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总结

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5 15:04: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王朝阳(1982-),男,湖南衡阳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会计系,讲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2);袁灵(1981-),女,湖南衡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经管系,讲师,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79)。(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湘教通[2010]243号文件463)、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级教改课题“升本后我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J200925)、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级教改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课题编号:J201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53-02

本文旨在为各高等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训条件、考核制度等方面新思路与操作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适应性会计电算化人才。

一、本科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分析与研究,对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本科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考核制度、教材及师资队伍建设进行调研,解决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其一,完善会计电算化教学体系对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有积极意义。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进行革新的宗旨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强化教学最终目的的同时,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学人员。而这项无形资源作为学院教学资源中价值最无法估量的因素,将为升本后学院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其具体作用不仅体现在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升,还体现在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上。

其二,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任课教师加深对本课程的总体认识,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职业爱好,从而能够为其他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提供参考范例,有助于升本后笔者所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本科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本科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就是课程教学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应实现这一目标: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操作能力为基础,以系统管理能力和日常维护能力为主导,以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会计系各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中,必修课仅设置了“会计电算化原理”、“会计软件应用”2门会计电算化课程和“电算会计模拟实习”。在实际教学内容方面主要包括如何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用友会计软件的操作以及1个星期的电算会计模拟实习。由于开设课程较少,课时又相对有限,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

本文认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优化和整合,增加会计电算化操作的实训课时,增加企业实际工作中应用很广泛的Excel应用的教学和实训,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现从三方面讨论该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1.对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课程的改革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课程应该包括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原理、常用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常用软件的基本维护、Excel在会计财务审计中的实际应用。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系统。讲述什么是会计电算化,为什么要进行会计电算化,企业如何实现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应用领域,会计信息系统的具体开发过程以及会计电算化的管理。

(2)会计软件应用。对财务软件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讨论用户应如何选择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会计软件如何进行安装、初始化、试运行和正式运行。重点应对1~2门市场上主流的会计软件进行操作练习。

(3)会计电算化维护。一方面介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维护知识,另一方面介绍会计软件的基本维护内容,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解决一些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及财务软件故障。

(4)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目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开设了“财务管理电算化”这门课程,并且是选修课程,课时数也只有36课时,远远低于其他主干课程。学校、教师及学生都没有对这门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应该增加这门课程的课时量,使之成为会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是掌握财务管理的电算化,而是要使学生掌握Excel的基本应用知识,能将Excel应用到会计实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审计中。

2.对会计电算化实践体系的改进

会计电算化实践体系应该包括教学课程过程中的实训、集中的综合模拟实习和企业实习3部分内容,教学课程过程中的实训应围绕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来组织训练。教学过程中的实训应注重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集中的综合模拟实习一般应安排在手工会计模拟实习结束以后,学生在熟悉和总结手工会计模拟实习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和相关的财务软件来处理与手工会计模拟实习相同的业务资料,并在实习结束后进行对比,检查处理结果是否一致。集中性的综合模拟实习能够进行有针对性、集中的、专门化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系统把握会计以及电算化的知识。企业实习一般应在毕业前夕进行,安排学生进入定点的实习基地,对企业实际运行电算化会计的情况进行学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具体流程见图1。

3.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课计划的调整

现有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计划中,会计电算化的课程设置较少,各课程之间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本科4年8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会计电算化概论”应开设在第三学期,使学生在理解了会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会计电算化;“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应开设在第四学期,Excel在会计实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中的应用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非常普遍,应作为1门主干课程开设;“会计软件应用”开设在第五学期,使学生掌握1-2门具体的财务软件,为实际工作打下基础;“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开设在第六学期,使学生在用好财务软件的基础上,还能够对财务软件进行一些简单的维护;“电算会计模拟实习”开设在第七学期,使学生能够对整个会计电算化的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复习和把握。具体见表1。

三、本科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效果的再提高

1.完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效果考核机制,提高教学效果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效果考核一直缺乏规范的考核机制,学生考试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致使原本的考试课程变成了考查课程。本应由全校统一组织考试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变成了任课教师自行命题、自行阅卷、自行打分。会计电算化课程由任课教师自行阅卷的方式存在许多弊端:一是严重影响了教学。由于各个教学班级是各个任课教师自行考试,往往就会占用正常的教学课时,导致教学课时不足。二是增加了教师阅卷的工作量。由于电算化类课程都是上机考试,没有统一的考试系统,导致任课教师需要通过一台台机器进行阅卷,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三是很难准确反映教学效果。没有相应的成绩分析系统,也没有相应的纸质试卷,任课老师很难对考试的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学生对各点知识的把握程度。本文建议应设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系统,建立1个会计电算化的考试试题库,能够自动实现抽取试题,试题库中每一次考试抽取的各套试题的难易程度应该相当;考试完成后自动阅卷,给出每位学生的分数,并能够同时生成成绩分析报告和试卷分析报告。

2.加强本科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建议应根据上述课程计划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本科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组织专业教师编写配套教材。目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只有“会计电算化概论”课程可以应用自编的《会计信息系统》教材,其他课程尚无合适教材。因此,应该尽快加强本科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建设,组织力量编写《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会计软件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电算会计模拟实习》等教材。

