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5:03: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微型课题交流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微型课程又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组件,是在学科范围内由一系列半独立的单元组成的一种课程形式.它既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又可以及时反映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既有主题又能体现学科课程的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微型课程就成了世界各国课程开发的一种新趋势.微型课程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短”――课程持续时间比较短,少则1-2课时,多则5-6课时,不影响学科课程的学习;“少”――教学目标少,突出一个中心内容或专门主题,容量少,学生容易学习和接受;“活”――课程内容活,可以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兴趣来安排教学内容,课程之间的知识联系相对松散.同时课时安排也比较灵活,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充分利用相对零散的时间.微型课程的这些特点与综合实践课的特点非常吻合.
二、《家庭环保充电站》微型课程开发过程
1.确定课程方向
课程方向的确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与学生实情相符合.主要包括学生知识结构、兴趣以及相对应的动手能力等.所设置的主题要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但要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到.
(2)与学科教学相联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科课程的学习热情,但要避免完全学科化.
(3)与社会发展相吻合.比如体现绿色环保、可持续等理念,增强课程的时代性.
依据上述三个方面,笔者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以及对学生所学知识结构了解,选择了制作手摇发电机,给超级电容充电,组成环保电池供家庭使用这样一个项目.因为,这个项目中几乎所有的原理和元器件知识,都是学生学习过.但是,存在着知识分散的问题,同时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知也只停留在表面.因此,通过这个项目的完成,会很好的将知识加以串联,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至此,课程的大方向已经确定,但就其课程的容量上还略显偏大,考虑到课时的原因,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笔者将其它分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子项目,其结构如下.
2.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子项目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课程总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总结和展示能力、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2)子项目教学目标.“手摇发电机制作”项目教学目标是了解干电池造成的污染,学习制作简易发电机,培养信息收集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宣传环保.“整流电路制作”项目教学目标是制作整流电路,了解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的简单方法,学极管、电容的电学特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电能的储存”项目教学目标是了解电能储存的方式及各种储能元件,学习超级电容的电学特性, 完成成品组装并展示,培养总结和展示的能力.
3.课程实施
课程具体的实施,可以根据学校的课时安排进行灵活处理.笔者进行了两种尝试,具体如下.
方式一总课时在4个以上,则可以考虑学习整个课程.课程共分为4个课时,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授课,课程的三个部分同时进行,利用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每个小组4名成员.第1课时,成员A收集有关废旧电池造成的污染及国际上处理废旧电池的方法,并记录在表格中.成员B查找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及收集自制简易交流发电机的模型,记录在表格中,以便与同组成员协商后设计合适的结构.成员C检索交流电转变成直流电的方法及电路结构,记录在表格中.成员D检索储存电能的方法及所用元器件及价格,记录在表格中.信息检索完成后,小组成员讨论确定自制发电机的结构、设计整流电路以及存储电能的元器件,力求做到简单、高性价比,更提倡废物利用.最后提交指导老师审核,以确定方案的可行性.并在课余准备好所需材料,有困难的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助.第2课时,根据上一课时的方案,合作完成手摇发电机及整流电路制作,并尝试点亮小灯泡,如果未能点亮,分析可能的原因并解决.第3课时,根据上一课时制作的模型,设计一个产品外观,讨论该装置在生活中的拓展应用.第4课时,各小组制作展板,展示自己的成果,倡导合理使用电池,宣传环保理念.下面是用图表的方式来表示整个课程的流程设计:
方式二课时只有1~2个,可以考虑学习其中一个内容.笔者选择了第一部分,主要考虑以后如果还有课时,可以继续学习其他部分,组合后依然可以完整地学习到整个课程,学生也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作品.由于教学内容相对较少,可以每个学生单独完成.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学生收集干电池使用情况及造成的污染,并交流.检索交流发电机资料,设计手摇发电机结构及所需材料,提交设计报告并交流.利用课时之间的间隔期,让学生准备所需材料,如果实在无法得到可以请老师帮助;第二课时,完成发电机制作,并点亮发光二极管.交流制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三、实践结论
1.微型课程开阔了物理研究性学习策略的拓展思路
目前很多学校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课题研究的方式,而且几年来,学生研究的课题似乎没什么大的拓展,很多时候都流于形式,项目设计的实践活动类型没有受到重视.其实项目设计形式的微型课程,其最终的产物往往是可以使用的产品,看得见摸得到,学生的成就感会更加强烈.
