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5 15:03: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摄影师教学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预设 生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预设和生成逐渐被应用进来,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提供了有效的帮助,也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需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使其在语文教学中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地发挥出来。

一、预设和生成的概述

预设是指教师在正式授课以前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需要考虑到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学生反应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教学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和内容,才能保证教学预设的充分性和完整性。教学预设是教学生成的基础,对教学生成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学生成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呈现出的教学过程。虽然教学生成是以教学预设为基础和参照而进行的,但由于学生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往往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就使教学生成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在教师预设之中的教学呈现和教师预设之外的教学现象。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允许相应的未预设现象的出现,并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流程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够使教学生成达到良好的效果。

良好的教学预设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把握和控制,从而有利于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而教学生成在对教学预设有效运用的基础上,还能依据学生的具体反应和相应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预设和生成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还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如何使预设和生成和谐共舞

1.在预设中寻找生成。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相应的教学预设时,应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来进行,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再预设教师的“教”。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够使预设在生成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也才能使生成的语文课堂更加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学生的身心特点预设。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相应的教学预设时,应考虑到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哪些方面会有相应的兴趣或疑惑,再依据学生的关注点进行相应的引导预设,以在教学生成中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如,针对《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小学生可能会对小动物们不用颜料不用笔表示疑惑,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点进行预设,用“几步就成一幅画”对其进行相应的引导,使其明白小动物是用脚在雪地里画画的。这样既能够解决学生的疑问,也能够推动教学过程。这样的预设在教学过程中便可以变成相应的生成点。

(2)通过对课文的感悟预设。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应内容往往会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引导性,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中的价值观念进行预设。如,针对《称赞》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对课文中体现了什么道理进行预设,让学生在相应的阅读或讨论中得出“称赞他人是对他人的一种鼓励和支持”这个道理,也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称赞别人。

(3)通过拓展思考预设。小学语文教师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的同时,也可以根据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和拓展,以丰富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如,《秋天的图画》中,教师可以用搜集到的图片向同学们展示秋天,并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秋天的图画还有哪些”,使其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学习。

2.在生成中调整预设。在教学生成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依照相应的预设内容进行,还要依据课堂中的相应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以把控教学过程,并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如在进行《小摄影师》的教学过程中,本来预设的是针对高尔基介绍的教学导入,但在上课之前发现学生们对小摄影师和他的相机特别感兴趣,便在实际教学中将课堂导入变成了:“如果你是一名小摄影师,你最想给谁拍照?”这个问题让学生的发言和学习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达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既离不开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的教学预设,也需要依据实际情况适时作出调整的教学生成。只有依据学生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相应情况进行有效的预设,才能使其对教学生成更有指导作用;只有在教学生成中不断调整相应的预设内容,才能使教学生成更加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谢晓花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新课程,2011,(9),27。

篇(2)

1推,循序渐进揭示物理规律

推是电影拍摄中的最惯用的手法之一,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其实,在揭示物理规律时,教师也应利用“推”镜头手法,结合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抽丝剥茧,层层深入.

例如,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并能够运用相应的运动学公式解答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通过设计提问、交流、讲解、验证、探究等教学环节来揭示物理规律.

问题:一块橡皮和一片羽毛从同一高度从静止落下,哪一个先着地?

交流:伽利略做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这又隐含了怎样的物理规律?

讲解: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验证:借助相应的实验器材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物理规律.

探究:根据本节所学知识就测量一栋楼的高度问题制订一个设计方案.

自由落体定律是既成的理论性成果,以往教学中,学生只限于其定律的内容理解与记忆,而对其应用范围和推理分析却一知半解.运用“推”镜头,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了定律的内容、条件以及验证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

2拉,把握物理知识的整体性

电影拍摄中和“推”相对应的手法是“拉”,即: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物理知识具有承接性和关联性.物理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内容时一定要“瞻前顾后”,在关注具体教学目标时也一定要兼顾全局考虑,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例如,在讲解《曲线运动》一节时,教师应清醒的认识到曲线运动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在研究不同运动形式上的扩展和延伸,其中必然会涉及速度、加速度及其关系的分析与研究.教师应注意新旧知识的铺垫和衔接,引导学生运用《平抛物体的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来解释曲线运动,通过受力分析和矢量合成与分析法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跳出物理学物理”.