3.优化本科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会计电算化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相应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具体应包括2个方面:其一,扎实的会计知识。作为会计电算化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会计教师,只有熟练掌握会计知识才能够娴熟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处理。其二,丰富的电算化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够熟练掌握多种财务软件特别是大型财务软件的安装、调试和维护技能,熟练掌握常用财务软件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并能够解答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综上所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师能力的培养:

(1)加强业务知识培训。会计电算化的知识更新很快,如果不及时进行学习,教师的知识很容易与实际市场的要求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建议应该拨付专项经费选送现有会计电算化教师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进修,以提高教师的理论、实践和教学水平。

(2)与会计软件公司联合培训。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竞争激烈,会计软件公司为了推广自己的软件,往往会与高校进行联合培训。如用友公司就与国内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联系。高校电算化教师应该抓住机会,积极与会计软件公司加强联系,免费接受会计软件公司提供的培训,提高会计软件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既节省了经费,又提高了业务能力。

(3)进一步深入与会计软件公司的合作,可以把学校的模拟实习变成软件公司进行软件测试的一个平台,使教师真正参与到企业会计软件的实施与维护中去,积累一手经验。

(4)定期选派1~2名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1-2年的实习,使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真正了解各种会计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使用状况,并及时反馈到教学工作中去。

4.改进会计电算化的实习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核心来规划课程内容。目前很多本科院校并没有专门开设会计电算化的实习,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在会计模拟实习特别是电算化会计模拟实习方面走在湖南省的前列。但是笔者在实践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手工模拟实习与会计模拟实习的脱节。由于学院会计模拟实习是分为两部分进行,手工会计模拟实习是一批专门的教师,电算化模拟实习又是一批专门的教师,导致手工模拟实习与电算化模拟实习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对比。建议应该逐渐模糊手工模拟实习与电算化模拟实习师资的界限,最好由同一批既懂会计又懂电算化的专任教师来指导实习。

(2)增加电算化模拟实习的课时。学院现行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时间为期1个星期,仅仅运行了总账模块和报表模块。目前在企业中普遍运行的工资模块、成本管理模块、固定资产模块都没有启用。建议应该增加电算化模拟实习的时间至2个星期,同时启用购销存、工资、固定资产模块,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全面地学习整个企业的实际业务。

(3)加强财会审一体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在各个单项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探讨建立财务―会计―审计一体化的实验室。使学生通过财会审一体化实习能够对整个财务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深入的把握。

四、本科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方式的改进

教学方式的改进包括教学理念、方法和工具的改进。

在教学理念方面,本科会计电算化教学应在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力图使学生既能对本课程基础理论知识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同时又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该运用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就是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应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引导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自行进行会计软件的开发,加深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理解。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对电算化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把电算化会计与传统会计进行对比,发现电算化会计的巨大优势,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电算化的目的。

在教学工具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工具逐步普及。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已经深入到各个教学领域。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与计算机技术高度相关的课程,应用新的教学工具来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前文述及,在电算化课程的考试中,可以采用统一的考试系统,由考试系统统一抽取试卷、阅卷、评分,给出分析报告,提高电算化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在平时课程教学中可以采取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在电算化模拟实习中,可以采取联机协作或者是网络版会计软件,以达到与实际工作环境相似的环境,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举芝.《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会计之友,2008,(1):82.

[2]劳淑蕾,李新瑞.对本科会计学专业电算化会计实验课程体系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08,(7):244-245.

篇(2)

【关键词】信息培训;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

随着会计职业环境的变化,职业岗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备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运用的技能。目前中职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均开设有会计电算化课程。但在专业教学中仍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实用型人才,是我们迫切要解决问题。现就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供探讨:

1 建立从业资格证要求指导下的教学内容遴选、整合机制

教学本着“够用、必需”的原则。根据电算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以初级从业资格证要求为指导每年调整教学计划、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辅以校本教材,重点突出账务处理、编制财务报表、工资、固定资产、财务分析等典型会计业务,力求实现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为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案例教学,精心设计软件各模块分项训练和综合实训,并讲解相应的训练步骤和训练指导,以多媒体教学方式教给学生最快捷、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完成相关任务。学生在课程内容学习方面,还可借助校园网和课程网络课件(课件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实验指导、实验习题、练习题库、疑难解答、自测等模块),做到随时随地安排,掌握学习主动权。