2.微型课程满足了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弹性管理要求
通过观察发现,由于综合实践课没有固定的时间,每个学期课时安排也不同,中间间隔期往往很长,而课题研究形式的综合实践课往往要延续很长的时间,造成学生资料保管上的困难,往往临时抱佛脚,拼凑一些材料交差.而项目制作形式的微型课程,克服了综合实践课课时少,时间间隔长的弊端,真正发挥了综合实践课的作用.
教师如何参与幼儿园的课题研究活动,下面我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参与的课题《科技小制作中科学与艺术整合的研究》,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更新观念、充实理论
实施课题前期,为了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好对课题的理解,必须进行理论学习,积极寻求理论支持,并在实践中进行活动、实验,如果实验效果理想,就要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果实验不成功,也要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地把问题记录下来,再去寻找理论,再实践。在这反反复复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及时捕捉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一切有价值的行为,多写观察记录,多思考,自己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也能得以锻炼和提高。
二、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每位教师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在研究活动中思考困惑,积极尝试,勇于突破。在课题《科技小制作中科学与艺术整合的研究》中,我运用了三个步骤来开展研究活动。
1.“做什么?”——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确定研究内容。
科技小制作是培养孩子动手动脑、培养幼儿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而在科技小制作中融入艺术的成分,能让孩子在科学与艺术的整合中更加完整地感知物体,培养孩子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科技小制作“做什么”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而且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动手能力差,所以我们只能从孩子感兴趣的、熟悉的、有趣味性的制作着手。
“会滚的青蛙”、“象鼻卷”、“魔盒”,这些科技小制作作品不仅色彩鲜艳,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趣味性,幼儿在欣赏作品时就显得制作兴趣高涨,而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在思考怎样使得自己的青蛙眼睛对称?怎样使自己的象鼻卷更漂亮?……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他们对美的欣赏能力等等,在做做、玩玩中完成了对科学知识的体验。
2.“怎么做?”——研究幼儿年龄特征,制订适合幼儿使用的材料、工具。
有了好的制作主题,选用怎样的材料和工具来实施呢?这对于能否正常开展科技小制作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部分。
我认为要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出发,孩子年龄小、手部肌肉发育还不完善,因此我们选用的材料不能太厚或太硬。在活动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比较容易收集的废旧材料来进行,例如小鼻卷就是利用一次性筷子的袋子和吸管制作的,机器人则是利用牙膏盒完成的。卫生纸芯、薯片罐、小纸盒等都是我们选用的好材料,而且好的材料还可以引发一次好的科技小制作活动,例如“好玩的纸桶”就是先有材料后有这个主题的。
在使用的工具方面,我们以幼儿手工使用的工具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并不断地、逐步地增加一些新的工具和材料,例如:双面胶、打洞机等等。
3.“主动做!”——凡是能让幼儿自己观察、探索、选择、尝试制作的地方,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幼儿成为科技活动的主体。
(1)让幼儿自己搜集活动材料。
科技小制作活动往往需要大量的材料作为基础,让幼儿、老师与家长共同查找资料、收集材料,这样幼儿就会从被动参与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2)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和讨论。
让幼儿带着问题,自由探索能充分发挥其主动参与性,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一切不是教师强加于幼儿,而是幼儿主动发现的,让幼儿真正成为科技活动的主体。
(3)给幼儿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幼儿需要有自己参与制作的机会。于是在活动中,一改以往示范讲解,让幼儿模仿学习的模式,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允许他们有调整所选材料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和掌握技能,积累经验,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活动。这时教师与幼儿一起参与,并认可、支持,鼓励幼儿尝试,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精神。如在制作风车时,需要选择材料来加以固定风车,教师提供了橡皮泥、毛豆、毛线、橡皮筋等等,幼儿自由选择固定材料,同时可在操作中随时调整所选材料,通过反复尝试,不断探索,幼儿终于成功地制作出了快速转的风车。
三、仔细聆听,适时提问
针对课题研究,我园有许多课题沙龙活动,这是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个人困惑的地方,教师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每个人的发言,看似在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对自身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一次提高。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常常会产生新的火花,有时还会迸发出奇妙的灵感。这对教师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很有帮助。所以一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
