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5:02: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校友工作方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公关策划目的
1,通过本次校庆活动,总结我校发展的历史经验,展示我校育人成果,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方向,也加强广大校友之间的联系,增进和寻求社会各界对学校的了解和支持,提升学校在社会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2,通过本次活动的规模效应,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和鼓舞全校师生员工的热情,加强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与认识,形成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促进学校在新时期各项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3,借助本次活动,发扬以史为鉴,展望未来,本着“展示成就,扩大影响,凝聚力量,促进发展”的原则.
4,通过十周年的校庆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
二,庆典活动时间计划
(一)启动阶段(2011年3月——2011年10月)
1,邀请领导,来宾,校友.
2,编印校友录.
3,起草校庆文稿,印制文字资料.
4,召开新闻会,在各种媒体上加大校庆宣传力度.
5,登记接收礼品和钱物并进行展示.
6,隆重举行建校50年庆典.
7,组织各类校庆相关活动.
8,充实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设计好校徽,校歌,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方案.
9,完成校庆筹备领导小组确定的其它任务.
(二)筹备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1月)
1,建立各地校友联络站,设立校友网站,编辑《校友通讯录》.
2,编印《学院校史》,十年校庆纪念册,编辑《校庆专刊》,制作光盘(专题片),设计确定校庆纪念品.
3,举办十年校庆师生书画摄影作品展,宣传报道,拍摄校庆专题片.布置校史陈列馆.
4,组织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学校大门与德育墙,修建校庆标志物,修整美化校园环境.环境美化,校舍整修.
5,组织文艺活动排练和师生活动布展.
6,开展“师生同唱一首歌(校歌)”活动.
7,组织实施规划项目和校园景观项目.
8,继续筹集校庆活动相关经费,设立专项基金.
9,联系落实领导题词,确定重要领导,来宾和重要校友名单.
10,制订校庆活动具体实施方案.
11,完成学校校庆领导小组确定的其它任务.
(三)庆典阶段(2012年2月——校庆日)
1,成立校庆筹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校庆筹备委员会
名誉主任:
主任:
副主任:
下设校庆活动办公室
主任:
2,研究确定校庆日和校庆规范名称.
校庆时间:2012年3月10日
校庆规范名称: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母校
3,召开各工作组组长会议,各小组选定工作人员.
4,各组根据工作职责提出工作方案报校庆领导小组审定.
5,在校内外营造迎校庆氛围,致校友的一封信.
6,启动校庆活动经费筹集工作.
7,研究确定规划项目和校园景观项目.
三,总体要求
一、校庆主题
学校30周年校庆主题是“三十盛典、百年宏愿”,回顾学校历史,展现办学成就,展望美好的未来,扩大知名度,在和各高职院校的竞争占优势,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学校全面、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知名高职院校。
二、校庆目的
(一)通过本次校庆活动,向社会各界传达本校的发展历程、教学成绩,扩大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提升社会的认知度与美誉度。
(二)通过本次活动的规模效应,营造出“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与认识,形成荣誉与自豪感。
(三)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完善校园的“软件”,编撰校园的校史、构建“文化长廊”等信息交流平台。
(四)以本次活动为机遇,向与会的各级领导与师生进行汇报,并聆听相关的意见与建议,完善今后的工作领域,并力取得到领导的满意。
(五)借助本次活动,以“学子梦想出发的地方”为延伸主题,加强本校与校友的联系。彼此关注、支持,营造“校园情怀”“师生情感”的氛围,并为日后的相关校园活动奠定基础。
三、校庆宣传原则
学校30周年校庆原则秉承“求真至上和而不同”的校训理念,强调校庆活动与重点工作相结合、重大专项活动与系列活动相结合、内部发展与外部拓展相结合,力求实效,办出特色。
四、校庆庆活动时间计划
(一)筹备阶段(20XX年1月--2月)
1、成立校庆筹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2、研究确定校庆日和校庆规范名称
3、召开各工作组组长会议,各小组选定工作人员
4、各组根据工作职责提出工作方案报校庆领导小组审定
5、在校内外营造迎校庆氛围
6、启动校庆活动经费筹集工作
7、研究确定规划项目和校园景观项目
8、完成学校校庆筹备领导小组确定的其它任务。
(二)启动阶段(20XX年2月中旬)
1、建立校友联络站,编辑《校友通讯录》。设立校友网站。并举行值年返校、校友走访、相关纪念活动。
2、布置校史陈列馆,陈列学校校职工和各院系所得荣誉奖项。
3、组织文艺活动和学校个社团庆祝校庆的活动布展
4、制订学术交流活动方案,开展科技成果洽谈,组织学术报告
5、鄂州职业大学大型签名,发动和号召届时到会的所有鄂大师生的签名活动,体现“母校情深”的统一,表达出“我以鄂大为荣”的自豪感。
6、联系落实领导题词,召开新闻会,在各种媒体上加大校庆宣传力度,同时邀请新闻媒体参加校庆活动。
7、举行揭牌纪念捐赠类活动,主要包括:名誉学衔聘任、实验室揭牌、产学研联盟成立;林木、道路、建筑物、景观、雕塑等认捐、冠名、落成仪式;助学金、发展基金、校友基金设立仪式,以及其他各类纪念活动。
五、纸质媒介的报道计划(20XX年2月--4月)
(一)版面设计以“校庆三十周年”为主,每一期都刊登全校征集的能突出学校发展迅速的照片,并邀请学校领导写下对现在学子的寄语刊发在照片下面。
(二)征文:以“学子梦想出发的地方”为主题,说说同学们对学校30年的发展及变化后的感想以及曾经有过得青春故事。
(三)每期都对我校一些重点院系的发展和其所取得的成果作出报道评论,作为庆祝“校庆三十周年”对我校发展历程的回望。
(四)开设人物专栏,对那些见证鄂州大学30年变化的资深教授,老师以及校外学子做专访。
六、校庆后期策划
编撰校史,编印画册,编辑《校庆专刊》,制作光盘(专题片),设计确定校庆纪念品,出版发行校史。
七、经费概算
纪念品6500个9800元
媒体推广宣传费用(2月到3月)10000元
横幅10条200元
校庆演出活动费用20XX元
关键词 农村教育 教育资源 整合 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村人口基数的下降和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大城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的学生数在日益减少,农村教育资源面临着新一轮的整合,而教育资源的整合牵涉到很多方面的工作,对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影响重大,在整合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历史沿革、学生就学的可行性、成本等问题,下面针对我校整合两所初中校的运作的实际情况,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的方法和途径谈如下几点看法。
一、认清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统筹兼顾,合理布局
农村教育资源因地区发展不平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整合时,应充分考虑到本地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认清教育发展的现状,本着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进行学校的合理布局,促进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倾听民意,搞好调研,制定可行性计划