2 加强EXCEL在会计电算化中的应用

EXCEL是由美国MICROSOFT公司开发的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电子表格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计算、绘制图表、财务分析功能。将EXCEL电子表格软件应用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财务分析,一方面可以减轻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财务成本,特别适合小企业不必购置大型财务软件就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需要。例如财务会计报表上的各项信息,尽可以通过公式定义的方式对其取数来源详加规定。继而运行报表生成模块。瞬间编制出所需的报表。另外在讲授财务分析系统时,还可以利用Excel进行投资组合决策分析、预测企业资金需要量和企业负债结构模型的分析等。目前。部分企事业基层单位就是直接利用EXCEL记帐和进行财务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学生对此软件的学习接受很快,应用能力也较好。新型ERP教学环境提高技能的可操作性 ,在有限的学校学习时间里,如何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是汉字输入技术,其次是电会软件应用技术,说明实验动手能力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理论教学中要弱化教师课堂讲授的份量,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上机实践。所以构建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的会计电算化ERP实践教学资源环境是保证电会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会计专业全部的多媒体教室、专用的电会ERP模拟实验室、丰富的案例资源库、记账公司真实的职场演练是我校近年来电会专业建设取得的一大成果。第一年主要强化汉字录入和会计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年加强电会软件的应用及日常维护,并进行初级会计电算资格证的考试及毕业前的模拟实习。在这所有的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课时比例为1:2,而且每科周课时都在6节以上。有了上述前提的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比以往大大加强,毕业的学生操作上手很快,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学生来我校学习。

3 教学中重视手工会计模拟实验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由于同学们在学习会计电算化之前已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常识,因此,可将讲授重点放在分析电算化与手工业务处理方法的不同以及利用会计软件进行业务处理的操作过程上。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会计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引入一些模拟会计业务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促进学生对手工会计处理流程和计算机会计处理流程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全面掌握;使学生对所学会计理论知识系统化、整体化,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例如:模拟某一企业会计数据,先利用手T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业务操作;然后再将手工会计模拟实验数据改编为会计电算化实验数据,运用会计软件进行相关业务处理。通过两种业务处理方法的操作比较,增强学生对两种处理流程的感性认识。另外,在教学形式上也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同一会计模拟实验既可以设计为一名学生同时担任不同操作员。完成一套帐的全部工作,让学生全面掌握会计流程的所有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可设计为学生分组完成,各自分工、协作进行,最后合作完成,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把手工会计实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再现于电算化实训之中,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电算化的必要性以及电算化给会计领域带来的变革,对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同时又使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各门课程的内容相互渗透、综合运用。

4 教师要努力探索职业技能训练的新模式

4.1 准备充分,培训到位。教师要顺利完成从“制定活动计划——准备活动物料——开展活动——总结活动成效”等一系列系统的培训工作。年级提前安排各学科小组落实开展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等,培训教师精心准备培训所用各种材料、讲解规范和要求的课件、评定成绩方式,以便技能训练活动得以有计划、合理、系统地展开。

4.2 内容完整,条理清晰,结合理论,确保训练质量。首先,从培训的形式上,由教师进行授课和现场手把手进行指导;然后通过教师教学演示、视频操作演示、学生规范展演等方式,要求学生模拟训练一家企业的会计日常账务处理及出纳基本功底,充分将理论用于实际训练,提高学生会计技能操作能力;最后进行成果评价,提出存在问题,进一步实行改进,拟将在科组活动总结表演中,发挥学生最优水准。

5 新型教学内容保证技能的实用性

篇(3)

[关键词]单招生;普招生;会计学;特色教育

对口单招是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一种方式。对口单招架起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桥梁,沟通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有力地加快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步伐。1987年以来,江苏省积极开展普通高校对口单招工作,努力探索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各行业培养输送了15万名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和欢迎。实践证明,对口单招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与教育良性互动的重要举措。对口单招的学生(简称“单招生”)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基础,如对其因材施教,特别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是能够逐步形成系统培养特色的。

2008年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计划为18 200人。其中本科计划2 300人。而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本科计划为595人,是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计划最多的本科院校。也是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的重点院校之一。截至2008年4月,学院共有会计学专业在校学生516人,其中单招生275人。占53.29%。是学院单招生所占比例最高的专业之一。为此课题组对会计学专业单招生和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能对会计学专业单招生特色教育研究提供第一手素材。共向1―4年级学生发放问卷275份,回收问卷272份。回收率为97.33%;向老师发放问卷62份。回收问卷60份,回收率为96.77%。

一、学生角度的特色教育

(一)应着重提升专业能力

81.62%的学生认为其专业基础较好,仅有7.35%的学生认为其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较好。单招生在中职阶段已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定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因而具有实践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但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大部分人英语和数学等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在被调查的大四学生中,仅有42.4%的学生通过CET―4考试,CET―4成绩在390分以上也仅有63.2%。在被调查的学生中,96.32%的学生认为,花在英语和计算机等公共课程的时间远远超过会计专业课程学习时间。普遍认为没有时间好好学习专业课程。因此,如何提高单招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促进其提升专业能力是会计学专业特色教育研究的重点。

(二)应注重培养实践能力

91.91%的学生认为,老师应有一定的会计工作经验。一致认为老师在教学的同时可以在记账公司或公司制企业兼职。仅有8.09%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明确表示十分满意。69.49%的学生认为,在会计教学中,应加强会计综合性模拟实验、会计软件(用友或金蝶软件)基本操作、企业实战演练等教学时数。部分学生还建议开设统计软件运用、会计软件运用选修课程,同时建议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单位,同时指定实习指导老师。

(三)应拓展专业知识面

77.94%的学生认为,在会计教学中,应增加专业课程教学时数。减少专业基础和公共课程教学时数,甚至建议取消基础会计等中职阶段已经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程。81.62%的学生认为。应开设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财务分析、管理会计、审计学、电算化会计7门专业课程。开设税法、经济法、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政学、财经应用文、证券投资学、货币银行学、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15门专业基础课程。建议选择性开设预算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等专业选修课程。

