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5:02: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博士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管理学博士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洋博士和本土博士哪个职称晋升快
中医学论文3000字(一):中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协同培养初探论文
摘要:双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文章从中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角度论述双导师制的内涵,探讨双导师制实施的优势,提出了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寻求一条培养中医临床医学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新途径,有利于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4-0125-02
中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继承与发展祖国医学的重要力量,其医疗素质和科研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医学的发展前景。导师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基础,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旨在向社会提供高层次人才,满足各级医院医疗人才的需要。随着我国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增大,中医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人数也日益增加,同时师资严重匮乏,导致教学压力增大,传统的单一导师负责制难以满足现状,如何将科研与临床落实在研究生教学中以及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是当代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双导师制的现状及内涵
双导师制是指由学校内的科研及基础指导老师和一个校外(研究所、医院)临床实践的指导老师组成的双导师队伍,利用校内外丰富资源,共同指导研究生科研、临床上的学习,培养出更全面、更高层次的医学人才。通过校内外两位导师的配合,共同指导、联合培养,充分发挥双方优势,目的是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校内导师一般由具有较高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综合能力较强的导师担任,研究生前期的课程及基础学习由校内导师指导,是研究生专业知识的领路人,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学习平台,督促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校外导师一般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及高尚的医德医风、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专家学者担任,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解决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发展空间。两位导师优势互补,集思广益,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研究生学业。
二、双导师制的优势
校内导师主要指导学生理论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其掌握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用深厚的理论基础及科研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为研究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平台。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专业课,校内导师可给予其较好的指导和答疑解惑。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是给予学生临床上的指导,提升其临床技能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良好的医德医风和较高的沟通技巧,言传身教地影响学生,学生长时间与临床导师接触和学习,形成初步的临床技能、职业判断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两位导师合作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技能操作、毕业设计等。双导师制的优势有以下几点:(1)两位导师合作,相对于单一的导师制度,具有更好的专业知识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够扩展研究生的知识面,使其视野更加开阔,对医学科学的认识也更加独到及深入。(2)以往单一导师制是导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而双导师制实现了学生与导师以及导师与导师的三方交流,两位导师通力合作,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方积极合作讨论,导师之间也能相互切磋,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培养方法,同时能够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与想法。(3)从传统中医师承或者单一导师制的角度看,传统的师承或者单一导师制往往受到学术保护思想影响,容易听取一家之言,不能打开思路、博采众长,不适合现代研究生培养,而双导师制的建立,两位导师各有所长、集思广益,同时给研究生提供不同的思路。
三、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师承及单一导师制度,是一种新型的研究生制度,存在未确立双导师具体职责、研究生对导师的认同感低、校内外导师之间缺乏交流以及专业学位培养定位不明确[1]等问题。首先,导师资源不足,导师资格的确认和遴选制度不完善,导致导师的能力参差不齐,不能给予学生应有的研究生培养支持,且部分校外导师带教经验不足,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不明确[2],未确立两位导师具体职责,校内导师可能由于科研压力疏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把临床实践作为研究生的主要工作,而临床导师忙于本职的临床工作,甚至还要负责规培生、实习生、见习生、研究生、进修生的带教工作,带教不严谨,培养计划未落实,从而使双导师制有名无实。同时双导师制中还存在两位导师交流较少的情况,缺少一个健全的研究平台,两位导师可能是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处于不同的机构,双方或与研究生的三方交流不足,无法系统跟踪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内外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双导师制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单一导师制的新型导师制度,双导师制提供的多层面学习平台的优势同时也给研究生带来了一定压力,研究生在繁忙的学业中既要临床轮转完成规培计划,又要完成学校要求的科研学习,部分研究生暂时不能接受和适应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是一种适合现代研究生培养的新型导师制,但由于目前制度尚未完善,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如何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对研究生培养的优势,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四、构建双导师制的建议
