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

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5 15:02: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

篇(1)

1加强实践性指导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过程就是在机房进行程序的设计,对课本实验的验证等,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就要进行相关的实验设计。这个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教师在学生做实验和编程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针对他们存在的不足给出解决建议。实践的过程免不了对例题的验证和课后习题的练习,但是仅仅是对例题的验证以及对课后习题的巩固难以真正培养学生更高水平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出一些拓展性的编程练习,在这些练习中,重点加入编程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以及大部分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在学生练习出错时,进行讲解,这样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在课堂上重构实践教学体系的方式还可以是通过留一些经典习题作为课后练习,要求他们独立完成作业,在下次上课时将答案发给学生,使他们针对自己的程序与答案的不同展开讨论,判断每个程序的优缺点,来帮助他们开拓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负起责任,对每位学生的程序进行检查,分析其编程时的思路,以及思维思考上的优缺点,并给出建议,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1]。通过教师进行这样实践性的指导,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有好处。

2加强课程设计教学

课程设计是计算机教学中的重点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非常好的方式。课程教学设计实验一般具有比较强的综合性,将学生学习过的知识都融合进去,并且一道课程设计题可以使用多种高级语言进行设计,这能够培养学生应用不同专业软件的能力。同时,对学生来说,课程设计的题目会有比较多的选择,在这些题目中,学生可以选出自己擅长的题目来进行程序的设计,加强自己对于这个方向的能力。也可以选择不擅长的题目进行程序的设计,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挑战自我,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够向老师请教或者与同学讨论,集合自己与别人的能力来做出最好的解答。课程设计在要求学生进行完整的程序设计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是对于程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教师通过学生实验报告中对程序的解读,可以发现他们在编程时的思路,这有利于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也提高了教师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的成果[2]。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计算机领域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对学生的学习来说非常有必要,能够时学生与时展的步伐同步,学习到的知识也不会落后。因此,学校可以对机房的设备和软件进行及时更新,对存在问题的电脑及时修理与维护,为学生打造最有利于学习的硬件环境。同时,高职的实践教学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掌握使用应用软件的方法。

4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来促进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有许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并且企业常有一些项目需要计算机团队来完成,这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学生在做具体的项目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比平时的学习要复杂很多,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大的自我挑战,但同时也是很好地发展自我的机遇,尤其能够帮助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该多和企业合作,并且抓紧这样的机会,为学校的计算机团队争取到实践的项目,组织计算机实验小组,召集一些有意愿做项目以及一些专业知识和技术较强的同学来进行项目的实施。还有一些老师和教授等,他们有些人或许有自己的项目或者是有朋友或带过的学生有项目,都可以抓住机会,来争取做这些项目,好的成果就是实践能力的代表[3]。所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促进学校完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的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方式。

5组织团队参加竞赛

大学期间,计算机专业有非常多的大赛可以参加,包括“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众多项目,参加这些大赛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非常有效的途径,同时还能够为学校赢得荣誉,看见实践教学的成绩。在进行参赛项目的准备过程中,参赛团队需要付出非常多的时间与努力,团队中的每一个学生,包括指导老师都会尽全力来完成参赛项目的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是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掌握的专业知识的一种补充,同时也是对于新的、更难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来完成能力的积累和提升[4]。因此,学校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参与这样的竞赛,组织学生对于做项目的积极性,并且鼓励他们自信去参加这些竞赛,在设计的过程中,有专业老师给出及时的指导意见。这种参加团队竞赛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在竞赛过程中与对手的作品交流也是打开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角度,从中发现社会当前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方向与需求,这也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敏锐的嗅觉,时刻走在时展的前沿,了解全新的科学技术,取得自身的进步,并且学校可以以此来完成教学的实践模式。

6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理论教学有专业知识成绩来作为教学成果的检测,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做一个鉴定和评估。同时,实践教学也需要完成的评估体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系统而完整的评价。因此,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对于实践教学中每个项目和环节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评判,来对学生的学习和表现水平做出评分。为了确保对学生的全面分析,也是对学校实践教学体系正确性的验证,学校需要制定全面合理的评估体系,其中对于课程设计的步骤评分进行详细标注,对有参加“互联网+”大赛的同学进行专业技能的评估,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除了对学生的评价以外,为了促进学校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学校也需要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行创新与实践,并且加强教师对于教导学生的耐心,使教师和学生都有完整的可以依靠的评估体系。

7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跟上技术的更新,学校的教育非常重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不可缺少。通过对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分析,提出了实践教学重构的方式,来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重构的重要性进行说明。

[计算机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马春华,李成凤.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37(2):67-70.

[2]任永琼.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168-169.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教学实训 教学设计 教学改革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电脑的保有量逐年递增,已经从家家有电脑向人人有电脑的方向发展,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领域也就越来越向大众化普及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既是职业类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也可以作为其他专业的选修课。这门课主要培养学生组装和维护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能根据用户需要组装普通的家用机、商务机、游戏机,图形与影音处理机等不同的电脑,能对计算机的软硬件故障进行排除和维护,对计算机日常使用进行基本的维护工作,能跟进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适应计算机发展要求的岗位技能。

这门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不尽理想,因此想对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名称的界定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普通台式计算机的硬件组成,组装及硬件软件的维护部分。有些教材也定名为《微机组装与维护》,教学内容大体相同。因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其实就是普通台式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对于计算机的组成结构来说,基本的原理部分是一致的,掌握了普通台式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对与其他微型机,小型机等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是可行的,但是从实际的角度来看还相差很远,所以在课程的名称上需要重新定位。

2. 教学模式

2.1弱化理论,强调实操

无论哪类教材,都不可能兼顾到职业类学生的特点,对于理论性强的知识一是不想学二是学不懂,因此讲理论的效果和不讲没有多大的差别,而且中职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高技术人才,而是培养一般的技术工人,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就能满足社会中的岗位技能的需求。因此大胆地弱化理论,尽量少讲理论,对于难懂的理论可以不讲。理论讲解简单化,把重点放在操作的示范讲解上和实训上。把一些纯理论作为阅读材料处理。尽量把课堂从教室移到实训现场。

2.2启发提问,锻炼思维

启发式教学是非常成功的传统教学方法,学习计算机维护从组装入手,不论是硬件安装或是软件安装,不正确的装法就导致了故障的出现,同一故障可能来自于不同的错误安装,在讲授安装过程的同时也进行了故障分析,并常常采用启发式提问,老师给学生创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机会,为每个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思想和信息得到多向交流,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强了,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3 任务驱动,小组协作

将班级按四人一组,小组成员之间能够有机地互动和合作;采取以具体的组装实例为任务,提出要求;以组间竞争等模式,设计教学过程。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学生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4 利用网络,追踪发展

