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5:04: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生德育教育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德育教育;方法创新;网络平台;品德小组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75-01
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直接影响到初中学校的德育水平提升。因此,很多初中学校领导及教师均在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上积极探索与努力,希望能探索总结出更多有效的、具有创新性的德育教育方法,对初中生实施更为有效的德育教育,不断提升初中生的整体思想品德水平。笔者在具体德育教育实践中发现,过多采用传统德育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为提升德育教育成效,我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对初中生实施德育教育。
一、构建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网络对于初中生而言已不再陌生。为提高德育教育成效,初中学校应构建自身的德育网站,通过德育网站这一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德育教育。德育网站可由学校组织信息技术教师专门打造,在打造德育网站的过程中,应积极听取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意见,通过意见的反馈更为科学合理地构建学校德育网站。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德育网站的布局应合理,栏目应清晰。具体可开辟“德育话题”“德育新闻”“德育标兵”“德育榜样”等专栏。德育网站构建完毕后,学生便可通过浏览德育网站的方式,获得更多德育教育,从而不断提升思想品德素养。另外,微信现在也广受青睐,为此,初中学校可单独开辟一个德育公众号,要求所有学生家长均订阅该公众号。在此基础上,学校便可安排专门人员及时对学校德育公众号的内容进行更新。如可文章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提升思想品德水平,并让家长明晰提升孩子思想品德水平的重要性等。有了专门的德育网络平台后,初中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便会事半功倍。这样的德育教育方法与传统德育教育方法有很大不同,不仅更具现代性和吸引力,也更能被广大初中生所接受。
二、打造品德小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对于初中学校而言,为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德育教育成效,可要求各班班主任在本班内建立品德小组。品德小组主要负责如下任务:(1)对本班学生出现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记录与汇总,并及时将结果呈报给班主任;(2)从学生角度对相关德育教育方法进行探索与总结,给品德教师、班主任及学校领导在德育教育方面献计献策;(3)积极帮助班里存在品德问题的学生,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可以说,品德小组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智谋团,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小助手。初中学校在打造品德小组时,应严格控制品德小组的具体人数,一般而言,每个班级的品德小组人数应控制在6人以下。研究发现,6人以下的品德小组更利于成员之间进行相互探讨,让所有成员均有发言的机会。品德小组建立后,为便于发挥品德小组的积极作用,可在小组内让成员推选组长。这样推选出的组长会更令大家信服,更具权威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班品德小组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探索。正所谓,只有交流才会出现思想的碰撞,才会产生更多思维的火花,才会让品德小组在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三、采取实践德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修订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为动力,建立一支优秀的德育工作骨干队伍。
建立一支优秀的德育工作骨干队伍,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学校领导重点抓,分管领导靠上抓,班主任工作突出抓。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我们利用例会、集会等课余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加强“科学发展观”理论及《教师职业道德》、《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锦屏县教师十大工作纪律”等的学习,提高了全体教师德育教育业务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对德育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结合心理教育理论的学习,把德育教育与心理指导相结合,提高了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加大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力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选出业务素质高,品德优秀的教师担任班主任,重点抓德育教育工作。采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的开展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由于以上措施的落实,由于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德育教育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促进了我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二、以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培养为目标,加大教育力度,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德育教育工作要以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为目标。鉴于此,我们加强了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及自觉性的培养,从个人卫生的管理到安全知识的掌握,从遵规守纪自觉性的培养到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同时我们还注意了学生自我防范知识的学习。对应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在活动中初步达到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通过本学期的德育教育活动,不但使我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上了新台阶,而且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寓德育教育于活动、游戏之中,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提高。
【关键词】德育教育 农村学生 道德
德育教育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也不像其他的学科教学,老师讲了之后学生能够记住能够掌握知识就是一个好的教学过程。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社会中能够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它教育的过程也很漫长,并不是当场学了一些知识就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而是要在融入社会之后慢慢的才能够体现出来。道德的养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在中小学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德育教育,所以中小学的德育教育课程也就显得很重要了。而相比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的知识面窄,获取知识的渠道少,校方进行德育教育的压力与挑战也就更大。本文通过对农村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的探讨,总结出校方应该如何提升德育教育质量的策略。
