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4: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爱我家乡调查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乡土作文;观察;教学
乡土作文是表现地区特色政治发展、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作文。指导学生写乡土作文,是让学生深入地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真实地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环境中的人、事、物,能有效的激发学生情感,从而能写出富生活气息的好文章。培养出学生写作乡土作文的能力,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家乡意识是写好乡土作文的前提。学生们只有真正的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去关注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具有家乡文化特色的乡土作文。当然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有关课文如:《济南的冬天》的讲授,指导学生体会出作者在描绘家乡时候所包含着的乡情,同时联系家乡实际,了解自己家乡的可爱之处,反映出家乡的面貌,抒发对家乡的眷恋喜爱之情。在节假日,组织学生旅游参观。如组织学生爬山,不但让学生领略到我们家乡美丽的自然景色,还让他们知道我们澉浦的一些古迹。还有一些宝贵文化遗产,借此来促进对家乡的热爱。
2、养成学生观察乡土作文的素材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而对现实乡土生活的观察则是取得写作素材的主要方式。指导学生用朴实的语言写自己真实的感情,写出自己亲见、亲闻、亲历、亲感的真实的生活。尤其是江南名家杯征文,以“爱我家乡,爱我江南”为主题的比赛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
3、提高学生的反映能力在学生掌握了足够的生活素材以后,如何将其所见所闻反映出来,确是一个关键问题。一方面利用主题班会,围绕一个中心畅谈家乡的各方面情况,让更多的学生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还可以邀请先进人物到校到班作报告,报告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这又是一次口头表达的锻炼机会。在书面表达训练方面,除了正式的作文,比如说组织学生们去参观和访问,写好每一次参观访问记录;组织学生调查某一单位,从不同角度写成若干调查报告;组织学生访问先进人物,写好人物访问记等等。
乡土作文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而兴起来的一种作文模式,它依托乡土文化、乡土特色进行作文活动,丰富了教学的活动,优化了教学的结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为语文教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反而言,它也对乡土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1.乡土作文的源泉
乡土作文离不开“乡土”,“乡土”为教学者提供教学文本资源,为学生提供习作资源。教师编写的教学文本必须依赖于乡土素材,学生写作同样也离不开乡土素材。整个教学的过程,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乡土”都一以贯之。“乡土”是特定地域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是特定地域物质和精神的总和。通俗的讲,是这个地方人们世世代代生活的积淀和延续。这些积淀和延续实质上就是我们所谓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蕴含丰富,包罗万象,本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当今人事等,无所不包。它们有如春雨,滋养繁茂着乡土作文这棵新的绿化之树。可以这么说,乡土文化既是乡土作文的源泉。有了源泉,乡土作文之树才能茁壮成长。
2.乡土作文教学核心
乡土作文教学绝对不是为乡土而乡土,仅仅是对乡土文化进行简单地描述或者观照,那是对乡土作文教学的一种歪曲。乡土作文教学也不只是为作文而乡土,旨在改变学生作文空洞无物、烦燥泛味的现状,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这种说法过于片面。乡土作文的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现代语文教学和乡土文化互相的融合、相互的碰撞、相互的作用过程,是教师依托乡土文化,进行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的活动,从而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建构和完善学生们的人格特质,并反过来对乡土文化进行进一步投射和润泽的过程,这正是乡土作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师生合作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89―01
通过多年在一线教授综合实践课,我深深感受到综合实践课的灵魂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注重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提高认识,培养能力,我们广辟渠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结合综合实践教材为主渠道,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在浓厚兴趣的支撑下,学生学习的劲头也会越来越足。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真实世界为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因此,我在教学中就让学生结合综合实践课本中的问题,为学生设计了几个他们感兴趣的自选课题,通过自我的实践寻求答案,获得感悟。学生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理解简单化、兴趣化、生动化。