停留在课本上的计算机组装教学,是满足不了当前计算机发展的需要的。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上网学习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在网络上学习,结合课本的基本知识技能,追踪计算机发展的动态,了解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2.5 市场调研,联系实际

在电脑市场上往往能看到最新的电脑硬件,学到最新的电脑技术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更新,因此在学校的组装与维护教学中,组织市场调查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市场调查学习的方法,了解市场行情,逐渐掌握辨别真伪的能力,学会从最新硬件的说明书中学习最新的知识。

2.6 展开讨论,激发创新

讨论式教学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适合于讨论教学的内容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前先让学生明确讨论目的,布置讨论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讨论题目查阅相关资料、自学与讨论课题相关的内容,写出发言提纲;讨论时采用重点发言,随机提问、教师启发引导等多种方式活跃讨论气氛,讨论完后每人写一份讨论总结报告。例如:可以把不同的装机方案让学生讨论,让学生理解不同方案间的差异以及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关系。

3.考核形式

取消期末理论考试模式,在平时的实验实训学习中对操作过程、与他人合作、人品和职业道德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到期末时把学生平时的评价汇总,作为学生学这一门课的总评成绩,这样的成绩突出了技能,突出了岗位能力,突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也解决了评价的及时性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理论教学缩短,实训课程增多,解决了职业学生上课睡觉的问题;教学模式改变,实训课堂活跃了,学生能主动参与了;考试形式转变,学生不再无所适从了。通过教学改革,不但使学习成绩提高了,学生具有了岗位能力和知识技能更新的再学习能力,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袁福华. 任务驱动法在中职CAD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2011年教育硕士论文

篇(3)

一、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建立

1.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R( Virtual Reality) 是近几年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 毕业论文是一门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技术、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其基本方法和目标是集成并利用高性能的计算机软硬件及各类传感器创建一个使参与者处于身临其境的、具有完善的交互能力、能帮助和启发构思的信息环境, 即让用户在人工合成的环境里获得角色的体验。

虚拟现实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沉浸性, 是指观察者对虚拟世界的情感反映, 这种感觉能使用户全方位地投入这个虚拟世界, 这是虚拟现实的首要特征。交互性, 是指虚拟现实是一个开放的环境, 能对用户的输入作出响应, 并能通过监控装置来影响用户和被用户影响。想象性, 是指虚拟现实不仅是一个媒体、一个高级用户界面, 还是一个应用系统, 它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反映设计者的思想。虚拟现实的三个基本特征强调了人在这个系统中的主导作用。虚拟现实系统按其功能不同, 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和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其中,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是运用软件编程方法在显示器上显示三维场景, 用户通过键盘、鼠标等设备与虚拟场景交互, 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易于推广。

2.网络虚拟实验室

所谓网络虚拟实验室, 是指利用区域网或互联网, 由虚拟现实技术生成的一类适于进行虚拟实验的实验系统, 包括相应的实验室环境、有关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对象及实验信息资源等。虚拟实验室可以是某一现实实验室的真实实现, 也可以是虚拟构想的实验室, 虚拟实验通过虚拟实验室进行。在虚拟实验中, 实验者有逼真的感觉, 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好像是真正在现实实验室里近距离进行现场操作。在虚拟实验中, 没有一个有形的实验室, 也没有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实验工具与实验对象, 实验过程主要是对虚拟物的操作。

3.计算机专业虚拟实验室的创建

构建专业虚拟实验室, 其实就是搭建一个网络平台系统, 包括硬件、软件及管理三个方面。在硬件上,

目前各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络并接入了互联网, 这些基础设施基本可以满足需求, 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在软件方面, 一个是实验室平台软件系统的开发, 它与网站建设相联系; 另一个是网站的内容( 实验内容) 建设, 这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虚拟实验室应有可以做的实验来支撑, 不然软件平台就是一个空架子, 形同虚设。同时, 该平台上还应有实验管理的支持, 对实验仪器、实验报告、实验指导、实验成绩及网上答疑等进行有效管理, 并对虚拟实验室进行监控, 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室系统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 1) 实验管理模块, 由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仪器管理和学生成绩管理等组成。硕士论文在学生管理方面, 学生通过浏览器进行注册登录, 登陆成功后可浏览实验项目, 查看实验的详细资料, 预约实验项目及做实验的时间, 在线发送和接受消息, 进行问题讨论, 进行实验登记, 实验完成后可通过网络写实验报告并提交报告。教师管理方面, 可对实验内容添加、修改、整理、删除, 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列表, 批改实验报告, 填写评语和成绩, 提交批改结果, 与学生进行讨论。仪器管理方面, 对新设计开发的虚拟仪器上传并进行分类整理, 以便实验使用。成绩管理方面对学生的实验情况( 实验次数、实验报告及完成情况) 给出成绩, 并进行统计分析及提供查询等。

( 2) 仪器展示模块, 对虚拟实验室可用虚拟元器件、虚拟仪器设备分门别类地进行管理, 以图形的方式直观呈现出来, 供学生在实验时进行选择。

( 3) 实验指导模块, 包括实验介绍、实验方法、实验项目的重点及难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准备、实验任务、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的要求及实验应注意的事项等。

( 4) 实验报告模块, 主要对学生完成实验后, 提供相关的实验报告模板, 供学生下载, 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以及实验的结果, 完成后上传电子版实验报告, 由教师进行批阅, 并进行记载。

( 5) 实验答疑模块, 由专业教师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及时解答, 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实验。同时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掌握程度, 并及时反馈、调整教学。

( 6) 论坛交流模块, 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论坛进行充分的交流, 学生可以将实验中的收获、经验和体会及问题到论坛上, 教师可以将一些典型的问题提出来, 供大家探讨。学生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从中可以得到及时的实验教学反馈信息, 以便整改。

( 7) 虚拟实验模块, 是虚拟实验室建设的重要部分。学生通过该模块进行虚拟实验, 医学论文以达到巩固强化知识的目的。该模块内容根据专业学习的具体情况及实验建设条件, 可不断增加。计算机专业网络虚拟实验室系统的建设, 可以引入其他学校的虚拟实验室中。这种方式比较简单, 容易实现, 见效较快。但需要投入较多的软件购置费用,同时也需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调整, 有一个磨合期。另一种是因地制宜, 自主开发。根据本校的实际教学和实验情况, 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由任课教师或聘请部分专家组成开发小组, 进行一系列的虚拟实验项目的开发研究, 并将研究的成果连接到虚拟实验室中, 逐渐扩充直至完善。这种方式比较灵活, 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开发, 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容易接受, 并且经费投入较少。缺点是开发周期较长, 系统性不够, 水平有限。也可以将上述两种方式结合起来, 一是引入、购置部分自己不宜开发的实验项目, 二是结合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开发一些实验项目, 如非交互性的、演示性的虚拟实验项目等。

