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5:03: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主题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振兴是提升一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文化和商业之间存在一道鸿沟,大众普遍认为文化应该是超越功利、远离商业的。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20世纪40年代合著的《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中指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明显具有工业化特征,是生产流水线的产物,为以后“文化产业”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探讨和推进奠定了基础。在现实生活中,资本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包括文化层层裹挟,尤其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资本、文化、科技的互动日益增强,文化领域的商业化日益加剧,同时商业对于它的利用也越来越普遍,形成了“文化产业”的雏形。文化产业兴起的第一股势力是旅游产业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2013年,我国旅游总收入约2.95万亿元,国内旅游人数约32.6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约2.63万亿元,入境旅游人数约1.29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约517亿美元。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即使面临着经济萎靡等不利大环境,预计到2015年,全国旅游产业增加值可达2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4.8%,约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文化主题公园作为旅游产业衍生出的一支具有多元性、复合型和互动性的特殊文化产品,具有极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众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挖掘特有文化资源、不断拓展文化活力的基础上把建设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文化主题公园做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欧洲是主题公园的发源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们通过戏法、舞蹈等形式吸引顾客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商品销售方式。里程碑式的事件有以下两点:1952年荷兰的马都拉夫妇为纪念儿子在海牙建立的“马德罗丹小人国”,它的出现不仅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55年沃尔特•迪斯尼建立的迪斯尼游乐园被视为现代文化主题公园的先驱。中国最早兴建的文化主题公园是杭州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的“宋城”(1979),80年代中后期深圳锦绣中华的建立是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文化的独特性、市场定位的准确性、服务的完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90年代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出现了建设热潮,无锡三国城、北京世纪公园、苏州乐园等相继建立。21世纪初始芜湖方特乐园、常州恐龙园等主题鲜明、特色凸显、技术先进、集教育观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以上成功的案例,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其背后是众多文化主题公园的黯然神伤。近年来各地文化主题公园建设项目陆续上马,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丰富,但是多是劳民伤财,既没有烘托出主题,也没有拉动经济,更没有振兴文化。中国现存的文化主题公园中,大约70%处于亏损状态,只有10%处于盈利状态。针对这一现状,放眼文化产业振兴的大背景,研究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的缘起和发展极为重要。
二、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主题选择盲目趋同。
主题是文化主题公园的精神坐标,如何树立鲜明、独特的主题是文化主题公园获得成功的关键。约瑟夫•派恩等在定义优秀的主题创意时,认为有五大标准即:诱惑力、魄力、体验互动、景点布局深化、空间时间感受。相比而言,我国众多文化主题公园在主题选择上机械、刻板,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①“鬼斧神宫”主题;②中西景观主题;③民俗风情主题;④野生动物主题;⑤机械旅游主题;⑥海洋世界主题。很多文化主题公园的兴建均缺乏科学的论证和深入的调研,在主题选择上盲目与重复,很多都是对成功文化主题公园的模仿、复制,缺乏创新意识,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导致了本地游客无法形成文化认同,外地游客无法感受到文化异质。在主题选择上的盲目趋同,严重违背了约瑟夫•派恩提出的主题创意精神,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
2.品牌建设观念滞后。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品牌是符号、名称、术语、标志和图案,或者他们之间的组合所形成的,用来识别企业或者产品供给消费群体的产品或者服务,并且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或者服务。”可口可乐公司总裁也曾说过:即使可口可乐发生大火,烧的什么都不剩下了,至少它还有品牌,它还会兴起。因此品牌形象是一种超越地域、文化、种族的潜在核心资源。文化主题公园作为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的文化产品,其品牌建设与传播更为重要。从游客的角度来说,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增加其心理上的信赖感,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和支持。品牌形象不仅包括品牌知名度,更包括品牌关系和沟通。文化主题公园的品牌建设和品牌价值提升,理应注重方式方法。但是纵观国内的文化主题公园品牌建设,观念较为落后,无视营销学专家对品牌的定义及构建路径,即使在品牌宣传的资金支出上下大功夫,也难以形成持续性的效果,游客对于文化主题公园的品牌形象仍然模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衍生的相关品牌建设也得不到保证,文化主题公园品牌形象的建立也就陷入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
