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5 15:03: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1)

    作者:宋煜阳   录入时间:2004-6-17  阅读次数:2203 

    《有趣的钟表》一课沿顺“猜(猜钟表)——赏(欣赏钟表图式)——做(自制钟面)——认(认识整时)——用(安排时间)”的教学流程,向我们展现了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是活动的数学,数学是人文的数学,数学是快乐分享的数学”“学数学,做数学”的崭新视角,是我们值得学习思考的一节好课。具体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解读与领悟。

    一、 在活动中做数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数学,是师生、生

    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学习该课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钟表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独特个性体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起点,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勾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进一步回忆,并在交往互动中归纳提升原有的认知经验,从而在原有的认知体系中逐步自我建构,丰富、厚积自己对钟表的感性与理性认识。主要体现在两个版块:

    版块一:对钟面的认识一般可通过两种教学行为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行为一,可组织学生看钟表,教师演示介绍钟表,得出钟表的相关特征;教学行为二,即实录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大胆引导学生借助于已具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自己制作一个钟面。这对于尚未完整认知钟表的低年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进一步探底的教学策略。也正是这种挑战,激发了学生自我展现的兴趣和增强了进一步自我探索的意识。在这一制作过程与交流过程中,可能没有教学行为一将钟面知识归纳整理得系统与完整,但学生在独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里,不断完善修整自己的想法,主动地把自己修整、他人汲取的经验自主纳入原有的认知体系,充分体现了自主建构的过程。这或许正是做数学的魅力所在吧!当然,教师并未盲目“放手”,而是通过“要想做钟面,先想一想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说说需要一些什么材料”适度引导提示有梯度展开活动的,从中也将教师自身“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角色得以落实与体现。

    版块二:对整时的教学,教师并没有作空洞手把手的说教,依然组织学生“初认”“拨认”“互认”系列观察操作,互拨互认等个体、小组活动进行展开,依然由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交流互补,教师最后适时适度点拨小结突出重点,学生的个性得以凸现,心灵得以飞扬,真正体现了寓教与乐,真正贯彻了以人为本做数学的基本教学理念。

    二、 在欣赏中互享人文的数学

    《有趣的钟表》一课,每位教师不会忘却惜时思想教育。然

    而,要做到渗透而不不露痕迹,要做到自然而不做作,由学生发自内心感受与评判,是颇有难度的。课中教师巧妙地通过欣赏互动环节处理,将这一情感价值观目标高效达成。如“你们知道下午离校地时间吗?看来大家都很遵守学校作息时间”寥寥数语把守时教育在貌不经人的表扬语中有机渗透;又如“能不能给自己安排一个有意义的周末?”“你认为哪个同学安排最合理”“我相信,通过大家精心安排,你们的周末一定过得非常有意义,在这里,我祝每一位小朋友周末愉快”成为该课的小结环节,在小结中,教师亲切的问候与祝福,清新自然,无不打动学生的心灵,无不体现出教师的人文关怀呵护……

    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一份生命历程的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时刻介绍给大家,学生个性化思想就得以流淌,童心得以分享,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分享,使课堂成为一片自我心灵倾泻的情感地带。

篇(2)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出示课本中的主题图,请同学说一说:人们倒计时喊的“十、九、八、七……三、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从而引出“秒的认识”。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在一年级学习钟表认识的基础上,对时、分的概念比较熟悉,但对秒的认识比较抽象。首先通过学生观察情景图:小明和妈妈来到钟表店,这里有什么样的表?让学生在课堂中认识计量“秒”的工具。其次,让学生观察有秒针的钟表,并讨论发现了什么?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索“1分=60秒”这一单位之间的换算,之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在反馈汇报的基础上总结秒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认识“1分=60秒”的时间换算,教师还设计了让学生感受“1分钟有多长”的情景活动,并在师生之间互相测试1分钟之内能干些什么事情。

通过教学活动的实践,学生对时间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目的尚未树立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了多个情境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

日常生活中,我发现不少孩子时间观念淡薄,不懂得珍惜时间。家长也经常抱怨孩子早上不肯起床,喜欢睡懒觉,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严重影响父母工作。为此,我认为:教师除了要帮助孩子学会学习外,更应该让他们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

2.发展孩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事先布置好钟表店、天线宝宝卡通图、每人一只钟表学具、若干类型作业纸、教师自制投影片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位小客人,你们看他是谁呀?(同时出示天线宝宝卡通图)

幼:天线宝宝!(很兴奋)

师:天线宝宝新开了一家专卖店,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猜猜看,专卖店里卖的是什么物品?

