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5 15:03: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汉字的来历和起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篇(1)

有趣的汉字教学课件

活动目标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通过了解字谜、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认识10个生字。 课时安排 “有趣的汉字”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五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第二、三课时:分组活动。根据制定的计划,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调查、整理学习的资料。 第四、五课时: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活动过程 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一课时)

1.激趣: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2.介绍活动内容: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和同学交流;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

3.分组: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每组7-8人,选出小组负责人。

4.制定计划: 例: “有趣的汉字”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 x月x日 活动地点: x x家 活动内容: (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谐音笑话、谐音歇后语 (3)了解汉字的起源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 分 工: 组长:xx 搜集资料:xx 编辑:xx 抄写:xx 插图:xx 日期:x月x日

5.交流:各小组交流计划,并张贴在教室里。 搜集和调查资料(两课时) 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采访、看电视等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相关资源介绍。

交流活动成果(两课时)

一、猜字谜 1.激趣: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汉字的魅力。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材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 (5)这里是两幅画:一个人*在树旁休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6)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自己猜。 篮球运动员指了指前面的两棵树;跳高运动员顺手捡起一根木棍,放在一个土堆旁;武术运动员信不过教练的书,放在剑的旁边;围棋运动员捡了一颗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这几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 3.小组同学间相互猜字谜。 4.公布答案:(1)日(2)香(3)立(4)曼(5)休(6)林 杜 刘 孟 5.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4是文字谜,5-6是图画谜,第7题是动作谜语。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制了许多字谜,哪一组给大家猜?

二、有趣的谐音 1.说谐音性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它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以上六组是谐音性歇后语,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A 一连三座庙── B 石头蛋腌咸菜── C 隔着窗户吹喇叭── D 关公打喷嚏── (5)宣布答案:A 妙(庙)妙(庙)妙(庙);B 一言(盐)难尽(进);C 名(鸣)声在外; D 自我吹嘘(须) (6)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性歇后语,哪一组先来出题? (7)小结: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2.谐音笑话 (1)读一读。 (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成为笑话。 (4)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篇(2)

1.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意蕴

汉字“以形表意”的基本属性,不仅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而且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小学语文写字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蕴,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的认同意识。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开展写字教学:一是汉字起源历史回溯。可以给学生讲述“仓颉造字”的传说,同时借助考古发现和研究,告诉学生原始文字如何从结绳、刻契、图画等辅助记事方法中一步一步演变而来。二是汉字演变历程展示。展示内容从最初有记载的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再到草书、行书、楷书。通过展示,可以看出汉字是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的。三是汉字文化密码解读。每个汉字都是有意义和有来历的,我们可以通过“六书”方法,对汉字的字理、字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字意、字形,同时让他们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四是近代汉字包容发展介绍。在近现代,由于大量西方知识的涌入、外来语的影响和网络语言的兴起,我们在强调汉字规范使用的同时,也在不断包容中发展着汉字。也就是说,汉字不仅有优良的文化传统,而且它会随着时展而不断地包容、吸纳外来文化,不断地丰富自身。可以说,写字的意义已超过了写字本身,它完全可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感情、认知层面。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在写字教学中,练字是不可缺失的环节,而练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又是一件极其枯燥的事,因此在练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对练字不感兴趣;有的学生“双姿”不正确;有的学生在练字时稍微认真写,而平时作业写字时则马虎应付,等等。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要通过强化书写训练,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赋予“练字”以教育意义。有许多书法教育特色学校提出“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教学主张,赋予“练字”以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我们应坚持“练字先练姿”,强调在练字时心要“静”,让学生在写字教学中养成一丝不苟、心无旁骛的写字习惯。二是坚持“练字”的常态化。一方面,要坚持每天在规定的时间内练字。另一方面,要将课内外作业结合起来、与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牢固确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三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励学生练字。教师自身要写好规范字,为学生树立榜样。此外,还可以通过书法比赛、作品展评等方式,激励学生持之以恒地练好汉字、形成坚韧的意志品质。

3.让学生体悟书法艺术的精妙

篇(3)

“爨”念cuàn,总共有30画,是笔画第二多的简化汉字。这个字在生活中极其少见,以爨为姓的人更是稀有。

因为爨字难写又难念,很多爨姓人都已经将姓改成了别的字,现今山东省商河县怀仁镇西南的爨家村人就是如此。村中居民本来都姓爨,现在已改“爨”为“炊”,但仍读作cuàn。

