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生学习调查报告

小学生学习调查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5 15:03: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生学习调查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生学习调查报告

篇(1)

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开设了舞蹈、绘画、英语、合唱、腰鼓、武术、绳舞、跆拳道、陶艺、航模、乐器等各类兴趣小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这所充满关爱的学习乐园里,孩子们快乐地学习、自主地成长、全面地发展;在尝试中学会探究,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活动中健康成长。学校成为学习的乐园、人才的摇篮。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那么我们学校的教师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是如何理解的,又是如何操作的?有没有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本课题对本校 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以发现综合性学习开展带来的教学变化及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一、调查时间:

二、调查对象:我校24位教师及220位学生。

三、调查方法:访谈法、问卷法等。

四、调查内容及目标:

1、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认识。

2、了解教师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的操作方法。

3、了解并分析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的变化。

4、探究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调查情况分析:

(一)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对全校24名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下问卷24份,收回24份。情况如下:

第一题有86.5℅的人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途径,15.3℅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太重要。第二题40.3℅的人认真组织活动,50℅的人当阅读课教,组织简便的活动,16.6℅的人大概提一下。第三题66.7℅的老师认为学生能积极参与,33.3℅的人觉得学生对此不感兴趣,难以组织活动。第四题80.7℅的人让学生以板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形式展示占19.6℅。第五题学生收集资料以上网居多,占50℅,其他方法50℅ 。第六题普遍认为能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能力。第七题教师在评价学生表现时,注重学生成果交流的占66.8℅,注重学生参与性的占16.9℅,注重量化指标占16.5℅。第八题教师都认为综合性学习编排应根据年级水平而定。第九题教师都认为课文更重要,因为考试要考。能看出以下问题:

1、关于概念的理解、特征的把握。

语文课程课标中有关于综合性学习的专项内容教师们知道,但不能够较准确地答出要点内涵及基本特征。

2、重视程度。

老师比较重视,都知道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置综合学习有其重要意义,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树立大语文观。

3、实施情况。

全校共6个年级,能根据教材认真实施的只有为数不多的班级班级。教师缺乏指导策略,只是布置给学生就算开展了,大多数形式是办手抄报,没有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4、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78%的教师都很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5、评价情况。

老师能每次对活动情况进行评价,一般采用成果交流的形式。不太注重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

(二)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对学校五六年级22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发下问卷220份,收回208份。情况如下:

从中能看出以下问题:

1、概念理解。

知道综合性学习这个概念,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认为就是办办手抄报。

2、学习方法。

综合性学习时做了些什么时,回答最多的是办手抄报,其次是查资料,做得最少的是撰写研究报告,甚至有的 班只是老师宣读知识,没有组织过活动。

3、自主参与。

有学生78.9%认为,当老师精心组织了丰富的活动,自己会积极地参与,主动进行探究,如果对活动不感兴趣,只能被动参与。

4、学习重要性。

当问及你认为综合性学习是否重要时,全部学生认为重要,能扩大知识面,能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对学习有一定的好处。

(三)结合听课情况,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还存在以下问题:

1、老师认识不到位。

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刻,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堂作业来布置,有的认为综合性学习就是学生的课外学习,有的当课文讲解,采用单一枯燥的形式,使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兴趣。

2、指导不够到位。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主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实践应放在首位。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老师的指导并不到位。活动开始前,老师只给学生分配任务,活动的过程中就没有参与、过问,最后只检查结果,结果这次活动变成了少数几个同学的展示会,没有激发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意识和参与性。

3、评价不够全面

教师评价方法单一,甚至错误地认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方式就是课堂上热热闹闹的节目表演,整堂汇报课以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为主,没有落实语文的听说读写,没有实效性。没有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没有关注到学生是否主动积极参与,是否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兴趣索然,没有成就感。

六、如何有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对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1、正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要很好地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深入探讨综合性学习的性质和特点,才能有效开展活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综合性学习的焦点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它不等同于过去的语文活动。

2、多渠道开发学习资源。

我们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要善发现,优化学习资源。教师要积极拓展课文内容,组织自主性活动,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去调查实践,优化课内外的结合。