二、加强网络虚拟实验室的管理

1.加强用户管理, 为每个学生分配账号。对学生进入虚拟实验室, 使用实验室做虚拟实验等进行登记保存。鼓励学生经常访问虚拟实验室, 在上面提出问题、发表见解, 做好实验, 努力提高虚拟实验室的人气。

2.全天候开放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实自己动手组织实验, 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动手完成实验, 整理和总结实验数据, 职称论文提交实验报告,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个性发展模式转变。

3.组织专业教师网上指导与答疑, 参与论坛讨论交流, 及时批改实验报告, 为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提供服务。在虚拟实验室中, 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尽快给出帮助和解答, 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实验室论坛上发表观点,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使师生在虚拟实验室中有较强的互动性, 教师应充当好学生实验的合作者和知识的建构者的角色。

4. 对学生在虚拟实验室的表现及实验效果进行

评价。针对学生每一门课程的虚拟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网上提问、论坛发帖的情况, 给学生一个成绩和评价, 反馈给学生, 英语论文并与该课程的正常实物实验一起记入实验总分。教师也要在对学生评价的同时, 征求学生对虚拟实验室的意见, 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整改。

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建立, 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硬件设备跟不上实验的要求、学生实验时间不够用等问题, 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应用中还要注意处理好“虚拟实验”和“实物实验”的关系, 不能一味地强调虚拟实验, 要“虚实”结合, 既相互补充, 又各有侧重, 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同时, 在虚拟实验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一丝不苟的科学实验作风。 参考文献

[ 1] 王嗣源.虚拟实验室建设的初步探讨.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5( 4) .

[ 2] 蒋光明.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虚拟实验模型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3) .

[ 3] 易小琳, 王鑫等.网上计算机系统虚拟实验室的研究.计算机工程, 2002( 1) .

篇(4)

摘要 运用运动视频分析技术,对浙江省大学生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跳远技术进行运动分析研究,从运动视频分析角度上对运动员的跳远技术提出整改要求。

关键词 运动视频分析技术 着地角 扇面角 蹬地角

运用计算机对运动视频进行分析为体育竞技服务是近几年新兴的一项科学技术手段,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为国内高水平运动员,从事研究的人员也以计算机专业工作人员居多。随着视频捕捉设备、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该运动分析技术的门槛在逐步降低。

笔者运用了瑞士飞鱼公司的dartfis运动视频分析软件、两台Sony HDVF-EL100摄像机,对浙江省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技术动做进行分析,以实现高端运动视频分析技术在高校水平层次的运动员身上的应用。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浙江大学高水平运动队选手高水丰、陈伯好及参加浙江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的丁组选手,他们的平均成绩为7.32,最好成绩为7.53,他们的运动竞技水平代表了浙江省高校男子跳远的最高水平。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为进行本研究,本文作者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查阅了自1980年至2008年有关跳远技术研究、运动视频分析技术的论文近100多篇,并根据研究类别进行了分类处理。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了解跳远运动研究需要解决和目前解决的比较好的技术问题。从而确定本文研究对象的研究内容:起跳阶段着地角、扇面角、蹬地角。

2.图像解析法

视频摄像所用机器为两台Sony HDVF-EL100,架设位置如图1所示,一台距离跑道30m,主光轴对踏板后5m,距离地面1.2m,运用定点跟踪拍摄手法,对研究对象的跳远全过程进行拍摄;一台架距踏板平面5m处,高1.2m,主光轴对准踏板中央,拍摄研究对象踏板瞬间影像。拍摄速度均为50帧/秒。

所拍摄视频资料后期采集、渲染、解析、均采用瑞士dartfish专业版软件进行处理,研究距离的测绘上以踏板宽度20cm、和起跳板1m后进行标记作为参照,对研究对象的助跑距离,助跑速度变化(最后10m),起跳阶段时像分析、各角度变化、腾空角等数据进行测绘,获取所需研究数据。

3.数理统计法

用EXCELL 2003、spss 11.5软件对所获取研究数据进行升降序、相关系数分析、独立样本的T检验,回归方程建立,获取研究对象各研究参数的相关程度、显著性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着地角是反映踏跳瞬间人体重心和脚掌支撑点的连线和后地面水平线构成的矢量角,着地角的大小反映了运动员踏板着地时,人体重心位置的情况,着地角的大小能反映两个问题:一、如果着地角偏小,势必增加踏板缓冲,从而减少水平速度;二、也有专家认为,有关着地角大小模式的看法应该是辨证的。在适宜范围内着板角较小,有助于充分预先拉长起跳腿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加大起跳腿完成退让性工作的程度,从而加大起跳腿肌肉的弹性形变,有助于把助跑的动能转变成弹性势能储存在肌肉中,为起跳缓冲阶段获得较大的身体重心垂直速度奠定物质基础。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跳时的着地角一般在66度±3,费歇尔的着地角模式为64度~69度,BH·谢卢亚诺夫踏跳模式为65-70度。

从表2可以看出,浙江大学生运动员里着地角最大的是徐光伟57.09度,最小的是俞小波54.09度,平均为56.04度,五名研究对象着地角均未达到理论模式的范围。起跳扇面角是起跳阶段着地角和蹬地角形成的夹角,即180度-(着地角+蹬地角),它反映了在起跳过程中人体重心在水平方向的运动状况,与身体重心连线的夹角,它的大小表明在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距离和运动员在着板和离板两个瞬间身体的后倾和前倾程度,同时也间接表明运员起跳的速度,它也与着地角、蹬地角密切相关,三个角的和是180度。根据费尔歇模式看适宜的起跳扇面角,应为28―43度。

对于运动员在起跳时的扇面角,目前的研究认为,高跳型运动员缓冲动在身体重心离起跳脚支撑点垂直面前较远一些就已完成,随后即进入快速蹬期。这种类型的运动员在起跳时身体重心移动的扇面角较小,在起跳时水平度的损失较大,但腾起后获得的垂直速度也较大。而低跳型运动员缓冲动作完成要迟于高跳型运动员,有的运动员的蹬伸动作甚至要到身体重心移过支点正上方时才开始,其身体重心移动的扇面角较大。不过,这样起跳的运动员在水平速度上的损失较小,但获得的垂直速度也小。

从表2得出浙江大学生运动员扇面角最大的为俞小波,最小为高水丰,均值为52.85度,大于费尔歇模式的上限。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扇面角39.5度差异显著p

本文认为,影响起跳阶段扇面角大小的其中二个重要因素,一是起跳腿的抗缓冲能力,二是起跳阶段摆动腿的角速度大小。科研成果表明,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力量,占整个起跳力量的60-70%,换言之,就是摆动的作用要大于起跳腿的蹬伸作用。起跳腿上板时,摆动腿快速有力的摆动,可以引起起跳腿下压角速度的增大,起跳腿的积极下压,又会带动髋关节反向运动速度的加快,使得上板时送髋更充分,使板角相应增大。已有研究表明我国运动员摆动腿摆动角速度较小,外在表现为着板角和扇面角较小。另据研究证实,起跳腿平均摆动角速度与垂直速度增加值呈显著性相关(r=0.73,P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研究得出,目前浙江大学生男子跳跃运动员平均着地角偏小,增加了重心在水平线上的移动距离,不利于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的转化,扇面角平均值偏大,不利于垂直速度增加,蹬地角与理论模式对比也偏小,不利与垂直速度增加。

建议加强跳远技术最后三步的节奏训练,使运动员能有更快的时间完成踏板到腾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张贵敏.田径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301-302.