一、农村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足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明显是不足的,学生的道德现状也不容乐观。影响农村学生道德素质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学校方面、社会方面和家庭方面,下文主要是从学校的角度研究德育教育的现状及不足。
1、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不够。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失的环节,它应该是教育的重点所在。但很多学校没有开设类似的课程或举办相关的活动,德育教育的任务主要是放在了班主任的身上。但班主任往往更看重的是教学绩效,也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分数排名。即便偶尔有学校规定必须要进行德育教育,班主任也只是含糊其辞,向同学们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
2、对于德育教育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观念落后。
农村学校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即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落后。很多新的思潮都是在城市中兴起,很多新的教学方式也是在城市里试点。农村学校的那一套教学模式依旧停留在几十年以前,虽然农村学校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的核心却不清楚。事实上,许多农村学校在教育时都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没有多余的互动,而在德育教育时,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互动性。在教学观念上,校方及老师都没有很清楚的定位德育教育的地位。
二、农村学生德育教育的研究策略
上文分析了校方在德育教育中的不足,其中提到了校方的重视不足和教学方式及观念落后两个方面。针对这样的问题,作为学校的校长,就必须要有一套相应的策略来解决问题。从校方的角度去提出解决策略,本文重点介绍了三个方面。
1、加强重视程度。很多学校开设有与德育教育相关的课程,但一周一节课或者是两周一节课,甚至很多时候这样的课程被其他学科老师“借用”。而学校老师眼里的学生大部分是以考试分数来排名次的,成绩好的学生就很完美,道德素养也好。成绩差的学生就一切都差,包括道德素养。这样显然是完全错误的。加强重视程度只是一个大的观点,其中还应该包括小的方面,即如何加强,从哪些方面加强等。
1)、开设德育教育课程。关于德育教育的课程不仅仅是局限于小学的思想品德和中学的政治学科,还应包括其他的较灵活的课程。比如说可以在德育课程上增添一些有趣的内容,可以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在操场上举办一些活动,活动内容积极向上,可以让部分学生分组扮演需要帮助的人,另外的学生则选择是否帮助他人,该怎么帮助等。这样既增添了课程的趣味性,也可以提升学生帮助他人的意识,对于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农村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多余的互动,也没有有趣的活动。尤其是德育教育这样的十分重要但无法从课程本身引起学生的兴趣的课程,就需要改变教学方式,让教学过程变得有趣,从而吸引学生。如何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就需要学校老师不停的努力探索以及校方的鼓励与支持。所以作为校长,在这个阶段就必须支持老师的革新,并作出一定的鼓励。
2、正确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
早在韩愈的《师说》里就提到了老师的职责,即“传道授业解惑”,德育教育就是“传道”的过程。传授知识的过程比较枯燥,学生难以提起兴趣,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就相对较弱。在这个时候,老师就必须要恰到好处的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了,该亲和些还是该严肃点,全凭老师自己的意见。作为校长,为了让老师有能够调节师生关系的能力,可以不定期举办一些讲座,主题是处理师生关系方面的内容,讲课的可以是城里比较出名的老师,也可以播放网络上比较好的教学视频。
3、认清德育教育所处的地位。
在素质教育之中,德育教育所处的地位无疑是最高的。它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学校所关心的重点。如果把其他的学科教学看成是老师在“传道”,那么德育教育就是“讲理”。告诉学生关于道德、品德的道理。这一点虽看似简单,其实却很关键,“道”和“理”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孰轻孰重都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只有知道了“传道”和“讲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德育教育也才能顺利进行。
三、总结
德育教育并不是仅仅在学校中进行,社会和家庭也同样重要。家庭教育可以看成是德育教育的启蒙,学校教育是系统学习和升华阶段,社会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实践过程和进一步完善过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缺一不可,都应该被重视。本文仅从学校校长的角度去探讨德育教育的不足与研究策略,但除了以上的对策之位,还希望每一位参与德育教育的老师、家长都要具有三个精神,即耐心、热心、细心。
【参考文献】
[1]罗卫国.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德育状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学;现状;对策
道德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最崇高的理想。中学生作为国家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下更要注重中学生的道德和人文教育,他们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程度。受传统文化思潮的影响,我国更加注重培养中学生的通识教育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随着多元化经济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拥有更好地生活条件,但由于部分中学在教学过程中未能重视学生德育教育,导致一大批中学生人格缺失事件的发生。本文从中学生德育教育角度出发,探究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以期推动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1.1重智育,轻德育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正是接受外界知识和认识的黄金时期,所以加强中学生的素质文化、道德思想教育十分重要。受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重通识、轻德育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大多数中学教师认为只要将学生的理论成绩提高上去,学生的德育认识自然就提高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传授数学、语文等这样的理论知识,而不教育学生人格道德的重要意义。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使得中学学校不得不对外界进行扩招,这样不少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而过于重视学生的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未能认识德育对中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德育教学,只有少部分学校会组织教师定时开展一些德育教育活动及临时课程,但由于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认识与发展的过程,所以简单地德育教育对学生并不能起到实质性影响。