1.仔细聆听。
首先听清、听懂主持人的开场白,这里面往往包含着很多重要的信息。再听教师们的发言。听听大家的理解、认识,与自己有何不同,说不定哪位老师的某句话,就能点开自己的“疑点”,使自己产生“顿悟”。同时还要思考谁的观点更科学,更能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并问个为什么,要弄清这样做的理由、依据是什么。这样自己在课题研究中才能灵活地处理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2.适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
活动之中大家的谈话还没有解开自己的疑惑,就要适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课题研究沙龙活动上,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主动与老师们交谈,向大家请教,同事之间面对面地讨论辩析,你一言我一语使问题越辩越明。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如果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对自己也是一次很大鼓舞,更重要的是使自己有价值的内隐思想外化和明朗。这样参与研究的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通过真诚地对话与交流,集体的互动,每个人都能从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再说个人智慧相对于集体智慧而言终究是狭隘的。因此,任何一位幼儿教师无论自己多么勤奋,倘若缺乏与同事的交流切磋,缺乏专家的指导,都不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有效发展。
3.个别请教专家,建立属于自己的微型课题。
倘若大家的讨论还没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师就要建立自己的微型课题,个别请教专家。“任何一位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细节上有高见者都可以视为专家”。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都有自己独到之处。和专家交流能更直接弄清问题的实质,从而把握问题的困难所在,找准问题的症结,进而对症下药。这种方式能更快地帮助教师解决困惑,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教师还能从专家的谈话中学习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方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
四、利用家长资源,共同参与活动
一、课题研究管理工作
1.本学期结合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实际,继续完善、健全教育科研工作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严格教育科研课题的各项管理工作。课题管理做到了有要求、有考核、有总结
2.完成了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个人研究档案建立工作。试验教师定期完成案例反思和阶段小结。
3.为加强参与课题研究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动,本学期召开了课题研究案例反思交流会。
4.针对课题研究中发现的新问题,本学期做好课题变更的准备工作。
二、培训工作及队伍建设
1.本学期重点加强学习团队建设,继续以学习小组形式组织教师学习。主要建立以数学、语文、英语三学科为主的学习团队,定期组织活动。
2.以校本培训为依托,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本学期围绕课题进行了“有效教学”专题培训和测试。以及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认识和能力的培训以及有关多元智能理论有关知识的学习。
3.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骨干教师培养和评选的相关制度。以校级骨干为基础,初步形成骨干教师梯队。本学期内选送了两名教师参加区骨干培训。
三、课题研究实践
1.继续坚持科研小组内研究课制度,注重发挥团队优势,组织跨学年的研讨活动,提高研究课的质量。做到以问题为牵动,注重课后的评析与反思。本学期加强了课堂教学工作的研究,开学初布置了本学期的研究课任务,每个教研组40岁以下的老师每学期上三节有研究价值的课,要有教案、有评课。有一个反思。本学期共上研究课 78 节,这更促进了研究课的实效性,一课多讲、多人共备一节课成为研究课主要形式,甚至打破了学年组,备课组的界限,好多教师都觉得收益很大,从而更加喜欢上研究课了。也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教师,如:宋志艳、宋晓玲、刘阳、靳卓、付丹丹、张蕊等,英语组更是在孙岩主任的带领下开电工小学教研课的先河,
2.总结课改经验,科研教改一体化,开展课题研讨课活动,靳卓老师讲了《丰碑》一课,课后组织听课教师研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针对这节课提问题和改进意见,教者本人积极反思,有的教师觉得上的不过瘾,主动请缨在自己班上,到别人班再上这节课。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研究家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之在学校形成课堂教学研究之风。
3.有6名教师参加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赛课选拔赛第一轮赛事—英语说课:王晓杰、连君、孙佳、杜文静、孙薇、石红霞,并取得了团体好成绩,王晓杰取得了全区第二的优异成绩。王晓杰参加了此次赛课的第二轮比赛——微型课赛课,在原动力赛区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入选。我校作为香坊区第三轮选拔赛的赛场,王晓杰又获得了市红杉杯市级优质课的好成绩。
四、其他工作
1.认真完成了做为整改委基地学校的各项工作。
2.及时做好科普信息交流工作。
3.完成了各项科研成果征集工作。
当今的分布式电源主要是指用液体或气体燃料的内燃机(IC)、微型燃气轮机(Micro??tur_bines)和各种工程用的燃料电池(FuelCell)。因其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分布式电源与“小机组”已不是同一概念。
1.1微型燃气轮机