[2] 李玉刚等.运动训练生物力学基础[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

[3] 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6.

[4] 李建英.九运会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相关参数的分析与讨论[J].中国体育科技.2004(2):33-34.

[5] 马莉芳.我国优秀男子运动员跳远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7.

[6] 马克寿.跳远过程中几个技术动作的力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9(10):16-24.

篇(5)

1概念提出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课题,其内涵会随着多种因素而变化。就目前专业发展的整体环境而言,以下3方面认识是学界和业界较为一致的观点,即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应当关注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团队合作所需要的软技能;注重校企合作,紧跟业界最新进展;具备扎实计算机基础,能迅速适应和融入不同行业。当然构建各类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其中:短期目标是以企业为主,培养高质量软件工程人才满足产业需要;中期目标是满足工程教育认证要求,提升专业水准;长期目标是培养软件工程能力,满足新工科建设需要。以项目为核心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如下4方面核心特征。

(1)理念坚实,即在培养体系设计时强调软件工程专业理念,传递准确而深刻的专业理念,并让其跟随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这与之前学界所强调的“宽基础、淡化专业”的理念不是背道而驰,而是互补关系。首先,专业理念教育强调专业能力培养,源于专业但不拘泥于专业,更强调学生基于专业能力迅速适应所从事的行业,一通百通;其次,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但专业理念相对稳定,更能适应长期的从业需求。

(2)项目为核,即在培养体系中设计不同的项目贯穿整个培养阶段,依托项目培养项目能力。实际上,小到个人每日工作安排、大到探月工程,均可以项目为单位。项目是IT行业的常见的基本单元,或大或小或简单或复杂的项目将伴随着IT从业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毫无疑问,在工作中将项目做到优秀,将是对个人能力的极大肯定;同样,培养项目能力是最自然的人才培养要求,而通过项目本身来培养将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培养方式。

(3)实践为体,即将实践环节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程度形成理论与教学相互支撑的平衡局面,恢复实践在软件工程学科中载体、实体和主体的地位。软件工程专业自身是从实践中发展而来的,实践是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与灵魂之一。实践是检验软件理论、方法和工具是否有效的途径,“最佳实践”这一名词是对软件工程实践性的简要而准确的概括。在培养计划设计中,需要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目标、不同难度的实践,并考虑与相关理论课程进行融合。

(4)本硕一体,即贯通本硕界限,构造“教学与科研一体、本科与研究生一体、理论与实践一体”的互动形态。高水平科研与高质量本科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软件工程这一实践特性突出的学科而言更是如此。高效实用的软件工具、软件系统、软件方法既是研究的范畴,也自然能为本科教学所用。形成教学与科研、本科与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是提出教学模式的核心和目的之一。

2实践探索

2.1构建多层次的专业理念教育体系,夯实专业核心理念

专业理念相关的教育,不只在软件工程专业极为缺乏,在许多其他专业均是如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对立看待“宽基础”和“精专业”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在低年级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对专业特点认识不足,将其与计算机专业混淆在一起;缺乏专业自主性,专业基础薄弱等。同时存在计算机和软件两个专业的高校中,上述问题相当普遍。

为此,课题组从3个层面构建专业理念教育体系:①在时间上,建立从大一到大四贯彻始终的专业理念内容体系,保证在每个学年都有专门课程承载专业理念教育。②在内容上,根据专业理解程度对应的专业理念教育内容逐步深入。大一侧重理解软件工程自身内容;大二侧重理解软件工程对个体的要求;大三侧重软件工程对团队的要求;大四侧重软件工程对从业人员的要求。③在形式上,采用专家讲座、企业实习、专业课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更多的维度、不同的视角理解软件工程。

2.2构建多层次项目群,形成依托项目的软件工程能力培养模式

项目是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需要以项目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包括团队协作能力、软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为了满足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培养需要,需要多层次的项目群。①针对年级不同,项目侧重各不相同,大一项目以个体程序设计能力为主;大二项目以小规模软件设计实现能力为主;大三项目以具有一定规模和难度的软件系统设计实现为主;大四项目以具有实际项目背景的软件项目为主。②针对项目类型,建立了多种形态的软件项目以适应不同水平和需求的学生。比如在大三年级可以设立具有一定复杂度的软件项目,如传统软件系统开发项目;具有实际需求的软件项目;结合算法研究类软件项目;基于开源代码标注与提升的软件项目。为了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软技能,要求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共同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项目。项目团队必须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具有一个质量要求的项目,在此过程中培养在课堂理论讲述中无法锻炼的软件工程能力。

2.3恢复实践主体地位、深化知识理解与应用

实践既可以是一种方式,也可以是一种能力。无论是工程教育认证,还是新工科建设,都高度重视实践环节。由于软件的特殊性,实践在软件工程中的重要性更为凸显;相比于其他工科专业,如何强调实践在软件工程中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很难想象不具备基本编码能力的人被称为软件工程人才。由于软件的抽象性和不可见性,类似于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网络等课程中的基本原理,如果不通过实践是很难深刻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化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中,恢复实践的主体地位;更进一步,课题组将探索以实践为核心、理论为辅助的教学模式。

为了恢复实践的主体地位,在培养计划中调整如下:①在覆盖度上,对所有专业课程均设置实践环节,按照两倍的理论课时安排实践内容。②在集中度上,以课程群方式组合相关课程,同一课程群可以共享同一个实践项目。③在重视程度上,在计算工作量时,将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同等对待,激发教师积极性;同时将实践分数占比提高到不低于50%,强化学生对实践的重视度。④在形式上,设计了分散实践、集中实践、企业实践等形式以适应不同阶段的实践需要。集中实践是在每个学年的学期末安排至少3周的实践时间,全部用于单独实践;调整教学计划,将大四一整年空出来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实践。