3.营销方式单一。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曾预测到未来经济将是一种体验经济。纵观当前各行业的发展,不论是星巴克咖啡的口味体验还是移动互联的游戏体验都验证了上述预测。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合著的《体验经济时代》中指出:“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记忆的活动。其中的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来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文化主题公园作为一种旅游休闲产品,更应满足游客的个性化体验需求,而与游客的互动更是文化主题公园内在生命力的体现。迈克•格劳迪对互动性的认知做如下解释:“如果能够让受众或顾客提交自己的想法和内容,才能够和他们形成良性的互动。”关注互动就是关注营销,互动营销、体验式营销是文化主题公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中国的文化主题公园管理者,忽视了产品和顾客的互动,忽视了顾客对产品的体验,本质上是放弃了在深度营销中推介系列衍生产品,拓展知名度,赢得美誉度。
三、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在建设的途径
1.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文化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相互沟通、交流和认同的产物。”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源于文化异质性所产生的文化竞争。在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大背景下,文化固然依赖经济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文化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现代文化主题公园是由“文化、创意、科技”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因此文化主题公园应该突出地域特有的文化烙印。中国深圳市三大文化主题公园的成功源于其从不同角度体现文化特色:锦绣中华尽显东方园林景观文化的雅致;民俗文化村生动表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世界之窗则勾画出西方文明的特色。中国地域广袤,民族特色丰富,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吸引游客的特色文化,只有深度挖掘这些特色文化,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和审美体验。文化主题公园作为一种备受大家青睐的休闲娱乐方式,其发展的重要契机是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要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深入挖掘中国丰富的历史、人文和民族特色,推进现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化产业的振兴。
2.打造品牌形象。
纵观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打造品牌形象势在必行。企业的品牌形象———这种存在于消费者心理感知中的无形资产,是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迪斯尼乐园品牌建设的成功在于,每一个分园都有自己独具代表性的建筑和品牌形象,每一个游乐项目又都与特定的品牌形象紧密联系,从而在游客游玩过程中潜在影响其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当前,文化主题公园要凸显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应该及时创造适合文化主题公园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动态评估文化主题公园的品牌价值,切实了解目标市场需求,对评估结果加以总结和改进,更好地完善品牌形象。品牌的建立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落实过程管理:在文化、主题、科技互动的过程中,包装产品,占领市场,树立品牌形象,使品牌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3.创新营销组合方式。
美国著名旅游服务与营销专家阿拉斯塔•莫里森在《旅游服务营销》一书中提出,现代旅游服务营销要在4P理论基础上,把有关顾客参与的口碑营销和在促销中采用更多的感性驱动做为新的营销手段。创新性的营销组合已成为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游客的体验贯穿在与文化主题公园接触的所有环节,体验式营销的突出特点是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前提下注重游客在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的体验。丹麦的乐高公园,一个用320万块积木建成的小人王国,内部设有专门的游客体验工房,在工房中游客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产品设计的改造,仅体验工房的设计就使得乐高公园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理论和实践都在提醒中国文化主题公园在营销组合的选择上,要综合运用事件营销、活动营销、口碑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景观游览型文化主题公园,要充分发挥事件营销可在短时间内达到信息量最大化和最优化传播效果这一优势。游乐型文化主题公园则要与活动营销进行有机结合,强调游客的参与互动。口碑营销则由于其针对性强、发掘潜在游客的成功率高等优势适宜作为各类文化主题公园的营销手段。现阶段,中国文化主题公园的发展只有在构筑合理营销组合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创新营销手段,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游客重游率,从而带动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推动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四、结语
[关键词]戏剧 核心期刊 高被引论文 期刊评价
[中图分类号]G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60-02
在中国,截至2010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CN号(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和ISSN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正式刊物即有9851种,根据期刊的学术地位分类,可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两大类。北京大学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收录了1980余种中文核心期刊,其中,“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中收录了10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本文将从中选出9种(文学创作类期刊《剧本》除外)作为标本,并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2003年至2013年间的检索数据对该9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和所发表的论出详尽分析。
