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绘画艺术考察报告

绘画艺术考察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5 15:02: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绘画艺术考察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绘画艺术考察报告

篇(1)

韩金宝抽象绘画

2011.4.30- 6.30

西安么艺术中心

西安思班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思班都市建筑艺术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舞光食色

2011.5.6-5.29大未来林舍画廊

德国艺术家迪特・容(Dieter Jung)是将全息术(Hologram)用于艺术创作的先驱者,也是最早从事科技跨越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之一,30余年来在世界各地推动着科技结合艺术的创作方向。5月北京・大未来林舍画廊展出的“舞光食色”中,我们将一睹迪特1989年以来的创作。

戴玉强无电音乐会为“我们的家园”环保展助力

4月22日,“我们的家园”大型环保绘画展与戴玉强绿色低碳音乐会在北京世纪财富中心联袂举行,在世界地球日之际,以艺术传播低碳理念、用音乐关怀地球生态的公益主题点燃了人们环保的热情。音乐会将是国内首个纯无电音乐会,而绘画展环保公益的主题吸引了马六明、高惠君、冯良鸿、何文诀、段江华等50位优秀画家,他们纷纷提起画笔,创作了100幅全新的环保题材的作品。画展策展人、《中国当代艺术周刊》主编黄扉表示,“当我们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我们也在失去与自然的和谐。洁净的空气、干净的饮水、赖以生存的土壤、森林和草原、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是否会在未来成为一种奢侈的记忆,这完全取决于我们今天的选择。”

南方风景画派亮相美丽道艺术中心

4月16日,“南方的风景六家”油画展在美丽道艺术中心开幕,共展出雷务武、黄菁、刘南一、韦军、杨诚和庞海燕共6人的作品。这些出自南方风景画派的画作,不同于黄土高原雄浑粗砺的古老和沧桑,不同于北方大地璀璨金秋的坦率和成熟,也不同于青藏雪域纯洁高傲的孤独与固执。这是一群自觉追寻风景生命奥秘的艺术家,他们不倦的探索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犹如绿荫如盖的大树。

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大会即将召开

2011年4月28-30日,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大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与会嘉宾几乎囊括了国内艺术界所有重要人士,包括诸多在艺术院校任教的知名艺术家、国内大部分艺术院校的相关负责人、数家重要美术馆核心领导;国外嘉宾则包括数家国际知名艺术院校及知名美术馆、艺术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以及知名艺术史学家和策展人等等。国内与会人数超过百人,国外嘉宾分别来自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英国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法国巴黎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等。大会包括考察报告、研讨会、高端论坛、交流对话等形式,围绕“和而不同――第二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实验艺术教育的现状问题,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处境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此次大会规模空前,势必将在中国艺术院校及相关领域引发实验艺术的一股热潮。

FORCE文化空间开馆展:镜花缘

篇(2)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学生只有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才能激发建设家乡的情怀。如何通过优秀的民俗文化,培养有文化、知国情、爱家乡的青少年,这是山东省枣庄市第二十八中学思索探讨的一个课题。

枣庄市峄城区是老城区,汇集了枣庄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都成为最可贵的教育资源。枣庄二十八中以民俗文化开发和建设为着力点,把老峄县的民俗文化引进校园,通过丰富多彩的基地建设、灵活多样的校内外主题实践、系统生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切感受家乡文化魅力,体验家乡文化精髓,领悟家乡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民俗博物馆――传承历史开启未来