至于为什么改成“炊”,要从爨姓的其中一个来历说起。在西周时期,有一种专门为王室成员制作膳食的官员,称为“爨官”——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火头倌,专职掌管厨房炊火之事。爨官的一部分后裔子孙,用祖先的官职称谓为姓,也就是爨氏。在古文中,“爨”和“炊”同义通假,因此爨氏也可以称为炊氏。

爨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与汉代大名鼎鼎的班氏家族有关。据史书记载,东汉的班固、班超等班氏族人,因编纂了《汉书》、《白虎通义》,又收复重开西域,功不可没。汉章帝为表彰其家族功绩,将爨地(今山西忻县、定襄一带)赐封于他们。之后班氏一族后裔,有的便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称之为爨氏。

爨姓一族曾在三国时期辉煌一时。史料记载,诸葛亮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一带)之后,为了稳定蜀国后方,极力扶植南中地区有势力的大姓家族。在他的扶植之下,以爨姓为代表的四个姓氏家族,成为南中地区最有势力的统治集团。之后的历史中,爨氏一族的势力愈加庞大,最终取代其他三姓而独霸云南。从东晋到唐天宝七年,爨氏一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400余年,在这期间,他们创造了自己独特而非凡的文化,被称为“爨文化”。

篇(4)

曾几何时,毛笔由日常生活中书写的工具,蜕变成了文人雅士的癖好,渐渐褪去柴米油盐的生活气息,走入庙堂之上。而取代了毛笔的硬笔,也渐渐有被键盘顶替的趋势。这大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于是,毛笔以及古人的书写便愈发隐埋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毛笔的演变史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文房四宝中,毛笔当属最重要的一个。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魁力。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0年陕西临潼寨村发掘出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了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

在毛笔发明前,中国的文字是用刀契刻的。传说泰国大将蒙恬率军驻扎在边疆,需要经常向秦始皇奏报军情,由于边关战情变化很快,文书往来非常频繁,而刀刻速度又^慢,情急之下,蒙恬从兵士的装备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竿上,蘸着点颜色写起来,觉得速度很快,就如法炮制,制作了许多能写字的工具。北方狼多,士兵们常打狼,剥皮后,将狼毛制成笔头。塞外草原,牧羊成群,羊毛也自然成了制笔的工具。这就是后来的狼毫毛笔和羊毫毛笔的来历。这样看来,说蒙恬发明了毛笔却也当之无愧。

汉代,纸的发明促进了毛笔的进一步改进。笔头不仅用兔、羊毛,还采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制成。王羲之《笔经》记载:“其制笔之法,有的以兔毫为笔柱,羊毛为笔衣,或用人发梢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毫,裁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此时对于笔管的质地、装饰也渐渐地重视起来,有的还以金银为饰。

唐宋时期的笔,以兔毫为主,大多出自宣州。选料精审,质量高超,它们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进贡的“贡品”。现日本奈良所藏中国之唐笔,有斑竹管、有斑竹管镶象牙,也有全管象牙、拨镂碧色之管的。这说明唐的丰富多彩,工料精致。

到了元代,宣州笔声名煊赫的地位逐渐由湖笔代替。浙江吴兴一带先后出现了一批制笔名家,他们精雕华饰,不惜成本,以博取统治者的欢心,因而包揽了所有的“御用笔”,以致湖笔声誉日隆。到了明清,制笔在工艺上不但讲究实用,而且更注意装饰。

毛笔的品种很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有兔毛、羊毛、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狼尾、狐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胎发、人须等。从性能上分,则有三类:以羊毫为主的软毫,以狼毫为主的硬毫和以羊毫、狼毫及其他动物硬毫兼用的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竹、木、象牙、角、玳瑁、玉、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从笔的用途来分,有山水笔、花卉笔、叶筋笔、人物笔、衣纹笔、设骨笔、彩色笔等。从笔锋长短粗细和对应的笔杆不同,毛笔又分为大、中、小和长、中、短等型号。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

书法班的第一堂课上,书法老师总会讲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执笔。只见老师端坐桌前,以拇指和食指第一节分别贴住笔杆的内外两侧,将笔捉住,中指一二节弯曲处勾住笔杆外侧,无名指的指甲根则由内向外格住笔杆的右外侧,同时小指紧贴无名指提供外力,五个手指,各有分工,使得笔杆垂直于纸面,这就是所谓的五指执笔法。