3、教师要组织自主性活动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贴近学生生活的自主性活动,在活动中训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逐步让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4、教师要注意指导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时掌控教学中的各种情况,设想下一步如何组织。要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学习中。

篇(2)

一、学习适应性的概念、检测工具及其功能

1.适应和学习适应性。“适应”在心理学上一般指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符合,这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就“适应”而言,包含了三个基本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成部分:①个体,这是“适应”的主体;②环境(情境),它与个体的相互作用,不仅对个体提出了自然和社会的要求,而且也是个体实现自身需要的来源,其中人际关系是个体“适应”过程中环境(情境)的重要部分;③改变,这是“适应”的中心环节。现代意义上的“改变”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且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个体和环境的和谐。“适应性”则指个体在这种使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适应环境要求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因此,“学习适应”是指学生个体主动调整自身以与学习环境要求相符合,包含学生、学习环境与改变三个部分。“学习适应性”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倾向。

2.学习适应性的功能。

(1)促进学业进步。学习适应性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不容忽视和低估的影响,良好的学习适应性是学生取得学业进步的重要保证。戴育红的研究证实,学习适应性和智力都对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程度大致相同的显著影响;刘衍玲的研究则从作用机制上揭示了学习适应性对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具有直接影响,但对优等生和差生的影响较为间接。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指导,是转变学业不良学生并提高教学质量的可行途径。

(2)维护心理健康。学习适应性是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学习适应状况的改善将增进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程度。宋广文研究指出,学习适应性强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培养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理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有关“学习适应性”研究的现状

总结、概括我国有关“学习适应性”的文献资料,笔者发现主要有以下五类研究:

1.调查报告,这是最常见、最基础的,重点是如实地反映某一群体的“学习适应性”状况。调查报告一般就是选取研究对象,利用学习适应性标准化量表进行测试,写出这些对象的特点,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如:戴育红所写的《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王泽欢、钟文龙所写的《佛山高一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与诊断》;白晋荣、刘桂文、郭雪梅共同写的《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均为此类型,它们都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学习适应性量表”(AAT),分别在不同的学校选取了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普测,然后写出调查报告。

一般这类研究样本较大,可以在调查报告中看到某一类群体的学习适应性的总体状况,各个适应性等级的比例等都会反映,给人以宏观上的学习适应性印象,但它们都是最基本的事实报告。至于如何利用调查结果对不良问题进行调适与改进在这类报告中却没有,而且每个调查采用的调查工具、所反映的角度、问题及测量程序都存在差异。

2.比较研究,这是第一类研究的深化。根据样本的相关或独立性,又可分为相关研究与差异性研究,前者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主要研究某同类样本的学习适应性各不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常常对同一样本进行学习适应性测试的同时配以别的不同测试(如:心理健康测试、亲子关系测试、学习动机测试或者行为问题的测试),以深入而有侧重点地探讨研究对象的总体学习适应性与其他各内容(如: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技术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寻找与总体适应性最密切的因素。后一种“差异性比较研究”,主要是通过同时选取不同的样本进行学习适应性测试,然后比较这不同样本间的学习适应性各因素的水平差异,在此基础上做出概括化的总体估计。

这类研究是基于调查基础上的有关适应性项目的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说明影响适应性的因素。它比调查报告要具体,把研究对象放在相应背景下进行探讨,但所选样本的不同很可能会影响结论的适用性或泛化。

3.模式构建,这是一类“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研究,主要是对“学习适应性”理论本身的探讨,研究“学习适应性”的内涵与各组成部分的内在关系,重视其普遍性规律及研究方法的广泛适用性,是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研究者在许多调查或比较的相关结论中,寻找学习适应性的共同机制,概括提炼出一些因素,构建普遍化模型;再进一步编制出可用于实践性研究的工具——量表或问卷等。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研究思考中会有不同的模型设想,但总体上都为以后的调查研究或比较研究,对更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可行性根据。