(四)应迎合就业意向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72.79%的学生就业意向是到企业或中介机构从事会计相关工作,16.54%的学生就业意向是从事会计教学工作,仅有7.39%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根据单招生的就业意向,应因材施教,制定与高校招收普通高中的学生(简称“普招生”)不同的教学计划,实行不同的教学管理。结合单招生的就业意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受社会欢迎的会计人才。

(五)应紧贴市场需求

用人单位对招收会计人才大都设置了两道门槛,一是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二是有一定的会计工作经验,这对从学校踏上社会的会计专业学生无疑是一道很难短期逾越的鸿沟。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所有学生都认为应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及时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以后会计执业和其他类的考试奠定基础。36.76%的学生建议学校为学生报考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初级、中级。甚至为参加全国注册会计师(CPA)考试创造条件,这也是会计人员灵活就业的砝码。

二、教师角度的特色教育

(一)应单独制定教学计划

96.67%的教师认为,单招生的会计专业基础较好。他们已经掌握了很多专业基础知识。也认为部分专业基础课可以取消。教师们普遍认为。单招生有专业学习方面的优势。应结合中职学校的特点,单独为其制定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应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被调查的教师中。86.67%的教师认为,单招生花在英语和计算机等公共课程的时间过多,建议取消目前英语CET-4考试和毕业证书的挂钩,但要求能结合会计学专业的特点,适当增加一些专业英语的学习,至少应该能够学会阅读和分析会计报表,但一致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至少应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

(二)应单独组织实施教学

基于单招生基础方面有别于普招生。因而单招生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也应有别于普招生,以充分体现其专业特色。91.67%的老师认为。高校的课程设置基本是按照大学教学要求制定的。未能与中职学校的课程充分实现无缝对接,因而导致部分课程与中职阶段课程相重复。75%的教师建议,针对单招生这一特殊群体,应实行小班制。人数不宜超过30人。同时专门为其配备会计专业老师担任班主任,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聘请校外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担任实践指导老师。单招生一般是中职学校的优秀生。学习态度端正,踏实认真、吃苦耐劳。能够承受压力,接受挑战,但单招生英语、数学等公共课程相对薄弱,与普招生相比,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78.33%的老师认为。应多鼓励单招生参加一些校内大学生社团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其抗压能力和心理的稳定性。

(三)应单独进行教学评价

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来看,既精通会计实务和理财,又懂得

相关经济法律,特别是税法等相关知识的会计专业人才特别受市场青睐,因此会计学专业教育也应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验,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88.33%的老师认为,单招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应单独进行教学评价。采取理论考核+实践考核的模式,突出实践考核,强调会计综合性模拟实验、会计软件(用友或金蝶软件)基本操作、企业实战演练环节。36.67%的老师还认为,除了提升单招生的专业能力,还应加强其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甚至包括沟通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四)应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

所有教师一致认为。应注重单招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也应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部分老师到企业或中介机构兼职,甚至允许部分老师到企业长期工作,定期回学校指导学生实践,也可以从企业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同时也乐意从事教学工作的会计人员到学校担任实践指导老师,通过双师型教师制度的实施,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建设一支与学院发展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五)应建立校内校外实践基地

所有教师一致认为,应建立校内实践基地,重点在于模拟企业日常业务。使学生能真正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为以后会计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教师一致认为,在建立校内实践基地的同时。还应该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在三年级下学期安排1―2个月的时间,到指定的实践基地进行实习,每个实践基地均应配备实践指导老师和理论指导老师,校外实践基地可以选择一些会计师事务所或记账公司。

三、建议与对策

(一)优化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

结合单招生的特点,应调整英语和数学等公共课程的教学计划,在分析中职学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结合大学公共课程教学的要求。建立适合单招生的公共课程教学计划;高校一般都把通过CET-4和计算机二级作为毕业条件,建议取消这一硬性规定,而改为校内英语考试和计算机考试,重点强调英语和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根据会计学专业的特点,结合中职学校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为充分发挥单招生的专业优势,提升其专业水平,适当调整5门专业课程(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和税法)的教学计划,加大其教学内容,为单招生下一步参加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奠定基础;甚至可以考虑在大学期间鼓励单招生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CPA)和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考试(AC-CA),把单招生真正培养成会计的专门人才。

(二)加强专业教学,提高专业水平

要以完善专业教学为核心,以提高专业技能为目标,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彰显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专业教学:一是制定一套适合单招生的教学大纲、实践大纲和考核大纲,重点突出实践考核。二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探索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特别是加强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如税收筹划等。三是严格按照实践大纲的要求组织实践,应建立校内、校外以及定向单位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严格按照考核大纲的要求组织学期考试和实践考核,还可以组织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

