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化学课程

化学课程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12 12:42: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化学课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化学课程

篇(1)

教师作为课程教学改革活动的实施者与组织者,他们的教学方式、教育思想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是否能顺利开展并有效实施。教师应该在深刻认识到传统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应试型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职业素养、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中心的注入式教育,转变为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的素质教育,从培养应试教育人才,转变为培养素质教育人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的新型教学模式,并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重新确定了分析化学课程所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强调了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理念在化学分析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同时增加了综合型问题、研究型问题与创新型问题等课程内容的教学,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进而形成“基础型-综合型-创新型”的教学新体系。例如,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分别设计以基础技能为主的实验、知识与技能综合性验、具有开放性的创新型实验,在基础技能实验中,教师精心挑选出化学分析课程的精髓,如分析天秤称量练习、滴定分析法操作,重点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并且理解“量”的具体含义。在综合性实验中,设计了如鸡蛋壳中钙含量的测定、自来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测量、奶粉质量中重要指标的测定等创新性实验,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能够灵活地运用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化学实验仪器,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让学生在做中教,教中学,加强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与一致性,进而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2重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模块化分析化学课程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有机融合的一种模式,其在教学内容上的构建上,应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本”为选择依据,改变原来课程的教学顺序与教学体系,对教学重难点进行重组整合,分为若干个项目模块,同时结合分析化学课程专业岗位技能要求,重点挑选出常见的化学分析方法、实验原理、实现现象,弱化理论知识的推导验证,加强分析化学实验与实际应用教学的比例,以突显出岗位的需求。并将理论知识的教学巧妙地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然后以实践应用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组织课堂教学知识点,设计出从浅入深、从简到难的课程项目。当前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多年来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已经不能满足行业于企业的要求,为此,我们通过对化工行业与企业的调研,与企业共同解析化工生产和分析检验的主要环节,针对每个项目的技能关键点设计技能模块,按照技能模块组织教学。主要分为分析天秤与称量技术、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技术、滴定分析常用仪器操作技术、酸碱滴定技术、氧化还原滴定技术、配位滴定技术、沉淀滴定技术、电位分析技术、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原子吸收技术、气相色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共12个项目。这些项目基本包含了分析化学中所常见的四大分析方法与实验仪器分析,为了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在项目开始前,教师将所涉及知识点通过统一讲解与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条件,然后再进行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边做边学,进而提高学生在分析化学方面的职业技能水平与实践能力。

3改变教学方式,模块教学现场化

分析化学课程传统的实践教学由于受到经费、条件、环境等方面的限制,难以适应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为此,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应打破传统教学中的课堂讲解方式,将分析化学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融合教学,以“课堂-工作间”的方式,把教室搬到车间、实验室、化验室进行现场教学,学生边学边做,让学生完全参与到生产实践过程中去,打破以往传统的黑板上讲解分析化学的抽象、脱离实际、空洞的教学方式,推行理实一体化课堂,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形成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完全地参与到实践生产中去。课外教学实践是帮助学生熟悉职场环境、掌握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径,通常采用任务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并且不断地总结出完成任务的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几人一组,成立调查小组,分别调查在某一养鸡场内,其土壤与饲料中重金属离子是否超标,含量、分布情况。不同的学生会对于同一个问题分析的角度不同,课外教学实践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实验室进行长期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这样实现产、学、研三方面的综合,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机会,促进了学生适应工作环境能力,而且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发现了问题,可以有效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问题。如与某水检测实验室建立合作,学生参与到水质监测、样本采集、数据分析等工作;与某农业局建立合作,学生参与到土质土壤的pH值、有机物质、含氮量、含磷量等项目的分析监测工作。通过实践教学现场化,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与实践动手应用能力。

4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构建科学考核体系

分析化学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导向,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将课程考核分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两部分,学生总成绩考核体系组成:40%化学理论知识考核+20%平时成绩+40%实践操作技能。实践操作技能部分,主要从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与熟练性、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考核,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日常学习态度、上课考勤记录、课堂参与度、课后作业等方面给予综合评分,要让学生通过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化学检验、化学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使其专业技能达到国家所颁布的化学分析工种的职业要求标准。

5结语

综上所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重组,创新教学体系,课程设计模块化,项目设计现场化,同时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方式,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为满足社会、企业发展需求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基础,符合当前本科教学改革发展要求。

作者:孙强强 单位: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琳娜,陈璟.高职分析化学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12):116-117.

