次大型公益活动的开展,我们深刻体会到广播媒体在开展公益活动中要持之以恒,媒体要让举办的社会公益活动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活动本身必须具备系统性和持久性,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交通广播频率的社会品牌形象。

要想开展好社会公益活动,不断地提升交通广播的品牌形象,广播媒体除了要有良好的创意策划以外,还要有一支优秀的执行队伍,为此,交通广播在开展大型的社会公益活动之前都要进行严谨周密的策划和安排,将工作人员分成若干组,从宣传到策划到包装到捐款到现场直播等等,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负责人,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活动顺利进行。

为此,每年交通广播在组织策划社会公益活动之前都要确定一个主题,这也是社会公益活动策划的前提,因为在一次活动中不能做所有的事情,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活动自始至终都要贯穿一个主题,加上新闻报道的舆论声势,使公益活动深入人心。比如,2011年,9岁的小女孩暄暄被身患产后抑郁症的母亲砍成重伤,头部、面部有四五十处刀砍伤。面对这个不幸的家庭,交通广播决定为暄暄举行爱心捐款活动,并制作了《爱心集结号》片花,在直播间、捐款现场和暄暄所在医院的三地互动直播,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捐款的人群中有老人、孩子、学生、出租车司机及私家车车主和一些企业的爱心人士,有的出租车司机捐款后还主动免费接送捐款人士。仅仅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就筹集善款数达11.1万元之多。这场爱心捐款活动的成功举办,提升了交通广播的品牌形象,也彰显了阜新交通广播作为媒体“服务大众”的影响力。

交通广播根据频率节目定位和听众群体的指向积极调整和制定发展策略,在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时,不断推陈出新,因为社会公益活动要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必须不断进行创作。交通广播有针对性地策划和发起数十次各种服务和倡导社会新风尚的社会公益活动。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阜新交通广播紧急行动起来,投入到抗震救灾舆论引导工作中,精心组织策划了“5・12”抗震救灾特别节目以及抗震救灾捐款活动,共筹集善款近6万元。2012年4月,交通广播又特别发起《共捐爱心血液 共建幸福阜新》的大型献血公益活动。6月份又发起了“高考直通车”免费接送考生的公益活动,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篇(6)

公共精神是看待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维度。人类社会的维系与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状况。如果关于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关系探讨总是着眼于极端情况下的取舍标准,“如在必要时候个体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则容易陷入二元对立的困境中,或纠缠于无休止的个体、集体利益界限的争论中。

现代公民社会孕育出的公共精神正成为一种新的认知维度。社会公共领域语境下,重新看待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摆脱传统二元观点的束缚。在公共领域中,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人,积极融入社会公共生活,参与公共事务,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观点、态度以及行为取向成为缔联个人与社会的重要中介。

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个性化、独立性、自主性等现代社会普世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有利于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但是,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对个人主义的反复强调和过度解读,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个人主义泛滥加剧了社会原子化的现象,进而使得个人与公共世界产生疏离感。成熟的文明社会是建立在基本的、真实的社会连结基础之上的,原子化的社会破坏了基本连结,使个人直接面对国家,缺少了社会组织作为中介的二元关系显得更加刚性和脆弱,社会内部结果也变得松散。在这一背景下,公共精神作为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显得尤为突出。

二、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具有现实意义

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是当代大学德育教育重要任务之一。现实社会环境决定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成为一种现实诉求。

(一)传统部族主义的消极影响

中国民间社会传统上奉行“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部族主义(tribalism,又作:部落主义),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制度试图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不被侵犯,同时为谋取本家族更多利益而不惜牺牲其他家族利益或国家整体利益。这种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念长期存在于中国民间社会,并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植入人们的内心深处。因而使得人们缺乏公共意识和公共价值观念。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来自家庭教育的传统观念先于学校教育,部族主义的影响是普遍存在于学生的心中。因此,大学德育教育事实上面临着逆转传统不良思想观念在大学生中负面效果的任务的。

(二)个人主义泛滥需要控制

个人主义对于个人权利的保护和个体价值的倡导对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是,作为一种完整形态的伦理思潮和价值观念体系,个人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在当代文化的国际交流过程中,西方文化以其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势文化的有利地位,在中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产生着重要影响。个人主义以各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渗透进社会的各个角落。这种泛滥的个人主义使得大学生易局限于自我中心的认知模式,并强化了本位主义的价值观念。