(三)注重社会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单招生的专业优势,应建立校内、校外以及定向单位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即在校内建立模拟实验室,在校外建立实践基地,在定向单位建立实训基地。校内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课堂教学的配套。便于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通过阶段模拟、综合模拟,真正让学生熟悉会计工作环境,掌握会计流程。校外实践基地一般通过与专业会计软件公司的合作,建立会计软件应用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获取会计应用软件和ERP证书。定向单位实训就是到学校指定的单位全封闭实训,一般选择在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上学期,实训时间至少2个月。此外还可以调动学校、家长的社会关系,让学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到单位进行参观、学习,以缩短会计教学与银行业务、税务及会计操作的差距。同时加强会计软件的教学与应用,达到人无我有。

篇(4)

 

针对目前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我们着手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主要研究“‘双师’为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岗证结合”的课程体系和创建“四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在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应用会计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分析、处理财务会计业务的应用型、职业型、技术型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动手能力满意度差。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与人才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

 

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还是以知识为中心,不符合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技能”特点,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要及就业市场的变化,灵活性差。课程评价方法还是以知识把握为主,专业技能突出不够,且评价方法单一,学生就业能力没有纳入评价体系,课程评价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1]。

 

2、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便考取了会计师以上职业资格证,获得了“双师”职称,但是不具备双能力,实践技能薄弱,[2]指导实践教学缺乏真实性,解答不了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复杂问题,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实践教学环境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配有会计模拟实验室,但从其实验室的设备配置情况来看,由于实验经费欠缺等原因,远未达到仿真要求和学生实验需要。另外,目前高职院校在外建立的实训基地一般都是“友情式”合作,对企业往往只是一种负担,企事业单位一般不愿意成为学校的会计实训基地,使得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落不到实处,严重影响其实践教学质量。[3]再者,目前的实训基地形式比较单一,软件公司的参与不够,与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和持久。没有一个固定长久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使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现有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教学效果差,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不太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难以达到用人单位要求,就业竞争力不强。笔者认为,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全面推进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更好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职业型、技术型人才。

 

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业务规格

 

本专业培养德、智 、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具备会计岗位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有较强的会计电算化职业技能,能快速跟踪新技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职业型、技术型复合人才。

 

2、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自身一定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的实践。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会计电算化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3、改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创新考评机制

 

(1)改变教育观念、突出体现“技能核心”的思想

 

通过深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摒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模式,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尤其是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实现应用型、职业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提倡互动式和引导式教学方式

 

互动式教学,就是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围绕课程教学大纲与要求,精选教材,收集有针对性的案例,编写教案,选择课程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建立反映知识点、能力点的问题群。授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与案例,达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引导式教学,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独唱”的方式。教师提出与课本知识相关的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分析、总结、归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变考核模式,创新考评机制

 

理论教学的考试要建立以综合测试、答辩、口试与笔试等方式相结合的新型考试模式,减少传统试卷的比重。实践教学的考核以纸笔理论考试与综合测试相结合的模式,注重过程性教学,激发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4、 改变教学模式,科学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计划中大大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实现“四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1)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

 

单项实训是根据培养目标所需岗位基本技能在不同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某一方面或某项基本技能训练。如 “会计学原理”课程进行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会计账务处理流程训练。

 

综合实训,是在学习几门相关课程后组织的集中实训教学,它要求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技能来完成岗位基本技能训练,以提高职业岗位综合运用能力。如开设“会计模拟实习”、“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等。

 

(2)毕业论文与实践协作综合训练相结合

 

实践协作综合实训是对实践教学的总结、提高,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手段。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将财会专业毕业实践由过去单一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改为撰写毕业论文与实践协作综合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5、打造实践性人才演练平台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条件:一建立“会计电算化基础”实训室。二建立“会计软件应用”实训室。三建立“会计工作岗位仿真”实训室。四建立“手工会计及ERP”实训室。

 

其次、要建立多类型的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多层次的校企合作。一是和软件生产或经销公司合作。二是和企业合作。三是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在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给学生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或者提供一些来自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以利于教学和学生日后的就业。这样的校企结合将有利于学校了解企业对电算化人才的需求状况,进一步有目的的培养人才。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永无止境的。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学环境、条件的改变,改革需要不断地深入。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我们将继续致力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另一方面将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持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作者:聂惠芬 周爱娣 来源:魅力中国 2016年27期

篇(5)

【关键词】 会计专业; 高职高专教育; “零距离”上岗; 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大量扩招,使得会计人才的供给大于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现状,伴随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会计毕业生的就业更是雪上加霜。究其主要原因乃是学校培养出的不是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会计人才,于是本文提出了“零距离”上岗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零距离上岗”是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衡量现代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标准。高职高专教育是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零距离上岗”的衡量标准就是零适应期,即高职高专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到企业就能上岗并从事相关工作,这实际上就是现代企业用人的最佳标准。因此,我们要求高职高专教育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毕业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与实践,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零适应期”人才,实现“零距离”上岗。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带领课题组成员作了一些探索。

一、目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培养模式缺乏特色

当前高职高专很少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有些学校尽管也在教学改革,但在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发展方面缺少突破性进展。事实上,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应具有独特的教育教学特点,在发展上应该有层次上的高低,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很多学校目前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培养目标定位及课程设置过于落后