1.各大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招生规模,保证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保证导师能有充足的时间对研究生进行教导,在毕业时严格把关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
2.要建立健全双导师制。在研究生导师资格的确立和遴選上,必须严格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责任心强的专家学者,能够带领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帮助研究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社会提供高层次的医疗人才。
3.明确双导师的具体职责及对研究生培养的定位,将双导师制度落到实处,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相关细则,如研究生学位论文具体由哪位导师推进,规培轮转计划由哪位导师负责跟进,等等。虽然两位导师具体职责很难细化分工,也容易出现导师之间各管各的情况,但是只要清晰地指出两位导师的培养责任,同时发挥研究生自身积极性,在两位导师之间沟通交流,双导师制的实施和研究生的培养就能够落到实处,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
4.調动研究生积极性,增加研究生对双导师制的认同感[3]。研究生是学习的主体,研究生只有从心里认同、接受双导师制,才能在两位导师协同培养中获益,也才能保障双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因此,学校和导师均应与研究生多加沟通,让学生明白双导师制的内涵和优势,能够主动参与两位导师组织的学习和实践中,否则只会徒增研究生和导师压力,影响双导师制的实施。同时,研究生作为培养的主体,应明确自己的培养计划,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出更加严格的培养计划,在两位导师通力合作的支持下,高水平地完成研究生的学习。
五、总结
在中医专业学位培养中开展“双导师”制度符合现代社会和医疗环境的需求,能有效提高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而为未来医疗事业提供高水平人才。中医专业型研究生,既要完成学校的课题及毕业论文,又要在医院完成临床轮转,高校与临床医院通力合作,优势互补,相互交流,不仅帮助研究生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宽了眼界,增强了医院的科研能力,还提高了高校的教学质量。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调研与探讨论文
摘要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调研,了解国内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现状,分析各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及权重,探讨影响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相关因素及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问题,探索中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途径和方法,为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具有前沿知识、创新能力以及掌握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重任,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纵观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发展,其重点逐步经历了由教育制度完善到提高研究生质量的转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六大发展改革任务,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稳步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指标是博士学位申请者在获得博士学位时的质量。目前对博士生培养质量及其评价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界与舆论关注的热点。
1研究背景
博士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质量,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所学知识的综合体现,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博士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是改进和完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管理方式的有效途径和检验指标,对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研究方法
2.1资料来源及方法
通过调研国内具有中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选取其中已有中医学博士毕业生的14所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以下简称“评阅意见书”),对其评价指标进行归纳整理分析。
2.2评价指标名称统一化
对各中医药院校“评阅意见书”中评价指标名称描述的统一性问题,参照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书,对同义的名称信息进行统一。“论文选题、选题价值、选题”统一名称“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点、论文的创新性、论文成果的创新性、创新性”统一名称“论文的创新点”;“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论文写作能力与总结提炼、写作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写作能力”统一名称“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科研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科研作风”统一名称“科学研究的能力”;“理论基础、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统一名称“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论文综述、文献综述、综述”统一名称“论文综述”;“论文价值、实用价值”统一名称“论文价值”;“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研究方法和技术水平”统一名称“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
3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比较和分析
将14所中医药院校“评阅意见书”中的评价指标进行统一处理后,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指标权重满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论文选题”(92.86%)、“论文的创新点”(85.71%)、“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85.71%)、“科学研究的能力”(71.43%)、“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71.43%)、“论文综述”(64.29%)、“论文价值”(14.29%)、“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14.29%)、“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7.14%)、“工作难度和工作量”(7.14%)及“论文规范性”(7.14%)。
