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5:01: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参加渭南市白水站"送教下乡"活动学习心得
初冬的寒意还不曾驱尽秋收的喜悦,白水的园丁又迎来了丰盛的教育大餐。为期三天的培训,我聆听了来自渭南、澄城和白水的三位老师的精彩展示,充实着我们的生活,充盈着我们思想,给我平时懒散而平淡教学生活,激起别样的涟漪,冲击着我的斗志。收获很多,但杂乱而又琐碎,在此做以简单梳理。
关注教学对象,方能"因材施教"
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操场上》 执教:白水县东风小学 王娟
第一节是白水县东风小学王娟老师指教的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操场上》,整个设计从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拔高,层层深入,方法灵活多变(看图片做动作从形象上认读——逐个拼读——通过多种活动反复读——上黑板贴词语归类读——猜谜语填词语读——放在儿歌中读)、回环反复。既学习了新知识,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对学生识字方法的指导。
为了让学生认识含有提手旁的"拍、打、拔"和足字旁的"跳、跑、踢",老师先出示了下课了孩子们在操场活动时的情景图,在图上相机出示该活动的词语,让学生认读。在这一环节当中,识字从含有生字的词语开始,而词语的学习又从图片开始,将识字的目标和识字方法放在具体的词语和语境当中,符合低段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认知特点。认读词语时,先让学生做动作,从动作中感受汉字偏旁的表意功能,了解汉字的构字方法,从而能根据偏旁更加轻松的归类识字,提高了识字效率。
巧抓教学内容 借文本教方法
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荷塘旧事》授课:南塘小学 雷亚宁
这篇课文很长,但就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来说,无非就是两个词"理解"和"表达".放在这篇课文当中,就是让学生理解文本所描述的"自然美"和"人性美",感受作者优美的语言,了解他表达的精妙。所以,授课教师仅仅抓住了文本当中"荷塘美"、和"旧事乐"当中的两件事进行教学,再简单一点说,就是抓住了"荷塘美"当中有唯美画面的个别句子,和"旧事乐"中的"哈哈大笑""闹得欢"、"铁链般的"、"排成一队"体会小伙伴们憨直淳朴的人性美。仅此而已,但却留给了学生许多阅读的方法和弥漫心灵的美的享受,抓住教学内容,课堂便会轻松而高效!
中国经典 积累为先
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授课:澄城 李娜
李老师的课堂中,诗一样的语言和富有感情的语调与那节古色古韵的《伯牙绝弦》的课堂风格和谐统一。整个教学过程,从读正确、流利、读出韵味;到从"知音"突破,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先是"找知音",默读,从哪些句子中看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得出"知音乃知心".接着,走进伯牙的内心,体会他如江河般宽广的胸怀和如高山般的凌云壮志;再接着,想象伯牙的内心除了高山流水还有什么?再次感受伯牙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只有钟子期懂得,从而体会钟子期这一"知己"的难得;最后,升华情感,知音难觅,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以!伯牙欣喜若狂,带着这样的情感升华再读;最后,峰回路转,钟子期去世,伯牙悲痛欲绝,破琴绝弦,引导学生用低沉伤感的语调读最后一句,从而教育学生要珍视"知己",重视"友谊".