二、利用周边环境,探究学习中解决遇到的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时代性、教育性很强的事例,如果很好地进行指导,学生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如,以“兰州晨报”中登载的文章《母亲河在》为例,读完报纸后,学生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接着,笔者引导他们以“家乡环境状况及保护措施”为主题,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观察了当地的居民小区、街道等,访问了科学老师、年长者、医生及环保部门的有关人员,在图书馆、网络上收集了大量资料。活动结束后,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受到了教育,也意识到了环保的紧迫性,即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他们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撰写调查报告、倡议书、标语,创作宣传画、手抄报、环保小儿歌等。而这些内容和程序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了小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课后通过设计延伸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三、寻找生活事例,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外读物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今,我们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如,在教授《介绍一种美食》一文时,由于课前让同学准备。在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图片,向大家介绍图片描绘的内容,介绍了以牛肉面为主的兰州各种小吃。他们所了解到的,有的是自己亲自品尝的,有的是从《舌尖上的中国》看到的,有的是询问家长,或者在书上看到的。这些活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培养了他们了解课外知识的兴趣。事实证明,将综合实践课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四、让网络、图书馆成为探究学习的新渠道
如,笔者在《保护环境,爱我家园》这次活动中,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到七里河桥下的雷滩河,还没走近,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鼻而来,来到河边,一条黑水河由南而去,再观察河两岸的植被的成活、生长状态……旋即,许多有价值的治污设想油然而生,由此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多方出击获取大量信息,获得了丰富而真切的情感体验。而后,笔者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在多元互动的过程中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全面解读、筛选、整理、辩驳、释疑,促进学生信息加工能力、明辨是非和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升。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在学生迫切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指点或协调,这也是课程自主性的需要。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活动教学;策略方法
一、问题缘起
“历史与社会”又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紧密结合的学科,教师要积极创设丰富多采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要积极创设与新的学习相联系的各种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实际操作活动中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独立人格的塑造、潜能和创造性的开发,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二、有效开展活动式教学的策略
1.在阅读活动中形成感悟
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多读多说”。即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和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巩固和拓宽教材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例如探究《傍水而居》,在教学前教师出一些问题并让学生搜集资料,如“太湖流域的城镇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等。让学生比较山东半岛的渔村与浙江舟山的渔村,再让学生搜集“东方威尼斯”――苏州的资料和意大利的水上都市――威尼斯的资料。让学生分析比较“东方威尼斯”――苏州和意大利的水上都市――威尼斯的异同。在讲授《傍水而居》时,教师把搜集到的图片素材和文字素材如:太湖风景图,太湖流域的城镇西塘、乌镇、周庄、同里等民居素材,舟山渔民海洋渔牧素材,苏州和威尼斯的素材与学生搜集的素材放在一起,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师生互动使学生大大地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
学生动起来了,教学也就活起来了,教学的内容也就丰富了。通过师、生、教材、资料等多维互动,学生充分了解到我们的祖先为何傍水而居,为什么课文的题目是“水乡孕育的城镇”,而不用其他的题目。在认识水的重要性之后,再让学生对当今人们对水资源的浪费和水资源的污染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进行水乡的“优”与“忧”的辩论,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爱我家乡,保护水乡,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观念。
通过多维互动交流,学生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有的学生在“训练与拓展”本中写道:“我从网上和书籍中查了不少资料,现在我初步了解了为什么平原和水源丰富的地方会有那么多的人居住,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离开了水,就没有生命之言,人类也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了。”有的学生写道:“虽然苏州和威尼斯都是水城,但是它们发展的历史和建筑特色、人文历史和水的性质却不一样,因此,两个水城人们的生活、生产、人文也就不同了。”
2.在观察活动中形成感悟
观察是“思维的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活动。要结合历史与社会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周围的人和事进行观察,并提供观察条件,把观察引进课堂。例如在《水乡孕育的城镇》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三次观察:数一数太湖流域有多少河流和湖泊;数一数太湖流域有多少城镇;观察城镇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众多的河流湖泊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感悟――认识到太湖流域城镇的出现和发展与密集水网的关系。
3.在情景体验活动中形成感悟