2008年,峄城区教育局引导各学校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的教育活动,用优秀的民俗文化浸润学生心田,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在与家乡人、家乡物、家乡事的接触和解读中激发报国之志,爱国之情。2012年,学校美术教师徐义锋在一节静物写生课上向学校展示了一件物品――卖芝麻香油的梆子,全班50名学生竟无一人认识,更不知有何用途。这事让学校深受启发: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我们这一代记忆中的生活用品,我们的孩子已不知为何物,若不及时对身边的民俗器物进行挖掘和保护,这些物件很可能从我们下一代的记忆中清零。我们了解到徐老师收藏了不少民俗器物,多为峄城老物件,小到一日三餐用具,大至宗教礼仪祭器,门类众多,大大小小塞满了他整个房间。徐老师也有意为学校无偿提供这些物件,供学生参观学习。为此,学校积极争取区文化局、区博物馆的支持,在校舍紧张的情况下,腾出400平方米综合实践教室进行改造,建成3个鲁南民俗博物馆展室。学校邀请当地民俗专家、博物馆专业人士对物品进行分类,逐一进行深层次文化价值挖掘,形成了文房用品、生活用器、百工工具、农耕文化、宗教器物、运河文物等50多个系列,涵盖了新石器时期到近代的民俗器物。这些极具鲁南地方特色的器物,涉及天文、农业、水利、历法、科技、饮食、书画、戏曲、消防、宗教等多方面,我们都辅助以展板予以说明。在每周二固定一个时间,民俗博物馆向全校师生开放,学生置身其中,拥有触手可及的观感和身临其境的体悟,历史与现实对于学生来讲变得更加亲切。每一次参观,孩子们都怀揣敬畏之心,向智慧敬礼,向文明鞠躬,他们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放置于中华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从中寻找到自我身份认同与归属感,形成自己终身的记忆。

民俗主题教育活动――触摸历史感受文化

学校规划开展了“亲近民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德育品牌建设工作,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的同时,把民族精神的激发与道德好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学校成立了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民俗专家、家长,成立研究社团,开展了戏曲才艺大赛、传统工具改造制作展、校园民俗文化大讲堂、寻找峄县古建筑、石榴器物主题展、“器物之美”绘画作品展、每月一次的民俗专家讲座等系列主题活动。学校结合教育实际,由家长委员会牵头组织,在博物馆、青檀寺景区、台儿庄古城、遗址公园、匡衡祠、女娲冢开展了体验式教育。

在主题活动中,学生带着心灵中的单纯与感动,去倾听沧桑往事,收集老城记忆碎片,回望飘逝的身影,去亲近这些存在于我们生活,更存在于我们记忆中的城市,也寻找教育的真谛――传承、守望与追求。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实现了“三个结合”,即与团队活动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与社会力量参与结合,吸纳社会各界支持民俗文化进校园;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营造全社会关心民俗文化教育的浓厚氛围。

民俗研究社团――怡情励志提升素质

学校每周三下午的活动课是民俗研究社团活动的固定时间,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查阅资料、校外考察、到校园民俗博物馆参观实物、亲临《走遍中国・枣庄篇》《古峄探密》拍摄现场等方式,在民俗专家和老师的辅导下,撰写研究报告。目前,已有10余篇民俗研究报告在省市级相关刊物和媒体上发表。同时,多数社团成员还兼任民俗博物馆解说员,通过对民俗器物的标识、讲解,进一步加深了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民俗文化综合实践课,也不仅仅限制在校园内,学生社团和小组走上街头,用画笔和镜头搜寻老峄县的印记,探访文明的轨迹。在老峄县古城墙遗址的现场式体验教学,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一个考验,教师从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需要其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调动多种教学手段,深化教育内涵。同时,教育现场体验开放式教学,学生们自己动手搜集整理家乡文化,自己捕捉信息,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还将民俗文化纳入校园文化整体建设系列,建起了文化石、文化墙、文化长廊、文化景观,突出了校园文化主题设计。