[2]蔡怀鸿,孟建新,杨培慧,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本科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4,41(1):176-177.

[3]袁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分析化学实践教学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6,31(5):39-43.

篇(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科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传输,而是对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化学学科作为一门中心科学与应用型科学,与物理学、材料学、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已成为许多高校非化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审视公众关注的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国防、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热点问题。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大学化学课程教育,培养具有一定化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它顺应了教学改革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拓宽学生的人生发展道路。而《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如何尽可能的调动所有有益教学的因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服务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针对《大学化学》课程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包括从教学内容、考试模式、活力课堂建设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本文将针对我校材料专业的《大学化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特点,结合多年的高校一线教师的授课经验,就大学化学课程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思考,浅谈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大学化学》课程教学质量。

二、前沿问题

大学化学是一门中心性和实用性的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国内各高校根据不同的非化学专业的需要开设的基础化学课程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大学化学(或普通化学、应用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相关实验课程等。因此《大学化学》这类课程的开设目的,并不是培养化学家,而是旨在使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化学学科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初步掌握化学领域内必需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和各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使其能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能为其所用,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既要掌握丰富的化学科学知识,涉猎有关化学的前沿领域和历史动态,掌握与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有关的各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学习任务相对教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学生教好,是每位大学化学老师要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现有的该课程设置在各大高校中主要是理论课,而无配套实验。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将化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大学化学课程学时通常较少,根本无法开展实验教学。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上诸多问题都是现在化学课程开展中的不利方面,因此大学化学课程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过程的思考

非化学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任课教师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时应十分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背景等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既能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又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一定基础。因此面向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课程重点在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注重对整体化学体系的把握和观察,而不是仅局限于某个理论的详尽解释或某一复杂化学问题的计算等,在给学生们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之时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及前沿动态。本文认为:“突出重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为达到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目标的有效途径。具体内容如下:

1.突出重点,适当把握及精选《大学化学》教学内容大学化学课程的内容选自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内容多、渗透性强,这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对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可以说它既是一门基本理论学科,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如果试图全面详尽给学生提供化学各学科基础知识及严谨理论计算,很容易使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进入一种“云深不知处”的学习状态,对于并非立志从事化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还没领略到化学之美就只被铺天盖地的化学知识给掩埋了,给学生的印象也就成了知识的堆砌。这时何谈学习的乐趣及动力呢?因此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笔者所处的化学教学是面向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开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化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包括调整后的内容能使得学生可以整体把握大学化学的学科脉络,但对某些复杂的化学计算部分,比如化学平衡的各种计算,进行了淡化处理,引入前沿科技或应用领域时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和联系,介绍一些现代化学的前沿领域或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并适当围绕智能材料、纳米材料、液晶材料、新型陶瓷材料、光电转换材料等新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应用进行阐述。以此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方法是促使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素质的手段,起着导向、中介和内化的作用,不同的课程内容要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匹配对应,才能相得益彰。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开展讨论,推行多媒体教学和启发式、讲座式教学,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在本人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例如物质结构基础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往往多引用模型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为主。例如元素和化合物性质这部分,因为大多学生高中时学过相关知识,因此可以由学生自学,组织课堂讨论,教师引导答疑。例如表征体系混乱度的“状态函数—熵”时,多延伸举例各种体系从有序到无序的倾向性案例,利用认知心理中用已知经验去理解未知事件的心理行为,帮助学生们快速拉近与新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从而深刻理解该部分概念。在教学的同时不要拘泥于原有框架,应鼓励学生有新思想和新见解,培养学生开拓未知领域的兴趣,也有利于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注重实践,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创新技能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学科的魅力在于其生动及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及生动感。通过实验可以把书本学习中的复杂科学理论和严谨的化学语言进行生动再现及验证,同时实验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动手机会。具体实施中,应增加该类课程中的实验学时,利用各自学校的化学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实验条件。相应设计配套实验内容,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开放性试验面向部分学生开放,主要形式以学生自学和独立实验为主、教师辅导为辅,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与创新,主要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们来说,受条件制约,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但实验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模式,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中封闭被动的模式,向开放型、主动性模式转变,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四、小结