微型燃气轮机(MicroTurbine),是功率为几千瓦至几十千瓦,转速为96000r/min,以天然气、甲烷、汽油、柴油为燃料的超小型燃气轮机,工作温度500℃,其发电效率可达30%。目前国外已进入示范阶段。其技术关键是高速轴承、高温材料、部件加工等。可见,电工技术的突破常常取决于材料科学的进步。
1.2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直接把燃料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它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洁净和高效的发电方式,被称为21世纪的分布式电源。
1.2.1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颇似电解水的逆过程。氢基燃料送入燃料电池的阳极(电源的负极)转变为氢离子,空气中的氧气送入燃料电池的阴极(电源的正极),负氧离子通过2极间离子导电的电解质到达阳极与氢离子结合成水,外电路则形成电流。
通常,完整的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由电池堆、燃料供给系统、空气供给系统、冷却系统、电力电子换流器、保护与控制及仪表系统组成。其中,电池堆是核心。低温燃料电池还应配备燃料改质器(又称为燃料重整器)。高温燃料电池具有内重整功能,无须配备重整器。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是目前技术成熟、已商业化的燃料电池。现在已能生产大容量加压型11MW的设备及便携式250kW等各种设备。第2代燃料电池的溶融碳酸盐电池(MCFC),工作在高温(600~700℃)下,重整反应可以在内部进行,可用于规模发电,现在正在进行兆瓦级的验证试验。固体电解质燃料电池(SOFC)被称为第3代燃料电池。由于电解质是氧化锆等固体电解质,未来可用于煤基燃料发电。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最有希望的电动车电源。
1.2.2性能和特点
燃料电池有以下优点:(1)有很高的效率,以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理论发电效率可达100%。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实际效率可达58.4%。通过热电联产或联合循环综合利用热能,燃料电池的综合热效率可望达到80%以上。燃料电池发电效率与规模基本无关,小型设备也能得到高效率。(2)处于热备用状态,燃料电池跟随负荷变化的能力非常强,可以在1s内跟随50%的负荷变化。(3)噪音低;可以实现实际上的零排放;省水。(4)安装周期短,安装位置灵活,可省去新建输配电系统
目前燃料电池大规模应用的障碍是造价高,在经济性上要与常规发电方式竞争尚需时日。
1.2.3技术关键和研究课题
燃料电池的技术关键涉及电池性能、寿命、大型化、价格等与商业化有关的项目,主要涉及新的电解质材料和催化剂。熔融碳酸盐电池(MCFC)在高温条件下液体电解质的损失和腐蚀渗漏降低了电池的寿命,使MCFC的大型化及实用化受到限制。需要解决电池构成材料的腐蚀;电极细孔构造变化使电池性能下降等问题。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使用固体电解质且工作温度很高,对构成材料及其加工有特殊要求。为了得到高温下化学性稳定和致密性(不通过气体)的电解质,在氧化锆中加入Y2O3生成钇稳定氧化锆。为了降低工作温度,应尽可能减少电解质薄膜厚度。通常采用熔射法、烧结法和电化学蒸发涂层法制备电解质薄膜。实用的电解质膜的厚度为0.03~0.05mm。比较先进的已达到0.01mm。这样薄的电解质陶瓷材料除应当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外,必须具有高度的气体致密性,否则将丧失燃料电池的性能。燃料极使用镍锆等耐热金属陶瓷,镍还用作燃料重整的催化剂,空气极在运行中处在高温氧化中,难以使用一般金属。铂的稳定性好,但费用昂贵,需要寻找替代材料,可用电子导电陶瓷。为了降低工作温度,另外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寻找低温的质子导电的电解质。工作温度倘若能降低到700℃以下,SOFC的造价就可以大幅度降低。论文百事通
2.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硅片引起的“第
2.1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重大进展
电力电子学(PowerElectronics)的应用已经有多年的历史。电力电子学器件用于电力拖动、变频调速、大功率换流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大功率电子器件(HighPowerElectronics)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电力系统的重大变革,通常称为硅片引起的第。
近年来,大功率电子器件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力的一次系统。可控硅(晶闸管)用于高压直流输电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大功率电子器件应用于灵活的交流输电(FACTS)、定质电力技术(CustomPower)以及新一代直流输电技术则是近10年的事。新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将成为电力研究前沿。新晨
2.2灵活交流输电技术(FACTS)
灵活交流输电技术是指电力电子技术与现代控制技术结合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电压、参数(如线路阻抗)、相位角、功率潮流的连续调节控制,从而大幅度提高输电线路输送能力和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水平,降低输电损耗。
传统的调节电力潮流的措施,如机械控制的移相器、带负荷调变压器抽头、开关投切电容和电感、固定串联补偿装置等,只能实现部分稳态潮流的调节功能,而且,由于机械开关动作时间长、响应慢,无法适应在暂态过程中快速灵活连续调节电力潮流、阻尼系统振荡的要求。因此,电网发展的需求促进了灵活交流输电这项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一、微型实验概述
