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5 15:02: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本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本教育

篇(1)

一、生本教育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的发展呼唤知识经济人才,人才的培养教育,教育的不断创新,培养出更多科技人才。因此,教育改革要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观念,进行以生为本进行教育,是当代教育的必由之路。生本教育主要在以下教育理念变革下产生的新事物:

(一)一切为了学生。每个学生在考试压力下争取高分不断努力学习,最后成为一个高分低能的学生。由于这种严谨的的教学模式体制,学习的需要受到严重的阻碍。学生进入学校更多是为老师,为名誉努力学习,学校教育没有关注到学生真正的需要。相反,生本教育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终极目标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生本教育理念影响下,教育体现的是学生这一主体,教育更多是学生的自我掌控、批评,这样的结果是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尊重学生。新时代的教育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成长增添更多的色彩。坚持尊重学生的原则,要坚持正确的学生观,坚持以学生主体需要为教育的出发点,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方案,为学生不断成长做出应有的努力。现代教育就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一切按学生的规律进行教育,以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还要为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能动性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充分尊重教育主体的能动性有利于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总而言之,要实实在在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三)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现在教育却出现一个误区,教育只是一个人成长、建立事业的一个途径,读书就是为进入高等学府而获得更高的个人成绩。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追求是更高的成绩,教育的指挥棒就是分数。为取得更高成绩,教育围绕考试大纲进行,老师是教育的主导者。这样的教育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的丧失,学生成为教育的奴隶,教育失去其真正教书育人的作用。要改变这样的教育状况就要实行生本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知道卢梭很早之前就提倡尊重儿童的天性,这就是生本教育的最好典范。当今基础教育改革就要践行这样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高的发展空间,生本教育势在必行。

二、如何贯彻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从教育目的上说。在教育目的上说,就是要不断改变传统的教育目的论,使教育在不断追求个人的身心发展和和谐发展完整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并彰显教育本义,教育的关注的重点不在于学生的分数提高,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从而实现课程的价值取向由学生学科科目到以人文本的重要转变。

教育目标的转变直接从学生的“学”的角度提出,直接指向学习活动本身,关注的焦点的是学什么,如何学,学的如何,以学论教,使教育素质目的真正落实到实处。“过程与教育”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探究,勤于动手,感受体验等为突出特点的新型学习方式。无论教育目的如何,关键关于如何落实教育目的,生本教育以生为本,首先在教育目标中有充分体现,不断实现其有效转换。

(二)从教育评价方法上说。新课程强调在教师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动手参与体验,亲身体验,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要求老师不要以简单的讲解去取代学生的亲身体验、思考、发现和创造体验,实现从过程性评价到发展性评价的转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评价是贯穿于日常的教育中,成为课堂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师生调控课堂提供发展性评价的标准。

2、要淡化评比意识,尊重主体评价的多样化。

3、从长远上对评价主体进行多角度进行全方位评价。

4、不要以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学生和老师的手段,注重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

(三)从教育资源的利用说。生本教育实现教育从“老师中心论”向“学生中心论”转变,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教师和教材,而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当今信息化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广的发展空间。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在实践中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当下教育改革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最好教学资源。校本教材以其实践真实性和课程的认可度不断吸引学生不断进行学习,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程教育的有效性。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学校的特色,是根据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开发的,从而为生本教育提供更好的出路,当下,很多学校都进行生本教育的实践,并取得很大的成绩。例如,广州天河华阳小学就把生本教育进行到底,学校以“一切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办学理念,以“以生为本,张扬学生个性”为培养目标。学校于1999年参加广东省教科所主持的“生本教育”实验,时至今日,已发展为六个实验班,尤为重要的是,该校以实验班为龙头,将生本教育理念辐射到了全校各学科、各层面。因此,借鉴成功的实践经验,在教育领域发扬生本教育的理念。

一种教育理念的提出并不难,关键是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有效落实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下,生本教育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向传统的教育理论提出挑战,实践生本教育的道路必定是非常艰难的。只要不断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生本教育必定可以不断前进,生本教育也必定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的里程碑。生本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一定要继续走下去。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生本》

篇(2)