篇(3)

由于我国旅游文化课程建设起步较晚,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科基础建设理论论证期,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文化学学科应用性发展期,至今旅游文化学初步形成了学科基础理论体系,并伴随着旅游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旅游实践的纵深发展,旅游文化学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扩大,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给予指导与参照,②特别是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建设应首先做出改革。由于各院校及专业特色不同导致目前本科院校的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结构认知与理解存在差异,呈现出旅游文化类型概述和三要素理论两大课程体系结构特征,尽管大多学者都认为围绕旅游主体、客体、媒体三要素展开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结构安排较为合理,但由于教材、专业特点、学科基础理论存在争议等原因,旅游文化学实际课程体系安排仍沿用旅游文化类型的概述,再加之本科院校旅游地理、旅游民俗、导游理论与实务等课程间具有极强的交叉性,未能满足本科院校“强理论”与“重实践”的双重课程体系建设要求。

笔者依据多年教学经验,认为旅游文化学课程体系框架应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基础、旅游文化基础、旅游文化区域发展完整理论教学体系内容,即以文化旅游化与旅游文化化两大主线展开课程内容安排,充分体现本科院校对课程体系设置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特征。首先,结合中国传统旅游民俗文化相关内容纵向探讨旅游文化植根的土壤以及生成原因、特征,揭示旅游文化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其次,结合不同院校和专业课程间统筹内容,弱化旅游文化形态的比重,创新旅游文化学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例如结合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系统说”加强课程教学中旅游目的地、客源地以及旅游通道的基础理论内容,以此完善目前旅游三要素课程教学体系;最后,针对区域旅游实践中旅游文化相关理论与方法具体运用,形象理论讲授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中国旅游文化产生、发展及变化趋势。

2旅游文化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结果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为“视听”,占到94%,并且二者搭配比例也直接影响接受效果,③而目前传统填鸭式课堂讲授方法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养和解决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上,首先,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倡导“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理念,明确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角色分工,在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同时给学生以专业意见与建议。因此,可以尝试案例教学、现场实践教学、专家进课堂、辩论赛等适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多样化教学形式,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旅游专业的感性及理性认识。

篇(4)

关键词:合成课程要素;新课程标准理念;化学课程教学

从基于人本主义的合成课程角度来分析、理解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不仅对传统课程缺点的改进颇具启发意义,对教师进一步领悟新课标内涵,有效实施科学教学,也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一、合成课程的基本理论和要素

教育界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课程教学的关系,提出了“合成课程”的教学模式。合成课程以人本主义为核心,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其要素如下:

1.合成课程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承担责任

卡尔・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求学校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必须通过自由选择才能成长起来,别人的选择和过分控制只会削弱他的能力。教师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提供日益增多的自主学习机会。

2.自我是学习的法定对象

马斯洛曾提出“学习不能靠外力,只能靠内发”的观点。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因此,课程实施必须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自主地学习,学会独立思考,亲身实践。

3.合成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合成课程提倡学校在教育学生时,不应该只注重其智力发展,也要注重学生体质、情感、信念、价值观的发展,应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应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力、能适应时代变化的人。