受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校是重理论、轻应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校的教学大纲多年保持不变,不适应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新的业务需要。许多学校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因为在这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中部分课程独立开设,各自为战,教学内容出现重复;同时核心专业课开设重点不突出。由于受学时的限制,老师只能选择部分内容讲解,缺乏系统性,同学们只能被动地从书本知识中得知应该怎么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遇到新的业务领域时一片茫然。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这种课程设置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较差,很难达到“零适应期”上岗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三)学生负担偏重,课时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把原来三年的课程压缩为两年半的时间,课程又没有做相应的调整,这样就使学生的负担较重,影响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在校生每周的课时应该在24节左右,而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每周达30节课,比国家教育部门要求的每周多出6节课,学生在校期间多学几门功课固然是好事,然而教育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利用自由支配时间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这比匆忙学习几门课程重要得多。公共课580学时,占总课时近30%,实训课课时,仅占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的8%左右。作为数学、英语这样的公共课应适当降低课时数或分班教学。因为有的同学自中学时期对英语就不感兴趣,有的同学数学基础较差,这种状况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基础来开设这些课程,他们只能在课堂上说话、打瞌睡,这样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和资源。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健全

一些学校尽管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规模都不大,而且很多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形同虚设。因为没有与企业密切沟通,很多企业并不真正愿意让学生去实习:一方面,工作任务重,无暇顾及实习学生;另一方面,考虑财务信息的保密性,即使让学生动手也都是无关紧要的工作,实习收效甚微。没有意义的实习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致使学生浮躁应付,流于形式的实习,根本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教学的要求和效果。

二、构建“1234”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在课题的研究基础上,课题组成员探索出一套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其涵义为:1个培养目标――培养“零距离”上岗的会计专业的高技能人才;2个培养场所――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3个培养阶段――前四学期为专业平台阶段,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五学期为专业方向能力强化阶段,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分流,并针对职业岗位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第六学期为企业实践阶段,通过半年以上的上岗实习获得初步工作经验。4个懂得为一体――懂做人、懂做事、懂知识、懂方法为一体,懂知识是会做人会做事的基础,会做人会做事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使知识恰如其分的发挥作用,而只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培养自学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

“1234”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学校会计专业教育的特色:一是充分体现了“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原则,所培养的人才既有较为突出的专业特长,又具有一定的岗位适应性,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二是针对职业岗位,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半年以上的实习以及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等途径的结合,使教学过程与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过程高度吻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职业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训练,达到上岗零适应期这一目标。

三、探索构建会计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在会计专业的职业教育体系进程中,始终坚持以“零距离”上岗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积极探索适应本专业发展的实用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措施有:

(一)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服务为宗旨

就业导向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要将市场需求、企业理念、职业能力直接融入教学过程中,实现教材内容与企业就业中的实际“无缝对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融“教、学、做”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确保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长远发展,关键在于其与社会需求贴近的紧密度、就业市场的认同度和对就业市场的适应度。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课题组明确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把该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各个方面,使学生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熟练的专业岗位操作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这一目标。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鼓励学生创业

大学毕业生这一群体,理应是创业大潮的领军力量。如何促进大学生创业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已陆续出台了相关文件和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大学生是否选择创业、创业的机会、创业的质量均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据相关研究表明,接受创业教育情况、经管知识、参与创业类社团情况、新企业创立政策、大学支持学生创业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政府新企业信贷政策、创业基金政策等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都有显著性影响,因此应该在大学教学中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学校在这些方面也做了点尝试,比如在讲授《基础会计》资金筹措过程的时候,就引入若学生自己创业时筹措资金的渠道有哪些;讲授《经济法》时就教学生熟悉取得经营资格的程序,了解经营方面的经验和原则,防止违规操作。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实施了“大学生创业培训工程”,开展了“产生你的企业想法”和“创办你的公司”培训,另外,经常开展“创办你的企业、公司”的活动与讲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三)优化课程内容,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课程

会计专业学生即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财务岗位的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其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工作,完成从学校到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因此,课题组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到实训设施的配备及师资队伍的建设、考试考核办法等,都围绕会计专业相关岗位对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毕业后能胜任财务岗位的工作为基本目的,为此课题组设立了理论课与实践课为一体的课程,如《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与会计核算技能实训为一体,《税法》《纳税筹划》与纳税技能实训为一体,《成本会计》与成本核算技能实训为一体,《计算机文化基础》《office在会计中的高级应用》《会计电算化》与会计软件应用技能实训为一体等;还开设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让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会电脑的基本组装、常用软件的安装等基本操作。另外,本着理论知识够用、实用的原则,把一些相关课程合并在一起。

(四)专业技能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举

会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应强调教育对象的人格教育,以使其具有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道德修养,以此作为会计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由于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从而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必须在会计的源头上(即教育上)下功夫,从学校教育阶段就开始,学生刚接触会计专业知识,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将其作为一种专业必修课。诚信教育最适当的时机就在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启蒙教育阶段,如果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而忽视职业道德教育,无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上升到什么层次,公众的利益都难得到保护,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将这种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这才符合培养业务水平和职业操守双优秀毕业生的方向。

