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5 15:02: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

篇(1)

[关键词]网络发展;青少年;对策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被称为第四媒体的计算机网络在很多方面发挥的作用正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青少年是上网的主体,在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形成之际,更易受其他的思想的影响。我们应该关注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净化网络环境,尽量减少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促使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1.开拓视野

青少年通过网络学习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学习了文化知识,掌握了生活的技能。网络具有自由开放、内容丰富多彩、信息传达方式多种多样以及信息量大和虚拟性、平等性、多元性等特点,能够极大程度上引起青少年学习的主动性。青少年在上网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了解到新鲜的事情,了解到最新的时事,而且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诸如科技、军事、艺术、文学等各种内容进行检索,不需要查阅大量的纸质资料就能在短短几秒钟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网络的便捷性和信息的丰富性为青少年提供了多姿多彩的信息资源,极大的满足了青少年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增强

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使那些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诸如马云、李彦宏等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和创造力的重要性已经深深的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非常丰富,并且更新速度极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不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观念和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3.平等性增强,在虚拟的环境中主体意识增强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也许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中,因为我们是社会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现实中,教师和家长等是施教者,而学生则是受教育者。学生和老师家长处在不同的地位中,也就势必会有明显的区分。在网络世界中则完全不是这样,在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上下级之分,也没有领导与被领导之分。这样的一个网络平台,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鼓励青少年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来促进他们个性化的发展,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就能够与其他人平等的交谈,从而使他们的平等性增强,以及主体意识增强。

二、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1、网上不良信息过多,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消极影响。

2、对现实交往的冷漠。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却在各自玩着手机。”这句话充分显示了在当今网络发展的冲击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对现实交往越来越冷漠。人们习惯了用通过键盘、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进行聊天,在真正现实社会中却忘了真实的人际交往。虽然网络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丰富了人们的交际手段,但在虚拟的环境下人机交流排斥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相互交流沟通,“人为地”把青少年与现实社会“隔离”开来,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化。

3、网络上瘾给青少年带来不利影响。网络信息的多样化以及网络游戏的吸引,使部分学生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更愿意花大量的时间投入网络世界中。虚拟和现实世界的差别使青少年学生产生了逃避的心理,不愿意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

三、消除网络发展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的对策

1、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管,加大对网吧的监管,对不良信息及时加以管制。维护网络安全,努力创建干净、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2、学校要坚持以为指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进行教育。坚持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教育学生,教育青少年,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来凝聚力量,加强基本国情建设,加强党的方针路线教育。努力使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构建网络与社会互动的体系,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要共同联合,加强对青少年的网上文明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勇敢的面对社会。

4、教师应以“修身、育人”为已任,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净化学生心灵。教师的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灵世界纯真的形成,教育者是受教育者的一面镜子,教师平时的言行举止,像一张生动形象的图画展示在学生面前。作为一名教师应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环境、工作特点、经济收入。不但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广博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有了渊博的知识,崇高的思想,才能以自身的人格去纯净学生心灵,才能净化学生心灵中的网络文化。面对网络时代来临所产生的这些新动向、新特点,教师除了与学校和家庭紧密合作进行正面教育外,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些工作,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家庭上网情况,作民意调查,了解有条件上网的学生情况,与家长一起做好重点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休闲时间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休闲价值观、休闲态度和休闲目标,提高休闲生活质量,获得充实、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让学生从网上寻求刺激,追求低级趣味中摆脱出来,从而远离“网上垃圾”。

参考文献

篇(2)

一、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网络文化数量繁多、内容丰富,而且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青少年可以自由选取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各类文化内容,和其他爱好者进行有效的交流,有利于视野的拓宽和思维的开阔,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互联网相对比较自由的空间,可以促使青少年与其他人进行深入的心灵沟通,更好地展示自我,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特征。网络信息量大而且更新速度快,是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而且网络可以大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消极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少年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一部分青少年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中,体力和精力严重透支,学习成绩急速下降;网络文化的隐匿性和虚拟性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非常自由和轻松,久而久之,青少年就会比较依赖这种人际交往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反而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主动和别人交谈,不愿意靠近人较多的地方,进而影响青少年形成正常人际交往能力;一部分青少年受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开始抽烟、酗酒、打架,造成家庭关系高度紧张,严重者甚至造成家庭破裂;青少年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中,只有在网络中才能找回自信,无法承受现实中巨大的升学压力和复杂的人际交往,心理不堪一击。