1.2课程内容死板,德育教育脱离生活实际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教育空间几乎在课堂上完成。从当前的教育形式可以发现,我国中学教育在德育教育方面显然脱离了生活实际,中学生正是成长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探索能力,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实践教育、道德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越来越早的接触社会,由于中学生的抵抗外界能力薄弱,在受到外界不良信息干扰时很难保持原有的思想意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德育教育方面,不少中学只是大体上跟随国家的教育方针,如定时组织一些班会等德育教学活动,通过学生和教师传授德育教育知识,但这种方式往往并没有实质性作用,因为学生在完善德育思想的过程中更希望能够从生活和课程内容中学到,而不是单独的接受德育教学内容,这样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只会使学生更加排斥德育内容。此外,课程内容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太过依赖课本,没有根据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来进行课程教学,导致德育内容不能实时更新。
2.完善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2.1重视德育教育,提高学生道德观念
道德教育是千百年来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事物不断冲击并影响着中学生的道德思想观念,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人格事件激起了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如中学生事件、毁容事件等。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程度,因此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育工作者要勇于创新建立新的德育教学方式和内容,重视学生德育教育对中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首先,学校和教师要改变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成绩方面学校不要过于重视升学率,而忽略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将课程内容积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要合理地将德育内容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就领悟到德育教育的内容;其次,各级政府和行政教育部门要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积极下达命令和德育教育方法帮助中学教师更好地传授德育内容。
2.2因材施教,及时更新德育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能力,所以在传授德育内容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德育工作。在德育教学工作中,要积极将课程内容与实践生活相联系,强化学生对德育的认识,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此外,德育内容要做到及时更新,因为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新的思想不断涌现,所以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关注社会的发展和新出现的德育内容等,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的更新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
3结语
德育教育是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人格的重要保障。中学学校一定要加强学生德育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格观念,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学德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接着从重智育、轻德育和课程内容死板两个方面探究了改善中学德育问题的策略;最后客观地对全文进行总结,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詹新红 单位:湖北省云梦县隔蒲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德育教育 初中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169-01
现今,道德理性的滑坡、人文精神的弱化,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道德教育便在当代教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初中地理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地理作为中学必修科目,是一门科学性非常强的综合性学科,德育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要首先将德育放在学生教育的首要位置,要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人文素质以及道德人格方面的培养。现今,许多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即单纯地将学科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没有充分利用到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德育教育是其他学科难以实现的优势,也没有将德育教育与地理教学两者之间进行结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了地理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一、开展生活调查
在地理课堂的教学中,地理教师要从生活入手来开展生活调查,借以来引导学生们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细节,并让学生们从生活当中发现问题所在、寻找问题原因,并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能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联系到实际当中,进而为自己的家乡、为自己的祖国做出一份贡献。[1]如:当地理教师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侯,教师可以开展“家用塑料薄膜带来的危害”这种类型的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可知,每个家庭每日平均废弃的塑料袋是6个的话,那么莫里青乡人口大约为1.7万人,平均一家三口,这样莫里青乡大约有六千个家庭,则每日就废弃了至少3万个塑料薄膜袋。这样,同学们通过对生活的调查、计算,联系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便能够真正地认识到这些生活细节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生活调查后,地理教师进一步带动学生们思考:白色污染是环境的主要杀手之一,身边的白色污染随着我国的人口增多与人们的大量频繁使用日益严重,防止白色污染的进一步扩大,不仅仅需要国家相关的制约与众多的宣传,而是应从本质上抓起,从学生们日常行动做起,学生们要学会自我控制。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有用的地理,同时,课堂教学也不断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培养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关注贴近学生们生活的地理