一、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遴选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收录的九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作为参考源(序号同要目总览):(1)《戏剧艺术》;(2)《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3)《戏曲艺术》;(4)《戏剧文学》;(5)《中国戏剧》;(6)《四川戏剧》;(7)《大舞台》;(8)《上海戏剧》;(9)《中国京剧》。[1]
(二)研究方法
根据邱均平专著《文献计量学》中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检索系统,对这9种期刊分别按照2003年至2013年的时间跨度进行检索,统计出每种期刊的发文量、年度平均发文量、基金发文量、被引频次、被引率以及高被引论文的中图法分类号和研究主题,并根据检索出的各类统计数据做出相应的EXCEL数据表,进而对当代中国戏剧理论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做出文献综述。[2]
二、结果与分析
(一)9种期刊的概况分析
表1 9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简介
注:复合影响因子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
由表1可知,这9种期刊都是由国内权威的科研单位创办的,其中包括省级艺术研究院、艺术类高等院校、艺术类协会单位和文化部下属单位;再从创刊时间看,其中4种期刊创刊于1960年以前,3种期刊创刊于1980年以前,另外2种期刊也创刊于1992年以前。因此,无论是从期刊的主办单位还是从创刊时间上,都可以掂量出这9种期刊在国内戏剧研究领域中的份量。
(二)9种期刊的发文统计
由表2可知,这9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近11年来的“发文合计”和“每年平均发文”的数量都很可观,反映出我国相关学者的戏剧理论研究热情十分高涨。另外,期刊收录的基金发文,也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可以从间接上体现出我国对于戏剧理论研究领域的课题申报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在这9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发表了数量相当的科研成果论文。
(三)9种期刊的论文被引频次统计
期刊某一年的“被引频次”,是指特定期刊该年所刊登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其他发表的论文所引用的总次数,论文能够被引用,尤其是高被引论文,意味着该论文以及该期刊获得了很高的学术认同,是衡量该论文以及该期刊学术水平很重要的评价指标;表3中最新统计的“被引频次”各年数据和累计数据体现出了该期刊刊登的论文获得了学术界广泛的认同。此外,期刊的“被引率”,是指期刊发表的每篇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能够直观地体现出期刊发文的质量高低;表3中最新统计的“被引率”数据,可以从总体上反映出这9种期刊的发文质量,下面将从每种期刊中筛选出高被引论文(被引用10次以上)做进一步研究。
(四)9种期刊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统计
表4 9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近11年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被引用10次以上
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期刊的学术水平,笔者在表3的基础上,筛选出了这9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近11年来 112篇高被引论文(被引用10次以上)做了进一步分析,表4中详细列出了每种期刊高被引论文的篇数和被引总频次,由此项数据可以得出,排名靠前的《戏剧艺术》《戏曲艺术》《戏剧》《中国戏剧》《戏剧文学》和《四川戏剧》收录到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居多。
(五)9种期刊高被引论文的中图法分类研究
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这9种期刊112篇高被引论文中的绝大部分都包含在“J 艺术”和“I 文学”类目内,其中,“J 艺术”类高被引论文在下列期刊的所有高被引论文中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中国戏剧(87.8%)、大舞台(81.5%)、戏曲艺术(79.6%)、四川戏剧(75.8%)、戏剧艺术(75.2%)、戏剧(70.8%)、戏剧文学(68.5%);“I 文学”类高被引论文在下列期刊的所有高被引论文中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戏剧(29.2%)、戏剧文学(27.9%)、戏曲艺术(19.4)、戏剧艺术(17.1)、四川戏剧(11.6%)、中国戏剧(6.1%)。
此外,笔者又对这112篇高被引论了“中图法详细类目”分析,可以得出这112篇高被引论文中占比较高的详细类目有“I207.3 戏剧文学评论”“J6 音乐”“J80 戏剧艺术理论”和“J82 中国戏剧艺术”。其中:期刊《戏剧》在“I207.3 戏剧文学评论”和“J80 戏剧艺术理论”两类中收录的高被引论文占比最高,期刊《大舞台》和《四川戏剧》在“J6 音乐”类中收录的高被引论文占比最高,期刊《中国戏剧》《戏曲艺术》和《戏剧文学》在“J82 中国戏剧艺术”类中收录的高被引论文占比最高,《戏曲艺术》和《中国戏剧》在“J821 京剧艺术”和“J825 地方剧艺术”两类中收录的高被引论文占比最高。
(六)9种期刊高被引论文的主题研究
表5 9种戏剧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主题研究
观察表5,这9种期刊近11年来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戏曲传承与保护”“中国戏剧事业”“中国传统音乐”“戏剧影视文学”“戏剧艺术教育”“文化创意产业”等10个方面。再进一步对2010年以后发表的高被引论主题分析后,笔者得出:虽然在篇数上还是“戏曲传承与保护”占据了第一位,但是一些新兴的研究课题也已经逐渐成为了近三年的研究热点,诸如“创意产业”“动画”“网络电影”和“微电影”等。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详尽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9种戏剧类中文核心期刊已经成为了我国十分重要的戏剧理论研究阵地,尤其是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与保护中国传统戏曲,学术界一直在持续关注这个问题,只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还没有探索出一条非常明确的改革路径。