撤并一两所学校容易,但是要促进教育均衡有序发展就需要有通盘的考虑,不能盲目进行布局调整,应搞好调研。调研不能只停留在学校实际情况的调研,而且还要考虑到当地民情与民意,农村不同于城市,农村就近读书的意识比较普遍,因此在统筹基础上,应充分重视调整布局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的合力,我校在整合两所初中校过程中,教育局在对学校充分调研上形成整合的方案,但在具体实施时遇到了初中校所在的村民反对,学校在推行过程中及时调整学校的工作方案,对村民反映的路途远的问题,学校耐心做工作,动员其子女寄宿,并对宿舍进行重新装修,从而留住学生的心,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二)前景展示,搞好宣传,稳步推进工作
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促进发展,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应搞好宣传,展示整合的前景,让当地百姓充分认识到整合的意义,例如可以通过有线电视宣传整合的意义,明确整合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形成新的良好的发展态势。做好了前期的宣传工作,就能稳步地推进整合工作。
二、协调农村教育发展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好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根据农村教育发展的特点,在整合过程中,应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搞好教育资源的统筹及资源配置的优化。
(一)处理好被撤并校的教师的工作分配工作
教师是教育资源有机组成部分,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推动力,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现实利益,制定合理分配方案,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整合的目标。教师分配不合理,就有可能造成教师的不满情绪,甚至造成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被撤并学校老师的工作分配上采取“自愿和调节”的政策,原则上两所初中校的老师分配到撤并校工作,愿意回到自己乡镇的中学工作的由教育局进行调节和统筹安排。
(二)搞好学校和村镇的关系,对被撤并校的财产进行合理分配,实现学校资源配置利益的最大化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初中校和村镇关系较为密切,许多教育设施是由村镇和当地社会贤达投资建设,因此在撤并后如何分割原有的财产显得非常重要。我校在撤并两所初中校时对两所初中学校采取不同的分割形式,其中一所的财产归划入中心学校,改制成一所公办的幼儿园,理顺当地老百姓要求改善幼儿教育的条件的迫切要求,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配置;对另一所初中校进行财产交割,并对财产进行国有资产拍卖转移,以加强我校设施的完善,由于我校是一所省二级达标中学的独立高中,恢复完中建制需完善初中部教学设施,因此对被撤并校的国有资产进行盘活,有助于改善我校的办学条件和提高办学水平,增强我校教育辐射的广度和宽度。
三、加强学校的大融合工作,稳步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向心力和影响力
教育资源整合,除了学校建制上的撤并以外,尤其要加强学校内部的大融合,形成统一的办学理念,创造良好的办学氛围,才能稳步提升办学质量,从而提高学校的向心力和影响力,巩固整合的成果。
(一)传承被撤并校的优良传统,促进教师的大融合,提高学校工作的向心力
我校撤并前是一所福建省二级达标中学的独立的高中,办学理念鲜明,而被撤并的两所学校也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因而教师队伍的结构和思想有明显的差异,教师的教育观也有一定的区别。因此撤并后要加大学校教师的融合工作的力度,形成统一的办学理念。而在形成统一办学理念的过程中应注意吸取被撤并校的原有的好的办学理念,重新建构撤并后学校的办学理念。我校在撤并之初提出“入我新侨门,就是我新侨人”的整合理念,在撤并的过程中注意促进教师的思想融合,强调保留原有两所学校的校史;注意归纳和整理两所学校的学籍档案和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并在尊重和吸收被撤并校好的教育理念及充分论证基础上,形成“规范、人文、超越”的办学理念。
(二)充分展示学校新风貌,扩大学校影响力,汇聚丰富的办学资源
1.校企合作理念不清晰
一方面学校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到位,认为开展校企合作主要是完成学生顶岗实习及学校各种评估的需要,合作的项目多为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没有很好地顾及企业的需要和利益,造成学校合作热情高、企业合作冷淡的现象;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把合作当成选人的途径,只选不育,不关注人才培养过程,没有把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
2.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首先,学校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或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多数是拉关系、靠面子,多为无偿性的,企业的利益难以保证;其次,目前高职院校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普遍较弱,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能力有限,因此,学校在没有支付实习费用的情况下,应该以开展技术服务与培训作为对合作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补偿;第三,企业没有把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当成一种社会责任,没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订单教育,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员工。因此,双方合作的兴奋点均没有放在共赢和互相帮助、促进发展上,尚未形成良性合作机制,不能实现共赢。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1.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于2010年进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行列,在已有校企合作基础上,创新校企合作的组织模式,成立由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统筹、学院主导、区域内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下设有秘书处、校企合作办公室、系部校企合作工作组、校企合作工作站、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等机构,负责校企合作的日常工作。校企合作理事会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双向互动、互惠互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联合政府、行业协会、典型企业而建立起来的机构。建立起理事会的运行机制,深化学校和政府、行业、企业间的对接,推动校企的密切交流协作。
2.构建校、系、专业三级校企合作管理机制