幼:(睁眼后开心地叫起来)哇!这么多漂亮的钟表!

教师扮司仪小姐:欢迎小朋友们来到天线宝宝的钟表店!首先请小朋友来参观天线宝宝的钟表店,欣赏这些漂亮的钟表。(小朋友在组长的带领下有秩序地参观钟表店)

说说钟表有什么作用,介绍见过的钟表。(师指名介绍)

(评析:通过创设情境,寓知识于游戏情境之中,加之教师适当渲染活动气氛,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1.初步认识钟面。

师:小朋友,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在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幼:有1—12这些数字,还有一长一短两根针。

(教师随即画好圆,标好数字,添画好指针,目的是给孩子一个更直观的印象)

师:这两根针的名字叫什么呢?谁是分针?谁是时针呢?

(幼儿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长的是分针,我们叫她“分针妹妹”,短的是时针,我们叫她“时针姐姐”。

请小朋友在自己的钟表学具上指出“时针姐姐”和“分针妹妹”给同座的小朋友看。

(评析: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合作、交流,使幼儿对钟面的印象更深刻。)

2.认识钟面上的整时,让幼儿观察。

师:刚才我们与“时针姐姐”和“分针妹妹”交上了朋友,但是你们想知道她们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的吗?

出示钟面上的整时,让幼儿观察。

出示8时的钟面,让幼儿认识,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组内交流)然后指名回答。(最后引导幼儿明白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评析:《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注重让孩子自己观察、探索、发现、学习、设计这一环节,就是想让孩子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3.学会认不同钟面的整时。

师:除了刚才认识的钟表,你还见过哪些钟表?(投影出示手表、电子钟)让幼儿比较三种不同钟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说一说并拨一拨你喜欢的整时。(指名说一说,拨一拨,然后在小组内互相拨一拨,并说说你是怎样认识的。)

4.看看、想想、说说。

师:会认时间后会有什么用呢?在小朋友每一组的桌子上都压着一幅图,请小组长把它拿出来,请小组员在组内说说: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汇报交流。(如:早上6时,小明起床。晚上8时,小红睡觉等。)

(评析:设计这一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发展幼儿有条理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把钟表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从中渗透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5.“小小修表匠”——画一画。

出示作业纸上掉了时针或分针的钟面,让幼儿根据钟面下的5时、9时、12时做一名修表匠,把掉的针画上。

(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评析:在探索、交流、感悟的基础上,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让数学服务于生活。)

三、巩固强化,应用拓展

1.巩固几时(赠礼品游戏)。

师:今天小朋友在钟表店里学得非常认真,天线宝宝很感动。天线宝宝想出问题考考你们,谁回答得好,就送一样精美的小礼品给你。

投影出示:早上7时、中午12时、下午3时、晚上8时等,并说说你是怎样认识的?

(评析:用天线宝宝这一游戏角色贯穿全课,前后呼应,给数学课堂增添了活力,赠礼品游戏使活动再次推向,幼儿个个欢呼雀跃,争相回答。)

2.进行遵时守时教育。

天线宝宝:有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向我反映个别小朋友早上不肯起床,爱睡懒觉,晚上迟迟不肯睡觉,爱看电视,这种表现好不好?你们喜欢和我交朋友吗?(幼:喜欢)而我喜欢和珍惜时间守时间的小朋友做朋友,你们想怎么做?(请小朋友小组合作,讨论怎样安排时间)

3.议一议。

先后出示两张图,一张窗外有太阳,天线宝宝在看书;另一张窗外有月亮,天线宝宝在睡觉,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质疑:为什么都是10时?