民俗文化课程――无缝对接深度融合

在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按照“人本、多元、整合、创新”课程理念,根据科学性、民主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原则,我们努力在人与自然生命、人与科学艺术、人与历史文化、人与社会生活四大门类中开发课程,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获得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学校开发编制了校本教材《古峄拾珍》和《承乡厚土》,并排入课程表,由专职教师严格按照班级课时授课。在七年级七班,王艳云老师把柳琴戏表演艺术家请进教室讲解柳琴戏,同学们听后感慨连连:“没想到家乡的柳琴戏原来这么美!”在八年级六班,徐义锋老师的美术课正展示汉代的铁犁,学生在速写的同时,对峄城悠久的农耕历史也有所了解。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融合,拓宽了民俗文化参与面,让更多的教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有效渗透民俗文化。在课程评价方面,实现了由分数向成果展示的转变,评价方式主要有考察报告、作品展示、演讲解说、随笔等,还通过制作展牌,组织书画比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主题班会、故事会、手抄报展览、动漫制作、民俗探究、文化收藏等展示性活动,来进行课程评价。民俗课程的稳步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课程彰显特色,文化促进德育”办学特色的形成,实现了“教育活动”到“教育课程”的华丽转身,使民俗文化教育迈出从“同制化”走向“个性化”发展的一步。

篇(3)

【关键词】专业采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一、艺术设计采风的教学内容

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学的核心,这是因为指导艺术设计创作实践是艺术设计学的最终目的。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技艺,需要通过设计实践来学习。有关艺术设计的学科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总结各专业艺术设计(如视觉传达、产品造形、环境艺术等)的设计经验,按照各种艺术设计的内容、特性、使用功能等,通过范例阐述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类是探讨艺术设计的一般规律,称为艺术设计原理。其中,作为艺术设计基础的形态构成和立体设计是研究形态各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包括静态构造和动态构造)的学科。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设计技术不一定都是手头的工作,也不仅是仰仗手的灵巧,有不少是靠思考进行理智处理的成分。当然,大多数还是由手和眼这些人体器官的灵活动作所承担的。因此,特别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并加强设计感觉及判断力方面的练习上。感觉的练习,一是靠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二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三是依照“计算-视觉化-对临-背临”的步骤,将计算转为直观化。

二、艺术设计采风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感悟能力

艺术源于生活,作为艺术设计的学生应该将自己的设计灵感深深地植入到民族艺术和民间文化的沃土之中,从艺术设计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本民族民间艺术的能力。如何使专业采风课程真正成为专业设计与实践教学的延伸,用以拓展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空间,对于培养学生感悟民间民族艺术和专业设计能力有着普遍的现实意义。

我国民族艺术和民间文化不仅丰富,而且根基厚实,影响深远,作为专业设计元素,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专业采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面向社会、深入生活,从传统文化民族艺术中汲取丰富的创作素材,感悟其文化底蕴,深入体验、学习其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开阔艺术创作视野,为后续课程摄取和积累必要的创作素材。因此,专业采风要根据专业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外出,选择带有鲜明传统文化特点以及具有专业价值的民族艺术集中地区进行考察,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民间民族艺术的设计精华,对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进行了解,捕捉设计灵感,获得第一手资料作为设计的前提元素。如服装设计专业采风一般会选择民族服饰相对集中的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进行民族服饰的考察。在这些地区,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体味华夏文明的深邃与悠远。通过深入少数民族村寨,走进少数民族家居,采集和观看他们的节日盛装和最原汁原味的民族服装,教师进行现场品评,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服饰艺术。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进行现场教学,尽可能地让学生多看一些东西,多了解一些东西,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从中汲取营养并运用于今后的服装设计和艺术创作当中。

专业采风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构建了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充分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设计品位,使学生在采风过程中不仅亲身感悟到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基本特征,还能够用全新的视角,更深刻地感悟到其艺术魅力,并最终将民族元素运用于专业设计之中。因此,专业采风对培养学生形成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设计风格和提高专业设计能力而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2.培养学生对专业资料、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

任何艺术设计与创作都离不开与专业相关的资料搜集,丰富的资料信息不仅是专业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还可以能动地激发创作灵感。现代社会人才能力结构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知识的创新能力上。因此,专业采风课程正是基于学生对专业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考虑,要求指导教师应根据专业需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收集、整理素材,研究、挖掘生活和传统中的文化艺术资源。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走进艺术作坊进行实践操作,参观考察各种民俗活动,让学生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有效手段获取专业素材,教会学生如何整理与归纳信息,以及如何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合理恰当地利用信息。