二、从合成课程的视点解读高中化学课程的理念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时课程基本理念主要是:

①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②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③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现代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④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⑤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⑥在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⑦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⑧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平台”。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体现出合成课程的多种要素,主要表现为:

1.课程目标的指向一致

合成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强调思维、情感、行为的整合。而化学课程的目标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可以提高其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目标指向是一致的。

2.课程内容的选择一致

合成课程要求课程内容应满足学生需要,强化生活性,突出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的联系。化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34点同样强调化学学习的内容需结合人类探索化学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趋势,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可见,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几乎完全相同。

3.课程实施的要求一致

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建议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学生走向成功。在课程改革中引导教师反思,提高专业能力。这些建议体现了合成课程所注重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和思维、情感、行为相整合的做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忽视教师的共同参与的思想。

三、合成课程的理念对高中化学课程的启示

1.注重实验探究,突出课程三维目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规律和原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的支持。化学实验具有直观、形象及趣味性等特点,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精神、锻炼思维能力、开拓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化学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予演示实验更大的展示空间,使学生体会前辈探索真理的艰辛和求索过程;推广微型实验,为分组实验提供可能,让学生关注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加探究性实验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通过实践体验掌握科学探索的一般过程。

2.注重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

新课程对改善学习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改变单一的、被动学习模式,强化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方式。教师要以化学核心知识为中介,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讲述、讨论、演示、实验等方法按需应用,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3.结合学科特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高中化学教学,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进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此过程中,也将提高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实现师生共同提高。

篇(5)

关键词 高等院校化学课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目标学生素质教育社会发展需要

一、高等职业院校化学课程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析对高等院校化学课程选择。从微观角度来看,课程内容由五个部分构成:1)课程大纲要求;2)化学学科的内容、范围和重点及非重点;3)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深度;4)学生学习化学的方式、方法;5)总结和评价。这五个部分是相互影响的,相互作用的,相互制约的,并不说只完成一项或者其中几项就可以到达学习目标,课程内容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组成,这需要其他四项协调配合,才能得到预期效果。从宏观角度来看,这门学科必然会受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影响。经济是基础,只有经济稳定,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引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爱好。社会的需求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只有供求一致,才能达到这个社会的平衡。文化素质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常常受这几个因素的影响,孰轻孰重就要取决于哪个对学生的影响更加重要。

二、高等院校化学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一)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主要取决于课程的大纲要求,就是课程预期达到的目标,课程目标要从始至终贯穿在教育活动中,只有课程内容的选择矢志不渝的跟着课程目标,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凡是有一点偏差,都可能会功亏一篑。因此内容一定要依据课程目标,这样教师教学也才会更加轻松,学生目标才会明确,使学生更具备社会需要的特质。这个社会目标要求的是追求学生个性发展,追求学生素质教育,全面能力的培养,这需要对化学课程的认真选择。这样,学生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二)知识技能与素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输,更加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除了课本上的内容,还要联系实际,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充分发挥化学的应有效用。学习化学基本知识,并深入了解,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知识,并了解化学原理和在生产上的应用,可以独立完成一定的化学实验,能够根据自己学到的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学习过程与方法。

在对各种物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是要观察物质变化过程,还要深入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要认真钻研,敢于提问,多思考,勤动脑,注重学习过程,这是一个提升自己的最佳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自我。而且要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知识要分类才能更好的掌握,还有对得到的结果多加总结,对犯的错误要反思,这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提升的不仅仅是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本质。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崇尚科学,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社会之所以进步,正是因为科学的存在,化学是一种神奇的学科,他可以让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我们要认真学习化学这个学科,对这个学科不能盲目崇拜,而是要掌握他的本质,让他更好的为人类社会做贡献。学生要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为人类文明进步而努力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有动力、有激情。