2.4打通本硕界限,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氛围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而言,教学与科研是自然互通的,但相比于国外,目前国内软件工程的科研水准滞后于软件行业发展,难以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软件工程教育水准的提升。同时,国内目前软件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有一批是跨专业考生,或者调剂生,其基础距离软件工程研究有一定差距,需要尽快补足短板才能为研究提供基本能力支撑。在培养模式设计时考虑采取如下措施:①将科研课题以项目形式引入本科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将研究生和本科生搭配,增加项目的研究性。②要求跨专业研一学生参与本科的集中实践,与本科生组成项目组补足软件工程能力训练。③选拔部分优秀生进入单独组建的本科创新创业实验室,与研究生一起组队参与相关竞赛,以赛代练。④依托企业共建产学研究基地,派驻本科生和研究生进入企业完成相关项目。>>>>>推荐阅读: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探究

3教学效果

基于本文提出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组在湖南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进行了实践验证。为此,项目组对软件工程专业2016级培养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同时,课题组解决了诸多教学协调问题,在2016、2017、20183个年级同时实施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2016级培养计划在课程方面进行的修订,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需要指出的是,学校一般4年左右对培养计划做一次全面更新,以保证教学稳定性;但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并不适合,其原因主要是软件技术更新速度很快,4年时间一般都更新了一代,容易导致学校所学技术已经被淘汰这类问题。通过培养计划等调整一系列教学调整重组,湖南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各个年级、分阶段实施了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预期成效,具体包括如下4个方面。

(1)实现了从大一到大四全程贯彻软件工程专业理念教育。在培养计划中,4个年级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设置对应的专业理念教育课程,让学生逐步明确软件工程专业的内涵和本质。其中:将软件项目管理/C++(12160157,48课时)拆分为两门课,即软件项目规划与实践(16课时,计划在第2学期开设)和IT项目管理(32课时,仍然在第6学期开设),分别对应大一和大三年级的专业理念教育的载体课程;大二学年第三学期开设计算机系统基础(二)(将原第七学期开始的云计算理论及应用课程调整而来)作为专业理念教育的载体课程;大四学年通过完整的企业实践落实专业理念教育。通过完整的专业理念教育让学生初步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知识体系与学科范畴,理解软件工程技术与过程管理,以及软件工程专业的职业素养和要求,为从事软件行业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突破原先从属于理论的实践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在每个学期均选择一门或几门课程构成课程群(大三将软件工程、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综合实践(二)3门课组合为课程群),集中一个月进行以项目为载体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将关联课程组合为项目实践提供支持;在考核上将实践权重增加到不低于60%;在形式上,团队考核和个人考核相结合。根据培养计划安排,在第三学期和第五学期将专业课考试提前,分别为软件综合实践(一)和软件综合实践(二)预留4周时间进行集中工程实践,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第七学期的企业实践训练提供支撑。

(3)深度贯彻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思路,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调整培养计划,将大四学年全部用于企业合作,展开全面深入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行动。与国内知名软件企业合作,通过面试、笔试等环节让本科生和研究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实践,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提高综合素养,解决目前大四学年的课程教学质量差、教师教授热情不高、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学习等实际问题。通过实际的企业实践,让学生提前熟悉职场、适应工作氛围,锻炼沟通、表达等软技能,解决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问题,破解学生动手能力差、大四理论课程质量不高等问题。

(4)建设以软件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项目群。课题组建设了多层次的项目群,以适应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同时,以项目为核心和载体,让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充分理解软件工程的专业理念、实践在软件工程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在组成项目团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软件工程能力。基于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初步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2018年下半年全校性的专业互转中,软件工程专业首次成为所有信息类专业中申请转入人数最多、转出人数最少的专业(2018级新生60人,实际转入学生共计15人,湖南师范大学转专业公示名单);其中申请转入人数超过学校分配指标。这充分说明,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理念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专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同时,在2016级软件工程专业贯彻该教改理念之后对学生进行的教学调研数据表,学生对教改的满意度、以项目为核心的团队形式的实践方式以及个人能力提升度等方面的评价有明显提高。

4结语

篇(6)

关键词: 工业文化; moodle; 职业教育网络课程; 教学资源; 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1-61-03

System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industrial culture

Fang Xiaodong

(Donggua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China)

Abstract: After a survey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ultur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dustrial culture is introduced to the design of a competence-oriented platfor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network courses. The practical content, methods, paths and carriers of “Industrial culture in school and enterprise culture in class” are explored, taking the working valu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way of how to carry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 oriented network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twork environment is discussed. Vocational network designing strategies, process and methods are proposed under the guideline of industrial culture, to increase the developing quality of competence-oriented network course in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 industrial culture; moodle; vocational education network course; educational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0 引言

工业文化是多样性的世界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的产生即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的产生,文化的积淀即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的积淀,文化的发展即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的发展。当今世界先进工业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方向是在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指导下,以满足企业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要求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工作岗位实际需求而不是系统化知识体系来设计和开发课程[1]。我们认为,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工业文化的结合,可以为职业教育网络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以能力本位的网络课程教学环境也可以充分地体现校企合作办学的思想。

我国传统教育强调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思维习惯制约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网络教学给职业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职业教育的网络课程设计和开发大多只是普通高校课程的网上翻版,还未形成自己的职业设计体系和特色。因此,思考如何在现代工业文化的指导下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职业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制作出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的校企合作教育特点的网络课程,促进校企合作的教学设计等是十分必要的。

1 工业文化理论的职业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目前的职业院校教师受传统教育影响很深,在课程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授、积累,希望把完整的知识系统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学习观。对职业教育学习者来说,一个好的在校学习环境可以培养其综合的素质,这个综合素质的形成是由课程知识、人际关系和企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学习者可以在学习的过程充分整合校内外因素的教学设计来展开自己的学习活动。因此,职业教育的网络课程设计应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岗位具体需求重新设计职业教育内容,将传统教材按照学科逻辑呈现的知识点转化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学习者探究学习内容,并强调学习过程的教师引领性、学习的互动性、过程的挑战性和自觉性。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发生在一个从现实中提取的虚拟的任务环境中,而且更需要考虑学习中人际远程互动环境的支持及工业文化环境的支持。

工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职业技术能力网络课程设计,将摈弃传统的“知识体系”网络课程设计模式,倡导以工业文化对接的培训理念,开发以教师引导并协作实践的职业网络课程。因此,把学校学习和先进工业文化结合起来,共同培养技能型、实用性人才,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双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2 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的前期分析