通过活动情景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道德情感,获得关于实际的真实感受,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著名教育家顾怜沉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学习《我爱我家》一课时,首先放了一组歌“我想有个家”,“回家”,“想家的时候”等,让学生有一种想家的感觉,然后引导他们讲讲自家的故事。学生在音乐渲染下,有的讲家的温馨,有的讲自家的不幸,有的声泪俱下,有的眉飞色舞……学生、家长和教师坐在一起探讨“代沟”问题,学生自编自演小品、相声,幽默地再现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一些分歧和误会。学生、家长和教师就“该不该给零花钱”,“孩子应不应有自己的空间”等问题平等地交流,学生在亲身体会的过程中,从而达成共识,要保护自己的家,为自己的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进一步把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情绪体验推向深入、持久,使他们更加热爱父母、热爱家庭、热爱社会进而扩大到热爱祖国。
4.在竞赛活动中形成感悟
初中学生好胜好强,竞争意识强.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生本教学中,适时、适度和适当地组织一些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教学的效果。开展竞赛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组织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知识知多少”的竞赛;可以结合自学纲要,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点的掌握为主进行抢答赛;可以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搞组与组的学习竞赛。例如在《青少年与传媒》一课中“网络中的生活”教学时,就可以以“网络对青少年成长有利还是有害”为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式教学。
5.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形成感悟
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有效地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在交流研讨中,要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研讨的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自主讨论,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其思维方式、认知水平、交往能力等得到一定的提高,使其行为习惯得到有效的训练。在组织形式上,可采用自学交流,或同桌互议,或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交流研讨。在学习环境设计上,可探讨变更学生座位排列的方式,以利于学生更自然、更大胆、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学,共同发展提高。主题活动式:即围绕一定的教学主题,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来进行教学。其步骤是:确定活动主题―选择活动方式(制作、辩论)―确定评价方法―课堂实施。例如在《传媒的力量》有关“传媒的社会功能”的教学中,可以设计“点击艺术博物馆”的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时期流行的歌曲、影视以及文学作品的赏析,了解大众传媒对时尚渲染和文化传承的作用。在活动中,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分别去收集20世纪50年代、60~70年代、70~80年代、90年代以后的艺术作品,要求学生尽可能找到作品的原音、原像、原版图片,然后进行交流和赏析。每个小组收集艺术作品的同时,还要借助与该艺术品同时代的其他文化载体,通过分组讨论去体会某一特定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情境,理解任何一个大众传媒所传承的都是这一时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传播的是这一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念。讨论后,每个小组选出一名成员将结果撰写成研讨小报告,连同作品一起,存储在电脑中的“艺术博物馆”文件夹中,以利于更多的学生更广泛地交流。
6.在角色互换活动中形成感悟
长期以来学生的固有角色,往往摆脱不了“被教授”“被接纳”的习惯角色羁绊。这种角色的消极状态,也会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或朗读复述,或报告见闻,或演示操作,或描画表演,或主持裁决,都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活动中学生担当、扮演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兴奋不已。学生在情感驱动下,主动投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如在第二单元第二课“气象万千”一节时,让各组学生分别扮演生活在不同气候区域的人们,去描绘当地的特点,并及时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一组扮演的是来自热带沙漠中的人他们在介绍完自己生活区域的气候特点时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用头巾裹头,穿浅色的大衣服吗?” 这样一个问题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各组纷纷讨论,气氛活跃。其他小组也不甘示弱,分别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提出相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学生和教师通过演绎不同情境中的人物与事件,深入浅出、具体形象地表述抽象的知识和深奥的道理,学生在新颖而生动的形式中生发浓厚的兴趣,“表演者”与“观众”都在自觉而主动地理解教材和资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剧情”组织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更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不仅如此,角色扮演还可以使部分学生克服易害羞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教学过程是:课前教师调查了解学生初始状态和求知的兴趣点―制定学习目标和活动内容―做好准备活动(包括由学生编写活动脚本、分配角色、自制简单道具、配乐)一一课堂活动(包括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社会问题,深化对社会的认识)。
7.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感悟
