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手工艺论文

手工艺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5 15:01: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手工艺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手工艺论文

篇(1)

在“轻装修、重装饰”的今天,室内装饰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不同的装饰给人不同的视觉上和心理上的感受。房子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基本需求,家居产品满足了人们在审美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可见装饰艺术对我们的家居生活会越来越重要,家居产品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不容小觑。在我国的家居产品设计中,大部分的产品看见都有一样的视觉感觉,大家都互相的借鉴,缺乏了自己的原创精神,使产品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也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人们对家居产品有了不一样的要求,所以精细的手工艺品在未来的家居产品中会逐步登上发展的舞台。手工艺产品本身就区别于机械化生产的产品,任何一个手工艺的产品它承载着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是不应该随着机械化产品出现而消逝的,我们应该在随着当下的流行趋势,结合手工艺的技术去创造出更独特的美,去为我们的家居环境创造更独特的味道,也为现在的室内设计锦上添花。

二、当下家居手工艺产品设计流行趋势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思想上都有了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在面对家居装饰品这一选择时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都想去选择一些与自己的个性相符,更加具有独特特征的产品去装饰自己的家庭环境。所以一些具有浓烈的历史感的产品逐渐被大家所喜欢,也就是大家经常提到的“复古”和“怀旧”等之类的一些词语。随着这一个流行的趋势,手工艺产品更加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韵味,也具有传统的历史文化,相信在未来的家居饰品发展中应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不同产品的设计,都表现了一定的含义,给以室内空间不一样的视觉环境,也给人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在多元化的今天,我们的设计,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时尚,越来越潮流,但是我们却离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越来越远。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关键,在家居饰品中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结合。例如:我国的书法、京剧脸谱、皮影等等,也可以运用我国传统元素的一些传统图案结合。例如:龙凤纹祥、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等。利用这些传统的艺术、传统的元素,顺应时代“复古”和“怀旧”发展的趋势发展家居饰品,创造更有文化氛围,更有文化意义的生活环境。

三、家居手工艺产品设计体现传统艺术

听说英国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在为了秀场上使用的一块绣片时,寻找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了合适的绣娘,并且为绣娘传统的技艺支付了高价,这就是传统手艺的独特之处,相信在家居饰品中能够更有价值。接下来将从几个对传统手工艺的运用上,结合实际简单的探析一下家居手工艺产品的设计与研究。

1.传统的名族银饰

传统的银饰都是在为人做装饰,为什么我们不能突破传统,运用这样精美的手工艺制作为家居饰品做出改变呢?可以将传统的银饰手工艺与现在时尚的设计结合,为我们的家居环境中增添一份独特的民族氛围。或者运用银饰在装饰品上点缀,让其有着神秘之感,给室内家居环境添加一份静谧。这样既发展继承了民族的东西,又在家居饰品设计上运用手工艺去创新。

2.瓷器

中国“瓷器”是我国一项伟大的手工艺制作,但随着现在大机器的批量生产,一些精美的手工制作的瓷器越来越消失在大家面前。但现在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家居用品的设计,我认为瓷器在家居产品设计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选择,它将带给整个环境中不一样的文化氛围。

3.木雕工艺

在现在的生活中,木雕工艺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也受现在人们的喜爱,成为收藏的艺术品类之一。木雕经常出现在中式的家具上,如果将其结合一些优秀的传统元素出现在家居装饰上,精美的木雕艺品会在家居饰品和家具上大放光彩。

4.戏剧元素

北京剧装艺术是我国国粹,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历代剧装艺人们用他们的心血和智慧创造了这独特的艺术,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将其发展运用,将它运用在室内的家居装饰中,这也是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发展,在室内装饰艺术的一种突破和变革。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民间手工艺品 传承 保护 经济市场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039-01

一、引言

手工艺是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在传统手工艺中代表有:金属工艺、陶瓷工艺、纤维工艺、刺绣工艺、木工艺、漆工艺、各类材料的雕刻工艺、玻璃工艺、皮革工艺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见证,千百年来为各族人民所喜爱,也是中国人民与全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文化内容。

目前,尽管对传统工艺的继承和保护已经获得社会、政府各方面认同,但随着城乡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手工艺又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发展趋势,民间手工艺品如同一个小小的世界,浓缩了中国文化的韵味和深邃。民间工艺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宗教礼节传统特色,同时政治、经济、文化也对它有一定影响。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顺应时代的需求,通过不断开发民间手工艺品,激活农村旅游经济市场的活力,是当下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研究的课题。