指标重要性赋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论文的创新点”(28.75€?3.6)、“科学研究的能力”(26.2€?.69)、“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21.37€?.23)、“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20€?.92)、“论文价值”(18.4€?.43)、“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18.4€?.34)、“论文综述”(17.967€?.467)、“论文选题”(17.438€?.166)、“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12.725€?.41)、“工作难度和工作量”(10€?.71)及“论文规范性”(10€?.70)。
权重满分比大于50%的指标有6个,包括“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点”、“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及“论文综述”。根据评价指标权重满分比值可以看出,50%以上的中医药院校对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时都选用“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点”、“科学态度和写作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及“论文综述”等常用指标,这些常用指标中“论文的创新点”、“科学研究的能力”、“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赋值均比较高,是影响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
权重满分比小于50%的指標有5个,包括“论文价值”、“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及“论文规范性”。说明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各院校也有一些特异性的差异,根据评价指标权重满分比值可以看出,部分院校尤其看重博士学位论文的“实验数据处理与文献资料引录”和“设计思路与方法研究”两个指标。
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4.1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4.1.1指标体系的可靠性
本研究收集的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来自于国内具有中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且国内普遍认为培养质量较高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基本涵盖目前国内中医药类高校对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各个标准。具(下转第69页)(上接第67页)有较高的权威性,协调程度较高,充分显示了评价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4.1.2指标体系侧重中医学学术学位型博士培养特点
相比中医专业学位型博士,学术学位型侧重于中医学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中医学科学研究人员为目标,其学位论文应更注重研究创新性,对中医学领域在知识和认识上能作出独特而有意义的贡献。指标“论文的创新点”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该各评价体系中给予了较高的权重,这也充分显示了学术学位型博士培养特点。
4.2问题与建议
4.2.1采取多元模式,分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把握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也成为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各高校须以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的目的为出发点,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博士研究生,分类构建学术学位型和专业学位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对不同学位类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
4.2.2進一步探索描述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针对现有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缺陷,突出量化评分作用,有利于更清晰、更精确有效地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水平,这也是评价制度更加成熟、更加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就评价博士学位论文整体质量和创新性而言,描述性评价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其评审意见的指向性和主导性仍是显著的、有价值的,对培养单位改进博士生培养工作,提高培养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们认为以描述性评价为主,发挥量化评价的有益作用,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4.2.3鼓励专家及导师参与,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任遂虎、孙晓玲《毕业论文写作方法精要》
罗立桂 (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艺学博士)l
一直以来,写作指导教材的编写者都要面对悖论和两难选择:如果编写的教材,理论化程度太高,就会脱离写作实践,不能很好地指导写作行为,没有实用价值,结果只能被人束之高阁;如果过于注重操作性和写作的具体经验介绍,理论性不强,又会被人指责为术科,没有学术价值。因此对于写作指导教材的编写者来说,学理性与实践性之间的尺度很难把握。就实际情况来看,有关指导写作的教材数量繁多,种类不少,但是很多指导性不强,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写作教材无力解决。目前特别需要既有实践性又有一定的理论性,能够切实解决学生写作实际问题的著作出现。大海捞针,沙滩拾贝,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孙晓玲副编审、文学院任遂虎教授编著、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毕业论文写作方法精要》(下称《精要》)一书,就是一个难得的指导学生写作的好教材。本书作者孙晓玲同志从事学报编辑工作多年,精通学术论文的规范、格式等相关知识,任遂虎教授一直从事汉语写作教学工作,有非常丰富的写作教学经验,他们经过数年努力完成的《精要》一书,对毕业论文写作中的相关问题与事项作了全面、细致的论述和介绍,内容涉及论文概念与文体特征,选定论题与收集材料,调查研究与拟定提纲,构成要素与
文本格式,论证方法与说明方法,初稿草拟与文稿修改,文字校对与文面布局,成绩评定与举行答辩等相关常识及相关的方法和程序等等。该书直面写作现实,很好地把握了学理性与实践性之间的尺度,解决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一些令人困惑而又多年未解决的问题,使该著呈现出不同于其它同类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教材的鲜明特色。
注重概念的辨审,从认识论的高度解决问题是《精要》的第一个特色。编著者敏锐地发现了,长期以来在毕业论文写作实践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认识上混乱不清,从而影响学生写作和教师指导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审,廓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迷雾。首先由于毕业论文和学术论文在文体属性上是一致的,所以人们常常认为写毕业论文就是写学术论文,没有认识到毕业论文和学术论文的区别。一些学者写的有关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书,就把毕业论文和学术论文混为一谈,在书中一味畅谈自己撰写学术论文的经验,内容过于专业化,没有普及性,指导很难落到实处。用学术论文的标准去要求初学者,显然不合适,往往会使初学者感到?无从下手?。本书开篇明义,第一章就对毕业论文的含义进行了辨审,既指出了联系,又看出了区别。概括了毕业论文不同于学术论文的特征:受导性、习作性和考核性。并且恰如其分地比喻了两者的关系,?学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是正式的‘演出’,那么,毕业论文则是为‘演出’而进行的‘彩排’。‘彩排’是为‘演出’而做的必要操练,但毕竟还不是‘演出’。?清楚明白地阐释毕业论文的概念,准确地定位毕业论文的标准,以防学生写作和教