微型实验的出现是协调初中化学教学和客观教学条件关系的一个有效方式,微型实验以尽可能少量的化学试剂和实验操作来呈现化学现象,反映化学原理。一般来说,微型实验在化学实验中所使用到的试剂仅为常规化学实验所需试剂的几十分之一(或者更少),但是其呈现出的化学实验信息却是准确、可靠的,因为这个优点,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使用十分广泛。从我国化学教育教学的发展历程看来,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往往是以教师演示操作为主,学生难以有充足机会参与到化学实验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施有限,难以满足实验教学需求。而微型实验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其将传统的教师演示实验教学演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化学实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可以开拓思维,自行拟定相适应的实验方案,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化学实验的改进和优化。在微型实验的应用过程中,启发性、探索性微型实验是目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类型。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环保意识、资源节约意识、实验创新意识、安全意识等,微型实验已经逐渐成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选择之一。
二、微型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1.建立问题情景,引入教学内容
化学学科起源于各类生活现象,欲探究各类化学现象的本质,仍需要从化学问题入手,微型实验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建立起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良好的问题情景是实现高质量、高效率教学工作的基础,也为化学课堂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新课程标准中追求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合理的问题情景能够使得这个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帮助建立一个生动、融洽的实验课堂。例如,在进行过氧化氢分解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身尝试认识到氧气的助燃性。在实验开始之初,由教材理论得到过氧化氢的分解产物为氧气和水,然而学生对于氧气的助燃性还并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个实验现象大胆进行猜想揣测:能否使得燃烧的蜡烛燃烧得更加迅速?能否使得熄灭的蜡烛复燃?通过这样的一些生活实例,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结合生活实际对化学现象进行思考,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推测未知的化学知识。此外,过氧化氢的分解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原材料较为简单,可以在实验中穿入一些典型的实验思想,例如对照。实验能够根据有无催化剂以及催化剂的种类将其分为三组进行,一组、二组、三组分别设置等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一组作为对照,二组加入少许铁粉,第三组加入生马铃薯块;使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氧气的产生情况,通过三组对比分析得到实验结论。这是一个典型的微型化学实验,具有操作简便、原材料易得、实验污染小等优点,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优化实验,启发和培养学生化学思维
新课程标准课程设计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将复杂的化学实验简单化,便于微型实验的操作。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较为复杂的化学实验,这些化学实验往往都是在教师的演示之下进行的,学生难以体验到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更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将较为复杂的化学实验简单化,分解成为若干个简单的小实验,这些小实验可以看作一个微型实验,便于学生操作。例如,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探究二氧化碳性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二氧化碳性质较多,从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来看,其比空气重,在进行气体收集时,应该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二氧化碳可以作为阻燃剂使用,使得燃烧物熄灭;二氧化碳具有水溶性等。由于二氧化碳性质较多,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其性质实验探究。在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实验中,教材中提到一般情况下1 L水可溶解1 L二氧化碳,增大压强可以增加其溶解度,但是有的教材(沪教版)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验方案。人教版教材对此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矿泉水瓶中加入约一半的水,另一半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实验现象。这个实验方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溶解速度较慢,实验现象并不特别明显。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需求对实验进行优化(使用到烧瓶、带导管的瓶塞、弹簧夹、滴管以及滴加有红墨水的自来水)。教师可以向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烧瓶中注入少量带有颜色的水,用带导管的瓶塞密闭烧瓶,振荡后可将玻璃导管伸入到烧瓶中,可以发现导管中红墨水迅速上升――瓶内压强减小,二氧化碳溶于水所致。此微型实验还可用于二氧化碳溶于水的体积测定,在此不另赘述。
三、总结
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学需求,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发掘和开拓微型实验开展的方法。此外,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微型实验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微型实验的实效性,将常规实验教学和微型实验教学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曾庆锋.浅谈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10):59-60.