比如,学习适应性测验(AAT),这源于日本教育研究所学习适应性测验研究部编制的《学习适应性测验》,其中国版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订而成的,在国内的中小学学习适应性研究中,此测验被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广泛使用。这一测验的基本理论认为,“学习适应性系指克服种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根据这一理论,研究者编制了“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根据年级的差异,在测验项目上作了细致的编排,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多,属标准常模测验。此测验适用广泛而灵活,但有着传统标准化量表的缺点:其效度、信度及常 模都受测试样本的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进行相应的常模修订,否则将影响其评价鉴别功能。

4.验证性研究,是在接受广泛应用一种新的学习适应性理论模型及其工具前,通过实验或调查应用,对“学习适应性”的有关理论模型及其量表进行检验的研究。一般都是通过对被验证对象的信度、效度等分析、检验来评价其价值所在;一旦通过了此类研究,认为是可以接受的,那么某一种理论模型及其测验或问卷性工具才可能被应用。当然,在验证性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会根据具体的环境范围对对象的某些非本质性内容进行相应调整、修改(如:改变量表测题的语言、删除有些项目等)。

5.应用性研究,这类研究是基于以上几类的研究,应用性研究是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适应性的指导,诸如:上学习适应性辅导课、组织学习适应性团体咨询,等等。它们基本走上了有组织的应用研究的轨道,但在学科渗透以及具体学生的干预上尚属萌芽阶段。

综合以上五类关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可以看到:总体上这五类研究都偏重于对群体或“总体”的研究,有的反映“群体”的学习适应性现状,有的从“群体”上比较学习适应性的因素关系,有的努力构建及其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验证有普遍适用性的理论。即使是应用研究也只是侧重于宏观上的指导,讨论的范围更多地集中于心理学、教育学等有限的领域中。至于如何针对有着具体适应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使之向适应性学生转变;如何利用调查结果及协调相关的影响因素,来发展学生的适应性行为等都没有详尽的介绍。虽然有许多数据结果,但真正从学校教育的个体性发展目标来看,具体化的操作指导极其有限。因此,就国内目前的学习适应性研究来看,在进一步深化宏观研究的同时,微观意义上的研究也应大大加强,这样才可以让理论研究服务于实践,让大量的调查结果及研究结论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时候体现价值。

参考文献:

[1]戴育红.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J].教育导刊,1997,(1):15-17.

篇(3)

1、组织形式:小组合作模式。学生一般由6—10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年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为指导老师。研究过程中,活动小组成员有分有合,互相协作。

具体过程参考如下:

A、编组、选题;

B、聘指导教师;

C制定活动方案;

D小组研究设计具体操作(设计访谈表格、问卷;制定参观、观察、活动计划;准备录音机、录像机等活动工具);

E、实践活动(观察、访谈、问卷、实验)

F、分析活动资料(定量:用统计图表定量分析自己的调查结果;定性:用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方法分析整理后的资料,找出规律特点。)

G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例附后)

二、指导思想和意义

1、指导思想: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开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实践的新途径。

2、意义:

1)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2)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

3)主动服务社区,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三、注意事项:

1、在生活中提炼。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2、在兴趣中选择。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3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从图书馆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4、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测量制作、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三、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1、社会参观活动。

2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科技馆、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现代化建设成果、市政工程、著名高校、工厂、高新技术产业运作情况……),例如以当地的居民小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可以“物业管理”、“商业网点”、“文化娱乐”、“教育设施”、“交通路线”等为研究方向。

2、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

1)关于生活用水状况调查研究

2)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

3)市区白色污染调查研究

4)市区交通安全问题研究

5)市民交通意识及对策

6)市区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

7)旅游资源状况调查

8)小学生的休闲生活调查研究

9)小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

10)小学生的饮食与营养问题研究

1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

12)我市中小学零用钱数量的调查

3、社区服务活动。

社区保洁活动、社区护绿活动、社区综合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帮困助残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社区公益劳动。

参与社会实践的班级和个人,必须注意自身形象,认真参加活动,为学校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安排

**年7月4日

下发《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布置暑假社会实践工作。

**年7月5日——7月9日

学生6—10人组成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小组(每班至少4组),推选出组长自主选题,自己聘请1—2名指导教师(学校教师或家长),初步制定《小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年7月10日—8月23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年9月5日前各班向行政办提交下列社会实践总结材料:<BR>1、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