(三)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

在传统部族主义思想和现代个人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公共精神的缺失成为大学校园中的常态现象。认为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表现为自制自律行为规范的缺乏,公共价值理性与公德责任观念的缺失以及环境生态意识的缺失①。因而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显得重要。

三、大学基层公益活动是公共精神培育的实践载体

公共精神的培养不能局限于理论式的传授,而要在实践中加以固化和升华。作为德育教育和实践教育主要形式的大学基层公益活动正是培育公共精神的重要实践载体。

(一)基层公益活动的示范效应

不同于一般传播手段的示范作用,基层公益活动的示范效应通过直接参与和直接接触而传播,以此基层公益活动的示范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由于基层公益活动的参与门槛一般比较低,提供的参与机会比较多,而参与成本非常小。因此,基层公益活动,尤其是高校基层公益活动向外界提供的是体验式传播。不同于一般的宣传借助的抽象理念传播,在亲身参与过程得到的个人经验和体会具有无法比拟的说服力。

(二)基层公益活动有助于塑造新的生活方式

公益活动本身不应当是一种特殊性的活动,而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西方发达国家的公益事业随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以美国为例,据《The American》杂志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过去50年以来,如果将通胀和人口变化水平的因素考虑进来,美国的慈善捐助比国民经济的增速还快:50年内美国人均GDP增长了150%,而人均慈善捐赠数额则增长了190%。特别是,收入最低的美国家庭将其收入的43%捐献给了慈善机构,超过富有家庭付出的其收入的21%。社会中占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比高收入者更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在西方发达国家,从事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在社会构成占据着重要位置,英美等国与公益活动相关的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到5%―10%之间。其中,仅美国第三部门支出在20年前就达到了500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69%。这些说明现代社会中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构成部分。公益活动不是特殊的社会活动,而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大学中塑造培养的公共精神将极大影响到大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及其生活方式的选择。大学基层公益活动能够吸收大量的学生参与其中,以体验式的方式使学生接触、感受公益活动。在这种利他主义氛围中,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从中体会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满足。进而将公益活动作为生活方式的理念植入学生的内心。

(三)在基层公益活动中凸显出公共精神的实践意义

现代大学教育秉承的“知行合一”理念强调在实践中把握教育功能。一方面,由于缺少相应的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公共精神理念对于中国大学生实际上是抽象而陌生的,难以通过理论传授的方式进入学生内心。另一方面,公共精神的价值在于在社会生活中的践行。公共精神存在于各种追求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公益实践活动,公共精神得到了其实践形态。(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课题: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题目:基层公益组织动力机制研究

编号:15XJS035

注解:

①何植民.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

参考文献:

[1]杜汉生.中国精神[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8.

[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 .

篇(7)

关键词:公益活动 交通广播 优势品牌

广播公益活动是指以音响和解说为传播符号,以谋求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支持、推动公共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实现扶危济困和乐善好施为目的,具有公益性质的活动形式。公益活动能够打造广播节目的特色品牌,壮大其自身的无形资产,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如今,许多广播媒体都力图通过开展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来提升品牌,增强自身的感召力和信任度,缩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距离,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手机报、手机电视和车载电视等新媒体蓬勃兴起、交通广播节目面临严峻挑战的新形势下,近两年来。南通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交通频率根据频率的节目定位和听众群体指向,积极调整和制定发展策略,有针对性地策划和发起了数十次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和倡导社会新风尚的公益活动,既扩大了节目的覆盖面和吸引力,又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重围、站稳脚跟、牢牢抓住听众,提高了媒体自身的美誉度,树立了强势品牌。下面,笔者就对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功做法进行一下解析:

找准切入点,突出时代特色,唱响主旋律。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行业竞争的加剧,在传播上暴露了自身的弱势。但在公益活动的组织方面又具有独特的优势。广播公益活动具有一维特性。广播覆盖面广,传播迅速,不受场地和设备的限制,组织公益活动省时、省力、省费用,能够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效益。正因为如此,目前公益活动在广播媒体中层出不穷。然而,目前很多广播媒体组织公益活动往往以商业面目出现,把盈利作为追逐的唯一目标,这令广大听众十分失望,致使公益活动形象受损。如此看来。广播媒体策划公益活动必须找准切入点,也就是必须具有社会积极意义,能够抓住社会热点,能体现出较强的时效性和适宜性。时效性是指媒体能够紧密围绕社会新近发生的、对百姓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新闻事件开展公益活动,增加公益活动的社会关注力和影响力。适宜性是指公益活动的内容要选择政府和群众都普遍关注的事件,突出它的典型性和紧迫性。也就是说将党和政府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结合起来,既能推动政府工作向前开展,又能发挥出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强化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公共意识和道德水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只有这样,公益活动才能有号召力和感染力,广大人民群众才愿意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正面效果。