人类一切真知始于对客体的实践操作活动之中。儿童的亲身体验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知的内化,促成认知、情感和行为统一与和谐发展。“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需要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是让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社会实践的重点在于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结果。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心动、口动、手动、腿动,目的是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实践,体验成功和失败,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以获得更多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情感,增长他们的知识与技能,以便适应社会、参与社会。例如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走进千家万户,访问居民,对所住地的市民衣、食、住、行进行调查,然后写出调查报告。例如学习《往来在区域之间》时,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小组,让他们到社区内的商店进行调查,看商店所出售商品的产地、种类、价格并把它们记录下来。这一实践活动十分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区域之间的往来。
8.在比较辨析活动中形成感悟
教学中运用相似、相近或相关、相反的观点和材料,进行比较辨析,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道德知识理解和引导学生化道德于行动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学第二单元“家庭生活”时,我们就曾对“有钱就一定幸福吗?”、“实行‘从’制是否有助于家庭和睦”等话题展开辩论。在辩论之前,全班同学为自己所支持的观点收集论据,这样就锻炼了他们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辩论的过程,是同学们训练思维、培养口才的过程,也是合作和竞争的过程。整个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更丰富了他们的社会文化知识。
三、开展活动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在实施中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受教材内容的限制,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都能够进行活动式教学,教师不能生搬硬套。
2.开展活动式教学要注重实效性,不能走过场。因此,要正确调配活动教学的疏密程度,做到适时适度,有成效。
3.活动式教学对教师的技能要求比较高。教师是促进者、指导者角色。需要教师在活动开始前进行精心的思考与设计,需要教师具备一定教育心理学的实用技能与知识,需要具备生活中的智慧,要能够理解学生的感悟能力。只有达到这些要求,才能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与社会实际的多样性的活动,才能在体验活动中时刻注意改进设计方案,以促进学生实现意义的有效生成。
4.活动式教学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学生经过亲身参与,往往会产生终身难忘、回味无穷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将这种感受与体验说出来,既能陶冶、提升自己的情操,又能给其他同学甚至给教师以深刻的、有益的启迪,是教学中教学相长、成果共享的一个好办法。
参考文献:
[1]朱雪丽.对历史与社会活动课如何进行优化设计[J].考试周刊,2010,(5).
关键词:初中化学 渗透 环保教育 环保意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发展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环境的被污染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存。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化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本中的环保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位学生以各种形式积极宣传环保知识,积极践行环保措施。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必须用心呵护、保护我们赖于生存 的地球。随着人类 的发展进步,人口增加,工业的飞速发展,能源 结构的变化,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等都在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地球,同时也不断地危害着我们的健康,从而阻碍了人类的发展,破坏了环境与人类的和谐统一。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我们的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明白环境保护及绿色化学的概念
只有切实的明白了环境保护及绿色化学的内涵,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环保,才能做到如何减少污染。
(一)环境保护的概念及其理解
环境保护(简称环保)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工业化国家的重视而产生的,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和舆论宣传而使全社会重视和处理污染问题。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包括,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的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还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所以说环境保护包含至少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包括:对青山、绿水、蓝天、大海的保护。这里就涉及到了不能私采(矿)滥伐(树)、不能乱排(污水)乱放(污气)、不能过度放牧、不能过度开荒、不能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不能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等等。二是对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使之更适合人类工作和劳动的需要。这就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玩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科学、卫生、健康、绿色的要求。这个层面属于微观的,既要靠公民的自觉行动,又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法规作保证,依靠社区的组织教育来引导,要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齐抓共管,才能解决。三是对地球生物的保护:物种的保全,植物植被的养护,动物的回归,生物多样性,转基因的合理、慎用,濒临灭绝生物的特别、特殊保护,灭绝物种的恢复,栖息地的扩大,人类与生物的和谐共处,不欺负其他物种等等。
(二)绿色化学的概念及其理解