一、怎样“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

(一)设计好前置性学习任务

这是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前置性学习任务要尽量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我在教学中把“前置性学习主任务”称之为“ ××的小研究”,把主任务又分成若干个子任务,鼓励学生围绕着这些任务,积极从生活中收集资料,先自己动手,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学习,争取能完成这些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我的前置性学习主任务是“长方体表面积的小研究”,子任务是(1)什么是长方体表面积?(2)长方体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面?(3)长方体表面积怎样计算?学生围绕这几个任务,自己动手拆解一些从生活中收集到的实物长方体,如牙膏盒、化妆品盒等,直观地感受和认识到长方体表面积是什么?数出长方体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面?从而推导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培养出得力的“领头羊”(小组长),实现“羊群”(学习者)的自主管理

首先,教师应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每组成员,并在在每一小组内挑选出一位能得到每个成员信任与信服,具有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操作能力强,口齿清楚,说话流利,表现欲望强烈等条件的学生担当组长。但在实际操作中不是每个组都有一个理想的组长,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小组长,配副组长加以辅助。

其次,对小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鼓励他们提高认识,认清任务,明确责任;第二,帮助他们学会管理,可适当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管理方法。如从全局考虑问题的方法,表扬与批评的方法,抓好各方面工作的方法,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的方法等。第三,树立他们在小组中的威信。第四,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引领小组长之间展开自主互助,相互交流,介绍经验和技巧。

二、怎样尽量实现学习者“羊群”自主快活地学习(吃草)?

(一)建立科学公正多层次的评价制度,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增强“羊群”的参与意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会经常发现,个别学生会不积极参与或态度不认真,等别人讨论的结果,自己不动脑子只是坐享其成;还有个别学生害怕自己的见解错误而不发言。因此,在布置前置性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将课堂教学结束时评价的内容与标准也提前向学生予以公布,对于一些性格内向、心理素质较差或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应适当降低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在其他方面也提前努力,并多与其他小组成员互相促进启发,真正达到小组合作的目的。

(二)培养“羊群”认真倾听、包容他人的习惯

第一,要求学生在听别人发言时做到认真仔细,不随意打断或插话;第二,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明确目标,带着目的去听。不但会听,还要会质疑,听得进批评;第三,对听得认真的同学给予表扬。第四,发挥小组长的监督作用;第五,形成长效机制。

另外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还应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氛围,并用鼓励性的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包容小组间见解的差异,养成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例如,在小组汇报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时,有一小组汇报说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是长×高×4+宽×高×2,这时有的学生发出了嘲笑的声音。我说:“你们小组的想法很奇特,能说说理由吗?证明你们的想法是对的,其他小组注意听,听后发表你的意见。”在这种氛围中,说的学生说得更起劲了,听的学生更想说他的见解了。

篇(3)

一、学生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放得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让教师对自已的工作得到深刻反思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以前的课堂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教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此时自已才意识到不是学生不会学,而是自已不会教。

三、让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在生本课堂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不足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们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教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得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真正全面的发展。

四、让自已坚定课改的信心

篇(4)

李怀宇:生本小组建设是实施生本教育的一块重要的基石,直接影响生本教育实施效果,需要教师全方位地分析每一个学生,达到小组成员优势互补,性别互补,小组之间要具有可比性。我们班级班额小,共32名学生,从班级的实践经验来看,生本小组4人为宜,前后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可以随时共同学习和交流,互帮互助很方便。

刘丽娟:我们五中班额比较大,我实施了6人一生本小组,有些还是7人一组,从而减少生本小组的个数。在小组成员的组成上与组长共同选人,考虑文理学科优势搭配等问题,小组成员的素质尽量做到均衡、互补。

薛艳芝:我们班级在生本小组成员安排上,重点考虑了学习成绩的梯次分布,好、中、差组合,这样便于形成合力,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侯江春:我教的班级比较多。我对各个班级的生本座位进行了考察,大多是组员面对面侧身对着黑板,说闲话的比较多,课堂纪律很是混乱,我感觉李怀宇老师的八年三班的座次与传统的一样,纪律好,前后4人组成一个生本小组,讨论交流时,组合速度快,特别是学生展示发言时又注意倾听。我认为,学习经验不能照搬照抄,应该与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宫琼:是这样的,我的班级在开始实施生本的时候,我安排学生也是面对面侧身对着黑板的,组织班级纪律不太容易。后来我们不限制学生的坐姿,学生可以以比较舒服的姿态听课,学生说闲话的少了很多,注意力集中了很多,课堂学习效果也好了许多。

主持人:科学建立生本小组,严格规范小组是生本教育很重要的一环,生本课堂的核心是,通过发挥小组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本课堂小组长的核心作用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做好选拔和培训小组长的工作呢?