这样的手势似乎是写毛笔字的专利,和手执硬笔的姿势判若分明,在不懂书法的人眼中,这就显得有些“高大上”了。而且未接触过毛笔的人第一次拿起时,很容易就套用了执硬笔的姿势。相传,五指执笔法是由王羲之传下来的。他的《兰亭集序》中“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字迹,任人沉浸其中领略书法之美而难以自拔。但遗憾的是,此说法虽然流传甚广,却谬误至极。据考证,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吴道子可能玩的都是“二指禅”。

历史上出现过的执笔法,以手指参与执笔的数量计,有二指、三指、五指之分。位于笔杆外侧起勾挽作用,若只有食指,就称单钩,看起来就是“二指禅”,若同时有食指与中指,则是双钩。三指单钩的执笔法与我们现在的执硬笔法几无二致。

汉代是低坐起居时代,人们的执笔方式是“三指斜执笔法”,即三指单钩。人们跪坐于席或榻上,往往左手执卷,右手执笔而书,执笔右手没有凭借,手肘、腕均悬空。右手以拇指和食指握住笔管,以中指托住笔管,无名指和小指略向掌心弯曲不起握管作用。由于手执之卷略向斜上方倾斜,执笔姿势也得向斜上方倾斜,所以后人又称之为“三指斜执笔法”。

隋唐时期,由于高坐家具的出现,起居方式发生了变革,书写姿势也发生了改变,开始出现“五指执笔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握毛笔的姿势,但主流仍然是三指握笔,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宋代。到了明代,五指执笔就彻底取代了三指执笔,也就是我们现代握毛笔的姿势。

时间,是衡量世间万物的尺度。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伴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总能寻得与其适应的新方式。当家具由低到高,握在手中的纸笔书卷被置于桌上,得到了更好的依托,手中的毛笔也不复斜执,转而以竖直的姿态在纸上滑动。而步入近代,钢笔、圆珠笔、中性笔等硬笔取代了毛笔成为人们日常书写的工具,人们早已习惯了硬笔笔尖的坚硬感,却想不到所谓的三指斜执的执笔法竟以这样的方式“重生” 。

为何“竖写左行”

我们今天早已习惯的横排右行的书写方式,这是顺应舶来的国际通行惯例。 在与国际接轨之前,传统的行款,字序是自上而下,行序是自右而左,也即所谓直行左行,或者更直观地称为竖写左行。

从文字书写的生理条件而言,直行字序的书写会让书写移动的幅度增大,而左行的行序也给书写带来不便,譬如写过的字正巧被书写的手遮蔽,影响照应,墨迹也容易被揩拭。毕竟,书写是以右手执笔作为主流的。同样的不便也存在于阅读。人的眼睛是横列的,视野的展开也以左右方向更为宽阔,而竖写的字序必然会给视线的移动带来不便,影响阅读的速度。

篇(5)

【关键词】对外汉语 文化 传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交际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是经过漫长岁月逐渐提炼出来的社会工具,它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延续和传承的直接载体,同时也是民族独立的重要标识之一。汉语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演变,越来越成熟完善,现已成为了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独具特色的一种语言。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承载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汉语积淀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不可割裂的,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现在全世界刮起了“汉语热”,许多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就是因为他们对浩瀚宏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汉语学习绝不能脱离中国文化,但是,语言学习怎样与文化学习相融合、相协调,怎样才能使优秀的中华文化广为传播并发扬光大,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汉语的推广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全球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为推广汉语文化,我国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汉办”,并且组织成立了多所旨在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国学的教育文化交流机构――孔子学院。自2004年11月在韩国成立了全球首家孔子学院以来,至今已有接近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和欧洲最多,孔子学院成为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良好平台。另外每年还有大量的留学生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由于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对外汉语教育来说,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更重,也更艰巨了。

文化的概念

中华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经过几千年的绵延发展,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传”,其文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刘向《说苑・指武》中出现了“文化”一词:“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是古人对它的理解。汉代以后,“文化”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范围亦逐渐扩大,大致都遵循“以文教化”的意思。如今,文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别是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有多种多样表现形态。而对文化的分类,更因标准不同、角度各异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别。如从结构的角度,可以分为物态文化、关系文化、心态文化等。物态文化又称物质文化,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园林文化、器物文化、交通文化、工艺技术文化等等。关系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层面。制度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包括社会的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政治制度及与之相关的机构设施、参与形式等;行为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是一种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行为的模式。心态文化也称精神文化或社会意识,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构成的心态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即我们通常理解的狭义的文化。