二、网络文化环境下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

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内容和形式,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课比较单一,基本上由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多元的网络文化内容,快速、便捷的传播方式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积极跟上时展的步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由课堂逐步转向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新时期,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如果再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青少年肯定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学校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专栏、网上心理咨询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二)加强对网络文化环境的优化

加强对网络文化环境的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学校要重视并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提高学校硬件设施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第二,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内容是教师精心搜集和整理的,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激发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第三,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

(三)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识

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无处不在,而且类型多样,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互联网和计算机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教师要指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坚决抵制各种不良文化,合理利用各种有价值的网络文化。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坚决抵制网络的消极作用,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客观、公平地看待现实社会。在当前比较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者要认清当前的严峻形势,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篇(3)

【关键词】网络歌曲 青少年 道德发展

网络歌曲是指由网友原创、翻唱或改唱,且通过网络传播的歌曲,是互联网和音乐碰撞的产物。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1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网民中8~35岁青年占85.5%,其中24岁以下的青年占56%,18岁以下的青年占24%,也就是说,青少年是使用互联网的主体。网络歌曲作为网络的新生物,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尤其是喜欢新鲜事物的青少年。青少年作为网络歌曲主要消费群体,网络歌曲在这里的影响最大、最深。网络歌曲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发展有什么影响?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网络歌曲热的引导?这是我们需要探究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网络歌曲的特点

从2002年网络歌曲开始引起人们关注的起,短短几年时间,就出现了《两只蝴蝶》、《月亮之上》、《不怕不怕》等广为传唱的歌曲。也出现很多有名的网络歌手,如庞龙、香香、东来东往等。网络歌曲借助网络便捷、迅速的传播,使得好听的歌曲一夜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再加上轻巧易带的MP3和手机为网络歌曲提供了便捷的载体。另外,网络音乐向来都是“免费的午餐”,现代的数码产品粘贴、复制、删除都很方便,可以随心所选。当然,网络歌曲受到青少年的喜爱除了得益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外,网络歌曲本身的特点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一)歌曲选材贴近现实生活,易与青少年产生共鸣

“一首好歌除了让人爱听想听外,还要有让人的情感得到宣泄和抚慰的作用。”网络歌曲是“大众音乐”,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尤以爱情歌曲居多,也有描写理想、思乡、友谊等人之常情的内容。网络歌曲内容,大多通俗直白、感情真挚动人、旋律琅琅上口,让渴望张扬个性的现代青少年找到了情感宣泄的出口,于是这种流传形式就被喜爱网络的青少年广泛接受。如《不怕不怕》中的“看见蟑螂,我不怕不怕啦,我神经比较大……”这样无厘头的歌词,虽显荒诞,却也活泼搞笑。现代的青少年背负了太多的压力,他们渴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青少年的这种特质恰恰在网络歌曲中找到了“着力点”。尽管这种精神满足是短暂的、表面的,但对压力四伏的青少年来讲,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二)歌词新鲜刺激,迎合青少年的猎奇心理

很多成功的网络歌曲,都在歌词创作方面做到了标新立异。它们洒脱大胆、视角独特。由网络歌曲产生的“新创词汇”,也迎合了互联网中的新新人类——青少年的口味,他(她)们对网络歌曲的需求爱好是网络歌曲得以创新和发展的强劲动力。有些网络歌词尽管逻辑不够严谨,但听起来很新鲜。如“一壶漂泊”、“酒暖回忆思念瘦”、“岁月在墙上剥落”等。再如,网络歌曲的开山之作——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用音乐评书的形式说故事,除了表扬好人好事外,同时也告诉人们做好事的东北人身上也存在某种不足。还有《老鼠爱大米》,把爱情用一种市民白话语言来打比方,显得有趣而令人玩味。同时,网络歌曲的演唱风格也不拘一格,符合青少年的追求自由,彰显个性心理。总而言之,在学习压力和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网络歌曲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世界。