幸运的是,近些年的戏剧理论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外的跨文化交流,以及新兴媒体形式的出现,戏曲已经迈出了与其他文化形式互相融合的脚步,只是,前进的路途应该还很遥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消费文化 主题餐厅 文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人们的消费模式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且社会民主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不再单一,各种自由、叛逆的思维观念逐渐被社会所认同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主流的事物和行为消费已经不再让人感到奇异。在这种消费文化背景下,主题餐厅的经营者对人们的餐饮需求进行了分析,从文化个性化、差异化等方面不断对自身的经营方式进行完善,以探究能够让企业持续发展的经营方法。主题餐厅主要是运用一个或多个文化主题对餐厅内部进行空间设计,并涉及大量符合所选主题的产品和服务行为,同时满足消费者饮食和文化需求, 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但目前有很多主题餐厅片面追求空间设计的新奇和独特,导致文化缺失或者主题文化表达不足、差异性低、个性不鲜明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餐厅的业内竞争能力。
主题文艺餐厅文化特色
文艺餐厅的概念。主题一词最先出现在艺术创作中,是贯穿整个艺术创作的核心,主要是利用多种艺术创作手段以及艺术形象将主题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描述,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所有的艺术活动都是围绕着主题展开,主题是艺术创作的灵魂②。主题餐厅的设计和艺术创作一样需要一个作为设计核心的主题,然后在餐厅的文化设计中,围绕这一主题,不断强化主题文化的作用,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特征进行挖掘和处理,利用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餐厅的饮食环境进行设计,营造出特色鲜明的主题文化,吸引消费者,进而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
文艺餐厅的文化特色。主题餐厅的设计具有主题性、文化性和差异性三个特色,文化性则是其设计的核心。主题餐厅的差异性主要产生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餐厅的主题性则是其文化性和差异性的综合体现。
主题餐厅的文化性特色。主题餐厅作为一个餐饮消费场所,除了满足消费者的饮食需求外,还需要拥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来进行某种文化的展示,创造一个能够给人们带来轻松、愉悦就餐环境的休闲空间③。主题餐厅的设计从其菜品方面到服务方式方面,再到整个餐厅的空间环境设计方面,都涵盖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特色,并在政府的号召下,将创造性作为餐厅发展的主要文化研究方向,目前,我国市面上的主题餐厅多种多样,且均具有各自的文化表达特色,有的餐厅以营造豪华典雅的贵族感作为设计主题,不同的主题餐厅以自身所选的不同文化主题为支撑进行餐厅的设计和经营。
差异性主要是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所表现出来,来自文化性。主题餐厅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主要是通过主题的文化内涵体现,其菜品、餐具以及空间造型等都和传统餐厅存在不同之处,其服务和销售方式也具有独特的个性。这种差异性氛围营造需要设计师对主题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寻找其中的重点,选择和其他餐厅不同的表达方式,创新自己的餐厅文化,彰显自身的独特,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④。
主题餐厅主题性特色
主题餐厅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主题,并作为餐厅经营模式制定以及餐厅空间设计的参考,让主题餐厅具有其鲜明的服务形象以及个性化,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确定主题餐厅自身特性所带来的独特市场优势。主题餐厅的主题性首先需要确立主题文化,然后给餐厅的消费者带来视觉印象,随后对其服务方式进行指定,充分表现自身主题文化中所涵盖的个性,提高餐厅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文化背景下主题文艺餐厅的文化设计分析
主题餐厅是一个具有消费性质的场所,能够同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餐厅本身也是一个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商业场所,餐厅经营者需要以多种手段,对当代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满足,以吸引更多的顾客,获取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在餐厅里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会受到自身消费心理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消费者的消费价值取向、行为、消费审美等。因此,餐厅设计师对主题餐厅进行设计时,需要慎重选择餐厅的主题文化,并以消费者心理对经营方式进行确定,对于餐厅的就餐环境营造等也需要对当代消费文化进行分析。目前,世界上的餐饮行业都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消费文化能够对餐饮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以消费文化为背景,对当代的主题餐厅设计进行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餐饮市场、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
主题餐厅的分类。在这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背景下,主题餐厅需要凸显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主题餐厅能够选择的主题多种多样,文化内涵表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个主题餐厅所表现出的风格主要看设计师对主题文化的选择以及设计方式。这里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种类也可以分为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性质以及科学技术等⑤。以地域文化对主题餐厅进行分类,不同国家、地区以及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餐厅主题有东方的中国文化主题餐厅、日本料理主题餐厅等;也有西方的美国风情主题餐厅等。以不同的文化形式也能够对主题餐厅进行分类,文化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都是文化的一种体现。