整个过程似乎完美,但翻阅课标,对于优秀诗文和经典的教学,只要求"大体把握意思,想象情景,体会情感,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忽而我们恍然大悟,面对课标,我们渐行渐远,于生于师,都身心疲惫。反思之余,只因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课标常放案头,它是我们教学中的引航标,其实,对于中国经典,还是积累为先。
贴近日常生活 激活写作素材
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作文教学《父母之爱》 指教:澄城 张利宁
从张老师的课堂中,我学到了"一教三激发"的作文辅导方法,作文教学必须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切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引发他们表达的源头活水,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以上种种,只是各位老师课堂亮点中的十分之一而不及。俗话说:"听话听音",那听课也是听心,我们在听课时,想想教师教学设计背后的教学理念,猜度他的教学思想,定会有比听课本身更丰硕的收获,在你华丽转身换角度听课的瞬间,也将会带动你更专业的成长。
《实用教育大词典》中对作业这样定义:“为完成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从事的学习活动,包括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两种,是课堂学习的继续,常用来巩固、消化、理解或迁移课上已学过的知识,是课堂教学工作的延续,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大辞典》中的定义也相类似。
观照我们的教学实际,教师对作业的认识与定位和定义一致,作业通常被安排成新授课结束之后的一个独立环节,多是由教师布置学生独立完成,其功能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巩固强化功能。凡作业都与学习内容有联系,学生为了正确作答,就需要回顾学习过程和相关内容,作业因此起到了消化和复习的作用。有时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新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作业又会是重复性的操练,以促进知识的熟记、技能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说,巩固强化是作业最主要的功能。
第二,诊断反馈功能。教师从学生作业中及时获得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了解自身教学的真实情况,反思自己备课、上课过程中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它诊断教学,改进教学功能的落实,一般通过讲解错题、补充练习的方式进行。
随文练笔与之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随文练笔就文取材,依文生成,其结果又通常以语段形式呈现,只要设计恰当,就可以把学生有组织的言语活动和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成为具有综合性和生成性的语文学习任务。依托它,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定向引导,对学生的表达活动进行整合反馈;学生则可以明晰阅读任务和思考路径,并让思维过程接受物化检验。如是,对教师而言,随文练笔是导读、导练、导评的综合性载体,对学生而言,随文练笔是引读、引思、引写(说)的综合性学习任务,显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作业练习,而是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强化感受的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对这些“场景、人物、细节印象最深”必然需要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鲜活生动的“形象”,所以阅读的首要任务是感受形象。
教师的教学可以从“举象”开始。举象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动作演示、图像呈现、音乐渲染等等,但与之相比,随文练笔举象具有一定优势,理由有四:第一,象的鲜明度高。描述的过程,本身就是使形象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而且显象的过程需要激发联想与想象,但存在于联想与想象中的象跳跃、零碎,只有用语言文字等媒介加以定格才具有完整性和鲜明性。第二,象的丰满感强。经文字物化的象可以反复进行交流、并置,相互渗透、叠加,使之更加丰满、立体。第三,学的语文性浓。开展言语实践活动举象,区别于音乐、美术等学科,学科个性浓郁。第四,学的参与面广。利用任务驱动、成果交流等方式促使每个学生参与练笔,提升了举象的效益。
例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感受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文品,教师可以这样进行举象:(1)勾画叙写叶老批改作文的语句,朗读疏通句意;呈现作文修改稿的影印图片,情境引读。(2)想象练笔:“透过那份改得密密麻麻的作文稿,我们可以想象叶老改作文的情景,请你把它描写下来。”交流之后,引导学生把文中描绘爬山虎的语句补充进去,环境衬托使形象更加鲜明。(3)选择学生的练笔与课文相关语段对照朗读,谈谈自己对叶圣陶先生的印象。练笔举象避免了读议、分析的烦琐,避免了将人物品质浓缩为诸如“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等词语的抽象 ,突出了语文的形象性,强化了语文的感染力,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感受。
二、领悟表达的功能
随文练笔在领悟表达方法方面更具优势。通过随文练笔进行言语仿写,便于学生领会其中的表达特点,而透过表达这一形式又深化了文本体验,推进了文本阅读,实现言意兼得。通过随文练笔表达文意,之后将学生练笔与文本言语进行比较,打破了文本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统一与整体,凸显其中的矛盾与隔阂,便于分析的切入、运作。而且练笔发乎学生之心,成于学生之手,比较之时更易于激发其思维,实现真正的顺学而导。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第4自然段介绍园中收藏的历史文物,仅用“上自……下至……”这一句式,罗列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表达十分概括简略,因而教学中常常一笔带过。其实,表达形式的选择往往取决于表达内容,圆明园中收藏的历代艺术珍品浩如烟海,难以摹状,这样表达恰恰可以起到以简驭繁的效果,与第3自然段相映成趣,共同建构起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阅读中着实不可忽略。教学时不妨从表达切入来推进阅读,具体操作可以分两步走:(1)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或想象,运用第3自然段中积累的句式进行随文练笔:“圆明园中收藏着不计其数的珍贵历史文物,有___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______。”练笔承应第3自然段的表达方法,为比较提供语料。(2)交流反馈学生练笔,加以集中呈现,对比教材文本进行阅读:作者为什么不这么写?引发矛盾,触动思维,从而领悟到无论如何枚举,都不足以再现圆明园内历史文物之巨、之美。简简单单一句话涵盖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其精练、精准的特点展露无遗,毁灭圆明园造成文化史上损失的不可估量同样展露无遗。
三、完善理解的功能