二、网络歌曲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同样,网络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如此。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积极影响

中学生面临着种种压力,各种各样的考试压的他们喘不过气,郁闷、烦躁、反感等心理必然产生。网络歌曲除了可以给青少年视听上的享受,还能够诠释、释放青少年困惑不安的心情,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暂时自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减少青年学生心理变态的几率。此外,网络歌曲的词曲贴切、平实,反映了青年学生的生活和审美追求,易于彼此产生共鸣。

(二)消极影响

网络歌曲让一些热爱音乐、热爱网络的人有了一片实现梦想的天地,无可厚非,也是值得大家肯定的方面。但也有黑色、灰色甚至是黄色的词曲充斥在网络上,对身心还未发展完善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潜在危害。

三、反思与建议

(一)构建优良的校园网络环境

学校应努力培养一支既懂得思想政治工作又懂得网络技术的优秀师资队伍。校园网无疑对青少年的影响甚大。“校园网对青少年道德主体的培养可以通过两方面来实现。一是建设网上德育课程。二是建设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网络文化。”开设网上德育课程,把课堂搬到网上。建立有教育意义的网站,如建立一些适合青少年浏览的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网站,让学生在网上消遣时也能受到教育。还可以巧妙利用网络的特性,进行德育方式的创新。如开设校园聊天室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还可以邀请专家设置专门的板块为学生提供网上咨询和辅导。“中国少年信息服务网”就是专门那位少年儿童设立的网站,少先队员们通过参与网站的各种活动,如网上作品展、网上竞赛获得知识,在娱乐中又受到教育。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理,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提高青少年对流行文化判断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念。首先,学校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学校网站、广播电视、报纸期刊、读书讲座、学术报告等各类校园宣传的活动进行引导与熏陶,弘扬文化精品意识,让学生追求进步的、高层次的、高品位的文化。其次,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充实青少年生活,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拓展自我的生活空间,满足学生对艺术和美的强烈追求,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释放,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有情趣和有意义。

总而言之,网络歌曲既然已经存在就有它赖以生存方式与理由,它的存在虽然是不以人的主观愿望和意志为转移,但我们可以选择正确地认识它,理智地对待它。我们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因势利导,以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郑霄霞.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文化[J].吉林教育,2005,(4):55-57.

[2]程海艳.网络歌曲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6,(6):74-75.

[3]安保丹.网络对中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J].青年探索,2006,(3):54-55.

[4]蔡音颖,叶亚玲.网络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2007,(8):93-95.

篇(4)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体质健康

1引言

互联网重置了人类现有知识的布局,更新了人类掌握知识的方式,网络及其所伴生的网络文化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19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球有6.94亿网民,其中美国有1.52亿网民,占其总人口的70%,中国网民总数达1.37亿,居世界第二位,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18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占17.2%,也就是大约2356.4万青少年成为网络文化现象的主要参与者、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是网络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主力军,可见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影响之甚。

2网络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2.1网络文化的定义

网络文化是基于网络技术发展所产生的,以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在结构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作为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即各种网络产品,是物质基础和载体;作为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的理性分析,精神层面包括网络信息、知识、心理、理念和精神,属于网络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对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起着主导和控制作用;介于物质和精神层面之间的是制度层面,包括技术规范、运行和使用的规则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等。网络把人、信息和文化三者融为一体而产生的网络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和人的智慧的结晶。