消费文化的特点与主题餐厅的文化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人们的自我艺术感越来越强,对自身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开始进行重新认识,消费需求也不再是传统时代下要求产品具有强烈的同一性,人们对产品的需求逐渐呈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各类自我、叛逆、反传统的思想以及消费观念开始在社会上盛行,追求商品的个性、时尚和自我⑥。消费多元化的背景下,餐饮市场也需要摆脱其单一化现状,迎合消费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餐厅服务、空间设计以及文化表现上让消费者在饮食方面得到满足时,精神方面也得到放松和愉悦,这也是主题餐厅设计时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主题餐厅想要吸引更多的客户,就需要满足更多人们的消费需要,以调动起主动性和积极性,达成这一目标设计师必须对各层次的人群的需求进行了解,将文化风格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努力让各类不同人群的需求得到满足。并在经营过程中强化自身的品牌个性化和差异化,以提高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影响力。⑦
目前,很多人群在消费过程中,所注重的不是该产品的服务使用价值,而是其符号象征价值,消费符号的价值主要是通过其经济地位、文化地位以及政治地位来决定。消费符号本身只是一种象征性符号,并不具备现代社会特征,但能够表达产品的风格、品味、流行等意义,在主题餐厅中使用消费符号能够让主题餐厅区别于其他竞争者,成为其特殊标志,提高餐厅知名度和影响力。主题餐厅的设计需要遵从我国“c奢崇检”、“精神至上”的传统消费文化,以弥补我国长期炫耀式消费以及市场消费所造成的饮食文化缺失现象,并倡导知足闲适的传统消费理念,为主题餐厅的健康、绿色饮食指引发展方向。
结语
随着社会整体物质条件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消费者的消费思想越来越标新立异,导致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文化出现,人们希望自身的消费获取的商品能够体现自身的个性、审美以及身份。目前的餐饮市场,也需要产品、服务以及室内空间设计能够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并能够迎合顾客的文化审美和需求,以达到贴近顾客心理的目的,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得到一定的发展空间。这类主题餐厅的出现,充分满足了大量饮食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饮食和精神消费需求,以其个性丰富的餐饮产品设计、服务方式以及餐厅空间设计吸引不同精神需求的消费者。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注释】
①陈卓:“达斡尔族民俗文化在主题餐饮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②范蒙:“消费文化背景下主题餐厅的文化设计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③李碧:“主题餐厅室内设计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④孙传志:“主题餐饮空间特色设计探析”,沈阳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⑤杨亚林:“主题餐厅空间设计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⑥陶文静:“厦门主题餐厅的文化氛围营造研究”,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一、主题与内容
主题:人文关怀 生命成长――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医教结合的学生心理干预研究
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亚文化与价值取向
教师心理健康与专业发展
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二、形式与要求
主题演讲(50分钟,要求:研究成果与前瞻性趋势与展望)
专题演讲(20分钟,要求:本领域相关专题成果)
现场展示与研讨 (全天,展示由上海地区承担,而后结合相关主题进行研讨)
工作坊(60分钟,要求:经验成果的操作性介绍)
即兴发言(10分钟,要求:有碰撞、有反思、有启示)
成果展示(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包括:音像资料、书刊等展品)
三、论文征集
本届论坛征集全国各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经验和优秀成果论文,并评选优秀的论文汇编成论文集,在会议期间发放。论文征集的具体要求如下:
论文请围绕上述论坛的主题和内容,文章形式可包括经验总结、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字数控制在5000字以内。请在2008年9月底以前,将论文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到21shijiluntan2008@。
四、论坛费用
收取会务费600元(含资料费、观摩交通费、联谊会餐费等),食宿费用自理。
五、联系方式
大会秘书组地址: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邮编:200032
联系人:蒋薇美13311771595 021―64167677转324
沈之菲 021―64033145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以韩国的先行研究论文为对象.浅析目前展示空间是以怎样的研究方法,调查工具来实现展示空间与参观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对10篇论文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总结得出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一般以参观者行为为中心,通过参观者的满意度和跟踪调查分析展示空间的展示方式和展示类型的情况比较多。因此,今后对展示空间的研究不是以空间和展示物的布局为主,而是以参观者为中心对展示空间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 :展示空间研究方法调查工具先行研究趋势
中国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42-03 1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展示空间是通过观看实现展品和观众之间交流的空间,展示空间带来的空间体验不同于其他建筑物,是参观者在展示空间行动期间与固定的展示物和空间通过直接且连续的视觉接触实现的。
这种展示空间内的参观者体验过程是“参观者的动向”,对空间构成、展示物的布局方法起直接的作用。参观者的动向是展示物在空间布局上可行性原则的实质性手段。因此,比起展示自身的价值,通过参观者得到的反应更具有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浅析参观者所需要的展示空间目前是以怎样的研究方法和调查工具来实现参观者和展示空间相互间的研究的。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以韩国的先行研究论文为对象,浅析目前展示空间是以怎样的研究方法,调查工具来实现展示空间与参观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最终总结得出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为以后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提供参考。