理解意蕴是阅读教学中绕不过去的内容。一方面,阅读本身就是获取意义的过程,比如语文教材中存在的大量通过生活事件表达人生感悟或生命启示的篇什,或先叙事后说理,或边叙事边说理,将事与理紧密结合在一起,都需要深入理解。另一方面,文本写作往往讲究虚实相生,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认为写虚比写实更为重要,因为虚处可以给读者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促使读者与文本展开思想互动,从而创生出无穷的意蕴,获得无尽的审美趣味。写作需要“写虚”,显得空灵;而阅读则需要“举虚”,将作者有意不着笔墨的东西一一发掘出来,进行全视角观照,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对作者的深入理解。
如何以语文的方式进行意蕴理解,这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我们认为,随文练笔恰可担此任务。像教学启示类课文时,先可着眼于“分”――由事入理,重在分析事件与哲理之间的联系,对文本进行解构;之后再着眼于“合”――以事证理,重在列举事例印证道理,整体把握思维运作的方式。所举事例,可以是课文中的直接事例,也可以是学生生活阅历、储备知识中的共鸣事例,借助练笔印证、检验道理的深刻性与广泛性,或根据理解对道理进行补充、修正。选择练笔的形式来实现举例印证,目的在于书面练笔与口头表达相比更为严谨,更有利于学生整理自己的思想,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参与分析、综合,对深化文本理解、提升思辨能力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例如,教学《桃花心木》一文,在理清了种树与育人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可以安排这样一个随文练笔:“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学生练笔时,首先需要对文中的事与理进行整合;其次需要对父母的教学方式进行理性判析;再次需要对自己的成长状况作一客观评量。还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将古今中外与之相关的成功或失败的事例吸纳进来,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加以印证。这样,不仅深化了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习得了一种思维的方法,掌握了一种阅读的策略。
对于行文跳跃、含蓄,留有大量空白点的文本,可以实施练笔举虚。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思考:第一,虚处的切入点在实处,只有对实写部分进行细细爬梳,方能还原出无限空阔的虚处。这爬梳研读的过程非常深入细致,需要较强的任务驱动,由此选择了体现沉静思维的练笔活动。第二,练笔举虚,可以利用物化成果对虚处与实处进行比照、印证,从而实现“圆识”。
例如,《伯牙绝弦》一文总计77字,行文十分跳脱,仅以凝练的笔调记叙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相知、相别两个片段,其余作空白处理。教学可以这样展开:
第一板块:初读感知。把课文读准确,读出节奏,并说说对俞伯牙的整体印象,写下几个关键词。
第二板块:练笔举虚。这一板块分两步走:第一步,理解课文。在4人小组里借助课后注释、工具书、同学讨论读懂课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第二步,练笔举虚。思考“课文哪些内容没有写出来,请你补一补”这一主问题,小组交流“什么地方省略了什么内容”“对这些内容有哪几种具体设想”等细节,要求说出这样思考的依据,之后在小组里进行分工练笔,并将练笔放在课文情境中,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朗读展示。
第三板块:理解升华。再说说对俞伯牙的印象,并补充历史上对《伯牙绝弦》的评论,深化阅读。
练笔举虚的过程,引导学生以自身的认知经验认同、补充文本内容甚至扩大文本的内在意蕴,达到整体观照的圆识状态。阅读的乐趣就随着举虚过程的展开而逐渐生成。
综上所述,随文练笔与作业在实施方式、教学功能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作业在于复习巩固、检验教学;而随文练笔则在于建构课堂教学环节,推动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使阅读教学更加语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上有关阅读教学的理念使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学生的参与度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效果。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师虽有重视学生的阅读,但填鸭式、满堂灌的提问讲解充斥着整个阅读教学,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没有思考,没有品味,更没有问题的质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批注式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践,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形成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
一、什么是批注式阅读的涵义和特征
1.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以学生独立的思维为主导,以圈划、注解、评点为形式,以促进阅读能力提升,培养语文素养为目的的学习活动。
2.批注式阅读的特征。首先,批注式阅读具有“独一性”。一个人在接触一文本时,对内容的理解,对情感思想的感悟是不同的。批注式阅读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二,批注式阅读具有“创造性”。批注式阅读是对文章进行感悟、评判、反思,是带着探究、审视的目的去阅读文章。第三,批注式阅读具有“多面性”。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文章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看待作者的观点,不同角度,不同观点发生交流碰撞。
二、为什么小学语文教学要进行批注式阅读
1.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本质是个性体验,让学生利用各种批注方法,亲历阅读实践,把感悟体验流注笔端。同时,学生只有对整个文本阅读理解之后,才能进行圈点勾画,才能阐述观点,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学生理解感悟有所收获,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学习能力有所发展。
2.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传统的习作教学以小练笔或各种习作练习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小学生有畏难心理。“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整合了读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进行无缝链接,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3.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批注式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个性化感悟充得到体验,为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提供平台,让阅读不再被动,不再枯燥,不再乏味,而是大量的阅读,深层次的阅读,有个性见解的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小学语文教学怎样进行批注式阅读