师指导时,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毕业论文定位不准,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等问题的发生。其次,调查报告能否作为毕业论文看待,人们的认识存在着分歧,有一种意见认为调查报告的写作,有利于学生认识、研究现实问题,可以作为毕业论文的一种形式。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调查报告只是一种实用性文体,没有学术意义,不能作为学术论文看待。《精要》专辟一章探讨这一问题,分门别类地考查调查报告,从概念上辨析了不同类型的调查报告,最后明确指出,?研讨性的调查报告,可以作为毕业论文的一种形式?。将研讨性的调查报告归入毕业论文形式,并对其写法做了具体阐述。这一概念的辨析,具有创见性,符合实际情况,拓宽了毕业论文文体选择的范围。
《精要》的第二个特点是过程论和要素论的结合。已有的写作教材、专著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体例安排:一种是静态的块状的结构布局,主要论述文章的构成要素;一种是动态的箭状的结构布局,即描述整个写作行为的前后过程。《精要》一书另辟蹊径,注重动静互补,即把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和文本构成要素结合起来加以讨论,既考虑到文章制作的动态性,又考虑到文章静态的结构性,从而有利于初学者通过?经?、?纬?两线编织文章框架。首先从静态角度看,毕业论文是一种文本形式,学习写作者应该掌握其构成要素才能去写,本书第四章详细阐述了构成毕业论文文本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四要素及各项的作用和写作要求。从动态方面来看,毕业论文写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一系列环节和程序构成的。本书指出毕业论文的写作,一定得按照?选题—集材—研究—写提纲—修改—定稿?这
样的环节进行,形成有序的工作流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具体引领和指导。不论哪一个环节完成得不好,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难以形成符合要求的文本。因此书别看重写作者在论文写作整个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三心,四严,五勤?的行为要求,?三心?即细心集材,热心研究,虚心求教;?四严?写作者要有严实的知识、严谨的学风、严格的程序、严密的方法。五勤,即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写作者要眼勤以观察,耳勤以听取,笔勤以记写,腿勤以访查,脑勤以思考。对写作过程的重视和具体环节安排,既符合学校规定的教学环节,又可以使学写毕业论文者有章可循,按照既定的阶梯走,熟悉写作论文的具体步骤,加强了论文写作的受导性。本书重视过程论还表现在对毕业论文评价、答辨环节的内容安排上。论文评价、答辨环节虽不属于写作过程,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评价标准对学生论文写作有导向作用,答辨环节又是学生必须参与完成的,只有答辨通过,毕业论文工作才算正式结束。本书第十章提出了?六度?:即适度、新度、信度、效度、标度、达度作为毕业论文的评价标准。为了便于操作,还把评价项目具体划分为选题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过程评价四项,并且提供了详细的论文评价表格,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评定学生成绩时也可以作为参考。
现在该谈《精要》的第三个特点了,即在指导方法上注意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精要》是依据从高校普通学生和成人学生毕业论文中收集而来的现实材料撰写的,编写者最了解对象需要什么,了解在写作中存在哪些问题,为了能使本书真正起到毕业论文写
作的导向作用,在体例安排上既象一般写作指导教材一样,用大量篇幅从正面引导学生,依次详尽而细致地介绍了毕业论文的相关概念与文体特征,选题与收集,调查研究与拟定提纲,构成要素与文本格式,论证方法与说明方法,初稿拟定与文稿修改,文字校对与文面布局等基本知识,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更为重要的是本书的第二章分析了学生毕业论文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从选题、思想认识局限与文本格式三方面总结归纳,例举了常见的具体问题,告诉学生不应该怎样写。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和现实针对性,在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可以对初学者起到一种提示、警戒和预防的作用,防患于未然。
《精要》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兼顾,分类介绍。现行的许多毕业论文指导教材都偏重于文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或者是文、理科论文分别论述。文科毕业论文和理科毕业论文分属不同学科,统而论之,往往不能兼顾文、理科论文的特殊性,指导性不强;分而论之,往往会遗失毕业论文作为一种文体的统一属性。本书前四章介绍了毕业论文作为一种文体的统一属性,分别阐述了毕业论文的含义、特征,选题与集材,构成要素及相关要求,例举了毕业论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第五章把理科论文分为实验型论文、理论型论文、科研综述论文、科学调查报告四种,第六章把文科论文分为论述型、评价型、介绍型、诠释型五种,并且分别介绍了各类论文的文本格式与写作要求,第十一、十二章,又分别提供了理科、文科论文写作案例。在章节安排上兼顾文理,既介绍了毕业论文的统一属性,又对文、理科论文进行了细致分类,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对号入座?,有章可
学位论文 数字资源 开放获取 高等学校 现状
一、开放获取及其数字学位论文资源
学位论文,特别是包括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在内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由于具有独创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是了解当代最新学术动态、掌握科技信息、研究学科前沿问题的重要资源,对科研项目的选题、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理论观点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报信息资源,越来越受到科研、教育和学术界的重视。但是,由于学位论文一般属于非卖品,在作者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后,绝大多数学位论文不公开发表或出版,而是由指定单位收藏,所以属于用户难以获取的灰色信息资源类型。目前,国内可利用的数字学位论文(以下简称学位论文)资源大多数存在于商业化数据库中,仍然处于本地有偿使用的封闭状态,限制了其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令人可喜的是,随着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免费全文为特征的开放获取运动的快速发展,涉及到的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类型日益增多,其中也包括高校学位论文资源,使其也成为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类型之一。近年来,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高校的大多数学位论文资源已率先实行了开放获取,大陆地区高校目前也有少量的学位论文资源加入开放获取。这些都为学位论文资源方便地获取和利用,以及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二、我国各地区高校数字学位论文资源的开放获取现状