2、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每班4份,其中必须有一份关于交通安全的调查);

3、活动照片、录像、录音等资料。

4、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记录

**年9月初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表彰(具体时间待定)

1、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会、板报、专刊、网页等形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2、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会。

3、评选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社会实践优秀论文及优秀指导教师。

篇(4)

关键词:小课题;科学;“三结合”;“四方法”;五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70-03

从教科学十余年,多次参加培训和学习。纵观现在的科学课教学,对照《课程标准》,仍存在以下不足:

1.课堂不自由。科学课教材从表面上看内容不多,教学时间很宽裕,而实际上其含量非常大,内容方面涉及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多领域的知识,而且有些研究活动跨越时间长,甚至一个学期都无法完成。由于教学时间的仓促,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影响了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2.课程不开放。《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但现实教学中,我们的科学课还基本上都停留在教师主导的课堂,对象单一、内容封闭,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

3.探究不深入。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参与探究时,学生要描述物体和事件,提出问题,作出解释,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与别人交流。但现在我们很多科学探究活动中,孩子们都是在教师的设计下进行所谓的“为探究而探究”,孩子们的探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探究。

4.目标难落实。《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教科学不能只教结论、教答案,而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既学会科学知识,又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但由于种种原因,束缚了我们许多教师,使得以上很多目标难以落实。

因此,需要我们更多考虑革新学习科学的方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都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有时需要在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探究活动。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能充实学生的科学生活经验。小课题研究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其目的营造探究活动的天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从2005年开始,根据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需要,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与学校科技教育紧密结合,尝试小学科学小课题研究。

一、“三个结合”――引导学生提出课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为了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应做到“三个结合”,让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确立研究小课题的内容。

1.小课题研究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结合。小课题研究的活动内容设置要紧扣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例如,学生在学习《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一课时,对“食物的安全问题”产生了兴趣,教师就组织学生以这个问题作为探究课题,让他们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2.小课题研究与日常生活问题结合。小学科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情况,让大自然与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大课堂。例如,2008年结合丹阳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以《身边的绿色》为主题,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进行各类小课题研究活动;2009年,在教学“水资源”时,以《丹阳水资源》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

3.小课题研究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科技教育是学校教育内容之一,红红火火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活动平台,也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实践创新的舞台。小课题研究与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紧密结合,成为我校科技活动的特色。为了创建绿色学校,科学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环保课题调查活动,学生纷纷自立课题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有《美丽的香草河》、《护城河在》、《一次性筷子调查报告》等。

二、“四种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在选好课题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课题探究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提出的课题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推测,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依据方案落实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和任务,提醒学生有关安全注意事项,并强调做好有关科学实践活动的记录。根据小学生实际,我们开展的科学实践活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收集资料法。资料的来源很多,有书籍的、生活中的、网络的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应用资料。例如,学生围绕“丹阳水资源调查”这个课题,他们针对丹阳市降雨量和家庭用水情况,设计了表格,通过观察和走访等获取资料。

2.参观访问法。这种方法打破课堂限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例如,学习“养蚕”一课后,学生确立了“丹阳养蚕情况调查活动”课题,他们通过参观养蚕户,采访农技人员等,了解提高蚕品质及预防蚕病等科学养蚕方法,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与养殖员、农技人员交流。

3.观察实验法。这是学生最喜欢、也是最能体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活动,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认真观察实验,进行探究。例如,一个学生为了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想了许多办法观察蚂蚁,有强迫法、引诱法等,多角度了解蚂蚁,并且坚持观察了半年,记录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居室内空气质量调查活动组的学生为了了解空气污染的害处,采用植物对比实验法和人体体验法等获取第一手资料。

4.尝试实践操作法。小学科学常见的实践活动是观察与实验,但学生尝试性操作也是实践。《丹阳护城河的污染及处理》课题组的学生,为了解决污水问题,提出植物治污的设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养殖水葫芦治污实践活动。