学院在组织上建立校、系、专业三级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学院级设置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执行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决议和决策以及学院有关校企合作工作在全校层面的实施;系部级设置校企合作工作组,负责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在系部的实施;专业级设置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分会,负责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具体工作在本专业群的实施。同时,明确校企合作办公室、系部校企合作工作组、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三级管理之间的关系和主要职责,建立理事分会工作机制,保证在办学与发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技术研发与服务、招生就业、顶岗实习等涉及校企合作教育的关键因素进行全程性合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有效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3.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
利用校友在各地所形成的优势,成立柳州校企合作工作站、桂林校企合作工作站、玉林校企合作工作站、北部湾校企合作工作站等。发挥校友优势,为学院开展技术服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招生、就业等方面的校企合作提供机会,发挥校友在校企合作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校企合作工作站作为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直接联系点,负责协调当地企业与学院之间的合作,为学院对当地企业的人才需求、生源、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研,协助学生在当地企业顶岗实习的管理,协调学院在当地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协调学院校企合作的其他相关工作。
4.建立市场导向的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形成契约式合作模式。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平台,校企双方以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在共同培养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将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工作内容及标准、薪酬标准及支付方式、合作费用,包括校企双方在推荐毕业生就业或订单式人才培养数量等方面的要求以合作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建立一种基于义务共担、利益共享的商业性合作模式,形成学院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双向互动的长效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将人事聘任权、资金分配权、教学安排与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权利下放到各系部,发挥系部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角度制定教师参与校企合作与技术服务的核算标准,将其作为教师应完成的标准工作量的组成部分之一,纳入薪酬体系。建立技术服务体系,成立优势技术创新团队,强化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能力与意识培养,形成了技术咨询服务、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及推广、调整优化工艺结构等技术服务方式,建立以服务促发展的联动机制。
5.构建校企一体、四双驱动的校企合作教学实施体系
通过可操作的措施来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即在学院理事会体制下,建立四个双———双专业带头人、双教学团队、双教学监控、双评价考核校企共同参与的教学体系。通过专业理事分会设立双专业带头人制度,主要指导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应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在教学中,形成理论教学主要由校内教师担任,实习、实训主要由工程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担任的双教学团队格局;在企业认知、企业生产、顶岗实习等其他工学结合的教学环节中,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教学监控,即双教学监控。在安排学生进行企业认知、企业生产、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中,企业参与进来,与学院一起进行评价与考核,形成双评价考核。每通过一届学生的教学实施,要进一步总结成绩,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形成一个持续改进、良性循环的教学体系。
6.构建利益共同体工程,促进共赢的校企合作
以双方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在综合考虑相关合作主体利益诉求以及愿景、成长性、规模、资源、能力等要素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沟通交流,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选择合作企业的原则:首先,无论是为了促进企业自身发展还是承担社会责任,相关企业要有较强的合作意愿,能积极参与高职教育,愿意在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为高职院校提供支持;其次,相关企业的产业或产品生产工艺与学校的专业对接或匹配;第三,相关企业最好是行业中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多元化企业,并且有较好的成长性、用工需求大;第四,校企双方前期已有一定的合作基础,彼此的价值追求、文化等有一定的共融性,双方的领导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宽广视野,之前的合作比较顺利并初步达到双赢的目标。积极探索多种合作方式,共建集生产与教学的利益共同体。
三、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建立
1.组建物业管理专业理事分会
在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由广西物业协会负责人、行业管理相关部门负责人、行业龙头企业及合作企业的负责人或骨干、系领导和物业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物业管理专业理事分会,主要职能是为成员单位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和合作平台,推广物业管理先进技术、先进运营管理方式,引导物业管理专业建设方向,指导制定物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出谋献策,参与专业的课题项目研究及社会服务活动。理事会下设秘书处、专业建设规划组、教学实施监控组、实训实习管理组、师资队伍建设组、社会服务组,具体指导各项工作。
2.物业管理专业理事分会运行机制
建立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专业理事会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理事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校企各方责权利,制定《物业管理专业理事分会章程》《物业管理专业理事分会工作方案》《物业管理专业理事分会各机构工作职责》,明确理事会成员在人才培育、师资管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分享。如兼职教师参与专业的项目培训、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等应承担的职责和享受的利益;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业务流程改进、管理改善等应承担的职责和享受的利益;企业作为主体,参与专业建设应承担的职责和应得到的挑选毕业生的优先权,享有教学质量提升带来的社会声誉等。