在服装设计专业采风中,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搜集不同民族的服饰资料,还要从民族审美、民族风格、生活习俗甚至地理环境等方面入手,发掘他们的内在联系,用记录法、测量法、图示法、拍摄法表达调查结果,这样可以将民族服饰造型设计及服饰图案设计最直观地呈现出来。同时,学生要对获取的资料、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出不同民族特定的服饰造型、结构、惯用的色彩和形式特征,发掘和体味出它的意蕴、美感和其中的民族审美习惯,并形成图文并茂的考察报告。由此可见,专业采风让学生对搜集、归纳整理资料、信息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锻炼了他们分析提炼资料、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并使之能够服务于专业学习与实践。

3.培养学生的成果展示设计能力

专业采风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表现与交流的平台,全面展示专业采风成果。当专业采风课程结束后,同学会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以采集的各地风土民情为素材精心制作参展作品,其中包括创作实物、摄影作品、绘画作品、手工艺品以及幻灯和录像等多种作品形式。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专业采风中所收集的素材,经过加工、提炼进行以民族为元素为主题的时尚服装设计。在他们的作品中除了可以捕捉到最新的时尚信息,还充分显示以民族服饰文化为根基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方法,很好地将民族服饰元素融入现代时尚设计当中,使设计作品传递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底蕴和深藏其中的民族精神。通过他们所展示的作品让人看到了成功的服装设计能力培养源于根基作用,而这个根基就是重点突出和透析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的内涵。是专业采风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民族服饰资源的丰富多彩,而这宝贵的资源必将成为他们今后职业生涯设计与创作的灵感源泉。

专业采风是艺术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它为学生提供了课堂教学延伸和拓展的一个广阔空间。专业采风作为学校教学的有益补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探索获取知识,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并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实践证明,有效利用专业采风的教学功能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增强艺术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鹏举,吕维正.艺术设计采风教学的思考.《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期

[2]刘萍.浅谈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采风教学.《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18期

篇(4)

一、仿制历史文物,创设历史情境

仿制历史文物,实际上就是“开放”学生的认识和体验,让学生尽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做出符合自己认知结构和生活体验的选择。这不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传统课堂上很少迸发的思维创造力。例如我们在学习参考了一些杂志和兄弟学校的活动情况后,结合学校“五四科学节”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仿制了以下几类文物:涉及中外建筑的有干栏式建筑、茅草屋、古亭、天坛、大理城、埃菲尔铁塔等;涉及社会经济的有先秦货币、清代漕运、京杭运河、独轮车、纺车等;涉及科技领域的有各式罗盘针、雕版印刷等;涉及军事领域的有攻城车、投石车、云梯、弓弩、直升机、航空母舰等;涉及文化、民俗、艺术类的有京剧脸谱(剪纸和绘画)、古代文字(篆刻)、秦兵马俑、旗袍、唐装等。每件作品都力求制作科学精美,外型相似、特点突出,除注明模拟制作的名称外,学生还精心配置了反映时代背景和功能特点的说明资料。这样除了展示学生操作能力之外还能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例如: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今要继续发挥作用,就必须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这种课外活动为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变得日益机械和麻木的学生打开了一扇新的情境之门,使学生对过去的历史产生了兴趣,并且可以在筛选与加工信息中体验到学习的趣味性和益智性,这是在书本学习中无法得到的。只有真正把书本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生成属于自己的历史概念并进一步发展更高层次的历史思维。