1.大陆地区数字学位论文资源的开放获取现状
相对于台港澳地区而言,我国大陆地区学位论文资源的开放获取比较落后,只有少数加入到开放获取行列,专门的学位论文资源网站极少。目前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仅占全部资源的约2%,有约3万篇。绝大多数(约80%的100余万篇)被商业化数据库公司所垄断。如果需要开放获取大陆地区的学位论文资源,目前可以利用的途径有学位站、信息资源网站、专题数据库、文档资源分享网站、搜索引擎网站。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网站,目前只有“辽宁中医药大学硕博论文库”提供约900篇;信息资源网站“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目前提供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4 000余篇,但大部分为年代较久的旧资源;来源于各类专题数据库中的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依据各数据库的收录数量多少排序为:“休闲旅游特色数据库”6 800余篇,“茶叶研究数据库”4 500余篇,“民航机务专题数据库”和“浙江农林大学竹类数据库”各500余篇,“麻类文献数据库”约400篇,“汽车职业技能培训数据库”和“中国汉代画像石砖数据库”各约200篇;文档资源分享网站如“爱问?共享资料”“百度文库”“豆丁网”等可提供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约万篇;搜索引擎网站如“谷歌”“搜狗”等可提供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约万篇。
2.台湾地区数字学位论文资源的开放获取现状
相对于大陆地区而言,台湾地区学位论文资源的开放获取比较先进,资源内容的新颖度较高,目前最新可开放获取2011年的学位论文资源;年代跨度也较长,可达半个多世纪,即从1956-2011年。目前已检索到台湾地区学位论文资源可开放获取的资源网站53个,总收录学位论文资源72万余篇。其中收录20万篇以上的是台湾“国家图书馆”的“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收录5万篇以上的有“台湾联合大学博硕士全文影像检索系统”和“博硕士论文联邦查询系统”网站,收录1万篇以上的有“国立中兴大学中文电子学位论文服务”等8个网站,收录5千篇以上的有“中原大学博硕士论文数据查询”等11个网站,收录1千篇以上的有“朝阳科技大学博硕士论文系统”等15个网站,收录1千篇以下的有“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博硕士论文系统”等11个网站。“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收录的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最多,截止目前有22万余篇。其依据为“依据教育部97年(注:公元2008年)7月23日台高通字第0970140061号函:为促进学术传播,博、硕士论文应以公开利用为原则,若作者欲延后公开则需订定合理期限,其期限至多为5年,且应避免永不公开之情况。”台湾资源网站中约2/3的学位论文资源可以开放获取,部分资源为延时开放获取,也有部分资源仅对本地开放,也有少数收费资源。
3.香港、澳门地区数字学位论文资源的开放获取现状
目前,提供学位论文资源开放获取的香港地区网站有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网站。其中“香港大学学术库: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论文在线”网站收录约2万篇,“香港科技大学学位论文”网站收录2 000余篇;“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电子论文服务”网站收录4 000余篇。目前提供学位论文资源开放获取的澳门地区网站有“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电子论文服务”网站4 400余篇。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开放获取学位论文资源的新颖度都比较高。
三、数字学位论文资源开放获取的途径
1.数字学位论文资源网站
关键词:档案学高等教育;中国;加拿大;比较研究;武汉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2.1培养层次。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养目标。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2.3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2.4师资队伍。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61.5%;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化的前提下,分类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指导档案研究生教育和档案就业工作的开展,使美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档案学教育的典范。而我国与加拿大都没有档案工作机构为高校档案学教育进行类似的实际调研,并指导其制定培养目标,这是两国档案学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分为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硕士、博士阶段均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本科毕业后希望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学生,增加其专业技能性课程的比重,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实习机会;而对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开设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大都处于导师助手的位置,在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下,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不符合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制约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瓶颈。
3.2课程设置在坚持特色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内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浓厚的“档案”特色,如,设置了《档案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管理与著录》等课程。由于其档案学专业是由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课程和培养项目的设置还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校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档案、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文档一体化、图书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档案学学科指导委员会提出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档案学高等教育要真正达到此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学到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打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隔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也大都依托历史学或图书馆学建立起来,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学科发展的独立性,我们过多地关注削弱甚至消除与历史学、图书馆学有关课程,今后,我们应该适当增加这些相关课程的内容,达到“厚基础”的人才要求。