(五)突出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实训条件

为了培养学生会计操作能力,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开放模式,针对性地组织会计专业学生到各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如参与修订审计工作底稿;协助审计证据、审计程序的审查(学校已与景德镇诚信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会计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去企业实施企业仓库管理的会计核算;参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专业项目课题的社会调查。同时,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安排学生到签订订单培养的企业预就业顶岗工作等,重点突出培养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同时,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采取优先向合作企业推荐毕业生、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开发以及员工培训等方法,主动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的、长期的供求合作关系,建立起一批稳定的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为学校与用人单位双方选择合作伙伴注入动力,开拓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多年来,学校从地方、行业、学校三个层面,构建招生、专业、培养、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六)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在教学方面,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融合。第一,针对《税法原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把纳税申报、纳税筹划融入教学中,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法》、《财务管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取多媒体教学和电视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电视案例教学,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增添更深厚的兴趣;通过仿真模拟筹资、采购、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经济业务活动,使学生身临实际,了解工作场景,发挥主人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其轻松掌握知识。比较新颖的课程如《市场营销》等则可采用双语教学、现场操作的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并且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第二,针对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会计软件的应用》,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理论课占20%,在计算机机房上机的实训占80%,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三,为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每次上课之前利用10分钟的时间请学生对上一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尽量做到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这样就促使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并进行教学内容的总结。第四,学校还建立了会计单项技能训练、会计分岗综合实训、模拟综合实训,到大三上学期给学生开设课程综合实验,即把《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综合实验,将同类课程的不同知识点或方法、技能综合起来设置系统实验,使其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通过课程综合实验,让学生全面掌握该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核算技能,使学生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手工方式到电算化方式的逐步递进的训练过程,会计核算技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提高,为步入社会和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从而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

特别是学校早几年就选用会计从业资格考证科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中级会计电算化》的教材作为会计专业通用教材开展课堂教学,将考证涉及的科目作为必修课全部成为专业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为学生在毕业时都能够拿到双证书,部分学生取得三本证书奠定基础,值得欣慰的是学校这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以2007级毕业生为例,考取会计从业证高达90%以上,不少学生还获得了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职称资格。

(七)设立案例题库,在校园网上会计有关资料和求职资讯

为引导学生们主动学习,学校专门给学生建立有关案例题库。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加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同时,也能加强学生们知识结构的巩固。此外,为适应当代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求职的趋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学校利用了网络这一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提供毕业生的就业机会,逐步建立起学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三方的联系平台,方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使毕业生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而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八)充分利用往届校友资源,进一步扩展学生就业渠道

学校会计专业是一个开设多年的特色专业,积累了丰富成熟的教育教学经验,历年来培养和造就了大量财会专业有用人才,而且绝大部分人才成了部门的主管和骨干,这是学校一笔宝贵的财富。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加强与往届老校友的联谊,每届学生毕业前夕,适时适宜地举行校友会,或邀请已经在社会有成就或有名望的校友回母校讲座,这样不但能够树立毕业学生就业信心,还能提高学校声誉,而且这部分学生能够有效地向其服务的单位或公司推荐校友,这样更加扩展了学生就业的渠道。

(九)定时对毕业学生进行跟踪回访,努力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学校已经建立毕业生跟踪回访档案,定时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回访,学生就业的岗位是否适应、学生的能力是否胜任工作、学生创业的项目是否合理等等,学校都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对学生在岗位上出现的疑难问题给予及时解决。比如,就学生与工作单位的关系是否融洽进行沟通,若出现问题则给予心理疏导,努力营造毕业学生良好的就业环境。

四、结语

笔者带领课题组成员,通过对“会计专业零距离上岗的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出了以上一些培养方式。在教学方面,实现了“四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社会需求与创业能力对接;在培养模式方面,构建了“毕业证+从业资格证+专业技术职称证”的培养模式”,即在毕业之际,同时获得会计从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证。通过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学生的适应岗位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笔者认为重实践重能力的“零距离”上岗培养模式,代表了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方向。“零距离”上岗不是一时的造势,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地坚持和发扬,改革和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陈英.高校会计学专业校企“无缝”链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经济师,2010(11):93-94.

[2] 马树超.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求是,2006(3):12-13.

[3]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J].中国高教研究,2003(10):23-24.

[4] 刘太刚.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51-52.

篇(6)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创新

1 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功能定位

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将自己的办学类型定位为教学型、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成“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如何更好地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已经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仍然仅靠“一支笔一本书,讲完内容就下课”的讲课方式和“一套试卷一门课,考过60分合格”的学习考核方式,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师除了在理论教学方面要改革教学方法,特别要重视将经济社会实践中丰富生动的知识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在校内开设高质量经济实验课程,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大大增强了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训练。因此,高质量实验模式的设计、高质量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就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2 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现状分析

2.1 观念落后,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往往把实验室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加强项,而对于经管类及其它文科实验室建设上则显得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实验环境恶化,无疑影响经管专业的人才培养。