(评析:这一环节一带而过,目的是激发幼儿对数学知识探索的兴趣。)

四、总结延伸

回家以后请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张时间表,争取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选好的作品放入教学区中交流)

活动反思:

篇(4)

交互白板课堂教学应用交互白板是一项新的技术,它不仅体现了信息技术,也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它是通过USB线,实现与电脑的连接,从而达到信息通讯的效果。而电脑显示的内容,可通过投影机,在交互白板上呈现出来,这时教师可使用定位笔操作,从而营造出协作教学的环境。

一、优势

(一)新授课和复习课

交互白板具有较多的功能,可以帮助教师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从而活跃课堂的氛围。教师在新授课时,如果使用交互白板,可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交互白板可让教师利用更多地教学资源,而且还可以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教师通过利用交互白板,可有效的控制教学素材,并能用感应笔及时进行标注,教师在之后的教学中也可以对其进行使用,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升教学的效率,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在上复习课时,可调出之前保存的教学资源,并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以往知识。

(二)适合多种教学模式

教师在使用交互白板时,不仅可以调用已准备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链接库的方式,调取库中的教学资源,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其中,遮罩效果可帮助教师将重点的教学内容凸显出来,而快照功能,可使教师进一步讲解教学难点,对于保存屏幕的功能,教师可以利用它做课堂的总结,交互白板的这些功能,可使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的作用。除此之外,如果学生使用交互白板,会使其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或交流的活动。

(三)适用多个学科

交互白板可以调用各种资源,从而辅助教师的教学工作,在各科教师的教学中,都有应用交互白板。

例如,各科课堂教学。

在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可使用交互白板,并利用其中的资源进行授课,为学生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而在数学课上,数学教师可通过使用画图工具,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三角形等图形画出来,而且可以对这些图形做一些拖拽等操作,从而将其变化成教学所需的图形。除此之外,在英语课中,英语教师也可充分发挥交互白板的作用,而其中的文字识别功能,能使教师手写体文字内容,转变成印刷体。

二、有效性

(一)交互白板有效性

1.促进师生互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使用交互白板进行教学,从而增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使课堂活动更加活跃。而且教师会减少使用电脑的次数,取而代之的是使用感应笔,这能增加师生交流的时间,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语文课。

在语文课上,当需要对一些词语或段落进行分析时,语文教师可使用交互白板,调出相关段落,从而与学生一起分析段落内容,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用波浪线等方式,将段落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标记。在师生分析段落时,批注的内容会保存在交互白板上,这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而教师也减少了面对电脑的时间。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师生间进行互动,并会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2.丰富教学资源

交互白板具有资源库功能,包括公用库,当然,教师也可以自行建库。例如,图片库和课堂活动库等,不管哪一种类型的库,其中都拥有较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任意对其进行添加或者重组等。当教师建立资源库时,可添加课上会用到的一些素材,并在课堂上通过交互白板,实现师生互动和资源共享,教师也可以重复利用所建的资源库。

在交互白板中,图库是其中的重要功能,教师可以把一些教学素材保存到图库中,从而建立一个丰富的资源库,并可将其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而且还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3.提供教学工具

在交互白板中,存在许多功能,包括遮罩和拉幕等,在实际教学中,如若教师使用遮罩功能,则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师也可以集中精力进行讲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充分备课

在课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备课,如果教师使用交互白板进行教学,那教师只需在课前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按照教学内容,将教学素材生成。

例如,《认识钟表》。

教师在上《认识钟表》的课程时,首先,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钟表,并在观察后,让其说出钟表的构成,教师无需任何素材,可通过使用交互白板中的作图功能,生成一个钟表。其次,画一个圆,之后标上刻度,利用手写识别的功能,在钟表上生成12个数字,最后分别画上时针以及分针。除此之外,还可以旋转时针和分针,从而生成新的时刻,方便学生学习和了解。

例如,《认识三角形》。

在实际教学中,当教师讲授《认识三角形》的课程时,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教师在准备教学素材时,准备三张三角形图片即可。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说出图片中的图形,并让学生使用电子笔把图形描绘出来,并随即再画几个该图形,之后学生就可以用感应笔,将白板上的图形移动,从而完成三角形的分类学习。