三、“五条途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1.利用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在科学三上教学中有“植物的一生”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单元。我们结合课堂教学,鼓励全体学生开展养蚕和养凤仙花活动,并将养殖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写出观察日记。例如,张丹妮同学在日记中写到:“蚕宝宝的“脖子”上有一个‘( )’的标记,就像数学里面学的小括号,难道蚕宝宝也要学数学?这个“( )”形的标记到底有什么用啊?” 又如史珊珊同学在日记里写到:“今天,我正在为凤仙花浇水,突然,我的脑海中跳出了一个问题:芽叶与真叶有什么不同?于是,我拿起放大镜,寻找着答案。从形状上看,芽叶是圆形的,而真叶是椭圆形的,而且一边有点尖尖的;从颜色上看,芽叶是淡绿色的,而真叶是绿色的;从外表上看,真叶的叶脉清晰一点,而且边是齿形的;从大小上看,真叶比芽叶大;从厚薄上看,芽叶摸过去厚一点,而真叶有点薄,我都不敢太用力了。”

2.利用假期号召学生参与。我们在2007年暑假和2008年寒假分别向学生分发《开展小学科学小课题研究比赛》的通知,要求学生从自身的真实的生活入手,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如四(2)班同学利用暑期组成课题小组,分工合作,制定调查计划,拟订调查问卷,进行采访,完成了《小学生的暑假生活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中他们向家长、老师提出建议:“你们应该使孩子的暑假劳逸结合,选择补习班也要考虑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使其快乐学习。家长也应该多陪陪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看看书、给孩子讲讲故事、和孩子玩玩游戏等等。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们出去旅游,使孩子们能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3.利用第二课堂精心指导。在每周星期二下午第二节课后,我们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专门辅导,并指导他们写出了《君子兰怎么了》、《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水域的污染和保护》等文章。在《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中,黄凯同学抓住蚂蚁的特性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并和同学一起寻找资料,得出科学的结论。

4.利用多种载体激励学生参与。在“黑板报”、“学习园地”、“宣传橱窗”中开辟“科学栏目”,在栏目的前言中我们就写道:“同学们,你是不是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写论文是科学工作者的事,那你就错了!我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写科学小论文虽然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我们以此鼓励学生多投稿。在“小小探索者”版块,我们就刊登了《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文竹为什么会快速产生枯叶》、《海水是咸的,海鱼为什么不是咸的》等文章。此外,我们还把学生的一些小课题研究报告推荐到其他教育刊物。

篇(5)

关键词:语文;培养;兴趣

“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兴趣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里因素。小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味浓,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这主要靠老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掌握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产生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造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愉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第一场雪》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空手走进课堂:“今天,我们放录音”,学生很奇怪,听录音,怎么没带录音机呢?“今天录音是老师的录音,老师读课文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从老师的朗读体会作者写胶东半岛下第一场雪的情景,听完之后,要根据你听到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换下来。看谁听得认真,体会的深,画得逼真”。这样学生本着“图”与“闻”结合的目标去听,从老师优美的语言中展开联想,再画出来,还体会到了语言美。这样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的方法,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多数教师的开场白:“今天,我们学习第几课”等。是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的学到了新知识。

二、走出课本再现生活

无论教育教学还是其它工作,要取得最好的效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理论联系实际了。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在课堂是不够的,必须走出课堂,进入到生活中去。再说,小学生的思维还是偏向于形象思维,只靠教师的讲还不行,要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学语文,要让他们知道语文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提出几个问题:地球的面积尤其是陆地面积是多少?有多少人在上面?地球的资源现状如何?学生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并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我又拿出一幅漫画,上面画着一条河,河边正有一个人拿着毛笔蘸着河水写毛笔字呢。学生立刻就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语文的作用,我让学生课下作一个小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调查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找出污染的原因和造成的结果,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待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后,趁热打铁,我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建议或图或文,做成广告的形式向人们进行宣传。做完这一切后,再让学生课下观察这一做法有没有效果。出乎意料,不久就有学生向我汇报:“老师,我调查的地方乱扔垃圾的少了。”“我们调查的地方,折树枝的少了。”这时的学生兴致高涨,为自己的做法能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感到兴奋不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至于从中学到多少知识,是怎么学到的,那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这比起在课堂上口干舌燥、旁征博引的大讲道理要强多了。