绿色化学的概念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中提到的。所以说作为一个初中化学教师有必要让学生真真正正理解到绿色化学的概念。绿色化学是指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去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绿色化学倡导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减少或停止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与产生。那么它的核心是绿色化学主要从原料的安全性、工艺过程节能性、反应原子的经济性和产物环境友好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原子经济性和“5R”原则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原子经济性是指充分利用反应物中的各个原子,从而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防止污染。原子利用率超离,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中的每个原予,使之结合到目标产物中,反应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就越小,实验过程中应遵循绿色化实验的5个“R”原则,即Reduction,减量使用原料,减少实验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Reuse,循环使用、重复使用;Recycling,回收,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从而实现“省资源、少污染,减成本”;Regeneration,再生,变废为宝,资源和能源再利用,是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 Rejection,拒用有毒有害品,对一些无法替代又无法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的,有毒副作用及会造成污染的原料,拒绝使用,这是杜绝污染的最根本的办法。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保知识,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我通过认真研究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和《化学课程标准》,将这些内容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适时、适当、有效地进行环保教育。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化学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但学生只停留在课本上,不能运用于生产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适时、适 当、适人,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如初中教材第十一单元中,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及危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讲明“ 酸雨” 的成份是硫酸(H2SO4)、硝酸(HN03)等。
是因为含硫、氮燃料的燃烧以及化工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的。以下是我总结的“课堂渗透环保教育”渗透点一览表:
版
本
册
次
单元
教材点
(内容或主题)
渗透点
(环保知识)
鲁教版
上册
第一
单元
实验宣化学药品取用规则
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污染
第二
单元
爱护水资源
水资源污染现状及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国家节水标志
节水标志的内容及启示
第三单元
乳化现象
洗涤剂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
单元
空气的组成
空气污染现状及整改措施
硫的燃烧
二氧化碱对空气的污染及实验改进方案
第六
单元
燃烧的条件
磷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实验改进方案
二氧化碳
温室效应及减少二氧化碳的措施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产生、危害及措施
化石燃料的使用
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及对应措施
版
本
册
次
单元
教材点
(内容或主题)
渗透点
(环保知识)
鲁教版
下册
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酸、碱等化学试剂对水体的污染
第九
单元
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对环境的影响及回收利用金属材料的价值
工业炼铁
一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及尾气处理措施
废旧电池
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及回收利用
第十单元
远离有毒物质
身边有毒物质的危害及对应措施
第十一
单元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开发并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的有利之处
化学与材料研制
“白色污染” 及解决方案,塑料制品的循环利用和新型材料的开发研制
化学肥料
化学肥料对环境的污染及减少污染的措施
化学与环境保护
绿色化学的发展方向
(二)在实验中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化学实验中要充分利用资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上好新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堂课
教师未叫动手前学生切勿动手,告诉同学们化学实验室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场所,这里是培养同学们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诸多能力的场所,同时又是培养同学们严谨治学、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场所,决不是为了好玩,因此,同学们在实验室的一切行动都必须遵从老师的要求,绝不能随意胡来,否则既达不到实验的目的,还会造成物品、药品的浪费、造成环境污染,甚至迁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事故,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之所在,同学们必须遵守实验安全守则以及每个实验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在教师未叫动手之前绝不能动手。
2.不乱点酒精灯,乱烧纸张