2.李瑞山.微型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教研,2010(10):94-94.
激发幼儿运动的兴趣
在环境创设中,幼儿园本着“全面规划、充分利用、因地制宜、丰富充实”的十六字原则,整体规划户外环境,巧妙整合室内空间,打造了立体、多维度的健康教育环境,激发了幼儿运动的兴趣,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整体规划,创设良好的户外运动环境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幼儿园占地面积20615平方米,户外活动场地八千多平方米,生均活动面积11平方米,有着得天独厚的活动条件。结合幼儿发展及园所发展需要,本着优化布局活动场地的目的,幼儿园把户外场地划分为游戏活动区、轮滑区、器械区与沙池戏水区,做到了平面立体结合,实用美观兼顾。科学有序的运动区域,激发了幼儿的运动兴趣,让幼儿在良好的户外环境中充分地自选区域、自选内容、自由结伴、自主探索,提升了幼儿的运动能力。
巧妙整合,拓展室内活动空间 根据幼儿发展和特色课程建设的需要,幼儿园设置了形体训练室、感统训练室、跆拳道兼武术训练馆、围棋室、乒乓球训练厅等,并配有相应的活动器械。安排园内与社会优质师资,开设相应微型活动课程,确保孩子一年四季都有良好的运动场所进行有效锻炼。
巧妙利用室内公共区域 学校对室内公共区域进行整体设计。利用门厅及墙壁的区域,安装了地图攀岩墙、海洋球池等,拓展室内活动空间。
深化健康教育活动,感受运动的乐趣
幼儿园以“激发运动兴趣,提高运动能力,感受运动乐趣”为目标,深入开展“体育器械的有效利用”“家园互动的教育策略”等多项子课题的研究,变“被动体育”为“快乐体育”“阳光体育”。让幼儿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得到健康发展。
活动器械是户外体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操作材料。幼儿园本着“购置与自制并举、废物巧妙利用、安全实用牢固”的原则,不断丰富活动器械。
购置活动器械 根据幼儿动作发展需求和规律,幼儿园购置了功能不同、玩法不一、锻炼目的不同的10大类1160件活动器械,以满足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需要。
自制活动器械 幼儿园采取“教师自制为主,亲子制作为辅,专项定制为补充”的方式,就地取材,共同开发制作富有本园特色、适合不同年龄幼儿锻炼的活动器械730件,使体育活动更加多样化、趣味化。
探索器械玩法,提高运动能力
掌握活动器械的常规玩法 为了促进幼儿动作发展,幼儿园制定了《幼儿动作发展达标标准》,规定了每个年龄段幼儿必须熟练掌握3―5种活动器械的玩法。保障幼儿在三年时间里掌握大部分器械的基本玩法。
探索活动器械的创新玩法 在幼儿掌握了活动器械的常规玩法之后,教师要对幼儿给予支持、帮助,引导幼儿选择器械进行探索、创新,实现一物多玩。
挖掘特色器械多种玩法 所谓特色器械,就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动作发展水平,选择一种或者两种幼儿喜爱的活动器械,不断探索挖掘、组织排练,最终呈现出与其他班级截然不同的特色活动。
优化组织策略,体验运动的乐趣
创设游戏情境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对幼儿来说具有魔法效应。在器械活动中,幼儿园将比较枯燥的体育锻炼项目赋予游戏的情节,使之趣味化,让幼儿在充满挑战、富有情节的游戏中体验运动的快乐,在快乐体验中实现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合作的态度。
组织展示活动 为了诠释“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健康教育理念,幼儿园定期组织开展“四个一”活动,尊重幼儿的探索,分享幼儿的成功。“四个一”活动即:每年开展一次动作达标活动,组织一次特色器械展示活动,举办一次庆“六一”趣味运动会以及一次亲子运动交流活动。
构建微型课程 根据幼儿兴趣和课程需要,幼儿园开设了形体训练、围棋等微型课程。微型课程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面向全体、全面推开的必修课程,如从中班开设的形体训练、武术,大班开展的轮滑等课程。其次是面向个别、强化优势的特色课程。针对有优势特长的幼儿开设的特色课程,如围棋、乒乓球、跆拳道等。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发展了幼儿的优势领域,提高了综合素质。再次是面向特殊幼儿开设的活动课程。针对感统失调的幼儿,开展了感统训练课程,提高幼儿的动作协调与专注能力。