二、民间手工艺品类别及传承保护

中国民间工艺分布于全国各地,因地域、风俗、情感、气质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种类和风格,各民族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在劳动之余创造的。手工艺品由自然材料制成,就地取材,此类产品实用、美观,具有艺术性和创新性,能传达文化内涵,富有装饰性、功能性和传统性,同时具有宗教或社会象征意义和重要性。民间工艺品的特点是:形象古拙、概括、简练,即抓住了形象的主要客观特征,又进行大胆的取舍、夸张、变形。这些工艺品大都与民间传说有关,如:陶瓷、泥塑、、雕塑、布艺、木头、灯彩、吊饰、东阳木雕、丽江木刻、土家族黄杨木雕、桦皮工艺、漆器工艺、 兽皮工艺、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瓷器、风筝、剪纸、麦杆画、年画、铅笔屑画、唐卡、拓真画、银饰、纸编画、苏绣、鱼皮衣、织绣、壁画、图腾、蜡染、黄平泥哨、纳绣、剪纸、钧瓷,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唐三彩、汴绣、麦烫画、傩面具、春联、花灯、扎纸、服装饰品、龙舟彩船等等。内容大都是赋予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致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得以承传的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目前,大多数工艺大师,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而40岁至50岁年龄段的高级工艺师出现断层,年轻人不愿意学传统手工艺,导致部分工艺将面临失传。如享有盛名的东阳木雕、黄岩翻簧、仙居无骨花灯、西湖绸伞、萧山花边等,这些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主要缺乏资金扶持和市场。从民族工艺品发展前景看,在全球信息化日益扩大的形势下,现在人们追求时尚、复古,民族之风悄然兴起,尤其在农村这块富饶土壤中,更有自己的资源潜力可挖。只有对民间工艺品的不断保护传承和发展开发,才会给村民带来安定、幸福、充实、欢乐,同时还有更实在的就业问题和经济收入。艺术正在流失,保护民间手工艺刻不容缓。

三、工艺品开发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通过创意开发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产品以及市场需求有机连接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信息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是搞活农村经济的必须。如利用科技手段改变农产品形状、色彩和口味等物理功能的同时,融入文化元素,增加农产品的文化艺术含量,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把农产品变为艺术品,让“乡土文化”成为市场上的特色抢手货。(如北京大兴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琉璃西瓜摆件等)。同时,利用农闲,组织巧妇制作农村手工艺产品,为当地农村生产服务,激活农村市场,可将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废弃物,诸如麦秸、玉米壳、蛋壳等变为工艺品,定期邀请专家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技术与审美,拓展创意的想法,打开农村经济市场,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设计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农村产品、创造财富。(如北京顺义“巧娘工作室”,昌平小汤山农业园的鸵鸟蛋雕刻画,北京怀柔的藤式布贴画,北京通州的烙画葫芦,北京延庆的豆画,平谷的桃木雕刻等,全国有陕西户县的农民画、、天津杨柳青的年画、上海金山的农民画等)都逐渐走出地域甚至走到了国际市场,开始赚取外汇。

从农村旅游发展持续性看,发展农村的手工艺文化产业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拉长农业产业链,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可行之路。发展创意农业,提到创意的高度才进入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端,任何民族工艺品如果得不到市场的认同,都是无用的。市场策略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的内涵,市场推广也不会持久。激活民族手工艺品市场经济,虽然也有许多手工艺品已经确立其品牌的地位,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但还是感到市场生命力不够强,尤其农村文化产品目前还是没有得到积极面对市场,接近消费者,满足生活的现实需求目的。要让农村文化产品在强大竞争市场上取得成功,就要不断提升自我,依托市场需求进行文化定位、形象包装和营销推广等多方努力,把产品实现为商品,把商品价值附加文化价值,达到了完美的商业运作。它是资源、技能、创意、资金、市场等多方协调必然合作关系,最终达到产业化的收益结果。