1.2研究的方法和范围
首先,为了提取韩国展示空间的先行研究,在韩国研究财团登载的论文杂志韩国室内学会和韩国基础造型学会里提取了以展示空间为
关键词 的10篇论文。其次,研究的内容通过展示空间领域,调查对象,
关键词 ,研究方法,调查工具等进行了分析。论文研究采纳了2010年前后的论文,领域虽然是展示空间,但是是以有主题的展示空间为主进行,
关键词 是以表现特性、视觉、吸引、参观行动、满意度、基本评价、符号学、展示类型、色彩形象的顺序进行。研究的方法是通过文献考察,实例分析,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对象调查,实验调查,调查工具是问卷,SD法,spss统计软件,跟踪调查,观察调查,基本评价,色彩调色板进行研究。最后,为了得出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选择了10篇论文进行比较分析。(表1)
2展示空间的先行研究考察
2.1先行研究案例考察
事例1.犹太人纪念馆的造型性表现特性研究
这是徐素静于2013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考查了以大屠杀为主题的展示内容与展示空间共同构成的造型特性,通过对特性的综合分析,研究纪念馆的设计特质。通过实地调查得到了第一手资料并综合文献进行了研究。对已存空间的构成进行分析,包括展示空间的构成内容以及自然光使用在内的采光系统和造型特性。研究的结论为不能单纯的展示空间内容,而是要考虑观览者的体验感受,空间的造型特性与感性设计的关联。
事例2.对文化遗产进行活用的主题公园型博物馆研究
这篇论文为朴素拉,吴胜浩于2013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主题公园型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关联的论文。为了提高韩国历史遗迹与博物馆的竞争力并提出主题公园型博物馆的提案,对展示空间的规划构成进行探讨。首先在全世界范围内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公园与博物馆事例进行选定,对关于文化遗产活用的报告书,各种文献资料等进行综合考察,将得出的特性要素与类型制成分析表并进行活用。该论文主要是为之后的主题公园型博物馆的设计规划进行了先行的基本资料研究。
事例3.展示空间的空间感表现方式研究
此篇是金韩娜与徐志恩于2013年于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展示空间的空间感表现方式的论文。首先对展示空间的空间感的满足度进行分析,研究空间感的特性和空间体系的表现方法。以大邱市四大江文化馆为研究目标,通过理论考察与调查问卷的方法研究出展示空间的空间感相关的代表性语汇,得出空间形象的评价。通过有特点的空间规划反映出空间感的表现手法与设计方向。
事例4.根据历史博物馆的展示形态分析游客的满意度
这是李素英与边大中于2013年在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根据展示形态的不同来调查游客的类型差异和特点,对游客的观览体验进行调查。研究目标为韩国历史博物馆的展示馆。通过先行研究和文献考察进行研究,游客与调查者以1对1的形式进行访问,通过访问调查,对游客的行为观察,得出共同行为这三个步骤对博物馆的整体满足度进行分析,将问卷结果用spss统计工具进行分析。对调查中游客对展示馆不满意的部分进行整理,通过模型展示,影像,现场体验等各种方式来提高游客的访问量,以此为目的进行集中分析并得出改善意见。
事例5.生态型展馆的亲环境空间形象研究
这是吴志英与朴慧京于2012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亲环境形象评价的研究,分析韩国主要生态性展馆的空间形象和评价尺度,分析这种尺度的形成诱因和空间构成要素特性,为之后的亲环境空间设计进行基础资料整理和研究。选定八处以生物环境为主题的展示馆,通过尺度分析得出亲环境空间形象的表现语言,并通过调查问卷得出最符合亲环境形象的语汇,分析展示空间的形态,色彩,材料等要素的联系,使亲环境空间的形象更具有自然要素的特征。
事例6.美术馆物理性展示环境的满意度和观览形态的特性研究一以平面作品为主的展示空间为研究中心
这是李桂煌于2012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目的为掌握作品、展示空间的物理环境评价要素与美术馆现场观看的满意度和关系。以此为基础,更有效地欣赏展示的特性和物理环境变化等组成的展示空间,为以后的设计提供方向。整体评价结构分为普通人评价与专家评价,满意度问卷调查得出评价结构,通过1:1移动路径跟踪观览者的游览途径并记录。得出低密度的展品布置会使观览者的注意力提高,根据整体作品的布置密度和布置特点来适当减少作品数会优化展览环境的物理变化并增加满意度。
事例7科学博物馆展示空间和参观者动向的特性研究
这篇论文是林彩珍,邱程远,朴武浩于2011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科学博物馆空间构成与参观者动向的论文。研究对象为韩国国立科学馆,韩国中央科学馆与日本科学未来馆。调查研究对象的进出口位置,游客的游览动线及展示方式。对150名小学以上的游客(每个展馆50名)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游客的观览时间,游览动线与展品的展示时间和展示环境。研究出科学博物馆展示空间和参观者动向的特性。
事例8.美术馆各单元展厅与游览行动特性的关系调查
此篇是崔俊赫于2008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论文,通过研究展示空间的参观者移动的特性和途径得出改善该类型的展示空间的布置和参观路线的方案。研究对象为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尔市立美术馆,釜山市立美术馆,通过对三个美术馆的平面图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追踪调查一名游览者的移动路径,观察其行动特性,游览时间等讨论展示作品的空间配置与设计趋势。
事例9.博物馆展示空间的符号学研究
这篇论文是韩训喜与允才恩于2013年于基础造型协会发表的关于博物馆展示空间的符号学的论文。论文对展示空间的记号学进行了分析,研究使参观者得到更为明确的文本信息的方法,为今后的设计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研究对象为国立中央博物馆,国立民俗博物馆和韩国历史博物馆,以此为对象分析游客的观览体验和文字符号认知度,从中得到改善方案。
事例10.体验展馆的视觉性要素分析研究.以京畿道儿童博物馆为研究中心
该论文为宋京华于2013年在韩国室内设计协会发表的关于儿童体验感受的论文。以色彩等视觉要素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形象和视觉要素等的理论分析,研究京畿道儿童博物馆的视觉性要素改善方案。因为参观者的特殊性,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视觉改造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以此提高访问量和满意度。
3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分析
3.1研究对象展示空间领域的特性
为了研究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首先探讨了怎样的展示空间才能成为调查对象。与展示空间有关的10篇论文中以展示馆为对象的研究有3篇,以美术馆为对象的研究有2篇,以博物馆为对象的研究有5篇,比起以平面展示居多的美术馆,以立体展示居多的博物馆为主的研究比较多。(表2)
3.2调查对象的特性