2.2网络文化结构形式的虚拟性

网络的虚拟是以数字化方式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务及其过程的模拟,其中也包括在客观基础上通过发挥人的想象力而产生的对于某些非现实事物的数字化建构。虚拟具有超现实的特征,是凭借数字化手段对于现实的超越。网络文化的虚拟结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网络文化认知层,这是网络文化的最深层结构,主要指基于网络的时空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想倾向,它形成独具特色的网络精神文化;第二,网络行为规约层,包括对各种协议的认可、对使用规则的遵守,它形成网民共同遵守的网络制度文化;第三,网络文化表达层,指外化于网民行为的网络语言以及网络朋友关系、网络行为方式等,它形成网络表象文化。

3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

3.1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使青少年能够很好的利用它快速的了解大千世界,增加了丰富的科学知识。网络的创造性催生了青少年的时代观念;网络的丰富性拓展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网络的互培养出众多的“网上雷锋”网络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价值。

3.2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3.2.1弱化青少年的民族意识。据统计当前网上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5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占0.01%。这表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占据互联网这一文化传播的制高点,一方面控制国家舆论,另一方面源源不断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扒阆”其价值观和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对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弱化民族身份逐渐消解。

3.2.2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察觉。据统计,日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这1%中,只有4%会被指控。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以及网上黄色流毒、黑色信息、暴力文化的泛滥使网络犯罪层出不穷,侵犯知识产权、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等案件逐年增多。

3.2.3影响青少年学业和身体健康。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占用了青少年大量读书、学习的时间,对青少年的学业有很大的影响。长时间上网,致使青少年由于睡眠不足而导致生物钟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同时,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一种姿态,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器,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睛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脖子酸痛、头晕眼花等等。

4结束语

总之,现在的生活,不能没有网络,未来的网络就是生活。网络和网络文化是现代人类必须面对的事实。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它的发展对我们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有的专家称它为“电子海洛因”。

网络文化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影响使复杂和多方面的,问题在于教育者如何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互联网对于现代社会的全方位的影响,而不是以传统的观点和视角来看新生一代的成长问题。因为网络时代为当代青少年赋予了与众不同的成长环境,相应也带来了独具特色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研究者需要对这种新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有比较情形的认识,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认真研究它,利用它来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洪洋.论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1):35-38

篇(5)

一、社会化和人格社会化概念界定

(一)社会化

本文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 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1]。

(二)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区别于他人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这是本文所使用的人格定义。人格主要是由认知能力特征、情感反应特征、意志毅力特征、行为动机特征、信念理想特征、道德价值特征、态度信仰特征、人际关系调节程度等个性要素构成[2]。

(三)人格社会化

人格社会化应该是是通过社会化的手段实现人格的整合并形成稳定的独立的可辨识的完整人格的过程[3]。

二、青少年人格的基本特点

(一)适应性强,学习能力突出

青少年是一个接触新事物最多的群体,他们思维开放,学习能力极强,而且生活相对自由,有较多的自我发展时间,所以敢于创新和尝试,不拘泥于陈旧模式,容易接受新事物,常常创造和领导着社会潮流[4]。不管现代科技发展的速度有多惊人,青少年群体总是能够很快地适应并学会应用各种新型科技信息传播工具,他们能够快速接受、适应社会上的各种新变化,并且将其以自己的方式应用到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二)求知欲旺盛

青年时期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期,其本身有着强烈的发展和完善的需求。青少年处于被动、长期封闭的教育系统里,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兴趣,而网络提供宽松的环境对青少年的求知欲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和鼓励。同时,青少年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人才特别是知识性人才是这个时代的掌控者。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迎接挑战,青少年特别注重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从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青少年认知不成熟,易受暗示

一方面,青少年认知的不成熟,使其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部分青少年树立不良价值理念、道德理念,无法理性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与周围的人、事、物,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等认知偏差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认知能力有限,该群体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差,信息素养低,极易受到他人的暗示、煽动和利用。

三、网络对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导致青少年认知的碎片化,不利于其认知深度的发展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人们已习惯了快捷的生活模式,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不仅使得快餐文化迅速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在信息接收上和认知上的碎片化,没有进行深度思考的过程,思维往往浮于表面。青少年表示,在网络上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信息过多、质量过低而无法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资源。