李怀宇:组长的选拔要慎重,既要考虑组织能力又要考虑学习能力,如果两者不能兼得,应重点考虑组织能力,这是生本小组发展的动力支撑点。不要轻易撤换组长,如果非撤换不可,应该考虑另给他一个事务去管理,否则,此学生一旦有受挫感,产生的负面影响会很大。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教师更不可意气用事,给生本小组的发展带来损失。

刘丽娟:小组长不一定是所有学科都负责。比如我们班小组成员比较多,我们就任用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的学科组长,这样不但能够减轻组长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使更多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朱爱春:我一般先对小组长进行单独辅导,然后他们再去辅导学生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效果很好。在小组长的带动下,一些不愿意学习的同学也开始深入地学习了。

薛艳芝:小组长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这样可以取长补短,更好地协调组外组内的学习,促进每一个生本小组的全面进步。

主持人:培养好优秀的小组长,就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我们还设计了生本学案,引导学生自己学习。下面我们就生本导学案问题进行一下交流。

侯江春:生本导学案重在“导学”,意在通过学案帮助学生更快掌握某些方法、技巧,由扶到放,最终形成自学能力。

李怀宇:我们学校的生本导学案设计简单实用,力求学生通过生本导学案能知道学什么,如何去学。可以说生本导学案是一堂课的路标,具有导向的作用。生本导学案的设计要遵循这样的几个原则:低入、简单、开放。

薛艳芝:生本导学案的设计要考虑教材的特点,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刘丽娟:我们起初设计的生本导学案内容都很多,生怕学生课堂上没有事情可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调整了学案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既抓住了重点,又突出了难点,便于学生学习。

宫琼:我们是在开学初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生本导学案,在教学前组内教师又进行商议修改,最终定稿,这样反复研讨使得生本学案的实用性大大增强。

朱爱春:生本导学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路线图,但在使用中,不能过于依赖生本学案,要注意课堂的生成部分,要灵活运用生本学案。生本导学案还重在当堂检测,以测促学,由测反馈,及时查漏补缺,调整教学思路。

主持人:在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我们都同意用生本学案来引导学生学习。但对于前置性作业如何设置,一般争论比较多。对此,大家又有哪些看法呢?

李怀宇:我认为前置作业是上好一节生本课的基础和开端,是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理解学习内容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筛选知识、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学生必须要掌握文本,了然于胸,预习阶段才能达到要求。所以前置性作业是必须要有的,而且要坚决做好。

侯江春:前置性作业不是一味设置,而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讲敢讲,取决于学生对前置作业的学习研究程度。在设计前置作业的时候,还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要从学科的角度,指导本学科的学习,要反复指导,要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刘丽娟:前置性作业可以有,但不宜过多,要设计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的作业。前置作业的设计应由易到难,层级分布,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思维的发展,一般设计为3~5个问题,这是由课堂40分钟决定的,为了实现课堂效果,实现学生发展,一节课不宜布置过多的任务。

宫琼:前置作业必须有,一节课要以前置作业为中心设计教学,切忌把前置作业只作为一个导入点,后面就不用了。设计上可以加上简单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还可附上教师评价。

朱爱春:前置性作业不一定必须在课前完成,可以在课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共同完成,这样便于学生的交流和反馈。

主持人:课堂展示是检阅学生学习效果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如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台上台下互动,高效学习、互相提高,就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学习了。课堂展示阶段大家又是如何做的呢?