2.1 企业文化的共性内涵

根据职业网络课程设计策略,工业文化关于从能力本位的职业培训理念出发,课程内容本身应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能激发学习者增进认知、情感和社会存在,并且强调“群体学习活动中的人际交互”特点。根据工业文化对接的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和方法,企业文化中的共性内涵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关键,该共性内涵应为许多教育者和企业界所参考,能在学习系统中被使用、参考或运用,基于某一学科领域知识,有一定学习前提、学习目标和学习角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2.2 校企合作领域的分析

本网络课程的核心是利用先进企业文化中的共性内涵获得的研究,主要从课程知识与企业具体岗位工作结合出发,对专业对口企业的工作项目进行具体调查、分析和研究,其总体目标是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计划中的基本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上结知识来执行企业中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了完成本网络课程的前期分析,必须收集企业文化、工作岗位任务、网络课程环境的相关信息,并分析和设计好本课程的学习目标。网络教学内容分析与设计主要包括学习者分析、教学任务分析、网络课程环境分析和学习目标分析与设计。

2.3 学习前提、学习目标和学习角色

学习前提是学习者运用该企业文化对象需要具备的知识,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完成学习后期望得到的知识。学习目标分为二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类型,即事实性知识、概念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另一方面是认知过程,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学习前提和学习目标都要结合学科领域知识进行表示。学习角色是学习对象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或作用,比如讲义、案例、练习、作业、测试等[2]。

2.4 自主合作学习的虚拟网络平台

课堂是教师的工作场所,研究教学就要必须研究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的课程需要一个平台,教学平台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先导。研究教学平台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网络课程管理平台是使用Moodle软件设计的,这是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是一个用来构建网络学习环境的软件包。Moodle课程管理平台除了可以提供多种教学资源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以外,还提供了多种活动类型:LAMS(学习活动管理系统)、Wiki(协作共享式学习)、作业、SCORM/AICC、测验、词汇表、投票、讨论区、专题讨论、问卷调查等。

2.5 学科课程分析

工业文化是一个形式化、明确的共享概念模型,提供了对某一领域的共同理解。构建学科领域知识体系是实现与工业文化对接的关键。为了规范网络课程计算机专业教学,在构建该课程群的知识体系本体时,我们选择动态网页制作这门课程,按教学目标与大纲要求,编写稿本,收集素材,然后直接在网络课程教学支撑平台上创建、编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我们预先制定了该课程的知识体系,把该课程按知识体系分为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三个方面。知识领域对应于课程层次;知识单元对应于章或节,它包含若干知识点和学习目标,规定有在线学时要求;知识点处于最底层,代表了知识单元中相对独立的主题模块。针对性的学科课程分析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技术模仿,欠缺创新;信息量少,欠缺思辩;课堂交互少,指导欠缺全面性;跟踪反馈不及时,欠缺课程延续性的问题。

3 Moodle平台管理系统框架

Moodle即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本平台的管理系统采用PHP脚本语言开发,符合当前流行的三层B/S结构,可以实现数据访问、业务逻辑和用户界面的分离,大量使用了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模块化的思想设计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Moodle平台是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即教育者(教师)和学习者(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

3.1 Moodle平台系统的功能分析

根据Moodle构建主义教学理念,建立起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网络课程,探索网络课程在职业技术能力教学中的基本模式,它的主要用户对象是学习者和教师,因为Moodle课程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所以很容易创建新的功能模块。Moodle平台系统具备的基本功能有:内容管理、论坛、测验、作业、聊天、选项表、日志、标签和调查等。此外,它还拥有诸如任务分配、联系、对话、签到、日历和文件管理等功能。

3.2 Moodle平台管理系统框架

3.2.1 从学习管理到学习服务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或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学习者的一个学习行为,为浏览阅读教学资料,完成作业或自测,参与学习讨论等[2]。该网络课程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服务、感知学习环境并提取教学资源将其呈现给学习者的功能。在构建moodle平台管理系统框架时,我们将平台设计思想从学习管理转移到学习服务,是因为系统具有动态适应能力,也就是能够感知学习环境,比如学习者偏好、企业特点等,选择相应的学习对象。

3.2.2 Moodle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Moodle软件实现的教学平台的系统结构是模块化的,这种结构设计灵活,修改和扩充十分方便,可以提供多种课程活动,包括讨论区、学习资源、学习日志、单元小结、聊天室和在线调查等。教师通过这些简单的设置就可以给课程加入这些活动模块,管理员可以通过管理界面选择安装各种活动模块,而开发者可以依据定义的接口开发新的活动模块。正是Moodle这种模块化的灵活结构设计给使用者、管理员和开发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选择空间。

⑴ 版块模块:包含HTML、主菜单、用户对象(教师和学生)、即将发生的事件、显示在线用户、论坛搜索、日历、最新新闻、活动目录、消息(师生、生生一对一沟通)、登录、课程管理、显示课程、课程\站点描述、RSS种子、随机词条(词汇表)、Blog。

⑵ 资源模块:包含网页、文本页、链接到其他网站或者本站文件、课程文件目录、标签。

⑶ 支持多种标准的活动模块:配备了一个SCORM模块,从Moodle 1.2起,可以导入IMS QTI数据流。有一个WebCT/IMS向Moodle转换的工具。还有Wiki、专题讨论、作业、投票、测验、聊天、讨论区、词汇表、课、问卷调查等。

4 基于工业文化理论的职业教育网络课程设计案例

以动态网页制作的网络课程来阐述职业教育网络课程设计。本设计案例考虑到动态网页制作实验的操作型、演示型和交互型的特点,以计算机应用技术理论及岗位工作实践为指导,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开发动态网页制作实验的网络学习环境,教学设计运用任务书或预习提纲将学生的课后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的联系起来。不论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学习,教学内容、目标、方法都是以“任务”为支撑,知识、技术、方法通过“任务”处理转化为能力,让学习者可以高效地进行动态网页制作分析实验。图2是工业文化对接的职业网络课程导学体系开发框架图。

通过对学习对象和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将该课程分为课程认知和实训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程认知部分,主要包括学习目的、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等,第二部分是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部分,主要包括文字、图片、动画或视频等,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情境,使学生在兴趣中产生疑问与动机,并结合教学目标进行与实训相关知识的学习。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或向老师咨询求教。实训部分主要是结合实践工作相关知识,以学习兴趣激发引入、以动手操作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交流为提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将学习者的个性学习与团队协作学习结合起来。这部分学习是对教学计划内容的延伸和知识强化,整个实训过程可由学生结合教学任务内容提示自主进行操作和完成,也可在教师指导下来完成。

5 结束语

本文综合研究了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与网络教学整合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管理系统,采用Moodle软件设计了一种先进的异步网络教学方式,同时将工业文化引入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管理系统架构中;分析了Moodle课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并设计了Moodle课程管理系统框架。本文已经构建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动态网页制作的学科课程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学团队共同实现了校企对接的实训项目的设计,接下来的工作是结合计算机硬件系统对教学资源进行建设和管理,根据Moodle课程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特性,研究如何使用Moodle软件技术来具体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所需的网上异步教学。

参考文献:

[1] 蔡新.基于投入学习理论的网络职业培训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9.6.