1.画,批注式阅读的起步。所谓“画”,即利用符号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认为有用的、难点的、重要的字词句甚至段,用不同符号或不同颜色,进行圈点勾画。画一画还可以把较长篇幅,较多内容的文章,抓住每个部分的中心句,连缀成段,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案例1】教学《与象共舞》
教师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划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师: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你们的笔,边读边想。
(学生反馈)
生1:在泰国,如果你在公路边或树林里遇到大象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生2:象是泰国的国宝。
生3: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生4: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生5: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
师:大家再试一试,把你画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收获。
生6:在泰国,如果你在公路边或树林里遇到大象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象是泰国的国宝。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
生7:我们画的都是段落的中心句,把中心句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读课文找中心句,画中心句,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这是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2.注,批注式阅读的印痕。所谓“注”,是指对文中的疑惑处、关键处和解释处,进行圈点勾画。要培养学生常翻工具书的习惯,对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注。
【案例2】教学《伯牙绝弦》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熟读了n文,下面请大家利用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这篇文言文的意思,疑惑的地方做上批注。
(生默读后交流)
师:大家还有什么疑惑吗?
生1:“善”是什么意思?是“善良”的意思吗?
师:大家翻开字典查一查。
生2:字典里“善”有6个解释。我觉得课文里应解释为“高明的,良好的”。
师:“善哉”什么意思?
生3:“善哉”的意思是“好啊!”
师问生1:你用什么符号进行批注?
生1:我在“善”的下面标了个“?”号。
师:对,学习就是一个“质疑”的过程。在你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批注是一个阅读的好方法。
3.批,批注式阅读的升华。所谓“批”,就是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对有感悟之处,文章的奇妙之处进行评点,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写上自己的思维轨迹,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
(一)抓重点,边读边思边批。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小处着手,抓住重点的一个词或句,把所思所想所悟,批在课文旁边,留下思考的痕迹。
【案例3】教学《凡卡》
教师在教学《凡卡》第8自然段时,要求学生边默读边划出凡卡受虐待的动词,并根据这些动词,把所想到的写在边上,学生反馈交流,发言踊跃。
生1:我从老板的动作“揪、拖、揍”体会到了老板的凶恶,凡卡遭受着非人的待遇。
生2:“直戳”一词,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只“母老虎”,如果我是凡卡,我一定反抗。
师:凡卡敢反抗吗?我们从下文就可以得到答案。
生3:伙计们也没有同情心,同时他们还“捉弄”凡卡。
师:凡卡在莫斯科遭受非人的虐待,所以才哀求爷爷带他回家。
(二)注重细节,边揣摩边批注。
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精神。批注式阅读还要注重文章的细节,批注的范围可以就课文的某一个场景,某一个细节。细
(下转第37页)
(上接第36页)
节描写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我们要培养学生抓住这些感人的细节描写,通过批注的形式品悟文字,感悟情感。
【案例4】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一个与众不同的神态,一串娴熟的动作,一处令人感动的语言,都是生动的细节描写。请同学们用心读这篇短文,看看哪些语句触动了你,在旁边写下批注。
(生默读后,交流批注)
生1:“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作者的神态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生2:“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这处描写最为精妙,有神态、有动作,特别是“滴溜圆、狠狠、越发”,我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一个垂死挣扎的吝啬鬼。他仿佛在说,你们怎么都不明白我的意思啊,费油、费油啊!
师: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不仅把重点词圈上,而且旁批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生3:“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我体会到了吴敬梓笔下吝啬鬼的形象。@篇课文严监生没说一句话,但从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一个吝啬鬼形象跃然纸上。
师:“跃然纸上”这词用得好,我们平时阅读要有做批注的习惯,把重点词划出来,旁批上自己的体悟、心得以及所思所想,这样我们笔下的人物、景物也会跃然纸上。
批注式阅读是一个思维的过程。阅读中,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课文中圈点勾画,写上批注,注明自己的思维轨迹,与文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对话,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批注,让生本对话有痕有味。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赵祥麟,王承绪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
[2]孙立权.“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J].东疆学刊,2005(1)
[3]沈雪珍.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方法例谈[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