(三)视频录制

交互白板具有许多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回放教师课堂上的操作步骤,并可将整堂课中师生互动的信息,转变成视频文件存到电脑里,并能随时回放。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不断的反思,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从而完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交互白板可推动远程教学的发展,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将录制的视频文件在网络上共享,如果有学生缺课,学生完全可以在家上网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课堂上,教师利用交互白板进行教学,会使其教学方式更加灵活,而且能实现资源共享,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它不仅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并会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萌.交互白板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杨健.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应用的研究述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篇(5)

一、确定学习内容,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前提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源于丰富、有趣、现实的日常生活,是日常生活的提炼与概括,生活中处处都存在与数学相关的数学原型。如一年级下学期《找规律》一课,在学习内容安排上,教师首先以学生感兴趣的“六一”儿童节,布置教室入手,使学生感知生活中规律的存在。接下来找用来布置教室的各种物体的排列规律,让学生根据所学规律自己设计黑板报。以上这些学习内容的安排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既贴近自己的生活,又富有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数学知识不应该是由教师一丝一毫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解和掌握,而应该是充分利用生活原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而建构数学概念。如在一年级上学期教学“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认识整时”时,据我了解,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钟表,并能认识整时。因此,在安排这节课时,我没有按照教材的安排去做,先认识钟面,然后认识整时,而是直接出示了三个钟表模型,分别是8时、3时、6时,让学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一说为什么是这个时间。同学A指着第1个钟面说:“这个针指着这儿,这个针指着这儿,就是8点。”师问:“如果不指着钟面,谁能说清楚?”同学B说:“短针指着8,长针指着12,就是8点。”师问:“像这个钟表,有三个针,哪个是长针,哪个是短针?”同学C说:“应该是时针指着8,分针指着12,就是8点。”师问:“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同学C回答:“短而且粗的是时针,长而且稍微细一些的是分针。”“请你指着钟面再说一遍。”同学C一边指着一边说了一遍。“谁能像他这样,再说一下其他两个钟面所表示的时间?”在同学C的带动下,很多学生都能准确地描述出了整时时,时针和分针的指向。本节课,那一小部分原本不认识钟表的学生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学会了认识钟表,而不是依靠教师的传授,全体学生都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深深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选择学习方式,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要为参照

1.教导学生要学会倾听。当别人发言时,不要插嘴,不要窃窃私语,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当一个学生发言完毕,我会马上追问:“他是怎样说的?你同意他的意见吗?你有什么想法?”这样做是为了考查学生是否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促使学生今后听取别人的发言时要专心。

2.教导学生要学会表达。低年级的学生说话往往很简单,如若问:“你喜欢什么活动?”他会答:“跳绳。”“还有其他活动吗?”“丢沙包、踢毽子……”首先,我要求学生说完整话,把要说的意思表达清楚。其次,每次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都要问一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这样做?你的理由是什么?”这样做是为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力地说服别人,得到他人的肯定。

3.教导学生要互相帮助。我教导我的学生,当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你可以礼貌地向他人求助;当你看到他人遇到困难时,你要主动、诚恳地帮助他人。我相信,每个人都会非常愿意这样做,因为无论是帮助别人还是被别人帮助都同样是快乐的。

4.教导学生要敢于反思自己、赞赏他人。在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当自己的意见出现错误或不太合理时,要敢于承认错误,学会赞赏他人,向别人学习。