3.以项目合作为载体,建立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分析校企各自的利益关注点,找准合作切入点。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和物业管理业的迅速发展,物业管理公司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对物业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物业管理专业实施弹性教学计划,校企共同根据市场管理节奏制定柔性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课程,这些模块化课程可以根据企业生产节奏进行灵活重组,解决市场需求变化导致的生产计划柔性与课程教学计划刚性之间矛盾,合作企业经营旺季时,师生进入企业参加生产运营,在真实的作业过程中实现专业技能的提升和经验的积累;合作企业经营淡季时,其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走进课堂。一是建设“校中企”,由校方提供场地,把企业的设备、师资、业务引进来。企业按协议承担专业课程体系中柔性课程的教学以及职业训导,开放岗位让学生轮岗实践,接受专业教师实践锻炼。通过这些合作,受训学生毕业时可以向公司提交申请,经考评合格后正式入职成为公司员工。二是建设“企中校”,与广西规模较大的物业管理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企业开设教学课堂,校企双方分担项目化教学任务,同时进行流程操作与综合技能实训,学生完成顶岗实习。企业季节性用工,由企业向学生付费。同时,接受专业教师实践锻炼。三是实行“订单培养”,与地方的物业管理企业进行订单人才培养。企业承担订单课程的教学以及职业训导,接收并安排学生进行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与校方共同承担订单培养阶段的学生管理工作。加强与物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有利于保持本专业职业教育内容的先进性,实现校园人与职业人的零距离对接,提升本专业在广西物业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实行可视化教学,与若干家物业管理企业合作建立管理信息平台,通过签订协议,使这些企业的实时物业管理场景可通过信息平台传输,供学生可视化学习,为学生免费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由企业人员指导在相应岗位进行顶岗的学生。
四、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效
1.有效推进校企长效合作机制运行
在物业管理专业理事分会的指导下,建设“校中企”,引进企业进驻,共建物业管理管理实训基地,兼具管理、教学功能;建设“企中校”,选择两三家物业企业共建学院驻企业教学部,在企业设立教学课堂;通过协议和制度与企业明确培养过程双方的权利、义务。
2.形成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开发职业化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开设订单班,以职业化能力培养为导向,根据订单企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素质、技能要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开设满足物业行业企业共性需求的物业平台课程以及有助于学生适应职业迁移需求的课程,开设直接针对订单企业或拟就业企业岗位专门化能力素质要求的方向性课程,提升学生对就业岗位的直接适岗力。通过课程体系的创新,既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的培养。
3.完善专兼结合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从企业引进教师担任专任教师,充实专业教学团队力量;从企业聘请兼职专业带头人,使来自物流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程及实践环节的教学。加大培养力度,通过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职业理论学习进修培训、下企业兼职或轮岗实践、参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及管理工作改进等方式,实质性地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化水平。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
4.建成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
进一步增加投入,改扩建或新建物业实训室;校企共建广西机电驻企业教学部,新建多家校外实习基地,打造集教学、培训考证、生产经营、职业素质训导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5.主动服务社会,以贡献求支持、谋发展
依托校内实训基地,面向物业、房地产企业及其他职业院校,开展物业管理方面的管理技能培训,依托区域物业管理企业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面向物业企业或社会人员开展物业管理人员培训、职业资格考证认证。
6.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专业群建设
近年来,学校秉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育人理念和“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理念,践行创业教育,致力学生发展,积极构建创业的教育体系、实践环境和校企联动机制,努力探索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学校也将创业教育纳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特色建设项目,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
加强创业教育的宣传引导
1.目标引领,高点定位
学校就业创业教育工作起步较早。“十一五”期间,学校依托名师工作室、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和校内相关企业,先后成立了一批学生创业小组,开辟了“蓝衣坊”、“永谊家电维修部”等创业窗口,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2009年,学校实训基地二期工程竣工,3000平方米的学生创业中心投入使用。2010年9月,学校先期开辟了底楼14间店铺供专业部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2011年,学校将创业教育作为特色项目纳入国示范校建设中。同时,学校作为省创业教育协作组牵头学校,申报了国家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科研课题《创业教育数字化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学校成立了“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逐步建立健全了创业教育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
2.营造氛围,形成共识