二、组织实地考察、拓宽课程空间

组织实地考察,实际上是“开放”教师的教学空间,博物馆、文化古迹、周边社区、都可以作为“教室”,它们可以作为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历史知识、培养能力的实践机会。实地考察是学科性、情感性、审美性很强的课外活动,学生可以在对自然和社会的考察中体验历史的悠久,发现历史的真美,感悟历史的价值。例如我们结合漳州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文物古迹众多,现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明清石牌坊、赵家堡、漳州文庙、天一总局旧址、工农东路军领导机关旧址(芝山红楼)等23处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实地考察提出了学习要求,要求学生利用黄金周考察身边的文物保护单位,以“爱我漳州,找寻家乡人文之美”为活动主题,先自主查阅相关知识、再参观并聆听讲解,并对观察到的实物、文字材料进行简单的摄录和记录。然后通过古迹的表象,了解历史实际,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和发展旅游经济,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的现实,进行一定的分析调查和成果展示。例如,福建土楼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传统,又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堪称“博大精深”的世界级民居瑰宝,作为中国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唯一申报项目已正式向联合国申报。学生积极参与了漳州地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宜楼、田螺坑土楼群、和贵楼等土楼知识的普及宣传,并对土楼保护规划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整治有了科学的认识。另外,学生还写出有关旅游经典线路、城市经典名片、古今漳州对比、漳台文化渊源、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和未来旅游发展的作用与反作用等考察报告,最后结合市政府“爱我漳州”教育活动制作了宣传展板。此次活动文化含量高、参与感强,不但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形成相应技能,而且突出强调了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体验和内化,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即我们身边的历史除了具有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之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我们不但要考察古迹,而且还要保护,更应该在发展中弘扬和壮大它。

三、开展专题探究,革新学习方法

开展专题探究,实际上是“开放”传统教材,允许不同的看法或观点进入学习过程。它重在改变学生被动听知识的方式,更突出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课外探究课程的开展与研究性学习类似,衡量一次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探究的方式和过程。我们曾结合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以全国都在开展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的系列纪念活动为契机,开展了以高三学生为主的课外专题探究活动,确立“走向海洋 和平崛起”的活动主题,既服务于高考热点问题专题复习的实际需要,又引导学生在历史的风云变迁中感受和把握好时代的脉搏,进而树立更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专题探究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尝试富有个性的研究性课程学习的结果。例如:学生在专题成果展示中体现了自主建构的有关内容,除肯定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观点之外,在郑和下西洋是不是“高投入低产出”、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中外交往影响的比较、古今结合认识当今政府的外交理念等问题上还广泛展开了思考和争鸣。另外,还涉及古代交通发展概况(陆上海上的丝绸之路)、相关地理知识和地图的理解运用、中西航海的比较、近现代史上的民族解放斗争和经济发展问题、科学认识“和平崛起”的战略思想等中外古今学科和跨学科知识的联系与建构。当然,整个学习展示中也自始至终渗透着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敢为天下先的民族精神,扶危济困、互助友爱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观。

四、关注热点风云,体现学科价值

关注热点风云,实际上是“开放”忧患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从关注社会现实中,体会历史育德育智教化甚至资政的功能。例如我们结合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胜利70周年等重大活动,在每年的校科学节上组织相关影片展,至今已观看了《百年中国》《地雷战》《虎口脱险》《拯救大兵瑞恩》《举起手来》《风语者》等多部影视片或记录片。目前在全国引起重要反响的《大国崛起》也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课程资源。

篇(5)

孙国清校长说:“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育的视野已经聚焦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聚焦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教育部颁布的《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提出了‘科目统整’和‘建立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联系’的精神和思想。在推进课程建设的实践中,我校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尝试开展多学科主题合作教学活动,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这一举措,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之举,而是多年来思考、研究、实践的必由之路。”

松隐小学的尝试给当今基础教育界带来了非常有价值的启示。

一、课程统整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

2006年,松隐小学被命名为金山区民族精神教育试点学校,在推进民族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开展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民族精神教育指导体系架构与运行机制的研究”,并实现学科育德的突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老师们的视野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语文拓展活动,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们提出了打破科际壁垒,实现无痕对接的策略,力求实现三类课程育人功能的整合。从两个方面入手开展研究。

一方面,围绕主题,设计系列活动。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册《梦圆九天》一文后,根据“国家自强”这一主题,结合金山区域的特点,设计了相关的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乡土教材《金山新农村――廊下的发展》,让学生从了解新农村变化,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又结合“新农村科技游”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我的家乡”系列主题班队会。