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民族工艺品虽然说是在发展和进步,但是仍摆脱不了手工作坊的工作条件。民间手工艺品的开发,必须顺应着社会的发展才会有市场可做。那么,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法规,完善政策,加强管理。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各级民间艺术协会作用,以弘扬优秀民间艺术为宗旨开展研究和实践,促进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推进技术改造,以机器生产代替部分的纯手工,开发一些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产品,降低成本和价格,满足市场大众消费需求。要用精品的声誉为大众产品树品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打开市场销路,实现经济效益。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展览以及手工艺的比赛、评奖等渠道和方式,来普及宣传民间手工艺,吸引广大群众和中外游客参观、购买,扩大民间手工艺在国内外的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们开始追求“田园乡村风格”的艺术品来装饰生活,农村手工艺产品已经在城里市场上开始升温热销。

四、结束语

只有我们真正认识到民间工艺品对于我们当下生活及打开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中国的民间艺术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和弘扬。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和发展,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大家的责任。

[本文为2009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结题论文(项目编号SM200910020004),课题名称:《北京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京郊农村手工艺(纸贴画等)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参考文献:

1.董晓萍著.全球化与民俗保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周云主编.品牌学―原理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郑军,乌琨编著.民间手工艺术.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7

4.张丽君著.中华工艺.农村读物出版社,2010

5.朱文华.浅谈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中手工艺流失问题.2011

篇(3)

弓勤琴(1988),女,汉,山西大同人,美术学硕士,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装饰画

摘 要:民间美术以其简洁的造型,完美的功能,在精神和物质上满足了劳动者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其通俗的形式受到劳动者的欢迎,并为劳动者所掌握和利用,反映其质朴的审美观念。真正的民间美术创作用料不一定贵重,有时制作也比较粗简,但它所体现的设计意匠和美的造型,却与人民的生活和心灵息息相关,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创造性。布贴画是在剪纸,刺绣,民间绘画等艺术形式上的一种拓展,布艺制作非常普及,涉及的技法繁多,应用范围广泛,是一种既传统又新颖的民间工艺。布贴画以布料为原料,以剪刀代替画笔经过粘贴而成的装饰画,历史悠久,广泛流传民间。布贴画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全部选用优质布料,手工精贴而成。作品设计独特,构思巧妙。采用布料的不同质地、纹理和花色,表达出水墨画般的意境和水彩画般的绚丽。

关键词:民间美术;布贴画;布贴

在原始人类审美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因材料而引起的美术作品的变化也是值得重视的,而布贴画是其中典型的一种。布贴画也叫布堆画,布贴画以布料为原料,以剪刀代替画笔经过粘贴而成的装饰画,历史悠久,广泛流传民间。它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补贴工艺,体现了它固有的特点和意义。

民间美术创作的过程,始终包含着对材料的开发和充分利用,体现出材质自身的肌理、纹饰、硬度、光泽等自然形态特征。布贴画是在一种古老艺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工艺,它是利用布料的天然纹理和花纹,将画用布贴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剪,以布为色创作而成的一种装饰画。充分利用布的颜色、纹理、质感、通过剪、撕、粘的方法抽象的表现形象,色彩独特,具有笔墨不能代替的奇效。

一、历史渊源

布贴画以粗布为原料,由巧手妇女剪贴而成,它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它是在剪纸、刺绣、民间绘画等艺术形式上的一种拓展,在广大的西北农村,布艺制作非常普及。

当代布贴工艺在传统布贴基础上得到发展,尤其在广大的西北农村,布艺制作非常普及。现在布贴画的题材较之以往要广泛的多,但是许多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等题材依然是民间艺术家们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随着人们对布贴画认识的深入,其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布贴画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代,当时剪贴鸟的形状在皇后的衣服上。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贴制成的装饰品。在唐代时就成为了一门独特的手工艺,谓之“贴绢”、“堆”在清代达到技艺的成熟期。结合了传统民间剪纸、刺绣、壁画的基础上,从生活出发,就地取材,采用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布块,通过布缝和补花布贴手工艺创造出画面具有浮雕感的布贴画。布贴画的创作都来源于当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布贴用料简单,易于制作,即实用又美观,很早就流行在乡间镇集的妇女之间,而且于当地百姓关系密切。

二、制作工艺

布贴画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全部选用优质布料,手工精贴而成。作品设计独特,构思巧妙。采用布料的不同质地、纹理和花色,表达出水墨画般的意境和水彩画般的绚丽。