3摇,认识物理现象的多样性

摇,在电影拍摄中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我们知道,对于物理规律本质的认识会遇到很多困难,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物理现象的多样化同样需要教师运用“摇”镜头的手段,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

例如,在讲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应针对蜡烛成像实验引导学生就实验现象进行深入探究.物理教师首先按照实验要求将实验装置进行安装,保证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通过不断的调整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光屏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凸透镜的位置始终不动),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屏上的像的变化,是放大,缩小还是正立、倒立.当蜡烛移至某一点时,光屏中的像会消失……

教师也可将凸透镜进行部分遮挡,让学生再次观察其成像情况,虽然对于同一凸透镜所呈现出来的像的大小、虚实、方向、明暗会出现明显变化,但是这恰恰能够反映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学生也必然对其成像公式1u+1v=1f(u:物距,v:像距,f:焦距)有了深刻理解.

4移,及时巩固所学物理知识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过程.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适当的练习与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这正如拍摄手法中的“移”镜头,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通过“移”操作,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习漏洞,巩固学习成果.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环节完成“移”操作.

4.1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借助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观察到物理现象,更能通过自身的操作控制实验过程,充分体会实验乐趣,在增进感性认知的同时强化理性思维培养.

4.2精讲精练

练习是物理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新时期物理教学的首要目标.因此,教师要避免传统的题海战术,使学生摆脱“填鸭式”学习的痛苦就要精讲精练,突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力争使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

强解题的应变能力.

4.3小组探讨

对于一些探究性的课题教师不妨以小组探讨的方式加以解决.汇集多人智慧,共克物理难题.从发散思维到聚敛思维的跨越能够充分培养每个学生的物理归纳能力.例如,在讲解《波的干涉》时,这节内容中出现的波的叠加原理、干涉图像的解释在理解上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实验的形式用印有实线和虚线相间同心圆的幻灯胶片移动叠加的方式观察波峰和波谷图像.并让学生判断.

4.4随堂检测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随时安排随堂检测,从中及时发现学生知识上存在的漏洞,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5跟,综合提升学生物理能力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开放式 教学模式

语文是一门考查同学们综合素质的学科,要想学好它,需要调动起同学们大脑中的每个细胞来领悟。新课程观念下的语文教学提倡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拓宽视野,放飞想象,提升思维。新课标要求创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在如何构建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师在开放式教学模式中应该做的。

一、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呈现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语文现象随处可见,只要细心观察,用心体会,一切现象皆可入语文课堂,成为鲜活生动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师一定要有着教学的敏感之心,尽量充分利用生活中贴切的、恰当的例子来以课堂引入。由于小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有限,教师要能够用浅显易懂的话语,把道理说透。

语文知识是比较灵活的,教师除了要求同学们学好课本知识外,还应该大力鼓励同学们好好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经典名著、经典散文之类的课外读物,一方面增加同学们的阅读量,一方面有助于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课内与课外阅读结合,可谓相得益彰。这也为开放式教学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把握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呈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过去语文教学将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作为工作重点,虽说这并没有错,同学们经过课上老师的讲解,能够牢牢地将课本中的基础字词、句子、大意等学会。但是由于过分抓基础,使得同学们的思维打不开,不能够扩散性地思考问题。因此,就造成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分离。其实,这样是不对的。教师应该将语文课上得津津有味,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不但在基础知识上给予良好地讲解,而且在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的人文关怀上给予高度的重视。总而言之,教师不能把语文看成是一个死的教学工具来对待,而应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给予学生带来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比如在学习《小摄影师》这篇课文时,教师如果只是负责地讲授里面的生字、生词,而不关心同学们的情感变化,可以说这是一堂不圆满的授课。教师应该在讲解的过程中,随时关注同学们的心理、表情的变化,提出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比如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呢等等。这样就能将这篇课文讲解透彻,也体现出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三、所讲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呈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课堂上讲解的许多内容,我们都可以延伸到生活中,或者说,教师可以巧妙地将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教学课堂,通过同学们都有亲身体会的例子和情感,顺理成章地进入课本知识的讲解。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强调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许多课本中的问题,我们都能从生活中找到答案。