此外,为了适应学科、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如英语、计算机能力。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质量 监控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31-02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良好实验技能的学生,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完成上述任务的重要途径。[1] [2] [3] [4] [5]准确把握实验教学的现状,找出其薄弱环节,并进行相应的改进,加强教学环节的训练,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方法。近年来,我们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实践教学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既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包括实践技能的提升。“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获得知识,甚至创造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密不可分,要综合、全面地发展。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湖南大学材料学科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开办的矿科、窑科和机械科,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则成立于2000年底,具有“老学科,新学院”的特点。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成型与控制两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其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两部分,即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实验及实验课程。课程实验隶属于核心课程,随课程开出实验课、课程设计等教学内容;实验课程则是指单独开设的,主要以创新性、设计性及综合性为特色的实验教学课程。此外,还有未列入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三、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
要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除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外,还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实验教学监控途径。这个过程既是对学生实践过程的检查督促,也是实践教学指导的重要内容。与通过实践教学进行人才培养一样,实践教学过程与质量的监控方式同样具有多种形式。实践教学的监控,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掌握,也是对实践教学过程的了解,是一种实践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在监控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师生的教学积极性。下面就我们所采取的监控途径进行逐一说明。
(一)结果监控
结果监控,也就是成绩监控,是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综合表现,是一个具体的成绩。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成绩,但也不唯成绩论英雄。学院目的是要培养既有较好的学习成绩,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
从2012年开始,学院组织了全院本科生参加的金相大赛,并在此基础上选拔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性的比赛。2013年选拔的3名学生在第二届全国金相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学院还获得团队优胜奖。除此之外,学院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不同级别的大学生英语竞赛、物理竞赛、数学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道达尔”高校环保科技创意设计大赛、“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长沙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4年3月,学院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中更是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这充分表明,通过锻炼,学生已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
(二)过程监控
经过多年的实践,作为工科专业的任课教师都深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院各级机构和实验中心也为各位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让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
核心课程所属的课程实验,任课教师都会准备详细的教学日历,对每次实验内容进行规定,不会随意减少实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会因为是课程实验而降低教学要求,反而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特点,每隔一定时间就对实验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
实验课程和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其重要性,并提前做好准备,教师将学生实验内容的预习情况纳入考核,每次上课前,任课教师都会对预习情况进行提问,并做好记录,作为预习部分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会对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表现情况进行记录,确保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真正的实验环节锻炼,而不是仅仅得到一个最终的总成绩。
实习环节的监控相当重要。不论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还是毕业实习,带队教师都制订了明确的实习目的和计划安排。实习开始前,教师都会把实习单位的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掌握实习的基本情况,通过查阅资料,带着问题去实习。对于时间较长的生产和毕业实习,学生以顶岗实习或跟班劳动的方式,深入生产一线,掌握现有的生产流程。从具体的操作中,获得真正的工程体验,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期间,还通过向实习单位有关人员了解学生的实习表现等情况。在实习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做好实习记录、实习鉴定,书写实习感想和心得,最后参加学院组织的实习答辩。同时汇总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给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实习成绩。