李怀宇:教师首先要当好导演,设计好生本课的实施程序,根据学情,确定本节课要重点关注几号学生,也就是让几号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让几号学生补充发言,让几号学生做简要评价等都要心中有数。

刘丽娟:要为展示学生创设展示的氛围。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发言展示的学生加分,纠正错误的学生也加一样的分,这样就调动了更多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保证了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

薛艳芝:课堂展示包括两大环节,首先要检查前置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报评价,之后进入生本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其次才是生本小组展示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进行精彩的学习成果展示,学生会互相质疑,互相纠错,生生互动,教师也会不失时机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精彩的点拨,从而实现师生互动。

侯江春:我认为,在学生展示后教师的点拨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把学生展示的成果引向学生的深入思考。

朱爱春:为了让课堂展示的学生更大胆,我们一般采取让3个学生去讲台的做法。即一个学生利用投影负责问题的展示、订正,一个学生在屏幕前讲解,另外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下相关的知识点,集体完成。

主持人:正如我们大家所期待的那样,生本教育的实施给我们课堂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春天,我们爱辉区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那么大家就目前取得的成效交流一下。

李怀宇:生本教育在我校实施了两年多,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学习知识,形成了师教兵、兵教兵的良好学习氛围。小组长的学习能力和帮扶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带动小组成员积极广泛地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与活动中。与上一年级(没实施生本教学)对比,语文优秀率提高了10%,及格率提高了12%。

薛艳芝:学生外语的会话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羞于表达,或者总是这几个人表达,而是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常规的课堂对话和展示使得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学生的英语平均成绩有很大的提升。

侯江春: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大胆发言,乐于展示,老师真正成为了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成为了展示的见证者和激励者,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

刘丽娟:我校自实施生本教育以来,教师的角色彻底改变,由主讲者变为组织者,由主宰变为引导,照本宣科的教师没有了,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侃侃而谈的多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宫琼:通过生本教育,学生学会了主动学习,利用图书、网络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图画或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

主持人: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在生本教育实践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能概括地谈一谈吗?

李怀宇:有个别教师急功近利,追求课堂表面繁荣,忽视了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使得一些课华而不实,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知识,也没有培养能力。

侯江春:一些教师囿于生本课堂形式,使得课堂教学有时候陷入被动僵硬的局面。

宫琼:个别学生一个学期下来,虽然也有了一些自我展示的机会,但总体进步不明显,还没有把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积极行动。

刘丽娟:各个教师都进行生本实践,有时7个科目的前置作业过多,会造成在课下学生学习时间不够用,实践教师要协调行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薛艳芝:生本的小组成员都能互相合作,我们的教师今后在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上还要下工夫。

篇(5)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这是郭思乐教授关于《教育走向生本"的核心理念。通过读书使我明确,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演员变为导演。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于学生的学。生本教育中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模式不就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吗?那为什么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老师从沉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学生充满快乐和激情的课堂呢?

1.感受生本教育

1.1 理念上的认识。2011年7月在红旗中学参加市骨干教师培训时,一位校长曾提问:"教育的本体是什么?"其实,要解答教育的本体是什么,首先要明确教育是为了谁。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这件事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终端,因而教育的本体应该是学生发展。传统的教育没有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而是把学生当作是吸收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育教学就是往这个"容器"灌注知识,学生是被动的。生本教育则是以生为本,张扬学生个性。

1.2 教学转向的核心是教学本质的转向。具体而言:(1)教学观念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知能并重";(2)教学目标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方法为主";(3)教学方法从"单纯的授、受"转向"合作参与";(4)教学特点从"生为教而学"转向"师为生而教";(5)教学过程从"重结论"转向"重过程";(6)教学对象从"关注部分学生"转向"

关注每一位学生";(7)教学方式从"单、双向交流"转向"群体、多向交流"。

1.3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如何贯彻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1 从教育目的上说。在教育目的上说,就是要不断改变传统的教育目的论,使教育在不断追求个人的身心发展和和谐发展完整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并彰显教育本义,教育的关注的重点不在于学生的分数提高,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从而实现课程的价值取向由学生学科科目到以人文本的重要转变。

2.2 从教育评价方法上说。

2.2.1 评价是贯穿于日常的教育中,成为课堂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师生调控课堂提供发展性评价的标准。

2.2.2 要淡化评比意识,尊重主体评价的多样化。

2.2.3 从长远上对评价主体进行多角度进行全方位评价。

2.2.4 不要以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学生和老师的手段,注重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

3.从教育资源的利用说

生本教育实现教育从"老师中心论"向"学生中心论"转变,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教师和教材,而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当今信息化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广的发展空间。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在实践中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当下教育改革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最好教学资源。校本教材以其实践真实性和课程的认可度不断吸引学生不断进行学习,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程教育的有效性。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学校的特色,是根据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开发的,从而为生本教育提供更好的出路,当下,很多学校都进行生本教育的实践,并取得很大的成绩。