四、拟定评价内容,以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

学生主动发展的火把需要教师来点燃。课上要激发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的积极性。课堂上,除了教师适时评价外,我适当加入了了学生间的评价,力争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实验初期,学生的评价很简单,如:一年级上学期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讨论8+7=()的算法时,一个学生说:“把7分成2和5,8+2=10,10+5=15。”我紧跟着问其他学生:“你觉得他回答得怎么样?”学生A说:“行!”学生B说:“挺好的!”学生C说:“好!”我问:“好在哪儿?”学生C说:“他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学生D说:“他声音洪亮。”我接着问:“有和他意见不一样的吗?”学生E说:“我和他想的不一样。我把8分成3和5,3+7=10,10+5=15。”我问:“其他学生,你同意谁的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评价比先前要丰富多了,如一年级下学期,在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时,讨论15-9=()的算法,学生A说:“因为9+(6)=15,所以15-9=(6)。”学生B说:“我和他想的一样。”学生C说:“我想的和他不一样,我觉得15可以分成10和5,10-9=1,1+5=6。”同学D说:“我和他们想的都不一样。我想5-9不够减,还差4,10-4=6。”学生E说:“我同意C的意见。”学生F说:“我是这么想的,9可以分成5和4,15-5=10,10-4=6。”学生G说:“我觉得D的意见更有道理。”学生H说:“我想15可以分成9和6,所以15-9=6。”“我认为A的方法算得快。”“我更喜欢H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极了。我看着学生争先恐后发表意见,还不时有人向对方提问质疑,心里真是高兴,我们的学生都在争当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我真是欣喜若狂。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改进策略

G623.5

问题是推动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环节,发挥问题的最大作用,进行有效提问,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并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改进策略,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

首先,小学数学教学提问中教师没有注重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通常教师提问的问题为教材中教学内容,教材中的问题内容比较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有些问题在教学内容中能够直接找出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问题达不到应有的作用。

其次,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没有注重适时提出问题,没有找到恰当的时间切入问题,导致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无法达到最佳效果,在课堂中有些问题提出的过早,学生对问题内容还没有进一步了解,不能利用问题推动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有时,问题提出的比较晚,不能通过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问题提出时机不科学,导致问题发挥的作用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对全班学生提出相同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同、学习习惯以及思维不同,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接受程度不一,一些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来说^于简单,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难度又较大,因此,不利于学生整体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改进策略

(一) 科学设计问题

科学设计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提问改进策略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应科学合理的设计问题,提高学生参与问题研究的积极性。例如,在小学数学《认识钟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科学设计问题,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钟表,并能够准确读取钟表,教师应将问题与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拿出一些钟表固定时间的图片,图片中分别显示早晨6点30分、中午11点30分以及下午四点30分,教师使学生看图,结合图片向学生提问:“每天在第一幅图片这个时间,大家在做什么?第二幅、第三幅图片时间内都在做什么呢?”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使学生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意义,之后教师在黑板中画出钟表的大概轮廓,进行提问“现在大家看看教室内的时钟,谁能在黑板中用时针、分针画出现在的时间,并读取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时钟显示的时间,并根据教学内容按照时针、分针指示的位置读取小时、分钟等。生动的问题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 适时进行提问

小学数学教学提问环节,教师要注重问题提出的时间,找准时机切入问题,使问题发挥最佳效果。例如,在小学数学《千克 克 吨》教学时,教师先教授学生认识千克、克和吨的概念,之后教学生进行单位换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并掌握这三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师教授学生如何对千克与克进行换算,学生在学习时,教师找准时机向学生提问“请问,我们用什么单位来衡量成人体重呢?那么一只小鸟或一只小松鼠的体重我们应该用什么单位衡量呢?”,学生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充分了解千克与克之间的区别与换算,在对千克与吨进行教学时,教师发现学生在千克与吨的换算与理解中存在困难,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都见过大象吧,由于大象的体重非常大,用千克表示时需要在数字后面加好多零,用什么单位可以更简单的表示大象的体重呢?”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了解千克与吨的关系,并通过换算掌握教学内容,适时提问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三)分层设置问题

根据小学生差异化特点,教师应分层设置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加深了解,提高其教学质量。例如,在小学数学《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学习能力的不同为学生分层设计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设置如下问题:“大家讨论下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与区别,并想一想生活中长方形与正方形都有哪些用途?”数学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发散思维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设计如下问题:“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依据是什么,你能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使学生能够掌握与了解教学内容。分层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整体数学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充分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加强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理解能力,巩固旧知识的关键途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反思课堂提问环节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提高问题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找准时机进行提问,以此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廖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 小学数学教育. 2012(11)

[2]曹英杰. 谈如何让生本教育理念植根于小学数学课堂[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32)

篇(7)

思考一:太顺利的课好吗?

有许多课,老师对教材解读非常的细腻,同时也把难度降到最低,让学生很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能让学生减少走弯路,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思考二:谁让老师上课没时间的?