2.2 实验教学落后,管理上开放性不够,质量监控部到位

目前一些地方高校经管学院的实验教学比较单调,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数量不足,给学生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很小,灌输性教学方式仍然存在,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上规定的步骤完成实验,整个过程中学生是消极被动的。实验内容仅仅局限于课程甚至单个知识点,实验课完全成为了理论课知识的验证。很多院校只开设了会计手工模拟和会计软件应用基础课,至于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课、计算机财务管理实验课、计算机审计实验课及 ERP的企业管理实验课等实验课程则开得很少或者没法开设,这样就割裂了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满足时展对人才的要求。即使是某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也仅仅是教师将数据修改后,由学生按照所学的步骤走一遍,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在实验开始前学生就已经清楚,没有任何新意可言,故学生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也缺乏兴趣,显然这种实验教学难以实现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更与我们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背道而驰,这需要我们在实验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实验室还存在管理不到位,开放不够,质量监控不到位的问题。实验室规模小,管理分散,存在着重复建设的情况,经管实验室设置口径过窄,封闭管理,开放程度不够,共享性较差,利用率低。实验教学和管理的质量监控不到位,实验室管理大多缺乏教学评价制度和教学考核制度等,不少地方高校对理论教学已经建立了常态的教学评价和监督考核制度,教学督导组对理论教学经常去听课,但是去监督考核试验教学的则较少。一些经管实验教学仍然缺乏独立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有的甚至就没有进行考核。这些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管理都起到了逆向激励的作用。

2.3 实验队伍匮乏,结构不合理,素质有待提高

师资问题是困扰实验室发挥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功能的瓶颈。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实验教师队伍大多仍以理论课程的教师兼职实验教学为主,专职实验教师队伍不稳定,数量偏少。许多实验技术人员只能做一些实验准备、仪器设备维护等专业要求不高的简单工作,难以承担创新性的实验教学任务和科学研究,更谈不上开放性实验室的的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由于长期将实验技术人员放在从属地位,对实验技术人员参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学术会议方面重视不够,也影响到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力度。在许多学校,同级别职称,实验系列也比其他系列的待遇低,实验人员的待遇、职称和理论教师地位不平等,严重伤害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导致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不愿意进入实验室工作。另外文科实验与理工科实验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管理无定式和经济管理活动的创新要求,使得文科实验内容更多超越了应用问题,甚至是思想理论范畴上的突破创新,这对于实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经济管理实验室创新建设的思路

一个完整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应该具备三大功能:一是进行经济学的科学研究功能,二是进行经济类学科的验证功能,三是培养实际经济工作技能的实习功能,相应的可以开设三种不同类型的实验。就经济管理实验室的教学功能而言,如何进行高质量的验证性和技能性实验的设计,有哪些模式可以设计、各种模式设计的目的、要素、过程的控制该怎样有机结合,实验教学中教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课程实验、综合实验的设计性实验如何有机组合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这客观上要求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必须进行系统创新。

创新的经济管理类实验模式设计需要对实验进行系统设计, 包括创造与经济社会运行环境高度仿真的实验教学环境、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突出、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以及激励机制的系统性设计。具体而言, 有以下几点:

1、以高仿真性作为实验设计的第一宗旨, 全面、系统、有创造性地、立体的模拟企业经济业务运行, 模拟出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相关业务运行, 在学校实验室内再造出企业经济业务的循环运作情境。

2、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学改革的立足点, 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 由学生担任不同职业角色, 以具体职业角色相互配合、动态运行的高仿真实验模式, 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

3、设计出跨课程、跨学科(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使经济管理类实验摆脱单一课程实验的限制, 成为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知识交融的实战训练。

4、在实验的设计中融入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激励机制及竞争机制, 极大地调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我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按以上设计思路设计的实验模式, 激发起了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 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使专业课的学习变得生机勃勃又循序渐进, 在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上成效显著。

4 经济管理实验室创新建设的对策

4.1 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设计为教师创新能力发挥提供保障与激励。要认识到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与理工类实验室所服务专业群的重大区别, 采取适应各自特点的管理方法。在思想认识上, 明确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新生的、创建与摸索中的、只有创新才能使其具有生命,只有创新, 才能使其有特色而健康地发展。这需要管理制度的重视、要在制度设计与执行中体现对其投入的重视和鼓励, 鼓励每一个有创意的设计、每一种创新的尝试、每一种创新的教学实验。这样, 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 不断的摸索和总结, 逐步建立起经济管理实验体系的大厦。对新实验项目设计给予研究启动资金, 从管理制度上为实验室的创新性建设提供保障。

4.2 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组建团队

实验教师是由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组成的重要队伍,应重视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选派一些素质高、能力强的实验教师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交流和考察等多种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组建具有学科综合性知识、创新能力和事业心的教师团队, 对经济管理类实验进行综合性设计和总体把握。

4.3 整合实验室资源,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要打破由学院以及专业教研室分割而垒起的实验室“高墙”,对实验室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优化配置。实验室除了在满足各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的基础上,还可以用于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从而提高师资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并使学校教学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进而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增强实验室的规模效益。

5 结束语

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创新性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其内在的规律性,选择并设计适应其发展、支持其发展的管理制度,又要充分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踏踏实实、埋头骨干,为创建高质量经济管理实验,为高校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红梅,李宏伟,经管类实验室建设问题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