篇(6)

小组建设,正能量激发能动性

三年前,我开始进行生本课堂实验,以小组建设为突破口。

我任教的班级为四年级1班,共有46人。我分层次、分能力、分男女进行优化组合,4~5人为一组,建立了11个学习小组。每组中1号为优秀学生,成绩优秀或具有一定的带动能力,指定为组长。2至5号为成绩依次较差一点的学生。通过组名、组内口号拟定,激励孩子们力争上游的信心,树立团结奋进的目标。之后对全班进行了组间竞争、组内既互相学习又互相竞争,还要互相帮扶的指导培训,激励奋勇争先、互助共勉;特别开会对组长进行组内管理培训,激励榜样示范、组内互助、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再次进行组间比拼竞争的激励,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风。

日常学习中,经常性观察发现小组长的管理问题、组员的问题,适当地进行谈话了解情况,以便分析思考,寻找教育策略与办法,激励鞭策,改进小组管理。

以2、3号向1号挑战比拼为着力点,促进竞争氛围的形成。帮助2、3号学生分析差距,向1号学生学习,改进不足,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动力,同时对1号学生形成无形的压力,自主而不甘落后。对4、5号学生形成示范效应,激励内省,积极向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赶超同学,浓厚的学风蔚然形成。

树立班内各类型榜样,积极宣传正能量,塑造正能量,树立更加浓厚“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风。树立榜样,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学习优秀榜样,一方面是学习进步的榜样。同时,又从转变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与效率着眼,利用榜样的力量宣传并树立正能量,用不断丰富、细化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的方法树立榜样。运用励志名言作为激励: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用发展阶段观点激励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量的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有质的提升,用自己的坚韧不拔,用自己的勤奋刻苦,静待一个又一个上升期!

且乐且学,为幸福人生奠基

“学会学习学会玩”,这是从三年级起,班主任带给全班的一句朴实而又特别适合班情的班训。

这句班训浅显易懂,三年级的孩子一看就懂: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玩,多惬意!多新鲜!从入学起,一天到晚老师讲的,父母说的,亲友问的,都是学习,哪有“玩”这个字啊?更何况,这句话,不只是在教室前的黑板上作为班训用硬卡纸剪来贴着,老师还手把手地带着孩子们学习玩!

且看:老师首先是鼓励孩子们玩。告诉孩子们,会玩的人才会学习,玩也是一种学习。要学会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课间,回家,可以用来玩的时间都要大胆玩,学会玩。

接着是老师带着孩子们玩。许多孩子还不敢大胆地玩,因为他们还是觉得老师或父母对他们是不允许的。所以,老师要带着孩子们玩。下课时,带着孩子们跳绳、陪着孩子们下棋、与孩子们一起玩他们的玩具……在玩中,自然而然教会孩子们玩的规则。这个规则,不是某个游戏的规则,而是选择玩法的原则:健康、积极、益智的游戏均可以成为我们的玩法,可以培养我们兴趣特长爱好的游戏均可以成为我们的选项,要有动的兴趣,也要有静的爱好也是选择的标准。不影响学习并且能有助于学习的玩法则更是好选择。

最后当然是依照学生特点计划选择玩的内容:哪些能玩?哪些不能玩?下课可以玩什么?艺体课上应该玩什么?这学期玩什么?进入中年级玩什么?在和老师一起玩中明明白白地理解到:学习之后再来玩,学习之时绝不能玩,会玩的人才会学习,玩也是一种学习……

于是,三年级的时候,全班的孩子们都会玩泥巴了,教室一角经常会出现一些泥塑的摆件;四年级的时候,九连环风靡全班乃至全校;五年级的时候,棋类玩具进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六年级的时候,魔方几乎是人人都会玩,演唱会开得不亦乐乎!运动会即将召开,乒乓球台旁,老师和学生一起比赛了起来。老师还鼓励孩子们参加各种兴趣培训(学校少年宫举办的培训班),经常关心孩子们兴趣活动的情况。运动会上、艺术节上,孩子竭力展现玩中所学,几乎所有孩子都积极参与,所获奖项也是特别得多,即便是运动会上拔河的失败,在老师的适时引导下也成为孩子们成长中难得的挫折教育体验!因为老师这样引导:这些经历是生活的必需,将让你深切地体会什么叫痛并快乐着,从失败中汲取力量这也是玩出的收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学会了静心读书这个特别有价值的“玩”法。由最初老师引导培养动静结合的爱好,到反复讲解读书的好处妙处,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形成“静心读书也是一种特别好的兴趣爱好”的观念,由安排学生互助读书,到图书室借书阅读,到全班较多学生主动读书交流氛围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班级优良学习氛围的形成。