现如今,同学们能够接触到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通过上网,就可以让地球变成一个村落,所以说,他们的思维是灵活的。教师应很好地抓住学生这一点,将教学内容呈现出开放性,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魅力。这样学生也能从中锻炼自己的思维,锻炼自己对生活的敏感之心。同学们从生活中学到的知识,将让他们受益终身。

比如在讲解《奇怪的石头》这一课时,教师可让同学们在课下通过互联网搜集一下石头的形成、石头的构成等,在课上讲解的时候,便能够与同学们展开很好的互动,让教学内容呈现开放性。

四、创建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呈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语文是一个大观园,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精彩纷呈。要想将这么经典的内容让同学们带着兴趣去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起好引导作用。对不同的课文,需要精心安排教学设计,或者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片、图像、视频等吸引学生的兴趣;或者以做游戏、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欢上课;或者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走出去的教学模式来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等等。采取这些多样性的教学模式,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喜欢。

比如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圆明园的景点图片,一一放给同学们看,让同学们能够直观具体地看到昔日圆明园的辉煌,深切地体会到中国曾经受到的耻辱,立志一定要为祖国的强大而读书等。

构建小学教学开放式模式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够让同学们对语文感兴趣,能够形成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就是好模式,就是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4)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要求是把自己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写下来,也可以把活动或心得写下来。而本单元安排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走进自然观察动植物,看有什么发现,受到什么启发,或者调查了解人类的哪些发明受大自然的启发,再或者动手制作,搞搞小发明。这种类型的作文学生比较怕写,一方面这样的实践活动需要在相对长一点的时间内完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另一方面学生受年龄特点的限制,没有好的引导,学生很难有更深度的发现,加之在三年级段时已经写过此类的文章,再写,有的学生已经没有内容可写了,有的学生会有惰性,把以前的改一改。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让学生有“物”可写,写得有趣、有序,特设计了该节课。

【教学设计】

一、习作目标

1.把握写作的主题,调动生活的积累,拓宽思路,把所见、所闻、所感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充分调动想象,对简练的报道进行加工,使其更具体,更生动,更有序。

3.体会到习作并不难,只要做个有心人,生活处处皆文章。继续学习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习作。

二、教学环节

(一)对比激趣,激发写作兴趣

师:陆地上体型最大的动物是谁?(生:大象)

师:一说到大象,你会想到什么词或句子?

师:大象分布在全球各地,生活在亚洲叫亚洲象,生活在非洲就称非洲象,(出示非洲象图片)同学们你们了解非洲象吗?

师:非洲象体型庞大,一般的体重达到4吨(板书4吨)。下面请同学们来做一道数学题,换算一下4吨等于多少克?

师:让我们一齐来读这个数,(四百万克)哇,太重了。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的非洲象的体重可以达到10吨,大象在大草原上可真谓是森林之王。

师:是呀,就连狮子、老虎遇见大象也得避让三分,可有一种鸟却把大象吓得落荒而逃,这是一种什么鸟呢?(出示图片)

师:猜一猜这种鸟的名称?