创业教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新时期人才培养观念、培养方式的一种改良和进步,必须让全校师生形成共识。为此,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舆论宣传。我们挖掘校友创业典型,专门编制了《创业典型案例》,利用宣传栏、板报、校园网、广播站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我们还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和学校有关鼓励支持学生创业的政策、制度,努力营造崇尚创业的良好氛围,使创业意识渐入人心。二是活动引领。我们积极办好在师生中颇具影响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创业计划大赛、技能节、毕业设计展等品牌赛事,并发挥其辐射功能,以带动全体师生参与创业教育活动。我们坚持组织好一年一度的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创业生涯设计大赛、社团活动展等活动,适时开辟校园“跳蚤”市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丰富学生创业知识,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三是表彰激励。学校通过国庆表彰等多种渠道激励在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创业活动中取得成绩的学生、教师,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
3.分类指导,提升内涵
在创业教育中,学校根据创业的课程知识、创业的实务技能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采取了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教育模式:对全校学生普及创业教育,对创业积极分子组织骨干培训,对自主创业学生进行单独指导。我们还全方位、多层次、有计划地开展创业教育和指导。一是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将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并将之渗透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开展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培训和国家相关法规、政策的教育。二是以选修课为平台,开设《NFTE创业指导》课程,将创业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三是开展“创业成功者进校园”活动,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和往届毕业生回校给学生做经验介绍。四是组织学生到创业园、创业基地参观。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不断唤发学生的职业情感,积聚创业潜能。
创设创业教育的实践环境
1.构建模式,强化基础
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市场调研、条件分析、规划设计、环境选择、资金筹措、登记注册、财务管理到市场经营等,是一个逐步认知、尝试、实践、体验、适应的工作过程,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们根据“循序渐进、融入专业、实践提升”的创业教育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核心,以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创业能力为关键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战略,构建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选修课为补充,以实践基地为载体的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加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素质教育工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凸现创业素质教育内容。在一年级学生中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组织开展了就业创业教育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创业实务辅导等相关活动。商贸、服装、机械等专业部部分班级与企业合作,实行了“1+0.5+1+0.5”、“1.5+0.5+0.5+0.5”等多种个性化工学交互的学程模式,让学生先期体验就业、创业的过程。在创业活动中,关注学生“会做人、会技能、会创新”的高度统一,培养学生的积极就业观、创业观和价值观。
2.搭建平台,践行创业
在分阶段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创业技能、创业实务培训的基础上,让学生走进创业园,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创业实践。我们利用新建的学生创业中心,组织三、四年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沿街开设了永宜家电维修部、普拓电脑服务部、锦衣坊、小乖猴服饰、饰界饰品、秀甲美甲、中联通讯服务部、闪稿秘书工坊、花之物语、杉杉家纺、风采艺术写真馆、左翼广告有限公司等创业窗口。2010年9月,学校为了给学生搭建创业平台并规范经营活动,专门成立了“南通市天职创业培训服务有限公司”,并领取了营业执照,办理了税务、工商等注册登记手续。各专业部委派专人负责创业窗口的日常管理事务,协调处理好学生创业与学业的关系。学校积极引导、扶持学生创业,成熟一个,走出一户,带出一批。目前,普拓电脑服务部、闪稿秘书工坊学生创业小组,通过近一年的实践锻炼,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已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申请独立自主创业。
3.校企联动,多元发展
学校充分利用实德贸易、赛晖服装、远东汽修、科嘉海信电器、左翼广告公司、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入驻学校的企业及其他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就业创业活动。目前正在探索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企业主导。学校引进公司落户创业园,由公司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带领学生体验就业创业过程;二是项目引导。由学校专业教师联合聘请的企业商务经营骨干,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开发和创业实践;三是自主创业。由学生团队自己申请,经学校批准,办理相关手续,自主开展创业活动。创业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观念,为学生顺利走向社会积累创业经验、培塑创业能力搭建了良好平台。
建立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1.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2010年,学校先后出台了《南通中专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方案》《江苏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创业教育特色项目协作组工作方案》等文件。逐步健全了学生创业工作领导和管理机构,成立了学生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成立创业教育工作组,招生就业处具体负责创业中心的统筹、协调、服务、监督和考核、管理工作;各专业部成立创业教育工作小组,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分解,将创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形成了学校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各专业部具体实施、师生积极参与的创业教育机制。
2.培训师资,提高质量
学校建立了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指导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2008年孙峰、金柳柳老师参加了由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组织的“NFTE创业指导”培训。朱国栋、王桂明、田良群等老师参加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SIYB创业指导”培训。2009年,孙峰老师受聘光华慈善基金会,去四川等地参加了创业教育的讲学活动。2010年、2011年暑期,我们组织全校教师,开展了创业教育的专题培训,组织部分管理干部和创业教师去我省创业教育具有代表性的泰州机电高职校、张家港职教中心等学校参观学习。目前,正在组建学校层面的创业教育指导教师核心团队。