这个三方面要紧密结合,和谐发展,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是学习好化学的根本;过程与方法是学习好化学的重要保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的方向,保证实践不会脱离理论,理论引导实践,这样才能保证化学学科的正常进行,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进步,促进社会的进步。

高等院校学生的需要一般指的是未来就业需要,学生为了就业就需要学习专业化学知识,掌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这就需要对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学校的教育大纲要求,又要适应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般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般会采取许多有意思的主题来吸引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比如生活中的例子和一些新的科研成就等等。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往往决定了学生对化学课程内容的接受范围和深度,因此在对课程的选择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确定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和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超出或者低于都是不可行的。

2.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的发展需要是学生发展的指向,学生发展又决定了化学课程的选择,因此社会的发展需要决定了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使学生在未来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发展。在高等教育中,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发展,这才是素质教育最终目的。

3.化学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对于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包括其重要性、实用性和正确性。化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化学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会使用到,比如制药业、加工业、纺织业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我们日常生活。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和方便,便使他进入了教学中,让更多的人来学习,来运作,这样,对学生来接受是十分轻松的,对学习化学是十分有探索精神。化学在实际生活中是普遍应用的,这就是化学的“实用性”,化学应用在日常经常使用,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细致教学,认真选择课程内容。课程的选择最重要的就是“正确性”,第一,课堂内容必须选择概念、理论、现象、结论正确无误的事实,这些都是基础内容,如果基础都不正确何谈其他的呢;第二,课程内容要反映最新知识,不能过于陈旧,这对于科研研究没有意义;第三,课程内容要与现论、价值、文化相适应,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篇(6)

【摘 要】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世界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等。学习化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灵活自如的学习。

【关键词】化学;学习方法;探讨

学好化学课程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此,我将个人的一些心得和多年摸索出的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作一简单介绍,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关于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 掌握化学基本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对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一般应注意:

(1)弄清概念的内涵。所谓概念的内涵是指一个化学概念所包含的主要因素或关键点,弄清了这些关键点,就能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概念。

(2)注意概念的深化。化学课本的编写,因考虑到同学们年龄阶段与可接受性的特点,化学知识内容往往是由浅入深地编排。随着知识的积累,课本中一些概念也就不断深化与发展。因此,我们学习化学概念时,千万不要忽视这一点。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氧的物质是氧化剂,得到氧的特质是还原剂。到了高中,就从元素化合价的价态变化来定义。

(3)分析概念的异同。在化学中有些概念之间既有本质不同的一面,又有内在联系的一面。我们学习化学如果只注意某一概念本身,忽略它同其他概念的联系,那就会产生概念模糊或不会具体应用。因此,采取比较法学习概念,可以相异中找出相同点,又从相同中找出相异之处。例如,在溶液浓度中,提出了百分比、摩尔、当量三种溶液浓度,我们必须分析其相同相异及相互联系。

2. 记忆积累,奠定化学基础 不少同学有一种感觉:数学的规律性很强,而化学总感到有些杂乱,要记的东西比较多。其实这并不奇怪,人们从接受启蒙教育开始,就开始学习数学了,从背九九口诀表,到记加减乘除公式,哪一样不需要记忆,到达高中以前已基本完成了知识的原始积累,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可以用已有的知识进行逻辑思维,去寻找其中的规律;而化学由于初中学得比较晚,而且知识量比较少,内容比较简单,故初中化学大家学得还是比较轻松的,但初中那点化学知识远不能满足高中化学的学习需要,在高中阶段既要进行知识的积累又要探寻其中的规律,所以,到了高中以后知识量和知识难度均突然增大了,导致一些刚进入高中的同学,总感到化学要记的东西特别多、特别难,这是正常现象,特别是一些学习习惯不太好,和一些自视聪明又不肯用功去记忆总想走捷径的同学,成绩出现下滑也就不足为奇了。任何一件新事物的出现,只有人们还不了解他的时候,才会感到他是那么的神秘莫测,但如果你努力去接近他,去了解他,去记住他的特征,慢慢地你就会掌握他规律性的东西。同学们要明白:规律的掌握来自知识的积累,而知识的积累又依赖合理的记忆。