(二)网络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青少年人格的扭曲

在网络信息时代,一方面由于网络上存在着各种庞杂的信息,多、乱、杂是其主要特征,同时还有大量的垃圾信息充斥着屏幕。在这样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和真实性难以保证,甚至还有许多不健康的信息混淆视听。另一方面,许多网站、媒体出于利益的需要,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会夸大对事实的报道,存在媚俗化的倾向,让我们失去了信息的真实本质,脱离了真实生活的本来面目。而当代青少年群体由于认知尚不健全,辨别是非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处理大量信息的过程中会比较困惑,造成思想的混乱、人格的扭曲。

(三)对网络信息过分依赖,创新能力下降,人格的自我价值降低

青少年表示对于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他们更倾向于先上网查阅资料,利用已有的成果,而非先对其问题本身进行研究。在网上找到需要的资料后,大部分青少年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甚至还有一小部分的同学会直接复制、粘贴,而不是自己思考、创新。这就造成青少年思维模式的僵化,过分依赖网络,人云亦云,自我思考机制渐渐退化,不利于青少年的创新与自我发展。另外,青少年经常触网,巨大的信息输入同时也会挤占思维创新的空间,当网络社会中形成一阵又一阵的潮流,人们的思想会逐步接受潮流的领导,渐渐变得被动起来。

(四)网络沉溺容易引发人格障碍,造成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缺失

篇(6)

(一)信息网络的含义

信息网络指的是电子信息传输的渠道,这个渠道是线路、设备的总称。它是一个信息传输、接收和共享的虚拟平台,也是人们交流和使用信息的工具。为了达到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它把所有的信息联系起来。

(二)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分析

自从互联网登陆中国,对互联网最具有亲和力的是青少年,他们成了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决定力量。青少年网络利用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上网的时间比较长。社会上公共场所的网吧对上网者的年龄和时间有限制,尽管如此,还是有大量青少年每个星期上网十几个小时,青少年在寒暑假的上网时间比平时更多,有的人甚至沉溺于互联网,昼夜不下线。

2.参与人数多。根据近几年的调査发现,青少年使用网络的人数呈迅速增加的趋势,并且上网数量相当大,所有用户中青少年人数差不多占网络用户的四分之三。

3.网络沉溺较深。有关调查显示,40%左右的青少年将多半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网络上,他们通宵达旦上网,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和其它网络娱乐,甚至到了“痴狂”的程度。

二、信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不利于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其过程是不断地满足需求和追求自我实现。青少年在满足需求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面对一些压力和挫折,这是必然的。而一些青少年却将互联网作为一种逃避现实的工具,他们希望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需求能够在互联网上得到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能够在网络中去实现,沉浸在一种追求虚拟价值和幻想之中。

(二)网络不利于促进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网络里面龙蛇混杂,各种各样的信息相当杂乱,大大地超出了个人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水平。青少年的辨别力还不健全,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不能很好地在繁杂无章的信息中作出理性的选择,导致在他们的认知过程当中,大脑中接受的信息和他们自己能处理的信息之间不平衡。更可能会促使青少年一味地接受新的信息,而不懂得去思考和整合信息。由这种情况造成的认知懒惰会阻碍青少年认知逻辑思维的正常发展。

(三)网络束縛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在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大多数是经过刻意加工过的,所以展现不出真实的自我,而是经过各种包装过的心理。这种包装之后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离现实非常遥远,甚至完全不一样。虽然它为个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青少年通过网络文字来描述自我形象、传情达意,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健康积极的人际交往极其不利。