调查对象主要有儿童、普通人和专家。与博物馆相关的研究中以儿童为对象的研究有两篇,以普通人为研究对象的有5篇。以专家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中为了把握展厅的物理环境和整体评价结构都是事先完成的。(表3)
3.3与
关键词 相关的特性
以参观者行动为
关键词 的研究比较多,因此可以看出展示空间是以参观者为中心的。其次出现比较多的
关键词 有表现特性,视觉,满意度,基本评价,展示类型。这些都对展示空间的计划起着重要的作用。(表4)
3.4研究方法的特性
10篇论文中有8篇论文用的是文献考察方法,剩下的两篇论文是前面论文的后续,事实上也可以成为文献考察的史料。而且不只是一个研究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例分析,以文献考察为基准的研究也比较多。使用问卷调查和实验调查的论文有4篇。实例4和实例6的研究是通过文献考察,实例调查,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实验调查不同的研究方法来实现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表5)
3.5调查工具的特性
根据调查工具的特性划分的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跟踪调查有5篇,基本评价有5篇。是展示空间的展示方式和展示类型的计划和设计的重要的要素。在整个空间设计中是可以通过跟踪调查和基本评价得知参观者路线和参观者特性的工具。问卷调查一般是运用SD尺度法(3尺度,5尺度),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的。(表6)
4结论
本文为了探讨展示空间的研究趋势,以研究展示空间的论文里的研究方法和调查工具为主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整理如下:
一,展示空间领域特性的研究趋势是比起美术馆主题展示馆和博物馆的研究比较多。就目前的展示空间而言并不是单纯的以视觉为主的观览,而是以体验为主的观览行动和提供体验思考的场所。
二,展示空间的研究出现了以参观者为中心的研究趋势。10篇研究中有8篇是以参观者为中心的研究。以研究对象为儿童,普通人,专家的区分来看,展厅存在不同年龄的参观者,而且应该根据空间的构成要素可以研究不同类型的对象。
三,根据
关键词 的特性分析结果,是以参观者行动为
关键词 的论文有4篇,之所以参观者的行动为中心的研究比较多是因为展示空间的展示物和参观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重要。通过参观者的行动和反应可以看出,展示空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四,研究的方法中用文献考察的方法的论文比较多,其次是问卷调查和实验调查,文献考察是以实例分析为基准的先行调查。展示空间的特性研究中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居多,是因为与参观者的满意度有关,实验调查是通过分析参观者行动实现的。问卷调查和实验调查同时使用的研究也有,通过展示空间的定性、定量的研究可以看出展示空间构成计划的可行性。
五,调查工具使用跟踪调查,基本评价,问卷的比较多。问卷调查和满意度调查的研究中以问卷构成和基本评价为主,使用实验调查和观察调查的研究中跟踪调查和观察调查是必须的。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剖析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意义
公共艺术教育是在学科综合专业基础和公共艺术专业方向基础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对各种公共艺术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进行研究和学习,涵盖公共艺术本体形态、艺术形式、创作形式、创作观念、方法、技巧及审美意识等综合内容。自从我国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印发以来,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为主的选修课,如《音乐欣赏》、《艺术导论》、《舞蹈赏析》、《影视鉴赏》等。同时艺术理论的研究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但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至今尚存在很多不足,这就需要系统的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进行深入研究,以解决现阶段的问题,为今后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有效的平台。
二、期刊论文、学术论文研究内容现状分析
(一)论文检索结果统计分析
2015年4月20日,笔者在知网中通过对“公共艺术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止到2016年3月16日,共检索到期刊论文1097篇;其中摘要中含有公共艺术教育的有317篇;关键词含有公共艺术教育的有382篇;主题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有413篇。学位论文260篇;其中摘要中含有公共艺术教育的有33篇;关键词含有公共艺术教育的有30篇;主题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有36篇。以同样的方式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进行检索得出以下结论。
根据表二我们不难看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论文在2012年处于高峰状态,随后的两年研究数量有所下降,应该说在2010-2014这五年期间从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从稳步上升到略有回落的现象,说明学术界的研究从狂热的探索到进入思考的状态,为迎来新的一次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做准备。
(三)公共艺术教育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年度研究热点主题词统计
期刊和学术论文的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主题词所概括出来的,所以笔者检索高频率出现的四项主题词来统计研究的热点问题。
由表三可以看出,5年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着重在课程、功能、教学、改革四个方面。
(四)公共艺术教育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研究分支学科的统计通过对高校艺术课程的开设情况统计,可以对研究者的研究领域有所了解。
通过表四可以看出,对于公共艺术教育中艺术教育的研究占有很大的比重达到66.3%,其次是音乐教育,占23%。对于美术、影视、舞蹈、书法的研究显然较弱。这明显说明普通高校学生对艺术教育和音乐教育更容易接受,对于美术、影视、舞蹈、书法的艺术门类接受能力也较弱。
三、2010年-2014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剖析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从1995年研究至今已有20多年了,从最初的确定公共艺术教育概念,到近些年来的各项深入研究,无疑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是发展的同时也有着不断地尝试、不断的探索与不断的创新。通过对2010年-2014年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统计分析,笔者总结出三个方面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第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在“美育”教育的功能方面的研究予以加强