当然,记忆并不意味着死记硬背,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毕竟是高中生了,应该注意记忆方法,学会理解地去记忆,有重点地记忆。

3. 关于元素及化合物的学习 化学课本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多而杂,它们在理化性质方面既存共性,又有特性。因此,我们学习这类化学知识时,只要掌握了性质,其它如存在、制法、用途、应用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们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重点是要掌握性质。

(1)以理论为主线,明理知性。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一定要以化学基本理论作指导,从理论上寻求答案。加深理解,才易牢记。例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重要的化学基础理论,只要我们抓住了结构这条主线;掌握了两个关系,即宏观(物质)一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周期表结构与性质的递变关系;弄清了“位”、“构”、“性”三者的结合,那么,任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均可进行推断,均可理解其奥秘。

(2)以转化关系为线索、沿索导性。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琐碎、头绪繁多。因此在学习呆善于将零散知识点串线结网,把千丝万缕的联系,梳理得井然有序,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拓宽了思路,也增强了自己的归纳分析能力。

(3)以表格形式作归纳,列表辨性。许多物质的组成非常相似,但性质却很不相同,如不注意区别,很容易混淆。例如CO和CO2是碳这一章的重点知识,我们通过列表,既能对知识加深印象,又能找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同类物质尽管有很多相同的性质,但相似之中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如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我们也可列表进行比较,这样既掌握了共性,也能熟知个别。

4. 关于化学实验的学习 化学实验按实验形式分为演示实验、边学边做实验和分组实验。无论何种形式的实验,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

(1)做到“心中有数”。要预习有关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所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了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不能做“旁观者”。要注意老师的实验操作,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要积极思考实验中的问题,要争取自己多动手,自己动手做时,要严守操作规范。

(3)学会观察方法。观察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按合理的程序进行观察。一般的程序是:变化前的观察-变化过程中的观察-变化后的观察。二是比较观察。通过比较,对物质的相似和相异点清晰地加以区别。如比较硫磺在空气和在氧气中燃烧才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4)要独立填写实验报告,使有关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将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5. 关于化学计算的学习 有关化学计算题,一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审题。要详细分析、理解题意,抓住已知项和未知项,运用所学知识,找出各相关项的内在联系,并进行解题方案的构思。

(2)正确解题。在透彻理解题的基础上,选择简捷方法。解题层次要清楚,量纲关系要一致,计算结果要准确,书写格式要规范,主要应包括:从分析题意得出已知项的关系;列已知;设未知;按关系列出有关算式;计算求解,写答案;演算复核。

篇(7)

【关键词】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群;教学改革

为适应21世纪药学人才的培养需求,各高校纷纷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按照“大药学”的模式培养复合型药学人才,以拓宽药学人才就业面的理念也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淡化课程意识,注意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使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课程群建设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目前药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1 构建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指导思想

药物化学是一门与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应用性学科,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其课程建设已成为药学专业课程建设中的重点[1]。该课程对于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更有效地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就更多地需要考虑到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和专业课程-药物化学在实验和理论教学过程中的衔接、优化和提高等问题。各高校开展了药物化学课程群的建设,但将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与专业课-药物化学两门课组建成课程群并不多见。鉴于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二门课程之间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2],针对当前药学教育的要求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特点,以培养复合型创新药学人才为目标,我们进行了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改革。

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主要课程包括: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药学文献及专业外语。其中,药物化学为专业课程且是主干课程,有机化学是专业基础课程,药学文献及专业外语是专业课的后续课程。课程群的构建紧紧围绕“新药创制方法与原理”这一主线开展,教学内容涵盖药物的设计与发现、药物合成原理以及文献与外语的应用,各门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相互渗透与深化。