三、师生换位同教同学

新课程改革,不仅对课程做出重大变革,对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者要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求受教育者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学习,达到师生互动。为了做到以上这些,每周拿出两至三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讲课,主要针对阅读课文。首先要求学生备课,写出教案,这样为了把课讲好,学生会不惜余力去吃透课文。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更进一步培养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通过学生自己讲课,让学生做到心到、口到,对整篇课文的结构、写作特点、思想内容,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且听课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站在讲课人的立场去评价讲得好与坏,而不是教师讲课时,那中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四、开展活动,拓宽空间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热情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去开拓、去创新,让学生去做感兴趣的事,从兴趣中发展兴趣。不要总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语文课活起来,不要局限于上、下课的形式,形式多变一些,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会在玩中获得知识,这也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最终目的。

篇(6)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掌握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造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愉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巴金先生写的《鸟的天堂》以课时,新课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向一身西服着装的我,今天穿了一身运动装,脚蹬一双旅游鞋,头戴一顶太阳帽,手拿一幅中国地图,一进教室,就引起学生的骚动,还传来窃窃私语:“老师今天怎么了?”“是呀,怎么这身打扮”这一身打扮首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我接着说:“今天我不当老师了,我当以次导游”“导游?导什么游?”此言一出,立即有学生发问。“游《鸟的天堂》呀”。我说,“鸟的天堂就是一棵大榕树,它是全国的旅游胜地……”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课文讲完后,我还让学生当导游来解说。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知识。

另外在教学《第一场雪》是我是这样设计的:我空手走进课堂:“今天,我们放录音”学生很奇怪,听录音,怎么没带录音机呢?“今天录音是老师的录音,老师读课文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从老师的朗读体会作者写胶东半岛下第一场雪的情景,听完之后,要根据你听到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换下来。看谁听得认真,体会的深,画得逼真。”这样学生本着图、闻结合的目标去听,从老师优美的语言中展开联想,再画出来,还体会到了语言美。这样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的方法,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多数教师的开场白:“今天,我们学习第几课”等。是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的学习新知识。

二、走出课本再现生活

不管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还是教育教学及其它工作中,要去的最好的效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理论联系实际了。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在课堂是不够的,必须走出课堂,进入到生活中去。再说,小学生的思维还是偏向于形象思维,只靠教师的讲还不行,要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学语文,要让他们知道语文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提出几个问题:地球的面积尤其是陆地面积是多少?有多少任在上面?地球的资源现状如何?学生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并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我有拿出一幅漫画,上面画着一条河,河边正有一个人拿着毛笔蘸着河水写毛笔字呢。学生立刻就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语文的作用,我让学生课下作一个小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调查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找出污染的原因和造成的结果,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待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后,趁热打铁,我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建议或图或文,做成广告的形式向人们进行宣传。做完这一切后,再让学生课下观察这一做法有没有效果。出乎意料,不久就有学生向我汇报:“老师,我调查的地方乱扔垃圾的少了。”“我们调查的地方,折树枝的少了。”这时的学生兴致高涨,为自己的做法能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感到兴奋不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至于从中学到多少知识,是怎么学到的,那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这比起在课堂上口干舌燥、旁征博引的大讲道理要强多了。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不受教师的指使,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三、师生换位同教同学

新课程改革,不仅对课程做出重大变革,对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者要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求受教育者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学习,达到师生互动。为了做到以上这些,每周拿出两至三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讲课,主要针对阅读课文。首先要求学生备课,写出教案,这样为了把课讲好,学生会不惜余力去吃透课文。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更进一步培养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通过学生自己讲课,让学生做到心到、口到,对整篇课文的结构、写作特点、思想内容,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且听课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站在讲课人的立场去评价讲得好与坏,而不是教师讲课时,那中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四、开展活动、拓宽空间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热情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去开拓、去创新,让学生去做感兴趣的事,从兴趣中发展兴趣。不要老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语文课活起来,不要局限于上、下课的形式,形式多变一些,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会在玩中获得知识,这也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最终目的。