问题一:发言不主动
措施:事先安排重点发言人
一些教研组在评课时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们怕评不好,或者是不愿“抛头露面”,或者是出于其他种种顾虑,大家你推我,我推你,谁都不愿发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听课前就安排好重点发言人。最初几次活动可选择那些上进心较强的老师作为重点发言人,之后可轮流安排每个教师作为重点发言人。重点发言人最好有发言稿,至少应有发言提纲。这样,通过重点发言人的榜样示范,打破僵局,以点带面,营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良好氛围。
问题二:话题散乱
措施:聚焦一个主题
一些教研组在评课时发言主动,讨论热烈,但不免东扯西拉,话题散乱,各种问题都触及了,但每个问题都研究得不充分、不深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每次活动的主题不能贪多,聚焦一个就行。教研组长在听课前口头或书面告知老师研讨的主题,这样才能保证评课时话题集中,对主要问题的研讨比较全面、深入。
问题三:一团和气
措施:一针见血揭出问题
有些评课者碍于情面,怕得罪人,也有一些授课者心胸狭窄,听不得“逆耳之言”,于是评课时“你好我好大家好”,优点牵强附会一大堆,缺点只字不提或轻描淡写。这样的教研组,务必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首先,教研组长身先士卒,评课时一针见血揭出问题,为全组成员做好示范。其次,积极开展自我批评,要求每个授课者在评课时要做自我反思,对自己存在的问题不饰美,不隐瞒,坦诚抛出,虚心请教。第三,要求评课者不能只是歌功颂德,必须实事求是找出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问题四:苛求完美
措施:树立三种意识
在评课活动中,有的评课者抓住授课者枝节问题不放手,或者随意夸大,将小问题说成大问题;或者任意拔高,将偶然说成必然;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由否定一点进而否定全部。对这样的老师,教研组长应引导他们树立三种意识。一是学习意识:任何老师的课都有优点和值得借鉴的地方。二是辩证意识: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完美的课堂只存在于理想中,一个教师,不管他名气多大,水平多高,他的课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三是研究意识:评课者的主要任务不是评定课堂教学的优劣高下,更不是定等级或打分数,而是与授课者一起研究问题,对其中有价值的做法进行拓展、深化,对不科学的做法进行剖析、改进。
问题五:评课者误解授课者用意
措施:听、评课前让授课者说课或反思
评课中有时出现这样的情况:评课者对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等不甚了然,曲解授课者设计意图,虽滔滔不绝却不关痛痒,虽口若悬河却离题万里。要根除这种现象,就必须在听课前安排授课者说课,或者口头交流,或者印发书面材料;也可以在评课前让授课者做自我反思,梳理教学思路,提出问题与困惑,总经经验和教训。通过以上方式的交流,评课者充分理解了授课者设计意图,评课时才能做到“言授课者所思,讲授课者所想”。
问题六:评课者思考肤浅片面
措施:听、评课前进行相关研究
在评课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评课水平远远低于授课水平。这是为什么呢?一般说来,授课者对公开课是十分重视的,为了上好公开课,他会提前准备一段时间,了解学生,研究教材,查阅资料,反复试讲,力争上出最佳效果。因此,在该堂课所涉及的许多问题上,授课者水平高于评课者是必然的。试想,较低水平的评课者点评较高水平的授课者,能给人多少有益启示?又怎能令人折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听课或评课前引导或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研究,如研读教材、教参、教案、相关理论文章,研究相关音像材料,了解班情、学情等。这样,评课者才会具备与授课者进行对等交流的学术平台,才不会说“外行话”。
问题七:领导占时过多
措施:教师展示为主