(一)制作工具及材料

铅笔、剪刀、胶水、复写纸、电熨斗、白纸、纺织品的边角料

(二)布贴画的构图原则

布贴画的构图主要是运用装饰的形式构图,以平面几何形体为依据,力求概括、简洁、单纯。

(三)纺织品边角料的选择

棉麻、丝绸、毛织物、化纤织物、锦缎等织品边角料均可。不同的织物其质感不同,纹理光泽各异,色彩变化无穷,只要运用得当,就会产生画笔所不能代替的艺术效果。

(四)图案的块面区分

贴画必须先依照组成图案的块面进行色彩的块面区分,这样制作起来比较方便,有利于创作者更好的创作。

(五)布贴画图案的制作

在白纸上涂胶水,将布与相对应的图块纸粘合后用电熨斗稍加熨烫使之平整。再按色泽块面先取同种色、已裱好的布,用复写纸描下图形块,并用剪刀剪出图形。最后将剪好的各种图形布按照图案的构图进行组合,粘贴在较硬的纸或布上,并用电熨斗稍加熨烫。

(五)装框成幅

将粘好的图案画裱粘到底板(三合板、麻胶板均可)上,并配上边框(木质、塑料、铝合金均可),即成为一幅布贴画成品。

三、布贴艺术发展新需求

针对正在日益变化的环境和社会,民间布贴手工艺应怎样开发和创造出符合时代的产品。我们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来进行传承和发展,而不是停留在陈腐和泥古不化的表面形式中。应强调个人对日常事物的直接感受,发掘事物在不同场合、不同条件和不同心境下事物不同意味,让自己的衣食住行诸多活动成为亲身的感受和体验,充满着情趣和自信的诗意存在。在将生活艺术话的同时,实际上也使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近。

民间布贴艺术不仅包含着工艺造物活动中人们的技能、知识、思想和感情,通过传统布贴艺术,人们不难感受到其所承载的诸多相关的文化特性。(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呼志强・中国手工艺文化[J]・时事出版社,2007,(1)

篇(4)

走进位于上海长宁区天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书嘉手艺工作室”,亦素亦雅的民间艺术气息扑面而来:面塑陈列室的橱窗里,除了摆设着孩子们色彩明快、形象逼真的作品外,引人注目的还有创办人张书嘉早期参加全国比赛荣获一等奖的作品《五十六个民族》;其它几个陈列室,分别展示着造型精美的艺术剪纸、玲珑生动的蛋画和美观大方的草编。这个坐落在老式小区里的手艺工作室,深刻地诠释着民间艺术的主题——来源于民众,植根于生活。

天分加勤奋——铸造个人辉煌

张书嘉,1980年出生于上海,10岁起师从中国知名艺术家“面人赵”之女赵凤林老师学习面塑艺术,她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很快就脱颖而出,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各类手工艺比赛奖项,还代表中国出访过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克罗地亚等国家,从中学开始,捏面人的绝技让张书嘉小有名气,而这样的光环一直伴随着她整个成长过程。

张书嘉最初并没想以面塑作为自己的职业和日后的事业,但无论作为爱好,还是出于惯性,她都没想放弃这门心爱的手艺。高考填报志愿时,她还是将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这个爱好特长结合了起来,最终她成功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她隐约觉得,面人的出路在于市场,因此从未停止这方面的思考,她大学毕业时的论文题目就是:《中国民间艺术如何市场化》。2003年大学毕业后,张书嘉到一家知名公司的营销部门工作了三年,从事市场工作,她在品牌的推广方面不断学习,积累了不少经验。

随着机器生产的规模化日渐成熟,人们对手工艺的关注淡了,民间手工艺传承乏人,传统工艺正由盛到衰,这样的沧桑巨变十分残酷地呈现在每一个现代人面前,也呈现在年轻的张书嘉面前。

带着思考,带着热爱,也带着梦想,张书嘉走进东方卫视《创智赢家》创业真人秀节目。当初是朋友给她报的名,只是因为朋友觉得这个比赛很适合她。刚参加节目时,张书嘉感到跟夏令营集训一样,既有乐趣又有挑战,但比赛的压力一点点加到身上,越来越重,张书嘉也开始全力以赴,经过一轮又一轮专业投资家和企业家的盘问,她一路过关斩将,最终问鼎全国总冠军,赢得了100万元创业奖金。张书嘉非常谦逊地把这次夺冠归于两个原因:一是她创业的动机更强烈,并且不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二是项目本身很有意义,终归是为了中国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这并不是一个很有“钱途”的方向。