2010年4月17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死亡2698人,上万人无家可归。在这个特殊时刻。急需新闻媒体发出号召,倡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呼吁每个公民以实际行动支援玉树灾区重建家园。基于此目的,4月22日和23日两天,南通音乐交通频率发起了“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现场募捐活动”。他们在市区主要街道设置4个募捐点,并通过电波呼吁所有的听众。伸出援助之手,传递友爱、关怀和希望,共募集到29.58146万元善款。此次活动受到群众的热烈参与和极大好评,增强了音乐交通频率在听众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上海世博会是我国经济生活领域中的一件大事,为了保证世博会顺利举办,使“绿色出行、环保生活”这一世博会主题更加深入人心,2009年lO月14日,南通音乐交通频率和上海交通台共同举办“穿越长三角――绿色出行看世博”联合行动的首站现场直播活动,南通市副市长蓝绍敏走进直播室,围绕主题和听众互动。蓝绍敏介绍了南通市近年来推行绿色出行的理念和实施举措,还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投递了“世博绿色出行承诺卡”,音乐交通频率的主持人也纷纷将自己的承诺卡投入邮筒,承诺为绿色世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突出专业广播的定位,细分目标人群。现在每个城市都有好几家专业广播电台,这么多套广播节目,究竟听哪一家?广播媒体的品牌形象就成了听众选择广播媒体或广播节目的重要依据。而品牌形象的铸就不仅需要节目内容正确、积极,表现形式标新立异,更需要定位准确、内容贴近实用的公益活动来提升。也就是说,公益活动的策划不仅要求创新,更要求突出和强化广播媒体的宗旨和定位,善于细化目标听众,并根据目标听众的行业特点和需求,搭建公益活动的平台,有的放矢地安排公益活动的内容。这样,既能够提升广播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又能够得到某些行业听众的大力响应和参与,进而树立起行业的新风尚。在公益活动的策划方面,南通音乐交通频率针对交通广播行业的听众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活动视角投向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出租车行业和公交车行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乘客的道德素质,树立行业的社会正面形象,有力地促进了广播节目优势品牌的形成。

发起和成立出租车行业“爱心车队”,服务社会弱势群体。南通市有上千辆出租车和数十家出租车公司,是一个不容小视的服务群体。出租车是城市文明的窗口,出租车司机的素质高低更是关系到城市的魅力指数。为此,必须下大力气提升出租车行业的整体形象,推动社会风气的好转,为南通的文明、开放、进步作出积极贡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2003年3月,南通音乐交通频率和江海志愿者行动协调委员会在出租车行业发起和成立了“江海志愿者阳光爱心车队”,开展向社会献爱心活动。车队成立7年来,爱心队员们的身影活跃在南通市的大街小巷,推出“安全车”、“引路车”、“放心车”等服务,先后开展了大大小小数十次颇具影响力的公益活动,为社会弱势群体排忧解难。例如:每年高考来临时,“江海志愿者阳光爱心车队”的司机们都义务接送困难考生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为考生们提供点到点、门到门的一对一免费接送服务,受到考生和家长热烈称赞。

开展“我最满意的公交线路评选”活动,提升公交行业规范化服务水平。公交车是市民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是城市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为了提高服务水平。规范服务行为,促进乘客满意率的上升,2009年8月,南通音乐交通频率与南通市公交总公司联合开展了“我最满意的公交线路评选”活动。评选的标准包括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安全行车四部分,广大司乘人员积极参与。以饱满的热情为乘客精心服务。结果全市有5条公交线路榜上有名,该活动使全市公交行业的服务水平上了一个新档次。

开展“公交让座日”活动,使尊老爱幼的好习惯蔚然成风。中华民族素有崇尚文

明礼仪的优良传统。人们在乘坐公交车出行时更应该养成主动让座的良好习惯。为激励广大市民持续发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礼让美德,号召他们遵守以“爱护环境、有序交通、讲究礼仪、友善交往、文明观赏、热心公益”为主要内容的南通市民公共文明基本规范,2009年8月南通音乐交通频率联合市文明办、市广电局、市建设局、市总工会、市妇联等多家单位隆重推出“公交让座日”活动,并将每月22日定为“让座日”,在公交车上大力提倡为老幼病残孕乘客主动让座的行为,目的是营造团结关爱氛围,提升全体市民的文明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为推动该项活动顺利开展,音乐交通频率还组织市级媒体在全市公交线路上进行暗访,对暗访到的让座事迹公开报道表扬,发挥媒体舆论监督的导向作用。一个行动折射出一个城市的精神,公交“让座日”活动的开展,受到南通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尊老爱幼的好风尚目前已从公交线路上辐射到全市各个行业中,同时南通音乐交通频率的社会美誉度也得到了提升。