2 构建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2.1 理论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在以往教学中,药物化学与有机化学课程设置的时间间隔较长,二门课程之间不注重交叉融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药物化学的时候不能很好的回顾与理解与有机化学相关的知识点,严重影响学习效果。为此,理论教学方面,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以“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密切结合”为切入点,体现“以药物结构为基础,以药物研究实践为目标”的特色,整合原有课程内容。药物化学课程是该课程群的核心课程,我们以“新药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出发点,突出新药创制方法的理念,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相关“药物篇”的学习;有机化学是药物化学的学习基础,其上半学年课程侧重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原理,其下半年课程结合药物化学中的药物合成部分授课,侧重药物合成方法。通过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建立,促进药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加深学生对大药学的理解,拓展学生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复合型药学人才的培养。

2010年上半学年,我们以08级药学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实践了有机化学课程中药物化学内容的引入,比如在讲述酮类化合物时,缩酮在有合成中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在一些唑类抗真菌药物中也有缩酮的结构,授课重点由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到药物、药物的合成,最后再介绍构效关系研究,这样就可以将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在2010年下半学年,我们以07级药学专业为授课对象,在药物化学课程中,更加注重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二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结构分析入手,推断该药物的理化性质、合成以及合理的结构改造,同时,还十分注重理论课程与药物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之间的联系。授课教师打破教科书传统的框架与要求,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注重新药研发的理念与方法,从众多药物研究与发现的案例中总结归纳出经验与规律。比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途径、优化方法、新药设计的方法等内容,都作为整个课程中始终穿插于体现的知识点,这样会提高学生在新药设计与研发方面的敏感度,提高对药物发现的理性认识。

2.2 实验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实验课程过于从属于理论教学,以验证课堂教学理论为主要目的,对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有时还存在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且近年来理论教学内容愈来愈深入,在教学实验室里验证课堂学习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应该重新认识实验课在药学教育中的地位。为强化实验课程,提高资源共享和使用效率,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将有机化学实验和药物化学实验整合成为系统的实验体系,单独设课,形成“有机药物合成实验模块”,使内容有一定的连贯性及渐进性,实验教学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研究探索性实验的比重,加大了实验、实践教学的学时数。

具体改革与措施如下:(1)改革后的实验课程体系包括基本操作实验、有机合成实验、药物合成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探索性实验。这样的实验布局有利于强化实验教学,系统训练学生实验技能;(2)原有的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反应类型较单一,我们对药物合成部分实验进行了调整,删掉环境污染大、反应类型单一的实验,加入环境友好、综合性强的新实验内容,调整后的实验内容为阿司匹林的制备、普鲁卡因的制备、磺胺醋酰钠的制备以及苯妥英钠的制备;(3)开设了新型的探索性实验课程,以往我们开展的综合技能实验是阿司匹林的合成、质量分析及其片剂的制备,但该实验与原有的药物化学实验内容重复,不能充分体现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的理念。因此,我们实施新的探索性实验项目——“萘普生的拆分、分析、制剂及药理活性检测”,该实验体现了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与药理学的交叉融合,能够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了解药物研究、设计与生产的基本流程。尤其重要的是该实验项目是我院与江苏恩华药业、徐州市化工研究所进行企业合作开发的“拳头产品”,这为该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地技术保障。这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得到实验技能的全面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药品质量意识,能对所学知识有系统性的认识,能将各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此外,我们注重实验教学与药学文献与专业外语课程的结合,一方面用双语进行实验教学,讲解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强化专业词汇的学习与积累;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自主设计药物合成路线,并按照论文格式书写实验报告,加强文献查阅与论文写作能力。