让她成为总冠军的创业计划是:办一所传承民间艺术的学校。

教育培训:播撒民间手工艺的种子

从《创智赢家》的镜头前走下来,张书嘉立即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然而这条路比想象中更加漫长和艰难。刚开始她找到一些上海的幼儿园,满怀信心地要和幼儿园建立合作,开设收费的手工课程。园长们都很喜欢她的课程,但上海市教委对幼儿园收费课程是明令禁止的,这条道路走不通。换了一种思维,2007年5月,张书嘉创办书嘉手艺中心,专门教孩子捏面人,走少儿培训、亲子教育的道路,为实现梦想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

张书嘉向我们介绍道,面塑在我国已有千余年历史,是一种源自民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造型艺术。其材料由糯米粉和面加彩后制成,经过民间艺人的巧手捏制,便成了千姿百态、活灵活现的各类造型,富有鲜明的民间风情和地方特色,目前已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中心开设的创意面塑课程不仅为孩子了解和接触优秀的民间艺术创造了机会,还很好地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更使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课程阶梯式地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班和综合班。初级面人班教简单动物、花卉,能捏成形就可以了;中级班教人物,小孩、仕女,工艺上有一定精细度;高级班教戏曲人物,要有创造性,捏出人物的神韵;而综合班就可以捏出有主题的故事了。

面塑课程是小班授课,一般控制在10人之内,尽管学习的是传统手工艺,但张书嘉也会与时俱进,比如带孩子们运用ipad。她上课注重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造力,甚至鼓励孩子们做得不一样。有个小男孩捏的小猪的眼睛一只在上面,另一只在下面,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这只小猪的脸撞到墙上去啦”;捏熊猫的课,多数孩子都知道用黑白两色,偏偏就有孩子捏的熊猫是红白两色相间,他的解释是“这只熊猫晒太阳晒得太多,所以蜕皮变红了”,令人忍俊不禁。这样的一堂课下来,面塑就不再是一个单薄的作品,而是一个有情节的故事。

基本功的练习是手工艺课程的基础,张书嘉在教学中当然不会松懈,她犹记得小时候在少年宫学习时,“手”的捏法老师让他们一练就是两个月,许多孩子觉得枯燥没劲就半途而废了。张书嘉对这样的课做了改革,让孩子们结合十个造型来练习捏“手”,每节课都有一个成品,让孩子和家长都看到成果,也能不断见证孩子的进步。

培养种子老师也是张书嘉的重要任务之一。她只招收两个专业的老师,师范类或是美术类,但共同的要求是对面塑艺术非常热爱。通过大约二十节课的培训,再通过张书嘉的严格考核,才能成为各个培训点的授课老师。

张书嘉对自己的定位不是艺术家,而是传播者。“面人培训班并非要把孩子都培养成面人大师,而是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民间艺术的乐趣。这是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种子,如果今后他们真的感兴趣,那么可以共同把面人事业发扬光大。”

传承民间艺术需要立体化、多元化

张书嘉介绍道,中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丰富多彩,但如散落民间的宝珠,止于默默传承;又似银河中星之碎片,仅仅各自耀眼。书嘉手艺的创办,正是源于一份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执着。但传承和发扬中国民间艺术文化需要不断的积累,更需要立体化、多元化地全面发展。因此,张书嘉不满足于教授面塑一项手工艺,她积极探索,力图把自己的手艺中心建成一个中国民间文化的展示平台,能不断整合各种民间艺术文化,实现沟通交流,将中国的民族手工艺推向世界的舞台。2010年6月,书嘉手艺中心师生受邀参加世博会中国民俗特色演出,手艺中心老中青三代人的同台特色表演不仅受到了各国来宾的称赞和好评,各地媒体更是纷纷报道中国民俗艺术后继有人。今年暑假,中心尝试开设了艺术剪纸课程,取得了很好的反响。手艺中心在上海又新开设了六个教学点,今后会延伸得更加广阔。

每个双休日、寒暑假都是张书嘉最忙的时候,但一旦有机会,她还是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慈善公益活动,比如带学生们制作作品为白血病儿童义卖,汶川地震的时候义卖捐款等。社区学校这块阵地也很欢迎她,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张书嘉专门编写了上海市长宁区社区教育教材《手工面塑》。她还应邀在一个社区学校开设面塑班,基本是公益课程,没想到老人们反响积极,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学习起来格外认真。有位奶奶骄傲地告诉张书嘉,以前小孙子不喜欢和她玩,自从学会了捏面人,小孙子成天缠着她教做面人,和她亲热得很,她非常得意。