另一方面,结合主题,开展拓展活动。如,在小学语文第七册《花船》一文教学后,结合“人文传统”这一主题开展相关的拓展活动,指导学生调查了解本区域的乡土民间艺术活动:打腰鼓、打莲湘、滚龙、剪纸……同时,使学生知道腰鼓是本土的“一镇一品”特色项目。然后利用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观赏镇腰鼓艺术节的图片、视频资料,阅读乡土教材《亭林腰鼓的风采》,组织学生体验打腰鼓活动,感受家乡民间艺术的魅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发现,不仅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这三类课程需要整合,基础型课程中的各学科之间也需要整合。为此,他们借助“科技新农村,你我牵手行”开展了“立足课程整合,尝试学科合作”的活动,让教学从课内走向校园,从校内扩展到社区。各学科教研组根据主题确立了教学方案。如,结合新农村“摘草莓”活动,体育课设计了“摘草莓,看哪一组的速度快”的体育游戏;自然课设计了“新农村草莓的特点介绍,你想买哪一种”;数学课设计了“看一看,哪一组的分量最重的应用题”;品社课结合小组人数不同开展了“摘草莓”活动中公平性、遵守比赛规则的讨论;语文课则要求记录“摘草莓”活动的快乐和对新农村草莓的描写,让学生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长期以来,一个教师教一门学科,一门学科解决本学科的问题,是一种传统模式。多学科主题合作教学使多学科围绕同一教育目标实施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一大突破,它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而且改变了教学的技术方法,甚至还能以一种“新鲜的形式”有效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潜能。

金伟是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参与多学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他回忆起自己求学时代所接受的学习方式,两相对比,他深深感到,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有巨大的新鲜感和吸引力,这样的课堂,学生的热情完全被激发出来。平时的单学科与单学科教学之间除了与生活实际经验有关外,与其他的教学内容基本无关。但在多学科教学课上,各学科之间合作价值得到体现,教师围绕同一教学内容进行活动,各门学科都发挥着各自的优势,正因为各门学科所具备的教学方式不同,英语可以对话交流,语文可以欣赏文字的魅力,数学可以体会数字的力量,自然可以直观地感悟,美术可以充分地想象等,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效率更高。

年轻人适应能力强,特别是这种高效率的教学方式让他备受鼓舞,因此,虽然是一位教育岗位上的新兵,却很快成为教学一线的能手。

美术老师顾圣裔参加四个年级的活动,他更是感慨不已:“我参与了四个年级的多学科教学合作的美术教学。从一年级的树叶画、二年级的画画华严塔、四年级的设计腰鼓再到五年级的装饰母亲河。本次活动是一次实验,也是一种突破。作为参与其中的老师,我感到很荣幸。这样的多学科合作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知识,从动脑到动手,让学习内容从平面变成了立体,从而更易让学生掌握。作为‘小三门’的老师,特别是美术,我觉得与美术相关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无论是语数英还是自然音乐等。如,语文的诗配画,通过美丽的画面更能让学生了解诗文的含义,而英语教学更是离不开美术,老师通过一幅幅生动的图片让学生掌握单词等。美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学生表达情感与想法的一种方式与手段。因此,教师也应当多充实自己,不光是自己所教的专业领域,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都要了解和充实。这样才能更加具体和全面地教授知识。并且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也能在游戏中掌握知识,真正达到‘寓教于乐’。”

二、课程统整改变了师生的教学方式

2011年开始,松隐小学选择了富有区域特色的树文化、羊文化、腰鼓文化、塔文化、水文化尝试开展更深层次的多学科主题合作教学活动,成为学校深化课程建设又一次新的探索。

学校从“指导思想、活动主题、组织领导、活动时间、实施步骤”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并对全体教师进行解读。随后,从“多学科合作是什么”、“多学科合作为什么”、“多学科合作怎么做”三个纬度组织开展了全员培训。紧接着,学校又组织年级主任进行专题辅导,指导各组制定好年级活动方案。由于培训到位,指导有序,整个活动开展得有条不紊。