文化传播的任务与方向

文化涉及的范围如此广泛、内容如此丰富,对于承担文化传播工作的人来说,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必须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另一方面还需要认真下工夫努力学习,使自己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

努力提高文化素养,夯实文化传播的基础。首先,应认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努力提升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和判断力。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由人类创造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的东西,诸如建筑、器物、典章制度、文学艺术、文物古迹和风物特产等显形的硬文化。而文化传统则是指历史上形成并为后人所承袭下来的思想意识中的东西,诸如精神、心态、道德、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隐形的软文化。文化传统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区别对待,去芜存精;而传统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的瑰宝,必须保护、珍视并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很多中国人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了国人的心灵,浸润了国人的灵魂。作为中国人,我们为拥有如此富有灿烂的传统文化而自豪!这些对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以汉字为例,这种世界上少有的表意体系的方块文字,就与文化密切相关。关于汉字的构造,《周礼・地官・保氏》中就有“六书”之说,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则对汉字的构造方法和音义系统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把“六书”定义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实际上“转注”和“假借”并非造字法,而是用字法。汉字中有大量的象形、指事、会意字,都是直接与意义相联系,象形字、指事字都是独体字,比较简单,容易理解;如“日”“月”“水”“火”“马”“牛”“羊”(象形)“上”“下”“本”“刃”(指事)等;会意字是合体字,有的很容易理解,有的则难一点。如“休”由“人”和“木”组成,一个人靠着树,表示休息;“采”由“爪”和“木”组成,一只手在树上摘东西,表示采摘。形声字是利用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组合而成的字,是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表意文字,这种造字法突破了纯表意造字的局限,可以大量地造字。如表示心理活动的字难以用象形、指事和会意的方法创造,但用形声的方法就可以造出“忠、忍、怒、想、憨、惑、恭、慕、惊、慌、懊、恼”等许多字来。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内容。所有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都认为汉字难写、难记、难认,的确,汉字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字之一,但这些难写难记的汉字中也蕴藏着许多文化的内容,仔细研究更有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过程中,若能做适度地拓展和挖掘,将文字学习与文化学习相融合,一定会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兴趣。

不仅仅是汉字,语言学习中有许多内容都与传统文化相联系。传授者着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和判断力,将相关知识和内容融会贯通,不仅能传播文化,还会让学习充满乐趣。

其次,有意识地学习本地的地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是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奋斗,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如果对本区域的文化不甚了解或了解不多,何谈传播!如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汉族、彝族、藏族、蒙古族、傈僳族、回族、纳西族、苗族等14种民族,各民族千百年共生同存,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元、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几千年前,彝族先民就创造了辉煌的太阳历,历经千年风雨,凉山成为全国彝族文化保存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的地区。神秘奇妙的毕摩文化、狂热奔放的火把节文化、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以及热情豪爽的饮食文化和泸沽湖摩梭母系民族文化、木里藏乡文化,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而又交相辉映。“彝族火把节”和“彝族漆器艺术”已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山还有“南方丝绸之路”的“灵关古道”和古战场遗址,有时期和小叶丹“彝海结盟”旧址,更有展示现代航天科技水平、实现“嫦娥奔月”梦想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传播价值。

篇(6)

关键词:教师展示;识字;写字;效益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A-0116-04

展示,课改的时代话语[1]。然而,综观近年各地课改典型,大多关注于学生的学习展示。与之相应,在“矫枉必须过正”“回归学习”等名义下,教学中教师的个人展示(如讲授、演示、范读、板演等)的时空备受挤压。更有甚者,“严禁教师进课堂”[2],生生践踏了《教师法》中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也违背了“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基本教育规律。受此大环境影响,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自我展示也日趋式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识字写字教学成效。如何更好地认识教师自我展示对于识字写字的价值,优化教师识字写字过程中的自我展示,让识字写字教学更科学高效,是深化当前识字写字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展示缺失现象举例