描述:《三角形边的认识》教学中学生出现两条边的和等于第三边时能围成三角形时,老师很匆忙的将答案抛售出来,放弃了给学生再一次探究的机会。

(我不在现场,是根据执教老师的描述的,但反思中老师有许多老师在反思中都说到如果时间允许会怎样怎样做,或者说到下课后一定要补上这一课。为什么老师们在公开课中无法放弃原有的教学预案,把时间放在学生真正需要引导的地方上来,而是先选择跟着教案走。我想这不仅仅是教育机智的问题,而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思考三:为什么在实验与预设的有较大出入的时候,学生还能按照老师需要的生成走?(假生成与教师暗示牵着孩子走)

片段《统计与可能性》

师:仔细观察白球和黄球,你有什么发现呢?

(表格中呈现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小组摸30次,黄球分别是20、11、11、16、14,对应的白球分别是18、19、19、14、16,还有一个小组摸30次,黄球15次,白球20次。)

生:每个数都很接近。师:很接近指什么?生:和我的猜测一模一样。

生:我发现黄球是单数,白球也是单数,黄球是双数,白球也是双数。

师:黄球与白球数接近吗?

(该生是说到一个规律,如果能引到总是总是30,而不是暗示接近效果就不同)

师:3个黄球3个白球摸到黄球与白球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

师:为什么会差不多呢?(板书:数量相同)

师:摸到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老师太急着把结论抛出来了,这三个结果几乎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孩子们是很聪明的,有老师的暗示,学生自然会跟着你走。但给予多次探究后,在由学生总结,我想就不会出现停留于老师所给的表层上。)

思考四:探究留于表层,没有引发学生思考。

片段描述:放铅笔的游戏,选出4支铅笔放在笔袋里。

第一关:任意摸一支,不可能是红铅笔。

师:你是怎么放的?

生1:我放两支蓝,两支黄

生2:我放三支黄

生3:我放三支蓝

……

第二关:任意摸一支,可能是红铅笔。

生1:我放一支红铅笔,两支蓝铅笔

生2:我放两支红铅笔,两支黄铅笔

……

(无小结,如果能问:这些同学这样放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第三关:每次任意摸一支,摸50次,摸到红铅笔与黄铅笔的次数差不多。

生1:我放两支红铅笔,两支黄铅笔

生2:我放一支红铅笔,一支黄铅笔

……

(每次闯关完,教师就匆匆转入第二关了。其实只要在每次学生汇报完毕后追问一个问题,学生的思维含量就提高了。如第一关:这样放都摸不到红铅笔,放法都不同,但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生:只要不放红铅笔就不可能摸到红铅笔.第二关这样放都可能摸到红铅笔,放法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呢?生:不管怎样放,只要有红铅笔就行了。第三关,则归纳到:只要红、黄笔的支数相同就行了。)

思考五:为体验而体验,出现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片段:《时分的认识》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游戏,老师说开始,你就趴下,你认为时间到了就把头抬起来,注意不能打扰别人,也不能再趴下。(开始实验后,陆陆续续孩子们抬头了,等到最后一个孩子把头抬起来)

师:估计不到一分钟的孩子举手;超过一分钟的呢?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估得更准吗?(孩子们再次趴下,开始游戏)

(第一次游戏,一分钟后,还有几个孩子没抬头,有一个超过50秒才抬头,这时全班都在等着他,如果这名学生一直到3分钟后才抬头呢?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等着他呢?其实,只要在钟表中设置一个声音,学生就会明白自己估的是长是短了。和钟表几乎同时抬头是谁呢?老师采访问:你有什么好办法,怎么估得这么准呢?先进行方法的指导,然后再一次进行游戏,才能有效。)

思考六:评课一定要站得高,才能从更高程度上把握教材

第一次听钟建林老师的讲座,虽然是挑刺比较多,但还是评在点子上,也能给老师们启迪。

一、是从形式与内容上介绍。课前谈话目的是为了拉近距离,缓和气氛;二是为了教育做铺垫。如果能两项兼顾更好。我也曾写过相关的案例,其中最让我感觉巧妙的也是属于这类。

二、教学上如何做到深入与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