在此基础上,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各年级组根据活动方案,开展前期准备活动,组织考察,调查资料,制作课件,讨论教学方案。如,五年级组织学生考察了张泾河,拍摄了张泾河的视频,以张泾河资料撰写了“家乡的母亲河”教材,在年级组长牵头下围绕“教材”开展教学设计。四年级不仅组织学生观看了有关腰鼓的资料,还邀请部分家长演绎了真人版的腰鼓舞;二年级组织全体学生赴华严塔实地考察,并现场开展了“华严塔知识知多少”的知识比赛,为塔文化主题教育奠定了基础;一年级也组织学生参观了校园里的树木,由自然老师设计了考察记录表,使学生对树木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活动中,很多师生写下了参与活动的感受,学校组织了隆重的总结大会,对多学科合作活动给予今后的教学活动的启示及活动中有哪些还可以改进和深化的地方进行了反思,有效地提升了教师对多学科主题教学的认识。

多学科合作主题教学既打破了原有的教学界限,又传承了原有的教学目的,突出了主题,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首先是充分而合理地挖掘运用教育资源。其一,校内外教育资源的运用是多学科主题合作教学活动的基石,能否合理灵活地运用区域资源决定着活动的成效;其二,运用资源的过程本身也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创造了特殊的学习经历,很好地诠释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的意义,各年级都牢牢地抓住了关键问题,为有效实施多学科教学做好了铺垫。

其次是确立明确而有效的教学目标。如果说资源是多学科主题合作教学活动基石的话,那么,目标的确立则是多学科合作之魂,所以目标的正确定位非常重要。他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量:

(1)可替代性。多学科合作主题教育目标可以替代年级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主题资源可以替代教材。如,五年级在“家乡的母亲河”五门学科合作的教学中,他们确立的认知目标与教材的阶段目标是一致的,而情感目标的达成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的认识能力,更能为学生认知目标、方法目标达成服务,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一年级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之间的合作教学也体现了这一特点,语文课借助树叶形状在学习儿歌的基础上创作儿歌;数学课计算各种树木的多少;英语课借助树下的活动展开教学,与本学科教学目标融为一体。

(2)系列性。多学科合作各学科之间的目标形成一个系列,一个系统。如,四年级在腰鼓文化展示中,语文拓展主要以了解亭林腰鼓为主,而数学则主要强调参与腰鼓人数,美术课则结合小学生特点描绘多彩的腰鼓形象。各学科目标既相互独立,又浑然一体,形成系列。

(3)相辅性。多学科合作各学科之间目标相辅相成,不同学科发挥不同特点,为总目标服务。如,张泾河贡献大、参与腰鼓人数多,华严塔历史久,数学课最能发挥优势;而感恩情景音乐课的魅力最大,一曲感恩的心表演唱,使亲情得以升华;参观、考察最能发挥自然课的特点;展望未来,描绘前景美术课最拿手。

在多学科合作之间的各门学科准备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收集、取样、绘画、表格制作、社会考察、访问,同时,让单学科明确在多学科合作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各自的优势,对今后的单学科教学起到指引性作用。

既然是多学科合作,接受研究任务后,分工协作显得尤其重要。组员中除了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外,还有美术、信息、体育、探究、自然、音乐等老师,颇有“各民族大融合”之势。作为团队中的一分子,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无论板报书写,还是图片收集;无论创设游戏规则,还是电子图片设计,大家按照课题安排进行工作,积极投入,认真负责,一鼓作气,毫无怨言。每一位教师、学生都在活动中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四年级一位同学在学习腰鼓文化后这样写道:

在那节自主拓展课上,我了解了亭林的“一镇一品”腰鼓,了解了腰鼓文化、打腰鼓人数,还画了自己想象的腰鼓。有三个老师同时给我们上课,让我们感到非常新奇,虽然每个老师只讲短短的15分钟,但我有了巨大的收获。第一个15分钟是语文老师上的,我了解了腰鼓的由来,腰鼓的形状,还看了视频,真让我耳目一新!第二个15分钟,数学老师和我们一起统计了近年来打腰鼓人数的不断增加,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让我感受到腰鼓的魅力。最后一个15分钟是美术老师带领我们画自己想象中的腰鼓。我画的是亭林人民收稻谷的场面,我还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五谷丰收。当我把我的腰鼓展示给大家看时,别提有多高兴了。这节课让我终生难忘。

三、课程统整让学校走向健康发展轨道

毫无疑问,课程统整成为学校发展的一个有力的抓手,极大地激发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天地间人是最可宝贵的”,人的因素发挥好了,其他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多学科合作的探索让松隐小学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各方面工作都上升了一个层次。

从开始时的疑惑到实践后的感悟,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在挖掘资源中教育渠道得以拓宽。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渠道是封闭或者是隔离的,即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学科教学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多学科主题合作教学是一次基于对家乡感情培植的实践,围绕着学生身边的“事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对家乡的情怀,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情感会转化为学生积极向上的源泉。

陆晓颖老师在活动反思中写道:“接受任务时我就想,数学课该怎样与腰鼓文化结合呢?后来,我查阅了有关介绍亭林镇腰鼓文化的资料,亭林镇打腰鼓人数发展的数据触发了我的教学设计灵感。我把亭林镇2006年到2010年打腰鼓骨干队伍人数的发展和统计知识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画折线统计图体会到打腰鼓活动在亭林镇地区正红红火火地开展,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鼓励学生为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丁老师在执教五年级“水文化”之后深有感触:“家乡的母亲河”主题合作教学材料取之生活,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学生对这样的教学充满兴趣。我们不仅只限于学生接受文本的学习,而且从接受到实践,让这种情感在学生身上不断延续、发展,达到教育最终目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第二,在合作分享中思维视角得以拓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引领学生主动地思考,提升思维品质。多学科主题合作教学打破了教学常规,突破了思维定势,扩展了思维视角,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执教一年级“树文化”的数学老师有这样的体会:在刚刚知道要结合“树文化”来给孩子们上一个10分钟左右的数学课片段时,虽然上课时间并不长,但还是感觉有点难度。怎么充分利用这10分钟,怎么让语数英三个教学片断更好的衔接,如何精致地设计内容,是个难题。最后决定让他们根据校园中树木的数量来编加、减法应用题,既能符合我们一年级的“树文化”主题,又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按照应用题的知识结构,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思维不呆板,不受拘束,具有创造性,想方设法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产生全新的思想。尽管在这样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还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但通过这一系列听、说的训练,学生看、听、说、想的能力有所提高,也为以后的应用教学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第三,在智慧碰撞中合作交流空间得以提升。

英国作家萧伯纳曾形象地比喻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主张“自主、探究、合作”的积极学习方式,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多学科主题合作教学不仅关注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及学生同伴之间的合作形式,而且关注了教师间的教学合作交流,营造了智慧共享、合作共赢的氛围。

一年级“树文化”执教老师之一陶老师有这样的体会:由于学生们才刚刚一年级,他们会说的单词和句型还不是很丰富,所以,我很困惑,不知如何恰当运用以“树文化”为主题的英语教学小课堂。这时,组室长丁老师就给我出谋划策:“可以尝试教学生们树木的英语表示方法,再可以说颜色,算数量。”这真是很好的主意。“一年级已经学过了动物和动物的声音,何不以树下的活动为切入点,上一堂对话活动课?”同组盛老师的指点对我来说如沐春风,一下子感觉思路开阔了。于是,我马上着手去准备,并结合自己上课活泼生动的特点,搜集了许多符合一年级学生特点的生动活泼可爱有趣的图片。最后,学生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操练了对话,并且,他们爱上了树,爱上了树下的小动物,也爱上了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