[2] 李晓锋,吴产乐.基于SLO与SOA技术构建新一代教学资源管理系统[J].中国电化教育,2010.1.

[3] 薛萍.基于Moodle平台的探究性学习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6.

篇(7)

论文摘要:简要论述了知识服务的必要性及开展知识服务的必要条件,提出了开展知识服务的主要对策:建立支持知识服务的管理机制、知识导航、参考咨询服务、推送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专题服务与定题服务。

引言

    知识经济的显著特征在于知识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在于产品和服务的日益信息化、知识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及竞争力更主要体现在其知识含量,而不是所需的知识信息资源数量。从表征来看,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是知识和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但更深刻的原因是社会机构核心能力的知识含量和不断发展这种核心能力和知识含量的竞争。传统信息服务主要体现在信息的组织、检索与传递上,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有效知识含量少,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求,难以有效地融入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核心过程。因此,必须重视对知识信息的吸取、整合、集成、创新,将信息服务融入用户问题的解决和环境分析之中,从而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创新的服务。

    在现代信息环境下,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信息获取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信息检索与传递走向非中介化、非专业化和非智力化,传统信息服务在用户活动中的影响逐渐淡化,用户关注的是如何浦获和析取解决问题的知识内容,并将这些知识内容创新、集成为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而将这些知识固化新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机制中。为此,需要直接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并针对具体问题和个性化环境,更加直接地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信息是知识的载体,信息的价值决定于知识的价值,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质上是开发和利用包含在信息中的知识,信息服务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帮助用户获得其所需要的某种知识。因此,图书馆要开展着眼于知识价值而非信息本身的数量的服务。衡量其服务水平的高低,不是以服务所提供的信息数量的多寡,而是以其所提供信息的知识含量高低为依据。知识服务是图书倩报工作的生长点,是发展知识经济和提高知识创新水平的有效途径。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的改变,信息服务将逐步走向更深层次的服务—知识服务。

2知识服务的条件

    知识服务是文献信息服务的深化,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文献建设、文献加工和文献传递,应当以知识存储、重组和配送为目的。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知识服务的工具。信息技术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增加了获取信息的广度,同时也使种类信息有序化程度增高;信息技术不仅打破了信息交流的时空界限制,而且使交流形式更为生动、直观,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意识,为知识服务提供了便利和有效的途径。

  2.1知识存储知识服务的前提,要求丰富、大量的知识存储作为保障。在过去,知识存储一般通过文献数量的增加来实现,而文献的丰富性又通常体现了知识的丰富性,但现代知识产品的激增和现实资金的限制,使全体图书馆都不可能只凭文献数量的增长来进行知识存储,而且,知识服务要求增加的是知识存量而不是文献数量。知识在文献中的交叉、重复是大量的,而这种交叉重复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图书馆的知识存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注意收集网上知识资源,增加知识存量。网上可提供全文信息,也可提供检索书目,包括图书、期刊、照片、手稿、音乐、电影等多种类型。熟悉网络资源,寻找最便捷的知识获取方式,增加知识存量,及时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是新时期图书情报人员的首要任务。图书馆存储的知识应该更加系统有序、便于利用。知识服务要求有序化应从文献单元深化到知识单元,实现知识重组,在信息资源的加工过程中,尽可能详尽地揭示出其中的知识内容,并建立完备科学的检索系统。

  2.2知识挖掘通过文献寻找其中的知识,只能得到固化、凝结了的显性知识;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因特网上的资源也只是数量庞大的表征性的知识资源,因此,必须深入挖掘,组成新的有用的知识提供给用户。知识挖掘利用计算机的特殊功能已逐步实现了网上信息的自动抽词、自动索引、自动摘录、自动分类、自动检索、自动翻译,进入了深度开发网上信息资源的智能化阶段。知识疙掘包括以下方面:a.采用智能化手段挖掘蕴藏于大量显性信息中的隐性知识。如通过全文文献的智能化类聚,得到专业细化、专向课题的知识;从期刊和博硕士论文的引文数据库中,得到学科相关的知识、成果评价的知识和核心期刊的知识等。b.从全文数据库中提炼出能够明确表达一个知识内容的知识元,形成相互印证、相互关联的“网络化知识元数据库’,并与各种数据库的全文进行链接,构成内容广泛的知识网络,为用户提供最方便的知识获取途径。。.面向特定类型的机构和群体,针对其具体用途,系统地采集机构中各种人群需要各种层次范围的知识信息,开发个性化知识库,并集成为更大的专业知识仓库。

  2.3知识组织知识组织是对知识进行整序和提供,既处理大量的现有知识,又能相对降低存贮知识的物理载体文献的盲目增长以免知识过于分散化。所以提供文献、评价科学文献和系统表述以生产新的便于利用和获取的有序化知识单元的处理系统即是知识组织。图书馆知识组织的目标是将处于无序状态的特定知识楠报,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使之成为有序状态的过程,其目的是使知识从无序变为有序,以便于知识的提供、利用和有效传递。对知识进行的任何组织都必须建立在知识单元—概念的基础上,知识是用知识单元及许多词语取句子的可能组合来表达的。

    知识组织的途径包括:a将时空相近的知识绒知识单元进行组织,实现知识归类和某一学科研究成果的对比研究,可以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率。b.将时间序列上相近、空间跨度较大的知识进行组织,实现某阶段不同知识成果间的交叉、渗透,有利于新知识的产生。。.将时间序列上跨度较大空间上相近的知识进行组织,可以得出某一学科的发展脉络,预测其发展趋势,找出某一事物发展的因素。d将时间和空间上差异都较大的知识进行重组,可以极大限度地发挥各知识单元的杂交优势,有利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新学科的产生。印刷型文献主要以分类组织法和效用组织方法,网络知识资源的组织主要通过信息专业人员编制主题指南和计算机专业人员设计出检索软件对网页进行自动搜索、加工和组织。

  2.4知识配送知识服务强调用户主动交流知识与思想,变知识备查为知识配送,为知识创新提供条件,促进知识由资源向资本转化。知识配送具体可由智能知识服务系统来实现。智能知识服务系统使用计算机网络为传输媒介,面向广大网络用户提供知识级的服务。它以交互友好的界面,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提供联机的信息检索、咨询及定题服务、信息的订阅推送服务等各项服务,以智能的知识过施和知识提取为基础。通过智能的过滤系统将根据用户的知识需求,从知识库中过滤出用户需要的知识,通过智能知识提取系统根据知识抽取规则从知识库抽取出知识,使之成为结构化信息,并将其提交给最终用户。