许多评课活动,领导占时过多,往往是领导讲,教师听,领导千言万语,教师“万马齐喑”。我们反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满堂灌,为什么不反对领导在评课会上“满堂灌”呢?这种领导评课的满堂灌至少有三大弊端:一是专业引领十分有限。领导不一定是教该学科的,就算是教该学科的,也不一定是水平最高的。二是剥夺了教师锻炼成长的机会。领导评得再好,也只能代表领导者个人水平,而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一个称职的领导应该千方百计引导、鼓励教师自主研讨交流。三是打击了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培养了思维惰性。一些教师虽有研究兴趣,但苦于没有展示的机会;另一些教师本来就不愿意思考,领导满堂灌,他们乐得清闲。正确的做法是:增强专业人员的话语权,教师展示为主;不一定每个参会领导都发言,如果发言则以鼓励鞭策、宏观导向为主,不要在细节上纠缠耽误时间。
问题八:主持人“再点评”水平不高
措施:找足亮点、矫正问题
主持人一般是教研组长,也可推选其他教师担任,还可由组内教师轮流担任。主持人的点评包括对该堂课的点评以及对评课教师发言的“再点评”,而难点是“再点评”。再点评需要较高的研究水平,较强的应变能力。再点评既要找准、找足亮点,又要发现、矫正问题。就亮点来说,可以从评课教师的知识功底、理论水平、评课内容、评课方法、言谈风度、人格魅力等方面入手。就问题矫正来说,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对偏离主题的发言要“拨偏返正”;(2)对片面的观点要补充拓展使之全面;(3)对肤浅的观点要补充深化使之深刻;(4)对停留于感性认识的发言应提炼升华为理性认识;(5)对空谈理论的发言应结合课堂实践落实到教学环节与细节之中;(6)对错误的观点和不准确的材料应巧妙指出并即时矫正;(7)对大家都感到困惑的地方应提炼成问题,引导老师们思考;(8)对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应梳理总结并鼓励老师们借鉴。
问题九:单向传输
措施:多向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反对信息的一味单向传输,主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同理,评课活动中,领导与教师、主持人与非主持人、教者与评者、评者与听者不应该只是“你说我听”的单向传输信息,而应该让他们互动起来,展开讨论或辩论,在信息的交流与思维的碰撞中生成新思想,发现新方法。
问题十:活动超时
措施:限时发言
评课活动常常超时。对此,老师们深有感触。我们知道,课堂教学忌讳拖堂。拖堂,它剥夺了学生的休息权利,是非正常的。同理,评课“拖堂”也是不对的,如果影响了教师吃饭和正常休息,那也是不合理的。较好的做法是:限时发言。不论领导还是教师,主持人还是非主持人,授课者还是评课者,根据其发言内容的主次轻重,一律限定时间。要安排专人控制时间,对有可能超时的发言者,要采用口头或纸条等方式提醒,对那些已明显超时仍滔滔不绝的发言者,如果不是内容特别精彩或有其他特殊原因,应该当场叫停。
问题十一:止于提出问题
措施:将有价值的问题课题化
评课活动中,老师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评课结束,这些问题也就“冷”在那里,成了“永恒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精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升格为课题。这里所说的课题,不一定是国家、省、市、区、县规划课题,主要是微型校本课题,它可以是学校级别的,也可以是教研组级别的,甚至可以是由一个或几个老师承研的,但不论微型到何种程度,都应纳入教务处或教科室统一管理。只有这样,评课中提出的问题才能做深、研透,才能转化为课堂再实践的指导思想与推动力量。
问题十二:经验教训束之高阁
措施:推广经验,戒鉴教训
有的评课活动组织得相当精彩,总结出了一些可贵的经验,梳理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教训,但评课活动一结束,这些经验教训也就束之高阁,没有充分发挥其实践价值。《尚书》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推广经验,戒鉴教训就是这最后“一篑”,由于这最后一筐土石没有加到山顶而导致“功亏”,实在可惜。如何推广经验?可以安排教师、班级试点,由点到面推广;也可以全组连环跟进研究,由浅入深推广。如何戒鉴教训?可以选择相同或相近内容,由同一老师或其他老师再讲课,教研组再评课,如此循环,直到问题彻底解决。
问题十三:活动成果未整理
措施:编写校本教研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