书嘉手艺中心还积极开拓演出业务,向社会各界提供各类民间艺术演出项目,用它开放式大众式的传播途径,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喜欢手工艺。张书嘉也常常忙于演出宣传——参加电视节目录制,参加公司年会,碰上大型的活动,更全力以赴参与。去年年底,她参与了某外企的年终交流,教这家公司70多名员工一起完成一个面人。于是,面人变成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载体。前两年南汇举办桃花节,她也应邀去现场表演面人艺术,受到热烈的欢迎。

篇(5)

关键词:麻柳刺绣;服装设计;保护传承;高级成衣

一、麻柳刺绣的技艺概况

“可赞麻柳绣花女,装点秦岭巴山秀”,这是专家学者们对麻柳刺绣的肯定与赞赏。麻柳刺绣题材丰富,所绣图案主要分为三大类:生活场景类;自然风景类,动植物类。这些图案表现了麻柳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典型的川北风情。麻柳刺绣“无法中有法,有法中无定法”。绣女们刺绣一般不用底稿,图案全在心中,飞针走线,数丝而绣。据1984年的调查,全乡3000多名妇女中善刺绣的有1300多人,其中被誉为“巧姑娘”的有270多人[1]。

二、麻柳刺绣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的意义

近年来,麻柳刺绣面临着传承危机,不仅仅是老艺人的渐渐离去,更重要的是麻柳刺绣产生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随着刺绣工艺在现代服饰中的繁荣发展,麻柳刺绣除了用于一些生活饰品中,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依然能展现麻柳刺绣技艺特色,将这种传统技艺得到活化保护,亦使现代的服饰设计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具有中国文化刺绣特色的服装设计,构建中国的流行时尚。

1、活化保护麻柳刺绣传统技艺

濮安国先生在《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曾指出:“任何传统手工艺的开发都是为了满足今天消费者或使用者的需要[1]”。活化保护麻柳刺绣传统技艺不仅让麻柳刺绣回归于生活本身,更让它实现作为生活文化的价值。刺绣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史,如今,刺绣这种带有民族风味的古老时装元素,在现在的服装设计中备受设计师们的青睐,将刺绣元素运用到服装设计中,麻柳刺绣也可以沿用这种与时尚品牌合作的模式,以服装为载体,使得麻柳刺绣这种传统技艺能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广为人知,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发展,并融入人们的生活。

2、提升现代服饰的深层价值

刺绣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其起源很早,相传“舜令禹刺五彩绣”,在夏、商、周时期得到发展,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其工艺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麻柳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刺绣的组成部分之一,麻柳刺绣在明清时期已趋成熟。麻柳刺绣是中华刺绣中的一个特例,羌绣是麻柳刺绣的母体,但是在麻柳居住地每一次移民的迁入和迁出,丰富了麻柳的地域文化,使得麻柳刺绣吸纳了其他民族的刺绣特点,不断融合了羌族刺绣文化与汉族刺绣文化,在这种文化的融合与撞击中,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麻柳刺绣文化【2】。

3、为建立中国时尚文化流行系统奠定基础

美国未来学家约•奈斯比特认为:“生活方式的全球同一化趋势与传统文化的民族化趋势几乎是同时发生的。[3]”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在全球生活方式同一化的趋势中,将更具吸引力,被人们所欣赏和消费。随着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文化的影响力也日渐增强,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服装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国际大舞台,国内的设计师也纷纷号召发展具有中国风味和中国民族特色的服装,“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处于国际流行体系上游的时尚文化相融合,发展具有中国文化自身特质的时尚品牌文化”[4]。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服装的结合,逐步建立中国时尚文化流行系统。

三、麻柳刺绣在高级成衣服装中运用的思考

近年来,民族刺绣服装的日益发展以及被国内外设计师所推崇,消费人群也逐渐增长,给这类服装带来了广阔的市场。与成衣相比,高级成衣的版型、规格更多一些,采用的面料更加考究,并且在设计中融入品牌的风格和理念。在制作工艺、装饰细节上也更讲究,甚至会有一定的手工制作。在设计麻柳刺绣服装时,应根据服装的定位确定服装使用的面料材质,刺绣图案的题材与色彩,以及在图案所在的位置与面积。现以麻柳刺绣高级成衣为例进行设计分析。

1)设计理念。

麻柳刺绣目前处于纯手工慢工出细活的状态,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和人力使其只能进行小规模的生产,这就决定了麻柳刺绣服装适用于高级服装定制。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保留麻柳刺绣的文化价值还要适应于市场需求。