毕业论文(设计)则是学生动手能力的集中培养,其分散性更强。除了指导教师的评价外,学院和学校还加强了过程监督,在毕业论文环节开始前,指导教师确定的选题经学院审核通过后下达任务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任务书查阅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开展实验工作。在学期的中间,学院还组织中期检查,对学生前阶段的实验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后续的实验工作。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则要求学生将实验所取得的结果形成规范的论文,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走到讲台前讲述自己的工作,并接受教师和同学的提问。
通过过程监控的实施,学生在每个实践环节都得到锻炼,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明显的改善。
(三)学科竞赛监控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全面启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鼓励结合专业特点,跨学科、跨专业参加校内外各类学科竞赛,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增强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院从2012年开始,就在全院范围内组织金相大赛。2013年学院第二届金相大赛就有51人积极报名参赛,经过竞赛评比,有4人获一等奖、11人获二等奖。然后,学院在暑假期间,安排有关教师带领获奖的15位同学进行集中训练,再选拔成绩优秀的同学参加全国性的学科竞赛。通过实践教学的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现在,全院已形成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来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氛围。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基本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证实自己后,他们会更加珍惜后续的实践环节的学习,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循环。
(四)毕业后工作监控
大学教育培养的是能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人才,无论毕业后是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在未来实际工作环境中的能力和表现才是衡量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推动后续的教学改革,我们定期向用人单位或就读学校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原来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对实践教学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以促进实践教学向着更好的方向进行改革。
调查发现,近年来,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的学生,在学习、论文的实验过程中,大多数都能迅速适应要求,开展实验工作。有的顺利完成硕士学位,有的由于学业优秀,直接或提前攻读博士学位,还有的获得国家资助成为公派出国研究生,前往荷兰、加拿大、美国等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3年有6名同学获得湖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8位硕士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很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经过锻炼,纷纷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核心,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目前,这些做法不仅让我们掌握了实践教学过程的优劣,还很好地推动了实践教学的进步。
四、结论
为了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我们将原有的成绩监控拓宽到过程监控、学科竞赛监控和毕业后工作监控等。通过近几年的探索,这些措施已在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取得良好的效果。希望这些监控途径对于其他理工科专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卿大咏,鲁红升,张太亮.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教学质量[J].化学高等教育,2010(6):61-63.
[2] 赵伟强,魏佩敏,林春梅.工科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8):109-113.
[3] 李静,郁汉琪,殷埝生.构建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初步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130-131.
Dependability Modelling
Under Uncertainty
An Imprecise Probablistic Approach
2008
Hardback
ISBN 9783540692867
Philipp Limbourg 著
在过去的10年中,机电一体化工程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随着机电一体化对不同领域的不断整合,多功能和高复杂性的系统逐渐发展起来。机电一体化系统中,项目可以归入一个产品体系,它不再是单一产品,而是通过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的产品体系。在日益增长的时间对市场的压力情况下,项目周期变得越来越短,项目设计变得越来越并行化,发展进程已经变得高度结构化和正规化。
因此新系统中使用可靠的方法进行设计,对整个系统顺利完成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有必要制定一种合适的方法,在产品开发的早期设计阶段就能进行可靠性定量预测。虽然大多数可靠性定量分析方法可以假定输入的数据是准确的,但如果在早期设计阶段缺少这些可靠的数据和精确的模型,可靠性预测仍然难以进行。因此大多数公司依靠FMEA或者其他定性方法在早期设计阶段进行可靠性评估。故障树和框图已经被证明在数值分析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在早期设计阶段经常被使用。
本书的目的在于阐述一种支持在早期设计阶段就可以进行定量可靠性评估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数据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可靠性定量分析和预测。
本书共8章。1.绪论;2.早期设计阶段可靠性预测的定义、特点和相关概念,机电一体化的模型,重点介绍了V模型;3.不确定性研究的方法:DS理论(DempsterShafer Theory)、不确定性测量和基于DST (DSTbased)的敏感性分析;4.基于相似性原理的用于失败分布预测的专家启发式程序,运用神经网络和高斯法进行不确定性故障分布预测;5.基于特征模型的可靠性设计新方法;6.在不确定条件下运用DS理论优化的新型高效的多目标进化算法;7.将上面提到的方法应用到IEC 61508标准早期设计阶段的符合测试中;8.对前面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给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本书作者Phili PPLimbourg是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工学博士,该书是其博士毕业论文。该书适合计算智能、计算机科学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工程师,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从事可靠性分析预测相关项目过程中参考借鉴。
邹易清,硕士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