3.建设基地,保障发展
本文从公寓化管理建设入手,着重分析辅导员工作室的老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因材施教,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我校积极推进公寓社区化建设,按片区逐步实施辅导员进社区,在辅导员工作室内开展相应工作,但同时随着我校转专业工作政策的逐步放开,不同专业的学生将会越来越多地仍然在同一楼层学习和生活,而且会在该楼层辅导员的管理之下,就业工作如何进行对应指导,在学生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努力的过程中,加强专业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一、铸造网状工作机制,加强社区管理
1.划立片区,网格管理。为践行社区化管理与服务模式,我们可以在原有的“院—系—班”纵向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年级园区划分成四个片区,每个片区成立学工人员事务领导中心,用于协调相应事务;再在每栋公寓社区内设立学生事务工作中心,通过社区辅导员工作室、学生党员工作站等开展相应工作,构建起“学院—社区—宿舍”横向服务模式,形成网状学生的高等教育和管理工作机制。
2.对口管理,针对服务。各社区学生事务中心则在领导中心的指导下,直接挂靠学生处,作为“一站式”的学生社区服务机构,在学生社区开展学生发展的咨询与学生事务的办理工作,通过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及时为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指导,对口管理,针对服务。
二、培养学生骨干队伍,加强思想建设
1.选派名师加盟,突出分类指导。辅导员工作室可以分别围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感教育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与指导、创新创业能力指导以及考研就业指导等领域擅长的辅导员老师来组建并开展工作,其负责人需是优秀辅导员或者经验非常丰富的人员担任,确保辅导员工作室有效开展工作。
2.加强党团支部建设,培养骨干队伍。辅导员工作室要重视学生社区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尤其是社区党团支部、党员工作站,积极推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搭建骨干平台。这些骨干同时还需要找准位置,明确职责,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在参与辅导员工作室的社区管理过程中,为同学做好服务,且需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争做社区里的表率。
3.成立学生管理队伍,做好辅助工作。尽快完善并组建学生自律委员会和楼层长管理制度,把学生公寓建成真正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场所,激发学生自主创建热情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公寓文化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参与、策划、组织和实践,使公寓文化更加贴近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服务育人。建立学生楼长队伍,做好生活老师的得力助手,熟悉本楼的特点,有效地帮助生活老师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本楼的信息,同时必要时还要向同学们做好对公寓部的一些解释工作,回答一些与公寓部相关的问题,起着公寓部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
4.树立标杆作用,形成示范效应。通过学生骨干或党员进校宿舍挂牌、建立骨干联系宿舍制度以及对骨干岗位锻炼定期考核等;再通过这些骨干的榜样事迹和精神深深地感染社区里面的每一位同学并产生激励效应,激励广大同学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使广大同学学有榜样,赶有标尺,行有方向,在全社区范围内树立一批作风硬、又踏实、能力强、肯奉献的社区学习标杆,营造求真务实、科学发展、比学赶超、勇争一流的浓厚氛围。
5.丰富宣传手段,及时传递信息。在辅导员工作室的引导下,学生事务向学生社区纵深发展,我们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宿舍、公寓、社区、校园建设的积极性,以通过建立社区QQ群、微信公众平台,通过深受学生喜欢的新媒体媒介方式通知公告、教育引导信息,使得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这些平台及时搜集和掌握所需信息。
三、加强分类指导工作,突出因材施教
1.激发不同潜能,突出分类指导。虽然专业不尽相同,个体也有所差异,但大多去向清晰。在现实情境中,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差异性,表现在专业学习成绩具有阶层的特性。辅导员工作室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学生分为探索水平、自我控制水平和自主水平三个层次,制订不同的教育指导工作方案,从而实现学生从他控向自控的转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其次针对不同就业趋向,我们可以根据毕业生的专业背景、性格特点、自然条件、学业水平等特点,将学生分为考研学生、考公务员学生、直接就业和创业类学生类,再开展与之对应的就业指导。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好宣传指导。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企业对毕业生的预期过高和大学生就业期望过高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辅导员工作室的老师需坚持共性化辅导和个性化指导的工作方法,鼓励学生在搞好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校园文化生活,在参与中提升能力,完善自我。
3.丰富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技能。为了加强就业创业的指导,我们还要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等方面下功夫,我们要认真组织,并邀请专业导师参加,隔周固定时间举行,分析、探讨案例,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观摩,拓展课外教学,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或者就就业辅导工作中所遇到的情况进行讨论,从而分享经验教训,为进一步展开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其次,我们还要注重就业形势把握与就业心态调整,帮助同学自我设计简历,邀请有丰富求职经验的学长与同学交流,并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招聘、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活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此外,还要分层组织考研和就业经验交流,在考研指导、公务招考、就业经验交流、导师推荐等方面做大量细致工作。
4.加强创新创业指导,做好因材施教。我们需要把就业工作提升到事关学生成长成才的战略高度,促进就业工作向深层次拓展。辅导员工作室需要在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灵活的综合知识能力上狠下功夫,结合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实验实习等环节加大学生实践的力度;同时我们还可以以教学专业实习为契机,以暑期社会实践为抓手,以创新实验和挑战杯等学术科技活动为载体,以各丰富多彩类团学活动、楼宇活动和班级活动为补充,切实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四、主动摸排困难学生,有针对开展帮扶