一是缺乏教师直观展现,就事论事,把直观晓畅变成抽象晦涩。汉字字义的掌握,就是建立汉字符号与对象之间联系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理解对象所对应的概念的过程。因此,如果忽视对象(尤其是学生生活所不常见对象)的直观展示,理解字义时,往往会步入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路径,进而出现“为了解释一个这样的词汇,人们必须引入一大堆比这个词汇复杂很多的词汇,而且事实上会越解释越糊涂”[3]的窘状。比如,教学《诗经・关雎》中“参差荇菜”的“荇”,教师让学生查阅字典自主理解字义。这时,他们会得到如下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蒴果椭圆形。茎可以吃,全草入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何为“草本植物”?何为“蒴果”?估计小学生一头雾水。其实,只要教师直观展示一下“荇菜”图画,学生自会一目了然。乌申斯基早就提醒我们:“儿童的天性明显地要求直观性。教儿童五个他所不认识的字,他将会长久地、徒劳地受这几个字的折磨;但是,如果你把二十个这一类的字和图画联系起来,儿童会飞快地掌握它们。”而“字和图画联系”,则须“展示”。

二是缺乏教师魅力解说,机械识记,把文化宝库变成符号堆砌。字形教学是汉语识字教学的关键[4]。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识记字形的能力,很多教师常用“你是怎么记住字形的?”这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于是,语文课识字环节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我这样记‘寇’,上面是‘宝盖头’,下面左边是‘元’,右边是竖、横,加‘又’。”“‘寇’,把‘冠’上面秃宝盖换成宝盖头,右下的‘寸’换成竖、横,加上‘又’。”“‘完’加上‘敲’的右边部分,合起来就是‘寇’。”教师至此仍不满足,继续启发:“还有不同的记忆方法吗?”自有学生应答:“老师,我这样记:点、点、横钩,两横一撇竖弯钩;竖、横、横撇、点。”为了所谓的自主识记,可真难为了孩子。其实,“寇”字就是贼寇入侵的场景:宝盖头表示房子,左下边的“元”,是人面朝左站立的样子,右下边的“攴”,下面的“又”,是一只大手,上面的竖、横,是皮鞭或有枝丫的木棍。合起来就是:人手拿皮鞭(木棍),闯进别人家鞭打主人,这不就是匪寇行径?你看,教师寥寥几笔画出“寇”的甲骨文字形,加上三言两语的讲解,“寇”字印入学生脑海深矣!倘若把内涵丰富的汉字,拆解成笔画符号的堆砌,那真是“身在宝山不识宝”。而且,有时用替换方式记忆字形,学生反而容易混淆部件。比如“寇”字中的“攴”,学生会和“冠”字中的“寸”打架,就是明证。

三是缺乏教师板书演示,光说不练,把示范摹写变成枯燥说教。在语文课写字时间,常见这样的情景:教师用投影出示某字的田字格写法,然后提问:“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还以“寇”字为例,学生纷纷发言:“‘寇’字最上面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寇’最后一笔是‘点’。”“右下面的‘横撇’和‘元’的第二横基本对齐”……如此喋喋不休,一两分钟不觉而逝。而一般一堂课都要摹写四个字左右,这样下来,光“说字”就需六七分钟,结果学生还没动笔写字,下课铃已响,教师往往草草收场:“同学们,这几个字留着课后写,下课。”且不说徒增学生课后负担,就这种缺乏教师示范,让学生现场观摩的习字指导,纸上谈兵,天知道有的学生课后会怎么写!很多学校常以“写字教学”为特色,其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写字早有明确要求,写好字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正是有课堂上光说不练的写字教学现象存在,才导致很多学生写字不合格,在这些学校的反衬下,少部分写字教学到位的学校就成了“特色学校”。把应有之义当特色,可见写字教学水平普遍之低。这其中,缺乏教师示范指导的“说字”教学难辞其咎。要知道:说千道万,喊破嗓子,不如教师现场放个样子。

二、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展示的价值意蕴

一是教师展示,让学生发现汉字之韵。申小龙认为:“汉字是一座恢弘的历史博物馆。”当我们置身博物馆,面对斑驳的青铜器,古朴的秦砖汉瓦,精美的书画作品……往往需要导游的讲解,才能穿越时空隧道,完成与文物的对话。同样,汉字这种独到的社会文化价值,并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字的画面上的,它需要经过专门的“说文解字”工作去发掘。它的一个个画面,也需要经过专门的“内引外联”,才能系联成社会文化的大观园[5]。无疑,教师就是带领学生进入这座博物馆、大观园的导游。

在教师展示引领下,学生可以用心地感受汉字造字的意蕴。一个个汉字,生动地展示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生活场景、思维方式、喜怒哀乐……这里有“仰观天文”:“日”是红彤彤太阳的模样,“晶”,满天星斗的形状;这里有“俯察地理”:“水”,是河流奔涌,“田”是阡陌纵横;这里有“远取诸物”:“果”,树木上结果的样子,“奋”(^),是田地里的鸟(隹)被罩住了,正“奋力”扑着翅膀,想飞走!这里有“近取诸身”:“子”是包裹着的婴儿的样子,“孟”是婴儿在盆里洗澡……难怪有人说:“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还是一种哲学。”[6]汉字文化展示下的识字教学,学生怎能不着迷?