师:还是老师来揭开它的真面目吧,它叫红嘴奎利亚雀。(板书、齐读)

师:这种鸟生活在非洲,同学们很少见,不知道很正常,不过读完它的相关资料,相信你们会了解它。(课件出示资料,学生阅读。)

学生读好资料后交流,然后和大象的体重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质疑,体重仅有10克重的红嘴奎利亚雀怎么会让大象落荒而逃呢?让学生提笔写下刚才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内容,完成开头部分,并进行短暂的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先和学生聊大象,通过图片、数字,让学生充分感悟到非洲象的庞大,接着告诉学生大象却被一种鸟吓得落荒而逃,调动学生好奇心,然后通过猜鸟的名称,读鸟的资料,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大象怎么可能被一种体重只有10克的鸟吓得落荒而逃呢?为下一环节铺垫。)

(二)阅读报道,编写成故事

师:怀疑归怀疑,可这件事还真的发生了,这是老师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新闻(课件出示)。谁愿意当播音员把这则报道读一读呢?

师:这则报道讲了什么?事件是谁亲眼目睹的?事件发生的地点在哪里?

(出示报道中提到的内容图片)

师:看到这张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词?大象怎么了?后来这群雀喝完水,就停在树枝上,没想到树枝被……?

师:下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这件事可能发生的时间,安特洛・托普来公园准备干什么?

师:好,下面请大家拿起笔,结合报道和图片以及自己的想象编写成一个故事,介绍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十五分钟后交流。

(设计意图:这则报道比较松散,能大概知道事件的经过,但条理不是很清晰,叙述性不强,这刚好为学生习作提供空间。学生在编写的过程中,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三)启发点拨,书写感悟

师:同学们,试想只有一只鸟站在大象面前会怎样?

生:大象会对它视而不见。

生:鸟儿会被吓跑。

师:那此时这只鸟在大象的眼里像什么?

生:就像一粒黄豆。

生:就像一粒沙子。

师:是呀,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可微不足道的小鸟却能吓跑大象,你感悟到了什么?

生:团结力量大。

生:团结就是力量。

师:大自然,是多么的奇妙呀,你还联想到哪些动物也有这种精神?

……

(设计意图:这是该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通过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快能感悟到这则报道带来的启示。教师通过引导性的问话,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书写感悟时不仅仅就写一句――我感受到团结的力量,而是可以展开联想把感悟写得更好。)

(四)回顾过程,取文题

师:文章写完了,同学们你想给你的大作取什么题目?

生:惊人的力量。

生:惊人的一幕。

生:团结的力量。

……

师:不错,这下我们这篇文章就写好了,回忆一下,我们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先写了自己的疑惑,再把报道改编成故事,最后写自己的感悟。

师:你从这次习作中有什么感悟?

生:习作原来很简单。

生: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可以写,要善于发现。

……

(设计意图:给文章取题目,进一步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巩固对报道事件的感悟,达成写作要求,同时回忆文章如何写成,也就让学生学会如何谋篇布局,体验到新的感受。)

【教学反思】

这节作文指导课是我在浏览一则报道后,结合教学需要而设计的,一方面既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层层铺设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课后反馈的情况来看,这节课基本完成了预期的目标。首先这节课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就设计了看大象的图片、猜大象的体重、换算大象的体重,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象的重,为后来与红嘴奎利亚雀的小形成强烈的对比,自然而然地让学生质疑:大象怎么可能被吓得落荒而逃呢?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接着通过听报道、读报道、观察图片、展开想象等方式指导学生把报道改编成故事,学生很愿意尝试。最后让学生给文章取题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是处在兴奋之中的。

其次,这节课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认识――写作文没有那么难!大多数学生都怕写作文,其实是怕不知道该写什么,不会自己提炼生活中的素材,这次的习作课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读报道也能写作文,让学生树立一种多积累、多阅读的意识。最后,作为老师,我也觉得作文指导课没那么难。其实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单元的作文课该怎么上,上什么。原来准备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直到临上课的前一天晚上,看报纸浏览到这则消息,才有了灵感。我们常让学生多阅读,老师也应多阅读;我们常让学生做个有心人,老师也应做个有心人。

附材料:肯尼亚东察沃国家公园有两头大象想在萨涛营水坑喝水,突然一大群密密麻麻的红嘴奎利亚雀飞过来,将它们“吞噬”了。数秒内,暴风雨般的鸟群打破了平静,发出惊人的嘶嘶声,大象惊慌逃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