1.做好资助工作,提供经济帮扶。首先辅导员工作室的老师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国家新的资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各项资规章制度和贫困生数据库建设,确保资助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同时把社区贫困生资助工作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资助工作不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让物质资助成为思想教育的精神资助,使资助工作充分发挥作用;同时积极为同学争取校外援助,使他们既能获得就业扶助金,同时也能得到相应机构的就业培训,对学生就业切实起到帮扶作用。
2.主动深入同学,做好心理帮扶。针对需要帮扶的对象,我们辅导员工作室的老师就更需要主动深入到同学中去,首先,要探索学生工作的方法,要掌握自己的学生,要善于有针对性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学会抓住重点。比如思想上偏激的学生、心理上脆弱的学生、经济上困难的学生、学业上困难的学生,这部分学生需要我们都关心。其次,辅导员还要多动脑,多想办法,做工作要有激情,善于开展活动,发掘学生的活力,让学生的大学生活有激情。
五、开拓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市场建设体系
1.依托学校市场建设,及时传递就业信息。辅导员工作室的老师就需要安排就业信息员或者楼层骨干进行搜集整理网络上各类就业求职信息,通过公用邮箱、QQ群及微信等便捷的方式,力求信息及时传达到每一位需要的同学。同时建立就业小组联系帮扶制度,安排保研和已经落实工作的同学每个人负责联络四到五位找工作的同学,督促同学把握校园招聘机会。为了掌握同学实际求职情况,我们还要多次去招聘会现场,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2.加强院企合作,突出校友企业建设。针对不同院系、专业特点相差较大,而招聘单位往往具有专业化与连续性特点,我们需要有针对地邀请相关企业来召开小型专场招聘会。我们可以整合资源,大胆尝试,在学校职能部门的指导下,以院系为单位自主举办综合专场招聘会。我们可以选择有知名校友所在的企业,列出企业名录,搜集整理公司通讯地址,分类整理毕业生需求的信息,寄出招聘会邀请函。我们还可以在专场招聘会后,主动把毕业生送上门,进一步沟通落实就业意向,效果更佳。
3.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掘就业资源。辅导员工作室还需要立足院系,加强宣传,使得院系层面真正做到人人出力,每位院领导和老师都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提供多个就业岗位;此外学院教职工多方联系就业单位,对学校、学院的就业市场也会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党在我国已进入总体小康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应对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的挑战与风险的必然选择。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改革开放促使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矛盾大量出现,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急剧增加,就业就是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涉及千家万户,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正如我们知道的,随着大学扩招,每年高校毕业生数目巨大,而社会每年能提供的职位有限,使这些即将毕业或已经毕业的人面临着工作岗位的残酷竞争。这一现象在大城市尤为突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明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100多万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当前,随着金融危机在中国的蔓延,在造成经济整体下滑的同时对策,会影响到企业对于招聘人数的削减。具体地说,金融危机席卷中国,无疑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出口受到抑制, 出口的减速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这必然会减弱企业对就业的拉动能力。
一、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
1.国际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国家的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因此,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很大。这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企业的首要决策是降低增量就业。
同时,为有效应对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企业也在不断地计算现有人员工作时间与新增人员替代选择的成本收益关系,这也会降低增量就业。在我国,金融行业、外贸行业、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降低对新增人员的需求,因此,大学毕业生将会成为受冲击最大的就业群体。目前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弹性降低,而城市有将近5000万的下岗职工,农村有大约1.5亿的剩余劳动力,加之现在每年6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使本就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许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
当前形势下,有相当比例的大学毕业生还抱有对未来工作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在城乡选择方面偏好大中城市,在地区选择上偏好东部发达地区;在就业部门与单位选择上,偏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在对就业与择业的认识上,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把初次择业看得过重等,这都使得当前大学生就业变得十分“困难”期刊网。
3.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1)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这些部门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方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外地毕业生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2)可供大学生选择的工作机会其实并不多,好多高校和就业部门组织的招聘会其实只是在形式上注重企业的数量,而忽略了到会企业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
(3)许多高校没有找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关键点,过多的注重了数据,而忽略了实际情况的掌握;也有一些高校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就业指标,想尽一切方法完成就业率,没有把真正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的相应的高度。
4.高校就业教育指导滞后
许多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也形式单调等。
二、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的有效对策
1.政府层面