2.3 实践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十分注重让学生参与药物研究与发现过程。具体措施如下:(1)以校企合作实验室为平台,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3],采取导师责任制,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利用课余、周末以及寒暑假时间,以参与导师课题的方式,在实验室与校企合作单位参与药物研究实践过程,让学生在科研实验室感受药物的研究与发现过程。(2)依托医药企业中试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目前,我院已经与多家制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合作开发了一系列项目,这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定期组织学生到医药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生产的工艺流程,缩短理论与实验、实验与实际生产的差距。比如,我们带领学生重点参观了萘普生的生产车间,对药物萘普生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等方面与公司生产技术人员进行了学习交流,同时,相关指导教师对萘普生工业化投产进行了技术指导。(3)开展“药物研究、实践与应用”相关的讲座。邀请国内外学者、制药企业研发人员来校进行讲座,由企业人员介绍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研发等现状,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定位。

2.4 加强教学管理工作

我们不仅在授课内容上进行了改革,还在授课方式上进行了调整。教研室所有专业教师都讲授药物化学与有机化学二门课程,通过对二门课程的系统讲述,可以让教师更深层次的体会二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迸发出新的学科融合点。

我们根据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与特色,面对不同专业的要求,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按照教学大纲进行集体备课,讨论授课内容中课程之间前呼后应的紧密联系。为保证教学质量,教研室内部还设立了教学督导小组,对课程群的任课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3 课程群建设的效果

3.1 科技创新平台的建立

课程群的构建基于对药学类大学生的培养出发,打破行业壁垒及学科壁垒,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并与企业合作积极建立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使之成为开放、高效、有序的校内科技创新平台。该平台包含药物基础研究、新药临床前研究、新药临床研究等三个子科研平台的药物研究与技术开发平台,并使之成为了能够面对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又一个开放、高效、有序的科技创新平台。

校企双方利用共建的实践教学中心与实训基地,共同制定学生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共同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及医药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将真正实现产学研的融合,可为徐州乃至周边地区提供优秀的教学、科技服务与产业化转化平台,具有技术实力强、影响面宽、受益面大的特点。通过校企双方的积极运作该平台,以教师为代表,大学生为骨干的实践创新团队已与企业签定横向课题10项,总金额253万元;进行了4项成果转让,总金额16万。申请专利7项,已授权2项。

3.2 教学质量

课程群的建设激发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所取得的教学改革效果显著。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于普遍反应改革后的课程给予较好的评价。研究成果“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下培养药学应用型创新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此外,教师获得省级教育教改课题2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9篇。

3.3 人才培养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了3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毕业团队奖,获得了3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奖;学生参与发表了10篇SCI、EI收录论文;2012年,学生获得了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级药学专业本科生黄荣荣与吴彦等同学的“木犀草素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所致小鼠抑郁的改善作用”获得江苏省第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成果(项目)交流会的参展邀请;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也参与基于企业需要的课题,与指导教师共同完成了“素及其衍生物对糖尿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保护作用”、“D-萘普生及其中间体药物综合利用研究”以及“七氟醚效及安全药理的对照研究”等研项目,通过教师的悉心栽培,学生的不懈努力,学生得到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并且有多名同学就业于合作企业。

我们依靠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有效地开放校内和校外科研实践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该模式培养下,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2名优秀学生将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4 课程群的创新点

4.1 加强了学科间联系,提高了教学质量。课程群根据药学各学科性质和特点,在国内药学教育中率先提出以有机化学为基础,以药物化学为目标的的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课程群的建立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各门课程联系松散,缺乏统一完整的教学指导思想的状况,突出了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在课程群教学中的基础服务作用,也突出了以药物化学为目标的课程指导作用,对药学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2 能解决学生基础课学习中目的性不强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及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深入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提高了药学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符合创新型药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也为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医药兼备的复合型药学人才做出贡献。

4.3 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建立,促进了知识的前后呼应,相互渗透,提高总体教学效果。同时通过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教学体系的结构重组及实验践教学改革,打破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本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树立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也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综合素质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5 总结

总之,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教学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正在成长,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和总结。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摸索和总结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进宜,尤启冬,姚其正.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改革与建设[J].药学教育,2005,21(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