在教师示范指导下,学生可以真切地欣赏汉字造型的艺术。只有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才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7]。在“三字”(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基本功扎实的教师的现场板演示范中,学生会惊叹:汉字造型如此之美!它美在平衡,左右结构,左边细长,右边部分一般都较横阔,比如“娟”,上下结构,上面横阔,下必减省,比如“煎”,下面的“灬”其实是“火”,变形为四点,就是为了保持平衡。它美在动感,且不说卫夫人所言“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般的“飘风洒落”“郁拔纵横”,同为一横一竖,一字之中,字字之中,字字之间,都有差别。字与字间的流动,行与行间的排列,都讲究前后呼应,气脉贯通,笔断意连。它美在风格,所谓“字如其人”,名家书法,固然如萧衍所评“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那样自成一格,而每一位功底厚重的教师的板书也各如其人。在教师的一笔一画中,学生自能感受书法之美。

二是教师展示,让学生领略教师魅力。一位有魅力的教师,学生愿意围绕在其身边,乐于聆听其教诲,所谓“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哪个学校里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教师的魅力之功可见一斑。教师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自我展示。教师自我展示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持久的学习动力,使他们全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将汉字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或是写一笔漂亮的板书,银钩铁画,力透纸背,必然会深深吸引学生,让其迷上识字、写字。其实我们可以发现,那些书法特色学校,必然有一批热爱书法艺术的教师。

三是教师展示,让学生叩开学问之门。识字写字的过程,其实也是人格修炼的过程,更是一窥学问门径的过程。通过教师提供的前人学字练字的阅读材料,或倾听与此相关的小故事,学生们就能实实在在地受到“道在其中”的熏陶。譬如,教师讲述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怀素“蕉叶练字”的故事,学生们就能懂得不管条件多么艰苦,只要刻苦勤学,就能成功的道理。又如,教师为学生提供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智永四十年攻《千字文》不辍等资源包,学生自会有为学贵恒的体会……一个个小故事,让学生与古人神遇,受启迪,得教育。如果教师仅就识字写字知识、技能进行教学,学生难以受到这样的浸染。

四是教师展示,让识写契合科学之法。汉字起源于图画,汉字蕴藏着故事,而“世人对图片的再认也可以保持很长时间”[8],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有必要从抽象回到具体”[9],加之“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10],因此,依托教师的展示,从字源入手,从图画入手,让学生通过形状编码记忆,通过造字情境意义识记,比机械的笔画拆分记忆效果要好得多。早在八十多年前,著名心理学家艾伟就开展过相关实验:他选取了40个字,部分为“象形”,部分为“指事”,此外还有很多同偏旁字。采用两种教学方法作对比,一是“教的时候加以简单的解释使学者有所联想”(释形法),一是用一个字带另一个同音字的方法(同音法)。结果:临时记忆,第一种方法比第二种方法好,但“彼此相差上不算大”,但两个星期后测试,“用释形法不但字形成绩比用同音法好,就是字声成绩也比较的好。”所以他得出结论:“在小学里我们若能利用字的构造,尽量地作系统的介绍,则在学校方面,一般小朋友必能受到事半功倍之效。”[11]同时,书写作为动作技能,如果“通过示范动作,使学生获得关于练习方法和实际动作的清晰表象,有了模仿的样板,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练习,就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12]可见,识字写字教学中的教师自我展示,契合心理学规律,对于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三、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展示的优化举措