篇(7)

【关键词】互联网 小学生健康 影响 措施

在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因特网的不断推广普及,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也逐步深入到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小学生健康与成长的问题不可忽视。根据CNNIC 2011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我国上网用户数已经达到4.57亿,其中青少年学生的比例占到了27.3%,即目前我国将近有1.25亿中小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由此可见,互联网对小学生的影响正在迅速增强。

魅力无限的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助于青少年拓宽视野,掌握丰富、最新的信息,但同时,也会传播一些不良信息,“诱使”他们沉溺于网络,荒废学业,从而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利用好互联网,防范互联网对小学生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呢?

一、胶南地区小学生上网的现状

自互联网登陆胶南地区以来,经过近年来的迅速普及推广,广大青少年已经成为了网民的最强主力军,而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基本情况主要有:

(1)根据胶南地区小学生上网情况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小学生上网较为频繁的人数比重占35%,偶尔上网的人数占57.5%,且上网人数和频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2)上网的时间段。据调查,小学生上网的时间一般为晚上或者周末,其他时间段较少,占32.5%,平日晚上上网的占18.23%,有空就上的占9.12%;

(3)每次上网的时间,大部分在一个小时左右大约占64.1%,上网在两个小时左右的占19%,在寒暑假上网时间更长,有的甚至昼夜不下线;

(4)互联网功能的使用情况。小学生上网玩游戏的人数占上网人数的56%,可见目前大多数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功能仅限于玩游戏,很少用于学习和获取知识;

(5)家庭态度及学校教育。家长对小学生上网持“不管”态度的有15.38%。

二、互联网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正面影响

(1)拓宽了思路和视野

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信息资源,能够方便、快捷地为小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娱乐的心理需求,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使思维更加活跃,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可以说,互联网为小学生开辟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

(2)网络交往可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由于互联网具有前所未有开放性,使得小学生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地获得丰富的信息、观念及生活方式,突破传统狭隘的人际交往局限,形成开放、独立、个性化的人格,这为小学生健康成长、后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夯实的基础。

2、负面影响

(1)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研究发现,长时间对着电脑的青少年的视力比其他的青少年的视力要差。一些眼科专家认为,每天长时间的对着电脑可能会诱发各种相关的眼科疾病;而长时间的上网以及不正确的坐姿则会不利于小学生的身体发育以及骨骼发育。

(2)容易造成网络综合症

首先,互联网上的信息过多,有有利的,但是又不乏不良的信息,如果接触过多,不可避免的会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其次,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迷失自我,许多青少年因此荒废了学业,得不偿失,甚至还扭曲了有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再次,互联网导致青少年人际交往的障碍。最后,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三、防范互联网对小学生健康负面影响的措施

1、加强引导,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机的使用水平和安全上网的意识

要引导小学生正确的认识网络、使用网络,减少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浪费的时间,逐步加深对计算机使用的相关知识的学习,避免网瘾的产生;同时要提高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水平,在网上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变化成果,学会更高效的查阅信息,最终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做一个合格的网民。

2、多多开展课余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生的课余生活越是丰富,学生放在网络的时间就会越少。多开展文艺工作,多多鼓励学生参加文艺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团队精神和荣誉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这些课余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将他们的求知欲引向正确的轨道。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逐步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积极向上,加强其自控力。

3、加强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就要时刻的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关注学生的动态,正确引导,不要采用暴力,应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使学生自己明白网络是一种学习的工具,上网要能够学到有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用来打发无聊的时间。家长要和老师一起帮助学生,促使学生养成控制上网的好习惯,知道上网该干什么,又该有多长的时间。要做学生的支持者,鼓励他们加强自律意识,提高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使得网络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好助手。

4、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的人,才知道生活的艰辛,才会更加的珍惜生活,珍惜时间。所以适当的挫折可以使学生变得成熟,明白网络世界的不真实性,明白生活无法逃避,网络只是怯懦者的选择。要想在社会中生存下来,就只有勤奋工作,踏踏实实学习,踏踏实实做事。

参 考 文 献

[1]陈光磊.青少年网络心理[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