3开展知识服务的措施

  3.1建立支持知识服务的常理机制田于知识服务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目标化、个性化、集成化及动态化的特色,知识服务机制对组织结构的现实影响,正在管理个体、管理团队及管理组织的各个层面上产生。首先,建立动态知识服务团队。知识服务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较高.需要多方面人员形成团队才能开展知识服务。知识服务团队以特定任务为导向,以各学科专家为成员,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它要求及时提供最新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要求有效开发、监控和匹配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市场需要,并要求根据任务中心的转移和更替进行知识管理与服务团队成员的实时重组和调配。其次,创建知识服务需要的组织机构。对机构进行重组,使内部市场更加明朗,管理层级更加扁平,信息交流更加及时,资源整合更有针对性,组织内部协调更加有效,对外界的回应更加灵敏,管理成本更加经济。形成一种有效发挥全体管理成员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多样化组织结柯模式,并根据自身性质和任务、知识服务具体要求及管理环境的变化,建立多样化的知识服务团队。最后,强化适应知识服务要求的组织管理。在组织管理中,必须形成团队与团队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巷重的管理氛围,同时在承担不同管理职责、实施不同管理对策的成员与成员群体之间,建立交流管理知识、共享管理成果的运作机理和相应的联接机制,从而使知识服务团队在知识共建和共享基础上体现公平竞争。必须要有明确的、完备的组织设计与再设计的思路.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弹性,在管理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继续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3.2知识导航网络时代用户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法用宝贵的时间从极其浩繁的信息资源中搜寻有用信息。因此,知识服务人员要根据每一次服务的知识实际需求情况,创造性地动态地搜集、选择、分析、利用各种知识,创适性地设计、组织、安排和协调有关服务工作,建立相应的服务机制。积极帮助用户查找各个服务器在网上的地址.并通过该地址去访问服务器提供的知识信息。目前,搜索因特网信息资源的手段是利用一种“网络机器人.的软件在因特网上漫游,并且把他们存于本站点上,然后进行加工、组织和提供服务。尽管有世界上著名的、评价较高的搜索引擎进行搜集、分类、归纳、介绍,但由于分类的广泛,不能满足用户较专业的查询需要,需要经过专业人员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用户的需求,按照某种体系结构将分散的大呈原始信息进行科学整理和组织,编制专题性的、研究性的导航库,为用户提供其需求的知识单元。

    导航库应包括:a一批反映该学科专业的国内外信息资源的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o b一批原始信息,包括访问频率较高的原始信息资源的镜像、自建的信息资源等。。一套方便组织和用户查询的支持技术(检索软件)。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库的基本服务标准:内容全、导航数据全、导航明确、较好的链接功能和友好的用户界面、导航系统的良好维护。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ational information standard organization)、数字图书馆联盟(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全国文摘与信息服务联合会(nationalfederation of abstracting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学术出版协会(society for scholarly publishing)于1999年2月召开联合工作会议,提出无缝与无痛互联(seamless and painless interconnectivity),联接应该指向内容( content)而不是格式(format)嚷结构( super-structure)o国内一批学术性图书馆也为用户提供了精彩的网络资源导航。

  3.3参考咨询服务图书倩报部门的知识服务,主要体现在咨询服务上。包括基于图书馆文献资源收藏(实体收藏和收藏相结合)的参考咨询服务和基于图书馆文献资源收藏以外的其它资源(如事业网络资源、读者资源、场地资源、图书馆专业人员资源及图书馆品牌等无形资产)的综合咨询服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可分为结柯化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专业化咨询团队模式和律师模式等三种形态。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高层次服务业务的主体,而综合咨询服务是它的延伸和拓展。

    借助先进的it技术平台进行参考咨询服务是具有创新形态的知识服务。中国科学院建设规划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其参考咨询服务系统将通过网络建立分布式的参考服务系统模块,嵌入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各类门户网站,直接面向用户桌面提供个性化的参考源和问题解答。

  3.4推送服务网上主动信息服务系统是以‘推.( push)技术为基础的。推送服务是服务器根据事先规定的设置文件,主动从网上搜寻信息,通过筛选、分类、排序,按照用户的特点要求主动向用户推送知识信息,是基于internet /intranet网络环境的一个高度专门化、智能化的网络专题信息服务系统。知识信息推送服务包括:a,自动拉出。它有一组可供用户群经常查看的web页,并可保存起来供以后阅读,用户可通过电子邮件接收这些资料。6.频道式推送。这是面向特定学科专业用户群进行的针对性很强的知识信息服务形式,频道为一个定期更新、定期通知的w e6站点,频道推送使得用户像选择电视频道那样来接收获取由网站自动发送的最新专业和学科知识信息。。.自动推送。它根据自身的刷新时间信息,用户群可以预定推送信息服务。 d.邮件式推送。用电子邮件方式主动将所推送的信息提供给用户群。e.网贞推送。在一个特定的网贞内推送信息给用户群。f专用式推送。采用专门的信息发送和接收软件将信息推送至专门的用户群,如机密的点对点通信。

    推送服务将经过.筛选’续‘过滚’的高质最的信息主动直接推送至用户桌面.改变了用户找信息的被动服务模式.提高了信息服务的知识含最,受到用户的青睐。

  3. 5个性化定制服务个性化定制(personalized customiza-lion)技术是按用户要求定制特殊用户界面的技术。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北卡州立大学和康纳尔大学图书馆开发的my library,my gateway等个性化定制服务系统。

    my library由两部分组成:my links和my updates。用户油过id和口令认证登录自己的my  library,根据需要可以进入mylinks绒my u冈ales的界面。

    my links是为用户个人搜索和组织数字化资源的一种工具。用户利用my links可以方便地搜索、组织和维护图书馆网站提供的资源以及万维网上各种资源的链接:将个人所需要的资源组织在自己专门的my links中。用户可以在my links中创建不同的文件夹.将不同的数字化资源在链接不同的文件夹中,并可以对文件夹中的资源进行命名、添加和删除等操作;如果资源的url发生变化.也可以进行编辑.用户在下次登录时,就可进入自己定制的个性化界面。

    my updates是将图书馆新到的资源及时角知用户的一种工具。利用my updates,用户将需要定制其它需要输入my up-dates,系统就会定期检索图书馆联机目录中的新到资源,如发现有符合用户要求的新的资源.即自动发送电子邮件通知用户.用户就可将这些资源组织到自己的my u冈ates中。

    利用my library系统原理和方法,在进行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时,利用一个学科内的用户往往有类似的信息需求的特点.由学科馆员和专业用户相结合,提出需定制的资源,提供团体信息定制服务。这种个性化定制服务是知识服务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