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
(1)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
短时间内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当务之急应该是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消除那些妨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政策壁垒,尤其是关于户口和流动问题,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大学生涌向大城市就业难的现状对策,但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大量学生纷纷积压在大城市求职的状况。
(2)国家应该考虑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
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措施就是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由于这些机构更看重的是求职者的综合性素质,而对专业的要求相对宽泛,从而可以缓解这个特定的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结构性矛盾。国家还可以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
(3)国家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4)适当把资源向中小城镇倾斜。缩小城市和地区在政治资源上的差异,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向不发达地区、小城镇等地区移动,这样不仅能为小城镇带来人力资源,也能相应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5)政府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协调学校与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除了制定所谓的就业率指标外,更应该注重宏观上的规划和指导,合理引导高校的招生规模以及市场经济结构。
2.大学生自身层面
(1)正确认识现状,分析现状
处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残酷的现实不容逃避。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应当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我国目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态势不错,这应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的信心。有关人士认为,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现状和自己,多去关注目前的经济形势、国家的政策动向、就业的形势,而不是茫茫然不知所措,或是自怨自艾,要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应及早制定合适的职业规划,在制定职业规划时不能仅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还要考虑职业的合适性以及对社会的现实性。要明白你适合做什么,你能为社会奉献什么。以平和的心态合理定位,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不要受到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不要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的条件下,大学生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从事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关键在于能否借此积累经验,为今后职业成功奠定基础期刊网。
(3)挖掘人脉资源扩展求职渠道
在发达国家,即便是劳动力市场中介体系相当完善的条件下,基于人脉资源的社会网络资本的使用在大学生寻找工作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社会关系网络的使用已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典型行为特征。特别是在就业市场紧张的环境中,人脉关系资源的使用对于成功求职就显得格外重要。虽然在我国大学生使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选择父母的人数最多,但是由于专业上的联系,校友资源的挖掘应该更加充分。如果各个大学或学院能够注重校友资源的建设与维护,这将对大学生寻找工作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4)提高心理素质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与焦虑感。许多大学生抱怨生不逢时,刚毕业就失业。他们应该尽快调整心态,要积极乐观,勇于接受挑战,要相信“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另外一扇窗”。尽管遇到多次的挫折对策,也要乐观面对失败,把它看作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大学生不妨将就业的过程看做是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通过求职的历练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
3.高校层面
(1)高校应充分了解市场信息,把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与市场接轨,灵活的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在招生过程中应根据本校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确定生源和数量,避免盲目招生;在培育学生期间应注意提高师资力量,加强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有能力的大学生;在学生将近毕业期间,应加强针对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服务,解决因供需脱节和因信息不畅产生的就业问题。
(2)主动与市场、社会接轨,考虑与相关部门和企业联合办学,在专业课程设置、招生规模大小等方面与企业等进行协商,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及早了解、参与企业活动,减少与企业用人机制之间的差距,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大学生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的培养。
(3)理顺就业指导工作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就业工作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新专业工作时,提出建设性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三、结论
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是有“危”也有“机”,如果我们抓住机遇,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多头并进促进高校就业工作,这对于应对未来的大学生就业,无疑将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牛耀堂.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 郑州大学学报,2009,1.
[2]代洪甫.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提高对策[J]. 人才资源开发,2009,1.
[3]唐永红.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