邵阳学院姚武认为:全国的公共艺术教育大多还停留在提倡丰富学生文娱活动方面,对于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湖南理工学院徐振祥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重在提高学生个体文化艺术素养和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科目、教材和课程教学内容需得到统一;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曲琳琳认为:各普通高校一般都是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量、教学水平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增强了课程设置的随意性。陕西警官职业学院仲晴晴认为:公共艺术课程设置,需要分层次、选修必修兼有、统编教材。河池学院曾宏华认为公共艺术课中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没有找好课程定位。南通职业大学唐劲松认为:公共艺术课程应该是艺术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增强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原则。
第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需加强。
河南大学王新认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师应精通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掌握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同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先进的文化价值观。
郑州师范学院韩若男认为:有很多非艺术专业领域的教师也由于种种原因承担了艺术类课程,最终将导致艺术教育的严重偏差。阻碍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快速发展。
盐城师范学院潘龙瑞认为:公共艺术教育专职教师少,教师的自身素质也同样存在的不同的差异,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受教育程度。
参考文献:
[1]陈亚伟.陕西民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J]品牌.2014.12
一、检索情况
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以“社区音乐教育”进行全文检索,相关的科研研究性的文献共有1589篇,其中期刊类714 篇 、学位论文有575篇、会议14篇、报纸62篇。以“社区音乐教育”主题搜索到157篇论文;以“社区音乐教育”篇名搜索到116篇论文;以“社区音乐教育”关键词搜索到45篇论文;以“社区音乐教育”主题搜索到84篇文章。
二、检索分析
以“社区音乐教育”进行全文搜索,搜索结果数量不是很多,尤其是硕博论文非常少。所以笔者接下来所分析的文章是以“社区音乐教育”进行主题搜索的硕博士论文结果。
与本文研究方向相似的文章有18篇,研究社区音乐教育的文章并不多,与西安地区相关的社区音乐教育的文献是没有的。总体来说,社区音乐教育这一研究领域还是很薄弱。
通过与文献论文的比较,与笔者论文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不同。社区音乐教育活动主要以自发性为主,作为社会音乐教育理论,笔者认为本学科的研究中还相对比较薄弱,对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缺乏科学可行的理论指导。笔者论题立足社区音乐教育实际,以相关理论为研究依托,以开发实践方案为主要目的,旨在推动相关研究和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笔者是以曲江新区社区音乐教育为例,通过采用实地调研,访谈等形式,了解社区所设立的针对小区居民的音乐教育的形式、内容以及设施、场地等。提出了笔者对这一现状的几点建议和解决方案,以使社区居民的音乐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和优质化。
(二)研究方法不同。笔者通过走访,问卷,座谈等形式全面了解和调研。积极收集与本文相关的资料文献,认真进行研究分析,使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相互对应,相互结合。运用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统计研究法,对社区音乐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践研究。并且积极参加社区音乐教育活动,主动与社区居民进行沟通。
(三)达到的目的不同。笔者研究的新区文化娱乐设施比较完备,居民素质相对较高,音乐教育活动可开发性强。再加上笔者多次调查和参加过社区的音乐教育活动。且因社区音乐教育开展不均衡,条件不达标,业主与开发商、物业沟通不足所造成的业主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现状。故需结合实际调研活动应用音乐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社会音乐教育的基本特征,提出社区音乐教育推广的基本思路。开发社区音乐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结合高等音乐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校、区共建音乐教育活动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胡中立.城市社区音乐教育研究――基于上海部分社区音乐教育活动调查.[D].上海音乐学院 硕士.2012年
[2]宋艳玲.社区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2009年
[3]徐璐.北京市海淀区社区音乐多元化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2014年
[4]李小缨.城市社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2012年
[5]龚娜.音乐在构建社区文化中的多维度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硕士.2011年
[6]王Z .西安社会音乐教育管理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2014年
[7]马达.许冰.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02
[8]金世余.马达.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9
[9]宋艳玲.马达.社区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艺术研究.2008/03
[10]白娟.浅析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J].黄河之声.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