2)纹样题材。

麻柳刺绣作品有的写实,在造型时融入自己的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和动植物形象的形体与形象改造的极度夸张和变形。有的作品采用抽象的手法,形成几何抽象的纹样,图案变化巧妙,生动有趣。例如:、牡丹、荷花、石榴、窗格图案与彩格几何图案等。以窗格图案为例,窗格图案大多用于鞋垫等生活用品中,这种纹样不仅表现了麻柳人民的精神世界,从中还发现了其与现代服装设计能够融合,符合现代审美情趣。

3)色彩搭配。

在高级成衣设计中可沿用麻柳刺绣的传统配色,根据服装风格,采用素绣、蓝底刺绣、红底彩绣、白底或者黑底彩绣,色彩种类不宜过多,表现活泼端庄而又素雅明艳的效果。具体方法可以参考麻柳刺绣窗格图案鞋垫的色彩搭配。

4)图案布局。

麻柳刺绣在构图上分为连贯式和分段式,为了充分展现麻柳刺绣图案的美学特色,具体方法有两种:其一,在保留图案寓意的基础上,重新构图或者重组图案,采用四方连续的方式,将图案运用现代高级成衣设计中,提升服装视觉感染力;其二,以“刺绣纹样为第一视觉的观察秩序”[6]为图案布局的准则,将图案分布在人体最有魅力的位置,突显人体优点。

5)绣法选择。

麻柳刺绣的“绣法主要以绣花、挑绣为主,常见的有架花、挑花、扎花、串花、游花等八种绣法组成。”[7]绣法可选择单种或者组合搭配的方式进行。如外观精致典雅的挑花,特点是在刺绣时讲究数针和数线。也可以选择“全挑”、“补花”、“滚边”或者“半挑半绣”。

四、结语

对于麻柳刺绣这种独具美学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艺,现在面临着的传承危机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寻找它的发展新途径,服装装饰是刺绣发展最强大的动力。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家的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日益增强,文化艺术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综合竞争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设计师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寻找设计元素,以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使中国服装逐步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还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并建立中国的时尚文化流行系统。

作者:廖昀蕾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此吾.麻柳民间刺绣[Z].四川省绵阳地区文化局内部交流,1984.

[2]濮安国.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的发展[J].上海工艺美术,1994(4):6—7.

[3]肖文陵.国际流行体系与当代中国时尚产业发展途径[J].装饰,2010(10):94—95.

篇(6)

名副其实。

当然这种美,不是说她的外貌,而是她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知性、沉静、娴雅、淡定、成熟、干练、亲和、敬业等等等等,很难用几个词来概括。

得知唐克美年近七十,心里暗吃了一惊,甚或有点怀疑是否提供的资料有偏差。她一点没有老态,手脚利索,光洁的脸上时时洋溢微笑,说话的声音柔柔的。

前两次曾经做好了准备去专访唐克美,阴差阳错,都没如愿。真正见到唐克美是在《收藏界》杂志社第二届国宝评选活动上。有一件髹漆描金器因为体积较大,只能放在一楼的大厅,唐克美要从五楼会议室下到一楼去鉴定,工作人员想搀扶她,谁知被拒绝了,嘴里连说:“不用,不用,不需要。”很麻利地转身进了电梯间。

另一件事情对她印象更加深刻。百米长城纸织画,长106米,因为篇幅宏大,无法在屋内铺陈,只能搬到楼道里在地上展开。唐克美和同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上海来的朱玉成对纸织画进行鉴定。一开始唐克美是弯着腰看,然后是蹲着看,最后几乎是跪在地上趴着看,神态极其投入,近乎忘我。她认真严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感动了很多在场的人。在对纸织画鉴定陈述中,她说道:纸织画工艺精度、难度要求很高,画面有形、有意境,只是以后制作应该小点,更适合展挂,不然这么大,展示有难度,看着也麻烦。

大家听后都会心的笑了。

唐克美1939年11月出生在浙江,高级工艺美术师,大学学历,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她是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北京市副主委,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顾问,北京工艺美术中级职称评委会主任。唐克美在行里资格很老,1962年就在北京工艺美术学校任教师,1969年调至北京市商标印刷三厂,1972年又调至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1982年至2000年任北京工美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