地理是一门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课程,区域地理内容的特殊性是地理教学的特点之一。区域地理环境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影响,如,不同区域的气候对人们的服饰带来了影响,不同区域的地形为人们的交通带来了影响,不同地区的作物为人们的食品带来了影响等。[2]这些区域特色的人文地理特征其本身有着重要的地理原理及其背景,关注贴近学生们生活的地理,可以激发学生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如在我国“南北区域对人类活动影响”内容教学的时侯,地理教师可以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让每组学生通过搜集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不同,在进行总结后,学生们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依次汇报与总结,在总结中要让各组代表对这一现象的地理原理及其地理背景进行阐述,最后教师对其进行观察指导、点评,进行课后总结。
三、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感染学生内在心灵。如在介绍我国名胜古迹的时侯,教师在课前搜索一些名胜古迹素材,利用电脑将这些内容做成PPT的形式,并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对于青少年来说,枯燥乏味的课堂难以让学生们提起对地理的兴趣。[3]所以,教师必须讲究方法,适时适量,把握时机。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并运用图表、数据等手段,进行一些定量分析,通过各国一些数值的对比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
四、评价机制的建立
在地理教学中,一些评估单靠采用考试的形式是难以获得准确判断的,如学生们的思想情感、个人意志、生活态度与道德行为等,这些行为评估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中学生地理评估学习成绩,不仅仅需要将理论考试为定量测定,教师还需要对学生们进行内在的评估考核。地理这一综合性学科评价不应该仅仅根据理论分数来进行衡量,综合评价更需要贯穿整个教学,由此而评出更加切合实际的学生成绩。
五、结论
本文通过开展生活调查,关注贴近学生们生活的地理,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以及建立新的评价机制这四点,对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提高初中地理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教学互联,提高学生们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及培养学生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家清.论地理新教科书活动性课文的设计策略[J].地理教学,2005(9):10.
德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多种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自觉的、积极参与的互动中,完成外化和内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律,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活动过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德育是一个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配合,对受教育者的身心产生影响,帮助其健康、有效、良好发展的过程。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应该具备以下三种特质:
一、持久性。任何一种教育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艰苦、反复、潜移默化式的逐步推进。
二、灵活性。德育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生命、独立的人,所以教育的手段也应该顺应学生的成长,灵活采用各种手段帮助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所受的教育,易于产生内因的转化。
三、目标性。德育教育不应该是盲目的、单一追求教育过程的,而是应该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设定目标,有的放矢,避免流于形式,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德育的本质决定了教育者的工作方式方法,也决定了德育的特殊性,那就是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可供我们参考,每个德育工作者需要探究、发掘、调整教育手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总结了德育教育的三步法:
第一步: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石,确立德育教育的根基。
一切的教育都应该有个坚实的根基,才能稳固发展。作为中国人,我们的德育教育最好、最理想的根基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祖先创造了五千年文明史,适合学生学习和传承的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作为中国人,理应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继承自己的民族道德传统,基于上述原因,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再把它从校园环境、学习内容、行为礼仪等诸多方面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经年累月地浸润,使学生达到身心融合,行为示范的效果。例如,我们从中华文化中撷取了三字经、百家姓、十三孝故事等内容作为德育教育的蓝本,通过每日诵读、故事比赛、班会研讨、绘画比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结合书法、民乐、剪纸、国画等艺术形式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民族文化,从而践行传统的道德思想。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充满了文化底蕴,充满了蓬勃生长的力量,为学生心灵的成长播撒一片绿荫。但是,传统文化并不等于拿来主义,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德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双慧眼,要以挑剔的眼光,从浩瀚的文化素材中汲取真正能够哺育学生心灵的营养,这样建立起来的德育工作才有意义。
第二步:以人文化制度为规范,建立德育教育的良性循环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立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社会规范的有效手段,但是制度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设计制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学生的身心特征,使制度的建立能发挥其优良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还不会制约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此,我们经过反复修订,建立了《学生行为规范考评制度》,以百分制为准,通过课间和大型活动中各班学生的表现,予以加分和扣分累积,每周评定一次总分,参与期末的三好班级、规范班级的评定。扣分是为了能让犯错的同学及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加分则是为了鼓励良好的行为继续发扬光大,从而使得学生们自觉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扩大自己的优秀品质,形成人人愿意为班争光的思想,久而久之,帮助学生养成守秩序、懂谦让、重团结的良好行为方式,学校良好的校风也就建立起来。