不到必要时,不要点燃酒精灯,否则既会造成能源浪费,还会造成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同时告诉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的一张废纸不要随意烧掉,应集中起来卖给回收站回收利用,不是一张纸值多少钱的问题,而是节约纸,就是意味着少砍伐树木保护森林,既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又能增加树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就是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环境保护不是靠哪一个人来完成,而是靠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只有人人都来关心环境,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世界环境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人类才能与环境和睦相处,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
3.取用药品要适量
当学生做溶液之间的反应实验时,教师最好给学生准备小试管(15×150mm),点滴板,从反应器上来控制用量;对于贵重药品、有危险的药品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药品(钠、钾、磷、硫、浓硫酸、浓硝酸、等),老师辛苦点,给学生发放药品,可以从药源上控制用量,从而减少浪费和污染。
4.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教师要告诉同学们,药品的用量,必须遵照书上说明或老师要求取用,否则实验效果并不好,还会造成药品浪费,污染环境(如:硫、磷等的燃烧,直接就会造成我们实验人员的身体危害。)甚至造成安全事故(如:钠、钾与与水的反应,多则引起爆炸)。
5. 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化学实验中,教育学生每一个细节都要体现环保,使学生接受直观的环保教育,从而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以下是实验室常见气体尾气的处理方法:
实验室常见气体尾气的处理方法
尾 气
处 理 方 法
CO
尾气收集或点燃尾气
实验室常见气体尾气的处理方法
H2S
用CuSO4溶液吸收
HCl
用饱和NaHCO3溶液吸收
Cl2、SO2 、CO2
用饱和NaOH溶液吸收
三、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我从石马中学实际出发,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学校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资源,科学地确立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以“学生自主活动”和“ 师生联动”两种不同层面的活动形式,有效地组织开展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一)学生自助活动—— “ 爱我家乡水 ”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由组建活动小组,要求在家长监护下开展活动。 首先让孩子们亲自访问老一辈们水资源是否清澈、干净等问题;然后家长带领孩子们四处查看现在的水资源情况⋯⋯从中,孩子们更加关注家乡水资源的命运,自觉走上了保护家乡水资源的环保道路 。
(二)师生联动—— “ 社区护卫队”
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分配社区护卫队的小组,小组成员跟随老师到社区附近等地方,一边采访当地群众,了解周边环境的情况,一边到 “ 社区办公室” “搅拌站”“牲畜养殖基地”进行调查,返校后,小组成员讨论,写出了调查报告,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书面建议。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对环保的理解不止停留在初步认识阶段,而是自发的形成了一种潜意识,萌发了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小公民道德感,能够自觉去关心保护身边的水资源情况。
四、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亲身体会环保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多列举环境污染事件,让学生体会环境保护的紧迫性,进而有必要的作出保护环境的需要。 例如,在生活中,破坏环境的人随时、随地、随处可见;大街上 ,人们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让宠物随地大小便;森林里,人们不断的砍伐树木,使一片片茂盛的森林变成了一片片荒凉的平地⋯⋯人类的一些行为,使清清的河水变成垃圾河、使湛蓝的天空变成灰蒙蒙的天空、使可再生资源变成不可再生资源⋯⋯如果再这样下去,人类就会灭亡。 通过列举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污染事件及危害,学生一定会感觉保护环境的紧迫性,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五、联系生活实际,践行环保措施
第一,让学生遵守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把废弃物扔到垃圾桶或者指定容器内,特别不要乱扔废电池。第二,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饮料杯、泡沫饭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用陶瓷杯、纸饭盒、布袋和普通竹筷子来替代,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产生。第三,吃完的口香糖和泡泡糖,用纸包裹,然后再将它扔到垃圾箱内。第四,要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校园内绿化,并且积极参加绿化植树活动。第五,带自己的购物袋去购物,以避免使用不可回收利用、不可分解的塑料袋。第六,购买饮料尽可能选择可回收再利用的罐装饮料。第七,告知家长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提倡使用农家肥。第八,尽量以步代车或骑自行车或左公共汽车,绿色出行。第九,使用无磷洗衣粉减少水体污染的富营养化。第十,不燃放放烟花爆竹。 第十一,提倡双面使用纸张。第十二,静止焚烧秸秆。
结语
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问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已经迫在眉睫,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把环境保护问题看做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在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在他们的心田中播种下一颗环保的种子,随处发芽,随处开花。在初中中化学教学中,注意渗透环保知识,使学生能够认识烈许多污染物都是化学变化过程的产物,这些污染物多数可以通过化学方法消除、变成无害有用的物质,使人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
[2]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
[3]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4] 梁莲雄.初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教育研究