一是练好内功。“展示”属学习外化范畴,是外化过程、结果的客观呈现[13]。要外化、呈现,必先有“内化”环节。只有练好内功,教师才能精彩展示。要练好识字写字教学的内功,首先要多读书。主要是学习文字学、训诂学、书法理论等方面的书籍。以文字学方面的书为例:我们既可以读《说文解字注》《说文句读》《甲骨文释林》等名著,也可以读《甲骨文字典》《金文编》等工具书,还可以读日本白静川所著的《汉字百问》《常用字解》,宝岛台湾廖文豪的《汉字树》系列,季旭N的《说文新证》,香港地区安子介的《解开汉字之谜》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说文解字网”“象形字典网”“词典网”“字源网”“汉典网”等字源、字义解说的专门网站,更为广大教师学习提供了便利。其次要多动笔。“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好字必须临池不辍,心摹手追。有学校做法很好:教师每人每天写好“三字”后,集中至固定区域展示,以展示促练习,极大提高了教师写字水平。

二是用好媒体。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好媒体,可以为自己的展示增添不少亮色,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比如“荇”的字义,只需投影一张图片,学生就明白无误。再如,随着“微视频”的兴起,对于一些字的形体演变、字源探索、书写演示、学书故事等,只需播放“微视频”即可。除了教师自己录制、搜集微视频外,我们还可让著名书法家录制微视频,为学生示范如何写某字,学生对于书法家的崇敬心理,会促使他们更投入地识字习字。当然,传统展示媒体,如:挂图、黑板、橱窗、作业本等我们也不应忽视。教师批改时的书写、上课时的板演、书法作品的展示……对于规范学生写字,提高写字水平作用不可小觑,低成本,大效益。

三是把握限度。首先是教师展示的时间限度。不要一提到教师展示,就又回到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老路上去。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的展示,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鸠占鹊巢。艾伟早就指出:对于字形加以解释,并非正式上文字学课,教者方面只要加以简单说明,不必繁征博引,致兹混淆[14]。教师对于字形的解说务必简短,抓住关键。比如,“灾”字,楷书字形就有房子着火遇灾之义。教师就没必要再讲“灾”字的演化变体,如“籀文”的“灾”,上面是“川”加上一小横,川被堵塞要决堤,下面是“火”,合起来表示:水火无情,遭遇灾害,由此演变为繁体字“摹薄R记住,这并非“正式上文字学课”。同时,也没有必要每个字都进行讲解(有些字的来历目前文字学家也讲不清楚),学生有科学的方法记忆,就按照学生的思路办。教师的展示,也不必总是单纯讲述,形式应该多变,如采用猜字谜、顺口溜等多种方式。此外,教师要时刻记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学习,简明扼要的解说,关键处的点拨,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识记字形,掌握读音,理解字义。我们还要确立这样的思想:通过教师的示范,逐步向学生自主展示字理,展示书写过渡。教师可以推荐通俗的汉字解说的书籍或者相关的网站,比如《汉字树》系列、《图说汉字》、《细说汉字》、“象形字网”等,课堂上让学生自主解说汉字,或者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板演写字,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识字、自主练字。

再说难度。无论是字源解说,还是书法指导,都要贴近儿童认知水平,把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的学习体会,通俗、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比如,二年级教师解说“丰”字,如果从“丰”字的繁体“S”入手,告诉学生这是盛满了黍稷(一说是玉环串)的高脚祭祀器皿的样子,然后再引用《仪礼》中“饮酒实于觯,加于S”的记载加以佐证,并由祭祀品的“大量”引出“丰富”“丰盛”的意思。教师讲得头头是道,但不要忘了:二年级的小学生,“祭祀”“黍稷”“觯”等概念,肯定茫然无绪。这边在讲“丰”,那边学生听了要疯。其实,教师就从简体“丰”字入手,在字、图对照中,学生很快知道:“丰”像植物生长茂盛的样子(有人认为是谷穗的样子),有了这样的长势,就能“丰收”。如此解说,学生听得懂,记得牢。再如写字指导,教师切不可书法术语嘴边飞,什么“笔势”“气脉”“意境”,等等,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反而收不到应有效果。

“师者,人之模范也。”这不仅仅是就德行而言,教师也应该是学生学识的楷模。依托教师展示的楷模作用,识字写字教学必将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13]冒继承.自主展示:课改的时代话语[J].上海教育科研,2014(3).

[2]李炳亭,洪湖.中国当代课改档案[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76.

[3]江晓原.时间简史之中国篇[J].文史知识,2015(3).

[4]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32.

[5]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430.

[6]骆冬青.汉字蕴含的美学[J].文史知识,2015(4).

[7]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42.

[8][美]罗伯特・L,索尔所,等.认知心理学[M].邵志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72.

[9]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3.