她创作设计的“晨露”、“启蒙”、“补天”、“散花”、“维吾尔姑娘”、“边陲少年”等作品曾赴香港展出并在刊物上发表。

近些年来唐克美热心忙于公益事业,更多的时候是为他人做嫁衣。她编辑出版了“玉器图录”、“景泰蓝图案”、“青铜器造型与图案”、“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造型与纹样”等十多种图书,并撰写了“景泰蓝史话”、“繁荣昌盛的中国现代玉器”、“铭刻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象牙雕刻”、“我国现代金银细金工艺――金银器的继承与创新”等论文,其中三篇论文被选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1995年至1996年主抓完成国务院颁授给十一世班禅的金印、金册、金匾工程,由于项目完成出色,受到中国轻工总会表彰,1996年4月11日受到总书记接见。

篇(7)

一、儒家道德伦理概述

中国古代设计伦理思想根植于自身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对于设计伦理的研究,又以孔子所倡导的“仁爱”的儒家伦理思想观为基础,而后发展成由众多道德范畴、社会道德规范等构成的庞大体系。这个体系规范着古代社会的运行,成为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规范和指导。

“仁者爱人”的“仁”被认为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系的核心,处于主导的地位,“仁者爱人”成为孔子的重要伦理思想,体现了孔子提倡用“仁”的手段来处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化解各方面矛盾的观点。孔子对“仁”的论述的基础是“孝亲爱人”,这一观点在孔子提出“仁”之前就已经存在。正如《三字经》中所言,“首孝悌,次见闻”,说的就是“百善孝为先”,人们应该孝亲、敬兄、爱弟,在自己的家庭范围内通过“仁”制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然后才能推广到家庭亲缘以外的社会。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对象是由人这一个体而引发到社会的层面,一个人如果不“孝悌”,那么怎么能让整个社会都遵守“仁”这一伦理道德呢?正是以“孝悌”作为“仁”推广的根基,而进一步上升到社会、国家的伦理道德层次。而当时的社会活动和人们的造物行为也无疑是以“仁爱”的道德标准来进行的。

二、春秋时期设计伦理思想

中国古代最早的设计思想源于《周易》,周易中提出了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而其中提到的“见乃谓之器,形乃谓之象”则被认为体现了一种“制器尚象”的观点,主张把有形之器与卦象一样作为一种抽象符号来理解,即造物活动中对具体器形的塑造应该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模拟、类比和象征,以表现更深层次的“意”。

春秋时期,在社会制度的动荡与变革中,人们也迎来了思想意识的变革,当时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为诸子百家的“著书立说”提供了土壤,这些活动在整个社会掀起了新的浪潮,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理论格局。其中,也不乏理论家对一些主题的热烈讨论,其中的一个讨论主题则是与造物活动、造物精神相关的,即关于“用与美”“文与质”的讨论。“文与质”的关系也成为传统中国造物历史中的一对设计伦理的主要矛盾,自春秋起源到后世的很多造物理论也都是以“文与质”为原点进行讨论的。

对应造物活动来讲,那么这句话实际是在说审视一件产品的基本观点,产品只有功能而缺乏美感难免流于粗俗、平庸;过分注重装饰而忽略功能,则又显得花哨,不实用,一件好的产品必然是要兼具外在美与功能美的。可见,人们当时已经具备了对人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环境等因素的初步认知与思考。

三、考工记与春秋时期伦理设计思想特点

春秋末期的《考工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工艺学理论文献,其内容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天、地、材、工”被认为是造物活动的四个重要因素,“天有时”指的是造物活动的季节时间环境,“地有气”指的是造物活动的空间环境;“材有美”对应的是对材料特性的掌握;“工有巧”指的是工匠的制作工艺和技能等。一件产品应该是“天时、地利、材美、工巧”等四方面综合因素的结合体。也可以说,这四点是春秋r期的伦理设计思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顺应环境。造物活动应该顺应季节时间条件,这表明古人已经开始对自然物的性质、规律有比较深入的认识,懂得一件好的产品,从选料到制作都要依据自然规律。这也体现了顺应自然的伦理观念。只有顺应天气、季节的规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由于南北地域不同,其水土等自然条件有很大差异,不仅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也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从而形成了南北迥然不同的风格。

(2)材料因素。造物活动应该要考虑材料因素。不同材料的性能不同、质地不同,因而影响材料的特性,造物活动中要对材料特性有所掌握。

(3)工艺水平。强调手工艺人应具有高超的工艺水准,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材质进行工艺上的创新。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