篇(7)

    一、 传统师本教育中的不幸福的学生

    着名教育学家乌什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勿需置疑的”。从古至今,将学生幸福作为教育的诉求,中外概莫能外,特别在终身教育时代到来之时,形成和提升学生幸福,储备幸福能力更是一个必然趋势。

    然而,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师本教育:“一切为了教师的好教而设立,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等诸多方面剥夺了学生幸福的权利和机会。

    1、教育目的被异化

    马卡连柯说,教育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公民,还要使所有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教育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潜能的发掘,对于自身生命规律的认可和遵循,对于社会的参与和作为。反观我们目前的大多数教育实况:“而今整个教育过程对儿童生活能量的漠视和践踏,教育不应该是无视、敌视甚至控制”,但是漠视、践踏、控制处处发生,我们无法得知“控制”之下本应该充满乐趣和生命萌动气息的学生,还有无幸福可言?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在教育目的确立的时候必然立足于教师,为了好教而延续教学过程,学生被视为教学流程中的附属产品,他们的知识需求被摆放在有利于教师教的显眼位置。可是,生命是完整的,人的需求也是完整的,我们不可能人为地分割,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的教而继承下来,而需求中更重要的情感——尤其是正向、积极地愉悦的幸福感受是无法通过传授而体验到的。所以,通过可控的简单的知识传输无法达成学生对于自我发展全面要求的目标。

    2、 教育内容空洞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载体。师本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发言者,他们拼命地搜集知识,努力 地想把学生教好,这确实体现了教师对于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和热情。然而,实效性如何呢?“人们对着我们的耳朵,就像往漏斗里灌注什么东西似的,无休止的声嘶力竭的叫喊,我们的职责是翻来覆去的唠叨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请老师改一改这样的恶习吧!”这是新教育的先驱蒙台涅在他的《教育随笔》里的反抗和倡议,用在现在仍然不会过时。这些陈词滥调,哪怕用现代语言和实例将他们表述出来,仍然是空洞而无教化的,它脱离了学生自身的生活世界,远离了他们成长的领域和熟悉的环境,无法获取认同感,采取排斥、抗拒的心理是必然的。

    任何一门学科和学科承载具体内容,只有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才会被学生认可、接受,并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中去,才能产生意义。与生活无关的教材和知识内容,仅仅依靠纯粹的语言符号或数理逻辑的重复推演呈现在学生面前知识则只可能成为“折磨心灵的无用古董,是加给心灵的可怕的负担”。知识本来是力量,是给人生活幸福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知识是快乐最重要的源泉,而这种快乐的情感,也能构成丰硕的精神生活大树的一粒种子,但是,知识本身却缺乏“幸福”,怎样才能产生幸福的感受?

    3、 师生关系的僵持化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的人,时时刻刻都和生活在其周围的人发生在联系。学生在校园内,和老师的交往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教师在知识传递中的权威,他们的交往更多时候仅仅是面向知识世界的,至于活生生的生活世界这些充满趣味化伴随着情感参与的部分往往被排除在外。师生关系呈现出直线性、缺乏你来我往的相互交流和碰撞。

    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教育引发的学生的不幸福的教育危机,我们亟需宣告他的终结,转向生本教育的崭新视角,奠定学生能够幸福学习、幸福生活和幸福成长的基石。

    二、 探寻生本教育中的幸福

    正如生本教育的创始人郭思乐教授所言,通过实践的检验,生本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提倡的生本教育使得长期以来教学中很多痛苦现象得到“轻松而愉快”的解决,“使得教师能‘偷懒地教’,学生会更加勤奋地学,自主地学,甚至有所创造。”学生都能够在整个教育流程中各得其所、各有收获、各自幸福。