[10]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16.

篇(7)

甲骨档案的文字多用铜刀或石刀,凿刻于坚硬的龟甲兽骨上,有少数甲骨档案使用毛笔书写。内容丰富的甲骨档案记载了商王朝的许多事迹,它反映了王令、臣仆、巡游、征战、犁田、天象、医药等各方面的情况,这些甲骨档案被集中地保存在宗庙里,并被有意识地收集起来保存在库房中。

1 发现甲骨档案

甲骨档案早在秦汉、隋唐时期就已经被发现过,但是人们却没有真正认识它。甲骨档案的发现被人们认识是一个很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价值并不是出土之后就被人们所认识的,而是直到清末光绪二十五年,它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从传统的观点看,甲骨档案是由王豁荣于1899年首先发现的。王豁荣,山东人,光绪六年中进士,传说在光绪二十五年,王豁荣任职于北京,当时因患疟疾而吃中药,在中药中有一种药叫“龙骨”。王豁荣发现了龙骨上的文字,他颇为惊讶!于是就向达仁堂药铺问明来历,选取了一些文字较明者,全部买下。就这样,甲骨文被王豁荣偶然地发现了。

另一种观点是,由王襄于1898年发现了甲骨档案。王襄是我国第一代甲骨学专家,20世纪50年代,他在《殷契征文》著作中明确指出:“世人知有殷契,自公元1898年”。他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与友人孟定生当时已认定甲骨上的文字是古代文字……“知为三古遗品”,于是就议定价格购买。由于王襄与孟定生都很贫寒,仅购买了一部分,其余的甲骨全由王豁荣购买了。所以,按此说法,王豁荣是在王襄之后见到甲骨文的,而甲骨文是被王襄、孟定生首先发现和鉴定的。

2 甲骨档案的历史起源

中国古代殷商时期,商王朝的一切大小事件都要通过商王或史官,用龟甲或兽骨卜问于上帝鬼神和先王先公,以求得保佑与赐福。占卜使用的甲或骨要经过整治,占卜也有一定的程序,然后按照规定将占卜的原委(写)在甲骨片上。自殷墟甲骨发现以来,绝大多数的甲骨出土时已是残破的碎块。

在殷代社会,甲骨档案是当时的政事记录,又是商代重要的王家档案。甲骨档案形成之后,绝大部分集中储存于殷都宗庙的窑穴中,甚至殷王在外地占卜形成的甲骨档案也要被运回殷都保存,并由史官专司管理。其管理方法大体上是按朝代排列的,许多甲骨片上还有占卜的顺序编号,有的甲骨片上端有一个穿孔,可能是某些甲骨还需穿扎成册保存。因此,占卜活动是中国上古时期盛行的一种习俗。

3 甲骨档案的历史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看,甲骨档案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悠久。甲骨文字打开了观察3000年前黄河流域人民生活的窗户。甲骨档案生动地记载了当时社会生产、阶级斗争等各方面的情况,是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真实再现,其自身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甲骨档案对我国档案事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甲骨上面的文字记录真实反映了当时古代社会的各种活动,记有文字的甲骨属于古代档案的范围,它为商周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史料。

(2)甲骨档案作为珍贵而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极其可观的研究和参考价值。它不但反映了殷商时代及西周时期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记载了诸如礼制、天文、历法、艺术、医药等方面的内容,为我国各项专门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3)从甲骨档案中保存的大量信息符号看一甲骨文字,为我国古代文字发展史和书法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

(4)随着对甲骨档案的研究,其伴随成果出现了甲骨书法—墨苑奇葩。当今,甲骨书法已在我国书坛界占得了一席之地,并且形成了古朴、典雅的书风,可以说:中国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的,它体现了甲骨文具备书法的3个要素,即用笔、结字和章法。

4 甲骨档案的历史意义

甲骨档案的发现,被史学界誉为我国近代新史料的四大发现之一(其他三大发现为敦煌写经、汉晋简犊、内阁大库档案)。古代商朝的甲骨档案是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历史档案,对殷墟甲骨档案的研究可归结出以下4点意义:

(1)证实了中国早期国家—商王朝的存在。《史记》以报丁、报乙、报丙为序,是后世传抄而成的。它证明了《殷本纪》所载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2)从史书《殷本纪》的史料价值看,它证实并增强了《史记》等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代史记载的可信性。

(3)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史学界的殷墟发掘。

(4)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及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