二十多年的制度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制度是一种保障,更是一种手段,没有良好的制度,学校的校风、学生的行为习惯很难形成。但是,制度是一定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产物,我们需要根据社会大环境的要求和不同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予以调整,使制度更加适合学生的管理和学校的建设,以发扬正能量为准则,让学校的制度形成文化,贴近学生的心理水平,德育教育的步伐将迈得坚实有力。
第三步:以实践活动为渠道,拓展德育教育的路径和视野。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是至理名言,用于学校的德育教育也是恰如其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设计并安排了许多目标不同,教育功能各异,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接触社会、观察世界、认识人生,懂得做事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从而完成德育教育的目标。
除了每周一次的升国旗活动、班会活动外,还可以抓住契机,利用重大节日设计、举行一些大型活动,覆盖全体学生,运用集体的氛围,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行为,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灵活机动的实践活动更是必不可少。每个学期,我们都会与联谊、建立德育教育基地;到老年公寓参加慰问演出;春天带领学生种南瓜,秋天举行种南瓜比赛;邀请老、老教师到我校做报告、讲故事,帮助学生们了解历史,感受今天的幸福;组织学生参观雷锋纪念馆,学习雷锋的精神;寒暑假带组织冬令营、夏令营活动,帮助学生们了解北大、清华等大学校园的风貌,鼓励学生从小建立明确的人生目标……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同一扇扇敞开的窗,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而且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增加了学生同社会接触的机会,为学生们建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总体来说,实践活动要设计精炼、目标明确、每次围绕一个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每次活动前要有计划,活动后要有总结,针对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要有所预见,要有预案,能够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使实践活动效果最大化。
现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同时,各种信息参差不齐,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经历较少、各种思想还不成熟,如果做不到很好的指引,可能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做出对社会、自身不利的事情。德育教育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小学是人生中思想道德教育接受的第一站,直接决定着学生将来对于人生的态度,小学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领导者和实施者,在小学生心中是像神一样的人,小学生会在不知不觉得模仿班主任的举止、言行,因此小学班主任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工作,帮助小学生迈好他们人生的起步。从接班开始班主任的工作就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地、系统性全面的工程,这个工作的根本就是德育。
二、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不同与其他任课老师不同,具有特殊性。小学班主任需要组织班级活动,与学生的接触比其他老师要更频繁,更了解学生的心理,在日常中对学生的影响也更大。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就是德育教育,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小学班主任是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组织者、主要监督者、主要领导者和标杆榜样。小学班主任是德育教育的班级环境营造者。
三、小学班主任做好德育教育
1.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好的氛围有巨大的引导力量,可以约束、激励人,小学班主任在班内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德育氛围,争取慢慢形成人人做好事、不良行为无处存的风气,让小学生清楚的知道对错善恶,并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付诸行动,良好的班风,具有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
2.利用社会实践进行德育教育
如今,大多数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着两代人、八个家长的宠爱,习惯于大家都围着自己转,慢慢形成了自私、霸道、攀比的性格,因此,针对小学生身上出现的这些不良习惯,小学班主任除了在课堂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小学生的实践活动,要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例如,鼓励学生在家中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洗完等,例如,利用课余时间带小学生出去进行敬老活动、让小学生理解要尊敬老人、孝敬父母。让小学生帮农民拔草,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不浪费粮食、不韭菜麦苗不分。如举办“举办学习雷锋活动月”“、每日一好事”活动,让学生学习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精神。
3.结合社会现象,举办德育教育的主题班会
德育教育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思想认识,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小学班主任可以结合当前关于德育的社会现象,举办主题班会,让学生发言,例如”扶不扶“,让学生即要提高思想警觉,又要培养正确的思想认识观。
4.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考虑到年龄差异因素
小学生虽然综合年龄较小,但年龄差异任然存在,一年级与六年级的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思向深度差距很大,因此,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考虑年龄因素,例如,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育,告诉学生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像狐假虎威的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揠苗助长的故事等等,或通过看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让学生学习动画里人物的优秀形象,尤其小孩对动画里的人物都很崇拜,这些方式的德育教育不会生涩难懂,效果显著。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虽然不健全,但已经有自己的想法,班主任可以结合社会现象讨论进行德育教育。
5.尊重、激励学生
班主任只有得到学生从心底的敬佩,在讲道理时,小学生才能接受,班主任要真的尊重学生,才会达到学生从心底的尊重,而不是害怕,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小学班主任首先要认真考虑学生的想法,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平时课下相处,要像朋友一样与小学生相处,这样学生才会与班主任敞开心扉。另外,班主任应尽量多鼓励学生,能表扬的不批评,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对那些胆小的小学生,更应该多鼓励,鼓励他们勇敢站起来回答问题,即使回答的不完美,也要给与表扬,鼓励他下次回答的更好。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