    (一)学生需要幸福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在终身教育时代到来之时,形成和提升学生对于幸福的感知,储备幸福能力更是必然的趋势。

    终身教育不间断地扩展个人的知识和才能,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得每个人通过了解世界,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寻求到一种更好的充实自我、自我发展的生活,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帮助人们过一种和谐的与人性相一致的充实生活,生活的更好、更幸福、更祥和。学生时代仅仅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对幸福学习的渴求、感知幸福能力的铸锻尤其迫切。

    (二)生本教育提供幸福的可能

    我们的教育需要具备这种能力:满足每一个人,满足每一个应当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对于幸福的渴求。生本教育对于学生的智力的、情感的需要和提升提供了种种可能。

    1、重构教育目的,转向学生的生命成长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自身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初衷。每个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健全的个性、充沛而健康的身体和情感;每个学生都是差异的个体,尊重差异,承认他们的生命多样化,遵循他们身心发展规律,既是生态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教育的本来含义。“什么是以生为本?最基本的就是,我们不能分割生命,我们完整地对待生命,我们得知生命之流依照自身规律奔腾不息的本质,在生命之前俯下身来,转向依靠生命———而不去拔苗助长。”

    在自由而可贵的生命面前,教师需要保持一颗谦卑而尊重的心态,顺其自然,当学生逐步摆脱“受人牵制”的位置,成为自己学习生活、个性成长、品德养成的主体时,主人翁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他逐步进步、提升时,幸福感随之增强,而这种积极的情感又会激励着他继续前进,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都是积极的督促。

    2、重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自己寻找

    课堂教学需要以知识为依托,但是,仅仅依靠知识则远远不够。课堂教学更需要立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关注他们周遭的生活世界,他们自身的实践和经验、态度、价值观念等都需要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完成对于“死知识”的建构。

    以笔者所任课程《经济常识》为例,它包含了社会财富是的创造、投资、消费、如何处理就业和创业的关系等内容,这些内容无一不和学生自身的生活、见闻相关,学习时,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经验与知识的衔接点,完成对知识的理性化思考和整理,提取合理的因素作为自己处事的着眼点,无疑事半功倍,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模块设置,“懒老师”照样能教出智慧的学生。比如在学习“什么人适合创业”时,学生聪慧地将经典名着《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穿越”到现代,激烈的讨论他们谁更具备创业者的素质和性格,搜集他们的经典片段和实例来论证各自观点,既锻炼了学生的辩论技巧,活跃了课程氛围,又提炼出来课程应该学习的创业者素质,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走上工作岗位时何种性格更适合。这样的学习内容会让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凸显出来,从辩论、讨论、合作中体验着思辨的乐趣和求知欲的满足。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考、内化、感悟、交流、提升的场所,成为师生、生生对话与交流的平台、辩论与碰撞的平台、探索与研究的平台、成功与激励的平台”

    3、重构师生关系,促使师生共同体验幸福

    消解“剑拔弩张”的师生关系,唯有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共同的桥梁——他们有同样的关注点,生本教育为此提供了土壤——蕴含着丰富知识的生活世界。在这里,教师不再是权威,也不再具有道德上的、知识上的绝对优势,而是利用自身的经验储备,给学生以引导,与学生同行。而这种经验的借鉴是相互的,学生的感悟也会给予教师以反思和提升。

    师生之间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授予,而是平等的交流、对话、协商和进步,整个教育过程幸福的展开,洋溢着幸福的气息。我们来看一看自中国教师报的小诗:

    我不愿

    我不愿做吐丝自缚的春蚕

    当我是一棵树吧

    繁茂茁壮

    庇荫了一群又有一群人 也

    伸展了我自己

    我不愿

    我不愿做迎风流泪的红烛

    当我是一颗太阳吧

    永远的燃烧

    照亮了别人 也

    辉煌了我自己

    我不愿

    我不愿做默默无闻的石子

    当我一座山吧

    快攀上来

    我抬高了你 也

    长高了自己

    是的!我——不——愿

    我不愿燃烧与毁灭接踵

    我不愿奉献与贫寒相连

    我不愿牺牲与辛酸携手

    我不愿奋斗与埋没相伴

    如果挥洒热血却得不到回应

    我宁肯明朝采薇青山

    如果搏击风浪却无人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