服务目标受众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交通广播必须以服务交通、服务开车人为主,因此,在组织公益活动时要时刻想到自己的受众。也就是说,有生命力的公益活动既要为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要切实满足相应人群的特殊需求,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汽车销售价格的逐年降低,许多城市都出现私人购车热潮,汽车已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在这种形势下。交通广播的听众主体也悄然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步从职业司机过渡到私家车主。随着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不少车主在车辆使用、维护和维权等方面出现各种各样的需求,他们迫切需要一个专业权威的声音,为他们排扰解难。交通广播敏锐地察觉到听众群体发生的变化,有的放矢地组织各种有效、适用的公益活动。为私家车车主服好务,以此扩大节目的辐射力。在这种背景下,南通音乐交通频率秉承“服务大交通、服务社会生活、服务驾车人”的原则,不断创新公益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其独具特色、更加贴近生活,为广大私家车主所喜闻乐见。

举办大型春季车展,服务和指导汽车消费,当好购车人的参谋和顾问。目前,进口和国产轿车的品牌不下数百种,各色款式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消费者在购车时都十分谨慎,很难迅速作出选择,消费行动迟缓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一个社会公共组织出面来指导和服务大众汽车消费,当好他们的参谋和顾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2010年4月11日,南通音乐交通频率举办了为期3天的大型春季车展。此次车展吸引了南通市几乎所有汽车品牌经销商参加,有国内外汽车厂商的几十个品牌、数百款新车参展。在车展中音乐交通频率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全面、周到、热情的服务,流动直播室全天6小时现场直播车展盛况,主持人与汽车销售顾问现场为听众释疑解惑,记者团队分布在各个展位前,全方位多角度报道新车试乘,戚驾的情况,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以往车展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个展位厂家都播放各自的音响,让消费者烦躁讨厌。但此次春季车展无论在哪个方位,甚至是百米开外,都只会听见音乐交通频率的车展特别节目,听众纷纷表示该节目好听、实用、活力四射。这无形中增添了车展服务有效和公益的性质,即在车展中通过一个公益活动的开展,产生1+l>2的效果,把公益活动当做车展全过程中的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汽车营销环节中。春季车展的一个亮点之处就是把企业的产品营销与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连接起来,把企业利益提升到公众利益。大大体现出南通音乐交通频率的社会责任和价值。

开辟“车车万里行”专栏,为私家车主搭建维权平台。目前,全国汽车消费投诉量位居各类消费领域投诉总量的第三位,仅次于房地产和食品行业,有28.6%的消费者担心汽车企业的诚信问题,这样汽车维权便自然成为人们永远绕不开的“3・15"话题。为了保护私家车车主的切身利益,强化他们的维权意识,2009年7月15日,南通音乐交通频率与南通市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联合开办“车车万里行”专栏,并设立汽车维权热线电话,详细解答听众提出的各种维权问题。每期节目都以汽车销售和使用过程中消费者投诉的质量问题作为分析和讨论重点,并将所有投诉反馈到厂家和商家,帮助车主解决在买车和用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此栏目开播后受到私家车主的一致好评,收听率持续上升,成为主打栏目。

举办“二手车置换节”。为汽车交易开辟方便快捷的通道。目前,在国外,二手车交易量一般要大于新车交易量:在中国,二手车的交易还处在起步阶段。近年来。第一批私家车车主已相继进入换车期,但由于时下国内二手车交易市场的服务功能和服务项目还不健全和完善,许多人在进行车辆交易时会遇到不少困难和烦恼。为有效解决这种问题,2009年5月,南通音乐交通频率本着为二手车车主提供省钱、省时和省力服务的宗旨,举办“首届二手车置换节”。置换节的服务项目包括车辆置换、免费评估、新车展示等内容。经过专业人员的免费评估、双方确定旧车价格后,车主只需补齐差价,剩下的工作都由专门人员来完成。方便快捷的“一条龙”服务受到私家车车主的热烈欢迎,极大拉动了二手车的交易量,促进了金融危机下汽车贸易的回暖和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