三、教育对策

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所以,运用什么样的对策去解决这些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应该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引导青少年充分认识网络的消极影响。网络是把双刃剑,既有好处又有弊端,就大多数情况而言,在生活中大家最先了解到的是它的优点。比如说网络上各种资源相当丰富,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传递速度较快、方便操作等等。但是在实际中它的弊端也是很多的,对于尚未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的青少年来说,其缺乏正确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负面影响就显得更加突出。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加强研究和探索,使尽可能多的教育T作者深刻地认识到网络的负面消极影响,从而更好的引导青少年对网络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积极引导青少年将网络和现实世界区分开来。网络最大的一个特征是其具有虚拟性,是虚幻的世界,网络当中的信息虚实不分,亦真亦假,不存在任何信任感和责任感。而青少年对于网络中的这些弊端没有清晰的认识,常常认为网络世界就是现实世界。导致他们在网络交往过程当中,当自我的感情受到伤害时,就有可能不再相信任何人,甚至游戏人生,荒废青春。所以我们要培养青年人要学会分辨网络与现实的区别,以便我们能在互联网上获得真实有用的信息,做到理性上网。

(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有效沟通,对青少年上网的情况积极进行管理监督,然而社会监督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主要是很多网吧和游戏厅,不讲社会秩序,肆意践踏国家的法律法规,将国家的相关制度当作耳旁风,完全不限制青少年上网的年龄和时间,一切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必须加强对社会上的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坚决清除非健康娱乐场所,引导其守法经营、文明经营。

四、结论

篇(7)

关键词:网络环境;青少年;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网络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重心已从原来的“知识教育”“智力开发”转向“健全人格的培养”。但是,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青少年人格发展状况和人格教育水平都还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如何在网络高度普及的情况下,使我国青少年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启迪,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

1网络对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影响

1.1青少年沉迷网络,意志消沉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环境所造成的精神和气质是人格形成的源泉,网络作为当今时代的产物,也已成为现代青少年成长环境中的因素。青少年养成健康的人格需要认识现实的自我,并通过外界影响以及自我的感受绘出理想的自我,能在社会的舞台上扮演真实的自我。网络作为信息高度丰富的载体能够促使青少年接触到不同于现实社会的信息,同时由于青少年人格尚不稳定,这样会导致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逐渐迷失自我。

1.2网络使青少年的精神世界空虚迷茫

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健全人格的核心成分,青少年自身的特质和网络多元化的特征,使得网络中可能会存在众多的不良信息,使人格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容易出现严重的偏差,距离国家所提倡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相差甚远。

1.3网络使青少年的审美低俗化

虽然把网络文化直接等同于低俗文化未免言过其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低俗内容,并且因为互联网监管不到位,使得这种低俗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作为网络消费的主体,青少年对网络低俗内容无戒备地支持和追捧,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审美低俗化。

2网络影响下的健康人格教育对策

2.1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提高应对网络的能力

教育工作者要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人格教育的重大意义,避免形式化地对待人格教育工作,要主动适应时展,对网络文化进行较为深入地研究。在与网络的接触中,把学生看作逐步成熟的主体,教师这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承认,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思政工作者可以亲身体验和了解网络,更准确地了解青少年的兴趣与爱好,就与青少年存在认知偏差的网络事件进行讨论,从而拉近了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在教育中,教师的魅力具有引导力和凝聚力,教师的示范作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化和教育青少年。

2.2树立学生主体参与的教育理念

互联网克服了传统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缺点,受众与传播者的界限被打破。青少年在网络中摆脱了单一受众的角色,作为创造者对网络内容进行分析,作为消费者也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意义,而是根据自己的认知主动地建构意义。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角色,由说教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人格教育方面,除了要在情感上满足学生,还要引导学生的情感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3树立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

教育只有回到生活的起点上,才会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陌生的材料熟悉化,在学生思维形象性与知识的抽象性之间架起桥梁。“在生活中”是指教育过程不能局限于课堂以及书本。只有走出教室,走出书本,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中渗透教育,才能实现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发展。“为了生活”是指为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建立联系,通过人格教育引导青少年构建自己未来的生活理想及生活方式。

3结束语

网络一方面使人们获得了许多新信息、新观念、新思想,另一方面,为人们展示了与现实不同的网络生活。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网络虚拟世界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运用正确的引导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杨森.论时尚的审美特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